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四年级数学题十篇四年级数学题十篇

四年级数学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0:10:46

四年级数学题篇1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四则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材第59页加减法与乘法的混合运算。

教学提示:

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计算,这些运算的运算顺序都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为了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教材选择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素材,由浅入深地促使学生理解混合运算顺序,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在有加法和乘法的计算中,无论乘法在前和在后都要先算乘法。通过活动,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发展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这一内容的学习也为今后的小数、分数混合运算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理解综合算式的含义,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

2、过程与方法:经历对比、推理、总结混合运算的特点,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进行正确的计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草稿本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到文具店买过学习用品吗?

生:买过。

师:买过什么文具?

生:买过2个笔记本和1支笔。

师:你买的笔记本每个几元,笔每只几元?

生:笔记本每个2元,笔每只1元。

师:,你们能帮他算一算一共要用去多少钱吗?

生:5元。

师:你怎么算的?

生:先算笔记本的钱2×2=4(元),再算4+1=5(元)

师:说得很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类的问题。出示课题:加减法与乘法的混合运算。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例题

师:生读题,说说要解决的问题。

生:买文具盒和书包一共用去多少元?

师:独立列分步算式解决问题。小组内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师:谁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先算6个文具盒多少钱,就是6×7=42(元)再算一共用去多少钱。就是42+55=97(元)

师:谁能把这两个算式合并到一起吗?

生:可以写成:6×7+55

生:还可以写成:55+6×7

师:这两个算式对不对。(小组讨论)

生:第一个对。因为先算乘法,第二个先算加法。

师:像上面的算式无论乘在前还是在后都应该先算,所以都对。在一个没有括号综合算式里,有乘又有加减。应先算乘,后算加减。

讲解:像同学们这样,分列了两个算式,一步一步去解答。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分步解答”,这两个算式叫“分步算式”。我们还可把这两个算式合在一起列成一道两步的算式,这种算式叫做综合算式。在综合算式中,我们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

设计意图:再现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计算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2、试试身手。

81-17×4

师:计算这道题时,应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生:先算乘法,后算减法。

81-17×4

=81-68

=13

再次总结:在一个没有括号综合算式里,有乘有加减。应先算乘,后算加减。

三、巩固新知

1、完成第59页试一试。

2、将下面两个算式合成一个综合算式。

(1)3×5=15

20+15=35

(2)6×8=48

48-18=30

3、亮亮今年7岁,爸爸的年龄是亮亮的5倍,爸爸比亮亮大多少岁?

答案:1、536、12、20+3×56×8-183、28岁

四、达标反馈

1、24×3+19(注意运算顺序)

2、森林医生。(改正错误)

16+40×8

=56×8

=448

3、小红拿50元钱去买8个6元一个的笔记本,应找回多少钱?

答案:1、912、16+40×83、2元

=16+320

=336

五、课堂小结

师:大家回顾一下,综合算式中有乘有加减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先算乘,再算加减。

师:为什么?

生:因为加减是同级运算。

设计意图:让学生总结所学,在交流反思中,意识到学习方式的重要性和数学内容的延续性,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知识的欲望。

六、布置作业

1、我会列式计算。

3个7再加28是多少?

71减去6个8是多少?

2、我来算一算。

65-8×8

20+5×5

3、小明看一本故事书,看了4天,每天看6页,还剩13页没有看。这本故事书一共有多少页?

4、妈妈买来12盒月饼,每盒有9块。送给奶奶16块,还剩多少块月饼?

答案:1、49、232、1、453、37页4、92块

板书设计:

加减法与乘法的混合运算

分步:7×6=42(元)

42+55=97(元)

综合:7×6+55

=42+55

=97(元)

在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和乘法,应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看了四年级上册数学四则混合运算教学设计的人还看:

1.四年级数学上册预习提纲要点以及教案

2.2016年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3.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北师大版

4.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范文

四年级数学题篇2

关键词:小学四年;数学;教学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8-196-01

数学是一个有着极强的抽象和系统性的学科,对于知识点的积累也相当的严格,每一个单独的知识点都可以变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如果对于某一项知识没有完全的掌握,那对于整个数学都将会造成影响,也会对数学的思维和能力产生问题。故而对于学生的课堂学习能否有效的提升和科学获取思维能力就变成了一个对于课堂效果高低的衡量标准。而小学生的特点就是年龄小、认知低、对于事物的思维单一,所以小学教师的课堂更加需要突破,笔者根据小学生课堂现有的特点,结合实际教学分析难点问题。

一、小学四年级的常见的数学问题

1、大数的认知

学生的认知和学习基本是以万为基础进行数字学习,而万以内的数字在日常生活中也会有所设计,学生对于大数的学习也是以万为界定,万以内数的学习和巩固拓展。

2、乘除法

三位数乘法以两位数乘法为基础的一个乘法延伸,两位数的除法则是小学数学中整数除法的结束,而在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学生对于乘除法被动的接受,而不是主动的计算和研究,学生不能自主的掌握口算、心算、笔算以及估算的窍门或方法。而最科学的方法则是让学生使用简单、灵活的方式进行计算,并培养出知识扩展能力。

3、角和图形

角的度量主要是靠学生自主研究和动手测量得出的结果,并从结果中发现一定的数学规律,而这种现象在传统教学中已经被教师忽略并跳过。而对于图形的学习,是建立在角的基础上,重心转移到图形之间的相互转换。

4、四则运算和运算定律

让学生学会用两级运算解决数学难题,掌握正确的三步式解题,并运用到实际中。而通过研究和探索寻找到运算定律之间的关系和组合,并培养学生学会直觉,在短时间内快速的寻找到一个简单快捷的运算定律进行实际解答。

二、解决数学问题的多元化以及学习的必要性及合理性

实行数学的自主研究和方法多样化,本就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在班级内,不同的学生会因为不同的特性而寻求到属于自己的方法,而这种方法会为他人的思路产生启迪。而这种方法的多样性对于教育也非常重要,是培养学生具备行为的开阔性和发散性以及灵活性的主要过程,也是作为一个测量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的格尺,而解决问题的多样化同样也会激发学生的潜能。对于课堂教学,这种方法更利于对于题目的解答。数学的核心就是思维能力,学生的思维能力决定其多样化的提升,同时从分析和对比的过程中,学生又能对于自身的数学思维能力进行体会和反思。

对于教师而言,能够在课堂中充分的指导学生进行多元化的数学思维解题,也能将学生的思维扩展到最大,并克服传统课堂中对于学生的思维拘束问题,这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也会有一个推进作用。锻炼学生在解题时发挥自身的创造力,避免遇到没有公式可用的棘手问题,并推行小组合作学习,让自己的能力得到充分的提高。教师在进行数学的课程教育时应将重心放在学生的自主创造,并在对比中学会反思,结果是一样的,过程的多变的,我们不是教授学生求得结果,而是这个结果得来的过程,让学生使用不同的方法、过程、方式进行不同的体验,得到不同的乐趣。

三、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分析

1、掌握单元重点

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抓住一点就是重心,只有弄清楚教学的重心才能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本章提及的中心是指整个知识结构或是课题的目标中有着突出作用或是地位的内容,并且在以后的数学中有着极为广泛的作用,是解决问题的思维基础。难点是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和认知能力评判的知识点,教学重点是存在的,是客观的,对于数学的理解和运用也有着很大的影响,是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而实际存在的。

2、以旧引新,学会知识的拓展

数学的知识点都不是独立的个体,皆是有着相互联系的关系,将知识点分裂成个体进行传授,往往其作用都是极低的,对于学生建立数学构造以及数学的思维能力也是不利的。我们要了解,学生的认知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是一个累积,而对于数学的而学习也是以某一个点为基础,通过知识的累积从而得到成果。而新的知识是以旧的知识为基础进行的一个拓展研究,他们之间的联系是不可忽视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以学生已经掌握的旧知识为出发点进行新知识的演变,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自然就不会对新知识产生陌生迷茫和排斥的心理。

3、自主研究学习方法

教师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要将课堂的主体移交到学生的手中,充分的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启发,引导学生自主的研究数学问题。教师在课堂中因材施教,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自主探索,小组合作,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得到属于自己的理解和创新。教师放弃传统教学中的填鸭式和注入式教学,注重过程的解析,以学生为课堂主体,让学生自主解决数学中出现的问题,让学生体验解题的乐趣,从而爱上数学。

4、运用多媒体,建立新形势课堂

如今是网络信心教育时代,教师在课堂中应该充分的运用这一教学优势,放弃黑板粉笔式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加强学生兴趣,用听、说、看、读等等多元化进行信息的传递。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感官结合,同样也集中了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加大其学习的持久性。多媒体的应用是突破时间和空间约束,化静态为动态,增加学生的直观性,有效的突出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学习无限的科学知识。

参考文献:

[1]王琰.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师课堂提问有效性调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

四年级数学题篇3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计算。

(32分)

(共4题;共32分)

1.

(8分)

王伯伯把一根4米长的竹竿垂直插入鱼塘中,露出水面的部分是1.24米,这个鱼塘水深多少?

2.

(6分)

列竖式计算并验算

(1)

21.74-9.19=

(2)

84.65+7.39=

3.

(12分)

你认为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4.6+1.79+5.4

4.

(6分)

递等式计算:

(160﹣48÷12)×4

336÷[(36﹣29)×6]

62×(300﹣145÷5)

二、填空。

(22分)

(共11题;共21分)

5.

(1分)

(2019五上·河北期末)

小数2.955四舍五入保留整数是________,保留一位小数是________。

6.

(2分)

(2019四下·长沙期末)

有一个数,百位和百分位上都是8,十位和十分位上是0,个位上是3,这个数写作________,读作________,把它精确到十分位是________。

7.

(1分)

把0.008的小数点先向右移动三位,再向左移动两位,原数就________倍.

8.

(2分)

电线杆上的三角形支架是运用了三角形具有________的特点而设计的。

9.

(1分)

不改变小数的大小,把下面的数改写成三位小数。

30.01=________5.16=________3.4=________7=________10.07=________2.01000=________

10.

(2分)

在一个三角形中,∠1=105°,∠2=25°,那么∠3=________,这是一个________三角形;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角是60°,它的顶角是________,这个三角形也是________三角形.

11.

(2分)

(2019四上·临海期末)

一个梯形的上底是3厘米,下底是5厘米,如果将上底延长________厘米,下底不变,则变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如果将上底缩短3厘米,下底不变,则变成一个________形。

12.

(2分)

化简下面小数

0.30=________

12.300=________

13.

(4分)

(2019四上·山东期中)

7公顷=________平方米       8平方千米=________平方米

12000000平方米=________公顷=________平方千米

14.

(2分)

连线。

15.

(2分)

2018年国庆黄金周,广东全省共接待游客50496000人次,横线上的数读作________人次,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是________万人次。

三、判断题。

(5分)

(共5题;共5分)

16.

(1分)

(2019四下·尖草坪期末)

101×86=100×86+86(

17.

(1分)

任意一个三角形都可以画三条高。(

18.

(1分)

(2020五上·苏州期末)

5.60和5.6两个数相比较,大小相等,计数单位也相同。(

19.

(1分)

大于0.3而小于0.5的小数只有1个。

20.

(1分)

圆有100条对称轴

四、选择题。

(5分)

(共5题;共5分)

21.

(1分)

在梯形里面画一条线段,不可能把梯形分割成(

)。

a

.

一个梯形和一个三角形

B

.

两个三角形

C

.

两个梯形

D

.

两个平行四边形

22.

(1分)

(2018·浙江模拟)

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句。

①0.4与0.6之间的小数只有0.5。

②一个两位小数精确到十分位后约是10.0,这个小数最大是10.04。

③用三个1,两个0组成的最小三位小数是10.101。

④在3.08的小数点后面加上一个0,小数的大小不变。

a

.

1

B

.

2

C

.

3

D

.

4

23.

(1分)

小于8.98的数是(

)。

a

.

9

B

.

8.980

C

.

8.99

D

.

8.890

24.

(1分)

(2019四上·龙华)

运用简便方法计算49×99时应采用(

)。

a

.

49×100-99

B

.

49×(93+1)

C

.

49×100-49

25.

(1分)

(2018四下·南雄月考)

三角形任意一条边的长(

)另外两条边的和.

a

.

大于

B

.

小于

C

.

等于

五、操作题(10分)

(共2题;共10分)

26.

(8分)

(2018·永安)

根据统计图填空。

(1)

女生人数最多的是________组;男生人数最多的是________组。

(2)

美术组的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________%。

(3)

参加这三个兴趣小组的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________%。

(4)

参加这三个兴趣小组的学生共有________人,平均每组________人。

27.

(2分)

请在下面画一个一条边是3cm,边上的高是2cm的三角形;

六、解决问题。

(26分)

(共5题;共26分)

28.

(5分)

(2019五下·吴忠期末)

一根长30米的钢管锯成三段。第一段长7

米,比第二段短2.5米,第三段长多少米?

29.

(5分)

(2020三上·苏州期末)

同学们要种193棵树,已经种了118棵,剩下的树苗平均分给5个小组,每个小组还要种多少棵?

30.

(5分)

小刚的储蓄罐里有2分和5分的硬币共70枚,他数了一下,一共有194分。两种硬币各有多少枚?

31.

(5分)

(四上·路桥期末)

水果商李大伯带2000元钱去批发市场买苹果,买了25箱,还剩150元。每箱苹果的批发价是多少元?

32.

(6分)

(2020五上·深圳期末)

五(1)班同学去秋游,共48人乘船,大船和小船一共10只,正好都坐满。己知每只大船限坐6人,每只小船限坐4人,小船和大船各有多少只?

参考答案

一、计算。

(32分)

(共4题;共32分)

1-1、

2-1、

2-2、

3-1、

4-1、

二、填空。

(22分)

(共11题;共21分)

5-1、

6-1、

7-1、

8-1、

9-1、

10-1、

11-1、

12-1、

13-1、

14-1、

15-1、

三、判断题。

(5分)

(共5题;共5分)

16-1、

17-1、

18-1、

19-1、

20-1、

四、选择题。

(5分)

(共5题;共5分)

21-1、

22-1、

23-1、

24-1、

25-1、

五、操作题(10分)

(共2题;共10分)

26-1、

26-2、

26-3、

26-4、

27-1、

六、解决问题。

(26分)

(共5题;共26分)

28-1、

29-1、

30-1、

四年级数学题篇4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第1课时

(共8题;共8分)

1.

(1分)一个长方形森林公园长3千米,宽2千米.它旁边有一个边长800米的正方形牧场,森林公园的面积比牧场面积大多少公顷?

2.

(1分)口算

80×700=

10×30=

20×30=

100×50=

400×20=

42×200=

200×30=

90×10=

200×50=

300×22=

3.

(1分)科技书和故事书一共有205本,其中故事书比科教书少45本,科技书和故事书各有多少本?

4.

(1分)小明买了3本练习本,小芳买了同样的5本。小明比小芳少付6元。每本练习本多少元?

5.

(1分)两地相距563千米,一辆汽车行了3小时,剩下的路程比已行的多65千米。这辆汽车平均速度是多少千米/时?

6.

(1分)一个两层的书架,上层放的书本数是下层的3倍,如果把上层的书搬120本到下层,那么两层的书本数正好相等,上。下两层原来各有多少本书?

7.

(1分)把下面图所示的长方形,长增加5米,宽缩短3米后,它的面积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增加或减少了多少平方米?

8.

(1分)立新小学的校园是一个长方形,长80米,宽60米。今年扩建后,校园的长和宽都增加了20米(如下图所示)。现在的校园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参考答案

一、第1课时

(共8题;共8分)

1-1、

2-1、

3-1、

4-1、

5-1、

6-1、

四年级数学题篇5

圆的周长和面积》-单元测试1

一、单选题(总分:25分本大题共5小题,共25分)

1.(本题5分)把一个直径是4厘米的圆分成2个半圆后,每个半圆的周长是(

)厘米.

a.12.56

B.6.28

C.10.28

2.(本题5分)甲圆的直径长为8,是乙圆直径长的40%,则乙圆的周长是(

a.40%π

B.8π

C.20π

D.3.2π

3.(本题5分)要用圆规画一个周长为25.12厘米的圆,圆规两脚张开的距离是(

)厘米.

a.25.12

B.12.56

C.8

D.4

4.(本题5分)车轮滚动一周时,走过的路程是车轮的(

a.半径

B.直径

C.周长

5.(本题5分)一个圆的周长是62.8分米,圆的半径是(

)分米.

a.3.14

B.10

C.20

D.无答案

二、填空题(总分:40分本大题共8小题,共40分)

6.(本题5分)求半圆的周长时用公式:C=2πr÷2+2r

或者是C=πd÷2+d____.

7.(本题5分)把一个圆沿对称轴分成两个半圆后,周长增加了12厘米.每个半圆的周长是____厘米.

8.(本题5分)已知时钟的分针长4厘米,从上午9点到下午3点,它走了____厘米.

9.(本题5分)一个挂钟的时针长20厘米,一昼夜.这根时针的尖端走了____米.

10.(本题5分)用一根铁丝围成一个圆,半径正好是5分米,如果把这根铁丝改围成一个正方形,它的边长是____分米.

11.(本题5分)一个圆的周长是25.12cm,则这个半圆的周长是____cm,这个半圆的面积是____cm2.

12.(本题5分)自行车的车轮滚动一圈,所行驶的路程等于车轮的____。

13.(本题5分)一根铁丝围成一个圆,半径是6分米,如果这根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它的边长是____分米。

三、解答题(总分:35分本大题共5小题,共35分)

14.(本题7分)动手画一个半径为2cm的半圆,并求出它的周长和面积.

15.(本题7分)张大爷有一块半径4米的圆形菜地,他想把菜地用篱笆围起来,最少需要多长的篱笆?

16.(本题7分)计算圆的周长时,已知r,C=____;已知d,C=____.

17.(本题7分)求下面图形的周长.

(1)

(2)

18.(本题7分)看图求周长.

冀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四

圆的周长和面积》-单元测试1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1.【答案】:C;

【解析】:解:3.14×4÷2+4

=6.28+4

=10.28(厘米)

答:每个半圆周长是10.28厘米.

故选:C.

2.【答案】:C;

【解析】:解:8÷40%×π=20π,

答:乙圆的周长是20π.

故选:C.

3.【答案】:D;

【解析】:解:25.12÷3.14÷2

=8÷2

=4(厘米),

答: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是4厘米.

故选:D.

4.【答案】:C;

【解析】:解:车轮转动一周时,所行走的路程即是车轮边缘的展开,即周长;

答:车轮滚动一周时,走过的路程是车轮的周长.

故选:C.

5.【答案】:B;

【解析】:解:已知C=62.8分米

r=C÷2π

62.8÷2÷3.14

=31.4÷3.14

=10(分米)

答:圆的半径是10分米.

故选:B.

6.【答案】:正确;

【解析】:解:解:圆的周长的一半是:2πr÷2=πr或πd÷2,

一个半圆的周长是:2πr÷2+2r或πd÷2+d;

故答案为:正确.

7.【答案】:15.42;

【解析】:解:圆的直径:12÷2=6(厘米),

半圆的周长:3.14×6÷2+6,

=18.84÷2+6,

=9.42+6,

=15.42(厘米);

答:每个半圆的周长是15.42厘米.

故答案为:15.42.

8.【答案】:150.72;

【解析】:解:下午3点=15点,

15时-9时=6时,

2×3.14×4×6,

=3.14×48,

=150.72(厘米);

答:分针的针尖走了150.72厘米.

故答案为:150.72.

9.【答案】:2.512;

【解析】:解:3.14×20×2×2,

=3.14×40×2,

=3.14×80,

=251.2(厘米)

251.2厘米=2.512米;

答:这根时针的尖端走了2.512米.

故答案为:2.512.

10.【答案】:7.85;

【解析】:解:3.14×5×2÷4,

=3.14×2.5,

=7.85(分米).

答:它的边长是7.85分米.

故答案为:7.85.

11.【答案】:20.56;25.12;

【解析】:解:25.12÷2+25.12÷3.14

=12.56+8

=20.56(cm)

3.14×(25.12÷3.14÷2)2÷2

=3.14×42÷2

=25.12(cm2)

答:这个半圆的周长是20.56cm,这个半圆的面积是25.12cm2.

故答案为:20.56,25.12.

12.【答案】:周长;

【解析】:车轮滚动一周所行的路程就是车轮一周的长度,即周长。

故答案为:周长。

13.【答案】:9.42;

【解析】:2×3.14×6÷4=37.68÷4

=9.42(分米)

则它的边长是9.42分米。

故答案为:9.42。

14.【答案】:解:以点o为圆心,以2厘米为半径画这个半圆如图所示:

所以这个半圆的周长是:3.14×2×2÷2+2×2

=6.28+4

=10.28(厘米);

半圆的面积是:3.14×22÷2

=3.14×4÷2

=6.28(平方厘米);

答:这个半圆的周长是10.28厘米,面积是6.28平方厘米.;

【解析】:圆心确定圆的位置,半径确定圆的大小,由此即可画出这个半圆,半圆的周长=πd÷2+d;半圆的面积=πr2÷2,由此代入数据即可解答.

15.【答案】:解:2×3.14×4,

=6.28×4,

=25.12(米);

答:最少需要篱笆25.12米.;

【解析】:根据圆的周长公式:C=2πr,代入数据,列式解答即可.

16.【答案】:2πrπd;

【解析】:解:已知r,则C=2πr;

已知d,在C=πd.

故答案为:2πr,πd.

17.【答案】:解:(1)3.14×10÷2+10

=31.4÷2+10,

=15.7+10,

=25.7(厘米);

(2)3.14×50+100×2

=157+200,

=357(米);

答:半圆的周长为25.7厘米;操场周长为357米.;

【解析】:(1)根据半圆的周长公式:半圆的周长=πd÷2+d计算即可;

(2)该图形的周长=两个半圆弧的周长+上下两边的长.

18.【答案】:解:3.14×1.5=4.71(分米)

四年级数学题篇6

6×5=36÷4=26+34=100-38=

4÷4=23-8=24÷6=7×1=

0×5=12÷3=30÷5=35-7=9×7=7+45=90-5=18÷9=

16+27=3×9=8×6=2×8=

二、用竖式计算下列各题。

37+46-5481-32-2742-34+57100-46-38

三、填空。

1、把口诀补充完整。

三七()五()四十()十六七()五十六

一六()()二十四

2、一块黑板大约长4()

一本故事书的价钱15()

一条黄约30()

爸爸的身高大约是1()75()

3、2+2+2+2=()×()

7+7+7=()×()

4×3=()+()+()

4、在()里填上“>”“<”或“=”。

50角()6元3元8角()23角4米()400厘米7×8+7()9×7

30厘米()1米

5、()里能填几?

()×4<2934>5×()7×( )<3083>9×()

( )×8<5560>( )×9( )×6<383×()<28

6、7米的8倍是()米,12是()的6倍,36是4的()倍。

7、两个乘数都是7,它们的积是();除数是8,被除数是(),它们的商是7。

8、有36朵花,每人6朵,可以分给()人;如果平均分给9人,平均每人()朵。

四年级数学题篇7

学习目标:

1、掌握解答稍复杂的应用题的思路并能正确解答,培养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比较、归纳。

2、通过创设情境,练习开放性题目,使学生初步了解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感受数学的作用。

3、培养学生学会比较、分析、并能应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会从题目的已知条件中找到数量关系,利用数量关系列出算式。

2、掌握几种常见数量关系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解题思路。

教学难点:

1、正确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2、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领悟到数量关系的来历和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过程:

一、情景体验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爸爸妈妈做什么工作?一天能做多少事情吗?(学生:知道!)

师:比如一个服装工人一天做2套衣服,30套衣服几天做完呢?

师:我看见有的同学已经知道了,能告诉我你是怎样想的吗?(说出数量关系)

老师引导:同学们都很聪明,做得很对,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蕴含着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复杂的应用题吧!(板书课题)

二、思维探索(建立知识模型)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前面学过哪些数量关系吗?

师:

同学们都很棒,真不错!现在大家一起来回顾一下所学的数量关系:

板书: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速度×时间=路程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路程÷时间=速度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路程÷速度=时间

单价×数量=总价

……………………….

(让学生把数量关系填写完整并写在书上)

师:写完数量关系的同学请思考下,你在写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

学生a:只要记得其中一个就可以写出另外两个数量关系

学生b:一道乘法算式,两道除法算式………

师:同意他们观点的请举手!

师小结:记住一个数量关系,根据题意灵活应用。

展示例1某发电厂有10200吨煤,前十天每天烧煤300吨,后来改进炉灶,每天烧煤240吨,这堆煤还能烧多少天?

学生齐声读题目

先解答下面各题,再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1)

前十天共烧了多少吨?

(2)

还剩下多少吨?

(3)

剩下的煤还能烧多少天?

师:现在大家能用上面的数量关系解决例1中的问题吗?

第(1)问现在抢答开始!

第(2)问谁能回答?

(由学生剖析,老师点拨)

师:第(3)问呢?剩下的煤还能烧几天如何求?(剩下吨数÷每天烧的吨数=还能烧的天数)

每天烧的吨数是用300吨还是240吨?为什么?

(学生:因为题目求的是这堆煤还能烧几天就是求剩下的煤还可以烧几天)

引导学生说出上面几问的数量关系,并写出数量关系式。

(1)每天烧×天数=已烧的

(2)总吨数-已烧的=剩下吨数

(3)剩下吨数÷后来每天烧=还能烧的天数

师:同学们会根据上面几问的解答列出综合算式吗?试一试!

(10200-300×10)÷240=30天

答:

三、思维拓展

展示例2

例2:师傅和徒弟同时开始分别加工200个零件,师傅每小时加工25个,完成任务时,徒弟还要做2小时才能完成任务。徒弟每小时加工多少个?

学生读题:

师:根据题意,你知道哪些信息?

(学生回答)

师:徒弟还要做2小时才能完成任务是什么意思?

(学生思考回答)

师:师傅的工作时间你知道吗?如何求?

师引导:知道了师傅的工作时间,我们就可以知道徒弟的工作时间。

师:徒弟的工作量是多少呢?徒弟每小时加工多少个该如何求?

引导学生先写出数量关系,再列出算式解答.

200÷(200÷25+2)=20个/时

答:

展示例3

甲、乙两地相距200千米,汽车行完全程需要5小时,步行需要40小时。张强从甲地出发,先步行8小时后改乘汽车,还需要几小时到达乙地?

方法一:

师:根据题意,你知道哪些信息?(学生回答)

师追问:题中求还需要几小时到达乙地是什么意思?是走完全程需要几小时吗?(学生回答)

师追问:先步行了多少路程呢?怎样求出?(速度×时间=路程)

师引导:还需要几小时就是求步行8小时后的路程改乘汽车的时间。(注意“还”的意思)

(学生写出数量关系后,尝试解答)

方法二:同学们这道题还有别的思考方法吗?

师引导:根据“汽车行完全程需要5小时,步行需要40小时”这句话可以理解成汽车走1小时就相当于步行走8小时,那么已经步行走的8小时看成是汽车走了1小时,还需几小时呢?(还需要5-1=4小时)

师小结: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展示例4

例4:某筑路队修一条长4200米的公路,原计划每人每天修4米,派21人来完成,实际修筑时增加了4人,可以提前几天完成任务?

师:根据题意,你知道哪些信息?

师:要求提前几天是什么意思呢?(实际时间比计划时间少几天)

师:计划时间和实际时间知道吗?如何求?

师引导归纳出: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学生尝试解答)

小结:分三步完成:

1、先求出原计划时间;2、再求出实际时间;3、然后求出提前几天完成。

四、融会贯通(知识模型的拓展)

展示例5

例5:自行车厂计划每天生产自行车100辆,可按期完成任务,实际每天生产120辆,结果提前8天完成任务,这批自行车有多少辆?

师:根据题意,你知道哪些信息?

师追问:结果提前8天完成是什么意思?

学生a:就是比计划时间少做了8天

学生b:

计划时间多用8天时间

师:如果实际时间跟计划时间一样多,是不是还要做8天?会出现什么情况?(这里注意了是以计划时间为标准的)

学生:会多出120×8=960辆

师:为什么时间一样,会多出960辆呢?

生:因为实际每天多出(120-100)20辆

师追问:一天多20辆,结果多出了960辆,从这个信息你能知道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

师引导:要想求自行车的总辆数,根据数量关系;总数=每天生产×天数,必须知道时间和工作效率,所以首先要求出时间.

(学生尝试解答)

计划时间=120×8÷(120-100)=48天

48×100=4800辆;或者(48-8)×120=4800辆

答:

展示例6

例6:甲数是乙数的3倍,丙数是乙数的4倍,丁数是丙数的一半,四个数的和是1040,丁数是多少?

师:这道题的数量关系看起来比较复杂,不如我们利用线段图来弄清它们的关系。

师追问:

“甲数是乙数的3倍”“丙数是乙数的4倍”这些条件是说的甲和丙都跟谁在比?把谁画为一份?“丁数是丙数的一半”是什么意思?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画出线段图:

师:四个数的和是1040,从图中看出四个数合起来是多少份呢?可以先求出什么?(引导学生利用和倍问题的数量关系求出丁数)

乙数:1040÷(1+3+4+4÷2)=104;丙数:104×4=416;丁=416÷2=208或者104×2=208

即学即练:

被除数、除数、商三个数的和是212,已知商是2,被除数和除数是多少?

(注意:商是2的意思理解成被除数是除数的2倍,利用和倍问题解决,可借助线段图分析)

除数:(212-2)÷(2+1)=70

被除数:70×2=140

五、小结:

1.

通过这节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

四年级数学题篇8

【题目】

[来源:学.科.网]

【答案】

四年级奥数天天练试题及答案1.26

【题目】

[来源:学§科§网]

【答案】

四年级奥数天天练试题及答案1.27

【题目】

【答案】

四年级奥数天天练试题及答案1.28

【题目】

[来源:学,科,网Z,X,X,K]

[来源:学#科#网]

【答案】

四年级奥数天天练试题及答案1.29

【题目】

[来源:学科网ZXXK]

【答案】

四年级奥数天天练试题及答案1.30

【题目】

【答案】

四年级奥数天天练试题及答案1.31

四年级数学题篇9

一、提出问题进行补充条件的练习。

简单应用题一般都有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这种形式的练习的具体做法是:提出一个问题,要求学生补出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而且补出的条件的数据要合理。

二、根据已知条件提出多个问题的练习。

例如结合已知条件:“同学们参加搬砖劳动,五年级5个班,每班搬砖650块,四年级4个班,每班搬砖596块”。在教师启发下,同学们提出了这样9个问题:

1、一共有几个班参加劳动?

2、五年级共搬了几块砖?

3、四年级共搬了几块砖?

4、四、五年级一共搬了几块砖?

5、五年级比四年多搬了几块砖?

5、四年级比五年级少搬几块砖?

7、五年级与四年级每班相差几块?

8、四、五年级9个班平均每班搬几块?

9、四年级再搬多少块就和五年级搬的同样多?

以上两种形式的练习能够帮助学生初步应用分析、综合的逻辑思维的方法,掌握初步的逻辑推理。第二种形式的练习还能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根据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设计一系列问题,进行口述练习。

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是解题思路。最常用的解题思路有分析法和综合法。本人在复合应用题的教学中分别由从问题出发推想到已知条件的逆推思路与从已知条件出发推想到问题的顺推思路,设计一系列问题,让学生进行口述练习,帮助学生学会用分析法和综合法解题,初步掌握逻辑推理。实践证明,这种练习能获得较好的效果。

例如:“中心小学二年级有4个班,每班40人,三年级有3个班,每班36人,二、三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用分析法来分析,提出以下问题请学生回答。

“这道题要我们求的问题是什么?”

“要求二、三年级一共有多少人,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

“二、三年级各有多少人,题目有没有直接告诉?”

“从题目的已知数中能算出二年级有多少人吗?根据哪两个条件可以算出?”

“三年级有多少人怎样算呢?”

“这道题要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作综合法来分析,提出下列问题请学生回答。

“这道题告诉我们哪些条件?”

“知道二年级有4个班,每班40人,可以求出什么?”

“知道三年级有3个班,每班36人,可以求出什么?”

“知道了二、三年级各有多少人后,可以求出什么?”

“这道题应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四、给出一些有多余条件的应用题,让学生根据问题正确地选用已知条件。

这一类型的练习,不但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量之间的依存关系,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比较、判断能力。

例如:一支铅笔的价钱是2角,一块橡皮擦的价钱的6分,一个铅笔刨子的价钱是3角,一瓶墨水的价钱是1元2角,一支钢笔的价钱是3元8角。问:

1、买一支钢笔与一个钢笔刨子要多少钱?

2、买3支钢笔与一块橡皮擦要多少钱?

3、买一支钢笔与一瓶墨水要多少钱?

4、买一瓶墨水比买3支钢笔多多少钱?

5、买一个铅笔刨子的钱可买几块橡皮擦?

五、根据式题编造文字题的练习。

例如:式题248÷4=62从意义上来编造的文字题有:

1、把248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多少?

2、248里面有几个4?

3、248是4的几倍?

从术语上来编造的文字题有:

1、被除数是248,除数是4,商是多少?

2、除数是4,被除数是248,商是几?

3、已知两个数的积是248与其中一个因数是4,求另一个因数是多少?

从读法上来编造的文字题有:

1、248除以4得多少?

2、4除248是多少?

3、248与4的商是多少?

通过这种形式的练习,学生不但进一步理解除数、被除数、商的概念,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而且还掌握初步的抽象、概括思维方法。

除了以上介绍的几种形式的练习外,经常让学生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练习。这些类型的练习,有利于拓宽学生思路,培养学生的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在培养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应注意发展学生的非逻辑思维,使学生在小学阶段就能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四年级数学题篇10

[关键词]海州地区小学生算术思维代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5)29-055

一、调查背景

从算术思维向代数思维过渡,是学生认知过程的一次飞跃,是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极为重要的转变阶段。2001年,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阶段应安排丰富的代数学习素材,发展小学生的代数思维,促进小学生实现由算术思维向代数思维的过渡。《美国学校数学教育的原则和标准》中也提到:“通常,学校数学课程要等到初中或高中才明确地包括传统的代数,建议在小学就包括代数。”

在参阅文献的过程中发现,“数与代数”是小学甚至是整个数学学习中最为重要的部分,而代数思维的培养更是贯穿于整个数学学习当中。而在小学阶段,学生是处在算术思维水平还是代数思维水平,或者是从算术思维过渡到代数思维的阶段,很值得研究与探讨。因为它对于小学生主动学习代数知识以及教师教授代数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有着深远的影响,甚至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很好地从算术思维过渡到代数思维。成功的过渡在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中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主要研究三个问题:(1)同一年级的学生主要处于什么思维水平?(2)对于同一问题,不同年级的学生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3)对于同一问题,男、女生之间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通过本次调查研究,可以了解海州地区小学生当前代数思维的发展水平,从而有利于教师帮助学生完成从算术思维到代数思维的过渡,引导学生学会用代数思维来思考数学问题。通过本次研究,还可以探究小学数学教学中影响学生代数思维的因素,进而开发学生的代数思维能力,实现小学数学到中学数学的成功跨越。

二、研究方法

(一)问卷设计

已进行的研究使用了包含加法和减法的数式填空题。而本研究因为涉及三、四、五年级学生,所以问卷中有四个大题,即第一题加法、第二题减法、第三题乘法和第四题除法,每个大题又分出三个小题,总共12道题。

这些题目采用逐层递进的方式进行编排,以第一题为例,最开始是含有两个未知数字的数式填空。

问题1(a):在空格a和空格B中填入适当的数字,使式子成立。

18+a=20+B

这样的式子可以潜在的起到推动作用,促使学生进行代数思维。虽然利用计算的方法也可以得出正确答案,但是学生只有超越算术思维,才能识别出式子中的一般结构关系,从而认识到使用代数方法来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和数学问题的优越性。

然后是将前面的式子中的数字进行改换,并给出一个未知数字的值,求另一个未知数字的值,并要求写出计算过程。

问题1(b):如果用234代替18,236代替20,如果空格a中填了19,那么空格B中应该填多少?写出计算的过程。

这个问题能够从具体的数字例子中做出正确的数字概括,这是代数推理中的关键因素。

最后要求学生直接写出两个未知数字之间的关系。

问题1(c):当式子成立时,空格a和空格B中所填的数字应满足什么关系?

(二)研究样本

样本取自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地区某小学,该校学生的数学素养、数学思维发展水平在海州地区乃至全市范围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三)数据收集

为了确保问卷的随机性,在2012年6月,对学校三、四、五年级部分班级共478位学生进行了问卷测试,其中男生261人,女生217人,共回收有效测试卷三年级151份,四年级157份,五年级158份,均超过发放问卷的95%。

(四)数据分析

代数思维水平: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代数思维是指建立数感和符号意识,发展运算能力,树立模型思想。美国nCtm标准认为,代数思维是指理解变量、代数式,方程的概念;用数字、表格、图形、文字、方程表示信息,并探究这些表征的相互关系;使用具体的、非正式的、形式化的方法求解线性方程组、不等式、非线性方程组;使用代数方法来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和数学问题。

算术思维水平:着重利用数量的计算求出答案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程序性的、含情境的、具有特殊性的、计算性的,甚而建立在直观上。在算术思维中,运算式的功用是一种思考的记录,是直接联结题目与答案的桥梁。处于这个水平的学生,他们通过已知量的运算得出未知量,通过一系列的、连续的运算得出答案。

以第一大题为例,在问题1(a)中,根据学生的演算过程及答案进行整理分类,将其所作答案分成6类:2,0;10以内其他数字;20,18;超过10的其他数字;未作答;答案错误。

通过事后访谈了解到,答案“2,0”是学生通过整体的观察,发现等式左边与右边相差2得到的,答案“20,18”是学生从等式的性质出发认为只要两边相等就可以了,所以就把两个数字进行简单交换,因此把答案“2,0”“20,18”归为代数思维水平。在访谈中发现很多学生先在左边填入一个数字,然后进行计算,得出左边的数字,那么,把填入数字像1、3、4、5等的数字归为答案“10以内其他数字”,那么答案“超过10的其他数字”就很容易理解,自然是11、12、13等这些数字,把这种通过一边计算得出另一边的行为归为算术思维水平;未作答与答案错误归类为另外一类。

在问题1(b)中,根据学生的演算过程及答案进行整理分类,将其所作答案分成7类:两边比较差为2;列方程,两边同加减或者移项或列方程,先左后右;直接列出等式直接得出答案;左边求和,再做差,得出17;其他;未作答;答案错误。

在这个问题中,同样进行了访谈,了解到学生得到答案“两边比较差为2”也是通过整体地看问题而发现的,那么这属于代数思维水平;而答案“列方程,两边同加减或者移项”和“列方程,先左后右”是解方程的一般步骤,自然是属于代数思维水平;答案“直接列出等式直接得出答案”也体现整体看问题这一特点,所以也归为代数思维水平;答案“左边求和,再做差,得出17”“其他”体现为算术思维水平;“未作答”与“答案错误”自成一类。

在问题1(c)中,根据学生的演算过程及答案进行整理分类,将其所作答案分成6类:a与B的差为2;a与B的差等于另外两项的差;a与B之间无明确的数量关系;其他答案;未作答;答案错误。

关于这个问题,延续了问题1(a)中的方法,觉得答案“a与B的差为2”“a与B的差等于另外两项的差”都是通过左右两边同时看问题从而得到的结果,那么它们体现了代数思维水平;答案“a与B之间无明确的数量关系”“其他答案”体现为算术思维水平;“未作答”与“答案错误”自成一类。

三、调查分析和研究结果

所有学生都完成了加法与减法中的(a)、(b)这两类问题。三、四、五年级学生无法完成全部的问题,有的只完成了加减法的问题。不过这仍然为得出结论提供了足够的依据。虽然有的学生可以利用计算方法解答(a)部分中的问题,但是(b)、(c)问题仍然可以用来“推动”学生做出结构性的回答。通过这样的题目,几乎所有学生都尝试描述空格a和空格B中数字之间的关系。

(一)同年级学生主要所处思维水平

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学生可以得到正确答案的前提下,算术思维所占人数以压倒性的优势超过代数思维所占的人数,所以认为三、四、五年级的学生,主要是处于算术思维水平,但在这12道题目中也有例外,如回答对1(c)、2(c)、3(a)和4(a)这四道题目的学生出现了代数思维人数超越算术思维人数的态势。所以,笔者针对这四道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通过对1(c)问题的反复推敲,认为可能是因为18和20这两个数字比较接近,容易看出两个数字相差2,如果换成比较长的数字也许学生就不容易发现它们的关系。学生属于代数思维的答案可以归纳为两类:(1)答案一:空格a与空格B中的数字相差2;(2)答案二:空格a与空格B中数字的差等于式子中另外两个已知数的差。但答案一占大多数,答案二鲜有出现。这一现象可能是因为1(a)和1(b)两个问题中的已知数都是相差2,从而误导了学生。

因为加法跟减法运用的是一样的思维方法,学生们的答案也是跟1(c)相同的两类,所以在这里不对2(c)做另外的说明。

笔者对问题3(a)的反常现象也做了一些思考。

(1)三、四、五年级学生已经学习因数这一概念,所以他们能看出12有1、2、3、4、6、12这几个因数,而16有1、2、4、8、16这几个因数,又因为生活习惯,习惯把12看做3乘以4,把16看做4乘以4,所以发现它们有一个相同的因数――4,为了使等式成立,就容易得出“空格a=4,空格B=3”这一答案。

(2)有些学生在熟悉等式概念的前提下,喜欢耍小聪明,发现直接将式子中的两个已知数交换位置填入空格即可,所以又得到了另一种答案――“空格a=16,空格B=12”。

同样的乘法与除法其实是一样的,不过三、四、五年级学生还不知道这个道理,可是在问题4(a)中却得到了与3(a)相似的数据,这足以说明学生在日常学习中也有发现一些数学规律。

(二)代数思维在发展上的差异

根据问卷上的12道小题,对各年级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进行了分析。根据表1的分析结果,发现各年级学生在每道小题上的数学思维水平都表现出显著性差异。

从总体上看,三年级学生代数思维人数明显少于四、五年级,而四年级和五年级学生代数思维人数基本持平。由此可见,三年级学生的思维水平跟四、五年级学生有着本质上的差距,而四、五年级之间差距不大。这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也表现出小学生的思维方式正在从算术思维向代数思维缓慢过渡。

(三)男、女生之间代数思维水平的差异

同样,根据学生对12道小题的作答情况,对男、女生数学思维水平差异进行了分析,得到了图1、图2。

根据分析结果可知,男、女生的数学思维水平无显著性差异。选1(a)、1(b)、1(c)小题进行具体的分析比较。

在1(a)中,有六种答案,每种答案,男、女生所占比例都非常相近,进行卡方检验,卡方值为1.024,p值为0.599,大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男、女生在这道题的回答中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在1(b)中,有六种答案,同样,每种答案,男、女生所占比例都接近于50%。通过卡方检验,得到卡方值为6.111,p值为0.047,小于显著性水平0.05,由此可知,男、女生在这道题的回答中存在显著性差异。

在1(c)中,有五种答案。通过卡方检验,得到卡方值为1.233,p值为0.540,大于显著性水平0.05,由此可知,男、女生在这道题的回答中同样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虽然以上三个问题中就有一个问题的数据显示男、女生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但是在图2中,可以看到在12个问题中也只有在问题1(b)、3(b)上表现出男、女生是有差异的,其他都是没有差异的。综上可知,男、女生在数学学习上不存在所谓的能力差异,这也是符合科学理论的。

四、结论

通过本次研究得到了以下三个结论:

第一,同年级学生处在算术思维水平的占大多数。不管是三年级、四年级,还是五年级,从总体上看处于算术思维的人数具有压倒性的优势,这可能是因为三、四、五年级都是处于从算术思维向代数思维过渡的准备阶段。

第二,不同年级学生在代数思维水平上具有显著性差异,并且随着年级的上升,表现出代数思维水平的学生人数在不断上升,不过四年级与五年级是处于一个水平阶段的,因为他们表现为代数思维水平的人数基本是持平的。

第三,男、女生在代数思维水平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这也许可以消除人们对男、女生学习数学的传统偏见,至少在这个地区是这样的。正如已有的研究表明,男、女生学习数学的性别差异,主要是在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下而产生的。海州地区是连云港市经济文化发达的中心城区,本地居民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因此从这一个视角来看,数学学习性别差异的消失也是必然的。

五、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对于五年级学生,从总体上看处于算术思维的人数仍占多数,这也造成了六年级学生在简单代数问题的解决中总体表现不佳,分析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教材在代数学习素材上进行了整体的构建,但是在具体内容安排上仍存在问题;第二,教师对教材中的代数学习素材缺乏研究。建议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在低年级学段多设渗透代数思想的内容及相关的题目,加强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师的代数知识培训,强化代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