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初中历史快速记忆法十篇初中历史快速记忆法十篇

初中历史快速记忆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43:33

初中历史快速记忆法篇1

那么,作为初中历史教师,我们应怎样让学生有效地记住历史,使他们既能对学习历史有兴趣、充实、故事化、情境化的愉悦感受,又能树立历史好学、好记、好考的坚定信念呢?历史记忆方法很多,为了使这些历史初学者有效地记住历史,达到上述目的,下面就几种常见的方法举例如下:

一、顺序记忆法

这是最常见、最普通的方法,是指按照历史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顺序依次记忆。如当我上初三历史《美国独立战争》一课时,就这样让学生记战争进程:⑴1775年,莱克星顿的枪声,第二届大陆会议召开。⑵1776年《独立宣言》发表,合众国宣告成立。⑶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⑷1778年,战争中心转移。⑸1781年,英军投降,战争结束。⑹1783年,英国承认合众国独立。

二、以诗歌形式即顺口溜记忆法

即以“核心字”为基础,使之于成押韵的歌谣以进行记忆,例如,在初一上《中国古代史》之初,我叫学生按顺口溜记朝代:“三皇五帝夏商周,春秋秦汉三国休,两晋南北隋唐后,五代宋元明清走”;讲到唐代文化一节:我概括为:“一行和尚子午线,李春巧把赵州建,思邈着写千金方,大唐西游是玄奘,李白杜甫白居易着有唐诗五万章。”

三、字头记忆法

这种方法主要指取历史事件的字头成核心字,组成一句话,从而记住某一历史知识。例如:中英《南京条约》中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可记忆为“广厦福宁上”,即从南到北依次为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个城市。

四、“浓缩”记忆法

就是把一些纷繁复杂的内容进行概括、浓缩、提炼成几个点,从而方便快捷地记住知识,如果将这些要点扩展,又能呈现历史内容的原貌。例如,在讲到初三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我让学生记数字组合,“112344”,然后解释说明即为:“1条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一个战争性质(帝国主义的非正义战争)。2大阵营(同盟国和协约国)。3个阶段(第一阶段:1914年;第二阶段:1915-1916年;第三阶段:1917-1918年)。4大重要战役(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战役)。4大影响(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削弱了帝国主义力量,出现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推动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开展)”。结果,学生很快便将大战进程有了大概的把握,也很容易记忆。

五、谐音法

即采取和历史人物,事件现象中相似或相近的字取代原内容,进行记忆。如在初二讲《洋务运动》时,为了让学生快速记住洋务派在中央的代表奕昕和地方代表曾国藩、李鸿章、左宗堂、张之洞、沈葆桢、丁世昌,我将用谐音编为:“新(昕)翻(藩)泽(李)坐(左)洞牢(沈)丁世昌”。在初三讲“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这一知识时,让学生将马克思生日(1818年5月5日)谐音联为:“马克思一耙一耙地将资产阶级呜呜哭泣”。

六、方位记忆法

指通过东南西北中等方位来记住所学历史知识。例如,在讲到《中国古代史》上的封建王朝疆域大小时,往往让学生记“东到何地,西抵何方,北达哪里,南接何处”。又如讲到初二历史“同盟会的成立”这一知识点时,对同盟会在国内设立的上海、重庆、香港、烟台、汉口五个国内支部我便让学生按“东西、南北中”五方来记。

七、板块记忆法

又称网络记忆法、专题记忆法。我们知道,零碎的珠子容易丢失,但如果同一根线把珠子穿起来则不然,记忆同样如此,零碎的知识点容易被忘记,如果把所学知识连成线,组成面,编成网,形成个性化的知识体系,构建成框架,就会在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有助于提高记忆效果。

例如,中国近代史上完后,我便按“近代中国西方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近代化的历程”、“中国思潮解放潮流”、“向西方学习的三个阶段”几大板块归类学习,使学生形成条理清晰的网络体系。

八、奇思妙想法

初中历史快速记忆法篇2

一、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

我的第一个观点:要“叙述”而不要“背诵”历史。叙述,首先要摒弃“死记硬背”,学会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自己的看法。我要求学生像日常说话一样来叙述历史,而我自己的课堂语言,也有了一个改变,当我要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时,我用“说一说”代替了“背一背”。当然,在学生掌握正确的记忆方法之前,还是会有部分学生在背诵,甚至在凭着一种念熟了的韵律来“唱”书,完全没有思维的参与。所以必须要培养他们正确的记忆方法。

二、快速记忆能力的培养

只要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记忆方法,就会发现他们的记忆潜能是非常大的。我对学生记忆能力的训练,采取的是课堂上限时强化记忆,课后抽时回忆的方法。课堂上,根据要记忆内容的多少,我给学生的时间是一分钟、二分钟或三分钟,开始学生也直嚷嚷:我们是人不是神,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记下这么一大堆的知识。但每次在给出的时间里,都有圆满完成记忆任务的学生。我检测的方法是不点名提问,让学生主动回答。对完成任务的学生加以表扬,使他们体会到成就感和胜利感,从而引发他们的记忆兴趣;对无法完成任务的学生则鼓励他们增强信心,激发他们的竞争意识。首先,绝对禁止像小孩子那样摇头晃脑念念有词,因为那样的话,只有多次重复以达到一种韵律记忆,慢而且效率差。其次,记忆时要“三到”,即眼到、手到、脑到,也就是边看边写边记。写,只写关键字词、记忆要点、句首词或者句中动词。写的速度要跟上思维的速度,即眼、手、脑要合拍同步。这样进行一遍,马上脱离课本进行最大限度的回忆,可参照自己写的字词。回忆不出来的再看书,然后再回忆。这样能有效地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但课堂上所完成的仅是初步记忆,若不及时巩固,就会变成有“记”无“忆”,所以还要在课后及时巩固,巩固并不需要刻意拿出时间,不管是走路、吃饭或睡前皆可,但最好是在当天,把所记下的知识进行回想,因为思维的速度可以说是超光速的,所以这个过程很短,只要几秒钟足矣。有了这几秒钟,记忆才算大功告成。如果这时无法重现全部知识,就要在有效时间内再补上空白。经过一个多月的学习和训练,大部分的有心学生都已掌握了这种记忆方法。但如果学生眼中的知识凌乱无序、毫无章法的话,相信这种记忆法是行不通的,所以还要教会他们如何把知识变得有条有理,这就要求他们掌握一定的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三、分析和概括能力的培养

在讲新课之前,我都会拿出几分钟让学生预习。而预习的过程便是学生学习分析和概括的过程。起初我只让他们看一段,然后分析所讲述的主要问题,从几个方面讲述的,有几个要点等等。这样按照由小到大、由易到难、由局部到整体、由表象到本质循序渐进地进行,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掌握了知识体系和结构,正如布鲁纳所说:“不论我们教授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如果你理解了学科的结构,那么这种理解就能使你独立前进”。

四、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初中历史快速记忆法篇3

工业革命开始于十八世纪六十年代,通常认为它发源于英格兰中部地区,是指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早期历程,即资本主义生产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的阶段。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九年级上册历史工业革命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九年级上册历史工业革命知识第一次工业革命

一.纺织技术的革新

1.背景:17世纪末,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后,政局稳定,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国内外市场不断扩大,工业革命于是兴起。

国内外市场对棉纺织品的需求迅速增长,刺激了棉纺织生产方式的改进和新技术的发明。

2.涌现出的发明成果:(1)1733年,凯伊发明了飞梭,提高了织布速度。

(2)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纺纱机,命名为“珍妮机”。最初的珍妮机一次能纺出8根纱线,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珍妮机的发明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

3.作用:其他生产部门纷纷发明、制造机器,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4.什么是工业革命?生产领域的革命性变化被称为“工业革命”。

二.蒸汽机和工厂制度的确立1.蒸汽机的发明与改进:

(1)背景:早期发明的蒸汽机用于抽干矿井中的积水,很不完善。(2)蒸汽机的改进和使用:18世纪中期,将蒸汽机变为主要动力的发明家是瓦特。1785年,瓦特改造的蒸汽机首先在纺织部门投入使用。不久,瓦特蒸汽机开始应用到化工、冶金、采矿等更多的行业。19世纪30年代,蒸汽机成为主要的动力来源。

(3)影响:蒸汽机的广泛应用是生产领域的一次意义重大的飞跃,它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使工业革命得以更快地向纵深发展。

2.工厂制度的建立(1)早期工厂的动力及地点:基本上都是用水作动力,所以工厂一般都设在水流湍急的乡村而不是城市。

(2)工厂制度建立的前提:蒸汽机提供了更有效便捷的动力,工厂可以设在远离河流的地方,工厂的规模也变得更大,有些工厂甚至能雇用1000多人。(3)确立:进入19世纪,传统的手工工场逐渐被大工厂所替代,现代工厂制度最终确立。

三.火车与铁路

1.火车产生的背景:19世纪初,已经有人开始修建“铁路”来运输货物。

那时的路轨是木制的,车厢是由马匹拉动的。

2.火车的产生:(1)时间:1825年(2)发明者:史蒂芬孙设计蒸汽火车

标志着铁路时代的开始。

3.铁路建设的发展:(1)1830年以后,英国掀起投资建设铁路的狂潮(2)1851年,英国建成了总长约1万千米的铁路网。

4.铁路出现的意义:铁路时代的到来为社会提供了更为快捷、廉价、便利的交通,使生产和市场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密切。

四.工业革命的影响及扩展:

(1)影响: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人类进入“蒸汽时代”。19世纪中期,英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2)工业革命的扩展:从18世纪后期起,其他西方国家纷纷开始学习英国的先进技术和生产经验。法国、美国,德国等西方国家先后进行工业革命。

学好初中历史的技巧1、及时巩固训练。

学完新课后的集中练习是能巩固强化记忆,提高分析能力。孔子说“温故而知新”,所以学完的知识要及时复习,根据记忆的规律,以往总是先快后慢,及时复习巩固,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2、总体复习。

历史学科是一张规律性强,线索脉络清晰的知识网,把握住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抓住关键以点带面,历史课的学习及总复习便会化难为易。

横向联系的学习方法既要体现在总复习中,也应贯穿于每一节课的学习训练过程中。老师每讲到一个可以类比的历史知识时,大家可以跟着老师的提示回忆所学的相同、类似的历史知识,然后加以分析对比,把类似的历史知识归纳到同一条记忆链条中去。

学好初中历史的方法理解性记忆

历史是需要大量记忆和知识来支持的,所以大量的阅读(课外历史书籍也需大量阅读)对学习历史是很有帮助的。但又不能靠死记硬背,因为这样所需时间不仅多而且效率相对较差。

培养兴趣

历史课很枯燥,这是众多文科学生的呼声,排除老师的原因,问下自己你喜欢历史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以问问自己你最喜欢历史上的哪个人物,他(她)有什么值得你学习的品质,慢慢的通过爱上一个历史人物来爱上历史,这样你的历史成绩会有明显的提高的。

初中历史快速记忆法篇4

关键词多媒体;初中历史;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5-0034-02

1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历史课堂上应用的必要性

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教师一般习惯于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据课本的安排设计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利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照本宣科,讲解历史知识,偶尔提问学生,拓展教学内容,达不到新课标中强调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增长。只注重课本中具体知识点的讲授,就事论事分析历史问题,缺少师生间、生生间的情感交流,不符合“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理念。初中历史课堂上,大多数的学生都将记忆教师灌输的知识、做好课堂笔记视为基本任务,常常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无法主动融入知识的探究中,逐渐对历史学习失去兴趣。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适当添加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与学生间的情感交流,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能够在历史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思考,增长自身的历史文化素养。

随着我国科技力量的逐渐增强,信息技术已经渗入生活的各个角落,在学校教董涛育的过程中引入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时展的必然趋势。借助ppt、Flash等多媒体课件,使更多的课外资源与课堂重点、难点通过画面展示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在相应的历史情景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巩固知识架构,真正掌握历史课堂中所要求的知识理解,实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2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历史课堂上的运用策略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教学中的知识资源日益丰富、便捷,充分利用各种与历史学习有关的教学辅助技术,通过制作相关的历史课件,借助多媒体技术,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在初中历史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技术,将历史学习资源中所涉及的文字、图片、视频、声音等信息有机整合,为历史课堂增添了生机活力。

首先,教师利用互联网收集与讲授内容相关的信息资源,拓展教学内容,延伸学习深度,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堂重点。

其次,利用图示法直观地将历史知识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通过查看历史事件间的联系,借助场景理解,理清历史进程,克服历史中时间的记忆困难。

再次,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所设计的教学课件,在边讲解、边演示、边练习的过程中,实现讲课与训练的同步融合,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强化重难点的记忆。

最后,由于多媒体技术具有快速显示与大容量储存的功能,可以有效地对知识点进行一定的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科学的知识架构。

3多媒体在中学历史课堂上的应用体现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在初中历史课堂上应用多媒体,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传统的教学情境大都以教师描述或者学生想象进行营造,极易引发学生思维分散,使得教学达不到预计的效果。应用多媒体教学,利用画面的直观展示、音视频的视听冲击,为学生营造形象生动的学习情境,拉近学生与历史知识间的距离。无论是历史图片,还是文献资料,都使学生更加真实地接触历史,发现历史中的潜在价值,借助场景联想,强化知识记忆。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学生所接触的教学信息都来自于丰富的画面展示,对于中学生而言,极易产生好奇心理,被强烈的画面感吸引,逐渐转变为认知兴趣,激发出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之中。

如在“三国鼎立”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利用音频播放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吸引学生的注意,引领学生进入战乱纷飞的三国时代。利用ppt展示地图上三国的分布,加深学生对于“魏蜀吴”的记忆,在史诗与《三国演义》片段的比较中,使学生充分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著名战役的历史作用。借助多媒体技术,化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为主动,通过设问、小组讨论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多媒体营造的和谐氛围中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提升自身对于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

直观呈现教学内容,快速突破重难点“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对于教学目标不能保证全部完成,对教材中的重难点更是缺乏充分的理解,容易产生抵触心理,影响历史教学的进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突破教学重难点是目前历史课堂的首要任务。为了实现最大化的教学效益,教师应善于利用多媒体的视听优势,直观呈现教学内容,将教材中枯燥的文字转换为形象生动的图像,降低其抽象的表达,发现历史知识中的别样魅力。

七年级所接触的历史事件大都为古代史,年代比较久远,同时学生的思维意识还没有健全,对于重难点知识的掌握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在初中历史课堂上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在学生面前直观呈现教学内容,快速突破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全面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如在“大一统的汉朝”的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比较汉武帝与秦始皇的功劳,通过小组讨论,实现点对点间的对比,在综合考虑政治、教育、文化、经济、军事各方面发展的基础上,理解不同历史局面的社会进步。

扩大课堂信息容量,实现教学目标多媒体课件可以将课堂讲授的知识无限期储存,使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可以随时找到,及时准确进行知识巩固。不仅如此,多媒体还可以扩大课堂的信息容量,实现教学目标。一般地,在初中历史教材中,无论是插图还是历史简介都基本没有改变,长此以往,容易形成审美疲劳,学生产生困乏心理,逃避知识积累。只有富有新意的教学过程,才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愿意并且主动投入知识的探究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利用互联网的信息共享性,教师可以选择更多的课外资源,通过在网络上搜索关键词,就可以找到很多与之相关的资料,使学生更为广泛地接触到历史的相关知识,拓展学生的学习层面,提高课堂效率。如在“贞观之治”的学习中,在介绍唐太宗所实施的具体措施中,教师可以多搜集当时的社会调查,从不同层面反映唐太宗所取得的丰功伟绩,或者播放相关的视频资料,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充分展现其政治清明的历史局面。

4结语

总之,在初中历史课堂中运用多媒体技术,使学生在视听体验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李娟.多媒体情境教学在初中历史学科中的应用[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0.

[2]邓燕敏.浅析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文教资料,2010(11):157-158.

初中历史快速记忆法篇5

【关键词】初中历史;学习兴趣;提高

由于在初中课程教学中,学生和教师都只过分重视语数外,而忽略对其他学科的学习,特别是在初一、初二阶段,到了初三阶段,历史课程安排时间就更少,因此,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历史教学的任务就变得更加的艰巨,而历史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首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历史课堂教学多以教师讲解为主,需要学生课后加强背诵记忆,所以很多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只有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课后主动地学习历史,探索快速有效的历史知识记忆方法。

一、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培养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能使学生以愉快的心境学习、思考并获得知识,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轻松愉快氛围的关键是使学生对教师有亲切感,教学不仅是教与学的关系,同时也是师生双方的感情和思想的交流过程。师生关系直接制约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影响学生的认知活动,为学生所喜欢的老师一走进教室,课堂气氛就会显得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油然而生。因此,教师要重视感情投资,要以自己真挚的爱唤起学生的共鸣,通过自己的言行传递给学生亲切、鼓励、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使得学生不会因为害怕出错误,而不敢于开口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教师的个人因素也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所影响。

二、有效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历史课程虽然内容繁多,但是却也很精彩,涉及到过去很多的人和事,包括历史演变、战争条约、英雄人物等等,这些事情都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在讲解历史事件前,教师在课程导入阶段,更需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现如今,各大电视台宫廷剧、穿越剧愈演愈烈,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强调学习历史的重要性,吸引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并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参与讨论和交流,极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主动性,比如问学生,你喜欢的穿越剧是什么?这个事情是发生在什么朝代?以及这个历史的演变过程等等都是学生很感兴趣的话题。可以说,学习兴趣的培养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积极主动的求知欲望。因此,在课堂最初的有效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切入点,利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作为引子开篇讲解,明显可以有效学生的参与度,进而提高课堂质量。

三、巧妙设计,持续学生的学习兴趣

历史课堂学习可以说是枯燥乏味的,也可以说是妙趣横生的,这就需要教师设计好历史课堂教学,维持好学习的学习兴趣。若是教师只是一个人站在讲台上不停的讲,而没有将所有学生都融入到课堂活动中去,那么,这样的历史课堂教学肯定是乏味的;但是若是教师设计到课堂教学,利用或风趣幽默的语言,自然能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之后,并将这种热情持续下去,这就需要教师从自身出发提高个人综合素养,做好课堂教学准备:

(1)加强知识储备。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也需要教师包括历史教师不断完善自我,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吸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掌握本专业知识及最新成果。教师具有扎实的知识功底,讲课的时候能做到信手拈来、行云流水,也可以增加学生对老师的仰慕之情,从而喜欢上这个老师,进而喜欢上这门科学,教师对学生的学科成绩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2)提高专业知识素养。历史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是指所任教历史学科及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水平,历史教学质量取决于历史教师对知识掌握的广度与深度,系统而全面的历史知识,相关学科的知识,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为此,历史教师首先要广泛阅读历史书籍,如中外历史专著及教材,阅读通史、专门史及国别史,从横的方面理清历史发展的线索,从纵的方面加深对社会历史的理解。

(3)开展多元化思维。历史教师的思维多元化,形象思维是历史教学的生命,没有形象思维,历史教学就失去了固有的生气和乐趣;逻辑思维是历史教学的灵魂,没有逻辑思维,就很难形成历史概念,不能认识历史规律;直觉思维也称创造性思维,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这是培养学生智能的重要手段。因此,这三种思维成了中学历史教师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4)强化自身综合素质。中学历史教师要有高尚的思想品德,完善的知识结构(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及相关学科的知识)、良好的心理素质、优秀的科研素质,当然,这些素质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我们中学历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的素质,提高自己的综合水平,以适应新时期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并以良好的综合素质教导学生。

(5)风趣讲课方式。现在的初中生思维活动、个性张扬,传统的课堂讲解模式已经不适应,他们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更愿意寓学于乐,因此,教师风趣幽默的课堂讲解方式,也是吸取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之一。很多学生是因为喜欢教师的讲课方式而喜欢上这门学科的。

四、悬念设置,让学生积极主动阅读教材

在课堂上,教师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维持住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历史教学生动有趣,不但轻松了学习氛围也达到了教学效果。因此,在课堂即将结束的时候,教师采用悬念设置的方法,不但能有效加强学生主动探索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也能让学生对下一节课充满期待,这是教师教学方法的重要体现。另外,由于历史知识内容繁重,教师在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通过课堂讲解知识后,还需要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多看、多记,课后学生可以多翻阅历史教材,查看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明确历史演变过程。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以时间为导向,将这一时间段的时间串联起来记忆,或者通过对比、插图等方式加强记忆。

总之,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培养是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只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即学生学习的内部推动力,才能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全体学生参与的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丁艳.初中历史教学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吉林教育,2011.25

初中历史快速记忆法篇6

关键词:历史学习方法研究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斯认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认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恰当的学习方法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减轻学习的负担,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传统高中历史学习的错误观念

1.死记硬背。多数人都认为,文科的学习就是死记硬背,把该记忆的东西都背下来不就大功告成了。这恰恰是大谬不然。从高考的角度出发,遍翻历年的高考历史试卷来看,可以说很少有能直接在书本上找到原封不动的答案。这就说明了历史考察越来越变得灵活化,多变化。背书的确是不可少的,但更重要的是理解,而非机械性的背诵。只有理解了固化的知识点,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在短时间内迅速而准确的作出判断。

2.唯考点论。对于高考历史来说,处处是考点,但处处有并非是考点。此话怎么理解呢?因为历史是有一条时间轴串联起来的,中间那个环节都是已知的,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会影响全局。本身来讲,我们学习的教材就没有严格的按照时间轴的顺序,如果我们仅仅死扣考点,那我们所学习的东西必将是支离破碎的。黄仁宇先生称其为“大历史”,即要求我们要培养对历史了解的宏观印象。不拘泥于考点,把眼光放长远,在意识中建立对历史时间轴的整体概念。前牵后连,方能活学活用,融会贯通。

二、高中历史学习的困难

1.能力要求高。高中历史的学习不同初中,其要求的能力越来越高。学生需要有更高的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并能更快的对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并进行理解。这就要求学生在理解法则的基础上,能形成一种独有的意识、理念。

2.综合性强,进度快。高中历史学习的困难还在于知识的综合性较强,并且教学的进度大大加快。如果学生不能集中注意力的跟着教学的节奏,就容易出现跟不上进度,并且学习的知识难以消化,最终导致对学习的兴趣大大降低,甚至出现反感情绪,这都影响学习效率。学习的综合性强,要解决一个问题,往往需要综合应用各科知识。

3.知识量大,难度大高。高中历史学习难点还有一大障碍就是知识量大,学习难度增加。高中课程课程多,知识量大,这就更增加了学习记忆性历史的难度。高中学习难度大主要表现在初中和高中知识上有跨度,这一跨度不可能细嚼慢咽,因而对把握知识带来一定困难,而且高中所学知识的抽象概括性比初中高得多。

三、学习高中历史的科学方法

1.兴趣是最好的方法。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做好的老师。”对于我们青少年来说,现阶段正是求知欲望最强烈的时候,为何不想法对历史产生兴趣呢?兴趣的培养,基本都是受到一些感兴趣且并不枯燥的事情的影响,而渐渐产生兴趣。例如:可以去翻阅《中华上下五千年》《图说天下》等充满故事性的历史书籍;可以看一些像《百家讲坛》《老梁观天下》等节目,运用个性语言和肢体动作将历史生动形象的表达。这些都可以培养自己对历史的兴趣。一旦兴趣养成,自身就会产生求知欲望,这恰恰是学习的最好老师。

2.时间轴牵线学习。历史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具有时间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人类记忆首要问题在于组织。”这就要求学生若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把各个历史事件用时间轴整理出来,把所学的各相关知识、内容进行归纳、整理、概括,使之成网,以便于记忆、掌握和理解。这样学习变不再是一件痛苦的记忆事件,而变成有意思的故事讲诉。大大的提高学习效率,并且能增加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事半功倍。

3.发现知识,主动学习。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未知晓的事物。确切地说,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主动地去发现知识是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有效途径。这也进一步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这样能让学生更容易理解,便于掌握问题的关键点在哪里。再者就是要确定学习重点,做有针对性的学习。并做到知识理解层次分明,切中要害。

4.科学复习,循环渐进。人的记忆是有遗忘的。根据遗忘曲线原理,如果在知识学习后的十五分钟到半小时之内进行复习,知识的掌握数量会达到80%以上;在此后半个月内每隔两天进行一次复习,知识基本上可以掌握到95%以上,并且不会遗忘.历史的学习需要循环渐进,切不可一口吃个胖子。制定有效的复习计划表,合理的安排时间,进行有规律的复习。

5.分段学习,层次分明。对于学习记忆性的知识,还要求学生能够把知识分段,进行阶段性学习,有层次感。大家会觉得记在最前面的和最后记的部分常常是记得最清楚的。所以要善于利用这个现象,有意识的让历史知识的各个部分,在复习的序列中都有机会出现在最前面和最后面。这样就可以把知识变得没段各有重点,分段的记忆大大的提高学习效率。

6.善于论证,发散思维。选择、例举、材料、问答是历史的基本题型,它们的题目和答案中都含有归纳和演绎的万分,所以在答量特别是答问答题时很注意前后的关联性、条理性和系统性。总结历史发散性思维和收缩性思维的并用,思路要开放,要全面,但观点要统一,要准确。

初中历史快速记忆法篇7

关键词:高中历史;学法指导;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6-0318-01

1.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自觉学习的先导。有历史兴趣的同学不必说,缺乏历史学习兴趣的同学,该怎样培养兴趣呢?明确学习目的是根本。今天的高中学习是为今后读大学做准备的,而上大学是要经过选拔性考试的。高考竞争是残酷的,要想不被淘汰,高考要考的科目你都得认真学习,都应当有兴趣。

2.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学习历史是一个循序渐进、长期积累的过程,决非一时一段的努力所能达到的。因此,只有注重学习方法,方能事半功倍,适应高考形势的要求。

2.1把握学习的各个环节。学习过程有哪些环节,并非每个同学心中有数。要想提高学习效率,课前预习、课中听讲笔记思考质疑、课后及时练习复习等环节一个都不能落下。课前预习有助于课中针对性地学习,突破重点难点,大大提高学习效率。课中听讲要认真、要始终有激情。如果上课不认真听讲,指望下课后再复习,这是本末倒置的,也是行不通的,因为一天中能被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仅仅晚自习第一节课。为了保证课堂效率,在时间上每节课应着重抓住两个环节,一是一节课的开始。预备钟一响,就应迅速进教室,做好准备工作以便迅速进入听讲角色。二是一节课的后半部分。这时人已较困,注意力难以继续集中,希望同学们自我暗示,提醒自己保持注意力。上初中我们在学习语数外时是有笔记的,可是历史等科目因为各种原因没有笔记,日久养成了学习历史不记笔记的坏习惯。作笔记能培养思维的严谨性,同时也是一次对知识的理解记忆过程,十分重要。思考和质疑是搞好学习的关键。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们的学生面子观很重,不愿质疑,这是学习的一大碍。至于复习,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原理,新知识在初期是最易遗忘的,此后就逐渐难以忘记。所以课后要及时复习。

2.2学会动脑筋。动脑筋话好说,事难做。如何动脑筋?如学习时我们不就事论事,而是能站在一定高度看问题;再如学习时我们可以先联系相关、相近或相反的知识,再把它们进行比较,找出其异同点,最后升华得出规律性的认识。"联系比较升华"就是一个开启思路、动脑筋的好路子。

2.3注重学习历史概念。历史基本概念源于历史事实,它是构成历史知识体系的基本细胞。高中历史许多概念比较抽象,诸如"革命"、"改革"、"改良""亚洲的觉醒"、"新民主主义革命"、"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等,这些概念的学习必须结合政治常识方能完整准确理解。

2.4区分课本中一般性的叙述和归纳性的结论。学生们在读历史课本时,总喜欢把课本从头到尾一直读下来,动脑筋不多。考试时总是自己想破脑壳找结论,结果还往往是错的。其实,好多典型精彩的结论课本已经给出,只要我们在读书时多用点心注意区分课本中一般性的叙述和归纳性的结论就行了。

2.5理清主线,建构体系。历史知识的特点是具体性、过去性,且知识点繁杂。其实任何一门知识之所以被称为科学,就是因为它有完整的学科体系,学习历史时我们要善于抓住其学科体系。如学习世界近现代史,我们可以以"资本主义生产力"为主线,抓住每个阶段的经济、政治、国际关系、民族解放运动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等方面的辅线来建构体系:14~16世纪,资本主义萌芽17~18世纪,资本主义初步发展18世纪晚期~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19世纪晚期~20世纪40年代中期,第二次工业革命20世纪40年代中期~今,第三次科技革命(详细体系略)。科学的知识体系,能帮助我们理解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提高我们驾驭具体知识的能力。

2.6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将辩证唯物主义引入社会历史领域而产生的一种科学的理论。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第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第三、存在决定意识。第四、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人。第五、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是不断进步的,任何历史人物、政党、团体、历史活动、制度、措施等都必须适应历史发展的潮流,违背历史发展潮流的必将灭亡。除以上几个基本规律外,我们分析历史事物及其相互关系、揭示其本质的观点和方法,还必须掌握以下几对关系:个性和共性、形式和内容、现象和本质、继承和发展、偶然性和必然性、因果关系、矛盾关系等。

2.7化死为活巧记忆。历史学科的记忆量要求特别大,如何记忆?除了理解记忆外,历史有很多具体知识点是无法通过理解来记忆的,如某一时期的科技成就、同一时期几个思想家的思想等等,这些实际上是些"死"知识。这些"死"知识可以通过下面方法来巧记。(1)数字代表法:即把某一历史知识通过一个或几个数字概括出来,形成要点。如:中国共产党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内容,可概括为"一化三改"即:工业化、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提取字头法:即提取某一历史知识每一句的头一个或几个字为要点,组成另一个词或一句话。如:记646年日本大化改新的内容时,可记为"分田"即分配土地给农民;田地不得买卖;土地属国家;改革行政制度。(3)谐音趣味记忆法:即把某一历史知识的几个关键知识用谐音或组成有趣味的几个字帮助记忆。如:记苏联在1924年刚成立时的加盟共和国,可记做"乌外有两只鹅"。即乌克兰、白俄罗斯、俄罗斯、外高加索。这样趣味性强,记得快而牢。(4)关键字词法:即抓住某一历史知识的关键字词归纳成要点从而提高记忆效果。如:我们可将形成的过程用几个关键字掌握:即(1)开始;(2)进一步;(3)大大加深;(4)完全陷入。然后联系几次列强侵华战争的影响:(1)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2)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深;(3)甲午中日战争及《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4)八国联军侵华及《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的深渊。

⑤概括记忆法:就是将某一历史知识加以概括,使之简单化。如:拉美革命的过程可概括为:一场革命、二个阶段(1810-1815;1816-1826)、三个中心(墨西哥、委内瑞拉、阿根廷)、三个领导人(伊达尔哥、玻利瓦尔、圣马丁)、反对2个殖民者(葡萄牙、西班牙)、一场决战(阿亚库巧战役)即"123321"就可以将整个拉美革命进程完全掌握。

初中历史快速记忆法篇8

关键词:历史课堂生动高效

初中学生正处在活泼好动的年龄,他们好奇心强,有激情。要想改变学生被动听课学习的局面,只有营造合适的氛围,使学生完全进入角色,成为舞台主角。新课程倡导把课堂还给学生,因此在课堂这个舞台上,教师应做导演。那么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动”起来呢?

一、随时引入生活的活水

历史课堂教学如果离开社会实际生活,脱离学生实际情况,学生上课就会毫无兴趣,只做表面应付,缺乏情感上的认同,教学效果将大打折扣。著名教育家朱永新教授说:“生活的味道越浓,教育的意义就越大,坚持下来就会产生奇迹。”只有教师懂得利用生活资源,才会吸引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在学习《伟大的历史转折》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三全凌汤圆,味美香甜甜!听到这句熟悉的广告语,我们脑海中总会浮现出香甜可口、新鲜美味的速冻汤圆。三全食品是全国最大的速冻食品生产企业,是中国速冻食品行业的开创者和领导者。三全公司的董事长陈泽民说:没有解放思想就没有我的今天,也不会有今天的三全食品,我把企业命名为‘三全’,就是为了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同学们,陈泽民为什么要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是一次什么样的会议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由大家熟悉的三全凌汤圆自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十一届三中全会,学生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兴趣油然而生。带着亲切与好奇,他们迫不及待地翻开课本,进入探索之旅。

二、开展历史高效阅读竞赛

2010年4月开始,我主持了《提高农村中学生阅读效率》科研课题的研究试验。平时快速阅读训练主要依靠语文教师在自习课上进行,训练材料主要文体类型是记叙文和说明文。但是,文史不分家,历史教材兼有记叙文和说明文的文体特点,对于其中难度不大的课文,如文化、科技、社会生活等篇目当然可以进行快速阅读的竞赛。春夏之际的午饭后,一、二堂课学生很容易瞌睡。于是,我就把快速阅读的方法引入历史课堂。在介绍阅读的方法和竞赛规则后,争分夺秒的快速阅读竞赛就开始了。教室里静悄悄的,在静默速读的过程中充满竞争与挑战的气氛。每个同学都在全神贯注地默读,记录阅读时间,飞快地独自完成测试题,计算自己的阅读效率。当公布学生个人阅读速度和阅读效率的时候,有的自豪,有的惋惜,期待着下一次的速读竞赛。在高效阅读的课堂,没有了松垮和无所事事,充满了竞争和进步。通过不断学习高效阅读的方法,不断训练对比,学生们的阅读效率不断提高,课堂上原来安排用来记忆的时间减短了,练题和开阔视野的时间增加了,学生自主学习历史的信心愈来愈足。

三、请学生当教学设计师

在历史教学中,让学生动起来,就要想方设法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在教学实践中,我请学生当教学的设计师。

在学习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工业化的起步》时,一上课我就提出请同学们自己为本课设计一段导语,目的在于使学生由预习本课迁移到以前所学或以后要学习的内容,明白历史知识的前后联系。半分钟的准备时间后,同学们纷纷举手,跃跃欲试。第一位同学由上节课完成的历史意义“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第二位同学联系上册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特点,结合导读中的谈话引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必要性,引出本课。第三位学生独辟蹊径,联系大家生活中所用的丰富的工业产品,提出问题: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是如何起步又取得哪些成绩呢?不同的角度,相同的目的,精彩的导语设计博得同学们的阵阵掌声,课堂气氛马上变得活跃起来。

四、创设历史情境,穿越时空

在教学实践中,重视创设历史情境以激起学生情绪的起伏是激活学生思维、促进学生深入学习的好方法。近几年来,《寻秦记》、《宫》等穿越电视剧热播,深受中学生的喜爱。因此在历史教学中不妨也让学生穿越时空,深入到历史情境中。

如学习《伟大的历史转折》时,观看会议视频片段,研读会议内容之后,我请学生想象自己是当时参加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一名代表,挑选一名同学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采用记者报道和与会代表答记者问的形式来巩固会议的内容,加深对会议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学生激情高涨,马上进入角色,在问答之中完成了本课的主要学习任务。同样的内容让学生单纯记忆,记得快忘得也快,而换种身份去提问和回答,学生仿佛身临其境,积极性大大提高,对会议内容的记忆和意义的理解也加深了。

五、吟诗入史,轻松学习

初中学生诗歌的积累已达到一定的数量,在历史教学中引入诗歌,学生会倍感亲切与兴奋。例如在学习“张骞出使西域”时,西域的地理范围是阳关和玉门关以西的地方,我随口吟出“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和“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两句诗。学生马上有了兴趣,高声随我吟咏,记住了这两个地理名词,在地图上找到了这两个地方,明白了西域的地理位置。而在学习《收复新疆》时,我又把“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句诗和导语中的“新栽杨柳三千棵,引得春风度玉关”写到黑板上,引出本课的内容:左宗棠收复新疆。在学习《三国鼎立》一课时,我把杜牧的“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和“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写出来,请同学们思考赤壁之战中东风是否为孙刘联军胜利的根本原因。在历史课堂中引入诗歌等文学作品,大大激发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亲切感和历史学习兴趣,使学生觉得历史学习充满诗情画意。

六、在辩论中明辨是非

辩论是合作学习的典型形式之一,学生之间不同见解的争辩是培养、发展创造力的一种重要手段。

初中历史快速记忆法篇9

高三历史复习是在已经学习了初中和高中历史的基础上进行的,必须防止简单地进行历史知识的重复学习。正确的指导思想应当是以能力培养带动知识的复习和巩固。在基础知识的掌握方面,复习目标不要将主要精力放在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的死记硬背上,而是要集中力量准确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理清历史发展线索,明确历史发展各阶段的特征和知识结构关系密切的知识点,这才是高考的重点。如何在高三的复习阶段,快速、高效地掌握这些内容,就要有一套科学合理的复习方法,下面我来说说高三历史三轮复习法。

三轮复习法中把高三的复习时间大致分三段,每段时间里的复习目的各有侧重,时间长短也各不相同。在大约九个月的时间里,科学安排好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约六个月进行一轮基础复习,以三本必修和一本选修内容为主,包括教材标题、具体内容,做到事无大小轻重,均一一过目,理清各标题之间的关系。目录是知识的框架,只要把握了历史框架,才能将零碎、无序的具体知识点归属清楚,最终实现理清重、难点,夯实基础。同时,通过针对性的练习掌握基本的答题方法和技巧。第二阶段约二个月进行二轮专题复习,以归纳同类知识进行学科内综合复习,理清历史线索,并进行知识拓展为重点,辅助于适量专题训练,进一步提高答题方法与技巧,以实现对一轮知识的巩固与拔高。第三轮约一个月进行综合冲刺复习,以查漏补缺,强化训练,注意跨学科综合、热点问题为重点。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是历史教学的终极目标,也是检验复习效果是否理想的主要手段。

第一轮复习

第一轮复习的目标是要重视基础知识,突出主干知识。这一阶段的核心是“回归课本”。要全面阅读课本,做到事无巨细,彻底扫除知识结构中理解上的盲点和障碍。在这一基础上,对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使知识系统化。同时配以单元章节训练,提高应用知识能力和解题方法与技巧。具体就掌握基础知识的方法,我们强调以下三点:

1.少量多次不间断的学习

必须保持每天持续不断的学习,不可一曝十寒,许多天不学习历史,将大量的学习内容集中在一两天突击完成。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研究成果表明,人们在学习了新知识以后,遗忘速度最快的是学习的最初二十四小时之内,一半以上的学习内容会在这一时间内遗忘,而后逐渐缓慢,到了相当时间,几乎不再遗忘。因此,坚持每天不断的学习是克服遗忘的最好的、也是唯一的方法。每天学习一门课程的时间不要太长,以保证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的效益。

2.加强熟读与记忆,夯实基础知识

第一轮的复习应强化对历史教材的熟读,并牢记其中的主干内容。熟读是记忆的前提,理解是加强记忆的秘诀,反复琢磨是加深记忆的方法。传统的理念认为复述是记忆的好办法,我们不这样认为,什么是记忆的最高境界?脱离教材、自由表述、自由运用才是记忆的最高境界,照本复述只是低层次的!高考不考复述,考的是复述基础之上的,对基础知识的重新整合和运用能力!复述是按照别人的思路讲,自由表述运用是按照自己的思路说,本质不一样。近几年的高考文综试卷历史部分就充分的体现了这一命题思路,从传统的“题目在书外,答案在书内”向“内容源于书本,答案在于理解”的命题新思路转变。达到这个境界确实很难,这就需要我们多练习、多总结、多琢磨。传统理念认为文科生只要上课听懂了,下课记住了,考试时想起来了就可以了,这样轻松得高分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3.进行适量的单元训练

练习每个阶段都要做,因为光看课本不做练习是无法发现自己知识和能力不足的。尤其是好的检测题,间接甚至直接反映出历史学科的发展方向和高考信息!那种只埋首于课本,不看资料和不做检测题的复习方法是无法提高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能力,无法培养答题方法与技巧,是跟不上高考步伐的。

第二轮复习

第二轮主要通过专题复习来实现巩固提高,复习中要明确重、难点,深刻理解每一个知识结构及其知识点中的重点,突破难点,把握知识结构内部之间的联系。同时进行专题练习和检测,以提高应试能力。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为了提高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必要进行关于真实的整合、迁移和运用的训练。关于知识的整合和迁移可以用以下方法:①总结重要的历史专题,加强历史学科内的综合练习,这是取得历史高分的关键。②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进一步明确历史学科的主题内容,构建历史知识的纵向和横向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定位基础知识点,在同步解决知识点的记忆、理解基础上,生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③把握热点与历史知识的有机联系,注意具有显示借鉴意义和历史反思意义的重要历史事件的教学。理解“知识服从和服务于命题立意”的深刻内涵,对有针对性的知识应该狠练和深挖。④注意其他省份新课程的编写体例。关于专题训练和测试,应针对高考题型变化,能力要求提高的趋势,在具备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加强解题能力和技巧的训练,通过剪报、阅读、摘记、写概要等方法扩大知识面,拓宽视野,开阔思路,提高文字表述能力。

第三轮复习

进入第三轮复习,要实现冲刺高考、决胜高考的目标。在这一阶段的复习中应合理分配时间和精力,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具体应该:

1.越是临近高考越要抓牢基础知识,将“应该拿的分”都拿到。每年都会有一些考生在高考结束后为丢了“应该拿的分”而捶胸顿足。这些应得分题,依据考生的实际水平,完全有可能答对。但若考生对其中的基础性知识识记欠准确,也极有可能丢分。因此,冲刺阶段仍然应该以基础知识为主,多做一些基础知识的梳理工作,将掌握的内容记准记牢。

2.有针对性、计划性地做强化训练,一定要讲求实效。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加强针对性训练,做到缺什么补什么。让自己在各方面趋向完善,如答题方法、技巧、格式和表述等。在这一阶段,做几套冲刺模拟卷,会有良好效果。

3.完整的做几套近几年的历史高考试题。“热身赛”对考生很有帮助:第一,能够帮助大家进一步掌握答题思路和技巧。第二,有助于考生熟练运用答题技巧。第三,考生还可以通过实战积累心理调试的经验。第四,打好“热身赛”,可以聚敛考生应战高考、决胜高考的信心和勇气。

初中历史快速记忆法篇10

以开放性、主观性、探究性为特点的历史中考开卷考试,要求我们在考前务必加强对主干知识的复习,灵活掌握运用基础知识,把握考试方法技巧,才能高效应对历史中考开卷考试。历史中考开卷考试技巧如今,历史学科考试形式由闭卷考试转变为开卷考试,摈弃了“死”题目(即客观性试题),增加了主观性试题,偏重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考查。这种以开放性、主观性、探究性为特点的历史中考开卷考试,要求我们在考前务必加强对主干知识的复习,灵活掌握运用基础知识,把握考试方法技巧,才能高效应对历史中考开卷考试。一、要把握对主干知识的复习技巧主干知识包括历史发展基本线索、阶段特征、历史结论等内容,其考点涉及面广,因此,应通过强化复习来提高答题速度,否则考试时容易花大量时间翻书。强化主干知识不是大段背课文,那样会增加记忆负担,要掌握复习方法。1.回归课本,打牢基础将《中考指导用书》中每课考试要求对照课文认真复读一遍,并把其中的主干知识强化记忆。该方法比翻阅书本耗时短,且更高效、更具针对性。如八年级下册第5课《三大改造》的考试要求是“了解三大改造,知道1956年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应记住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及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三大改造的完成,考试若涉及到便不用再翻书找答案。2.把握要点,融会贯通只有突出对主干知识要点的理解把握,记忆才能持久;只有融会贯通,才能在考试时明晰问题的内在逻辑联系。复习时要在每课的相关页码旁加上边签,写上该篇课文的主要知识点,边学边标识注记,以加深理解,此法可在考试中帮助我们快速作答。3.分类归纳,构建体系从每个单元循序渐进整理主干知识,科学归纳分类要点(历史阶段特征、基本线索等),把分散或相对孤立的分类要点等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之中,建立主干知识的结构和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使之变成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主干知识网络,以适应综合能力测试的需要。例如,“19世纪60年代,中国和日本进行了怎样的改革?结果有何不同?”这个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考查我们对同类、同时期的历史事件进行归类识记,进而进行比较的能力。二、要把握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技巧对于历史事件、人物、现象、概念等历史基础知识,如果死记硬背,考试就易丢分,更无技巧可言。1.要善于巧妙记忆没有记忆就没有知识,而知识是能力技巧的载体。历史基础知识如果掌握记忆技巧,就能记得既准又牢,考试和运用时就能迅速提取。比如,采取“口诀记忆法”,借助音韵的节奏记忆,把中国古代史上的朝代编成“夏商周秦西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以下有五代,宋元明清帝制消”;采取“特征记忆法”,把握世界史上六大帝国衰落的原因都是人民起义、各地封建主形成割据趋势,力求摆脱中央控制、统治阶级的内讧、外族或外国的入侵的共同特征,等等。2.要提高分析能力历史开卷试题都能在教材中找到其“源”,但许多试题需参阅几个基础知识点,且需要综合、分析、判断后,才能确定出正确答案。如“16世纪以后,欧洲诞生了近代科学,中国的文明却没有能够产生与欧洲相似的近代科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对这类考题如果仅靠课本资料,疲于翻书,很难找出此题的知识点。三、要把握考试时的方法技巧开卷考试中,方法恰当,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确定答题顺序在考前5分钟试卷发放到手中时,应迅速浏览试卷,将可以独立完成的试题做好标记。正式开始答题后,先做这些题目,然后再做需要翻书的题目,这样答题的效率更高。对于难度较大的考题,短时间内在书上又找不到答案,就不要在此类题上消耗时间而影响后面的答题。2.注重科学审题要把握考题关键词句。每道考题的题干要认真读一遍,因题干中的前半部分往往会设置陷阱以混淆视野,因此一定要看清中心词和最后的问句;要注意答案与考题时间的吻合。考题中如果出现时间,答题内容则应与考题题干中的时间相一致。如“21世纪以来我国外交事业取得的成就中能够体现团结与合作精神的有哪些?”答题的内容必须与考题中“21世纪”这个时间点相一致;材料类考题的问法一定要审清。有的问法是“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材料一反映了……”此类问题往往需要我们从所学的知识中找出与材料相适应的答案。还有的问法是“根据材料,请写出……”这种问题的答案,经常就在材料当中,或者从材料本身中概括。此时答案若没有从材料中找出,往往不能得分。3.应对开放性试题开放性试题,虽没唯一答案,但解答也有技巧可循。若是对一些人物或事件谈看法,应找到这些人物或事件的成功或失败经验教训,然后有针对性的写。若是比较一些事件,我们应找出这些事件的共性以及不同点,然后再加以总结分析。4.认真复查试卷复查前要浏览全卷。复查时要尽量慢,不要因为时间紧而不仔细,不仅要检查答案,而且要检查审题是否准确,如没有把握和确切的“证据”,不要涂改原来答案。在剩余时间不多时,要突出重点,先检查没翻书做的题目,以提高正确率。应多复查高分题,这样容易用同样的精力和时间拿高分。遇到思维含量较高的难题“卡壳”时,要变换思维方式、角度来思考,不轻易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