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化学工程和化学工艺区别十篇化学工程和化学工艺区别十篇

化学工程和化学工艺区别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49:31

化学工程和化学工艺区别篇1

关键词:化工工艺;风险;风险防范策略

引言

近年来我国化工行业迅猛发展,并取得许多成就。化工工艺是化工生产的重要环节,它是化工生产顺利进行的保障,完善化工工艺设计有助于促进提高化工生产效率和生产安全性。但是基于化工行业自身的特点,化工工艺设计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风险因素,导致化工生产过程中频发安全事故[1]。和普通生产事故相比,化工生产事故造成的危害更大、更持久,产生的社会负面影响也更大。因此,必须加强化工工艺设计中的风险控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防范风险,避免安全事故发生。

1.化工工艺设计中风险识别及控制现状研究

一般而言,化工工艺设计中的潜在风险识别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经过多个环节工作相互配合。一是化工设备的风险识别及控制。化工工艺设计过程中,化工设备是基础条件,也是工艺设计前需要首先考虑的因素。主要原因在于化工生产原材料多为高腐蚀、易燃、毒性等材料,化工生产各个环节都存在安全隐患。当前关于化工设备危险识别控制的研究较多,并且智能化危险识别系统已经用于化工设备风险识别及控制,智能化识别控制系统具有直观性特点,可以直观描述和反映设备的风险,智能化识别系统在发达国家得到广泛应用[2]。二是安全防护措施的安全性。识别化工工艺设计过程中的潜在风险不仅需要对基础条件进行鉴别,还需要检验安全防护设施的安全性。主要原因在于化工生产环境与传统生产环境不同,化工生产环境多为高温高压环境,化工生产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护保护化工生产环境,也对工作人员起到防护作用[3]。目前安全措施防护主要体现在安全标志,例如在重点区域贴上标志物,警示工作人员。例如在排水阀、隔离带设备、通风口等区域。三是逆向工程设计风险。逆向工程一种产品设计技术再现过程,该工程已在新产品开发中广泛应用。逆向工程的诸多优点使其在化工工艺设计的多个环节也有许多应用,如设计、仿制和质量分析环节。在生存和发展期,逆向工程不仅可以缩短产品研发时间,提升产品更新速度,还能降低企业研发成本,加快新产品设计开发。但是逆向工程也容易带来生产风险,还能引发法律纠纷,因而安全风险控制也需要重视逆向工程风险控制。四是能源化工工艺设计风险控制。随着技术提升和新能源兴起,能源在化工工艺设计中的作用不断提升。尤其是能源技术的使用,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在化工工艺中的比例越来越高,化工工艺生产技术呈多样化趋势发展,也给化工工艺设计增加了风险和挑战。

2.加强化工工艺设计风险防范的策略

基于化工生产的特点,化工工艺设计中必然存在许多潜在风险,风险是指为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确定性情况整个事件造成损失的不安全要件。化工工艺设计的风险识别及控制是对化工生产各个环节的主要设备、操作条件的分析,查明主要设备和操作条件存在潜在风险的类型、原因,剔除有害因素或危险因素,或采取其它措施应对有害因素和危险因素,消除或减少风险的危害,提高化工生产的安全性,保证人员、财产安全,保障化工生产顺利进行。

2.1加强化工材料甄别,根据化工材料选择工艺路线

化学设计过程中,需要首先考虑化工材料选择问题,化工工艺设计也需要充分重视化工工艺物料选择问题。鉴别化工工艺物料材性能时,可从物料的理化性质、稳定性、反应活性、燃烧和爆炸特性、毒副作用等方面分析,根据以上特性评价化工工艺物料的性能。此外,还需要重视工艺路线选择[4]。工艺路线选择与化工物料的性能有关,因而工艺路线选择时应参考化工工艺物料的特性,以最小化降低危险因素的物质量作为参照标准。

2.2合理设计化学反应装置

化学反应在化学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原材料经过化学反应工序可获得所需产物,但是原材料的化学反应过程也存在危险因素,化学反应过程也必然存在安全风险。因此,产品生产期那需要对充分分析化学反应过程存在的安全风险,在通过反应器设计和选型过程规避风险,做好充足准备。即考虑化学反应过程可能发生的事故,再采取预防措施。例如原材料在化学反应程序中产生大量热量,反应器设计及选型过程需要考虑排热和散热问题。基于对安全的考虑,反应器不仅需的具备一定的强度,预防爆裂,还需要具备高度密封性,预防有害物质泄漏,防止发生中毒问题。对于高压密封结构设备,需要设置利压力释放装置,保障设备安全。

2.3完善管道阀门设计

化工生产过程工艺存在各类管道和阀门,化工生产环节形成大量易燃、易爆、高腐蚀性和毒性等特殊物质,这些物质对管道及阀门的质量和性能有更高要求。因而管道及阀门问题也是风险高发区域,设计过程也需要重视管道及阀门设计。管道及阀门设计过程中需要结合化工生产产物的特性科学设计,如根据化学生产产物的特性,从管道材质、布设方式、环境振动、应力分布等方面进行分析,预判可能发生泄漏的部位,再进行针对性改进设计。数据管道在生产工艺中的操作条件、介质性质和工艺要求[5]。如若管道运输易燃物料,管道设计尽量采用直线设计,避免管道拐弯,或使用内壁光滑、曲径大的弯头。对于架空敷设管道,必须做好接地设计。阀门是调节介质流量或压力物质,阀门调节能力与介质流量、压力的匹配程度与否也容易引发安全施工。因此,阀门设计也需要参照管道设计方法,根据介质流量、压力特点合理设计阀门。

2.4完善园区整体规划,加强现代化管理

化工工艺设计的风险因素不仅包括技术方面,也包括管理方面,因而也需要从管理层面入手,通过强化管理规避风险。园区规划是影响化工工艺设计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化工工业园区规划、设计及监督环节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园区整体规划设计缺少有效的监督及危机管理制度、系统,及时部分化工园区整体规划存在监督和危机管理机制,监督及危机管理机制之间缺少联系性,无法形成统一整体。因此,园区整体规划有必要建立统一的监督和危机管理系统,创造完整的安全生产监管模式区域标准,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以社会组织和企业为主体的管理系统。建立可视化的安全生产整体解决方案,提升解决方案的网络化水平,将被动管理向主动管理转变,形成三维的安全试生产系统,提升化学工业现代化管理水平[6]。

3.结语

总而言之,化工工艺设计作为护化工生产质量的重要保障,化工工艺设计过程必须重视风险因素识别及工资,在严格遵循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分析肯化工工艺设计风险因素,及时发现问题及缺陷,保证技术路线的安全性,才能控制并预防安全事故,保证生产安全。

参考文献

[1]芮国芬.化工工艺安全设计中的危险因素以及解除途径探索[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5,01:40-41+99.

[2]应讷江.化工工艺设计风险的防范策略研究[J].山东工业技术,2015,06:271.

[3]王景.化工工艺设计中的安全风险及控制策略[J].化工管理,2016,16:124.

[4]赵英杰.化工工艺设计中安全危险的判断及对策分析[J].山东化工,2014,02:129+135.

[5]朱晓东.浅析化工工艺设计中安全危险的识别与控制[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1,05:176-177.

化学工程和化学工艺区别篇2

关键词:化工项目;影响评估;要点

1引言

环境影响评估,是指在一些规划项目进行建设施工后,对生态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预测以及评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可以预防、减轻环境危害的有效对策与措施,同时还包括跟踪监测的具体制度和方法。化工工业属于污染密集型产业、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其对我国环境的影响越来越突出,因此,必须对其环境影响进行科学评价。其中,环境影响评价技术难度较大,充分利用环境影响评价这一有效工具的作用,可为化工类项目的决策服务。在此,笔者就着重分析化工类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要点。

2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要点分析

2.1产业政策、规划符合性,总图及选址合理性分析要点

化工项目环境可行的前提是符合产业政策、相关规划,总图布置和选址合理。化工项目原则上应进入依法设立、环保基础设施齐全的产业园区,并符合园区发展规划及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要求。应从产业定位、土地规划、空间布局、市政公用工程(是否符合园区关于集中供热、供水、污水处理、供电、供气等要求)、环境保护、企业准入等方面论证项目与园区规划的符合性。

化工项目选址及总图布置还应满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计规定》、《化工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计规范》(GB50483-2009)、《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定》(GB50160-2008)、《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中关于项目选址、总图布置、防火间距的要求;环评应给出总图布置优化建议。

产业政策和宏观规划符合性方面,国家层面应关注《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修订)、《石油和化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石化和化学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烯烃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石化产业和轻工业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等,另外还需关注项目所在区域的产业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港口规划、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及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要求。

2.2工程分析要点

化工项目环评预测的基础是准确的工程分析。工艺方案的选择、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污染源源强及排放参数、清洁生产等是工程分析的主要内容.

工程分析的重点在于划分化工生产单元,按照化工单元给出发生的反应及工艺类型,各单元原辅材料、资源和能源消耗情况,分析物料流向及变化,确定产污节点及污染物,运用类比、实测和物料衡算等方法,核定三废产生源强。

工程分析要给出带排污节点的工艺流程图,对于含化学反应的单元应将主要化学反应式一一列出,主要装置操作/反应温度、压力、物质的转化率/冷凝效率、催化剂等工艺参数,要给出主要工艺单元/全厂的物料平衡、水平衡、蒸汽平衡、有毒有害物质或元素的平衡等。

化工项目还应关注非正常工况下的污染物排放,并给出源强,如开停车、检修及装置泄压排放等。

另外,对于改扩建或技术改造项目,还应给出现有工程概况、主要工艺流程、主要污染源及排放强度、主要污染防治措施等内容,重点关注现有工程存在的环保问题及“以新带老”工程内容,尽量做到增产不增污、增产减污。

关于依托工程的可行性分析:化工项目要求选址于基础设施完善的产业园区,园区公用环保设施是可以或必须依托的;对于改扩建项目,原有工程的公用环保设施有相当部分也是可以依托的;对于依托的可行性,应进行详细论证,主要包括依托工程的设计处理能力、现状处理规模、剩余处理能力;依托工程的处理工艺、边界条件;最好有监测数据支撑依托工程可稳定达标排放等。

关于无组织排放源强的确定:化工项目无组织排放涉及装置区、罐区、装卸站等。储罐区无组织排放源强推荐采用《石油库节能设计导则》(SH/t3002-2000)附录a给出的各类罐型大小呼吸损耗估算公式;装卸站无组织损耗(包括蒸发损耗和残漏损耗)可参考《散装液态石油产品损耗》(GB11085-89)估算,再根据装卸产品的物性,估算蒸发损耗量;装置区无组织损耗量无成熟可靠的计算方式,一般按照原料年用量或产品年产量的0.1‰~0.4‰粗略估算,在设计资料非常详细的情况下,可根据静态密封点和动态密封点的数量及其泄漏率标准,根据泄漏经验公式估算无组织损耗。

2.3污染防治措施可行性分析要点

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污染防治对策是化工项目环评的重点之一,是保证污染物达标排放、满足总量控制要求的重要环节。

污染防治措施可行性分析要对不同的处理工艺进行比选,给出选定工艺设计处理能力、详细的工艺流程、各单元处理效率、污染物排放等指标,在国内外的应用案例及效果等,最好有类比监测数据来支撑其工艺可靠性和运行稳定性。对于化工装置余热、余压、冷凝水、中水等给出推荐的资源综合利用方案。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1)并没有给出具体的污染防治分区方法及防渗方案,可参考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企业标准《石油化工企业防渗设计通则》(Q/SY1303-2010),首先将厂区划分为污染区和非污染区,再将污染区进一步划分为重点污染防治区、特殊污染防治区和一般污染防治区;结合项目所在地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确定各污染防治区的防渗结构和防渗要求;涉及地下水敏感区的,应设置足够数量的监控井,必要时应设置应急抽水井。

对于委托处置的危险废物,要附委托处置协议,处置单位的营业执照和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

化工项目不可避免存在一定的无组织排放,应设定环境防护距离和卫生防护距离,防护距离内不应有居民点、学校、医院等敏感目标。涉及拆迁安置的,要有拆迁安置方案。

2.4环境风险评价要点

化工石化项目环评的重点之一是可信的风险分析及防范措施。环境风险评价的内容包括风险识别、源项分析、后果计算、风险评价、风险管理等。环境风险评价应以环境风险识别,重大危险源和最大可信事故及其源强和发生概率,风险防范、减缓和应急措施及其充分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为重点,后果计算可适当弱化。

目前,化工项目环境风险评价的主要依据有《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防范环境风险的通知》(环发[2012]77号),《关于切实加强风险防范,严格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的通知》(环发[2012]98号)等。

环境风险识别应包括生产设施和危险物质的识别,有毒有害物质扩散途径的识别(如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等)以及可能受影响的环境保护目标的识别。

有关生产设施风险的识别:应结合安全预评价结果进行,但区别于安全预评价,不是所有存在安全隐患的环节都存在环境风险,安全预评价的重大危险源并不等同于环境风险重大危险源;生产设施风险识别应包括生产装置区风险识别、储运工程风险识别(包括厂外运输)、公辅工程风险识别等,重点关注危险物质在线量或储存量大、高温、高压、存在化学反应的生产设施。

有关物质危险性的识别:物质危险性识别应包括原辅材料、产品、中间产品、副产品、催化剂等;主要依据《危险货物品名表》(GB12268)和《危险化学品名录》、《剧毒化学品目录》、《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GB13690)、《突发性污染事故中危险品档案库》和《国际化学品安全卡》(中文版)、《常用化学危险物品安全手册》、《化学物的毒性及其环境保护参数手册》等进行危险物质的物化和毒理数据查询;重点关注易燃易爆、易挥发、毒性强、易产生二次污染的物质。

有关重大危险源的辨识,应正确理解功能单元的定义,功能单元指“至少包括一个(套)危险物质的主要生产装置、设施(贮存容器、管道等)及环保处理设施,或同属一个工厂且边缘距离小于500m的几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每一个功能单元要有边界和特定功能,在泄漏事故中能有与其它单元分割开的地方。”关于这个定义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争议,比如储罐区,我们是以单个储罐作为一个功能单元,还是以整个罐区作为一个功能单元来判定是否构成重大危险源呢?本文倾向于后一种理解。

有关最大可信事故,是指“在所有预测的概率不为零的事故中,对环境(或健康)危害最严重的重大事故”。在风险评价中,一般人都存在这样的误解,即最大可信事故以及后续的源强和后果计算是基于重大危险源的,而从最大可信事故的定义并不能看出这一点。因此,本文认为确定最大可信事故应全面考虑各个风险单元,而不仅仅是重大危险源。另外,导则并没有给出最大可信事故的确定方法和原则,本文推荐首先根据个人经验筛选一定数量的最大可信事故,然后可根据《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暂行规定》附件1“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分级方法”对前面筛选的最大可信事故所在单元进行分级,把级别为一级和二级的单元可能发生的最大可信事故确定为风险评价的最大可信事故。

有关后果的计算:气象条件可选择静风、小风和区域多年平均风速,稳定度a、D、F级;必须给出半致死浓度(LC50)范围、伤害阈值浓度(iDLH)范围,一般还需给出短时接触容许浓度(pC-SteL)范围,对于恶臭类气体可给出嗅觉阈值浓度范围。另外,化工项目还应重视危险化学品的交通运输风险。

2.5其它

石化化工建设项目为高耗能行业,且多涉及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危害较大,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大型化工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一般不应低于二级。

位于国家重点控制区范围内的新建化工项目执行重点行业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实行区域现役源2倍削减量替代(污染物包括So2、nox、工业烟粉尘、挥发性有机物),环评报告中应体现削减方案。

近几年,因环境问题引发的有增加趋势,公众的环境意识有显著提高,化工项目由于其环境敏感性,其环评的公众参与工作不容忽视,在采取信息公示、发放调查表形式的基础上,必要时开座谈会、论证会、专家咨询会等。对于特大型化工项目一般应进行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对于涉及生态环境敏感目标(如自然保护区、水源地、风景名胜区等)的,要进行专题评价。

3总结

总之,化工类项目对生态环境具有较大的潜在风险。因此,在现今社会以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为主题的前景下,需要通过每一位环保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在各个方面都有新突破,科学评价化工类项目对环境的影响,采取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将项目的建设与保护环境密切结合,以实现可持续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化学工程和化学工艺区别篇3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抛锚式教学策略支架式教学方式体验教育

[作者简介]戴承良(1954-),男,上海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教育、文化创意产业、新媒体。(上海200061)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对接创意产业的艺术设计本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07Ja760013)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0-0144-02

艺术设计是迄今为止我国高校开设数量最多的十大专业之一。艺术设计专业迅速发展的同时,其存在的问题也引起越来越多业内外人士的关注,如何突破以美术为基础的艺术设计教育模式局限的呼声也日益显现。为此,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开设了“文化创意产业概论”课程(以下简称为该课程),凸显“为市场而设计”的文化创意产业驱动力,本文是开设该课程过程中对若干问题的思考。

一、文化创意产业观念启蒙的抛锚式教学策略

“文化创意产业概论”课程,其章节内容首先涉及文化创意产业概念界定、历史沿革、人才培养、发展前景等,其中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进行文化创意产业观念启蒙是一个重要的课程设计导向,其教学策略可以采取“抛锚式”。这种教学策略是美国温特比尔特大学开发的,要求建立在真实问题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问题被确定了,整个课程设计导向也就被确定了,犹如航船被锚固定或者说定位。

1.课程所要抛的“锚”。什么是艺术设计专业“文化创意产业概论”课程产业观念启蒙所要抛的“锚”呢?该课程的文化创意产业观念启蒙导向,是基于对艺术设计教育历史和现状真实问题的反思。我国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直接脱胎于“工艺美术”,1998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该目录将原属“工艺美术”学科的7个专业(环境艺术、产品造型、染织、服装、陶瓷、装潢、装饰)合并为“艺术设计”专业,并将“工艺美术学”更名为“艺术设计学”。

据调研,目前在我国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中,仍然还有许多院校或系科是沿袭美术教育的方式方法来进行教学活动,专业课程主体占优势的是素描、色彩加“三大构成”,再加上一些计算机软件操作。个中原因除了学科的“工艺美术”历史沿袭性之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师资本身教育背景出自传统美术专业,各种原因形成了以美术为基础的艺术设计教育模式。

这种以美术为基础的艺术设计教育模式特征是重艺术性、轻实用性;重技艺性,轻设计性;重课堂教学,轻市场需求,如此种种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中国当代艺术设计教育面临一个尴尬的局面:一方面是企业和市场需要的设计人才相当匮乏;另一方面是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就业难,学生毕业后纷纷改行。这反映了艺术设计教育与产业需求终端之间的错位和矛盾,因此突破以美术为基础的艺术设计教育模式亟待进行,而这种突破需要一种新的产业观念特别是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观念作为启蒙,这就是艺术设计专业“文化创意产业概论”课程所要抛的“锚”。

2.课程“锚”之定位。抛锚式教学策略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在确定问题的课程“锚”之定位中,教师转变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和学生互动、交流;学生在课程“锚”之定位明确的方向中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使学生提高识别真实问题和解决真实问题能力。

就艺术设计专业“文化创意产业概论”课程“锚”之定位来说,是在教师和学生思想意识上倡导、强化艺术设计教育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关注,这种文化创意产业观念启蒙的内涵是认识、强调艺术设计与文化创意产业耦合性。

文化创意产业概念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在全球化的消费社会的背景中发展起来的,推崇创新、个人创造力、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持与推动的新兴的理念、思潮和经济实践”。认识、强调艺术设计与创意产业耦合性,其关键的结合点是在观念上认识21世纪创意经济的到来,创新和创意将深刻地改变人类经济发展方式,也将为艺术设计教育带来全新的发展模式,凸显“为市场而设计”的文化创意产业驱动力。这要求艺术设计教育在文化创意产业的框架下进行整合,文化创意产业观念启蒙应是艺术设计专业贯穿的教学理念,也是“文化创意产业概论”课程运用抛锚式教学策略的重要着力点。

二、文化创意产业时尚指向的支架式教学方式

艺术设计专业“文化创意产业概论”课程,突出“为市场而设计”的文化创意产业驱动力,其核心所在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时尚指向,或者说核心理念是时尚消费。然而,这种课程需要传授的核心理念,应是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主动的意义建构,其教学方式可以采取“支架式”。

支架式教学方式是根据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使得学习者能沿着“支架”逐步攀升,从而完成对复杂概念意义建构。

“文化创意产业概论”课程时尚指向支架式教学方式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1)搭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脚手架”是建筑行业的施工设施,“支架式”教学在此用它形象地比喻“最邻近发展区”一个观念框架。“脚手架”就是与新知识相关联的一些预备性知识和由它们组合形成新知识的基本教学思想,这些知识和思想可以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和接受新知识。“文化创意产业概论”课程时尚指向提供的概念框架是纵观伦敦、纽约、米兰、巴黎、东京世界五大时尚之都,无一不是世界级的文化创意产业中心,并且特别依赖于艺术设计。这样的概念框架学生是比较熟悉的,符合“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2)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概念框架中的某个节点)。“时尚”一词据《辞海》解释,是“一种外表行为模式的流传现象”。时尚和艺术设计首要的共同点是可视性或可见性,从文化创意产业的角度上说,这种可视性不是设计者自我表现,它特指商品的可视性。在文化创意产业中,时装设计具有重要的地位。(3)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探索开始时要先由教师启发引导(例如演示或介绍理解类似概念的过程),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提高学生独立探索、主动创新的能力。文化创意产业艺术设计教育,需要学生不断开拓创新,具备独立健全的人格,形成既符合大众审美又具有个人独特色彩的审美观念,从而设计出既时尚又经典的作品。(4)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学生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即最终完成“攀升”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文化创意产业时尚指向,从本质上说是艺术设计思维方式教育内容之一,是对以美术为基础的艺术设计教育模式存在“缺失”的“补位”,该概念在教学上的“到位”,应把握以下三个方面的要点:时尚的商品性(“为市场而设计”的深化)、时尚的意义性(意义性符号化消费)、时尚的经典性(艺术设计追求的至高境界)。

“文化创意产业概论”课程时尚指向支架式教学方式还包括“效果评价”这一环节,容以后再论。

三、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体验教育

我院的艺术设计专业“文化创意产业概论”课程,还很重视实践教学这一环节,认为这对学生文化创意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相当重要,在课时分配上安排了教师带领学生到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进行体验教育。它区别于艺术设计教育的技能型实践环节,更重视学生在体验教育中以人为中心,领悟艺术设计的文化创意产业真谛,培育人文素养,促进人格升华。该课程文化创意园区体验教育的具体实施,主要由以下两个方面构成:

1.历史文化空间体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体验教育不同于课堂上说教式的教学方式,而是应该积极走出传统意义的课堂,寻找或创设体验教育的空间。我国各大城市和二三线城市已建和正在建一批文化创意园区。文化创意园区体验教育,更应该重视由老工厂、老仓库、老大楼、老民居等老建筑改建而成文化创意园区空间。任课教师在老建筑改建的文化创意园区现场指导学生进行历史文化空间体验,关键要注重体验其中的“文脉”,它的历史传承关系和文化的脉络。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老建筑,由于它是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空间而得以“重生”。学生需要在创意产业园区老建筑空间中浸润这样的文脉。

浸润乃至体验这样的文脉有助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增加艺术设计的厚重感。它有可能使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创作根植于悠久的城市史,根植于城市人的心灵史,根植于城市绵延不绝的文脉;探索艺术设计之中交错的历史脉络和文化内蕴,进而从社会历史、美学形式、生活方式等多维层面,思考和揭示艺术设计的含义,超越设计表象,建构艺术设计人文视野和创意文化。

2.产业前沿体验,滋养学生创业者人格。该课程组织学生到创意产业园区体验,是从专业走近产业。高校设置的专业更多具有学科知识体系的特点,而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无论是个人工作室或是企业行为都具有产业的特性,这里已不再局限于理论的演绎,而是构成了一个具有产业运作和经济效益的现实世界,园区特有的情景氛围又使他们的文化创意工作往往处于产业的前沿。该课程从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自身专业走近产业而言,任课教师更需要组织学生到艺术设计产业集群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产业集群优势最集中表现为竞争力和创新绩效。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到艺术设计产业集群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体验,从产业竞争和创新中,感受新的产业增长点,感受艺术设计产业前沿思想元素、文化元素、技术元素、商业元素的交流、碰撞、渗透和融合。

学生到创意产业园区体验,体验产业前沿的情况,一般有三种路径:一是园区工作室或企业的展示空间;二是他们举办的各种派对活动;三是园区工作室或企业公众开放日。在学生创意产业园区产业前沿体验的三种路径中,其目标是尽可能让学生接近设计师,走进园区的设计师工作室。为此,任课教师也要预先“备课”,了解创意产业园区情况,在园区体验教育现场穿针引线,介绍学生与设计师相识,进行交流,引导学生走进乃至深入园区的设计师工作室。

在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产业前沿中,最重要的聚焦点是一个个鲜活的人和他们的工作室。工作室完全不同于高校艺术院系之中教育“工作室”,前者作为独立创业者人格必须接受市场的洗礼和各方的考验,否则自我消亡。该课程让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创意产业园区接受产业前沿体验教育,接近设计师走进他们的工作室,着眼点是体验独立创业者人格的成长,滋养学生作为艺术设计师的创业者人格。

滋养学生创业者人格,也是中国大学教学改革的取向之一:“大学生独立创业能力不足,关键在于大学生学习方式、个性发展的多样性与大学教育教学模式的同一性之间存在着矛盾。高等学校要真正培养具有独立创业能力的大学生,必须进一步科学认识创造性人才的特征及其要求,深化教学改革,全方位拓展独立创业者成长的教育空间。”重视塑造独立创业者人格,是艺术设计专业“文化创意产业概论”课程重要的教学目标,因为该专业学生未来理想的职业应该是独立设计师,这种职业的特征是不依附他人,具有独立生存的自信心和不断创新的进取心,同时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为培养这种创业者人格提供了良好的体验教育空间。

[参考文献]

化学工程和化学工艺区别篇4

区域经济专业建设应用技术型21世纪以来,在经济与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下,我国社会迈入转型期,以产业革命的发展周期和新的国际分工为依托,形成了不同产业集群支撑的区域经济。纵观当前我国地方高校专业建设特别是民办高校发展现状,在与区域经济发展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联性上不足,尚存在人才培养目标趋同、服务面向单一、专业人才缺乏特色等诸多问题,加剧了人才供给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失衡。黑龙江省区域经济的发展规划给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充分发挥民办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服务地方区域经济、服务于社会的作用,是民办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的重要课题。

一、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推动艺术设计专业多元化宽口径发展

黑龙江省委提出的“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积极响应国家“十二五”规划的精神,明确了我省经济发展的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产品、优势项目、优势区域。随着区域经济建设的加快,艺术设计专业人员将面临较大的缺口,人才需求呈现出综合技能素质高、专业交叉性强、职业发展领域多元化的特点。根据地方区域经济发展要求,亟需针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布局,调整与主导产业相关、以职业素质教育为导向的专业培养模式。

以笔者所在的黑龙江外国语学院艺术设计专业为例,在调研行业现状基础上,做到在专业设置上与地方主导产业对接,以产业岗位群来设立专业结构方向;在课程体系上做到宽口径与柔性专业方向相结合,形成专业化、层次化、系列化、模块化。课程类别共包含四类:通识教育课程、就业力核心课程、专业核心课程、行业企业课程。其中就业力核心课程设置分为室内设计模块、景观设计模块、展示设计模块、陈设艺术设计模块,每个模块的人才供给与产业结构匹配度相一致,体现区域经济发展和企业行业就业方向:如景观设计师、室内设计师、陈设设计师、展示设计师、展览策划、项目管理员、工程绘图员、工程预算员等。此外,在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中增设了艺术设计专业外语、平面设计、动画设计等交叉专业领域主干课程的学习,形成特色化、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强调艺术设计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

黑龙江省“经济区”发展规划中的东北亚经济贸易开发区、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开发区等;“十大工程”规划中的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工程、“三优”文明城市工程等内容,涵盖了与艺术设计行业联系紧密的诸多职业领域。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劣对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及产业链的需求有实际的发展意义,但当前毕业生“就业难”和企业“用工荒”的现象说明高等学校培养的毕业生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进一步完善适应结构产业群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使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需求对接,人才培养规格与工作岗位要求对接的重要途径。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尤其要加强相应技术领域及职业岗位(群)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实践教学的硬环境与软环境方面实施方面加大建设力度。

硬件设施方面:包括建立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强化校企合作,在教学实训、项目设计、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方面形成深度合作,形成资源共享、人才共有、过程共管的联合培养人才机制。软环境建设方面:一是要建设一支教学能力强、专业素质高、实践经验丰富的应用型双师型教学团队,团队由在职专任教师、企业行业工程技术人员、项目管理人员、高校及科研院所专家共同组成。在职专任教师普遍存在应用技术能力欠缺问题,重在培养成为“双师型”教师,通过校外实习、培训基地,顶岗锻炼等方式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二是完善实践教学体系。艺术设计实践教学可以划分为实践导向教学、专业实践教学和项目实践教学三个层次。实践导向教学旨在让学生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培养密切结合,通过有机整合形成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专业实践教学借助于基础性设施平台,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充分结合,通过教学实训、真实案例设计、专业实习等环节完成。项目实践教学搭建于校内外实训工作室及实习基地,运用项目实践、校企合作教学、工作室实训展开,通过多种实践模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职业技能及创新精神。

三、地方区域经济要求创新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

鲁昕部长在“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经验交流会”的讲话中提到艺术教育核心问题是:只有具有现代技术和专业技术训练的人才才能培养出适应现代产业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这对我们高校专业教师的转型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艺术设计专业属于技术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体现以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为导向的艺术设计教学模式必须在教育教学模式上进行改革。具体体现在:

(1)教学方法改革。将理论与实践分开进行。理论部分进行课堂教学,教师在教学方式方法上根据专业特点,结合具体设计案例进行系统讲授,运用项目式、任务驱动式、启发式、参与式等多种方法进行互动教学。实践部分在专业实训工作室进行,以学生为主导,单独或分组进行实际操作,承接真实设计项目,教师采用演示、引导、点化等方法进行指导。

(2)师资力量拓展。通过第二课堂等活动,定期聘请行业专家来校讲学,深化专业知识学习,增长间接经验,了解行业一线状况,开阔设计视野。定期组织和指导专业学生参加主题设计比赛和校园文化活动,倡导和鼓励学生提供创意设计,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3)校外实践教学。行业企业课程以设计公司进行实践教学为主,结合企业行业的实际业务和设计项目进行,由专职教师进行监管和统筹,并回校后讨论、总结和教学评估,保证学习与实践的效果。

(4)“工作室”教学模式。实训工作室对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应用技能水平有重要的意义。以实践为导向的“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是以校园实训基地为载体,我院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工作室以动画、环境设计和平面设计方向为主,通过工学交替、产教融合,以拓展学生的专业技能为目标,将设计应用到具体的工作项目中,通过校企合作、边用边学,实现学生综合素养与职业技能的提高。

总之,实现民办高校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与合作共赢,是民办高校专业结构优化与人才培养战略必须思考的重要课题,要密切保持教育教学理念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对应性,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丁继安.构建以实践教学体系为核心的高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研究,2004.

[2]白雪艳.我国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探究[J].对外经贸,2012.

化学工程和化学工艺区别篇5

关键词:建筑中水;中水回用;中水处理工艺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以及人口增加,城市用水量及污水排放量不断增加,水资源匮乏和水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供水不足已成为制约许多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普遍问题。鉴于中水回用是解决城市水资源危机的重要途径,其作为一项重要的水资源再生技术现已得到广泛认可并投入使用[[[]申芷娟,刘筠,刘永亮,等.建筑中水回用技术在星级酒店的应用[J].给水排水,2010,S1:320-322.],[[]张雅君,庞维海.建筑中水系统的优化选择[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3,19(2):6-12.]]。

建筑中水如果经过处理,可以用作非饮用水再次利用,不仅起到节约水资源的作用,同时起到减少污水排放、保护环境的作用。虽然建筑中水在我国的推广应用已有多年历史,但由于处理费用及效果等原因,建筑中水在我国还处于小规模、局部区域应用阶段。本文对建筑中水水源、中水处理工艺、中水回用的经济可行性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建筑中水在我国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1建筑中水水源

中水水源应根据建筑物排水的水质、水量、排水状况和中水用途以及所需水量确定。应优先选用以空调冷却排水、淋浴排水、盥洗排水、洗衣机房排水等组合成的污染较轻的优质杂排水为水源,水源的选择决定了建筑中水系统的组成方式和处理工艺。考虑到不同水质中水处理费用和处理的难易程度,中水原水选用的顺序一般为:沐浴排水、盥洗排水、空调循环冷却系统排污水、冷凝水、洗衣排水、厨房排水、冲厕排水。

在进行建筑中水系统的设计时,应根据实际情况,集流一种或多种排水作为中水水源,常用水源一般有下列三种情况:a.优质杂排水,有机物含量较少、污染程度很轻的排水,主要包括空调系统排水、盥洗排水和沐浴排水等,其污染程度较轻,在设计时应优先选择其作为中水水源;b.杂排水,除冲厕以外的生活排水,其污染程度中等;c.含有粪便污水的生活污水,其污染程度最重,称为生活污水,由于其处理费用较高,且难处理,所以在设计时应尽量不采用生活污水作为中水水源。

某小区住宅楼将除粪便污水以外的其它生活污水由小区排水管道收集输送到中水站,作为中水原水,处理后回用于冲厕[[[]吴昊,谢长青,王聪,等.建筑中水回用工程实例及分析[J].沈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6(4):316-319.]]。某星级酒店中水回用工程采用盆浴和淋浴排水、盟洗排水和洗衣排水作为主要中水水源[1]。某绿色建筑住宅小区采用中水回用等设计措施,该工程对建筑内部实行分质排水,将优质杂排水(卫生间、公共浴室的洗浴废水及盥洗排水)与粪便污水分流,优质杂排水作为中水水源进行处理回用[[[]师前进,何强,柴宏祥.绿色建筑住宅小区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设计探讨[J].给水排水,2008,34(1):77-79.]]。

综上所述,为了降低水处理费用,应优先选择有机物浓度低、悬浮物浓度低的容易处理的优质杂排水作为中水水源。

2建筑中水处理工艺流程

中水处理一般由“前处理十主要处理+后处理”组成。“中水规范”规定的七种处理工艺中,“前处理”均为格栅和调节池,“主要处理”为絮凝沉淀、生物处理、土地处理或膜处理,“后处理”采用过滤、消毒等工艺[[[]何强,柴宏祥,张丽.绿色建筑中水处理工艺及设施探讨[J].给水排水,2007,33(7):90-92.]]。通过对这七种处理工艺分析可知,这些处理工艺中水水质均能符合“杂用水水质标准”,但其中有四种工艺几乎不具备脱氮功能,出水总氮难以达到“景观水质标准”,对剩下的三种处理工艺中,采用生物处理或土地处理单元的工艺按脱氮功能设计,出水水质才能满足“景观水质标准”对总氮的要求。

2.1物化处理为主的处理工艺

该工艺只适合中水原水为优质杂排水,不适合多种水源混合的处理,具体流程为:杂排水预处理物化处理后处理中水。

物化处理宜采用混凝气浮。混凝主要去除原水中的悬浮物和胶体杂质,对可溶性杂质去除能力较差;沉淀与气浮都是混凝反应后的有效分离手段,但由于气浮池中的微小气泡可以粘附带有极性的表面活性剂,易上浮分离,因此适合在建筑中使用。该工艺可间歇运行的特点,特别适用于住(客)房使用率波动较大、水源水量变化较大或间歇性使用的公共建筑的中水处理。

2.2普通生物处理与物化处理相结合的处理工艺

该工艺一般适合中水原水为生活污水或优质杂排水,流程为:原水预处理普通生物处理物化处理后处理中水。

普通生物处理宜选用生物接触氧化法、曝气生物滤池等高负荷工艺,不用设置缺氧区脱氮;不宜采用生物转盘,因为生物转盘部分盘面暴露在空气中,会有较大的气味;若选择SBR、CaSS等序批式反应器,则应综合考虑间歇排水与后续处理的衔接以及对后续处理设施投资的影响。该工艺主要利用水中微生物的吸附、氧化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从而达到去除污水中溶解性有机物的目的。

张雅君等[2]对北京部分运行情况较好的21个中水设施的调查表明,采用接触氧化工艺的有17个,占81%。申芷娟等[1]对某星级酒店中水回用技术的研究表明,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处理星级酒店污水及回用,出水水质稳定且达到回用要求。从目前的市场形势来看,接触氧化处理工艺应用最广,且运行情况良好。

该中水处理工艺具有处理效果稳定可靠、投资运行费用低、占地少等优点,较适合于住宅和公共建筑中推广使用。

2.3以膜生物反应器(mBR)为主的处理工艺

该工艺一般适合中水原水为优质杂排水或者生活污水,其处理流程为:原水预处理mBR后处理中水。

mBR是在活性污泥法的曝气池内设置超滤膜组件,用超滤膜替代常规的二沉池和后置的过滤工艺,能较大程度上节省处理构筑物的占地和提高活性污泥法的出水水质。膜生物反应器克服了与污泥沉降性能有关的限制,且起到二沉池的作用。

某小区建筑中水回用工程采用“调节池+a/o膜生物反应器+接触池”处理生活废水的工艺流程,在膜生物反应器内,污水中的有机物被活性污泥降解,再通过设置的膜组件进行固液分离。该流程具有运行稳定,占地面积小,污水处理的效果较好,达到了中水回用的水质要求[3]。

该工艺具有占地少、出水水质稳定、排泥少、自动化程度高等优点。但膜的使用会增加投资,其运行费也较高,且易发生膜堵塞。但随着膜技术发展的成熟,该工艺将会在建筑中水工程中逐步推广使用。

2.4硝化生物处理与人工湿地相结合的处理工艺

该工艺一般适合中水原水为生活污水或优质杂排水,流程为:原水预处理硝化生物处理人工湿地后处理中水。

硝化生物处理也宜采用接触氧化法、曝气生物滤池等高负荷工艺,但是在设计时应以硝化负荷为主要设计参数。硝化生物处理运行期间以曝气进行有机物降解和氨氮硝化为主,总氮主要集中在后续人工湿地缺氧环境中通过反硝化去除。对于反硝化所需的碳源,可以采用原水补充,也可由环境景观水提供碳源。

该工艺具有出水水质稳定、排泥少、投资和运行费用低等优点,缺点是人工湿地占地较大,但是人工湿地有很强的生态景观效应,可以很好地融于小区的绿化景观。该工艺适合在拥有水景的住宅小区中推广使用。

3中水处理工艺的技术经济分析

在中水回用工艺技术经济分析中,吨水投资(或者工程总投资)和吨水运行成本应该是首要考虑的因素,因为它们直接关系到中水投资者的投资回报和中水使用者的经济接受能力。在保证吨水投资和吨水运行成本相对较低的前提下,综合考虑各个工艺方案的出水水质和其它影响因素,然后对各个方案分析对比后做出合理的选择。

潘琦等[[[]潘琦,王峰,刘军,杨海真.上海地区大型公共建筑中水工程成本效益分析[J].中国环境科学,2010,30(4):458-463.

作者简介:孙志伟(1987年~),男,湖北孝感市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给排水及绿色建筑设计与研究工作。]]针对上海地区大型公共建筑中水回用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当水价为6.10元/t时,工程效益主要集中在192.47~263.36万元之间,投资回收期为4~5a;单从中水工程的成本效益角度来看,上海现行水价偏低,建议适当提高水价或对中水回用工程进行补贴。某绿色建筑住宅小区中水回用工程研究表明非传统水源处理的运营成本0.82元/m3,当地水价为2.66元/m3,每年可以节省自来水费36.2万元[4]。张雅君等[2]的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各种用户中水设施的中水成本分别为:住宅小区1.74元/m3,机关学校2.64元/m3,餐饮娱乐3.24元/m3。广州某星级酒店中水回用工程研究表明,中水工程水处理成本总计2.17元/m3,广州商业用水水费和排污费合计3元/m3以上,该中水回用工程不仅有益于环保、节水,还有一定的经济效益[1]。

中水工程工艺设备投资指标如表1所示。

表1中水工程各工艺技术及经济比较[2]

中水处理工艺是通过实验研究和工程实践证明不断发展和成熟起来的,不同的处理工艺流程技术特点不尽相同,产生的经济费用就存在着很大差别。面对一个具体的工程项目,在众多的处理工艺中如何选出最为合理的,是决定工程成败的关键。这就需要对不同的工艺方案进行经济技术分析,根据主要的经济技术评价指标,选出最优工艺。

4中水回用工程应用展望

中水回用一方面可以减少环境排污量,减少环境污染;另一方面又能减少对水资源的开采,具有极高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对缓解我国淡水资源供需矛盾,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深刻的意义。

随着水费、排污费的逐步完善和实施,中水回用处理技术的提高,实际运行经验的积累,这种经济效益会逐渐增加,建筑中水回用工程的应用也将越来越普遍,会为城市节水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申芷娟,刘筠,刘永亮,等.建筑中水回用技术在星级酒店的应用[J].给水排水,2010,S1:320-322.

[]张雅君,庞维海.建筑中水系统的优化选择[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3,19(2):6-12.

[]吴昊,谢长青,王聪,等.建筑中水回用工程实例及分析[J].沈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6(4):316-319.

[]师前进,何强,柴宏祥.绿色建筑住宅小区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设计探讨[J].给水排水,2008,34(1):77-79.

化学工程和化学工艺区别篇6

“城镇化背景下中国社区舞蹈创意集成信息资源包”是对社区舞蹈原创优秀作品基础资料信息的整合和梳理,从社区舞蹈的基本概念、作品、人才、传播平台到国际社区舞蹈发展动态形成一个创新平台及集成服务体系,对于社会资源和舞蹈创意的融合起着重要的推动和提升作用。对于非专业舞蹈领域而言,该平台为第一个从“创意集成”入手,系统构架国内外社区舞蹈创造性资源和机制的重要信息平台,势必会成为推动我国社区舞蹈自身创意提升和资源整合创新的支撑性资源库,起到一定的引领、培育和推广的作用。同时,对于专业性舞蹈领域而言,本主题资源包将在观众拓展,特别是在内行观众涵育方面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同时也从概念、方法和手段上,为专业舞蹈编导和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另外一个释放创意、规划职业生涯的新平台。本主题资源包的立意在于立足本国实际、面向国际前沿,在理念和行动上,提高职业化舞蹈教育和非专业舞蹈培育的双重提升与超越,从而为建构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舞蹈生态系统提供重要的信息资源库,并在虚拟交互实验等层面推动我国舞蹈的教育性、文化性和社会的系统提升。

一、缘起

(一)国内外相关资源库建设状况作为专业性舞蹈发展的群众基础和社会舞蹈的主流,以城镇社区为载体的社区舞蹈,自20世纪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一批旨在优化舞蹈文化管理体制、推动舞蹈艺术可持续发展的信息资源库和主题性舞蹈参与项目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推广。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社区舞蹈组织管理或运营机构包括英国社区舞蹈基金会(FoundationofCommunity,UK)、英国基金会(DanceUK)、英国观众研究学会(audienceagency,UK)、澳大利亚艺术委员会(theaustraliaCouncilforthearts)、加拿大艺术委员会(theCanadaCouncilforthearts)、美国艺术基金会(nea,USa)等。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这些机构除了定期相关的舞蹈文化参与活动数据库、舞蹈观众数据库等信息外,还会组织相关调研和实践性研究项目,从信息平台构建、专业发展咨询和相关政策支持等层面有效推动了各国舞蹈生态系统的构建。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机构及其提供的系列信息资源、专业咨询报告、培训时间项目,有效地推动了国外专业舞蹈和非专业舞蹈的良性互动,获得了社会效益、文化效益和经济效益共赢的结果。事实上,作为舞蹈管理的高效模式,系列社区舞蹈信息资源库建设和主题性舞蹈参与项目推展,奠定了国外舞蹈发展的“正金字塔”结构模式。例如,在英国,已经形成了一个获得广泛认可的观念,业界人士“并不认为从事舞蹈教育工作或社区舞蹈工作的舞蹈家比全职剧场舞蹈演员或编导更不专业或更少创意。”相反,很多全球闻名的职业舞蹈大家正是从社区舞蹈领域转到职业舞蹈领域来的,而且这些大艺术家还会一如既往地从事舞蹈拓展和社区舞蹈的工作。应该说,这种从社区舞蹈中自然“培育”职业舞蹈家的模式,已经成为国外诸多艺术管理机构推动可持续舞蹈生态系统构建的基石。而这一艺术管理模式的重要操作平台就是各级各类社区舞蹈创意集成信息平台的建设以及相关主题性研究项目或实践项目。新世纪以来,特别是2006年以来,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第一届世界艺术教育大会的召开,构建艺术教育的全民机制、推动“大社区艺术观”的发展更是成为全球范围内社区舞蹈创意集成发展的“引擎”。在这里,“社区舞蹈”与其说是一个空间内的舞蹈发展概念,毋宁说是一个可以超越空间或区域界限的舞蹈生态系统建构的方法论。201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第二届世界艺术教育大会一份重要的纲领性文件,号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各成员国从社会、文化等层面入手推动艺术教育成为教育革新、文化多元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行动方式,在优化社区艺术的同时变革专业艺术教育的格局,使之成为全民教育和公民社会构建的重要手段。而该组织所的欧、亚、非等地区的艺术教育报告,也成为该领域重要的信息资源。在教育和学术领域,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社区舞蹈教育硕士项目、博士项目的开展,建立在可持续发展全民艺术教育观和大社区艺术观基础上的专题性系列研究开始出台,标志着21世纪社区舞蹈创意集成研究已经从政策、管理等层面过渡到人才培养的层面。而该高等教育机构正在开展的“舞蹈故事”(DanceStory)项目,正是一项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并资助的重要的参与性社区舞蹈创意信息集成数据库项目。在我国,群众性舞蹈活动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就已纳入国家文化管理体制之中,形成了一个体系完整、覆盖面广、发展历史较长的基于文化馆、群众艺术馆和青少年宫等基础设施的国办群众文化系统。新世纪以来,在原有群文系统的发展基础上,国家文化部又成立了专门的公共文化司,形成了一套以公共文化设施投入、国家及各级文化共享工程为基础,以政府“群星奖”为创意催化平台为抓手的国家群众文化管理和服务机制。另一方面,伴随着中国城镇化的发展,在我国部分大中城市里,以新型城市社区为依托、以社区内居民文化生活为主体内容的现代社区艺术也开始萌芽。同时,城市民众自发的娱乐生活活动也在城镇化进程中趋向多元,中老年健身舞蹈、白领阶层健身舞蹈和企业文化舞蹈拓展训练项目、舞蹈医疗、素质教育型小微舞蹈企业的兴起,也进一步改变了我国非专业舞蹈的组织、管理、运营和创意形态,形成了公共空间和非专业舞蹈空间里的多元化、参与性、体验式舞蹈生态格局。

(二)社区舞蹈创意资源库智囊团队的长线培育由于该领域实践形态是新世纪以来才开始大规模出现的,所以,成熟的各级各类信息资源库没有系统地建设起来。从政府文化管理的层面看,国家数字文化网的建设,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特别是国家公共文化设施投入的相关统计报告、国家文化共享工程数字信息的采集,以及“群星奖”信息模块等特色资源库的建设,为本课题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权威信息支持。从教学、科研层面看,北京舞蹈学院特色资源库等项目开展,成为本课题研究的重要基础。在机制创新的基础上,本主题资源包还将着力从人才培养和项目孵化的层面,强化本课题的实用性和有效性。首先,参与本主题资源包建设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具有超过一年以上的相关课题研究经验(多为北京市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和研究生创新实践项目的课题负责人或课题组核心成员),熟悉本课题研究对象,并具有一起工作的协同工作基础。其次,本主题资源的参与教师也是北京舞蹈学院艺术传播系艺术管理专业的专业教师,并先后承担过系列特色资源包建设和相关科研课题和创新实践项目的研究或教学指导工作,能够了解并深入本课题的研究。在一定的阶段还能将本课题研究的不同阶段的成果与其教学结合起来,实现研究成果的教学转换。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类研究在过程中就局部实现了成果转换的使用价值。再次,本主题资源包的建设还将从对策研究、创意思路等方面,推动国家各级各类艺术管理体制的创新,并从理念、方法、手段和案例等方面为舞蹈相关利益群体提供实用的创意集成路径与方法。最后,本主题资源包还将从多元的角度对采集到的创造性社区舞蹈素材进行创作分析,通过现阶段兴盛的网络媒介进行包装策划,力求将优秀的社区舞蹈艺术作品辐射向社会,从而引发大众对于社区舞蹈的重视和热爱。资源包的建设,能够促进学科案例实践教学和课程建设的提升,同时对于本院相关学科专业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具有重要的意义。让参与资源包工作的人员在实践中锻炼能力、积累经验,在艺术管理和创意产业研究方面不断开拓新思路,为今后的学科教学和学术研究搭建实践平台。

二、理论意义与实践探索

(一)主题资源包的艺术特色和制作技术创新“参与性”、“互动性”、“共享性”和“创造性”是本主题资源包建设的核心理念,也是该资源包最突出的艺术特色。该资源包整合了基于大社区艺术观念的国内外优势社区舞蹈资源,从人才、作品、平台等角度第一次全面、系统而又特色鲜明地集合了城镇化背景下原创性社区舞蹈的“创意之源”、“创意之法”、“创意之形”,不仅可以为公共文化服务系统内的广大社会文化指导员、舞蹈编导和广大的舞蹈艺术兴趣爱好者提供有效的创意集成理念与方法,而且还将通过对有关原创性社区舞蹈作品和编导的案例解析,为之提供适应未来社区舞蹈发展的文化政策、编创策划理论与技巧。从具体形态来看,本主题资源包以简洁、易读、详实的形式提供城镇化背景下社区舞蹈创意集成的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手段,并借助技术手段实现“创意激荡”和“创意交流”的互动虚拟演练。为此,除资源包必备的大量相关的舞蹈图片、视频和指导性内容外,本资源包还将从“参与性”、“互动性”、“共享性”和“创造性”角度设计一个“动作采集”和“网络编舞”的控制互模块。这种制作技术创新的目标是,在普通大众与舞蹈专业人士之间搭建一座沟通的桥梁,为专业舞者、编导、社区舞蹈爱好者、政府主导的文化场馆工作人员提供一个有效的信息交流和信息集成平台,使民众的参与性得到最大化发挥,专业舞者与非专业舞者一定程度上可以进行两类不同风格的平等对话与互动。该平台的最高目标是,优化资源配置,将原有国家文化管理体制下纵向积累的专业舞蹈创意资源(包括创作者和作品等)与现有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资源优势和平台优势进行优势互补和创意激荡的推动,推动专业“舞蹈社区”(包括专业艺术院校和院团)与在地“社区舞蹈”的优势互补,并使现有舞蹈文化资源的优势最大化。在此基础上,职业“舞蹈社区”与在地“社区舞蹈”的良性互动,将有助于推动区域舞蹈的良性发展,从而进一步推动舞蹈接受者从单向接受向参与式接受的过渡。而这种过渡将有助于不同的参与主体对自我及对方文化身份建立新的认识,在打破原有文化隔阂(包括大众艺术与精英艺术的文化区隔)的基础上,构建起一个城镇化背景下基于群体文化身份认同的新型“艺术社区”,从而为建构我国创意舞蹈可持续发展系统打下一个新基础。在本课题进行过程中,项目组将着力从“创意集成”的角度对北京市社区舞蹈进行针对性基础调研。具体而言,本课题研究将从“群星奖”获奖剧目、舞蹈类文化共享工程、区县街道级别群众性舞蹈活动和北京舞蹈学院参与、主持或辅导编排的非职业化舞蹈编导作品或舞蹈活动项目入手,本着“参与性”、“共享性”、“互动性”和“创造性”这四个基本原则,梳理出具有城镇化背景下中国社区舞蹈创意集成特点的社区舞蹈原创优秀作品、社区舞蹈创意人才及传播平台信息资源。具体内容包括:1)城镇化背景下中国社区舞蹈发展及管理概况(包括政策、法律等环境要素和代表性项目等)2)“群星奖”等国内社区舞蹈赛事平台及其代表性作品3)国内外原创性优秀社区舞蹈剧目集萃4)国内外优秀社区舞蹈编导和教育工作者介绍5)国内外社区舞蹈精彩片段赏析6)国内外社区舞蹈首演场地(含各类训练、排练场地等)7)国际社区舞蹈发展脉络及代表性项目介绍上述七大板块以北京地区社区舞蹈为重点研究对象,兼及其它地区和其它国家的相关资源梳理和整合。其目的是搭建一个创新型的社区舞蹈共享式信息平台,并借助有关研究性、主题性舞蹈教育或拓展项目,为我国舞蹈生态系统建构提供个案式的或者信息网络式的集成服务机制,促进专业舞蹈和社区舞蹈的完美融合。另一方面,在整个项目的推进过程中,舞蹈专业人与社区舞蹈参与人士的互动式主题实践项目,将从实践研究和范本研究的角度,为建构可持续化的舞蹈生态优化提供参照,力争在理论、政策和实践等层面上,探索在原有“送戏下乡”、“送戏进社区”等政府文化共享工程的基础上,探索建构多元化的参与性的社区舞蹈创意集成系统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以最终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提供实现专业舞蹈的观众拓展和非专业舞蹈的创意提升这样一个双赢目的的信息资源库。

(二)主题资源包的协同组织创新、使用特色及效益分析在协同组织创新方面,本主题资源包将依托核心课题组成员,通过网络视频会议、信息资源盘点、专题项目咨询等方式,有效整合教学、科研、政府和业界人力资源和信息平台资源,构建一个灵活、多元、开放、高效的创新机制。除了北京舞蹈学院和北京舞蹈家协会等组织机构之外,本主题资源包还将通过网络咨询和调研等形式整合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社区舞蹈项目,中华女子学院社区艺术管理专业(舞蹈编导方向),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舞蹈教育研究项目,中央芭蕾舞团团办等相关机构成员及其研究资源,在“城镇化背景下中国社区舞蹈集成创新”这一主题下,初步实现政府、企业、研究机构和教学机构的协同创新。该主题资源包建成后,将与北京舞蹈学院艺术传播系前三期主题资源包成果实现合拢,形成一张以时间为纵轴、以空间为横轴的舞蹈创意集成网络,该网络将包括“公共性”、“典型性”、“示范性”、“共享性”、“创造性”基本要素,为政府机关、教育工作者、舞蹈创意机构和培训机构等提供相关对策性建议和有关创意创作的参考:首先,舞蹈传播媒介(剧场、院团)资源包(2010年、2011年),涵盖了与舞蹈相关的北京市代表性剧院、剧场的软硬件信息,并分别以图片、特色演出剧照海报、文字介绍以及剧院相关视频内容的形式提供了系统的信息资讯。对于普通受众而言,该资源平台能够全面鸟瞰首都北京的主要类型的剧院、院团,通过资源包平台获取剧场及院团的位置、空间、内容以及特色等链接内容,能够非常便捷地了解重要场馆或院团相关信息内容。前两期资源包的建成,为各级各类舞蹈利益相关者提供了最基础的信息资源交流共享平台。其次,舞蹈艺术公共教育资源包(2012年)的建成,则有机整合了职业舞蹈体系之外的舞蹈参与信息,收集和展示了北京地区舞蹈公共艺术教育主体(群众舞蹈队、校园舞蹈队、特色舞蹈机构和项目)及其行为结果。无论是对于普通高校的公共艺术课程、社区的舞蹈爱好者,还是中小学学生舞蹈第二课堂来讲,该资源都以简洁、易读、详实的形式,通过提供大量相关的舞蹈文字、图片、视频等,使得公众对目前北京地区的非专业舞蹈发展现状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此次本主题资源包的建设,就是对前三期特色资源包的一次整合式超越或者集成。首先,本主题资源包将参照国际经验,依据现有社区舞蹈创意平台,沿着新中国成立以来舞蹈艺术作为公共教育资源而发展的时间路径,在历史的维度上以辩证的眼光分析社区舞蹈的历史沿革问题并详细梳理其发展脉络。同时,本主题资源包还将利用新的传播技术手段将现今大社区舞蹈观念的创意集成方法提炼并传播开来,着力考察城镇化背景下社区舞蹈创意集成的新理念、新手段、新方法和新成果,并运用手机app等应用软件的形式加以推广,在互动模块上建立起一个超越专业和非专业传统隔阂的创意集成的网络虚拟实验社区。

三、成果形态

自2010年开始,北京舞蹈学院艺术传播系特色资源包在舞蹈传播媒介资源包项目(一期)舞蹈演出剧场信息集成(2010年)、舞蹈传播资源包(二期)、舞蹈院团机构信息集成(2011年)和舞蹈艺术公共教育资源包(2012年)等连续三期相关特色资源包基础上,初步整合完成开展本课题研究的前期信息资源:城镇化背景下中国社区舞蹈创意集成信息资源包。舞蹈艺术公共教育资源包的建设,更是以公共艺术教育的视角为构建基础,通过调研、采风以及访谈等各种方法,系统地收集和展示了北京地区现有的舞蹈公共艺术教育资源。在建设过程中,项目组先后深入北京各大社区、公园及学校,在网络数据采集和甄选的基础上,走访和专访21支业余舞蹈队、14支社区舞蹈队、17支校园舞蹈队以及9个舞蹈公共艺术教育特色群体,为本课题的开展积累宝贵的前期经验和基础成果。本资源包主要涉及图片、视频及经典案例、专家名人网页flash、html、java等技术。同时,资源包的共享和资源建设力求能够实现web2.0的交互。本资源包的设计将从“群星奖”获奖剧目、舞蹈类文化共享工程、区县街道级别群众性舞蹈活动和北京舞蹈学院参与、主持或辅导编排的非职业化舞蹈编导作品或舞蹈活动项目入手,本着“参与性”、“共享性”、“互动性”和“创造性”这四个基本原则,梳理出具有城镇化背景下中国社区舞蹈创意集成特点的社区舞蹈原创优秀作品、社区舞蹈创意人才及传播平台信息资源。具体来看,本资源包主要以国内外优秀社区舞蹈作品及其创意实施模式为主线,从创意激荡、编创手法、人才培养、传播方式等角度,深入挖掘一套适合推动全民、全社群参与的舞蹈创意集成信息平台,以创意资源库的方式,推动可持续的舞蹈创意资源整合与再造。本资源包内容体系二级目录———社区舞蹈的组织机构、设施和赛事平台(图片100张,音视频10段、文本0.5万字、网页设计8个)、社区舞蹈编导、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图片200张、音视频20段、文本0.8万字、网页设计12个)、社区舞蹈优秀作品和剧目分析(图片300张,音视频18段、文本0.5万字、网页设计10个)、社区舞蹈的文化政策和发展历史(图片50张、音视频8段、文本0.5万字、网页设计8个)、社区舞蹈的创意集成机制和网络互动平台(网页设计1个)。其中网页整体设计思路是在视觉上构思为一张地图板式的“羊皮卷”。其主页内容分为“精彩片段”、“赛事平台”、“首演剧场”、“发展动态”、“剧目欣赏”、“编导介绍”和“概念描述”七个模块。七个模块囊括了“社区舞蹈的创意集成机制和网络互动平台”、“社区舞蹈的文化政策和发展历史”、“社区舞蹈的组织机构、设施和赛事平台”、“社区舞蹈编导、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社区舞蹈优秀作品和剧目分析”。在本课题进行过程中,项目组将着力从“创意集成”的角度对北京市社区舞蹈进行针对性基础调研,并结合国内外相关工作经验,建构起一个旨在打通专业和非专业壁垒的创意集成交互平台。主题资源包内容体系三级以上目录:一级目录:“城镇化背景下中国社区舞蹈创意集成特色资源包”+“羊皮卷”二级目录:“概念描述:社区舞蹈的创意集成机制和网络互动平台”(a模块)+“发展动态:社区舞蹈的文化政策和发展历史”(B模块)+“首演剧场:社区舞蹈的组织机构、设施”(C模块)+“编导介绍:社区舞蹈编导、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D模块)+“剧目欣赏:社区舞蹈优秀作品和剧目分析”(e模块)+“精彩片段:社区舞蹈优秀作品和剧目视频”(F模块)+“赛事平台:社区舞蹈赛事平台”(G模块)。三级目录(部分):1)城镇化背景下中国社区舞蹈发展及管理概况(包括政策、法律等环境要素和代表性项目等)(B模块)2)“群星奖”等国内社区舞蹈赛事平台及其代表性作品(G模块)3)国内外原创性优秀社区舞蹈剧目集萃(e模块)4)国内外优秀社区舞蹈编导和教育工作者介绍(D模块)5)国内外社区舞蹈精彩片段赏析(F模块)6)国内外社区舞蹈首演场地(含各类训练、排练场地等)(C模块)7)国际社区舞蹈发展脉络(B模块)8)国际社区舞蹈代表性项目介绍(a模块)。

四、结语

化学工程和化学工艺区别篇7

[关键词]倒置常规a2/o工艺脱氢酶活性电子传递体系活性

[中图分类号]p592[文献码]B[文章编号]1000-405X(2015)-2-263-1

0引言

传统的生物脱氮除磷工艺存在着诸多矛盾,诸如厌氧释磷反与硝化脱氮对碳源竞争、硝酸盐回流影响厌氧释磷等。张波[1]教授进行了生物脱氮除磷工艺厌氧、缺氧环境倒置效应等大量研究工作后,根据对试验现象的分析,结合对生物脱氮除磷规律的认识,提出了倒置a2/o工艺。该工艺将缺氧、厌氧环境倒置,形成缺氧/厌氧/好氧的工艺形式,并取消了常规a2/o工艺中存在的硝化液内回流,并适当加大了污泥回流比。自倒置a2/o工艺提出以来,大量试验和工程实际运行结果表明,倒置a2/o工艺具有高效污水生物脱氮除磷能力,该工艺相对于常规a2/o工艺具有明显的优点。

1实验材料和方法

1.1实验装置及水质条件

本文实验分别采用倒置a2/o工艺与常规a2/o工艺两套平行对比运行的连续流小试实验系统,两系统有效容积均为64L,缺氧/厌氧/好氧各区段有效体积比为1:1:2,各区用隔板隔断,交错开孔以免水力短流。用各区段局部完全混合、沿程推流的反应形式。非曝气段采用机械搅拌方式保持污泥混合均匀,曝气段采用砂芯曝气头直接曝气,好氧区Do控制在1.0~3.0mg/L之间,实验期间,反应温度控制在20℃-25℃之间。两套平行的试验装置处理相同VFas比例[2]的合成废水。为了方便取样和分析,小试系统活性污泥驯化完成后,由系统好氧区末端取混合污泥进行静态烧杯实验。

1.2烧杯实验方法

静态过程实验具体实验方法为:在连续流小试系统好氧区末端取5L活性污泥混合液,静置沉淀后弃去部分上清液,加入进水补足并混合均匀。采用换水率1/2,搅拌3h,曝气3h。倒置系统为搅拌一开始加入一定浓度硝酸盐氮,使系统形成缺氧/厌氧/好氧交替的环境;常规系统为搅拌1.5h时加入相同浓度的硝酸盐氮,使系统形成厌氧/缺氧/好氧交替的环境。好氧期间每隔30min取样测定反应微生物能量代谢活性的ttC-DHa、int-etS等指标。

1.3水质指标的分析方法

本文采用脱氢酶(DHa)活性、电子传递体系(etS)活性作为两系统代谢活性的指标,由于实验采用ttC和int作为人工电子受氢体来测定微生物的DHa和etS活性,以下分别用ttC-DHa和int-etS代表脱氢酶活性及电子传递体系活性。实验中int-DHa和ttC-etS的测定与尹军[3,4]文献中的方法相同。

2实验结果与讨论

60%VFas/CoDCr比例条件下两系统微生物代谢活性变化:

废水生化处理过程的实质是酶促反应过程,有机物在微生物酶的催化作用下进行一系列氧化还原反应。脱氢酶是一类蛋白质,是呼吸链的主干酶系。DHa很大程度上反应了生物体的活性状态,能准确和灵敏得表征生物体对其基质的降解能力的强弱。

由图1可知,倒置系统中微生物脱氢酶活性最大值和平均值分别为10.45mgtF/(gVSS・h)和9.66mgtF/(gVSS・h),常规a2/o工艺系统中微生物脱氢酶活性最大值和平均值分别为9.58mgtF/(gVSS・h)和9.02mgtF/(gVSS・h)。倒置系统脱氢酶活性最大值较常规系统提高9.08%,且好氧前期倒置系统脱氢酶活性到达最大值时间较常规系统提前0.5h。说明在进水碳源适中且VFas比例适中的条件下,倒置系统对污染物的降解能力明显强于常规系统。

由图2可以知,倒置系统中微生物电子传递体系活性最大值和平均值分别为225.04mgtF/(gVSS・h)和180.22mgtF/(gVSS・h),常规系统中微生物电子传递体系活性最大值和平均值分别为141.99mgtF/(gVSS・h)和129.66mgtF/(gVSS・h)。倒置系统电子传递体系活性最大值和平均值均比常规系统明显高,倒置系统电子传递体系活性最大值和平均值较常规系统分别提高58.5%和39.0%。由此说明,在进水碳源适中且VFas比例适中的条件下,倒置系统活性微生物量比常规系统要多得多,其对有机物代谢能力明显强于常规系统。

3结论与展望

在进水碳源适中且VFas比例为60%的条件下,倒置系统的脱氢酶活性和电子传递体系活性均比常规系统明显提高,尤其是电子传递体系活性,说明在该水质条件下,倒置系统对氨氮及有机物的降解能力较常规系统优。这与小试系统中及静态过程实验该水质条件下倒置系统对有机物和氮磷去除能力较常规系统强一致。

参考文献

[1]张波,高庭耀.倒置a2/o工艺的原理与特点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00,16(7):11-15.

[2]刘艳玲,任南琪,刘敏等.气象色谱法分析厌氧反应器中的挥发性脂肪酸(VFa)[J].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2000,(33):31-33.

化学工程和化学工艺区别篇8

(武汉科技大学湖北武汉430065)

摘要:高校大学生艺术团是大学生进行艺术实践的园地,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大学生充分展示自身爱好特长,激发自身艺术潜质的平台,是学校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核心亮点。因此,高校大学生艺术团如何长效运作成为当下大学生艺术团管理者不断探讨的问题。然而,对于有些跨校区办学的高校而言,如何进行跨校区的有序管理更是当务之急。对大学生艺术团如何长效运作尤其对跨校区院校大学生艺术团管理模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大学生艺术团;运作模式;跨校区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11.034

收稿日期:2015-03-23

高校大学生艺术团是由具有一定文艺基础并热爱艺术的在校大学生组成的群众性文化团体,属于学生社团性质。但又和其他学生社团有所不同,一般由各高校团委直接指导,发挥着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生艺术团是广大学生进行艺术实践的园地,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它往往以“弘扬民族文化,倡导高雅艺术”为宗旨,着力提高大学生艺术修养,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宣传学校改革成果。同时,通过艺术团的活动,使参与的学生在政治思想、认识水平、道德修养、精神面貌、价值取向等各方面都能得到艺术的熏陶与升华,身心得到协调发展。

1跨校区院校大学生艺术团发展存在的问题

加强高校大学生艺术团的建设和管理,已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亮点工作。然而,目前仍然存在一些管理和实施上的问题制约着高校艺术团的发展,尤其是对于那些跨校区办学的高校,因此大学生艺术团的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这些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1.1由于基础设施不健全以及其他原因,导致领导重视程度不同

对于跨校区的高校,就意味着不同校区之间的艺术团有着各自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方式,由于不同校区就意味着生源、地理位置、师资力量、基础设备有着不同,因此在某些具体问题,比如设备以及场所较好的校区,艺术气氛可能更为活跃,领导重视程度也就更大,而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或者老化的校区,艺术团的建设可能更为艰难,领导的重视程度和、学生的参与热情也就自然不如其他校区。

1.2由于地理位置差异,导致不同校区艺术团之间缺乏交流与沟通

对于跨校区的艺术团来说,不同校区都有艺术团的成员,他们都属于同一所大学中的同一个学生组织。但由于所处地理位置不同,甚至相隔较远,经常会出现由于缺乏交流和互相配合而导致的管理理念不一致的现象,训练进度不同,演出效果不佳。

1.3生源质量参差不齐,人员流动性较大

部分高校由于受专业的限制,无法招收艺术特长生,甚至有些高校的某些校区无法招收到艺术特长生,因此使得艺术团成员自身专业艺术条件不够,艺术水平都很难达到一定的高度,从而导致艺术团整体水平不高。另外,艺术团训练时间一般为课余时间,部分团员由于思想上不重视,没有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而经常缺席训练。特别是跨校区院校受地理位置和学制的影响,已培养出的文艺骨干由于面临升学、毕业、换校区等问题,而选择退出艺术团,造成人员的流失,影响艺术团的发展。

1.4缺乏专业教师跨校区指导,艺术作品质量层次不同

艺术团的训练水平直接决定着艺术作品的质量,多数高校艺术团都由各高校团委直接指导,但有些高校团委并没有配备足够专业的艺术指导教师。有配备专业艺术指导教师的高校,又由于跨校区办学原因,无法将师资力量均衡于各校区,就导致了不同校区艺术团的训练水平不平均,影响学生艺术作品的质量和层次。因此,专业指导教师各校区的配备对艺术团的发展和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跨校区院校大学生艺术团长效运作模式

2.1针对存在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使艺术团得到稳定良性发展

对于上述存在的问题,经调查研究,得出下列相应解决方案:

(1)大部分学生对于艺术团所带来的影响,以及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还是持肯定态度的。鉴于跨校区院校在不同校区的相应基础设施以及重视程度问题,调查认为,艺术团的职责是为学生的课余生活增添色彩,服务学生始终是艺术团成长的标杆。每一个艺术团成员都应该明确自己的职责。对学生群体的需要应该有一个切实的体会,虽然同属一个学校的不同校区,但由于各校区人员年龄层次不同,对艺术的理解、对艺术的喜好也略有不同。

不同校区应该对相应的艺术团进行专项投资,建设符合实际情况的大学生艺术团活动场地和相关设施,将设备进行合理分配,将师资力量进行整合,消除差距,使得不同校区艺术团能够走上良性循环。根据学生需求提供相应的设施,将资源合理细分。多邀请相关老师对当前工作进行指导以及对日后工作进行部署,群策群力,将不同校区进行一体化建设管理,增加机动性。设施固然不可移动,但可以组织相关人员去交流、学习。毕竟同属一个学校,跨校区活动也可以使得艺术团信息进行一个交流汇总,及时整理,及时上报,及时总结,及时改正。这样就可以达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

(2)艺术团成员由于艺术团自身发展需要,常常面临繁重的训练任务,以及成员自己本专业的课业任务,所以学生的身份注定了不同校区艺术团成员参加合练的时间较短,此时就需要加大指导老师的投入力量以及相应的时间投入。在平时训练期间,需要老师在不同校区进行流动指导。最好每一个相关项目配备3~4名指导老师,在表演期间可将师资力量进行整合集中,保证节目能够有一个较好的沟通,这就需要建立一个专门的管理体系,专门的管理老师,老师尽量保证专人专用,这样可以提高训练的效率。也可在训练中规定时间进度,以便合练的时候双方进度可以一致,但鉴于艺术类节目有时并无固定节点故该方法仅用来参考。

(3)跨校区艺术团由于某些学院需要在大三大四学年更换校区,容易使刚刚培养的人才流失,对此,可以在他们更换校区之后,继续在所在地艺术团进行训练、参演和比赛,从而使其得到认同感和归宿感。甚至对于有些特别突出的队员,可以在换校区之后直接任职各分队队长。同时,各校区艺术团可以在适当时候进行全体动员,有关领导可以亲自到场,以提高艺术团队员的集体荣誉感和训练激情。除此之外,各校区艺术团应该制定统一的奖惩措施,公平公正地杜绝纪律涣散、无故缺勤的现象发生,从而从根本上提高艺术团的训练质量。

(4)选择专业老师对艺术团进行指导,这个问题的调查在以上存在问题分析中也进行了相关阐述,老师一定要专业,也一定要专项应对。采取多对一方案,即多个老师对应一个项目组别。达到校区有别、老师无差的程度,在大型活动开展之时,也可以由老师进行及时沟通,互相交流。同样一批老师指导不会产生教育理念的偏差,对于学生在艺术道路的发展也可以起到积极作用。同样,指导老师的任职时间也要相应延长,形成一套成熟的管理理念和教育体制之后再决定是否更换新一批指导老师,这样可以使艺术团的艺术作品水平保持一个长时间的突出状态,也可以在艺术团换届这个青黄不接的节点稳定艺术团的发展,培养新生力量,良性循环,蓬勃发展。

2.2针对工科类院校特点,提出解决对策,健全大学生艺术团长效运作管理机制

由于一般工科类院校的艺术团在客观上存在一定的弱势,某种程度上已经影响到艺术团的发展,所以应该变被动为主动,解决相关矛盾。

(1)明确领导关系,重视专业指导与培训。艺术团必须明确领导关系,即必须有一个明确的领导部门,然后才能开展合理的改革与发展,这个部门要对艺术团的整体发展和前进步伐给与全面的把关。然后还要对学生群体有深刻的了解,能够及时将学生对相关活动的反馈送达艺术团,及时进行总结改进。也可以从思想上对艺术团人员给予一定重视,提高思想认识,在进行艺术指导的同时也应该定期开展思想认知,让艺术团成员从兴趣出发,到最后转变成自己的一份责任感。

(2)加大艺术团相关宣传力度,健全管理机制。艺术团的主要力量是艺术特长生,但由于工科院校的特殊条件所限制,艺术团必须另辟蹊径,广泛吸纳非艺术类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学生本身对艺术充满兴趣外,还需要加大对艺术团的宣传力度,可以聘请相关德艺双馨的优秀表演艺术家对艺术进行一个初步的讲解,让每一个学生可以深入了解艺术。这样也能加深艺术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为以后的管理打下基础。

在管理方面,学生在选择艺术团时往往是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但艺术团和其他娱乐性社团又有很大的区别,所以必须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独有的管理体系。需要建立一套相关部门制度,可以增加艺术团的弹性,不拘泥于艺术,反而可以让艺术更好地得到展现,让有其他才能的学生负责相关联络、管理、财务等事务,让那些热爱艺术的学生可以心无旁骛地追求自己想要达到的高度。但是管理和艺术两者必须进行有机结合,否则两者独立反而会起到相反效果。

(3)加强骨干培养与选拔,延长任职时间。艺术团的选拔和别的学生组织不同,需要考虑学生相应的艺术才能。但在培养骨干的时候就需要特殊选择与精心培养,大部分成员还是会积极服从管理,但也不排除有少数人员个性突出、不合群、不服管理。所以在干部选拔时,要选择能够对艺术团有正面积极影响的成员,要选拔除艺术才能突出之外,心理素质以及情商同样突出的人员。对于少数不服从管理的成员,不能听之任之,不能搞一刀切,这时就需要老师和骨干成员对其进行积极引导与劝解,毕竟这些人也可能成为艺术团以后发展的中流砥柱,也要将其特长充分发挥出来,不能使艺术团的人才流失。

对艺术团的调查发现,艺术团成员在大一属于学习期,大二大三属于活跃期,大四面临毕业,属于衰落期。所以,应当将艺术团骨干的任职时间延长到2~3年,延长艺术团成员的生命周期,可以让骨干的人格魅力得到更好的彰显,对艺术的理解得到更好的诠释。另外,人员的频繁更替流动也会对艺术团的工作开展增加难度,延长任期可以更好地熟悉工作、开展工作、丰富经验,带起队伍来也就更加游刃有余。

化学工程和化学工艺区别篇9

跨进新世纪,特别是撤县设区以来,*区委、区政府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的要求,及时作出了实施新*工程和共建共享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决策,倾力打造“实力*、生态*、文化*、富裕*、平安*”,着力推进竞争力提升、新农村建设、*区创建三大行动纲领实施,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实现迅猛发展。2*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21.36亿元,完成预算内财政收进75.5亿元,综合实力跃居全国百强县(市)第11位。在经济社会快速进步的同时,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工作,将“文化*”建设作为推进科学发展、*发展的重要内容,通过完善工作机制、保障经费投进、活跃群众活动、创新工作模式四位一体整体推进,激发了全区人民建设文化强区热情,文化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全区人民充分感受到共建共享“文化*”带来的成果。*区先后获得“全国万里边疆长廊建设先进地区”、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文物先进区、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一、规划与落实并行,着力完善文化工作机制

多年来,*区委、区政府始终将文化工作机制作为解决文化建设的全局性、根本性题目来抓,统筹规划、完善机制、强化保障,形成以文化规划为龙头,以文化工程为载体,以考核督查为抓手,以经费补助、表彰奖励为杠杆的文化工作机制。一是因地制宜,科学规划。1995年,*区委、区政府制定了《创建文化先进县和*明珠工程规划》,根据*区城乡一体化程度较高的实际,确定了“九五”期间以抓重点文化工程带动区域文化整体发展的思路。2*年制定的《*区文化事业“十五”规划》又提出:今后五年,*区将大力推进以村落文化为重点,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全面发展的基层文化建设,把建设先进文化的要求落实到基层。2*年制定了《*区文化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在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事业繁荣、文化竞争力提升、文化综合实力进步等方面作了具体规划,将建设具有独特魅力和生机的文化大区和文化强区作为今后五年奋斗目标。在今年召开的区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更是把文化建设特别是农村文化建设作为区委战略行动纲领的重要内容。文化建设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有的放矢,规划的持续性和阶段性实现有机结合。二是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发展文化事业,关键是要进步全社会特别是领导的文化意识,其着力点是要将文化工作纳进领导责任制。为此,*区、镇两级分别成立了由分管区长(镇长)挂帅的“创建文化先进县和*明珠工程领导小组”。2*年,为适应文化大区建设需要,成立了以区委副书记任组长的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建立了文化工作例会和*明珠创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2*年,又成立了由区委副书记任组长、包括12个部分负责人在内的“星光工程”创建领导小组,各镇乡(街道)和行政村(社区)也及时建立文化工作领导班子,实现了区镇村三级全面覆盖。同时强化考核,将文化建设纳进对区级相关部分、镇乡(街道)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完善领导责任制。此外还将文化建设列进了政府实事工程,组织人大、政协开展对文化事业的评议、视察等,强化督查力度。三是落实政策,保障投进。在*年至*年三年间,*区委、区政府每年拨出1*万元专项用于*明珠工程建设的奖励,现实际奖励经费已达338万元。2*年出台的《关于加快文化改革和发展的政策意见》中规定:区、镇(乡)两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进年增幅应高于经常性财政支出的增幅,区财政每年安排1*万元精神文明建设经用度于文化事业和文明创建活动,每年安排1*万元经费专项用于精品创作,区图书馆购书经费和文物保护费分别增加到3*万元和4*万元,镇(乡)每年安排人均4元以上的文化活动经费和图书购买经费等。2*年起每年拨出3*万元经费,专门用于对文化下乡、剧院高雅艺术演出、文化广场演出等活动的补贴。2*年到2*年三年间,区财政每年安排4*万元资金,用于扶助“星光工程”创建,镇乡(街道)按照区政府补助标准1:1的资金进行配套补助;每年安排2*万元资金,用于支持基层文化体育建设;每年安排3*万元资金,设立“区级文化体育专项资金”,真正做到了班子、规划、经费、措施四落实,从而形成了一个良好的投进机制、激励机制和工作机制。

二、投进与治理并重,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

文化工作的着力点要放在基层,面向公众。根据中共中心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文件精神,*区以文化部提出的基本阵地、基本队伍、基本活动内容和基本活动方式为抓手,不断加至公共文化建设力度,积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强化投进保障,努力夯实文化阵地设施。坚持联同共建、协调发展,推进区、镇、村三级文化设施协调建设。一是以重点工程为核心,进步区级文化设施承载能力。确定区文化艺术中心、区博览中心、区体育中心和区文化广场四个标志性文体设施作为“十五”期间的文化重点工程。2*年1*月,投资1.25亿元、总占地面积达277亩的*区体育馆投进使用;2*年9月,投资1亿元、占地68亩的区文化广场顺利竣工并投进使用;同年,投资1.2亿元的大学园区图书馆和区图书馆也已投进使用,实现了高校师生和社区居民知识资源的共享;2*年年初,投资1.9亿元、总建筑面积2.28万平方米、融演出、电影、文化培训、会议、文化交流等功能为一体的区文化艺术中心通过竣工验收并投进使用;今年上半年,*区历史上首个博物馆——*博物馆工程也已封顶,总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左右,项目总投资2.5亿元。四大重点工程的实施,极大进步了区级文化设施的承载能力和文化品位。二是以*明珠工程为抓手,完善镇级文化阵地设施。至2*年年底,全区2*个镇乡(街道)已建成省级*文化明珠13个,市级7个,累计建成(含改建)文化设施面积4.35万多平方米,邱隘文化城、古林文化中心、石矸街道东方文化体育中心等高规格镇级文化设施相继建成;13个镇乡(街道)的影剧院实现改造维修,全区所有镇乡(街道)均建有图书馆(室),其中万册图书馆13个。为进一步深化巩固*明珠创建成果,*区将从2*年开始实行“公共文化明珠镇创建工程”,从组织网络、阵地设施、文化活动、辅导培训和考核评估五方面提出更高要求。三是以“星光工程”和村落文化示范点建设为载体,推进村级文化设施建设。在深进实行村落文化示范点建设的基础上,从2*年开始,在各行政村、社区开展“星光工程”创建活动,构筑“十五分钟文化圈”。“星光工程”分为三星级、二星级和一星级三个等级,区政府三年内共设补助扶持资金12*万元,力争通过三年时间使全区行政村(社区)星级覆盖率达1*%。实施“星光工程”短短一年时间,全区共新建或改建室内活动场所面积达5.8万多平方米,新建或改建室外活动场地(休闲公园)面积达21万多平方米,农村建设路径总数达469条,覆盖面达8*%,村级图书室新增图书3*多万册,阅览室、乒乓室、篮球场、门球场等活动场地遍布各村(社区),建成三星级村落147个、二星级1*个、一星级19个,分别占行政村总数的36%、25%和5%。此外还建成了一批专题博物馆和主题文化公园,如投资7*多万元、占地17亩、建筑面积356*平方米的周尧昆虫博物馆和沙孟海书学院,投资3*多万元、总占地25*亩的主题文化公园——梁祝文化公园等。

注重鼓励引导,切实加强文化队伍建设。坚持政府鼓励引导和群众自发参与相结合,建设一支来源于群众、贴近于群众、服务于群众的文化队伍。一是抓职员,壮大充实文化队伍气力。*区早在*年就对全区文化站职员进行了定编,落实文化站干部的工资福利等相关待遇。此后,在《关于加快文化改革和发展的政策意见》中规定文化站干部实行专职专用,新任命的文化站长和新录用的文化干部原则上要有大专以上学历。2*年在各镇乡(街道)推行文化工作指导员和村级文化员制度,在协助制定文化建设规划、计划、帮助文化站拓展工作网络、策划组织文化活动等方面均取得明显成效。目前,全区现有镇乡(街道)文化工作指导员52名,村级文化员从原先的218名增至5*多名。二是抓培训,促进提升文艺骨干素质。积极参加省、市等上级部分组织的各类培训活动,实行文化站长季度工作例会制度,注重基层文化带头人素质培养;区文化部分每年举办2期以上业务培训班,采用外聘教师、下乡培训、蹲点辅导、菜单式培训等多种方式加强文化指导员、村级文体员和文艺骨干培训,单是区级部分年培训人数就在1*人次以上。三是抓团队,切实规范群众文艺团队治理。区级文化部分和镇乡(街道)文化站通过组织活动、举行比赛、业务指导等形式,积极组织培育群众文艺团队,在“星光工程”中更是对团队数目作了硬性规定,如今有6*余支文艺团队活跃在*各地,拥有较固定队员近2万人,成为*区群众文化活动的主要气力。同时,不断促进业余文艺团队的规范化治理,扎实开展业余文艺团队等级评估和奖励工作,全区现有甲、乙级业余文艺团队75支,区里给予他们3*元至1万元不等的奖励,有力推动了文艺团队向规范化、制度化发展。此外,*区还先后建立了8个民间艺术基地、4个少儿艺术培训基地和2*余支民间艺术表演队伍,培植了一大批群众文艺骨干,保存和弘扬了一批优秀民间艺术。

融合地方特色,不断丰富群众文化活动。一是丰富活动内容,培育社会新风。坚持把开展文化活动与移风易俗相结合,与进步群众素质相结合,与弘扬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相结合,以健康文明的文化活动培育社会新风。如近几年开展的全区文明村(单位)文艺调演、“反对、破除迷信”等科教电影放映活动、农民读书活动、“十佳躲书家庭”评选、民间文艺大会串、民间文艺大巡游等。尤其是在特色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丰富成果,涌现出了3个省民间艺术之乡和6个市“一乡一品”镇和13个市“一村一品”村。二是拓展活动形式,注重文化联动。坚持多样化、多层面和普及性、广泛性,充分动员社会气力,依托群众文艺队伍和现有文化阵地,形成了以大型文化活动为龙头、节庆活动为基础、镇村活动为主体的群众文化活动格式。先后开展了“中国梁祝婚俗节”、“相约*”文化艺术周、“放歌新*”、“文化进百村”、“星光灿烂新*”活动,吸引八一女篮落户*,建成国际象棋练习基地等,使其成为*区文化活动的重要品牌,今年1*月份还将举办首届群众文化艺术节。镇村文化活动日趋经常,钟公庙街道的文化艺术节已连续举办四届,还有高桥镇的“蝶恋高桥”文化艺术节、横溪镇的“灵秀横溪”文化艺术节、咸祥镇的“嵩江之春”音乐会、古林镇的“席乡之村”音乐会、洞桥镇的“八戒西瓜节”、横街镇的“毛笋节”等,在各行政村(社区),各类具浓厚乡土气味的文艺活动蓬勃开展,健身、晨晚练、广场舞、腰鼓等成为群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年共组织文体活动达2*余次,参加人数近4*万。三是开展文化下乡,倡导文明乡风。深进开展文化下乡活动,区电影公司每年免费送电影下乡场次都保持在5*场以上,区越剧团每年免费送戏8*场以上,区文化馆充分发挥文艺“轻骑兵”的作用,经常性下乡辅导和组织小分队下乡演出,区政府还专门出资8*万元,购置了一辆集广场演出、宣传图片展示、活动书库多功能为一体的“文化直通车”,极大地方便了文化下乡工作。与此同时,群众性文艺创作活动得到广泛开展,一批作品如儿童话剧《我长大了》、《外婆教我的歌》、《*当代字画家作品集》和少儿舞蹈《戏班小顽童》、《远足》、《来发唱童谣》、戏剧小品《喜开门》,陆续在省和全国的重大文艺赛事中获奖。张家潭等村级文艺队积极开展送戏进城活动,使农民演出团队登上专业剧院舞台,在文艺精品工程建设上取得了新的突破。

深挖区域资源,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区历来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将此项工作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常抓不懈,通过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普查、非遗保护开发等举措,打造并拥有了一批不可替换、不可复制的传统文化瑰宝。在首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区的梁祝传说、朱金漆木雕2个项目名列其中,将梁祝文化推向了世界;在首批*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朱金漆木雕、骨木镶嵌、*走书3个项目名列其中;在首批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梁祝传说、朱金漆木雕、*走书、骨木镶嵌、跑马灯、金银彩绣、咸祥彩船、红帮裁缝制作技艺8个项目名列其中。今年上半年,*区的《三字经》、*走书、骨木镶嵌、红帮裁缝技艺4个项目又获准申报部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金银彩绣、红帮裁缝技艺、彩船制作技艺、跑马灯4个项目获准申报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区还被评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单位”。今年6月份开始,又开展了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对全区范围的非遗资源进行全面排查、整合、记录、编册成档,非遗保护工作卓有成效。

三、探索与发展并举,积极创新文化发展模式

文化来源于民间,发展于群众,而终极必定走向市场。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在“大文化、小政府”的格式影响下,单纯依靠政府办文化的模式终究是行不通的,传统的文化经营治理体制必须改革。面对市场经济对文化工作提出的挑战,*区委、区政府及时转变思路,探索公共文体设施有效的运作模式和治理机制,推进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力责备面激活文化事业和产业,大胆摸索出了一条“政府支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规范治理”的新路子。

实行政府治理和市场运作相结合模式。文化设施的治理维护需要大量物力、财力投进,由政府承担这一职能显然任务过重,且效果不佳。因此从2*年开始,*区就着手探索文化设施市场经营治理模式,先后对已建成的区体育馆、区文化艺术中心以面向全国公然招标的方式进行委托经营治理,收到了良好实效。同时,以公然招标的方式,吸引民营企业公道正当、有序地参与文化建设。在民间资本的帮助下,*全年戏剧演出达17*场、文化直通车演出达25*场以上,农村电影放映全面实现数字化,民营资本还参与到“文化进百村”、“千场电影百场戏剧进农村”和文化直通车欢乐基层行活动、文艺团队大汇演、镇级文化艺术周等大型活动。2*7年初,万达国际电影城、万达大型神采飞扬游乐园、乐天数码城玩派网吧一批高档次、大规模的民营文化企业相继开业,社会办文化的格式初露端倪。

实行政府投进和社会融资相结合模式。面对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文化事业仅仅依靠政府投进是远远不够的,如何利用市场资源,引导社会参与其中是文化事业长足发展的关键。为实现文化事业社会融资,一方面,我们积极引导鼓励,通过整体出让、文企联姻、企业冠名、社会赞助多种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另一方面,出台激励政策,规定了企业和个人对公益性文化事业捐赠,在其缴纳企业或个人所得税时,答应其在一定比例内予以扣除,用经济激励手段调控文化活动,调动社会办文化的积极性。在此影响下,社会参与文化事业的例子不断涌现:邱隘文化城吸引社会捐赠26*万元;石矸街道东方文化体育中心由政府无偿提供土地并减免相关税费,企业出资25*万元建设,实行共建共享共管的模式;下应街道在“星光工程”建设中,采取村企结对的方法,以活动场地企业冠名、村企阵地共用、送文化到企业、村企共同举办活动,引导本地一些企业与创建村结对,得到了充足的资金来源;新组建的区演出公司吸引了社会气力进股。

化学工程和化学工艺区别篇10

关键词:设施园艺工程农业现代化发展

目前我国从中央到地方掀起了大抓农业、科教兴农的热潮,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像雨后春笋遍地开花。"九五"期间,国家科技部将工厂化高效农业示范工程列为国家重大科技产业工程,这是唯一的一项农业产业示范工程项目,与电动汽车、小康住宅,高清晰度电视等高科技工业产业化项目并驾齐驱,这在我国还是第一次,说明了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性。所谓工厂化高效农业,主要内容就是指以蔬菜设施栽培及相关产业的研究与开发。设施园艺是我国农业领域一个重要的方面,蔬菜、花卉、果品是人民生活不可或缺的农产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设施园艺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产品的附加值也不断提高,经济效益显著。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谈到今后工作重点时,提到了"现代集约化种养技术",这里面的"种"指的就是设施园艺,它与人民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的提高关系极为密切,长期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大抓"菜篮子"工程,就证明了这一点。

设施园艺涵盖了建筑、材料、机械、自动控制、品种、栽培、管理等多种学科和多种系统,因而科技含量高,所以设施园艺的发达程度,往往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目前在推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建立的很多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主要内容也是在搞设施园艺工程;说明了设施园艺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设施园艺工程事业的发展,必须置身于农业现代化浪潮的大背景之中来考虑。

蓬勃发展的现实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五年,我国农业现代高潮到来的大背景,使得我国的设施园艺工程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表现在:

l、全国以蔬菜栽培为主体的设施园艺面积已达86.7万公顷(至1998年底),设施类型主要为塑料拱棚和日光温室,居世界第一位,比198:年增长了120倍。在一些大中城市郊区,蔬菜设施栽培面积已超过当地菜田总面积的10%以上,某些地区已接近30%,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明显缩小。设施栽培分布的地域不断扩大,80年代设施园艺主要在"三北"地区发展,而现在正向南方迅速扩展,发展势头已超过北方,尤其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发展更为迅速。

2、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以节能为中心的设施园艺生产体系。北方广大地区大力推广与发展节能型日光温室,冬季不加温在北纬40o左右的高寒地区生产出喜温果菜,更高纬地区可生产耐寒蔬菜,基本消灭了冬春蔬菜淡季;南方大力推广塑料拱棚及遮阳网,降温防雨,克服了夏季蔬菜育苗的难题,解决了长期没有解决的蔬菜夏淡季。加上全国疏菜大流通、大市场,全国各地蔬菜供应均衡稳定,丰富多彩,四季长青。人均蔬菜占有量高达240吨-250kg/人·年,居世界领先水平,其中设施蔬菜人均占有量目前也达到了33kg/人·年,比1981年增长164倍,为"菜篮子工程",做出了巨大贡献。

3、设施园艺工程的总体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具体表现在园艺设施逐步向大型化发展,小型简易类型比重下降约20%。通过大型现代化温室及配套设施的引进,促进了我国温室产业的发展,使我国新型优化节能日光温室和国产连栋塑料温室得到进一步推广,由于设施结构设计建筑更加科学合理,使得设施内的光温水气环境得以优化,有利作物生长发育,为高产优质奠定了基础。例如我国日光温室黄瓜的最高亩产已达2.5万kg/年,接近或达到设施园艺发达的荷兰、日本等国的水平。设施栽培作物种类日渐丰富,除蔬菜外,花卉也占有相当比重,果树设施栽培也正在迅速发展。

4、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大中城市近郊区的耕地不断减少,如何发展城市周边地区的农业?近年来提出了"都市农业"的概念,都市农业的定位是在城市周边,与大都市的二产、三产密切结合,融合服务于大都市,保证都市多元化、高质量消费的需要,要做到可持续发展,且有利生态环境的优化,因此往往把设施园艺做为首选项目。北京的"朝来农艺园"、"锦绣大地",上海浦东开发区的孙桥园艺试验场。东海农场等,将现代化的温室园艺与观光旅游结合起来,与向青少年进行农业科普教育结合起来,一举多得,拓展了设施园艺的功能,据统计仅在北京地区就有十多处,成为大城市周边的新景观。

5、近年来全国各地乃至到县乡等基层单位,都在积极探索农业现代化的道路,北京中以示范农场引进的现代化温室于1995年建成投产后,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参观者。不少农业主管部门也纷纷效仿,引进国外温室设备、专用品种、甚至专家,希望在自己管辖的范围内,建立起现代化农业的样板。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引进的现代化温室已达170多公顷,其中1995年以后引进的,占总面积的83.4%。通过对国外高科技设施园艺技术的全面引进、消化、吸收,也全面提高了我国设施园艺的学科水平,上海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效果显著。

6、随着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一些相关政策向农业倾斜,使得不少企业家也开始关注农业项目,他们看到农业现代化的美好前景,把投资热点转向农业,多数也是从事设施园艺生产。投资力度之大,是以往罕见的,以北京"锦绣大地"为例,它是一个民营企业,投资额已近亿元,主要从事设施园艺及现代化畜牧业,以企业化的管理机制,从事农业高科技产业开发,这是一种全新的农业产业,受到中央领导的关注。上述种种都为设施园艺工程事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为相关产业提供了难得的商机。

7、设施园艺工程的科学研究,受到建国以来从未有过的重视与支持

"九五"期间,国家科技部所列的部级工厂化高效农业示范工程项目,总体目标是瞄准21世纪农业发展趋势,集成国内外设施园艺高新技术,在北京、上海、辽宁、浙江、广东等不同生态气候型及不同区域经济特点的五省市,建设一批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先导,产业化为目标的科技经济一体化超前型示范工程模式,围绕蔬菜设施栽培的高产、优质、高效,主要研究内容有种子种苗工程、种植工艺工程、采后处理工程、设施环境控制工程、相关产业工程(包括温室制造、环控仪器设备、农机具、穴盘生产、蔬菜包装保鲜、专用肥料、生物农药厂等)五大方面。此项目已于1996年正式启动,2000年完成。该项目科研经费总投入高达5000万元,相当于"七五"、"八五"有关设施园艺重点项目经费总和的10倍,足以说明国家对设施园艺工程的重视。

与设施园艺工程有关的科研项目,不仅有应用技术的研究,还有基础理论的研究。199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将"设施园艺高产优质的基础研究"列为重点项目证式启动,这在我国设施园艺工程学科领域,是建国以来第一次,反映出我国的设施园艺工程学科水平已跃上新台阶。

8、已形成了一支从事设施园艺工程专业的科技队伍,二十年来这支老中青相结合的、强有力的梯队,为设施园艺的宏观决策,生产、科研、教学和推广,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一批中青年骨干正在茁壮成长,成为本领域的支柱力量,为顺利实现新老交替,使事业后继有人,兴旺发达。此外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146个蔬菜研究机构,其中绝大部分有从事设施园艺的研究机构和人员。部分农业院校,近几年来陆续开设了"设施园艺"课程,有的还开出了硕士、博士学位课,培养了大量高级人才。

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和过去比较,我国的设施园艺工程事业正处在建国以来最兴旺发达的时期,令人欢欣鼓舞,但也必需冷静地看到其中存在的问题及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

1、我国设施园艺的面积虽居世界第一位,但是以简易的类型为主,设施环境可控程度与水平低,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遇灾害性天气和年份生产没有保障,农民遭受损失,市场供应出现波动。

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统计,截止到97年全国蔬菜设施面积为84.11万公顷,其中中小拱棚面积为42.42万公顷,占到50%,这些都是很简易的设施。档次较高的塑料大棚为19.04万公顷,在冬季有相当一部分地区不能进行生产。塑料薄膜温室是冬季生产的主要设施,但以不加温为主。有加温设备的只有0.68万公顷,比例不到1%。至于现代化大型温室,全国总面积仅仅有170公顷左右,微不足道;而国土面积比我国小得多的荷兰,现代化温室面积却是我们的100多倍,可以全天候生产各种蔬菜和花卉,产品行销全世界。

2、设施园艺工程科技含量较低,无论设施本身还是栽培管理,多以传统经验为主,缺乏量化指标和成套技术,不符合农业现代化的要求,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尤其表现在作物的产量水平,尽管我国也有高产典型,但很不普遍,大面积平均单产与发达国家相距甚远。设施园艺发达的荷兰、日本、以色列…,无论蔬菜还是花卉,平均产量往往是我国的几倍乃至十几倍。荷兰温室番茄年产量中等水平即可达到60万kg/ha(即4万kg/亩),是我国的4-5倍。从专用品种到配套技术都很完善,设施的光、温、湿、气、肥各个环境因子,全可根据作物需要进行调控,为高产稳产提供了有力保证。

3、我国设施园艺的生产经营方式以个体农户为主,劳动生产率很低,只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10,甚至1/100。规模化产业化的水平更低,小农经济的生产和经营与日益发展的市场经济矛盾越来越突出,更难以走出国门与国际市场接轨。发达国家的设施园艺工程已形成独立的产业体系,我国还是分散的,以小型的乡镇企业为主,尤其在"硬件"的生产与制造方面技术水平、工艺水平不高,无法和发达国家相比。近年来随着外国温室公司不断涌入我国,他们的产品虽然价格很高,但因质量好,工艺精湛,还是受到欢迎,使我国原本就不太发达的相关产业,受到较大的冲击。

4、目前我国设施园艺的迅猛发展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高科技示范园区遍及全国,但内容雷同,设施园艺有较强的地域性,必需因地制宜才有效果。而目前一些地区或单位,不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和气候特点出发,盲目模仿别人,不惜重金进口外国大型温室,甚至还有个别领导把园艺设施建设做为"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只顾建设而没有明确的生产目的,设施虽然建起来了但效益很差。这些现代化温室冬季需要加温,夏季还需降温,耗能多、运行成本高,不适合中国国情,加之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和"大锅饭"的管理体制,使得生产不但不能赢利,还严重亏损,体现不出高科技示范作用,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对今后设施园艺工程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针对上述问题,必需引起有关方面的足够重视,及时加以解决,才能使我国设施园艺工程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得以持续发展。从本专业委员会的角度,提出如下建议:

l、大力扶植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设施园艺工程生产体系,尽快形成相关产业,这是提高我国设施园艺工程总体水平的物质基础,国家应在政策方面给以具体支持。

2、大力加强设施园艺工程相关学科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加大科研投入,组织部级的科研队伍,与地方密切合作,抓住关键问题(包含硬件和软件两大方面)联合攻关,边研究边开发,使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这是提高我国设施园艺工程总体水平和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保证。

3、尽快克服我国设施园艺事业迅猛发展的盲目性,尤其对外国现代化温室的引进工作,应有专门机构统一管理,引进之前要组织专家充分论证,新闻媒体的宣传要实事求是,正确引导。全国各地应分层次发展,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而不是搞花架子,做门面。从我国人均蔬菜的消费量看,目前蔬菜设施栽培面积不宜再盲目增加,否则会导致"菜贱伤农",关键要提高品质,增加花色品种。

4、设施园艺是一种受控农业,受管理技术的影响程度比自然农业大得多,我们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主要在于科技水平及科技含量的差距,说到底是人才素质的差距,所以必需注意培养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大力提高生产者的素质,这是摆在我们面前重要而艰巨的任务。应该千万百计,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大力普及设施园艺的科学知识,使我国的设施园艺工程尽快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才能使其持续、健康、迅速的发展。

充满希望的未来

设施农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设施园艺工程的发展方兴未艾。据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的预测,到2030年,全国设施园艺面积将达到170万公顷,是目前总面积的两倍,足以看出发展势头之强劲。到那时设施生产的蔬菜人均占有量,将达到50kg/年,占蔬菜人均占有总量的20%,比目前将提高51.5%。这意味着我们从事设施园艺工程事业的专家教授、科技人员及生产者肩上的担子还是不轻的,任重道远。我们设施园艺工程专业委员会,面对蓬勃发展的中国设施园艺工程事业,倍感兴奋之余,更感到责无旁贷、压力沉重。中国设施园艺工程的未来,之所以充满希望和活力除了文中罗列的那些令人振奋的发展数字之外,更重要的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洪流,正以排山倒海、不可阻挡之势,滚滚向前;而设施园艺工程做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方面,犹如激流中一朵绚丽的浪花,不断地汇入洪流,也将川流不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