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生物技术的优点十篇生物技术的优点十篇

生物技术的优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48:40

生物技术的优点篇1

关键词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优点;作用;棚室生产;应用

中图分类号S21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3)09-0218-01

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是以植物饥饿原理、植物生防理论、叶片主被动吸收原理和秸秆中矿物质元素循环利用原理为基础,通过采用农作物秸秆生物反应堆专用菌和植物生防疫苗,将秸秆转化为作物所需的Co2、热量、抗病孢子、有机质和矿物质元素,从而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改善温室内的生态环境[1-2];秸秆生物降解技术是温室获得高产、高效、优质无公害农产品的有效途径,它是一项先进的科技成果。然而,在日常农业生产中,作物收获后,剩余大量的秸秆。尤其在大棚生产中,室内Co2浓度偏低,地温和室温不能同步提升,土壤质地改良效果差等原因,制约了大棚的增产增收[3-4]。因此,笔者通过生产实践和自己的工作经验介绍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和秸秆生物降解技术。该技术充分利用废弃的作物秸秆资源,通过特效微生物菌种,将农作物秸秆和杂草进行分解,从而转化为农作物生长所需要的Co2、有机质等,进而大幅度提高瓜果蔬菜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同时起到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作物质量,促进增产、增收的作用。现将秸秆生物反应堆和降解技术介绍如下,以供种植者参考和引导农业生产。

1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的优点

1.1热量效应

棚户生产中,冬季低温是影响大棚生产的关键因素,尤其是辽宁东部地区,在冬季想要提高1℃地温非常困难,据测量在北方大棚地温一般就是在5~10℃,甚至更低。低温造成棚内蔬菜叶片小和不能正常结果,影响蔬菜产量和经济效益。应用秸秆反应堆技术,秸秆分解除释放Co2外产生大量的热量,1kg秸秆可释放12.71mJ的热量,特别是应用内置式反应堆形式,据专家测定,20cm地温能提高3.5~6.5℃,棚室温度提高4~6℃,这就克服了冬季棚室低温的问题,有效地保护了作物的生长。

1.2生物防治效应

大棚温湿度大,病虫害发生重,甚至新老病虫害交替发生,导致药量加大和棚户防治成本的上升,也严重影响食品安全。秸秆反应堆技术利用的是高活性专用菌种,菌种在转化秸秆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抗病孢子,对病虫害产生较强拮抗、抑制和致死作用,使植物发病率降低90%以上,农药用量减少90%以上,标准规范化操作可基本上不用农药,这就大大降低了化学杀菌剂的使用量。

1.3有机改良土壤效应

棚室生产中化肥使用量常常大大超过了作物需求,甚至是多了几倍,这些化肥往往残留在土壤里,使土壤板结、盐渍化。相反,采用了秸秆生物反应技术,在大棚生产中,20cm耕作层土壤孔隙度提高1倍以上,有益微生物群体增多,各种矿质元素被定向释放出来,有机质含量增加10倍以上,不仅改良了土壤质量,也为农作物根系生长提供优良的生长条件。

1.4提高自然资源综合利用效应

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在加快秸秆利用的同时,也提高了微生物、光、水、空气游离氮等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率。据测定:在Co2浓度提高4倍时,光利用率提高2.5倍,水利用率提高3.3倍,豆科植物固氮活性提高1.9倍。

2秸秆生物降解技术的作用

2.1促进作物光合作用

作物的光合作用与Co2浓度密不可分,Co2浓度,高光合作用旺盛,植株生长健壮。通常情况下,棚室内Co2的浓度为330mg/kg,加上室内空间有限,空气不能正常而有效流动,远不能达到作物的需要。特别是在作物生长的中、后期,室内Co2浓度迅速降低,光合作用效率低,使得大棚作物无法正常生长。采用秸秆生物降解技术,就是利用特效微生物菌种,将农作物秸秆及杂草等分解、转化为作物生长所需要的Co2、热量和有机质等,促进作物光合作用和提高地温,起到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作物质量、促进增产增收的作用。

2.2改良土壤作用

棚室生产中很少采取测土配方施肥,化肥施用过度,作物重茬严重等,造成土质下降、土壤板结、透气性差,使得棚内作物根系无法正常吸收水分、肥料和矿物质等,导致根系畸形或腐烂,植株早衰和提前死亡。应用秸秆生物降解技术不仅提高了土壤的通气性和保水保肥能力,改善土壤微生态平衡,解决土壤板结问题,增强植株抗病虫害能力,同时可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使产品成为无公害产品,从而增加作物产量、提高作物品质,提前和延长果实采收期,使农产品的价格和效益得到大幅度提高。

2.3协调温室气温、地温比例

目前,温室内地温和气温不成比例,造成植物的根冠比失调,制约作物产量的提高。在冬季的大棚里,白天气温升高很快,而地温却由于土壤的导热性能差,造成室温与地温不能同步,使作物的根系与茎叶的生长不能协调一致,影响了植物的生长。利用秸秆生物降解技术,在冬季最冷的时段内,可使20cm地温提高4~6℃,气温提高2~3℃,从而有效地缓和了地温与气温不协调的矛盾,这就大大促进了地下根系生长,从而实现作物协同生长。可使大棚内瓜、果、菜提高产量30%以上,提前上市7~15d,结果期延长20~30d,那么,广大菜农的经济利益也就相应得到了提高。

3应用方式

秸秆生物降解技术主要用于冬暧式大棚、早春大拱棚作物和陆地果树。反应堆有3种应用方式:一是内置式,二外置式,三是内、外结合应用。在本溪县的农业生产中,内置式的应用较为普遍。

3.1菌种处理方法

撒施菌种前4~5h处理好菌种;菌种与麦麸比例为1∶15,拌匀后加入适量水,湿度以用手攥有水珠渗出、松手后可散开为宜;将菌种配置好后堆置5h,要遮光,如缺少麦麸,可用玉米糠和稻糠替代,其用量要适当增加。

3.2具体技术步骤

一是物质准备。棚室需要菌种105~120kg/hm2、麦麸1500~1800kg/hm2、秸秆60t/hm2以上。二是整地施肥。将腐熟的农肥(以马、牛、羊等草食动物粪肥为好),撒施于地表,然后翻耕整平待用。三是开沟。栽苗前7~10d,在栽植行间挖沟,沟宽30~60cm(畦宽沟宽、畦窄沟窄),沟深20~30cm,沟长与栽植行等长。四是填放秸秆。秸秆顺沟交错铺放,铺满、铺平、踏实后30~35cm厚(或与地面持平),两端要露出沟外长10cm。五是撒施菌种。将处理好的菌种,按每沟所需量均匀撒在秸秆上,用锹拍震,使部分菌种渗入到秸秆缝中。六是覆土浇水。第1次覆土5~10cm厚,不用平整,然后向沟内浇水,水量要大,使大部分秸秆浸在水中,不要让水漫到沟外。灌水后隔1~2d进行第2次覆土,畦高10~20cm,同时做好栽培畦,一般为弧形。七是覆盖地膜。栽苗前一天覆盖地膜(也可以不覆膜)。八是栽苗。要浇小水(埯浇),不要浇大水。九是打孔。栽苗后及时打孔,株间、行间都要打孔,孔距20~25cm,孔径不小于2cm,孔要扎到秸秆底部。

4注意事项

浇水时不要冲施化学农药,特别是要禁冲杀菌剂,浇水后孔闭死要及时再打孔,地膜上也要打孔;浇水不能过多,如果水分过大,一是会使作物根系缺氧,水多氧气就少,根生长呼吸所需氧气缺乏,导致作物根系生长发育不良,甚至烂根,造成损失;二是会使菌种的复活生长受阻,甚至被闷死,反应堆效能难以很好的发挥;三是会给病害发生创造条件,水多湿度大,病害发生严重;四是会使冬春季地温降低,影响作物生长;前2个月不要冲施化肥,以免降低菌种活性,后期可适当追施化肥和复合肥。

5参考文献

[1]王珍,姜厚智.浅谈温室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的应用[J].中国科技博览,2010(18):329.

[2]张世明,徐建堂,杨先芬.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的创新应用[J].农村实用工程技术:温室园艺,2004(3):73-77.

生物技术的优点篇2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进入21世纪,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正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将深刻地改变经济和社会的面貌。世界性新的科技革命正在形成,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崛起,知识经济已见端倪,以科技竞争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目前我国农业已经进入一个新阶段。特别是加入wto后,农业国际化趋势日益加速。但是,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及其转化能力仍然十分薄弱。同时,科技投入不足,体制机制还存在不少弊端;农业技术水平仍比较落后,难以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

*作为全国唯一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承担着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科技创新、示范、辐射和带动的历史任务。自示范区成立以来,科技工作围绕经济建设,按照应用基础研究、科技攻关及成果推广、高新技术产业化三个层次安排部署,突出新产品研制和行业共性技术及关键技术的研发、创新能力和条件平台建设。科教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农科教、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机制初步形成,科教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通过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以生物医药、环保农资、农产品深加工、农牧良种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初具规模;科技示范辐射带动效应不断扩大,政府推动下的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正式启动。整体上来看,科技在示范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有了突破性进展。*目前拥有4个部级重点学科、16个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9个国家和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工程中心。各类科技和管理人员上万人,科技创新人才7000多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3名,双聘院士6人,国家及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69人,博士生指导教师235人,硕士生指导教师659人。“十五”期间,累计取得科研成果805项,其中,获奖成果156项,获部级奖励14项、省部级奖励142项。10多项科研成果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取得了一批如体细胞克隆山羊、生物农药创制、胚胎干细胞研究、杂交小麦育种、节水农业和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等重要成果。在西部地区16个省(市)建设了150个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入区企业在全国16个省市建立示范点和原料基地1400个左右。对外示范辐射效益由每年20亿元左右增加到2006年的60多亿元。先后成立了示范区创业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等一批专业孵化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有效的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科技成果转化率由1997年的32%提高到2006年的47%。为示范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和人才强区战略,率先实现跨越式发展,发挥科技示范辐射带动作用的自身能力建设,提高综合竞争力,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示范区科学技术发展虽然取得了较显著成绩,但由于受地方经济实力、思想观念、管理体制、科技发展基础等条件限制,科技对全区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还不高,没有充分发挥出*科技资源的潜在优势。科技发展中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一是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尚未确立;二是科技资源集成和整合不够;三是尚未形成有效的科技创新和服务体系;四是地方科技经费投入不足;五是科技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结合度不够;六是科技成果转化率还较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少。

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结合*发展实际,我们必须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选择,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努力构建和谐、创新的新*。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深入实施“科教兴区”和“人才发展”战略,发挥共建优势,整合科教资源,集中力量、重点突破,推进示范、强化带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走出一条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支撑、人才为根本、支柱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迅猛发展的创新型发展道路。

(二)基本原则

1、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相结合的原则。在抓好优势学科基础研究、抢占科技制高点的同时,加强区域性重点产业领域的应用技术研究,强化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

2、重大集成创新项目研究开发和单项关键技术突破相结合的原则。在抓好单项技术研究开发的同时,重点强化以重大产品和新兴特色产业为重点的集成创新研究,加速产业化开发进程。

3、科研开发与节约资源相结合的原则。在抓好增产技术研发推广的同时,加强资源循环利用技术、节约技术和安全技术的研究开发,重视产业间的增环加链,促进示范区经济发展由资源驱动型向技术驱动型转变。

4、科研开发与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在抓好科技创新的同时,注重加强企业科技创新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不断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产品的竞争力,进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5、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研究开发相结合的原则。实践证明,必须通过国内外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经验的引进、消化、吸收、嫁接改造与自主研究开发的紧密结合,才能造就一个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实现跨跃式发展。

6、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在加强科技创新的同时,注重建立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制度、体制和机制,促进企业逐步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在强化政府宏观引导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对科技资源配置的基础性调节作用。

7、增加人才总量和优化人才结构相结合的原则。在全面提高示范区广大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的同时,加强学科带头人、技能型人才和兼具技术与经营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尤其要尽快培植企业家队伍。

三、战略目标

到2020年,在动植物育种、动物疫病防治和人畜共患病防治、农业与资源环境、生态修复、食品精深加工、旱作农业、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等领域的研发方面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并取得一批重大创新性成果。建成一批国内一流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创新中心,掌握一大批重要的知识产权和产业核心技术,培育一批具有较大规模的科技产业和产业群,培养一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研发团队,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科技实力显著增强,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新型区域创新体系。成为西北地区最重要的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基地,成为干旱半干旱农业高新科技重要的辐射源,中国农业高新技术特别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重大关键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成熟农业高新技术的集成推广中心、农业科技人才培养与信息辐射中心。

四、重点任务

(一)积极推进十大领域的科技创新

紧密围绕干旱半干旱农业发展问题,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高技术研究,不断增强科学研究原始创新和集成能力。重点支持的科技攻关领域为:

1、农作物遗传改良技术研究。以农作物种质资源与遗传改良研究为突破口,以优质、高产、高效、安全为目标,利用细胞工程、染色体工程、基因工程技术,进行农作物遗传资源的鉴定、评价以及抗病虫、耐旱、优质亲本的创新,为农作物遗传改良、优异种质资源开发、农作物优良品种选育奠定基础;以粮油作物、园艺作物等主要农作物为重点,强化常规育种与现代育种技术相结合的育种体系建设和新品种选育,培育优质、高产、多抗、专用新品种,不断优化并规范制种及其中试技术体系。

2、主要农作物病害灾变规律与防治关键技术研究。以农作物主要病害为研究对象,应用现代生物技术与传统植物病理学研究相结合的手段,在群体、个体、组织、细胞和分子水平系统研究寄主植物与病原物的互作关系、植物病原物的致病机理、重要病害的发生规律与成灾机理、作物抗病性机制及抗病性合理利用的方法与途径,研究农作物主要病害防治的关键技术,建立病害预警体系和综合防治体系,为持续有效地控制农作物主要病害提供新理论和新技术。

3、畜牧优良新品种选育及疫病防控技术研究。以肉牛、奶牛、奶山羊等为重点,研究优良种质资源发掘与构建技术,种质资源分子评价技术,动物分子育种技术和定向杂交育种技术。研究主要畜禽疫病和人畜共患病的发生流行规律,开展检疫诊断试剂盒、高效疫苗、新型兽药开发及预防技术研究。

4、高效设施农业、精准农业与信息化技术研究。重点进行设施结构优化与配套设备开发、设施农业数字化技术应用、设施农产品无公害贮藏保鲜技术、日光温室低温危害防御技术研究与示范,筛选出新型优化的设施结构类型。研究开发动植物生长和生态环境信息数字化采集技术,实时土壤水肥光热探测技术,精准作业和管理技术系统,农村远程数字化、可视化信息服务技术及设备,农林生态系统监测技术及虚拟农业技术。

5、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研究。以粮、果、菜、肉、奶等农副产品为主,通过生物技术、膜技术、超微粉碎技术、纳米技术和超临界萃取技术在加工领域的研究应用,重点开发农副产品及农业废弃物的精深及清洁生态型加工技术与设备,农产品产后保鲜减损和绿色储运技术。

6、环保型肥料、农药及生态农业技术研究。重点研究开发环保型肥料、农药创制关键技术。开发新型微生物杀虫剂、杀菌剂,加强植物源农药的深层次研究与产业化开发,研制系列微生物菌剂、生物肥料制作技术及工艺,研制大田农作物以及经济植物专用肥料。发展以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土壤污染和水土流失功能恢复为主的生态农业技术。

7、旱作农业技术研究。以农业节水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前提,研究大宗农作物生产保墒灌溉技术、果树高效灌溉技术、雨水高效利用调控技术,开发新型节水灌溉设备;在旱作农区,选育适宜品种,开发有效的集雨技术、保水技术和保水新材料,建立农作物现代高效栽培技术体系和富有旱区特色的高效种植模式,为农作物栽培技术精准化提供强有力的成果支持。以水土保持、节水、循环用水和防治污染为重点,开展水土流失区水土保持综合技术研究;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留住天降水、控制地表水、合理开发地下水和科学用水。

8、生态环境修复关键技术研究。重点研究水土资源的高效开发利用技术、荒漠化改造技术、天然林区生态恢复与重建技术、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利用技术、新型生物资源的筛选与开发,突发性灾害预警及防治技术,生态环境长期定位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等。

9、中药新药创制及重大疾病防治技术研究。重点开展名优中药材良种选育,开发具有广阔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化学技术创新药物。开展重大疾病防治技术和保健品、化妆品的研究开发。

10、生物质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开展农作物秸秆生产饲料、肥料、材料的资源化高效利用技术,禽畜粪便、工业有机废弃物和城市固体有机垃圾等生物质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重点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秸秆干发酵及其配套技术、组装式沼气发酵装置及配套设备和工艺技术,生物基新材料和化工产品等生产关键技术和装备等。

到2020年,力争建成1-2个国家实验室和5-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取得具有重大影响的科技成果100项以上,获得关键性技术专利500项以上。力争旱作农业学科方向达到国际水平;土壤学、农业水土工程、植物病理学、临床兽医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作物遗传育种、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等7个学科在国际上产生一定影响;形成3-5个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创新团队。

(二)强化重点产业的技术创新与开发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是示范区发展的根本出路。根据*的基础和优势,结合国内外的发展趋势,重点围绕示范区产业发展强化技术创新与开发。

1、良种繁育

(1)作物良种

以小麦、玉米、油菜、果树、经济树种、蔬菜等优质高产作物新品种产业化开发为重点,加快种植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加强良种快速繁育技术开发,推动良种产业化。开发良种快速扩繁技术,建立完善良种检测技术标准体系,推动区域化、标准化、规模化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加快新品种推广应用,提供符合农业发展需要的、丰富多样的良种。

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综合生产技术体系,进一步提高土地生产率。研究开发不同区域、不同作物的优质高效生产技术,建立适应不同生态区的生产技术模式,大幅度提高土地生产力水平。

(2)畜牧良种

实施优质高效畜牧科技行动,加速养殖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进程。建立健全畜禽产品质量检测体系,推动畜牧产业全面发展,大力开拓国际市场。通过胚胎移植和克隆技术加快畜禽新品种(系)产业化,提高新品种选育及其快速扩繁技术水平,加速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加快开发规模化饲养疫病监测和控制技术,降低畜禽死亡率;加速高效疫苗、新型兽药、疫病诊断技术的产业化开发。

加速新型饲料技术及其加工设备产业化开发,加快饲料工业技术进步。广辟饲料来源,研究开发蛋白质饲料、农副产品饲料的生产及高效利用技术;应用基因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精细化工等技术,加速研制开发安全、无污染、高效的饲料添加剂;研究开发大型加工设备及成套技术;提高信息技术在饲料工业中的应用水平;建立健全畜禽养殖安全标准体系。

加快建立新型畜牧业规模养殖技术体系,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畜牧业。开发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的高效低耗畜牧业养殖模式、技术体系和设备设施,促进畜牧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通过实施良种科技行动,使*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的农牧良种技术研发、繁育和集散中心。促进陕西主要品种的良种采用率达到95%,主要农作物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

2、生物制药

重点开展现代中药、保健品、化妆品、生物医药及制品、基因工程药物和医药中间体的研究开发和生产,抓好中药标准提取物和畜禽基因工程疫苗的产业化工作。建设生物医药产业园,完善配套设施,促进生物制药产业的聚集发展;依托秦巴山区丰富的中草药资源和区内技术优势,开展中药材优良品种繁育、规范化生产、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现代中医诊治技术研究,建立和健全中药材规范化生产栽培、制药技术和评价体系。支持企业建设符合Gap标准的中药材生产基地;积极发展医药流通业,帮助企业开拓市场。

3、食品加工

加大对农业资源的加工广度和深度开发,推广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由粗加工、原料型产品向精加工、终端产品发展,提高产品附加值。

依托*农业科技优势,通过选育和引进加工型新品种,在果品优生区建设优质加工型品种基地,开发加工以苹果、猕猴桃、葡萄为主的果粉、果汁饮料、果酒等系列化产品。

发展符合国际标准的高档次产品的规模生产。重点发展果品、乳制品、蜂产品、肉类、保健食品、蔬菜等无公害、有机食品生产。支持企业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建设食品交易中心,做大食品流通业。

4、环保农资

建设复合肥、饲料和农药的生产基地,加快新型生物农药、农药污染治理用制剂、有机、无公害环保农资新产品产业化进程;继续抓好植物高效液体肥料、有机生物复合肥料、无公害生物农药、节水灌溉装备的开发和产业化工程研究。建设*农资交易市场,带动农资流通业发展,把*建成陕西乃至西北地区重要的生物肥料、饲料和无公害农药科研、生产、集散基地。

在重点支持以上产业技术创新的同时,支持和鼓励其它优势和特色产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开发。

(三)推动农村六大产业发展

坚持“强龙头、建基地、带农户、促出口”的发展思路,依靠科技进步,做大做强良种业、畜牧养殖业、无公害绿色瓜菜业、苗木花卉业、特色杂果业及生态观光旅游业等六大主导优势产业,建立六大基地,力争实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

1、高效良种繁育基地。充分发挥*农牧良种选育的科技和种质资源优势,重点发展作物良种和畜禽良种繁育产业,将*建设成为各类农作物优良品种、畜禽良种以及种子产业领域高新技术的辐射源和展示中心。作物良种繁育基地面积保持在每年3万亩以上,大幅度提高农作物的种植效益。切实加强奶肉牛、奶山羊、猪、蛋鸡等畜禽良种繁育基地和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推动动物良种采用率达到95%。

2、高端畜牧养殖基地。通过推广品种改良,普及机械化技术,强化动物防疫,引导奶牛、生猪等养殖业向集约化、规模化、市场化、产业化发展,扩大养殖规模,提高养殖水平和效益,全面提升*在畜牧养殖产业化开发方面的独特地位和示范作用。奶牛入区率达到80%,机械化挤奶率达90%以上,商品猪标准化生产率达85%以上。开发新型乳制品5-6种,支持引进以乳制品、猪牛肉分割等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5~10家,产品通过绿色认证或有机认证。

3、无公害绿色瓜菜基地。以调整和优化瓜菜业产品结构为主线,以提高瓜菜业产品的质量和标准化程度为目标,积极引进新品种及配套技术,全面实施无公害生产,提高产品质量,打造优质绿色瓜菜品牌,带动周边地区无公害绿色瓜菜的优质安全生产。发展无公害绿色瓜菜基地1万亩,瓜菜总产量达到6000万公斤,95%以上的产品达到无公害质量要求,部分产品达到绿色产品质量要求。

4、特色杂果基地。通过果树新品种的引进和实用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发展特色杂果面积1万亩,使*成为果树新品种和高新技术的辐射源和展示中心。

5、优势苗木花卉基地。合理布局,发挥区位优势,突出地方特色,建成1万亩苗木花卉繁育示范基地,真正把苗木花卉业办成一项高效致富产业。

6、生态观光旅游基地。大力发展“农业科技游”、“农业生态产业游”、“*风情游”和“农高会”为代表的会展游,拓展农业功能,丰富产业内涵,展示科技魅力,传播农耕文化,体验乡村风情,达到景观、生态、科技、产业运作上的和谐与统一,形成旅游、休闲、示范、求知、教育功能为一体的生态旅游产业。到2020年,形成以农业科技游、农业生态产业游、农业休闲观光游、会展游等为主的生态观光旅游业。

(四)探索建立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

多渠道筹措资金,设立农业科技推广专项资金,积极探索政府推动下以大学为依托基层农技力量为骨干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实现研究、开发、培训、推广和信息服务一体化,促进*科技优势和西部地区农业发展的有效对接,推动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与应用。进一步推广跨区域合作模式,在不同生态区域,与当地政府结合,加快建设好一批种植、养殖、加工示范基地。加快优良品种的引进、培育、示范和推广步伐,推广更新一批适合西部特点的优良品种。加强成套生产技术的推广,着力解决好农业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问题。以区域优势产业为切入点,逐步在我省和西北其他省区建立和完善100个左右的农业实用技术和高新技术相结合的示范推广基地,因地制宜,发展地方特色经济,推动地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的发展,发挥示范区辐射功能。实现年均推广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40项以上,年均实现推广示范效益100亿元以上。

持续办好一年一度的*农高会,扩大农高会的辐射效应。突出服务“三农”的特色,不断创新展会内容和形式,提高农高会的办会水平,扩大规模和效益;积极探索建立延伸农高会辐射效应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农高会资金、成果、技术、信息交流的平台作用,加快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和农业产品技术交易。

(五)全面实施农业科技培训

按照相互配套,各有侧重的原则,整合示范区科教培训资源,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全面推进新型农业管理干部、技术员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通过实施农业科技培训工程,培养造就一大批觉悟高、懂科技、善经营,能从事农业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新型农业管理干部和农民。基本建立一个能够适应需求、服务农民、手段先进、灵活高效的农业科技培训体系,使“*农科”成为国内知名的劳务品牌。

扎实开展农业科技和农村干部培训。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农业管理干部和农技推广人员的要求,通过有效整合国家星火培训基地、全国妇女培训基地、陕西省农业干部培训中心等培训资源,围绕当地主导产业,面向西部地区农业科技管理干部、农村基层干部和基层农技员等不同培训对象,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农业科技培训活动,努力提高广大农业管理干部和农业技术人员的管理意识和科技素质。年培训农业管理干部1000人、农技推广人员1000人。

切实做好新型农民培训工作。紧紧围绕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进步,主动适应市场需求,着重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突出实践技能操作,培养一大批新型农民。到2020年,面向干旱半干旱地区培养10000名农技员、6000名农技师、4000名高级农技师。

完善农业科技培训体系。加强农民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相对稳定、专业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善于教学的农业科技培训师资队伍和一支行动快速、反应敏锐,有改革创新意识,有较高管理与服务水平的各类农业科技培训管理与服务队伍。加强农民培训基地建设。建设不同专业的理论培训基地、能满足不同技能要求的实践技能培训基地和农民技术人员运用高新技术、从事专业化生产与产业化经营的创业基地,为农民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搭建平台。

五、保障措施

(一)改革体制机制,全面推进创新体系建设

进一步创造条件、优化环境、深化改革,支持两所大学更好更快地建设和发展,努力建成农科教相结合、产学研一体化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充分发挥其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推进大学与企业、大学与地方经济紧密结合,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上整合科技资源,努力形成各类科技资源紧密结合和有效互动机制。改革科技计划支持方式,引导和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建立研发机构,增强企业的创新动力与活力,推动企业成为科技投入主体、科技创新主体和科技成果应用主体,逐步建立起机构布局合理,学科结构科学,团队精神高效,具有国内外比较优势的农业科学研究开发体系,建立起目标明确、协调高效的农业科技管理体系,大幅度提升示范区的整体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二)提升服务功能,建立多元化科技服务体系

根据示范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要求,统筹规划,突出共享,建设一批具有优势和特色鲜明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重点围绕良种、医药、环保农资、绿色食品等领域,建设和发展一批部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主的科技创新平台。同时,依托两所大学和企业,培训和发展一批产业化的研究服务机构和管理人才队伍,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功能完善、运作高效、资源共享的科技基础条件支撑体系。提升创业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和各类企业孵化器的服务功能,重点支持发展一批科技评估、技术咨询、成果推广、技术产权交易、技术经纪等提供技术创新服务的社会化中介服务机构,充分发挥其在市场竞争中的服务、监督作用,不断提高科技服务业整体水平。

(三)强化政府投入,增强政府对科技资源配置的调控能力

通过财政直接投入、税收优惠等多种投入方式,增强政府对全社会科技资源配置的调控能力。从“十一五”开始,示范区和杨陵区财政每年科技经费的增长幅度要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同时,要着力构建多渠道、全社会参与的科技投入体系。运用经济杠杆和政策手段,引导和鼓励企业增加科技投入。要强化对科技投入的监督管理,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逐步使投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道路。

(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不断提高示范区综合竞争力

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和示范区产业发展要求,以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为目标,力争产生一批对经济、社会和科技等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发明创造。组织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联合攻关,并在专利申请、标准制定、国际贸易和合作等方面予以支持。引导产、学、研各方面共同推进国家重要技术标准的研究、制定及优先采用。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推动示范区技术标准成为国家和国际标准。

(五)实施人才发展战略,建立强有力的人才保障机制

按照“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制订激励创新的政策,建立奖励创新的制度,从政策、环境、创业条件诸多方面扶持优秀人才创新、创业。推进人才多元化战略,引进一批掌握前沿科技的国内外优秀创新人才来*创业,鼓励大学科技人员携带成果进入市场创业,支持科技人员进入企业开展技术研发,探索建立知识产权、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的具体办法,鼓励企业实行将科技成果、管理智能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新机制,激发人才的创造活力。重视吸引一批较高层次的经营、管理和创新人才。采取多种方式,进一步加大境外引智和人才培训工作力度,建立健全符合留学人员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发展的人才引进新机制。逐步搭建起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良好平台,营造人才发挥才智的氛围,加快高技术、新成果的产出。

(六)建立健全优惠政策,进一步优化科技发展环境

1、实施促进创新创业的金融政策。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高科技企业在国内主板和中小企业板上市。开展未上市高新技术企业股权流通的试点工作。逐步建立技术产权交易市场。鼓励金融机构对国家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等给予优惠的信贷支持。建立健全鼓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信用担保制度和其他信用担保制度,为中小企业融资创造良好条件。搭建多种形式的科技金融合作平台,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和民间资金参与科技开发。鼓励保险公司加大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为科技创新提供全面的风险保障。

2、优化科技发展的政策法律环境。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上支持自主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加强科技执法监督检查,全面推动科技依法行政工作。加大科技政策法规宣传力度,引导企业、大学加强技术创新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引导科技人员创新创业。

生物技术的优点篇3

生物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以至今后20年,将是我国生物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国对生物产业的发展高度重视,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指出:生物产业,要充分发挥我国特有的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面向健康、农业、环保和材料等领域的重大需求,努力实现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研制的新突破。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中,也明确提出我国将把生物产业作为一个战略新兴产业来培育。国家“*”高技术产业规划明确提出:“‘*’期间要将我国建成生物产业大国”。

*是我国生物多样性资源最为丰富的省份之一,拥有北半球除沙漠和海洋外的各类生态系统,是全球生物物种高富集区和世界级的基因库,野生近缘种和民族遗传资源丰富,享有“生物资源王国”和“生物基因宝库”之称,具有雄厚的以生物资源促进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巨大的开发利用潜力。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生物产业的培育与发展,经过几十年的积累、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加快发展,生物产业正成为各州、市竞相培育的重要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呈现出增长速度快、发展势头好的良好局面,并已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2005年,我省涉及本规划中的九大重点发展领域产业总产值已达920亿元。与此同时,我省已初步构建了生物产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化支撑体系,具备了较好的产业基础和发展潜力。我省有条件在国家加快发展生物产业的大环境中,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发挥*生物多样性的优势,通过科技进步,努力把我省生物产业培育成为在国内外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为建设绿色经济强省奠定坚实的基础,促进我省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真正使*的生物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竞争优势,实现由生物资源大省向生物经济强省的根本性转变。

同时,加快发展*生物产业,仍需要下大力气认真解决好:特色优势生物资源资源深度开发与综合利用水平和资源配置能力较低、产业集约化程度不高,特别是缺乏按照产业链的思路来整合相关资源形成优势产业链;产品结构低端化,产业竞争力总体偏弱;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新产品研发能力不强,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不顺,科技支撑体系和人才队伍总体上还较为薄弱;市场开拓力度不够,在国内外市场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产品和企业还不多;多元化投入渠道不畅,有利于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和投融资体制机制、以及服务体系亟待建立等制约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未来十五年是我省加快生物技术产业化,并在某些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我省传统生物产业调优调强、着力提升竞争力的关键时期。加快生物产业发展是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推进与东南亚和南亚区域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必然要求;是培育新支柱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纽带,不仅是未来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而且也是原有支柱产业稳定发展的重要支撑;不仅是振兴县域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就业范围,改善我省经济布局,提高我省国民经济总体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也是我省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在国家严格控制单位GDp能耗的新形势下,要促进我省耗能产业获得新的发展空间,加快发展能源消耗较小、可持续利用的生物产业,更具紧迫性。总之,加快发展生物产业既是*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也是21世纪*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加快发展*生物产业,需要进一步加强宏观领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规划,做好顶层设计;需要进一步动员全省各族人民,继续发扬艰苦创业精神,举全省之力,努力将*生物产业打造为最具有竞争力的支柱产业。为此,根据*省“*”规划纲要和省委省政府要求,特制订*省生物产业发展规划纲要。本规划中的生物产业(烟草产业除外)指的是从事生物产品研究开发、生产和生物技术服务的产业,包括: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轻工、化工)、生物能源、生物服务业等。本规划纲要规划期为*年——2020年,重点是“*”时期。

一、*生物产业发展的思路、原则和目标

(一)发展思路

紧紧抓住国家实施“生物经济强国”和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机遇,围绕把我省建成绿色经济强省的战略目标,实施“生物经济强省”战略。

立足*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充分发挥生物产业在实践科学发展观中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突破性带动作用,正确处理好资源、环境保护与加快产业发展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宏观指导,优化产业政策环境,促进投融资市场的发育,强化创新体系建设,构建优质服务体系,大力培养和集聚优秀人才;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资源为基础、科技为支撑、企业为依托、效益为中心、制度为保障,发挥优势,突出重点,调整结构,合理布局,鼓励创新,激活机制,坚持走“特色化、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强化原料基地建设、品牌培育、市场开拓,延伸生物产业链;着力围绕五大主要任务、九大发展重点,积极组织开展六个行动计划和实施两个专项工程,举全省之力,做大做强我省生物产业,促进我省由生物资源大省向生物经济强省的根本性转变,形成具有*特色的产业竞争优势,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作出重要贡献。

(二)基本原则

1、科技先导,创新先行。

以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为重点,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辅助,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品和技术为核心、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重点解决产业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工程化和系统集成,构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和产品的产业集群;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生物技术与特色生物资源的有机结合,实现对资源的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提升我省生物产业的整体水平和综合竞争实力。

2、发挥优势,突出重点。

积极拓展市场空间,充分发挥市场对产业发展的引导作用。着眼长远发展,超前谋划,发挥比较优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准产业发展突破口和关键环节,突出抓好产业关联度高、带动性强、有可能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产业和产品,努力在重点领域实现产业或产品产业化、规模化大发展的突破性进展。

3、开放合作,集聚发展。

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合作,提高我省生物产业的国际化、现代化水平。借鉴国内外生物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整合生物产业资源,避免产业同构和恶性竞争;在重点区域营造生物产业发展的适宜环境,集中投入,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选择,形成若干个各具特色,以大企业(集团)为核心,专业化中小企业协作配套的产业集群;充分发挥生物产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的辐射示范作用,促进全省生物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4、市场主导,政府推动。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利用市场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加快生物产业发展;强化政府在统筹规划、营造产业政策环境、完善投融资体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以及在创新体系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化示范等方面的引导作用和推动力度;积极构建政府引导,企业和中介机构、服务组织参与,精简、高效的市场化服务体系。

5、有效保护,持续利用。

加强我省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强化对具有商品化开发潜力的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监督管理,避免掠夺式开发;探索合理的野生动植物驯化和产业化发展道路。重视种质资源发掘、保存与新品种定向培育,对特有、濒危生物资源实施抢救性保护、人工培育或扩繁,实现对生物资源的高效、可持续利用;加大对外来有害生物物种的监测和防治,加快生态脆弱区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重建,为我省生物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6、统筹规划,协同发展。

着眼于*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和构建循环经济的战略需求,加强传统生物产业的龙头企业与原料基地一体化建设,依靠科技进步,推进传统生物产业优化升级;将现代生物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超前谋划、合理布局,力争在重点领域取得突破。实现传统生物产业和现代生物产业的协同发展

(三)发展目标

未来15年发展的战略目标是:立足我省特色和比较优势,加大科技创新,调整优化生物产业、产品结构和区域布局,延伸拓展产业链,不断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基本实现我省生物产业从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构建适应*生物产业发展需求的产业研发体系、原料生产体系、加工制造体系和专业化服务体系,形成优势互补、互促共进的特色产业发展新格局,形成若干知名品牌和一批大型龙头骨干企业(集团),生物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明显提高,努力把我省生物产业打造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在部分领域具有知识产权优势的支柱产业。

1、近期目标(到2010年)

初步形成若干个具有较强国际国内竞争力的产业链群,做精做优传统优势生物产业,做大做强新兴生物产业。到2010年,生物产业九个重点发展领域总产值超过1870亿元,增加值占全省GDp的7%以上;生物加工制造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平均达到2%~4%;培育年产值20亿以上的企业3~5家,10亿元以上的5~8家,生物产业出口额达7亿美元左右。

2、远期目标(到2020年)

到2020年,把我省生物产业打造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在部分领域具有知识产权优势的支柱产业。生物产业的规模效应、集群效应、辐射效应和在建设绿色经济强省中的突破性带动效应得以充分体现,生物资源保护和受损生态环境的修复取得显著成效,节能降耗总体水平进一步提高,我省在全国生物产业发展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充分显现,部分领域技术水平步入国际先进行列。

二、主要任务、发展重点和布局

(一)主要任务

1、做精做优传统生物产业

发挥我省气候类型多样、物种资源丰富等优势,统筹规划,加强原料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林产业、畜牧产业以及特色优势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集群,提升糖茶胶等产品的精深加工水平,实现规模化经营、集约式增长,增强产业竞争力,巩固提升传统生物产业在我省经济中的地位。

2、做大做强新兴生物产业

充分利用生命科学和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研究成果,促进生物技术与*特色生物资源的有机结合,面向健康、农业、环保、能源和材料等领域的重大需求,努力实现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研制的新突破。重点发展关系国计民生的生物农业、生物医药、特色生物资源深度开发、生物服务、生物能源等产业。以建设“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昆明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为契机,形成优势资源链、科技链、产业链,将*的生物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从生物资源大省向生物经济强省的转化,争取在国际、国内现代生物产业领域分工中形成较高战略占位。

3、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

实施生物产业重大创新工程,推进生物产业创新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生物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投入的主体地位显著增强;全社会科技资源配置效率明显提高;初步形成布局合理、资源共享、运转高效的*生物领域创新能力基础设施架构;培养和集聚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高层次生物科技人才;在重要产业领域,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工艺瓶颈,努力形成技术链与资源链、产业链的协调发展。

4、推进生物产业的聚集式发展

以科技为支撑,立足市场需求,以优质化、专用化、品牌化为主攻方向,加强产业规划和政策引导;依托生物产业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工业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建设,形成生物产业的合理布局;延伸产业链,壮大做强生物骨干企业,促进中小型生物企业向专业化、特色化方向发展,推进生物产业的聚集式发展。

5、实现生物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护已经耗尽和接近丧失的野生生物物种资源;加大优良物种的开发利用和规模化人工原料基地建设,构建生物产业标准化体系,科学、合理、高效地利用好现有资源。探索一条保护和开发并重,实现生物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成功之路。

(二)发展重点

1、生物医药

以道地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建设为基础,加强中药、天然药物关键生产技术研究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加快药品质量控制体系建设,提高产品质量,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到2010年人工种植药材达120万亩左右,医药产业工业总产值100亿元以上,增加值40亿元左右。

——加强中药资源普查,支持道地药材Gap种植基地建设和原产地申报认证工作、濒危药用动植物的人工保护与驯化,以及拟生态条件的规模化生产;支持中药技术标准、疗效评价体系和安全用药保障体系的建设。

——以*动植物、微生物药用资源为基础,应用先进技术发掘天然活性物质(有效活性部位和有效成分),在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的同时,构建具有特色的原料药和药物中间体产业。近期重点产品:甾体激素类药物原料、辅酶Q10、紫杉醇、三七总皂甙、灯盏花素、大黄藤素、龙血竭等。

——在对具有显著疗效的复方中药和彝药、傣药和藏药为重点的名药名方二次开发的基础上,积极开发具有新疗效、新剂型的地方传统名药和民族药新品种。近期重点产品是:云白药系列、三七系列、天麻系列、灯盏花系列、叶下珠系列、灯台叶系列、薯蓣系列、山海棠系列等。

——支持以抗艾滋病、心脑血管病、肿瘤、结核、免疫缺陷重大急性传染病和慢性疾病,以及戒毒等为重点的新药创制;针对肝炎、艾滋病、脊髓灰质炎、脑膜炎、流感等严重传染病和突发性疾病,大力发展新型预防性和治疗性疫苗;针对血液传染病、泌尿生殖道感染等疾病,发展新型诊断试剂和产品;以重大跨国动物疫病、危害公共卫生安全和人类健康的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有害生物物种入侵的安全性评价及食品安全为重点,开发方便快捷的检测技术和相关产品。

2、糖、茶和天然橡胶

——蔗糖。继续保持糖业基地在全国的地位,加强蔗区基础设施建设,稳定种植面积,引导基地向宜种区域集中,减少陡坡地种植,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栽培技术,提高单产和含糖量;开发和引进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进一步提高出糖率,开展蔗糖副产物的综合利用,努力降低吨糖成本,开发天然糖和有机糖等多元糖产品,发展深加工,满足市场需求;切实提高综合经济效益;进一步整合资源,发展壮大企业,提高行业集中度和竞争力。到2010年,甘蔗种植面积稳定在400万亩左右,糖产量达250万吨,总产值105亿元以上,其中农业总产值超过35亿元,工业总产值70亿元以上。

——茶叶。推进基地建设规范化、产品加工标准化、品牌打造国际化。加快良种繁育示范基地建设,大力改造现有中低产茶园,建设无公害(含有机)茶园。强化普洱茶原产地保护和品牌保护,加快普洱茶质量技术标准的制定和认证工作,推进清洁生产,规范行业管理,打造世界著名的普洱茶品牌。积极开发茶叶新品种与深加工产品,进一步提高茶叶产业整体科技水平,做精做专滇红茶、滇绿茶。以大企业、大品牌为龙头,增强我省茶叶在国外国内市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开展茶资源综合利用,采用高新技术提取茶多酚、茶色素、茶皂素、茶多糖等功能性成分。到2010年,全省茶园面积发展到400万亩左右(含150万亩无性系良种茶园),茶叶产量达到20万吨,农业总产值60亿元,工业总产值达100亿元左右。

——天然橡胶。稳定省内现有橡胶种植面积,强化品种选育,进一步提高种植、管理水平,建成中国最好的天然橡胶原料基地;积极寻求与周边地区的产业互补,拓宽原料来源;调整天然橡胶产品结构,适当压缩SCR5标准胶的生产,增加SCR10、SCR20标准胶及浓缩乳胶生产,加快扩大子午线轮胎专用胶和航空专用、低蛋白浓乳等产品的产量,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强天然橡胶的综合利用。到2010年,省内天然橡胶种植面积稳定在450万亩左右,年产干胶32万吨,力争工农业总产值达到80亿元左右。

3、生物化工

提高酶工程和代谢工程的研发能力,加强新菌种的筛选和对现有重要酶种、生产菌种的改造和提升,重点发展:重要工业用酶制剂,以天然香料为主的香料加工,以松节油和脂松香为重点的林化工产品深度开发,以印楝、除虫菊和微生物农药、微生物肥料为代表的生物农药与生物肥料,以薯蓣、番麻皂素深加工为代表的药物中间体及甾体激素,以烟草综合利用为重点的高附加值生物化工原料及产品,以及具有*比较优势的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和营养强化剂等产品。重点扶持一批有市场前景,能拉动产业发展的生物化工高新技术产品开发项目。2010年,工业总产值达20亿元左右,工业增加值8亿元。

4、林纸

按照建成全国重要的林纸一体化产业基地的目标,以木纤维原料制浆造纸为重点,积极发展竹、蔗渣、麻等非木材纤维制浆造纸。大力推进林纸一体化,合理分区布局,集中建设基地;依靠科技,创新机制,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大规模、高起点,加快我省林纸产业的发展。到2010年,制浆生产能力达到150万吨,造纸能力达到120万吨,配套造纸林基地82万公顷,工业总产值超过10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40亿元左右。

5、花卉园艺

通过花卉新品种引进与选育、野生花卉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加快新品种研发,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色优势花卉品种,建立花卉、绿化植物种子、种苗及种球的繁育体系,逐步替代进口。强化种植、病虫害防治、采后处理等技术的集成应用。以鲜切花为重点,拓展延伸产业链,积极发展鲜花、干花生产,花卉种业,绿化苗木,观赏植物培育,加工储运、物流配送,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经济实力的花卉、绿化园艺生产企业群和花农合作组织联合体,不断提升云花产业综合竞争力,努力将*打造成为亚洲最大的花卉生产出口基地、种苗种球繁育基地和交易中心。到2010年,全省花卉种植面积达到43万亩,总产值约140亿元,力争鲜切花产品出口率达到30%以上。

6、丝、麻

抓住“东桑蚕西移”的发展机遇,以市场为导向,技术为支撑,培育和推广优质蚕、桑品种,加快优质原料基地的建设步伐。调整茧丝绸产业结构,解决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引进战略合作伙伴,有效延伸加工产业链,提升产品质量和产品档次,增强市场竞争力。到2010年,确保全省有效桑园面积150万亩,年产鲜蚕10万吨以上,总产值35亿元左右,其中农业总产值15亿元左右,工业总产值10亿元左右。

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构建安全、可控的工业用大麻良种繁育为支撑,速生、高产种植为基础,麻全秆清洁型制纸浆造纸、麻纤维原料加工、麻籽仁油脂与蛋白加工、药用标准提取物等五大序列产品加工业为龙头,营造环境,培育龙头企业,带动高档纸、纺织与技术纤维、油脂化工、保健食品、生物药等后续深加工产业群快速发展,力争把工业用大麻产业培育成为我省具有较长产业链和巨大市场发展空间的新兴产业;重点解决适应*冬季小春种植的亚麻品种、种植技术规程和清洁生产技术,利用冬季闲田在适宜区实施亚麻规模化种植和初加工,提高亚麻纤维质量和档次。到2010年,麻类种植基地发展到150万亩左右,农业总产值超过15亿元,工业总产值超过25亿元,工业增加值10亿元左右。

7、生物质能源

积极争取列入国家试点省区布局,并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方案。着力解决生物质能源植物的规模化种植、低成本生产加工和综合利用中的关键技术问题,逐步降低生物能源产品的生产成本,促使非粮原料生物质能源实现规模化工业生产。以燃料乙醇为突破口,支持以发展薯类、糖蜜等非粮食为原料的生物质能源;以生物柴油为重点,积极发展小桐子、橡胶籽等木本油料植物为原料的生物质能源。力争在“*”期间分别选育出3~5个适宜*不同地区种植推广的速生、高产油料植物品种和甘蔗、薯类作物新品种,形成20-30万吨燃料乙醇、5-10万吨生物柴油示范生产线及其配套的原料基地,初步建成全国重要的生物质能源试验示范基地和良种选育基地。2010年,力争实现总产值25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10亿元左右,工业总产值15亿元左右。

8、生物服务

立足*,充分利用西南地区、乃至周边国家生物多样性的资源优势,致力于生物多样性形成机制、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深入研究,着力强化濒危物种、特有物种抢救性保护和可再生性开发,依托中国西南野生种质资源库、民族药、天然药种质资源库及化学标准品库、生物基因库、GLp和GCp实验室等,积极培育基因档案服务、生物信息服务、生物技术合同研究等生物服务业。与此同时,加快野生灵长类动物、高度近交版纳微型猪等实验动物材料、动物模型及相关服务产业的发展。到2010年,力争总产值达10亿元,基本形成以创造知识或提供科技服务为产品形式,面向国际、国内的特色鲜明的生物服务产业。

9、其他特色农副产品精深加工重点发展果蔬、食用菌、畜产品和马铃薯加工等具有*比较优势的农副产品加工精深加工。

——果蔬。支持骨干企业依托资源优势,加强种子基地建设,通过“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等多种形式,加快开发热带、亚热带果品、小粒咖啡及精细蔬菜、反季蔬菜、野生蔬菜等特色果蔬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及其精深加工,提高综合利用水平,扩大国外和省外市场份额。积极开发果蔬汁、果蔬粉、切割蔬菜、脱水蔬菜、速冻蔬菜、果蔬脆片、干果等新产品及其果蔬皮渣的综合利用。到2010年,总产值达200亿元以上,其中农业总产值170亿元左右,工业总产值30亿元左右,使我省成为全国重要的无公害果蔬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

——食用菌产业。加强野生菌资源的调查和保护,推广封山育林育菇,大力推进野生食用菌人工促繁基地建设,确保野生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推广冻干技术,改进野生食用菌加工工艺,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提高产品品质;积极发展特色人工食用菌;建立和完善以冷链为核心的*省食用菌专业化物流体系;大力发展以食用菌为原料的功能性食品、保健品,扩大出口创汇。到2010年,全省食用菌产量达15万吨,总产值50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达40亿元左右,工业总产值10亿元左右。

——畜产品。稳定发展生猪生产,加快发展以草食家畜为主的商品型、外向型、常绿型草地畜牧业,突出畜产品的深加工和商品率,大力发展畜产品加工业,走以加工带养殖、连市场的路子,重点建设标准化、无公害、外向型畜产品生产及加工基地。在稳步发展地方特有品种专用型和适应商品肉类市场发展需求的猪肉深加工的同时,抓好肉牛、肉羊的深加工;大力发展冷却肉、分割肉和直接食用的各类熟肉精制品;提高机械化屠宰比重,建立和完善肉类生产全过程的安全质量保障体系,全面开展质量体系认证,保障肉类产品的安全与卫生,增强市场竞争力。

加快奶牛、奶水牛、奶山羊养殖基地建设,采取集团化生产经营模式,形成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积极发展消毒鲜奶、液体奶、酸奶、风味奶、奶粉、乳饼、乳酪等产品,努力开拓周边国家及省份市场。使畜产品人均占有量达到全国先进水平,成为全国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到2010年,肉类总产量达到450万吨,奶产量达到50万吨,禽蛋产量达25万吨;畜牧养殖业产值500亿元左右,畜产品(肉制品、乳制品、禽肉制品、蛋奶制品、皮革制品)加工工业总产值200亿元左右。

——马铃薯。加强优质、高产、抗逆等专用马铃薯品种的选育,培育高淀粉型、食品加工型、高蛋白型等专用加工品种;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力争在种薯生产、原料基地建设、精深加工及市场开拓等方面取得突破,重点发展马铃薯全粉、精淀粉、专用淀粉、变性淀粉、薯类食品以及淀粉型可降解塑料等;建成亚洲重要的马铃薯生产和加工基地。到2010年,马铃薯种植面积达800万亩,总产量1500万吨,总产值100亿元以上,其中农业总产值65亿元以上,工业总产值35亿元以上。

(三)发展布局

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态势、以及生物优势资源、产业基础的地域分布,从构建产业链群的需要出发,统筹规划生物产业的加工基地、原料基地和生物服务业的发展布局。加工制造基地和服务业要充分体现聚集发展的原则,集中要素投入、加快发展;原料基地的建设要以地域特色和资源优势为依托,加工制造为保障,相对集中连片布局,形成以点带面、点状辐射与带状推移相结合的区域生物产业发展格局。即:以建设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昆明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为战略支点,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逐步形成“一个核心区、六个特色产业片区和一个生物质能源基地”的发展布局,促进区域优势互补,产业联动发展。

一个核心区:发挥省会城市昆明在生物产业发展中的辐射、引领作用,依托其人才、技术、资金、信息较为集中的优势和交通便捷的条件,形成生物技术研发、人才和技术成果聚集、国际信息的交流中心,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等现代生物产业和生物服务产业,进一步强化和提升昆明作为*生物产业发展的核心地位和作用。

六个特色产业片区:滇中片区(昆明、玉溪、楚雄、曲靖大部),重点发展花卉、蔬菜、生物医药、畜牧、野生食用菌、绿色食品、干果、生物化工等产业,在此基础上,以昆明为中心、玉溪、曲靖、楚雄等滇中城市群为依托,构建*特色生物资源精深加工基地;滇东北片区(昭通、曲靖宣威、富源和会泽),重点发展畜牧、天然药物、绿色食品、蚕桑;滇东南片区(文山、红河),重点发展以三七、灯盏花等为主的天然药物、优质水果及加工、畜牧、蔗糖、茶、麻等特色产业;滇西南片区(版纳、思茅、临沧),重点发展林(竹)纸、茶、糖、胶、麻、热带亚热带花卉和果品及加工、南药、傣药、林化工;滇西北片区(大理、丽江、迪庆、怒江),重点发展绿色和保健食品、草食畜及乳业、野生食用菌、特色花卉、民族药、蚕桑、干果;滇西片区(保山、德宏),重点发展蔗糖、香料、绿色食品、非木浆纸、蚕桑、麻、畜牧、天然药。

一个生物质能源基地建设:在滇南、滇西等重点产糖区和薯类适宜种植区集中布局燃料乙醇原料基地和酒精生产线,在成品油消费量大的地区集中进行脱水、变性生产燃料乙醇;在澜沧江、金沙江、南盘江、红河等四大流域的干热河谷地区布局以小桐子为重点的生物柴油原料基地及油料初加工,在滇中布点精深加工。

三、实施六个重大行动计划和二个专项

(一)创新体系建设行动计划

围绕*生物产业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点,针对生物产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启动生物产业创新体系建设行动计划,依托我省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产业基地建设,实施重大创新工程,构建可支撑生物产业持续发展的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研发体系、生物产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服务体系;以开发产业核心技术为目标,进一步整合科技资源,依托有一定实力和条件的高校、研究院所和大型企业,有重点地建设一批部级、省级生物工程技术中心和实验室。选择一批产业链关键环节中关联度大、能够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有利于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大科技项目,组织实施生物产业重大科技攻关计划,推动我省生物产业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针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的中间环节,组织实施重大产业化项目培育计划;通过鼓励和支持开展工业性试验(中间试验)、中试生产,参与国际、国家产业和产品标准制定等,着力帮助产业化的实施主体解决好生物领域重大应用成果产业化前期的关键技术、工艺、标准等问题,有效缩短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周期。

进一步确立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加大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科技成果转化力度。积极支持主业突出、技术能力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企业(集团),建立部级、省级的企业技术中心。力争到“*”末,生物产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大多数科技攻关项目由企业提出,大多数技术成果由产学研的有效结合加以实现,大多数研发经费来自企业,大多数新兴生物产业企业融入自主创新的活动中,促进我省专利技术转化实施率显著提高;推动企业参与制定一批行业标准或国家标准,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培养一批复合型创新人才;着力建设15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重点研究开发具有重大实用价值和市场价值的100个新药与100个专利新产品并实现产业化。

(二)良种选育与推广行动计划

利用我省低纬高原海拔跨度大,气候类型多样,生态多样性,动植物和微生物品种丰富的优势,结合转基因技术、分子定向育种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细胞工程技术、胚胎工程技术和传统遗传育种技术,重点选育、引进一批优质、多抗、专用的动植物新品种,建成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农经作物良种选育基地;支持利用荒漠地、干热河谷、山坡地等边际性土地实现高产、高油生物质能植物的育种及新产品产业化。围绕*省的优势和特色农经作物、林草、畜禽等,建立原原种、原种、生产种等多级良种快繁体系,组织实施良种产业化项目,培育具有竞争力的种子企业。加强对基地农民的适用技术培训,重视良种良法的推广应用。

(三)优质专用原料基地建设行动计划

充分借鉴烟草产业打造第一车间的经验,从生物产业工业化大生产的需要出发,围绕生物产业九大发展重点,制订科学的优质高产种植、养殖规程,改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条件,加大原料基地的科技和资金投入,打破行政区划界限,作好优质专用原料基地建设区域布局,按照规模化、良种化、优质化、标准化、专用化的要求,遵循生物适生性规律,在海拔高度相当、地缘相邻的地域集中布局建设各类生物产业原料基地;鼓励和引导各类企业,按照“公司+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参与标准化基地建设;进一步提高优势产区农民的科技素质,选择一批重点乡镇和标准化示范基地,推动标准入户和产地品牌的创立,建立完善以“绿色证书”和“青年农民培训工程”为主的农民技术培训教育体系。

(四)特色产业链培育行动计划

围绕产业链的培育,做好宏观规划与顶层设计。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为主要支撑,以推进特色资源的高起点、高水平开发和推进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形成、加快区域特色经济发展为主要目的,选择产业关联度强、带动效应显著,对当地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重要性影响,产品市场前景广阔的产业,通过对其相关重要环节统筹设计,运用先进的发展理念和管理模式,促进生产要素的有效整合和优化配置,系统地解决产业链各环节发展的瓶颈问题,培育形成若干特色生物产业链。

以规模化应用、促进产业链延伸、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为目标,以关键技术的工程化集成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示范为主要内容,围绕生物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加快实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产业化,力争在我省具有技术基础和优势的领域形成产业突破和跨越式发展。坚持“特色突出、重点突破、聚集示范”的原则,发挥政府财政性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等的引导作用,选择一批以现代生物技术为支撑的重大自主创新成果,组织实施产业化示范工程,促进产学研结合,培育形成若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和企业集团。

(五)生物资源保护和环境生物修复行动计划

重点支持抢救性收集重要动物、植物、微生物和人类遗传资源,做好生物资源的编目工作,建立资源调查数据库;建设原生境、种质库、种质圃、试管苗、Dna库、繁殖与评价试验基地等资源的保护与利用设施;加大鉴定评价特异生物资源和“分子身份认证”的工作力度。结合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大江大河流域防护林工程、经济林基地建设工程等,加强优良品种无性系快繁基地建设,与森林病虫害检测、预警及其综合防治体系建设相结合,形成造林-生态修复-森林健康良性互动。开展湖泊生物修复、退化草地恢复等领域的配套技术集成和产业化。同时,以生态保护为中心,强化生态动力技术和环境保护技术集成,建设具有特色的生态植物园。

(六)国际国内合作行动计划

紧紧抓住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机遇,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及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相关政策和有利条件,发挥昆明生物产业基地、特色生物产业链等产业聚集及招商引资的平台作用,进一步促进我省生物产业发展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融入全球的分工与合作,积极组织参与重大国际合作计划或国际合作项目,推进中-美、中-欧生物技术交流与合作,广开渠道,吸引国际、国内的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广泛参与*生物产业的发展,提升*生物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化水平。

充分利用我省生物技术和人才的比较优势,以境外替代种植,发展替代经济为依托,重点推进中国-老挝、中国-缅甸边境地区示范工程建设;提高我省生物产业在东盟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影响力和贡献度。

(七)昆明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专项

按照“建成中国种质资源、基因资源保存与应用研究的重要基地,建成特色鲜明的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成中国西部地区生物产业发展的示范园区”的三大功能定位,重点围绕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生物资源精深加工和生物服务等领域,依托昆明高新区及其周边的智密区,建设“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昆明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核心区;结合生物优势资源的地域分布,有选择地建设几个重点扩展区,形成“昆明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核心区和扩展区相结合的布局。到2010年,重点培育年产值10亿元以上龙头企业5家和与之配套的骨干企业,形成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昆明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现代生物产业实现年工业总产值500亿元以上,初步实现产业基地的规模效应、集群效应、辐射效应和带动效应。

(八)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园专项

在“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昆明国家生物产业基地”规划的总体框架下,结合*实际与发展需要,整合昆明北郊茨坝片区的科技、教育、人才、土地资源,以先进技术应用为基础,以推动和促进优质农产品提质增效、充分挖掘农业资源潜力为目标,以现代化综合管理为手段,围绕农业高新技术创新孵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示范、高新精农产品深加工、农业科技成果及产品交易四大功能定位,搞好农业技术组装集成、科技成果转化及现代农业生产示范,构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园,建设农业科技支撑体系、人才培育体系、农资展示和交易中心,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全面提升。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宏观指导,提高服务水平

进一步完善生物产业的领导体制、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成立以省政府主要领导为召集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承办的生物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生物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推进生物产业发展的合力,确保我省生物产业发展的各项任务、目标、配套政策等得到全面落实。

建立健全生物产业统计体系和相关工作机制,为政府的宏观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建立政府与国内大院、大所和大企业的联系沟通机制,提高*生物产业的开放合作程度。

制定全省生物产业九大重点发展领域专项规划,定期和修订全省鼓励发展的重点产品目录,作为各级政府招商引资、产业布局、配套投资、政策倾斜的依据,真正把生物产业作为全省战略性产业予以重点扶持。

加大对生物产业经济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大力发展一批服务领域宽、组织化程度高、经营机制灵活、带动能力强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行业协会、产销协会,并在税收优惠、财政补助、金融支持等方面给予扶持,壮大各类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发挥技术指导、信息传递、物资供应、产品加工、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作用。

(二)完善政策法规,营造良好环境

进一步落实国家和我省已经出台的生物产业优惠政策,消除制约瓶颈,强化政策实施的组织措施,建立政策执行的监督检查制度和信息反馈机制,使已有政策真正落到实处。积极争取国家的优惠政策,不断完善相关配套政策。

着力健全有利于促进生物技术发展和专利技术产业化的法规政策体系,强化以专利权、植物新品种为重点的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相关的奖励机制,规范流通秩序,健全市场机制,营造有利于生物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三)创新投融资体制,拓宽融资渠道

建立*生物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科技平台建设资金和重点科技项目攻关资金,按照“限定投向、专款专用、确保重点、讲求效益”的原则,安排使用好专项资金,探索建立资金滚动发展机制,重点支持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技术成果产业化,支持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做大做强。

充分发挥各级财政投入的引导和整合作用,引导社会资金参与生物产业发展,尽快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的生物产业投入体制。

建立完善企业内部信用制度,健全社会信用担保体系,加强银企合作,争取金融部门的大力支持。积极推动从事生物产业的公司,通过上市、发行企业债券等方式扩大融资比例。鼓励国内外风险投资机构、国际大公司、民营企业和社会资金,对生物产业进行投资。

鼓励生物产业的科技人员,以无形资产入股,放宽对无形资产持股比例的要求,允许并鼓励生物企业或个人捐赠建立生物技术研究基金(捐款税前列支),允许专利技术(或可评价的技术)在银行抵押贷款、加速折旧等。

积极构建产业风险保障机制。建立生物产业风险投资机制,鼓励对生物产业的风险投资,由政府扶持,成立风险投资公司,设立风险投资基金。主要推行保护价订单收购,建立产业风险保障体系,有效降低产业基地的入市风险,确保产业健康发展。

(四)发挥产业聚集效应,促进行业优化整合

对重点生物产业基地进行统一规划,促进生产要素向最适宜区域的优势产业集中,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引进培育战略投资者,提高产业集中度,形成若干各具特色,以大公司、大企业集团为核心,专业化中小企业协调配套的产业集群,充分发挥生物产业的集聚和扩散效应。

坚持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选择,加快重点行业整合步伐,推动优质资产向优势企业和优势地区集中,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采取股份制、联合、兼并、出售、合资、独资、租赁等多种形式,支持、鼓励和引导企业进行联合重组,鼓励非生物企业对生物企业的战略投资,解决生物产业“散、小、弱”的问题。

(五)大力培育生物产业人才队伍

按照发展生物产业和生物经济的要求,重点培养生物技术原始性创新、工程化开发、高级经营管理、产业技工等各类高技能人才;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为生物产业提供优质的学历或非学历教育资源,鼓励行业协会积极参与生物产业人才培养;在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的同时,进一步完善、优化人才使用环境,为我省生物产业发展建设一支规模适当、质量上乘、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

(六)实施生物技术标准战略,构建高效的生物产业配套服务体系

实施生物技术标准战略,完善质量认证体系。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生物产品质量标准和行业质量标准。优先建立优势农产品“绿色质量认证体系”,建立健全省、市、县三级农产品质量管理和监督网络,建设和完善一批农产品、农业投入品、农业环境质量、药物残留等专业性或综合性监督检测中心、认证中心,提高检测水平和服务能力。

大力发展为生物产业服务的中介机构,完善技术市场、产权交易中心、物流中心和劳动力市场,建立生物资源专利及知识产权信息开发应用公共服务平台。在科技成果评估、交易、仲裁、、认证、公证,以及专利保护、信息的沟通与交流等方面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积极发挥行业协会的协调和对生物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七)实施名牌推进战略,创新市场营销模式

以特色资源为依托,开发名牌特色产品,争取市场主导地位。对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被列为国家外贸重点支持的名牌出口商品的生物产业企业,由省政府给予一次性奖励;对获得省著名商标和省名牌产品的生物产业企业,由企业所在地(州、市)政府给予一次性奖励。通过鼓励实施名牌推进战略,培育和发展生物产业自身的名牌产品支撑体系。

积极创新各种市场营销手段,鼓励在生物产品生产、加工集聚区建立大型销售市场和现代物流配送体系,促进电子商务体系建设,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形成从名优产品到优势产业链的整体效益。

生物技术的优点篇4

【关键词】有机废水;生物环境技术;综述

在世界五大环境问题中水资源方面的问题显得非常的突出与紧要。我国虽然是世界上的资源大国,有着非常丰富的地表水资源,但是我国由于人口众多的原因,人均淡水资源量达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我国所面临的水质污染与水生态污染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这方面的问题制约着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威胁这人们的饮水安全与可持续发展。而在全球范围的水质与水生态污染中有机污染的影响最为严重,主要的有机废水来源包括城市生活污水及工业、农业、养殖业的废水排放。

1生化处理技术

生化处理就是通过微生物来对有机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进行消化和分解,从这个过程中得到碳和能源。根据生化反应的不同可以将生化处理技术分为好氧与厌氧两种。好氧降解中,有机物质被完全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降解比较彻底,效率也高,是生化处理技术的主要方法。厌氧降解中是改变有机物质的化学结构,反应需要的时间较长,但能够降低有机废水中有机物质的浓度,也能够降解一些难降解的有机物质,因此也有着重要的地位[1]。

1.1好氧降解

1.1.1活性污泥降解方法

这种方法属于好氧降解技术中最传统的,其中的活性污泥实际上是微生物生长于繁殖之后形成的絮凝体,这种物质有着非常强的吸附于分解有机物质的能力,而且自身的凝聚性较好。具体的方法就是在有机废水中曝气供氧来使微生物形成活性污泥,从而降解有机物质。

1.1.2生物膜法

这种方法主要是在有机废水中添加微生物附着的介质来进行有机物质分解,微生物在介质表面不断地生长和繁殖就会形成膜,这些膜对污水进行净化。随着生物膜不断地分解有机物质,微生物会不断的生长,因此生物膜也会越来越厚,在着过过程中在生物膜的内部就会形成一种微生物生长的兼氧与厌氧的环境,因此生物膜法中其实也有着一部分厌氧降解的作用[2]。随着生物膜厚度的增加,达到一定程度之后会自动脱落成为污泥,介质的表面会重新生长微生物从而形成新的生物膜来净化污水。

1.2厌氧降解技术

在酿酒、制酱等领域中,厌氧技术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但是直到1881年才得以在水环境保护中得到应用。随着技术不断的完善和使用范围的不断扩大,人们渐渐认识到了厌氧降解技术产能高、能耗小的优点,研发出了厌氧滤池、厌氧流化床、厌氧生物转盘等厌氧反应器。这些厌氧反应器都有着共同的特点:有机负荷比较大、反应时间有所缩短。近几年来,厌氧技术逐渐应用到了工业、农业、养殖业等高中低不同浓度的有机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的处理中。但是厌氧降解技术产出的水质不能够达到排放标准,“后处理”成为了技术最重要的缺陷。

2生物自然净化技术

2.1生物塘

在水中培植大量的生长快速的水生植物就形成了生物塘,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水生植物的吸收和收获来讲有机污水中的有机物质带走,从而达到净化水体的作用[3]。在生物塘中增加曝氧系统就会形成氧化塘,能够在生物塘中兼具好氧降解的功能。传统的生物塘存在面积大、处理时间长、出水不合格等缺陷,在不断地改进过程中总结出了解决这些缺陷的几点措施:高效水生植物的培育、实现生物塘综合处理等。

2.2人工湿地

人工湿地发展的基础是污染灌溉,这种方法投资与能耗都非常低,而且还能够为农作物提供肥力。将污水经过一级和二级处理之后就用于灌溉系统。沼泽、泥潭与水域边缘地带等都属于湿地,水体、这种条件之下发育的土壤、适应这种环境的动植物就组成了整个的湿地环境。人工湿地就是指通过人工建造于湿地功能相似的系统,由于保护水资源与改善水生态环境。人工湿地包括表面流型、潜流型、垂直流型三种,其中垂直流型应用最为广泛。

3环境生物技术的展望

生物环境技术不断发展的动力与目的都是提高污水处理效率、降低技术应用成本。难降解有机物质、高浓度有机废水和去氮除磷问题是当前有机污水治理的主要难点和方向,是环境生物技术的发展方向。

3.1实现的工艺优化组合

不同的工艺通过优化组合就能够实现优势互补,是生物降解技术的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例如好氧降解与厌氧降解实现组合能够克服好氧负荷率小于去氮除磷效果差的缺点,克服厌氧处理时间较长与出水水质不高的缺点。

3.2与其他技术相结合

环境生物技术的发展需要其他科学技术的配合,要将环境生物技术与其他的技术结合起来才能够提高处理的效果。高效生物技术与光、电的结合能够由于有毒有害难降解有机废水的处理,例如如光催化氧化-生物处理新技术、电化学高级氧化-高效生物处理技术等。环境生物技术不断地与计算机、电子信息等技术的结合,逐渐实现了环境生物技术的自动化与模块化。

3.3难降解有机物质的处理

在微生物群体中占优势的与降解力较高的菌种都属于优势菌。可以通过自然筛选驯化、混合培养、细胞工程、基因工程等方式来培养优势菌种。这些优势高效菌种能够用来对难降解的有机物质进行处理,是现代环境生物技术的发展热点之一。

3.4生物传感器

生物传感器能够实现自动连续监测,能够判断污染的发展趋势、探索污染物的转化与降解规律、检测污染物突变的原因、分析污染的来源等。生物传感器的研制对生物环境污染的监测有着积极地作用,使其更加的方便、快捷、灵敏、全面,而且还具有廉价、简单、快速等优点。

4总结

水领域中应用的技术种类有很多种,每种技术都有各自的优点和适用的范围。环境生物技术主要是利用生物本身或者去其产物来对水污染进行治理,微生物和植物是生物主体,微生物主要是发挥降解功能来净化有机污水中的有机物质,而植物主要是通过吸收功能来实现治理有机污水。这种技术效率较高、投入较大、安全性好、适用范围广,应该在有机废水的处理过程中积极推广。

【参考文献】

[1]盛永忠.生物技术在废纸生产包装纸与纸板废水处理中的应用[C]//山东造纸学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山东造纸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2,03(09):19-24.

生物技术的优点篇5

关键词:空气污染空气净化空气消毒空气净化器

中图分类号:R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1(c)-0094-02

当前工业化大生产加剧了人居生活环境中的空气污染程度,各类有毒挥发气体、粉尘悬浮颗粒及细菌病毒微生物充斥其中,对人体健康构成了较大威胁。室外大气污染是一个极为严峻并难以短期彻底治理的问题,室内空气污染由于相对封闭且区域范围小而变得相对容易处理。对于在空气污染相对严重的城市生活的人群来说,大部分时间是在室内度过的,深受来自装饰材料、化学建材、复合家具、梅雨天气等空气污染源其害。当前关于室内小区域空气净化消毒的认识,人们已经从意识层面上升到行动层面,加强对各种污染物进行净化消毒是提升室内空气质量的重要途径。

1空气净化消毒技术的分类及研究现状

对空气进行净化和消毒,从技术形式上主要可以分为机械、物理、化学、生物等方式。其中:空气净化消毒的机械方式,包括通风净化技术、吸附技术、过滤技术、水洗净化技术、膜分离技术等;空气净化消毒的物理方式,包括负离子技术、等离子技术、静电集尘技术、光催化净化技术等;空气净化消毒的化学方式,包括化学试剂技术、化学吸收技术等;空气净化消毒的生物方式,包括生物过滤技术、植物净化技术等。各种空气净化消毒技术具有自身的特征和优缺点,对空气净化消毒起到不同的功效。

(1)空气净化消毒的机械方式。通风净化技术,通过通风方式引入新风以稀释室内空气的污染浓度,该技术经济环保,缺点是对室外空气质量的要求较高。吸附技术,充分利用活性炭独特的孔隙结构,对空气有毒气体、颗粒污染物、细菌微生物等具有较强的化学分解和物理吸附能力,主要缺点是材料更换频繁、维护成本高。过滤技术,主要是借助Hepa等高级滤材对空气中的悬浮微尘颗粒进行过滤,其主要优点是过滤材料孔径小、净化效率高,缺点是使用成本较高。水洗净化技术,借助水与空气进行充分接触,将空气中的水溶性颗粒进行吸收,主要优点是较为经济,缺点是存在水箱污染的问题。膜分离技术,通过有机或无机膜对空气中的大分子颗粒进行拦截,实现空气净化的功效,优点在于可以对孔径尺寸进行调整,具有较大开发潜力。

(2)空气净化消毒的物理方式。负离子技术,通过高压产生的负离子吸附空气中的污染物颗粒形成大粒子后沉降,能够消除空气异味和细菌,保持空气的新鲜度。等离子技术,借助高压、高频脉冲形成带有强氧化自由基的等离子场,对空气中的细菌病毒及有毒气体能够起到快速分解的作用,但是容易造成二次污染。静电集尘技术,通过高压静电场将空气中的尘埃颗粒带上电荷,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将尘埃颗粒聚集在一起,对空气中的细菌微生物也有一定的治理效果,但是对有毒气体没有办法。光催化净化技术,借助紫外线照射使价带电子与空气中的水分及氧气反应形成活性基团,能够氧化空气中细菌和有机污染物,优点是在室温下即可完成空气净化,缺点是对于空气中的微尘颗粒没有办法。

(3)空气净化消毒的化学方式。化学试剂技术,借助二氧化氯、过氧乙酸等消毒剂,对空气进行净化消毒,优点是成本低、操作简易,缺点是对人体会产生伤害。化学吸收技术,通过溶液对甲醛等有毒气体进行吸收,通过化学反应转化为无害物质。

(4)空气净化消毒的生物方式。生物过滤技术,借助微生物对空气中的污染物进行处理,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等,优点是性能较为稳定,缺点是处理速度非常缓慢。植物净化技术,通过特定的植物对空气中的污染物进行吸收转化为自身的营养,实现对空气的净化消毒。

2空气净化消毒产品的应用及发展展望

空气中的污染物主要包括有毒挥发气体、粉尘悬浮颗粒及细菌病毒微生物,针对每一类型的污染物需要采取不同的空气净化消毒技术。只有⒉煌类别的净化消毒方法进行有机组合,充分发挥各自的技术优势,巧妙实现功能整合和技术协同,才能达到更好的空气净化消毒效果。

当前在市场推广中的空气净化消毒产品各有优势,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光触媒催化产品,可以在避光的条件下,实现对细菌微生物及甲醛、苯等有机挥发物的综合治理。空气净化消毒网产品,可以配置到空调系统,对进入新风进行净化消毒和动态净化室内循环空气的效果。高压静电除尘产品,由冷触媒过滤、特性吸附、高压静电、负氧离子等多个净化模块组成,能够独立使用,也可以附加在空调风口,对于颗粒尘埃、细菌病毒有一定的功效,广泛应用于家庭、医院、写字楼等场所。

总之,当前关于室内空气净化消毒的技术形式和产品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但是各种功能均有侧重。需要进一步加强技术协同、取长补短,持续提升空气净化产品的功能功效,融合各种净化消毒技术将成为空气净化产品研发的一个重要趋势。当前空气净化消毒在我国仍然属于新兴领域,据统计,美国家庭的空气净化器应用率达到30%,而中国只有0.1%,因此空气净化技术研发和产品应用具有广阔的行业发展前景和刚性的市场增长潜力。

参考文献

[1]唐葶婷,雷凤琼,卞红强,等.手术室空气净化消毒方法的选择[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14):3350-3351.

[2]钟昱文,王雅静,陈惠珍,等.一种光触媒空气净化消毒器对室内空气净化消毒效果的研究[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4,31(11):1149-1151.

[3]崔树玉,田忠梅.医院室内空气净化消毒与管理[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3,30(12):1163-1165.

生物技术的优点篇6

一、明确指导思想,充分认识全面推广农作物“三避”技术的重要意义

“*”期间,我区农作物“三避”技术推广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党的*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标准化生产为手段,以产业化经营为途径,以优质、高产、生态、安全、高效为核心,以创建基地和培育品牌为重点,充分发挥我区名特优农产品的*优势和比较优势,在全区大力推广应用“三避”技术和优质高产新品种,大幅度提高土地利用率、*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产品商品率,进一步增强我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打造农业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全面提升广西农业优势产业发展水平。

在全区广泛推广“三避”技术,对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一,推广“三避”技术,有利于推进我区农业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随着形势发展,单靠扩大规模提高效益的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制约。“三避”技术作为现代农业的一场技术革命,集合了我区农业部门多年的实践经验,是现代先进工业技术和农业高新技术的综合运用,是传统农业摆脱自然环境束缚,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有效途径。推广“三避”技术,有利于推进农业生产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第二,推广“三避”技术,有利于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促进增效增收。农作物“三避”技术具有高科技、高产出、高效益的特点,通过利用有特定结构和性能的设施,改变小气候,可最大限度摆脱气候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减轻暴雨、酷热、霜冻、台风等自然灾害和病虫灾害对农作物造成的损失,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确保生产的稳定性,成倍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效益,促产增效潜力巨大,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效果明显。第三,推广“三避”技术,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竞争力,打造农业名优品牌。推广“三避”技术,可减少农作物在花期、膨大期和采收期等主要生理季节里,因不利气候条件造成病虫感染等不良损害,克服用药多、花工多、残留多的突出问题,符合人们生活对农产品生态、环保的要求,有利于提高我区农产品产量质量,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力,打造名优品牌。

二、明确任务,突出重点,扎实开展农作物“三避”技术推广工作

“*”期间,我区“三避”技术推广总的目标和任务是:在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国内外先进成果的基础上,根据我区农业生产特点,选择果、菜、桑、菌、烟、茶、花和粮油等农作物生产上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组织攻关。通过做大扶强一批农业科技企业并成为科技研发主体,重点突破经济适用农业设施装备及每亩创产值1万元以上的关键技术,开发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性、综合性科技成果。在14个市建立相应的高标准示范基地(片、点、带),通过示范带动和政府推动,在全区形成一批“三避”技术推广产业基地,培育一批优势明显、竞争力较强的名特优农产品品牌,加快农产品区域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进程。到“*”期末,全区农作物计划推广“三避”技术面积2600万亩,其中经济作物2000万亩,粮油作物600万亩。20*年,全区计划推广920万亩,其中经济作物600万亩,粮油作物320万亩。

农作物“三避”技术推广,必须坚持“合理规划、统筹安排,突出特色、重点推进,示范带动、以点带面,市场引导、效益优先”原则,突出抓好以下三项重点工作:

(一)组织开展关键技术攻关。重视抓好“三避”技术推广的总结、筛选和深度开发,确保“三避”技术推广科学、高效、可持续推进。一是开展“三避”新技术的筛选、集成及新材料、新装备、新模式的研制与开发,为“三避”技术的后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二是开展技术配套设施专用品及种苗的产业化开发,为技术推广提供高效优质配套设施和优质种苗,做到良种良法配套;三是开展“三避”技术高效模式的研究,为大面积推广应用提出不同气候、作物、地区的,亩产值超1万元的多套种植模式及相应的配套技术,形成技术标准体系;四是开展“三避”技术产品产后处理加工流通技术的研究应用,有效拉长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满足市场需求,促进农民增收。

(二)加强产业化示范和基地建设。按照“整合、效益、提高”和“*”项目的总体要求,以农业高科技园区、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基地和农业科技场站、企业三个层面为平台,广泛进行“三避”技术产业化示范。一是搞好农业高科技园区“三避”技术示范。以现有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作为“三避”技术产业化核心示范区,使之成为“三避”技术组装集成的载体,市场与农民连接的纽带,人才培养和技术培训的基地,带动周边地区“三避”技术的推广和传统农业的改造提升;二是加快特色经济作物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按照体制创新、组织创新、机制创新的要求,整合力量,科学布局,改革科技示范基地建设方式,建立“三避”技术开发推广的产业示范基地,推进设施化农业产业基地的进一步升级和规模化发展;三是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加快培育和发展以“三避”技术推广为主的设施农业科技企业,加强经济作物科技产品开发,调整品种结构,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应用“三避”技术的农业科技企业和科技产品群体。

(三)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应用。“*”期间,面向全区推广应用农作物“三避”技术,建成我区农业优势特色产品产业区、产业带和产业群。通过政府引导、部门推动、企业运作、农民参与,加速现有“三避”科技成果的提升、推广和应用,培育品牌,形成特色,扩大规模,促进特色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

三、加强领导,落实措施,确保农作物“三避”技术推广取得成效

农作物“三避”技术推广,是我区“*”农业重点项目,涉及面广,意义重大,必须切实加强领导,采取有力措施,扎实推进,确保实效。

(一)加强引导,营造氛围。要精心组织,全面实施,增加投入,重点扶持。“*”期间,除自治区适当安排项目专项经费外,各地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要通过媒体、现场会、培训班等多种途径宣传“三避”技术,提高对推广“三避”技术重要性的认识,树立农业避害促优增收的新理念,营造发展现代农业的良好氛围。

(二)典型示范,扎实推进。要围绕本地特色优势产品,因地制宜,注重质量,扎实推进,务求实效。突出抓好规模大、水平高、带动力强的高标准示范样板。示范样板要以优质、高产、生态、安全、高效为核心,与主导产业、特色优势农产品发展相结合,与生态农业、信息农业、品牌农业建设相结合,与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与其它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推广相结合,多形式、多层次、多品种、多区域、多方位推广应用“三避”技术,大力发展高品质、高附加值和反季节、超时令的农产品,努力实现最佳生产效益。

生物技术的优点篇7

内容摘要: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领域,而农业科技创新是解决县域经济的必要途径。本文分析了我国东南沿海发达地区、西部生态脆弱地区、大中城市郊区、粮棉油主产区、不同优势农产品地区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途径。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县域经济因地制宜途径

随着经济科技全球化,科技创新日益成为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成为国家和地区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农业大国中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和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和综合体现。2008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农业科技创新应成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县城经济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基础;是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后劲和市场竞争力的关键。不同县域、县域不同农产品在农业科技创新时要采取因地制宜的途径。

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途径

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应立足沿海地区的市场、资金和技术优势,积极参与全国农业生产地域分工,以标准化、优质化、产业化、商品化为基本取向,实施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大力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和高附加值的农产品生产,不断提高劳动力、土地、资本等资源的利用效率,把农业培植成为具有强劲市场竞争力的现代基础产业,实现效益型、环保型农业的健康发展,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科技支撑。

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途径是:培育、开发与推广优质化、特色化的新产品,以适应国内外市场变化及广大消费者需求;发展适应人多地少特点的高新技术,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应对wto挑战,提高资源利用率与产出率,以适应我国人口不断增长、人均资源不断减少的变化趋势和发展需求;开发生态型规模化生产技术,在发展规模经营的同时,注重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及全程清洁生产技术的开发;开发标准化、优质化生产运营技术,实现标准化的生产经营,以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能力;发展便捷型的质量检测与动物检疫技术与设备,提高动植物检验检疫水平,加强市场产品质量检测。

西部生态脆弱地区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途径

西部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需要针对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农业生产水平较低、但具备发展特色农产品和草地畜牧业的优势,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大力发展节水农业、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切实提高牧区畜牧业发展水平,把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与增加农民收入结合起来。

西部生态脆弱区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途径是:培育集水、节水与高效用水技术。针对西北地区降水量少、单位耕地耗水量多的特点,大力开发集水农业技术和节水农业技术,多方位开发水资源,增加水资源总量,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创新土地持续高效利用与环境综合整治技术。一是针对水土流失量大、面广、危害严重的特点,研究开发综合性技术方案,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二是针对土地沙化问题相当突出的现状,研究开发生物治沙与工程治沙技术。三是针对牧区草地退化与牧民增收缓慢问题,研究开发高效畜牧业与保护草地生态技术系统。四是针对土壤盐碱化问题,研究开发盐碱地综合治理技术、耐盐碱作物育种技术等;创新高效造林与种草养畜技术。研究开发一系列如林草合理比例、林草优质适应品种、林草保护利用、高效养畜技术等技术体系,以满足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的需求,解决退耕之后当地农民的生存与增收问题;培育优质、高产、高效作物品种。针对西部地区农作物品种单一、单产水平较低,难以满足市场多样化变化需求,以及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计划后耕地面积大幅度下降的现实,研究培育优质、高产、高效作物新品种,满足当地农民生产与生活需求;开发动物良种培育和高产、高效养殖技术。

西部地区畜牧业生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出栏率低、产品产量低、品质差,迫切需要引进、培育高产优质品种,迫切需要发展高产、高效养殖技术;开发保温栽培、养殖技术与耐寒动植物品种培育。针对西部大部分地区海拔高、气温低、作物有效生长期和畜禽有效发育期短的特点,研究开发保温栽培、养殖技术,延长作物生长期和畜禽有效发育期,提高产品质量和产量,并根据当地资源环境特点与品种培育出高产、优质耐寒动植物新品种。

大中城市郊区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途径

大中城市郊区县域经济发展需要以大中城市为依托,面对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充分挖掘大城市郊区的区位优势、技术优势、资金优势、人才优势、信息优势、市场优势,重点发展高科技集约化农业、资源环境型农业与休闲观光旅游型农业,着力扩张都市农业的各种环保功能与科技示范效应。

大中城市郊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途径是:

挖掘生态型规模化生产技术。大城市郊区的规模化生产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为此,研究和创建环境生态型的规模化生产技术就显得极为迫切和重要。

挖掘节水型农业技术。随着大城市郊区农业功能结构的逐步调整,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主要功能的农业的地位将显著提高。在发展生态农业过程中,耗水量过大的现象较为突出,给大城市生产、生活用水带来较大压力,必须大力发展节水型农业。

创新休闲观光旅游农业技术。休闲观光旅游农业将成为某些大城市郊区的支柱产业,但由于我国休闲观光旅游农业起步晚,科技相对落后,需要根据各大城市郊区的区位条件、资源环境特点等制定符合区情的休闲观光旅游农业规划,并为其提供相应的技术;提升籽种农业与精品农业技术。籽种业与精品农业己经或正在成为某些大城市郊区的支柱产业,为了进一步发展,还需要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如精品制种技术,胚胎移植扩繁技术,苗木脱毒快繁技术等。

开发低价位、低能耗、劳动密集型的设施农业技术与设备。设施农业是大城市郊区发展的重要方向,然而,过去许多技术与设备主要依靠进口,这些设备和技术价格高、耗能高、劳动力需求较少,不符合经济相对落后、能源短缺和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情。因此,开发低价位、低能耗、劳动密集型的设施农业技术与设备就显得尤为重要。

创新标准化、优质化生产运营与便捷型的质量检测技术。大城市郊区农产品的供应对象主要是大城市居民。随着大城市居民对农产品质量要求的日益提高,迫切需要实施标准化、优质化生产运营,并能对农产品采取及时有效的质量检测,为此需要提供标准化、优质化生产运营与便捷型的质量检测技术。

粮棉油主产区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途径

粮棉油主产区县域经济发展应当发挥其农业生产基础较好和粮、棉、油等大宗农产品生产的优势,继续强化粮棉油生产,压缩普通品种,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大力发展养殖业,建成规模较大的畜产品生产基地;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增加后续效益。

粮棉油主产区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途径是:开发与应用粮、棉、油等大宗农产品优质、专用品种系列化。品种结构调整是农业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也是区域农业科技创新的重点。要根据区域自然资源比较优势以及市场优势,重点开发适销对路的优质、专用小麦、玉米、水稻、大豆、棉花等新品种,以满足粮棉油加工业以及畜牧水产等企业对优质粮棉油的迫切需要;开发与应用粮棉油等优质、高产、高效生产技术。重点围绕该地区主要农作物规范化、集约化、现代化的多熟种植、精量播种、机械化技术等领域进行创新研究,显著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开发与应用畜牧水产以及加工业技术。重点围绕农畜水产品资源的巨大优势,依靠养殖业技术进步带动畜牧水产扩大规模,加快农牧结合和转化;同时,加快农产品贮藏保鲜加工技术的创新,带动主要农产品的增值,提高农产品综合利用效率和整体经济效益;创新低成本资源节约型的生态农业技术。重点围绕农业主产区目前普遍存在大水、大肥、粗放投入而造成经营成本高,资源消耗大的问题,突出研究开发节水、省肥、节能等低耗高效的生态农业技术,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创新环境安全标准化农产品生产技术。重点田降低农药、除草剂等化学合成品的使用以及常规的地膜、污水灌溉的防治等,研究开发新型低毒农药、生物农药、降解地膜、土壤改良等技术和产品,同时,加强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标准以及检测检验技术研究,促进农业土产区绿色农产品基地的建设与发展。

不同优势农产品地区的农业科技创新途径

根据比较优势的大小,我国主要农产品可以分成三类:一是比较优势比较明显的产品,主要是一些特色资源产品,如小杂粮杂豆、羊绒、特种用途的经济作物、地方性特色畜禽、珍稀水产品等;二是目前在国际市场具有价格竞争优势的产品,如部分蔬菜、水果、畜产品、水产品、园艺产品等;三是目前在国际市场上整体竞争优势不明显,但国内需求量大,有一定区域比较优势的产品,如粮棉等大宗农产品。根据不同的产品特征与不同的比较优势,应采取不同的技术重点,来全面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和竞争优势。

(一)比较优势较为明显的农产品农业科技创新途径

对于这类农产品,主要技术需求是把它们作为完整的产业链进行开发,实现扶大扶强的目标。这些产品多数依托原产地的独特资源,并形成了当前的生产模式,即以农户分散经营为主,具有一定的区域规模,但个体经营规模较小。这类产品本身的特点不可避免地要求人工操作,劳动力密集成为必须攻克的技术壁垒和瓶颈,它们需要的是能扩大经营规模的技术体系,如简单化农事操作程序,可以大面积使用的生物防治技术、不破坏产品外观的机械化技术、适当的产地储藏设施等。目前,这类农产品虽然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但规模和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大力增加优势农产品关键技术研究可显著提高县域农业的整体竞争能力,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

(二)国际市场具有价格竞争优势的农产品农业科技创新途径

这类产品在价格上具有竞争优势,但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通过降低农药、兽药残留等制约因素,可以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扩大出口。对于畜产品,主要是要提高产品的质量标准和检疫标准,争取达到发达国家严格的市场准入条件,主要发展高效饲料与配套饲养技术、药物残留控制与检测技术、疫病综合防治技术等;对于蔬菜、水果产品,关键是要通过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降低化学物质残留同时大力开发贮藏保鲜和深加工技术,延长产业链,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延长出口半径,扩大市场范围。针对这类农产品和农业生态环境污染严重的现状及发展安全食品的迫切需求,今后须重点研究解决环保安全型生产资料、无害化生产控制技术、产品质量标准和安全检测技术。

(三)整体优势不明显的大宗农产品农业科技创新途径

通过扶持和建设,能够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可以巩固国内市场,抑制同类进口农产品的冲击。对于比较优势己经变得不明显的产品以及缺乏比较优势的产品,要在提高技术含量与整体效益的基础上主打国内市场,以国内市场需求为生产的出发点,跟踪进入国内市场的进口产品的技术特征,力争形成进口替代局面,避免进口产品过多侵占国内市场份额。对于国内需求大而生产不缺乏比较优势的产品,可以建立和完善该产品的加工体系,进口初级产品,通过加工转化后一方面满足国内对其制品需求,另一方面还可再出口国际市场,获得增值效益。

参考文献:

生物技术的优点篇8

[关键词]环境;生物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S18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2-0356-01

前言:当前,许多传统的环保工艺处理技术已不能适应现在环保工作的需求,迫切需要一种新的环保治理方式。而现代生物技术以其众多的优点,正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了环境保护处理过程当中,其在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等环境污染处理、环境监测与评价等方面具有非常显著的效果。

一、现代生物技术概述

生物技术处理垃圾废弃物是降解破坏污染物的分子结构,降解的产物以及副产物,大都是可以被生物重新利用的,有助于把人类活动产生的环境污染减轻到最小程度,这样既做到一劳永逸,不留下长期污染问题,同时也对垃圾废弃物进行了资源化利用。利用发酵工程技术处理污染物质,最终转化产物大都是无毒无害的稳定物质,如二氧化碳、水、氮气和甲烷气体等,经常是一步到位,避免污染物的多次转移而造成重复污染,因此生物技术是一种既安全又彻底消除污染的手段。生物技术是以酶促反应为基础的生物化学过程,而作为生物催化剂的酶是一种活性蛋白质,其反应过程是在常温常压和接近中性的条件下进行的,所以大多数生物治理技术可以就地实施,而且不影响其他作业的正常进行,与经常需要高温高压的化工过程比较,反应条件大大简化,具有设备简单、成本低廉、效果好、过程稳定、操作简便等优点。

所以,当今生物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工业清洁生产、工业废弃物和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有毒有害物质的无害化处理等各个方面。

二、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应用

1、生物技术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生物技术在改善水体质量,治理水源污染方面有很重要的作用。首先,在水体质量改善方面,生物技术应用最为广泛。污水中含有许多的有毒物质,成分十分复杂,其中包括重金属、有机磷、酚类、氰化物、有机酸、醛及蛋白质等等。利用微生物自身的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能够将水体中的部分有毒有害物质很好的去除,从而使得水体中的有害物质转化为无毒物质,使水体得到净化。固定化酶技术就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污水处理技术,主要是通过武力吸附法或者化学键合法使水溶性酶和固态不溶性载体相结合,从而将酶变成不溶于水但仍保留催化活性的衍生物,从而有效的对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进行处理。除此之外,生物膜处理法、活性污泥法、稳定塘法、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工程以及土地处理系统法等都是常见的水污染控制与治理的生物技术。

2、空气的生物净化

应用生物技术来处理废气和净化空气是控制大气污染的一项新技术,代表了大气处理净化处理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废气的生物处理是利用微生物新陈代谢过程中需要营养物质这一特点,把废气中的有害物质转化成无害的物质。微生物对各类污染物均有较强、较快的适应性,并可将其作为代谢底物降解、转化。同常规的有机废气处理技术相比,生物技术具有效果好、投资及运行费用低、安全性好、无二次污染、易于管理等优点,尤其在处理低浓度(小于3mgpL)、生物降解性好的有机废气时更显其优越性。

生物洗涤法分洗涤式活性污泥脱臭法和曝气式活性污泥脱臭法两种工艺。洗涤式活性污泥脱臭法的主要原理是将恶臭物质和含悬浮泥浆的混合液充分接触,使之在吸收器内从臭气中去除掉,洗涤液再送到反应器中,通过悬浮生长的微生物的代谢活动降解溶解的恶臭物质。这种方法可以处理大气量的臭气,同时操作条件易于控制,占地面积较小,压力损失也较小,实际中有较大的适用范围。这种方法设备费用大、操作复杂而且需投加营养物质,因而其应用受到了一定限制。曝气式活性污泥脱臭法是将恶臭物质以曝气形式分散到含活性污泥的混和液中,通过悬浮生长的微生物降解恶臭物质,现已应用于粪便处理场和污水处理场的恶臭气处理。

3、固体废物生物处理技术

3.1微生物转化污泥堆肥系统

这一技术是将有机固体废物和能够将其有效分解的微生物群以一定比例共同堆积在一起,在适宜条件下,经过一段时间的堆腐,微生物自我繁殖并将有机物分解,达到固体有机废物净化的目的。且整个过程对环境污染极小,分解过程稳定。

3.2微生物氧消化

微生物厌氧消化是通过控制微生物处于缺氧的生存环境,将环境内的有机废物分解成Co2和CH4的净化方法。该种有机物处理方法具有能源消耗低、剩余产物少和可回收再利用的优点,已成为未来有机废物净化处理的研究方向。现阶段国内外在该技术上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实际操作过程中具有工艺、技术和设备等一系列的问题有待解决。因此,为了提高生物能源的利用效率,提高固体有机废物的处理效率,相关研究人员还应努力钻研,将这一技术更好的发展。

4、生物技术在环境监测与评价中的应用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生物技术如今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与环境评价中。当前国内外关于生物技术在环境监测方面的应用实例主要有:生物酶技术、金标免疫速测技术、pCR技术、生物发光检测技术、生物芯片技术和生物传感器等,其中生物芯片技术和生物传感器应用最为广泛。尤其是以生物传感器为核心的环境生物监测技术,可在线在位迅速地提供环境质量参数,成为环境质量预报和报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监测和生物评价不仅是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和评价的一种手段,在环境质量的评价中,生物评价也是不可忽视的。

5、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

生物修复技术是80年代以来出现和发展的清除和治理环境污染的生物工程技术,其主要利用生物特有的分解有毒有害物质的能力,去除污染环境如土壤中的污染物,达到清除环境污染的目的。实践结果表明生物修复技术是可行的、有效的和优越的,此后该技术被不断扩大应用于环境中其他污染类型的治理。生物修复是采用诸如提高通气效率、补充营养,投加优良菌种、改善环境条件等办法来提高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和降解活性水平,以促进对污染物的降解速度,从而达到治理污染环境的目的。

三、结语

综上,实际工作中应构建一个有利于生物技术在环保中应用的良好环境,大力推进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通过广泛应用现代生物技术、适当减少动力能源消耗、提高现代生物技术的整体水平,通过生物高技术的发展带动整个环保科技的发展,解决我国目前和未来面临的严峻的环境保护问题。

参考文献

生物技术的优点篇9

一、"十一五"黄冈科技发展面临的基本形势

(一)黄冈科技发展的基本态势

"十五"期间,全市认真贯彻科教兴市战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得到进一步落实,形成了一个重视科技、加速推进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热潮。随着一系列推进科教兴市,加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措施出台与实施,科技工作的宏观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注重创新越来越成为全市上下的共识,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科技事业稳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兴起,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不断取得新进展,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

科技实力不断增强,科技事业进一步发展。2003年,全市专业技术人员达到10.2万人,较2000年增长8.8%;从事科技活动人员达到1.2万人;全市拥有研究开发机构160多个;全市R&D(研究开发)经费投入达到1.8亿元,比2000年增长了120%;民营科技企业达到320多家。"十五"期间,以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现代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增强了信息服务能力;部分科研仪器配备得到了更新改造,科研条件得到较大改善。2003年,全市专利批准数170余项,比2000年增长118.9%;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1.84亿元,比2000年增长83%。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呈现勃勃生机,初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新医药、新材料以及光机电一体化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群。2003年,全市完成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44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8%,高新技术产业正成为我市经济新的增长点。

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初见成效,产业技术水平明显提升,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方面,培育出一批优质高产抗病的农作物新品种,通过大力开展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推广,加快了作物品种更新换代的步伐,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有力地推动了全省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转变;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比2000年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工业方面,运用电子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清洁生产技术、节能降耗技术等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增强了企业技术开发能力和生产技术水平;全市工业企业近30%的生产设备实现了微电脑控制,半数以上的企业使用了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全市工业新产品产值率达到17.8%,比1995年提高4.8个百分点;科技进步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4.9%,比2000年增加12.9个百分点,工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得到了增强。

虽然"十五"我市科技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高新技术产业的规模不大,具有高技术含量的名牌产品、知名企业不多,经济竞争能力不够强。二是行业技术发展不平衡,多数企业装备水平、工艺技术还比较落后。三是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技术创新动力不足,能力不强,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四是激励和引导技术创新的政策不配套,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五是研究开发投入不足,R&D经费占GDp的比例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这些问题归结起来就是科技发展不够,"科技瓶颈"仍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二)黄冈科技"十一五"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世纪之交,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技术及其产业迅猛发展,人类正加速步入一个崭新的以知识为基础的新经济时代,我国也即将进入由创新主导经济增长的新阶段。面对新的形势,我们必须充分估量科技经济发展对我市科技工作的影响,迎接科技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内经济由卖方市场进一步向买方市场转变,社会科技需求将更加旺盛,特别是随着我国加入wto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我市科技发展将面临更加开放的国际环境和更广阔的市场空间;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为我市科技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环境,"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成为党和政府科技工作和经济工作的重要目标,科教兴市战略成为黄冈发展的第一战略;国际、国内新一轮产业转移为湖北乃至黄冈科技及高新技术产业的跨越发展提供了新的机会和发展途径。这些都为"十一五"湖北科技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另一方面,黄冈科技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世界新技术革命势不可挡,我市面临着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压力;国内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的新一轮产业竞争日趋激烈,黄冈作为革命老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形势十分紧迫,产业技术和企业技术装备落后,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技术储备不足,将严重制约黄冈经济的发展。

面对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紧紧把握加快发展这个主题,切实增强加快黄冈科技发展的紧迫感,进一步解放思想,牢固树立发展观、市场观、特色观,坚持用改革的办法、开放的办法,加快科技快速发展,推进我市科技工作实现新突破,迈上新台阶。

二、黄冈"十一五"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总体部署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十一五"黄冈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科教兴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紧紧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坚定不移地贯彻"有所为、有所不为,总体跟进、重点突破,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提高持续创新能力、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的方针,大力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现代化,促进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和社会生产力质的飞跃。

"十一五"黄冈科技发展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跨越式发展原则。要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树立超常规发展的思想,选择若干具有自身优势和较大市场潜力的重要技术领域,赶超全国乃至世界科技先进水平,以技术跨越带动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2.市场导向原则。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在科技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坚持指导性计划与指令性计划相结合,通过政策导向与市场竞争机制,有效地推进科技产业化。

3.突出特色原则。特色就是竞争力,就是生产力。在加快推进我市科技进步进程中,要坚持立足黄冈的科技优势与资源优势,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促进形成若干新兴支柱产业为目标,实施重点突破,形成具有黄冈特色的高新技术产品群、高新技术企业群,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科技经济协调发展。

4.加强"集成"原则。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突破行政区划界限,放眼全国和世界,在资源配置上加强集成;要积极加强政府部门的集成,发挥科技主管部门"前线指挥部"的作用,统筹协调,实现各部门的合作联动,致力形成推进技术创新的合力。

5.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相结合的原则。增强对自主创新活动的支持力度,强调自主创新与引进技术相结合,把引进和利用国外省外技术、资本、人才作为加速黄冈科技发展的重要手段,并在引进技术的二次创新上下功夫,努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产品。

(二)发展目标

"十一五"黄冈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科技创新能力进入全省前列;高新技术产业化取得突破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成为黄冈经济的支柱产业;传统产业技术水平、竞争力和经济运行的质量、效益显著提高,经济、社会、科技协调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取得突破性发展,全省高市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58.4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以上;高新技术产品出货值年增长20%;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品,形成一批具有较大规模和市场竞争力的高技术企业和企业集团;以光电子信息产业、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我省的新兴支柱产业。

--主要行业的大中型企业技术装备达到工业化国家90年代中期先进水平,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开发和培育一批市场占有率高的重大新产品;工业信息化水平、新产品产值率、劳动生产率、产品市场占有率、企业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主要农作物实现一次品种更新换代,农产品质量显著改善,竞争力明显增强;单位面积的产出逐年递增,农业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分别提高15和20个百分点;乡镇企业装备、工艺、产品的科技含量,劳动者素质及管理水平有较大提高。

--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素质的科学家和企业家队伍,从事科技活动人员达到1.6万人;科研基地和企业科研机构建设再上新台阶;全市研究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财政对科技三项经费的投入占财政经常性支出的比例达到2.0%,基本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

(三)总体部署

黄冈市"十一五"科技工作的总体部署是:围绕一条主线,实施三大工程,强化五项措施。

围绕一条主线:即紧紧围绕"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这条主线。一方面加强创新体系建设,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国民经济培育新的增长点;一方面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加快传统产业的现代化。

实施三大工程:即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企业技术进步工程和科技兴农工程。

强化五项措施:即着力营造有利于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突出改善技术创新的政策环境;大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科技对外开放;注重加强战略研究与总体规划。

三、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积极培育黄冈第一经济增长点

高新技术产业是当今国际科技和经济竞争的制高点。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是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力和经济效益的根本途径。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高新技术及产业,尽快形成一批对我市国民经济发展举足轻重、规模较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对增强我市经济实力、实现振兴崛起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的基本思路是: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有限目标、重点突破"的原则,以光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新医药、新材料三大领域为重点,突破性发展光电子信息产业和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着力抓好项目、企业、基地三个环节。

(一)优先发展三大领域

1.光电子信息

重点发展光纤光缆、光通信系统及设备、工业激光设备、激光医疗设备、光纤传感器、光电测量仪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及其产品,积极发展各种计算机软件。开发光纤、光缆、光纤预制棒、宽带光缆、高频电缆、光电器件及光电仪表、激光防伪、CD-Rom存储设备、多媒体教育软件、CaD/Cam软件、数据库系统管理软件、光盘及光盘机、iC卡及其相关产品。加强新型激光器、GpS、GiS系统、新型光纤传感器件、光电材料的研究开发。

2.生物技术及新医药

全面实施"湖北省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化推进计划",重点发展新型中药、生物工程药物及新制剂、新型功能食品、医药新制剂和以生物农药、转基因动植物为重点的农业生物技术产品。开发基因工程药物、细胞因子产品、预防性疫苗、诊断试剂、新型抗病毒、维生素、氨基酸合成药、Bt生物农药和植物农药新产品,新型高效酶制剂,加强转基因动植物的研究开发。

3.新材料

重点发展复合材料、高分子材料。开发可降解农膜母料和农用新材料、电子专用材料、生物医学材料及体内植入物、稀土材料、复合金属材料制备工艺及成套设备、油田化学品、工程塑料生产技术及装备和通用塑料高性能化、高性能涂料、高性能密封材料及制品、超细粉体材料、特种增强材料及制品、新型防水建筑材料等。

(二)重点抓好项目、企业、基地三个环节

1.集中力量,实施一批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

"十一五"期间,每年选择10项左右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巨大的项目,集中资源,重点组织实施,使重大项目成为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突破口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争取国家各部门对我市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的支持,争取重大项目进入国家、省各类专项计划;技改计划和火炬计划对重大项目予以重点支持。

2.按照"抓大促小"的原则,抓好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

实施大公司战略和品牌战略。积极推动和支持企业兼并、重组、上市,"十五"期间,培育若干个年销售收入过1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和30个左右年销售收入过千万元的高新技术企业,使它们成为技术创新能力强、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可观的骨干企业。以培育知名品牌为核心,以提高市场竞争力为目标,推动一批在全国有技术竞争力的大型骨干高新技术企业的形成。

在抓好大企业的同时,积极为中小企业的成长创造条件。广纳人才,广筹资金,采取优惠的政策,培育和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成长壮大,形成一大批机制灵活、管理规范、市场适应性强、具有竞争活力的高新技术中小企业。通过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活跃创新氛围,提供后备项目,培养和锻炼大批企业家和技术创新人才,积累人力资本。

3.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与发展步伐

按照深化改革、突出重点、提高水平、办出特色的总要求,加快高新区的建设与发展。要将农业高新技术及产业示范园建设作为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抓好抓实。着重推进以下工作:一是建设好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增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家的"孵化"功能。二是抓好标志性高新技术产业园,在园内形成产业特色和优势。三是重点创建和完善企业技术中心,培育企业自主开发产品的能力,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四是各区每年滚动实施5个产学研合作的重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三)着力发展光电子信息产业

光电子信息技术是21世纪的核心技术之一,光电子信息产业是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战略产业。必须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举全市之力,集全国之力,借世界之力。,以开放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抓大与促小相结合,实现集约型、跨越式的发展。重点发展四大产品群。

发展四大光电子信息产品群,即发展以光纤光缆、光通信器件、光通信系统及设备、移动通信系统及设备为主体的信息光电子产品群;以工业激光、医疗激光、光学元器件为主体的能量光电子产品群;以光纤传感、光存储、光显示、光输入为主体的应用光电子产品群;以应用软件、电子商务软件为主体的软件产品群。

(四)全面推进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化

21世纪是更加注重生命质量的世纪,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将是国际竞争最激烈、也最具发展潜力的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之一。"十一五"期间,要集成优势,特色发展,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为出发点,以促进和带动全市的战略性结构调整为目标,全面贯彻"湖北省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化推进计划"。

实施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化推进计划要以"高水平、高速度、高效益"为基本思路,以重大项目为纽带,集成推进;以基地为依托,点面结合;以培育持续创新能力为根本手段,开放式发展,形成外引内联,共同推进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化的良好局面。

要以中药现代化为突破口,积极推进现代技术与传统中医药结合,重点加强中药复方的二次开发和中药新剂型的研制,形成一批优质中药品种;以生物工程产品为新增长点,大力发展自主产权的产品,重点研制生物工程药物和生物制剂,着力抓好现有优势产品的创新与产业化,大力推进保健食品规模化、集群式发展;积极运用现代技术改造提升传统的原料药及化学合成药工业,继续抓好现有优势原料药的产品创新,重点研制化学龄前新药和开发药物新剂型,保持和壮大我省原料药及化学合成药的优势地位;积极推进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化,重点加强动植物新品种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加大农业生物制剂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继续抓好设施农业的配套开发,进一步发展绿色食品。

努力实现四大目标:一是全省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实现产值25亿元,其中,新医药产业和农业生物技术产业产值分别达到17亿元和4亿元,产业实力显著增强;二是培育一批能参与国际竞争的知名品牌、拳头产品和龙头企业,形成1-2个年产值过10亿、10个以上过1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和一大批中小型科技企业;三是创新基地建设成效显著,初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农紧密结合的创新体系和良好运行机制,整体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四是形成以武穴为龙头,辐射和带动全市各县市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迅速发展的良好格局。

四、实施企业技术进步工程,改造和提升传统工业

运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工业,调整工业经济结构,是"十一五"我市科技工作的重要任务。"十一五"期间,要把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放在突出的重要地位,从工艺装备、产品开发到企业信息化各个环节,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抓紧落实。

(一)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工业,提高企业工艺及装备水平

要加大力度,加快采用电子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节能降耗技术等高新技术在传统产业,特别是机械、冶金、纺织、化工、建材等支柱产业的推广和应用,实现关键技术、关键工艺、关键设备的优化升级,促进企业装备水平大幅度提高,带动传统工业全面升级。

机械工业重点抓好高精密度数控技术、精密成型技术、特种铸造技术、高等级输配电配套技术和CaD、CimS技术等的应用。冶金行业重点加强高效选矿及资源综合利用技术、高效连铸技术、特种耐火材料新技术和新产品等的应用。

纺织行业重点加强无梭织机、清梳联、精梳、自动络筒、oe纺服装、服装设计CaD以及化纤直接纺、连续纺和服装后整理新技术等的应用。建材行业重点抓好无机非金属新材料、非金属矿深加工及新型建筑材料的应用,加快水泥超细磨技术、生产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应用。

化工行业要围绕石油化工、盐化工、磷化工三大化工行业产品的深加工,重点应用膜分离、超滤等先进分离技术、先进催化技术和自动化技术。

(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开发

1.针对影响全市工业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组织实施科技攻关、技术创新等科技计划。力争在下列几个方面实现突破:

--虚拟制造、快速原形、模糊控制、数控系统等先进制造技术;

--模具钢、冷轧钢生产技术,提高合金钢洁度和精度的技术;

--纤维混纺、交织一步法染整、棉毛织物高档印染后整理,化纤仿真织物印染后整理技术;提高麻纺质量的苎麻品种改良、脱胶、纺织及印染整理技术;

--石墨、石膏、膨润土、石英、磷资源等非金属矿的深加工新技术;

--农药复配及农药新制剂技术,有机原料清洁生产技术。

2.加强"两高"(高市场占有率、高技术含量)新产品开发,着力培育名牌产品。重点开发下列产品:

--电动汽车、新型散装粮食运输车、双燃料汽车以及发动机电控系统、汽车发动机自动导航装置、电液伺服控制系统、安全气囊、制动防抱死系统、特种车桥、汽车空调、轿车气门、汽车灯具、汽车密封件、动力转向器等汽车零部件新产品和汽车性能检测设备;

--轿车用先进钢板系列产品、冷轧硅钢片系列产品。

--复合超细纤维、功能化纤维、高强力机织土工布、精毛纺面料、高档化纤面料。

--新型节能、高强、轻质、保温墙体材料,新型装饰装修材料、特种陶瓷、特种玻璃材料。

--新型表面活性剂、高效催化剂、涂料、染料中间体、高效低毒安全新农药等精细化工新产品。

(三)以制造业信息化为重点,大幅提升传统工业企业的信息化水平

制造业,是社会生产力持续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保障,国家或地区经济竞争水平的最直接体现和实现工业化的主力军,是社会及经济发展的基石。制造业信息化是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武装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从而培育后发优势、提升经济竞争力,促进经济跨越式发展。黄冈是全国革命老区,传统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较大,必须以信息化为根本手段,加快提升企业竞争力,是"十一五"黄冈科技发展的重要任务。要实施"制造业信息化重点专项计划",以支柱产业,尤其是汽车产业为重点,以迅速提升制造业的国际国内竞争力为目标,逐步建立以数字化设计与制造为核心的产品创新系统,以计算机控制为核心的制造自动化系统,以电子商务为核心的市场营销系统,以财务成本管理为核心的管理信息系统,加快黄冈企业的现代化进程。

1.加强制造业各行业适用的CaD/CimS技术的研究开发及应用,推进制造业设计的信息化,力争5年内使全省制造业的CaD技术应用率达到85%以上;积极推进并行设计技术在各行业的开发与应用,力争CimS在制造业重点骨干企业的应用率达到50%左右。

2.推广应用机械、制药、纺织、冶金、化工等行业生产过程的计算机自动化控制技术,实现骨干企业生产控制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推广以企业财务成本管理为核心的现代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提高企业管理信息化水平。

3.加强电子商务及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技术研究开发。加强网络建设与服务功能,积极推进企业上网,鼓励有条件的大中型企业尽快建立自己的局域网,在互联网上建立网站,促进企业商务的电子化、网络化发展。

五、实施科技兴农工程,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农业是振兴农业的唯一出路。"十一五"期间,要以农业科技创新为动力,围绕服务于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提高农民收入,以农业生物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开发应用为重点,大力实施科技兴农工程,加快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一)大力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

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大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的引进与推广力度,大力推广农作物优良新品种、新型设施农业与农业工程技术、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集约化高效养殖技术、农产品保鲜加工新技术等五大农业新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积极推进四优(优质稻米、优质三元猪、优质油菜、优质水果)工程的实施,提高农产品优质化率。

加强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工作。继续健全和完善以县市为中心、以乡镇为纽带、以村为基础的专群结合的农技推广体系。对全市乡镇农技人员实行"农技推广服务资格证"和"上岗证"双证管理制度。

(二)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1.着眼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突出前瞻性,加大研究开发力度,努力争取在农业高新技术上取得突破性成果。重点抓好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优质、高产、高效的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和粮食、油料、水果、蔬菜的保鲜、加工技术研究开发。主要抓好转基因作物新品种选育,粮棉油杂交优势利用技术,林、果、特、花卉脱毒种苗选育及快繁技术,基因工程生产动物蛋白,动物重大疫病基因工程疫苗等农业生物工程技术研究开发;加强农产品加工保鲜新技术和食品新产品研究开发,注重农作物病虫测报防治专家系统、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信息系统、畜禽规模化饲养管理系统等农业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

2.加强农业新技术示范园区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建设。突出区域重点,建立、完善若干个各具特色的农业新技术示范园区,示范、带动、辐射、推广高产、高效种养技术。加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的建设。

(三)着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产业化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保持国家长期稳定发展的战略性产业。我国加入wto后我国农产品市场将面临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黄冈是我省农业大市,农业发展事关大局。"十一五"期间要以特色为基础、市场为导向、科技为动力、龙头企业为主体,以形成产业链为核心、企业加基地加农户为主要模式,大力实施"农产品加工产业化推进计划",实现优势集成,重点突破,全面提高我市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农业结构的战略调整和农民增收、脱贫致富、农业增效。

推进农产品加工产业化要围绕关键技术和新产品开发开展技术创新。粮油等大宗农产品要在加工原料基地建设技术、双低油菜适温榨油新技术、饼粕综合利用技术、菜籽壳及油脚等副产品利用技术、优质稻米加工技术、水稻加工转化技术方面重点突破;蓄牧业要实现重大疫病监测防治技术、饲料及资源开发利用技术、肉制品加工技术、特色地方水禽新产品加工技术的重点突破;名特优水产品要实现名优水产苗种繁育技术、水产品保鲜保活与安全贮运技术、水产品加工技术的重点突破;林产品要从林木产品和林产化工两方面展开,重点突破杨树等工业用材林高效利用加工技术、林产化学加工技术、生物活性物质提取技术、名优花卉组培技术;优质水果与特色蔬菜要重点突破莲藕贮运保鲜技术、莲藕出口系列产品开发、莲藕副产品综合利用技术、马铃薯及莲藕等工厂化组培生产技术、蔬菜贮运保鲜技术、特色地方蔬菜资源开发技术、特色水生蔬菜资源开发技术、水果采后综合处理与加工技术;特色资源要重点突破魔芋系列产品开发、名优茶加工与综合利用技术、蜂产品系列开发加工技术、食用菌加工技术、板栗贮运保鲜和深加技术。

要基本实现以下目标:一是通过协作攻关,在六大优势领域的30项共性关键技术中取得一批重大的农产品加工产业化成果;二是通过扶持10个龙头企业及其新产品开发和产业化,全面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优势农产品增值达到3倍以上;三是依靠科技进步,培植龙头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发展我市农产品加工工业,壮大龙头企业的经济规模,带动我市特色农业发展。

(四)实施科技扶贫致富行动

发展是硬道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十一五"期间,要以富民、富县为目标,以优势资源为载体,以技术创新为动力,实施大别山区科技致富行动,推进科技扶贫致富,带动全市广大农民脱贫致富。

实施大别山科技致富行动,重点建设一个网,抓好5个"十"。建设一个网就是建设农村信息网,推进大别山区农业信息化。抓好五个"十",即抓好十大区域性支柱产业的发展,十个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建设,十大农产品加工名牌产品的开发培育,十个重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的实施,十个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建设。

六、推进社会发展领域科技进步,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社会发展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科技促进社会发展,要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围绕提高人的整体素质,改善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提高物质精神需求和消费水准,切实推进社会发展领域科技工作。

(一)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领域新技术的开发应用

以新技术为切入点,围绕避孕、节育、优生和生殖保健进行科学研究,为实现人口控制和优生优育目标提供技术保障。重点加强高效新型避孕节育技术、药物和器具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积极研究开发安全有效的早孕中止药物。同时要强调以人为本,从提高人口素质和改善生活质量入手,研究发展生殖保健和产前诊断技术,实施出生缺陷干预工程。

(二)开发应用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新产品、新技术,积极发展环保产业

要加强提高矿产资源利用率、精矿品位和回收率的方法和技术研究,积极应用采矿新技术。重点开发金矿渣和粉煤灰等废物资源的高值综合利用技术和废弃物材料复合技术。加强水资源利用、保护和水污染控制综合集成技术开发,重点开发耗水工业清洁生产技术,研究水资源优化调配和特殊水域净化技术,推进节水和污水控制技术产业化。研究应用量大面广、对环境影响大的污染源、物的无害化管理及治理方案与技术,开发应用工业污染源、造纸废水的防治、城市垃圾处理技术和典型重点工业废水污染控制关键技术及设备,积极防治乡镇企业发展对环境的污染。

(三)积极开展减灾防灾新技术的应用与开发

重点研究开发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对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安全有重大影响的技术问题。研究、应用短期气候预测预报技术,地震预测预报技术,火灾预报、监控和自动扑救技术,旱情等自然灾害的预测预报和防灾减灾技术措施。

(四)大力开展科学普及,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要加强对科普工作的领导,逐步将科普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依法治理;充分发挥各级科协、各类学术团体和工会、共青团、妇女组织在科普工作中的主力军作用,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合力;坚持"以人为本"、"素质为本"的方针,大力弘扬科学精神,着力提高广大产业工人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能力,广大农民运用先进适用技术的能力,广大青少年的观察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各级领导干部科学决策、科学管理的能力;加强对科普事业的投入,认真抓好科普重点基地建设,充分发挥现有科普专用设施的"窗口"、"示范"作用,开展面向科技影视和广播节目制作人员、科技类期刊、报纸记者和科普管理人员的科普业务培训活动;加强专业科普队伍建设,办好一批科普团体,增强科普队伍的战斗力,凝聚力;成立"专家学者科技报告团"、"专家学者科普服务团",深入基层、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宣传活动。

七、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增强技术创新能力

黄冈技术创新体系的总体框架是:建立竞争、开放、协作的科学研究体系,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开发体系和灵活高效的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逐步建立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又符合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科技创新体系。

(一)加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围绕增强我市光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新医药、先进制造技术以及农业、汽车、纺织、化工等重点领域或行业的技术开发能力,加快工程技术中心和创新基地建设,重点建设主要农作物育种、玉米、油菜、中药现代化、生物工程药物及制剂、生物材料、数控技术、汽车数字化等一批工程技术中心。积极推进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以产权为纽带联合共建技术中心或中试基地,积极支持科研机构转制后的工程技术中心建设。

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的建设,包括、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优质水果种苗基地等科技产业化基地等。

(二)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机构,建立、健全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

中介机构是创新活动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一支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是联系科技与经济的纽带。要大力发展技术、人才信息服务,市场营销、管理咨询、技术产权交易、无形资产和科技项目评估等方面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加强服务体系的建设和规范管理。要鼓励大多数社会公益性科研机构转制为企业化管理的中介服务机构或转变为面向企业、农村及社会进行技术转移、技术咨询服务、技术培训的科技型服务企业,鼓励有一技之长的科技人员创办各种中介服务机构。

加大信息资源、信息园及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投入力度,围绕信息服务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依托有基础的单位或机构,抓好科技资源信息库、科技管理信息网络建设。

(三)创立若干知识创新基地,推进知识创新

建设知识创新基地是发挥创新优势,在国内外高科技领域占据一席之地的迫切要求。要根据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支柱产业发展的需要,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基本原则,突出优势领域和重点学科,培育一批代表国内外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一支精干的科技队伍,为黄冈市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提供支撑。

要增加对基础研究的投入,重点支持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三大领域的优势学科,取得一批高水平的科技成果,为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创新源和成果库,并为争取国家、省科技项目奠定坚实的基础。

要促进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企业间的联合,建立知识创新基地与技术开发机构、企业之间的协作机制,鼓励企业着眼长远竞争发展需要,积极参与知识创新。

八、主要政策措施

(一)着力营造有利于技术创新的良好氛围

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要切实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认真落实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一把手工程",切实抓好对各市州县党政一把手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的考核工作。注重发挥科技、计划、经济及行业管理部门的作用,加强集成,形成责权分明,部门联动的技术创新工作机制。发挥科技主管部门在科教兴市中的"前线指挥部"的功能。

投入是技术创新的重要条件,是实施科教兴市的基本保证。必须采取有力措施,调整投资结构,鼓励、引导全社会多渠道、多层次地增加科技投入,逐步建立财政拨款、金融贷款、企业自筹、风险投资、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等多渠道的科技创新及产业化投资体系,提高技术创新投入占GDp的比重。

企业是技术创新投入的主体。要运用经济杠杆和政策手段,强化企业的投入意识,引导各类企业,尤其是大中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增加对科技开发的投入。大中型企业和有条件的小型企业,都要积极落实关于企业提取技术开发基金的有关规定。科研、设计单位应从所得收益中,按规定提取适当比例,建立科技发展基金;要切实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大科技投入的要求,大幅度增加财政对科技的投入,确保各级财政科技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要继续拓宽科技金融资金渠道,进一步增加科技信贷投入。按照"有限参与,积极扶持"的原则,一方面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有步骤地持扶兴办一批科技风险投资机构;另一方面制定有关政策,建立风险投资机制,鼓励、吸引民间资本进入风险投资领域及大型企业建立风险投资基金;同时积极寻求国际风险投资业涉足我省高新技术产业,以拓宽资金来源,促进我市风险投资业的国际标准化运作;积极帮助有条件的高技术企业上市或到创业板块市场融资,加速推动我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壮大。

(二)突出改善技术创新的政策环境

当今世界科技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竞争。培养和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科技人才,努力提高劳动者的文化与技术素质,发挥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是实现"十一五"科技发展目标和任务的关键。要根据科教兴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培养和造就一批高水平的青年学科带头人和新型的科技企业家,建设一支跨世纪的宏大科技队伍。要努力创造青年优秀科技人才、特别是拨尖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和条件,委派他们在关键技术岗位、管理岗位承担重任,使他们在实践中健康成长。积极加强科技人员继续教育,定期选派优秀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出国学习培训。鼓励企业和企业集团与高校联合培养高层次人才,支持高校、大型企业科研机构建立博士后流动站。

要着力提高全体劳动者的整体文化与技术素质。在农村,要以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适用先进科学技术普及为重点,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与技术素质,并结合科技兴农和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着力培养一批科技致富带头人和农村经济技术能手。在城镇企业,要大力加强职工队伍文化教育与技能培训,对新增加的城镇劳动者要全面进行职业教育,严格执行先培训后上岗;对于下岗待业人员,要根据产业流动的要求进行再就业培训;对在岗人员要以岗位技能培训为重点,提高职工的技术素质。

制定关于知识资本化并参与分配的相关政策,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职工持股的政策,选择有条件的企业或区域进行试点;制定鼓励科技人员创办科技型企业的政策,降低门槛,放宽条件,为科技人员创办科技企业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狠抓已出台的促进技术创新,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政策的落实。

加大技术创新立法和执法力度。为加强技术创新,加快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提供法律保障。要加大执法力度,加强对有关技术创新、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每年组织有关部门对有关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进行专项检查,推进贯彻落实。要重视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

(三)大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引导和促进高等学校、科研单位创办高新技术企业,支持其与有实力的大企业进行联合和重组。重点抓好高校、大院大所的产业化工作,使之成为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生力军。加快科研机构的改制改革步伐。应用开发型科研机构和设计单位要加快向企业化转制,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要转为企业法人或非营利机构。

大力加快民营科技型企业的发展,把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作为加速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环节,促进它们上规模,上水平。

积极推进科技计划改革。在国家科技发展规划和各主要科技领域发展纲要的宏观指导下,调整计划体系结构,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科技计划管理体系。科技计划体系按三大类计划设置,即研究发展类计划、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类计划、科技能力及产业化环境建设类计划。第一类计划包括自然科学基金、科技攻关计划及专项科学基金计划;第二类计划包括星火计划、火炬计划、成果推广计划、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计划、重点新产品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等;第三类计划包括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风险投资、孵化器建设等。以科技产业化为目标,建立纵深部署、横向协调的计划管理体制,加强科技计划的管理,建立新型的矩阵管理模式,实行计划决策、管理和评价相对分离,相互制约约束机制,增强计划体系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合理性;扶持一批独立的科技中介机构;建立科学公正的科技评估制度,大力推行科技项目招投标制,进一步完善科技计划的支撑条件和法规体系。

(四)进一步推进科技对外开放

组织全市科技力量,选择优势领域,积极参与国家、省科技合作计划,大力引进国外先进适用技术和科技成果,提升全市技术创新起点,为提高全省科技实力、技术创新能力,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服务;全方位开拓国际科技人才资源,尤其是要发挥黄冈海外留学生、同乡会的作用,制定优惠政策,吸引鼓励海外华人带技术、成果、资金来鄂创业;鼓励和支持科技开发机构和企业对外开展合作研究,建立合作关系,吸引海外资金投入到湖北科技事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来;实施科技兴贸计划,大力促进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努力培植科技产品出口源。培育一批重点出口产品的骨干企业,扶持一批出口市场前景好的高新技术企业,使其成为科技产品出口的产业基地;构建对外科技合作信息系统网络,搞好"三库"(信息库、人才库、渠道库)建设;大力开展民间对外科技活动,促进民间组织机构成为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的桥梁纽带,发挥其作为官方对外科技合作渠道的补充和延伸的积极作用。

生物技术的优点篇10

【关键词】物联网无线传感器网络网络优化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中,无线网络深入生活的各个方面,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被广泛应用。无线传感器网络是以物联网为基础,可以在不同时间、地点、环境等条件下,为人们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对于战争的环境定位、事故定位、交通系统等多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这个需求不断增加的时代中,必须对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性能进行优化,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

1物联网与无线传感器网络概述

1.1物联网(lot)

物联网(lot)是信息化时展的重要阶段,是信息技术的关键部分。其特点主要是将物体与物体相互连接,并实现信息共享。物联网是以互联网为基础,并在其基础上对网络进行延伸。物联网通过物体与物体之间进行延伸,实现资源共享。物联网通过识别技术、信息采集等通信感知技术,被广泛融合于网络中,也是信息时展的新浪潮。物联网是以创新为核心,为产业发展开拓新的机遇,推动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就业。

1.2无线传感器网络(wSn)

无线传感器网络(wSn)可以通过其末梢对外部传感器进行感知和检查,网络设置非常灵敏,可以将设备更改,与无线和有线网络进行连接。对网络安全的具有保护作用,净化网络环境。无线传感器网络对数据具有处理、采集、传输的功能,其成本低并且易部署,通过传感器节点,采集并检测网络信息,对信息的传送进行检测。对于我国当前的复杂网络环境来说,对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要求严格,其性能要求比较高。为了适应时展的需要,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必须配备性能比比较高的系统平台,保障网络安全,对其传输的信息进行实时跟踪、监测。物联网的出现方便了人们的信息交流,而无线传感器网络能够保障人们在信息交流时的安全,更好地提高了物联网技术。

2面向物联网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关键技术

2.1网络通信协议

在现代信息技术的网络运行中,网络通信必须遵循网络协议的规定,如果没有一定网络协议,网络通信就没有规则可循,很难完成信息的传输,阻碍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来说,以tCp和ip协议为网络基础协议,能够使向无线传感器网络信息的传输。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传输中,一般都是利用路由协议传输,关系到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节点消耗。采用路由协议,可以使每个节点都能够得到有效利用,提高网络性能。信息的处理以物联网为重要工具,而处理数据是无线传感网络的核心,为了满足更多元化的需求,在对数控信息进行处理时,通过网络协议与路由协议的有效规定,促进信息的有效传输。

2.2网络安全设计

网络安全是网络技术发展的关键问题,人们通过物联网进行信息共享、交流,而互联网的开放性给物联网的使用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隐患。一旦网络遭到攻击,人们的重要信息被窃取,损害了网络用户的利益,带来重大的损失。针对这一问题,人们对无线传感器网络采用加密技术,对网络信息传输中的安全进行保障,通过加密技术、消息认证等先进技术,进而有效保证了信息的完整性。

2.3定位技术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广泛应用,人们对其产生了依赖。定位技术结合了现代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以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节点数据的采集为核心,通过数据采集对事故发生的地点进行准确定位。人们可以运用无线传感器网络进行地理位置监控,对定位信息进行准确把握,有效促进我国科研工作的发展,为科学研究提供可靠数据。

2.4网络拓扑技术

由于网络结构中的点与点的连接都是有一定顺序的,通过网络拓扑技术对网络传输设备连接的物理布局,形成有层次的拓扑结构。无线传感器网络是以网络拓扑技术,消除网络冗余,拓展网络通信通道,提高网络信息传输和无线网络传感器的效率。网络拓扑技术的优化逐渐被人们重视,具有良好自控型的网络拓扑结构能够提高路由歇息的效率,降低节点能量消耗,提高网络性能,满足信息化时展的需要。

3物联网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优化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物联网基础网络的重要组成,伴随着先进网络技术、人工智能等多种技术的迅速发展,物联网技术随之出现,无线传感器网络是感知信息的载体,利用物联网的先进技术,建立一个可以满足不同需求的网络协议,从而有效避免无线传感器网络设计的复杂性;同时,研究人员采用ip技术,通过对通信协议和ipv6协议进行优化,在ip上下文网络统一的基础上,进行深度挖掘、智能选择,使得采集的信息更有针对性,更有价值,保证了信息传输的灵活程度;由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节点体积微小,能量消耗是其面临一系列技术的挑战。目前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没有系统的低能耗优化设计,与传统的网络不同,硬件的优化能够最大限度降低能源的消耗。

4结论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无线传感器网络作为网络中的重要感知技术,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被视为改变社会的核心力量。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对无线传感器网络进行优化能够有效提高我国技术领域的核心地位,对国家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钱志鸿,王义君.面向物联网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综述[J].电子与信息学报,2013,17(01):215-227.

[2]卢瑞琪,陈望,宋振豪.面向物联网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综述[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12(23):39-40.

[3]杨海澜.基于物联网的无线传感器网络wSns安全可靠性分析[J].物流技术,2015,21(03):294-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