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企业信息化案例研究十篇企业信息化案例研究十篇

企业信息化案例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37:35

企业信息化案例研究篇1

[关键词]竞争情报(Ci) 人才培养 研究生学位教育 情报学

[分类号]G350G643

1 引言

竞争情报(compefitiveintelligence,简称Ci)是关于竞争环境、竞争对手和竞争策略的信息与研究。它是借用多种信息源对竞争对手的综合信息进行动态且有目标性的搜集与萃取,是在合乎职业道德规范的背景下进行的调研决策活动。

全球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的对抗逐渐演变为对竞争情报的获取。全球500强企业中,90%的企业建立有竞争情报系统,几乎所有企业都设有专业部门负责竞争情报的研究。定标比超、反求工程等竞争情报方法越来越受到企业高层的重视,并在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竞争情报的获取、研究与运用离不开一支素质优良的Ci人才,其作用具体表现在:

搜集并研究竞争情报信息源。如跟踪技术变化、监测主要客户的动向、预期现有竞争对手的行动、发现新的或潜在的竞争对手等,需要获取大量竞争对手的信息,在占有大量信息源的基础上,对所获信息运用竞争情报分析方法(如反求工程、Swot、五力模型等)进行研究,获取较为明确的目标信息。

分析企业竞争环境,充当决策支持。如进行商业环境监测,了解影响公司业务的政策及法规的变化、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竞争方式决策、生产决策、进入新的业务领域决策,开发新市场和技术开发决策等。

开发并维护竞争情报系统。竞争情报系统在全球500强企业中占据有重要的位置,我国近年来也开发了一些竞争情报系统,譬如百度开发的CiS系统等。竞争情报人员作为获取企业内外一线信息的专业人员,其公司的CiS系统由其来实现动态监测与管理。

由此看出,优秀竞争情报人才对企业的成功具有重要的作用。

2 我国Ci人才培养的现状、特点及问题

国内的竞争情报学位教育以信息管理类院系为主体,以培养研究生层次为主。竞争情报作为情报学专业下面的一个分支,其研究内容与情报学的相关领域密切相联。表1是我国设有情报学硕士点并开设竞争情报这一研究方向的高等教育机构。

结合表1分析可知,我国Ci人才培养呈现出以下特点:

其一,Ci人才培养机构相当匮乏。截至2007年5月18日,我国累计建有普通高等院校1909所,而培养Ci人才的高校仅有21所(研究所除外),占全国普通高校的1.1%。这说明Ci人才培养尚未引起高等院校的足够重视。竞争情报作为专门的研究对象,从理论、方法、技术、应用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自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其标志是SCip(SocietyofCompetitiveintelligenceprofessionals)于1986年在美国华盛顿的成立,我国首篇公开发表有关竞争情报的学术论文见于1989年,随后于1994年成立了中国科技情报学会竞争情报分会。从发展之初至今,竞争情报已有近20年的研究历史。与学术组织与研究的繁荣相比,Ci人才的培养在规模上显得十分贫脊。

从研究机构的背景来看,培养Ci人才的高等院校占21所,研究所占3所,两者之比为7:1。这说明高等院校是我国Ci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从高等院校的性质来看,培养Ci人才的单位基本上来自于“211工程”重点院校或地方(省属、直辖市)重点大学,一般普通高校仅有1所(青岛科技大学)。

其二,Ci人才培养地区发展极不平衡。由图1可知,华东地区是Ci人才培养最富集的地区,计10所,紧随其后的是华北地区(7所)和华中地区(3所)。三者之和占Ci人才培养的84%(见图1)。我国东北地区、华南地区以及西部地区在a人才培养上则相当稀缺,其培养单位总量不足1/5。从具体城市的分布来看,排在前四位的城市分别是北京(4所)、上海(4所)、天津(2所)和武汉(2所),其他地区均在1所(包括1所)以下。

由此观之,竞争情报发展较快的地区一般是该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中心。这些地区一方面经济比较发达,显示了竞争情报作为生产力在企业中推广和利用的价值;另一方面,该地区文化底蕴较为深厚,高校云集,学科之间相互促进。可以预测,随着信息化步伐在“十一五”期间的持续推进,上述地区的竞争情报教育将会出现蓬勃发展的势头。

反观国内经济比较发达的华南地区,竞争情报教育发展状况明显趋缓,这表明该地区的企业单位尚未意识到竞争情报在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该地区的高等教育机构对竞争情报教育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西部地区经济文化稍显落后,但更应加强信息化建设,发展竞争情报学科,以此来推动该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协调发展。特别是以重庆、成都为西部经济文化龙头的地区应优先发展起来,从而影响和带动其他欠发达地区竞争情报学科的发展。

其三,企业竞争情报研究是培养机构的研究热点。从研究方向的内容上分析,竞争情报不仅与行业部门相结合,譬如企业竞争情报、农业竞争情报、医药竞争情报等;还有与情报学相关研究领域的紧密结合。如面向企业管理的结合,商情分析与竞争情报、竞争情报与管理咨询等的结合,见表2。

上述培养单位中,面向企业竞争情报的研究或者以“竞争情报”为独立研究方向的单位共计12所,占到总量的1/2还多。这表明企业竞争情报方向的人才培养是培养机构的重点;其次是竞争情报与情报学相关领域的结合;面向特定行业的Ci人才培养则相当稀缺,其研究方向分别是农业竞争情报与医药竞争情报。

近年来,企业信息化进程明显加快,作为面向系统工程部门的“信息系统与竞争情报”培养方向(见表2)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而目前仅有南开大学一所高校开设了此研究方向。因此,在此方面相对成熟的竞争情报机构可有意识地开展这一研究方向进行研究。

我国Ci人才培养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呈现出较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仍然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2.1 Ci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

目前,我国企业对竞争情报专业人才的需求量高达10万人,而事实上情报学专业的研究生进入企业单位从事竞争情报这一工作岗位却微乎共微。Ci人才的缺口主要由社会培训机构来完成。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高等教育机构的培养目标不甚明确,培养的Ci人才未能较好地满足企业对Ci人才的需求。上述培养机构中,尽管有12家单位其研究方向定位为企业竞争情报,但是从课程设置、培养方式等方面来衡量都无法适

应市场的需求。譬如,课程上培养机构仍按照情报学本身来设置,侧重信息的处理加工等理论层面,未能凸显竞争情报所面向的企业化应用特征。

2.2 Ci教学方式相对单一

我国Ci学位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式主要是课堂授课,辅以相关竞争情报科研课题。调研发现,在教学方式上理论化倾向较为突出,缺少实地调查、案例教学等实践性较强的培养方式。竞争情报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面向企业主战场的学科,应充分与企业的需求及实践相结合,而不能仅停留在课堂讲授理论知识的层面上。

2.3 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笔者调研发现,在正在开展竞争情报学位教育的机构中,其课程设置凸显Ci人才特色定位的高校仅有两所――武汉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上述机构不仅设置了“竞争情报研究”课,还开设了与竞争情报密切相关的课程。其中,武汉大学开设了“国际经济信息研究”、“信息市场营销研究”、“企业战略管理课程”、“企业管理咨询”等选修课程;中国人民大学则开设了“竞争情报系统”,“等课程,而其他教育机构仅设置了“竞争情报研究”一门课程,其他课程则基本上是面向情报学本身的,如“信息分析与决策”,这与竞争情报与不同行业相结合的实际不相符合。很明显,若要与不同行业领域相结合,其课程设置理应有所侧重。

2.4 教学缺乏案例支撑

Ci人才培养应重视案例教学。综观我国竞争情报的研究现状,将竞争情报应用于社会及企业发展的成功案例却相当匮乏。其原因主要在于:一方面,我国企业长期以来未广泛开展竞争情报活动,尚未形成竞争情报分析方法在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方面运用的意识,以致缺乏案例积累的先决条件。企业对竞争情报的关注与重视还是近五年内的事情;另一方面,一直以来,我国竞争情报培养机构对案例教学处于相对漠视的状态,从而淡化了竞争情报案例在社会以及企业中所造成的积极影响。

2.5 职业资格认证模糊不清

2004年,信息产业部批准设立了“国家信息分析师――Cia认证项目。这是我国推出的首个部级竞争情报职业资格认证。另外还有其它多种有关竞争情报的职业资格认证,可谓五花八门。与Cia相比较,这些认证大部分是由培训机构自身为社会企事业单位培训人员量身订做的,缺乏一定的权威性。各种杂乱的职业认证充斥于Ci人才市场,严重干扰了人们对Ci人才认证的认识,一套论证科学、统一管理的Ci人才认证体系亟待建立。

3 关于我国Ci人才培养发展方向的几点思考

3.1 拓宽Ci人才培养渠道

综观对表1的分析及针对我国竞争情报培养机构十分匮乏、地区分布极端不平衡的状况,笔者认为,应加强竞争情报培养机构建设。我国竞争情报的人才缺口近10万,随着信息化的推进,这一数目将会继续扩大,而每年培养的学位教育Ci人才仅有几十名。因此,努力拓宽Ci人才的培养渠道是当务之急。笔者建议,可尝试在现有经济管理类院系所属的机构(尤其是综合办学条件较好的高校)先行试点,增设竞争情报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此外,可积极探索校内与社会培养机构Ci人才的合作试点。

3.2 构建层次化的Ci人才培养体系

目前,我国竞争情报的人才培养基本上由信息管理类院系(一部分设在高校图书馆)来完成,在培养目标上基本上是“一刀切”,即按照情报学人才的培养来设置竞争情报学科。

然而,竞争情报本身又是一门实观性较强的学科,其面向的主要行业是企业单位;其次是图书情报机构,农业信息部门,医药信息部门等各种特定的公益性机构。从已设有竞争情报学科点的机构来看,其研究方向有面向企业的、农业的、医药的和图书情报的等(见表2)。

基于此,笔者认为,应建立层次化的Ci人才培养体系,不同的方向其培养目标及侧重点应区别设置。以面向企业的Ci人才培养为例,其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方式等一整套的体系构建应体现面向企业化的特点:课程设置上加强企业管理方面的课程;培养方式上力求在理论的基础上与企业紧密结合,加强案例教学等。

3.3 教学方式多样化

自2004年以来,竞争情报逐渐受到各企事业单位的关注,与此同时,信息产业部出台了一系列旨在加强Ci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如设立“国家信息分析师”认证制度等。在此背景下,我国竞争情报教育机构仍停留在课堂上的理论教学,在实践性与应用性的教学方法上十分欠缺,其教学方式急需由单一的课堂讲授转向“理论传授――企业实践――理论升华”的立体化教学方式。具体操作层面,可采取以本校师资为主,社会机构合作办学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方式。社会机构在人才培养上侧重于运用实地调查、实践报告、案例教学等,其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强调应用与实践技能的培养。此外,还可尝试院系之间交叉教学的新模式,充分利用高校丰富的教师与学科资源。如信息管理类院系与经济管理类院系的交叉互动,加强对企业管理,竞争战略等方面的合作教学,经济管理类院系本身又具有案例教学的传统,在此方面存在广泛合作交流的基础,共同探索培养Ci人才的新途径。

3.4 课程设置导向化

Ci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一整套科学合理的课程。我国高等教育机构在人才培养上一般采取学分制,其课程主要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三部分组成。前两者是本专业所要求的基础内容,竞争情报作为一个研究方向,笔者认为,不同选修方向应采取不同的课程设置。

当前我国竞争情报研究方向下有多种面向不同行业的子方向,结合竞争情报教育培养目标多层次以及不同行业的实际,在课程设置上可依据不同的培养目标,设置不同的选修课(见表3),体现培养目标的层次性和课程设置的导向性,为Ci人才提供知识库保证。

3.5 强化案例库的构建与应用

当前,案例库的构建与应用势在必行,可从三个层面展开:其一,利用竞争情报协会和培训机构的力量,组织人员对案例库进行构建;其二,竞争情报学位教育机构与企业(如海尔、百度等)合作,开展案例库建设;其三,企业自身加强案例库建设,总结竞争情报实战经验,建设跨行业、多背景的竞争情报案例。

构建案例库后出版竞争情报案例指南。在此基础上,企业可开发建立竞争情报案例系统,供企业在发展的不同阶段运用。与此同时,也丰富了Ci案例在教育教学上的选择与应用,从而提高我国Ci案例教学的水平。

不仅如此,在建设并运用本土化案例的同时,积极研究并出版国外竞争情报案例库。藉此开拓竞争情报案例教学的垒球化视野,培养并提升我国Ci人才的区域化竞争能力与国际化适应能力。

企业信息化案例研究篇2

Rothaermel和Deeds(2004)认为,利用性组织学习的本质是提高、拓展企业的现有能力和技术,由此打开未来产品创新的通道,因此,它会影响企业产品创新和企业成长[18]。Gupta等(2006)认为,利用性组织学习精炼了现有的技术和市场知识,使得新产品开发更加有效,成本更低,推向市场的速度更快[19],同时,产品带给客户的价值也增加了,在短期内更易产生可靠和可预期的绩效回报[20]。Raisch等(2009)认为,探索性组织学习通过搜寻超越组织现有经验的信息,为组织提供了进行试验和创新的机会[21]。同样,Katila和ahuja(2002)认为,基于现有知识而产生新思想的数量是有限的[22],企业必须通过探索性组织学习来提升向知识库中增加新元素的能力,才能促进新知识的产生[23],进而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综上可以推论:命题3:海归企业的组织学习正向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基于以上命题,本文构建了海归企业基于二元网络的组织学习与技术创新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

2研究设计

2.1案例选择

本文中国海归企业的案例选择标准为:(1)成立时间在3年以上;(2)所处行业为高新技术行业,包括: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及应用、高端制造、航空与航天、现代农业、新能源及高能存储、环境保护、海洋工程、核应用[24];(3)具备国内和国外企业社会网络;(4)企业法人为海归或高管团队中有海归人才。另外,可以参考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海归人才创业支持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中海归企业界定条件之一:企业法定代表人为海归人才,或海归人才自有资金(含技术入股)及海内外跟进的风险投资占企业总投资的30%以上。eisenhardt(1989)认为,案例研究作为一种初步归纳理论的有效工具,样本的选择不需要遵循抽样法则,只要案例本身具备足够的特殊性和典型性就可保证良好的效度,能够较全面地反映所要研究的问题[25]。因此,对所选案例的要求是:首先,被选定的样本应该与研究主题高度相关,能很好地说明要研究的问题;其次,样本个数并不重要,关键是要注重样本的深度和典型性,Sanders(1982)建议进行多案例研究的最佳案例数目为3~6个[26]。因此,本研究结合案例选择标准,挑选出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并能综合代表各个方面的4个案例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全面深入地说明所要研究的问题。

2.2数据收集分析

Yin(2008)认为,案例研究的主要资料来源包括6种:文献资料、档案记录、访谈、直接观察、参与性观察和实物证据,并建议为了避免研究的片面性,鼓励采用多样化的研究信息和资料来源,以进行相互补充和交叉验证[27]。本文案例研究资料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源于公司的网站资料,本文所选案例都具有丰富的网站资料,包括公司简介、高管团队简介、发展大事记、产品技术信息等;第二种资料来源主要包括学术研究资料、访谈录、纪实报告、新闻媒体报导以及政府和海归创业相关网站的材料。通过运用各种来源不同的资料相互印证,从而对案例企业有正确和完整的了解,增加资料的可靠性。很多海归企业作为创新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受到政府和媒体的广泛支持和关注,因而近来出现较多的相关报道、访谈录等,为本研究提供了便利,并极大地增加了资料的可靠性和可用性。

3跨案例分析

为了保密的需要和研究方便,本文隐去了案例企业的真实名称,以a公司、B公司、C公司、D公司来分别代替。

3.1案例企业背景

4个案例海归企业的简要概况如表1所示。4个案例海归企业高管团队简介如表2所示。

3.2案例分析

3.2.1二元网络的形成与拓展a公司2007年在美国硅谷成立,并与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合作。2008年获得美国能源部的资助。2009年开始跨国运营,在中美两国同时开展业务,于2009年8月与国内上市公司合资成立杭州公司,进行新一代薄膜太阳能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2010年,在北京、华盛顿、常州设立分支机构,并与北京大学开始合作。2011年多个项目在中国开工,并获得中国科技部863重大项目支持。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a公司首先在2007—2008年成功构建了国外社会网络,并获得了当地政府的支持和认可,并在后续两年中开始打造国内社会网络,与国内的企业和机构进行合作。2011年a公司在国内获得多个项目资助,并获得了国家项目资金的支持。B公司于2007年在北京成立,2008年依靠自有技术研发的第一批重组蛋白产品问世,被认定为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2010年入围“北京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工程(G20工程)”企业。2011年客户遍及全球40多个国家,1000多家实验室,受到世界顶级药企的青睐。2012年与美国一生物技术公司签署全球销售渠道及产品研发战略合作协议。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B公司首先通过获得政府的认可来构建国内社会网络,然后开始建立和培养国外社会网络,并在2011年获得了较大突破,2012年又与国外公司构建了战略合作关系。C公司2009年从美国引入海归专家,开展新型全固态激光器的研发工作,2010年参展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同年获得中国工程院官方认可。2011年参展旧金山美国西部光电展和上海慕尼黑激光展,并与德国合作伙伴公司签订协议。2012年获得省科技厅的官方认可,并参展慕尼黑上海光博会。公司首席科学家在第七届国际应用激光技术中国研讨会上演讲。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C公司在建立稳固的国内社会网络基础上,通过引入海归专家,不仅获得当地政府支持,而且开始搭建国外社会网络。D公司于2009年创立,并获得天使投资。2010年在国内迅速获得一批稳定的客户群,并在北京、上海开设了分公司,在深圳拥有了生产基地,同年参加了光博会,获得官方认可;2011年发起组织了中国首个人机互动产业联盟。2012年通过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D公司在短时间内构建了较强的国内社会网络,获得当地政府支持,并开始搭建国外社会网络。通过比较4个案例海归企业的国内外社会网络,可以对案例进行分类研究,采用2个关键变量:国外社会网络和国内社会网络来做维度,通过分析国内外社会网络构建的强弱,将案例公司大致分到4个象限,如图2所示。图3是对海归企业不同二元网络的特征组合所进行的描述,是对Chen(2008)的研究改编[28]。这种特征描述可以作为对4个海归企业二元网络分类的参考标准。

3.2.2二元网络、组织学习和技术创新简言之,二元网络是获取信息和资源的工具,组织学习是内化信息和资源的过程,技术创新是信息和资源的转化能力和成果。就a公司而言,高管团队的成员都曾在美国硅谷创业,而且时间较长,经历丰富,积累了广博的人脉资源,形成了完备的国外社会网络。因此,当2009年a公司在中国成立杭州公司并将公司的研发中心逐步转移到中国后,中国和美国两地的分公司仍然保持了很好的沟通和交流,公司间的资源也能流动和互为补充。从国外社会网络获得的信息,极大地促进了a公司杭州公司的组织学习,从而促进了技术创新绩效的提升。具体而言,美国能源行业发展的最新前沿信息、高科技信息和最新科技成果,通过国外社会网络快速扩散到中国的研发中心,企业通过消化吸收,加速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研发,从而逐步掌握核心的技术,增加在世界新能源产业中的话语权。同时,中国拥有廉价的人力资本,通过进行大规模生产制造,极大地降低了生产成本,因此产品有着极高的性价比优势,不仅能满足国内市场,还可以促进出口,在国际上有着很强的竞争力,从而促进了组织的技术创新绩效。如同跨国企业和海外创业企业一样,海归企业也面临本土化问题。虽然海归人员都是本国人,但是因为受到二元文化的影响,再回国创建和经营企业,同样会面临水土不服的问题,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因此,及时建立国内社会网络非常重要。a公司通过与国内上市公司合资,迅速获得了国内社会网络,极大提升了发展速度。

4结论与未来展望

企业信息化案例研究篇3

那么,不同类型的企业在管理创新驱动因素上表现出哪些普遍特征,又表现出哪些异质性?(3)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特殊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我国企业的管理被打上了深深的中国特色烙印,如家长式管理&]、集体主义导向8和关系等。那么在这种背景下,我国企业的管理创新驱动因素又表现出哪些特殊性?然而,由于国内已有研究广泛采用‘‘由外到内”的研究范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对我国企业管理创新特色驱动因素的发掘。因此,有必要基于中国企业的管理创新实践进行“立地式”的探讨。

扎根理论正为从现象发掘理论提供了一整套适合的工具方法。基于扎根理论的企业管理理论研究是以真实的企业实践和现象为数据,通过不间断的提炼与比较最终形成新理论的研究方法10,具有理论探索功能。据此,在扎根理论的指导下,本文选择真实、典型、信息丰富和具有最大变动特征的中国企业管理创新事件,聚焦驱动阶段,从中总结提炼普遍性的中国企业管理创新驱动因素;并通过对不同类型企业的比较,析出各类型企业的特性驱动因素;最后通过对分析结果与第4次英国社区创新调查(the4thUKCommunityinnovationSurvey,CiS4)研究结论的比较,总结提炼我国企业管理创新的特色驱动因素。

1基于扎根理论的案例分析设计

 1.1研究样本选择

 基于真实情境描述的管理案例是对企业管理实践或现象的白描性记录,适合作为扎根分析的样本。以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CmCC)的354篇文字案例和首届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百优管理案例”(百优案例)作为案例总体,在真实可信m、样本聚焦而信息丰富m、典型和最大变动m原则的指导下选择研究样本。

真实可信是保证案例研究结论信度的基础。为了保证选择的案例真实可信,要求案例是:(1)基于实地调研、使用一手资料撰写的,并且具有企业授权书;或者(2)使用二手数据撰写,同时标明数据来源。企业授权书和有效的数据来源能够形成对案例数据的三角验证,是保证案例真实可信的最有力说明m。

样本聚焦而信息丰富是扎根理论研究选择样本的基本原则。扎根分析从现象出发,通过对资料进行层层编码和深入挖掘构建新理论,注重对有限样本的深度分析,而非大样本的普适分析,追求研究样本信息的丰富度而非样本数量的大小&0。为了保证案例研究样本的信息丰富性,要求所选案例详细描述企业管理创新的驱动阶段,包括创新的动机和决策等,评判的标准包括涉及因素的广度和写作翔实度。

典型性是保证分析结果能够体现中国企业管理创新驱动因素普遍特点和规律的前提。为此,要求所选案例必须是源自典型行业、典型企业、描述典型管理创新实践,并且创新情境具有典型性。

最大变动抽样用于多案例研究&2,是指在设定构念的基础上使所选案例尽可能涵盖每个构念更多的维度。在研究开始之前,经过讨论案例研究小组选择行业、规模、成立时间和所有制类型4个构念,要求所选研究样本能够覆盖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企业,既有大型企业也有中小型企业,既有改革开放前成立的企业同时也有新近成立的企业,国有和非国有企业并存。

由于案例的信息丰富性和典型性评价,以及最大变动案例的组合具有较强的主观性,使用专家法选择样本。eisenhardt等学者提出,多案例研究的样本量以4-10个为宜m,为了最大限度地保证研究结论的效度,本文选择10个案例进行分析。邀请CmCC三名熟悉全部354篇案例的工作人员协助进行案例选择。首先对一手、有企业授权的案例以及二手、有数据来源的案例进行筛选。其次,关注对案例质量的考察,对CmCC案例库中的案例以点击量为标准,对“百优案例”则以评审专家的综合评分为标准,分别选择了20篇。再次,对这40篇案例的管理创新动机和决策阶段描述的信息丰富度进行考察,在这一过程中删除了4篇案例。然后,向三名工作人员说明研究目的和评价标准,要求他们分别从这36篇案例中选出15篇个人认为具有典型性的案例。在这一过程中,被三位工作人员一致推举的案例共有6篇,另有10篇案例为两位工作人员同时选择,有7篇案例只为一名工作人员选择。最后,考虑到6篇案例被一致推举,直接作为最终的研究样本;而对另10篇由两名工作人员推举的案例则通过共同商讨在最大变动抽样原则指导下,将取得一致同意的予以保留,否则删除;对只由一名工作人员推选的案例则直接删除。最终选出10篇案例,结果如表1所示。

1.2分析方法

 选择采用扎根理论分析范式对上述10个案例进行分析,分别进行开放式编码(opencoding)、主轴编码(axialcoding)、选择性编码(selectivecoding)和故事线分析(storylineanalysis)。为了识别不同类型企业驱动因素的特色,对各类型企业的驱动因素进行整合、并使用图表分析法进行比较。

在开放式编码阶段,识别出案例中包含的管理创新动机和决策阶段作为研究对象,并进行逐字逐句编码,形成初始概念。在这一过程中进行不间断的前后比较,对初始概念进行修订和合并形成新概念。在主轴编码阶段,将在开放式编码中被分割的资料依据各个概念与此概念之间关系性质的陈述加以聚类,对现象形成更精确的解释2]。在选择性编码阶段,对开放式和主轴编码结果进行整合,识别主类别,并形成各个类别的连接,统合成一个较大的理论架构,即进行故事线分析。使用故事线分析可将编码还原到案例当中、结合案例数据进行分析,验证对10个案例编码的信度。图表分析方法用于多案例比较,是析出不同案例及其背后理论异同的关键技术m,在本研究中可用于析出各类企业异质性的驱动因素。

 2扎根分析

 2.1开放式与主轴编码

 两位作者分别对10个案例进行开放式编码。同时在解释研究目的、进行编码培训的基础上再邀请一位工商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进行独立的开放式编码。然后对三人的编码进行比较,对语义完全一致的编码予以保留,并统一命名;对有两位编码者认同的编码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若取得一致则予以保留,否则删除;对只有一位编码者认同的编码直接删除。其中,语义完全一致的开放式编码共有181个,占总编码数的74.79%;有两位编码者共同认定的编码有42个,占总编码数的17.36%,经小组讨论后删除编码11个;只有一位编码者认同的编码为19个,占总编码数的7.85%。结果表明,开放式编码具有较高的信度,最终结果如表2所示。在开放式编码的基础上进行了主轴编码,结果如表3所示。

2.2选择性编码与故事线分析

 对开放式和主轴编码结果进行整合,在此过程中识别出一个核心类别一管理创新驱动因素,与本文研究主题相符,说明编码具有有效性。

此后通过故事线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太钢的战略创新是以企业家为主要驱动;钢铁行业的快速发展、低附加值产品市场的激烈竞争和资源约束、国家倡导的产业升级政策和不锈钢产品的市场需求促使太钢从模糊不清的钢铁制造企业定位转向不锈钢专业研发和制造企业的定位;而上市融资为其进入高资金和技术壁垒的不锈钢行业提供了资金保障。(2)中远的信息化创新是以企业家为主要驱动力;国际化和多元化运营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促使企业实施新技术;而一直以来在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先进性也形成了创新拉力;组织社会资本为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提供了信息源;而上市融资为管理信息系统的上线提供了资金保障。(3)特变电工的战略创新是以企业家和行业发展态势为主要双重驱动;企业区位的限制也促使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进行全国范围内的布局;而长期积累起来的组织资源能力和政府力量则在其中起到了支撑和促动作用。(4)谭木匠的营销创新是以企业家、经销商力量和第三方信息源为主要驱动力;组织资源能力的薄弱迫使企业不断尝试新的营销渠道;企业的品牌战略、质量管理、产品创新为连锁加盟营销模式提供了保障。(5)HC的组织结构创新是以公司的管理问题和外部政策的不断完善为主要驱动;在企业家的推动下形成的。(6)汇源的金融创新是以企业家为主、市场竞争为辅驱动的,并且家长式管理和企业家个人的扩张倾向致使与其他企业的合作危机丛生,只能通过持续寻找新的战略合作伙伴缓解燃眉之急。(7)ppG&VanCL的商业模式创新均是以企业家为驱动的;行业中标杆企业的商业模式为ppG和VanCL的创新提供了模板;ppG的失败与VanCL成功的区别在于是否拥有充足的资金支持和对顾客需求的持续关注而引发的持续创新。(8)农行的管理信息系统创新是以市场竞争为主要驱动;是管理落后和系统-组织适配的客观要求;并且以领导支持、组织社会资本为依托。(9)四川电信的供应链创新是以供应链管理问题为主要驱动,企业家和员工在其中起到了推动作用。(10)大午的治理结构创新是以企业家为主要驱动;也是企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综上,在这10个案例中体现出的中国企业管理创新的驱动因素主要包括:企业家(7,3)、组织资源能力(0,6)、市场竞争(3,4)、企业发展特征(0,3)、组织战略(0,3)、行业发展特征(1,2)、政策(1,2)、组织社会资本(1,2)、资源约束(0,2)、市场需求(0,2)、管理问题(2,1)和员工(0,1)。其中,括号内的第一个数字代表主要驱动因素的数量,第二个数字代表辅助驱动因素的数量。

2.3图表分析

 根据企业所在行业、规模、成立时间和所有制对管理创新驱动因素进行分类比较,在显着因素的基础上析出每个类型企业的特性驱动因素。显着因素是指驱动此类型中半数及以上企业管理创新的因素,特性驱动因素是指某一类型企业所独有的、并且显着的驱动因素,结果如表4所示。比较结果表明,资源约束和战略因素是我国制造企业的特性驱动因素,而管理问题则是国有服务企业的特性驱动因素。

(1)资源约束

 资源约束因素是制造企业管理创新的特性驱动因素,并不驱动农业和服务企业的创新。资源约束是指原材料紧缺或价格上涨,对制造企业的发展具有显着影响。在太钢的案例中,受制于铁矿石、镍和铬等原材料的稀缺和价格上涨危机,太钢形成了研发和制造高附加值产品的战略。在特变的案例中,受铜、铝和硅钢片等原材料价格上涨而引致行业整体利润率下滑的危机,包括特变在内的行业各企业期望通过兼并重组其他高附加值产品制造企业的方式不断调整产品结构,进而形成了兼并重组战略。

农业企业的原材料多是自给自足或可得性较强,因此资源约束并不对农业企业管理创新形成驱动。服务业的原材料也多来自企业内部,以企业的人力资源和知识等为主,较少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因此外部资源约束也不是服务企业管理创新的驱动因素。

(2)战略

 与资源约束因素相同,战略因素是制造企业管理创新的特性驱动因素,并不驱动农业和服务企业的创新。战略因素在驱动制造企业管理创新中的特性作用与激烈的市场竞争密切相关。市场竞争迫使制造企业必须通过持续创新才能获得立足之地,需要企业将创新放在战略高度上。太钢在2000年以前虽然定位为不锈钢生产企业,但在实际运作中却是普通钢占据了主导地位。战略思路的清晰化和对战略的重新定位促使太钢明确了发展不绣钢的专一化战略。特变电工则是在行业发展趋势和企业区位限制的作用下始终坚持兼并重组战略,也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并购行为。谭木匠则是自始至终坚持品牌战略,促使企业在营销和渠道等方面实施差异化,最终产生有别于行业传统、以连锁加盟渠道销售梳子的商业模式。

而在我国,由于农业的发展已较为成熟、并且受到政策的种种制约,行业竞争相对平稳,各个企业在行业中都有相对稳定的位置,同时也受制于农业企业人力资源水平的限制,因此战略因素在农业企业的发展中并不显着,也难以形成对管理创新的驱动。战略因素缺乏对我国服务企业管理创新驱动的原因在于:首先,受限于人力资源质量,传统服务企业还没有对战略给予足够的关注;其次,现代服务业一方面由于发展时间较短,很多行业的发展方向和前景尚未明朗,致使行业内企业只能制定简单的战略指导企业的总体发展方向,而无法制定周全的战略指导包括管理创新在内的其他下层环节,同时战略又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绝大多数现代服务企业由于发展时间较短尚未形成自己的战略。因此,目前战略因素对我国服务企业管理创新的驱动作用并不显着。

(3)管理问题

 管理问题因素是国有服务企业管理创新的特性驱动因素。具体到三个案例:四川电信存在管理问题的原因在于企业发展时间较短,并且在成立初期实行的是粗放式管理;而农行的管理问题也是长期粗放式管理的产物;HC虽然成立时间较短,但却隶属于一家成立于改革开放以前的资源垄断型企业,沿袭了原有的关系型组织文化,并且企业家的过度授权也致使企业受制于粗放式管理所引致的问题。综上,管理问题对我国国有服务企业管理创新的驱动机理表现为对粗放式管理模式进行变革的需求。

而对于我国制造企业而言,并非不存在粗放式管理带来的管理问题。管理问题对于驱动制造企业管理创新不显着的原因可能在于:一方面,选取的制造企业案例样本均是面向组织外部的管理创新,而非企业内部生产、组织和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创新,如特变电工在兼并重组其他企业后也存在组织文化缺乏协同的问题,这也引致了特变电工在组织结构和组织文化等方面的创新,但由于案例主题为战略创新,因此管理问题在其战略创新上的驱动效应并不明显;另一方面,管理问题以间接的方式驱动管理创新,因此也表现得不显着,如太钢前期战略意图的不明确迫使企业家重新进行战略定位而引致了战略创新。对于农业企业而言,由于市场竞争环境较为平稳,因此即使企业存在粗放式管理带来的问题,也难以引发企业的创新动机。同时,管理问题往往需要管理者或优质人力资源的挖掘和解决。没有适合的员工作为基础难以引发创新的动机。农业企业往往由于人力资源的限制而无法就存在的管理问题提出新的解决方案。同样对于非国有企业,管理问题也是不可避免的,但由于我国非国有经济出现较晚,具有管理上的后发优势,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促进企业实施精细化管理。因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驱动非国有企业实施管理创新的因素会体现在诸如企业家和市场竞争等其他方面,而非管理问题。

3比较分析

 为了总结提炼中国企业的特色管理创新驱动因素,在完成10个案例的扎根分析基础上,选取典型的西方企业管理创新驱动因素研究成果与本文的扎根分析结果进行比较。

选取mol等发表在JournalofBusinessResearch上的‘‘theSourceofmanagementinnovation:whenFirmsintroducenewmanagementpractices””26一文作为比较文献。这一研究成果是在CiS4基础上得出的,具有深入反映英国企业管理创新实践的特征,系统地总结提炼了英国企业的管理创新驱动因素。而且英国企业是欧美企业的典型代表,因此该研究成果能够有效表征欧美企业管理创新实践的特征,因此也适合用于通过比较分析得出中国企业特色管理创新驱动因素的研究目的。该研究结果表明,组织规模、员工的受教育水平、市场范围以及组织内外部知识源是西方企业管理创新的主要驱动因素。在测量中,规模因素中还蕴含了对竞争和组织资源能力的测量,市场范围因素中蕴含了对竞争者、信息和机会的测量。通过比较,分别得到中外企业管理创新共性和中国企业管理创新特色驱动因素,如表5所示。

3.1中外企业管理创新的共性驱动因素

 中外企业管理创新的共性驱动因素包括组织资源能力、市场竞争、行业发展特征、组织社会资本和市场需求。一些国内外学者对这些因素的作用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就原因进行了解释,如表6所示。

从表6中可以看出,无论是中国企业还是西方企业,组织资源能力是企业推行管理创新的有形和无形基础;市场竞争迫使企业进行管理创新以维持自身的竞争优势;行业发展特征一方面推动了企业管理创新的开展,特别是与竞争者数量密切相关,同时行业中其他企业的管理创新实践也成为企业推行管理创新的源泉和拉力;组织社会资本对于管理创新的驱动机理在于提供了有效的信息源;而市场需求因素迫使企业更加倾向于以顾客为导向,根据顾客需求的动态变化推行新的管理实践。

3.2中国企业管理创新的特色驱动因素

 (1)企业家。本文对10个案例的扎根分析结果表明,企业家是驱动我国企业管理创新的最主要和重要的因素。符合Schumpeter的企业家创新主体说和Daft提出的管理创新自上而下的特征44。而在西方企业,企业家并不是驱动管理创新的显着因素,员工却是驱动管理创新的关键。Blundell等提出,员工是创新的关键资源之一,员工的受教育水平越高、接触的知识和参加的专业组织就越多,也就越容易接触新思想,成为企业的内部知识源,从而越容易形成管理创新45。比较的结果说明并印证了我国企业具有家长式管理的特征7],管理创新多是由企业家发起的;同时也说明我国企业尚未形成全员创新的氛围。

 (2)企业发展特征。我国企业在早期发展中的局限性对今后的发展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成为迫使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而由于同行业西方企业与我国企业处于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并且外部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也较为成熟完善,这就使得西方企业已经摆脱了发展阶段造成的局限性,因此企业发展特征因素在驱动西方企业管理创新中的作用并不显着。

(3)战略。战略对我国企业管理创新的驱动效果表现为两种类型:一是基于战略重新定位的战略创新,如太钢和特变电工;二是战略指导下的管理创新模式探索,如谭木匠。由于西方企业发展较为成熟,引致战略重新定位的影响不甚显着。但并不能排除企业战略指导下的管理创新,如联合利华在战略指导下实行了多品牌战略,同时其他西方国家的企业如iBm由设备提供商转型为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nike从制造行业向服务行业的转型都是西方企业战略指导下实施管理创新的例证。因此,战略因素还有待于CiS调查的进一步阐明。事实上,一些西方学者已经围绕战略因素开展了相关研究,如Sundbo等在对欧盟国家服务企业创新调查的基础上提出的服务创新动力模型中就包含了战略因素m。

(4)政策。政策因素的驱动作用在我国制造企业中尤为明显。由于目前制造业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制造产业政策,包括产业升级、技术创新、环境保护和配套人才政策[47]。这些政策在驱动制造企业战略定位和行为、技术管理、环境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变革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政策的驱动作用体现为两方面:一是提升产业发展,如太钢和特变电工,这说明我国企业的发展、尤其是制造企业的发展受国家宏观政策调控的影响较大;二是政策自身的不断完善,如HC案例,并且这一趋势在未来还将持续影响相关企业,迫使企业随着政策的调整进行管理创新。而在西方,由于政府提倡自由市场经济并且政策环境也更为完善,因此近年来政策对驱动西方企业管理创新的效果已不甚显着。

(5)管理问题。管理问题对驱动我国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根源在于企业对变革粗放式管理的需求。经济全球化以及越发激烈的市场竞争迫使我国企业难以沿用过去的粗放式管理与其他新兴企业和国外企业竞争,必须变粗放式管理为精细化管理才能取得立足之地。而西方企业管理方式与方法的先进性使得管理问题本身并不突出,从而也难以驱动管理创新的形成。

4 结论与启示

 4.1研究结果

 本研究以太钢、中远、特变电工等10个管理创新案例为样本,应用扎根分析对中国企业管理创新的驱动因素和不同行业、规模、成立时间、所有制企业的驱动因素进行了探讨;并通过中外研究比较分析了中国企业的特色驱动因素,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研究结果。

首先,从中国企业管理创新实践中挖掘出了管理创新的驱动因素。从CmCC和2010年百优案例评选中选择10个真实可信、信息丰富、典型和具有最大变动特征的案例作为研究样本。在没有梳理文献、构建研究框架之前,采用扎根分析对10个案例进行了开放式和主轴编码,析出我国企业管理创新驱动因素的初始概念,并对相似概念聚类形成相应的类别。在此基础上进行的选择性编码和故事线分析表明,提取的概念和类别与案例数据一致,编码具有较高的信度。研究结果显示,我国企业管理创新的驱动因素主要包括:企业家、组织资源能力、市场竞争、企业发展特征、战略、行业发展特征、政策、组织社会资本、资源约束、市场需求、管理问题和员工等12个因素,其中企业家是最重要的驱动力。

其次,探讨了不同类型中国企业管理创新驱动因素的异质性。以行业、规模、成立时间和所有制为分类维度,通过图表分析对不同类型企业管理创新的驱动因素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企业的驱动因素存在异质性,各因素的显着性在不同类型企业中具有如表4所示的明显差异;资源约束和战略是制造企业的特性驱动因素;管理问题是国有服务企业管理创新的特性驱动因素。上述结果说明,行业、规模、成立时间和所有制是研究中国企业管理创新驱动因素的重要控制变量,在今后的实证研究中需纳入到研究模型之中。

最后,通过中外研究成果的比较析出了中外企业管理创新驱动因素的异同。对10个案例的扎根分析结果与md等m在CiS4调查基础上形成的西方代表性研究成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组织资源能力、市场竞争、行业发展特征、组织社会资本和市场需求因素是中外企业管理创新的共性驱动因素;而在我国企业的管理创新表现出企业家主导驱动的同时,西方企业的管理创新则表现出以员工为主要驱动的特征,此外,企业发展特征、战略、政策和管理问题亦是我国企业管理创新的特色驱动因素。

 4.2理论贡献与实践价值

 本研究的理论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首先,本研究打破了对管理创新全过程影响因素进行同一化研究的模式,提出针对不同阶段特征进行分阶段探讨的思路,并就驱动阶段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虽然已有研究对管理创新影响因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剖析,但多以全过程为研究对象,忽视了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特征的问题。本文在借鉴Birkinshaw勺基础上,以中国企业管理创新案例为样本,选取其中的驱动阶段作为研究对象,从中挖掘管理创新的驱动因素,从而针对中国企业管理创新驱动阶段的特征系统识别出了相关影响因素。

其次,本研究超越了现有研究多局限于对某一类型企业管理创新影响因素的探讨,通过最大变动抽样和图表分析技术比较了不同类型企业管理创新驱动因素的异质性。已有研究多聚焦于对某一个或几个因素对某类型企业管理创新影响的探讨;在这种背景下,即使通过对不同类型企业研究成果的比较也难以系统揭示不同类型企业管理创新的共性和异质性驱动因素。针对这一问题,本研究采用先系统挖掘再综合比较的思路,在系统总结提炼出各类型企业管理创新驱动因素的基础上析出了共性和异质性驱动因素,提出了一个关于中国企业管理创新驱动因素的系统性框架和实证研究中应考虑的控制变量。

再次,本研究通过与西方代表性研究成果的比较析出了中外企业管理创新的共性和中国企业特色管理创新驱动因素。以后端比较的模式,即通过对中外企业管理实践研究成果进行比较的方式揭示中国企业管理创新驱动因素的特色。这一思路还能拓展至其他旨在探讨中国特色管理理论和方法的研究。

本研究结果对企业创新实践和相关政府部门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首先,研究结果表明,行业发展特征、市场竞争、需求、社会资本、资源约束和政策等组织外部环境因素对中国企业管理创新有显着的驱动作用,因此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类别加强对显着驱动因素变化的监控和预测,及时推出相应的管理方式和方法应对外部环境的动态变化。其次,企业家、组织资源能力、战略、管理问题、员工和企业发展特征等组织内部因素对管理创新具有驱动性,因此企业在日常运营活动中应加强对自身显着驱动因素的培养,在管理创新模式设计上使驱动因素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与创新模式的匹配,避免浪费和不足。特别地,企业家因素在我国各类型企业管理创新中均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企业家要特别关注自身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在管理创新中发挥更加积极的推进作用。同时,在西方企业中,员工是驱动管理创新的最重要因素之全员创新能够发挥企业员工的集体力量,在很多时候能够形成对企业家创新的有力补充。我国企业还应该向西方企业看齐、努力培养员工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此外,本研究对政府部门的意义在于,研究结果表明政策对我国企业管理创新具有明显的驱动作用,因此相关部门应继续加强和完善创新政策,并在企业家和人力资源培养、组织社会网络构建等方面形成对企业创新的协同,促进管理创新的实施。

企业信息化案例研究篇4

电子商务开题报告ƪһ一、对指导教师下达的课题任务的学习与理解

关于本体,它的概念最初起源于哲学领域,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384-322b.c.)。它在哲学中的定义为对世界上客观存在物的系统地描述,即存在论,是客观存在的一个系统的解释或说明,关心的是客观现实的抽象本质。在人工智能界,最早给出本体定义的是neches等人,他们将本体定义为给出构成相关领域词汇的基本术语和关系,以及利用这些术语和关系构成的规定这些词汇外延的规则的定义。neches认为:本体定义了组成主题领域的词汇表的基本术语及其关系,以及结合这些术语和关系来定义词汇表外延的规则。后来在信息系统、知识系统等领域,越来越多的人研究本体,并给出了许多不同的定义。其中最著名并被引用得最为广泛的定义是由Gruber提出的,本体是概念化的明确的规范说明。可见本体是描述知识模型的重要手段,它为领域信息共享和相互操作提供了共同理解。

随着近年来重大突发性危机事件的频频发生,如自然灾害、恐怖事件、突发疫情等都给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整个社会的经济系统运行带来严重危害。因此,对突发事件的应急预警和及时有效地处理有着迫切而现实的意义。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网页形式存储的应急案例数据量呈指数趋势上升,大量应急案例信息以网页形式积累,我们面临着数据海洋,知识贫乏的窘境:1)缺乏合理知识表达,对于应急案例表达,至今没有形成得到公认的、完备的知识模型结构;2)信息交互性差,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分布的体系,应急案例信息由不同机构和维护,其描述和表达方式不尽相同,导致彼此间应急案例信息交互困难。决策者在面临海量数据、信息的情况下,如何满足其对信息查准、查全的要求,实现以更低的成本、更准确的数据和更迅捷的速度作出大量精确、及时的决策是应急决策支持系统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然而利用本体对应急案例进行知识表示供决策者或领域专家选用,对于突发事件的及时有效地解决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阅读文献资料进行调研的综述

1、关于本体的概念、应用及发展状况的相关文献综述

东野广升、李克的《ontology简论》和高茂庭、王正欧的《ontology及其应用》介绍了ontology(本体)产生的原因,探讨了ontology(本体)的概念、构成及类型,重点分析了ontology(本体)的用途及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使我对ontology(本体)这一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

孙雨生、詹萌的《国内外本体论技术研究与进展》介绍了ontology的概念、ontology技术及其研究进展,尤其是当前国内的研究状况,指明本体构建与基于本体论的信息组织与检索是信息管理领域研究的主要内容。

陆科进、李新颖在《基于ontology的文本信息抽取》中提出了一种基于ontology的信息抽取方法对需要信息抽取的领域,抽出它的关键词和信息片,并将其组织成为数据库的元组属性值以方便查找,并用it公司的招聘和应聘实例验证了ontology在信息抽取方面的应用是十分有效的。

现有的大多数本体都是通过手工构建的,然而,本体的构建是一项非常费时费力的过程,近年来如何半自动地构建领域本体的研究越来越多。张莉、姜浩在《领域本体半自动化建模工具的设计与实现》中提出了基于中文分词以及数据挖掘技术的半自动领域本体建模方法,该方法能大大提高本体构建的效率,并通过实验证明该方法是有效的。

李万龙、房巍、郑山红在《基于本体的信息整合关键技术研究》中概述了本体的概念、表示语言、构建工具以及本体在信息整合当中的作用,介绍了现有的本体构建方法。设计了基于本体的信息整合方法,并对其使用环境进行了分析,进一步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以上典型文献主要解释了本体的概念,阐述了本体的应用和发展。介绍了典型的基于本体的信息抽取方法和建模方法,分析了各方法的优缺点,提出了一些新的设想并验证了其有效性。以上文献使我对本题的概念以及本体技术的应用和研究有了初步的了解,对本课题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2、基于本体的应急案例的相关文献综述

面对越来越多人为的和自然的灾难性突发事件,应急系统在减灾、救灾和灾后恢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各方面广泛的关注。郑晓军,王奕首,滕弘飞在《应急系统开发与应用》中综述了目前应急系统的设计开发和应用,现有的应急系统大体分为三类: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急系统、基于人工智能(ai)的应急系统、基于多智能体(multi2agent)的应急系统以及基于综合方法的应急系统。并讨论了应急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趋势。

大部分应急案例的描述形式主要是图表和文本的形式,不利于预案和案例的检索和作为智能检索的复用;案例的存储缺乏语义关系,每个案例都是显得非常独立,不能很好利用其中所存在的语义关系。蒋鹏的《基于本体构建的应急案例库的研究》提出了应急案例库的语义化方案,提出应急案例本体(emergencyCaseontology,简称eCo)的构建方法。并用owL语言对应急案例库进行描述,在这些应急案例之间建立起语义关系,让计算机可以更好的理解应急案例,从而提高应急决策支持系统效率。

为了对重大突发性危机事件的应急预警并及时有效的处理,谢红薇、周慧和李娟莉在《基于应急案例本体的信息抽取的模型及应用》中提出了一个基于应急案例本体的信息抽取的模型的设计思想和实现方法,该模型首先使用本体来描述应急知识领域中的案例,再在领域知识的指导下抽取web资源中的相关案例并构建其案例库,供决策者或领域专家选用。

张英菊,仲秋雁,叶鑫,裘江南,曲晓飞的《CBR的应急案例通用表示与存储模式》针对目前基于案例推理的应急辅助决策研究中只能对某一特定类型应急案例进行案例表示和案例推理的局限,设计了一种基于应急概念树-突发事件本体模型-事件元模型的三层架构的通用应急案例表示与存储模式,为4大类突发事件应急案例的表示、存储与推理提供了一个通用的平台,并通过原型系统的开发证明了该通用模式的实用性。

李华在《基于本体的应急领域知识表示与复用研究》中提出将知识管理理念和本体工程方法引入应急领域,在指导和规划应急系统建设的同时实现对应急领域知识的管理。重点研究了应急领域知识的表示和复用,对于如何实现应急领域知识管理的最终目标提出了一种解决方案。即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基于语义去搜索和推理决策者所需的显性和隐性知识,以语义导航的方式展示,给出重要提示和类似案例的关联,以辅助其迅速决策,并在决策过程产生新的应急领域知识。

王文俊,杨鹏,董存祥的《应急案例本体模型的研究及应用》研究了网页应急案例知识表示模型,提出了应急案例本体模型(eCom)。其中,以扩展的aBC模型为上层本体,实现与其他领域知识的共享,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应急案例应用层本体

电子商务开题报告篇二论文课题:

浅析我国b2c电子商务物流配送问题及对策研究以京东为例

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众多的b2c电子商务企业的崛起,物流配送的重要性逐渐被认识,越来越多的文献就关于b2c电子商务企业物流配送的研究做了不同观点的阐述与分析。人们对物流缺乏正确的理解和认识,观念陈旧、商业环境相对落后、物流基础设施布局不合理、物流企业经营管理体制落后,物流企业服务水平亟待提高和物流人才严重缺乏。更提出我国物流瓶颈形成的原因包括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物流社会化程度低,设施利用率低,布局不合理,重复建设,资金浪费严重;网络无法解决物流问题;目前呈现出重商流、轻物流,重信息网、轻物流网的倾向比较严重;物流基础设施还不能适应物流发展的需要和管理体制和服务水平的落后,以及物流人才的匮乏。针对以上种种提出建立与完善法规政策,加强基础设施的投入、树立物流信用体系,提高科技含量的对策。长期以来物流瓶颈问题一直都是电子商务企业的主要问题之一,信息流、商流、资金流都能在高速发展的网络上完成,唯独是物流,它是商品的物理移动过程。

分析电子商务的物流瓶颈,更有的学者深入的着重于我国b2c电子商务模式企业的物流配送瓶颈问题进行分析。包立军、章扬、李旺彦在《我国b2c物流配送瓶颈问题及分析》一文中认为b2c模式下物流配送的最大特点就是用户分散且距离远近不同,面对庞大和分散的消费者,电子商务运营商要想抓住每一个客户,除了要提供物美价廉的商品外,更要能让消费者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享受到商品或服务带给他们的乐趣和福利。概括b2c企业主要有邮政体系配送(特别是ems体系)的物流模式、网站自建配送的物流模式和借助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模式以及网站与传统商业结合的模式。并指出了b2c电子商务的物流配送应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加快发展物流行业联盟及信息交流、适当发展自建物流和充分利用邮政物流的配送方式的相应对策。文献主要观点是支持b2c企业发展第三利润源,将企业的物流配送外包。毕竟就现阶段我国b2c企业在b2c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配送需面对的顾客数量极多,要做到具有快速及时、准确无误、安全优质高效、低成本是极为复杂的。我国b2c企业,大部分着重于在网站上的销售业绩,能有效的进行电子商务经营,为实现最大利润化目的在资金的问题上企业不得不考虑将物流配送外包,将物流配送系统的各大问题交由第三方物流来完成,从而专注于商品的销售。

无可厚非发展第三利润源对我国b2c电子商务企业来说是一条不错的物流配送经营模式,但是我国b2c电子商务企业要取得长期的发展,必须要有灵活高效的物流配送体系与之相匹配,提出b2c物流配送体系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物流管理柔性化、物流服务系列化、配送流程自动化和物流配送信息化。阐述b2c电子商务的物流体系水平不一,经营模式各不相同,概括为以下四种类型:企业自营配送模式、外包给第三方的物流配送模式、自营和外包相结合的配送模式以及共同配送模式。着重提出b2c企业应根据自身的战略目标、企业规模、行业特点选择合适的配送模式。比如企业自营配送模式适合与a企业,并不代表它就适应于b企业,或许b企业更多的适应于外包给第三方的物流配送模式。每个企业都有自身的经营特点,选择适合的配送模式尤为重要。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对b2c企业物流配送探讨的文献大致分为三类:对现阶段电子商务物流配送问题的剖析优化物流体系、在物流瓶颈剖析的基础上支持发展第三方物流以及针对企业的自身经营选择相适应模式的研究。b2c企业要能长期发展就要把住消费者这一关,为零散客户提供快速便捷的服务是我国b2c企业物流配送的当务之急,必须从物流配送这一关做起,毕竟网上购物能与客户面对面的就只有配送这一关,能使消费者对企业的初步认知也在这一点上。增加便利性的服务是旗下b2c电子商务企业的当务之事。

国外的文献对b2c电子商务的探讨要更丰富和深入,但更多的文献只是着重于分析b2c电子商务企业的销售业绩和市场的开发,对b2c企业的信息流、商流、资金流的细述,而极少的文献会就关于电子商务企业物流配送做专题的论述。纵使有有关于物流配送的文献,但主要是结合其本国、本区域的经济发展情况而论,各国的经济发展不一,物流配送模式的建立与运作也不同。从20世纪60年代起,货物配送的合理化在美国就已经普遍得到重视,发展至今,物流配送体系已相对的成熟。如美国的亚马逊书店是世界上销售量最大的书店,物流是亚马逊促销的手段、开源节流是亚马逊促销成功的保证、完善的物流系统是亚马逊生存与发展的命脉;在欧洲诸国,尤其是德国,近XX年来德国的物流配送己经摈弃了商品从产地到销地的传统配送模式,基本形成了商品从产地到集散中心,从集散中心(有时通过不止一个集散中心)到达最终客户的现代模式。各国的物流配送模式都结合了其本国的国情,故此论述我国b2c电子商务企业的物流配送亦要从结合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而言,国外较为成熟的物流体系对我国b2c企业物流配送未来的发展有着重大启示。

与发达国家的电子商务是建立在高效的现代物流的基础上不同,我国的电子商务是在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发展的道路上。因此,本文尝试以从现实的约束为条件建立理论,从b2c配送模式选择、物流配送等基层作业实施以及物流配送的系统化三个方面着手提出增值性的物流服务,从而引出:第四方物流,并且结合国内各大b2c企业网站案例进行分析说明,以及国家政策对我国b2c电子商务企业发展的影响,以便能够更加清楚地理解我国电子商务企业在现行约束条件下的选择以及这个选择给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现状带来的影响,为我国b2c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有效的经验参考。

研究目标:

随着信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b2c电子商务市场交易活跃,b2c电子商务企业随之而崛起,网上购物成为了百姓购物的新方式。随着新生购物方式的诞生,b2c电子商务企业的物流配送发展存在一定的障碍。

纵观全球,国外在物流以及物流配送研究方面起步相对较早,目前己取得了不小的成就,美国、日本和欧洲一些发达国家现已基本上构筑起了不同层次的物流配送体系。相比之下,我国物流体系目前尚处于发展初期,其规模还比较小、发展水平也比较低,导致了电子商务高效快捷的优势不能很好的体现出来。

在电子商务的几种模式当中,物流对b2c电子商务模式的影响和制约最大,这是因为在b2c模式下,由于分散客户所需商品较少,且所购商品一般为低价小件商品,这样物流费用所占比例相对较大,这导致b2c的配送相比b2b更难做。并且绝大部分b2c商家都没有与第三方物流建立完善长期的合作关系,缺乏规模优势,无法利用信息技术来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本该比起c2c应成为优势的物流效率和物流成本没有体现出来,有时还因为企业自身的问题,变为了劣势。

面对如此的形式,我国b2c电子商务企业应如何提出对策,抓住机遇,寻找出路,逐渐走向成熟,稳定电子商务企业的地位,本课题以制约我国b2c电子商务企业物流配送因素进行浅析,并为b2c电子商务企业的物流管理运作提供有效的经验参考。

文献综述

我国电子商务迅猛发展,而物流发展相对滞后,远远不能满足电子商务发展的需要。本文针对我国电子商务发展中的物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对策,以期我国电子商务能够健康快速发展。

研究方法和技术线路

1、资料收集法,通过书籍、期刊、网络等途径,收集与电子商务相关的分析资料

2、归纳法,通过收集资料,归纳出各个文献中的观点和类别

3、引用分析法,引用文献中的方法和工具,对研究的内容进行阐述

4、案例分析法

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

本课题主要包括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了我国b2c电子商务企业物流配送现状,包括对b2c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概述、我国b2c电子商务企业物流配送发展史与现状;

第二部分,介绍了制约我国b2c电子商务企业物流配送因素分析,包括对现阶段电子商务物流配送问题阐述、现阶段电子商务物流配送问题剖析、b2c企业物流配送的外包分析、b2c企业物流配送模式的选择分析和b2c物流配送基层作业分析;

第三部分,介绍了我国b2c电子商务的物流配送瓶颈的解决对策,包括b2c物流配送基层作业效率、增值性物流服务和第四方物流;

第四部分,总结全文。

研究计划和方案

XX.01.17~XX.02.02:网上查阅、寻找资料,确定研究课题,完成开题报告。

XX.03.03~XX.04.06:根据所选课题继续查阅资料,根据计划进行研究分析,完成论文初稿。

XX.04.07~XX.05.04:根据修改意见进行完善,完成论文终稿。

参考文献

[1]丁立言张泽.物流配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XX年.

[2]陈晓.浅谈我国电子商务物流问题[j].山西:山西科技.XX第一期.

[3]李云芝张贵荣.发展我国电子商务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探析[j].北京:情报杂志.XX年.

[4]张润彤周建勤.电子商务物流管理[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XX年.

[5]杨路明等.电子商务物流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XX年.

[6]吕廷杰.电子商务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XX年.

[7]王芸.电子商务法规[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XX年.

[8]赵林度.电子商务物流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XX年.

[9]潘军.电子商务物流管理[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XX年.

[10]姚国章.新编电子商务案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XX年.

[11]吴军等.电子商务物流管理[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XX年.

[12]刘萍.电子商务物流[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XX年.

企业信息化案例研究篇5

关键词:管理会计 行为管理会计 案例研究 环境 战略

1. 引言

我国的国情与西方国家有很大差别,西方管理会计模式很难在中国企业直接普遍应用。所以要推广管理会计,应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体系。我国的管理会计应定位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密切结合中国企业实际情况,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管理会计能否在实践中得到有效的推广和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及时地将实践中获得的成功经验进行归纳、总结、推广,形成示范效应。及时总结我国企业实施管理会计的成功经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成果,并从中找出管理会计发展的客观规律,以适应企业经营机制转变的需要,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的高效运行促进企业自身适应能力的提高,最终有利于管理会计的进一步发展应用。

2. 应用行为管理会计。

2.1 管理会计的产生、发展与行为科学息息相连。

通过梳理管理会计的产生、发展过程,可以发现管理会计内容与行为科学息息相连。就管理会计发展前景看,新兴研究领域更加应该将管理会计与企业行为结合在一起进行研究。

(1)管理会计的产生。

管理会计的产生源于行为科学在成本管理中的应用。“成本会计是管理会计的前身”,是工业化的产物。工业革命、企业规模的扩大以及市场竞争加剧,使得成本计算和控制成为需要,成本会计随之产生,并不断完善。标准成本会计主要职能致力于寻求成本的最低化,在企业既定战略确定的前提下,解决如何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2)管理会计的发展。

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分离以来,环境的变化,使其得到迅速发展,逐渐成为会计学的一个重要分支。20世纪50—60年代,高等数学、运筹学、数理统计学、微观经济学、投资学开始运用到管理会计中来,并成为管理会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学科的引进,使得管理会计的内容更加丰富,更具有分析性。

2.2 行为管理会计在应用中的建议与对策。

纵观管理会计的形成、发展和变革以及未来的发展,可以看出,管理会计的发展历程在围绕着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组织行为—社会行为展开研究。在形成时期,注重研究个体行为,寻求成本的降低:

在发展变革时期,研究群体行为和组织行为,寻求提高竞争力和提高经济效益;管理会计未来的发展,注重把企业放在社会大环境中进行行为研究,寻求企业行为的社会效应。虽然管理会计包括规划、决策、控制和考核等诸多内容,但从本质上说,人是关键因素,人是计划和目标的执行者。旧本企业并不注重在现有约束条件下创优,而是注重充分发挥人的潜能,激励全体员工紧紧抓住那些约束条件不断进行改进。

3. 完善法律制度环境及创建人文环境。

3.1 对日本推行管理会计使用制度化的思考。

管理会计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是企业加强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管理会计是以会计学和现代管理科学为基础,以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对企业经营过程进行规划和控制的一种管理活动。考虑到我国会计工作乐于应用法律规范的惯例,制订指导性的制度来引导企业管理会计的运行是十分必要的,至少我们应规定管理会计的原则,这对于管理会计的推广及创新是具有重要的意义的。它是适应企业规模的扩大,资本的高度集中,市场竞争的激烈,利润的下降,这一形势而产生的,旨在提高经济预测和决策水平。

3.2 重视人力资源在管理中的运用和发展。

管理会计在进行预测、决策、规划与控制的过程中,若将提供的会计信息、与对人的管理结合起来,重视人力资源在管理中的运用和发展,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具体应当注意做到:

首先,进行人的行为研究。采用有效的激励方式和业绩考核方案,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行为积极性。

其次,对人力资源价值及成本的确定。为了实施具体的人力管理,有必要将人力资源价值与成本量化,因为量化后的人力资源数据有助于各项管理措施的操作。

最后,进行人力资源的投资分析。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同物力资源一样,不仅能够在未来为企业获得一定的收益,还有助于企业在总资本预算中考虑到人的因素,使企业资金的分配更为有效,克服以往管理者追求短期利益而不重视人力投资的急功近利行为。

4. 应用管理会计案例研究。

(1)“案例研究”可以充分体现管理会计学科的特征由于管理会计学科自身特点,案例研究作为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有助于使企业管理者在短时间内把握管理活动实质,并为管理者寻求最佳管理模式提供信息资料、提供思路,将其灵活地运用于企业实践。尤其是联系到我国实际,深感加强案例研究更为迫切。

(2)“案例研究”需要学术界与实务界的很好配合与协调开展管理会计的典型案例研究,需要学术界与实务界的很好配合与协调。这样学术界与实务界双方的配合与协调比较好,案例研究也开展得比较普遍。前者主要侧重于实务经验的介绍,后者则侧重于学术性和理论性研究。

5. 改善管理会计信息环境。

要突破管理会计应用的技术瓶颈,需要分别从信息加工的三个阶段入手。在数据输入阶段,必须考虑信息点的设定、需要采集的基础数据、数据的采集方式和频率及数据的储存形式。在数据加工阶段,各种管理会计方法及其原理,将通过计算机得以体现。该阶段工作完成的好坏,受到前一阶段数据质量的制约,同时,也受到管理会计方法科学性和数据库模型质量的影响。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上述三个阶段问题的解决创造了条件,即构造一个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框架,这个框架,可按事项会计法的原理来设计。

以事项会计为基础重构会计信息系统,可以全面理顺企业的数据流和信息流,从技术层面突破管理会计的发展瓶颈。重构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整体框架从企业的战略出发,根据战略分析展开战略管理、经营管理和业务管理等活动;并将信息系统与业务处理系统结合起来,在经济事件发生的一刹那及时采集、处理、存储和传递事件的多维特征数据,根据该事件的处理逻辑对其进行实时控制。大部分的事件数据都以原始的、未经加工的方式集中存放在数据仓库里,以支持多种信息的输出需求。信息使用者可以随时进入各种信息渠道,直接获取系统提供的通用信息,或者选择系统按相对稳定的信息需求所设定的模型对信息进行加工,甚至可以自行定义模型或加工规则以生成个性化的信息。通过该系统,可以从两个方面突破管理会计应用的技术瓶颈:①解决基础数据的采集难题;②实现各种管理会计工具的整合。

6. 推行战略管理会计。

战略管理会计,是指管理会计与企业战略相结合,旨在用战略的观点来看待内部信息,强调运用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帮助企业制定卓越的战略,在预算体系、控制方法、业绩评价等管理会计发挥作用的所有领域,一切活动以保证战略目标实现为前提。为适应企业战略管理的需要,应及时提供各个决策层次所需要的战略决策和经营决策信息,并通过具体的控制措施,使目标协调一致,并最后保证战略目标的实现。亦即从战略管理角度出发,对传统管理会计进行全方位变革,这是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取得主动权的重要手段。

战略管理会计的内容主要包括战略目标的制订、战略成本管理、经营投资决策分析、人力资源管理和风险管理。从目前来看,战略管理会计拓展了管理会计对象的范围,适应了战略管理的需要,注重了企业的长远目标及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对多样化的信息从多方位、多角度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代表着管理会计的发展趋势。战略管理会计能够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提供信息支持,主要表现在:

(1)战略目标的确定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基础。现代的企业不同于传统的企业,传统企业的发展依赖于机遇性和投机性,现代企业的发展必须具备发展的计划性、前瞻性和科学性。

(2)战略管理会计的外向性是保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战略管理会计不仅关注企业的内部运营,还时时关注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并不断把外部信息向管理层反馈,从而为管理层随时调整战略目标,巩固和发展核心竞争力提供了信息支持。

(3)战略管理会计综合运用了财务和非财务指标对企业业绩和营运情况做出评价,能够更准确的把握竞争环境,从而为本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提供信息支持。

7. 结束语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和信息技术革命日新月异的背景下,管理会计已成为企业决策的基础,商业的语言。作为wto的成员国,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开放,要在经济领域内坚决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在巩固和发展市场经济中,坚持社会主义,反对形形色色的不正之风,管理会计更显得重要。管理会计的应用与推广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不仅需要实务界与理论界的广泛参与,而且还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需要时间。当前,尽管我国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情况还不尽如人意,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应用管理会计必将成为我国企业的内在要求,管理会计也将不断发展完善,在我国企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晓惠,管理会计在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中的运用[j]. 财会月刊(综合版), 2006,(27) .

[2]王玮芬,提高我国管理会计运用水平的措施[j]. 财会通讯(综合版), 2006,(07) .

企业信息化案例研究篇6

1、企业战略管理概论

战略管理通常是包括确认所处形式,也就是企业内部及外部或者说是行业及竞争市场方面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再以此编制企业战略性决策且贯彻实施。成功的战略性管理不止是要依靠于明确且理性的决策过程,还应该根据各方面信息来对未来可能会出现的事情有着直觉及极为独到的感知;行业及市场和竞争之间的变化时常会造成战略计划频繁修改,因此战略性管理务必要具备较强灵活性及适应性;经营组织属于动态实体,个体特质会影响到不同环节不同状况下战略计划编制及有效落实;科学合理的战略管理是依赖于面对面交流及企业管理人员管理技巧等方面,这些均是和书面文件及组织结构相同重要;随着竞争持续深化,信息来源及流动也就变得极为复杂化及多样化,这时就需要加强信息系统知识来充分提升战略管理效率;经过科学有效的领导机制,并且重建经营过程及组织结构,配备适宜人员充分落实战略决策,有效激发战略性思维形成,这和编制科学有效的战略决策一样关键。

2、企业经营决策概论

企业经营决策中的决策通常是指为了要充分达到预定目标或者是处理某些问题,依据对内外部相关环境分析,在各类可以选取的方案间选用较为经济合理方案的全过程。现代化经营学表明人们对于经营决策含义理解是诸多不同释义。广义方面的决策论是将经营决策理解为动态过程。狭义方面决策论是将经营决策只是理解为行动方案最终选用,所以一般是把决策简单理解为选择,将提出问题及确定目标和拟定及设计方案等方面理解为决策外单独环节。企业经营决策分析系统简示图。通常企业经营决策管理应该基于以下几个原则:系统原则,系统原则关键是要求决策编制及执行落实务必要有总体观念及综合性观点和连续性观点这三方面。决策各个细节及方面与环节所出现的问题,均要置于决策过程中大系统间来进行考察,严禁片面且孤立或者是就事论事的状态下做出任何决策;风险原则,所有决策均是有着风险性,所以应该清晰的认识到各类决策方案会出现的风险。不止是要勇于冒风险,通常没有风险的决策都是极为极端且保守的决策,这不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及创新,并且更是应该预防盲目决策及不顾风险;信息原则,各方面信息的准确性及及时性均是经营决策的关键条件,没有准确的信息则决策也就是无米之炊,没有准确且及时的信息则就不会有科学合理的决策。决策是需要各方面信息收集,信息越多、越精准且越及时,最终的决策也就会越坚实可靠,并且决策的成功率更大;反馈原则,实际上反馈也就是对于决策所造成的各类后果进行及时的调节。因为环境及需求是持续变化的,最初的相关决策务必要依据变化状况进行相关改进及调节。该类改变及调节能够确保经营决策科学合理化。

3、变化快速的外部环境

快速变化的外界环境,例如世界性危机与竞争深化或者是消费者需求之间的变化,再者就是新型信息需要及技术等各个方面,这些均是要求企业战略管理与经营决策更为规范化,并且具备较强的适应性。企业具备规范且严密的战略管理与经营决策可以有效处理企业各方面问题,通常企业经营经理们务必要编制阶段性计划,编制中应包括世界性各个方面对企业带来的危机可能性报告,并且提出针对性计划及实施方案。

二、企业战略管理与经营决策的新内涵分析

1、企业战略管理与经营决策更为注重理论性定量研究

定性研究方式属于传统式企业战略管理及经营决策研究基本方式,常用的是案例研究方式及市场比较方式,这能够充分确保企业领导人员找寻最优化企业战略,不过针对于现代化企业,要想达到企业质的飞跃,若是不注重对于战略性管理理论及对应经营决策定量研究,这会为企业未来稳固发展带来极大隐患。诸多实践表明,定量研究方式及定性研究方式有机结合,能够充分提高企业战略性管理及经营决策新内涵。使用定性分析方式案例中,案例分析方式可以说是最为普遍的企业战略管理及经营决策管理方式,不过通常案例研究均是使用极少数案例表明问题,较少使用多数案例来进行问题分析。

2、企业全体职员参与战略管理及经营决策

传统是战略管理及经营决策编制均是高层管理人员的任务或者说是权利,基层职员意见及建议根本得不到重视,往往将诸多较好的企业管理方式淹没。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编制战略管理及经营决策时应该先编制总体战略,再将其进行合理分解为职能较明确的小战略,总体战略实施均是企业管理人员负责。该类遵循企业等级链从上而下编制战略模式,目前世界复杂及变化飞速经济大环境下极易出现经营战略滞后于企业自身各方面变化,也就极易错过某些潜在性商业机遇,通常编制决策的对应管理人员不管是观念或者是管理理念方面均是有着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新世纪知识经济及信息经济快速发展下,战略管理决策及企业经营决策编制务必要适宜于新经济形势变化,确保集思广益且促使全员积极参与,特别是应该倾听基层职员的各方面意见及建议。各个阶层的职员,特别是基层职员更是较为容易及时得到市场变化状况,经过充分了解经济形势变化态势,才能够有效确保企业精确的掌控潜在性机遇,体现企业战略管理及经营决策先进性。

3、企业战略管理及经营决策竞争性强化

由于企业战略管理及经营决策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可以说是企业处在竞争中及同行展开较量行动指南,更是抵抗外界的可控因素及不可控因素和各个方面压力与迎接挑战行动方案。因此,充分加强企业战略性管理及经营决策竞争性也就成为了企业赢得未来的良好态势。目前世界经济变化飞速,国内企业处于国际竞争时必定会遭遇各类阻力及挑战。国内企业软实力及硬实力等方面还不能及西方发达国家抗衡,企业自然而然的抵御各类经济性风险力量还是较弱。因此怎样经过编制具备竞争性的经营战略,再经过实施中的扬长避短而获得优势,并且战胜竞争对手,这样能够有效保障自身企业发展,这也是企业务必要纳进发展规程的关键问题,更能够充分深化企业战略管理及经营决策内涵。

三、结语

企业信息化案例研究篇7

关键词:研发预算;作业基础;动态管理

本文为大学生科技成果推广项目“作业基础预算理论与应用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号:ZX100701055

中图分类号:F273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知识经济时代下,科技投入和科技产出是衡量一个企业科技进步成效的两项重要指标。十二五规划中,各省、各行业都制定出了加强自主创新研发投入的规划,例如,江苏省率先提出在这一期间使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由目前的2.3%争取提升到3%以上,达到世界上创新型国家水平。生物医药行业则将400亿元左右的专项资金投向相关产业的重大新药研发、创制领域,此外还首次提出要把中国建成为世界第二位的制药市场等宏伟目标。然而,在我国企业研发管理模糊低效的现状下,如何科学合理地管理好资金,提高研发项目的经济效益,是企业面临的突出问题。

就研发项目而言,投资是开始,绩效评价是结束,二者都无法改变和优化研发的结果,抓两头的管理模式无法从根本上提高研发项目的经济效益。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对研发过程进行价值管理,预算管理是研发过程价值管理的第一项,因此对研发项目的预算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传统的预算管理已不再适用高科技企业研发预算的需求,急需一种新型的预算模式。本文拟从剖析我国企业在研发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出发,研究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

二、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纵观国内外相关文献,对研发预算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研发项目的资金配置模式、研发预算编制方法和研发过程管理等方面。Souder.w.e.(1986)采用差距分析法对项目价值进行分析比较,将资金分配给最有价值的项目。RobertBerloznik(1998)提出在研发过程中运用嵌入式技术评估实现对研发项目整个管理过程的监控,从而控制研究开发方式的成本效益。mauricei.Zelman(2007)采用零基预算法编制研发项目预算,详细分析了研发项目从筛选到财务评估,再到风险分析和最后定夺的技术预算过程。官小春等(2008)设计了基于作业基础预算的企业研发预算模型及编制方法,通过对研发过程的层层分解,实现对整个研发过程的动态控制。梁莱歆(2008)构建了适用大型高科技企业研发资金配置的“研发树”模型。熊艳等(2010)建立了以企业战略柔性为基础,充分关注研发人员自行预算意识的柔性预算管理模式,等等。

通过研究发现,国内外对预算管理的研究文献较多且趋于成熟,但专门针对具有不确定性、高风险、非标准化特点的研发项目进行的预算研究文献尚少。近年来,一些学者开始重视高新技术企业研发预算管理,由只关注一个研发项目的预算管理到立足于整个企业发展战略的角度来考虑预算管理。特别是梁莱歆和陈海生两位教授在相关科研项目中,通过探索研究、问卷调查等形式,提出了多种具有开创性和可操作性的研究新思路。

三、企业研发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根据前期学者对我国企业在研发预算方面的调查研究,查阅相关文献和实际案例后,总结分析出在管理上存在以下四点问题:

1、整体研发水平不高、且对研发预算重视不足。国家统计局公布,到2009年我国R&D经费占GDp之比为1.7%,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31%。南京大学会计系课题组(2001)调查结果显示,企业预算管理关注的重点仍局限在生产经营领域,对于R&D项目投资这样的重大项目还缺乏预算。其关键原因是,部分相关管理人员仅关注研发技术层面问题,而对价值管理意识淡薄,对研发过程进行黑箱操作,或即便开展了研发预算也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起到预算管理的作用。

2、缺乏有效的预算编制方法和编制程序。梁莱歆(2007)调查发现目前高达82.2%企业所采用的研发预算方法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适用。研发活动的特殊性也导致其预算模式与生产经营预算模式有很大不同,将研发资源简单划分为人工费、材料费、设备费等不仅造成资源浪费,也不利用预算编制的有效性。此外,部分企业在预算编制过程中采用领导式的垂直管理模式,这种下级员工参与程度低的预算难以保证预算编制的全面性,缺乏必要的约束。

3、研发过程缺乏严格有效的后续动态管理。梁莱歆(2007)研究数据表明未对编制的预算进行调整的企业占到样本总数的55.4%。研发项目具有非标准化特点,很难一次性地获取所有相关的信息,且获得的信息也可能随情况的变化而失去价值。那么,当内外部环境变化时,未进行持续、跟踪式动态管理的企业就很难及时制定、准确选择最佳的调整方案。

4、缺乏高效的信息化系统管理平台。尚宏阳(2009)调查显示有48.2%的企业表示未采用eRp系统或者其他管理软件来实现对研发项目的预算管理。预算的编制要以信息的大量收集为基础,相关的管理软件就是记录、转换、使用这些信息的载体,信息的收集途径与效率会对预算信息是否满足编制需要产生重要影响。这就必须改进我国企业现行研发预算管理水平,搭建高效的信息化系统管理平台。

四、企业研发预算管理改进对策

1、加强管理人员对研发预算的重视和资源有效性的理念。随着项目投资额度迅速增长,加大了研发项目投资风险,研发项目的成败不仅关系到企业的财务安全,而且可能影响到企业产品创新战略的实施,甚至可能关乎整个企业的战略导向。管理人员应从观念上认识到研发预算管理对资源有效配置的重要性,强化成本控制与效益分析力度,洞悉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提供的信息来决定是否需要调整先前的预算计划或企业战略定位,降低因市场因素造成研发失败的风险,并在研发结束后对实际结果进行差异分析考评。同时,提高研发人员资源利用效率的积极性,强化节约成本意识,培养其做个面向市场的技术商人。

2、导入作业基础预算的上下结合编制程序。一方面基于标准成本制的传统预算模式已经很难满足研发预算编制的需求,使编制的预算无法与研发的实际过程相配合,出现预算失效的现象。本文提出建立一套与研发活动具有更高契合度的作业基础预算模式。该模式以作业为连接点,将整个研发项目的不确定性分解成一个个作业的不确定性,提高信息准确性的同时,降低了预算编制难度,弱化了风险。作业基础预算关注闲置生产能力,通过不断提高增值作业的效率,消除不增值作业,以优化产品生产的作业链;另一方面采用上下结合的双向参与性模式,允许下层管理者充分发表对预算编制的意见,以提高研发人员对项目经费预算分配的认同感,制定出可行性方案。

3、建立基于价值链的门径式研发预算管理模式。该模式充分考虑到横向、纵向及企业内部价值链对研发项目价值和资源分配的影响,以价值增值为目标,将研发进程中的重要标志性事件作为研发进程的门径,对研发预算实行分阶段的管理。以资本预算方式决定研发项目的投资决策和门径通过、阻止决策;根据每道门径前后所掌握的信息,以资金控制预算的方式评审上一阶段的资金投入情况,并编制下一阶段的预算,直至最后门径。该模式通过把一个研发项目的预算分解为多个门径点预算,缩短了预算区间,控制了预算风险,缓解了预算信息依据不足的难题,有利于实现对研发资金的有效预算管理,把有限的资源合理地分配到价值最大的研发项目和作业环节上。

4、构建案例推理式的动态信息管理系统。在企业运用案例推理技术管理中,需要借助计算机系统建立研发项目案例数据库,储存项目资源消耗和效果评价等信息,并及时更新匹配案例的经验信息,以便实施新研发项目的检索和重用。当定义新研发项目时,在案例库中输入相关属性特征,寻找一个与当前项目最相似的案例,进行相应的调整修正,最终推算该项目在作业、资源、部门之间的成本投入,用于预算的编制和控制。从企业战略目标的制定到具体预算编制,到执行阶段必要的动态调整,再到最后的预算考评,以计算机信息网络为载体能快速实现信息交流和传递,这将提高研发预算编制的灵活性和适用性,增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合作。

五、总结

面对“十二五”期间如此巨大的研发投入和未来科技产出几何级增长的发展趋势,如何对庞大的研发资金进行科学的管理,是目前摆在企业面前的重要问题。本文采用作业基础预算编制方法,在价值链分析的基础上,对研发过程进行门径式的分阶段考核、建立系统的数据库,在信息技术平台上对研发预算实行动态管理。这一系统的管理模式对企业的规模、硬件设施和相关管理人员水平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本研究结果在大中型高新技术企业运用可能更为合适。

(作者单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南京大学会计学系课题组.中国企业预算管理现状的判断及其评价.会计研究,2001.

企业信息化案例研究篇8

关键词:管理会计管理会计工作

管理会计的起源及意义管理会计的萌芽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第一次世纪大战后美国许多企业中推行,泰罗的科学管理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与工作效率,为了配合科学管理“标准成本”、“差异分析”和“预算控制”等方法开始引进到会计中来,成为成本会计的一个组成部分。到了世纪40年代,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为了应付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广泛实行职能管理与行为科学管理,借以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扩大企业利润。与此相适应,“责任会计”与“成本一业务量一利润分析”等专门方法也应运而生,并加入到原有的会计方法体系中来。l952年会计学会年会上正式通过了“管理会计”这个名词,标志着管理会计正式形成。于是,传统会计被称为“财务会计”。

纵观国内刺激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发展的战略,不难看出:价值链分析正是为这一战略目标服务的。通过价值链分析各种活动的消费关系、依存关系,可以分析企业自有及企业之间的价值创造活动,提高企业的战略地位,实现国家宏观管理目标。

管理会计在我国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1缺乏一套严密而又行之有效的理论世纪70年代以来,各种相关科学诸如行为科学、理论、信息经济学等的研究成果相继引入管理会计,拓宽了管理会计领域,修正了管理会计某些不合理的假设。

可是,相关科学的引入并不全面系统,只是对管理会计的某些假设进行个别的修正。

许多只是处于定性的分析阶段,缺乏实际应用价值。在实务中,决策者往往无法准确计量信息的成本和价值,从而无法进行信息的成本效益分析。

管理会计的方法在实务中的运用具有较大的局限性由于传统管理会计的理论是依据特定的经济环境而建立起来的,它所确定的定量模型和假设在变化着的现实经济生活中有许多并不能成立,人们很难运用这些理论和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此外,追求高深莫测的理论与数学模型,有的将一些本来比较简单的方法加以复杂化,使其不易掌握,可操作性差。

实务界缺乏对管理会计的重视和系统应用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期从西方引进管理会计知识体系至今已有近30年的历史,但令人遗憾的是,近年来我国及国外和港台的会计学者所做的各项调查结果表明,迄今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仍未得到广泛重视和系统应用。目前管理会计的应用主要是在沿海地区和外资企业,而西部、内地应用极少。这主要是因为管理会计的基层教育滞后,普及率低,很多企业领导根本不懂管理会计,对其所能产生的经济效益没有清楚认识。

管理会计应用经验及待系统总结和提高我国会计界对实践中已有的一些典型成功案例明显缺乏系统的研究和归纳总结,到目前为止只有很少的案例得到了系统的研究与总结。缺乏具有示范性或样板性的典型案例研究报告,是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未能得到有效普及和推广应用的重要原因。

缺乏职业化的管理会计师队伍在我国企业,管理会计的任务和职能基本上由财务部门和成本核算部门承担,没有专门机构和专业人员承担其任务和履行其职责,无管理会计师专业队伍,全国也无此类技术资格考试。由于企业把工作重点和主要精力放在会计循环上,只考虑会计实务是否符合会计惯例,而不去考虑是否有利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致使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发展不平衡,从而制约了它的推广和运用。

如何做好我国管理会计工作进一步加强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研究加强管理会计基本理论研究,为管理会计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管理会计基本理论是对管理会计基本理论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是探讨其他理论问题的基础。加强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研究必须理论联系实际,要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建立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体系。要吸收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建立科学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对现有的理论体系进行重新评价,推翻其中不合理的假设,抛弃过时的技术方法,消化吸收其精髓,创建新的、科学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

成立全国管理会计协会,组织开展全国管理会计学术理论研究工作我国会计实务界应该与学术界密切配合搞出一批具有行业特点的、既有理论性又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典型案例研究报告,这些典型案例研究报告不仅可以作为各行业企业应用管理会计的样板,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有利于在更多的企业推广应用,而且还可以作为管理会计教科书中的案例,有助于开展管理会计的教学和对会计人员的培训工作。这样管理会计在我国的研究与推广应用可能会有实质性的进展。

鼓励推动中小企业利用计算机网络收集管理会计所需的信息。开展管理会计工作在新经济下,网络系统以低廉成本提供了市场的、经济的、科技的、管理的各类信息,这对中小型企业尤其是相对偏远、后进地区的企业的管理者与财会人员来说是绝对需要的。因此,建议有关部门应积极鼓励和推动中小企业利用计算机网络收集信息,督促企业建立健全管理制度,逐步把管理会计工作开展起来。

企业信息化案例研究篇9

随着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的颁布,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又明确提出:“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成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各地政府、企业高度关注,纷纷抢占先机,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

而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之际,政府和企业都面临着以下问题:如何打破资源瓶颈,构筑特色产业版图?如何突围定位挚肘,实现战略转型提升?如何突破机制约束,推动管理持续创新?如何破解人才困境,打造人才集聚高地?

我国首部系统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端专业文献《赛迪顾问战略性新兴产业系列丛书》(以下简称《丛书》)第二册—《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及管理实践》(以下简称《管理实践》),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如何从理论知识到实践、从战略制定到具体操作,从人才发展背景、人才发展现状进行系统分析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对于各地方政府、企业如何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借鉴和实践价值。

《管理实践》是在工业和信息化部有关领导的指导下,集数十位产业专家和管理专家的研究成果,兼收并蓄数十位主管部委领导、院士、大型企业领导的指导与建议,并由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赛迪经略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策划并组织撰写的。

《管理实践》作为系列丛书的第二部,将重点放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管理和人才战略的创新上。全书汇集了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管理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转型和管理创新的典型实践;从促进产业发展与注重管理实践的二维视角,考虑产业发展、产业承载、创新与转型的客观现实,立足于区域、园区、企业的协同发展,多层次、多角度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管理实践进行了全面、深刻、系统地研究,着重展示了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管理实践的最新研究成果,以产业发展、战略转型、管理创新、人才战略、典型案例为主线,按照产业发展篇、战略转型篇、管理创新篇、人才战略篇、典型案例篇依次展开。

产业发展篇对光电、光通信、锂离子电池、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北斗卫星导航、地理信息、卫星应用、三网融合、低碳城市等十大细分产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区域分布特征与空间发展格局、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政策解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战略转型篇着眼于发展产业的战略转型模式与路径,对区域、城市、园区、大型国有企业、中小企业的发展战略转型所面临的问题、转型路径和模式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与建议。

管理创新篇着眼于发展产业的管理创新,对城市发展、园区运营、城市新区开发、大型国有企业及中小企业的管理创新的背景和面临的问题、创新模式、管理创新实践进行了系统地分析。

企业信息化案例研究篇10

关键词:经典扎根理论;虚拟企业;虚拟度;虚拟度测评

1引言

进入21世纪后,虚拟企业被称为最具竞争力的企业运营模式,从诞生之日起便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1],也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采用虚拟企业模式以适应知识化、全球化、信息化的市场环境。既有文献中对虚拟企业的理解基于以下三个维度:第一,职能维度。虚拟企业是核心企业执行关键职能的体现[2,3],虚拟企业仍然具备生产、研发、营销、财务等实体企业的完整职能[4]。主体企业应该保留关键职能将其余职能虚拟经营[5]。上述文献均将虚拟企业的职能分为核心职能和非核心职能。第二,产品维度。虚拟企业围绕产品或服务展开[6],其优势通过建立产品标准来体现,以技术革新推动虚拟企业的发展,会向更高的层次演进。第三,网络维度。Handy[7]强调it对虚拟企业的决定作用,将虚拟企业的概念与以in-ternet为基础的商业模式相联系起来。或认为虚拟企业是向着满足电子商务需要的组织方式演进[8]。在这类文献中体现了:信息技术对虚拟企业已经产生巨大影响甚至达到可以同等替代的地步[9]。虚拟企业是一种核心能力实体化和非核心环节虚拟化的组织形式[10],如何有效评测企业虚拟化水平是深入解释和认识该新型组织模式的关键理论问题,否则我们将无法回答“怎样准确界定虚拟企业与实体企业?企业虚拟化到怎样的程度才能被称为虚拟企业?”这样的基础性理论问题。虚拟度(degreeofvirtualization,DV)是定量评测企业虚拟化程度的重要概念,也可用来表征虚拟企业的演化进程[11]。有学者将其作为衡量虚拟企业的关键指标[12],或将其定义为外包的产品和服务占有的比例以及盟主盟员间合作的程度[12]。已有学者运用模糊数学法进行虚拟度评测[13],或通过企业核心能力、生产柔性、虚拟环境优度、企业间信任关系等4个指标来进行测评[14]。但总体而言,学界对虚拟度测评问题的研究仍较为匮乏[15],对虚拟度的构成及测评方法缺乏系统探索,尤其缺乏采用规范的研究方法、深入企业实践的质性研究。因此,本文采用被认为是社会科学领域最科学、也最适于进行理论建构的方法———扎根理论[16],以典型企业的实地访谈记录为一手数据,以国内外知名企业的二手数据为补充,基于对20家企业虚拟经营实践的全面研究,构建虚拟度评测模型并借助计量经济学回归技术进行检验,为系统地解释和理解虚拟企业提供了基础性方法和理论支持。

2研究设计

经典扎根理论被认为是扎根理论三大学派中最具代表性和科学性的方法[17],因而本文首先遵循经典扎根理论研究程序得出企业虚拟度的评测指标与方法体系,继而对此体系进行检验。2.1研究过程本文研究分为理论性抽样、数据收集、数据处理、理论构建和理论检验五个步骤[18]。(1)理论性抽样。通过理论性抽样,我们选择具有行业代表性的美特斯?邦威、小猪班纳、杉杉集团等3家企业为主要样本,先科、万泽丰两家企业为辅助样本,将恒源祥、背背佳、东软、红桃K、七匹狼、意丹奴、风神汽车、圣象地板、珠海天年、云南白药、王老吉、沃尔玛、宝洁、森马服饰、耐克等15家企业作为比较案例,以保证理论构建的可重复性、拓展性和饱和性。(2)数据收集。我们对美特斯?邦威、小猪班纳、先科、万泽丰四家企业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和访谈,经受访者同意,以录音和速记方式记录访谈内容,形成11.2万字的录音整理资料;每天访谈结束都撰写备忘录,总计1万余字;通过购买书籍、浏览公司网站、网上搜索企业与企业家音视频及相关资料和信息,及时收集补充相关案例数据,强化三角检验。(3)数据处理。本文依据资料特点,选择逐词、逐句、逐行甚至逐段的编码方式,结合mindjetmindmanager软件使核心概念的形成过程形象化[19]。共计获得开放性编码430个,包含10个与本文问题相关的核心范畴,并得到353个选择性编码支持而饱和。(4)理论构建。在理论性编码阶段,归纳“企业虚拟度的关键影响因素”、“研发虚拟度”、“供应虚拟度”、“生产虚拟度”、“销售虚拟度”、“物流虚拟度”、“服务虚拟度”、“管理虚拟度”、“产品虚拟度”、“信息化水平”等核心范畴,得到核心概念“企业虚拟度测评指标体系”,由4层22个理论性编码支持,对比既有理论结合文本向量空间模型权重公式,构建出企业虚拟度测评模型。(5)理论检验。设计“企业虚拟经营调查问卷”,对位于长三角和珠三角的146家企业进行调查,对上述理论模型进行初步的数据检验。2.2辅助研究方法文档以向量形式定义到实数域中,可提高自然语言文档的计算性和操作性[20-22]。文本向量空间模型包括文本概念构成形式和文本词素权重计算,为研究本文的权重问题提供了参考和借鉴。如图1所示。图1中,C1、C2、C3、C4是底层语素,源于原始数据,其出现的次数即权重分别为wc1、wc2、wc3、wc4;B1是C1、C2构成的中间层概念,B2是C3、C4组成的中间层概念,a是B1、B2抽象得到的核心概念,中间层是联结上下层概念的关键阶段。B1的权重为wb1,B2的权重为wb2,则B1、B2的权重计算公式为:wb1=wc1+wc2;wb2=wc3+wc4;wb1+wb2=1(1)在文档检索过程中,tfci(termfrequency)表示底层词素C在文档中出现的频率,n为文档总数目,nc表示出现过该词素的文档数目,则词素权重的计算公式为[20]:wci=tfcilog(n/nc+0.01)∑[tfcilog(n/nc+0.01)]2(2)

3实证分析

3.1企业虚拟度的关键影响因素本文研究发现,企业虚拟度的关键影响因素来自盟主企业对供应链的控制力。包括:质量控制力、技术控制力、信息控制力、成本控制力、时间控制力和渠道控制力,这6个要素共同决定了供应链控制力的大小。限于篇幅,只列举具有代表性的一手数据和编码图,如表1、2所示:核心范畴“企业虚拟度的关键影响因素”已经涌现,得到7层70个选择性编码支持而饱和。如图2所示(因幅面有限,仅展示其中部分编码):

3.2企业虚拟度测评的三个维度在总结上述关键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结合现有文献,我们发现评价企业虚拟度应该从三个维度展开:职能维度、产品维度和信息化水平维度。分述如下:第一,职能维度。企业职能的虚拟化是通过生产经营中不同职能的分别虚拟化而实现的,因而企业中的不同职能环节可能具有不同的虚拟程度,我们将销售环节的虚拟程度定义为销售虚拟度,生产环节的虚拟程度定义为生产虚拟度,类似的定义有:研发虚拟度、供应虚拟度、物流虚拟度、服务虚拟度和管理虚拟度,因而职能虚拟度由以上子指标构成。同时,已有研究表明,企业职能外包部分占职能工作总量的比例可用于评测不同环节的虚拟度,该评测方法在20个案例中均分别得到映证和支持。综合以上,我们得出以下指标计算方法:研发虚拟度等于企业外包研发的产品、服务或技术数量(YFV)占企业产品、服务或技术研发总量(YF)的比重,即研发虚拟度=YFV/YF;供应虚拟度等于企业外包采购的物品(包括原材料、物料及其他用品)数量(GYV)占物品总采购量(GY)的比重,即供应虚拟度=GYV/GY;生产虚拟度等于企业外包产品产量(SCV)占总产量(SC)的比重,即生产虚拟度=SCV/SC;销售虚拟度等于企业加盟店数量(XSV)占全部销售终端数量(XS)的比重,即销售虚拟度=XSV/XS;物流虚拟度等于企业外包物流合同金额(wLV)占企业物流业务总金额(wL)的比重,即物流虚拟度=wLV/wL;服务虚拟度等于企业外包服务业务所需人员数量(FwV)占企业总体所需服务人员数量(Fw)的比重,即服务虚拟度=FwV/Fw;管理虚拟度等于企业外包管理职能所需人员数量(GLV)占企业所需管理人员总量(GL)的比重,即管理虚拟度=GLV/GL。第二,产品维度。企业产品虚拟度等于产品部件外购数量(CpV)占产品部件总数(Cp)的比重,即产品虚拟度=CpV/Cp。在20个案例企业中,职能虚拟与产品虚拟分布如表3所示。第三,信息化维度。企业虚拟经营到一定程度时,会采用信息网络平台来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和盟主的供应链控制力,信息化水平是企业虚拟经营水平高低的重要衡量标准。本文采用两个指标来进行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测。一方面,判断企业是否具备了连接盟主与盟员的信息网络平台,若有则赋值为1,若无则赋值为0,该特性满足狄利克雷函数要求,我们将其简记为D。另一方面,盟主的管理人员及工作人员与盟员相应部门人员通过信息网络平台进行沟通的时间(GtV)占双方沟通总时间(Gt)的比例。信息化水平=D*GtV/Gt。结合职能维度、产品维度和信息化水平三个测评维度及其权重,归纳出“企业虚拟度评价指标”,该指标得到4层22个理论型编码的支持而饱和,如图3所示。

3.3企业虚拟度测评模型构建结合图3,我们按照概念的层次划分,将处于主导地位、起决定性作用的概念定义为主层概念;将起到辅助作用的概念定义为辅助概念。主层概念中,企业职能虚拟度、产品虚拟度和信息化水平三个维度分别乘以不同的权重来衡量企业的虚拟度。企业虚拟度取值范围设定在0到1之间,虚拟度为0表示企业是完全的实体企业,虚拟度为1表示企业是完全理想的虚拟企业。这样,得到了主层概念理论模型:企业虚拟度=企业职能虚拟度*权重+企业产品虚拟度*权重+企业信息化水平*权重(3)细分主层指标,得到研发虚拟度、供应虚拟度、生产虚拟度、销售虚拟度、物流虚拟度、服务虚拟度、管理虚拟度等7个辅层指标,构成的辅层概念理论模型:企业职能虚拟度=研发虚拟度*权重+供应虚拟度*权重+生产虚拟度*权重+销售虚拟度*权重+物流虚拟度*权重+服务虚拟度*权重+管理虚拟度*权重(4)按照图1形式,对虚拟度概念进行归类:“企业虚拟度”是顶层核心概念,“企业职能虚拟度”、“企业产品虚拟度”、“企业信息化水平”是中间层概念,“研发虚拟度”、“供应虚拟度”、“物流虚拟度”、“生产虚拟度”、“销售虚拟度”、“服务虚拟度”、“管理虚拟度”是底层概念。因此,“企业虚拟度”的组成模型如图4所示。本文引入文本向量空间模型中的词素权重计算公式。公式(2)中,n值与nc值需要上千份数据支持。但在定性研究中,每个案例资料的收集和整理都需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而该部分要进行修正。另外,n/nc变化不明显时,可以按常数处理,其数学意义被tfci继承。在多个案例集合中,如果某概念在某案例中出现至少1次,则按1处理,没有出现就按0处理。按照上述思路,∑k表示总案例中所有概念出现的次数总和,tfck表示在总案例中提出c概念的次数,wck表示概念c在案例集合中的概念权重,得到其公式:wck=tfck/∑K(5)为便于定量表述,需将主层、辅层理论模型中的定性概念转换成测评指标,每个指标用字母替代,如表4所示。通过上述替代,主层理论模型可转换为主层计算公式(6),辅层理论模型可转换为辅层计算公式(7):V=VF*wvf+Vp*wvp+Vi*wvi(6)VF=vyf*wvyf+vgy*wvgy+vwl*wvwl+vsc*wvsc+vxs*wvxs+vfw*wvfw+vgl*wvgl(7)在公式(6)中,企业职能虚拟度和企业产品虚拟度能够表征企业在现实空间中的虚拟水平,而信息化水平则表征了企业在网络空间的虚拟程度,综合两个空间的权重分布情况以完整描述虚拟度。将两类权重进行无差异化处理,即现实空间中“职能虚拟度”和“产品虚拟度”两个概念的权重合计0.5;网络空间中“信息化水平”的权重0.5,简记为:wvf+wvp+wvi=1;wvf+wvp=0.5;wvi=0.5。根据数据,结合概念权重公式(5)及上述权重分配细则,可以计算wvyf、wvgy、wvwl、wvsc、wvxs、wvfw、wvgl、wvf、wvp的值,计算过程如表5所示:将表中数据带入公式(6)和公式(7)得到相应的具体表达公式:V=VF*0.4667+Vp*0.0333+Vi*0.5000(8)VF=vyf*0.0893+vgy*0.0357+vwl*0.0714+vsc*0.3036+vxs*0.2679+vfw*0.1071+vgl*0.1250(9)

4模型检验

我们对分布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服装、医疗、快消、日化、汽车、轻工、家电等行业中具有虚拟经营特征的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由了解企业情况的管理者填写完成,共计发放146份问卷,有效问卷144份。利用定性响应回归模型及eViewS软件来分析数据,拟合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函数构成关系,达到检验理论的目的。V=VF*C(9)+Vp*C(10)+Vi*C(11)(10)结合表4、公式(6)、公式(7)中,字母替代方式及主层、辅层计算公式的形式,构造出主层回归函数和辅层回归函数:VF=vyf*C(2)+vgy*C(3)+vwl*C(4)+vsc*C(5)+vxs*C(6)+vfw*C(7)+vgl*C(8)(11)C(2)、C(3)、C(4)、C(5)、C(6)、C(7)、C(8)、C(9)、C(10)、C(11)表示自变量与因变量在回归拟合过程中的相关系数,C(1)作为常数,不影响因变量和自变量间的逻辑关系,在此忽略。如果主层回归函数中的相关系数为正值且逻辑关系与主层概念模型中权重的逻辑关系一致,说明理论测评模型有效,反之则失效。在公式(6)和(7)中,企业职能虚拟度是中间层概念,中间层概念的作用是将底层词素抽象后传递给核心概念;在回归函数(10)和(11)中,企业职能虚拟度是控制变量,控制变量的作用是调节底层自变量的平稳性,将杂乱无序的底层自变量数据,回归有序化后通过辅层函数传递给顶层因变量,最终确保主层回归结果更趋向其内在规律。对自变量和因变量数据进行自相关性分析,得到因变量与各个自变量的整体相关性结果,如图5所示:从图5中可以看出,与vgl相关的系数多处呈现负值,说明问卷调查得到的关于自变量的数据不理想,检验理论的能力减弱。在面对上述问题时,可以发挥VF控制变量的作用。借助控制变量降低原始数值的波动性,用eviews软件将辅层各自变量原始数据进行回归,得到辅层回归函数表达形式,回归结果如图6所示。结合图6可以得到具体的辅层回归函数:Y=0.5*vyf+0.103*vgy+0.753*vwl+0.569*vsc+0.363*vxs+0.263*vfw+1.231*vgl(12)对比公式(9)和函数(12),回归函数中相关系数C(2)、C(3)、C(4)、C(5)、C(6)、C(7)、C(8)都为正值,验证了自变量能够解释因变量且底层词素组成中间层概念的逻辑关系。但是,由于底层数据的不平稳性,导致函数(12)中相关系数间的逻辑关系:vgl>vwl>vsc>vyf>vxs>vfw>vgy,与公式(9)中权重值之间的逻辑关系:vsc>vxs>vgl>vfw>vyf>vwl>vgy,不完全一致,因此,我们需要单独回归出职能虚拟度的数值,以缓解底层数据对顶层因变量的冲击。结合规律化处理的VF的具体数据和Vp、Vi的问卷数据,再次进行回归分析。其中,VF中部分溢出数据未进行归1化处理,以解决田野数据存在较大偏差的问题。回归结果如图7所示。结合图7结果,可以得到主层回归函数:V=0.573*VF+0.348*Vp+0.993*Vi(13)比较公式(8)和函数(13)可以发现,Vi相关性系数大于VF相关性系数大于Vp相关性系数;Vi权重大于VF权重大于Vp权重,两者的逻辑顺序完全一致,因此,回归函数不但验证了顶层概念由中间层概念组成的逻辑关系,而且检验了各中间层概念之间的权重顺序。在研究过程中,原始数据的不稳定性对辅层回归函数产生了冲击,导致该层回归函数失控,因此,无法有效检验辅层理论模型,但主层理论模型的决定性作用和主导地位,保证了虚拟度评测模型的有效性。

5主要研究结论及启示

5.1研究结论与意义建构了企业虚拟度测评模型,我们就可以对企业组织的虚拟度进行量化测评和比较,从而有效解决“虚拟经营到怎样程度的企业才能算作虚拟企业”这样的理论问题。当虚拟度为0.5时,企业处于实体企业与虚拟企业的临界状态,我们将虚拟度超过0.5的企业称为虚拟企业;而虚拟度低于0.5的企业,我们称其为虚拟经营企业。为具体化这一理论界定,我们运用虚拟度测评模型,结合美特斯?邦威公司的数据进行验证。在创业阶段,美特斯?邦威将生产、销售完全外包,没有信息化平台,此时的虚拟度为:V=0.5715*0.4667=0.2667,只能称为虚拟经营企业;发展阶段,美特斯?邦威建设了信息化平台,同时销售虚拟度降到了0.5,此时的虚拟度V=0.4376*0.4667+1*0.5000=0.7042,显然,它已成为一家真正的虚拟企业。综上,本文通过对3家典型企业的深入研究,结合17家企业作为辅助案例,以经典扎根理论为基本方法论框架,融合计算机领域的文本研究方法、计量经济学领域的模型检验方法,发现了企业虚拟度的主要影响因素,提出了企业虚拟度测评模型并对其进行了检验,实现了对企业虚拟度的量化测评,准确界定了虚拟经营企业和虚拟企业,解决了虚拟企业研究的基础性问题。5.2研究局限与不足鉴于数据来源的有限性,本文只验证了处于主导地位的主层概念理论模型,虽然不影响理论模型的整体有效性,但仍有待大样本数据的进一步补充、检验和修正。尽管如此,本文提出的虚拟度测量方法仍为进行更加深入的虚拟企业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Goldman,S.L.,nagel,R.n.,preiss,K..(1994),“agilecompetitorsandvirtualorganizations:Strategiesforenrichingthecustomer”,atp220[J].VannostrandReinhold,1:995.

[2]Hodge,B.J.,anthony,w.p.,Gales,L..(1996),organiza-tiontheory:astrategicapproach[m].UpperSaddleRiver,nJ:prentice-Hall.

[3]夏维力,黄准.虚拟企业中的模块化结构探讨[J].科研管理,2004,25(5):76-80.Xiaweili,HuangZhun.Discussiononmodularizedstructureofvirtualenterprise[J].ScienceResearchmanagement,2004,25(5):76-80.

[4]包国宪,贾旭东.虚拟企业研究基础———实践背景与概念辨析[J].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6):82-87.BaoGuoxian,JiaXudong.Basicforstudyofvirtualenterpri-ses—Backgroundforpracticeanddifferentiationofconcepts[J].JournalofLanzhouUniversitySocialSciences,2004(6):82-87.

[5]werther,w.B.,Chandler,D..(2005),“Strategic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asglobalbrandinsurance”[J].Bus-inessHorizons,Vol.48no.1,pp.317-324.

[6]Davidow,w.H.,malone,m.S..(1992),thevirtualcorpo-ration:Structuringandrevitalisingthecorporationforthe21stcentury[m].Harperbusiness,newYork.

[7]CharlesHandy.(1995),“trustandthevirtualorganization”[J].HarvardBusinessReview,Vol.73no.3,pp.40-51.

[8]omarKhalil,Shouhongwang.(2002),“informationtechnol-ogyenabledmeta-managementforvirtualorganizations”[J].internationalJournalofproductioneconomics,amster-dam,Vol.75no.(1-2),pp.127-134.

[9]叶永玲,王雷.虚拟经营的实践动因和理论依据[J].科技与管理,2003,5(5):76-78.YeYongling,wangLei.thepracticereasonandtheorybasisofvirtualoperation[J].Sci-technologyandmanagement,2003,5(5):76-78.

[10]贾旭东.虚拟企业组织运行的基础环境与模式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3(2):72-77.JiaXudong.astudyoftheinfra-structualenvironmentandmodelofvirtualenterpriseoperation[J].JournalofLanzhouUniversity(SocialSciences),2005,33(2):72-77.

[11]Bauer,R.,Kszegi,S.t.,wolkerstorfer,m..(2003),“measuringthedegreeofvirtualization-anempiricalanalysisintwoaustrianindustries”[C]//SystemSciences,2003.proceedingsofthe36thannualHawaii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ieee,pp.10.

[12]韩智勇,高玲玲.基于交易费用理论的虚拟企业动力机制及效率边界分析[J].科研管理,2004,25(1):102-108.HanZhiyong,GaoLingling.transactioncosteconomicsbasedanalysisforthedynamicmechanismandefficiencyboundaryofvirtualcorporation[J].ScienceResearchmanagement,2004,25(1):102-108.

[13]周勇,郑丕谔.基于平衡记分卡的动态联盟绩效评价[J].工业工程,2005,8(5):70-75.ZhouYong,Zhengpi’e.performancemeasurementofdynamicalliancesbasedonbalancedScorecards.industrialengineeringJournal,2005,8(5):70-75.

[14]廖成林,唐逸飞.虚拟企业的虚拟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25(3):139-141.LiaoChenglin,tangYifei.Studyonvirtual-degreemeasure-menttargetsystems[J].Science&technologyprogressandpolicy,2008,25(3):139-141.

[15]宝贡敏,刘枭.感知组织支持的多维度构思模型研究[J].科研管理,2011,32(2):160-168.BaoGongmin,LiuXiao.amultidimensionalconceptmodelontheperceivedorganizationalsupportforChineseemployee[J].ScienceResearchmanagement,2011.32(2):160-168.

[16]Denzin,n.K.,Lincoln,Y.S..(1994),Handbookofqualita-tiveresearch[m].Sagepublications,inc.

[17]贾旭东,谭新辉.经典扎根理论及其精神对中国管理研究的现实价值[J].管理学报,2010(5):656-665.JiaXudong,tanXinhui.theactualvalueoftheclassicaigroundedtheoryanditsspirittoChinamanagementresearch[J].ChineseJournalofmanagement,2010,7(5):656-666.

[18]Glaser,B..(1978),theoreticalsensitivity[m].millValleySociologypress.

[19]贾旭东,郝刚.基于经典扎根理论的虚拟政府概念界定及组织模型构建[J].中国工业经济,2013(8):31-43.JiaXudong,HaoGang.thedefinitionofvirtualgovernmentanditsorganizationmodelconstructingbasedonclassicalgroundedtheory[J].Chinaindustrialeconomy,2013(8):31-43.

[20]鲁松,李晓黎,白硕,王实.文档中词语权重计算方法的改进[J].中文信息学报,2000,14(6):8-13.LuSong,LiXiaoli,BaiShuo,wangShi.animprovedap-proachtoweightingtermsintext[J].JournalofChinesein-formationprocessing,2000,14(6):8-13.

[21]叶作亮,高千惠,陈国海.专利的相关性检索与集成应用研究[J].科研管理,2009,30(5):40-46.YeZuoliang,GaoQianhui,ChenGuohai.Researchonthecorrelativesearchofpatentanditsintegrativeapplications[J].ScienceResearchmanagement,2009,30(5):4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