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事业单位改革情况报告十篇事业单位改革情况报告十篇

事业单位改革情况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57:40

事业单位改革情况报告篇1

摘要: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是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改革下的必然产物,也是行政事业单位改革的重点内容。当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在会计准则、会计处理基础、资产计量和处理、财务报告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阻碍了会计改革进程,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希望能促进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不断发展。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热点及难点问题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主要反映政府预算及其执行情况、公共部门财务收支及资产情况,属于行政事业单位工作重点。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以及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传统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已经无法满足全面、真实、有效的反映行政事业单位资金活动及财务状况要求。因此,会计改革成为行政事业单位改革的重点内容。但是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需求主体以及会计活动涉及的利益主体较多,改革难度远远高于企业会计改革,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中仍存在许多热点及难点问题亟待解决。

一、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热点及难点问题

1.会计准则问题

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的职能不同,两者存在根本差别。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分别代表政府和代行政府公益事业职能的纯公益部门。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的本质差别造成两者的预算和收支管理存在很大的差别,进而导致在会计准则改革问题上存在分歧:既使用统一会计准则或分别制定会计准则。一方面,统一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的会计准则有利于减少改革成本,促进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接轨,也符合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但是不利于区分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的差异,需要制定若干具体准则加以区别。如果分别制定会计准则,可简化执行,但是容易造成准则过多问题,会导致重复改革,增加改革成本。

2.会计处理基础问题

收付实现制是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基础,在保证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国家机构正常运转以及监督财务管理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预算管理内容及预算会计环境的变化,收付实现制的会计基础已经无法全面有效的反映财政结余和预算执行情况,也无法科学评价政府部门运行效率,群众也无法通过财务信息监督政府的财务工作。权责发生制有利于提高财政的透明度、管理效率以及提高财政信息的准确性。因此,如何实施权责发生制成为会计基础改革的重点。

3.资产计量和处置问题

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的资产数额极为庞大,其计量和处置也成为会计改革的关键。根据现行会计准则和财务通则规定,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资产计量和处理问题存在较多的问题。例如账实不符、资产使用效率低、整合程度和共享程度不高、资产流失风险大、国有资产投资管理混乱等。企业将公允价值应用于计量和处置处理企业资产,并设置了相关条件规范公允价值的运用,解决资产计量和处置问题。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计量和处置问题而言,是否可以参考企业应对方法,适当将公允价值应用其中成为当前的难点。讨论的焦点在于根据谨慎原则,公允价值可能与国有资产管理相违背。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不高,无法满足应用公允价值的要求;最后,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特性也容易导致公允价值无法发挥作用。

4.财务报告问题

在我国改革大背景下,财务报告受公众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传统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报告报送至上级主管部门,部分事业单位的财务报告向内部职工公开,但是均不向大众社会公开。另外,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报告较为简单,无法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因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报告的内容及形式都成为会计改革的重点。但是财务报告改革存在许多问题,财务会计报告的信息需求者不确定、财务会计内容不明确、如何利用财务报告评价行政事业单位的运行绩效不清。更重要的是,审核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及完成性方法缺乏。

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建议

1.完善改革的基础及准备工作

对于会计准则改革问题,财政部需要组织理论研究,分析改革的必要性,加大宣传力度。同时,财政部还需要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做好基础工作和准备工作。就现阶段而言,需要经常性开展资产核算调查工作。财务部可针对会计准则改革拟定具体的改革方案,再组织社会各界针对改革方面进行深入全面的讨论,集思广益,得出会计准则改革初步方案。再选取少数行政事业单位进行试点改革,分析其中的利弊,试点实行成功后再正式大范围颁布推广。

2.实行渐进式权责发生制

修正的权责发生制是指在现有收付实现制的基础上,根据权责发生制原理,有选择、有步骤的使用权责发生制确认和计量会计事项,建立较为合理完善的预算会计核算基础。就国外成功经验来看,我国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也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引进修正的权责发生制要求财政部需要创造有利条件,采取渐进式改革,保证正常预算秩序,不断积累经验,逐渐实现从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向完全的权责发生制过渡。

3.探索完善的财务报告制度

完善的财务报告制度涉及多个方面的制度,如公共管理制度、政府信息披露制度、财务监督制度、公共财务制度等。从财务报告制度内容涉及范围来看,重点应该将群众纳入财务报告制度范围,建立健全公众参与、管理和监督体系,真正体现政府公共部门财务管理活动的公共性。基于完善的财务报告制度的要求,财政部应该加快财务报告具体准则的研究,以满足公共财政和民众监督的需求。

4.加强财务报告的审计工作

政府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是财务报告问题改革的重点,真实性和完整性要求政府建立财务报告审计制度。以国外为例,政府财务报告需要经过独立审计部门审计,再向社会披露,我国企业借鉴国外经验,建立了财务报告审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报告审计工作也可适当借鉴国外和企业的成功经验,建立具有约束力的审计监督制度,将行政事业单位的年度财务会计报告纳入审计范围。

三、结语

任何改革活动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它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也是如此,它受到我国的政体、经济发展水平、法制建设以及国际会计改革的影响。因而我们需要正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中遇到多问题,根据我国基本国情,制定符合实际的改革方案。

参考文献:

[1]马洪滟.分析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热点及难点问题[J].中国电子商情(基础电子),2014,(10).

事业单位改革情况报告篇2

一、当前政府会计改革的方向及路径

政府会计是指用于确认和记录政府、行政事业单位、军队、政党组织、社会团体和其他单位的资产负债情况及财务收支活动,报告和公告政府受社会公众委托管理经济资源和社会事务的责任履行情况的会计体系。我国此次政府会计改革主要是以构建政府会计核算体系为基础,以建立健全政府财务报告体系为关键措施,以完善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并向社会公开的监督机制为保障,达到建立健全政府财务报告分析应用体系、加强政府绩效管理、评价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目的,改革的路径是从简单到复杂分步推进,先在部分省开展政府综合财务报告试点,逐渐完善相关制度,然后全面推行改革,在2020年以前基本完成政府会计改革。

二、推进政府会计改革面临的挑战

(一)政府会计准则体系仍有若干问题尚待解决

一是对政府储备物资、公共基础设施和文物资产等特殊资产确认和计量尚未明朗,如公共基础设施应如何确认,老年活动中心、社区服务中心等公共设施目前计入单位固定资产,但根据其用途是否应确认为公共服务设施;又如事业单位储备的救灾及其他应急物资目前计入存货或固定资产,但根据其用途是否应记入政府储备物资等。二是目前基建项目按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核算,将来如何核算。三是目前全球已有126个国家宣布采用或趋同iaSB颁布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我国推进改革时是否充分考虑与此趋同,有利于国外理解我国政府债的会计核算以及政府债风险不高的实际情况。

(二)相关规章制度尚未完全适应政府会计改革的要求

一是未及时修订资产管理、财务管理、绩效预算、内部控制、审计、信息公开等制度,与政府会计改革的要求不相衔接。比如预算法要求公开部门预算(含预算调整)、决算及机关运行经费等情况,而国发[2014]64号文要求公开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和部门财务报告,两者口径不一致,有可能会导致公众误解。又如政府财务报告缺少行政事业单位所提供的公共服务的成本、效率和效果等绩效信息,难以直接利用其考核行政事业单位绩效。

(三)行政事业单位资产负债数据质量不佳

一是有些行政事业单位政府储备物资、交通市政设施、农田水利设施等资产未纳入单位资产核算、应报废的资产未报废导致政府资产底数不清。二是有些行政事业单位存在大量很难清理的债权债务,如对外投资或者借款,因企业倒闭等原因长期挂账又难以核销,造成行政单位资产负债数据与实际情况不符。

(四)试点阶段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可靠性待提高

目前我国只能基于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试编政府综合财务报告,需要对部门决算报表按权责发生制进行大量的数据转换和数据合并,手工补充完善相关数据和资料,编制过程比较复杂,难以确保财务报告的可靠性。

(五)行政事业单位实施政府会计改革能力不足

一是近年来随着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入,各单位财务部门工作量逐年增加,普遍长期加班,将来推行政府会计改革时,部分单位财务部门人手紧缺。二是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和培训难以满足政府会计改革的需要,部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相关业务知识。三是各单位的会计核算信息系统不适应政府会计改革的要求,但限于政府会计准则体系不健全,各单位无法开发或购买新系统,改革时将会遇到瓶颈。

三、对推进政府会计改革的建议

(一)尽快建立健全政府会计准则体系

关注政府会计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协同与发展趋势,研究解决政府储备物资、公共基础设施等特殊资产的确认和计量,明确基建项目的会计核算,尽快制定政府会计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完善政府会计制度,为编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夯实基础。

(二)进一步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

一是完善资产管理、财务管理、绩效管理、内部控制、政府审计和信息公开等制度,理顺其与政府会计准则、政府会计制度的关系。二是扎实开展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确保单位资产负债相关报表真实完整。三是认真分析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按其需求完善政府财务报告,并按规定向社会公开。

事业单位改革情况报告篇3

近年来,以加强和规范财政治理为中心,我国在财政预算治理制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如推行部门预算改革、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收支两条线改革、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等,随着预算会计环境的变化,预算会计不仅要反映和监督预算执行情况,也要反映政府财政运行情况和持续运行能力。为适应改革的需要,财政部又改进了预算会计制度中的部分内容,如对部分事项采用权责发生制,财政授权支付下预算单位在收到用款额度(而不是资金)时确认收入,对于年终预算单位应支未支留存在国库的资金,按照权责发生制的核算原则,财政总预算将其确认为收入。这些改革措施都取得一定的成效,但还不够。目前还没有建立能够全面反映政府经济资源、现时义务和业务活动全貌的政府会计体系。在建立程序规范、管理科学、公开透明的预算管理模式和机制等方面,仍然与改革目标有着一定的差距,还存在着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当然,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预算会计制度对于确保政府按规范行政程序运行,防止腐败和浪费这一目标的实现,无疑是合适的。但收付实现制提供的财务信息难以揭示政府的财务状况和财务绩效的完整情况,不仅不利于正确地对政府部门使用公共资源的效率、效果和经济性进行决策和管理,也不利于政府采购和国库集中支付等预算管理活动的落实。因此,积极开展政府会计研究,探讨如何深化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促进事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

1、缺乏统一的准则(制度)机构。我国预算会计各组成部分相关制度或准则由不同的机构,例如国库会计由中国人民银行、税收会计由国家税务总局、其他分支由财政部,这使得我国预算会计体系从机构就缺乏统一性。由于目前尚无一套完整的政府会计制度和政府财务报告制度,使得不同公共类型部门的资产分别核算、分别报告,而且报告非常简单。主要表现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在建工程依据国有建设单位会计核算,在竣工决算前不列入单位会计账面资产,而无法获取单位完整的资产情况;在行政事业单位决算的资产负债简表中,只是对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按大类列示,缺乏明细的分类及对每项资产确认、计量所采用的会计政策的说明。

2、不能全面反映政府负债的真实情况。近年来,政府负债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据央行的统计显示,截至2010年,全国地方政府的负债超过5万亿元,约相当于GDp的16.5%,地方财政收入的174.6%。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预算会计,财政支出只包括以现金支付的部分,对当期已发生但尚未用现金支付的政府及其融资平台债务、融资平台担保等或有负债不能有效真实反映,不利于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

3、核算管理范围窄,核算内容不完整,政府“家底”不清,账实不符情况普遍存在。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预算会计,对一些政府投资形成的股权、产权、政府债权、债务等资产负债项目还没有或没有完全纳入会计核算范围,造成对政府财政能力和财政责任的“家底”不清,不利于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很多公共部门资产没有在行政事业单位账务核算中体现,如交通部门的公路基础设施、行政部门的无形资产、林业部门的资源性资产、文化部门的文化遗产等。在这种模式下,各级公共部门往往只重视资产购置预算,在获得资产后,容易轻视资产的使用和管理。

4、总预算会计与事业单位会计缺乏整合,造成资产运行成本信息缺乏,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脱钩。总预算会计只记录拨款阶段的交易、单位会计只记录本单位付款阶段的交易,各自为政,缺乏直接的交流。因此,当财政部门在核定预算时,不掌握部门资产的准确信息,导致信息不对称,无法做到结合资产占用状况来安排各部门的支出预算。造成资产占用较多的部门,不仅不会因此而少安排预算,反而可以多申请运行维修费,甚至可以将一部分资产出租,为本部门牟取私利。更严重的是由于没有强化节约使用资产的观念,对已占用的资产没有成本和费用的概念,导致一些财政资金成为免费的“赠品”和分配不公平,造成资产的浪费和闲置。由于不能准确核算资产净值,资产的使用价值与账面价值缺乏有机衔接,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相脱节,难以对资产进行科学有效的配置和处置。

5、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因素,导致其主观上缺乏资产管理动力。由于事业单位是不以生产经营和创利为目的,它是保障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社会公益利和服务性机构,追求的是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因此,从本质上缺少成本核算和管理的动力。事业单位对财政资金来源的依赖以及财政部门对单位资金管理的粗放模式的制约,事业单位长期不实行经济核算,也缺乏自主发展的动力,预算管理偏重于增收节支的资金管理,对于资金形成的存量资产的管理则无暇顾及,造成各项财务预算管理制度未能得到有效实施。

6、由于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的预算会计存在局限性和核算范围偏窄等问题,容易造成政府经济决策的失误。收付实现制以收到款项或支付款项的时间作为记账凭据,这样易造成当年要承担的支出无法在当年体现,如,政府债务要支付的利息。反映在财务报告中一方面政府可支配财力数额较大;另一方面需要支付或承担的相关费用却待下年支出,造成财务报告不能真实反映会计信息,不能对或有负债实施有效监控,从而对经济决策和市场运行产生错误导向,表现为政府决策的失误,如重复建设、一味追求规模效应造成资源浪费,不能客观评价政府和行政绩效。

三、深化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思考

针对我国预算会计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财政管理的政策取向,笔者认为,深化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应充分考虑我国预算会计的改革环境,权衡各项改革的轻重缓急,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制度设计和制度创新,建立健全法规制度体系。首先,应整合各组成部分会计准则(制度)的机构。可借鉴国际统一做法,建立一个权威性会计组织统一制定和公共部门会计准则或制度。目前,可考虑由财政部会计司组织政府有关人员、会计实务专家等人士,成立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作为我国权威性会计组织;其次,整合各组成部分会计,便于会计信息的对比与汇总。一是整合收入会计与总预算会计,在会计账户设置上使其成为一个统一的会计账户体系;二是合并国库会计与总预算会计;三是合并单位会计与基建会计;四是整合总预算会计与单位预算会计,使总预算会计能够追踪机构层面的交易。

2、适时改革政府预算会计收付实现制,不断探讨权责发生制的应用。积极稳妥地改革政府会计的核算基础,有计划、分步骤、循序渐进地实行修正的权责发生制。修正的权责发生制以收入满足支出的程度来计量财务成果,重点在现金需求和筹资需求上,因而与政府筹集资金以偿付负债的能力相关。借鉴国外大多数国家财政体制改革的经验,我国的预算会计核算基础由收付实现制向权责发生制的转换,应首先对政府债务(包括政府融资平台债务)或隐性债务等会计事项采用权责发生制。当条件成熟时,再由修正的收付实现制逐步扩展为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即以权责发生制为主,但对某些会计事项仍可采用收付实现制。

3、制定事业单位预算定额标准和事业资产配置标准,建立健全事业单位预算支出标准体系。事业单位预算支出标准体系是部门预算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基础,包括事业单位的预算定额标准和事业资产的配置标准两大部分。应通过资产清查等基础手段,全面、准确地收集和掌握资产的实物量、价值量及运行状况等信息,根据事业单位履行职能的需要,分类研究和制定科学合理的定额标准、实物费用标准和资产配置标准。

4、建立政府财务报告制度,完整明晰报告资产信息。现行的政府财务报告实际上是预算会计报告,是以预算会计报告为核心的一种报告体系。今后可考虑借鉴吸收《企业财务报告条例》、《企业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中科学合理的部分及国外相关会计准则,同时结合财政资金流动的具体特色,着手制定一个统一的、内容能同时涵盖政府各会计系统的政府会计准则或政府会计制度,使其对今后制定的政府会计与财务报告的具体规范具有约束力和指导意义。政府财务报告作为政府财务状况信息的反映载体,在资产信息的披露方面应满足以下要求:一是资产报告的范围要完整。国有基本建设单位的资产信息应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报告中统一反映为在建工程;使用权益法核算政府代行国家职能管理的国有资产权益和收益权,以考核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合并政府本期所有行政事业单位、公共附属单位、公共企业的财务报表,编制政府合并财务报告,得到一级政府完整的资产“家底”;二是资产价值的列示要明晰。按照资产的分类,在资产负债表中清晰地报告每一类资产的价值,在附注中列示或说明每项资产所采用的计量模式,是否计提折旧,计提折旧的方法以及具体折旧的金额等;三是资产状况的信息要详细。在财务报表附注中应详细说明现金、银行存款情况,资金使用计划及执行情况,对外投资的组成和风险情况,在国有企业中权益保值和增值情况,固定资产的构成和使用情况,基础设施的维护情况,以及自然资源及一些文化遗产等无法计量资产的数量等情况说明。

事业单位改革情况报告篇4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报告完善

建国以来,我国的会计体系一直划分为两大类,一是企业会计体系,一是预算会计体系。预算会计体系中包括总预算会计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两个分支。1997年5月和7月财政部《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并规定该准则和制度于1998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会计分类、会计要素、核算方式、记账基础、会计报表等方面都有质的突破,可以说是一次会计管理模式的变革,对于事业单位财会工作有重大影响。

随着我国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事业单位改革正加快步伐,在日常经济核算中出现了许多新类型的业务。因此,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已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新《会计法》的规定,按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编报的事业单位会计报表所反映出的单位财务状况存在着一定程度会计信息失真和不完善的地方。

一、事业单位会计报告中存在的会计信息失真和不完善的地方的表现

1.固定资产的核算

现行会计制度中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只核算账面原值,这样的核算方式有许多弊端:(1)价值背离,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净值随时间的推移相差越来越大。(2)虚增净资产,以账面原值核算固定基金虚增了净资产。(3)修购基金按收入而不是按固定资产的折旧提取,修购基金的提取数额取决于单位当期实现事业收入,经营收入的多少,造成自身收入实现较少的单位固定资产损耗无法真正得到补偿。(4)成本不完整,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折旧数不能在资产负债表中得到体现,从而人为地降低了取得相应收入的成本,虚增了盈余。

因此,对会计报表使用者容易产生误导,不利于报表使用者正确解读会计报表。

2.对外投资的核算

为了更准确地反映单位长期投资情况,企业会计准则对长期股权投资采取了成本法和权益法两种核算方法,当投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时,长期股权投资应采用权益法核算。

3.应收账款的核算

事业单位应收账款一般不计提坏账,当这些债权确定无法收回的时候,一般都采用直接转销法,借记“事业支出(经营支出)”,贷记“应收账款”等。但是确定这些债权无法收回往往是几年后的事情,因此在确定之前这些无法收回的应收账款逐年挂帐,虚夸了流动资产总额,容易误导报表使用者。

4.无形资产的核算

事业单位尤其是科研院所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的“重有形,轻无形”观念,缺乏对无形资产的认识,科研成果的产生耗损了单位的设备及人员费用,属于职务发明,但对无形资产管理的不足造成了无形资产的流失和浪费,无法准确反映总体经济资源水平,包括物资资源和非物资资源,不利于对整体资产的正确评估。

5.缺少现金流量报表

企业单位核算的基础是权责发生制,事业单位核算的基础采用收付实现制,从这点看来,现金流量指标在事业单位发挥的作用大于企业单位,但是偏偏是企业单位编制现金流量表,而事业单位不编制该表。事业单位也需要掌握货币资金的运用和支付能力,防止出现资金紧缺。

二、完善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报告

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报告是反映事业单位财务状况和收支情况的书面文件,是财政部门和上级单位了解情况、掌握政策、指导单位预算执行工作的重要资料,也是编制下年度单位财务收支计划的基础。笔者认为,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报告应在如下四个方面进行完善。

1.改进会计科目的核算

改进会计科目的核算方法,使会计报表的财务数据更能真实地反映事业单位各项经济活动的实际,如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在资产负债表中的“固定资产”项目下,增设“固定资产原值”、“累计折旧”和“固定资产净值”项目,以反映固定资产的新旧程度。

2.引入现金流量表

参考企业现金流量表准则的基本原理,结合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编制内部

报表——事业单位现金流量表,反映事业单位一定期间的现金流入和流出的整体情况,反映这些资金的变动原因。

3.加强对会计报表附注的说明

在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情况下,对现阶段难以用货币计量的信息及不稳定的特殊信息进行披露,以便财务报告的使用者对单位进行更为全面的了解和分析。

事业单位改革情况报告篇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第43号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全国科技大会精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进一步规范管理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特制定《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办公会讨论通过,现予公布,自2009年4月1日起施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二六年二月二十八日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管理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促进高技术产业健康发展,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等法律法规,依照《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和贴息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为主要任务,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列入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计划,并给予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或贷款贴息,由项目主管部门组织管理,由项目单位具体实施的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以下简称“国家高技术项目”)。对于中央预算内资金采取直接投资和资本金方式注入的国家高技术项目参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管理。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国家高技术项目包括:(一)国家高技术产业化项目(以下简称“产业化项目”),是指以关键技术的工程化集成、示范为主要内容,或以规模化应用为目标的科技自主创新成果转化项目。(二)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和重大产业技术开发项目(以下简称“研制开发项目”),是指国家重点建设工程需要的重大技术装备研制项目和重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所急需的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项目。(三)国家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项目,是指以突破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提高重大科技成果工程化、产业化研发及验证能力为目标的国家工程实验室建设项目(以下简称“工程实验室项目”)和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设项目(以下简称“工程中心项目”),以及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建设项目(以下简称“技术中心项目”)。(四)国家高技术产业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项目,是指以先进的技术、工艺和设备改造落后的生产条件为主要内容,以推进信息产业、生物产业、民用航空航天产业扩大规模,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和企业信息化为目标的建设项目(以下简称“升级调整项目”)。(五)其他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第四条本办法所称投资补助是指国家发展改革委对符合条件的企业投资项目(含事业单位投资项目,下同)和地方政府投资项目给予的投资资金补助。本办法所称贷款贴息是指国家发展改革委对符合条件、使用了中长期银行贷款的投资项目给予的贷款利息补贴。投资补助和贷款贴息资金(以下简称“国家补贴资金”)均为无偿投入。第二章组织管理第五条国家发展改革委是国家高技术项目的组织部门,主要履行以下职责:(一)研究提出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和有关专项规划,研究提出相关产业的发展政策;(二)研究确定国家高技术项目的重点领域和重点任务;(三)组织评审国家高技术项目,批复国家高技术项目的资金申请报告;(四)编制和下达年度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计划和投资计划;(五)协调国家高技术项目的实施工作,组织或委托项目评估工作。第六条本办法所称项目主管部门是指国务院有关部门,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或经济(贸易)委员会。计划单列企业集团和中央管理企业可直接向国家发展改革委报送资金申请报告,并对项目承担主管责任。具体要求由国家高技术项目公告或通知规定。对跨地区、跨部门组织的国家高技术项目,可由相关地区或部门协商确定项目主管部门,或由组织部门指定项目主管部门。项目主管部门应履行以下主要职责:(一)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的国家高技术项目公告或通知,组织本部门、本地区和本企业(集团)的高技术项目申请国家补贴资金的相关工作,对项目的建设条件、招标内容等进行初审,审查通过后向国家发展改革委报送项目资金申请报告,并对初审结果和申报材料负责;(二)负责国家高技术项目的管理工作和项目实施中重大问题的协调、处理,确保项目按期完成并组织项目验收工作;(三)配合国家有关部门进行稽察、审计和检查工作;(四)每年定期将本部门、本地区和本企业(集团)的国家高技术项目执行情况汇总并报国家发展改革委。第七条本办法所称项目单位是指依照我国法律登记、注册,申请高技术项目国家补贴资金的企业或事业法人。项目单位应具有较好的经营管理水平,具备承担国家高技术项目所需的技术开发能力和资金筹措、工程建设组织管理能力。项目单位应履行下列主要职责:(一)按照本办法和项目公告的要求,编制并向项目主管部门报送高技术项目国家补贴资金申请报告,并对申报材料的真实性承担责任;(二)按照项目组织部门、主管部门批复的项目资金申请报告确定的内容和要求实施项目;(三)按要求向项目主管部门报告项目实施情况和经费落实情况,及时报告项目执行中出现的重大事项;(四)对国家补贴资金要实行专账管理;(五)接受国家发展改革委及各级财政、审计部门,项目主管部门或上述部门委托的机构所进行的评估、稽察、审计和检查;(六)项目总体目标达到后,及时按要求进行项目验收。第三章申报及审核第八条国家发展改革委根据《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国家产业技术政策》及其他相关专项规划和相关产业政策,国家高技术项目公告或通知,明确国家支持的重点领域、重点任务、实施时间,以及安排国家补贴资金的方式和标准。第九条按有关规定应由地方政府核准或备案的企业投资项目,应在核准或备案后提出资金申请报告。按有关规定应由地方政府审批的地方政府投资项目,应在可行性研究报告经有权审批单位批准后提出资金申请报告。按照有关规定应报国务院或国家发展改革委审批、核准的项目,可在报送可行性研究报告或项目申请报告时一并提出资金申请,不再单独报送资金申请报告;也可在项目经审批或核准同意后,根据国家有关投资补助、贴息的政策要求,另行报送资金申请报告。第十条申请国家高技术项目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一)符合国家发展改革委项目公告或通知的要求;(二)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节能、降耗、环保、安全等要求,项目方案合理可行,具有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三)应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知识产权归属明晰;(四)项目单位必须具有较强的技术开发、资金筹措、项目实施能力,以及较好的资信等级,资产负债率在合理范围内,项目已基本具备实施条件,项目所需资金已落实;(五)建设项目应按本办法第九条完成审批、核准或备案,已基本具备开工建设条件,或已经开工建设但审批、核准或备案未超过两年,已通过项目用地预审或用地已经依法批准,具有环保以及其他许可文件。第十一条申请国家高技术项目还应具备以下条件:(一)产业化项目采用的科技成果(包括自主知识产权、消化吸收创新、国内外联合开发的技术等)应具有先进性和良好的推广应用价值、有关成果鉴定、权威机构出具的认证或技术检测报告等证明材料、必要的验证和生产许可;项目单位具有较强的工程建设组织管理能力,具有开展相关产业化项目的生产、经营资格。(二)研制开发项目的研制开发方案先进、可行,目标明确;项目单位应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和装备研制能力,具有前期相关领域的研发基础和研发队伍;重大技术装备研制项目应结合依托工程。(三)工程实验室项目和工程中心项目的项目单位须为已经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组建,并完成相关组建工作的国家工程实验室的依托单位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项目建设内容符合该工程实验室或工程研究中心的发展方向和任务,建设方案合理。(四)技术中心项目的项目单位须为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所在企业,且该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在最近年度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评价中得分70分以上;项目应能够支撑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的开发。(五)升级调整项目应符合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项目单位具有良好的现代企业运行机制和较好的经营业绩;具有开展相关产品生产的资格,项目必须具有合理的经济规模,产品符合国家和国际有关标准。第十二条项目单位应根据第十条和第十一条的相关规定,编制项目资金申请报告。项目资金申请报告的具体要求由项目公告或通知具体规定,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一)项目单位的基本情况和财务状况;(二)项目的基本情况,包括项目背景、项目建设(研发)内容、总投资及资金来源、技术工艺、各项建设(研发)条件落实情况等;(三)申请国家补贴资金的主要理由和政策依据;(四)项目招标内容(适用于申请国家补贴资金500万元及以上的投资项目);(五)国家发展改革委项目公告或通知要求提供的其他内容。项目资金申请报告可根据具体情况附以下相关文件:(一)政府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准文件或企业投资项目的核准或备案的批准文件;(二)技术来源及技术先进性的有关证明文件;(三)城市规划部门出具的城市规划选址意见(适用于城市规划区域内的投资项目);(四)国土资源部门出具的项目用地预审意见;(五)环保部门出具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审批意见;(六)金融机构出具的贷款承诺,申请贴息的项目还须出具项目单位与有关金融机构签订的贷款协议或合同;(七)项目单位对项目资金申请报告内容和附属文件真实性负责的声明;(八)国家发展改革委项目公告或通知要求提供的其他文件。第十三条项目主管部门应根据第十条至第十二条的相关规定审查项目单位提出的项目资金申请报告,对审查合格的项目资金申请报告报送国家发展改革委。其中,对于工作职能属于省级经济(贸易)委员会的项目,由省级经济(贸易)委员会作为项目主管部门,并由省级经济(贸易)委员会商省级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后,由省级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会同省级经济(贸易)委员会联合报送国家发展改革委。对申报材料不完备的资金申请报告,国家发展改革委及时通知项目主管部门在要求的时限内补充相关材料。第十四条对项目主管部门报送的项目资金申请报告,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专家组进行专家评审或委托咨询机构进行评估,必要时可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或地方政府的意见。专家组应由专业性、权威性、代表性、中立性,且与项目无重大相关利益的专家组成。专家组应科学、客观、公正地评审项目。专家评审或咨询机构评估应主要从以下方面对项目进行评审评估:(一)项目技术的先进性和适用性;(二)项目对相关产业的优化升级具有的带动作用;(三)项目单位的经营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四)项目的市场前景和经济效益;(五)项目实施方案的可行性;(六)国家发展改革委项目公告或通知的其他要求。第十五条国家发展改革委按照科学、公平、择优的原则,根据专家评审意见或咨询机构的评估意见,综合考虑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意见,审查批复项目资金申请报告,并将项目的评审评估意见和审批结果以适当的方式告知项目主管部门。项目资金申请报告的批复文件是下达国家补贴资金的依据,应包括项目实施的总体目标、国家补贴资金额度和资金使用方向。批复文件可单独办理,也可集中办理。国家发展改革委主要从以下方面对项目资金申请报告进行审查:(一)符合中央预算内资金的使用方向;(二)符合项目公告或通知的有关要求;(三)符合国家补贴资金的安排原则;(四)提交的相关文件齐备、有效;(五)项目的主要建设(研发)条件基本落实;(六)符合国家发展改革委要求的其他条件。第十六条国家发展改革委安排给单个国家高技术项目的资金最高限额原则上不超过2亿元。国家发展改革委安排给单个地方政府投资的国家高技术项目的资金在3000万元及以下的,一律按投资补助或贴息方式管理,只审批资金申请报告。国家发展改革委安排给单个企业投资的国家高技术项目的资金在3000万元及以下的,可按投资补助或贷款贴息方式管理,国家发展改革委审批资金申请报告;也可按直接投资或资本金注入方式管理,国家发展改革委审批可行性研究报告。国家发展改革委安排给单个国家高技术项目的资金在3000万元-2亿元之间且占项目总投资的比例不超过50%的,对于地方政府投资项目可按投资补助或贷款贴息的方式管理,国家发展改革委审批资金申请报告;对于企业投资项目可按投资补助或贷款贴息的方式管理,国家发展改革委审批资金申请报告,也可按直接投资或资本金注入方式管理,国家发展改革委审批可行性研究报告。国家发展改革委安排给单个国家高技术项目的资金在3000万元-2亿元之间且占项目总投资的比例超过50%的,或超过2亿元的,按直接投资或资本金注入方式管理,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审批可行性研究报告。第十七条单个国家高技术项目的国家补贴资金超过3000万元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可要求项目单位报送初步设计概算,并委托咨询机构进行评审,根据评审结果决定国家安排资金的具体数额。第十八条单个国家高技术项目的国家补贴资金原则上均为一次性安排。对于已经安排国家补贴资金的国家高技术项目,国家发展改革委不再重复受理其资金申请报告。第四章资金管理第十九条国家高技术项目的资金来源包括项目单位的自有资金、国家补贴资金、国务院有关部门或地方政府配套资金、银行贷款,以及项目单位筹集的其它资金。项目资金原则上以项目单位自筹为主,国家采用资金补贴的方式予以支持。第二十条项目单位筹集的项目资本金或研发项目的自有资金不得低于项目新增投资的30%。项目资本金来源包括项目单位可用于项目的现金、发行股票筹集的资金、新老股东增资扩股资金、资产变现的资金等。第二十一条国家补贴资金分为投资补助和贷款贴息补助两类。国家投资补助应根据项目的重要性、风险程度以及产业发展、区域布局等要求,分档给予补助支持。贷款贴息补助的贴息率不超过当期银行中长期贷款利率。贴息资金总额根据项目符合贴息条件的银行贷款总额、当年贴息率和贴息年限计算确定,原则上按项目的实施进度和贷款的实际发生额分期安排贴息资金。第二十二条国家补贴资金主要用于项目的研究开发、购置研究开发及工程化所需的仪器设备、改善工艺设备和测试条件、建设产业化或工程化验证成套装置和试验装置、建设必要的配套基础设施、购置必要的技术、软件等。第二十三条经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的国家高技术项目列入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计划和投资计划。国家发展改革委根据项目资金申请报告的批复文件、项目建设进度和项目建设资金到位情况,以及项目主管部门提出的项目国家补贴资金的下达申请,可一次或分次下达国家补贴资金投资计划。项目主管部门收到国家补贴资金投资计划后,要按有关规定尽快将国家补贴资金投资计划下达到项目单位,并做好有关协调工作。对于由省级经济(贸易)委员会作为项目主管部门的项目,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国家补贴资金投资计划同时下达省级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及经济(贸易)委员会,由省级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级经济(贸易)委员会联合下达到项目单位。第二十四条项目单位对国家补贴资金要专款专用、专账管理;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截留、挤占和挪用国家补贴资金;项目主管部门要对国家补贴资金加强监管,督促项目单位按照国家补贴资金使用方向使用国家补贴资金。第二十五条项目单位的自筹资金应按计划及时足额投入。鼓励项目主管部门对项目安排必要的配套资金。第五章项目实施与管理第二十六条国家高技术项目实行项目单位责任制,项目单位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负责项目的筹划、筹资、建设、运营等,并配合国家有关部门和项目主管部门做好对国家补贴资金使用的稽察、检查和审计工作。第二十七条项目主管部门根据国家对项目资金申请报告的批复文件和项目审批、核准或备案文件,对项目实施情况和国家补贴资金的使用情况等进行监管。项目主管部门可根据具体情况要求项目单位编制项目初步设计、建设方案或实施方案。第二十八条所有国家高技术项目应按照国家有关招标投标的法律法规做好招标工作。其中,对于使用国家补贴资金500万元及以上的项目,要严格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核准的项目招标内容和有关招标投标的法律法规开展招标工作。第二十九条项目主管部门应在每年2月底和8月底以前,以正式文件向国家发展改革委提交包括项目进度情况、存在的问题、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和处理意见等内容的项目进展情况报告,并提出国家补贴资金的下达申请。项目单位应按照项目主管部门的要求报送有关项目进展情况。第三十条项目单位应按照资金申请报告批复的总体目标组织实施。实施过程中,项目出现重大情况需调整的,应向项目主管部门报告。对不能完成总体目标的项目,由项目主管部门提出处理建议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对于其他不影响项目总体目标实现的调整,由项目主管部门负责审核调整,并抄报国家发展改革委。第三十一条项目实施达到项目总体目标后,项目单位应及时做好项目验收准备工作,并向项目主管部门提出项目验收申请。项目主管部门应及时对项目进行验收,并将验收结论报送国家发展改革委。计划单列企业集团和中央管理企业在验收国家高技术项目时,应邀请第三方人员参加。项目单位要按国家有关规定妥善保管项目有关档案和验收材料。第三十二条项目实施过程中和验收后,国家发展改革委可视情况组织或委托项目主管部门、有关中介机构或有关专家组对项目进行中期评估和后评估。第三十三条项目实施过程中取得的专利、著作权等知识产权权属,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执行。第三十四条研制开发项目的国家补贴资金财务处理按照科研项目相应的财政拨款有关规定管理。其他国家高技术项目的国家补贴资金的财务处理按照资本公积管理。第六章监督管理和法律责任第三十五条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对国家高技术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稽察。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依据职能分工进行监督检查。项目主管部门和项目单位应配合稽察、审计、监察和检查工作。第三十六条项目稽察、审计、监察和检查工作应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本管理办法进行。第三十七条国家高技术项目信息,除涉及国家秘密和国家安全,商业秘密和其他依法不适宜公开的外,应当采取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开。国家发展改革委和项目主管部门受理单位、个人对国家高技术项目在审批、建设过程中违法违规行为的举报,并按照有关规定予以查处。第三十八条对于按项目总体目标和项目内容按期或提前完成、通过验收,取得突出成绩的项目单位,以及在项目组织和管理中工作表现出色的项目主管部门及工作人员,国家发展改革委将给予表彰,并在今后的国家高技术项目评选中,对受表彰的项目主管部门组织申报的项目同等条件下优先安排。第三十九条项目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可以责令其限期整改,核减、停止拨付或收回国家补贴资金,并可视情节轻重提请或移交有关机关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行政或法律责任:(一)提供虚假情况,骗取国家补贴资金的;(二)转移、侵占或者挪用国家补贴资金的;(三)擅自改变项目总体目标和主要建设内容的;(四)无违规行为,但无正当理由未按要求完成项目总体目标延期两年未验收的;(五)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本办法规定的行为。第四十条项目组织部门、项目主管部门和评估、咨询单位及有关责任人在审批、管理、评估、咨询、稽察、检查等过程中弄虚作假、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索贿受贿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可建议有关部门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七章附则第四十一条项目主管部门应根据本办法的总体原则,结合本部门、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制订相应的实施细则,并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备案。第四十二条本办法由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解释。第四十三条本办法自二六年四月一日起施行。

事业单位改革情况报告篇6

海南省财政厅于2009年5月启动了政府会计改革试点工作。自2009年6月16日起,《权责发生制改革会计核算办法》在海南省农业厅和海南医学院两家试点单位开始试运行。

试点改革的主要内容

政府会计改革是政府公共治理领域的一项基础性改革,涉及行政体制、财政体制的诸多方面。为了减少改革阻力,海南“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确定了五项改革内容。

1

“二位一体”,建立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有机结合的政府会计体系。

政府会计改革,通常是追求双重目标,其一是服务于政府预算决策和预算管理,其二是反映政府及其部门的治理绩效。为实现这两个目标,大多国家采取的是建立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两个系统的改革模式,分别提供预算报告和财务报告。也有少数国家,如澳大利亚、加拿大,只有综合财务系统,但前提是将预算编制的会计基础修改为权责发生制,通过现金流量表和经营业绩表来提供预算报告。在这方面,海南进行了大胆的设计,确定了建立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二位一体”的政府会计体系的思路,以分别提供政府预算执行报告和政府财务报告。对于预算会计体系,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按总分类账模式,设置预算收入、预算支出和预算结余三个总账科目,并按支出功能分类科目、资金分类、资金来源和支出经济分类科目设置分类账,建立预算会计系统,反映主体预算执行状况,以满足预算管理和决策的需要。对于财务会计系统,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按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费用五大部类设置系统要素,以反映主体的财务状况、成本费用和绩效水平,满足财务管理和绩效评价的需要。两个系统依托现有的GFmiS有机运行,一个经济业务事项,分别在两个账套生成预算会计信息和财务会计信息。这个模式具有两大优点,一是有利于现行决算模式的顺利过渡,二是可以提供完整的财务状况报告和绩效成本报告。

2

“三合一”,整合现行的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为统一的政府会计制度。

现行行政事业单位遵循的是条块分割的会计规范,合计有16项具体制度,这次改革的重要任务便是整合这些会计规范。由于现行行政及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同属于传统预算会计制度体系,记账基础一致,并且事业单位的经济业务事项能涵盖行政单位所有的经济业务事项,因此,这两种制度整合并无太大难度。关键是整合现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同时,将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纳入制度重构之中较为复杂,海南具体做法是:首先,改变目前专款收支、基本建设项目和普通项目分类管理、分账核算的模式,将基本建设收支、专款收支并入项目收支,按现行项目预算管理模式统一核算。第二,将基本建设支出和项目的生产建设过程统一起来,借鉴产品生产的思路,准确归集项目成本,并集中反映到各类会计报表中,基本建设不再单独列表报告。第三,对基本建设投资,分别反映和报告自身投资和转出投资,准确反映基建工程的历史成本。第四,改变现行代管理资产(如法院执行案款)分账核算的情况,统一纳入部门单位的财务状况中综合反映。

3

分步推进权责发生制。海南省根据自身财政管理体制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现状,选择修正的权责发生制作为财务会计系统核算和报告的基础,分别针对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确定不同的权责发生制引入程度。

1.资产部类。将资产分为金融资产和非金融资产。试点阶段先按权责发生制确认金融资产,待试点成功后再扩及非金融资产。根据改革进程的需要,暂时只确认、记录和报告金融性资产及非金融资产,文物文化资产目前无法计量,仅对其数量进行表外披露。与此同时,资产还要灵活确认其折旧、摊销和坏账损失。对非金融资产的折旧及处置采取过渡办法处理。考虑到固定资产因其多样性难以确定折旧期限,况且折旧处理与预算编制衔接的难度较大,故折旧的确认不引入完全的权责发生制。对原有固定资产的折旧实行虚折旧,即不确认费用,仅参照相关方法计算折旧金额,相应冲减固定基金,以反映其账面净值;新增固定资产折旧则确认为费用或成本。固定资产处置的账务处理也相应采取两种办法:对原有固定资产的处置,冲销固定资产的原值;对新增固定资产的处置,按固定资产的净值直接列支,并冲减原值和折旧。

2.负债部类。试点阶段先按权责发生制确认直接负债,同时表外披露预计负债。待试点成功后,再确认预计负债。

3.收入部类。试点阶段,严格按经济业务事项的权责关系和收入实现原则确认收入。并针对不同类型的收入分别确认时点,如财政经费拨款收入、财政专户返还收入,以用款计划的下达作为行政事业单位的收入确认时点;经营收入、投资收益和其他收入以收入的实现原则作为确认依据。4.费用部类。试点阶段,费用严格按权责发生制进行确认,而不论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是否真正流出。

4

事业单位改革情况报告篇7

众所周知,1997年颁布、1998年实施的预算会计制度,对生产建设主导型财政而言,无论是会计核算支撑还是预算资金信息的提供,都发挥了很大作用。但由于近年来预算会计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该制度无论是体系、目标、计量基础,还是核算内容和方法,都暴露出诸多缺陷,补丁式的修补已不能满足政府会计交易事项核算的需要;所提供的政府会计信息亦不能满足债券投资者和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的需要。

鉴于此,政府会计制度改革也随之被提上了议事日程。目前政府会计制度改革正不断推进。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根据行政事业单位业务活动特点,分别制订完善了《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部分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其次,财政总会计制度已处在征求意见阶段。再次,政府综合财务报告试编层层推进。财政部于2010年底启动了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试编工作。选择浙江等11个省份参与试编省级层面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2011年试编范围扩大到23个省、直辖市;2012年试点延伸至地级市,今年浙江省全省市、县全部纳入试编范围。

二、改革涉及的主要内容

应当说,这一轮政府会计制度改革涉及的范围和内容很多,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首先,关于政府会计目标。从原来的主要为管理者服务拓展到反映政府受托责任和信息有用性的双重目标,特别是受托责任的提法,是一个不小的进步。其次,关于计量基础。这次改革在坚持收付实现制的基础上,扩大了权责发生制的运用范围。比如,今年1月1日起施行的《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其权责发生制的运用已经从原来对个别支出事项的修正,扩展到了资产、负债、净资产范围。再次,关于核算体系、核算内容和账务处理方法。完善了资产、负债要素核算的内容:公共基础设施、政府储备物资纳入核算范围;增加了资产折旧、摊销内容;负债在区分流动、非流动基础上按应缴、应付、往来款项分别完善了会计处理方法;增加了受托资产、负债内容。实行基建并账,改变了基建会计信息不在大账反映的状况,体现了单位财务状况的完整性。最后,完善财务报表体系和结构,试编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根据现行的总预算会计制度,目前政府会计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年度决算报告,主要提供政府预算收支信息,反映政府受托管理的履责情况,且局限于人大委托的受托责任为主,基本不考虑纳税人及公民的间接委托责任;缺少完整的政府管理的存量资源信息和政府债务信息。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试编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按权责发生制要求对现行预算会计数据进行调整,并补充完善相关资产负债信息,则可以更好地反映政府受托责任,并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政府基本的财务状况和财务运营情况,以便于其作出较为客观的决策。

三、改革趋势

事业单位改革情况报告篇8

关键词:事业单位;绩效工资;会计职能

为了使事业单位的收入分配与岗位和绩效挂钩,2010年1月1日起,事业单位将全面实行绩效工资改革。这是事业单位改革进程中的又一次重大突破,对事业单位具有明显的激励作用。事业单位要顺利推进绩效工资改革,必须要有充足的财政保障和绩效评价体系。而为事业单位绩效评价提供数据的事业单位会计,很多职能也会因此发生变化,必须引起事业单位会计的足够重视。

一、核算会计向绩效会计转变。

现实中的事业单位会计大多比较重视核算,而忽视管理,但随着绩效工资改革工作的推进,会计工作只停留在记账算账的职能上,是不能适应新形式的需要的。绩效工资需要绩效会计,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则是绩效会计的理论基础。就是在财务成果核算的同时,直接进行经营管理分析,努力做到单位经营成果和管理效率的同步核算。突出强化了现代会计的管理意识,推动并完善管理的方法和手段。

因此会计人员首先要从思想上引起重视,进而从行动上提高技能,会计是一门不断发展变化、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它与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会计人员所应具备的职业技能要求也越来越高。从“核算型”会计,到“管理型”会计,进而是“绩效型”会计,会计人员越来越接近决策层,与时代要求也越来越接轨。所以,事业单位会计要适应新形式的需要,改变传统的重核算轻管理的思想观念,通过不断的学习提高,实现记账算账的核算型会计向绩效型会计转变。

二、部分预算管理向全面绩效预算管理转变。

预算是行为计划的量化,这种量化有助于单位协调、贯彻计划,是一种重要的管理工具。通过预算管理单位工作各项目标的预测、组织、实施,能促进单位各项目标的实现,保证单位各项目标的不断提高和优化,是体现单位业绩的一种好的管理模式。

预算问题关系到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预算管理的优劣程度也会影响到单位目标的实现,但是就目前来看,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不能在绩效评价中发挥作用。较为突出的是,预算编制仅由财务部门独立完成,编制内容重点是财政拨款的人员经费和项目经费,并没有将单位的所有经济事项纳入预算,导致预算只是作为财政拨款的依据,对全单位没有一定的激励约束作用。事业单位实行绩效工资后,对单位所有的经济事项需进行绩效评价,全面绩效预算是绩效评价的基础,必须要重视全面绩效预算,即将事业单位的各项资金都纳入预算管理,也要让所有部门都参与预算编制工作,并做好后续的监督、对比、分析工作,为绩效评价奠定基础。

三、忽视成本核算向重视成本核算的转变。

事业单位是计划经济下的产物,长期以来,各项事业基本由政府包办,财政基本是主要或唯一的资金供应者,事业单位成为政府很典型的附属物。加之事业单位一直采取的是收付实现制的核算方式,不利于成本核算,这使得事业单位管理者甚至财务人员对于是否需要进行成本核算也表示怀疑,他们认为事业单位不同于企业,并不需要成本核算。而事业单位职工也缺乏成本管理方面的意识,认为成本、效益都应由事业单位上级和财务部门负责。因此事业单位普遍存在运行低效,成本不计,效益不计的现象。这种全员成本控制意识淡漠,不注重成本控制、没有危机感的现象,导致事业单位损失浪费严重。

现行的会计核算方式如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基建不通过在建工程、经营采取收付实现制等,也给成本核算增加了难度。

随着绩效工资改革的推进,不进行成本核算根本无法进行绩效考核,也无法实现收入的公平分配。但由于事业单位业务类型复杂,有公益职能的科研、服务职能,也有一定创收经营层面,所以,在进行成本核算时,可采取分类方式进行核算,对于公益职能业务,可通过成本包干、节约奖励;对经营业务,严格按权责发生制核算;对现行会计科目设置无法在财务系统中反应的,可通过建立辅助账的形式完善成本核算。

四、编制财务会计报表向编制财务会计报告转变。

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报告是指事业单位提供的反映事业单位某一特定时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书面文件。由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组成。

现行的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报告只停留在报表层面,包含资产负债表、事业支出明细表和收入支出表,并没有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并且除了上级主管部门检查外,很少进行中介审计。在现行的绩效工资改革下,完善财务会计报告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只有一个真实、全面的财务会计报告,才能对一个单位的财务状况进行全面、客观的反映,也才能成为绩效评价的依据。

因此,事业单位首先应构建一个层次分明、内容完善的事业单位财务报告体系,包括审计报告、事业单位财务报告、会计报表附注、要求披露的补充信息等。其次是每年接受外部审计机构的审计,外部审计机构因独立于事业单位本身,可以提供客观、公正的审计报告,及时发现事业单位财务问题的同时,能相对控制会计人员的财务风险,杜绝一些违规、违法事件发生。是一个重要的必不可少的外部监督环节。应将审计报告纳入事业单位财务报告体系,以保证事业单位财务报告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客观、公允地反映事业单位绩效。

以上只是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对会计职能影响中的一部分,随着绩效工资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进,必将会对会计制度的改革产生更大的影响。(作者单位:南京市蔬菜科学研究所)

参考文献:

[1]陈旭尧我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及其改革的必要性分析《法制与社会》2011年第24期

[2]张继华论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的激励作用《财经界(学术版)》2011年09期

事业单位改革情况报告篇9

一、原有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及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前,原会计准则及制度在诸多方面逐步暴露出不适应、不协调的问题,如预算管理缺乏绩效,不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财政投入资金核算不清晰、会计报表结构不合理等,都影响了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全面性、准确性和有效性。因此,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对我们充分认识和加深理解这次事业单位的会计准则和制度改革起着重要作用。

1.会计核算基础不合理。

我国事业单位在没有进行改革之前的会计核算中通常使用收付实现制的方法,归属期以收付日期为标准,易造成本期所有账目不管符不符合实际,均纳入本期核算。不能充分、完整地核算和反映事业单位的所有资产、负债,从而导致了单位债权债务发生的真实情况不能得到准确体现。严重影响事业单位的风险管理和控制、各项业务和管理活动的绩效评估,降低了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质量,不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预测和决策。

2.会计目标定位不清晰。

事业单位的会计目标应该满足使用者对财务信息的需求,正确的会计目标定位对促进会计管理工作起着重要作用。但我国事业单位原有的会计目标在确定信息使用者的范围和对财务信息的规定上均定位不够全面,很多的事业单位在制定财务信息的使用范围上出现狭隘性现象,一般认为跟其有直接联系的才是使用者,没有达到间接性、潜在性的表现。同时,有些事业单位在会计核算中,其核算目标不明确,只注重外部经营方面的会计管理,而对于单位内部的范围界定不明确,造成财务管理缺失。

3.会计报告体系不完善。

改革前,在很多事业单位的会计报告体系上,与企业会计报表相比,存在结构不合理现象。从具体会计报表的结构上看,事业单位规定的资产负债表项目列示的格式采用的是“资产+支出=负债+净资产+收入”的平衡原理,实际上是会计科目余额平衡表,混淆了时点报表和时期报表的真正内涵,既包括资产、负债和净资产三类要素,也包括了“收入、支出”这类属于特定时期的动态项目,从而使这张表失去了原来的含义。其次,忽略了事业单位作为公益事业占用纳税人资金的绩效管理,尽管有些事业单位也进行了反应,但是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没有有效地反应资金的来源、去向、用途等具体情况,致使财政拨款资金的收支管理简单、不科学。

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重大意义

我国事业单位采用的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方面以及会计核算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收支分类、国有资产管理等各项财政改革不断深入推进,导致之前采用的会计准则及制度跟不上新的市场经济体制步伐。此次改革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的有关精神,适应了财政改革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的需要,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益服务需求;加强事业单位财务、预算、资产、成本等方面的管理需要;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为增强事业单位发展活力,促进事业单位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及制度改革的主要突破点

财政部于2012年新修订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及制度在强化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以及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收入、支出、结转结余、资产、负债管理等方面提出了若干新的要求,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1.实现政事分开、事企分开。

在新准则及制度中,强调纳入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事业单位或者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不再执行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而改由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或者由财政部另行规定。满足了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要求,体现了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的原则,适应我国社会事业发展的方向。

2.合理界定会计核算基础。

改革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采用的会计核算方式是收付实现制,但是这种制度不能正确地反映事业单位财务信息的客观性、实质性和全面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会计体制的完善建立,所以导致与市场经济体制发展不相符,因此改革后,在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基础上,对部分经济业务或事项突破性地增加了权责发生制核算,这样能准确、全面地反映事业单位一定时期内经济成本投入和资源耗费的数额以及单位绩效的具体情况。对费用的正确归集也做了相应的要求,强化合规性、效益性、真实性、绩效性,准确、全面地反映事业单位成本费用和投入产出的关系,促进事业单位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3.强化资产的计价和入账管理。

尽管旧制度也对事业单位的资产进行了说明和分类,但对其计价和入账管理并没有规定具体的原则。在新制度下,最大的变化就是统一了资产的确认与计量标准,明确了不同资产在不同情况下进行确认的具体方法。特别是创新引入了“虚提”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的理念,使事业单位资产及成本信息更加具有真实性、完整性、可靠性。

4.明晰收入支出的分类核算。

以往的事业单位收入支出核算过于简单、不明细,不能明确反映事业单位各项资金的收支情况。新准则中,对财政资金和非财政资金进行了分类核算,调整了净资产项目的构成,增加了“财政补助结转结余”、“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等科目,更加有利于财政对事业单位进行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5.系统地改进了会计报告体系。

由于市场经济体制逐渐深入到事业单位领域中,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不仅仅限于政府及事业部门,而是扩大到政府及有关部门、举办(上级)单位、债券人、事业单位自身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根据这种情况,会计报告体系做了重大调整,整体上由会计报表及附注构成。其中会计报表在资产负债表和收入支出表的基础上增加了“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进一步完善了报表体系。同时,报表格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例如,资产负债表按照某一特定日期的资产、负债和净资产分类列示,改变了科目余额式结构;动态报表按照资金分类采用步骤式进行表述。通过这些变化,使得财务报表更准确地反映了事业单位财务状况、事业成果、预算执行情况等。

事业单位改革情况报告篇10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方向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3-0126-02

1前言

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实施多年来,在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规范事业单位财务行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然而,在市场经济推动下,事业单位不断市场化,当前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越来越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这使得改革会计制度成为当务之急。

2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在《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引导下,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其不足之处暴露无遗,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不利于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及服务人民公益性质作用的发挥[1]。对于事业单位来说,认清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及不足,对于改革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促进事业单位长远发展具有深远的指导性意义。

2.1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不严密,缺乏完善性

当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实施规则》的制定是基于当时我国事业单位中绝大多数是全民所有制单位,这一制度规范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也不适用于当前公共财政模式的要求。在这种规则指导下,不利于不同所有制性质的事业单位之间公平竞争,同时不利于国有事业单位的市场化、社会化进程。

2.2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真实性有待提高

由于会计制度设计不合理、相关工作人员为谋取个人私利、争取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制作虚假信息,导致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质量总体上处于较低水平。在此不利影响下,账实不符、单位财务状况无法体现等问题接踵而出,极大增加了事业单位管理成本和难度,最终将不利于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

2.3当前会计制度核算基础欠合理

当前,我国事业单位使用收付实现制来进行会计核算,在实施过程中,这种核算办法弊端逐渐显露。首先,它无法客观、全面地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其次,它不能客观地反映事业单位的绩效和预算执行情况,这种做法可能导致对国有资产的监督和控制失效。长此以往,将导致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脱离实际、缺乏真实性,严重影响事业单位的长远健康有序发展[2]。

2.4当前事业单位会计报告体系有待完善

在当前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会计报告内容不完整,披露的信息过于简单化和单一化,并受我国体制影响信息披露不彻底;项目展示不科学,会计信息可靠性不强;受现行国家预算编制时间的制约,会计报告及时性不能得到保障。在此会计报告体系影响下,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现金使用状况等无法得到及时、有效地、准确地展现,影响了事业单位决策制定和财务有序管理。

2.5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设计已不再适应现行事业单位发展

从实际运行来看,大部分事业单位自成立起就没有预算资金的划拨,全部依靠本单位自负盈亏、自主经营。在此体制制约下,事业单位变成了为享受行政级别或安排人员而特别采用的一种组织形式,改变了其本身作为公益性质的初衷。适应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财务制度改革的大背景大环境,改革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制度迫在眉睫。

3改革和完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方向选择探讨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和社会主义市场化的不断深入,管理理念日趋国际化和会计制度统一化日益成为大势所趋。在此大环境下,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从事业单位职能出发,改革和完善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范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发挥会计制度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领域的核心作用,使我国事业单位保持正常运转和快速发展,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发展。

3.1规范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适用范围

为保证所有事业单位在对经济业务的确认和计量上使用统一的标准,以保证最终的报表具有充分可比性,必须确保在全国所有的事业单位施行统一的会计制度。依此制度,将建设单位会计核算并入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施行一套管理方法。增设“在建工程”科目,对“收入类”增设“基建拨款”科目,依次来核算尚未交付的固定资产[3]。

3.2采用权责发生制

为了解决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真实性有待提高的问题,应适当引入权责发生制。长久以来,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施行收付实现制,在这种制度下,会计核算内容以财政收支为主,其他因素未考虑在内。在事业单位引入包含信息量较大权责发生制,在这种制度下,会计收入信息较为全面,有助于相关人员提升专业技能,保证信息真实性。

3.3推进会计集中核算,为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奠定基础

施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是当前公共财政改革的两项重要内容。这两项举措旨在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和加强会计监督,统一调度财政资金,降低财政资金运行成本。在推进会计集中核算方面,取消同级机关事业单位银行账户,政府成立会计中心,集中办理会计核算工作,施行会计监督。实行此制度的一个重要前提是保证各事业单位资金使用权、所有权、财务自。

3.4建立完整的事业单位会计报告体系

为推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可以企业的财务报告体系为参考基准,建立完整的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报告。完整的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报告需包括会计报表和会计报表附注,对外报送的会计报表需包含资产负债表、业务活动表,以保证事业单位会计报告系统完整,更好地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服务。此外,还要将现金流量表纳入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报告体系,确保真实反映未来的现金流量,依次来满足企业会计制度和民间非营利性组织统一的需要。

3.5改进事业单位会计报表

针对会计制度设计不合理的现象,各事业单位需改进会计报表。首先,重视现金流量信息,增加现金流量表。同时应掌握事业单位货币资金的运用和支付能力,预防资金紧缺不能支付到期应付款项的情况的发生。其次,将“会计报表”更名为“会计报告”,并增设会计报表附注和分部报告等内容。此项举措的实施有利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其他会计规范协调一致。再次,将资产负债表中收入、支出项目剔除,具体的收入和支出金额在收入支出总表中要有所反映,并规定事业单位资产负债表平衡公式为“净资产+负债=资产”。

3.6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强化收支管理

强化收入管理,积极鼓励各部门、各单位利用现有条件积极创收,以弥补财政拨款资金的不足。同时以奖惩分明的激励措施推动收入开展,并对收入完成情况进行责任制考核,各事业单位有关人员要积极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积极为单位创收。与此同时,发挥内部审计监督职能,以严格执行国家财务法律法规为准绳,制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增强对自己行为的约束能力,强化财务支出管理。

4结论

综上所述,几十年来,尽管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在某种程度上规范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但由于我国面对经济体制转型,市场经济体制和财务管理体制发生了重大转型,现行的会计制度已经不能满足事业单位快速发展的需求。因此,要顺应当前形式的转变,对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进行改革,立足我国国情,合理借鉴国际经验,在市场的推动下,各事业单位要分步实施,科学规划,扎实稳步推进,促进我国事业单位服务人民,健康有序成长。

参考文献:

[1]巫继红.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完善对策[J].工作研究,2010(1):23.

[2]蔡丽兰.事业单位会计改革若干问题的探讨[J].财务与会计,2011(9):34.

[3]赵西卜,蔡捷.建立中国会计准则理论框架的设想——兼论企业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合一的可能性[J].商业会计,2010(2):14-15.

[4]陈丽琴.试论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J].中国市场,2013(25).

[5]李红芳.对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几点思考[J].中国市场,2012(40).

[6]向灵彦,刘娜.从会计角度谈反倾销问题[J].中国市场,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