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高中语文经典阅读理解十篇高中语文经典阅读理解十篇

高中语文经典阅读理解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57:30

高中语文经典阅读理解篇1

>>幼儿国学经典阅读教学的实践与思考浅谈国学经典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语文经典阅读教学研究浅谈国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完美体现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的实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高中语文古代经典文本阅读教学初探初中语文经典阅读教学的尝试小学经典名著阅读教学之探究国学经典与语文教学让国学经典融入语文教学浅谈经典阅读教学小学语文教育与国学传统初探与国学道德经典同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情感教学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与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整合的实践与探索国学经典引入小学语文教学的可行性研究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国学经典教育浅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探析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中国>教育>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国学经典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国学经典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document.write("作者:郑素珍")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摘要】国学经典承载了古代圣贤的思想与智慧,蕴含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近年来,我国的小学刮起了阵阵国学经典阅读的风潮。本研究在调查与实践的基础上,对小学国学经典阅读课程的开发提出几点建议。【关键词】国学经典小学语文实证研究【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1-0087-02

何谓“国学”?对于国学的定义可谓是众说纷纭,但目前学界比较认同的一个说法是:国学是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的总称。①所谓“国学经典”也就是说国学中最精华的、具有典范性的著作。国学经典承载了古代圣贤的思想与智慧,蕴含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阅读国学经典可以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我国的国学经典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沉淀,蕴含着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资源。从小学就引导学生进行国学经典的阅读,不仅可以让小学生认同我国的传统文化,感受其独特的魅力,还可以使小学生从中获取历史、人文知识,提高个人的修养,丰富自身的文化底蕴。其次阅读国学经典可以使小学生从小修身养德,立身做人。培养“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目的,而国学经典在教育层面上体现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修身做人上。如孔子的仁爱思想、老子的敬畏自然、孟子的“鱼与熊掌不可得兼”等圣贤的思想一直流传至今,它们不仅仅是我们为人处世的基本道德,也是我国宝贵的精神财富。

近年来,我国的中小学掀起了一阵阵“国学热”,诸多学校针对阅读国学经典开设了校本课程、创立国学经典阅读角等等。然而纵观“国学热”的背后,我们却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国学经典阅读的数量增加了,可是小学生的语文能力在本质上得到提高了吗?小学生在阅读能力、阅读方法、阅读文本的选择上都存在着一些局限,学校应思考如何在本质上提高小学生的国学素养和语文素养。而作为教育者到底应该如何有效地帮助小学生阅读国学经典?本研究认为应将国学经典同小学教学有机地融合,从选择国学经典中合适的阅读内容、明确国学经典阅读课程的教学目标、改进国学经典阅读的阅读方式、明确国学经典阅读课程的实施办法这四个方面去努力。

一选择国学经典中合适的阅读内容

2015年3月,本研究对小学生、学生家长以及小学教师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小学生不清楚何为国学经典,在阅读书目的选择方式上有63%的小学生表示“根据封面选择”。近三分之一的家长表示只是根据网上的推荐来给孩子挑选阅读书目。在针对老师的问卷中有一道开放式问题――“在开展国学经典阅读的教学中有碰到何种困难”,有很多老师提到国学经典博大精深、浩如烟海,如何选择和筛选合适的阅读书目很令他们苦恼。因此要想使小学生充分地、深入地了解国学经典的内涵,必须从选择合适小学生阅读的经典篇目开始。

选择合适的阅读内容首先要考虑到小学生所处的认知阶段、阅读能力以及语言学习水平,在繁多的国学经典中,最精华最具有价值的却不一定是最适合小学生读的。因此在篇目的选择上应该根据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来编订,由浅及深、循序渐进。本研究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学段的小学生制定了不同的国学经典阅读篇目,并提出相应的教学要求。低段一二年级的学生以阅读经典蒙书为主,例如《三字经》和《弟子规》等,它们兼具朗朗上口,易于诵读的特点。在教学中应配以富有童趣的解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中段学生可以选择《论语》《千字文》和《孟子》。高年级段可选择《大学》《中庸》,引导他们将经典同实际相结合,感悟其中蕴含的思想与道理。

二明确国学经典阅读课程的教学目标

调查研究发现,针对“学校是否有具体的国学经典阅读课程的实施方法或方案”这个问题,大部分教师的回答是否定的。对于课程的基本目标、基本理念、教学

模式等,大部分教师都表示不清楚。“我也不清楚如何系统地教授学生阅读国学经典,自己在国学上面的素养也十分有限,所以课上也只是安排学生自己阅读。”教师对于国学课程的展开是迷茫的,因此要使国学经典阅读课程真正地发挥作用,在解决教学内容的同时必须制定一套可行的、有效的实施方案,而第一步就是明确阅读课程的教学目标。低段年级学习内容是蒙学经典,低年级段学生的文字理解、阅读能力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在这个阶段教学目标应该以诵读和识字为主,文化感悟、文义理解可作为其他教学目标。中段的小学生学习内容为《论语》《千字文》和《孟子》,处于这个年级段的小学生有了一定的文字基础和阅读能力,在文义的理解上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因此国学经典阅读的教学目标应在诵读、识字的基础上增设知识积累、理解文义和感悟文化。识字在这个阶段不再需要教师亲自教学,而由学生自行完成。文义理解应该是教学重点,但也不要求逐字逐句的深入剖析,而是重在理解文章大意。感悟国学经典中的文化应由学生在诵读和理解文义的基础上自主进行,而非教师刻意的行为。高年级段的学生通过积累在大脑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知识结构,识字和诵读已经不需要再加强调。在此基础上国学经典的教学应该注重文义理解和文化感悟,教学中注重两者的有机结合,深入挖掘文章背后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三改进国学经典阅读的阅读方式

调查发现多数教师在指导小学生阅读国学经典时方法都比较呆板和形式。“我认为他们阅读国学经典之后会背诵就算完成目标了,至于其他的目标我认为无法去衡量。”是的,国学经典的学习离不开背诵,但是过于强调“背诵”反而会使阅读变得呆板、枯燥,降低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各种方法来激发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经典的阅读要深入浅出,寓教于乐。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可以把《三字经》编成有旋律的儿歌,还可以结合多媒体动画来讲授经典内容,也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演绎国学中的一些经典故事等。对于一些晦涩难懂的国学经典,教师更不应该只强调学生的背诵,“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应该在学生阅读的时候加以点拨和引导,让学生透过文字捕捉到国学经典作品中的情感魅力。

四明确国学经典阅读课程的实施办法

调查发现有许多学校在实施国学经典阅读课程的时候,并没有一套系统的实施办法。“学校没有硬性规定什么时候开设课程,课业紧张的时候几乎不会想到要去监督小学生进行阅读,主要还是看他们的兴趣和自觉性。”没有系统的实施办法会使得课程开展效率低下。首先课程必须定时,苏悦在其研究中曾提到“逐日咀嚼法”,学生最好能每天都阅读国学经典,在潜移默化中对其背后的意义、文化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因此,学校必须安排每周一节阅读课程,结合语文课和晨读进行名句诵读赏析等活动。总之,每天保证有大约半小时时间来学习国学经典。每周一节的固定课,可以用来复习或者举行经典阅读活动。其次,必须要规定每个学习阶段的学习任务。本研究在小学实践的过程中,根据小学生的现实情况制定了每日任务卡、每周任务清单以及学期反馈表(由家长填写)。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教师的个人素养是国学经典阅读课程实施效果的决定性因素,教师要想使国学经典阅读课程真正发挥其陶冶情操、提升文学修养、提高语文综合能力的作用,首先教师本人必须具有较高的国学专业知识素养,这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根本前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同学生的相互交流,了解学生在国学经典阅读中的需求及困难,实现师生之间的双向对话。除此之外,国学经典中本就包含许多道德要求以及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教师的为人师表能成为学生国学学习的“助推器”。因此学校必须定时举行针对教师的培训会,提高教师自身的国学素养,探讨国学经典阅读课程在实施中遇到的问题,会上也可以请专业人员指导教师开展国学经典阅读课程等。

五结束语

高中语文经典阅读理解篇2

关键词:中学生阅读现状;心理影响;人生意义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0-0245-211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10.076

一、中学生阅读现状

现今在高中阶段,文学作品在高中教材中占有很大比例。除了必修课文,在选修课本中也有大量的经典作品,如《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诸子百家选读》《中国古代小说选读》《外国小说选读》。但在语文阅读教学上却存在种种问题,导致学生没有时间也不爱阅读这些作品。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在语文学科内部也应该因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不同而相应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从而提高学生对语文学科的热爱,对阅读的热爱。语文教材的重点教学原本应该在于“情”与“美”上,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却忽视了学生能力和人格培养,过于强调基础,重点着眼的是考试和升学,使得语文便成为纯知识课,却忽略了语文本身的语言美、文字美,丢弃了语言文学对人格教育的重要作用,致使高中语文课堂枯燥乏味,学生也没有体会到快乐语文教学的乐趣。另外,受到快餐文化的影响,当今社会对经典的深阅读越来越少,这种认识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学生,使他们的阅读也带有功利性,使他们没有时间也没有耐心去阅读经典名著。

二、经典阅读的意义及影响

(一)经典阅读的意义

斯特劳斯说过:“今人已无法与古人直接交谈,因而不能通过聆听循循善诱的言说,来接受其教诲和点拨;同时人们也不知道,在这个喧嚣浮躁的时代,是否还能产生他所说的‘最伟大的心灵’,即使能产生,又有几人能幸运地与之在课堂或现实中相遇。好在‘最伟大的心灵’的言说是向今人敞开的,人们可以也只能与那些心灵在其智慧的结晶――‘伟大的书’中相遇。”经典就是这种“伟大的书”。

文学经典有深刻的历史文化积淀,有着内在的超越性,它不仅会影响个人的成长,甚至会影响整个社会风气。所以在经典阅读令人担忧的现状下,教师要利用课堂尽最大可能地让学生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这样可让学生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提升审美境界。在这样的阅读教学过程中,蕴含着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如果语文教学能很好地结合课堂教学内容,针对中学生的心理现状进行合理引导,通过阅读和鉴赏,可以让他们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追求高尚情操,提高道德修养,就将会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经典阅读的影响

经典作品不仅是文化的经典,也是语言的经典。对此,教师可以结合课本上的文学经典作品进行品读鉴赏,通过教师指导的经典阅读来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掌握能力,提高阅读能力,进而提高语文素养。语文课上,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感知、体悟文学语言的诗性美,用文学语言滋润他们的思想,丰富他们的心灵,拓展他们的心灵空间,让他们吸收多种精神的营养。

在文学经典阅读课上,课本上的文学经典作品一般都是节选。而且,不少长篇小说不是学生都有时间去看完的。不少学生也不简单满足这一片段,很希望教师带有活力色彩地进行解读,并介绍此书的主要内容以及作品的背景,然后一起品评分析。此外,阅读文学经典作品后,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教师就能带领学生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思想和灵魂。

如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三节选了《鸿门宴》,主要写秦朝都城咸阳郊外的鸿门举行的一次宴会,参与者包括当时两支抗秦军的领袖项羽及刘邦。学生对刘邦和项羽这两个人很感兴趣,但又不满足课本的知识。于是,我对二人的故事用两节课进行了介绍,然后结合诗篇唐朝杜牧的《乌江亭》、宋代王安石的《题乌江亭》以及宋代李清照的《绝句》和《项羽之死》,让学生更充分地了解项羽。然后,我让学生通过品读《高祖还乡》进一步解读刘邦。最后,我让学生分组讨论,并畅所欲言地评价项羽和刘邦。这节阅读鉴赏课很受好评,刺激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也激起了他们了解传统文化的兴趣。

高中阶段看重学生的成绩,我认为也应该重视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和道德教育。因为语言的特殊性,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所使用的语言会远远比其他学科丰富,也更能展示学生的心理状况。这使得语文教师有机会发现学生心理不健康的倾向,并及时寻找应对措施。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开展文学经典阅读课,深挖文学作品的当下意义,并通过对文学经典作品的解读,适时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道德教育。

语文教学蕴含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更应该通过经典作品的解读来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如在高一语文必修二《孔雀东南飞》的学习中,学生品味了作品的语言,也感受到了男女主人公真挚的感情。刘兰芝为了爱情“举身赴清池”,焦仲卿也“自挂东南枝”。在品读作品的同时,教师可适时给学生做心理引导:爱情诚可贵,生命价更高!现在的中学生心理脆弱,抗挫能力差,遇到困难就难以应对,而这篇经典纠正了不健康的心理趋势。

例如,学生曾阅读过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但初读时,学生并未深刻体会到那位伟大的母亲的爱。学生通过讨论重新解读了作者的不幸和一位平凡母亲的艰辛。再一次重新阅读此文时,学生感动得热泪盈眶。他们在感动的同时,也深刻体会到了自己母亲的操劳。这篇文学作品让学生懂得了感恩,客观地了解他人,有效避免自私和以自我为中心的不健康的心理现象的发生。

又如,高中语文(必修二)节选了《前赤壁赋》。讲到此文的作者时,学生对这位才高八斗的苏轼并不陌生,他屡遭贬谪,仕途坎坷,但仍豁然开朗。学生又解读了苏轼的其他诗词,都是洒脱面对困境。所以,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苏轼这个榜样来教育学生在挫折面前应该保持一种良好健康的心态。

再如,高中语文(必修五)选了《装在套子里的人》。阅读后,学生在否定别里科夫这个人物形象的同时,也认识到自己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尊严,一定要勇敢和保持心灵的纯洁。这样,学生可在课堂教学中成功地认识到应该正确的自我评价,适应生活,预防了封闭心理、逃避现实等心理问题的发生。

一言以蔽之,经典阅读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丰富了他们的思想,更蕴含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

[1]沈滨翌.高中生课外阅读的调查及对策浅论[D].华东师范大学,

2008.

[2]陈雅琴.浅论经典诵读对提升高中生人文素养的意义[J].学周刊,

2015(12):174.

influenceofClassicsReadingonSeniorHighSchoolStudents

DenGYan-ying

(Zhangyeno.2HighSchool,ZhangyeGansu,734000,China)

高中语文经典阅读理解篇3

关键词新课程经典阅读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4-0053-02

经典是民族与人类文明的结晶,是历代前人智慧与创造的积淀。书里乾坤,纸上心迹,记载的都是前人的智慧和学识。在实施新课程教育的今天,经典阅读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使语文教学真正介入学生生命活动的关键和基本手段。

一、问题的提出

当下由于竞争的重压和现代电子传媒声光影像的刺激,我们大多数阅读活动正变得功利化和边缘化。由于考试的效应,目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很多教师在自觉或不自觉间变成主角,在阅读教学中,一味强调“短、平、快”的知识性传授,将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学作品进行所谓的“知识性”肢解,将现成的答案简单地强加给学生,不尊重学生的思维特性,导致学生失去了传统意义而言“读书”的权利。静态的分析训练和预先规约好了的观念、逻辑深深残害了学生的阅读心态、体验感受和审美积极性,导致人文性教育严重缺失,学生思维定势进而僵化。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学生要在课外能够自主阅读一定数量的文学经典名著,以培养他们良好的自学习惯,增加文化积淀,提高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应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论著、调查和梳理材料,增强文化意识,学习探究文化问题的方法,提高认识和分析文化现象的能力,吸收优秀文化的营养,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选修课的五个系列有“文化论著研读”的专门系列。新语文关注学生的人格建构和精神建构,重视经典阅读在语文教育中的作用,重视经典阅读在充实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艺术品位和语文素养上的独特功能。福建语文高考坚持对文化、文学名著阅读的考查,既反映了语文学科对学生文化、文学素养的要求,也体现了语文教育界对教育现状的反思。

经典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书”,是影响人类文化发展的经久不衰的传世之作。“经典是一个民族或几个民族长期以来决定阅读的书籍,是世世代代的出于不同的理由,以先期的热情和神秘的忠诚阅读的书。”(博尔赫斯语)只要一提起意大利民族文化,人们就会很自然地联想到但丁的《神曲》、达・芬奇的绘画;提起俄罗斯民族文化,人们就会想到普希金的诗歌、托尔斯泰的小说……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都有一批能经受得起时间考验、长久不衰的经典。

国外的母语教育,尤其是发达国家的母语教育,都非常重视经典的阅读,并在课程标准等正式文件中作出了明确规定。拿美国来说,美国教育部颁布的中学生必读书目有21部,其中美国6部(《独立宣言》《哈克贝里・芬历险记》《麦田守望者》《草叶集》《愤怒的葡萄》《红字》),英国5部(《麦克白》《哈姆雷特》《失乐园》《傲慢与偏见》《坎特伯雷故事集》),俄国2部(《战争与和平》《罪与罚》),法国1部(《论美国的民主》),德国1部(《共产党宣言》),古希腊4部(《奥德赛》《伊利亚特》《政治学》《理想国》),古罗马1部(《埃涅阿斯记》),还有1部是《圣经》。我国自现代以来,对语文教育规定“经典”作品问题作过较深入思考的,可能要数朱自清了。在《经典常谈》的序言中,朱自清特别强调:“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当代,钱理群先生主张在中学至少开设这样四门选修课:一是《论语》和《庄子》,这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源头;二是唐诗,这是中国文化最高峰的典型代表,是最健康的青春时期的文学;三是《红楼梦》,这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作品,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总结;四是鲁迅,他是一位把传统文化和现代精神很好地融合在一起的作家。

经典之所以为经典,是由于它以独特的、无与伦比的方式触及、思考和表达了人类生存的基本问题,其深度和广度为后世难以超越,对人类具有永久的魅力。对中学生而言,阅读可以使他们间接地感受到这个世界的精彩、历史的厚重、道义的神圣和生命的价值;可以调动起他们心灵中诸如悲悯、感恩、爱与坚强等美好情愫,进而奠定牢固的人文底蕴,影响其人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经典是没有时间性的,它永远不会过时。

二、经典阅读的内容与方法

一个社会提倡青少年读什么书,怎样读这些书,集中地显示了社会的文化价值取向和教育的理想追求。阅读经典的益处固然多多,但如果不能解决好“读什么”与“怎么读”的问题,阅读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出现与人们的初衷南辕北辙的结果。

最近在网上看到了一个讨论经典阅读的帖子。发帖者认为,当代青年人应该把经典阅读当作必修课,他列了一个书单:《论语》《老子》《史记》《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红楼梦》《中国哲学简史》《理想国》《神曲》《浮士德》《社会契约论》《子夜》《哈姆雷特》《约翰克利斯朵夫》《科学史》《现代科学结构体系概说》《国富论》《西方哲学史》《历史研究》。

高中生究竟应该读哪些经典著作呢?《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三年中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阅读材料包括适合高中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经典固然重要,但学生可支配的阅读时间实在有限,教师也不可能对每部经典都具有发言的自信和良好的审美感悟力。在这种情况之下,如何通过共同的阅读活动,将学生的兴趣和教师的引导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不是仅仅满足于教学计划的完成,这就成为经典阅读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首要任务。

面对博大精深的经典,我们应该给学生一个开放的意义结构,坚决反对阅读教学中的专制与独裁,这一切的前提,是静心阅读原文,领会作品本身的意义。要求学生阅读原著,不仅是理解经典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人格的需要。作品是作者人格的象征,尊重作品就是尊重作者,换句话说,就是尊重一个你未曾谋面的人,一个生活在另一个时空的人,另一个文化背景下的人。就像生活中要学会静心聆听一样,阅读,也需要以尊敬的、虔诚的心态进入作品。

阅读经典应该是一个自主选择的过程,也应该是一个动态建构的过程。这样的选择与建构只能在平等的“对话”与“理解”中完成。哲学家狄尔泰说:“理解,就是在你中重新发现我”。阅读经典,就是要通过与先贤“对话”,与经典“对话”,在“对话”中理解先人们的人生,理解先人们的思想与感情,从而反观自身,体味自我的生命状态,反思自我的生命历程,逼近自我生命的本质。一句话,在经典中重新发现自己。阅读经典,应该给学生最大的阅读空间,也应该给学生最大的思想空间,培养他们“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意志”,在自由的选择与独立的建构中培育刚健质朴的人格,同时提高以阅读与写作能力为核心的语文能力。

在经典名著的授课过程中,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大胆启用自己的见解去解决阅读中遇到的障碍。鲁迅先生曾说过:“一本《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一千个观众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阅读是一个丰富多样的精神生态,不管是“歪批”也好,“解构”也好,“颠覆”也好,这些其实都是文本细读的自觉训练。比如在读《三国演义》时,我就问学生,为什么鲁迅先生给诸葛亮定性说他智多而“近妖”?学生很有兴趣地带着这个问题,从小说中寻找描写诸葛亮的材料来证明或者反证鲁迅先生的观点。当他们完成这项工作时,发现自己不知不觉中已经将小说从头到尾读完了。而学生给出的答案也五花八门,充分显示出他们独立思考的创造性。他们在独立阅读思考基础上的文本分析过程,其实也就是发掘细节、理清思路和整合语言表达能力的过程。教师除了鼓励他们,帮助他们归纳总结之外,还要善于随机引导他们从细节入手,一步一步地深化认识人物形象的丰富性。

因为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在经典阅读过程中避不开“现代文阅读”考试的阴影,让学生阅读经典,就是在理念的网眼和栅栏之外重新开辟出新的感性通道,让学生知道在今天所受的教育条框之外还有另一种真实的东西存在。这种固定科目之外的自由呼吸,不仅教会学生用一颗敏感的心去感受文学世界的精妙,并且能够携带阅读中生成的困惑与思考再度返回到现实生活中去寻求对应和解答。克罗齐说过:“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学家在解释过往的历史事件时,其实是运用了现在的观念、眼光,对过去的历史作出判断。同理,许多文学经典之所以能够感动今天的读者,就是因为将它放置在当下的现实生活中,依然具备有效的阐释空间和强大的情感共鸣结构。学习经典并不是为了简单地了解、记录他人的生活世界和历史情感等问题,而是要通过对生活的重新打量和想象,打开洞察当代人基本生存状况的审美门户,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思我们自己所处的现实、过去和未来的精神思路。

经典类似社会政治文化的全息图谱,其中包含了社会整体的精神文化信息。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经典其实就是继承历史、阅读人生、认识社会的过程。借助经典,我们和历史、现实和未来建立了一种密切的精神、审美关联。经典是文化之母,经典是精神之源。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精神的洗礼和提升从阅读经典开始。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高中语文经典阅读理解篇4

学生能不能真正阅读的关键是语文教师,文化经典教学和学生课外阅读指导对教师自身的素养有较高要求,要求教师要有广博和精深相结合的知识结构。如果只凭大学阶段或中学阶段读过的几本书指导学生阅读,迟早会“穿帮”的,因此,语文教师要炼好内功,打好功底。教师不但要广泛涉猎经典内容,而且对经典要有准确、深刻的理解,真正吃透经典的内涵,并能对经典文本进行独立的、创新性的解读,这样才能驾驭课堂,达到经典阅读的教学目的。

1.配合课堂教学

1.1选修课教学现状。

人教版《先秦诸子散文选读》有关《论语》、《孟子》的阅读分别只有一单元共7课,每课围绕一个主题编排,以《论语》为例,每课取相关语句为标题,内容大体涉及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实践、修身、学习与教育、哲学思想等。当前文化经典阅读教学存在以下弊端:架空经典文本以练代读讨论孔孟思想的,有不加选择依序读解经典而耗时费力的,占用过多教学时间;将识读概括当成最重要教学任务;对文化经典缺乏认同传承,一味批判纠偏。学生在经典作品中遇到的主要困难主要则是没有时间阅读,缺乏阅读兴趣,由于存在语言障碍,常常会看不下去,不能坚持读完;不理解主题,读不出内涵,没有好的阅读方法。

1.2文化经典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思考。

教授孔孟,由于文本有大量复杂的实词、虚词与多变的句式,繁琐的人名字号,神秘的文化习俗让师生难以招架,如果不借助相应的参考资料、工具书或文献汇编,精心的设计教学流程,撰写详细的授课内容,要想在45分钟娓娓道来,恐怕没有几人可以胜任,我们如今采用的教学方法大多还是传统的讲授法。至于教学内容,到底是带领学生进一步熟悉与落实文言知识呢还是着重从思想内容方面进行深入挖掘和纵横延展,这个问题应该说一直困扰着很多教师。

笔者认为文化经典的教学内容可分成文字、文章和文化三个层次,逐层深入,先扫除语言障碍,让学生读懂文章,理解和积累语言文字,在这个基础上学习章法,分析和鉴赏文章章法技巧的,最后让学生评析和传承文化传统的,提升思想。

在具体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古汉语词典自行疏通文意,教师只需要对其中的重要字词和文言现象加以点拨即可。在点拨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积累相关的文言知识,从中总结出规律,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其次要加强诵读,让学生能熟练背诵重点篇章,这是学生积累文言文知识,培养语感,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的重要途径之一。此外,老师带有活力色彩地解读上文学经典,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诸如对话教学、研究性学习等手段,引领学生挖掘出经典的当下意义。

2.课外阅读

《论语》、《孟子》博大精深,课文选读部分并不能完全充分展示其魅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由己知阅读向未知阅读延伸。因此,必须通过指导,提升学生阅读经典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1制定阅读计划。

学生经常抱怨没有时间阅读经典,语文教师以身作则,不仅自己,也要帮助学生制订一份阅读计划。计划中应包括阅读目的、方法、进度等。为配合此项活动,教师每周可抽出一堂课进行“经典名著研究”。还可每月作一次阅读心得交流,以便鼓励督促,并使之加深对经典名著的理解。

2.2阅读检测。

中学生的经典阅读必须采取检测手段,除了在月考、期中期末试卷出一定比例的考题题检测外,还要定期检查学生的读书笔记、心得,组织读书心得交流会,对优秀者进行表扬。

2.3有效阅读策略指导。

能运用阅读策略进行有效阅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阅读品质。在经典教学中,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策略,让学生成为自我阅读活动的策划者和监控者,成为阅读的真正的主人。什么是阅读策略?曾祥芹《阅读学新论》认为所谓“阅读策略”,它是指“阅读主体为保证阅读任务的完成、阅读效率的提高,对阅读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谋略。这种谋略既有对阅读全程所做的宏观的总体谋划,也有对某一阅读行为的具体方略,还包括对阅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所采取的对策”。阅读策略关注的就是“为达到阅读目的、应当采取何种阅读方法、按怎样的步骤来读”的问题。阅读策略带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它的理想化状态是:学生拿到读物,能够自觉确定阅读目标、灵活调用阅读方法、有效监控阅读过程、最后能够对阅读效果作出客观评价;最终养成自觉运用策略进行有效阅读的习惯。所以说,阅读策略是一种有意识的、可灵活调整的认知活动的计划,是阅读前读者主体对阅读活动的筹划和部署。

绝大多数中学生他们的阅读经验贫乏,如果从老师那儿得不到科学有效的阅读策略指导,阅读的低效、盲目是可想而知的。课内的经典阅读策略指导到位,还能帮助学生由课内的经典或经典节选部分走向更广阔、更完整的课外经典。经典阅读教学中的“阅读策略”势在必行。

其次,在经典阅读教学中如何实施“阅读策略”教学?在经典阅读教学中实施有效阅读策略的一般模式是:确定阅读目的、选择阅读方法、监控阅读过程、评价阅读效果。而这四步都强调学生主动自觉,这是有效阅读的根本要求。

(1)指导学生自主确定阅读目的。《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文化论著选读与专题研讨”部分的教学目标要点:“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思考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提高文化素养;学会运用科学的思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阅读过程中注重反思,探究论著中的疑点和难点,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乐于和他人交流切磋;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思考,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具体阅读时,要引导学生注重对文化经典阅读材料、内容的理解,要求能够从材料中筛选出作者的看法,并进行分析和概括和评价。

(2)引导学生自己选择阅读方法。阅读方法依存于阅读主体和阅读客体,受制于阅读目标和阅读思路。可以说,有多少读者,有多少读物,就会有多少阅读方法。文化经典的阅读方法:先读前言、后记和目录。略读与精读相结合。做点读笔记,抄名言,写摘要,作批注,列提纲,制卡片,画图表,写心得、比较阅读、批判性阅读等。

(3)要求学生自觉监控阅读过程。在阅读时对策略过程进行监控和调节也是行之有效的阅读策略。要引导学生检查是否理解所读文章的内容。并根据理解情况及时调整阅读策略,改变注意水平和阅读速度。

(4)鼓励学生自觉评价阅读效果。这是指阅读结束后评价自己的理解程度,了解认知活动的结果是否达到目的以获取反馈信息。

高中语文经典阅读理解篇5

关键词:经典诵读;经典阅读;人文教育

近两年,在社会、学校、媒体等各方面的努力下,经典诵读活动的规模已日渐壮大,影响深入人心,尤其是在学校教育中,经典诵读活动已经成为一项系统工程,成为学生素质教育的必修课。在大学校园中,经典诵读的开展和大学生经典阅读的推广相辅助相成,成为学生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人文素养的好方法。

一、大学生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必需以经典阅读的推广为前提“经典”一词,《现代汉语词典》释为“历史流传下来的具有权威性、典范性的著作。”经典是值得不断重读且给人深刻而广泛启迪的著作,经典诵读活动正是围绕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名著、名篇开展的,学生只有对作品有了深入地了解和把握之后,才能以诵读的方式将作品的内涵更准确地表现出来。因此,要广泛发动学生参与到经典诵读活动中就必需提高学生的经典阅读水平。然而,大学生阅读经典的现状是令人担忧的,一方面,在市场经济、就业竞争等压力作用下,大学生阅读信奉实用主义,政治学、社会学、时政分析、英语、经济学、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以及电脑应用等方面的图书把学生的时间占用大半,根本无暇阅读经典。另一方面互联网信息的高度图像化使学生们迷恋上了读图方式,他们习惯于放弃思考、追溯本质的思维方式,浸淫在平面化、标准化的“快餐文化”中,逐渐远离了传统经典文化的深度和厚度。失去了在经典阅读中修身养性的学生们开始表现出逻辑思维能力弱化、语言表达能力平庸、心理协调能力下降、心态浮躁而日趋功利化的现象,更为严重的是大学生疏离经典阅读在给自身素质和精神造成损失的同时,也对高校文化品位的提升及文化建设产生了不良影响。

二、大学生经典诵读活动能有效提高学生阅读经典的积极性

在经典诵读活动没有开展之前,学生对经典著作的印象通常是刻板、艰深、传统、严肃,用学生的话来说“不是看不懂,就是看了要睡觉”。没有阅读兴趣使得经典受到冷遇。经典诵读的出现,将会改变这种情况。一方面经典诵读让经典说话,迎合了学生的可视化或可听化阅读倾向,让陌生的文字变得活跃起来,更易于被学生所接受;另一方面经典诵读活动在形式上通过歌舞、背景、道具、服装、演员角色化等非语言元素,帮助学生理解原著,尤其是大量优秀的古代文学作品,变艰涩隐晦为形象生动,让他们身临其境地去感觉文化的力量,提高审美情趣。因此,开展大学生经典诵读活动可以通过优秀诵读作品强大的艺术感染,把大学生们对经典作品的一知半解引向深入,引发他们思考作品的内涵,达到情感和精神上的共鸣,引导学生提高自主阅读经典的积极性,因而经典诵读对于阅读经典而言无疑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三、经典诵读与经典阅读并举,传承优秀文化,提高人文素质

大学生的经典阅读的主要途径是课堂内的被动阅读和课堂外的主动阅读。有资料显示,在人文与社会科学各院系的课程设置中,极少有导读古今中外的经典为内容的课程,更不用说在理工科院校。即使设置了相关课程,但是对于“经典”的选择和解读,教和学双方也会出现不一致。虽然说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的主动性比课堂阅读高出许多,但是由于学生自身认知水平的差别,导致他们在选择经典时产生困惑,阅读经典时产生疑惑,阅读结果又岂能尽如人意。笔者曾在教学过程中询问学生“什么是经典文学作品”这个问题,半数以上的学生认为名家名著就是经典,有两三成学生认为网上点击率高的作品就是经典。读过《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和《红楼梦》的学生很多,但把全文通读下来的就很少。同时,为了方便阅读,学生经常选择作为消费对象的文化经典作品,在经典诵读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诵读与阅读的有机结合能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首先,在经典诵读活动中,根据从艰深到浅显、从文言到白话、从原本到节本、从专集到选本的原则,在“四书五经”、传统史籍、诸子散文、经典诗词、古典小说和现代美文中选取难度适中,适合大学生阅读的篇目推荐给学生,为学生规范阅读选择,变盲目为科学。同时,配以诵读指南,如作品的写作背景,作者或编者生平,相关文学常识,阅读难点解析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内容。

其次,通过诵读社团和诵读讲座开展诵读教育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提高人文素养,提高赏析和诵读水平。诵读教育将经典阅读由泛读引向精读,将诵读活动由阶段性变为长期性。在诵读指导中,知识性与趣味性的融合,使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与日俱增。比如端午节前给学生讲《屈原和端午文化》,组织学生阅读《楚辞》名篇,排演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节选),学生的阅读和诵读的积极性高涨,在了解祖国传统文化的同时,民族自豪感不断提升,爱国主义情操受到熏陶。

再次,在经典诵读与经典阅读携手并进的过程中,诸如《论语》、《庄子》、《孟子》等载道之书,反复诵读,将有意记忆逐渐转化为无意识记,正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学生在阅读和诵读中得到知识的锤炼,自然会“腹有诗书气自华”。儒家的“仁爱”思想、中庸之道,《孟子》的“天人合一”、“舍生取义”,《周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范仲淹、文天祥的爱国情结,这些包含着的中国优秀文化中的人文思想就在学生心中根深叶茂,学生在用心灵去解读和感悟经典,增长智慧的同时,还能从中收获健康的人格,陶冶美好的情感。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谈》中写道: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其次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走近经典,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深厚的人文素质底蕴,提升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是当代青年的历史责任,让学生在经典诵读和经典阅读共同推进中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朱先生的理想定能在今天的大学校园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郑惠生.大学生离经典名著有多远――大学生课外阅读调查研究之三[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9).

[2]胡苏珍.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的大学生经典阅读和“精神成人”[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9).

高中语文经典阅读理解篇6

关键词:初中生经典阅读教学改革

一、为什么要提倡经典阅读

经典,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体现,是智慧的结晶,是文化中的典范和权威。想要继承并发展文化,就要阅读经典。后人能通过阅读前人著作中的精品来感知前人的文化。这些作品探讨了人类生存的基本问题,对人类的进步具有长期指导力。学生阅读经典,其意义在于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学会发现自我,构建自我,首先学会阅读,然后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从而热爱阅读、主动阅读。经典阅读还可以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增长见识、陶冶情操。初中时期,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通过阅读经典,可以对其形成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二、如何保障并促进初中生经典阅读

1.培养初中生的阅读兴趣

(1)课堂讲解方面。老师在讲解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初中生的心理年龄、认知水平和经典著作的阅读量,根据这些情况挑选适合初中生的经典作品,采用融会贯通的方法向学生们讲解经典作品的内涵。例如在解读《幼时记趣》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们回忆自己的童年,这样才能使学生与作品产生共鸣,从而体会到沈复先生是如何将情趣注入在平淡朴实的语言中;而在解读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的时候,突出作者不随世俗,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人格的向往与坚持,使得文章显得与众不同,很好地表达了陶渊明平淡自然的境界。只有帮助学生们发掘经典作品中的兴趣所在,他们才能学会阅读,从而乐于阅读、爱上阅读。

(2)利用媒体契机培养阅读兴趣。很多学生认为经典中的某些语言在理解上很费力,造成了很大的阅读困难。老师可以利用学生对影视媒体有兴趣的特点,让他们多关注根据经典拍摄成的影视节目,如《水浒传》等。在看了电视剧《水浒传》之后,学生可能会对原著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主动阅读原著。根据经典拍摄的影视节目将经典形象化、立体化以及具现化,使得学生在理解上变得更加容易。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又可以培养他们对经典的阅读兴趣。

2.学校的政策保障

教育政策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策略,同时也决定着学校是如何教学的。国家教育部所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七至九年级的学生要学会制定阅读计划,读物的类型不能过于单一,每个学年要阅读两到三部名著。这一教育措施为初中生经典阅读的保障和促进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

3.阅读知识面的广泛程度

经典作品的经典之处不仅仅是因为作品中包含的丰富情感与作者的智慧,而且也因为知识面的宽度广,这也是有些作品历经数年仍然为人们所喜爱的原因。学生通过阅读经典作品,可以体会到一次心灵之旅:在《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感受到风景优美的静谧;在《登岳阳楼》中感受到岳阳楼的雄伟气势以及洞庭湖烟波浩渺的壮丽景象;在《苏州小巷》那落叶满地的旧园子里发现暗藏的精彩世界;在《昆明花街》所描绘的花海中畅游……这些经典作品往往包含着对我国传统节日的来历、民俗等的记录。在学生阅读这些作品的时候,应当引导学生去发现并了解这些知识,使他们的阅读视野更加广阔,这样有助于他们成为一个博学之人。

4.重视家庭的作用

孩子一生的老师是家长。在很多家长看来,初中生要以学业为重,正处于学习的关键时期,不能有半点懈怠。诸多家长将教科书以外的书籍全定义为“不该看的书”,不允许孩子们接触这类书籍,这种想法是非常不理智的。学生在学校的阅读量是远远不够的,例如某些长篇的经典作品的阅读不可能在学校完成。因此,家长应该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多阅读经典,让经典阅读的进行可以得到拓展。同时,家长应该尽量与学生一起阅读,以此来创造家庭阅读氛围。在阅读某些长篇作品时,学生完全依靠自己去理解可能有一定的难度,此时家长可以适当地进行讲解。这样做既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发现作品的魅力所在,也可以增加家长与子女间的感情。

三、结束语

经典阅读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阅读提高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开阔视野,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的人。初中生的经典阅读可以为终身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学生的经典阅读应该得到保障和促进,要让学生主动去阅读经典、仔细品味,并且将经典阅读作为一种习惯,热爱经典。

参考文献

[1]温铭芳初中生经典阅读的保障与促进分析浅谈[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3,(5)。

[2]巩尊灵初中生的文学经典阅读现状及改进措施研究[J].科教文汇,2011,(35)。

高中语文经典阅读理解篇7

关键词:经典文本阅读教学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

在学习古代汉语的过程中,假使没有阅读过古代的经典作品,只是盲目地去学习音韵、文字和语法,而这些只是停留在表面上,就不会有事倍功半的效果。由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古书的能力是需要文本的,它是具体的语言材料,假使没有文本就没有学习古书的材料基础,想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古书的能力也就成为了一句空谈。所以,我们要想掌握古代的汉语知识,就要提高对于古书的阅读能力,同时也要重视对于文本的教学。

新课程的推行使得语文的教学正在向融合和深刻的方向迈进。对于古代的经典文本的阅读教学是需要进行研究和探索的,这些研究和探索的程度就会直接对学生对于文本意义的获取产生深刻的影响,它会影响文本的价值取向以及学生们的自我融合,同时也会对课堂的教学深度产生影响。

一、探索古代经典文本阅读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目标追求的重要性

电子文化和图像文化的发展日益得到人们的认可,这就使得“经典阅读危机”正在不断的向我们靠近,伴随着的就是人们的阅读品位下降,同时欣赏的水平也不断的锐减,这种现象不断蔓延到了高中学生当中。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是发展的主体,高中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目前还没有处于稳定阶段,所以需要我们进行正确的引导。

文本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重要的,它是学生们学习语文和提高自身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介质。对于阅读教学来说,是不会脱离文本去进行直接教学的。文本是课堂上一个重要的教学资源。在阅读的教学中,只有把课本激活,才可以使阅读教学有了生命。

课堂教学的最高基准点就是教学的目标,不管是哪一门教学,也无论是什么形式的教学,都不可以偏离教学目标,只有根据文本去确定教学目标,才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不会偏离语文的教学轨道。在教学中,如果没有了教学目标,这一切就不会有意义。最近的一些年中,对高中的语文课程进行了相应的改革,这在一定的程度上使语文的阅读教学得到了一定的提高。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下,对古代经典文本的阅读教学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这些教学对高中学生的主体精神以及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对高中语文教学中加强古代经典文本阅读教学的建议

(一)把握诠释力度,引导个人见解

诠释可以说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劳动,它不是固定不变的。例如在《林黛玉进贾府》这篇文章中,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往往是对于“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进行分析,把它作为林黛玉寄人篱下的一个关键句。但是,林黛玉有没有在当时真的是寄人篱下呢?我们在小说的文本中可以看出,在林黛玉踏进贾府之前,她并不是没有了亲人,也不是家道败落,林黛玉的父亲是一方的大员,假使林黛玉在贾府不适应,受不了别人异样的眼光还是有家可归的。所以,当时的林黛玉并不是寄人篱下,这句“处处留心,时时在意”不是寄人篱下的表现,而是她作为一名大家闺秀对于自己身份的敏感。

(二)强调文本阅读的整体意识

文本是一个个整体,在理解和阅读时应该要学生们站在更高的角度去进行理解,每一个人和每一个人的观点是不一样的,首先我们应该对一个人进行整体的认识。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也是这样的,我们需要从宏观的角度上去掌握和驾驭文本,把文章的主旨进行灵活的掌握,理解和吸收文章的精髓部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从

整个文本去着手,不要进行部分的分析。对于进行节选的文本,假如从整体的角度去看,就可以使这些节选的文本更加的丰富。假如是长文的节选,在授课之前,老师一定要读完全文之后再进行解读,把这段节选的文本放在全文的背景下进行理解和分析。如果只是从选文的角度讲解,是不可能有更深的理解的。强调文本的整体意识,可以使学生们在阅读时从整体上去把握阅读材料的内容,调整自己的思路,在理解主要信息的同时进行分析,把文章的主旨更加的清晰化,这对于学生阅读的意义是十分重要的。

三、结束语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在新课程的改革过程中,我们要强化阅读的教学,对于文本的阅读意识也要抓紧,要高度重视文本的资源,对于学生们的阅读要进行鼓励,对于经典的文章要进行关注和重视,使得学生们可以直接面对文本,增强学生们的语文意识,使得语文文本成为教师的好帮手,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

参考文献:

[1]蒋成禹.读教学要把握好诠释的度.语文学习.

[2]邱兴和.加快教学改革,突出素质教育[n].中国财经报.

高中语文经典阅读理解篇8

一、经典名著不受学生青睐的原因

本人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读起来费劲

由于时代、文化的差异性,使得经典名著与中学生有隔膜感,读起来费劲,还有很多地方读不懂。一位学生说自己曾经翻过《子夜》,看了不到十页就看不下去了,"根本不知道他写些什么";另一位学生也说《巴黎圣母院》中有一章专门介绍建筑,很让人费解。

2、节奏沉重缓慢

经典名著大多篇幅很长,叙述节奏缓慢,不如网络小说和漫画轻松有趣。一位学生曾说:"经典名著太枯燥了,我们喜欢流行和时尚的作品。或许在你眼里,我们的这种选择,只是庸俗和平凡,只是无用的吸收。但在我们眼里,这是一种无上的享受。它贴近我们的生活,引起我们的兴趣,符合我们的口味,让我们有读下去的欲望,就像我们现在明知道麦当劳、肯德基是'垃圾'食品,但是我们还是会去津津有味地吃它。"

3、怕多花时间,怕影响考试成绩

由于目前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很大程度上还是以考试成绩为主要参照,而经典名著的阅读与考试成绩好坏关系不大,而且占去了相当多的时间,因此很多教师和家长并不鼓励学生阅读经典名著,学生自己也不愿意在名著阅读上多花时间。

二、如何引导学生走进经典

现代流行、时尚的作品虽然让人感染到时代的气息,跟上潮流的步伐,但是经典名著,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能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你,能让我们摆脱平庸,有感于外部世界的精彩、人类历史的厚重、终极道义的神圣、生命涵义的丰富。学生通过不朽的经典名著而认识、感悟到的世界,对真善美、假恶丑的认识和理解,对人生哲理潜移默化的接受,比我们老师肤浅的说教要深刻得多、有效得多。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去品味经典的醇香,从而走近经典。在这方面,本人作了一些探索,也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1、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阅读经典

德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黑塞在谈到名著阅读时曾说:每个人应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欢的作品开始阅读,不要迷信任何模式,"必须走一条爱之路,而非义务之路。"因此,在推荐学生阅读时,我就从比较浅显的、能引起学生兴趣的经典名著入手。首先让他们阅读的是《三国演义》、《雷雨》、《堂•吉柯德》等故事性比较强的作品,同时,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作品,我还给他们提供了一些导读材料,材料主要包括作者简介、作品的时代背景、思想内容简析、艺术特点简析等,让学生在读之前对作品先有个大体的了解,从而消除对作品的陌生感。此后,我们经常性地交流阅读心得,我们会抽出课前5分钟,让两三个学生谈谈自己的阅读进程和心得体会,通常两周左右会抽出一节课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这一阶段来的阅读体会。通过开展这项活动,我发现学生不仅在说话的胆量和兴趣上有了提高,而且他们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质量也有了提高。因为其他同学和老师的点评为他提供了参考,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老师和同学的尊重、认可,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以电影、电视等媒体引导学生阅读经典

现代社会,大众传媒削平了经典作品的意义深度,破坏了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的严格区分,使得学生对经典有一种疏离感。更可恶的是一系列"戏说"、"重拍"使原作的精神面目全非。但我们要面对现实:对抱着电视长大的一代来说,没有什么比电视对他们更有吸引力。很多学生表示:他们往往是先从电影或电视上知道了名著,然后再去阅读名著的。也就是说电影和电视成了学生和名著之间名副其实的"媒介"和"桥梁"。既然如此,我就让它扮好这个角色,为我所用。我一般两周安排观看经典著作改编的影片,同时印发名著赏析,以此引导学生去阅读原著。多数学生都能在看后找原著来一读。当然对影视作品还得有所选择。另外,本人定期给学生播放"读书时间"等电视节目,学生能够从中直接聆听作家以及一些专业学者的论述,从而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

3、"包装"经典,再现历史语境

我们这里的"包装"并不是把经典拍成电影、电视,而是为经典的解读一些相关资料,包括一些历史图片、历史文物、历史场景的纪录等,努力减少跨语境所造成的接受困难。如: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是唐诗单元,在学习这一单元之前,我播放了《唐之韵》,其中出现的许多图片、画面,对学生解读唐诗帮助较大。学生普遍反映看《唐之韵》时,自己宛如置身唐朝,聆听李白对山河雪日的歌咏,傲视王侯的长啸;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心情,悲天悯人的胸怀。

4、以考试引经典

在传统的观念中,一些人会觉得阅读经典名著会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这其实是一种错误的想法。在近几年的不少地方的语文语文试卷中出现有关名著阅读的试题,这样有利于让学生更加重视名著阅读。如2009年的江苏高考语文试卷中第22题: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鲁迅《呐喊•风波》中的九斤老太固守旧制度、旧习惯,她的口头禅是"一代不如一代",这表明她与赵七爷一样,是维护封建统治势力的代表人物。

B.沈从文《边城》叙写了一个情节曲折的爱情故事,描绘了优美的自然景物和独特的民俗风情,歌颂了淳朴善良的人性,洋溢着浓厚的湘西乡土气息。

C.曹禺《雷雨》中有多组戏剧冲突,如周朴园与繁漪之间、周朴园与侍萍之间、周朴园与鲁大海之间,其中以周朴园与繁漪的冲突为中心。

D.《三国演义》中,吕布追赶曹操时,曹操以手遮脸,轻松逃脱;马超紧迫曹操时,曹操"割须弃袍",狼狈不堪。两处描写显示了吕布与马超的不同个性。

e.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历尽艰辛,捕获了一条特大的马林鱼,归航途中与一群鲨鱼殊死搏斗,终于保住了马林鱼。这是刻画硬汉形象的重要情节。

这道试题均取材于经典名著,涉及五个名著,考查学生对经典的阅读。如果考生平时没有读过这些名著,临场发挥能奏效吗?所以,在平时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定期会出几道文字名著阅读试题,考查学生对所推荐的经典名著的阅读情况。因为有了分数的压力,学生也就会重视去阅读这些经典作品。

高中语文经典阅读理解篇9

关键词:文学经典;大学生;文学阅读;美学;美育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9-0258-02

无论在传统教育,还是在现代教育中,文学经典阅读在大学生培养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文学经典阅读对大学生的影响不仅在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的形成、道德情操的培养,还是在对大学生人生境界的提升、审美能力的提高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党的十强调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大学生的培养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特别指出:“改进美育教育,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那么,当前大学生文学经典的阅读情况如何呢?他们的文学经典阅读受到那些因素的影响?如何提高他们文学经典的阅读质量?这些问题在当前大学生的培养过程中相继就被提了出来。

一、当前大学生的文学经典阅读情况不容乐观

文学经典是历代文学巨匠对所处的时代精神和个人生命情怀的反映,是凝结着人类智慧的精神文化的结晶,经受了千百年历史岁月的检验,历久弥新,成为滋养后人,启迪人生的宝贵精神财富。古往今来,为人类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伟大人物,无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优秀代表。所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伟大创造,也无不是在广泛汲取前人智慧,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做出的。只有优秀的作品才能鼓舞人,只有高尚的情操才能塑造人,已成为人类社会的共识。大学时代,是一个人学习精力旺盛、求知欲强、人格心理渐趋于完善、思想开放、易于塑造和易于接受新事物的时期。一个人的思想情怀,在这个时期,如果能较多地与文学经典作品相遇,相结合,会为他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但是,应当看到,当前大学生文学经典的阅读情况并不容乐观。许多中文专业的学生没有完整地读过《红楼梦》等四大名著,《史记》、《世说新语》等古代文学典籍,《哈姆雷特》、《堂吉诃德》等外国文学经典,现在已不是什么新鲜事。非中文专业的学生,包括理工类专业的学生,非兴趣所及,其对文学经典的阅读量就可想而知了。这里除了有学生本人因志向、勤奋、兴趣、偏好等原因外,也包含时代社会、文学经典本身等因素。社会上流行的重物质、轻精神;重实用、轻审美;重技术,轻理论;重生存,轻超越等实用主义、工具主义理念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和精神追求。大学生在入大学前,面临升学的压力;入学后,又面临就业的压力。升学是指挥棒,就业也是指挥棒。“有用”和“无用”在无形中指引着学生,也在指引着大学生的文学经典阅读的取向。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竞争意识是每个人想在未来领域成就高端的必然法则。专和博本来就是一对矛盾。现在大学各专业分科越来越细,许多新兴学科还在不断涌现,一个人的精力本来是有限的,精尖则意味着难以广博,这也影响着大学生更广泛的文学经典阅读。多元化、媒体化、数字化的时代,为整个社会的文化消费提供了多种可能,文学经典阅读只是其中一种。文化消费追求快餐化、平面化。手机、电视、网络给纸媒体的文学经典阅读带来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文学经典除了思想的隽永深刻,还在于其内部其他因素的精心、精美、精致。读懂一部经典,需要阅读者有相应的经历、经验、素养、品位、心境,还要求阅读者要有充裕的时间、耐力作保障。读懂鲁迅,首先精神要回归鲁迅的时代;读懂杜甫,要首先理解儒家的“沉郁”情怀;读懂《儒林外史》,要明白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命运;读懂《史记》,首先要了解司马迁的心灵史。这些方面对一个20岁左右大学生,可能都是一时难以达到的,这影响到对文学经典的阅读的亲近程度,继而影响到他们文学经典阅读的深度、高度、广度。综上因素,造成了当前大学生的文学经典阅读情况不容乐观而亟需改变的局面。

二、美学对大学生文学阅读的根本指导作用

高中语文经典阅读理解篇10

通过学习李希贵“语文主题学习”、刘宪华“主题阅读”和窦桂梅“主题教学研究”等成功经验,并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我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坚持主题阅读就可以实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的目标。通过主题阅读,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实现课内指导、课外补充,课内外、校内外相结合的大语文学习,量变达到质变,从而实现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建设。

一、以主题为主线,拓展学习资源,变教教材为大量的主题

阅读

语文教学也遵循“量变到质变”的规律。“要想学好语文,只精读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大量的阅读。”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有利于我们进行大量阅读,有利于开展以主题为主的阅读教学。我们定西市安定区使用的教材是北师大版的,此教材就是按单元主题编写的,如果在教学中以教材为主线,围绕单元主题选几十篇相关、相近、相似、连续甚至相反的文章,在课内、课外拓展阅读,并且长期坚持,就会实现“量变到质变”,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高效。

目前有好几套读本适合北师大教材开展主题阅读。农村学校条件比不上城里,教师又忙于各类课程,不能只专心于语文教学,我们可以学习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直接应用这些成果。例如,刘宪华主编的《新语文?主题阅读》和《经典诵读》,钱理群主编的《小学生名家文学读本》和《新语文读本》。这些读本遵循《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强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的理念,并且都以单元为主,每个单元选编了感动、感恩、博爱、敬畏、品位、睿智、和谐、宽容、生命、自然等文章。如果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以教材为主,以这些读本为辅,课内形成主线,课外有益补充,开展大单元教学,那么,老师不光在“教教材”,更是在“整合课程资源”;学生不仅是在“学教材”,更是在“学文化”。如教学《师恩难忘》(北师大四年级上册)时,可以把《小学生名家文学读本》中的《怀念佩弦老师》《温和的刘先生》《怀李叔同先生》整合到课内,在精读《师恩难忘》后,让学生自由或者大声朗读这三篇文章,在读中体会,在读中对比,但不求甚解。再如,指导学生阅读《名家文学读本》。《名家文学读本》共10册,选编了鲁迅、老舍、叶圣陶、冰心等10位名家的经典作品。农村学校各年级学生10名左右,每个班可以配备1套,做到人手1册。可以从四年级开始阅读,一月或者两月一个读本,三年读完。通过这样不带任何条件的阅读,培养学生读书习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阅读能力,喜欢上阅读。在阅读中“让学生走近大师,与思想和文化的巨人进行对话和交流,使学生在生命发展的起点上,占据一个精神的高地”。(钱理群)

二、以读代讲,形成以阅读实践为主的自主学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于永正在《主题阅读?三人行》中谈到:“语文能力不是学生做题做出来的,也不是教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读书读出来的。老师讲得再好,也不如课文好,也不如作家写得好。”

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是主动的、全身心投入的,而学生是被动的,听的时候学生很容易疲乏。一节课教师的讲占据大多数时间,学生通过听接受的知识是非常有限的,形成的能力更是有限,往往适得其反,因教师的讲而厌烦语文学科。学生读的时候,有多种感官在参与,大脑在不停地运转,学生是主人。从心理和生理角度来说,读的效果比听的效果好得多。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与其让学生被动地听教师的讲解,不如让学生好好地阅读文本。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应体现在学生自己的阅读过程中,体现在学生的语文实践中,学生只有在读的实践中才能形成语文能力。倡导读,不反对教师讲,那么在什么情况下讲呢?在学生不明时、体验不深时、解读有误时、探究卡壳时讲,讲时语言要精练、准备、准确,一节课最多10分钟。

以读代讲是一种教学方式,也是一种自主学习方式。当阅读在课堂教学中、在学生生活中占据主要位置时,学生会形成阅读习惯,形成语文能力,形成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三、诵读经典,用人类和民族最好的精神食粮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读诗是可以直抵心灵的,儿童感受诗如同听音乐。”培养儿童热爱母语的思想感情,应该从读诗开始。“把古代经典的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我觉得‘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经典古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传承了几千年,积淀了中国人的优秀精神、美好品德和审美情趣。诵读中华经典古诗文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形成健全的人格。《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要求小学生背诵优秀古诗文160篇(段),还推荐了12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