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课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0:11:01

心理课篇1

随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力度的不断增强,在全省心理优质课工作的推动下,我市承担了济南市小学心理活动优质课的展评活动,同时在此基础上,初高中、职专等各个学段的心理活动课的评选也尘埃落定。笔者有幸参与其中,对于心理活动课究竟是什么样的课,无论是从上课还是从观课角度,都有许多感悟。

一、心理活动课,不仅仅是“一节课”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心理活动课内容多以活动为主,学生玩玩、说说、笑笑,看似轻松热闹,但每一个环节的设置都有着深层的心理学理论基础做支持,每一个小活动的设置都需要经过深思熟虑,教师的每一句话,特别是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一定要关注到学生的所思所想,保护他们的自尊、自信,激发学生的正能量。在课堂上,一些小的细节问题会很鲜明地体现出教师的个人素养,比如个人的心理成长现状、认知水平、情绪状态等。这些个人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效果的实现。所以心理活动课,不仅仅是“一节课”,作为心理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修养和学识,需要有整片湖水的沉淀,才可能开出美丽的花朵。

二、心理活动课,只是“一节课”

心理活动课既然是课,便离不开教育的基本规律,需要遵循课堂教学的一些基本理念。所以无论是在时间掌握、课堂形式、师生互动,还是在课堂把控等各个方面,都需要遵循课堂教育教学规律,了解学生学情,从辅助学生健康成长、快乐学习的角度来进行,不能为了达到某种效果而生搬硬套心理辅导甚至治疗手段,对学生造成不负责任的隐形伤害。

由于大多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尚属于起步阶段,在还没有形成一整套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之前,有的教师会无意识夸大活动课的功能,认为只要上过一节课,学生的所有问题便可以迎刃而解。我个人认为,心理活动课的实质,是帮助学生打开一扇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窗户,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来讲,更多的是帮助他们在心里种下一颗健康快乐的种子,在成长过程中渐渐发芽长大、茁壮成长,帮助学生顺利走过人生的困境。所以一节课的效果不一定会立竿见影。只有具有整个学段系统的心理辅导内容设置,并配合以学校整套心理机制的建成和完善,才可以最大意义上为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三、心理活动课,是特殊的“一节课”

心理活动课是课,但又与其他课有很大的不同,是特殊的“一节课”。

1.课堂形成的“特殊”

活动目标是课的“灵魂”,目标是积极向上的还是消极暗示的,直接决定着课程发展的方向。活动主题的选择需要注重小而美,比如“举手仪式”就是突出一个主题——坚持;“小小的我”的主题是通过自我接纳与相互接纳,形成积极的支持系统;“生命玻璃杯”就是通过探讨自己最喜欢的和最害怕的事来学习如何面对挫折。于小处书写大文章,才会让主题深刻和影响长远。

课堂活动环节的设置是“骨架”,是课的核心。好的活动内容的选取与设计是心理活动课的重中之重,环节设置要避免过于复杂,思路简单明晰,遵循“导入—主题―分享”的基本构架。比如“初中我来了”的导入活动是穿脱上衣,然后是探索小学与初中的不同,主题活动是“集体拼图”。“生命玻璃杯”的导入活动是看视频,主题活动就是很简单的举手。同时,材料的选取既要注重形式多样、内容生动,更要注重其科学性、典型性,经得起推敲。

教师的知识水平、心理学素养、课堂教学、调控能力等,各方面的因素综合构成了课的“血肉”。“灵魂”指引教育的方向,“骨架”唤起心的力量,让“血肉”扶助学生积极快乐、健康成长,这就是心理活动课的实质。

2.教师要求的“特殊”

心理活动课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课堂上教师需要驾驭好两辆马车,一辆是“心理学素养”,另一辆是“教师基本功”,只有二者并驾齐驱,才能共同构建一节生动有效的心理活动课。

3.教学效果的实现“特殊”

心理活动课与其他课的不同,更是体现在教学效果上面。心理活动课教学效果的实现是由下而上的,通过严密的环节设置,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体验并引发思考,教师在学生自发的思考中适时引导提升,使学生收获感悟和成长。而如果采用自上而下“教导”的方式,很大一部分内容不能走进学生心里,效果便打了折扣。

心理课篇2

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困扰人类的一大难题。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0心理健康课心得体会范文集锦,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2020心理健康课心得体会范文集锦一

在还没学心理课的时候,我就对心理学有着一中莫名的感情,也说不清是怎样的感情,反正就是有一股想把它学好的冲动,甚至希望自己能够从中找寻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通过几周的学习,我被它的科学性,真实性所折服,可以说它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东西,与此同时我还发现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同样重要,同时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心理学不仅具有科学性,而且不乏应用性。心理理论固然枯燥,但配以实例,就不但不乏味,反而让人有一种从生活悟出哲理的感觉,视野也开阔很多。心理学来源于生活,又指导生活。

对于自己,首先要学会欣赏自己,无论你是一棵参天大树,还是一棵小草,自我认同才能得到他人的认同;其次要学会善待自己,气愤时,心疼一下自己,不要让那些无名之火伤身;忧伤时,找一些好朋友,诉说诉说,让阳光复现;劳累时,美美得睡上一觉,人不过血肉之躯,经不住太多的风霜雨血,总之就是要懂得爱自己,只有懂得爱自己的人才会知道怎么去爱别人.

通过学习心理课,我的性格,为人处事的方式,甚至价值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开始学会如何去关心他人,处理事情时也考虑周到些。逐渐开始观察,理解朋友的心理,情绪上的变化,并力所能及给予安慰,以缓解轻度的心理上的问题。心理课的学习使我无论从文化知识上,还是从自身修养上我都进步了不少,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在不断得成长着。我很感谢许倪倪老师和心理课,是他们让我懂得了许多多.心理学不仅让我了解了许多心理特点,也让我掌握了如何正确对待周围的朋友,但最重要的是我学会了自我调整,失意的时候,悲伤的时候,我会安慰自己:快乐其实很简单,只要我们放开胸襟,包容这个世界,我们的生活会很超然,成功也会不求而遇;成功时,快乐时,也不要太自满,要学会居安思危.

心理课能带给我们的也很有限,但更多的东西得靠我们自己去悟,去体会,通过上心理健康课,让我终于感到人生的珍贵,感到要孝顺父母,为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感悟到我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用父母为我们操心,不让他们为我们担心,我们还要关心身边的人,让每个人得到关心。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虽然我们现在还没有真正踏入社会,但是身边的老师和同学就如同我们的朋友一样,我们要凡事真诚。存真诚的心,说真诚的话,作真诚的事。自己有了什么错失,应当坦白承认,切不可设词遮掩;有人责备劝导你的时候,要存着谦卑感谢的心领受,切不可羞恼拒绝。与人同处不可有虚伪的客套,但总要彬彬有礼,举止中节,使人在你的动作举止上没有可挑剔的地方。多爱人才能多得人的爱,多敬人才能多得人的敬,多宽容人才能多得人的宽容,多体恤人才能多得人的体恤。你发出去的是什么,你得回来的也是什么。

最后这个学期的心理课也即将结束了,觉得时间过得很快,一转眼,我的大学生活的十二分之一过去了,想想抓住了什么,后头一看并没有太多硕果。继续努力吧,让自己做得更好!

2020心理健康课心得体会范文集锦二

大学是一个大的集体,我们每天生活在其中,每天总会与各种各样的人接触,而如果而我们没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就无法与人正常的相处,无法建立自己的人际关系网,这将会导致我们觉得生活是孤单的,是无助的,从而产生一种迷茫的时生活状态,这对我们的大学生活是致命的,毕竟大学生活是我们人生中最宝贵的经历,我们也将通过大学慢慢的融入社会,而不完整的大学生活将无法为以后步入社会做好铺垫,这就导致我们无法对每天的生活充满激情。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我们大学生更应该有一个健康的心态,积极的态度去面对。

为了我们的心理健康,了解与掌握心理健康的定义是必不可少的,这对于增强与维护我们的健康有很大的意义。当我们掌握了人的健康标准,以此为依据对照自己,进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诊断。发现自己的心理状况某个或某几个方面与心理健康标准有一定距离,就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锻炼,以期达到心理健康水平。

所以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要想拥有一个完满的大学生活,心理的健康是必不可少的。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也就是说,我们只有心理健康了,才能去面对生活中发生的各种事情,而至于因为一点小事就闷闷不乐好长时间,也不至于因为一点挫折而自暴自弃,产生各种沮丧悲观的想法。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既能了解自己,又接受自己,有自知之明,即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缺点都能作出恰当的、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非份的期望与要求;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实际,因而对自己总是满意的;同时,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则缺乏自知之明,并且总是对自己不满意;由于所定目标和理想不切实际,主观和客观的距离相差太远而总是自责、自怨、自卑;由于总是要求自己十全十美,而自己却又总是无法做到完美无缺,于是就总是同自己过不去;结果是使自己的心理状态永远无法平衡,也无法摆脱自己感到将已面临的心理危机。

通过这次的讲座,我深刻的看到了健康的心理对我们的重要性,一个幸福的人生必须要有健康的心理作为坚实的后盾,在以后的学习与生活中,健康的心理将会帮我们一步步的走向成功。所以,以后我们必须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努力的去使自己的生活变得完满。

2020心理健康课心得体会范文集锦三

我认为作为学生,心理健康就是对生活和学习有乐观的心态;有正确的自我主观意识;能很好地把握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同学们关系和谐,很好的融于群众;能很好的适应环境……心理咨询,是指咨询员运用心理学的知识,透过询问等方法解决其心理困惑。心理咨询事实上是帮忙来访者实现心灵再度成长的过程。那些认为只有心理有病的人才会去心理咨询的观念是不对的.总之,心理咨询是指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对在心理适应方面出现问题并企求解决问题的来访者带给心理援助的过程。

透过这学期对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学习,我对心理知识有了必须的了解,首先是对心理学的发展史有了必须了解,然后是学习了一些团体活动的知识,并且在参加活动课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很多人生的知识,在团体活动中大家彼此敞开了自己的心扉,用心的参与到了群众的活动中,在此中再一次体现了群众的力量……

在心理咨询的活动课中,我认识到了人心中脆弱一面,有时心灵事多么的需要他人的呵护,那种心与心的交流才能让人体会到交流得喜悦,我们的心理咨询的模仿有时会让人感觉像节目表演,但是大家真诚的心却又不能不让感动,初次它让我体会到了那种帮忙别人的喜悦。活动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形式,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它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活跃课堂气氛,真正到达育人效果。学生在实实在在的活跃的生动的并且有必须新意的活动中受到教益和启迪,促进知行的结合。

学生在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中,激发了感情,明白了道理,情理凝结,构成了信念之后,进而需要在行动中表现自己。此时教师要引导、鼓励学生把健康高尚的情感向外投射,为他们带给展现自己行为的机会和场所。这学期我还参加了我们学校的心理协会---沁心港湾,这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大家在一齐共同努力,不仅仅学到了很多心理方面的知识,还为其他同学带给心理方面的服务。

2020心理健康课心得体会范文集锦四

听了本次心理健康的专题系列讲座,使我更进一步理解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通过听评课懂得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学活动,现今社会不仅要求我们具有健康的身体,而且需要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经过这次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我的收获很大。不仅学习了许多专业的心理知识,以前很多的疑问都得到了解决,我真正认识到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以下是我学习后的一些心得:

一、教师自己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

通过一线的教学经历,深深的体会到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到周边的人,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

教师的心理健康从根本上说还得由教师自己维护。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能够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既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也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优秀的教师在需要的时候能承受巨大的压力,但他绝不应让自己一直处于压力之中以至于身心俱损,影响工作和生活的正常进行。身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尽快适应新的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达到新的教学要求,才能寻求新的发展,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以更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工作中不尽人意之处,更少地体验到焦虑和挫折,对维护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

一个尽职的教师是非常辛苦的,需要休息和放松。充当“无所不能”的教育者形象的确使人精疲力尽。因此,教师可以试着在假期给自己充电,例如:学习做旅行家,用胶片记录生活中的美景美事;学习做美食家,在品评佳肴的同时自己也做一次大厨。新的工作体验不仅能使教师得到放松,而且可以开阔教师的视野,增加教师的知识面。教师可以把从其他工作体验中获得的经验、积极情绪带到教育工作中来,更好的促进教育工作。

二、经常关注特殊学生的心理辅导

教师的天职就是教书育人,对待问题学生更应该尽心尽责,遇到问题学生怎么办呢?一定要充分利用班集体的作用,在宽松平等的班级氛围中,加强对学生心理的团体辅导,通过主题班会的形式,充分发挥班队活动课的集体心理辅导效应。针对特殊学生的特点,有侧重地选择团体辅导的主题。如自信心教育、青春期教育等。采用讲座法、认识法、操作法、表演法、角色扮演和行为训练等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内在动机,并在活动中得到领悟。通过一系列的团体辅导活动,不仅让全体学生获得心理健康方面的有关知识,也拉近了同学间、师生间的距离,融洽了师生关系。

考虑学生一般心理规律的同时,也要对暴露出来的个别学生的个别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帮助。在对学生的个别辅导中,我一方面通过心理辅导室兼职心理教师的个别咨询辅导,另一方面也进行了个别谈心与辅导。通过学校开通的心理咨询箱,打通教师和学生的心理通道,及时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

以上,是我的一家之言,收获是巨大的,体会可能肤浅,切记心理健康的前提是身体健康!重视我们自己的心理,正视我们自己的问题,看到自己的优势,找到自己的不足,这样才能更有效的帮助我们身边的人,希望我们都能保持开阔的心境,良好的心态!

2020心理健康课心得体会范文集锦五

在学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的过程中,我受益匪浅,它帮助我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它让我更好的认识了自己,也更有信心创造美好未来。

这门课程帮助我培养健全的人格。它教会我要勇敢的剖析自己,通过自我剖析我发现自己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人格偏差。在心理课上,通过老师的教导和书本的指导,我慢慢的开始正视自己。

这门课程帮助我规划人生,对未来更加充满信心,人生的确需要规划,刚进入大学的学生,一定要想好自己的一生准备做些什么样的事,按自己的理想,一步一个脚印向踏实的人生目标靠近。人的一生如果没有目标,没有方向,永远是随波逐流,得过且过。有些时候,理想也等同于我们的目标,但只是有了理想却没有认真规划,在实现的路上歧路多多,看着是大道,走的是岔道,计划往往赶不上改变,到头来感叹行路难,安慰自己已经追求了过程就不要太再意结果。这是理想与现实出入太大不得不给自己的安慰。而如果你的确认真规划了你的人生,每一个阶段都有自己即定的目标,如果过程出现了偏差就及时改正,始终让自己的目标在现实的征途中存在。一旦紧咬目标,你会发现你有战无不胜的力量,而且会努力为自己的最终理想而奋斗不已。目标清晰与昏昏噩噩根本就是两种不同人生的选择,规划好你的人生,你会奋不顾身地为理想而努力,而你行动的动力,也是你每一个阶段不同的规划目标。所以一个好的人生规划太重要了,而这门课就很好的帮助了我。

人的灵魂是思想,而思想的基础是心理。这门课程帮助我塑造了一个自由高尚的灵魂,为我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指导,为我的未来照亮了道路。

心理课篇3

一开口罗老师就说:“今天上课之前我们来个有趣的心理测试,我先为大家讲个故事大家说好不好啊”。这时同学们高兴地拍起手来,都说好啊!

罗老师用他独特浑厚带有磁性的嗓音,绘声绘色地说:“一片沙漠里,有一位旅行者,他所带的食物都吃完了,水也喝光了,连指南针也掉了,他非常沮丧。突然,他发现了一个水壶,他非常高兴地拿起水壶,可又发现只剩半壶水了。同学们,如果你就是这位旅行者,你是高兴还是悲伤呢?”这时同学们在下窃窃私语,到底要选择哪个呢?

接下来,罗老师开口说:“好的,选择开心的举手,不开心不用举手”。结果一半以上的同学认为是悲伤的,只有我和张毅豪、雷晶晶等少数同学认为是高兴的举手。认为悲伤的同学理由是:水太少,两三口就喝完了,今后还是会口渴的。我们选择高兴的理由却恰恰相反:只要省着点喝,就有希望,既然有水壶,说明一定有人来过,或许还能找到一个人呢!罗老师分别把两种理由记了下来,通过讲解,原来这是一道心理题啊。罗老师说:“如果一件事让自己很失望,就换个角度看,想办法安慰自己,让自己变得快乐起来……”

心理课篇4

〔关键词〕心理活动课;目标设置;情境创设;课堂氛围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3)03-0008-03

心理活动课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途径,当前,中小学心育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凸显出一些明显的问题,心理课的特色表现不明显,心理活动课上常常散发两种“怪味”:学科味和德育味。

心理课的学科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课案设计是按照传统学科的设计套路,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整堂课重在知识的传授,没有摆脱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固有模式;(2)情境创设中,多选用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静态素材,采用“读、思、答”的语文学科教学模式让学生说出“正确答案”。

心理课中的“德育味”则体现在:思品课与心理课在具体的内容上有许多交叉,然而,德育和心育各有其内在规律,有的心理辅导教师长于说教,往往不自觉中把心理课上成了思品课,“灌输”给学生大量的道理。

那么,如何解决以上问题,如何上出心理课的特色,让心理课更有“心理味”呢?

一、心理课中的目标设置要体现“心理味”

学生发展的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心理活动和相对应的心理需求和行为,也会相应的产生一些心理问题。通过心理活动课尽可能地为学生解决这些成长的普遍问题,这是心理活动课最大的意义。因此,心理课的主题选取要来自学生的实际问题,以学生的成长需要为原则,课前的学生调查是很重要的,必须要找到学生愿意接受的主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主题不仅要明确而且要具体,具有可操作性。选题不宜过大,提倡“小题大做”“一课一得”。而具体的目标设置中要集中具体,可操作性要强。在认知上,应该“了解、懂得或转变”什么;在行为上,要“学会、养成或改变”什么;在情感上,要“体验或感悟”什么。如以“合作”为主题,课堂活动目标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设置:

1.了解合作是生活和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理解合作的重要性(从认知层面了解合作的相关知识);

2.尝试通过游戏初步掌握合作的基本技巧(在课堂上进行行为训练);

3.体验合作带来的成功感和满足感,感悟团体合作的强大力量(通过情感体验,获得深刻的感悟,形成合作的强大内部动机);

教师在对心理活动课课案进行目标设置时,只有跳出“教”与“学”的固有教学思路,只有重在学生自身的“体验”与“感悟”,才能体现出“心理味”。

二、心理课中的情境创设要体现“心理味”

心理活动课离不开具体情境的创设。通过情境体验,可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触动学生的心灵,从而进行反思和改变。情境体验的具体操作上,教师可以通过故事、视频、小品、案例等形式,先呈现具有矛盾冲突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先受到情绪感染、影响乃至震撼,再通过有思维力度的问题,引导学生以“我”的身份设身处地地进行深度思考与讨论,作出行为选择,并阐述理由,由此引发他们强烈的内心冲突和改变自己的动机。

目前,心理活动课中情境体验的常用题材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1.案例类活动素材。此类素材主要来源两个渠道。(1)直接借用书上的各类故事,包括童话、寓言等。让学生读完故事后谈感想和体会。由于这类故事往往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情况,离学生的生活现实比较远,不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讨论也多局限在理性层面及知识观念层面,很容易陷入“学科味”极浓的“寻找正确答案、正确观念”的窠臼。(2)根据学生实际生活中遇到的烦恼或问题提炼改编。由于案例来自于学生生活实际,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发学生的思考,带来不同观点的碰撞,激化团体动力。

2.表演类活动素材。根据学生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具体事件或困难,提炼成角色扮演的素材。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体验不同的处理方式及其效果。

3.游戏类活动素材。一堂活动课的不同阶段均由各类游戏渗透。除了暖身期游戏需要活跃气氛“破冰”以外,其他阶段游戏选择的关键是必须紧紧围绕辅导主题和辅导目标创设具体的活动情境。

心理课上,无论选用哪类活动素材,只有紧紧围绕“创设情境,激发共鸣”这一目的,才能使学生在情境体验中触动心灵,进行反思和感悟。

三、心理课中的课堂氛围要体现“心理味”

一堂心理活动课是否具有有效性,关键在于全体学生是否有积极的自我体验和自我探索,是否做到真诚开放,是否想说、敢说真心话,而不顾及是否说了错话、说了偏激的话,是否让老师、同学们不喜欢自己。因此,心理辅导教师在心理活动课上催化出温暖、安全的团体氛围,远比带领学生进行完美的理性探讨重要得多。

心理活动课的有效性主要依赖于心理辅导教师催化出的温暖、安全的班级团体氛围,这一氛围可以引发学生积极的回应,并带来学生认知和行为的变化。所以,营造坦诚、信任的团体氛围,消除学生对自由沟通和交流的防御心理,是辅导教师最主要的任务、最高超的技能。

从小学高段(五、六年级)开始,学生的自我防御意识逐渐增强,表现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上,学生们要么沉默,要么以违心话揣摩问题的正确答案,要么以调侃话吸引关注。而大多数心理活动课要么气氛沉闷,要么秩序混乱。

那么,心理辅导教师怎样才能催化出温暖、安全的班级团体氛围呢?

(一)心理辅导教师要表现出无条件接纳的辅导态度

心理辅导教师在整节课上要一直面带微笑,营造出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即使学生说了偏激的话,只要学生说的是真心话,心理辅导教师就要真诚地感谢学生的分享,理解他这样说一定有他的理由,谢谢他对老师和同学们的信任。这样可以使学生敢于说话,敢说真心话。

学生表现得可爱、幽默的地方,心理辅导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笑,这样可以使师生间表现出好像对某个问题有了共同的话语,让师生间、生生间的心灵更贴近。

心理辅导教师还可以在适当的时候进行适度的自我表露。这不仅可以跟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觉得老师离他们很近,没有高高在上的感觉,并且觉得其实老师小时候跟他们也有很多相近的地方,由此能敞开心扉。

要特别注意的是,心理辅导教师不能以“师者”身份高高在上地进行说教。尤其是活动分享环节,心理辅导教师不能以“真理在手”自居,咄咄逼人地对学生进行教导或规范。学生在众目睽睽和咄咄逼问之下,要么退缩,无法真实表达自己的想法;要么激化矛盾,增强对立情绪。

在教研课听课活动中,常常有教师疑惑:“学生说错了,我也要‘无条件接纳’吗?那我作为一名教师,如何完成教育学生的任务?”这样想,是因为很多教师混淆了“无条件接纳”和“无条件同意”的区别。“无条件接纳”是指我们理解他的想法,是因为他的生活经历决定他有自己认为正确的理由。我们不评判他的想法正确与否,只是理解他有自己的理由。而“无条件同意”则是无论他怎么想,我们都认为他是正确的。

心理辅导教师不会直接教导学生怎么做是正确的,却会在诸如“你是这样做的,那你这样做的时候是什么感觉呢?对方有什么反应?他可能会怎样想、怎样做?……”在一系列的追问中,帮助学生反思自己行为的后果以及对自己的不利影响,从而主动修正自己的想法和行为。

心理课上,只有辅导教师做到了真诚地尊重全体学生,对学生的所有想法“无条件接纳”,学生才会无拘无束地表达个人情感,全身心地积极投入到激烈的思想碰撞和争鸣中。

(二)班级成员要以尊重的态度专注地倾听,并进行真诚的回应

班级成员必须体验到足够的安全性和支持性,这样他们才会公开表达情绪,积极发言。

1.班级成员要以尊重的态度专注地倾听

我们常常在听课过程中发现,辅导教师或一名班级学生在心理活动课上当众发言,分享自己的想法或经验时,其他班级学生很多处于以下两种状态。

(1)游离于课堂之外,没有投入到活动任务中。

这类学生如果是班级大多数,说明情境创设不够,没有激发班级成员的共鸣。此时需要辅导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活动思路;如果是少数个别学生,则需要辅导教师根据具体情况重点关注、及时带动。

(2)专注于自己的想法或行为,没有与活动环节同步。

活动分享环节常常会出现当辅导教师宣布活动结束,进入分享环节时,很多学生还沉溺于刚才的活动,吵闹不休。经验不够的辅导教师常常仓促地进入下一环节,没有通过一定的课堂调控技巧,帮助班级成员安静下来,进行深入心灵层面的感悟和反思。学生们在这种乱糟糟的气氛中浮躁不安,既不能静心感悟,也无法专注地倾听同学的发言。心理活动课特有的心灵感悟没有了,心理活动课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心理味”必然大减。

2.班级成员要进行真诚的回应

班级成员当众发言,分享自己的经验或想法时,其他成员要进行积极的回应,不管他说的是否正确,都应该对他的信任和分享表示感谢。心理辅导教师要引导学生们对其他班级成员“无条件地接纳”。不要随意对其他同学的回答进行褒贬,每个同学都有展示自己想法或做法的权利。比如,当一位学生有异议时,可以语气温和地这样说:“谢谢某某同学的分享,不过,我对这个事情有不同的看法……”

处于温暖安全、坦诚信任的团体氛围中,班级成员们会感觉到无论自己说什么,都会得到老师和其他同学的尊重和接纳,防御心理自然就会消融,无拘无束的心灵沟通也就自然得以实现。这样的课堂氛围能散发出浓厚的“心理味”,这也是心理课最吸引学生和教师的地方。

四、心理课要讲究“动感第一”的“心理味”

心理活动课的“命根子”在于“动”。不但要有师生、小组互动,还要有生生互动、多元互动,形成“团体动力”,这种动力具有强大的集体感染力。学生可以在这种强大的动力感染下得到震撼和帮助。

以“记忆”“想象”“思维”“沟通”“合作”等常见的辅导主题为例,如果辅导教师重在静态知识的传授,学生得到的是一些理论上的知识,枯燥乏味,很难运用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不能带来实际的行为改变。相反,如果辅导教师设置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行为训练,就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能力或技巧。而且,这些活动能够一层层激发团体动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有深入内心的情感体验。在团体动力的激发之下,学生更可能愿意把自己的困惑、苦恼说出来,让同学们共同探讨,在多方的互动中进行交流、分享。在同学们的支持、反馈中,学生的认知得到矫正或重建,良好的学习习惯得以强化和巩固,这样的互动非常有利于学生的心理成长。

活动是心理课的主要载体,是心理活动课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标志。但是活动的设计要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千万不要为了热闹而活动,为了活动而活动,应根据心理学原理和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活动,应紧紧围绕课案设置的目标组织活动,达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充分的心理体验,深刻的心灵感悟和反思。

五、心理课中“现场生成”的处理要体现“心理味”

开放的情绪表达在心育课上无疑是重要的,缺少了真情投入,心育课就会沦为枯燥的说教与鹦鹉学舌。然而,这种情绪表达的开放性必然使得心理课上的“现场生成”尤其常见,而心理辅导教师对“现场生成”的处理技巧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自身的专业能力。

心理活动课中真正能够震撼学生心灵、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并起到进一步开拓主题内涵作用的素材,往往不是教师预先设计好的,而是在活动中现场(即时性)生成的素材,这是最具生命活力和生活气息的,因为学生心里有很多的冲突要宣泄、要倾诉,教师要敏锐地察觉到,要相信“学生具有解决自身问题”的潜能,把活动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在倾诉中进行思考,“自助”能力得到发展。

心理活动课上的课堂生成,根据与辅导主题的相关程度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一)无关生成

课堂上,有的学生会因为想要引起同学们的关注,“语出惊人”或调侃搞笑,也有部分学生会联想到别的事情,如果学生的这种想法或做法与本节课的辅导主题、活动目标无关,可以进行冷处理,转移提问对象或者说明“这一问题与本节课的主题无关,为了不耽误大家的时间,如果有兴趣可以下课后单独交流”。

(二)相关生成

课堂上,学生常常会答出一些教师没有预设到的答案。如果这些答案与辅导主题、活动目标紧密相关,即使学生说的是错话、偏激的话,辅导教师也不能轻易放过。可以通过追问引导该生反思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也可以引导全班学生进行“脑力激荡”,在争论中找到最有利于自己的选择,甚至可以以一个简单的反问引起所有学生的反思:“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我们这样做真的对自己最有利吗?”

只有及时捕捉了学生在互动过程中产生的真实、宝贵的生成性课程资源,并巧妙地加以引导,才能更好地促进师生间、生生间情感的交流和升华,才能充分碰撞出学生思想的火花,才能最终促进学生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与感悟中实现认知的提升、行为的改善和心理的完善发展。

总之,只有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发展变化及时调整,不刻意固守模式,重视学生的感受,才能让心理课更有“心理味”,让心理课展示出与学科教学不一样的魅力,也才更能体现心理课的存在价值,更受学生和教师欢迎。

主要参考文献:

[1]钟志农.心理辅导活动课操作实务[m].宁波:宁波出版社,2012.

[2]钟志农.探寻学生心灵成长“路线图”[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心理课篇5

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它兴起于20世纪末的美国,代表人物为塞里格曼。积极心理学把自己的研究重点放在人自身的积极因素方面,主张心理学要以人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为出发点,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作出新的解读,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有问题的人、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幸福的生活。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内容为积极体验、积极人格、积极社会组织三个方面。在积极体验方面提出了主观幸福感、心流、积极情感扩建等理论;在积极人格特质方面已经提出了24种积极人格品质;在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方面主要涉及社会、学校、家庭和工作环境。

积极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不仅是心理学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积极心理学与传统主流心理学并不是相对立的,它使传统心理学长期被忽视的使命又重新得到重视,是对传统心理学的一种补充,拓展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心理学在许多领域的研究转向人的积极层面,在教育领域出现了积极教育研究。积极教育是在积极心理学的启发下,在反思教育现实和传统观念的基础上构想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方式。积极教育主张以积极的态度重新解读教育,形成积极的教育理念,采取积极的教育行动,激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求知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品质与人生态度。

教育与积极心理学有契合相通之处,教育的目的同样是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教育也同样面临着三个方面的任务:纠正人的缺点,帮助有问题的人消除问题并使他们得到应有的发展;使人更具有生产性和道德性,即使原本是生物意义上的人具有一定的知识、能力和社会道德而成为社会人;在对人进行鉴别的基础上使天才得到充分的发展。积极教育秉持积极的教育价值观、学生观、教学观和成效观,主张通过教师在教学中采取积极的教育行动,来激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求知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品质与人生态度。教师的“积极”表现在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情绪、方法和技术去研究教育教学活动,积极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唤起学生的积极学习行为,引导、启发和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学生的“积极”表现在有内在的学习动机,自己选择学习内容、调节学习策略、规划学习时间,自己检查、总结、评价学习结果,并能采取补救措施。积极教育主张教师要尊重学生,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和发展学生的自学。教师要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加强学生活动,增加学生自主机会,放手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研究、学会选择、学会判断、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对《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等文件的具体落实,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受传统心理学影响,课程在教学内容设置上偏重心理健康的标准、正常与异常的区分、心理疾病的预防等消极心理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上,教师习惯于在单位时间里传授更多的知识,致使教学形式机械单一,充斥其间的是太多的讲解,师生双方缺乏教学热情和互动,缺乏愉快的情感体验,而且多数学生养成了被动的性格,缺乏求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种状况不仅与课程以体验性为主、加强自我教育的课程性质不相融,也违背了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课程教学目标。新兴的积极心理学在教育领域的研究成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改革产生了促进作用,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提供了积极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二、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中的应用

积极心理学推动了积极教育的发展,从而也对课程改革产生了积极影响,下面从四个方面谈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中的应用。

(一)积极心理学理念有利于教学目标的明确与落实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是提高心理调节能力,培养良好心理品质,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协调发展。积极心理学提倡积极人性论,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它消除了消极心理学过于偏重问题的片面性,恢复了心理学本来应有的功能和使命,使所有人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并生活幸福,这体现了一种社会意义上的博爱和人性。积极心理学提倡用一种开放和欣赏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人,强调心理学要着力研究好一个普通人所具有的积极力量,不把人的优点仅当做是克服其缺点的工具,而是把培育社会成员的积极品质作为社会科学研究本身的根本目标。这些理念不仅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明确、理解课程目标,也有利于目标的贯彻落实。受旧的医学心理学模式的影响,我们对课程目标的理解消化和真正贯彻落实还需要一个过程,在积极心理学这些积极的理念的作用下,这一过程的进程将会加速。借鉴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会使我们更新观念、开阔视野,用开放的、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并努力促进学生知情意的统一,达到增强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

(二)积极人格品质和人生态度为教学内容的整合提供了框架

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是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品质和人生态度。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品质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已经变成了人类本性的组成部分,它们是勇气、关注未来、乐观主义、人际技巧、信仰、职业道德、希望、诚实、毅力和洞察力等,可分为六种美德二十四项积极品质。人自身存在着可以抵御精神疾病的力量,教育的任务是去弄清如何在青年人身上培养出这些品质,我们在过去的教学中过于关注了对问题人格和影响人格形成的消极因素的研究。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一个人把所有力量都运用到了极限而问心无悔的人生态度,它促使一个人热爱自己,热爱他人,热爱这个世界,拥有快乐和幸福。表现为热爱生活、珍爱生命,具有强烈的责任感,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有不竭的前进动力。这些成果有利于克服消极心理学对课程内容设置上过分关注个体身上的弱点和缺陷的影响,以积极的、全面的、发展的视角构建课程的教学内容。

(三)积极心理学的积极情绪体验为教学方法的改进提供了借鉴

教育是学生的求知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体验的过程,这一点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这种以体验性为主、加强自我教育的课程中表现得更为突出,教学需要师生有主动性、积极性。如何使学生的求知过程变成积极主动的行为过程,使教育过程成为师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的过程,积极心理学在前人研究的积极人性论、需求驱动论和认知情感等理论的基础上对此提供了支持———积极情绪体验,所有能激发个体产生接近或行为倾向的情绪都被称为积极情绪。它是指个体满意地回忆过去、幸福和从容不迫地感受现在,并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一种心理状态。积极体验主要有感官愉悦和心理享受。感官愉悦是指个体在保持某种生理或心理上的自我平衡时产生的积极体验,如饥渴满足后的体验就属于感官愉悦。心理享受来自于个体所做的超越了自身原有状态后所产生的一种体验,如运动员超越自己而创造了新的纪录,学生解决了某个百思不解的难题等。课程不仅有认知的发生,更有情感的体验,情感不仅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气氛,本身也是教学的最重要组成部分。课程的实践性、互动性、体验性的教学性质,需要师生、生生较多的互动,应改变缺乏人文关怀的单纯知识传授式的教学方式,采用双向的、互动的、积极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如将团体心理咨询的理论技术运用到心理教育课程,注重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沟通,学生在课程中以角色扮演、问题讨论、活动体验等多种学习方式领会知识、探讨问题,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学习掌握自我成长的方法,从而将认知提高与活动体验、反思建构有机结合,将一系列专题的心理健康知识寓于情感体验、交往互动、反思领悟、行为训练中。

(四)为学生幸福成长营造良好教学环境

积极心理学关注的第三个重要内容是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非常重要,它不仅是建构积极人格的支持力量,也是个体不断产生积极体验的最直接来源。积极社会组织包括国家、工作单位、家庭、学校等主要方面,它在学校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上。

首先,树立积极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积极品质。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关注学生人格的完善,帮助学生增强应对心理困扰的能力,发挥其自身积极力量上,即找到学生自身存在的积极力量和潜能,并让学生看到这些力量和潜能,以此来帮助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发挥潜能,利用积极力量来完善自己,而不是过多地停留在问题的发现和解决上。

其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师资培训,增强教师的心理资本。讲授课程需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扎实的专业素养和良好的工作态度。心理资本及其要素能够对人的工作绩效和工作态度产生积极影响。促进学生积极心理素质养成的良好校园环境,需要教师具备积极的个性品质,教师也是普通人,在生活中也会遇到种种压力和困扰,因此,教师要通过增强自我胜任感(自信)、树立希望、培养乐观精神、增强韧性等途径增强自身的心理资本,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情绪、方法和技术去研究教育教学活动,积极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努力为学生增加积极的情感体验,发展学生积极的求知欲望,养成学生积极的人格品质。

第三,建立多维度评价体系。心理健康教育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心理发展为目标,不带有选拔的性质。因而,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应弱化其甄别功能,强化其发展功能。一般学科课程教学对教学效果的评价采用的分数评价标准,不适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它不能真实反映出学生心理健康的水平,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可采用通过发展性评价和情境性评价进行,如评语、行为观察、成长记录、作品分析、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以及情境性测验等。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运用积极心理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对我国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予以客观评价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一直十分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如2005年教育部、卫生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中提出的四点主要任务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是相通的:“(1)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大学生认识健康心理对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2)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方法和途径,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有效开发心理潜能,培养创新精神。(3)解析心理现象,帮助大学生了解常见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其表现,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心理问题。(4)传授心理调适方法,帮助大学生消除心理困惑,增强克服困难、承受挫折的能力,珍爱生命、关心集体,悦纳自己、善待他人。”它对心理学的三大任务都关注到了,而且首先提到的是帮助成长和培养优良品格。但在执行过程中,在面临着众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面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出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心理学界类似问题,过分关注大学生中存在的不良心理现象和心理问题,耸人听闻的统计数字,使人忧心忡忡。但不能因为存在问题,就抹杀全部,这本身就不是积极的做法。各教育部门及广大老师在关注学生成长、培养优良品格、提高综合素质方面所取得的成效是显著的,不要为说明一个问题,而采用片面夸大的方法。

(二)客观全面地看待积极与消极

积极思想和消极思想都有一定的优点,也有一定的不足。在对一些影响因素的分析中,不能过分强调积极、好处而忽视了它可能存在的潜在不足,也不能完全抹杀消极积极的功能。消极至少具有两种积极的功能:第一是保护功能。消极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人类的一种自我保护,个体具有的消极态度也是一种自我保护性态度。这种保护首先体现在对个体身心的保护上,消极态度在某种程度上是为自己的心灵筑起了一道保护的围墙,使自己的心灵免受更多的伤害;其次消极态度的经常出现还能帮助个体绕开限制自己发展的种种障碍,如虚荣、轻率、过分紧张和急躁等。第二是提醒功能。消极也是一种善意提醒,提醒自己在心灵深处存在着需要疗伤的区域,提醒自己注意对自己幸福构成的威胁,提醒自己需要采取某些应对威胁的措施等,如古代老庄的顺其自然、清静无为的幸福观,认为合于道或自然,顺从人和物的天性才是真正的幸福,因为他们无力反击时代的黑暗,也不愿同流合污,只能在现实生活中采取消极的避世态度,转而在精神上追求自由,做到无为守弱、不争无欲,以达到逍遥自由的人生幸福境界。他们这种消极的幸福观念,对于我们调节心理状态、处理好人与人、人与自然际的关系仍有着一定的积极启发。

心理课篇6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警察心理学;课程建设;心理训练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3-0100-02

随着社会治安形势的发展,公安工作面临长期、严峻的形势,由于公安工作对象的特殊性以及犯罪类型的日趋多样化,警察自身的心理素质面临着更高的要求与挑战。公安院校肩负着培养预备警察的重要任务,因此,推进公安教育改革,加强实践技能的训练,加速形成良好的战斗力,及时为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提供综合素质良好的预备警力,是公安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最紧迫的任务。

警察心理学研究的是普通警察心理活动及其发展规律,探讨警察职业所需要的心理素质,并对警察心理素质的培养及选拔进行相关研究。目前,国内不少公安院校开设了警察心理学必修课程或选修课程。该课程在帮助学生建构未来警察职业所需心理素质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立足于公安院校的

特点,明确课程定位

公安院校一般以培养具有理论素养的应用型公安人才为目标。相对于公安院校的课程体系而言,警察心理学是公安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基础性课程,具有基础性、服务性特点,该课程围绕培养学生的基本心理素质,让学生明确警察职业所需的心理素质,并为职业成长奠定扎实的基础。

同时,该课程对培养警察职业所需的积极个性品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该课程的学习能够为学生提供日后工作所需的心理学理论基础,加强学生自身心理健康的维护,突出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和实践性。为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良好的支撑。

引入积极心理学理念,深化课程目标

反思课程研究的发展历程,课程研究一直把“怎样科学有效地开发课程”作为主要问题,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研究内容的取向发生了重要转变,转向“如何理解课程”,课程研究越来越重视人的因素,指向人的“解放”。

兴起于20世纪末的积极心理学,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以积极的视角解读人的心理现象,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潜力并获得幸福的生活。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也为课程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取向不仅引发了心理学研究思潮的变化,而且由于其强调从正面界定和研究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更加关注人的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为警察心理学课程建设提供了新思路。

在制定课程目标时,应当围绕警察职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从认知、情感以及技能等方面深化警察心理学课程目标,促进学生职业适应力以及将来从事警察职业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就认知目标而言,通过对警察职业特点的正确认知,调整学生的入职动机,确立正确的价值观,获得警察职业所必备的心理学基础知识。就情感目标而言,应当激发学生从事警察职业的积极情绪体验,形成警察职业所必备的积极心理品质。例如,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职业态度和职业信念。就技能目标而言,警察心理学应当围绕学生警务技能的训练而开展各种训练,并让学生在技能训练的过程中,激发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增进对自我个性特征和职业兴趣的了解,提高职业选择能力、职业适应能力和处理职业中难题的应对能力。

课内外相结合,完善课程内容

警察心理学的课程建设,除了完善课程自身的教学内容,更应当加强学生警察职业基本心理素质的训练,理论讲解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课程目标。因此,不仅是课堂教学,更应当通过课外学生的学习巩固课堂所学。

在警察心理学课程建设时,重新选定课程内容非常重要。围绕学生未来警察职业所需的积极品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建设课程内容。

警察积极人格的塑造警察职业所需要的人格特质有快速的感知能力、较强的记忆能力、理性的分析能力、较强的情绪控制能力、独立的工作能力、诚实可靠、有责任感、临危不乱、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热情、冷静、理智等等。这些积极的人格特质,必须在课程里体现出来,让学生明白将来自己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警察。

警察的自我意识与职业生涯规划自我意识有助于帮助个体加强对自己的了解,并根据周围环境调节自己的行为,因此,自我意识的培养对于在校大学生尤为重要。对于警院学生来说,自我意识有助于他们端正自己的入警动机,并为在校的生活学习进行规划。这种意识将一直存在并指向学生的将来职业发展。将自我意识与职业生涯规划联系起来,了解职业前景,有助于学生对将来从警之后的职业生涯进行合理的规划,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将来的警察职业。

情绪与压力调节情绪管理是个体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对于警察这个特殊的职业而言,情绪管理非常重要。在执法过程中要能够保持冷静的头脑,避免冲动后的不可预计的后果,警察的情绪管理已经不是关乎自己个体的事件,而是成为保障执法的重要因素。对警院学生加强情绪管理的心理教育,将有助于他们调解自身情绪问题,加强自身情绪控制,提高挫折承受能力。

警察的人际关系警察的人际关系较为复杂,除了自己的同事、上司、家人以外,还要接触群众以及犯罪嫌疑人等等。人际关系的复杂性要求警察应当具备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在人际交往中识别人的心理状态,同时,通过人际交往调节自身的心理与行为等等。因此,警察的人际关系列入课程内容重要的部分,将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将来要面对的人际环境,通过人际交往方面的训练,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技巧,从而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

警察的心理健康警察是一个较为特殊的职业,应激性较强,且经常与社会中的消极现象打交道。因此,培养公安院校学生积极人格、加强心理调节能力对于将来有效执法、维护自身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警察心理学课程教学中,应结合各种心理训练方式,营造气氛活跃、愉快和谐的团体环境,引导学生增强自尊和自信,促进学生自我体验和自我探索,并主动将所学的心理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将所获得的积极情绪带入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现实,为更好地发展自我奠定基础。

改进教学方法,增强积极体验

在警察心理学课程建设中,课程实施层面主要关注如何施教的问题。

首先,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课程观。积极心理学倡导积极的人性论,它以积极的眼光看待每个普通人,发现他们身上具有的潜在积极力量,并加以发扬。因此,警察心理学的课堂教学应当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与肯定,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帮助他们发现自身的积极力量,关注学生的自我认识、获得幸福的需求。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积极体验。警察心理学课程教学应当增强学生对警察职业的积极体验,激发他们对成功的渴望,对自己优势的肯定,接纳自己和接纳他人,认同目前的警务化管理模式对于他们职业成长的重要性,体会现实的满意感和幸福感,并正确认识就业压力问题,乐观地面对将来的职业出路问题。

再次,为帮助学生塑造积极人格,警察心理学课程教学应当在课程内部创设积极氛围,通过多种训练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在警察心理学课程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课前的准备到课堂的讨论,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分工协作、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同时也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多自我展示的机会,通过自学,提高分析能力,每个学生在小组内都能找到发展自己优势的机会,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价值。

最后,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拓展联系起来,灵活多样地采取各种方法达到课程目标。要将课堂教学的内容延伸至课外,将警察心理学的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当下生活融合起来。著名的教育哲学家杜威就倡导“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通过公安院校特有的技能节的开展,将课堂所学应用于技能比赛,能有效地提高警察心理学的教学效果。

组建高效的专业教学团队

教师队伍的质量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再先进的教学理念、课程观念都得经由教师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对于警察心理学课程建设而言,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非常必要。

专业教学团队中的教师均应有相关心理学理论的专业背景,同时还必须有公安工作实践的经验,能够教授犯罪心理学、警务心理学等课程,在进行警察心理学教学时,能将学院内开设的相关心理学课程知识融会贯通,并把握好课程与课程之间的侧重点。

专业教学团队中的教师应当具备较强的教学技能,有良好的课堂教学掌控能力,能够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收放自如,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在积极的教学环境中促进学生的心理成长。

注重学生成长经历的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包括教的评价和学的评价。警察心理学课程在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时,应当避免单纯的知识性考核方式,而应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经验积累,其评价可以采取比较灵活的方式进行,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笔试与面试相结合,不仅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也对学生的课外训练进行总结与分享,特别关注自我在学习中的积极变化。

教学评价虽很难进行相关的量化,但对教师的教学评价以及对课程在人才培养体系中作用的评估可以成为将来探索的方向,通过对毕业生的追踪式调查,以及公安工作一线的需求调查,反馈学校的教学情况,正确地评估警察心理学的课程目标实现情况。

参考文献:

[1]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2-3.

[2]任俊,叶浩生.积极人格:人格心理学研究的新取向[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4).

[3]苗元江,于嘉元.积极心理学:理念与行动[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4]孟万金.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研究,2008(5).

[5]尹秋云.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定位与开发[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2).

[6](英)艾思沃斯.警察工作中的心理学[m].安福元,庄东哲,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心理课篇7

一、全情投入——心理课进行的前提

心理课是一门没有以知识点为主线进行贯穿的学科,能贯穿课堂脉络的只有学生的感受。而这种感受,是以学生百分之百的投入为前提的。在其他课堂上,有的孩子一边玩橡皮一边听老师讲课,也能听懂。认知上的理解有时并不需要全神贯注也能达到。但情感上的触动,需要孩子们全情投入,然而这种投入不能基于硬性管理,必须靠主题选取、课堂设置和教师的魅力来达成。

我上过一堂我和学生都很投入的课——《身边的动物们》,这堂课之所以上得好主要是设置了一个好的主题。首先,孩子们对这个主题很感兴趣,屏幕上出现可爱动物的时候,所有的孩子都笑了,甚至发出快乐的喊叫声,此时,我不会担心任何一个孩子会走神,这堂课的主题足以抓住他们的心。其次,在课堂上,我让孩子们观看《南极大冒险》,当看到雪橇犬营救科学家的时候,很多孩子都情不自禁地表达了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并且对它们为人类所做的贡献表示钦佩。而在后面又看到人类对于海豚等动物的一些捕杀的报道时,孩子们显得很愤怒,也很悲伤。这两种情感基于孩子们的投入自然而然地生成,当情感被触动以后,他们的心理体验就达成了。

二、把握当下——心理课真正的动力

心理课唯一的主线是孩子们的情感,而情感是不可强求也不可预知的,所以心理课不能像其他学科一样可以做到一定程度的预设。即使有预设,教师也要明确,预设只是保证课堂的顺利进行,只有把握当下的生成才是心理课能否有效的契机。而怎样关注到孩子们的反应,怎样去把握孩子们的反应,这就需要靠教师的功力和经验的累积。

曾有一次我在上心理课时,有一个孩子突然趴在桌上哭了。其他同学告诉我,他上节体育课跑了班里最后一名,所以哭了。我当时上课的内容和眼前的哭泣没有任何关系,但我知道眼前的生成才是心理课真正要关注的东西。所以,我对所有孩子说:“同学们,现在咱们班的一位同学遇到了伤心的事情,他心里特别难过,如果你有什么想对他说的,可以举手然后告诉他。”于是班里很多同学陆陆续续起立,不一样的孩子表达了不一样的话语,却一样体现着关切。

那节心理课是我自己很满意的一堂课,因为孩子的哭泣是真实的,同学们的关心也是真实的,但是他们需要有一个机会,去感受到这些,然后去表达出来,心灵里的情感就能在这样的沟通中,被默默地深化扎根。

我在这其中扮演了创造沟通机会的人,而且我觉得最好的角色也莫过于如此。孩子们的心里有善也有思考,我的任务不是教,而是在最好的时机用最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所思所想引导出来,让孩子们把心里最真实的感受表达出来。

三、建立关系——心理课有效的前提

如果想让一堂心理课是有效的,孩子们需要信任教师。在教师身边有安全感,他们才能无拘无束地投入到课堂中,同时在课堂中尽情感受并畅所欲言。心理课没有任何对与错的评判,教师也没有必要批评他们的想法,而应该鼓励他们尽情地去说,这种说不是迎合老师,而是要探索自己。

在我的心理课上,我会提醒自己,一定要把课程设置得有趣,要用题材来吸引孩子,而不能用权威去强制他们来听课。因为一旦我是强迫他们听讲的,那么我伤害的是他们的自尊,破坏的是与他们的关系,并且他们此时的“听”,会有防御性和抵触性,很难体验到任何感受,也达不到心理课的任何效果。

另外,面对所有的回答,我不会去指责,虽然有很多故意哗众取宠的答案,但我会抛出我的感受让他们自己去思考。

曾经有一节课,我给孩子们讲贝多芬《命运》的写作过程,很多孩子都很感动。最后我们闭上眼睛聆听《命运》的时候,大部分孩子都很安静,很用心。最后我询问他们听音乐时想到什么了?有一个淘气的孩子起立说:“我觉得前面的好几声像放屁!”

这之后他笑了,有的孩子也跟着笑了。我一直冷冷地看着他,没有说话。当他们慢慢安静下来的时候,我说:“贝多芬学了30多年的音乐,把音乐当成生命,而他偏偏在生命中最好的时光里,耳朵聋了,听不见了,写《命运》的时候,贝多芬是靠木地板的振动来放大音量的。这么伟大的交响曲,贝多芬是一个音符一个音符趴在地上写完的。我不想评价你的答案,可是我想说,老师心里很难过,为贝多芬觉得难过。”

之后,那堂课再没有出现这类哗众取宠的答案。我至今还在思考自己的回应是否是最好的,但是至少我没有生硬地伤害我和孩子们的关系,我还做到了尊重他们的回答,但我也表达了自己的态度,我觉得至少我没做错。

心理课篇8

学生学的心理环境是通过学生的学习态度、道德品质和行为、组织纪律性、团结协作、尊敬师长、自学互励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学的心理环境是课堂心理环境的主要构成要素。教师教的心理环境是由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态度、教学能力、教学风格、治学精神、管理方式、特别是道德品质和行为等多种心理因素构成的。教的心理环境是影响学生的认识发展的品行形成的决定因素。教师的心理素质的优化、业务能力的不断提高,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展现,是维护和发展课堂良好环境的决定因素。

本文拟对化学课堂心理环境作一粗浅的剖析。

一、人格是创设良好课堂心理环境的前提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领导者和管理者,其人格和威信是一种巨大的潜在精神力量,具有很强的说服、教育能力,是影响学生情感体验,制约课堂心理气氛的重要因素。所以,教师要不断完善自我,形成和发展优良个性品质。教师的个性品质对学生个性品质的形成和发展的示范和导向作用已被国内外大量研究证实。正如乌申斯基说:“只有个性才能作用于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同时,有关研究还表明,教师的个性品质能影响学生智力的发展,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优良的个性品质,有利于营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

二、情感是维持良好课堂心理环境的条件

教书育人是一项触及灵魂的工程,知识的琼浆只有通过教法和情感等载体,才能输入学生的心田。

赞可夫的心理实验表明,教师的良好情绪,会使学生精神振奋,教师的不良情绪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课堂教学过程不仅是在特定情境下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也是一个师生进行情感交流,认知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教师本身的情感状态,可以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产生情绪上的共鸣。教师上课和颜悦色,学生感到可亲可敬,心理相融,情感共鸣,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学习积极性提高,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为此,教师应是一个情感丰富的角色,应具有驾驭情感的能力和恰当运用情感的艺术。教师走进课堂稳健的步履,微笑的表情有助于创造一个安静和谐的学习气氛。以饱满真挚的情感授课,情绪高昂,全身心投入,注意使用激励性的语言提问、评价,学生就会在一种受教师尊重、积极愉快的情感体验下学习。一旦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即使一流的教师也只能教出末流的学生,这是人所共知的常识。所以,和谐的情感氛围具有特殊的教育功能,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注意以言激情、以景生情、以情动情,还要注意对学生情感需要的激发、调动的满足,而且要善于依据教学内容的性质和难度大小,重视对学生情感活动的性质和强度的调控。总之,要让学生“愉快”,教师必须首先“愉快”,一个“愉快教师”的感染力能营造积极活跃的课堂学习环境。

三、趣味是调节课堂心理环境的内在动力。

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注意认识某种事物和研究某种事物的一种心理活动,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因素。中学生意志力较差,情绪不稳定,注意力易分散、松懈懒散,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授课时要严谨而不严肃、风趣而不低俗、幽默而不滑稽,寓教于乐,营通过这一系造深厚的学习气氛。如在讲初中“绪言”时,什么是“火”,为什么会有“火”,铁可以烧吗,真的有“鬼火”吗......列与“火”有关的问题的提出,必定能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索的热情,这样设疑激趣,求知欲倍增。还可用化学实验,如用庶糖做“黑馒头”,“魔棒”点灯等等,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还可用新的内容、新的观点、新的教具、新的板书等来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促使学生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的状态,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投入学习。转贴于

四、激励是活跃课堂心理环境的正催化剂

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研究表明“激励因素”能令心情舒畅,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作为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做好学生的“知音”,才能因材施教,真正做到“知其心,救其失也。”要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应对有创新或有不同观点的同学首先给以肯定,对有创新的同学给以高度的赞扬,对有进步的学生每次给以鼓励性的评语,尤其要注意多为差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品味、体会成功的滋味。使他们形成“我也能学好”的良好心理状态,让学生体验到自己的价值,让学生去感受成功的喜悦,使学生体验到“跳一跳,摘到桃子”的愉悦。所以,激励是活跃课堂心理环境的正催化剂。

清代的颜元先生便深谙“适时夸奖”的教育之妙,他留下的“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的至理名言仍然值得今天的教师好好去深思,咀嚼与体味。

五、机敏是形成良好课堂心理环境的措施

教师的基本素质之一是在课堂上应有较强的应变能力。教学必须贯彻教学原则,教师在授课时,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点,克服盲目性、随意性和片面性。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所处的环境,包括自然、家庭、人际等都随时可能面临各种意想不到的变化,这些都可能成为外来的心理应激源,因而需要有相应的应变能力,从而避免在应激状态下心理失常与行为失态,面对课堂发生的意外事件,教师要保持镇定、冷静、理智、大度、豁达和宽容,要泰然处之。教师要用热爱教学事业、广博的知识、严谨高尚的人格影响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心理环境,灵活机敏地处理意外事件。有一位教师在课堂上让一位学生演示“银镜反应”实验后,自己也动手做起来,并要求学生认真仔细观察实验,目的是想交代清楚实验成败关键,但在操作过程中却发现自己出了错,此时如果停下来重做或不做,必将影响教学气氛,而他继续做了下去,但是提出了一个问题,与前面实验对照,实验操作步骤有什么不同?是否会有“银镜”出现?这样巧妙地利用实物实验做对照实验,既使学生对成败关键有了深刻地印象,又避免了课堂上“空白”的出现。

六、纪律是维护良好课堂心理环境的收敛剂

课堂纪律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只有学生自觉地遵守课堂纪律,才能产生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因此,要形成良好的学风,首先要对学生进行课堂常规训练。培养学生自我发展和积极适应能力,自我进行心理与行为的调适;战胜不良的心理与行为,弱化、矫正不良习惯;对正确行为要积极适应,主动内化,忌随波逐流或消极同化,从而使学生在自知、自觉、自愿、自律的基础上,顺利实现教学目标,才能产生课堂中良好的心理环境。其次,要形成维护课堂纪律的健康舆论。课堂中的舆论,即学生共同的意见,言论在心理环境的形成中作用很大,感染力很强。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扬团结互助精神,在教学中设立“一帮一”化学学习小组,开展互帮互学活动。组长组员不是一成不变的,可实现角色期待,促进团体间的竞争,这种作用极大,使学生情绪高涨,积极向上,动力无穷。

七、激疑是营造良好课堂心理环境的

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为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无疑而有疑,有疑而思解,解疑而心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应用多种手段,来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诚如美国学者布鲁巴克所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问题。”

心理课篇9

一、利用好首因效应

心理教师的首因效应决定学生对你的信任程度,首因效应也称为最初效应、初次效应、第一印象。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初次见面时所形成的对人的第一印象,其产生的心理影响,称为首因效应。人与人之间第一次接触时留下的印象深刻,并影响以后对该人的认识,这种印象多是表面的东西,如仪表、言谈举止等,只是一种感觉,凭感觉就得出对该人的好恶是不可取的。第一印象并不一定准确,甚至大相径庭,因为在多数情况下,第一印象只见其外表,不见其内心;只听其言,未知其思;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更应该是一名优秀的心理教师,但是你无论多优秀,你的咨询和会谈技术多么好,如果学生对你第一印象不好,学生就不会有信任感,不会产生倾诉的欲望。作为心理教师在和学生见面的第一堂课要精心设计,精心准备,让学生感觉心理课耳目一新,新颖别致,让学生感觉一堂课很快就过去,还有意犹未尽的感觉。第一堂心理课成功与否,可以通过课后学生咨询的热情判断出来,如果学生的反映和其它学科一样,也没有来访者,那么你的首因效应就没有发挥好,在以后的工作中你会很被动。

二、让心理课堂多姿多彩

高中课堂由于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还是传统教学模式为主,再加上高中知识难度较大,学生学起来比较枯燥,课堂也比较沉闷。教师把心理课设计得多姿多彩,犹如迎面吹来一阵清新的风,让学生有身心愉悦的感觉。在意志的培养一节的设计上,应避免刻板的说教和讲述,让学生讲自己和身边的故事,或下载一些演讲家的励志演讲给学生观看,如王国权的《高考总动员》,学生观看后反响不错,达到了教育教学效果和教学目的。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生理迅速成熟,人际交往、思维和行为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缺乏相应的早期教育,大部分学生对此缺乏认识和心理准备,从而产生很多的迷惑和好奇,生活变得彷徨。如果缺乏积极的指导,任由高中生盲目探寻,不但会耗费过多的精力,影响学习,稍有不慎,还会导致很多心理和社会问题,有的甚至走向犯罪的极端。针对这样的情况,心理课的设计以校园心理剧为主,提前设计选题,给每个班级提供一到三个心理剧的题材,由学生自己组织排练,在心理课堂上演出,然后由演员和观众谈感悟,也可以由现场观众演绎续集。在以讲述为主的心理课上,如学习方法指导等课程,要更多地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而且要把课件设计得有可观看性,最好插入一些声音和图片,学生注意力会集中。心理老师讲课要配合一些肢体语言,说话的风格要生动、有趣、幽默,还要选一些全体学生共同参加的活动,营造宽松的氛围,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使教学效果得到提高,寓教于乐。

三、让心理咨询室走入课堂

都说青春是个花季,但同时也存在困惑和烦恼。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充满诱惑的时尚潮流,面对学习压力、复杂的人际关系…….有人彷徨困惑,有人不堪失败与挫折,在压力面前低头叹息,更多的人则敢于面对。学校心理咨询室不仅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指导的场所,还应该成为学生生活指导的中心。心理咨询室通过对话不仅要解除学生烦恼,还应进行各种测试,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能力、兴趣和个性特长等,通过对个体的指导,使学生认识到心理咨询室也是有效指导个体的研究室。为了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帮助学生掌握自我调节、消除心理困惑的技巧,学会如何适应环境和处理人际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心理咨询室可每周集中对学生开放,咨询室咨询的方式有电话咨询、书信咨询、网络咨询和面对面交流等。在心理课上我通过和学生用书信的形式交流,一问一答的方式,收到了不同的效果,虽然一堂课下来手写得发酸,但是达到了全体学生可以接纳的形式,所以阶段性地让心理咨询室走入课堂,也是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诠释。

四、设计内容要贴近学生实际

学生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生活周围的事往往十分关心,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可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如果把一些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的典型事例作为活动设计内容的材料运用到心理活动课上,将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兴奋点、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比如在期中考试之后,我以校园心理剧的形式设计了一堂课《期中考试之后》:高一学生小阳,在初中学习非常优秀,但是就在高一的第一次期中时,成绩却有很大的下滑,平时家长对分数看得很重,对她管理也很严,这次如何向父母交代自己的考试成绩成了她的烦心事。通过心理剧的演绎,学生找到了和父母的最佳沟通方式,心理压力也得到缓解。

心理课篇10

1、教材分析:

《色彩心理》是选取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高级中学美术课本》(试用)第三章《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的部分内容。这一章包括形体、明暗、色彩、空间和肌理共五部分,我从中选取色彩这一节加以扩展,成为本节课的内容。本课从首先回顾色彩的基础知识,然后通过游戏,让学生体会色彩心理的作用,并联系生活去感受色彩心理。采用authorware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既加强了课堂的交互能力,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对他们进行艺术熏陶。

2、教学目标:

美术欣赏课教学的目的是通过美术基础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学会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方法,进而培养学生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根据高中学生心理、智力发展水平以及当前美术教学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

掌握有关色彩的基础知识

(2)能力目标:

a.提高学生的色彩感知能力

B.培养学生对色彩的实际运用能力

(3)发展目标:

a.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B.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C.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竞争和发展的能力

(4)情感目标:

a.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索新知识的兴趣

B.培养学生以审美之心来感受生活,看待社会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1)常见色的心理效应

(2)常见色的色彩联想

教学难点:常见色的心理效应

二、说教法学法:

本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强调师生的互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作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在传统的美术欣赏课教学中,教师习惯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讲典故、说故事、聊趣闻,逗得学生哈哈大笑。但学生终究处于被动灌输的地位,他们不会主动去体会艺术作品的魅力、不能将课堂中学到的美术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一节课下来,除了大笑外,别无收获。因此本节课的基本设计思路就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探究知识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保持高度的探索欲、尝试欲,并通过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更多地体验一种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他们强烈的创造欲望。本课的基本教学程序如下图:

生初步感知——乐中体验——讨论探究——知识扩展——情感升华

互动

师引导观察——情景创设——启发点拨——汇总归纳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设计了两个游戏,让学生通过游戏来自主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学生每参予一个游戏,都会思考完成游戏的办法,学生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感受到色彩的魅力,然后在游戏中体验,在讨论的环节中联系实际,自由发挥,对讨论结果探究验证,最后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知识扩展。教师从学生遇到的问题入手,引出学习任务,然后启发学生进行讨论,对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者学生比较棘手的问题,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最后同学生一起总结归纳。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强化自己的角色意识,始终以学生的朋友身份出现,让学生时刻感受到与教师处于平等的地位。在设计游戏时要注意游戏的趣味性,以活跃课堂的气氛。

三、说过程:

四、说注意事项

1、因为课件的导入环节中插入了音乐,在导入部分欣赏图片时,应注意及时把音乐关上,以免授课的其它环节受到影响。

2、在“游戏一”中,要强调学生看到屏幕上的色彩,说出自己想到的内容时从两个方面来想:一是实际物体;二是联想到的心理。如看到红色,实际的物体可以想到红旗、血、太阳等,而联想到的心理有热情、危险、食欲等。

3、在学生讨论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体会色彩心理的灵活运用,如自己的服装、校园的环境、教室的布置等。

4、本课的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加上游戏式的教学法,课堂的气氛非常活跃,教师应注意调控课堂纪律,把握好课堂的活跃程度。

五、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