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初中历史研修计划十篇初中历史研修计划十篇

初中历史研修计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56:05

初中历史研修计划篇1

关键词:历史风貌建筑、色彩特征、色彩保护

abstract:asasymbol,buildingcolourexpressthestyleofarchitecturedirectly.atthesametime,itisanimportantpartofarchitecturalaestheticsandthelookofourcities.andthen,itisadirectreflectionoftheregionalcultureofaregion.

thisarticletrytoexplorethehistoryofdiversifiedcolorofnearmodernarchitecturaloftianjin,frommultipleperspectives.thengivinginitialstrategyonthecolorprotectionofnearmodernarchitecturalgintianjin.

Keywords:tHeHiStoRiCBUiLDinGS、Colorcharacteristics、Colorprotection

中图分类号:[J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正文:

1,关于建筑色彩的研究。

城市建设的永恒目标是追求一座城市、一幢建筑的特色,其中建筑色彩带给人们的艺术感是首要的要素。城市中不论是一些标志性的公共建筑还是具有代表性的社区住宅都应具有地方特色,协调一致,合理搭配。总而言之,城市建设不仅仅是经济繁荣的表象,更应是人类闻名与进步的艺术代言人。

国外对建筑色彩的研究主要是从城市这个概念出发的。一些发达国家开始关注城市色彩问题并将其作为改善城市环境的重要因素是在60年代初。到了70年代后才开始对建筑单体的色彩进行研究和实践。进入90年代后,才扩展到环保、多元、人性化等多个角度来研究建筑单体色彩。日本京都自1972年起就以本地古建的色彩为挤掉,对城市建筑的色彩做了规定;在英国伦敦,人们对著名的泰晤士河两建筑进行了色彩的规划;意大利以传统建筑色彩基调为基础为整个城市建筑色彩进行了规划,以保护富有特色的城市环境。

具体实践有:美国设计师珍妮科帕茨在《三围空间的色彩设计》中,探讨了色彩的三维感知理论及应用,并首次,结合建筑材料探索了色彩研究对于历史建筑保存、恢复及整修的策略。英国色彩规划专家兰卡斯特进一步提出了“色彩景观”的概念,即“即将建筑色彩看作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因素来研究,如何使其所承载的重要历史、文化和美学信息在人文环境的保护和发展以及高品质人居环境建设中发挥作用”。日本吉田真悟2011年出版的《环境色彩设计技法―街区色彩营造》中对街区和建筑色彩的设计的研究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学习。

在国内对于历史建筑的色彩进行研究的成果却相对较少,其中重要的有:学着杨春风对北京古城的建筑色彩进行了调查研究。她从面积对比、明度对比、色相对比、彩度对比、补色对比、冷暖色调对比等方面分析了北京古城建筑色彩的特点。具有相当高的科学参考价值。

高履泰等学者运用专业仪器设备对故宫古建筑群各构件的色彩数据进行测定并作了定量化研究。另外,他还围绕建筑色卡的使用,对住宅建筑色彩设计、建筑环境色彩设计等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为今后其他研究者的研究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数据资料。

天津大学陈学文等学者认为传统的依赖直觉惊醒判断的手法,不利于建筑色彩设计的准确性,应在研究中将复杂的色彩关系量化等措施采用科学的态度来处理。

2,历史建筑色彩

在不同地区的不同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社会条件影响下,各个地域的建筑呈现出了不同的形态。建筑成为地域文化最有力的承载者之一。而建筑色彩则是一个地狱的风土人情、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最直接的反映者。如:北京紫禁城的黄色琉璃瓦、红色柱子、宫墙,与周围居民的青瓦灰砖表现出了强烈的对比,同时,也是全城色彩的主导;江南地区的粉墙黛瓦,融入到了周围山水中形成的色彩体现了江南建筑的秀丽淡雅。

3,天津历史建筑

3.1天津的历史建筑

天津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与其他名城一样,有着久远而深厚的历史,并且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天津拥有形式多样的历史风貌建筑。2005年《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条例》中依法确定了5批746幢、114万平方米的历史风貌建筑。是中国第一部针对历史风貌建筑保护的地方专门立法。条例中划分了6个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区:五大道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区、一宫花园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区、解放北路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区、劝业场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区、古文化街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区、中心公园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区。这些风貌建筑不仅饱含着天津的人文历史,而且凝缩了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篇章。同时也是丰富的建筑色彩资源库。

天津建筑色彩处处彰显着地域文化特征。天津为保卫都城而设,其传统建筑型制、风格受北京影响较大,天津属典型北方城市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降雨集中。建筑选用中高明度,中低彩度暖色调,使天津市冬季亮丽起来,并满足人们趋暖性心理需求;在雨季既利于辨识,又不过于强烈,形成含蓄的色彩印象。

此外,天津有明清以来体现儒家文化的文庙、佛教文化的大悲院、道教文化的玉皇阁、妈祖文化的天后宫、伊斯兰文化的清真大寺以及天主教文化特色的望海楼、老西开教堂,这些建筑色彩勾画出天津历史民俗文化的清晰面目。

3.2天津近现代历史建筑

《天津文化通览》把天津文化概括为包容、吸收的特征,多元化的构成和与时俱进的品味。天津历经600多年的建城史和近代租界的城市规划发展,出现了一批具有较高历史价值和人文科学价值的建筑。这些建筑反映并代表着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市中心区域逐步形成了包括法国、意大利、英国风格等在内的浓郁的一过风情及民国时期的建筑风格。天津逐步形成了独特的中西交融的城市文化,原各国租界建筑体现了个国家的建筑色彩习俗。如:意租界内的建筑多为清水红砖配以水泥檐口与墙裙。

最近,天津市有关部门也正在酝酿天津城市色彩规划项目。600年的历史文化名城究竟应该以什么面貌呈现在人们面前?此外,随着时间的更迭和变迁,天津近现代历史建筑色彩在受到了不同程度上的破坏,采取有效的建筑色彩保护和修复措施已经显得非常迫切与重要。

4,关于天津近现代历史风貌建筑色彩的研究策略

我国建筑色彩的研究仅有哈尔滨、武汉、南京、杭州等少数大城市从城市历史色彩的地域特征出发研究色彩定位、主色调确定等方面做了研究,并且将城市色彩以各种导则或法规的形式颁布。

杭州市城市色彩规划方案

为了,详细的了解天津近现代历史建筑的色彩,提出、建立和整理出一个较为全面、系统、科学的近代历史天津历史建筑的色彩资源参考系。为天津近现代建筑的色彩保护和新兴建筑的建筑外部和城市色彩设计提供色彩资源库和色彩的参考。并且通过系统和对比分析天津近现代历史建筑的色彩特征,提出天津近现代历史建筑色彩的保护和修复策略。

4.1实地调查天津的历史风貌建筑

在结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实地调查天津近现代历史建筑的色彩及其构成现状,进行现场勘测与测量、色彩统计。对于一些搜集相关资料困难的例子,采取搜寻地方志、摄影、访谈、绘图等方式搜集建筑色彩的相关资料。

4.2历史文献的研究

大量阅读与整理文献资料,运用这一课题的相关理论,包括历史建筑、色彩地理学、色彩学、文化地理学等。根据研究对象,寻找相关支持论点的各个学科中的相关原理。得出历史建筑的最佳修复策略。深入探究历史建筑色彩的渊源,如,初始色相、色彩的材料及色彩的制作和调制工艺这些能够为复原和修整历史建筑色彩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4.3建筑色彩的分析整理

首先,一个系统的组成,并不是由其各个要素的简单堆砌,而是以一定的规律、秩序或计划有机联系起来的整体。历史建筑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色彩也是由建筑的不同部位的色彩要素而构成的色彩系统。因此,必须在大量的实地调查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以搜集到的色彩数据整体为根据整体地地、系统地分析天津建筑的色彩。

但是,只有通过比较分析,才能确定多元的历史建筑的归属区域与其他历史建筑归属区域的色彩特征,在发现差异的同时,也才能更加深刻和准确地把握和概括各种历史建筑的色彩特征。

5,天津近现代历史建筑色彩的保护原则及策略

5.1色彩保护的原则

5.1.1协调性原则

在修复的过程中要保证天津近现代保护建筑的整体色彩基调与天津市的的小协调;保护建筑的装饰色要与其相应的单体建筑和相应的区域相协调。

5.1.2材料的优化使用原则

为了延续天津城市发展的历史文脉:应参考历史文献或者实地调查,尽量保持近现代保护建筑的原有色调;尽量科学的研究并在保护过程中,使用保护建筑的初始色彩材料的制作和调制工序;尽可能的使用本地材料。

5.1.3科学性原则

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历史建筑色彩修复的手段也是不断的在提高。从常用的人工色彩修复、色彩定量化、到新兴的计算机虚拟色彩修复方法。不论使用哪种修复方法都应坚持科学性的原则,确保修复后的建筑能够显示其历史的传承性。

6,历史建筑色彩保护存在的问题

尽管各大城市对历史风貌建筑的保护行动都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但是,从现有的建筑色彩理论和实践成果来看,现有的理论大部分仍然是从城市这一宏观层面开展的,针对历史建筑色彩的理论专著和实践报告实属不多,有待人们进一步深入研究。

到了当代,很多历史建筑物的色彩已面目全非,或者因缺乏相关的、科学的、准确的数据为参考,而采取了错误的修复方式。很多实物修复的案例表明,用现代的材料、现代的工艺完成的修复其色彩的历史真实性已经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7,结语

做好天津历史风貌建筑色彩特征的研究,有助于政府更好以历史建筑色彩为基调进行城市色彩的规划和还原历史建筑的历史风貌,充分尊重天津当地的地域文脉、历史、文化,使其在城市色彩规划管理和知道下,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城市发展之路。

8,参考文献

[1]珍妮・科帕茨《三维空间的色彩设计》周智勇译.。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43一5

[2]宋建明《色彩设计在法国》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03-04

[3]孙旭阳《基于地域性的城市色彩规划研究》[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同济大学,2008-05-01

[4]李允稣《华夏意匠》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02-09

[5]杨春风万奕汐《在灰沉沉与金灿灿之间一北京古城建筑色彩之魅力》《小

初中历史研修计划篇2

关键词:大栅栏地区斜街保护改造

一.北京大栅栏地区概述

1.北京大栅栏地区历史沿革

大栅栏地区面积1.27平方公里,北起前门西河沿大街,南至珠市口西大街,东起前门大街,西至南新华街,位于北京市核心地带,是首都“门面”的重要部分。大栅栏地区历史悠久,始建于明永乐18年(1420年),至今已有580多年历史,是古都北京最古老的地段之一。

2.《大栅栏地区保护、整治与发展规划》概述

大栅栏地区是北京旧城中重要的历史街区,在2000年底完成的《北京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中被划为历史文化保护区。2002年初,邀请了6家中外著名设计单位,进行《大栅栏地区保护、整治与发展规划设计》的投标。2003年初,综合方案最终确定,并获得了市里的通过。

针对历史风貌保护区规划,制定了五条原则,一是历史文化保护的要素量化原则,二是用地功能的弹性区划原则,三是风貌控制的分级分类原则,四是市政和交通的技术保障原则,五是实施规划的循序渐进原则。

二.樱桃斜街和铁树斜街概述

1.大栅栏地区斜街的形成

大栅栏地区的斜街形成于元代,主要是元大都与其西南部的原金中都之间人员货物往来自发生长形成的结果,随着城市的发展变化,斜街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化,但始终保持着斜街的基本形态,因此大栅栏地区的斜街反映了从金中都、元大都到明清两代北京城变迁的部分历史痕迹。

2.樱桃斜街、铁树斜街概况

樱桃斜街东起大栅栏西街西口,西止于堂子街。全长约557米,宽约10米。街内57号清代曾为贵州会馆,65号为民国时期“梨园公会”。现均为居民住宅。

铁树斜街东起大栅栏西街西口,西南至五道街北口。全长约551米,宽约11米。此街清代名李铁锅斜街,1965年整顿街巷名称时,改称铁树斜街。此街东通大栅栏西街、大栅栏街,西经五道街通虎坊桥,为大栅栏地区交通要道。著名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的故宅、三义客栈、留香大饭店、远东饭店、著名清真饭庄同和轩、同益轩、两益轩均在此街。

三.樱桃斜街和铁树斜街改造调研

1.改造背景:

根据市“08”环境办的工作部署,为保护古都传统风貌,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在奥运会期间充分展示古都北京的城市魅力和胡同文化的内涵,依据《北京胡同整治指导意见》、《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宣武区对铁树斜街、樱桃斜街、韩家胡同、五道街、堂子街5条胡同进行整治,其内容包括建筑、环境、商业牌匾、市政设施、绿化等方面。

2.调研工作内容

本次调研内容分为基础设施整治、沿街整治、建筑及院落三大部分;其中建筑及院落调研分为物质空间和相关政策。调研采取拍照记录及访谈两种方式。

2.1基础设施整治

(1)线路整治(地上、地下):将配电箱尽量安装在隐蔽位置;调整和维护管线,清理户线,更换老化电线,拆除废弃线杆;疏通排水、雨水管线,达到地面不积水,更换破损井盖、雨箅子。

(2)公共卫生设施:公共厕所、垃圾回收站的改建。

2.2沿街整治

(1)沿街立面整治:规范牌匾;规范路牌、门牌;统一储煤棚;对破损严重的墙体拆砌,其它部位将采用抹灰、勾缝、粉饰等方法进行整修;对屋面破损严重的揭瓦檐头,水泥瓦、波形瓦改为合瓦屋面;规范门窗尺寸,将采用中式风格进行规范;规范设备(配电箱、空调机)位置,外加传统风格金属罩;后檐墙防盗护栏及遮阳篷,参照传统样式修改;将个别现代建筑融入传统的建筑风貌之中。

(2)交通整治:保留原来道路格局,路面翻修平整,不设立道牙,保证路面排水顺利;保证通畅的消防通道,便于非机动车和人行,不鼓励机动车驶入。

(3)绿化整治:整治现状树周围环境,做护栏或树池加以保护;在有条件的路段布置墙边绿植,以小片及点状为主;保留居民藤本垂直绿化。(见图2-1)

图2-1保留原有垂直绿化

2.3建筑及院落

建筑及院落调研分为两部分:物质空间即实体建筑及院落的调研,非物质空间即改造中相关政策的调研。改造大体分四类:文物类、保护修善类、保留整饰类、拆除更新类。

(1)文物类: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及登记文物依文物保护法进行修整、修复、复建或遗迹标识。如:五道庙、梅巧玲故居(梅兰芳祖居)。(见图2-2)

图2-2重建后的梅巧玲故居内的地砖仍使用原材料

(2)保护修缮类:对保护单位以外的历史建筑质量较好或仍保持原格局风貌及有一定历史价值的,进行原状修缮或重建。如铁树斜街103号,原建筑及院落有100多年历史,格局完整。翻建后基本保持原貌。

(3)保留整饰类:质量较好、高度和位置不严重影响地区传统风貌的现代建筑,应改建其周边的传统建筑风貌进行外观改、装饰,以延续历史风貌。如远东饭店等

四.斜街调研总结

1.改造的优点:基本保留城市肌理,完善基础设施,改善周边环境,改造政策是相对公平合理。

2.改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1由于为“面子工程”,时间仓促,改造整体过程论证不足,前期普查调研不到位。

2.2改造过程政府管理及监管不到位、缺乏公众监督:改建后房屋质量存在问题;有工程实施与设计不符的情况;疏散人口和保留人口的问题没有很好解决;政府各部门缺乏统一的协调配合,改造期间扰民严重。

五.改造项目的建议及思考

1.前期做好前期调研普查工作。

必须发动各级政府及其派出机构、社区力量,开展全面地调查摸底,包括建筑面积,形成时间、所涉及的单位、居民、人口职业生存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疏散人口和保留人口同等重要。

由于该地区居民生活状况差别很大,旧城人口疏散采用自愿原则,由原来的“拆迁式疏散”改为“申请式疏散”。除提供货币安置、公寓安置、迁建安置、产权调换等方式外,政府需探索多元化的安置方式。保留人口进行一定程度的职业引导。

3.加强改造的法制建设,制定长期连续的改造计划。

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是一个复杂而又循序渐进的过程,小规模和论证型改造政策应长期保持贯彻性实施,保证改造的整体性和历史文脉的延续性。确保城市改造管理的各项工作都有法可依,有法可循,大力宣传并强化法律法规的严肃性。明确北京旧城四合院的不可再生性和重要历史文化价值,应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有全局性的、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保护规划。

参考文献:

[1]洪涛.现代商圈及其动态发展——兼论北京南城商圈及其定位.商业时代,2002(12):10-12.。

初中历史研修计划篇3

关键词:历史村镇;乡土建筑;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0)02-37(5)

作者简介:金浩萍 昆明市规划编制与信息中心 国家注册规划师

高雪梅 昆明市规划编制与信息中心 总工程师 教授级高级规划师

李洪武 昆明市规划编制与信息中心 助理工程师

昆明建城历史悠久,自公元前三世纪初,楚将庄跷入滇建立古滇王国,唐永泰元年(765年)南诏国“开拓东境”筑拓东城,虽历经1200多年的拓展变迁,古城格局仍依稀可辨。1982年,昆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来,当地政府逐步建立起“文物保护单位一历史文化街区一保护建筑”三个层次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特别是2000年以来,加强昆明主城范围内的历史文化街区与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昆明市政府批准了昆明文明街历史文化街区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和紫线,同时对主城内62幢历史建筑进行挂牌保护。

在昆明,数量最多、文化内涵最丰富的乡土建筑,主要分布在昆明远郊地区的历史村镇中。昆明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地区,这里的乡土建筑蕴涵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民俗文化,反映出历史村镇的发展历程。保留至今的乡土建筑,大多分布在经济欠发达的历史村镇中。随着城市化快速进程、现代新昆明的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伴随的建设大潮,如何保护好这些乡土建筑遗产,是当前文化遗产保护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2006年开始,昆明市政府在友好城市瑞士苏黎世市老城保护专家的大力支持下,分3次陆续开展了“历史村镇和乡土建筑”调查与研究工作。重点调查范围为昆明远郊地区、市域范围内历史文化遗产。

1 开展历史村镇、乡土建筑遗产普查

在当地政府规划、建设和文物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昆明与苏黎世友城合作・老城保护项目组”对昆明行政辖区内的1市、5区、7县的历史村镇、乡土建筑遗产进行全面、广泛的调查。除东川区外,昆明各县(市)、区都有大量历史村镇、乡土建筑遗产留存(图1)。这次普查以乡土建筑遗产较为集中的区域――历史村镇为调查单元,对昆明的17个历史村镇、历史街区进行实地走访和调查。提出亟待重点保护的历史村镇、历史街区名录,并完成了工作报告。

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调查工作:

1.1 详尽的基础资料

基础资料的详尽程度决定了历史村镇、乡土建筑遗产调查工作的效果和质量。应提前获得所调查区域的地形图(1:500)或卫星图片,这对初步划定保护范围和确定建筑保护类别提供了基本资料和工作的可能性。深入实地进行访谈调查,与当地相关政府部门、村民座谈,收集第一手资料;通过收集、阅读、分析整理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历史村镇的历史沿革、自然地貌、民俗特色等,这有助于分析和评估历史村镇、乡土建筑遗产的历史价值。

1.2 细致的调查

应在了解现存建筑的总体规模、整体风貌特色的基础上,对历史村镇的村落格局、乡土建筑布局格局、自然环境以及主要民族、姓氏情况等方面进行调查,并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乡村文化遗产等方面进行调查和整理。同时,应在片区内对所有建筑进行调查,并按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中对建筑的分类方式,把现存建筑划分为“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建筑”、“历史建筑”、“与风貌无冲突建筑”和“与风貌有冲突建筑”四类,并在图纸上用不同色彩进行区分和标志。在此基础上,应列出“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建筑”、“历史建筑”的保护名录。详细调查每一幢乡土建筑的建筑规模、详细地址、建筑风格、建造年代、建筑结构、建筑高度和层数、现在与原有用途、产权归属、设计施工等方面的情况,并对建筑质量、历史价值等进行初步评价。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借助卫星图片和鸟瞰照片,绘制每栋乡土建筑的第五立面(即屋顶平面图)、建筑的首层平面图、村镇的街巷及开敞空间格局等。这些基础工作的完成,对下一步确定保护原则、保护规模和建筑的保护整治方式等内容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1.3 确定保护名录

应对所调查的历史村镇、乡土建筑等级划分和评估,分析和评价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以及周边环境保护情况。综合相关因素,在此基础上确定保护名录。2006至2007年开展的调查工作,为上报国务院审批的《昆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8―2020)・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题》中重点保护历史地段和村镇名录的提出,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和科学依据。

2 分步编制保护规划

在我国现行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中,保护规划的编制分为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街区2个层次;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又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层面。按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中相关保护规划的组织编制主体明确为所在地县政府组织,但由于规划实施的主体,可能来自政府、房地产商等,若保护规划过于强调细节则无法实施。因此如何编制一个具有可操作性、切合实际的保护规划,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在还没有确定保护投资主体的保护规划中,我们究竟应编制一个怎样的规划对历史村镇保护控制?我们建议在国家现行规范的基础上,再进行分层次编制和审批。即将保护规划分为3个层次:

2.1 控制性保护规划

在没有投资主体的保护规划中,建议先期编制《控制性保护规划》,主要用于确定保护原则和保护目标、保护范围、核心区范围、建设控制区范围和风貌协调区范围;同时,确定重点保护的建筑,即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建筑和历史建筑。相当于总体规划,确定保护规划的刚性原则和核心保护内容,而对于建控区和协调区则有一定的弹性空间,这有利于在下一步实施中增加可操作性。

在我们的调查中,示范性地编制了《安宁市禄裱村保护规划》的部分内容,初步划定了保护范围、保护层次以及需重点保护的村落格局、节点等内容。(图2)

2.2 控制性详细规划

在明确了实施和投资主体后,应在《控制性保护规划》所确定的规划原则和保护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规划范围内的土地用地性质、确定人口和建筑容量(即建筑密度、容积率等)、确定道路红线和建筑退距原则,以及进行建筑高度和视廊控制、交通组织、空间景观、公共设施布局、市政工程设施等。

由于国家现行的相关法规、报批程序等并没有“控制性保护规划”这一层次的保护规划,根据《昆明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有关内容,当地县区政府在没有投资主体的情况下,已于2008年组织编制了相当于“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的《官渡古镇保护规划》和《晋城古镇保护规划》,用以指导历史村镇里的民房修建和建控区内的小型新建项目。

2.3 修建性详细规划

在保护规划项目进入到实施阶段时,可以开展《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这一时期的重点是对历史村镇的重点地段和空间景观的保护与整治设计,包括建筑物的保护与整治方式的确定,建筑物和公共空间整治设计方案,绿化配置和环境设施、市政设施等的具体布置和设计概念的明确。(图3)

2003年,昆明市政府对文明街片区的保护更新,采取了政府主导、企业运作的方式,由市、区两级政府投入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地产公司保护更新街区建筑。在这样的背景下,由区政府和企业共同组织编制了《文明街历史街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和《文明街历史文化街区紫线划定方案》,并于2006年得到批准。目前,文明街片区保护更新项目已实施了3年。在诸多原因的背景下,同样不得不面临着修改、调整的问题。在划定文明街紫线时,政府和编制单位考虑到成片保护街区,将核心区划得过大(甚至包含城市道路),而2008年国家出台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对街区的核心保护区提出不得新建、扩建的规定;同时,投资方也对原有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内容提出了新的设计理念,这样使原有规划的实施进入了一个进退两难的境地。

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是刚性的、具有法律效应的,但作为规划管理和规划编制单位则应该具有一定灵活性,在历史村镇和乡土建筑的保护面临各种新情况和新问题的情况下,如何采用适宜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是我们规划工作者值得思考的问题。

3 建立完善的保护机制势在必行

3.1 法律法规不完善

3.1.1 法律、法规方面

1982年,国家开始对历史文化名城进行保护,2002年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明确提出了历史文化村镇的概念,2008年国家和云南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和《云南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保护条例》,将历史村镇的保护列入了法制轨道。1995年颁布、2004年修订的《昆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虽先于国务院和省政府出台相关保护条例,但与现行的上位条例相比,缺乏配套村镇、街区保护方面的内容。

与此同时,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和《云南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保护条例》中,虽然提出了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和维修方面的规定,但是没有界定什么样的建筑是历史建筑,也没有界定历史建筑的法律地位(即申报、批准程序)。因此,在对历史建筑,也就是乡土建筑保护维修方面的规划管理带来了一些操作层面上的问题。

3.1.2 管理方面

目前,从国务院层面上,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历史建筑的保护和管理,是由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2个部门进行管理;到地方上也就由相应的政府规划(建设)、文物部门进行共同负责。这样的管理体制,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乡土建筑的保护不是十分有利。

文化部门掌握文物建筑的信息(保护范围、建控区范围)、规划(建设)部门掌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历史建筑方面的信息,在管理方面出现多重交叉和信息不完全对称的情况。不同部门对同一文物建筑、乡土建筑的维修要分别提出意见,分别召开专家论证,不仅延长了项目报批时间,也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这样,往往会出现职责不清、管理有空白点的情况。借鉴瑞士苏黎世的经验,应该在规划局(一级局)的架构下成立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局作为二级局,这样理顺历史文化遗产管理机构设置。

3.2 保护政策不配套

3.2.1 面对城镇中的历史村镇不同维修主体和利益相关人(政府、地产商和私人房主),应制定相应的保护政策

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乡土建筑遗产往往位于城镇老城中心,具有很大的商业价值。因此,私人房主、企业和地产商对乡土建筑的保护有着很高的主动性。但是,由于保护政策的缺失,也使乡土建筑的保护进入两难境地。通常现在还居住在城镇老区的住户,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对历史建筑进行较好的维护,而当地政府没有相应的维修经费补助政策,资助私人按照历史遗产保护要求维修老建筑。以政府牵头、企业运作的方式对历史村镇进行保护更新的项目,往往政府只是提出保护乡土建筑的刚性要求,对历史城镇中的新建建筑的高度、密度和建筑风格提出诸多的限制条件,而没有相应的鼓励政策。如异地经济平衡政策,即对同一企业的其他用地的开发建设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这样就能够避免开发企业在历史村镇地块的过度开发。例如增加建设控制区建筑高度、增设历史建筑地下空间和不协调的附属建筑等。

3.2.2 面对农村实行的“一户一宅”政策,应制定有利于街区保护和农民利益的保护政策

在历史村落中,作为乡土建筑的所有者――农户也同样提出改善居住条件的需求。按照农村现行“一户一宅”政策,若不拆除宅基地的民居,就不会获得新的宅基地:也就是说,农户要么拆除乡土建筑,要么放弃房屋所有权。这样导致了很多的历史建筑被迫拆毁重建。

初中历史研修计划篇4

一、教材分析高一上学期学习历史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密切相关,相互作用。了解中外历史上重要政治制度、重大政治事件及重要人物,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

二、学生现状分析今年任教高一六、七、八、九四个的历史教学工作。通过初步接触和了解发现学生历史学科基础相当薄弱,缺乏学习兴趣,基本的学习方法和习惯都没有养成,而且对历史学科一惯当作“副科”,非常不重视。

四、工作措施1.强化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水平就是要将课标要求的基础知识记忆牢固,理解准确。要注意研究在复习中怎样把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和专题问题、热点问题联系起来;要研究怎样整合教材,怎样加强三个必修模块内容之间的嫁接与联系,怎样整合选修模块与必修模块之间的联系;要研究采取哪些方式方法才能让学生把主干历史知识扎扎实实地掌握起来,达到记忆牢固,理解准确,运用灵活。

2.加强对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的培养针对前面分析的学生在知识迁移能力、提取有效信息能力、思维能力、审题能力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要采取得力措施:

(1)研究怎样实施问题意识教学,即怎样在复习教学中渗透问题意识,将教材中陈述性的史实,转换成问题性的素材,把说史变成问史和疑史,鼓励学生寻找史实之间的因果转化关系,把历史的知识序列变成史实的问题序列。

(2)研究怎样提高学生理论认识能力,即学会应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使学生把理论观点转化为认识历史的思维方法,用以全面地、辩证地分析历史问题。

(3)研究采取什么措施和方法落实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即怎样把各种能力培养与具体的历史知识相结合,与一定的方法技巧相结合;怎样把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测试等各个环节和各种教学活动中,做到能力培养内容化、方法化、经常化,以期切实提高学生解答历史试题的基本能力。

(4)研究采取那些措施和方法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回答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做到:能够正确理解材料信息的含义;能够准确概括提炼有效信息;能够结合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

3.加强学生行文答卷的规范性初步设想通过老师明确要求和样卷展览、个别指导、限期做到等四个环节来落实加强学生行文答卷的规范性的训练。

初中历史研修计划篇5

东亚文化圈的各国首都的建设具有两个转折点,即7世纪和20世纪。7世纪前后主要导入的是以周礼考工记为基础的都成制。例如,日本的藤原京(694年)、平成京(710年)、长冈京(784年)、平安京(794年)等。这些都城都是模仿唐朝的长安城建造的。之后中国、日本、韩国的首都经历了不同的发展过程。20世纪前后东亚各国受到了西方的影响进入了现代化过程。主导现代化的主体及方式有所不同带来了不同的发展方式,但以此为起点流入了很多西方的城市规划。二次大战结束之后各国的发展经历了一场相同的急速的城市化变革。提高城市化发展速度的契机之一就是奥运会。1964年在日本首都东京举办了第14届夏季奥运会。20年之后,1988年在韩国首都首尔举办了第24届夏季奥运会。2008年在中国首都北京举办了第29届夏季奥运会。这三个国家通过举办奥运会得到了高速发展。城市的高速发展在于开发,因此历史城市东京、首尔、北京也因城市化和开发受到破坏。1980年日本打算对东京站周边进行再开发。对此日本研究人员及市民团体联合举行了保护历史建筑物的运动。当时日本已经意识到历史建筑物的价值对于地区识别以及地区活跃具有很大的贡献,所以极力保存历史建筑物。2000年前后韩国建立了保护历史文化区北村地区的计划。人们此时开始意识到我们应该保存周边的历史文化区,将其转换成我们宝贵的资产。本文主要想通过对日本及韩国的历史文化区的保存及利用事例,考察东亚的历史文化区的保存趋势。因为每个城市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所以对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物及地区的保存及利用也有所不同。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近年来对于历史文化地区的保存及利用经验,寻求适合各国发展需求的历史文化地区的持续保存及利用方法。

2首尔的历史文化区保存及利用事例

2.1首尔站及中区的历史

2.1.1中区的历史

汉阳定都于汉江的北侧。围绕白垩、骆山、南山、仁王四座山建造了都城。用四个大门、四个小门、两个水门将汉阳城内和城外进行了链接,并形成了以这些门为中心的城市结构。目前指的中区是南山周围以崇礼门和光熙门为界线的汉阳南侧地区。朝鲜时期汉阳的官门即崇礼门和1900年开始成为京城和首尔出入口的首尔站都位于中区。以崇礼门为中心有南大门市场,宣布大韩帝国的德秀宫,以及各国公使馆及传教士所建立的学校。称为近代的商业中心及百货商店诞生地明洞也属于中区。当时日本有名的三越百货商店、丁字屋百货商店、三中井百货商店都入住于明洞。

2.1.2首尔站的历史

1900年开通的京仁铁路的南大门站是首尔站的始初。当时京仁铁路的终点站是西大门站,南大门站只起中间站的作用,还不是都城的官门。到殖民时期,随着以南村地区为中心的日本人居住区的大面积扩大,南门站的地位得到了强化。特别是1919年西大门站停止使用后,首尔站才认定为首尔南大门站实质上起到了首尔中央站的作用。原先在龙山站分岔的京义铁路改为南大门站分岔之后,首尔站的重要性显得更加突出。随着乘客的增加开始讨论新建首尔站事宜。1922年由受托管理韩国铁路的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发包工程,1923年改称为京城站,1925年京城驿舍完工。通过京釜铁路京城停留站选址图(出处:奎章阁)中,京城站的选址及相关的房屋的设计,可推断京城站的选址是通过周密的计划而决定的。当时的京城站是以文艺复兴的折衷主义风格建立的。设计师是东京大学建筑系教授塚本靖。虽然当时新建的建筑物面积相当大,但因为圆屋顶及独特的外观成了长安城的话题。建筑材料主要以红砖为主,一楼中央大厅的地面铺了花岗岩,中壁用石材,壁面贴了人造石。建筑内的贵宾室铺了檀木地板,二楼还设有西餐厅。顺宗实录1卷1907年10月20号的记载中描述了送别回国的日本皇太子情景。据记载,顺宗为了送别日本皇太子,与日本皇太子一同坐火车至仁川港。

2.2中区历史文化区的保存及利用

2.2.1中区历史文化资源的保存及利用

中区以前位于汉阳都城内的南侧,现如今成为了首尔中心的中区。它有很多朝鲜时期开始流传下来的历史文化资源。在中区进行的现代化建设中,主要实施了以拆迁为主的大规模的城市再开发。这导致了包括汉阳都城境界在内的大规模文化遗迹遭受破坏的现象。朝鲜时期开始形成的印刷业在内的地区性产业的衰退、住宅地的减少形成了城市共同化现象以及大规模以建筑物为主的开发行为导致的自然景观受损的现象等,城市问题连续发生。最近几年开始,出现保存和利用中区文化资源的大大小小的举动。例如,利用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街道建立历史文化街,在居委会设立居民沟通空间的农村展示馆等。对中区整体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调查并建立相应的保存和利用的整体规划等。通过这些相关的活动将持续的保存和挖掘历史文化区中区的场所性。

2.2.2首尔站的保存及利用

1925年开始,起到京城出入口作用的首尔驿舍在日本强占时期的建筑物中外观最为独特。被定为第284号遗址。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市的扩大不得不对周边地区进行开发。民资驿建设之前,首尔站一直作为火车站使用。直至2004年民资驿建设完工之后首尔站开始停用。2011年,首尔站原型修复工程完工之后改名为“文化驿首尔284”。“文化驿首尔284”是根据日本设计师塚本靖的立面图和平面图以及当时留下来的照片进行的修复。根据历史资料,修复了首尔站内部的一等候车室,二等候车室,女士候车室,贵宾候车室,餐厅,理发厅等。目前,修复后的“文化驿首尔284”有11个展示厅,因当时各个展厅的用途不同,其位置与大小也不同。结合“文化”的目的性、“首尔”的地区性以及首尔站遗址号“284”历史性等因素取名为“文化驿首尔284”。100年前的“文化驿首尔284”是“南门停车场”,是韩国历史最悠久的车站。在日本殖民地管制下改名为“京城站”,光复之后改名为“首尔站”。四次改名不仅仅在名称上发生了变化,空间及作用也发生了变化。目前首尔站是通过修复进行保存,其功能则转变为文化空间。

3东京的历史文化区保存及利用事例

3.1东京站在内的丸之内的历史

3.1.1丸之内的历史

1590年,德川家康居住在江户之前,丸之内只是一个海岸线。1592年开始,德川为了扩建江户城,填埋丸之内重新建城壕。原先的外城壕变成了内城壕。丸之内位于江户城的外侧,主要是武士的住宅。明治维新之后武士的地块变成了官有土地。用于陆军兵舍和练兵场。陆军兵役迁移之后,1890年以150万円出售给三菱。1894年,丸之内地区建立了第一栋办公楼。通过三菱丸之内的街道,变成了模仿伦敦的组积造(是用砖头,石头,水泥块砌墙的一种建筑方式)街道。1959年三菱开始实施“丸之内改造计划”。瞬间丸之内的组积造街道转换为高层建筑。进入2000年,丸之内地区的再开发得到了加速。

3.1.2东京站的历史

东京的铁路网是从1872年10月14日新桥与横滨之间铁路的开通开始形成的。明治政府初期,铁路与驿舍是近代西方文化的象征,提高了新首都东京的地位。特别是新桥站起到了首都东京的出入口作用。铁路与驿站随着乘客及货物运送量的增加开始大众化。铁路是明治时期把江户时期不能自由移动的行为转换为移动行为大众化的原动力。从此人们生活在不论身份和职位的高低,只要支付一定的金额就可以自由移动的划时代。因为铺设铁路初期所定的东京的入口是接近繁华区,但还没有城市化的地区,所以新桥驿舍周边的城市环境直至明治末期才开始变化。开设初期还未城市化的新桥驿舍开始成为东京的中心区。此时意识到新桥站作为东京的中心将无法满足建设中心站所需的广阔的用地问题。因此计划将新桥站建成货物专用站,将其余的功能进行分散。在新桥站的分散及拆卸的计划下,1914年(大正3)12月20日东京站开业,随着新桥站开始停止,运输旅客的业务转变为货物专用站,站名也改为“汐留站”。下面简单的了解一下中央停车站的必要性。仔细观察一下1895年围绕东京的铁路网,可知当时已经有1872年开通的新桥-横滨的官设铁道,1883年开通的埼玉县-熊谷市的私设的日本铁道路线,1885年开通的官设铁路与私设铁路连接到日本铁道路线的品川-赤羽间的品川线,1894年私设的总武铁路开通至本庄(县锦系町),1895年私设的甲武铁路开通至饭田町。以东京为中心,私铁会社按照各自的利益需求开通了相关的线路,所以各路线之间没有形成相互连接的铁道网。当时连接日本整体的铁路在东京中心区断绝。这个时候在东京的中心建立中央停车站,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克服这种问题,并将日本整个的铁路网进行连接。1903年(明治36年)3月了新的城市开发设计,开始实施连接已竣工的市内高架线建立中央停车站的计划。驿舍设计由当时建筑界最有名的辰野金吾担任。1903年12月正式委托辰野进行设计。当时铁路局的长官谈到FranzBaltzer的设计。提出他的设计图中只设计了五栋建筑,作为帝国首都的中央停车站还不够用,要求设计时增加建筑物。由此看来辰野是移用已有的Baltzer的计划设计了东京站。辰野金吾移用Baltzer的分栋式的布置并将此一体化,以一个建筑物的布置为基准,将东京站设计为西洋式的建筑。优先考虑“天皇之站”,“的玄关”等象征性意义的东京驿舍1914年终于完工。这样完工的东京驿舍因1945年的战争,南北的圆屋顶及房顶,室内装修被烧毁。战后将三层的驿舍修复成现有的两层。东京驿舍一直维持着原有的空间及功能。

3.2丸之内地区的保存及利用

3.2.1丸之内的再开发

东京站为中心的丸之内地区大多数是1900年代初期的建筑。丸之内地区主要采用保存利用建筑外壁的方式,对建筑进行了再开发。例如,1928年完工的三菱一号馆是采用保存外壁立面建立高层的方式改建成了丸之内公园建筑。1931年,建筑的东京中央邮局是采用保存整体立面的方式进行了维修。

3.2.2东京站的保存及利用

1970年代后期开始关注东京站的保存问题。但2000年特例容积制度设立之后,才满足了修复的基本条件。2003年东京站指定为日本重要的文化遗产,决定修复东京站。东京站不仅是文化遗产,也是创建之后一直沿用一百多年的建筑。提高历史建筑的安全性,功能性并持续保存使用是保存东京站的主要目的。东京站2007年开始进行修复,2012年10月1日竣工。目前还在使用。东京驿舍的保存修复在日本重要文化遗产的保存及利用方面起到了先驱者的作用。为了确保安全性采用了免振工法,这种方法不仅利用了原有结构,还减少了其他的加固方式并最大限度地保持文化遗产的价值。东京站搞活了丸之内地区的历史脉络的同时,忠实的履行着首都商业中心的作用以及象征性意义。

4结论

初中历史研修计划篇6

关键词:军事建筑历史与理论;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建筑观;科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0052909(2015)02009205

一、军事建筑历史与理论教学及研究意义

军事建筑工程简称军事建筑,即为军事战争服务的建筑,包括战时攻防双方修筑的,以及平时以防御为目的,国家在边境线和重要军事地点上修建的各类建筑物和构筑物。这类建筑与非军事建筑相比,在建造目的和使用人群上有着明显的不同。在遵循土木工程学科一般规律的同时,军事建筑的选址、规划、设计与建造有着自身独特的规律[1]。军事建筑历史与理论类课程的教学和研究目的就是要寻求这类建筑在形成过程中的一般理论、方法及演变规律。从研究内容上看,军事建筑历史与理论教学与研究有两个特点:一是研究的范围较广,古今中外军事建筑的选址、规划、设计、结构、构造、材料、设备与施工的相关理论与方法都属于此研究范畴;二是研究的重点在于军事建筑的规划、设计和建设中理论与方法层面的探讨。

因此,军事建筑历史与理论是军事建筑工程的基础研究和教学方向,在军事院校基建营房类专业的教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二、军事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现状

(一)国外军事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现状

国外有关军事建筑历史与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早,研究的地域范围广,内容

丰富,涵盖了军事防御建筑的发展主线与重要节点,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对古代或近现代军事防御建筑规律的概括梳理;二是对特定地区、特定实例的特征研究。前者研究数量较少,主要是对欧洲古代的城堡与防御工程的梳理与分析,其内容涉及古罗马、中世纪、近代和现代初期的军事建筑[2];后者

研究数量较多,多针对从古代到近现代的某个或多个时期、某个或多个地区的军事防御建筑,其中有以欧洲中世纪城堡为主要研究对象[3],包括十字军东征留下的城堡,涉及到欧洲的大部分国家与地区,如英格兰、爱尔兰、法国、德国、意大利、土耳其和地中海上的岛国[4]等,也涉及到了亚洲伊斯兰国家的军事防御建筑[5];有以近代和现代初期欧洲、美国的军事防御建筑为研究对象,如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等欧洲各国殖民扩张时期[6]、美国国内战争时期[7]等;有以现代及当代的欧美及亚洲军事防御建筑为研究对象,如20世纪初美国在亚洲的防御工程[8]、二战时期欧洲的防御工程[9]与前苏联的西方防线[10],冷战时期的美俄军事建筑遗址[11]等;有对当代欧美军事防御建筑的研究,如英国的军用机场建筑[12]、美国的海防建设[13]和海外军事基地[14]等。

这些研究都是通过文献检索与实地考察测绘相结合,获取基础性资料数据,并通过历史性解释的方法,结合政治、军事、经济等多方面因素[15],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进行分析,归纳、演绎,从而揭示军事建筑发展的基本规律。

(二)国内军事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的现状

国内相关军事建筑历史与理论的研究贯穿于古代与近现代。中国古代的军事建筑主要表现为城防工程。虽没有针对军事防御工程的专门著作,但在各时期的治国方略、历史地理论述中都涉及到了军事相关内容。春秋战国时期的《管子》、《孙子兵法》是中国最早一批涉及军事建筑选址、规划与建设的著作,对古代城防的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自《史记》、《汉书》以后,各时期的史书中都涉及了城防建设的内容,反映了不同时代背景下城防建设的基本情况。以唐代的《太平寰宇广记》、明代的《读史方禹纪要》等为代表的地理志中,对各重要城池的军事地理区位优势进行了精辟论述。除此之外,一些著名的将领在其专著中也对城防工程的选址和建设进行了论述,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如南宋将领陈规所著的《守城录》,书中针对火器出现以来对传统的城池形态、结构、构造带来的影响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这对宋代之后的城防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明代的著名将领戚继光总结多年的守边与抗倭斗争经验,在其专著《练兵纪要》中对城防设施的建设提出了独到见解,并在实践中加以应用。清朝中后期,面对来自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一批有识之士提出了边海防工程建设的建议,如魏源在林则徐所著《四洲志》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于1852年出版了《海国图志》,对世界历史和地理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与分析,指出了海防在国家战略安全中的重要地位。

20世纪以来,经历了军阀混战、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洗礼,中国在军事防御工程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有些防御工程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如国民党在抗战全面爆发前建设的宁沪、沪杭阵地[16],但由于战略指挥的失误,军事工程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也建设了大量的军事防御工程,主要以陆、海、空三军的设防工程为主。

针对各个历史时期的军事建筑理论与实践,已有学者以“通史”的形式总结概括了各阶段军事建筑的指导思想和建筑特征,基本建立了中国军事建筑历史研究的时空框架[17-18]。也有学者以“断代史”与“地方史”的形式对特定时期、特定地点的军事建筑进行了研究,扩展了研究的时空范围,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19-22]。

(三)国内外军事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现状的比较

从研究的广度看,国内对都城、长城研究较多,对历代战争中曾起过重要作用的其它边防、海防或地方城镇防御工程研究较少,仍以古代的都城和长城为军事建筑遗产研究保护的主要对象,因此,对地方城防和近现代军事建筑遗产的保护层次和质量还亟待加强。

从研究的深度看,现有的研究以对史实的描述为主,对影响军事建筑发展的政治、军事、科技和社会因素研究较少,对军事建筑的功能、形式和技术的科学性解释及国内外军事建筑的比较研究不足,导致对国内军事建筑的功能、技术和形式等方面的研究不够全面、深入,因此,

对当代军事建筑规划、设计与施工的指导意义亟待加强。

三、军事建筑历史与理论类课程的教学现状及问题

(一)教学目标与军队基建建设需求有差距

目前,中国军队院校中的建筑学专业设有军事建筑历史与理论类课程,其教学目标在于使学生通过学习,了解、掌握中外建筑发展的基本历程和主要建筑特征,初步树立科学的建筑发展观。这一目标与地方大学的相关课程过于雷同,没有突出为军队服务的特色,没有明确此类课程的重要专业基础作用,难以满足新形势下军队建设的核心工作“能打仗、打胜仗”的总体要求,与军队基建营房的建设需求还有较大的差距。

(二)教学内容与军事建筑结合不紧密

此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沿袭地方院校建筑学专业所开设的“建筑历史与理论”类课程,主要包括中国建筑史、外国建筑史等,采用地方院校通用教材,较少涉及军事建筑相关内容。当军队院校的学生面对实战化训练、抢险救灾或实际作战对军事建筑提出的要求时,由于缺乏经验而无从下手。因此,亟需对现有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增加军事建筑的内容,帮助学生了解军事建筑的发展历程和典型的代表类型与实例。

(三)教学侧重点不适应军事建筑的发展需求

现有建筑历史与理论课程的教学侧重点仍在于建筑风格的演变,对军队院校的学生来讲,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在遇到对防御功能要求较高的建筑时,如果仍把规划、设计与建设的重点放在风格形式上,从而过于关注建筑的视觉形式美,而忽视了结构的坚固、交通的便捷和使用者对室内空间环境的基本物理需求,就偏离了军事建筑的本质,无法有效实现军事建筑的防御功能。因此,有必要将军事建筑历史与理论教学的侧重点转到关注军事与非军事行动的行为特点对建筑提出的特殊要求上来,注重军事建筑的形式、功能与技术特性,帮助学生树立适应部队需求的科学建筑观。

四、军事建筑历史与理论类课程的教学定位

按照钱学森先生的设想,一个完整的建筑科学体系应包括哲学、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工程技术四个层面的研究与实践。这四个层面相互依托,缺一不可[23]。军队基建营房工作的分工细化程度远比不上普通建筑业,军队建筑工程技术人才往往需要对建筑决策、规划、设计、施工和使用全过程有所了解,要对建筑的科学哲学、技术理论和工程应用知识有所掌握。军队院校基建营房相关专业的教学更需要通过相关课程的设置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军事建筑历史与理论类课程就是建筑科学体系中位于“技术科学”层面的课程,同时又涉及哲学与基础科学层面的内容,担负着为军事建筑的发展提供科学哲学与技术理论支撑的重要作用。

(一)树立科学的军事建筑观

建筑观是认识和评价建筑好坏的基本价值观,是指导人们从事建筑活动的基础。作为军队院校建筑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军事建筑历史与理论最根本的作用就是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军事建筑观,从而为建筑设计、建筑技术和景观规划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提供学习与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该类课程虽然并不系统地讲授军事建筑的规划、设计和建造技术,但却能够使学生通过对国内外建筑的发展历程和经典实例的学习,初步树立一种建筑理念,即认识到在军事建筑生成的过程中,哪些是需要重点考虑的内容?这些内容又受到了什么因素的影响?通常采取的措施有哪些?解决了上述问题,才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建筑观,将来在面对实际工作时,能够迅速地把握重点,实现军事建筑的主要功能。

(二)开阔学生的军事建筑视野

军队院校建筑学专业学生为适应将来岗位的需求,必须具有更加开阔的视野,才能站在指挥者的高度,规划与实施军事建筑,为战斗力的有效生成和充分发挥提供保障。军事建筑历史与理论类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国内外军事建筑发展演变历程的渠道。通过学习不同时代政治、技术、社会和经济条件下,不同地域自然环境中军事建筑的主要特征,包括不同战略战术、武器装备条件下军事建筑的选址、规划、设计和建设特征,让学生逐渐明白不同条件下的军事建筑“是什么”,从而为其从事实际的建筑工作提供历史的经验指导。

如果将具体的基建营房工作看作一个点,那么军事建筑历史与理论类课程就是帮助从业者建立一张古今中外军事建筑的大网,使其能够站在这张大网的上方,高屋建瓴地进行观察与思考,准确地找到具体点的定位,高效地完成任务。

(三)使学生掌握解决军事建筑问题的科学方法

目前,军队院校的建筑学专业较少涉及到研究方法的教学。学生在从事相关工作时难免停留在简单的模仿或描述层面,遇到具体的棘手问题,往往找不到合理的解决方法,因此,亟需在教学中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科学的建筑分析方法,在学生掌握军事历史建筑主要特征的基础上,引导其分析经典军事建筑实例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原理;分析影响其生成的如地形地貌、战术战法、武器装备、后勤供给等机制性因素;分析其规划、设计和建设中的应对措施,等等,使学生逐渐明白“为什么”会产生此类或此处军事建筑,从而引导学生在面对具体的军事建筑设计或建设任务时明白“如何做”,怎样采用科学的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军事建筑历史与理论类课程的主要内容

(一)构成体系

针对军队院校基建营房教育的特殊需求,军事建筑历史与理论类课程应成体系、分层次、分阶段地展开教学。军事建筑是建筑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对军事建筑历史与理论的学习应建立在普通建筑历史与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因此,现有的建筑历史与理论类课程可以保留,压缩内容和学时,同时在本科教育阶段增加军事建筑史的内容,针对国防建筑学专业开设“中国军事建筑史”和“外国军事建筑史”两门必修课,针对其它基建营房相关专业开设“中外军事建筑简史”选修课;研究生教育阶段则开设“当代军事建筑发展”必修课和“建筑学研究方法”、“建筑哲学”和“军事建筑遗产保护”选修课,针对其它营房专业开设“当代军事建筑发展”选修课。通过上述课程的设置构建较为合理的军事建筑历史与理论类课程体系。

(二)各阶段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及重点

军队院校建筑学专业本科阶段的教学以中外军事建筑史为主要内容,辅以普遍性更强的中外建筑简史、现代建筑思潮和中国民居课程。其中,中国军事建筑史与外国军事建筑史两门课程为主干课,以军事建筑的发展演变历程为教学内容,考虑到本科教学的基础性与实用性双重要求,教学内容将贯穿人类军事建筑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但17世纪工业革命以后,尤其是19世纪以来,机械化、信息化战争中军事建筑的发展演变成为了教学重点。

硕士研究生阶段则以当代军事建筑发展为主干课,辅以建筑哲学、建筑学研究方法和军事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等课程。其中当代军事建筑前沿以当代西方强国军事建筑发展的最新动态为主要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把握当代高技术战争条件下军事建筑发展的趋势,深入思考中国军事建筑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发展的重点方向。针对当前研究生普遍存在的对建筑及建筑学的科学本质缺乏认识,对建筑学科学习研究方法不甚了解的现状,开设“建筑哲学”与“建筑学研究方法”两门选修课,以弥补学生现有知识体系的不足。其中“建筑哲学”是连接建筑科学与哲学的重要桥梁,研究建筑与人、建筑与社会的关系,解决建筑学的本体论、认识论等根本问题,“建筑学研究方法”课程则通过引进西方先进的研究与分析方法,探索建筑学研究的定性、定量方法,为进一步从技术层面去开展研究及解决军事建筑问题打下理论基础。

另外,对所有基建营房类专业,包括军事土木工程和营房管理专业开设“中外军事建筑简史”选修课,帮助学生熟悉军事建筑发展的基本历程,便于从更为宏观的层面理解军事建筑,使其能够全面地把握基建营房工作。

六、结语

军事建筑历史与理论的教学是基建营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首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清军事建筑发展演变的历史,其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介绍不同时期和地区的军事建筑功能、形式和技术;分析影响军事建筑发展演变的机制性因素,从而帮助学生把握当代军事建筑的整体特征与发展趋势;并在此基础上,为军事建筑遗产的保护提供技术性的支撑,提高其保护水平和利用效率。另外,通过中外建筑简史、建筑哲学、建筑学研究方法等选修课程的教学帮助学生在人类建筑整体发展演变的背景下,从本体论、方法论的层面认识与理解军事建筑。因此,此类课程是军队基建营房事业发展的科学哲学与技术理论基础,为军队院校建筑学学科提供基本支撑,其最终目的在于使学生树立科学的军事建筑观、具有开阔的军事建筑视野,进而掌握解决现实问题的科学方法。

军事建筑历史与理论类课程的教学及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课程的教学定位及内容也还有待进一步探讨。国内外对军事建筑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与演变的系统、深入研究才刚起步,更为详细的一手资料与数据还需要进一步搜集。有关建筑学研究的理论、方法与工具更需要结合国情加以深化与拓展。参考文献:

[1]陈德第,李轴,库桂生.国防经济大辞典[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1.

[2]Viollet-le-Duc,militaryarchitecture1907[m].montanaUSa:Kessingerpublishing,2010.

.Cambridge,massachusettsUSa:DaCapopress,2004.

[4]QuentinHughes.Fortress:architectureandmilitaryHistoryinmalta[m].LondonUK:LundHumphriespublishers.1969.

.LondonUK:Routledgepfess.2014.

[6]JānisLangins.Conservingtheenlightenment:Frenchmilitaryengineering[m].Cambridge,massachusetts,USa:mitpress.2003.

初中历史研修计划篇7

[关键词]新课标;高一历史教学;方法改进;专业素质

一、构建通史体系

目前,一些地方初中阶段的历史课程还属于“副课”,领导不重视,教师无压力,学生无所谓。由于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历史基础非常薄弱,导致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面临很多困难。作为高一历史教师,要认真落实基础知识训练,努力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水平。

通史知识是历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教师可以对必修一中的政治史按时间顺序整合如下: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教学必修二时可以纵向联系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历程。例如,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结构的形成和发展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五单元: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上述示例是传统的构建通史的方法,条理清晰,简明实用。

二、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

目前,初中阶段学生主要学习陈述性知识,高中阶段则侧重于学习程序性知识。受初中重理轻文观念的影响和中考制度的制约,很多初中生未能掌握好历史陈述性的知识,更没有建构起历史知识结构,以至于升入高中后历史知识的学习出现空白和盲区。初中历史教材比较注重史实的形象生动,而高中教材则注重史论,比较抽象,而且新课程的学习内容又有较大的难度,许多知识的专业性极强,学生很难理解教材中看似没有因果联系的事件或现象。加之处于少年期的高一学生认知能力不强,因而许多深奥的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难以掌握,较难适应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要求。

因此,高一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将知识活学活用。事实上有很多高一学生不会听课,不会做笔记,不愿质疑,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未能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及时复习,这就需要教师在以下两方面对学生加强引导。

1.培养学生复习的习惯和质疑的精神

教师要帮助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并认真落实计划,找准复习的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分类梳理知识,强化复习的系统性,使所学知识更加巩固。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一些学生面子观很强,不愿质疑,这是学习的一大障碍,所以教师要长期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

2.掌握结构和规律

历史知识浩如烟海,要记要背的知识很多。历史本身并不一定有结构和规律,但历史表述却有一定的结构和规律,如果把这个结构和规律发现了,学习就可以事半功倍。

比如,表述一个历史事件的基本结构是:背景(原因+条件)过程成败原因影响(评价、意义)。我们还可以再继续挖掘这四个子部的二级结构。比如,“过程”的分析表述一般是由“起点+终点+顶点”构成;“影响”的构成也可以多种,第一种构成方式是“政治方面的影响+经济方面的影响+思想文化方面的影响”,第二种构成方式是“对自己的影响+对他国别人的影响”,第三种构成方式是“对当时的影响+对后世的影响”,第四种构成方式是“积极影响+消极影响”。

三、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1.要与时俱进,更新教育观念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应树立三大新理念:一是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二是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三是树立培养创新人才的价值观。

2.要持续“充电”,肯下工夫读书

历史教师必须阅读大量历史典籍、资料以及史学理论、教育理论等书籍。应在范文澜、郭沫若、翦伯赞先生主编的中国通史专著中选择一套,作为自己精读的著作,理解它,熟记它。对世界通史也应如此。此外,还应经常阅读《中学历史教学参考》《历史教学》《历史教学问题》等刊物以及《光明日报》史学专栏中的有关文章,以便随时汲取历史研究的新成果。

3.要树立科研意识,增强科研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历史教师会经常遇到一些亟待解决的教学问题,如怎样的历史教学才是最有效的?怎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少教多学?面对这些问题,我们的思考多为随即思考,转瞬即逝,如果能有意识地把日常这些点滴思考和实践效果记录下来,并从理论层面进一步去挖掘其中的规律并形成文字,那么就是一个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历史教师要努力在科研上有所作为,可以准备一个专门的记事本,随时记录问题,写下自己的思考,长此以往,就会积累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研修计划篇8

一、指导思想:

我们常说,科教兴国,教育的兴衰维系国家的兴衰!根据现在江苏省的高考要求,历史学科在高考中同样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团队精神,既分工又合作,保质保量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为将来的高考打好基础。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教学设计与学生的学习方式整合,使历史学习成为一个不断积累历史知识、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成为一个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一个逐渐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的过程。通过历史学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二、工作重点及目标

1、全组成员互相关心,互相支持,使我们高一历史组更加优秀。

2、互相交流进一步研讨教材及适合与我们学生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课堂效率。

3、以Ji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入手,提高教学质量

三、情况分析:

1、教材分析:

本学期高一历史学科采用人教版教材,教学内容是历史必修2,是经济专题史,主要反映了人类社会经济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在人类历史的忔吕,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自下而上和发展的基础,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且它在政治、文化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所以必修2在三门必修课中占据特别重要的地位。要求学生在了解中外历史上重要经济制度、经济政策、重大经济事件及重要人物基础上,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经济史的内容理论性较强,学习的难度增大。

2、学生分析:

专题经济史的学习,要求对通史知识要熟悉,所以部分学生会感到相当困难,容易造成记忆混乱。

四、教学进度安排:

第1周:期末试卷讲评;发达的古代农业

第2周: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古代商业的发展

第3周:古代的经济政策;讲评练习

第4周:开辟新航路;殖民扩张和世界市场的扩展

第5周: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6周:讲评练习;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第7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讲评练习

第8周: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第9周: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讲评练习

第10周:期中复习

第11周:期中考试

第12周: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第13周:大众传媒的变迁;讲评练习

第14周: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

第15周: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讲评练习

第16周: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第17周:讲评练习;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第18周: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第19周:期末复习

第20周:期末复习

第21周:期末考试

南京市临江高级中学高一历史备课组

初中历史研修计划篇9

购买这些旧档案是十几年前的事了。那时京城玩这些东西的人还非常稀少,所以买时也就没花多少钱。我记得,除了有徐悲鸿先生信的那卷要价高了些(可能是3000元人民币),其他的十几册都是论册买的,每册平均400元。近两年,文人墨迹价格不断上涨,我曾交换出几通信札,后来出现在2005年中国书店的一次小拍上,胡先先生写给中华书局的关于出版《经济植物学》的二通信札,拍出了8000元(人民币)的价格。

中华书局的旧档案中,罗尔纲先生的信只有一通、二页,毛笔。罗尔纲先生是蜚声海内外的太平天国史研究专家,也是晚清兵制史研究、金石学、文博学和校勘学兼长并擅的知名学者。他的论著多达30余种,共计500余万字,成就卓越。不过,他的最大贡献还是对太平天国史的研究。罗尔纲先生1901年生于广西贵县(今贵港市),1997年逝世,他的文稿、书信留存于世的数量较大,拍卖会上出现过他的文稿、信札,但都是用钢笔书写的,且因晚年所书,审美价值不大,价格也不高。罗先生的早年毛笔信札市场上鲜见,且审美价值较大,我想价位应该很高。

罗尔纲先生写给中华书局编辑所的毛笔信,是1953年12月27日所书,所用笺纸为“太平天国起义百年纪念史料编纂委员会”专用笺。字迹极工整,约500余字。信中所谈两个问题:一是关于《忠王李秀成自传原稿笺证》版权契约事;二是全部改写《太平天国史稿》及《太平天国史稿新编》写作计划等问题。此札对于了解罗氏研究太平天国史及著述情况很有价值,特将原信照录:

一、十二月十九日编553字第1860号大函,并《忠王李秀成自传原稿笺证》版权契约两份,又惠汇增订部分致酬款人民币壹百壹拾叁万叁仟捌百元(旧币),均已奉到。兹遵嘱将版权契约一份签署,随函挂号奉回,又新书内容单、作者调查表各一份,并同函挂号奉上,请检收。此稿承赶快出版,并重排新版,以副读者殷殷之望。贵所为人民服务的高度精神,至为感佩。

二、大函示知,贵所同意我十月二十七日所陈全部改写《太平天国史稿》的办法,嘱在半年左右将改写本寄上,如能提前更好。并命先提出具体计划,以便贵所安排工作。接示后曷胜欣怀!已于本月廿二日接奉大函之日,即日动手改写。兹特将所拟《太平天国史稿新编》写作计划挂号奉上,敬请审定教正,俾有所遵循为幸!(此后写作情况当间一两日报告贵所一次。)此稿现正在日夜赶写中,完成时间暂定为半年。如能挤出更多时间,自当遵嘱赶快完成以副贵所盛意也。专此奉陈。此致敬礼

罗尔纲上一九五三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函内寄:

一、《太平天国史稿新编》写作计划一份;

二、《忠王李秀成自传原稿笺证》出版计划与契约一份;

三、《忠王李秀成自传原稿笺证》新书内容一份;

四、作者调查表一份。

信中罗氏提及的《忠王李秀成自传原稿笺证》文稿,最早是1944年他在广西研究“忠王李秀成自传原稿”的基础上撰写而成的,先后修改多次,第一次出版《忠王李秀成自传原稿笺证》,是1951年由开明书店出版;第二次出版是1954年,在第一版的基础上经过补充修改,由中华书局再版;第三次出版,即信中所提的增订本,是1957年由中华书局出版。之后,罗先生还写过《忠王自传原稿考证与论考据》(1958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1982年中华书局出版罗先生的《李秀成自传原稿注》,也是受到学者赞扬的一项大工程。罗先生从青年到老年,倾其一生锲而不舍地对这部十分重要但又难于读懂、读通和理解的文献,运用我国古代笺注经籍的方法,进行逐字、逐句地注释、考订、增补整理,先后三次出版发行,一版比一版完善,为我国学术界提供了一份极其宝贵而又详尽可靠的研究太平天国文献资料。

编纂《太平天国史稿》可以说是罗先生的终生事业。20世纪30年代初他师从胡适,开始整理太平天国史料、研究太平天国史,并发表了大量有关太平天国史的文章,引起史学界的重视。1932年,他写成《太平天国广西起义史》。“1934年,将此稿交给友人汪原放。时陈独秀被关在南京,汪与陈有旧交,每月探望。陈独秀托汪原放给他买太平天国史料,汪尽购各种太平天国的书,并把这部稿子一并送去。陈独秀看完后,独赏识这部未刊的稿子。提出要罗尔纲到南京和他合写太平天国史(郭毅生《道德文章第一流》)。”自1932年,罗先生兼任广西贵县修志局特邀编纂,担任太平天国史部分编纂工作起,直到他去世前,主要从事太平天国史的研究工作。1951年,开明书店出版了他多年积累形成的《太平天国史稿》;信中谈到的《太平天国史稿新编》(即《太平天国史稿》增订本),如他信中所言,半年出书的计划如约实现。1955年,中华书局又出版了他的《太平天国史稿》改写本。

初中历史研修计划篇10

【abstract】:theancientcity,Xi'anhasrichculturalheritageandvastamountofhistoricalrelics,andthemingCitycanmostlyreflectthecharacteristicofthearea.thespacestructureofmingcitydevelopedinthemingandQingDynastiesonthebasisofChanganCityintangDynasty.ontheimpactofindustrializationandmodernism,itformsaspatialmorphologywithdifferentyearsandstylesofarchitecturalcoexistinganddifferentscalesandmodesofblendingneighborhood.

【关键词】:文物古迹、明城区、近现代、空间形态

【Keyword】:culturalheritage,mingCity,modern,spatialmorphology

1.1研究的依据

一、近年来西安市对城市文化竞争力的关注和提升,明城区内的街区被逐渐修复和整治,使其重新展现昔日的辉煌。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明城区也要顺应时代的潮流进行更新改造。

二、西安城市自身发展的客观性,导致一部分发展方向是积极的,如明城区内商业圈的不断壮大、工业生产量远远超出需求量、公共休闲环境越发符合群众生活需求等;另一部分则是停滞不前,甚至逆向的,如历史建筑与遗址的保护、文化区域环境的整修、单体建筑与街区随意改造等,作为历史遗存的城市结构和空间环境整体上遭到破坏。因此,在适应当展需求的同时,往往弱化了地域文化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性,忽视了历史元素的可持续性。随之则出现了城市发展空间要素与文化遗存的基本矛盾。

三、截止到2000年,1993年西安市规划局与文物局初步拟订的明城区内30处保护民居已所剩无几,剩下的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2005年iComoS在中国通过的《西安宣言》,对历史建筑及周边环境的保护与设计奠定了理论基础,对西安近现代建筑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进行再加强调。

1.2研究的意义

一、区域历史重要性。区域历史重要性。明城区是西安人文与精神的根脉,前后有12个王朝在这里建都,有大量的历史建筑坐落于此。这一区域是西安目前历史遗存最密集的区域,成为西安名城特色的主要载体。建国之后,面临的城市化快速发展,明城区对近现代建筑的保护意识几乎为零。1990年后面对大规模的改造,近现代建筑环境发生极大的破坏。如今,近现代历史建筑环境保护与更新模式在初步形成阶段,做好研究近现代建筑环境保护与更新研究工作,发掘问题所在,对明城区未来文化遗存与模式化发展方向上起到关键作用。

二、历史建筑环境的重要性。建立历史建筑环境从最简单的方面来讲,可以缓冲历史建筑保护和现代城市快速发展的矛盾,使历史建筑可以与现代城市发展和谐共处。历史建筑环境传递着历史信息,记录着历史事件的位置、坐标等,帮助建筑主体更好的传递历史信息,而近现代历史建筑的环境同样也记录着近现代历史时期西安市的历史事件与面貌。通过保护与设计近现代历史建筑的环境,可以对展现西安城市历史的完整性起到一定的链接作用。

1.3研究对象的独特性

一、本论文首先基于整个西安明城区空间结构的历史变量过程中,探索空间变量因素。对其内部所有近现代建筑及周边环境现存条件与现象为研究对象,通过类比与对比等方法,在基础理论和设计实践进行综合研究的基础上,探究历史建筑环境对建筑单体的积极作用。

二、西安明城区内历史建筑类型与数量繁多,对其环境的改造不在少数。如三学街、北院门、德福巷、书院门等,大多数改造与设计最终定位成“历史街区”。可以看出,古城西安对历史街区环境保护与更新放在空间规划的重点之上。基于此方向,对近现代历史建筑与环境的改造进行点、线、面等系统划分与链接,会发现在局部区位呈现断点现象,从明城区空间结构与功能定位来看,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三、具体研究对象。碑林区竹笆市地区北接北院门,南通德福巷、湘子庙,位于钟鼓楼等商业与文化重要地段。明代就以买卖竹器等编织品成为最具规模街区,目前有劝工陈列馆等近现代建筑坐落其中。如今,此地区被庞大的小区阵容与零碎的店铺所包围,已经丧失了以往的区域活力,丢失了文化的延续性与传承性。整个区域对外程现严重的功能断裂现象,对内则处于一个邋遢、零乱的尴尬局面。保护竹笆市的近现代建筑,合理规划设计区域环境,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内部发展的矛盾,也填补了整个城区发展的空间脉络。在文化元素正面发展的同时,缓解城市发展空间要素与文化遗存的基本矛盾,探究完善的更符合西安城市发展的近现代建筑环境保护与规划设计模式。

1.4研究目标

一、经过探究西安城市空间结构阶段性的变化特征,在动态发展的基础上找出空间演替与更新的规律性。分析出空间变量因素对近现代建筑环境保护与设计的影响。

二、调查并分析西安明城区内历史建筑及其区域环境保护现状,分析其环境对历史建筑的重要性。对近现代历史建筑与环境进行研究,通过对比与类比,找出规划设计原则与手法的相似性与独特性。

三、以西安碑林区竹笆市区域环境保护与设计为研究重点,对竹笆市的历史背景、建筑现状进行调研,分析自身存在的独特性。对周边环境现状进行详细研究,分析是否存在一定的促进与阻碍因素。对环境保护与设计的方法进行深入研究。

四、综合经过前期与实例分析,提出合适的经现代建筑环境发展与更新模式,为西安同类型环境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50357―2005),(2005.7.15,2005.10.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2]任云英.近代西安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研究(1840-1949)[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5.

个人信息

姓名:张蔚萍陈虎

性别:男

籍贯:湖北武汉

学校:西安建筑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