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十篇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十篇

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40:31

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篇1

【关键词】: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生态平衡

1、湿地公园建设中景观设计原则

1.1生态关系协调原则

湿地公园建设是在保护湿地资源基础上的生态性建设举措,可以说,这是一项人与自然资源间的对话,因此与生态关系相协调是湿地公园建设必须要遵守的重要原则。与生态关系相协调即人与自然资源、生物与环境以及经济发展、生态系统相协调。在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中,要首先考虑利用自然资源,适度、合理地通过设计营造对湿地发展加以健康引导,尊重并保护生态平衡,不可企图霸占肆意改变,对生态资源造成损坏,这样才能与湿地公园建设的初衷相符。

1.2适应性原则

湿地的成因各不相同,有的是由于春、冬季的河水泛滥形成了高纬度的内陆湿地;有的是由于海洋潮汐形成的周期泛滥而形成的沿海湿地;还有的是由于地下室、暴风雨的渗透促成了淡水沼泽的形成。不同的成因造就了不同类型的湿地,因此每湿地公园的建设都需要有不同的设计目标,与不同的景观设计理念相适应,且湿地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以此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景观设计就需要因地制宜,根据地域性差异采取适应性原则。

1.3综合性原则

湿地公园建设是一项涉及到多种学科的综合性工程项目,比如生态学、园林设计、环境保护以及经济发展等诸多方面都包含其中。因此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也绝不是将这些不同领域的知识进行简单叠加,而是需要围绕湿地的实际情况而展开深入研究,因此综合性原则也是湿地公园建设中景观设计需要遵循的原则之一。在景观设计当中,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会对整个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留下败笔,导致整个项目的失败,甚至会对原有的湿地资源造成破坏。综合性原则需要参与景观设计的各学科人员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相互协作,合理配置,这是一项成功的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中不容小觑的一环。

1.4景观美学原则

美学原则相对于前面几项原则而言,更加侧重于精神方面的追求,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也是进行景观设计最基本的目的。湿地公园中有许多与其它环境中不同的生态景观,这使湿地景观具有了独特的魅力,具有与众不同的观赏性,同时也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因此在湿地公园建设的景观设计当中,需要兼顾人们的审美需求,注重美学设计,从而使湿地公园的特色得到充分展示,进而提升湿地公园的旅游价值和科普价值。

2、湿地公园建设中景观设计的有效策略

2.1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景观设计要考虑环境容量控制

由于每个湿地公园都各不相同,对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也会有所不同,因此不能采取统一的规划管理办法。而环境容量能够衡量开发和建设项目的静态管理,当超过了环境容量的限度就会出现生态问题,如果环境和生物的多样性受到破坏,那么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景观设计则是不科学的。因此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景观设计需考虑环境容量控制,针对不同湿地公园的不同区域进行动态管理,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确保景观设计的完成效果,保证湿地公园落成后的管理质量,并定期对湿地活动进行监测,进而及时反馈及时调整,实现科学良性的管理运营。

2.2突出湿地公园体验区的相关特色

在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当中,可以充分考虑游人在参观游览过程中的相关需求,配备多种具有不同功能的体验区,满足游客对湿地公园的多种不同需求。比如在湿地公园中可以建立农业示范区、蔬菜采摘体验区、以及森林休闲度假区等,拉近游人与自然的距离。同时为了使湿地公园具有更加突出的特色和设计理念,设计者可以结合湿地公园自身的地理特征,从体验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角出发,为游人提供一个能够充分融入田园式生活的游览体验,使人们能够获得由内而外的放松,尽情徜徉于湿地体验区所带来的独特体验当中。比如可以在人工湿地景观设计中建筑出一些错落有致的假山、池塘等景观,为观光游览的人群营造出一种虽为人造却仿若天开的自然景致,增加人们游玩时的趣味性。

2.3丰富湿地公园功能展示区的景观内容

为了能够使湿地公园为游人提供品质更佳的服务,达到真正贴近自然放松身心的目的,在湿地公园功能展示区的景观设计中需要将其景观内容充实化、多样化,围绕设计主题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氛围,为游者带去全新的感官体验。具体的做法如下:一是要做好湿地的整体规划布局,注重空间布局的合理性;二是要在湿地内合理配置不同物种,实现物种的多样性;三是要对湿地公园内的一些大型项目适时进行必要的休整,构建出层次感丰富的空间效果;四是可以搭建小型的人工模拟生物圈为湿地公园增加趣味性,更加真实地展现湿地文化。

作为湿地保护工作的重要类型,湿地公园建设越来越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而景观设计在湿地公园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景观设计时需要把湿地的自然特性与人文环境相融合,严格按照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法,遵循基本的设计原则,采取行之有效的设计及管理运营措施。既保证原有的自然湿地资源不受损害,保证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又要充分考虑游客的试听感受,积极满足人们亲近湿地亲近自然的欲望,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从而提升湿地公园的观赏价值、文化价值以及经济价值。

【参考文献】:

[1]赵玉辉.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景观设计研究.第九届中国林业青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07)

[2]陈冬红.探究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景观设计.江西建材[J].2016(01)

[3]龚京美.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景观设计.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J].2016(02)

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篇2

关键词:“两型理论”;湿地公园;景观设计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日益严重,人们也逐渐认识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因此,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方面的研究逐步出现,湿地公园建设便成为了近年来生态文明建设研究的热点趋势。特别是在大力建设“两型社会”的背景下,全国也发展建设了不少湿地公园,从一定程度上讲,湿地公园建设是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行动,这与国家“两型社会”的建设目标是不谋而合的。洋沙湖・东湖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中充分把握“两型社会”的核心理念――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环境建设的可持续性,来营造公园景观是“两型”理论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1“两型”理论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内涵

湿地公园不仅可以为人们提供多样性休息、游玩的场所,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湿地公园的建设来改善水及土壤的质量,为动植物的生长提供有利的环境,调节区域气候,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这在一定程度上贯彻了“两型社会”的核心理念。究其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的形式具体体现在:①运用“两型”理论指导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形成新的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理论,从而来指导实践;②通过创新的设计手法对湿地公园中现有的资源进行充分合理的利用,实现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并形成生态的、独特的、经济的、美观的公园景观;③将节能技术与环保材料利用到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实践中来,实现对资源的节约与保护;④通过对湿地公园的有效管理,保护生态旅游资源,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2洋沙湖・东湖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具体方案

2.1项目概况

地理位置:洋沙湖・东湖湿地公园所处区域生态地理区位十分重要,位于湖南省湘阴县境内,距京广铁路复线15公里,距京珠高速公路20公里,紧邻洋沙湖、金龙河和长湘公路,区域位置优越。

场地现状:公园规划总面积893413.92平方米,场地内动植物资源丰富,土地现状主要为稻田、莲池、鱼塘等人工湿地;水系资源丰富,多为流动水系,河流形态自然、岸线优美;植被景观秀丽,多以低矮植被为主,有较强的观赏性,是我国洞庭湖周围湖泊与河流湿地的典型代表。

场地内水体由于受金龙河流域工业污水排放、农村生活污水排放、固体废弃物排放的影响,许多水体被污染,因此,急需提升湿地公园景观质量。

2.2项目功能划分

为了响应“两型社会”的建设,洋沙湖・东湖湿地公园功能划分以保护场地湿地资源为前提,根据场地现状,将项目划分为绿化景观区、综合配套服务区、湿地植物过滤带、湿地生态核心保护区、密林隔离带、池塘湿地区及农耕体验区七大功能区。绿化景观区和综合配套服务区紧邻公园大门及入口广场处,是游客集散的地带,人流量大,因此在此区域主要考虑交通流线的布置,设置了便捷的园路,可供人们到达湿地植物过滤带的淡水鱼博物馆、湿地展示水景、渔村古街、渔村码头及游船码头各个景点。湿地生态核心保护区处于公园的心脏位置,也是公园的特色区域,在保持场地原有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设置有珍禽观展示馆、游禽湖、观湖平台等景点,珍禽展示馆有珍禽标本展示、科普等宣教功能。此区域是珍禽与湿地功能演示相结合的科普通道。密林隔离带地势较高,水系很难引进,故此,将此区域打造为以户外活动为主题的活动场地,宽阔的草坪、翠绿的树丛,让人们既能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又能感受团体及家庭活动的乐趣。池塘湿地区主要保留原有荷塘,选取品种优良的花莲种植于区域内,运用道路与栈道形成开放和围合空间,赋予空间的多样性。农耕体验区分为传统农耕体验园与现代农耕体验园,以中华农耕文化传承及展示为核心,打造集农耕文化传承、科普学习、农耕体验为一体的综合性区域。

2.3项目设计原则

湿地公园建设必须注意对场地生态资源、自然景观及人文景观在时间上的持续维护与充分利用。洋沙湖・东湖湿地公园深刻理解“两型”思想内涵,坚持生态优先、可持续发展、适应性原则,建设长远、整体的环境效应,坚持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的和谐统一发展,营造出自然、和谐、美观的湿地公园景观环境。

2.3.1生态优先原则

在洋沙湖・东湖湿地公园生态景观规划中以保护水体、天然植被等原始自然生态为前提,运用生态理念与生态技术,突出景观营造的生态性和地域特色,使洋沙湖・东湖湿地公园实现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游憩观览的和谐统一。在公园建设中采用就地取材、生态护岸技术、雨水收集与净化技术、环保铺装技术等具体措施来体现“两型”理念的内涵。

2.3.2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作为一种发展观,在景观设计中主要强调有效、有节制地利用不可再生资源,维护和培育可再生资源的良性循环,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水资源是湿地公园中重要的景观构成要素,洋沙湖・东湖湿地公园为保护场地水资源,采取统筹规划,分期实施项目,在对水系、水域的保护方面采取限制水域开发利用、控制水系污染、分时定点监测水系,力争有效地保护现有水域、改善水质,为鱼类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维护湿地公园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同时,在公园建设的实践中对场地中草灌枝条、竹材、木材等有效再利用应用也是一种循环状态,实现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3.3适应性原则

湿地公园的植物配置应选择与当地气候、土壤等条件相适应的植物群,群落结构多样而稳定,并能吸引野生生物,特别是鱼类、鸟类在此栖息。洋沙湖・东湖湿地公园在建设的过程中充分把握这一原则,合理使用本土材料与植物,营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景观环境。

3由洋沙湖・东湖湿地公园总结湿地公园景观设计要点

洋沙湖・东湖湿地公园是在“两型”社会背景下,在深刻理解“两型”理论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其他景观设计理论而建设的湿地景观,具有重要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通过对水体恢复与保护、植被恢复与保护、乌类及鱼类栖息地恢复与保护来实现公园内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完整性,营造舒适、优美的生态景观,最大限度地发挥湿地公园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本文通过对洋沙湖・东湖湿地公园景观设计进行研究总结出当前社会背景下湿地公园景观设计要点如下:

(1)保护为主,生态优先。湿地公园建设应以维护城市湿地系统生态平衡、保护城市湿地功能和竦厣物多样性、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基本出发点。

(2)精心营造,突出特色。湿地公园建设不仅需要丰富的景观效果,更要突出地方特色,营造适合生物多样性发展的环境空间,有计划地引进外来物种,大力保护和发展本地物种,使湿地公园既能保持它的生态特性又能体现地方特色。

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篇3

【关键词】湿地公园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

湿地(英文:wetland)是指常年积水和过湿的土地。湿地是生物多样性的摇篮,湿地是世界上生产力最高的环境之一。无数的动物,植物都是依靠湿地提供的水和初级生产力而生存。湿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独有的、多功能的生态系统,它在全球生态平衡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湿地有着“地球之肾”的美名。

近年来由于湿地围垦、生物资源的过度利用、湿地环境污染、湿地水资源过度利用、大江大河流域水利工程建设、泥沙淤积、海岸侵蚀与破坏、城市建设与旅游业的盲目发展等不合理利用导致湿地生态系统退化,造成湿地面积缩小,水质下降、水资源减少甚至枯竭、生物多样性降低、湿地功能降低甚至丧失。因此,湿地保护问题逐渐受到世界各国科研人员及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湿地公园建设就是保护湿地的一项重要举措。湿地公园是保护湿地生态的重要环节,建设湿地公园是发挥湿地功能与效益的重要途径[2]。

然而由于人们对湿地认识的局限以及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应用相脱节,而且湿地在我国还处于刚起步阶段,人们对其的认识还不够,科学理论还不够完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比较系统的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理论,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园内自然形成的堤、岛、浅滩等湿地地貌景观特征不明显甚至缺失[4],景观硬质化导致水陆过渡空间的缺失;植物景观的生物多样性较低,没有形成完整的湿地植物群落景观[5];湿地公园景观没有考虑区域文化元素,与区域湿地文化脱节[6]。因此,在接下来我们要以可持续设计为原则,以湿地为主题,建立不同功能、风格及性质的景观设施,将景观生态学与生态旅游、自然保护有机结合,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1.城市湿地公园景观及构成要素

1.1城市湿地公园景观

城市湿地公园是指以湿地保护和恢复工程为基础,以湿地的科普宣教、弘扬湿地文化、湿地功能利用等为主题,并建有一定规模的旅游休闲设施,可供人们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的生态型主题公园。

景观指某地区或某种类型的自然景色,也指人工创造的景色森林景观。泛指自然景色,景象。现代园林发展的一种形式。

城市湿地公园景观是指以湿地为对象的景观形式,是利用现代景观建设与生态学原理,对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重建和恢复,艺术地再现自然湿地景观,并为人们提供亲近、感受、体验自然的场所,是现代风景园林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湿地公园作为湿地生态保护与合理利用资源方式,湿地公园的建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1.2城市湿地公园景观的构成要素

水体景观、生物景观和文化景观是湿地公园景观构成的基本要素,三者相互交融,相互影响。

1.2.1城市湿地水体景观

在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中,水体景观是最重要的,湿地中近60%的景观以水体景观为主体。湿地水体景观主要由湿地水域景观、湿地岸带景观及近岸路域景观三部分构成。水域景观主要通过水深、流速、水质等水体性质来表现水体或静或动、或缓或急、或碧波粼粼或汹涌澎湃的特点,形成如滩涂、沙洲、池塘、亲水栈道、园桥等静景以及溪涧、喷泉、飞瀑等动景。岸带景观是受水位、潮汐等影响形成的浅滩、沙洲和滩涂等景观,以及不同的驳岸类型,如块石驳岸、砾石缓坡驳岸、沙滩岸带、植物岸带等,展示或凹或凸、或曲或直、或虚或实、或连续或间断的线性岸带景观[8-9]。近岸陆域景观主要是指为方便游人观赏的亲水台阶、亲水平台、亲水栈道等,组织游览路线的近岸道路景观(如汀步、园桥)和提升湿地意境的人造景观小品等[3]。

1.2.2城市湿地生物景观

湿地公园内可展示的生物景观主要包括湿地植物景观和湿地动物景观。湿地植物景观主要是通过湿生植物、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的配置来表现。根据湿地植物的形、干、枝、叶、花、果等观赏要素,塑造不同季相特征的湿地植被景观。如春赏鸢尾、荇菜花;夏观荷花、凤眼莲;秋游香蒲、芦苇荡等。利用湿地植被的簇生、丛生、片生等分布特点,采用孤植、丛植、群植等配置方法构成辽阔、狭长、幽深、曲折等多种景观形态,例如湿地植物迷宫、植物景观雕塑等[6]。湿地动物景观的主体主要由湿地水鸟、湿地昆虫和观赏鱼类等组成。动物是湿地公园的可移动景观,为湿地公园增添生机。根据湿地水鸟的生活规律,动观其放飞、归巢等场面,静赏潜水的游禽、觅食的涉禽以及不同水鸟的环志特点。湿地中蝴蝶、蜜蜂、蜻蜓等昆虫,能够满足游人对富有自然野趣的田园生活的向往。

1.2.3城市湿地文化景观

湿地文化景观就是在湿地原有的生态特征下,体现区域的民俗传统和风土人情等地方特色,体现湿地环境有的场景、意境[8]。湿地公园的人文景观的构成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人类利用湿地的各种生产方式所形成的渔猎文化、稻田文化、苇田文化,以及受此影响而形成的饮食文化、住宅文化、服饰文化等。(2)人类改造湿地所留下的印迹,如各种富有地域特色的古运河、古桥梁、堤坝、古建筑等水利工程和临水建筑等硬质景观。(3)与其他文化相交融形成的文化结晶,如与文学艺术交融形成的历代文人墨客、王侯将相赞美湿地的诗词歌赋,描绘湿地风情的书法字画,受区域文化影响形成的母亲河文化,山歌、舞蹈等民族文化和纪念凭吊的习俗文化,以及见证革命历史的红色文化等。

2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特点及原则

2.1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特点

湿地公园的自然属性以及对环境保护和维护生态多样性的重要意义,使得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与其他景观设计相比具有一些独特的特点。

(1)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场所的特殊性。它同以往的设计对象不同,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是以水为主体,以陆地为辅,绝大部分的观赏景观是在水面上或者滩涂沼泽地上营造出来。

(2)湿地生态的脆弱性。湿地公园本身就是为了保护湿地的生态系统,如果在建设过程中随意引进外来物种,易造成生态系统的失衡,得不偿失。因此在设计时要尽量遵守湿地原有动植物的食物链平衡法则。

(3)湿地景观设计的延伸性和连贯性。湿地公园景观的建立不仅需要考虑其本身的生态过程,还必须考虑湿地与集水区域毗邻海岸及陆地的复杂连带关系。

2.2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原则

城市湿地公园景观的设计首先应该重点突出湿地景观,同时还要尽量维持湿地的自然风貌,为公众创造一个零距离体验自然、享受自然的空间。因此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生态优先原则公园景观设计应从湿地的蓄洪防旱、净化污水和提供生物栖息地等生态功能出发,遵守自然规律,合理利用乡土植物、土壤和其他自然资源,注重生态系统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尽量做对环境破坏及影响最小的设计。

(2)以人为本原则园内景观应满足人的亲水特性,提供多种可直接欣赏水景的途径,创造足够的可参与、体验的场所和机会,注重实现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全面感受水的魅力,应针对湿地公园水体的不可达性和湿地植物多以草本为主的局限性,注重营造公园空间、增加公园景观的连接性以及适当配置乔木使游廊达到遮荫的效果。

(3)美学原则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创造美的享受、实现美的审美追求。湿地公园景观要体现出立体美感,就要求设计师在空间比例、审美节奏、建筑色彩及植物配置等方面营造出形式美,形成富有特色艺术性的体系,并且充分利用这些物质材料的本质属性,让人们在情感上和身心上与景观产生共鸣感。在具体的景观设计上,要善于利用景观美学创造形式美,既注重整体设计的共通感,又要着眼于局部;在周围的建筑群、雕塑等设计上要体现出时代质感和传统意境,既要有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又要敢于对现代西方艺术进行大胆尝试,以营造融合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形式美感。

3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内容及方法

湿地公园功能分区大致分为:湿地保育区、功能展示区、湿地体验区以及服务管理区等[9]。湿地保育区属于原生态保护,环境容量相对较小,景观建设内容较少。因此,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主要集中在湿地体验区和功能展示区以及服务管理区。

3.1湿地体验区景观设计

湿地体验区主要是公园内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分布集中的区域,景观设计主要通过地形改造、联通水文等工程,来营造出浅滩、沼泽、溪流、喷泉、瀑布、河流片段等湿地景观形态[10-11],从而让人们体验湿地独特的水体景观、湿地农耕文化、渔事等生产活动以及示范湿地合理利用。

3.2湿地生态功能展示区景观设计

湿地生态功能多样、生态效益显著[14],湿地公园景观展示的生态功能主要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及净化水质环境等功能。因此在功能展示区可以通过构建表流湿地和垂直潜流湿地,通过配置具有净化能力的植物,设置供游人出入的亲水栈道,来达到维持湿地功能和为人类提供优美景观的双重效果,同时可以通过比较污水经过湿地前后的水质视觉效果,来展示湿地公园对水质的净化功能。对于维持生物多样展示的景观设计,可以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配置乡土物种,通过招引湿地鸟类、昆虫来维持湿地环境的生物多样性。

3.3湿地公园服务设施景观设计

湿地公园服务设施景观属于硬质景观,是为了方便游人而设计的能够烘托湿地自然景观的建筑物、景观小品等,便于游人能够更好地组织游览路线。主要有景亭、水榭、舫、园桥、游廊、木栅道以及景观小品等[15-16]。

4结语

城市湿地公园作为湿地保护的一项重要措施,城市湿地公园在湿地保护管理体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1]。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作为景观设计的一部分,在城市的社会、文化、经济和环境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实现了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在整个景观学各类设计中,是错综复杂、具有挑战性的一门,它是多学科、多方面问题的体现,城市湿地公园景观环境设计的可持续发展,能够增强人与自然的可达性和亲密性,最终形成一个科学、合理、健康而完美的城市格局。

参考文献:

[1]崔心红.建设湿地园林,改善生态环境―――上海市湿地园林建设的探索[J].中国园林,2002,11(6):15-17.

[2]国家林业局.LY/t1755―2008,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规范[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5.

[3]崔丽娟,王义飞,张曼胤,等.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规范探讨[J].林业资源管理,2009,38(2):17-20.

[4]王薇,李传奇.城市河流景观设计之探析[J].水利学报,2003,34(8):117-121.

[5]张毅川,乔丽芳,陈亮明.城市湿地公园景观建设研究[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6,28(6):18-23.

[6]周建东,黄永高.我国城市滨水绿地生态规划设计的内容与方法[J].城市规划,2007,31(10):63-68.

[7]王思元,牛萌.湿地公园的植物景观设计――以上海崇明岛西沙湿地公园为例[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34(7):137-140.

[8]但新球,骆林川.湿地公园规划新理念及应用――以东江湖国家湿地公园规划为例[J].湿地科学与管理,2006,2(3):4-7.

[9]国家林业局.LY/t1755―2008,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规范[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5.

[10]marktS,HeatherCV,Stevew.exploitingtheattributesofregionalecosystemsforlandscapedesign:theroleofecologicalrestorationinecologicalengineering[J].ecologicalengineering,2007,30(3):201-205.

[11]吕咏,陈克林.国内外湿地保护与利用案例分析及其对镜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旅游的启示[J].湿地科学,2006,4(4):268-273.

[12]邓毅.城市生态公园规划设计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225-250.

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篇4

【关键词】:湿地公园;植物设计;松雅湖湿地公园

【前言】:植物设计作为湿地公园整体建设的基础,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掌握湿地原有的植物资源,然后合理选择适宜植物品种,进行协调、搭配,完善湿地原有的自然景观及生态系统,呈现给游客一个完美的状态。长沙松雅湖湿地公园,就是一个相对成功的湿地公园建设工程,虽然项目还在建设中,但现有的植被,也很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1、湿地公园的植物设计原则

1.1生态可持续原则

湿地作为城市环境保护的重要因素之一,维持湿地的生态持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湿地具有生物多样化的特点因此在进行植物设计时,要考虑为湿地生物提供足够的生存空间。此外,要保持湿地的透水性,以及与周边自然环境的良性循环,保证陆地环境与水域环境的完整共存[1]。

1.2合理利用原则

湿地原有植物加以合理利用,湿地原有植物适宜原本的生存环境,生命力强,在保证原有植物的生存的情况下,进行植物种植设计,与其他植物合理搭配,提高其原本的观赏价值,也易于管理。

1.3植被演替原则

湿地生态公园的丰富植物种类,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进行植物景观设计时,要依据植被演替规律,设计符合生态系统要求的植物群落结构,保持生态系统的长期稳定。

2、长沙市松雅湖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设计

2.1概况

松雅湖公园位于长沙市长沙县北部,北至捞刀河,南至滨湖路,东至东六线北段和东八线南段,细致松雅河,占地面积489.62公顷。1973年围湖造田,2003年长沙县启动团结垸退田还湖工程,形成现在的松雅湖湿地公园。项目目前还在建设当中,该项目规划以松雅湖为核心,建设一个以湖光山色、自然生态为基础,集休闲、旅游、健身、娱乐、水上活动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湿地公园[2]。

2.2分区设计

2.2.1陆地分区。为满足公园的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采用分区设计的方式,不同功能区设计不同的植物景观,依据不同植物的特点,来满足不同功能区的使用要求。公园主要分为三个功能区:创智企业区、历史人文区、健康养生运动区,创智企业区的行道树,选取香樟树,香樟树适宜长沙的气候,生长速度快,且四季常青,有欣欣向荣之意;历史人文区的行道树是枫香,枫香秋叶变色,搭配长沙丰富多彩的历史、人文和艺术十分协调;健康养生运动区选取布迪椰子作为行道树,搭配沙滩区域,热带风貌的活力特色十分适合这一功能区。

2.2.2水域设计,松雅湖公园全面蓄水后水域面积达6000亩,公园内湿地植被种类众多,生物多样、丰富,在水域设计中,严格保育水质保障水量是项目重点,为搭配大面积的水域景观,设计柳岸莺啼的景观设计[3]。这类景观设计应用垂柳、醉柳、香樟、朴树、枫杨、红枫等植物,配以大面积水域,营造阳春三月,春意盎然的景观特点。

2.3文化设计

湘楚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一支独具风采的区域文化,在设计植物景观时,要对湘楚文化进行深入了解,将其融入到设计理念当中,合理选择植物品种并进行搭配,使植物的文化特点能够得到更好的体现。位于历史人文区的碧竹园,种植金镶玉竹、紫竹、刚竹、哺鸡竹、青皮竹等各种类的竹子,将潇湘名人园包裹其中。竹子坚韧,不屈不挠,寓意古代先贤,利用不同形态构件不同优美景观的同时,利用自身具备的文化特点,与名人园的幽、雅特色完美融合。

2.4特色设计

2.4.1茶园的设计。长沙县著名的产茶基地,茶文化由来已久,因此,在历史人文区设计一片茶园,用以展示长沙县浓厚的茶文化。茶园在布置上顺应地势种植高桥银峰茶,形成梯田式的视觉效果,在展示茶文化的同时,表现出有优美的视觉景观。

2.4.2梯田花阶。由于松雅湖的历史成因,规划时为纪念曾经的农耕记忆,设计了梯田景观,梯田花阶由种植水生植物的水梯田和种植各类花草的旱梯田共同组成,种植香蒲、黄菖蒲、水生鸢尾等植物[4]。水梯田采用分层种植的方式,选用的水生植物,多为挺水植物,基部沉于水中,扎入泥土中生长。水生植物本身就对于创建良好的生态系统有重要作用,能够净化水质,保持水体美观。

2.5空间特色设计

在进行植物景观设计时,建筑与植物有机结合,形成合理的空间分。植物的搭配,既能美化建筑的优势,又能掩盖空间不足的劣势。植物与建筑的协调搭配,能够营造舒适的植物生态景观。位于运动养生区的烟雨林,将酒店、漫步跑道、健身馆等隐匿于林中,利用香樟、木荷、红花木莲、独本女贞等植物,按照不同生长特点,分层次规划,将烟雨林打造成一个天然氧吧,同时将给在这里健身的游客营造一个幽静、隐秘的环境效果[5]。

3、湿地公园植物设计品种选择

在进行湿地公园的植物景观设计时,会涉及到大量的植物品种选择,在选择时,首先要优先选择乡土树种,能够做到适地适树;常绿植物与落叶类植物协调搭配,使四季都有景可赏;开花植物适当选择,花期会影响整个景观效果,适当选择开花植物,合理规划景观效果;尽量节约成本,选择植物保证生物多样性及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以长沙市松雅湖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设计为对象,简要分析了湿地公园的植物设计,目前项目还在继续中,生态雏形已现,吸引了黑天鹅等动物的到访。这一成功的湿地公园植物设计案例,值得我们在其他湿地公园的植物景观设计中借鉴学习。

湿地公园作为城市环境净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因此在进行湿地公园的建设中,要在保证湿地的可持续生存环境的大前提下,营造一个有地域特色的城市湿地公园。

【参考文献】:

[1]张瑞吉,王菲.浅谈湿地公园的植物配置[J].现代园艺,2016,19:115-116.

[2]孙桂玲.浅谈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的规划设计[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6,32:118-121.

[3]赵胤,张克.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设计初探[J].北京农学院学报,2012,01:77-80.

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篇5

孙宝娣,崔丽娟,李伟,张曼胤,魏圆云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湿地研究所,北京100091)

摘要:湿地公园小品即指使用于栖息地保护的湿地场所,也能为人类提供某种活动方式,包含科普教育、自然风景观光、休闲散步和观鸟等内容的设施或建筑。它是湿地景观中的一种新的文化类型,其重要作用正日益被人们所认识。笔者从不同尺度评述了北京市翠湖湿地公园、北京市南海子湿地公园2个案例小品的建设情况,分析了湿地公园小品空间布局、空间造型、材质选取、文化体现4个方面的设计,得出了湿地公园小品的特色:空间布局以湿地体验展示区和服务管理区为主;空间造型主要以湿地动植物造型为依托;材质是取之于湿地,用之于湿地;颜色选取为与湿地公园基调颜色相协调的原生木、石色,淡蓝色,绿色等:文化体现多是通过造型来表现。

关键词:湿地公园小品;翠湖;南海子;特色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志码:a论文编号:2014-0662

基金项目:北京市科技计划“人工净化湿地磷去除动力学关键问题研究”(Z131105002813016);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北京湿地生态质量调查与评价”。

第一作者简介:孙宝娣,女,1989年出生,江苏盐城人,硕士,研究方向:湿地景观规划与设计。通信地址:100091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后香山路东小府1号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湿地研究所,tel:010-62888892,e-mail:1054684762@qq.com。

通讯作者:崔丽娟,女,1968年出生,吉林白城人,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湿地生态研究。通信地址:100091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后香山路东小府1号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湿地研究所,tel:010-62884151,e-mail:lkyclj@126.com。

收稿日期:2014-07-04,修回日期:2014-11-05。

0引言

目前,湿地公园的建设在国内外城市规划中日新月异,对湿地公园不再是只注重强调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能力[1],而是越来越注重其艺术效果,但是在注入艺术元素时,又不能盲目照搬一般城市公园中的园林设计,需要考虑湿地公园的生态兼容性[2-3]。在湿地公园建设工程中,主要分为湿地植物景观设计、动物(水鸟)景观设计、湿地水体的设计以及湿地公园设施建设4个方面,植物、动物以及水体3个方面的建设尊重自然规律、恢复生态原野景观相对较易把握,而湿地公园设施建设方面,需要与一般城市公园的设计相区别,湿地公园设施的建设更注重于在生态学基础上讲究的科学合理性,这一方面的建设在湿地公园的设计中,愈显重要[4]。湿地公园小品设施应用于湿地公园各项工程建设中[5],湿地公园小品的定义需要在平衡野生动物栖息地条件和人类活动的需要基础上提出[6],即指使用于栖息地保护的湿地场所,也能为人类提供某种活动方式,包含科普教育、自然风景观光、休闲散步和观鸟等内容的设施或建筑。它是湿地景观中的一种新的文化类型,其重要作用正日益被人们所认识。其在不同尺度下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从小尺度的垃圾箱、座椅、路灯,到中尺度的休息亭、廊、游船、散步道,到大尺度、多功能观鸟屋、参观中心、宣教中心等都可以归到湿地公园小品的范畴。

笔者将以北京翠湖、北京南海子湿地公园为例,具体分析湿地公园小品的空间布局、空间造型、材质选取和文化特色,从4个方面提炼湿地公园小品的特色,为今后湿地公园小品的设计提供理论性的指导实践意义。

1翠湖湿地公园小品分析

翠湖湿地公园是北京市也是部级第1个城市湿地公园,其有自己特殊的定位,与一般的湿地自然保护区和水景公园不同,它在保护自然生态同时,也具备了生态旅游,保护历史、民俗文化,以及教育、科研等社会功能。尤其以二期最为明显,整个二期开放体验区为36.2hm2。研究区域的卫星图如图1所示。

1.1空间布局

翠湖湿地公园小品总的空间布局如图2所示,包括了整个二期湿地公园中所有的设施小品,基本涵盖在整个湿地公园中。

大尺度湿地公园小品有游客中心和观鸟屋(如图3);中尺度湿地公园小品有值班室、小木屋、卫生间、木栈道、水上长廊、园桥、观景平台以及观鸟台(如图4);小尺度湿地公园小品有解说牌、座椅、垃圾桶、警示牌、路灯、地灯、小电箱、雕塑以及小花坛等(如图5)。

在游客中心以及停车场附近布置了文化长廊、亲水平台、厕所、路灯、解说牌以及木栈道等,为游客提供基础服务设施以及宣教设施之用,让游客更能贴近湿地的感受湿地自然风光、了解湿地文化。观鸟屋以及水上长廊布置于翠湖湿地公园湿地体验区和湿地保育区的交界处,让人们在高处观看湿地水鸟,感受原生态的湿地自然风光。

从翠湖湿地公园不同尺度小品的分类图中可以看出,大尺度的小品分布的数量以及种类最少,中尺度的湿地公园小品相对较丰富,小尺度的湿地公园小品,不管从数量上还是种类上来说,都是分布最广泛的。

大尺度的湿地公园小品在空间布局上位置较为固定,翠湖湿地公园的游客中心位于入口处,观鸟屋位于保育区以及湿地体验区交界处;中尺度的湿地公园小品围绕翠湖湿地公园的水系即游人的游客水上游览路线而布局的;小尺度的湿地公园小品种类和数量最丰富最多,围绕陆地游览路线以及水上游览路线均有布局,如解说牌、标识牌,在游客中心广场文化长廊处以及水上长廊、水上木栈道都有分布。

1.2空间造型

在翠湖湿地公园二期建设中,湿地公园小品造型的设计更多地考虑人性化的设计,如在湿地木栈道上布置的座凳,没有采用一般城市公园中方方正正的造型,而是采用一定的弯曲的角度,使得游客坐在座凳在观赏湿地自然风光以及休闲游憩时,腿部的舒适度达到最佳。另外在湿地公园入口处,采用了一个大蜻蜓匍匐在入口景石上,蜻蜓立在景石上,把游客们带入湿地生态淳朴的自然风光中。

入口处标识牌如图6,采用空间不对称几何三角形的美学设计,用原木、仿生石以及象征水体的蓝色字体,把原生态的湿地风光体现得淋漓尽致。原木与仿生石的不规则的搭配,体现了湿地中既有原始的自然生态风光,也有与现代艺术相容的简约、抽象而富有动感的气息,让人在现代风格的形式感中体会到翠湖湿地特有的乡土气息,蓝色字体形象生动地再现了湿地水体的主体性。湿地公园的导游图设计空间高度结合人体工程量力学原理,充分发挥其指示导游的功能。翠湖湿地公园观景平台以及木栈道采取下沉式的方式,空间形式感错落有致,游客站在不同高度以不同的视角感受湿地风光。

木栈道的造型设计上,在木栈道两侧设计等间距的木桩并用就地取材的湿地植物做成的绳子连接,在木栈道两侧边缘处,形成了2道镂空的“屏障”,保证了游客在木栈道上观光休闲的安全性,这样的造型设计充分体现了在保证人性化设计的前提下,也与湿地公园生态游憩主题紧密相协调一致的原则。观鸟屋以及水上长廊处,都采用廊架式的形式,这样的形式对于湿地公园空间划分以及人流量的控制和疏散有着较好的作用,而且还能柔化湿地里面空间。

1.3材质选取

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小品设计在材质的选取方面主要是选取原木、仿生石等,经过现代工艺技术进行加工和改造,将它们用于翠湖湿地公园小品的设计[7]。在翠湖湿地公园小品设计中,现代石材或仿生石垫在指示牌、导游牌、座凳座椅等的下面,起着支撑的作用,而这些小品的主体部分均采用原木。在园区小品的设计上应用了可持续发展发展的概念和原则,原木采用的是软木材而不是硬木材。导游牌作为翠湖湿地公园小品服务设施类型之一,采用原木镂空的设计方式(图7),形象地展示了所选用的原木的肌理的变化和文化符号的表达,基底采用现代石材或隔板作为导游牌的“骨骼”,形成具有现代翠湖风情特色的湿地景观表达方式。木栈道上“屏障”保护膜绳子的材质选取也是采用湿地公园原生植物材质(图8),在体现人性化设计的前提下也反映了翠湖湿地公园生态主题,揭示了小品的材质选取方面,可谓是取之于翠湖,用之于翠湖。

1.4文化体现

昔日有海子,水聚而曰淀。海淀原来的词义为“像海一样的湖泊”[8]。泉水淙淙的海淀是典型的湿地形态,从玉泉山到翁山泊,从翁山泊到西郊诸园,从巴沟到万泉河,从万泉河到圆明园,到处都是清泉溪流和沼泽湿地[9]。翠湖的绿心规划建设以湿地生态为基础,以人文生态为精髓,以休闲旅游为载体,以科普研究为亮点,做好湿地保护、建设、管理、经营、研究,实现人与湿地、自然生态、人文生态的和谐统一,使绿心真正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湿地保护与利用的样板和典范。但由于近些年工业发展的破坏,湿地面积急剧减少。而翠湖湿地公园的建成不仅能成为候鸟在北京过冬或中转南迁的优选之地,更好地保护鸟类,而且也提高人们保护湿地的意识,遏制湿地面积减少的趋势。

在翠湖湿地公园内入口的导游牌上设立醒目的湿地水鸟以及蓝色字体,无不在提醒着游客湿地鸟类保护和湿地水域面积的重要性。另外,在湿地公园内也设立了鸟类观测点、水上长廊以及观鸟屋来凸显保护鸟类的主题。翠湖湿地公园园内的解说牌上的浮雕以及图画也大多取材于历史上遍布于海淀区湿地的盛景,可唤起人们对湿地的记忆与保护的意识。

2南海子湿地公园小品分析

南海子在历史上是北京最大湿地,是辽、金、元、明、清皇家猎场和明、清皇家苑囿,“南囿秋风”也被列为“燕京十景”之一。南海子公园建设有湿地景观、生态休闲、麋鹿保护、皇家文化等功能区,建设有五大景区、十六景点,与麋鹿苑融合后形成约200hm2规模的生态景观区,再现昔日皇家苑囿风采,突出历史文化特色,与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和北京城区的历史文化景观遥相呼应,成为北京生态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公园于2012年全部建成,建成后总面积超过1100hm2,恢复800hm2生态景观,其中水面占总面积的1/5。具体研究区域的卫星图如图9所示。

2.1空间布局

南海子公园的重点湿地区的小品空间布局如图10所示。大尺度湿地公园小品有茶室、餐厅、购物店、宣教长廊以及观鹿屋(图11);中尺度湿地公园小品有值班室、卫生间、木栈道、园桥、观景平台和观鹿台(图12);小尺度湿地公园小品有解说牌、座椅、垃圾桶、警示牌、路灯、地灯、音箱(草坪音箱)、雕塑以及景石等(图13)。从总的湿地公园小品布局图可以看出,湿地公园小品沿着重点湿地区的游览路线布置,小品重点布置在在通往观鹿台以及宣教广场这2条主游览线路上。

在南海子湿地公园中,大尺度和中尺度的湿地公园小品种类相差无几,分布最多的是小尺度的湿地公园小品,种类丰富,数量最多,尤以观景平台和广场处分布的座凳座椅和地灯最为广泛,在集中布置座凳群区,每个座凳之间间距也遵循一定规律,间距一般为1.5~3m之间。垃圾桶与座凳之间距离最小的为6m,最大的达到20m以上。路灯布局也比较广泛,平均7~8m之间布置1个。地灯集中布局在观鹿台附近下沉式广场区,围绕着座凳座椅设置,平均3~5m处就会布局1个。在道路交叉口以及休闲游憩区有导游牌或必要的解说牌,内容准确,为游人提供明确的向导。在某些隐秘接近水系的草丛间或者在路灯的支架上有一些小音箱,音箱里循序渐进的放着湿地水流声、水鸟的捕食和迁徙的叫声,使游人身在湿地、心在湿地,时刻感受湿地的熏陶,享受大自然的美。

2.2空间造型

南海子湿地公园小品在空间造型上是多种多样,形象生动[10]。在靠近水面处设置警示牌,以湿地淡水中的鱼的外形做成警示牌,以湿地的淡蓝色的水系做成警示牌的颜色,白色醒目的中英文对照字体布局警示牌,这样的造型充分满足湿地公园小品功能、实用性。在草丛的警示牌,用仿原生木的材质和木桩的造型搭成,淡蓝色清晰字体以及2个脚趾打红斜线警示游人不要随意踏入草丛区,保护湿地自然原生草木。还有一些警示牌以绿色为整个小品底色,造型上采用植物叶片和花儿的形状(图14)。

在麋鹿苑的雕塑都是以湿地保护动物麋鹿的形状作为造型,麋鹿苑附近的广场的座凳群区上的浮雕和花纹都采用麋鹿的图案,充分地与麋鹿保护相结合。在南海子湿地公园里,还在某些园灯上设置了一些捕虫器;在草丛中设置的音箱,采用青蛙的造型;观鹿平台以及观鹿长廊上的围栏,采用的是近自然植物的颜色的原料编制而成等,这些都在与湿地生态主题相适应,在这样的湿地环境中旅游,能够真正的达到生态旅游的目的,体验大自然给予的精神享受。

2.3材质选取

南海子湿地公园小品材质的选取多为青砖石以及原木材质。观鹿台以青砖石为主材,仿旧城墙砌筑,游人置身其中,动物游离其外,基调自然,构成动物与人和谐共处的场景。宣教广场结合土坡地形,以直径20~30cm圆木做成阶梯式挡土墙,每级高0.5m、宽0.6m,形成自然的阶梯式看台座椅。造型宛如新月,面向水面,半围合青石板铺装小广场,夏季林荫匝地,水面吹来凉风徐徐,是开展小型科普宣传教育的最佳场所,也是自娱自乐表演节目的小舞台。“南囿秋风”石碑与“西山晴雪”、“卢沟晓月”等并称为燕京十景,如今在南海子麋鹿苑得到部分复原,一块高约8m的巨石矗立在纪念园湿地景观湖畔,正面是乾隆手书的“南囿秋风”,与周围的波涛般起伏的芦苇形成一刚一柔的鲜明对比,既是点景之石,也是点睛之笔。

2.4文化体现

南海子湿地公园重点建设湿地景观、皇家文化、麋鹿保护、生态休闲的定位,决定了湿地公园小品的设计要突出南海子历史文化特色,再现昔日皇家苑囿风采。体现皇家文化以及麋鹿保护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麋鹿苑的观鹿台的导游解说牌采用金黄色的颜色作为其底色,以及麋鹿苑的科普宣教广场采用金黄色的颜色,两侧的解说牌以及座凳座椅采用规则式的对称布局,与皇家文化以及猎苑相呼应。整个湿地公园小品的造型与湿地动植物相呼应,体现湿地公园生态休闲旅游的功能。

3湿地公园小品特色

通过前文中对北京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与北京南海子湿地公园的小品分析比较发现,北京湿地公园中小品的设计风格无论是空间造型,还是材质的选取上都是与园区周边的环境相互统一;南海子湿地公园小品在造型设计上相对翠湖湿地公园来说,比较成熟,造型形象生动,简约而不简单。另外,翠湖湿地公园和南海子湿地公园遵循公园规划的总体目标,在小品空间布局满足游人游憩通达性的功能基础上,展开自然保护类湿地公园的科普教育,如南海子湿地公园宣教广场以及观鹿平台建设比较饱满,而翠湖湿地公园观鸟屋以及水上长廊建设除了小品设施的建设,其他的内容基本没有覆盖。这2个公园在空间造型地设计与材质的选取上都对湿地公园园区内的动植物资源与文化资源进行元素的提取与加工,小品的造型设计与当地湿地文化相吻合。

3.1湿地公园小品的空间布局特色

湿地公园小品主要是布局在湿地体验展示区和服务管理区,一般在湿地保育区是不布置湿地公园小品。在翠湖湿地公园二期中,整个湿地公园都定义为体验区,所以小品在二期中均有分布,南海子湿地公园小品空间布局中,没有布置在湿地保育区。在湿地体验展示区以及服务管理区的小品布置主要是沿着游客游览路线布局,在湿地公园中,游览路线包括陆地游览路线和湿地岸带游览路线。

3.2湿地公园小品的材质选取特色

鉴于湿地公园与一般公园的功能定位的不同,湿地公园的功能定位主要是为湿地游客提供生态旅游休憩的场地,感受大自然纯朴的湿地景观,所以,在湿地公园小品材质选取方面,要与湿地公园主题相协调一致,湿地公园小品材质选取当地动物植物原材质以及仿生木或仿生石等。这方面的特色尤以小尺度湿地公园小品较为突出[11]。

3.3湿地公园小品的颜色选取特色

湿地公园中湿地水体、湿地植物景观占了较大的比例,所以在湿地中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淡蓝色的湿地水体以及绿色生机盎然的植物景观,在水景观以及植物景观为主的湿地公园中,其湿地公园小品设计应充分与整个湿地公园生态环境相协调,所以在湿地公园小品颜色应用上,应采用与湿地公园基调颜色相协调的原生木(仿原生木)色、原生石(仿原石)色、淡蓝色、绿色等,在湿地公园中,小品运用最多的为原生木或原生石的颜色。

3.4湿地公园小品的空间造型特色

湿地公园小品造型的设计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小品造型给人感觉是直观的,所以其设计应该形象生动,选取具有湿地典型特征的动植物造型或者与湿地历史文化相呼应的造型,湿地淡水鱼的造型,给游客形象而醒目的提示作用,在草丛中的警示牌造型采用植物叶片或树干树枝的造型,草坪中的音箱音频设施可选用湿地动物造型,使得这些小品的设计与整个湿地生态环境相融合为一体。

3.5湿地公园小品的文化体现特色

湿地公园是当地历史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整个公园设计的灵魂,在湿地公园园区内任何一个空间的设计无不在体现着当地的湿地历史文化。任何湿地公园小品造型的设计都是从湿地自然中寻找“设计原型”的[7],当地地域文化是随着人类的出现慢慢累积起来的,在早期社会受到地域制约,人们居住生活的任何方面都脱离不了地域,湿地公园小品伴随着湿地水体景观、植物景观的出现而发展起来,水体景观、植物景观的任何文化潮流都会影响到湿地公园小品的发展方向。基于地域文化的湿地公园小品设计是一种主张,它与地域主义息息相关,地域主义的诞生为基于地域文化的湿地公园小品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12]。

4结语

湿地公园的主要作用是保护湿地的良好生态环境和多样化,以及湿地的科普宣教、湿地功能利用、弘扬湿地文化[13],而不同的湿地公园具有不同的自然景观和湿地文化,造就了不同的湿地公园特色。湿地公园小品作为一种湿地文化,湿地景观的体现方式也会具备自己的特色[14-15]。翠湖湿地公园以自然文化为主题,因而其湿地公园小品更侧重于对自然文化的表达。南海子湿地公园则更以皇家苑囿文化为主题,因此其小品多带有皇家文化的符号[16]。

综合来看,湿地公园小品主要是布局在湿地体验展示区和服务管理区,因为这是游人最集中的地区,其余保护区没必要也不允许进行大规模的建设。其次,湿地公园的功能定位主要是为湿地游客提供生态旅游休憩的场地,感受大自然纯朴的湿地景观[17-18],所以,在湿地公园小品材质选取方面,要与湿地公园主题相协调一致,多选取当地动物植物原材质以及仿生木或仿生石等。湿地公园中湿地水体,湿地植物景观占了较大的比例,所以在湿地公园小品颜色应用上,应采用与湿地公园基调颜色相协调的原生木(仿原生木)色、原生石(仿原石)色、淡蓝色、绿色等为主。再者,湿地公园小品造型给人感觉是直观的,要让游人感觉有趣,所以其设计应该形象生动。最后,湿地公园是当地历史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整个公园设计的灵魂,湿地公园小品造型多体现湿地公园特有的文化[19]。

参考文献

[1]王浩,汪辉,王胜永,等.城市湿地公园规划[m].江苏: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12):23.

[2]岳帅.浅谈景观小品设计及表现[J].现代园林,2008(1):25-28.

[3]克雷格·S·坎贝尔,迈克尔·H·奥格登,等.湿地与景观[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4]张曼胤,崔丽娟,李伟,等.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景观设计研究[J].北京:中国农学通报,2011,27(11):292-296.

[5]高士武,邵研,张曼胤等.北京市湿地公园建设与管理研究[J].湿地科学,2010,8(4):389-394.

[6]崔丽娟,Stephanea.湿地恢复手册:原则.技术与案例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198-203

[7]袁悦鸣.中国城市湿地公园小品设计浅析[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0.

[8]沙海江.生命之源生存之本——北京市海淀区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建设刍议[J].湿地科学与管理,2012,8(1):60-62.

[9]王同祯.水乡北京[m].北京:团结出版社,2013:48-55.

[10]范春光.城市景观设计中小品的造型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4.

[11]赵春斌,杨玉想.园林小品设计要点[m].园林工程,2000.

[12]wuJianguo.Landscapeofcultureandcultureoflandscape:doeslandscapeecologyneedculture[J].Landscapeecol,2010,25:1147-1150.

[13]崔丽娟,张曼胤,王义飞.湿地功能研究进展[J].北京:世界林业研究,2006,19(3):18-21.

[14]刘倩.湿地公园科普宣教规划设计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1.

[15]骆林川.城市湿地公园建设的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9.

[16]wuS,ZhangD,austinD,etal.evaluationofalab-scaletidalflowconstructedwetlandperformance:oxygentransfercapacity,organicmatterandammoniumremoval[J].ecologicalengineering,2011,37(11):1789-1795.

[17]LeongSHemLim,manU.StudyontheFeaturesofLandscapeBuildings&ornamentsinmacau[J].ChineseLandscapearchitecture,2011,11:19.

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篇6

【关键词】湿地公园可持续策略可持续设计

引言

湿地公园是在湿地的基础上具有一定规模的湿生与沼生生态系统,兼有物种及其栖息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教育等特殊功能,存在湿地生态恢复的潜在可能性的湿地区域。自然环境作为人类生存的依托,出现了人口剧增、环境恶化、全球变暖等生态困境,正在失去其往日的光辉及活力。国内外已经出现了许多的湿地公园,过度的人为化干扰也导致了这些湿地公园出现了多种多样的环境问题,湿地公园的生态化可持续发展就成为了人们所重视的问题之一。

1湿地公园营建中所存在的问题

目前,湿地公园已经成为了城市的一种特殊景观,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首先,在形式上,人们缺乏对湿地本体特征的重视,对城市湿地公园概念泛化,按照普通公园的规划方式来设计,没有遵照湿地生态系统的特点进行深入分析。另一方面,由于人为对湿地的过度开发,没有重点突出湿地类型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强调了公园的娱乐属性,淡化了科普教育、宣传以及湿地保护等功能的设计。第二,现今对城市湿地公园的设计重点放在策划上面,缺少科学的认知与评价。最后,在起初设计湿地公园着重考虑始建之初的效果,缺少了对湿地公园的生态可持续性的考虑。

2湿地公园可持续发展概念及意义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能够满足当今人类需要且在不危及到下一代生存的情况下,能够保证下一代人的生活需要。随着城市建设的步伐加快,每一个规划都在改变着生态系统的现状,过度的开发业必会导致生态系统的不平衡发展,人与自然的矛盾也将日益加剧。通过对湿地进行景观打造,可以改善人类对然的破坏程度,同时给人类创造一个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环境,缓解了人类在现代化进程中与大自然对立的关系。

3湿地公园可持续化策略

湿地公园景观的可持续化是指通过调整和优化湿地景观空间格局,在不影响场地生态条件的同时满足一定的利用要求,利用湿地自身的固有资源循环模式,使湿地公园本身的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可持续利用。其相关的策略包括以下几点。

(1)强力有效的控制人为干扰因素,合理并充分的利用场地自身条件。在湿地生态系统这个高效的能量体系里面,其本身就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如果在建设公园期间高效的利用其湿地特有的生态特征,就能以最小的生态代价换取最大效益。

(2)调整湿地公园的景观结构,使其更加整体。在湿地公园的建设中,由于湿地的面积较小,斑块较多,斑块与斑块之间的连通性较差,所以在对湿地公园进行设计的时候要保证生态廊道的畅通,避免在建设人工设施后形成阻隔。

(3)在动植物的的物种选择上,强调使用地域性物种。不能因为盲目的追求湿地公园中物种多样性而忽略了生物本身的适应性。

4湿地公园可持续化设计

在湿地公园可持续化发展策略的基础上,具体要落实到湿地公园的可持续发展设计上来。湿地公园的可持续化设计可以从水体、绿化、人文、材料这个方向发展。

水体方面,需要保证它具有防洪防灾的安全性、景观生态用水的安全性。从可持续化发展的角度而言,水体的设计必须保证有个良好的生态结构配置。

绿化方面,对于整个湿地公园而言它起到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在植物的选择上能够建立支援与补充自然生态系统繁衍的环境条件的植物是首选,湿地植物作为一种既有景观效果又具有生态功能的植物资源,在生态园林的应用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人文方面,采用具有地域性的文化要素应用于湿地景观中,让参与者能够体会到地域文化所带来的不同魅力。它包含了周围居民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道德观念等,所以,在设计湿地公园的时候要以保护性为主要原则。

材料方面,生态、美观、环保、低碳、实惠的材料是人们所青睐的景观材料。近几年来,废旧物的回收和再利用在景观中得到了大量的应用。废旧的建筑物本身就是可持续设计的最佳的载体,利用建筑物和一些废旧材料搭建的平台能够使建筑本身更自然地与周边环境相和谐,同时不同的材料运用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游憩。

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带来了许多环境问题。这些问题的形成既有在设计之初欠缺周密考究,也有在实践中与理论的矛盾,但不管如何,都应该从中国古老的“天人合一”哲学中汲取营养。湿地资源已经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在破坏后才受到景观设计师们的关注,人们开始关注如何从更生态、可持续的角度去和谐人与自然,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希望能通过自己对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可持续发展的一些见解帮助更多的景观设计师们走设计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赵思毅,侍菲菲.湿地概念与湿地公园设计[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10.

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篇7

关键词:景观设计;人工湿地;应用

作为一种全新的生态水处理技术,人工湿地一直都具有耐冲击、负荷能力强、处理效果稳定、运行费用低以及投资少等优势,在进行污水处理的同时,能够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1景观设计中人工湿地应用效益探究

人工湿地一直都是一项被人们不断改善并且得到广泛应用的污水处理技术,具有传统污水处理技术所不能够比拟的巨大综合效益。

在景观设计中融入人工湿地的应用,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如实现生物多样性、节约水资源、改善水质、提升景观整体价值以及成为景观中重要的元素等。

2国内外景观设计中的人工湿地实例

2.1国外应用分析

早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人工湿地已经在国外各种污水处理中得到广泛应用。尤其在发达国家,由于人工湿地具备成本低廉、维护简单、容易操作等优势,得以大力推广。例如,在美国华盛顿州的雷通东区水处理应用工程;新墨西哥卢斯科的住宅系统设计等项目。当前,国外已经将人工湿地技术广泛应用于住宅、园林以及各种雨水回收和污水处理项目中,同时发挥景观效应。

2.2国内应用分析

深圳洪湖公园是我国最早在城市绿地建设中引入的人工湿地技术典范。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工湿地在景观设计中应用,如湖南益阳城市学院的实验楼设计中,应用潜流型人工湿地,对雨水进行处理和回收;中国矿业大学南湖校区的景观规划,利用潜力型人工湿地技术,对雨水进行回收和处理。

3案例分析

3.1工程背景

上海嘉定新城紫气东来景观绿轴工程,项目总用地面积约55.28hm2;其中水体面积7.79hm2,道路广场面积6.33hm2,绿地面积35.12hm2;建筑占地面积25623.6m2,停车场面积4840.4m2,规划区陆地面积绿地率约74.0%。项目总投资28735.3万元。项目规划建设的紫气东来景观绿轴全长2400m,宽335m,包括生态森林公园、娱乐休闲公园、市民文化公园、商业公园及滨湖文化公园5个部分。

3.2景观设计中的人工湿地应用

在“上海嘉定新城紫气东来”设计中,引入“人工湿地园”概念,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湿地生态系统,构建以人工湿地景观为主的港湾休闲公园景区。

3.2.1项目设计方案。在公园空间构成方面,遵循了开敞与封闭相结合的原则,融合大型与私密空间,活跃与安静的氛围,实现城市与园林、直与曲、廊架与下沉等多种变化。所有的空间由蜿蜒的走廊联系起来,通向周边的开发地块和公园之外的主要景观节点。地形和植被的起伏变化,不仅使游客从不同的高度欣赏公园的景观,得到丰富的视觉体验,而且也为野生动物和行人提供了过街走廊。活动内容结合地形的坡面和坡顶进行精心设计,通过用乡土植物恢复所有水滨湿地和高地密林,创造了良好的地方野生动物栖息地和市民休闲场所。

3.2.2湿地水系统。水系统的构建是人工湿地系统的核心环节。通过模仿天然湿地功能,满足人类需要。在该项目工程中,景观所处范围内的水源主要为地表径流与生活污水。有关湿地水系统的应用,可设计景观走廊,环绕着整个景区,发挥园区内的观景作用,同时完成水源一级去污处理。通过收集到的地表径流与生活污水,和植物进行接触与吸收,并顺势引入到边沟沉基槽中,定期处理,排入中部湿地。

3.2.3湿地生物系统。湿地生物系统主要包括种植植被、养殖水生动物以及处理微生物等环节。通过应用湿地植被,可缓解地表水流的速度,再加上植被枝叶的阻挡作用,促进水中泥沙的沉降。在土壤与植物的代谢过程中,水中各种有机溶解物或无机溶解物被截留,将更多的有毒复合物转化成无毒物质,促进水体的澄清,优化环境。在树种的选择上,依据景观总设计理念,全部选择原生的乡土树种,结合城市景观特色,优先选择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骨干树种或者市花、市树等,将绿化带与乔木、灌木、草地等混交搭配,选择水葱、菖蒲等水生植物,千屈菜、灯芯草等半水生植物。水生植物则沿水岸建种植槽,以此降低种植土用量,避免水土流失。

3.2.4湿地休闲系统。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在人工湿地公园中纳入更多人性化要素,如湖滨休闲绿地、景观走廊、步行通道等,依托人工湿地景观,吸引更多游客,创设和谐的优美环境。

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篇8

关键词:城市湿地公园;黄土崖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湿地净水系统;生态景观

中图分类号:G246文献标识码:a

城市湿地是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重要的自然资源。利用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适宜作为公园的天然湿地类型,通过合理的保护利用,形成保护、科普、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园,为城市湿地公园。我国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的发展是还处在初级阶段,建设经验还比较单薄。随着城市建设发展,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理论与设计方法将更为完备。在实际的规划设计中,规划设计人员应从湿地对生态服务功能的战略高度认识建立城市湿地公园的重大意义。

城市湿地公园是以湿地生态资源为建设基质,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性、维护湿地生态服务功能为主,兼顾满足科学教育和游览休闲等活动开展的新兴公园类型。它涉及设计学、美学、各种类型生态学及其他相关科学。目前,可以说是城市湿地保护的一种较好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城市湿地保护、开发和利用的难题,因此对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的理论研究意义重大。它以保护湿地的生态系统为重点,并结合公园景观设计。通过改善市民的生活环境质量,加强城市居民的参与性,以得到更多的社会关注和支持。明确城市湿地对动植物、自然资源、以及人类的重大意义,改变城市湿地的存在状态,避免城市建设占用湿地资源。调动起社会各界对湿地的关注,形成有效的湿地保护。让城市湿地从自然生态走向社会生态,形成对湿地资源的有效利用。

作为一种新兴的公园类型和城市生态恢复保护的重要手段,城市湿地公园受到了城市管理者和建设者的热捧,成为近年城市建设的热潮,推动了城市湿地的建设发展,让人们看到了改善城市生态的希望。但由于建设的盲目性和管理法规监管缺位,过度公园化、景观同质化、生态硬质化和地域文化缺失等问题,使城市湿地公园遗失了生态恢复和保护的本位。如何在规划设计的源头,从规划设计理念、功能布局的技术角度,把住城市湿地公园城市生态恢复保护的使命,笔者试图从淄博市黄土崖湿地公园景观设计项目中探索寻求。

1项目概况

规划区位于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西南,西临滨莱高速,东至北京路,北起新村西路,南界规划马南路延长段。黄土崖具有良好的场地生态优势和地块提升潜力,应顺应地区经济发展的机遇,建立区域内具有示范性的湿地公园,实现湿地生态保护以及经济开发的双赢。

黄土崖公园距离淄博主城区最近,定位为城市综合公园。昌国路以北以商业游乐、休闲度假为主,凸显城市公园配套服务功能;昌国路以南以湿地玩赏、艺术展示为主,凸显生态湿地特色。

生态/绿色――生态价值是黄土崖建设的基底。保护并提升黄土崖生态体系,打造淄博景观典范。

诗意/浪漫――营造自然宜居环境,打造诗意旅游景观。

地标/印象――融合生态创造独特而鲜明的城市景观,打造淄博城市名片。

2规划布局

本公园为城市综合公园,规划有滨水商业、游船、露营、健身跑道、游乐设施、展览、湿地游赏、观鸟、垂钓、度假休闲等功能。与周边地块相结合,充分利用公园水域、陆地,并有机组合上述旅游功能。

黄土崖湿地公园分为三个部分:人工湿地公园、湿地公园中心旅游区、湿地坝下公园,根据各自的特点,承载其不同的功能。

人工湿地区主要以自然湿地景观为主,为游客提供观光、探索、学习的自然环境,在感受湿地公园自然风光的同时提升大众的环保意识。

湿地公园中心旅游区包含了商业、娱乐、观光和休闲度假的功能,是一个综合体,带给游客全面的服务与体验,丰富了整个湿地公园的功能,从而带动了此地块的经济效益。

湿地坝下公园则更突出静谧休闲的养生主题,为游人提供一个远离尘嚣的安逸舒适的养生环境。

2.1人工湿地公园

整个人工湿地公园包含:多媒体互动中心、访客中心、餐饮中心、湿地美术馆,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整个园区室外也设置不同主题的体验区域:森林冒险主题、湿地探索主题、以及垂钓俱乐部和室外写生区域。充分的让游人各取所需。整个园区提供给人们并不是单纯意义的风景游览区,在游玩的同时,收获知识,创作作品并提升人们的环保意识。

整个人工湿地公园分为四个区:人工湿地西入口区,人工湿地东入口区,人工湿地探索冒险区,人工湿地静谥休闲区。

人工湿地公园主入口区域,是整个区域重要的展示窗口。访客中心、多媒体演艺中心也设置于此,通过多媒体互动,向游客普及湿地知识,提升环保意识。

东入口亲水平台,亲水码头,直观向游人展示湿地公园的优美景致,吸引着游人驻足于此,感受这自然风光带给人们的清新与宁静。

人工湿地探索冒险区是整个人工湿地公园的室外活动区比较动态的部分,有各种活动主题:森林冒险、湿地探索、野外露营......为不同年龄段的游客提供丰富的选择,亲近自然的同时为自己留下美好回忆。使湿地公园不仅仅是一个提供观光的自然景点,更能够带给游人丰富的体验、互动。

人工湿地静谥休闲区相对于人工湿地公园的其他区域,此区域突出休闲、静谥的自然体验。包含了垂钓区、野外写生区、划船观赏区......游人在此区域完全可以远离尘嚣带来的烦躁和压力,尽情释放,享受湿地带给的宁静。

2.2湿地公园中心旅游区

整个湿地中心旅游区包含:滨水商业、湖边剧场、水上游乐园、度假休闲小镇。是整个湿地公园功能最丰富的区域,带给游客迷人的自然风光的同时,提供更多的生活体验。

滨水商业部分的滨水酒吧街,与周边商业街紧密结合,增添活力时尚气息;水上乐园更侧重对于玩乐需求的人群,炎炎夏日带给游人一丝凉意;度假小镇是这次设计的升华部分,带给整个片区的经济效益是深远的,真正意义上的做到以点带面,提升整个片区以至于整个城市的经济,同时又是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实现可持续发展。

整个湿地中心旅游区分为四个区:中心湿地商业区,湿地水上乐园,中心湿地主入口,休闲度假小镇。

滨水商业是和周边商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强调了此区域的主要功能,同时又丰富了整个湿地公园的功能,带给湿地时尚、活力的气质。水秀剧场也是吸引游客驻足的特色之一,是整个湿地公园的展示窗口,胶济铁路横穿此区域,向乘客展示此区域的风采风貌。给人留下深刻的第一映像。

水上游乐区是全家人的欢乐场,全家人在此尽情游乐嬉戏,感受自然的无限风光。

湿地主入口,以花海作为设计主体,突出该区域的礼仪空间。

度假小镇的设计是为了提升该区域的土地价值,打破了原有红线的束缚,将小镇和整个湿地公园一起完整的考虑,实现土地利用最优化,通过度假小镇的设计,升华该区域的用地属性,带来经济效益,实现以点带面的经济策略。

2.3湿地坝下公园

本区域主要景点有阳光草坪、亲水平台、湿地岛屿、休闲广场、休养花田、远眺平台等。

3湿地净水系统

人工生态湿地是天然湿地系统的模拟与强化,一般有土壤或人工填料和生长在其上的水生植物等组成,是一个独特的土壤-植物-微生物生态系统,利用物理、化学、生物三重协同作用使污水得到净化。按照污水流动方式分为表面流人工湿地、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和垂直潜流人工湿地。

人工湿地应符合下列要求:设计简单;运行维护费用低;尽量利用现有地形,使用诸如重力流这样的自然能源;要与周围景观保持协调;避免过于工程化的设计,尽量模拟天然系统。

通过技术与经济对比,确定本项目孝妇河来水净化工艺主要以生物滞留塘、表流湿地、潜流湿地、人工浮岛等为主,范阳河和湿地内其他分散性污水采用预处理+潜流湿地工艺。

4景观工程节能设计

绿色设计是本案设计的主旨,方案强调在满足城市功能需求基础上,更多的关注对能源和生态的可持续利用以及对良好生态环境的再造。增加生态多样性。

主要对照明、智能化喷灌系统、使用环保铺装材料、对雨水利用、建筑节能设计、人工湿地等几个方面进行节能设计。

5结束语

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篇9

>>湿地的生态价值滨海湿地的生态价值浅谈湿地的经济价值城市湿地的生态文化价值与保护利用浅谈城市湿地公园的生态景观设计浅谈湿地生态公路软基处理方法的选择浅谈湿地生态景观公园的设计与建设浅谈城市生态湿地的景观设计浅谈城市湿地公园景观生态规划的研究浅谈湿地园林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作用湿地系统的生态功能与湿地的生态恢复人工湿地公园的生态旅游价值及其利用设计浅谈城市湿地景观生态设计安邦河湿地旅游生态美学价值研究城市湿地公园的生态设计论城市湿地公园的生态设计校园湿地系统的生态构建景观湿地设计中的生态理念湿地的生态功能和效益研究关于强化湿地生态保护的研究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

[3]姚文滨王纪洪鄱阳湖回复到原面积中华新闻传媒网2007(0820)

/zgjx/2007-08/20/content_6567692.htm

[4]洞庭湖水面面积缩小六成湘西158座水库干涸红网2011(0529)/a/20110529/000053.htm

[5]谭剑洞庭湖面积开始恢复新华网2001(1102)/china/2001-11/02/content_96084.htm,

[6]国家林业局等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2000(09)

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篇10

关键词: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研究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a

前言:近年来,湿地的作用在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其强大的复合性生态功能对整个生态环境具有突出贡献。湿地有其他生态系统所不能比拟的物种基因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等功能,是生物多样性在自然界的重要支撑。在城市建设发展中,湿地的建设也起到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生态水平的重要作用,同时结合城市的经济、人文、历史、游憩等多方面因素,增强了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一、我国湿地公园现状

湿地具有强大的蓄水功能和防洪抗旱能力,在沉积营养物质以及调节区域环境气候方面也表现突出。湿地的这些功能对于城市的建设具有极大意义。城湿地公园的建设,对保护城市生态以及改善城市环境等多方面起到很好的作用,同时还发展了教育、游憩休闲等社会公共功能,从多角度出发,对城市进行有效生态的保护。

1.1湿地公园的概念

湿地公园是介于自然保护区与传统意义上公园之间的、具有一定规模的自然湿地区域,也是基于生态保护的一种可持续的湿地管理和资源利用方式。它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新型湿地资源保护模式,是缓解湿地资源保护与城市化进程矛盾的一

次有益尝试。实践证明,湿地公园建设在我国生态保护领域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并得到各级政府的积极响应,湿地保护工作已上升到党和国家层面的战略高度。当前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存在着诸如主题不突出、认识不统一和重申报轻管理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妥善处理正是湿地公园朝着良性健康方向发展的先决条件。

1.2我国湿地公园建设现状

我国在湿地公园研究方面起步晚,系统知识不是很完善,很多尝试性的湿

地公园的建设都是治标不治本,大多没有充分考量生态健康的价值尺度,较国

外多领域湿地建设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当然我国近年来建成的湿地公园也有

了长足进展,例如:山东省荣成市桑沟湾城市湿地公园、江苏盐城湿地生态国

家公园、广东珠海淇澳红树林湿地公园以及北京三里河湿地公园等等。这些湿

地公园的成功规划,不仅为城市带来了良好的空气,水源等自然资源,还提升

了城市的整体形象,加重了旅游业的发展比率,使得我国的湿地公园的建设进

入了快车道。

总体来说,我国近年来湿地公园的建设有了长足进步,也开创了一些结合

当地实际的特色建设。主要的研究领域也较为侧重湿地的整体保护,湿地生态

水平的检测和评价,主要动物栖息地的恢复和重建等等。开始系统的把湿地公

园建设与城市的发展进行统一的规划和利用,让湿地公园与城市相互作用,以

达到改善湿地条件,美化城市环境,整体调节城市湿度和用水等主要功能。当

然,较国外一些先进的建设规划经验而言,国内的湿地公园建设仍不能很好的

做到可持续功能,一些如雨水回收,污水处理等方面的处理仍显得较为薄弱,

不够精细。

二、湿地公园景观设计规划的方法

2.1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尽快出台《国家湿地保护条例》,并修改《土地法》中,将湿地的“未利用地”更改为“生态用地”,以更好适应当前湿地保护形势的需要,并为湿地保护提供法律保障;吸收当前国家湿地公园申报与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编制《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指南》,强化建设条件和要求,细化国家湿地公园评审标准和评审办法,以促进国家湿地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2.2规范国家湿地公园的总体规划设计

在总体规划设计中,应注意合理安排项目区与周边的农业及其他产业的结合,提升湿地经济的质量,同时在需要生态补水的地方,要经过严格论证,以避免新的生态欠账。同时在能力建设部分,应分别对湿地保护管理协调机构、技术骨干(能独立开展湿地监测、管理、恢复、湿地公园建设和评估)以及基层湿地管理人员(有效应用湿地指南)的能力建设提出明确要求。

2.3重视与周边农地的关系

周边农地应用缓释肥,加快节地型农业、节水型农业、节肥节能型农业的建设,奠定我国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农业生产基础。同时湿地公园与耕地之间要有一定缓冲带。

2.4探索多渠道投资机制

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改变当前湿地公园的投资难、建设难的问题,必须采取多元化投资,在保证湿地生态环境治理的前提下,制定湿地公园建设的优惠政策,引导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以解决在湿地公园建设中存在的资金“瓶颈”。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要“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可通过设立国家湿地保护基金和制定相关优惠政策,推动设立第三方参与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机制。

2.5国家层面的湿地公园管理数据库

构建全国范围的湿地公园管理网络,实现智慧湿地公园管理,实现湿地、水、生物多样性的数据化管理和面积、生物入侵、侵占湿地的动态监测,通过远程会诊、会商,实现全国湿地公园的智能化精准管理,提高湿地保护和恢复的科技含量,各种信息收集。

2.6重视湿地文化挖掘

城市化不单是群众生活方式和水平的进步,也应是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湿地公园是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有力载体。规划设计应注重挖掘并传承地域文化,重塑具有时代感的地域文化特色,用设计的方法和生态的手段生动再现与该场所有密切关联的文化背景,使公园建设溶入了当地的文化精髓。让公众在领略湿地自然风光、认识湿地的同时,了解湿地科学、地域文化及其在生态文明进程中的作用,使其不仅发挥特有的生态效益,也成为提高公众生态意识的教育基地。

2.7形成新的景观整体

湿地公园的建设多围绕着水体展开,围绕着水的这个主题进行放射型设计。城市湿地公园的景观规划应当统筹水域与陆地,及其联结地带的各种生物和能量的交互和谐,尽可能多的联系周边不同的生态系统,一起统一于城市湿地公园总体的景观规划之中,促进其和谐共赢,形成新的景观整体,惠及周边生态环境。

2.8促进各要素自身的循环圈

努力促使构成景观规划的各要素能够进入良性的自循环,以此作为基本元素,纳入整体的设计方案,形成城市湿地公园景观类型丰富多样,以及景观特色化。湿地生态自身最为重要的循环当属水循环,水循环的恢复与利用是带动整个湿地区域生态自然化的关键,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地表水与地下水进行有力的补给与治理,可以促成周围土壤质量的改善,也可以满足植被生长需求。从整体上看,城市湿地公园应协调各方面因素,形成内部稳定而充实的自身循环,自我补给,带动周边环境,确保湿地的各种条件可以充分利用。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有利于提高其所在城市的环境质量和提升其知名度。

三、结束语

总之,从国家湿地公园建设中所反应的问题和策略来看,目前,我国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应主要着眼于两个方面,一是正确引导我国对国家湿地公园的申报热潮,使之既要“热情”,又要“理性”;二是加强对我国国家湿地公园的总体规划、体系构建及其相关科学问题的研究。国家湿地公园的建立,在保护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成为国家湿地公园不仅是一种荣誉,而且更肩负了保护湿地生态系统,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陈志毅.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的探索研究――以鹰潭市西湖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为例[J].现代园艺,2014,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