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高考历史大事记十篇高考历史大事记十篇

高考历史大事记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38:49

高考历史大事记篇1

怎样背历史事件是众多学子一直非常困扰的事情,也成为了学不好历史,历史分数不高的重要原因,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怎样提高记历史的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怎样提高记历史的方法要想背好历史事件,先要学会总结事件中包含我们需要背的信息。比如:先找出每个历史事件的名称、地点、人物内容及历史意义,在根据以上信息找出相似的历史事件总结在一起并列出表格,如某某事件名称相似,那么我们可以把它们放在一起,便于记忆

记忆历史事件,记忆时间也是记忆中的重中之中,对于准备复习备考的同学,我们可以选择将历史事件的时间打印下来并贴到随处可见的地方比如家里的书桌上,电脑,电视旁边等等,利用一切的空闲时间记忆,提高记忆效率!

在学习生活中我们通常需要一些学习工具书,在历史学习中也有相同的道理,很多书店都有知识点全面,总结的好的迷你书,可以随身携带,在任何地方都可以记忆

对于历史事件的记忆,我们可以大声朗读并保存下某某事件的信息,在没事的时候可以拿出来播放,并顺着播放的声音背诵,看看自己是否背的下来,若背的下来,那么你就成功了,背不下来在跟着读几遍就记忆下来了,而且这种方法记忆下来的东西不会轻易忘记,这是我自己的经验

要想学好历史,提高历史成绩,主要看学习者本身对于学习历史的兴趣是否浓厚,若学习者本身不愿意学,不想背,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记忆,那么在怎么努力背的效率也不如其他人的高,所以说,要想学好历史,首先要培养学习者对历史的兴趣,才能让学习者自己去学,更好的去提高历史成绩,做到这些的时候,记忆历史事件也就不难了!

历史提分用什么方法好一、学会考试答题

答题一定要让学生读懂题目,明确题目的意图,考的是哪部分的知识点,不要盲目做答。

做选择题时,要找背景、定史实,明确问题;看是否、删无关,全面准确。做材料题时,一要明确步骤:先看问题再读材料,这样就有的放矢。

读问题一定要把问题读准,学会分析读题,分折到点,逐点作答;读材料时一定要读全,段、句、标点符号、关键词、出处、题头都要认真读。

二要明确设问形式:一般有三类,运用所学知识作答类,直接用课本知识回答即可,根据材料作答的,要依据材料;

围绕问题,分析作答,依据材料结合实际作答的,要围绕材料主题,结合生活实际、学习实际作答。

二、课后及时复习巩固

复习之前,先把教材系统认真地看一遍,包括课文的正文、注释、插图、大事年表等。注意前后朕系、中外联系,把同一时期的事件归纳在一起。

这样做,大脑中会形成一个整块的历史轮廓。然后再做本课或本节的练习题。

三、多记重点、难点

凡是老师强调的重点难点、考点,都要着重记忆,什么地方考试几率小或者不考试,就当作识记部分,了解一下,节省时间,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四、多看课本

让学生每天都要抽时间看课本,不要想着是在看书,可以把它当作故事,当故事看有趣味性,不知不觉中东西就记住了。

五、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历史成绩不及格,多数与对历史学科没兴趣有关。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家长可以从搜集一些有趣的历史小故事做起,多引导、多激发孩子学习历史的兴趣。

六、多看辅导资料书,多做配套练习题

每年都有关于中招历史复习的资料类图书,建议学生根据老师的推荐,买两本诸如历史中考秘诀、历史复习大全,开卷考试的,买本历史考场速查即可。

另外,与课本配套的基础训练类书也要买一本。总之,提高历史成绩要多读多背,掌握方法,围绕问题,按要点作答。

怎么复习历史的方法1.回归课本、逐一梳理必修强化记忆两遍,选修强化记忆一遍,能力必然提升,你将战无不胜。

建议同学们复习时,调动所有的感官,脑、眼、口、手并用,会有助于集中注意力,会有助于落实消化,会有助于提高效率。也可以按照时间顺序罗列知识点考点。

2.抓住主体,罗列事件历史的主体比较好确立,一般来说每一个章节都是主体,围绕这个主体都产生一些事件。

如“改革开放30年”是一个主体。十一届三中全是相关事件,进而延伸至: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成就的根本原因是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整理错题、分类整理历史的复习并不能依赖大量做题,我们应该把以往做过的题本、月考试卷、各区模拟考题等中当时做错的部分重新审视一遍,避免历史的错误重演。

4.尝试规范答题过程高考文综测试时,历史是和政治、地理三个学科试卷同时下发,在150分钟里一并完成。

高考历史大事记篇2

关键词:历史复习;新课标;经验方法

结合近几年来高考历史的考查形式来看,高考对历史这个学科的要求已不再仅仅局限于基础知识的记忆、基本概念技能的掌握等,更注重于对学生参考历史资料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新课标下的高考历史试卷与传统试卷有较大的区别,着重体现在考试区域的地方特色,并且突出当下的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对现实和历史进行结合,由知识考查逐步向能力考查转变。因此,在当下的高考历史复习过程中,要求历史教师结合新课程教学标准,着重对学生进行历史思维训练,促进学生构建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并要求其进行学习方法的改进,这也成为新课标下高考历史复习的有效策略。下面介绍了笔者在高考历史复习过程中的几点经验与方法。

一、注重学生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

虽然近几年来,能力的考查成为高考历史的重点,但是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仍然不能松懈。知识的完整准确掌握是提高能力的基础,没有夯实的知识积累,能力问题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在现阶段的历史复习教学之中,要以掌握基础知识作为学生的基本学习任务。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在一轮的通史复习中要求学生掌握每一阶段的基础知识形成基本认识,准确完整的掌握历史教材中提到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原因、过程、内容、结果、影响、意义、局限、教训、成败的原因等。其次,二轮复习在讲专题时,仍然注重基础知识的回顾,在每一专题的复习前,可将专题相关的知识点做成填空题要求学生课前复习完成,课上再将这些知识点串成线,换个角度复习基础知识,同时帮助学生深入掌握各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因果联系,揭示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内在规律,进一步分清易混淆的概念。另外历史的基础知识某种程度上就是史实的记忆,由于考试范围比较广,牵涉到古今中外众多的知识点,很多学生在复习的时候,总是复习到哪一段,就记住哪一段,等到再复习下一部分时,前面的内容又忘的所剩无几。所以在复习过程中,还要在复习到一个知识点的时候,尽量以点带线带面,把能关联到的知识都落实到位,让学生养成反复记忆的习惯。

二、加强历史知识点的思维联想

历史复习不能孤立某一个知识点,历史记忆必须以联想为基础,鼓励学生加强对各章节、各知识点的联系,完善学生对历史知识网络的整体性,这就要求学生主要掌握以下几种联想方法:第一,对所学知识进行纵向联想,所谓纵向联想就是指在掌握某一知识要点的基础上,系统联系其前后有关知识,并独立思考得出结论,例如在复习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这一专题时,教师首要任务是促使学生掌握各朝各代经济发展的原因、特点以及统治者各自采取的经济措施,然后引导学生对其进行纵向联系,对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规律进行思考,最终得出经济发展是强国之本或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结论。第二,引导学生进行横向联想,所谓横向联想就是指以某一时间或某一事件作为基础,并对此同类事件展开想象,归纳事件所共有的特性,例如在复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斯大林模式时,可以引导学生联系新中国的“一五”计划,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内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第三,在阶段学习中同步进行纵向、横向联想,在掌握了纵向联想与横向联想的基础之上,还要引导学生在阶段学习中,将两者有机统一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历史知识形成完善的网络整体。

三、引导学生构建系统完善的知识网络

历史教材在复习中作为一个整体,由具体的时间、地点、任务等因素构成,所以想要完善地掌握历史知识,必须在复习过程中将这些点、线、面立体的串联起来,构建系统的历史知识体系,正确把握历史发生的线索与方向。例如,在明清发展这个阶段性复习中,一般以经济发展、政治策略、文化科技进步等内容作为复习的整体线索,将经济、政治、文化等不同层面的知识按照时间或地点规律进行完善。经过对历史知识的分解,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历史发展的整体框架和基本知识结构,这样学生在自主复习中,就可以充分根据自身的知识掌握程度构建知识网络,还可以避免知识的混淆记忆,做到复习时结构清晰,突出记忆重点。

四、进行记忆方法的改革与突破

高考对历史知识的准确记忆具有较高的要求标准,所以教师要不断结合教学实际优化学生的记忆方法,可以结合具体情况对以下几种记忆方法进行尝试:一是延伸记忆法,即以某个历史事件或任务为记忆基础,并以此进行延伸,将与之有关的知识点串联记忆。例如,以汉朝的建立作为定点,对汉武帝的政治改革措施如刺史制度、郡县制与封国制、察举制、编户制度、经济发展中的农业、水利以及手工业成就等内容进行时间或地点上的串联记忆。二是,对不同事件进行比较记忆,将性质或时间地点等具有相似性的事件进行对比,找出各自的异同,并有针对性的加强记忆。著名史学家托波尔斯基也认为在进行历史研究学习时,运用比较法非常有必要。可见,比较记忆在历史知识记忆中占有重要地位,例如在复习中国古代史中的郑和下西洋时,可以将其与新航路的开辟结合起来,具体分析两者之间的经济基础差异、影响与后果,并得出发展对外关系必须要适应经济的发展状况,着眼于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性启示。

五、结束语

在高三的历史备考复习教学中,教师应该借鉴成功的教学方法,并充分结合地区的教学实际,在要求学生准确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之上,加强其历史思维联想,构建完善的历史知识网络,改善学生的记忆方法,最终提高课堂的复习效率,在高考中取得最优成绩。

参考文献:

[1]薛琼.从2006年高考历史江苏卷看2007年高考历史复习[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

高考历史大事记篇3

【关键词】课堂填鸭式教育;教材缺乏创新;考试模式单一;思考与反省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5-188-02

随着近年来大学的不断扩招,高等教育被等同于职业教育。学生入校、选择专业均以就业市场之需求为导向。这本无可厚非,只是对于历史这一虽承前启后、但却在市场经济中地位不是那么明显的专业来讲,现实性和就业率则成为了历史专业不可言喻的伤痛。

法国年鉴学派创始人马克·布洛赫曾经说过:“历史自有其独特的美感,它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千姿百态,令人销魂,因此它比其他学科更能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布洛赫给予了历史学高度的赞扬,也论证了历史学的意义,但却没有解决如何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因此,高校历史教师的重要职责是通过如何丰富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进行探索与尝试。

一、高校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兴趣不高

在大部分学生的观念中,历史=时间+地点+人物,“历史”和“历史事件”被混为一谈。学生认为学历史就是死记硬背这些枯燥、琐碎的知识。因此,如何改变历史学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则成为历史教师面临的首要任务。

(二)课堂上的填鸭式教育

目前,多数高校历史教学仍以讲授制为主,即以“讲一听一记”为模式,教师满堂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机械接受,师生互动少,形成了课堂上“教师侃侃而谈,学生昏昏欲睡”的不和谐画面。更重要的是,学生并未通过教师的讲授来积极思考,课堂上被动的接受,课下也只能被动的记忆。这种情况下,本该充满生机活力的历史教学显得较为死板。对学生而言,这种等待型的认知方式和学习习惯,很难培养其创新能力。

(三)教材编写线索不清晰

高校普遍使用的历史教材很少将最新史学成果收纳其中。史学界一些新观点和新发现的提出,全靠教师的课外补充。教师一旦疏漏,学生将不可能知道史学研究的最新动态。因此,在缺乏创新的教材指引下,学生知识体系趋于单一。

此外,多数历史教材编写线索不清晰。教材编写多按照地域和事件分类,如《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以及专业史诸如《中国宋代经济史》、《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等按照研究的专业来划分。这样固然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某一历史时期历史事件的横向贯输理解,但是却不利于学生对于人类历史的纵向贯输理解。提到某个年代,学生会片面的想到教科书中反复提到的事件,而忽略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在同一时间点发生的事件。

(四)考试方式死板

长久以来,历史学的考试方式多以闭卷考试进行。而对非历史专业学生开设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程,一些高校则通过开卷考试进行。这样便无法考核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真正掌握程度。这就造成学生只要对教材内容和笔记死记硬背,便能拿到高分的恶性循环。

二、对高校历史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丰富课堂内容,活跃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要生动、活泼、形象。歌德曾经说过:“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教师应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自觉地获取历史知识。为提高学生兴趣,增强学生记忆,在教学过程中可借助一些影音资料。如在讲授开国大典一章时,可播放当时的纪录片,带领学生们重温那一激动人心的时刻。这样,课程内容易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自然更容易记忆。

(二)引导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在这种“讲一听一记”填鸭式的课堂教学中,要想使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就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方法有以下几点:

第一,要求教师有深厚博学的历史专业知识,能够古今中外皆通,天文地理皆熟。在讲解某一知识点时,对其他知识点可以“信手拈来为我所用”。另外,在讲授正史的同时,适当增加些坊间传说的野史故事,学生会兴趣大增的。

第二,可带领学生深入田间,考查当地文物资源。文物是人类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在文化发展史上有价值的东西,如建筑、碑刻、上具、武器、文书、生活器皿和上艺品等。带领学生近距离的接触文物资源,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探讨和研究文物中蕴涵的历史奥秘的兴趣。以安阳为例,安阳是历史古都之一,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殷商王朝所在地,有着三千多年的历史,拥有殷墟博物院、曹操墓、麦里城、马氏庄园等著名文物古迹。在课堂教学中,可适当安排实践课,带领学生到这些名胜古迹感受下历史的积淀,对于学生理解那个年代的事件和人物是不无裨益的。

(三)教材编写改革迫在眉睫

前面提到,教材编写线索不清晰。如果能够按照人类历史的纵向发展线索来编写,历史这门科学会在学生面前变得更加具体和形象。例如,某个年代,19世纪30年代,世界上各个国家大事记,让学生们清楚,当清政府忙着割地赔款的时候,林肯带领美国人民争取国家独立;明治天皇幕府,带领日本实行资本主义改革,摆脱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带领俄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这样的纵线贯输,会使学生更具有立体感,也更容易接受和记忆。

钟启泉教授在《现代教学论发展》一书中较早地介绍了乔伊斯和韦尔关于教学模式的阐述,他认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作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式或计划。”因此,教材编写和选择的改革也势在必行。

(四)改革考试制度,解放学生的创新能力

考试制度并不能完全衡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这种方式压制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教师在命题时应灵活,视野要放开,不要只是出一些能在课本上找到现成答案的题目,例如,《马关条约》签订于哪一年?或者清政府派出哪位大臣与日本帝国主义签订了《马关条约》?针对这道题目,完全可以扩充为:清政府在李鸿章之前曾经派出哪位大臣与日本帝国主义签订《马关条约》。要想答对这道题,学生必须在课下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多找一些历史书籍来看,并且要找出各个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之间的关系。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对于这道题目,学生则不难答出:晚清外交大臣张荫桓。

高考历史大事记篇4

【关键词】历史教学素质教育思考

thoughtsonthequalityeducationactualizedinpresenthistoryteaching

GuoQing

【abstract】thesubject,history,hasitsspecialfunction,ofwhichothersubjectscannottaketheplaceforimprovingstudents’qualitygenerally.therefore,aslongaswemakethepositionandfunctionofthecoursehistoryinthecourseofestablishingthequalityeducationsystemclear,trytochangethetest-takingeducationtothequalityeducationontheteachingguidanceideaandthemethodofteaching,wearesurethatthequalityeducationmusthavearesplendenttomorrow.

【Keywords】HistoryteachingQualityeducationthinking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这是当前基础教育体制改革的重大课题。在历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培养跨世纪创新人才的要求。素质教育的提出既是向历史传统教育的挑战,也是向未来教育的挑战。本文试就中学历史课程教学在建立素质教育体制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方法等问题略谈拙见,以求指教。

1.应试教育使历史学科“死气沉沉”。应试教育的机制是一种选拔、淘汰机制,考试则是选拔及淘汰的唯一手段。因此,在应试教育体制下,考试成绩的高低很自然地成为衡量学生学习优劣和教师教学水平高低最重要的尺度。这就必然造成教师为提高“教学水平”因考而教及学生为提高“学习效率”而因考而学。这种局面已经严重制约了历史学科教学功能的正常发挥,甚至可以说扼杀了历史作为一门科学的生命力。其突出表现在:

1.1只注重知识传授。中学历史学科所担负的三项任务,即传授知识、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但在实际教学中,后两项已经被弱化。在考试导向的体制下,由于人们只通过考试来检验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所以,教师自然偏重于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其它方面,特别是历史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德育功能未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1.2忽视能力培养。按照历史教学大纲,要求通过中学历史课的教学,培养学生初步掌握识记、理解、分析、综合和应用等能力。很明显这是在能力层级上所提出的由低级到高级逐步深化的过程。但是在应试教育体制下,为了应付考试,教师往往不得不代替学生进行分析或归纳,甚至需要联系实际应用的内容也由教师试前帮助学生设计好答案。这样做,事实上把历史知识的不同能力要求统统降低为识记这一最基本的层级,造成学生学习成绩同能力水平的严重背离。

1.3缺乏记忆方法引导。学习历史,对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重大事件是应该记住的,但是不能只是一味去记,为记而记。记忆存在着孤立的机械记忆和有联系的逻辑记忆的区别。历史的发展有其客观规律,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不是偶然的,都是当时各种矛盾冲突、斗争的产物,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说明历史存在着自身发展的必然性和逻辑性,因此学习历史正确的记忆也应该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有联系的逻辑记忆。然而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记忆历史却基本采用死记硬背的机械记忆方法。原因很简单,由于考试导向,教师必然在考试命题可能性大的“重点”部分多着笔墨,学生也反复练习,甚至为了便于背诵应考,把本来内涵十分丰富的历史过程去皮去肉,简化成几根干骨,或者干脆分解为若干试题,这就使历史发展的有机整体性被人为的割裂和破坏了,最终使学生因死记硬背而丢三落四,不能把握历史的本质联系。

以上所述表明,应试教育体制很大程度降低了中学历史学科的教学功能和效果。在应试指挥棒下,一部活生生的历史变成了死气沉沉的史料堆砌、试题堆积,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障碍和学之乏味的沉重负担。可见改变应试教育体制,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已经是十分紧迫的任务了。

2.素质教育因历史而“鲜活”。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历史学科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方面具有许多其它学科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2.1历史能启迪人的智慧。丰富的历史知识能够教人以古知今、以古鉴今,能够提高人们对周围事物以至整个社会的洞察力、思考力与判断力。革命导师揭示社会发展规律,制定革命斗争的战略、策略,都依赖于对历史与现状的深刻认识与把握。邓小平同志倡导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建立在对中国国情的精辟分析以及对建国后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总结基础之上的。伟大的政治家需要有渊博的历史知识作为决策的依据和参考。同样,普通社会成员,不管在什么岗位上,平时所积累起来的历史知识也会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历史学习中,学生可以通过历史来借鉴经验、吸取教训、引发思考。

2.2历史能陶冶人的情操。情操,是指由感情和思想综合起来的心理状态。中学历史课介绍了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以及他们的道德形象,学生能从中获得大量健康、高尚、美好的情感体验。如“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等历史内容的教学,能使学生对王昭君和文成公主明大义、识大局、为民族团结而牺牲个人利益的奉献精神产生共鸣;对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分析讲解,能在学生心目中形成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高尚情感;红军长征历史的学习能使学生对革命先辈不屈不挠的大无畏精神产生崇敬、赞叹之情。历史能明理,曾说:“欲得一正确的人生观,必先得一正确的历史观。”成功的历史教学能在青少年心目中形成真和假、善和恶、美和丑的强烈反差,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明确的是非标准,进而影响其健康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养成。

2.3历史也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生动的教材。热爱并且忠于自己的祖国,这是每一个中国公民所应该而且必须具备的基本品质。因此,培育爱国主义情操可以说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爱国主义包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民族情感;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而不断探索、进取的民族责任心;以及为维护祖国独立和民族尊严而勇于冲锋陷阵、赴汤蹈火的民族英雄主义。在长达几千年的悠久中国历史上,曾经发生过无数摧人泪下的爱国主义故事,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英雄。他们的行为以及他们的价值取向为后人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也为当代青少年树立了如何选择人生的光辉榜样。可见,历史学科以其特有的丰富内容,对教育青少年学生具有重要意义。

3.探索历史教学新方法,重塑历史教学新面貌。如前所述,要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必须在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方法上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3.1认真思考,改革课堂教学旧思路。为了适应素质教育体制的建立,课堂教学应该实现以下几个转变:

3.1.1改革教法,激活思维。要以教师讲解为主转向以学生阅读、思考、讨论为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同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根据教学内容,还应在阅读和思考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开展课堂讨论活动。讨论能充分激发学生去独立思考,锻炼他们的思辨能力。而且在讨论中为了寻找论据,必然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研究教材,从而使所获得的知识得到强化和巩固。

3.1.2重塑重点,突出联系。教师讲授的侧重点应从历史过程为中心转向历史发展的逻辑联系为中心。历史教科书上占篇幅最大的是一件件具体历史事件的记载。学习历史,具体历史过程当然要了解,但就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而言,这些内容完全可以通过自己阅读得到解决,教师课堂上讲授应把重点放在分析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以及事件的发生对以后历史发展的影响等问题上,即透过历史事件的分析,让学生了解历史发展的本质联系,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方法。

3.1.3联系实际,通古喻今。要在历史教学中联系实际,着眼当代。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捕捉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联系国内外形势,联系改革开放中出现的各种新生事物,联系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要谈古论今,赋于古老的历史以时代气息和现实感,这样才能吸引学生,也才能真正发挥历史明理、鉴今、育人的作用。

3.2勇于尝试,突破应试教育考试老框架。考试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手段之一。否定应试教育不是否定考试,而是不应该把考试作为评判教学状况的唯一尺度。但是,为了克服长期应试教育形成的消极影响,在建立素质教育体制过程中,有必要逐步淡化考试。一是可以考虑增加经常性的练习,尽量减少考试次数;二是考前不搞“题海战术”,减轻学生学业包袱,尤其是思想上的负担;三是评定学生的历史成绩应该对考试、练习、课堂讨论和其它围绕历史教学开展的活动进行多因素的综合评定,打破一个尺度、一个成绩衡量学生的做法。

3.3创造条件,开展丰富有益的课外活动。围绕历史学科能开展的课外活动很多,资源十分丰富,如组织观看历史影片,参观历史博物馆,开展读书活动,举办有关历史题材的影评、书评、故事会、知识竞赛等等。课外活动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美国某一中学历史教师布置了一项课外活动任务,要求学生就自己最崇敬的历史人物进行整理资料、写出简单的传记和回答“你为什么特别崇敬他”的问题。教师对如何完成任务作了一般性指导,最后全体同学进行交流评比。这样一项课外活动,不仅提高了同学们学习历史的兴趣,丰富了他们的历史知识,而且使学生得到了多方面的能力训练,这种教法很值得我们借鉴。

总之,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走向现代化的客观要求,也是当前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伴随着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历史学科的教学改革还有许多问题有待探讨,作为历史教学改革前沿的历史教师,理应尽快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虚心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积极掌握和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使历史教学以鲜活的新面貌呈现在学生面前,为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臂之力。

参考文献

1金娣.历史新课程与教师教学行为[J].上海:历史教学问题,2002.6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高考历史大事记篇5

关键词:开卷考试;历史教学;误区;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0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08-02

初中历史科目在江西省的中考中采用开卷考试形式的几年中,贯彻素质教育精神和新课程教学理念,考试要求明确、内容全面、试题规范,注重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了历史教学的发展。然而,反思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发现部分学生、个别教师甚至学校管理者在中考实行开卷考试的形势下对初中历史教学有着诸多认识上的误区,并影响了历史教学。为此,本文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对策研究。

一、从思想深处轻视初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忽视其作为一门重要课程学习的教学常规

现在有些师生在应试教育下都非常现实,你考什么我就学习什么,你多考我就多学,你少考我就少学,你不考我就不学。既然中考历史只有50分,那我只以50分的态度对待你。从学校到教师再到学生对初中历史教学持较普遍的轻视态度,有些同学抱着“副科”的错误认识,对于掌握初中历史知识的各个基本环节严重缺失。课前不预习,上课不听讲,课后练习很多同学直接抄答案,把对课本知识的学习放在考场上,临时抱佛脚,严重影响了历史课教学工作地开展。

对策:把初中历史当作一门正常的课程来对待。学校在课程设置、课时安排、教学常规检查考核等方面严格遵循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不歧视、不忽视;历史教师应该“自重”,搞好初中历史教学的各个环节,所谓“主科”教师,要尊重初中历史的教学时间,不挤占、不挪用;至于学生,应以学习知识为目的,以个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中考分数为现实利益诉求,搞好历史学习的各个环节,不放弃、不懈怠。

二、开卷考试时对课本或资料严重依赖

对于考试,有些学生错误地认为所有答案都在书上,缺少对知识的理解和思考。开卷考试科目时,很多同学把大量资料带入考场,考试一开始,有些同学连一些常识性的知识也要翻书,手忙脚乱,耗费大量考试时间。由于缺少平时积累,很多答案只是课本文字的拼凑。有些知识点似是而非,张冠李戴。

对策:教师应加强历史课堂教学的管理,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力争把重要知识点让学生消化于45分钟的时间里;学生应加强历史知识的学习,注重平时点滴知识的积累。要记住,各种资料在开卷考试中其实质作用只是参考,而不是抄袭!

三、轻视开卷考试的难度

好的开卷考试题目既能减少学生的记忆量,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又能考察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和各项能力的提高情况。我省每年的中考历史试题难度基本固定,即容易题、中等题和较难题分值的比值约为5∶3∶2。可以看到其中难题也占了20%,加上中等难度题,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占到了一半。这些题目考察了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需要学生对相关知识有较全面的了解,较深刻的理解和较强的知识迁移能力、知识整合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平时没有认真学习的同学是做不好这些题目的。事实上每年中考历史分数在40分以上的优秀考生比例还是不算大的。在初中历史多年开卷考试之后,其命题思路有迎合高考之势,对学生能力考察要求逐步提高,相应的对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

对策:在观念上走出轻视开卷考试难度误区的同时,结合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的要求,以历年中考真题为蓝本,做到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中对知识的讲练测三结合,有复习,有模拟,全面提高学生各项能力。

四、重“开”轻“闭”,忽视重要知识点的记忆

意思是因为是开卷考试而在学习中人为的违背了学习知识应遵循的基本规律,只知道“开”眼翻书,不愿意“闭”眼“关”书,什么也不装入大脑,忽视重要知识点的记忆。“闭”上眼,“关”上书,茫然一无所知。开卷考试初衷是减少学生对死记硬背知识的依赖,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但有同学认为,反正考试可以翻书,所以什么也不用记。相反,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初中历史的很多知识点离不开记忆。否则考试时翻起一大堆书来犹如大海捞针,盲人摸象,毫无所获。

对策:首先,明确面对初中历史开卷考试应记忆的知识点:(1)重要的历史时间、人名、地名,重大的历史事件等常识性知识点;(2)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脉络、基本规律和阶段性特征;(3)历史演进中转折性的重要拐点;(4)课本上能反映历史知识学科特点的重要文字表述和观点;(5)教师讲课中提炼归纳出的带总结性的知识点;等等。其次,以点带线带面,通过以上重要知识点的记忆建立起历史学科的知识框架体系。

五、学习历史重“过去”而轻“时事”

这里的“过去”即历史课本知识,“时事”即当今的“家事、国事、天下事”。2012年江西中考历史命题的一个基本原则是时代性原则,该原则要求试题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与学生学习生活的经验相联系。这一原则给我们的初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明确的应试要求,也是我们平时教学要培养学生的一种观念和能力要求。

对策:我们在平时的历史教学过程中要“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注意把相关的历史知识和当今的时事政治有意识的进行联系拓展,用历史知识帮助学生了解现代一些国内国际重大问题的来龙去脉、产生根源和发展方向,把握历史和时代的发展脉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注意把相关的历史知识与学生学习生活的经验相联系,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他们可能有的生活体验,把握历史知识讲解的深度、广度和难度,学以致用。

六、重“知识”而轻“创造”

2012年中考命题还要求贯彻创造性原则。在这一原则的要求下,今年中考历史试题开放性问题达5分之多,占总分的10%。而有些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一般侧重于课本知识的讲解掌握,对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做得不足,学生在做这类题目时显得力不从心,回答时要么无的放矢、漫无边际,要么头痛医脚,张冠李戴。显然,学生要解决开放性问题其是否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就显得至为关键了。

对策:这就要求教师真正贯彻素质教育精神和新课程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打造开放性课堂,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从自身的生活体验出发多角度思考问题。

高考历史大事记篇6

常言说得好:付出和回报是成正比的。往年有很多学生中考时,语文、数学、英语成绩可以,但历史成绩很低,影响了总成绩,最终与他们理想的高中学校失之交臂,确实令人惋惜。

近年来的中考历史都采用开卷考试的方法,可为什么同学们看着书抄,还考不了高分呢?事实告诉我们:历史试题综合性非常强,学生必须要充分理解历史知识,把握历史关键的知识点,利用材料捕捉历史面貌,才能答对试题,获得高分。如果对历史事件一知半解,张冠李戴,想当然或者是时间混淆、朝代次序先后颠倒,那是不行的。古今中外几千年的历史浓缩到一张试卷上,即便是翻书也是找不到现成的答案也是必然的。

从目前的中招考试来看,中考时历史占50分,所以说学生要想提高总成绩,重视历史学科的学习很有必要的,“七减一,可能等于零。”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

几年来,我对历届学生中考成绩反复研究发现:重视历史学习,历史成绩好的学生,相对来说他们的语文、政治成绩也相当的不错。这是因为历史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语文中文章的时代特征,作者的创作背景,也可以帮助学生更理性、更全面、更深刻地分析政治的综合试题。

怎样才能学好历史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位教育工作者也许都有自己的一套理念。我的一些心得体会是:

其一、记准关键词。什么是历史?历史就是发生在过去的对人类有重大影响的事、人或遗迹等,历史离我们很远,又贴得我们很近。她好比一个硕大无比的万花筒,色彩斑斓、千变万化。为了让学生对那些陈年往事去审视、去感知、去硬记,说实在的这太为难孩子们了,毕竟我们面对的是十几岁的娃娃。如果能激发学生们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学历史就像听故事一样,只要记住过去某个时间、某个地点、某人做了某件事,某件事对历史有什么影响就行了,再让学生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故事中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事,那么历史课就会生动活泼起来。比如,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全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纷战的局面。在记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关键词后,可诱导学生带着思考进一步学习。秦王嬴政为什么能够统一全国?他是怎样统一的?统一以后他是怎么治理这个国家的?哪些措施的采用对后世影响很大?又有什么影响?这样的问题环环相扣,学生学起来一点不会觉得枯燥;如果他们想到了其中的一点,就连带好几个问题。

任何学科学会一点不难,想学精、学透都要付出一定的努力,历史学科也不例外。如历史大件年表、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学生必须记牢记准。老师可以把教材当工具来教课,但不仅仅是教教材,利用教材现在的事件,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利己利用教材发掘历史信息。从这些信息中获得自己想得到的历史知识。如:李世民(唐太宗)626年继皇位,改年号为贞观(627—649)贞观之治,善于纳谏,民族关系改善,开放交流,环环相扣又各自为题。

其二、让学生课堂动脑也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制作表格、知识树、知识花等,来简化课本中难理解、难记忆的知识点。如文化生活可以画知识结构图从衣、食、住、行方面进行描述;诗歌、音乐、散文、舞蹈、小说、卫生、体育等用知识树来说明;清疆域图可用知识花“*”来标注等。

为了提高历史课的兴趣性,学生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自编一些顺口溜以加强记忆:如记忆战国七雄的位置;“齐在东、楚在南、秦在西、燕在北,居在中间赵魏韩”。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汉化政策有学汉语、改官制、改姓氏、通婚姻、穿汉服、行汉礼等。

其三、历史有两个基本要素:时间和空间。学生将历史事件的时间记准后,还需要培养空间感。学生可以多看历史地图,多读历史故事,了解历史事件,知道历史人物,只有这样才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趣味性,帮助学生更好地、更直观地记忆历史事件与现实巧妙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在趣味中探索,达到减轻记忆负担,减少学习的障碍,从而快乐学习历史知识的目的。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学生的知识面越宽越好,各学科之间应该有机的联结起来,学生可自用业余时间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多看课外书。如《图说历史》、人物传记、历史故事等方面的书籍,多看历史电视剧、电视节目《百家讲坛》、《探索发现》等等。

高考历史大事记篇7

关键词:素质教育、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

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具体要求。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当前基础教育体制改革的重大课题。素质教育的提出与实施,体现了新世纪、新时代教育事业的基本要求,是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基础工程,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是要通过学校各个学科的教学来具体落实的。各学科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既是落实学校教育改革方针的关键,也是学科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课题。历史学科的教学,是中学教育教学的组成部分之一,在实施全面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素质方面的过程中具有许多其它学科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应试教育制约了历史学科教学功能与活力的发挥。

在应试教育体制下,考试成绩的高低是衡量学生学习优劣和教师教学水平高低最重要的尺度。由于高考指挥棒的导向,历史学科等人文学科受到功利性挤压,成了中学里的“小”学科,不被学校领导和学生所重视,甚至即使将来要学人文社会科学的中学生,也把历史学习作为一种为了升学的暂时选择。这严重制约了历史学科教学功能的正常发挥,也制约了历史学科教育功能与活力的发挥。主要表现在:

1、受应试教育的左右,历史教学仍是比较典型的传授知识型的教育模式。中学历史学科所担负的三项任务:传授知识、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但在考试导向的体制下,教师主要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和对史料的归纳、分析等解题能力的培养,而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环节明显弱化,一部活生生的历史变成了死气沉沉的史料堆积和史料解读分析,这种教育模式大大弱化了历史最主要的教学功能,成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障碍和学之乏味的沉重负担。

2、学生学习成绩同能力背离。按照历史教学大纲的要求,中学历史课的教学,要培养学生初步掌握识记、理解、分析、综合和应用等能力。这是在能力层级上所提出的由低级到高级逐步深化的过程。但是在应试教育体制下,为了应付考试,教师往往不得不代替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进行分析或归纳。这样做事实上把课程标准要求的不同的能力要求统统降低为识记和解题能力技巧这些基本的层级。

3、在学习方法方面,死记硬背,忽视了历史的真谛。学习历史,对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重大事件是应该记住的,但是历史的真谛在于聆听历史说话,以史为鉴。但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学习历史大多采用死记硬背的机械记忆方法。原因很简单,由于考试导向,教师必然在考试命题可能性大的“重点”部分多着笔墨,让学生反复练习,反复背诵,把本来内涵十分丰富的历史过程统统格式化成背景、目的、原因、内容、影响、启示等程序化模式或者干脆分解为若干试题,结果学生无法通过学习历史,学会做人,学会思索,学会生活。历史教育无法充分体现其功能,成为死记硬背、干吧吧的往事。

二、历史学科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教师应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

1、必须让青少年学生学习历史,充分了解国情。一个合格的公民必须了解国情,在这一方面,历史作为一门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个民族如果忘记了自己的历史,就不可能深刻地了解现在和正确地走向未来。通过历史教育,可以让青少年学生系统地了解我国经济、政治、外交、文化、社会、资源等方面的知识,了解祖先曾有的辉煌,追寻英雄人物的斗争足迹,牢记民族史上耻辱的一页,可以使学生从古今中外对比中,看到我国的优势和差距,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从而增强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还可以从传统文化宝库中汲取智慧和经验教训,古为今用。

2、历史教育应与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树立更加全面的历史价值观,使学生通过历史学习,不但学会做人、学会关心,而且学会学习、学会观察、学会思考,进而学会发展、学会生活。

3、历史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生动的教材。热爱并且忠于自己的祖国,这是每一个公民所应该而且必须具备的基本品质,因此培育爱国主义情操可以说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爱国主义包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民族情感;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而不断探索、进取的民族责任心;以及为维护祖国独立和民族尊严而勇于冲锋陷阵、赴汤蹈火的民族英雄主义。在长达几千年的悠久中国历史上,曾经发生过无数摧人泪下的爱国主义故事,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英雄。他们的行为以及他们的价值取向为后人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也为当代青少年树立了如何选择人生的光辉榜样。历史学科以其特有的丰富内容,对教育青少年学生具有重要意义。

4、历史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创新的意志品质是学生自身发展和从事创新活动的一个重要保证。历史表明创新过程并非都是一帆风顺、一蹴而就的,常常会遇到巨大的障碍和众多的困难,这就需要创造者具有持之以恒、百折不回的毅力和自我克制、自我激励的意志品质。古今中外凡作出过重要发现和发明的创造者,都是具有坚强意志的人。中学历史教材,记述了人类的一些重大发明、创造和改革,介绍了一些有重大创新成就的历史人物及其相关活动。这些人物形象和故事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品质。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创新素材,抓住教育契机,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

5、历史教学对提高国民素质和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清代思想家龚自珍曾说过“灭人国必先去其史”。日本侵华时,在沦陷区曾不准中国人民学习历史,以期奴化中国人民。如果我们自弃国史,结果如何,可想而知。“历史之于民族,正如记忆之于个人。一个人如果丧失了记忆,那他就成了;一个民族如果不讲历史,那就会成为愚昧的民族。一个国家是否重视历史教学,小则影响该国国民道德品质修养和理论文化水准的高低,大则影响国民和执政者能否正确认识社会现实和社会发展的规律,关系到能否用科学的历史观和历史经验指导自己的行动和正确决策,进而影响社会发展进程和个人事业的成败。

历史学的是过去,但为的是未来。我想,历史的教育作用要得到真正的发挥,不仅在于宏观的教育决策上要重视历史,更重要的是有赖于历史工作者、教育者的自身努力,我们自身要具有崇高的理想和追求,使历史的教育功能在自身得以充分展现,以自身的表率作用显示历史的魅力,激发人们学习历史,并帮助学生听懂历史说话。

高考历史大事记篇8

关键词:高中历史;核心素养;培养方法

经过我们对最近几年的高考文综试卷的研究发现,历史学科的高考题题目新颖,接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信息量大,对学生的相关能力要求较高。当前高中学生压力都很大,每天都基本上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对时事政治的了解很少,所以很多学生的历史成绩不算很好,甚至在后期的学习中成绩会越来越糟糕。历史核心素养的缺失是导致学生高考成绩不理想的要素之一,同时也是教师在教学中绞尽脑汁想要解决的问题。所以,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成了当下高中历史教师亟需解决的教学问题。

一、学生应该具备的历史核心素养

历史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素养。包括历史学科的学习思维、方法技巧和学生已经掌握的历史知识等。在当前的教学背景下,历史学科主要需要考察学生在科学指导下运用历史学科思维和科学的方法技巧解决问题,还要求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还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读取信息、运用知识、描述事件、讨论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和日常学习复习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这是提高学生历史成绩,帮助学生考入理想大学的主要途径和有效手段。

学生应该具备的历史核心素养主要有这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历史基础知识。所有的试卷的题都是来源于教材,高考试题是学生所学历史知识的精华部分,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根本来源于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只有掌握了基础知识,学生才会有进一步的认识。因此历史基础知识是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基本要素之一。

第二是学科思维。每一学科的学习方法是不一样的,历史学科也有其独特的学习特点。在历史学科中主要解释了不同时间段发生的不同事件所包含的历史意义,以及该事件发生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等,学生应该学会把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理解认识。

第三是学科能力。在学习历史学科时,学生应该具备阅读、理解、分析、概括、总结等的能力,这样学生才能把历史学科学懂。

第四是树立历史观。历史学科是一门讲述过去的事件的学科,课本中所有的知识点都是曾经真实的写照,都是发生过的事情,所以学生要运用唯物主义科学观、革命史观去认识这些知识点。而不要经常去质疑这些知识的真实度,不相信它们的历史存在。

第五是关注现实,了解时事政治与历史的联系。过去已经过去,我们不能总是沉浸于过去中,而是要与现实接轨,关注当今世界所发生的重大事情,为高考做好准备。

第六是广博的知识储备。知识储备指的是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每一件事情的发生都是有原因的,历史的今天和今天的历史是有联系的。当今发生的重大事件很有可能和历史有关,所以学习历史学科需要学生掌握多方面的知识,比如政治、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

第七是持久的学习能力。不管是哪一学科的学习,都需要学生坚持学习,不放弃才能掌握更多的学习技能。特别是历史学科,需要学生记忆的知识点很多,需要学生静下心来逐个掌握,才能在高考中不出错。

二、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途径

历史学科的学习是为了让学生立足历史,展望未来,对各个国家过去的事情都有大概的了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找到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方法,做到学生历史素养的养成。学生需要掌握的历史基本素养已经明确,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呢?

第一,掌握课本基础知识,牢记于心。高中历史教材是以时间顺序来编写的,在教讲授完一个板块的知识后,就要要求学生把所讲的知识点掌握住,扎实落实基础知识。

第二,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历史的学科思维重要是历史的思维和哲学的思维,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哲学的角度去理解问题。昨天成了历史,但昨天不一定会成为记录的历史。在历史课本上记录的都是对人们的生活有重大影响的事件,是我们应该铭记于心的。比如新中国的成立,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繁荣的古代等,若没有历史的存在,就没有我们今天美好的生活。在学习历史学科时,学生应该具备时间概念,用纵向的思维去思考记忆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必须要用历史学科的思维去思考问题才能正确的理解题意,掌握了科学的学科思维学生才会有解决问题的思路。

第三,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与学生形成互动,让他们适当回答问题,锻炼学生的概括分析能力,分析能力,最终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

第四,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历史学科主要讲的是中国和世界上各个国家的历史,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概述让学生的各个国家的发展和过去形成一定的认识。所以教师一定要让学生从历史层面去思考各个国家的关系,不要以自己内心的想法去猜测问题。

第五,关注现实,关注时事政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告诉学生当下发生的重大事件,还要让学生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及其影响,平时的学习中也要注意让学生观看新闻,掌握最新的知识,为高考积累知识。

第六,加大学生的阅读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历史学科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它与其他学科是有紧密的联系的。要想深刻的理解历史,就要综合各方面的知识。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书本上没有的历史故事,学生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去阅读学习资料,比如文学作品、艺术作品、影视作品等这些都可以告诉学生很多的历史知识,这样学生就可以让自身的知识储备变得更为丰富。

高考历史大事记篇9

关键词:考查方式;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教学内容

每个从事高中历史教学的教师在进入高一历史教学中都会遇到学生不重视历史学科的问题。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关键的一点是初高中历史教学存在严重脱节现象。长期以来,初高中教学往往是“各自为政”,初中阶段学生主要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学习历史,而高中阶段学生必须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学习历史,学生进入高中后学习历史感到线索乱,理不清头绪,特别是对一些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理解和分析更是无从下手,更谈不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问题,时间一长,学生慢慢地就失去了学习历史的兴趣,学习积极性也得不到提高。另外,从教学内容方面看,从初中到高中存在很多台阶,并且跨度比较大。学生也存在着心智发展水平的不同步和学习方法不适应的问题,再加上教师方面,受高考指挥棒影响,老师在教学中有高估学生认知水平、盲目拔高的现象。

因此,如果高中历史教师能处理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那不仅能省去高中历史教师很多“重复劳动”,还能帮助学生更快地适应高中历史学习,甚至激发更多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但事实上,在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上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下面就来谈谈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若干问题,并试图寻找解决的方法。

一、知识能力考查方式的问题

初中历史学习过渡到高中历史学习的过程中首先必须解决的是历史知识的考查方式问题。当前我们的教育工作最终还是要通过考试的形式来展现,然而初高中历史课在考试方式上却是截然不同的。

初中历史称作“历史与社会”,它的考查方式是全开卷的,允许学生带自己的书本、资料进入考场,任意查找书本上相关内容进行答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也确实收到了非常积极的效果。然而进入高中以后,为了适应高考制度的要求,新课程下的历史学科的考查方式仍然采用全闭卷的形式,要求学生在脱离书本的前提下回答试题内容。这种考查方式的突然转变必然给新高中生带来很大的不适应,不理解考试方式转变的原因,甚至出现了考试夹带作弊等违背考试意图的现象。

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是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给学生指出考试方式的转变只是一种形式,更为关键的是要通过学生们的主动学习,学到真正的知识和培养自己学习历史的能力,这样无论面对何种形式的考试我们都能做到从容不迫,游刃有余。

其次,是对针对学生没有背诵、识记历史内容的习惯,我们可以通过课前抽问抽测和课堂练习的形式,有针对性的让学生记忆需要掌握的历史基础知识。久而久之,当“强记历史知识”成为一种习惯的时候,他们初中时落下的“病根”也就不治而愈了。当然背书并不是我们学习历史的最佳方法,而是希望借此来改正学生对待历史学习的态度,使学生尽快适应紧张而充实的高中生活。

最后,对于历史课更高的能力要求,我们可以借助一些课外活动,比如研究性学习、辩论赛等,通过潜移默化的引导逐步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当然,以上方式的尝试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适应高中的历史学习,真正培养他们认识历史,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学生的学习态度问题

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冲击,人文学科的地位本身就大不如前。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就被认为是一门副课,由于近几年中考只考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综合卷,而且在中考中的比值越来越轻,初中课时安排少,又缺乏专业教师,往往是其他学科甚至音乐、体育这样与历史科缺乏联系的专业教师“越俎代庖”,完全没有正规的教学、学习和训练环节。这使得“历史是副课”的观念早在初中阶段就已经有意无意地形成于学生的观念中,根深蒂固。这种态度,也被带进了高中历史学习的课堂。很大一部分学生在进入高中后,对历史的学习,在态度上不够重视,乃至轻视。认为“历史学习完全没有用”,因此,对自己的历史学习要求也不是很高,认为只要能够通过考试就可以了,甚至在高一刚入学的时候,就已经做好了高二分科以后就放弃历史的准备……抱着这种想法,从初中进入到高中的历史学习,如果教师不加正确引导的话,那后果就是历史真的被学生“抛弃”!这是同行不想看到的!

因此,首先,需要高中教师在学生入学后,想方设法地使他们端正学习态度,使学生认清历史学习的重要性。英国文学家狄更斯说:我决不相信,任何先天的或后天的才能,可以无需坚定的长期苦干的品质而得到成功的。英国化学家道尔顿也说:有的人能够远远超过其他人,其主要原因与其说是天才,不如说他有专心致志坚持学习和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顽强精神。好好学习,就是要敢于吃苦,就是要珍惜时间,就是要不屈不挠地去学习。树立信心,坚信自己能够学好历史学科,坚信有几分付出,就应当有几分收获。

其次,高一历史老师要使历史融进学生的生活中,放到他们的世界里,创造生动的历史情境。如: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一中在讲述秦始皇确立中央集权制的内容时,涉及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公各自的职责问题。可以不直接提问学生三公各自的职责,而是引用热门的三则时事新闻提问学生:“如果召开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乍浦港区巨贪现形、中国海军第四批护航编队今日起航赴亚丁湾三件时事发生在秦朝,应该各归谁管?”案例都是学生熟悉的重大事件,不仅引起了学生的兴趣,而且更加生动地帮助学生理解生涩的概念,甚至还可以间接地熏陶学生关注时事、关注社会、关注国家的意识。相信经过几个月的学习后,当再次提问这个问题,学生的掌握情况会非常扎实,不会出现搞混的情况。

另外,我觉得,可以从历史教师本身的个人魅力入手。提高历史老师的个人修养,通过各种渠道向葛剑雄、史念海等历史界著名学者们学习他们对待历史的认真态度,以及向纪连海、袁腾飞等历史界著名的教育家们学习他们教授历史课的经验和叙述历史的方法。我始终相信:一个学生首先必须喜欢这个老师,才会喜欢上他的课,以及喜欢他所教授的这门学科。高中教师必须做到先提高自己再融洽师生关系,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因此,作为高中历史教师的我们,应当从自己学生各自不同的实际出发,寻找绝好的方法,尽快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从初中到高中的历史学习过渡,使学生喜爱历史,进而学好历史。

三、学生学习方法的问题

由于初中的历史教学在教学内容上,更多是介绍一些基本的历史史实和历史现象,更强调记忆,因此,学生在初中历史学习方法上比较简单。再加上学生一直养成的学习文科的方法就是死记硬背,因而进入高中后,很多学生也沿用了初中历史的学习方法,重记轻思的现象十分突出。

为了纠正学生这种在初中养成的错误的学习方法,在学习高中历史时,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的时候,必须将初高中的历史知识和学习方法结合起来:

1.注意强调史实的整理和归纳

历史知识浩如烟海,涵盖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初中时期学生的知识往往是零碎和不完整的,这就需要学生在进入高中后对这些知识进行整理和归纳,按照历史年代的先后顺序理清线索。在高中学生刚开始学习理线索的时候,肯定是觉得比较困难的。因此,教师在刚开始的时候,可以启发学生用联想法强化基础知识的记忆。如:记忆历史大事的年代,是学生学习历史的难点。可指导学生,利用身边的现实的敏感的信息,展开联想思维,联想记忆。如:这届高一新生入学是公元2009年,也是建国60周年大庆。利用这一信息,用周年联想记事法衔接初高中知识,展开联想思维,完成以下的知识构建:

1689年,英国颁布《权利法案》。

1789年,法国爆发大革命。

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

1919年,中国爆发。

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1979年,中美建交。

1989年,1月15日中国公布《香港基本法》草案。

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成立。

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

这样,一系列初、高中历史中难记的中外大事和年代,运用了联想的学习方法,成为了一个体系,就变得容易记忆和理解了。经过几次训练后,逐渐地让学生丢掉教师这根“拐杖”,学会自己走路,那时,学生会由于学习得法,取得历史学习的成功,在心理上获得成就感,也就慢慢地喜欢上了历史。

2.必须注意史论相结合

现在学生的学习,更多局限于史实的记忆。但是,真正要学好历史,光记住一些年代事件是完全不够的,必须做到“论从史出,以史带论”。这就是要对史实进行科学翔实的分析,认识现象后面的本质,最后得出结论。比如说,在讲到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的时候,我们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看课后的小字关于江浙地区棉纺织业在鸦片战争前后的销售变化情况,从中得出结论:中国的自然经济在逐步解体。进而教师可以进一步设问: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说明了什么?生讨论后得出结论:鸦片战争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这样,学生就能比较客观地看待鸦片战争的发生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

高中历史学习最基本的要求是要掌握较多的知识,要具备较高的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该指导要求学生,在继承衔接初中时期记忆一定历史知识的基础上,积累学习方法,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学习能力。

爱因斯坦有个关于成功的公式:a=X+Y+Z。a代表成功,X代表艰苦劳动,Y代表正确方法,Z代表少说废话。这个公式指明事业成功的三要素。对于学业来说,Y是走向成功的捷径。正确的历史学习方法有助于初高中历史知识的衔接和积累,是送给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一把开启历史知识宝库、开启思维灵感的金钥匙。也为他们后来的发展成才创造了条件。

四、教学内容重复和强化的问题

历史教学所提供的历史知识是在总结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历史发展过程的记载。历史知识具有过去性、间接性、阶段性等特点,这就决定了教材与历史本身相比,往往有其局限性和片面性,甚至还有错误的认识。

在当前的历史教学中,初、高中历史学习的广度上有可能大致相同,但在深度上却有天壤之别。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材的内容往往比较简单和直接,主要内容还是介绍一些基本的史实性的东西,比如说近代史上的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等,这些内容在初中的教学中往往只需要学生记住史实或者稍作评论即可,学生也往往不加深入地探讨。而高中的历史教学就要求学生透过这一历史的现象揭示隐藏在这一历史现象背后的规律。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做:

1.不忽视课后练习题,以题为目,边讲边练

教材上的思考题,有一定的难度,但以教材为依据,培养思维能力,是课堂训练的重点,在讲授上随机训练,即练即答,注重材料解析能力、评价归纳能力、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做到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在点化中领悟,在积累中提高。

2.教师亲自精选精编系列习题,最好一节一练,主客观题型都有,知识覆盖面宽,能力层次全,数量适当

这不仅能帮助学生及时消化所学知识,也便于学生提高认识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处理好每一堂课,保证留下5~10分钟让学生随堂做,趁热打铁,当堂抽查,天天坚持,积零为整,高一阶段必将为高二、高三进一步的能力培养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3.教师在新课中还可以引进科研新成果、新观点、新信息,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大胆抛弃陈旧、片面的观点,确保学生首次得到的知识就是完整的、科学的,并使学生学会对历史教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正确探究、认识历史,变知识灌输为智能开发,培养跨世纪的高素质人才。针对当前学生存在的问题,利用历史学科的特点,进行教育。

综上所述,21世纪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教育的竞争。社会的发展对教育和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作为一门人文社会科学中很强的基础学科——历史,更应该做好初高中新教材的教学衔接,帮助学生完成初高中教育的顺利过渡,走好人生的关键一步。

参考文献:

高考历史大事记篇10

历史发展有其规律性。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能为预示未来发展的方向提供借鉴,能帮助学生形成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二历史成绩怎么提高,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历史成绩怎么提高阅读,大量的阅读对于可以提高历史成绩有非常大的帮助。诗词歌赋,历史小说,历史课本,都可以,他会让你对历史有自己的认知,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与判断力,对于做历史选择题有相当大帮助。

试题,其实我是很反对题海战术的。不过对于历史大题似乎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只能去做大量的试卷题,反复的去做,去对答案,目的是学习它的表达方式,学会如何用所需要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思。

复习,其实所谓的复习就是把老师上课讲的东西在回顾一遍。正所谓温固而知新。历史这玩意是相通甚至是重复的。你今天复习是帝王将相,明天复习是将相王侯,就这点东西,翻来覆去。

探讨。不懂得问题要及时地问,及时和老师同学们探讨。这有利于加深我们对问题的印象,防止重复性的犯错。记得高三那年我和班主任因为古希腊的六一税争论了起来,书上写六分税上交五分余一分为六一税,我觉得问题很大,中国最重的税没有超过二分之一的,可是起义不断,希腊如果收这么重的税那就应该是不断的城邦内部战争,还建什么民主,探讨之后证明我是对的,书有问题,你看,印象很深吧。

高二学生怎么学习历史预习是一个好习惯,对任何一门学问都是,没有任何例外。良好的预习习惯可以让你对历史有个提前的理解,更加有学习兴趣、更加高效地去学习历史,收获历史的真正意义,让历史在我们心中生根发芽。

了解历史:很多人都对历史有所一丝的不屑,他们都认为历史不就是一个事儿吗,记下来就好了。但是事实上真是这样吗,历史真的就这点意义吗?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历代国家又为何那么大的力度去记录历史呢?只有了解历史,你才可以真正有了人生收获。

理解历史:历史,是需要你去慢慢了解和理解的,真正的去慢慢感受的。以史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你只有慢慢地去理解历史,你才可以收获历史中的真正意味,爱上历史的感觉是美妙的。

感知历史:历史,不单单是需要我们去铭记和理解的,还需要我们去慢慢的去感悟历史,从历史中收获一些东西,比如说历史事件的背后,到底有些什么样的勾心斗角,到底有怎样的或许沉浮。

记忆历史,毕竟历史太多了,我们需要高效的去学习历史,就必须掌握好的学习历史的方法。要准确的形成历史的时空观,建立三维乃至四维的历史思维导图来架构历史,搞清楚历史头绪。

如何高效复习高中历史一、知识是高中历史的构成材料

1、树立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想要高效复习高三历史,首先要树立通史为本的意识,以时间为历史的基本框架,以国别、政治经济文化、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为辅助,构建清晰和等级化了的知识体系。比如考试试题中如果考魏晋南北朝,那么,考试范围所联系的一定出不了孝文帝改革、南方经济开始发展、九品中正制等等,再辅佐以政治经济文化的方面。所以无论材料如何变换,学生们都基本能够完成所需要的知识的清晰定位。

2、重点知识突破

高考历史试卷虽然没有必然的规律,但是总是还有一些蛛丝马迹可寻的,像是一些当年的周年大事和重要领导人的讲话涉及内容等都是考生们应该重点准备的考点。另外,前几年高考没有考的重要考点也是重点应该准备的对象。这些重点准备五六个可以帮助自己对知识进行有效的整理。

二、做题是高中历史的呈现手段

1、在高考历史试卷中,大致分为三个题型。

选择题48分,材料解析题40分,评析题12分构成了高考试卷100分。三大题型需要学生在自己所学的知识的基础上科学应对。选择题分为三种类型,以基础知识识别区分为核心的知识类选择题、以材料的分析归纳为核心的材料类选择题、以探究事物最佳、根本、本质原因及其影响为核心的最优类选择题。材料解析题分为:原因类、特点类和意义类。而评析题往往是考生们得分最低的题目。但评析题也有着高度的共性特征,考生们只要本着史实论证、围绕观点逻辑、正确定位史实的原则,大部分的分数也就到手了。

2、高考历史试卷是电脑阅卷,那么,基本规范就显得非常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