首页范文高中历史笔记十篇高中历史笔记十篇

高中历史笔记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36:07

高中历史笔记篇1

关键词:历史课堂笔记的意义;基本方法

1前言

历史笔记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文字或表格等形式记录的知识体系、历史规律、心得启示、方法反思等活动,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和积累知识的有效途径,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对于高中生来说,历史笔记的内容较多,课堂知识容量较大,同时巩固时间又比较少。因此要实现高中历史学习的有效化,就必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要注意做好课堂笔记并加以利用。历史笔记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学习思路、抓住学习的重点,就此为以后复习提供方便,更重要的是能使我们在学习时高度集中注意力,并且深入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高中历史课堂笔记的意义

2.1课堂笔记是对教材的必要补充

岳麓出版社的教材组编的历史教材是根据国家课程标准来编写的,考虑到全国大多数高中生的共同需要,而不可能满足全国各个地区的特殊情况和特殊要求。各地历史教师根据应本地实际情况做出适当调整,有时候要从其它版本的教科书中汲取“智慧”,有时候要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师自身的特点做出拓展和发挥。

2.2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

学生学习历史的时间十分有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作业”,按照常理来说是属于基本的学习常规。但是,经过大量的师生交谈,笔者得知孩子们高考其它科目的作业已经占用了他们几乎所有的课余时间,极少数的学有余力且非常喜爱历史的学生才会抽出时间来做历史学科的预习、复习工作。而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历史课堂笔记主要有利于他们集中注意力,尽量不分心。

2.3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促进大脑开发,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3.1有利于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学生学习知识,离不开记忆和理解,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没有记忆就没有知识的积累,理解往往是一句空话;即使最浅层次的内容可以不需要记忆就能够理解的话,那么这种理解也是浅层次的、浮于表面的和不彻底的,这种理解很难深入,很难达到较高层次。所以,可以说记[是提供写作论文的网站,欢迎光临dylw.net]忆是理解的基石。与此同时,没有理解就不可能长久记忆,暂时记住了将来也很容易忘掉。课堂笔记恰好具有增强记忆和加深理解的双重作用。

2.3.2有利于学生对于历史抽象概念与规律的理解。高中历史有不少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如果说小学阶段对自然科学的认识更多的是“是什么”的内容,那么高中阶段则更多地要解决“为什么”和“怎么样”,并运用它。一些难于理解的内容,需要教师有效地运用教学策略,进行耐心细致的讲解。然而,课堂时间有限,课堂45分钟内,部分学生可能并不能完全理解,此时清晰的课堂笔记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再现教师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再现学生当时产生困惑的具体细节,有利于课后学生花时间通过各种途径理解新知识。

2.3.3利用大脑的可塑性,促使多种知觉式的综合交融,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初中阶段的学生,由于年龄特点,往往教师没有要求学生记笔记,学生就难以养成记笔记的习惯。进入高中,随着年龄增长、自主意识和创造意识的增强,学生内心逐渐会产生自我学习的需求,学习生活成为其生命过程的重要成分。

“当前认知神经科学研究表明,在个体发展的生命全程中,中枢神经系统都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对于大脑的可塑性既是多层面的,也是多通道的。大脑的视觉、听觉、躯体感觉以及运动皮层都具有极强的可塑性。

2.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终身学习服务

学习笔记是自学能力的一种体现方式。学习笔记本身又可以分为读书笔记、会议笔记、课堂笔记等等不同形式。对于学生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课堂笔记。如果在互联网门户搜索引擎中输入“笔记”,那么将看到很多“大学生抄笔记、复印笔记、买笔记”的消息。这些消息一方面说明很多大学学风不严、学生道德素质良莠不齐、教师知识可能已经老化等问题,另一方面则说明这些“抄、复印和买笔记”的学生自学能力存在缺陷,这些缺陷的根源很可能就在于他们的“笔记习惯形成阶段”没有得到良好的指导与培养。因此,应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终身学习服务。

3高中历史课堂笔记的基本方法

高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师自始至终细心加耐心的培养、指导与督促。具体而言,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开展工作,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记笔记习惯:

3.1教师层面

3.1.1抓好课前的习惯培养。在新学期开始的时候,历史教师就应抽出一定时间辅导学生做笔记。让学生先有一个感性认识,以后再通过一、二节课的实践,学生就可以很快适应教师的授课方式,避免学生漫无目的,不分主次地乱做笔记。

3.1.2抓好备课环节。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是学生做好笔记的前提。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做好笔记,开展教学双边活动,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对教材认真分析、推敲、归纳、整理,形成条理清晰、重点突出的教案,设计好统领知识结构的板书。然后在备课计划中列出重点、难点、关键的问题,并用特有的符号、颜色等标出,以便课堂教学时学生能按照这些重点、难点、关键问题做好笔记。

3.2教师指导学生层面

引导学生搜集记笔记的方法与诀窍方面的知识,教师自己也可以提供自己搜集的信息或者自己的心得。例如,从报刊、杂志或者互联网上搜集信息,然后组织大家讨论、分析、选择,制定最适合自己的笔记形式和方法,然[是提供写作论文的网站,欢迎光临dylw.net]后进行交流,要求每个学生都能够说出自己笔记的形式与方法。

4高中学生应用历史课堂笔记的技巧

记笔记在学习中,尤其在新知识接受和复习中十分重要。记笔记只是一个开始,如何利用好笔记才是真正重要的。那么,如何记好笔记并加以充分运用呢?

第一,听新课前,先预习老师将要讲的内容,看看自己能否理解和掌握老师要讲的知识点,这样在听课时,就会将注意力集中在重点知识上去听,并记下那些自己弄不明白的内容,有的放矢地进行听课和记笔记。

第二,笔记应在听课的基础上,顺理成章地记好,而不是只将老师在黑板上的板书照抄下来,因为这不能称之为笔记。筛选老师讲到的要点或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内容时,用短句或一两个词迅速记住,这才是最重要的。换言之,笔记不应只局限于老师的板书。

第三,听课后要及时回顾,课后或回家后要认真整理并补充一下历史课堂笔记中不完整的部分,以便日后查看笔记时有一个完整的内容。

5结语

综上所述,历史课堂笔记对高中学生是不容忽视的。我们作为新时期的新力量,要对高中学生投入更多的关注,所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高中历史课堂笔记的确具有创新性和可行之处,但是也相应地面对着历史科目的难题和挑战,我国未来高中历史教学发展还需要学者进一步的探索,要针对高考的题型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顾慧丽.如何做好历史课堂笔记[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1

高中历史笔记篇2

关键词:中学历史创新学习历史方法

创新是时代的“灵魂”。“授之以渔”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是历史教师对教学规律的遵从,也是学生创造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学会历史智慧的“捷径”。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历史,更要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

一、让“记笔记”成为学生学习历史的第一步

古人在治学方面有一条十分重要的经验,那就是读书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手到,就是做笔记。历史教学应该重视学生的笔记训练。教学中,教师可要求学生进行以下几种笔记训练:

1.抄写。这是一种较普遍的笔记训练。这种笔记可抄写有关参考书上的重要历史资料,如原文、名言、典故、数据等;也可抄写教师拟定的或有关学习参考资料上的习题、习题答案要点等;还可以抄写历史专有名词中容易写错的字或字数较多难记忆的名词,如“司母戊大方鼎”、秦王嬴政的“嬴”字,容易混淆的“戌、戍、戊”可记下口诀:“横戌点戍空心戊”,还有难记的外国地名、人名等。通过这样的抄写练习,有利于加深学生的印象和记忆。

2.眉批。即充分利用教科书,在听课时、预习时或复习时进行随手的笔记。眉批笔记要求在教科书的重要句、段下边标上圆点、直线、波浪线、双线、加框等符号,或者把学习时产生的心得体会、评论、疑问等记在书页的空白处。这种笔记简单易行,边读边记,下一次在阅读教科书时,眉批笔记就能起引导作用,各种符号也能使学生很快找到要点、重点。

3.课堂笔记。课堂笔记即学生随教师的讲授而做的笔记。它要求学生抓住课堂教学的主线,记下教师讲课的板书提纲、讲授重点或难点,记下教师补充的内容,也可记下在听课时所产生的联想、新的认识或疑问。课堂笔记中,学生可在笔记旁边留出一些空白,便于补充、修改,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用各种符号、字母、缩写来代替不同的意思,如记下相应页码,以便查找。同时,对于听课尚未解决的疑难问题,应在笔记中注明,便于课后及

时请教教师。

二、学会“加工”知识,形成层次分明、内容相联的知识体系

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加工”过程,是对历史知识的整理、分析和综合的思维过程,教会学生整理历史知识体系,是学生在知识层次的重要学习方法。

学生在整理知识体系时,首先,必须先对教材仔细阅读,才能找出知识点。一旦把知识点正确地整理出来,知识点就会在学生的头脑里由点成线,由线成面,由面成体,构成基础知识的立体之树。这样就能把握教材的脉络。如:在讲授《世界历史》上册第1课《人类的形成》时,我提示学生:这一课包括“人类的出现”和“氏族公社”两个子目,在第一个子目“人类的出现”中包括人类的形成、人类的进化、人种的差异,在第二个子目“氏族公社”中包括氏族公社的出现原因及其发展过程。

其次,学生在整理知识体系时,还必须学会运用思维方法对知识点进行分析、归纳、综合、概括,使教材内容条理化、要点化,这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最后,学生在掌握最基本的知识体系整理方法后,还要进一步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等进行疏理、概括、归纳,找出同类历史现象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历史并得出历史规律的能力。如:在讲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的诞生》和《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后,我指导学生用图表的形式从时间、导火线、根本原因、过程、结果意义、性质等各方面归纳出知识体系,使学生对17-18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有了更清晰的了解,并得出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代替一种旧的社会制度必须经过漫长的、曲折的、复杂的过程”这一历史规律。

三、学会融会贯通,在学科“交叉”中学习

历史以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为研究对象,历史知识所涉及的范围极其广阔和丰富。所以,教师要使学生学会融会贯通,使学生“交叉”学习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历史。如,对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的分析,要运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英国斯图亚特王朝、法国波旁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英法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是由社会基本矛盾所决定的,是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再如:金字塔为什么要采用三角形作为出入口?要运用数学上三角形稳定性的原理来进行回答。还有地理上地图的知识、哲学上矛盾运动原理等。教师指导学生融会贯通地学习各学科知识,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四、“以史为鉴”,学会“历史”地看待现实问题

学习历史,不仅要了解人类社会的过去,更要从历史中获得教益,学会历史的智慧。对前人的失败和成功,我们不仅要客观、全面地看待,更要让其在今天现实生活中发挥参谋和借鉴作用,让历史和现实统一。以史为鉴,古为今用,发挥历史学科对现实的指导作用,让学生用所掌握的历史知识来观察、分析当前社会热点,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如:今天,我国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这在春秋战国时期,孟子的“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这样自然资源才能持续利用”主张中就能得以体现,事实证明孟子的思想正确无误;中国为什么要坚持改革开放?这是历史的教训在告诉我们,“闭关锁国”,中国就要落后,“落后就要挨打”。我们为什么要反对?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这有大量的史实可以证明,中国的是不容侵犯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所学过的历史知识来分析这些热点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摆脱所谓的“历史无用论”的困惑,感受历史的智慧。

五、学会科学记忆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历史学科有大量的知识点要记忆。要记住大量的历史知识,就必须有一套科学的记忆方法。这里试举几种:

1.压缩记忆法。是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化繁为简,把内容压缩成少数几个字的记忆方法。如:新文化运动的四个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鲁迅,可压缩成陈、李、胡、鲁。

2.联想记忆法。是将已有的知识,加以改造或联想,赋予新的含义。如:古希腊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用“悲”“埃”二字的谐音,组成“悲哀”一词来记。

3.等距离记忆法。是根据几个历史年代间的相等差距的记忆方法,好处是只要记住了其中一个年代就可推算出其余的几个年代。如:相距两年:1911年辛亥革命,1913年“二次革命”,1915年护国运动,1917年护法运动,1919年,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依此类推还有相距五年、相距十年等。

4.谐音记忆法。是用谐音的方法,赋予人为的意义,以增添兴趣的记忆方法。如: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是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可记成北捉(涿)南鱼(余)落(洛)中心。

高中历史笔记篇3

关键词创新;预习方式;历史课堂;效率

西藏的学生在新课改下,需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高中历史时,才不会很吃力,还可以提高学习效率。预习在学习中占有很大的比重,特别是学习高中历史。可是很多高中生不重视历史预习,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学习其他科目方面,使得历史学习不能取得最大的效果,面对这种情况需要鼓励学生重视历史学习,重视历史预习,采用有效的预习方式,使预习的作用得到发挥,也能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效率。

一、预习作用

(一)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高中学生通过预习可以对历史书本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还可以锻炼自主学习的能力。高中历史知识内容比较多,在教学中不可能都讲解。历史教师只会重点讲解重要的内容,一些不是很重要的内容只是简单带过,不会细讲。对历史事件的背景知识了解不清楚,分析历史问题就会不全面,很容易形成错误的认识。课前预习历史课本,可以很全面的了解各方面的知识,对相关历史事件的背景也会有一定的了解,教师讲解的内容也可以很快的吸收。长时间的预习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还可以培养思维能力。在预习高中历史知识时,学生会理清知识系统结构,考虑每一章节学习的重点,预习中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通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预习是一项需要毅力的工作,要持之以恒才会有显著的效果。

(二)使课程效率得到提高

在教师讲解高中历史知识时,学生在课下预习要学习的内容,对历史知识有一个大概认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快的掌握新知识。如果没有预习,教师侧重讲解重点内容,很多学生对很多知识不清楚,会增加学习的难度,导致学生没有学习高中历史的兴趣,所以课前预习很重要。预习新知识,对知识的结构有所了解,可以研究出学习高中历史的规律,知道重难点知识的具体结构,学习新知识就会比较容易,新章节的高中历史知识是继承和发展原先章节的历史知识,前后连贯学习,可以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预习中碰到弄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标记,上课时认真听教师讲授这些地方,就会加深对这些地方的理解。

(三)巩固所学知识

高中学生预习课本知识可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学生在预习时可能会遇到很多不理解的地方,通过查阅资料,解决了学习中的难题,会让学生很有成就感,如果还是没有解决不清楚的问题,在课堂中经过教师讲解,就会加深对知识的熟悉程度。还有在预习中由于没有人指导,对历史知识结构认识不全面,思考问题角度可能不正确,经过教师分析,对所学知识认识更加全面,达到巩固高中历史知识的目的。

(四)改善记笔记的方式

由于高中历史知识面特别广,学起来比较困难,很多学生养成记笔记的习惯,记笔记也要讲究方法,方法不合适,也不能提高学习效率。很多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只要是教师讲的内容都记在笔记上,没有侧重点,查看笔记的时候也很麻烦。书本上的基础知识可以不用记在笔记本上,教师反复强调的地方要着重记录,复习的时候比较方便。不重视课前预习,不清楚上课的重点,盲目做笔记,既耽误时间,又不能提高学习能力。

二、创新的预习方式

(一)习题式

习题式预习方法是主要的预习方法,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通过查看学生的习题册。高中学生做适量的习题,可以对学习的知识进行巩固,习题中考查的知识一般都是每章节历史课的重要内容,做习题可以反映学习的情况,而且也不会给高中生太大的学习负担。教师也可以针对教学的内容,根据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印发一些重要的练习题目给学生做,起到的作用更加明显。学生在做题的时候,不懂的地方会去查阅资料,预习课本知识,再通过教师的讲解,听课效率得到提高。

(二)提纲式

要学好高中历史知识需要对整体知识结构有所了解,书本上的知识结构比较适用于教学,学生需要自己列出高中历史学习的框架,然后在针对提纲的分支进行总结,整理出来的知识会比较容易理解。不仅学生可以自己总结提纲,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重点列出适合学生学习的提纲,教师所列的提纲知识面更加宽,知识结构更全面,可以指导学生学习,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率。

(三)笔记式

做习题和提纲预习方法可以锻炼高中生的预习能力,要进一步强化需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方法。笔记式预习方法就是改善学生记笔记的方式,把教师上课的重点记录在笔记里或者把自己预习时遇到的问题记录在笔记本里,然后让教师解答疑难点。可以小组的方式进行预习,综合小组内成员的问题,一起交给教师解答,大家学习的知识会更加多。

三、结束语

在学习高中历史知识的时候,可以采用创新的预习方法,让学生对知识了解更加清楚全面,锻炼独立自主学习能力,培养逻辑思维,提高学习效率。重视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加快学习新知识的进程。

参考文献

[1]余明科.构建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高效课堂[J].华章.教学探索,2010(16).

高中历史笔记篇4

中国人历来讲究道德(或叫德行),强调敦品立德,并强调不同行业本身特有的职业道德。纵观中国古代的秘书工作,特别值得赞赏的是,历代的许多秘书(史官)大都能坚持以求实为荣、曲笔为耻的职业道德和史学人格,拟文记事秉笔直书,成为中国古代秘书工作的优良传统之一。

一、秘书史上载入史册的直书典范

我国历代的许多优秀史官(秘书)历来都把秉笔直书视为持大义、别善恶的神圣事业和崇高美德。为了直书,他们不畏风险,不避斧钺,求实求真,善恶必记,忠于职守,表现了中国古代史官人格上的高风亮节。文天祥在《正气歌》里,把“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作为“塞于天地之间、至大至刚”的浩然正气表现之一。这两则古代史官故事,都高扬着一种誓死遵守史官的职业道德、捍卫史官直书实录传统的精神。

齐太史的故事,见于《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48年,齐国大臣崔杼弑其君齐庄公,齐太史乃秉笔直书:“崔杼弑其君。”崔杼知道后要求史官立即删改,史官坚决不改,崔杼大怒,杀了齐太史。齐太史的两个弟弟继承兄长遗志,前仆后继,仍然秉笔直书,也遭到杀害。接着,太史的小弟又大义凛然,直书如故。崔杼慑于太史秘书兄弟仨的浩然正气,无可奈何,只好由他直书下去。为了维护记史的直书实录传统,对历史和后代负责,齐国的太史们一个接一个地不畏,不惜以身殉义,视死如归,成为秘书史上秉笔直书的著名范例!

“董狐笔”的故事发生在公元前607年,晋灵公是个昏君,而晋国正卿(宰相)赵盾(赵简子)是个正直的大臣,经常谏劝晋灵公。晋灵公嫌赵盾碍手碍脚,多次派刺客去暗杀赵盾。赵盾只得逃亡,不过在尚未逃亡出境外时,赵盾的族人赵穿便起兵弑杀了晋灵公。晋太史董狐便在史书上写道:“赵盾弑其君”,并且“示之于朝”。赵盾对董狐说:“我并未弑君。”董狐说:“你是正卿,逃亡没有出境,国君就被杀了,你回来后又默认事实,并未法办弑君的人,当然就等于是你弑君了。”赵盾毫无办法,只好长叹一声,听任董狐书写自己弑君了。后来孔子称董狐为“古之良史”、“书法不隐”。同时,孔子也认为,赵盾不干涉史官秉笔直书的权力,也是“良大夫”。董狐这种不畏权势、刚正不阿,坚持直书实录的史笔精神,自古以来,都是史家和士人学习的典范。①

像上面提到的齐太史和董狐这样“宁可枝头抱香死,不随落叶舞西风”的史官,在中国历史上不胜枚举,他们这种不为权势所动摇,不为所屈服的直书精神,开创了中国古代史学精神之先河。

二、秉笔直书始终是史官、史家效法的优秀传统

唐代著名史学理论家刘知幾在《史通》中,专门写了《直书》、《曲笔》的专篇,来总结唐以前史官(秘书)秉笔直书的优良传统。他极为推崇三国时期的韦昭、唐代的禇遂良和吴兢等史官。韦昭在主撰《吴书》时,当朝权贵孙皓要求他为其父孙和作“纪”,韦昭坚决不答应,其理由是,孙皓的父亲孙和虽然执政,但没有登上帝位,按照名实相符,应该作“传”;②唐代贞观年间,褚遂良负责记录唐太宗言行,太宗要索取过目,褚遂良坚持原则,不让太宗观看所记的内容。因为中国古代有规定,皇帝是不能查看史官所记的关于他自己的实录的。禇遂良以“不闻帝王躬自观史”为由,当面加以拒绝。太宗问他,“如果我有不足之处,你也一定记录上去?”褚遂良回答道:“我为谏议大夫,兼记您的起居行为,您的一举一动,我都得如实记载”;③《贞观政要》的作者吴兢曾参与《则天皇后实录》的撰写,他曾如实记载了魏元忠事件的原委。宰相张说感到此事于己不利,想让史官“删削数字”,吴兢义正词严斥之道:“若取人情,何名为直笔!”④可见,“直笔”历来是秘书史官的职业和学术道德。这种“直笔”精神,一直被正直的史官与史家自觉效法,并付诸实践。

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治史中的曲笔也是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一个客观存在。《史通》的作者刘之幾曾剖析了它的种种表现,或者以实为虚,以是为非,或者虚美讳饰,任意褒贬。在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给史官造成曲笔的直接原因,主要是史官为当权者的威势所慑。统治者尤其是至高无上的皇帝,因所处的地位不同,站的角度不一,涉及利益关系不等,故有时容易与秘书史官发生“曲道”与“直道”的矛盾。统治者希望“曲笔阿时”,佞臣希望“谄言媚主”;正直的史官却要坚持奉守仗义直书的传统道德,于是往往会发生抵牾。一旦矛盾升级、成为不可调和的矛盾时,统治者和佞臣总是不择手段惩罚史官。自古以来,只有“直笔被诛”,极少“曲笔获罪”。这就造成了中国历史上多少秘书史官的千古奇冤。所以,刘之幾感慨道:“古来唯闻以直笔见诛,不闻以曲词获罪,世事如此,而责史臣不能申其强项之风,励其匪躬之节,盖亦难矣”。⑤

但是,透过中国古代几千年扑朔迷离的历史烟云,我们可以看出:曲笔在任何朝代、任何历史时期,都不可能成为公开提倡的行为,任何得计于一时的作史曲笔,终究要被后人揭露和唾弃。唯有秉笔直书的精神,千百年来,始终成为史家效法的传统,从而成为中国史学文化、秘书文化的主流。

三、秉笔直书精神的传统文化价值

在中国古代史学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许多优秀的史学文化传统,它是古代优秀史官们立德修身和学识智慧的集中表现。因此,我们常说的批判地继承古代史学文化遗产,即不仅要研读古代史家所积累的史学研究成果,而且应从中概括和总结出体现于古代史家身上的优秀史学传统和文化价值。不容置疑,秉笔直书、刚正不阿,历来是古代秘书史官遵循的道德准则,也是他们坚持真理的精神支柱。那些可歌可泣的事迹,曾激励历代秘书史官前赴后继、一往无前;秉笔直书、刚正不阿也被誉为中国史学和秘书文化中,最重要的道德价值与优良传统,世代倡导之,秉承之,发扬之!

正由于有了中国古代秘书文化的“直笔”精神,通过历代诸多史家的努力,不仅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真实可信的文化史料,而且留下了许多举世罕见的、内容宏丰的精神财富与瑰宝。在笔者看来,“秉笔直书”精神所体现的优秀传统文化价值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求真求实的经世致用精神。中国古代史官(秘书)和史家所追求的治史理想目标,可以用“学兼天人,会通古今”这八个字来描述。因此,中国古代有代表性的史家及其著作,一般都具有恢宏的历史视野。他们以秉笔直书的精神、包容一切的气势来阐述历史的发展过程;用求真务实的精神,探究历史的前因后果;他们对国家治乱兴衰给以极大的关注,表现出饱满的求真务实情怀。这种秉笔直书的品质、求真务实的情怀,成为了后世学者以“经世致用”为出发点和归宿的传统治学精神。考试大收集整理

2.德、识、才、学并举的史学人格。中国古代史学的兴旺发达,固然得益于儒家历来推崇的“经史并重”的文化传统,但显然也与历代优秀史官们自觉追求德、识、才、学并举的理想人格分不开。史家十分注重自身的德性和学识修养,而秉笔直书、刚正不阿的崇高精神,正是史家以修身立德为己任、重视德、识、才、学之修养的结果。张载的“为天地立志,为生民立道,为去圣断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正是秘书史官心境的真实写照。他们不仅崇尚“史德”,而且才华横溢、学富五车;他们用“直笔”折射出的史学人格和道德观,成为中华优秀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中国古代史学、秘书学的又一优秀文化传统。

3.对皇(王)权产生一定的制约力量。历代史官直书实录的优良传统,不但保证了我国有着一以贯之的真实记载史事的大量历史著作,而且这类历史著作对权及顶峰的最高统治者和权重位高的大臣来说,多少总要使他们有所顾忌——担心见不得人的事情被载于史册,继而遗臭于后世;反过来,历史上凡是有作为的统治者都公开倡导秘书史官“直笔修书”。因此史官的“直书”,既是统治者“鉴往知来”的可靠保证和载体,也能对皇(王)权产生某种制约力量。

4.推进了史学文化、秘书文化的纯洁和社会历史的进步。直笔载于客观公正的史册,尊重历史,还原历史,呵护着历史的进程。它强调以事实为依据,反对杜撰、歪曲和伪造,其思想基础是唯物的。直笔也反过来显衬、凸现当时那个年代曲笔的种种劣迹:的文人、昏庸的皇帝、颠倒的事实、弥天的谎言、谄媚的奉承……。这对统治者、尤其是最高当权者,也有一种心理的震慑和历史的威胁:即使禁书、焚书,也无济于事;即使坑人、腰斩,也家喻户晓。“书”网恢恢,疏而不漏;直笔耿耿,传而不绝!因此,直笔所表现出的唯物主义的思想基础,对促进秘书文化的纯洁、社会历史的进步起到了一定的推进作用。

今天,我们新形势下的各级各类秘书工作,虽然是奉命而作、应事而作、代机关立言,但秘书仍要继承和发扬不为名、不为利、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的优良传统,保持“淡泊名志、宠辱不惊”的心理常态。前人曾说:“无欲则刚”,又说:“人到无求品自高”,确实如此。如果一个秘书有权欲,则不免越位揽权;有利欲,则不免;有名欲,则不免显示炫耀;秘书如有多欲,则必困于名缰利锁,或走权门,找靠山,拉关系,送财物,卑词厚颜,低三下四;或被人利用,看人眼色,仰人鼻息,没有自尊、自重和自爱,更谈不上骨气和气节。秘书要刚正硬直,就要无贪欲、权欲、名欲、利欲。唯“无欲”,则可刚正不阿,才能做到“穷不移志,危不改节”。因此,一个理想的、优秀的、对时代和人民负责的秘书,应当既具有坚强的党性、纯正的品德、谦虚的态度、细致的作风,又具有思想开放、与时俱进、说实话、干实事的精神;既勤敏诚实、埋头务实、富有创造性,又长于辞章、娴于辞令,善于出谋划策;既尊重领导、服务领导,又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和个性。

注:

①《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二册203—20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1版

高中历史笔记篇5

一、高中历史有效学习应当强化的几项能力

一是技巧性的背诵能力。高中历史学习中许多知识点需要进行背诵,但死记硬背显然耗时费力,对此,学生应当学会背诵技巧,将知识点中的关键字词记忆下来,也就能够掌握主要意思了。学生还可以自己进行知识点的框架安排,按照时间顺序或者事件类别整理出知识点,寻找规律进行记忆,也可以随身携带,一有时间就学习,也能够发挥较好的作用。

二是有针对性的回顾能力。要学好高中历史就应当多练习,在强化训练的基础上,学生要重点做好对失误之处的分析研究。每一次训练之后都要针对失分之处进行分析,看一看问题出在哪里,哪些类型的知识点需要进行巩固训练,将错误的题目记录下来,形成错题集,在积累中强化对易错内容的复习巩固,提高记忆效果。

三是开放性的汲取能力。学习高中历史除了要抓住课本之外,还要从各种资源和渠道中汲取历史知识,如互联网、广播、影视节目、课外书籍等等,从这些历史故事之中搜集历史知识,培养历史学习兴趣。这样的活动应当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积累,有了长期的历史知识积淀,历史学习的难度就会显著降低。

四是深入性的研究能力。高中历史学习中,学生既要记忆好历史人物与事件,还要针对历史表象进行深入的研究活动,透过事件表象挖掘内在的规律与情感,这样的学习活动才能更有深度。

二、开展高中历史有效学习与备考的措施

一是及早积累历史知识,实现厚积薄发。对于倾向于选择文科的学生,教师要告诉他们一定要注重提前积累历史知识,最迟在进入高中以后就要强化这一方面的内容,因为历史知识的积淀需要一个过程,无法在短时期内就能达到一定的高度。在自己时间与精力允许的前提下,学生需要系统地了解历史发展过程,站在整体的角度去纵观历史发展的进程与规律,否则就会出现以偏概全的理解错误。

二是深入梳理内在联系,构建框架体系。高中历史教学中,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框架结构,能够提高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整体掌握效果,使学生对学习思路更为清楚。例如在商鞅变法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建立改革史要素框架:背景(主客观原因)―过程内容(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方面内容)―特点(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评价(对其结局产生原因进行深入全面分析)。建立起这样的框架思路后,学生在其他改革史内容学习时都可以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能够又好又快地记忆历史知识点。

三是强化记忆技巧指点,综合开展记忆。历史学习是一个考验毅力和技巧的双重过程,学生在勤奋学习的基础上,掌握一套科学的记忆理解方法,能够使其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在教学中从三个方面入手对学生强化记忆方面的技巧进行指导。首先让学生对自己的记忆规律有所了解,向学生介绍了艾滨浩斯遗忘曲线规律,让学生明白:自己有时候花费时间较多但是记忆效果不理想,并不是因为自己的记忆力不好,而是因为没有按照记忆规律办事。笔者帮助学生按照记忆规律安排自己记忆的轮次与间隔,能够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教给学生更为有效的记忆方法,如预习筛选记忆法、形象联想记忆法、逻辑归纳法。此外,笔者还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技巧尤其是记忆技巧等方面的研究活动,要求历史学习较好的学生走上讲台向其他学生讲述自己是如何有效开展历史学习的,在全班推广历史学习经验,促进学生整体学习能力的提升。

高中历史笔记篇6

“你要想跑得更快,要先学会停下来。”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回过头来总结、反思自己的工作。教学反思能力并不是一项与生俱来的或是会随时间流逝而自然形成的能力,要提高教学反思能力,教师要有意识地、有计划地进行自我培养和提升。“实践出真知”,教师的反思能力应在自身的反思过程中得以形成和提高。笔者认为教师反思过程可分为三个环节:对教学设计的反思、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对教学主体的反思。

1.对教学设计的反思:钻研教材、参考资料,认真备课。

在备课环节,笔者不但备教材、备教法,而且备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实际,拟定教学方法,并精心安排教学程序及时间,认真写好教案,做到每一课都“有备而来”。在九年级历史教学中,笔者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计各种有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教学情境,着眼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借助网络资源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生动有趣。例如,在学习“古代希腊”前,笔者首先向学生展示古希腊的标志性建筑图片,如奥林匹亚的宙斯神庙、帕特农神庙等,从而引入新课。由于教材在对雅典的民主政治讲述得不全面,为使学生形成完整的历史概念、拓展知识面,笔者补充讲解了雅典民主制度对今天的民主制度所起到的作用以及雅典民主制度的进步性和局限性。课后,笔者及时对课堂教学进行教学反思及总结。

2.对教学过程的反思:课堂教学注重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通过设疑,创设生动有趣的思维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美国南北战争”前,笔者首先出示了美国新当选总统奥巴马的照片,从一个黑人能成为美国总统谈起南北战争,进而引导学生思考这场战争的原因、性质、结果,并设计一系列问题把学生带入教材,让其带着问题去认识、分析、概括和评价,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又如,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材中有众多历史人物,在平时的教学中,这些历史人物总是穿插在以朝代、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为中心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对这些历史人物重视不够。如果以历史人物为中心来开展历史复习,让学生更深入地走近这些历史人物,学生是不是会产生一种新鲜感,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呢?于是,笔者让学生对该册历史教材中的主要历史人物进行总结。并按帝王将相、民族英雄、建筑师、发明家、航海家、科学家、文学家、书法家、画家等进行分类,然后引导他们以历史人物为中心,结合历史事件进行复习。

3.对教学主体的反思:教会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线索,抓住学习重点。

历史发展的线索就是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中学历史教材的特点是范围广、头绪杂、内容多,牵扯的年代、地点、人物、事件尤其多,学生不容易掌握。因此,教师引导学生在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中理清历史发展线索,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在开展世界近代史教学前,笔者首先指导学生看教材目录,结合历史地图册概述世界近代史的分期,明确学习时必须抓住的三条基本线索,即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和战争,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在理清线索的基础上,笔者又引导学生从以下四方面去确定和把握教材的重点:第一。能够说明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观点的内容;第二,对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第三,属于“世界之最”的内容;第四,教材中有插图,课后有练习题的内容。

开展教学反思需要长期坚持,笔者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在以下两个方面继续努力。

1.指导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科学方法,掌握记忆技巧。

时间、地点、事件是历史基础知识的主要组成部分,学习这些知识时不少学生采用机械记忆方法,收效不大。在今后的历史教学中,笔者应尝试教给学生更多有效的记忆方法,如分散记忆法、趣味记忆法、纲要记忆法等。

高中历史笔记篇7

关键词:历史学习;学生;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1-0011

一、让学生认识到历史学科的主要性

《历史课程标准》指出:“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获得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初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习历史,要让学生知道学习历史不只是中考的需要,更是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只有当学生明确了学习历史的意义,他们学习内驱力才能增强,才会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

记得上学时,笔者的教师告诉自己“学史以明智”,从此笔者爱上了历史,因为笔者想让自己成为一个聪明人。当用心走进历史的海洋时,笔者发现历史真的蕴涵了太多深刻的人生道理,从历史中感悟到的东西真的可以指点自己的人生,所以笔者总是把自己的经历在第一节课就分享给孩子们,用笔者的切身经历来激起孩子们对历史的热情,笔者让孩子们告诉他们自己:自己的人生需要历史,所以要学好它!

二、用自己的热情告诉学生:历史不是枯燥乏味的

如果只是向学生讲述过去的知识,学生会不喜欢听,会觉得很乏味。在历史教学中,适当穿插生活中的时事新闻、身边的案例,让历史课也有具有时代气息,教学中联系相关的现实事例进行比较和分析后,让学生既认识历史又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让历史“鲜活”起来,对学生来说,历史不再是遥不可及、枯燥乏味的旧事。

当然,教师并不是东拉西扯漫无边际胡乱说一通,而是要使历史与现实顺理成章地结合起来,结合当前发生的重大事件来讲述。比如:在讲到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笔者谈到电影《十二生肖》,启发学生思考:要花很大的代价,十二生肖的兽首要不要收回呢?学生说:当然要!于是,笔者归纳:圆明园是近代中国文化的宝库,它代表了中国文化巨大成就,而火烧圆明园也时刻警惕我们要不忘国耻,要关切民族的前途命运,所以,兽首我们一定要收回来!历史与现实如此接近,让历史走近学生,学生还会对历史感到乏味吗?

三、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历史教学不必一成不变,不是非得“讲”,其实历史课的上法有好多,当然笔者也是集众家之所长,现在就做一简单归纳。

1.课堂上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我们教学时可以运用的工具有很多,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把这些工具运用到教学中,就会给课堂教学增色不少。比如,在讲《商鞅变法》时,笔者给学生播放了一段视频,然后学生带着题观看视频,视频看完了,课内的要点也都学会了,学生在观看视频时没有一个说话的,而且问题也回答的迅速准确,再看书时,学生觉得课本内容很简单,小组合作快速画出了要点,课内就组织背诵,既有兴趣,也提高了课堂效率。

2.采用多种教学形式

笔者曾办过历史故事会,让学生把自己读过的历史故事讲给大家听;也搞过历史竞赛,拓展孩子们的远见;还做过历史辩论会,借助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提高历史认识的高度……

比如,在学习中国近代史时,笔者搞了一个辩论会,让学生正反两方面评价李鸿章,一种是,李鸿章是优秀的地主官员,为维护政权做出了杰出贡献;另一种是,李鸿章是卖国贼,他签署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学生辩论之后,学会了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笔者突然发现比自己狠狠讲两节课强多了。

3.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

不能为了中考学历史,但要学好历史为中考。当历史学习成为快乐的享受时,历史成绩也可以成为孩子们的提分科目,那么竞争的激励就必不可少了。我们采用了小组学习法,定期对小组的学习效果进行考核,优胜小组给以奖励,这样孩子们在竞争和互帮互助中不断提高学习成绩,当分数把在眼前时,孩子们对学好历史就更自信了,学习的热情就更高,教师的教学也事半功倍了。

4.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要让学生喜欢历史,也要让学生喜欢历史教师。笔者认为,教师不应该把自己当作是学生的长者,学习本来就是相互的,共同讨论,共同进步的过程,教师既是学生学习中的参与者、合作者、领导者,教师的话不一定都是真理,人难免犯错,要是教师真的在某些方面做得不对,学生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向教师提出,教师也会及时改正,这样建立了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的学习也会更快乐!

当然,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这也是必须的。教师既要做理论上的“巨人”,又要做行动上的楷模。这就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为人师表要求教师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历史观。有正确的信念就会自然的感染和激励学生树正确信念,从而使学生把这种信念转化成学习的动力。为人师表,要求教师有较高的思想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能力,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人格的化身,是榜样是楷模。只有当自己的严格要求,才能让学生信服。即“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所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也应该从教师自身做起,教师有热爱学生、无私奉献的精神,学生才会热爱教师,师生之间关系协调,两者才会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从而达到教育教学的最佳效果。在良好的气氛、情绪和心境下,学生接受教育的积极性较高,感受性较灵敏,反应能力较强,思维较活跃,更易于理解知识。

四、帮助学生记忆,提升学习效率

历史知识千头万绪,包罗万象。因此,记忆成为学习中一个必须面对的艰巨任务,注重记忆方法的引导是迅速提高历史知识和培养历史兴趣的有效手段。笔者在此谈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

1.公式记忆

事件=时间+地点+经过+后果+影响

人物=时代(国名)+职务+作为+评价

作品=时间+作者+内容+意义

会议=时间+地点+人员+内容+作用

条约=时间+地点+订双方+内容+影响

改革=时间+改革人+内容+意义

战役=时间+作战双方+经过+后果

2.加减记忆

如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过,可记为:经过=四次突然袭击(突然袭击波兰、丹麦和挪威、苏联和珍珠港)+六次主要战役(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库尔斯克、攻克柏林、不列颠空战、中途岛海战)+四次重要会议(开罗、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三次登陆(北非、西西里、诺曼底)+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各国反法西斯斗争。这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部历史事件。

3.尽量少记

例如:东汉的统治?王莽改制a公元8年,改国号为新。b绿林、赤眉起义。昆阳之战。光武中兴a公元25年,刘秀,定都洛阳。外戚和宦官专权a外戚梁冀b宦官“五侯”党锢之祸a太学生3万多人b名士范滂黄巾起义a公元184年,张角,太平道。黄巾军。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4.变远为近

5.变死为活

6.变假为真

7.变浅为深

8.浓缩替代记忆

例如: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还(桓)乡(襄)问(文)木(穆)桩(庄)。

9.歌诀替代记忆

《历史朝代歌》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10.谐音记忆

例如:三国建立?曹丕――魏――洛阳――220年,曹丕喂洛羊一天二两饼,刘备――蜀――成都――221年,刘备数沉珠数了两天两夜,孙权――吴――建业――229年,孙权无建业喝了二两酒。

11.编码和情境记忆

例如:73年班超出使西域,班超扛着排气扇(73)出使西域。

高中历史笔记篇8

关键词:左传  伏笔  说明历史

 

 

《左传》亦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旧传为春秋时左丘明所作[1],是一部杰出的史传文著作,多用史实解释《春秋》,记事详明。其原本与《春秋》各自成帙,西晋杜预(字元凯)合《左氏春秋》与《春秋经》作《春秋左氏经传集解》[2]。《左传》起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终于鲁悼公四年(前463年),涵盖约二百五十多年的历史,将众多纷杂的历史事件叙述得清楚、得当,不仅在史学上价值很高,在文学上也有突出的历史地位。清代刘熙载说:“烦而不整、俗而不典、书不实录、赏罚不中、文不胜质,史家谓之五难,评左氏者,借是说以反观之,亦可知其众美兼擅矣。”[3]在左氏高超的叙述手法中,伏笔的运用,是他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伏笔是“文章描写、叙述的一种手法,指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或事物,预作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4]《左传》中多处运用了伏笔,共计达二百多处,而且伏笔运用的方式也多种多样。前人对于《左传》中的伏笔,专门研究的很少。

清刘熙载《艺概》:“揭全文之指,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必顾之,在篇末则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亦所谓文眼者也。”[5]王凯符在《古代文章学概论》中认为:此处的“顾”应解释为“照应”,而“注”则解释为“伏笔”。刘熙载仅是从写作角度谈伏笔,并未涉及具体文本。

评点家冯李骅《读〈左〉卮言》里说《左传》有二十八叙法[6],其中的预叙,我以为就是《左传》中伏笔的别称。

还要提到,宋代王应麟在《玉海》中说,《左传》“或先经以始后经之事,或后经以终前经之义,或依经以辩理,或错经以合异”[7]。这虽是主要论述《左传》与《春秋经》的关系,但倘若从广义之伏笔来看,“先经以始后经之事”也隐约含有伏笔的意味。

 

 

《左传》对伏笔的运用,虽都是在人或事之前预著一笔,但具体运用伏笔时却多种多样,不拘一格,充分显示了《左传》作者出神入化的文学技巧。

1.以诸侯之间的政治、军事事件为伏笔

①隐公元年:“郑共叔之乱,公孙滑出奔卫。卫人为之伐郑,取廪延。”[8]故隐公二年:“郑人伐卫,讨公孙滑之乱也。”

②隐公四年:“宋殇公之即位也,公子冯出奔郑;郑人欲纳之,及卫州吁立,将修先君之怨于郑……于是陈、蔡方睦于卫,故宋公、陈侯、蔡人、卫人伐郑;围其东门,五日而还。”郑人不甘,隐公五年,郑人有了一个复仇机会:“宋人取邾田。邾人告于郑曰:‘请君释憾于宋,敝邑为道。’郑人以王师会之,伐宋,入其郛,以报东门之役。”

③文公七年:“秋八月,齐侯、宋公、卫侯、陈侯、郑伯、许男、曹伯会晋赵盾,盟于扈。晋侯立故也。公后至,故不书所会。……”这个迟到招来了文公八年“晋人以扈之盟来讨”。

由上可见,诸侯之间发生的各种小战争,有很多是由相互报复、外交失误导致,其原因繁不胜繁,《左传》采用伏笔,并加以点明,使得“烦而变整”,有利于说明历史。

2.以倒叙为伏笔

①庄公八年:“初,公孙无知谑于雍廪。”于是庄公九年:“九年春,齐大夫雍廪杀无知。”

②僖公五年:“初,晋侯使士蒍为二公子筑蒲与屈,不慎,置薪焉。夷吾诉之。公使让之,士蒍稽首而对曰:‘臣闻之:“无丧而戚,忧必雠焉。”无戎而城,雠必保焉。寇雠之保,又何慎焉?守官废命,不敬;固雠之保,不忠。失忠与敬,何以事君?《诗》云:“怀德惟宁,宗子惟城。”君其修德而固宗子,何城如之?三年将寻师焉,焉用慎?’退而赋曰:‘狐裘龙茸,一国三公,吾谁适从?’”果然,僖公六年“六年春,晋侯使贾华伐屈。夷吾不能守,盟而行。”士蒍多年之前就已经预见到晋国将乱,《左传》用倒叙为伏笔点明晋国局势。

3.以预言为伏笔

①桓公十七年:“初,郑伯将以高渠弥为卿。昭公恶之,固谏,不听。昭公立,惧其杀己也,辛卯,弑昭公而立公子亹。……公子达曰:‘高伯其为戮乎?复恶,已甚矣!’”果如其言,桓公十八年:“秋,齐侯师于首止。子繻会之,高渠弥相。七月戊戌,齐人杀子繻而轘高渠弥。”

②僖公二十一年:“秋,诸侯会宋公于盂。子鱼曰:‘祸其在此乎!君欲已甚,其何以堪之?’于是楚执宋公以伐宋。冬,会于薄以释之。子鱼曰:‘祸犹未也,未足以惩君。’”僖公二十二年:“三月,郑伯如楚。夏,宋公伐郑。子鱼曰:‘所谓祸在此矣。’……楚人伐宋以救郑。……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宋襄公由于欲望太重,招致泓之战的败绩,子鱼准确地预言了宋襄公这一祸事的到来。

4.以神鬼、占卜、异象为伏笔

①僖公三十二年:“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果然,鬼魂之命灵验了。僖公三十三年:“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殽,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

②僖公十四年:“秋八月辛卯,沙鹿崩。晋卜偃曰:‘期年将有大咎,几亡国。’”僖公十五年:“秦伯伐晋。卜徒父筮之曰:‘吉!涉河,侯车败。’诘之,对曰:‘乃大吉也。三败必获晋君!其卦遇《盅》,曰:“千乘三去。三去之馀,获其雄狐。”夫狐《盅》,必其君也。《盅》之贞,风也;其悔,山也。岁云秋矣,我落其实而取其材,所以克也。实落材亡,不败何待?’”晋异象表明有大灾难、秦卜筮战果,都预示晋军将大败。僖公十五年:“三败,及韩。……壬戌,战于韩原。……秦获晋侯以归。”

5.以琐事、小事为伏笔

①桓公元年:“宋华父督见孔父之妻于路,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华父督对孔父之妻已生歹念,于是,桓公二年:“二年春,宋督攻孔氏,杀孔父而取其妻。”

②桓公三年:“芮伯万之母芮姜恶芮伯之多宠人也,故逐之,出居于魏。”预先交待芮伯居魏,桓公四年:“秋,秦师侵芮,败焉……冬,王师、秦师围魏,执芮伯以归。”

③僖公三年:“齐侯与蔡姬乘舟于囿,荡公。公惧,变色;禁之,不可。公怒,归之,未之绝也。蔡人嫁之。”齐侯与蔡姬夫妻间玩笑开大了一些,蔡人让蔡姬改嫁,得罪了齐侯。僖公四年:“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两国战端,实始于僖公三年“乘舟”之事。

6.以双方言行为伏笔

刘熙载说:“左氏叙战之将胜者,必先有戒惧之意,如韩原秦穆之言,城濮晋文之言,邲楚庄之言皆是也。不胜者反此。观指睹归,故文贵于所以然处著笔。”[9]刘氏之论述,十分精辟,《左传》中大凡大战未始,将获胜的一方总是言语、行动十分小心,努力合于礼仪,体恤百姓。而要失败的一方却骄横跋扈,不听劝谏,四处作恶。这也是《左传》作为史书,警劝后人之处。

 

 

《左传》对于伏笔的运用,很有特点。首先,运用伏笔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上面已总结了六种伏笔的运用方式,相信还有其它一些形式,由于本人学力所限,尚未发现。其次,《左传》运用伏笔大都不着痕迹。若不是细细查看,前后贯连,就不易看出伏笔。由于《左传》是一部史书,它所记载的事件,人们多会从历史角度,即事件本身存在这一角度来接受,大多将事件之间的关系视为平行的,忽略了事件之间的联系;又因为伏笔往往是与将发生的事毫无相关之处,隐蔽性强,是一条历史发展的内线;加之《左传》作者高超的文学技巧,使得伏笔的运用不着痕迹,鬼斧神功。我想,这大概就是很少有人专门研究《左传》中伏笔的原因吧。再次,《左传》中的伏笔大多是一种先知先觉式的,使人感觉整个历史的发展都有一种内在的秩序和方向。而且伏笔中有很多是鬼神占卜之说,我们不能据此就确定《左传》作者相信鬼神占卜,但不可否认,其中包含了一种宿命论的历史观。至于众多鬼神占卜的出现,我想,一个原因是,古代巫史不分,因而史书中多夹杂有神鬼之事的记载,左丘明在引用古史时难免会引到一些神鬼异事。还有一个原因,是由于后天造成的。左丘明是在占有史实之后,来写《左传》的。冯李骅说《左传》“议论之精,辞令之妙,都经妙手删润,然尚有底本。至叙事全由自己剪裁。”[10]也就是说是记载前人之事,在通晓史实的情况下,加以整理,加之时代的局限,产生一些唯心的观念也情有可原。

 

 

 

伏笔的运用,为《左传》增光添彩。首先,体现在文学性上:二百五十多年的历史,纷繁芜杂,千头万绪,极不易把握。伏笔不仅从结构上使得文章前后呼应、浑然一体,而且使文章更隽永,更耐人寻味,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同时,由于伏笔多是较细小的事件,更细腻地刻画了一些人物形象,如卫州吁、秦穆公、晋文公等,增强了《左传》的文学性。而《左传》就其主要方面看,更大的意义在于历史学方面的价值。伏笔的运用,对《左传》史学上的意义也起了很大作用。《左传》不像《春秋经》那样,单是记录历史,它更要说明历史。运用伏笔,使读者清楚事件发生的原委,了解历史发展的原因。《御览》六百十引桓谭《新论》曰:“左氏经之与传,犹衣之表里相待而成。有经而无传,使圣人闭门思之十年,不能知也。”可见,《左传》在说明历史、传达历史上,成就远高于《春秋经》以及《公羊传》、《穀梁传》。这其中,伏笔的运用功不可没。总而言之,《左传》同时在文学和历史学上具有极高的成就,都和运用伏笔有关。伏笔的运用,将《左传》的文学性与史学性紧密结合在一起。

 

 

《左传》运用伏笔来写史,对后世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由于秦代之前的历史典籍,大都失传,《左传》是幸存下来的几种古本之一,对后来写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史记》作者司马迁读过《左传》[11],并受其影响,在《史记》中也继承了运用伏笔写史的方法。其后的《汉书》、《资治通鉴》等也是如此。《左传》中的伏笔不但在史学上有其深远影响,在文学上也是后世的典范。在写作技巧上,《左传》与小说是相通的,其后许多小说家在技巧上很自然地受它影响。伏笔作为一种写作技巧,自然也会对后世小说产生作用,特别是文言小说。

还要谈到的是,时下流行“戏说”,将很多历史题材弄得少了历史的“味道”,流于媚俗,更有甚者,胡编滥造,歪曲历史,对如何把握娱乐性与历史真实性处理得不好。我想,我们应该多向《左传》学习,它在这方面取得的极大的成功,值得我们研究。对《左传》中伏笔的价值及其在《左传》文学性与史学性两方面的贡献,我们还没有充分的认识。本文还只是一个初步的探索,希望能抛砖引玉,引发大家更深一层研究的兴趣。

 

 

注释

[1]唐·孔颖达《十三经注疏》:“沈氏云:《严氏春秋》引《观周篇》云:孔子将修春秋,与左丘明乘如周。观书于周史,归而修春秋之经。丘明为传。”宋人王应麟《玉海》中亦如是。

[2]清·周中孚《郑堂语书记》卷十:“按《汉志》载,春秋古经十二篇,左氏三十卷,是经与传各自为帙,自元凯分经之年与传之年相附比,其义类比,各随而解之,名曰经传集解。”

[3]清·刘熙载《艺概·文概》。

[4]引自《辞海》1989年版第245页。

[5]同[3]。

[6]二十八叙法为:正叙、原叙、顺叙、倒叙、实叙、虚叙、明叙、暗叙、预叙、补叙、类叙、串叙、摊叙、簇叙、对叙、错叙、插叙、带叙、拾叙、陪叙、零叙、复叙、间议夹叙、连经驾叙、述言代叙、趁文滚叙、凌空提叙、断案结叙。

[7]宋·王应麟《玉海》卷四十“《艺文志》云:‘左丘明,鲁史也。’是言丘明为传,以其姓左,故号为左氏传也,或先经以始后经之事,或后经以终前经之义,或依经以辩理,或错经以合异。”

[8]引自《十三经注疏》。《左传》原文均引自此书。

[9]同[3]。

[10]冯李骅《读〈左〉卮言》。

[11]《史记·吴太伯世家》:“余读春秋古文……”。

 

高中历史笔记篇9

一、明确历史学习目标,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目标密切相关,一旦目标确定,将会产生学习动力。所以,在历史教学中,应将爱国主义教育这一基本教学目标贯穿始终。爱国主义是一种高尚的情操,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有爱国思想的学生会不断学习历史知识,积极了解我国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和英雄人物事迹。因此,我们在历史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爱国主义思想的培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典型的历史事件中体现着明显的爱国主义思想。例如,在近代史虎门销烟部分,民族英雄林则徐身上集中体现着爱国主义情怀。同样,一般的历史事件中也渗透着爱国主义思想。如,“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在他的身上体现了为祖国的国防事业无私奉献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优化导语,巧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马克思曾经指出:“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对象的本质力量”。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提高其学习兴趣,就要巧设教学情境。而导语设计是巧设教学情境的重要方法之一。所以在教学时,教师要优化导语,以形象生动的语言、饱满的感情,投入到教学中去,从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笔者在教“三国鼎立”这段历史时,首先播放了《滚滚长江东逝水》这一主题曲,并让学生在听完录音后谈感受。通过这段导入内容的听和说,把学生带入“三国”的情境中,仿佛一个个历史人物浮现在他们眼前,一段段历史故事呈现在他们面前,从而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在即将下课的检查中,发现学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已经深刻理解并记住了。

三、将枯燥的历史事件同通俗的生活故事结合起来

将史实融进故事中,将历史知识生动形象化,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轻松愉快地接受新知识。初中阶段的历史内容,主要是一些历史线索和梗概,针对这种教材特点,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往往把历史知识用讲故事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记得在讲述马克思出生的大事年表时,笔者是这样讲述的:“马克思‘一巴掌又一巴掌,打得资本家呜呜地哭’”。“一巴掌又一巴掌”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把这一常见现象同马克思的诞生时间结合起来,就很容易记住。“呜呜地哭”也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把这一现象同马克思对资本家的揭露结合起来,形象生动地说明了马克思对资本家揭露的深刻。这样把枯燥的历史事件同通俗生动的生活故事相结合,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容易记住历史事件,也记得牢固,理解得深刻。

四、把历史事件和时事政治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一讲起时事就来劲。笔者意识到,时事政治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在教学中,笔者尽可能地将历史与时事政治结合起来,结果上课不爱听讲的学生爱听讲了,原来基础较好的学生也开阔了视野,积累了知识。记得在讲《马关条约》中割让台湾这一内容时,笔者不失时机地将台湾的现状联系起来,向学生提出疑问:现在的台湾是否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学生显然对这一时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异口同声地回答:“还没有。”时机成熟了,于是笔者便因势利导,开始讲割让台湾这一历史事件。这样把历史知识和时事政治相结合,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

五、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

高中历史笔记篇10

【关键词】听;说;读;写;思

在历史教学中,我认为教师可以通过“听说读写”几个方面的诱导来突出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听”主要是指学生的听课。这一点对于每个学科都是必须的,但因为历史学科独特的教学内容,使学生中存在着不重视听课和不会听课的现象,具体表现为老师台上讲,学生台下自己看,半听半不听,听到老师穿插补充一些历史故事时,便抬起头来津津有味地听下去,过后便又半闭了听觉神经,回到自我中去。究其根源,学生对历史存在偏见,认为课本写得清楚,自己看得懂,背下来就行,听不听无关大碍。殊不知,历史线索性强,联系性强,复杂多绪,隐含知识丰富,远非自以为看懂就行,需要真正理解、吃透,才能易记不易忘,举一反三,灵活运用。要使学生重视听课,需要教师积极引导学生,明之以理,促其端正学习历史的态度;要使学生认真听课,需要教师在讲课上多下功夫,只有讲述生动清晰才能吸引学生;要使学生会听课,需要使学生明白学习知识不应完全以个人好恶而定,尤其注意:一些历史典故往往只起辅助配合、调味生趣的作用,不能捡了这粒“芝麻”,丢了该掌握的知识这个“西瓜”。另外教师还要交给学生如何集中注意力,如何把握重点难点等听课的方法。总之,要使学生在主观上认为有必要听课,客观上竖起耳朵认真听,会听,跟着老师的思路把每个历史现象真正抠清弄懂。

“说”是指教师指导学生对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进行讨论,可以使学生设身于特定的历史情境中,充当不同角色,发挥想象力,发表见解,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极大激发起学生的参与兴趣,并且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深刻感受和牢固掌握历史内容。比如,在讲二战原因、影响时,我完全是引导学生自己讨论并总结出正确的结论,而不是讲述灌输。甚至对于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步骤,我也是启发诱导他们根据德国国内国外形势和历史地图一步一步自己说出来,并让他们站在苏联的角度考虑,面对法西斯的威胁,而制定出对策。同学们表现兴致之高,令人非常满意,而讨论评说的结果,也皆在所愿之中,其效果之佳自是可想而知了。这样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参与者,是“说”的意义所在,它可以活跃课堂,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并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读”是指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或一些材料,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授人一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更要使学生学会自学知识并培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教学中往往强调教师的教,学生的听,使学生习惯于“吃现成的饭”而缺乏自己“做饭”的能力,而这不利于学生的创造和发展,不利于学生的成才。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大胆放手,能让学生读的,就让学生读。大胆放手不等于完全放手,而是必须在充分计划和指导下放手。读前,教师要提出问题,明确要求,读什么,怎么读,要发现什么,解决什么,总结什么,因为这样能使学生的读具有针对性、高效性。读后,教师最好对学生的阅读效果进行检测,这样既便于发现同学中存在的不足,又可以提高学生阅读的效率。总之读的主体是学生,但起主导作用的教师要把握整个读的过程,能够及时启发诱导学生归纳正确结论,能够点拨指导学生,促其提高自学能力。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地时常让学生练习着读下去,他们的分析理解和归纳概括能力肯定会大有提高。

“写”主要是指让学生记笔记。记笔记有必要,因为教师往往补充解释一些课本上没有的内容,而且讲课往往打破课本的结构设置。比如讲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和胜利》时,我把通篇总结为三大转折战役、两次登陆、四大国际会议、三国投降、

五大影响,使原本复杂的课本知识一目了然。这样记笔记就能起到使知识连贯,脉络清晰、全面明了、要点突出的作用。而且记笔记还有助于集中精力,提高听课效率,也便于今后的复习记忆。学习动手是一个好习惯,俗话说“好脑不如破笔头”,可见动笔的妙处了。记笔记要会记,不能老师讲的全记,犯过细的毛病;也不能只记大标题,三言两语,犯过简的毛病。记要有祥略、有重点,语言要简洁,线索要清,面要全。另外,课下要注意整理笔记,整理本身就是对课堂温习巩固的过程。通过整理,弥补缺漏,从而使笔记更完整,更具参考价值。

“思”是指教师的反思,反思能提高、能进步、能深化教师的各个环节,能加强针对性。比如我备一节课除了知识外还要重点突出什么?在后面的授课中我准备每一节课突出一个要培养学生的能力点,比如学生的审题能力。作业批改后每次都对学生提一个缺点,比如不够概括、语言空泛等。做学生思想工作,也要针对学生的个性和特性,一定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比如他的学科成绩名次,前几次成绩变化,性格特点和平时对他的了解等),先思考有效措施和组织语言,然后才进行交流,不做无用功。

教学结果要突出实效性。以每次作业结果,寻找学生存在的失误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把失分点尽量减少。

反思要注重经常性、及时性。反思就意味着成长、反思就意味着进步,我们必须把反思当成习惯,上完一节课下来,及时反思自己上得怎么样。挖深层次原因,老师的原因、反应的学生问题等。

学生管理要注意策略性,我们历史复习任务是繁重琐的,所以更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才能事半功倍!用心做好每件事情,用心对待每一位同学。其实前面几项工作要做好的前提也是用心、认真,凡事都怕较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