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最新的审计方法十篇最新的审计方法十篇

最新的审计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47:54

最新的审计方法篇1

关键词:资源环境审计措施方法创新

中图分类号:F2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5(a)-0133-01

1我国目前资源环境审计的现状

1.1审计监督面窄

根据审计署的规划策略来看,要求经济发展迅速的地区和省级单位机关每年至少开展一次环境审计调查并将审计报告做好交到有关部门,对于一些经济发展较差的城市来说环境审计报告可不必一年实施一次,做到适当审计即可。但是一些经济发展较好的市、县级地区仍然要每年至少做到一次环境审计。随着技术的创新逐渐将环境审计推广到更远的地区和领域,逐步实现环境审计的多元化。从这些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对环境审计的力度依然不够,没有将环境审计的工作做到普及化,审查力度并不够,所以有关部门一定要加大环境审查和监督力度。

1.2审计内容基本上仍局限于资金财务

起初都是一些财务审计、工程项目造价审计,环境审计是即这些审计项目之后的又一类相对独特的审计项目。目前我国工程师都是针对一些财务收支的角度来进行审计,好多审计人员只是认为审计工作主要是进行资金的审计,确保资金的收入和支出成正常的比例即可,但是其忽略的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没有对环境的污染、损坏、破坏程度进行实地考察的审计,仅停留在了审计项目的表面,并没有将审计工作做到追根述源的审计,要将监督工作放到首位。

1.3审计方法沿用传统的方法体系

由于环境审计项目是近些年来刚刚出台的新项目体系,所以很多从事审计的工作人员都对新形势下的环境审计工作没有实质性的理解,认为和以往的财务会计没什么本质上的差别。财务审计工作是对一项工程的账目做出明细的审查和统计,而环境审计工作是对自然环境的所受的污染程度做进一步的调查和研究,并根据调查结果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科技需要创新,时代需要进步,所以任何事物都不能停在原有的时代,都需要有一定程度的改革和创新。这就需要政府有关部门给予相应的政策来解决这一问题,使环境审计工作能够有序的进行下去。

2资源环境审计的主要方法

2.1传统审计方法

在我国传统的审计方法主要分为六个重要步骤,其中包括:检查和记录文件、检查有形资产、观察、询问、重新执行、分析程序,这六部审计方法是传统方法当中最为行之有效的。检查有形资产:检查有形资产就是在现在的状况条件下对已有的资产进行统计和归类,主要检查可以保护自然资源环境的设施是否完好以及运转状况。观察:就是有关工作人员在现场对环境资源的状况进行审计,看其是否良好符合有关部门的规定,也会对工作人员在环境审计工作问题中做出的对策做出分析,调查看其是否产生了明显的效果影响,有益于环境的保护与审计工作的实施。询问:这一调查方法比较适合小范围的调查,例如对长期生活在某一地区的居民进行实地调查,询问当地的环境情况,这种情况下的调查结果更具有权威性,是根据实地考察才得出的审计结果,这样就会更加的贴近生活实际。重新执行:在目前的资源环境审计当中,这一方法适用的较为普遍,此方法就是将准备要调查的资源环境再次的经过审计人员实地的调查,例如对某地区的水体进行检测,在做此项检测之前不仅要依据有关部门提供的参考数据,为了确保审计的准确性,应该让审计人员再次对该地水样实施实地检测,经过最终的检测结果才是符合审计的标准。分析程序:信息技术在资源环境的审计领域已经普遍得到运用,有关部门会提供一些审计的数据供审计人员使用,例如提供一些资金的结算、账目的支出、能源消费、环保统计预算等数据,从事审计工作的相关人员可以依据此类数据展开研究,为资源环境审计做出进一步的评价,此类方法还可以检测出原审计信息与新审计信息的偏差之处。

2.2创新式审计方法

新式审计方法与传统的审计方法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的审计方法可以更好的适合资源环境的取证,而新式的审计方法则比较适用于一些特殊的新式资源环境审计工作,从当前的情形看应主要推行机会成本法、资产价值法、人力资本法、回复费用法、防护费用法、调查评价法、决策和风险分析法等几种方法。

机会成本法:机会成本法是新式审计方法当中的一种,是在有限的资源环境条件下尽最大的可能实现资源使用的一种方法,做到不浪费一寸土地和水资源,尽最大的女里谋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换用西方经济学的语言就是使边际效用最大化。

资产价值法:不同的环境产生的经济效益是不同的,一般情况下环境的好坏可以影响地价或是宅价,资产价值法比较适用于审计人员对于某一地区环境的调查,通过审计可以计算出资源环境为经济效益提高了多少的百分点。

人力资本法:专门适用于一些环境较差的地区,审计人员通过评估环境污染对人体所造成的伤害,例如医疗费、丧葬费、护理费等一些费用。此类费用都是由于环境条件差而导致人类身体受到危害所花费的,简称人力资本费,此种计量方法更加实用与一些对人体危害较大的企业,例如炼钢厂、白灰厂等漂浮污染物较多的工厂。

恢复费用法:由于环境资源一旦被破坏其经济效益就会下滑,此类方法适用于计算改善环境条件所花费的资金数目,经调查研究来看此方法更适用于环境中废水的治理或是消除烟尘等环保项目。

防护费用法:在新的审计方法中防护费用是有史以来提出的最新的审计方法,此方法主要被应用于防治噪音或是光污染的花费上,做到尽量的消除或是降低环境污染对人类的影响,如今应用于较多的领域是施工地或是建筑区域等噪音污染较严重的地区。

调查评价法:本方法是审计人员通过咨询专家了解目前环境的供给量和质量两者之间的关系,计算出人们愿意支付的金额,此类方法一般用于评估洪水或是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对于环境造成的经济损失。

决策和风险分析法:从一般的情况来看有些资源的环境保护措施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但是也有一些环境的保护措施并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可能需要跨年才可以将环境保护的项目完成,所以在此期间就可能存在着预算成本的问题,这时使用决策和风险分析法就可以很好的解决此类问题。

参考文献

[1]浙江省审计学会课题组.开展我国环境审计的构想[J].浙江审计,2002(11).

最新的审计方法篇2

从麦肯锡公司提出“大数据时代”以来,目前商业、军事、金融、通讯等各个领域已经完全处于大数据环境下。哈佛大学社会学教授加里·金说:“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数据化革命,庞大的数据资源使得各个领域都将开始量化进程。”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意识到大数据的重要性,数据时刻都在迅速膨胀扩充,它对企业的发展以及未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数据对于审计工作来说是最重要的部分,审计工作必须要由全面准确的数据支撑,才能得出最准确的审计结果。大数据时代下,数据呈现出繁多性、多变性等特性,并且数据在企业渗透的越来越深,数据处理也变得更加复杂。而信息处理技术也随之换代更新,云计算、网络技术等逐渐被各领域广泛应用。由此可以看出审计工作所处的信息环境和技术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传统的审计模式在大数据环境下已经出现了局限性,不能满足于现在的审计需求。因此审计工作必须要顺应变化迅速改革,去满足快速变化的信息环境。

2文献综述

大数据时代的不断发展和覆盖,也逐渐成为理论界的研究热点。本文对目前我国学者关于大数据环境下审计工作的研究进行了分析,主要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于大数据环境下我国政府审计的研究。应该从建立相关法律法规、搭建政府审计大数据平台、加强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培养适应大数据时代要求的审计人员这几个方面来完善我国政府审计(刘娜,2017;钱希撼,2015)。二是基于Hadoop生态系统,结合文本挖掘技术提出了基于文本挖掘的审计数据分析框架。该框架是,建立融审计数据的采集、存储、分析处理、结果可视化为一体的审计数据分析框架(张志恒,成雪娇,2017)。三是对大数据时代下审计取证的研究,从观念层面对大数据时代审计环境特点的分析、审计证据特征的提炼、审计思维变革的方向、审计风险来源的识别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阳杰,应里孟,2017)。四是数据式审计模式的研究,从逻辑流程、网络架构和应用架构的角度对大数据环境下的数据式审计模式进行完善性设计(郑伟,张立民,杨莉,2016)。五是主要是从理论的补充、审计技术的不断创新、大数据环境下审计人员的培训、审计风险的规避等方面去完善未来的审计工作(丁淑芹,2015;王群,2016;白玮,2015等)。

目前理论界针对大数据环境下审计工作的研究相对较少,并且尚未形成统一的观点和理论。而从实际情况来考虑,审计理论的研究是支撑新的环境下审计工作实施的关键步骤,因此对于大数据环境下审计变革的研究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3大数据时代对审计工作的影响

3.1大数据时代下数据的变化

3.1.1样本数据到全部数据的转变

大数据时代下,数据量的爆发式增长和硬件存储技术的发展让大量数据成为了潜力无穷的财富。数据就相当于信息,整个数据库里面就包括各种各样的信息,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信息也是大数据时代最为重要的一步。早期的审计工作由于各方面技术的限制,在面对数据量非常大的数据时,人们往往不能有效全面地分析到所有的数据,因此通常采用的一种方法就是抽样调查。但是采取抽样调查进行分析和处理,会存在忽略了少数或个别数据可能会揭示的规律或问题。而在大数据时代,数据的快速式扩张伴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由于数据量太过于庞大,传统抽样方式已经难以代表整体,抽样分析的方式已经渐行渐远。目前比较领先的技术例如云计算技术、数据挖掘技术等应用已经可以满足处理全部数据,因而大数据要求数据分析者面向全部数据而非局部抽样数据。

3.1.2对数据的要求从准确性变为复杂性

大数据环境下对数据的分析往往更侧重于数据的规模。因为数据相当于信息,数据量越大、数据种类越复杂的数据必然包含着大量的信息。当以往数据量比较小时,人们通常是将数据的准确性做到万无一失,因此数据的精确性将影响到最终的结果。大数据环境下数据量过于庞大,面对海量的数据库很难保证所有的数据都是最准确的。因此目前所关注的并不是数据的精确程度,而是利用更大规模的数据去分析其能够反映出的各种信息。量的积累就会导致质的变化,通过大量数据分析出的是一种大的趋势。这种分析结果是基于非常大的数据量,特别小的数据出现不准确的现象对于最终结果的影响是几乎不存在的。因此,面对海量数据的分析处理时不必过分关注数据的精确度。

3.1.3海量数据下更加注重数据的相关性

传统的数据分析比较着重于分析数据之间的因果性,得出最终的分析结果。而面对数据量规模异常庞大的数据库,数据的复杂性非常高,数据的种类也非常多,分析不同数据之间的因果性就非常困难。现如今企业更为关注的是多元化发展,多元化更加重要的是信息的多元化、信息的共享,信息共享其实就是数据之间相关性的分析,因此分析数据之间的因果性并非最为重要。海量数据环境下,单一种类数据的存在性非常低,数据基数越庞大,单一数据的准确性对整个数据库的分析结果影响就越小。反之,分析数据之间的相关关系就成为更加有效的处理模式。

3.2数据变化对审计工作带来的影响

3.2.1审计对象需要重新界定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审计工作一直适应变化,审计对象也开始进行了扩充。最初的审计对象都是以会计报表或者其他反应经济活动的载体为主,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先后又出现了经营审计、管理审计、“三e”审计或绩效审计等等,以及在中国实施的经济效益审计,其审查对象都超出了原有的财政财务收支活动的范围,进而扩展到影响经济效益的生产经营管理等各个方面。那么大数据时代下,技术的不断更新并且经濟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巨大变革,对审计对象必然有着更大的影响。因此为满足大数据环境下审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必须要对审计对象进行更进一步的扩充。

3.2.2审计方法需要不断更新

大数据时代的影响下,样本数据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以前数据量相对小的时候,企业对于数据的保存通常是以纸质形式进行保存,由相关的会计人员进行手工的记录。在进行审计工作时,通常审计人员也是以手工和电脑辅助的方式进行数据的取证,工作效率比较低。而大数据时代下,原始数据的量变得非常巨大,审计人员对数据处理的复杂性以及准确性无法确保万无一失,难以依靠手工去完成审计工作。而现在代替人力的已经变成更高效的计算机处理,云计算、数据挖掘等先进技术的应用为数据处理提供了更为高效、准确的基础支撑。因此,传统的审计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大数据时代审计工作的要求,必须结合工作的需求不断的改进和探索更加有效的审计方法。

3.2.3审计风险变得更加复杂

大数据时代下,新技术的产生也伴随着出现了新的风险。例如云计算技术所固有的风险,数据基数过于庞大时,难免会出现原始数据的错误,这也是技术带来的风险以及数据透明度风险、数据存储安全风险等。因此,大数据环境下各种风险的产生也会对审计人员进行审计工作有非常大的影响,需要审计人员更加谨慎准确地完成审计工作。

4大数据环境下审计工作的变革路径

4.1必须对审计相关理论进行完善和创新

理论的支撑是进行实践最关键的因素。审计工作目前的正在快速地发生着变化,必须要对审计相关理论进行快速的补充和完善。完善审计理论,需要从实践出发,对实践进行分析和总结。大数据环境下的审计理论补充,必须要对大数据审计的性质和概念进行新的界定,并且对大数据审计的职能以及任务等基本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通过全面的完善和研究建立起符合大数据时代需求的全新审计理论体系。首先应结合大数据环境的特点以及新技术的产生对审计的相关理论进行界定和完善,包括大数据审计的审计对象、审计方式等。有效的审计理论能支撑支持新环境下审计工作的高效进行,还要进一步保证审计理论的发展与审计工作实际环境的变化互相配合,才能防止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其次是对审计相关准则的积极补充。目前审计工作所应用的审计准则基本都是只满足于传统的审计业务,而大数据环境下,从审计对象、审计方式、审计技术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必须要结合实际建立新的准则来规范,保证新时代下审计工作的正常运行。

4.2不断探索更加准确高效的审计方法

审计方法是审计工作中最为关键重要的因素,大数据环境下,如何推进更高效的审计方法完成相关的审计业务是应该首要考虑的问题。首先应从原始数据的层面进行探索。大数据时生最大变化的就是原始数据,审计人员如何获取和处理海量的原始数据成为最为重要的一步。当然传统的excel软件或者相关审计软件已经无法完成如此复杂的工作,必须要采用更加先进的数据挖掘技术。针对所要审计的目标,运用数据挖掘技术能够更加准确高效地获取有效的数据。其次是持续审计方法的应用和完善。大数据环境数据的变化非常之快,企业每天的业务可能就会产生非常大的数据量,特别要强调审计工作的时效性。如果对一个企业进行审计工作的时间跨度非常大,那么极有可能新产生的数据会影响最终的审计结果。因此采用持续审计方法,可以保证在审计业务的持续进行过程中,被审计单位的相关经营活动与审计数据的不断更新保持一致,就可以使得最终的审计结果更加的科学准确。最后需要更全面地应用审计云数据系统。审计云数据系统的特点就是数据的共享,通过多个渠道形成对数据的获取并存储,然后实现多个部门的数据共享。从审计的成本、效率和运用多个方面都更好地推进了审计工作的高效进行。

4.3更加全面地规避新的审计风险

审计工作的准确完成,必须保证有效地规避审计风险。大数据环境下,新产生的审计风险主要存在于数据信息的安全。首先是数据信息存储的安全问题。数据信息安全要做到数据信息的硬件、软件及数据受到保护,不受偶然的或者惡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露,保证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信息服务不中断。其次在大数据环境下,数据的获取和传输过程也会出现信息安全的问题。例如数据传输过程中发生的数据泄露问题,数据的泄露有可能对企业的经营活动产生巨大的影响,不仅会对企业利益相关者带来经济上的损失,也有可能会给被审计单位自身带来重大的法律责任。因此大数据审计的巨大体系中,保障审计数据信息安全是最为重要的环节,必须要建立更加全面合适的制度规范,针对数据信息风险问题提出更加完善的相关准则规定。

最新的审计方法篇3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审计理论创新

一、引言

2010年,国务院和中央办公厅联合下发经济责任审计的若干规定。这个规定的确立和实施,代表着经济责任审计将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建立起来。经济责任审核作为一项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必然会创新审计理论,发展设审计的务实精神。从而进一步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审计系统以及审计理论方法的发展和形成。本文结合最近几年对经济审核理论的探索以及研究,将能够促进经济责任审计的创新和理论进行总结和归纳。

二、经济责任审计在审计制度、类型划分以及关系人理论方面的创新

经济责任审核不仅是专业术语,还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审计制度,它主要是针对国有大型企业的领导干部以及国家党政领导人进行的经济责任的一种审计,是以中国特色为基础将现代审计方法和理论进行实践的一种创新。经济责任审计是创新的制度,其基本依据可以用经济责任观的审计动因学进行解释。经济责任审计是一种创新,是中国为审计业做出的贡献。

根据现行的审计理论,可以根据多种标准划分审计类型,但是在现有的类型划分都不存在经济责任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会引发审计类型的重新划分,在划分时要考虑两种可能,一种是确立新的划分标志,可以按照对事对人来划分其他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或者按照审计对责任人履行情况划分。另一种是对现有的内容进行扩充,审计形式依旧是绩效审计、合规性审计、财政审计,让经济责任审计包括在这些内容中。

根据审计关系人的理论规定,审计活动产生在审计人、被审计人和委托人三者互动的关系之中。审计行为的实施者是审计人,管理资源财产的人是被审计者,资产的投资者或者所有者是委托人,在我国委托者是党组织。我们对委托人的外延和内涵进行研究,一定会推进审计关系学的发展以及创新。经济责任审计的建立会促进审计学关系理论知识的创新。

三、经济责任审计对构建理论审计框架进行创新

审计理论是多元化的结构模式,有审计假设、设计目标、审计环境等作为构建、设计理论的起点,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以经济活动和会计信息的准确性、质量为重心来建立审计的结构,并建立起审计控制论、审计信息论、审计规范论、审计目标论、审计假设论和审计本质论等将多种要素联合在一起的审计结构模式。这种审计方式是以特定主题为侧重点对责任人进行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的确立探索和思考理论结构的创新。审计理论的创新和建立要从两个角度进行研究。一是对以经济权利监控审核为侧重点的审计体系进行探讨。它的目标就是促进责任人有效、正确、恰当的行使权力。二是从管理人和责任人两个角度出发,利用审计监控、审计规范、审计假设、审计目标、审计信息以及审计准则为依托,对被审查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审核。经济责任审计用创新的模式可以构建起以德制权、以利制权、以权制权的审计理论和监控体系。

四、经济责任审计以及运行机制、理论目标的创新

经济责任审计改变和影响了目前审计活动的理论和运行机制。审计制度对领导实现了审计监督、纪检监督、组织监督相结合的监督机制,对于预防和严惩腐败具有很大的意义。经济责任审计为审计结果公布、审计结果和评价运用、审计组织协调和审计责任追究等方面制定明确的规定。它运行机制的改革创新包括:创新审计方面的问责机制、创新审计结果和评价的制度、创新实施和组织的规章体制和创新审计委托和动因机制等四个方面。

审计理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审计目标,在审计理论中将审计目标分为本质层次、中间层次和表象层次三个层次。本质层次:促进和保护全面履行受托者的经济责任是审计目标的关键。中间层次:经济活动应该遵守原则和标准的执行情况是审计目标的关键。表象层次:财会准确及时的信息和其他信息的透明度、公允性、真实性等质量是审计目标的关键。经济责任审计对审计目标的内容进行重新定义,扩展后的审计目标对领导干部掌握的权力和履行责任情况为主要内容,通过经济责任审计,促进领导推动科学事业的快速发展。

五、经济责任审计对理论审计方法和审计报告进行创新

现代审计模式从方法论的观点上可以分为审计的风险导向模式、审计制度导向模式、审计账表导向模式三种。审计模式是审计工作的途径、方法或者方式。是收集证据、规划程序、控制风险、配置资源并得出结果的方式。审计模式导向的作用就是为审计开展战略的、系统的理念或者思想。审计导向和模式的创新可以防范风险,提高审计质量。

经济审计报告的主要内容是对领导干部对社会和经济的领导、履行情况进行审计和评价,这就需要对经济责任审计的格式、内容、表述方式以及审计意见做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六、经济责任审计对审计功能和职业制度进行创新

审计功能能够体现审计的本质和属性,它随着社会经济和审计环境的改变而发展。经济责任审计为审计的创新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它能够促进干部的监督和管理,健全责任制、追究制和问责制,预防和惩治现象,推进社会的发展。

经济责任审计具有复杂性、系统性、全面性、广泛性等特点,审计工作要求更加细致化和专业化。随着审计工作的开展和审计制度的执行,对责任审计师的教育、考核、管理、职业规范、能力框架、业务范围等进行研究,进而实现审计职业的创新。

七、结束语

经济责任审计机制的建立和实施能够促进和保障审计系统发挥充分的免疫功能,将预防调节功能进行最佳的制度性安排,是让审计工作中免疫功能得到最有效发挥的正确选择。经济责任审计的顺利全面实施,最大限度的凸显了审计工作具有的完善民主政治、加强组织管理和运作、增加审计的原来价值等功能,促进领导干部的廉洁建设,更好地发挥领导作用,实现科学、社会事业的稳定持久发展。

参考文献

最新的审计方法篇4

[关键词]国家审计审计文化建设途径

审计事业的发展,审计物质文化是基础,审计制度文化是保障,审计精神文化是动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推动审计事业的科学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审计文化的培育与构建。本文就我国国家审计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谈以下几点认识,以就教于广大审计与实践工作者。

一、牢固树立科学的审计文化观,

为有效建设国家审计文化提供先进的理念依据。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科学的发展观已成为我党带领全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指导思想。在这先进的思想指导下,我们要树立科学的审计发展观,科学的审计发展观应该是审计发展与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协调,是依法审计与促进民主法制建设的协调,是审计人员与先进技术的协调,是审计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协调。进而我们要牢固树立科学的审计文化观,科学的审计文化观,一方面是指审计文化自身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观念;另一方面,也是指科学的审计文化还是引领审计事业健康发展的一种先进文化。2006年3月21日李金华审计长在接受由aCCa(特许公认师公会)全球会长方士达先生向其授予的“aCCa会长会计行业成就全球奖”后的讲话中指出:[1]“当今的世界,应当是一个法治与诚信的世界。国家治理的优化、政府责任的落实,离不开国家审计的保驾护航;搭建科学的治理结构、建设有效的内控机制,少不了内部审计的辛勤付出;而披露诚实可靠的会计信息、提供专业独到的审计意见,还需要社会审计的不懈努力。法治的国家诚信的、可靠的交易,是我们共同追求的目标,也是世界经济平稳增长的重要保证。当今的世界,还应当是一个创新与发展的世界。日益复杂的经济环境、日益短缺的资源、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都需要国际会计审计同行考虑如何去面对。积极采用信息技术,努力实施效益审计,大力开展环境审计,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将成为会计审计专业人士在21世纪的全新课题。”审计长的这番讲话,客观地了审计文化建设所面临的形势,在这全新的形势下,我们要增强创新意识,弘扬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牢固树立全新的审计文化理念:1、树立共性与个性并重的理念。审计文化的共性是指审计组织系统是处于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各个审计机关的组织文化都是具有一些共同的前提条件和客观条件。审计文化建设中的个性,一是指审计文化建设要有特色,即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精华;二是指要有社会主义特色,要体现出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实际和需要;三是指要有审计机关的特色,即国家经济独立监督部门的特色。2、树立持续性与渐进性并重的理念。审计文化精神、价值观念的培育是一个长期过程,文化的吸收和采纳要经过历史的鉴别。审计文化建设首先要制定发展战略,纳入长期发展规划之中,其次要有必要的规章制度,并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典型事件,作为文化建设的契机。审计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也是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3、树立整体性与层次性并重的理念。在审计文化建设中,必须在整体结构中给它以正确的定位,坚持系统的观点,正确协调和处理各类关系。审计文化建设还必须具有层次性,高层、中层和低层要依次展开,长期、中期和短期要相互照应,前后衔接。此外,我们还要树立传承与创新并重的理念以及内化与外化并重的理念等。我们要用这一系列全新的审计文化理念来指导我国审计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

二、加强审计法律规范建设,

为有效建设国家审计文化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法治的建立的核心在于权力要有制衡和监督[2]。实践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审计环境的不断变化,审计法律建设中的一些深层文化的传统弊病需要得到解决,从而为审计文化的培育扫清障碍。首先,立法要体现公平、公正、统一的原则,通过改革立法程序,加强听证工作,公开立法意见,广开言路,同时强化监督和立法审查机制;其次,修法和立法程序要公开,这是法律文化的最高形式——法律文明的体现;再次,要树立执法公正、执法文明的意识,在公正执法过程中获得社会认同,在文明执法中赢得社会尊重。只有真正的实践文明的审计法律建设,才能为审计文化的培育提供有力地保证。笔者以为,国家审计法律规范建设的主要路径如下:

(一)修订《宪法》有关条款。我国现行审计制度是根据1982年的《宪法》第九十一条和第一百零九条规定而建立起来,再通过1995年的《审计法》予以细化和落实的。2006年2月28日,我国对《审计法》作了修订,此次修订虽然在健全审计监督机制、完善审计监督职责、加强审计手段、规范审计监督行为四个方面强化了审计的效力,但未解体制难题。在新的形势下,其无论在“审计为谁服务”、“审计机关如何设置”、“审计监督谁”、“审计监督什么”以及“审计工作如何开展”等方面都存在一些。如在“审计为谁服务”方面,明显的存在两大缺憾:一方面,现行审计制度中缺乏审计监督直接服务于人大立法机关的可操作性的法律规定,人大不是审计的服务重点,国家审计也没有主动为人大服务的法定职责。另一方面,审计结果的对外披露同样在宪法和审计法中缺乏规定,如何披露、披露什么以及披露程度等问题更大程度上决定于政府。据法学专家表明:未来宪法思想和政治体制的发展变化最终会对我国现行的审计制度及审计实践产生重大。[3]人大立法机关由于《审计法》受到上位法《宪法》的相关规定之限制,故要想修订《审计法》,就必须先修改《宪法》的有关条款。

(二)完善审计法律、法规体系。从审计立法的发展趋势和审计文化建设的要求来看,审计法律、法规体系在以下方面尚待进一步完善:一要适时再次修订《审计法》,力争实现审计体制上的重大突破;二要充实完善有关财政经济法律、法规中与审计监督有关的;三要通过审计实践积极提出对有关财政经济法律、法规立、改、废的建议;四要搞好审计法律、法规与其他法律的衔接工作,使审计法律规范形成一个严密的体系,保障审计法律、法规的全面贯彻执行;五要完善审计法律与法规的配套工作。

(三)完善审计规章和准则体系。国家审计规章体系是由审计署以及国务院其他部门和各级人民政府制定的与国家审计有关的行政规章构成的体系,是法律效力等级相对较低的国家审计规范的集合。审计准则体系主要由国家审计基本准则、具体审计准则、审计操作指南三个层次构成。在完善审计规章和审计准则体系时,应持以下原则和指导思想:一是按照审计法律规范体系的内在要求,以《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为基础,制定与之相配套的一系列准则,保障审计法律、法规全面正确的贯彻执行;二是坚持客观、统一、效率的原则,从审计工作实际出发,促进审计工作效率的提高;三是遵循相关、科学、简便的原则,建立起相互配套,操作性强的审计准则体系;四是借鉴国外先进的审计技术和,体现国内外公认的审计原则;五是分清轻重缓急,先易后难,重点突破,分期实施,成熟一个一个,切实保证审计准则的质量;六是对原有的审计规范作进一步修订、补充和完善。

三、加大审计体制革新力度,

为有效建设国家审计文化奠定雄厚的政治基础。

(一)力求构建立法型国家审计体制。独立性是国家审计的“生命线”,而审计组织的独立性是审计独立性的核心,只有组织独立性得到保证,才能保证审计在工作上、人员上、经费上等诸方面的独立。我国实行行政型审计体制,具有较浓厚的内部监督色彩。国务院是最高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而审计机关作为执行机关的组成部门去监督执行机关自身,力度肯定会受到一定的影响,特别是政府某些行政活动有悖于法律,或在行政活动中存在短期行为,或者发生区域利益、行政级次利益、部门单位利益等相互之间发生冲突时,尤其会影响审计机关的独立性。纵观世界各国的审计体制,结合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审计事业自身发展的,我国的审计体制应逐步由行政型审计体制向立法型审计体制转变,这种转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突破:1、在机构设置上,设立国家审计院。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下设最高国家审计院,与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及最高人民检察院处于相同级别的地位,形成“一府三院”。在县级(含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下设地方审计院,其无论在行政上,还是在业务上均由最高国家审计院直接领导。同时,在重点地区和部门由最高国家审计院设立派出机构,代表最高国家审计院行使审计监督权,负责对派驻地区的审计监督工作。这样,全国的审计工作,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领导下展开,且由最高国家审计院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负责,并向其报告工作。[4]2、在人员配备上,实行任命制和聘任制。(1)国家审计院负责人实行任命制。最高国家审计院长由国家主席提名,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定,国家主席任免。并实行审计院长长期任职制。这样,使审计院长职务不受国家主席与政府任期的影响,从而在客观上有效地保证了审计院长独立地开展各项工作。地方各级审计院负责人由上一级国家审计院负责人提名,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决定任免,并报上级审计院备案。(2)各级国家审计院的工作人员实行聘任制。首先,由国家审计院和国家有关组织、人事部门联合制定并各级、各类审计人员岗位任职资格条件;然后,根据以上条件进行分别招聘录用;最后,要加强对审计人员的培训和考核,以确保不符合以上资格条件者不得进入各级国家审计院。(3)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尝试实行国家审计人员职业化制度。审计人员实行审计官制度,审计官既不是公务员,也不是检察官和法官,而是由专门法律(如审计组织法)规定的国家的一种专业官员,其地位是独立的,无过错或失误不得调离和免职。3、在体制建立上,实行垂直领导体制。为适应新形势下对国家财政进行有效监督的需要,在立法型国家审计模式下,应实行审计院垂直领导体制,即省、市、县国家审计院的人事、业务及经费等均由最高国家审计院实行统一领导和管理。4、在地位确立上,国家审计超然独立。立法型国家审计模式下的国家审计是国家政权的一个组成部分,并在政权结构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国家审计权独立于其他权力,不受其他权力的干涉,以实现和维护人民的意志和利益为最高原则。国家审计权与国家其他权利之间形成监督和制约机制。5、在职权范围上,国家法律明确赋予。就国家审计职责而言,几乎涉及政府的全部行为,并以公共财政为审计主要对象,包括公共财政涉及的国家权力、法律法规、社会保障等公共利益和公共需要的所有“产品”和“劳务”,并把政府绩效审计列为工作重点。同时,国家审计具有鉴证和评价等职责。就国家审计的权限而言,国家法律赋予其神圣的权力,主要有:检查权、调查权、采取强制措施权、处理处罚权、报告权、公告权及建议权等。

在经历了一个较长时间过渡后,国家审计的立法型审计体制最终必将形成。这样,一方面,国家审计从国家宏观调控体系中脱离出来,成为国家宏观控制的再控制,亦即从国家行政职能中脱离出来,成为立法机关监督行政职能的手段时,其作用必将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理顺了委托者、独立经济监督者和公共资财管理责任承担者之间的审计关系,真正体现国家审计“政府花钱、人民监督”的本质和执行与监督相分离的原则。另一方面,改变了现行审计体制的内部监督色彩,彻底摆脱了政府行政行为的,成为真正独立意义上的外部监督,在客观上保证了审计组织的独立性。

(二)逐步完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审计署法制司王秀明司长于2006年2月在审计学会的理事论坛上提出,推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重要意义具体表现在四个“有利于”:[5]一是有利于扩大审计的影响,进一步树立审计监督的权威;二是有利于增强审计工作的透明度,发挥舆论的监督作用;三是有利于把审计工作置于全社会监督之下,促进提高审计工作水平;四是有利于维护国家的民主制度,促进依法行政。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执行中存在的和困难,应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加以解决,当前应重点注意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积极稳妥,循序渐进,逐步扩大公告范围;二是及时,严格规范,不断完善公告制度;三是借鉴国际通行做法,建立适合对外公告的审计制度;四是严把审计质量关,有效防范审计结果公告的风险。

四、加大审计队伍建设力度,

为有效建设国家审计文化提供充分的智力支持。

人是审计文化建设的主体,也是审计文化建设的客体。审计文化是通过审计人员的主观努力塑造出来的,是审计人员在审计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人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人的素质的全面,既是审计文化建设的目标之一,也是审计文化建设的基础和前提。温家宝总理在视察审计署时,对审计人员提出了四点希望:即“坚持原则、敢于碰硬;严谨细致、客观公正;廉洁自律、甘于奉献;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这四点希望充分体现了精神,深刻反映了新时代新形势的客观要求,高度概括了审计工作的本质特征,是审计人员必须具备的职业精神。根据温总理的几点希望,在审计文化建设中,我们要切实提高审计队伍素质,全面实施人才强“审”战略,为国家审计文化的建设提供充分的智力支持。

(一)完善审计人才管理模式和机制。1、改进审计人才管理模式。对审计人员实行公务员和专业技术并行管理的模式。2、建立的审计人才考评机制。审计机关应结合实际,完善对审计人员个人业务考核的综合实施办法,要努力做到:一是考核标准科学化,要建立以能力、业绩而不是学历、资历为依据的评价标准;二是考核化,要制定量化考核指标,完善定期和日常考核制度;三是考核范围合理化,既考核德、能,也是考核勤、绩;四是考核程序制度化。3、完善审计人才激励机制。一是对审计人员实行经济利益激励。二是对审计人员实施权利与地位的激励。在人才选拔上树立“人才就是竞争力,人才就是审计事业发展后劲”的观念;在干部使用上,树立“用人看素质、看本事、看实绩”的观念,注重以“绩效”论英雄。

(二)强化审计人才工作。[6]1、加强职前审计人才培养工作。就整体审计教育工作而言:一要加快思想观念转变的步伐。我们的高等审计人才教育目标应逐渐倾向于对学生认知能力、能力、科研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全面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与整体素质,去迎接新的挑战,面对新的局面。二要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课程体系,并实施严谨有效的教育手段。三要不断完善知识结构,逐步强化思维能力、能力、实践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把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放在应有的高度。2、强化岗位培训和后续教育工作。国家审计工作的特点决定了审计人员要具有政策法规执行能力、外语运用能力、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综合能力等必备能力。而岗位培训和后续教育则是保证审计人员具备上述能力的关键措施。为此,我们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审计机关应统筹安排全年培训项目计划;二是审计人员应当遵守审计机关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制度,积极参加审计机关举办或者认可的继续教育、岗位培训活动;三是审计机关要增加经费投入,建立卓有成效的后续培训机制;四是培训方式应不拘一格,可以采用经验交流、探讨等多种形式。

(三)提升审计人才品质。一要帮助审计人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精心组织审计人员认真学习和领会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这一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精神实质。每一位审计人员都应知荣明耻、志存高远、奋发图强、坚忍不拔、勇往直前。二要加强审计人才的职业道德修养。在工作中,审计人员应当坚持独立性、客观性的职业原则,应当保持严谨、稳健和负责的职业态度,应当掌握熟练的职业技能,应当保守秘密,还应该遵守廉政纪律。三要打造审计人才的团队精神。通过努力,力求全面塑造审计人员的新形象:塑好执法形象,认真履行职责;塑好廉洁形象,增强免疫能力;塑好服务形象,提高服务水平;塑好团结形象,发扬团队精神;塑好学习形象,不断提高素质。

五、加快实施审计信息化工程,

为有效建设国家审计文化提供先进的技术支撑。

加快审计技术方法的现代化进程,积极实施审计信息化工程,既是国家审计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也是国家审计文化建设的一条有效途径。面对新的形势,审计信息化建设应体现以下基本要求:[7]1、审计信息化建设应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的指导思想,紧紧围绕“为政府领导决策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这两个中心点,建设好审计信息化系统。2、审计信息化工作要坚持“统一领导,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立足长远,注重实效”的原则。3、审计信息化应兼顾当前实际情况和长远发展需要。在建设中既要充分利用现在已经建成的、设备,避免重复投资和盲目建设,又要切实考虑到适合将来发展需要。4、就网络建设而言,要加强审计广域网的建设、审计数据中心的建设以及政府网站的建设。要利用多种手段联网,做到处处能连接到审计网络,使审计信息资源随手可得。在建设上先依托政府网,充分利用政府网资源,再根据审计信息化发展的实际情况补充建设其他联网手段。5、确保信息安全和保密,这是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在信息化建设初始阶段,就应落实好信息的安全保密工作。要加强信息安全和保密教育,增强工作人员的保密观念。同时,要建立完备的管理制度,严格操作程序,对机等信息载体要加强管理。还要界定内网(局域网)、相对外网(政府网)和绝对外网(internet网)三个概念。从技术上做到内网与相对外网有防火墙隔离,内网与绝对外网从物理上隔离。这样,既充分地发挥了网络的优越性,又有效地保证了信息的安全性。

[主要]

[1]李金华荣获“aCCa会长行业成就全球奖”[J].中国审计,2006年第7期.

[2]白建东.王凤.新时期审计文化的培育与构建[J].中国会计视野(esnai.com),2006年2月20日.

[3]杨肃昌.博士后论坛中国国家审计:问题与改革[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4]项俊波.论我国审计体制的改革与重构[J].中国审计,2002年第1期.

[5]刘英来.中国审计学会理事论坛综述[J].审计,2006年第2期.

[6]张凤林.试论国家审计人才队伍建设[J].会计之友,2006年第5期.

[7]陈正兴.周生春.中国审计文化研究[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4年.

最新的审计方法篇5

网络环境作为外部因素,促成了审计创新的发生;而同时网络环境又作为外部动力,推动了审计创新的发展。网络环境带来了审计的全面革命,这意味着审计将出现用根本性的变化。

一、审计思维的创新

审计思维的创新是审计创新体系中最为关键、最基本的环节,离开了审计思维的创新,一切将无从谈起。我国审计的思维创新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审计观念。电脑的运用,带来了会计信息的生成和披露的革命,会计分期假设受到了普遍的质疑,信息使用者对信息及时性的要求普遍提高,而实时信息披露也就受到了普遍的欢迎。而信息及时性的加强,当然不应以其客观性的弱化为代价,审计作为一项有力的监督工具,自然也有义务对实时生成的会计信息进行实时监督,从而实时审计的观念也就随之深入人心。实时审计可以弥补事后审计线索不充分的缺陷,也可以促使审计人员参与被审计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2、电子审计观念。计算机的应用给审计工作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审计人员再也不用受传统纸张凭证的约束,审计资料的收集、处理、存储以及输出都可以在计算机中方便快捷地进行。从而,对书面数据的依赖转换为电子数据的依赖。此时,审计人员再也不能企图绕过计算机进行工作,而应大胆地建立电子审计的观念,大胆应用高科技手段来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强化审计工作质量。

3、在线审计观念。网络使传统的时空距离变得微不足道,而将网络应用于审计工作的观念就是在线审计的观念,审计工作将不再受物理距离和时间的限制从实地审计转向异地的网络监控审计。审计人员从而可以进行在线作业,可以联网进行审计,审计人员将有自己的网络身份,可以在网上执业,进行审计监督和会计咨询,也可以在网上其审计报告。

二、审计手段的创新

审计手段的创新是审计创新体系中最为迫切的环节,是网络技术发展条件下审计赖以生存的基础。没有了审计手段的创断,审计将不知何去何从。审计手段的创新主要应从网络审计入手。随着信息的社会化和网络化,经济实体将突破原有空间,进入一个崭新的媒体、网络世界,衍生出众多的“无国籍”、虚拟化的经济实体,经济实体间也由厂房、设备、资金等“硬件”的竞争转向知识、信息、管理等“软件”的较量。这种存在方式和竞争手段的进化,既加速了传统会计体系和技术方法的消亡,又催化了会计审计技术和手段的创新。一方面可以使会计报表、财务报告实时生成,更好地服务于信息需求;另一方面审计人员也应当随时完成必要的审计测试,实现审计的实时追踪,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因此,在不久的将来,实时审计将取代事中、事后审计,网络审计也将取代就地审计。而要完成这种替代,以下条件是必不可少的:

1、审计资料的共享。在一个有效的审计体制中,不同主体之间的审计信息应该是可以相互援引的,而在网络经济环境下这一点也完全是可能的。一方面可以通过国家有关法规明确各监督机构的职责范围,建立一个统一的监督信息中心,加强审计系统与其他监督系统的信息交流,做到资料共享;另一方面也可以以审计署为中心,组建全国性的审计网络,强化审计系统内部的纵向和横向信息传输,实现信息互用。同时,建立审计主体与客体网上信息沟通与传递系统,实现同步化监督。2、审计软件的开发。一个科学可用的审计软件应具有以下功能:一是管理功能。从审计项目的计划立项、方案制定、审计实施,到下达审计结论,再到档案的归存,都应该能自动完成,实现无纸化审计。二是检测功能。对审计客体财务会计及相关软件进行检测,采集有价值的会计审计信息。三是评估功能。根据输入的数据,能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估,对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情况进行评价。四是控制功能。能根据审计人员的不同职责,规定和设置其审计权限。

此外,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作为独立的专门从事经济监督、评价、签证活动的数字经济审计必将大大发展。从而,审计的主要工作将不再停留在对企业财务状况及其经营过程所取得成果的数字本身的审计,而应过渡到对企业财务状况及其经营过程所取得成果的数字的形成过程进行的审计。

三、审计业务的创新

审计业务的创新是审计创新体系中最为核心的内容,一切创新最后都必然会以业务创新的形式表现出来。离开了审计业务的创新,其他创新的结果将不复存在。在信息经济的条件下,审计业务创新主要表现在其作业方式上的创新:

1、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广泛推行。计算机辅助审计是指审计人员利用计算机对被审程序进行审查,以确定其处理和控制功能是否可行,该技术是实现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审计的主要手段。面对客户复杂的计算机应用系统,特别是管理信息的网络化,没有计算机的辅助,审计人员根本无法下手;对于大型集团客户的某些审计工作,如试算表及会计报表的形成、分析性复核及审计抽样等,脱离了计算机的辅助也将难以进行。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运用既提高了审计的正确性和准确性,也使审计人员从冗长乏味的计算机工作中解放出来,有助于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降低审计成本;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使用可帮助审计人员扩展审计的范围,扩展至其他媒介;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具有相当大的机动灵活性,能使微型计算机在一位审计人员的控制下就能对会计事项进行全面、迅速、经济、有效的分析。

2、与委托人的联网审计。在传统审计中,尽管审计活动是接受委托人的委托而进行的,但是,整个审计过程则是审计人员根据自己的职业判断在对被审单位有关资料审查的基础上做出审计报告的过程,而委托人则无缘这一过程。实现审计人员与委托人的联网审计则可以使委托人参与到审计活动中来,及时地向审计人员反馈自己的想法和提出自己的疑问,从而,实现了审计信息供给者与需求者更加快捷、更加直接的接触。这无疑对于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审计报告质量都有很深远的意义。

最新的审计方法篇6

关键词:教育审计;教育改革;发展路径

1教育审计的基本内涵

教育审计通常是指教育系统的内部审计,是由教育系统专门负责审计的工作人员,对高校各项经济活动、财政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以及效益等进行独立的监督和评价的行为。通过教育审计最终是为了确保高校的各项行为符合法律规定,强化高校内部管理,维护高校的合法权益,防范风险,确保教育资金发挥应有的效益。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教育审计要充分做好以下三点:一是巩固教育审计机构地位,不断提高教育审计队伍质量,使教育审计工作开展的更到位;二是加大对教育经费、经济责任、基建项目、国有资产的审计监督力度;三是通过教育审计工作使教育内部管理更加规范,推动国家财经法规的有效实施,提高教育行业的廉政透明度,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促进教育资金都落到实处。

2教育审计促进教育改革创新发展的具体路径

2.1确保高校审计机构的独立性

根据国家审计法的要求,高校应当设立独立的内审机构,保证足够数量的审计人员,并接受来自纪检委、督查等等部门的监督,确保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具体的审计工作中,审计机构应当转变传统以监督管理职能为主工作模式,要向服务型转变,各院校要确定好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职能,满足时展的需求。以往的审计工作主要是以财务为主导,而新时代的审计工作要重点放在评价学校综合制度和经济效益风险上面,通过财务审计最大限度规范高校的经济效益风险,同时为高校更好地发展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

2.2建立完善的审计工作制度体系

高校要建立完善的审计工作制度体系,规范审计工作的各个环节,使所有审计工作人员都要明确审计工作的重点和目标,在针对违规行为处理上,要以预防控制为主,依法处理为辅,从而最大限度减少违规行为造成的不良影响。具体如下:一是审计部门要制定科学完善的审计实施工作计划,并不断学习和引进先进的审计方法,从而更好地开展审计工作,使审计工作发挥出最大的积极作用,包括风险防范等,并以此为依据为高校后续工作计划的制定及实施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二是审计部门还要建立健全完善的绩效评价制度和责任制,一旦发现违规违纪行为,要立即进行严肃处理。三是要对所有的审计结果进行认真研究归纳,保证审计结果的公正性和有效性,如果发现审计数据有问题,就要重新进行审计,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从而保证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

2.3创新教育审计的技术方法选择、运用与创新

在长期的审计实践中,审计部门总结了很多丰富的审计技术方法。虽然审计类型多种多样,但审计程序都是差不多的,主要差别就是审查的目的和范围有所不同,根据不同的审计目的要采取不同的审计技术方法。具体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注意审计方法的适用性选择。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要不断创新审计技术,从而满足不同审计类型的需求。审计技术方法的确定与以下因素有关,包括审计的目的、被审计事项的重要及重视程度、审计时机的选择等,从而更好地促进现代审计技术方法的有效实践。同时,要明确现代审计技术方法对传统审计技术方法的延伸内容等。二是注重审计方法在实践中的运用。审计技术方法在运用过程中,要时刻围绕审计目标来开展,同时要结合审计人员的工作经验进行有效实施,还要通过专业的分析明确其成本效益,使审计方法运用得当,同时要符合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促进审计目标的实现,保证整个审计的质量和效率,同时最大限度降低审计成本。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要写好“审计日记”,从而记录审计的全过程,并开展“审计公告”,促进审计工作透明、有序的开展。当新的教育审计技术成熟的时候,就要将其实施下去,但是必须要保证新教育审计技术的实践效果,从而使新教育审计技术在不断实践中进一步完善,促进审计工作的更好开展。因此,相关部门要加大对审计技术方法创新的重视程度,为其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推动审计技术方法创新不断向前发展。三是注重审计技术方法的创新。就目前情况来看,审计工作任务重,审计资源不能与之相匹配,为了进一步提高审计效率,同时节约审计资源,必须对审计方法予以创新。在同一项目审计中采用多种审计技术方法,充分发挥不同审计技术的测评功能,通过多角度的测评,更好地审计被审计项目的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等内容。虽然审计类型多种多样,但彼此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虽然审计的侧重点不同,但都是为了更好地为被审计项目提供服务。内部审计具有其独特的优势,比如更容易被组织接受,对组织内部比较了解等,组织可以充分发挥其优势,将多种审计技术综合起来应用,从而进一步提高审计的效率,同时从不同角度测评出更有价值的结果。

2.4加强高校教育审计工作队伍建设

高校教育审计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对教育审计工作的实效性以及作用发挥产生直接影响。为满足高校教育审计工作的需求,更好地促进高校教育改革创新与发展,必须尽快建立起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契合教育审计工作需求的审计工作队伍。为此,可以从人才的选择、人才培训两个主要方面入手。具体如下:一是契合教育审计工作需求,合理地选择和培养审计人才。为了确保教育审计工作的有效实行以及最终获得的审计结果的客观性、准确性,应当高度重视人才的选择与培养。首先,从人才选择层面,被选择的人员应当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严谨的工作作风、较强的责任意识,较高的道德水平和职业操守。同时,审计人员还应具备较强的应对能力和心理压力抵抗能力。二是有序地开展教育审计工作人员的培训活动,促进教育审计工作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高校一方面可以邀请行业审计领域的专业人才入校开展专业的审计培训活动。同时为审计培训活动的有序提供资金支持,创造良好的条件。具体而言:首先,加强培养审计人员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在教育审计工作中,当审计工作人员具备较好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时,其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时,可以更为有效地对被审计对象的工作予以评价。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作用下,在确保独立性和公正性的前提下,通过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让被审计对象形成对审计的正确认识,改变将审计视为威胁的错误认识。其次,开展培训活动提升审计对象的判断力。审计人员的判断力主要体现在审计工作中对审计内容重要性的把握。为此,在开展针对教育审计工作人员的培训时,应侧重培养审计队伍的判断能力,使其可以更好地对审计的重要性、审计风险等予以把握。在具体的工作中,良好的判断能力可以帮助工作人员更好地获取审计证据,形成更为准确的审计结论,从而更好地对高校经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予以揭露。此外,开展这对审计人员信息能力的培训活动。当代审计工作要求审计人员既要具备足够的审计方面的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还应具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审计工作的能力。同时,高校应当建立一支专业化的技术性审计队伍,可以对信息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和有效性进行审计、检查、评价和改造,应当通晓会计理论、审计理论、信息系统理论、行为科学、信息安全、法律等内容的复合型人才,满足高校教育审计的需求,促进高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不断推进。

3结语

审计工作的良好开展能有效推动高校的教育改革,因此,高校必须要加强审计工作的进一步开展。要明确审计工作在新时期为我国教育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在审计过程中,必须要以国家的财经法规为依据进行依法审计。教育审计要落实好相关单位的审计监督工作,促进各级单位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同时要不断提高教育审计工作的质量,明确各部门的审计内容,不断完善内部审计制度体系,创新审计技术方法,从而促进审计工作健康有序的开展下去。

参考文献

最新的审计方法篇7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与知识的迅速结合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中国入世将进一步加大科技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给中国审计带来了环境、观念、目标、对象的变革,从而给审计实践活动带来了风险。

1、审计国际化带来的风险。

入世加快了中国审计国际化步伐,中国审计市场日益融合于各国审计市场。会计师事务所不仅可以在本国范围内从事审计工作,而且可以把在本国注册的会计师派往国外处理审计业务,或与外国会计师事务所订立国际协议,以联营合伙等方式开展国际业务。但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我国与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审计环境存在巨大差异,审计实务一旦走向国际,往往因为环境因素造成审计标准不统一,使得审计人员在判断和执行国际审计具体业务时缺乏审计依据,加大了审计风险。

2、对“网上实体”审计带来的风险。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经济活动日益多元化,出现了所谓的“媒体空间”和“网上实体”。相对与传统审计对象来说,“网上实体”的一大特点就是“虚”,看不见、摸不着,审计人员难以界定审计对象范围,难以对会计资料进行审查,难以获取审计证据,使得审计风险加大。

3、信息载体变化带来的风险。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无纸贸易得以实现。被审计信息由以纸张为信息载体转变为以磁盘、磁带等磁性介质为信息载体。记录于磁性介质上的信息是看不见的,必须借助于计算机才能以可见和易懂的文字形式打印或显示出来;对磁性介质上的信息进行修改可不留下任何痕迹,利用磁性介质也难以实现诸如签字、盖章等使信息证据化的操作,这给审计带来了新的风险。

4、无形资产审计带来的风险。

入世加大了无形资产审计在我国审计业务中的比重。而由于无形资产带来的经济利益与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如某些实效性信息过时后,其价值便大打折扣;当有更先进的知识产生时,旧知识便大为贬值。因此对无形资产的价值计量带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使得对无形资产审计带有较大的风险。

5、管理审计带来的风险。

入世提高了管理审计(即对企业管理活动信息进行全面的评价)在审计活动中的地位。企业处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它的一举一动都要受到市场的影响,应随着市场的变化而采取不同的对策。对于处境不同的两个企业或同一企业的不同历史时期,都应根据市场情况采取不同的对策。而管理活动本身带有不确定性,其正确与否必须受到市场的检验。对管理活动进行审计也应受到市场的检验,从而加大了审计风险。

6、社会责任审计带来的风险。

为了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必须对其社会责任报告进行审计。入世促使了社会责任审计的产生。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方式多种多样,如治理环境污染,减少污染排放、增加职工福利、支持社区建设等,这使得对履行社会责任的确认和计量难以找到同一的标准,同时也给审计证据的获取带来了诸多不便,加大了审计的风险。

二、入世后审计风险的规避

入世后,经济的发展引起了审计环境的巨大变迁并对审计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给审计实践活动带来了新的审计风险。为了迎接挑战,减少审计风险,审计技术方法的改进、更新势在必行。

1、加快我国审计的国际化与通用化步伐。

审计国际化带来了一定的审计风险。随着国际上审计程序的进一步协调和国际审计准则的制定和推行,我国也应加快实现审计的国际化与通用化。其途径有:我国的审计准则应与国际审计惯例接轨,运用国际审计程序和方法,审计行为符合国际审计准则;在会计和审计领域加强对审计人员业务和素质教育;掌握国际审计信息,学习并运用最新的国际化的审计技术。

2、开发新的审计程序和方法。

入世后,审计对象和内容的扩大,给审计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对知识信息、人力资源审计的比重将大大超过对存货、固定资产等有形资产的审计;财务审计向管理审计延伸;社会责任审计提上日程;对“媒体空间”中的“网上实体”的审计监督势在必行。对此,传统的审计程序和方法往往无能为力。审计目标多元化和审计实时、开放的特征,有必要开发新的审计程序和方法来分别规范无形资产审计、管理审计、社会责任审计行为,使其有统一的标准。

3、全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网上实体”的出现,会计操作更多地在计算机上进行。审计作为一项主要以会计信息为对象的经济活动,应充分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信息处理的速度,提高审计质量。“网上实体”的主要资产为知识、信息及人力资源等无形资产,对它们的审计就必须深入到媒体空间中去,这要求网络审计技术的完善,和审计人员计算机审计操作能力的提高,争取在有限的空间内获取最充分、有利的审计证据,降低审计风险。

4、控制会计经营风险,规范会计行为。

入世后,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会计信息的规范可靠与否成为审计成败的关键。控制经营风险将成为入世后中国企业会计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我们应建立一套支持控制经营风险的信息系统。而建立信息系统,就必须改变企业传统的“核算型”会计模式,加大会计的管理职能,企业应当向“管理及风险控制型”模式转变,建立企业经营风险预警机制,并以市场为核心,研究资金的筹集、分配和使用,利用会计特有的方法,加大对会计工作中弄虚作假的惩治力度,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5、进一步完善审计法规,加强审计司法力度。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入世后,法律在我国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将进一步加大。伴随市场经济的审计只有在一个完善的法制环境中才能生存发展。所以我们应努力做到:(1)加强审计立法工作。针对入世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应建立一套新的审计标准和准则,使审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2)加大审计司法力度,坚决打击注册会计师与被审计单位共同舞弊行为,促使审计人员自觉提高风险意识。(3)加强宣传工作,提高社会公众对审计法律、法规的认识。投资者及社会公众由于信赖已审的会计报表而蒙受损失时,应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进而形成一种全社会的监督机制。

最新的审计方法篇8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与知识的迅速结合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中国入世将进一步加大科技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给中国审计带来了环境、观念、目标、对象的变革,从而给审计实践活动带来了风险。

1、审计国际化带来的风险。

入世加快了中国审计国际化步伐,中国审计市场日益融合于各国审计市场。会计师事务所不仅可以在本国范围内从事审计工作,而且可以把在本国注册的会计师派往国外处理审计业务,或与外国会计师事务所订立国际协议,以联营合伙等方式开展国际业务。但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我国与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审计环境存在巨大差异,审计实务一旦走向国际,往往因为环境因素造成审计标准不统一,使得审计人员在判断和执行国际审计具体业务时缺乏审计依据,加大了审计风险。

2、对“网上实体”审计带来的风险。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经济活动日益多元化,出现了所谓的“媒体空间”和“网上实体”。相对与传统审计对象来说,“网上实体”的一大特点就是“虚”,看不见、摸不着,审计人员难以界定审计对象范围,难以对会计资料进行审查,难以获取审计证据,使得审计风险加大。

3、信息载体变化带来的风险。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无纸贸易得以实现。被审计信息由以纸张为信息载体转变为以磁盘、磁带等磁性介质为信息载体。记录于磁性介质上的信息是看不见的,必须借助于计算机才能以可见和易懂的文字形式打印或显示出来;对磁性介质上的信息进行修改可不留下任何痕迹,利用磁性介质也难以实现诸如签字、盖章等使信息证据化的操作,这给审计带来了新的风险。

4、无形资产审计带来的风险。

入世加大了无形资产审计在我国审计业务中的比重。而由于无形资产带来的经济利益与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如某些实效性信息过时后,其价值便大打折扣;当有更先进的知识产生时,旧知识便大为贬值。因此对无形资产的价值计量带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使得对无形资产审计带有较大的风险。

5、管理审计带来的风险。

入世提高了管理审计(即对企业管理活动信息进行全面的评价)在审计活动中的地位。企业处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它的一举一动都要受到市场的影响,应随着市场的变化而采取不同的对策。对于处境不同的两个企业或同一企业的不同历史时期,都应根据市场情况采取不同的对策。而管理活动本身带有不确定性,其正确与否必须受到市场的检验。对管理活动进行审计也应受到市场的检验,从而加大了审计风险。

6、社会责任审计带来的风险。

为了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必须对其社会责任报告进行审计。入世促使了社会责任审计的产生。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方式多种多样,如治理环境污染,减少污染排放、增加职工福利、支持社区建设等,这使得对履行社会责任的确认和计量难以找到同一的标准,同时也给审计证据的获取带来了诸多不便,加大了审计的风险。

二、入世后审计风险的规避

入世后,经济的发展引起了审计环境的巨大变迁并对审计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给审计实践活动带来了新的审计风险。为了迎接挑战,减少审计风险,审计技术方法的改进、更新势在必行。

1、加快我国审计的国际化与通用化步伐。

审计国际化带来了一定的审计风险。随着国际上审计程序的进一步协调和国际审计准则的制定和推行,我国也应加快实现审计的国际化与通用化。其途径有:我国的审计准则应与国际审计惯例接轨,运用国际审计程序和方法,审计行为符合国际审计准则;在会计和审计领域加强对审计人员业务和素质教育;掌握国际审计信息,学习并运用最新的国际化的审计技术。

2、开发新的审计程序和方法。

入世后,审计对象和内容的扩大,给审计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对知识信息、人力资源审计的比重将大大超过对存货、固定资产等有形资产的审计;财务审计向管理审计延伸;社会责任审计提上日程;对“媒体空间”中的“网上实体”的审计监督势在必行。对此,传统的审计程序和方法往往无能为力。审计目标多元化和审计实时、开放的特征,有必要开发新的审计程序和方法来分别规范无形资产审计、管理审计、社会责任审计行为,使其有统一的标准。

3、全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网上实体”的出现,会计操作更多地在计算机上进行。审计作为一项主要以会计信息为对象的经济活动,应充分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信息处理的速度,提高审计质量。“网上实体”的主要资产为知识、信息及人力资源等无形资产,对它们的审计就必须深入到媒体空间中去,这要求网络审计技术的完善,和审计人员计算机审计操作能力的提高,争取在有限的空间内获取最充分、有利的审计证据,降低审计风险。

4、控制会计经营风险,规范会计行为。

入世后,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会计信息的规范可靠与否成为审计成败的关键。控制经营风险将成为入世后中国企业会计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我们应建立一套支持控制经营风险的信息系统。而建立信息系统,就必须改变企业传统的“核算型”会计模式,加大会计的管理职能,企业应当向“管理及风险控制型”模式转变,建立企业经营风险预警机制,并以市场为核心,研究资金的筹集、分配和使用,利用会计特有的方法,加大对会计工作中弄虚作假的惩治力度,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5、进一步完善审计法规,加强审计司法力度。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入世后,法律在我国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将进一步加大。伴随市场经济的审计只有在一个完善的法制环境中才能生存发展。所以我们应努力做到:(1)加强审计立法工作。针对入世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应建立一套新的审计标准和准则,使审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2)加大审计司法力度,坚决打击注册会计师与被审计单位共同舞弊行为,促使审计人员自觉提高风险意识。(3)加强宣传工作,提高社会公众对审计法律、法规的认识。投资者及社会公众由于信赖已审的会计报表而蒙受损失时,应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进而形成一种全社会的监督机制。

最新的审计方法篇9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与知识的迅速结合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中国入世将进一步加大科技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给中国审计带来了环境、观念、目标、对象的变革,从而给审计实践活动带来了风险。

1、审计国际化带来的风险。

入世加快了中国审计国际化步伐,中国审计市场日益融合于各国审计市场。会计师事务所不仅可以在本国范围内从事审计工作,而且可以把在本国注册的会计师派往国外处理审计业务,或与外国会计师事务所订立国际协议,以联营合伙等方式开展国际业务。但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我国与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审计环境存在巨大差异,审计实务一旦走向国际,往往因为环境因素造成审计标准不统一,使得审计人员在判断和执行国际审计具体业务时缺乏审计依据,加大了审计风险。

2、对“网上实体”审计带来的风险。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经济活动日益多元化,出现了所谓的“媒体空间”和“网上实体”。相对与传统审计对象来说,“网上实体”的一大特点就是“虚”,看不见、摸不着,审计人员难以界定审计对象范围,难以对会计资料进行审查,难以获取审计证据,使得审计风险加大。

3、信息载体变化带来的风险。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无纸贸易得以实现。被审计信息由以纸张为信息载体转变为以磁盘、磁带等磁性介质为信息载体。记录于磁性介质上的信息是看不见的,必须借助于计算机才能以可见和易懂的文字形式打印或显示出来;对磁性介质上的信息进行修改可不留下任何痕迹,利用磁性介质也难以实现诸如签字、盖章等使信息证据化的操作,这给审计带来了新的风险。

4、无形资产审计带来的风险。

入世加大了无形资产审计在我国审计业务中的比重。而由于无形资产带来的经济利益与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如某些实效性信息过时后,其价值便大打折扣;当有更先进的知识产生时,旧知识便大为贬值。因此对无形资产的价值计量带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使得对无形资产审计带有较大的风险。

5、管理审计带来的风险。

入世提高了管理审计(即对企业管理活动信息进行全面的评价)在审计活动中的地位。企业处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它的一举一动都要受到市场的影响,应随着市场的变化而采取不同的对策。对于处境不同的两个企业或同一企业的不同历史时期,都应根据市场情况采取不同的对策。而管理活动本身带有不确定性,其正确与否必须受到市场的检验。对管理活动进行审计也应受到市场的检验,从而加大了审计风险。

6、社会责任审计带来的风险。

为了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必须对其社会责任报告进行审计。入世促使了社会责任审计的产生。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方式多种多样,如治理环境污染,减少污染排放、增加职工福利、支持社区建设等,这使得对履行社会责任的确认和计量难以找到同一的标准,同时也给审计证据的获取带来了诸多不便,加大了审计的风险。

二、入世后审计风险的规避

入世后,经济的发展引起了审计环境的巨大变迁并对审计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给审计实践活动带来了新的审计风险。为了迎接挑战,减少审计风险,审计技术方法的改进、更新势在必行。

1、加快我国审计的国际化与通用化步伐。

审计国际化带来了一定的审计风险。随着国际上审计程序的进一步协调和国际审计准则的制定和推行,我国也应加快实现审计的国际化与通用化。其途径有:我国的审计准则应与国际审计惯例接轨,运用国际审计程序和方法,审计行为符合国际审计准则;在会计和审计领域加强对审计人员业务和素质教育;掌握国际审计信息,学习并运用最新的国际化的审计技术。

2、开发新的审计程序和方法。

入世后,审计对象和内容的扩大,给审计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对知识信息、人力资源审计的比重将大大超过对存货、固定资产等有形资产的审计;财务审计向管理审计延伸;社会责任审计提上日程;对“媒体空间”中的“网上实体”的审计监督势在必行。对此,传统的审计程序和方法往往无能为力。审计目标多元化和审计实时、开放的特征,有必要开发新的审计程序和方法来分别规范无形资产审计、管理审计、社会责任审计行为,使其有统一的标准。

3、全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网上实体”的出现,会计操作更多地在计算机上进行。审计作为一项主要以会计信息为对象的经济活动,应充分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信息处理的速度,提高审计质量。“网上实体”的主要资产为知识、信息及人力资源等无形资产,对它们的审计就必须深入到媒体空间中去,这要求网络审计技术的完善,和审计人员计算机审计操作能力的提高,争取在有限的空间内获取最充分、有利的审计证据,降低审计风险。

4、控制会计经营风险,规范会计行为。

入世后,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会计信息的规范可靠与否成为审计成败的关键。控制经营风险将成为入世后中国企业会计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我们应建立一套支持控制经营风险的信息系统。而建立信息系统,就必须改变企业传统的“核算型”会计模式,加大会计的管理职能,企业应当向“管理及风险控制型”模式转变,建立企业经营风险预警机制,并以市场为核心,研究资金的筹集、分配和使用,利用会计特有的方法,加大对会计工作中弄虚作假的惩治力度,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5、进一步完善审计法规,加强审计司法力度。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入世后,法律在我国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将进一步加大。伴随市场经济的审计只有在一个完善的法制环境中才能生存发展。所以我们应努力做到:(1)加强审计立法工作。针对入世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应建立一套新的审计标准和准则,使审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2)加大审计司法力度,坚决打击注册会计师与被审计单位共同舞弊行为,促使审计人员自觉提高风险意识。(3)加强宣传工作,提高社会公众对审计法律、法规的认识。投资者及社会公众由于信赖已审的会计报表而蒙受损失时,应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进而形成一种全社会的监督机制。

最新的审计方法篇10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审计范围的扩大和审计监督的全覆盖,审计人员所面临的审计环境也不尽相同,作为一名审计人员特别是主审,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承担压力和困难,成为一名困难面前吓不倒、压不垮的经济卫士。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本着“监督是手段、规范是目的”的宗旨,在监督的过程中体现服务,在服务的前提下履行监督。

在平时的工作中,做一个有心人,注重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的积累。每一个审计项目结束后,多回头看,总结审计关注的内容和重点、思考发现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可以采用记工作笔记的方式,详细记录参加项目的收获和想法。学习他人先进经验和做法,提升审计能力水平。

审计人员要具备过硬的基本功,不仅要会查账,更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仅要精通财务,更要熟悉政策;不仅要善于发现问题,更要学会解决问题。所以除了平时积累会计、审计等相关专业知识外,更要学习中央方针政策、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有关行业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以适应审计监督全覆盖的要求。要珍惜参与大项目、学习培训及帮工的机会,不断提高实战技能。要不断提高综合分析能力,既要善于发现问题,更要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便于给被审计单位提出合理化建议,推动被审计单位相关制度建设,切实提高审计成果利用的层次和水平。

面对审计领域的不断拓展,审计干部必须高度重视自我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才能适应形势发展对审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要创新审计思路,克服思维定式的影响,运用新理念,开拓新思路。这就要求主审保持职业敏感性,不断创新审计方法,提高审计质量。而职业敏感性不是一蹴而就的,是要经过平时知识的积累,因此,自学和充电要贯穿工作始终。

开展一个审计项目,主审只有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从多角度考虑问题,才能为审计组长出谋划策,发挥“参谋长”作用,要做好这点,关键在于把握审计项目的总体,抓住审计内容、审计单位、审计事项的重点。

首先对审计工作方案有总体把握。制定审计实施方案时,牢牢把握审计目标和方向,重点关注带有普遍性、典型性的问题。

其次对审计对象有总体把握。这就要求做好深入细致的审前调查工作,做到“磨刀不误砍柴工”,通过审前调查,找出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执行的薄弱环节,从而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另外可以参照以往年度审计档案,搜集与审计对象有关的行业资料、法律法规、行业规章制度等,全面摸清审计对象的总体情况和特点,分析可能存在的问题,使审计工作能够有的放矢的开展。

最后确定审计工作重点。在对审计对象总体把握的基础上,主审在审计前应当对重点事项具备一定的洞察力,根据不同部门、不同专项资金的性质和特点,提出审计的重点内容和事项,供审计组长参考,从而为审计组长更好地配置资源、准确把握审计方向提供支持。审计过程中,可根据实际进展情况,动态调整审计工作重点。

任何一项工作的完成都离不开科学的工作方法,审计也不例外。在整个审计过程中,主审要充分发挥承上启下的沟通协调作用,既要做好与审计组长、被审计单位的沟通,又要学会充分调动参与审计项目的其他组员的积极性。

首先,主审要做好与审计组长的沟通。要做到勤请示,勤汇报,领会审计组长的意图并贯彻执行。对审计工程中发现的审计线索、遇到的困难要及时汇报,听取审计组长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更好的开展工作。

其次,学会与被审计单位进行有效的沟通。审计工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与被审计单位沟通协调时要掌握谈话的艺术和技巧,既要不卑不亢,也不能咄咄逼人,在坚持原则性的同时兼顾灵活性,充分展现审计人员的文明素养和专业素养,积极取得被审计单位的理解与配合,顺利完成审计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