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企业形象概念十篇企业形象概念十篇

企业形象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43:01

企业形象概念篇1

摘要:本文从企业管理的软化和人性化趋势出发,首次提出了企业概念管理的概念,并分别从企业组织形态、企业管理对象和企业管理方式等角度对企业管理的概念化趋势的内涵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概念管理;虚拟组织;网络组织;概念化

伴随着信息社会、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传统学科和新兴学科均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管理学科作为一门仅有百年历史的新学科其发展却尤为突出。在现代经济条件下,伴随着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管理理论和实践也在不断创新。由于企业日益重视人性化管理,企业的管理重点、方式、手段等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管理正在以硬管理为主走向以软管理为主,企业管理出现软化的趋势,而这种人性化的、软化的趋势的出现实质上预示着以实物管理为主的传统管理方式正在向以价值、概念为主的现代管理方式过渡。

一、企业概念管理的内涵

1、概念管理的定义。概念管理是指在社会经济、企业组织日益虚拟化的条件下,将管理对象、管理形式、管理手段以及管理组织形态本身等从客观实体上升到一种代表各自价值去向的观念,通过对观念的管理来实现组织的各自目标的一种管理方式。概念管理不同于依靠投入强制性的制度和物质手段的传统管理,它主要依靠思想的灌输和在同一组织中价值观的认同以及感情的互动而形成的一种理念来使企业形成强有力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概念管理实际上是一种虚拟化的管理,但它仍要以传统的组织结构和形态为载体,以某种有形和无形的产品为依托,并要借助于现代化的科学和信息网络技术,不过这种无形或有形的产品在消费者的心目中事实上只是一种“概念”产品。

2、企业管理概念化趋势的内涵。

(1)企业组织形态的概念化。传统的企业组织形式在促进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以及企业组织与社会之间的矛盾。网络组织作为一种企业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型企业组织模式,不仅使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企业组织与社会之间的矛盾问题得到合理解决,而且改变了传统管理的刚性思维,实施开放式的柔性战略,这使得企业在知识经济中的战略视野开拓更加开阔。所谓企业组织的概念化是指企业借助于inteRnet设立虚拟橱窗、虚拟展销会、虚拟经销商等,使企业组织由实体走向概念化,并不断完善其内在功能。企业组织形态的日益虚拟化、网络化,形成虚拟组织、网络组织。虚拟组织(Virtualorganization)是指为实现对某种市场机会的快速,通过互联网技术将拥有相关资源的若干独立企业集结以及时的开发、生产、销售的多样化、用户化的产品或服务而形成的一种网络化的战略联盟经济共同体。至于网络组织(networkorganization),则是一种适应知识社会、信息社会与组织创新要求的新型组织模式,它能使组织更好地适应复杂、不确定的环境变化,是与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组织外界环境日趋复杂、变化日趋迅速的要求相适应的。网络化运营的跨国公司、虚拟国家、战略同盟都是网络的形式,小企业网络是中小企业赢得协作竞争、多营优势的模式选择,新兴的虚拟组织、weB公司都具有网络组织的特征。网络组织作为一种概念公司,将会随着技术发展日趋成熟,人们对企业组织的认识也将从实体化本身向概念化转变。

(2)企业管理对象的概念化。企业传统管理的对象主要是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实体要素,但随着管理实践的发展,将管理对象只停留在人力、财力、信息等实体本身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对企业传统管理的对象做进一步的研究。事实上通过对人力资源的研究,发现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其实是对人的能力和潜力的管理与开发,对物的管理其实是对物的效能的管理和开发,对财力的管理其实是对投资行为和资金所蕴含的资本属性的管理,这些上升为概念化的能力、知识、功效、属性等所蕴含的无形资产是巨大的,这将不仅在理论界,而且在实业界越来越成为管理和研究的重点。在实践中,企业经营者日益重视声誉、价值、文化等无形资产的管理,这些概念化的管理对象对企业发展越来越重要。以企业管理对象的核心要素“人”为例,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已不满足于“经济人”、“社会人”、“复杂人”的人性假说了,出现了“观念人”、“概念人”等更为虚拟化的人性假说。事实上,以自由、开放为特征的现代经济环境,使一些企业已经意识到,人才的合理流动不仅是社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创新和注入活力的需要,企业经营者一味的把心思放到如何留住人才上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经济的,而应当把重心放到优秀人才给企业所创造的人格化的企业文化、企业精神上。信息资源作为信息社会现代企业重要的管理对象,其概念化的特点也是显而易见的。总之,管理对象的概念化必将导致管理科学的发展走向一个新的阶段。

(3)企业管理方式的概念化。由于受传统企业组织和管理对象的观点的束缚,一般企业在管理方式的创新和发展方面总是站在传统经济学基础上认识管理方式的变革。笔者认为,传统的管理方式对企业内部环境下或许还有用武之地,但对于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到来的今天,对以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化市场经济主宰全球的时代背景之下,企业组织的外部的管理控制靠传统的经营方式很难取得佳绩。适应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的网络组织的出现,以及企业组织日益对管理对象无形化、价值化、概念化认识的发展必然导致管理方式的转变。首先是其经济学基础从传统的信息经济学向注意力经济学、虚拟经济学发展,在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信息社会,信息不是真正稀缺的资源,它能通过inteRnet等各种物质的技术的手段获得,甚至会过剩,但人的注意力和虚拟产品却是真正的稀缺资源,这也正是现代企业和一些新兴的电子商务企业越来越重视顾客管理、服务管理的原因所在。目前,以网络为基础的新经济其实质就是注意力经济,在这种社会形态中,最重要的资源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货币资本,而是注意力。注意力正在成为“虚拟经济的硬通货”,与此同时,虚拟产品的市场正在不断扩大。所谓虚拟产品是以传统的产品实体为载体,在此基础上在消费者心目中所形成的品味、潮流、时代感、服务等后续产品,虽然它是传统有形或无形产品的衍生物,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消费结构层次的变化,这种传统产品的衍生物在消费者和顾客心目中的地位逐渐占据中心地位,在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对消费者市场的这一变化不能视而不见,这就要求管理、营销方式与之相适应。

二、企业概念管理展望

概念管理思想虽然还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时期,但它的实践却有近十年之久,自九十年代伴随着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革命时代的到来就已兴起。进入二十一世纪,市场经济全球化和跨国公司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社会产品本身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比以往更加丰富,大多数产品已由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同时由于企业间接国际交流加深,技术信息管理方法的传播更加迅速,使得产品差别化越来越少,以传统的产品本身去拓展市场越来越困难,企业只有通过对传统产品的功效进行延续、衍生将产品上升到“概念”层次来吸引消费者和投资者的注意力,扩大企业的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实现这一目标,首先需要组织再造、组织创新。虚拟组织、网络组织作为适应各种环境的新型组织形态,将成为组织再造、组织创新的必然趋势。其次,需要管理对象和组织目标的再造和再认识,无论是对企业内部的人、财物、信息的管理,还是对企业组织内部的产品、市场、顾客的管理都需要重新定位和组织。真正能给组织带来利润的市场的不是管理对象本身,而是这些对象所蕴含着的一些无形的“概念”,这些概念如知识、有效信息、技术、企业文化、价值观、声誉等,一旦借助于其载体,如企业员工、企业组织、企业营销网络等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将给企业带来的利润是巨大的,是其他同类企业无法超越的,要比技术领先而占领的市场制高点更加巩固,这一点已被一些新兴的网络公司首先意识到并取得成功。随着市场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这一点必将会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另外,还需要营销管理方式的再造和创新。营销方式的概念化趋势将在一些传统组织向现代网络组织转变的过程中表现的更加突出,概念营销方式将成为在未来以知识经济为主的社会中的重要营销方式。当然,“概念”营销的关键在于获得消费者持续的注意力,若企业组织完全脱离其载体,如产品和其提供的服务等,只是搞些文字游戏,或一些虚假的热点新闻来追求其轰动效应,这只会是昙花一现,最终只会导致失败。这些所创造的概念事实上并不是虚拟、虚构出来的,它实质上是企业在探寻组织实体要素的原动力过程中产生的,这些“概念”加深了我们对企业组织实体要素的再认识,从这一点上讲,概念管理的提出将会对未来组织的发展带来一场思想上的革命,将会对企业组织的发展提供一条新的经营理念和思路。

参考文献

[1]丁宁、张金成《企业概念创新的实质》(《企业改革与管理》2001.7.8-9)

[2]孙选中《重塑企业竞争新理念》(《经济管理》2001年第21期)

[3]李显君《论企业竞争力及其培育》(《光明日报》2001.5.22B②)

[4]陈佳贵、罗仲伟《网络经济对现代企业的影响》(《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第1期)

[5]林润辉、李维安《网络组织—更具环境适应能力的新型组织模式》(《南开管理评论》2000年第3期)

[6]孟子飞《虚拟经营:中小企业参与全球化竞争的战略选择》(《企业技术进步》2002年第2期)

企业形象概念篇2

关键词:企业;标志设计;图形创意;方法

企业标志设计代表的是企业的整个形象,是企业的经营理念、精神文化、性质的总代言,所以企业标志设计在企业形象视觉传达系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企业标志设计是标志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衡量一个企业标志设计的好与坏,所关系到的设计因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企业标志设计中的图形创意。图形创意是根据主题的要求通过丰富的想象表现出具有创造性意义的视觉形象。企业标志设计是要把企业形象的主题概念准确的转化成视觉上的形象,而不是单纯的一个图形表现。约翰·斯通斯在《非常规标志设计》中提到,“设计一个标志的首要任务就是使其标志图形具有快速的可识别性和可读性,它不该使观者第一眼看上去就不知所云。”辛玲在《企业标志设计中视觉创意表达研究》中说:“企业标志设计既要有新颖独特的创意,能表现企业的个性特征,还要用形象化的、精炼化的艺术语言表达出来。”

一、企业标志设计和图形创意的概述

在原始社会就有了标志设计的发展,从原始的图腾、印记到后来的商铺招牌、幌子,一直到现在都有着对标志设计的传承和发展。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产生了现在的具有时代特征的企业标志设计,它是标志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丰富的图形创意来体现出它要表达的内涵和主题。企业标志设计在企业视觉传达系统中起着重大的影响,是企业视觉形象的最重要内容部分,它传达的是企业的精神、理念和企业形象的基本特征,是企业文化内容的集中体现。企业标志设计就是一个简单的图形、文字设计、或者图形与文字的简单组合,将设计出来的标志图形对企业整体形象进行概括,用生动形象的图形去表现它,促使它所表达的主题思想明确,从而达到准确直观地给人们传递出企业信息的目的。一个优秀的企业标志设计与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图形创意息息相关。“图形创意是指设计者根据主题的概念通过丰富的想象与制作,运用基本的图形语言表现出具有创造性意义的视觉形象,简洁明了、一形多意、联系恰当是图形创意的基本特征,在传达主题信息的同时也传递了某种思想观念和情感。”在现今这个发展迅速的信息社会中,这些简单醒目的图形语言表达的内涵和其实效作用将会越来越丰富。企业标志设计与图形创意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企业标志设计中,不管是用图像还是用文字或是其它的一些元素,它都是以一种图形化的形式来表现的,并不是直接简单的应用。所以在设计企业标志时,图形是作为一种企业形象的符号,利用图形化的语言传递企业的主题信息,越有意境的图形创意越能吸引人们的眼球,才能快速的把要表达的内容信息传递出去。不管是图形创意还是企业标志设计,它们都具有易识别性、可记忆性和形式美,因此二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也就是说标志就是一个图形的展示,而图形也能够体现出企业标志设计所要反映的内涵。由此可见,图形创意在企业标志设计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企业标志设计就是一个图形化的过程。只有有效的将图形创意与企业标志设计紧密的结合,才能设计出优秀的企业标志。

二、企业标志设计中图形创意的特征

图形创意是把想要传达的内容变换成最简洁、明了的图形语言,是对一种创造性图形语义的认知。因此,当其运用到企业的标志设计中时,就要和关于企业标志的设计属性、设计形态和设计目的相结合。由于企业标志设计本身具有的特殊性,在设计中也就会表现出图形创意方法的不同特征。企业标志设计中的图形创意在概念上通常具有多重性。图形创意所表达的往往是一些概念性的东西,这一点在企业标志设计中很常见,因为标志是一种具有特殊性意义的符号,它是具有多重属性的。对于一个优秀的企业标志设计,它传达出的不仅仅是企业的名称或者产品的特性而已,还要能够涵盖一些关于企业的发展目标或是企业的精神和文化等特征,所以在企业标志设计的图形创意中就要包含这些多方面的概念性。把它们集中在一起凝练出一个有特殊意义的图形,让这一个形态能够表达出各种含义的效果。企业标志设计中的图形创意在形式上往往趋于符号化和抽象感。其一,符号是一种载体,它能够有效地传播信息,用概括和抽象的视觉形式将一些特定的信息或语义迅速传播和被理解,因此企业标志设计中图形创意的表现形式通常采用的是符号化和象征性的方法,以便被人们快速直观地理解和记忆。其二,企业标志在实际应用中,它的形式和尺寸变化有所不同。有时候应用到的地方空间或规格比较小,应用较小时,那些看起来过于复杂的图形所要表达的信息就会很难被识别,所以企业标志设计中的图形创意应该是简洁和概括的形态,用凝练的图形语言来体现出鲜明的个性,给人以识别的认同、沟通和记忆。

三、企业标志设计中图形创意的方法

企业的标志设计主要是以图形为主,不同的企业就有着不一样的标志图形创意,将创意图形表达出企业的名称、企业的经营理念或是企业的精神文化,形成企业自己独特的标志符号。企业标志图形的创意方法有很多,有以传统吉祥元素、人物符号、自然的客观物象和抽象的几何图形等为主要的图形创意方法。很多企业标志设计中都会运用到传统吉祥的元素作一些象征性比喻,以物寓意的形式来表现。这些标志设计借助某种物象来加以体现,有的其实看起来似乎是毫不相关的事物,当一旦找到了它们之间的相似处时,就能够把它们恰当地联系起来,使被象征或比喻的事物形象变得明确、生动和易于理解。以人物符号为主体作为一个企业的标志在很多地方都常见。这种标志设计的图形创意方法往往比其它图形、文字传递的信息更直接、鲜明,也容易被人们理解和识别。将人物形象在造型、色彩等方面进行一定的概括、简化、加工,通过夸张的变形处理。表面上看与现实的差距非常大,但是实际上是夸张的把人物形象表现了出来,这样既容易识别,又具有强烈的个性。

大部分企业标志的图形常常是从人物、动物、植物、建筑、风景、器物等客观物象中直接变化而来,也就是标志设计的具象表现形式。根据客观事物的特征,通过装饰性的变形或者是其它各种简化手法的处理,使其形象更加鲜明、生动。这种具象的表现形式具有很强的直观性,明确易懂,易于被人们接受和识别,并能够从心理上缩短与接受者之间的距离,给人一种亲近感。在企业标志设计中,用一些几何图形作为元素构成抽象形态,一般比较简洁单纯,有利于大量地复制和利用,表现形式多以方、圆、三角等图形以及点、线、面的排列组合而构成,也有写意的、偶然的形态和其它的形态等等。这些标志形态不再具有客观对象的形象特征,而是以抽象的图形符号来表达事物的特征和含义。“将抽象的几何图形通过形态变化或它们之间的排列组合,使一些复杂的、难以实现的事物特征和含义抽象地表现出来,给人以视觉和心理的联想,使抽象的几何图形与受众心理形成呼应,达到沟通,从而理解标志图形所传递的信息。”抽象的几何图形是高度的提炼概括,虽然常常不容易被理解,但是一旦使受众识别了,图形中所表达的内容信息往往会比具象的图形更加丰富,更加易于识别,更能表现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它多适用于具有现代感的企业标志设计。

四、企业标志设计中图形创意方法的未来展望

随着标志设计领域的不断研究和创新,企业标志设计中图形创意的方法将不会是一成不变的。在现今很多企业的标志设计中都是平面化的图形创意,只有极少数的企业标志设计中应用的是立体化的图形创意方法。因此随着企业标志设计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今后企业标志设计中平面化的图形创意方法会渐渐转向立体化的图形创意方法。

利用立体的表现形式打造出的企业标志图形与平面的表现形式相比,立体表现形式更能使得企业标志具有现代感,更能迎合社会群众追求多变的审美性,在多方面更加丰富了企业的精神文化和经营理念。平面化的企业标志设计基本上是纯色填充的图形创意效果,而立体化的企业标志设计是通过对抽象图形进行多维的动感、错位、叠加,用渐变色彩填充的立体空间图形,具有更丰富的材质和光泽,拥有更强的视觉传达效果。

企业标志设计的最重要设计原则是标志图形所传达的信息要简单易懂、使人容易记忆。无论是平面化的企业标志设计还是立体化的企业标志设计都需要遵守这一原则。合理组合的表现手法和视错觉原理手法是立体表现形式的两种比较常用的图形创意方法。在企业标志设计的图形创意上,单一元素的图形所表现出的视觉冲击力并不强。因此通过理性、合理的方式将不同颜色的图形或形状组合起来,调节合适的大小、颜色和方向,使其标志图形具有空间层次的视觉冲击力效果。除了这种方法以外,也可以利用视觉错位手法表现企业标志设计的立体化图形创意效果,也就是视错觉原理,指“人依据自身经验和视觉幻象对真实客观事物的错误感知,被称为视觉错觉或视错觉。”在企业标志设计中,给标志图形的某个局部进行合适的增减或结合,能够引起人们产生视觉错位的效果,将标志图形表达出的信息在人脑中强化记忆,勾起重复记忆的作用。

图形创意的方法对企业的标志设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的标志设计已经不再是以往的单纯表现,而是有意识的赋予标志图形更广、更具创造性的概念。一个优秀的企业标志设计必须要有它的独特优势,不管使用什么样的图形创意方法,最终都要能够最容易的被人们识别、理解和记忆。企业标志设计中图形创意的方法需要更多的创新点来支撑,随着市场的需求和人们对设计审美观念的不断提升,企业标志的设计要求就会越来越高。我们应将企业标志设计中图形创意的方法当做一种创新的启示,打破以往的旧观念敢于发散思维,切勿一成不变。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鲜明易懂、符合时代特征的优秀企业标志。

参考文献:

[1]陈新华,张磊.标志设计中的图形创意[J].艺术百家,2007.

[2]邓珊.浅析图形创意中的正负形构成形式在标志设计中的应用[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3.

[3]孙舜尧.探析现代企业标志图形的动感设计[J].设计实践,2011.

企业形象概念篇3

今天我们先来说说企业文化的几个基本概念

根据管理沙龙的活动安排,今天由我先发言,就企业文化基本内容和几个概念的定义谈自己的学习、研究心得。

为什么我们现在仍要关注企业文化基本内容的概念和定义?应该说,一方面,这是我们公司继续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需要。深入研究企业文化基本内容,厘清企业文化一些重要内容的关系正是进一步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项基础工作。这项工作能使我们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获得更深刻的认识基础并收到更好的建设实效;另一方面,从社会层面上说,关注企业文化基本内容也是推进我国企业文化理论研究的需要。现在社会上有些理论工作者和很多企业对企业文化的一些基本内容的认识、阐述仍然比较混乱。社会大背景告诉人们,企业文化的理论研究亟待推进。我想,我们公司是可以为我国企业文化理论研究的推进作出比较大的贡献的,因为我们公司有这方面理论研究的热情、勇气和实力。

今天我的发言有两个内容:一、什么是企业文化;二、企业观念文化的三个重要的概念及其定义。

一、什么是企业文化

熟悉形式逻辑的同志都知道,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而定义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最常用的下定义方法是揭示一个概念归附的属和种差。列宁说,下定义“首先就是把某个概念放在另一个更广泛的概念里。”

中国电力出版社曾出版过《企业文化建设简要读本》一书,此书给企业文化下了个定义:“企业文化主要是指企业成员所共有的行为方式,共同的信仰及价值观。之所以这样定义,是基于我们对企业文化本质的认识。企业作为一个社会组织,员工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自然会形成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在此基础上,又进而生成了共同的信仰和价值观,久而久之,一种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就形成了。”我个人认为,这个定义不够理想,因为企业文化的主要内容显然不仅仅是企业成员所共有的行为方式,共同的信仰及价值观,还有很多内容。

最近国务院国资委在一个文件中也给出了一个企业文化定义:“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企业精神和经营管理理念为核心,凝聚、激励企业各级经营管理者和员工归属感、积极性、创造性的人本管理理论,是企业的灵魂和精神支柱。”我个人认为,这个定义也不够理想。企业管理理论只是企业文化的一种形态。设备是文化、制度也是文化;行为是文化、服饰也是文化;思想教育是文化,技术监督也是文化;人本是文化,钱本也是文化。魏晋时有篇很有趣的嘲讽散文《钱神论》,说“钱之为体,有乾坤之象”,“无德而尊,无势而热,危可使安,死可使活”。假如一个企业只依靠钱来搞钱,能说就不是文化?它肯定是一种企业文化,当然,肯定不是一种先进的企业文化。

我认为,广义的企业文化的定义是一个企业所创造和拥有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企业文化建设活动中所指的企业文化是狭义的企业文化,狭义企业文化的定义是企业在经营实践中所创造或自然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点且以经营理念为核心的一组精神观念与其外化存在的总和。很明显,一个企业的狭义的企业文化不是该企业所创造或拥有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除了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观念外,狭义的企业文化只是指全部财富中能体现具有特色的本企业精神观念的那部分内容。

企业文化的内容有很多,有企业经营理念、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伦理、企业发展战略、企业宗旨、企业经营哲学、企业风尚、企业仪式、企业形象、企业标识、企业制度、企业英雄人物等等。而文化都是有其内容、形态结构的。比如儒家伦理的四维、五常、八德、百行、比如易经的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再比如唯物辩证法的存在、意识、三大规律,诸对范畴等等。从文化的形态结构上说,企业文化的诸多内容可分为三个大层次:最里面的一层是由企业经营理念为核心的精神文化层次,外面一层是制度行为层次,最外面的是物质文化层次。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的表现形式往往是三个层次全面推进的,而从其性质上讲,精神文化的建设是最重要的,制度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衍生和外化。天君泰然、百体从令,抓好了精神文化建设就是抓住了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

二、企业观念文化的三个重要的概念及其定义

企业观念文化有三个内容特别重要,即企业经营理念、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这里需要说明一下,即企业文化的有些概念都是拟人化的,就是赋予企业以人格,把一个企业当作一个人来说。

(一)关于企业经营理念

在讨论经营理念时,有的同志可能会联想到中外哲学史中的关于理和理念的概念。我想,这类概念应该参考,但不能完全套用,因为各个历史时期,东、西方各位大师所说的理和理念的涵义是不尽相同的。

什么是企业经营理念?企业经营理念是一个企业的关于经营的对象、目的、目标和主导方法的基本思想(做什么?为什么做?做到什么程度?怎么做?)。企业的各项活动正是在这种基本思想的支配下展开的。在企业的作为空间里,企业如何把好市场脉搏确定经营对象?企业经营的目的是为了持续稳定地提升企业的素质,更好地满足社会、出资人、客户和员工的合理需要,还是局限于某一两个方面?企业是不断自我加压、追求卓越,还是自然无为、安于现状?企业根据各自生存的具体条件,应该确定什么基本思路、采取什么基本方法来实现目标,等等。这些内容就是企业经营理念。一个企业实际的经营理念是否科学是企业是否能获得正确发展的前提。而经营理念的正确来自于企业决策层的精神境界、思想水平、理论和经验素养以及战略眼光。

在企业文化理论中,还有一个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基本概念是企业经营哲学。我们知道,所谓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除了哲学上的各种流派名称外,人们在对某一特定领域认识的层次冠以“哲学”称谓时,往往是指对这一特定领域的总的、基本的看法,企业经营哲学也是如此。企业经营哲学的基本内容不可能是一个企业关于自身经营的外部条件和自身要素的相互联系和运动变化的总的规律的学说。其实,它的内容就是关于在一定的经营条件下,企业经营的对象、目的、目标和主导方法的基本思想。因而,企业经营理念和企业经营哲学在逻辑关系上应属同一概念。

另一个相关的基本概念是企业宗旨。所谓企业宗旨,就是企业存在、运作的根本目的。应该说,企业宗旨是企业经营理念的一个组成部分。无论我们如何表述企业宗旨,都必须了解它与企业经营理念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只有了解了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我们才有可能避免认识和表述的混乱。一个企业的宗旨应该是比较明了的,无须将其推演得玄奥复杂。

一个企业,无论是否有计划地展开企业文化建设,无论是否承认或宣告自己的企业经营理念的存在,他都有自己的经营理念。你可以从企业的运作实践中看出他的经营理念的存在。在经营理念的宣传上,有宣告的企业经营理念和企业真实的经营理念是一致的,也有宣告的企业经营理念和企业真实的经营理念是不一致的。

有的同志可能会认为,在社会上、媒体上看到不少企业的经营理念都是空洞的东西。这有两种可能:也许,你看到的有些企业的所谓经营理念确实是空心萝卜;也许,那些理念是实心的,有丰富内涵的,只是你自己还没到那个火候,没有理解抽象理念的深刻含义。为了便于大家研究企业文化理论,这里,我们可以强调一下:一些企业宣传的经营理念不一定就是这些企业真实的经营理念,真实的经营理念是可以在企业的经营实践中得到验证的;社会上出现的有些时髦经营理念不一定是科学的经营理念,科学的经营理念一定是符合企业发展客观规律要求的。

(二)关于企业价值观

一谈价值,有些同志就会想到商品的两重性。世界上第一次意识到商品的两种用途的是古希腊最伟大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他指出,每种货物都有两种用途:一种是物本身所固有的,另一种则不然。例如鞋子,既用来穿,又用来交换,他的这一概念到18世纪的西方古典经济学体系建立者亚当.斯密手中发展成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从此成为经济学中的固定范畴。企业价值观里的“价值”不是等价交换的尺度,它只是从效用的角度说的。

什么是企业价值观呢?所谓企业价值观就是企业在一定的历史、环境条件下,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客体是否具有能满足自身需要属性的系统的认定原则。再通俗地说,企业价值观就是一个尺度,能衡量和告诉人们什么东西是对我们企业有用的。就象画一个圆圈,企业价值观就是这条封闭的弧线,你知道了这条弧线,就知道弧线内的东西都是对我企业来说是有用的、有价值的。在一个圆圈中,对企业有用的东西很多,其中包括核心价值客体,即能满足企业在一定时期生存发展过程中最重要、最关键需要的客体。这种对核心价值客体的揭示加上对企业总的需求范围的说明,就构成了企业价值观的两个最基本的内容。在了解企业核心价值客体与企业价值观关系的前提下,企业要把价值观研究的重点放在准确揭示企业核心价值客体上。对企业核心价值客体的准确揭示可集中反映企业对自身运行整个链条的关键环节的识别和把握能力。这种对关键环节的正确识别和把握、这种对企业核心价值客体的着力追求能高效地带动企业各项营运活动有序地开展,持续地给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足够的动力。

(三)关于企业精神

什么是企业精神?企业精神就是深植于员工个体意识,并在员工具有同一风格特征的从业行为中体现出的一种最能激发员工工作热情和保持企业生存、发展活力的观念。

企业精神的确立应该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自生型,另一种是导入型。自生型是指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由于领导和普通员工共同努力、内外环境的相互作用,使企业员工主流群体的行为逐步形成了共同的风格并焕发出激情,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提炼,形成企业精神。导入型是企业决策层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先用简洁口号形式提出一种富有激情的观念,再有计划地向员工灌输并使他们接受这种观念,进而使观念在员工的工作行为中体现出来。:

导入型的企业精神带有很强的输入色彩,需要培育。导入型企业精神培育成功的前提有两条:一、提出的观念要正确和准确。即观念正是企业所需要的,能被员工所接受,能焕发出员工的工作激情,能外化为员工具有同一风格特征的行为;二、企业精神培育的条件要创造和组织好,使员工接受观念、焕发激情由可能变为现实。

企业形象概念篇4

关键词:图形;企业Vi标志设计;形象推广

中图分类号:J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4-0144-01

作为一个企业Vi标志形象的优劣,直接关系着人民对这个企业形象的认知度,是一个企业成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如何设计出一个好的图形式Vi标志,以此加深人民在视觉上对公司的直观性和文化内涵的了解和认知,树立人民对这一企业品牌视觉沟通形象的认同,是本文论述的重点。

一、图形的概念和特征

1、图形的概念。

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图形概念与设计学科中的图形概念存在一定的差别。视觉艺术中的"图形"概念与信息和传播有着密切的关系。广义的图形概念应该界定为:图形(Graphic)是所有能够利用来产生视觉图像并转为信息传达的视觉符号,是由绘、写、刻、印以及现代电子技术、摄影及处理等手段产生的能传达信息的图像记号。

2、图形语言的特征。

图画式的图形语言是一种有助于视觉传播的简练而单纯的语言,具有直观性。图形语言具有传播的特性。图形语言和文字一样,一旦被大家公认,它的内涵就确定下来且不易改变。

二、图形类标志在语言传达上的优势性表现

图形标志是以富于想象或相联系的事物来象征企业的经营理念、经营内容,借用比喻或暗示的方法创造出富于联想、包含寓意的艺术形象。其优势性表现在:

1、图形是传播信息的形象简语。

2、图形是最易识别和记忆的信息载体。

3、图形是世界通用语言。

4、图形具情绪感染力和精神浸透力。

三、图形类标志表达方式及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图形类标志是指非文字以外的各种视觉形象符号,包括抽象和具象两种表达方式。单纯的图形标志往往运用简洁抽象的几何造型或生动具象的物象形态,来创造独特的视觉符号。

(1)抽象表达:将抽象的理念、概念转化为清晰可见的视觉形态。例如日本三菱银行的标志;

(2)具象表达:直接利用具有代表性的物象直观地表达涵义,真实形象是这类标志的特点。

1、图形类标志在国内外企业中的应用。

以国内外几家著名的企业品牌形象为例,对图形化标志的应用形式展开论述。

中国联通公司使用了人们最熟悉的吉祥结“盘长(百吉)”作为自己的图形化标志,看上去不仅给人们带来喜悦,而且图形回环贯通与企业业务紧密结合,一目了然,难以忘怀,为人们所喜爱和认同。

人民铁路徽标,是一件高度简练、结构严谨、内涵深刻的优秀标志。以一个象形的“人”字与一个写实的“铁轨”断面组合的高度简练的火车头图形,紧紧扣住人民和铁路这一主题,充分体现了“铁路为人民,人民爱铁路”鱼水关系。同时,似稳健朴实的“工人”二字,显现铁路工人以刚强无比的力量去努力造福于人民、顽强地为祖国建设服务的精神。

2、图形类标志设计的原则。

一个成功的标识,既要有独创性,又需要具有强烈的艺术美,我们在设计中并非简单的“拿来主义”,如果不求甚解、依样画葫芦,照搬一些他人的东西或原始的一些符号,就开始进行肤浅的形式美和现代美的组装,那么设计出的标识难免会落入俗套。在标识设计中,我们要本着科学求实的态度,去伪存真,把各种各样的点、线、面、体进行分割与组合,运用艺术原则和艺术规律,强调标识的形式感和现代性,结合传统装饰图形艺术,从简化的字母、字体以及现代抽象图形的角度来着手进行设计,兼收并蓄,融会贯通,不断发展创新,设计出的标识不仅具有现代感、信息感、商业感,而且具有较强的审美性,就会设计出意义深远属于我们民族的又是国际化的现代标识。

结束语:以图形为主要元素的标志设计,以其具情绪感染力和精神浸透力、瞬间性和直接性强,现场感和诠释力强等优点,可以使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相对完整的信息。从某种程度上说,图形类标志对于发展经济、创造经济效益、维护企业和消费者权益等具有重大的实用价值和作用。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标志的直观、形象、不受语言文字障碍等特性极其有利于国际间的交流与应用。

企业形象概念篇5

【关键词】企业文化定位消费者认同

一、引言

随着市场竞争不断加剧,商品成为用于建构自我、实现自我认同的道具,那么为企业塑造鲜明的文化定位已经成为商家进行企业形象传播、区隔竞争对手及沟通消费者获得消费者认同的决胜武器。然而长期以来,我们企业总是以某种“一统模式”来构建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定位缺乏个性无法吸引并满足消费者的符号需要,这会大大阻碍消费者的认同感的获得。久而久之,企将会逐步丧失其竞争优势,无法获得长足的发展。本文就尝试从消费者认同的角度分析企业的文化定位,探索企业文化定位与消费者认同的关系。

二、企业文化定位

(一)企业文化与企业文化定位。自上世纪80年代企业文化(CorporateCulture或organizationalCulture)研究兴起以来,国内外学者以各种认识从不同的角度对企业文化进行了多种多样的阐释和解读。企业文化理论之父edgarH.Schein(1985)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成员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为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并且是新成员在认识、思考和感受问题时必须掌握的一套价值体系,是推动企业前进的源动力及核心竞争力。约翰・科特(1992)指出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至少是企业高层管理者们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Z理论创始人威廉・大内则认为,企业文化是指导企业制定员工和客户政策的宗旨,一个企业沿袭下的传统和氛围构成了其企业文化。邢以群,叶王海(2006)指出企业文化根植于组织并对组织成员的行为和企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郭秀敬(2011)则将企业文化定义为,一个企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并以价值观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基于以上定义,我们可以知道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培育起来的具有本企业特色并为全体员工共享和认同的价值观、信念、行为规范、企业精神、经营管理理念等,它一企业价值观为核心,是企业根据本企业内外环境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而确定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企业文化建设需要经历一系列的环节,而在这诸多环节中,企业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企业应该塑造怎样的企业文化即企业文化定位问题。王军(2004)指出文化定位是指企业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根据企业的发展历程、发展战略、人员构成及目前管理问题等现状进行调研,是树立企业独特个性及在确定目标顾客心目中差异形象和位置的企业战略活动,是塑造企业文化的首要一环。

(二)企业文化定位的重要性。杰克・特劳特在其撰写的著作《定位》中陈述:定位是如何使企业在潜在客户的心智中显得与众不同,定位也因此被誉为是“第三次生产力革命”。准确的企业文化定位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维持、提升等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首先,准确的企业文化定位能够使企业重新审视自己的过去和现在、方向及目标。同时也会使企业对自己的优势、劣势以及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差异进行更为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并从中提炼出最具价值的且不同于其他企业的部分,并以此构建企业战略。其次,企业文化的最终追求就是员工行为习惯的形成、共同的行动模式以及明确的价值行为选择。厉以宁指出,不同企业的企业文化的共性之一就在于增强员工认同感和企业凝聚力。最后,企业文化表现为一系列的基本价值判断或价值主张,那不同企业特性就决定了有不同的价值主张,这些不同的价值主张就是企业独有鲜明的特点。独特的企业文化定位会外化为个性的经营理念、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品牌特征及企业形象等从而促进企业与顾客、利益相关者之间达成共识,起到提高企业形象感召力的作用,获得消费者的认同。

三、消费者的认同与企业文化定位

企业形象概念篇6

关键词:形式逻辑;系统;企业组织结构;分类

目前,在国内出版的管理学相关著作中,通常把企业组织结构形式划分为直线型、职能型、矩阵型和事业部型,等等。这种分类方式存在着普遍性的逻辑错误。本文即针对这个问题,探讨分类的前提及分类时应该遵守的逻辑规律,目的在于揭示进行逻辑学教育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1对事物进行分类的前提

对事物进行研究的前提,就是明确对象。确定研究对象时所应用的基本方法和所遵循的基本思维规律就是“一分为三”。确定研究对象的过程,也就是把世界“一分为三”的过程。现代系统论认为构成宇宙的物质的基本存在方式就是系统。所谓系统,就是相互作用着的若干要素的复合体。

如果以系统来划分空间,宇宙可以在任何一个层次上分割为3部分:系统、系统的内部要素以及系统的外部环境(系统、要素、环境)。宇宙中每一个层次的系统都可以作为研究和思维的对象。针对某个企业而言,可将宇宙分为:企业内的要素、企业本身(以系统整体存在)、企业环境(企业系统边界外的部分)。企业的要素在这里指的是针对企业整体的下一级组织,可能是职能部门或事业部或项目部,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系统是以层次性体现出来的,分类即用某个标准,对企业这个系统向内进行的划分,逻辑上只能是一个层次、一个层次地逐步进行。显然,在思维中产生对象的过程就是把时空“一分为三”的过程。

2分类时应该遵守的4个逻辑原则

2.1每次分类的标准要同一

对某个事物进行分类时,每次分类的标准(根据)只能是1个,不能是2个或2个以上。否则,就犯“分类标准不同一”的逻辑错误。如把“文学”分为“古代文学、外国文学、民间文学”,就同时采用了3个不同的分类标准对“文学”进行分类。针对“企业组织结构”,假如按照“企业对管理工作的高度授权是基于项目、产品或区域的选择”的标准,企业组织结构可分为:项目型和职能型,或产品事业部型和职能型,或区域事业部型和职能型。

2.2分类后各子项外延之和必须等于母项外延

分类后的各子项外延之和与母项的外延必须相等,否则,就犯“多出子项”或“子项未尽”的逻辑错误。“多出子项”指分类后的子项外延之和大于母项外延。如把“高校教学人员”分为“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见习助教、研究生”,就多出子项“研究生”。研究生虽然有时也承担部分教学任务,但他们是学生,不是教学人员。“子项未尽”就是分类后的子项外延之和小于母项外延。如把“生物”分为“动物和植物”,漏掉了“微生物”。针对“企业组织结构”,假如按照命令传输是否是线性的标准,结果只有两类:直线型和非直线型。而非直线型往往以矩阵型组织为主。

2.3分类后的子项之间互不相容

违反这条原则,就会犯“子项相容”的逻辑错误。例如,有辅导员把“班级里的学生”分为“三好学生、积极分子和后进生”,就犯了“子项相容”的错误。“积极分子”与“三好学生”是交叉关系,与“后进学生”也是交叉关系。“子项相容”的逻辑错误通常是由分类标准不惟一引起的。如把“企业组织结构”分为“直线式、职能式、矩阵式”3种类型,即犯此错误。因为同时采用了2个分类标准,导致了“直线式”和“职能式”有交叉的共同部分——直线职能式。

2.4分类应当按层次逐级进行,不能越级

事物以系统方式存在,概念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具有层次性,其上有属概念,其下有种概念。分类就是把一个属概念分成几个并列的种概念,如果需要,可以将种概念再分为次一级的种概念,这样逐次进行。如果在分类时混淆了属种层次,就会犯“越级分类”的逻辑错误。例如,汉语“词”可先根据能否充当句子成分这一标准,分为“实词和虚词”,然后可再把“实词”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等,把“虚词”分为“介词、连词、助词等等”,如果需要,还可继续分下去。但是,如果越过“实词和虚词”的层次,将不同层次的概念并列,如把“实词”与“介词、连词、助词”等等并列,就属于“越级分类”。

3企业组织结构分类中存在的逻辑问题

3.1企业组织结构的定义

什么叫组织结构?可定义如下:组织结构指组织中对人的责任、权力和利益的安排所表现出来的结构特征。其表现为职能部门和岗位的设置、部门之间的指令关系的界定等等。责任,即职责,就是分内应做的事;权力,指个人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利益,即回报,是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的总称。

实现组织目标是进行组织结构设计的目的。因此,企业组织结构可定义为:指企业中对人的责任、权力和利益的安排所表现出来的结构特征。

3.2相关著作和教材对企业组织结构进行分类时存在的主要逻辑问题

对企业组织结构进行分类并不复杂,然而目前在许多的管理学教材和相关专著中,往往把企业组织结构分为明确的几种类型,这是很不恰当的。把企业组织结构描述成几种固定的类型,会导致学习者思维的僵化,非常不利于培养学习者的独立思考能力。事实上,对相关基础概念进行准确的界定,是对事物进行深人研究的前提和基础。相关文献对企业组织结构进行分类时,存在2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疏于对企业组织结构进行精确而严谨的定义;二是在分类时,不遵守逻辑原则,导致出现逻辑错误,表现如下。

3.2.1分类标准不同一

管理学教材中,在对企业组织结构进行分类时,存在许多逻辑问题,却鲜有人论述。例如,文献[3]把企业组织结构分为:直线型组织、职能型组织、直线职能型组织、事业部制组织、矩阵制组织、委员会制和网络组织;文献[4]则把企业组织结构分为:直线制、职能制、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矩阵制、控股型和网络型。文献[5]则用组织部门化的概念取代组织结构的概念,也指出了依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形成不同的部门化形式。把组织结构分为:职能部门化、产品和服务部门化、区域部门化、顾客部门化、流程部门化、矩阵型结构、动态网络型结构。文献[6]把企业组织结构分为职能型组织、项目型组织和矩阵型组织。

文献[3]和文献[4]的不足之处在于:对组织结构进行分类时,同一层采用的分类标准不惟一。文献[5]的不足则在于:没有给出依据某一个标准划分后的全部分类结果。比如说,按照产品管理职能是否部门化的标准,对此标准进行肯定的回答,表现为职能部门化,却没有指出否定情况下,表现为什么。文献[5]中,其他几种类型的划分也都存在分类结果不完整的问题。文献[6]中,出现了3种平行的组织结构分类结果,却用了3个标准来划分。

3.2.2分类后各子项外延之和不等于母项外延

在对企业组织结构进行分类时,文献[3]~文献[6]中,都存在分类子项外延之和与母项不合的问题。仅仅采用列举法,把企业组织结构分为6种、7种乃至更多,种概念之和总是小于属概念。原因在于没有理解正概念和负概念的含义,导致分类后的子项外延之和小于母项外延,逻辑上出现漏洞。

3.2.3分类后的子项相互包容

文献[3]~文献[6l在对企业组织结构分类时,同样也犯了种概念子项相容的错误。例如,直线型组织、职能型组织、直线职能型组织、事业部制组织是不能并列的,因为组织是分工的产物,直线型和直线职能型有互相重叠的部分,即子项是相容的。

3.2.4跨越层次进行分类

概念是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是思维的基本单元和形式。事物以系统形态存在,具有等级与突现、通讯与控制的特征。因此,概念亦以系统的形式存在,具有层次性的特点。分类中的属概念和种概念之间的关系,即属种关系,就是概念的层次性的体现。所谓跨越层次分类,指的是将不同层次的分类结果,表述在同一个层次内,如文献[5]中所指出的第四种类型“顾客部门化”。“企业”与“部门”之间表现为属种关系,“顾客部门化”实质上是对企业内的一个部门即市场经理部(种概念)的分类,根本不是对企业(属概念)的分类,原本属于种概念的分类结果,却和属概念的分类结果并列,出现“越级分类”。

4针对“企业组织结构”3种较为常用的分类标准及分类结果

4.1第1种分类

a.分类标准:企业中命令传输是否线性(即每个组织单元是否只向一个上级负责,一个上级对下级直接行使管理和监督的权力)。

b.分类结果:a直线型组织;B非直线型组织(包括矩阵型组织)。

矩阵型组织作为非直线型组织的主要代表。所谓矩阵型组织结构,它是由纵横两套系统交叉形成的复合结构组织:纵向的是职能结构;横向的是为完成某项专门任务(以项目为代表,如新产品开发)。而根据对职能部门与项目部门的指令权的分配比率,一个矩阵型的组织又可分为3种类型:弱矩阵型(项目部门指令权低)、平衡矩阵型(职能部门与项目部门平分指令权)和强矩阵型(项目部门指令权高)。

4.2第2种分类

a.分类标准:企业是否基于特定的项目、产品或区域,对管理工作高度授权。

b.分类结果:a项目型或事业部型(包括产品事业部型、区域事业部型);B职能型组织。若基于项目(具有特定目标的一次性活动)而高度授权,则为项目型。对于事业部型组织,若管理工作的高度授权是基于某个特定的产品,则为产品事业部型;若授权是基于特定的地域,则为区域事业部型。职能型指企业的管理工作由各个职能部门分别承担一部分,不再高度授权于特定的项目、产品或区域。

4.3第3种分类

a.分类标准:按管理层次(管理级层)的数量多少。

b.分类结果:a扁平型组织(管理级层少);B金字塔型(管理级层多);C过渡型(管理级层介于前两者之间)。

现实中往往运用2种或以上的标准,从不同角度对企业组织结构进行分类。例如,直线职能式组织,就是从2个角度对企业组织结构进行分类的结果。也可以逐层分类,例如,将职能型组织或事业部型组织。再按管理层次(管理级层)的数量多少,细分为6种更加具体的组织结构类型。同理,以职能型企业组织的某个职能部门——营销部为对象,按照营销管理是否基于地域而高度授权的标准,则可将营销部分类为:区域事业部型(表现为各区域营销方案自主安排)和职能型(全部营销管理工作由下属各个职能部门分担,表现为各区域营销方案致)。

另外,动态地考察某个企业的组织结构会发现,其本身也在不断变化。不同时间点,同一个企业的组织结构的类型可能完全不同。一个非常典型的职能型组织,在某段时间,因为特定的任务或项目要完成,则会产生项目部门,此时就形成了矩阵型组织。若企业中的各种项目活动交错产生,则项目存在期间,企业的组织结构表现为矩阵型;企业内的项目结束后,则可能恢复为职能型组织。

企业形象概念篇7

关键词:企业2.0;组织管理;领导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的交流欲望得到了增强,观念得到了改变,希望从一个信息的接受者转变为信息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对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有着强烈的消费主张,渴望自己的消费需求能快捷地传递给企业,影响企业的决策,以得到企业更好的产品或服务。企业同样具有这种强烈的诉求,能够通过快捷的方式与用户进行直接对话,有效把握用户的需求信息,因此,双方的强烈诉求使得用户与企业之间的交流平台基于web2.0技术得到了迅速拓展。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与其他组织的商业关系越来越紧密,合作方式逐渐多样化,互联网平台被广泛应用,企业的边界逐渐外延,且越来越模糊。web2.0技术的发展使得企业所面临的商业环境发生改变,web2.0技术为企业的多向交流提供了技术支持。总之,大众的交流观念的改变、企业与其他组织的商业关系的交互及web2.0技术的推进,促进了企业2.0的产生。

一、企业2.0的界定

后续学者逐渐意识到,企业2.0不仅仅是技术应用,更是一种管理理念的象征,是一种新的管理思维。Cook(2008)认为企业2.0使得企业以一种更为深远的视角来构思、设计、分配产品及服务[3]。社会化软件平台的应用为企业提供了开放、共享及合作的有力支持,从管理理念上讲,企业2.0提倡开放、参与、共享、合作及协同为基础的管理理念,促进了领导者思想及理念的革新。

企业2.0要求组织开放、边界外延,代表了新一代的企业形态[4]。企业2.0有助于产生新的组织模式,反映用户新的需求,并能激发企业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促进企业革新。[3]因此,“企业

2.0是一种在新技术环境下形成的新的企业形态,在这种形态中,新技术在企业内外部广泛应用,并引发了新的商业模式或原有商业模式的提升。”[5]

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企业2.0是一种管理理念的象征,代表了一种企业形态,促进领导理念及组织模式的革新,借以基于web2.0的技术应用系统,为企业提供条件支持。企业2.0的内涵是技术应用,外延是象征性性影响。

二、企业2.0的研究趋势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目前国内对企业2.0的研究基本上还处于概念引进及探索阶段,主要集中在对概念及特点的界定、理念及作用的分析等方面。李睿(2009)对企业2.0的技术基础及贡献进行了总结分析,并探索了企业2.0发展中存在的问题[6]。孙琳,秦铁辉(2010)从企业形态和商业模式的视角对企业

2.0时代的变革[9]。

总起来讲,国内外对企业2.0的研究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但已呈现出向企业管理的多个方面(如企业革新、资源整合、信息沟通等)逐步渗透的研究趋势。

总之,当前对企业2.0的研究趋势已聚焦于其状态特征对组织管理领域的影响分析等方面。

企业形象概念篇8

关键词: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会计准则

一、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由来及作用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也称财务会计概念结构,是由若干说明财务会计并为财务会计所应用的基本概念所组成的理论体系,是指导和评价会计准则的理论依据。西方各国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始于20世纪的70年代。在此之前,无论是美国还是西方其他发达国家制定会计准则的理论依据,主要来源于会计职业团体及一些著名会计学家的有关专题研究报告。然而,进入70年代以后,传统的会计理论概念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原因是:(1)传统的会计理论概念明显落后于客观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70年代以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经济生活中出现了许多新事物,给会计实务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如企业兼并、融资租赁、物价变动影响和国际结算等。因此,迫切需要许多新的会计技术方法和新的会计准则。(2)传统的财务会计理论侧重于描述性,缺乏一套首尾一贯的理论框架。这样,与会计准则有关的一些重要的会计文献往往观点不一,甚至于相互抵触,从而导致会计实务的混乱,以及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准则和财务报告的严厉批评。正是为了解决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给会计实务带来的新问题,纠正会计实务中处理程序和处理方法上的不一致或出现的分歧,为进一步发展会计准则提供一个具有充分说服力的理论依据,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于70年代中期率先展开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并将其研究成果陆续以“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等文件形式予以。随后,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的会计职业团体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也都先后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进行了研究,并了一系列阐述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重要文件和报告。实践证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在建立和完善会计准则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可以保持会计准则相关文件和内在逻辑的一致性,避免不同准则之间的矛盾或冲突,保证会计准则体系的完整性和缜密性。

2能减少准则制定过程中由于个人偏好或不同学派之间的“门户之见”,以及“长官意志”等各种人为因素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而保证会计准则的科学性。

3可用来评估已的会计准则,既可据以对原准则做出修订和完善,给新会计准则的制定指明方向,而且还弥补准则中的某些缺陷,对重大会计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4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更好地理解财务报告所提供信息的目的、内容、性质和局限性,使其能据以做出恰当的分析判断和正确的经营决策。

5通过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既可充分肯定传统会计理论中仍然适用的合理部分,又能及时展示社会经济环境变动情况下会计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从而不断地推动会计理论研究向纵深发展。

二、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与《企业会计准则》

我国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起步较晚,会计准则的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从目前的会计准则体系来看,它是由1992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和1997年起陆续公布的具体会计准则两部分构成。前者又称基本会计准则,是制定具体会计准则所依据的基本会计规范,就其功能来说,类似于西方国家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后者即为国际会计惯例所指的会计准则。这种将会计准则所依据的理论体系,没有采取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形式,而是采取基本会计准则形式的做法的确值得探讨。笔者认为,我国具体会计准则的理论依据应采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形式。主要理由是:(1)基本准则一般是粗线条、抽象化的,侧重于对一些基本会计概念的简要描述,有的条款不可避免让人一时难以理解和接受;而概念框架则可以对这些概念所隐含的一些重要理论问题加以充分论述和详细说明,即使一些深奥的理论问题,也会变得易于理解。(2)我国的基本准则是会计准则的组成部分,具有强制性,是以行政命令的方式进行会计理论说明,虽然可以回避概念之争,但由于不可能有充分论证,容易让人误解为以“长官意志”代替学术争鸣;而概念框架只是制定和理解会计准则的理论指南,是独立于会计准则的理论体系,并不具有强制性,实际上,建立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过程,也就是对有关的会计基本理论问题进行充分论证并指明主流观点的过程。(3)以准则的形式表达会计基本理论,也会使基本准则与具体会计准则之间的重复、矛盾难以避免,这在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和已的具体会计准则中已经屡见不鲜;而以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取代基本会计准则,既可以摆脱当前《企业会计准则》不伦不类的尴尬境地,又能解除会计实务界无所适从的困惑。(4)从国际会计惯例上看,美、英等西方发达国家,以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都是把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独立于会计准则予以,这种成功的经验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在探索建立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问题上,有的同志主张将《企业会计准则》修改完善,不搞另起“炉灶”。对此观点,笔者不能苟同。不能否认,《企业会计准则》的出台,对于推动我国会计准则的建设,加快传统会计向国际会计惯例靠拢的步伐,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从时代背景上来分析,当年以基本会计准则的形式表达会计的基本理论问题,要比采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形式效果好。毕竟当时国人中懂西方会计的较少,能理解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涵义的更是寥若晨星,而一场疾风暴雨式的会计改革又势在必行,在这种条件下,也只有用基本准则的形式进行会计理论的说明,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时至今日,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不但会计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经过近10年会计改革风雨洗礼的我国会计理论和实务工作者的素质更是今非昔比,加之由于《企业会计准则》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其内容大部分亟需修改,此时,废止《企业会计准则》,以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取而代之的时机,应该说已十分成熟。

三、构建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设想

1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基本内容

借鉴西方已取得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可包括以下基本内容:(1)会计本质。会计本质是会计理论体系中最基本的概念,应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首先予以明确。西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之所以没有会计本质的论述,可能是因为在西方国家,“信息系统论”已得到会计界的普遍认可。我国的情况则有所不同,关于会计本质的认识,会计界至今尚未达成共识。无论是“信息系统论”,还是“管理活动论”,都未得到普遍认可。(2)会计基本假设。对于会计基本假设,西方往往在公告的背景资料中结合会计环境进行简单的提及,未进一步深入地加以阐述。但实际上,会计假设是基于外部环境不确定性而提出的,是会计核算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它又包括基本假设和技术假设两个层次的内容。其中,基本假设对财务会计具有全局性的重大影响,必须列入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之中。(3)会计对象。西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只对会计要素进行详细论述,对会计对象不涉及。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陷。会计对象一直是我国会计界争论的热点话题,将其列入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原因在于:会计要素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财务报表设置哪些要素,设置多少个要素,这都必须限制在会计对象的范围内,受到会计对象的制约,如果只提会计要素不谈会计对象,即会计对象不明确,要素的设置就会失去客观的依据,则难以保证其合理性。(4)会计目标。对于会计目标,西方各国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都立足“决策有用观”。事实上,无论是“决策有用观”还是“受托责任观”,都各有其存在的特定经济环境。“决策有用观”适宜于资本市场高度发达并在资源配置中占据主导地位的经济环境;而“受托责任观”则适合于委托方和受托方可以明确辨认,资源的委托与受托关系不是通过资本市场而是直接往来形成的经济环境。由于我国的资本市场尚不十分发达,企业大量资本的取得,主要采用直接投资的方式,国家作为委托方仍然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所以,将我国会计目标定位于“受托责任观”是比较恰当的。(5)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是通向会计目标的桥梁。会计目标定位于“受托责任观”,决定了我国会计信息的首要质量特征应是可靠性而并非是相关性。此外,关于会计要素的定义,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以及财务报告等问题,均应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加以阐明。

2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制定机构及名称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与会计准则应由同一机构来制定及,这一点似乎已为我国会计界所普遍认可。从西方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概念框架与会计准则的制定任务大多由民间团体来承担,但按照我国的市场经济环境和现实条件,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与会计准则则应由政府部门即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及。原因是:(1)我国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是公有制为主体且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这就决定了国家是我国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而由政府部门来制定会计准则,则是满足国家宏观经济决策需要最为直接的手段。(2)在我国,只有政府才有能力协调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会计准则不是一种纯粹的技术手段,不同的准则将生成不同的会计信息,从而影响到不同主体的利益。在我国,至少到目前为止,任何一个民间团体都不具备协调会计准则经济后果的能力。废止《企业会计准则》,而由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取而代之,还要涉及到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名称表达问题。西方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称谓不尽相同,如美国称之为“财务会计概念报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称之为“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考虑到既要为我国广大会计工作者所普遍理解和接受,又能体现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与会计准则的关系,还要反映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本质,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可以“会计准则的理论框架”或“会计理论框架”的名称来表达。

参考文献:

企业形象概念篇9

基本定义:以一种理念或价值概念延伸出更多层次的产品模式以开创更多的消费空间,形成层圈消费,使产业实现多元化发展,企业及品牌形象及价值资源得到强力提升。

1、背景/条件:

(1)、市场空间的多维性给了品牌一个通过扩展不同生活圈的消费群而加大品牌价值认知和感受的机会,也使得消费生活更接近消费群的心之所向。

(2)、如何把品牌价值伸向更为广阔的市场成为企业应对竞争需求新式发展的主流商业意识,这不等同于企业简单的扩张,而是对消费市场日益多样化的有效应对。

(3)、对某种商品的探索性延展使之成为不同层次不同类别消费群共同享用的物质和情感的双重利益,是市场和企业共同的价值取向。将对产业各利益相关者产生积极的影响,提高整体社会生活品质,如把牛奶进行价值延展,可以形成不同年龄层次的消费圈,如果再把价值概念进行提升,以生活品质作为核心价值,又能延伸出更多的消费生活空间。

2、原则/特点:

(1)、对一个特定空间进行细分,细分后的空间仍以核心产品模式为主要价值基础,却重在强化细分消费空间里主要的价值利益点,并对原来的消费价值予以有利提升。

(2)、基于某种社会潮流或事件或某个消费圈里的消费群所展现出来的个性特点进行新产品模式的构建。

(3)、细分空间必须要有相对的独立性,不能把各种细分的空间弄成以产品功能点为基础的相近似的程度,对品牌长期的价值形象不利,也使以产品为主导的空间存活周期极短。

3、手段/方式:

(1)、概念贯通,借力引爆。

在品牌的市场营销理念中把价值兑换成概念然后进行新消费空间的开辟往往具有很强的市场爆发力,因为新消费空间里的消费群具有较为强烈的消费动机和挑战意愿,当某一颇具社会影响力的事件报以驱动时,新的消费空间喷薄而出。社会事件里的主要元素本来与某一个品牌没有直接的关联,但通过价值概念的提炼和贯通后,二者有效融合,于是新的产品模式出现了,新的消费空间出现了,比如牛奶中的酸酸乳,蒙牛就是借助电视娱乐“超女”活动而诞生的。一般以这种方式来造成品牌的层圈消费的需要讲究三个原则,一、仔细考量核心产品模式(对新空间而言却是基础产品模式)和和新开发的产品模式之间的共存价值概念的一致性,二、把上两种产品模式的价值概念和新消费空间的消费群的价值观进行有效融合,例如牛奶和酸酸乳的价值概念与超女类的年轻女性消费者都能用超级活力来贯通和融合,三、需借助某一社会性活动或潮流事件使消费群的关注度和欣赏度达到超出一般的程度,通过双方对等的价值概念来成功引爆。

(2)、切中时“弊”,分层扩展。

现代人的问题越来越多,生活好了健康却成了问题,社会更开放了情感却出了问题,这些困扰和矛盾都为生活蒙上了灰色调,透析社会问题所引发的生活困扰能够为企业及品牌提供崭新的消费延伸空间,层众模式能把这种空间从一个生活圈延伸到另一个生活圈,形成层层消费的层圈现象。以牛奶为基础产品模式向钙奶、酸酸乳、肠胃保健等不同消费类别的空间延展,既丰富了产品模式的类型,也解决了不同的生活问题,是消费价值得到更广阔的体现。

(3)、价值一统,形象互擢。

形成消费层圈效应持久而稳固的途径有三,一为价值的关联性紧密。虽然每个消费圈的价值概念不一,,但产品模式有其本源,因此在对各个消费层圈的价值进行传播时应把这种紧密的关联性合适地展示出来。二是必须有一个核心主题使整体品牌更加强大,加速加大消费群对品牌空间格局的认知。非利浦在照明领域拥有专业照明、家居照明和汽车照明等消费市场空间,对所有的消费细分空间,非利浦均以“健康舒适,优质生活”来统领,极大强化了整体品牌价值在各类消费群中的认知度和偏好。三是各消费空间所展示的产品形象能够以共性和个性共存的条析状态达致顾客认知上的和谐,使每种产品模式所产生的形象相互擢升,形成强大的心智壁垒。

(4)、精细以强,弃大止乱。

对每一个相对独特消费空间的精心打造是最终成就强大品牌力的重要手段,很多企业总是企图把规模做大,但是很多市场事实证明一味地强求企业在市场和自身规模上的宏大是一个可怕的陷阱,通用成为了世界汽车第一,却不得不宣布破产,丰田超越通用成为世界汽车第一却陷入到影响巨大的“招回门”事件,惠普成为电脑第一同样陷入严重的质量门,娃哈哈开发太多太多的产品,却在市场形成影响力却没有多少。由此可见,企业真正的作为应该是以强化品牌价值为核心经营个营销理念,不断淬砺细节之美,最终以强劲锐利的消费者价值屹立以市场,非利浦在每个照明的细分空间都努力锻造各自领域的精细之美,使得每个空间的消费体验都真正兑现“健康舒适、优质生活”的顾客价值。

企业形象概念篇10

“形象经济”是对应于信息社会的全新概念,也是网络时代的必然产物。当工业文明形成生产过剩而导致社会竞争目标转移的时候,当人们从物质需求转向精神需求的时候,当物质商品经营转为信息商品经营的时候,“形象”在这个时代特定的经济属性其实已不言而喻了。

“形象经济”,即“通过形象及其效应获取价值和利润的经济”。从这个意义上说,形象经济现象应该是由来已久的,只是它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具有广泛性,更没有像今天这样表现出强劲的主导性。形象作为美学概念提出的时候,她所触动也许只是艺术家,而形象作为经济概念提出的时候,她改变的却可能是整个世界。以下三大基本体系对构成形象经济最具典型意义。

一是品牌体系。这实际上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基本共识,品牌经济、品牌社会等理念意识已日渐深入人心。虽说关于品牌的认识不尽统一,品牌的标准也难以规范,以产品品牌而言,有的重销量,有的重质量,有的重传播,并各有其说。但这并不影响人们对于品牌本身的重视和追逐。因为品牌就是形象,品牌力就是形象力,而形象力才是构成有效市场的最基本的前提和保障。于是,不但物质产品要讲究品牌,精神产品也要讲究品牌,公司、团体、城市、景观,甚至是楼堂馆所、服务方式以及个人的言行举止、职业风范等也都要讲究品牌。形象产业化最具体的运作,首当其冲应该是品牌化。

二是传播体系。这既是品牌化的媒介和手段,又是形象产业化、形象经济的独立支撑点。在农业和工业时代,传播通常只是信息的传递和沟通,而在信息时代,传播本身就是生产力。企业创造财富,传媒也创造财富,而且有可能演变为为创造财富的先驱和主流。互联网的成功,与其说是技术的成功,不如说是传媒的成功。比尔·盖茨之类当代英雄的出现,更是为“传播也是生产力”提供了最为有力的注解。今天的传媒,在传递信息和沟通的同时,更承担着塑造形象、营造氛围的特定职责。氛围是什么?氛围就是形象效应,就是人气,就是商机。所谓“炒作”,不外乎是今天这个时代生产“产品”的一种方式,“产品”最终成功与否,与方式无关,关键在于“产品”的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