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企业信息化价值十篇企业信息化价值十篇

企业信息化价值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01:39

企业信息化价值篇1

为了大家好理解,这里用1种临时性的办法,把企业信息化分成5个境界。这5个境界,既是认识的不同境界,也是企业在不同层次上操作所求的不同效果。让咱们看看站在企业不同“楼层”上,看到的信息化景观有甚么不同。

第1个境界:寻求范围经济效益

通过信息化,增进企业范围经济效益,这是站在最底下的1楼看企业信息化可以指望的东西。

范围经济,是单1品种大批量出产的经济,是典型的工业经济。范围经济效益,是指通过扩展出产范围增添同1产品的产量实现单位本钱的降落。

用信息化去寻求范围经济效益,所需条件前提最容易患到知足。它的条件假定是,1不扭转技术性质,2不触及任何管理扭转。与企业传统做法相比,从技术到管理差别最小,进入信息化的门坎最低。

坦率地说,信息技术,不是干这个用的。它的所长不在这里。固然,不等于说,信息技术不能增进范围经济效益的实现。我在农村还见过,有的农民不拿冰箱冻食物,而改当鞋柜用。冰箱里固然可以放鞋,只是它的所长不是当鞋柜就是了。所谓“不扭转技术性质”,就是指拿信息技术当工业技术使用,不用其所长,用其所短。举例来讲,拿电脑当打字机可不可以?固然可以。它就至关于拿冰箱当鞋柜。

在范围经济型企业中,因为电脑网络在主要业务中派不上用场,1般都是在非主要业务部门使用。

咱们其实不1概地激励所有企业弄信息化。相对于来讲,甚么样的企业可以稍缓1些弄信息化?咱们认为,以范围经济效益为主的企业,主要合适通过工业出产方式来发展。你想,你的企业只出产1个不变的品种,市场大患上不患了而且历来不变,没有任何竞争对于手,用户拉货的车好几千米排队等货,工厂开足马力,每天加班还完不成任务,我建议你,不信息化也罢。

实际上,如果是寻求范围经济效益,企业可托息化,也可不信息化。如果你发现,你的企业,用户需求不只1个品种了,每一个产品的定货批量开始变小,竞争者的产品性价比超过你,那我恭喜你,你有了上信息化第2台阶的动力了。

第2个境界:寻求规模经济效益以及差异经济效益

通过信息化,增进企业规模经济以及差异经济的效益,这是站在2楼看企业信息化可以指望的东西。

规模经济的特色是小批量多品种,规模经济通过联合出产管理,增添产品种类而实现单位本钱的降落。例如:依据一九九八年调查,深圳市建筑、机械以及纺织等传统企业中多数企业采取CaD/Cam技术后,高度重复性工业的效力提高了一五倍,标准化功课的效力提高五倍,通用典型化工作的效力提高了二倍,专用以及开发性设计分析的效力提高一倍以上。另据JamesR.Lee的钻研,信息技术对于建筑咨询企业单位劳动本钱减少的贡献率在五%—二五%之间。

差异经济通过同1产品的同1品种内部差异性的增添降低单位出产本钱,或者者通过量品种、高产量降低单位出产本钱。例如:一九九七年五月,南海市政府投入三五0万元成立西樵纺织工艺制版服务公司,引进韩国设计的电脑工作站制版系统,使新面料从开发研制到出产成品的周期缩短为五天。营业半年,开发出新品种二000多个,其中转让胜利四00多个品种。

企业信息化的第2个境界,最低限度的条件假定是,1扭转技术性质,2不触及任何管理扭转。

这个境界的局限在于,技术变了,管理仍是老模样。信息技术利用发展到必定阶段,就会遇到技术与管理的矛盾,出产力与出产瓜葛的矛盾。这时候候,企业信息化就需要再上台阶,进入第3个境界了。

第3个境界:加强基础管理

企业信息化前两个境界的共同特色,是定位在技术利用,共同的局限是不涉及管理改革。第3个境界,是信息技术与传统管理的结合。

加强基础管理所指的“管理”,在这里特指科学管理,也就是工业化管理。以别于第4个境界的信息化管理。

企业信息化第3个境界,基本条件假定是,1信息技术广泛利用,2加强科学管理。

信息技术广泛利用,包含了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企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应用、信息技术在核心业务部门的利用、产品信息以及技术含量的增添等各个方面,是广义的利用。加强科学管理,是指在原有科学管理体系框架的基础上,狠抓落实。它服从、服务于企业做大做强的请求,加强科学管理提高的效益,主要定位于管理效力。

需要指出的是通过信息化加强企业基础管理的含意。

首先,科学管理(工业化管理)与信息化管理的理论区别标准。这类区别可以写成1本书,我个人有个高度概括的标准,就是以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为横竖坐标,照管理的微分切线斜率。凡是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变动曲线呈边际本钱递增的,为科学管理;凡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变动曲线呈边际本钱递减的,为信息化管理。

第2,科学管理(工业化管理)与信息化管理的实践区别标准。这类区别一样可以写成1大本操作手册,但我注意到1个症结变量,虽非充沛前提,但属于必要前提。这就是看企业职能与流程的瓜葛类型。如果企业改革以职能转变成核心,强化专业职能,必定属于工业化管理;如果企业改革以流程转变成核心,在强化职能基础上强化职能联接,(典型的是海尔经验),必定属于信息化管理。

通过信息化加强基础管理,特色是以信息技术作为管理的新手腕,强化科学管理的施行,但不扭转科学管理的性质。属于用先进出产力加强以及完美传统出产瓜葛这个规模。这是1种浅层次的管理信息化。但鉴于我国企业,科学管理的基础尚且不牢,加上企业上下游信息化环境不佳,因而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讲,以加强企业内部基础管理为基础,进行管理信息化改造,是相符国情的选择。

第4个境界:实现信息化管理

以流程重组为特色的信息化管理,是企业信息化的第4个境界。它是企业的再造,是企业管理方式向扁平化方向进行的彻底变革,是对于企业传统管理体系直至产权体系的伤筋动骨式的彻底改造。

并不是所有企业都能服这副“猛药”。这副“猛药”1旦吃不好,不但治不了病,还会吃死人,把企业弄垮。所以,必定要当真对比自己是不是相符“吃药”的前提。

企业信息化第4个境界假定的条件,1是信息技术变革,2是管理体制包含整个企业体制的信息化改革。它的特色是,不但信息技术广泛利用,而且管理产生了根本上的扭转。所谓“根本上的扭转”是指,将信息技术利用于科学管理时,信息技术只是工具性的,信息化管理的效果仍是局部的、战术性的。但将信息技术利用于信息化管理时,信息技术不光是工具,而且是1种新的出产方式的体现,因而再也不是工具性的,而变成实质性的了;管理的变化,体现在体制上,而非仅限在利用上,发生了由“用”向“体”的质变。

从实践中咱们可以看到,履行信息化管理,给企业带来的巨大效益。这个效益不是仅仅体现在效力上,而是体现在效能上,即体现在效力与本钱之比的变化率的趋向上。

第5个境界:完成从做大做强,到做活的转变

企业信息化的最高境界是甚么?企业信息化带来的最高价值是甚么?1言以蔽之:做活。

做活,是泛博企业根本利益所在。咱们往常说,做百年迈店,是做活,指的是企业的生命力强。做大做强后仍可能做死,iBm以及通用长盛不衰,不是由于它们大以及强,而是由于它们具有与时俱进的生命活气。中国企业平均寿命仅二-三年,企业信息化对于中国企业,不是补在胳膊上,腿上,而是补在命根上。

企业信息化价值篇2

   提高竞争力。发挥企业信息化管理的作用,保障企业持续发展。本文对信息化管理引发的企业变革和对企业的作用进行探讨,具体阐述企业采用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意义,以及信息化管理对企业的应用价值。

   1前言

   现代企业得到不断发展,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企业的网络规模日益扩大,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得到普及,信息技术更加大范围地影响企业的发展。为适应新时期特殊的经营环境,企业只有不断地引进新思想,改变经营模式,改革管理战略[1]。信息技术对企业组织的管理、文化、战略、结构、业务以及成员影响非常直接,信息技术对企业经营管理环境的变化担当着媒介的作用。信息化的管理不仅让现代企业的经营风险得到降低,还能提高企业竞争力。

   2信息化技术推动企业管理的革新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出现较大的变动,其中管理理念、部门结构、管理措施、营销模式等等都出现较大的变动。信息化技术有力地推动企业管理的革新。

   2.1革新企业的战略目标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人们的时空观念出现较大的变动,通过信息技术,人们之间的距离逐渐缩短,国家及地方之间的时空界限逐渐变得模糊,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渐从单一的区域竞争转向全球化的竞争,企业不仅可以在自身区域内进行资源的配置,而且可以通过信息化技术在世界其他地方进行资源的配置,占领世界市场,提高企业产品的知名度。企业的战略目标从区域竞争转向全球化竞争,其产品质量与服务也逐渐国际化。信息化技术在革新企业战略目标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水平,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由于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世界范围内的信息出现跨地区及跨国界发展,信息的流动为企业提供巨大的商机,尤其是电子商务的应用,为企业提供巨大的商机,大大缩短企业与顾客之间的距离。企业通过信息技术,探索出新的发展思路、新的技术以及新的工艺等等,从而提高企业产品的效率,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对企业市场的开拓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2革新企业的管理模式

   管理属于模糊性的概念,其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在信息化时代,如何管理才能真正地促进企业的长效发展,是企业每一个管理者在管理工作中必须面临的问题。企业传统的管理模式主要为人为管理,人为管理不仅效率不高,而且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或者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信息化技术广泛应用,有效地改善人为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简化人为管理的操作程序,同时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使企业由人为管理转向信息化管理,提高企业管理的自动化水平,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2]。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其涉及的内容复杂、繁多,因此难以进行科学的管理。信息化技术的出现,对简化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有着重要作用,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自动化水平,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3企业中信息化管理的作用

   企业信息化管理指企业使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等现代化技术,深度开发信息资源,进行资源的综合分析和利用。不断提高企业管理、生产、服务、经营、决策的效率水平,达到提高企业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的最终目的。在信息技术现代化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今天,企业生存压力以及竞争环境有着根本性的变化,企业如果想在市场竞争中不被打败,就应该建立企业信息化管理,因此,企业要想得到强大的竞争优势关键就是采用信息化管理。企业不仅应该建立内部网络,让成员共享信息资源,提高企业组织运行的高效性,还应该连接外部网络,通过互联网络迅速获得广泛的信息资源。企业信息化管理采用大量有益的信息技术,企业的资金、信息、物资、人员的统一管理得到了大大的改进。传统的企业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所造成的局势,引发了企业管理根本的彻底的变革,信息化管理促使企业不断改变管理方法,提高了企业竞争力,使企业拥有更强的生命力。4信息化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意义企业应用信息化管理对处理信息的效率得到非常大的提高。计算机处理信息能力十分迅速企业在管理上借助了这个能力,不仅加快处理信息的速度,减少工作时间,还提高了工作效率。效率的提高对提升企业管理质量有着极大的影响,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管理信息化对企业管理具有统一集

   成的作用。完善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使企业领导就算足不出户也可以对公司的信息和世界各地的信息进行掌握。企业管理者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公司的日常工作安排以及各项交易的正常进行。企业信息管理的统一集成作用不仅可以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而且可以让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更加有效化和科学化。企业采用信息化管理更是大大提高了企业信息的利用价值。进入信息时代,人们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明显提高。企业管理者逐渐认识到企业的信息资源和数据资源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资产,企业管理者认识到建立信息化管理对企业的作用,有效整合利用企业管理信息,可以保障企业管理信息得到最大的利用价值。

   5企业信息化管理中提高整体竞争力的方法

   5.1降低采购的成本

   通常而言,企业的采购成本占开支比重的50%以上,由此一来,不但加大了企业的成本,同时也使得企业的利润空间逐步缩小。①企业想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条件之下,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就必须在保证生产质量的前提条件之下,降低采购的成本,并进一步强化采购的环节,确保按时按质交货,不断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除此之外,企业还应在实现信息的管理基础之上,按照物资的采购类别以及金额,对采购物品进行分权管理、将企业中的相关部门、负责人员的职责明确化,有效减少人为因素导致的失误所造成的不必要的损失。②实行信息化管理,操作者只需通过电脑进行物价的查询、收集货物的品种质量及价格信息等,并可以从中及时地了解采购物资的实际价格与变动价格,确保了采购的麻烦,省时间,比较方便。③还可以使采购的成本大大降低,整个物资的采购过程中,采购的环节是处在财务、质检、生产、计划、审计等多个部门的有效监控之下进行的,因此,可以避免个人采购中的资金挪用、虚报价格等问题,使企业采购的过程实现透明化及公开化,真正降低了采购的成本[3]。  5.2有效减少企业的决策成本

   企业以往的成本管理,是根据企业的节约开支为目的进行的。因此,可以有效地从降低企业的成本或者是部分费用入手,使企业的决策成本能有所降低、有所节省。企业进行信息化的管理方式之后,从总体的角度而言,管理的关键及重心已经从企业的内部逐渐转向企业的外部,并从重生产管理向重经营、重决策管理方面过渡,这样一来,探讨分析企业的各类决策成本问题,无疑变成了企业成本当中的关键内容。此外,和成本管理有关的指标,也发生了变化,并由原先的对产品的服务、生产以及制造的过程,逐步过度到产品市场的不同需求分析环节上、发展到产品设计、以及相关的态势分析方面,最后再到不断提高产品的售后服务工作上。企业的管理者可以借助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手段、技术,对企业的各项成本进行有效、及时的管理,加强产品的质量含量及其竞争力,提高市场份额,为企业获得更多的知名度。最后,还可以有效避免因为决策的失误,给企业造成的经济损失,准确地为企业的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为今后的经济效益打下牢固的基础。

   5.3从管理成本中挖掘竞争优势

   企业的信息技术内容涉及较广,其应用范围包括企业日常的经济活动,因此,企业的信息技术对企业的经营全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更好地挖掘企业的潜在优势,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可以从企业的信息技术方面入手[4],可以利用计算机的辅助设计以及制造技术,有效地使企业的产品设计成本与生产成本大大降低,还可较好地对现有的产品存在的不足进行及时的修改、或者是进行开发,使产品的功能更加完善。除此之外,管理过程中的柔性制造技术,不但减少了企业的库存量,而且还降低了企业的管理成本,加上电子商务的普及,也使得交易的成本下降,进而形成企业的成本优势,最后企业可将竞争的优势提高,不断创造新的利润及竞争空间,为今后的发展获得更大的优势。

   主要参考文献

   [1]魏涛.加强信息化管理提升企业竞争力[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4).

   [2]李利民.企业信息化是促进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J].资治文摘:管理版,2010(7).

企业信息化价值篇3

[摘要]本文基于信息化建设工作经验,针对如何评价企业信息化价值提出了一种基于对标管理的评估方法。研究了该方法在企业信息化项目价值评估和企业整体信息化价值评估两种情况下的应用,并通过具体的评估案例实践,验证了基于对标管理的信息化价值评估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关键词]对标管理;企业信息化;价值评估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7.05.036

[中图分类号]F27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5-0065-05

1前言

近些年,企业信息化价值逐渐得到认可,信息化已经被认为是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化价值也体现着企业价值。一般来说,所谓信息化价值有两种理解:一种是狭义的信息化价值,即某一项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或信息系统建设能够为其建设主体带来的价值,一般表现为直接的、可看得见的经济效益,是对一种具体的、短期的、单一的信息化项目价值进行评估。另一种是广义的信息化价值,即企业应用信息技术来影响和优化企业生产方式、管理方式、经营模式的过程,是对宏观的、长期的、复杂的企业整体信息化价值进行评估。

伴随着国际信息化的深入飞速发展,我国两化融合进程的不断推进,信息化价值评估结果的模糊性表述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管理者的战略价值参考,企业管理者需要认真而严肃地评估信息化价值,但围绕信息化价值的分析与评估,仍然存在着评估方法的缺失和评估不够量化等问题。对此,本文作者结合信息化工作实践,参考大型央企集团信息化工作模式,提出了基于对标管理的信息化价值评估方法。该方法既适用于对具体的信息化项目建设进行评估,又适用于对企业整体信息化价值进行评估。

2基于Ρ旯芾淼男畔⒒项目价值评估

基于对标管理的信息化项目价值评估一般分为三个步骤,即选取对标企业、选取对标管理指标项、对标评估及分析。以我院建设的项目管理系统为评估对象来阐述该方法的应用。该系统建设目标是为了提升项目管理效率,使项目管理更加规范化、标准化,为决策者提供真实有效的统计数据。系统实现了从经营、合同到生产组织、项目管控及验收、归档等全程线上管理,功能覆盖了正式生产项目、投标项目、代政府咨询评估项目、经营服务项目以及科研项目和管理类项目的全过程管理,业务流程节点涉及经营管理、生产综合管理、采购管理、财务管理、项目生产、工时管理、指标管理、综合报表等8大类41个功能模块。该系统2012年正式立项,至今已建设达5年整,先后投资达480万元。

2.1选取对标企业

首先选取已经建设了类似系统的三家单位作为对标企业。对标企业的选择可以是行业内企业、集团内二级子公司或者与本公司规模体量及经济效益基本相当的单位。经过调研走访,选择了一家北京建筑设计单位、一家行业内施工企业和一家与我院规模体量基本相当的省级规划设计院,为方便描述,分别为上述三家企业设定代号为a、B、C。

2.2选取对标管理指标项

对标管理指标项的选取对评估结果至关重要,它反映了企业对信息化某方面价值的关注程度,指标选取的恰当与否会影响价值评估结果。根据美国项目管理学会(projectmanagementinstitute,pmi)提出的关于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知识体系(projectmanagementBodyofKnowledge,pmBoK)的九大知识领域,结合企业自身对信息化价值关注点,选取其中与项目价值关系紧密的五项改进后作为对标管理指标项。

(1)项目整体目标:是对项目建设后形成的预期结果的描述,建设目标的方向性和现实性是系统能否体现其价值的关键,因此衡量项目建设价值时往往从目标是否明确、是否可实现的角度进行考量。

(2)建设内容及范围:是指为达成项目目标必须完成的工作内容。对于信息系统建设项目,建设内容可从两方面来描述。一是根据项目周期的阶段按照项目管理、需求分析、系统设计、集成准备、集成实施及测试与验收等6个阶段对所涉及的工作进行层层分解;二是根据系统需实现的业务功能模块来进行层层分解,将业务流程进行细化。项目建设内容及范围有覆盖程度及深化程度之区分,在做对标评估时要确保使用同一维度的内容分解方法并使分解的各个工作事项基本保持在同一水平。

(3)项目时间进度:是指为完成该项目所产生的所有活动的时间总和。一般指信息化项目从立项启动到上线验收经历的时间。

(4)项目投资及成本:指完成该项目所需的资金投入及人力资源成本的总和。

(5)项目建设质量:对于信息系统来讲,项目的建设质量主要从三方面来考察:一是系统建设选择的技术框架体系是否合理,如系统选择的软件技术,采取的安全技术等是否合理;二是系统本身技术指标是否符合标准或客户要求,如系统可用性、可靠性、可维护性等等;三是系统建设的组织管理过程是否规范合格,如过程的组织与管理(p-D-C-a的执行过程)、风险分析与管控、项目参与各方的沟通程度等。

2.3对标评估及分析

对标评估过程需要专家参与。对于信息系统的价值评估,一般由领导、业务部门、信息化部门、行业专家及用户共同组成5-7人的专家组。首先到各单位调研,就对标管理指标项与各公司沟通了解情况,每位专家将填写对标评估表,经过对比分析给出各家指标项的评分;汇总专家对标评估表,取平均值作为该公司某项指标项的最后得分,得到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我院的建设目标相对清晰,建设框架和内容、功能相对完整,在建设过程中严格执行了项目组织管理的质量控制环节,避免了走弯路,在时间上节约了返工成本,总体属于中上等建设水平。这与我院建设生产经营管理系统的实际情况是相符合的,也证明了基于对标管理的信息系统价值评估方法是可行的。

值得指出的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往往将该办法应用于系统建设之前,即调研各家单位后形成上述对标评估表,根据评分来决策其他要素几近相同的情况下资金投入的多少或时间进度的控制。

3基于对标管理的企业整体信息化价值评估

运用对标管理方法来评估企业整体信息化建设价值同样适用,只是选取不同的对标项。以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交建)的信息化价值评估为例,根据国资委年度评测指标体系,在行业内信息化较有影响力的央企有某综合能源集团公司(设代号m)、某大型实业集团公司(设代号H)和某大型专业能源集团公司(设代号S)等。中国交建选择这三家行业优秀集团公司作为对标企业,对标管理可以选取以下几个指标项。

3.1指标项1:信息化领导力

从信息化领导力来讲,大多数公司均由公司领导亲自挂帅或设立Cio制度,将信息化定位为驱动企业变革与转型的核心要素,以信息化为切入口实现企业整体变革。在这方面,这三家对标企业均由集团公司副总全面抓总信息化,实现集团范围内的管理提升和变革。

3.2指标项2:信息化建设路径与策略

从信息化建设路径与策略上,信息化工作是系统工程,集团上下应齐心协力,适宜集中统一、步调一致,不适宜分散建设、重复投资。这方面,三家对标企业的实施路径与策略见表2。

3.3指标项3:信息化管控w系及职责分工

信息化涉及众多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内容,建设过程中清晰明确的管控体系和职责分工能够帮助业务部门和信息化部门尽快进入角色,共同提升业务和信息化水平。在这方面,三家公司均有成熟的信息化管理体系办法、信息化与业务活动的规范接口及相关技术标准。

3.4指标项4:信息化建设力量

信息化工作的效用发挥一定是信息化理念、技术与公司特有文化、管理模式、组织模式的有结合。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培育和发展一支自有专业队伍必不可少,不仅可以支撑企业内部管理变革,同时还可成长为行业内独立业务板块。三家对标公司的具体情况见表3。

3.5指标项5:信息化资源投入

充足的资源投入是信息化工作的强力保障。在对标企业中,各公司都非常重视信息化投入。经调研了解到各对标公司的信息化资金投入情况,见表4。

从以上五个维度的指标项来对标分析,目前中国交建在信息化领导力方面,尚未设立企业Cio制度,二级单位信息化组织架构尚需要完善和充实,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在信息化建设路径与策略方面,2010年提出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2012年在《中国交建十二五信息化顶层设计》中正式提出“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筹建设”的四统原则,2016年又进一步提出“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投资、统一运营、统筹建设”的六统原则;在信息化管控体系及职责分工方面,公司已制定一系列信息化工作管理办法,但业务部门在信息化建设管理工作中的主人翁意识和积极性仍有待提升,业务部门及信息化部门之间的权责关系仍需进一步明确和清晰;在信息化建设力量方面,中国交建下辖7家信息化专业公司,运维人员约1400人,但由于市场分散、地域分散、人员分散、专业分散等原因,尚不能形成合力;在资金投入方面,目前中国交建年度投资约4亿元,同期营业占比仅为0.1%,相对建设期投资偏低。

为以上五项指标给出相应评分,见表5。

从上表可以看出,中国交建应在信息化领导力、资源投入及整合信息化团队方面进一步提升,这与集团当前信息化所处实际情况是一致的,与中国交建在国资委信息化评比成绩是一致的,与当前集团上下对信息化的认可度也是一致的。

4结语

以上就信息化工作实践中的信息系统和企业信息化价值评估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初步证明是有效果的,但仍有可改进和优化之处。比如,在信息化项目建设价值评估时,可将指标项增加和细化,或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指标体系表进行评分,得出的结果将更加量化和准确。总体来说,信息化价值评估对企业管理层和技术层衡量企业信息化价值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做好信息化前评估和后评估有助于更好的发挥信息化的杠杆作用,促进企业的两化融合,提升核心竞争力。

企业信息化价值篇4

关键词:“云会计”;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问题及对策

一、“云会计”概述

所谓“云会计”,是指利用云技术在互联网上构件虚拟的会计信息系统,并在云计算环境下进行会计工作,最终完成企业的会计核算、会计监督和会计管理等内容,使企业很多有利资源不需要进行大规模操作和互动,就能被有效利用。“云会计”通常采用外包模式对会计信息化进行建设与服务,大大推动了会计工作的顺利进行。传统意义上,企业将自己购买的会计软件安装于电脑操作系统中,随着云软件的出现,会计系统的进入和管理理念都发生了变革,“云会计”框架下企业会计信息通过网络导入、线上服务,企业对会计软件享有使用权而非所有权。

二、“云会计”的产生背景和发展现状

“云会计”是以云计算为基础进行信息的交流和存储的运用,“云会计”使本机信息通过浏览器传到云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这一理念的提出,改变了传统单一的会计统计模式,使信息快速传递并在多个系统、多个电脑间进行融合。用户通过应用软件收集会计信息,利用服务平台交换信息,最终将会计信息存储到设备中,这一严密的“云会计”环节设置,配合互联网远程功能,实现会计信息的交流变换,为会计人员的远程报账和审计提供便利,提高企业对财务会计信息的管理和监督。2006年,“云会计”这一理念率先在谷歌世界引擎大会上提出,它指出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虚拟会计信息系统,使用虚拟服务器对企业日常会计相关工作进行整合。目前,“云会计”在硬性和软性层面主要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是侧重建设基础设施的软件服务,二是侧重建设学术方面的企业会计服务。“云会计”的云端租赁、私有云、混合云三种不同应用模式为企业的会计信息交流提供不同等级的安全防护,“云会计”在国际市场上已发展成为各大企业终点发展的板块,尤其是在发达国家。而在我国,“云会计”的发展还相对落后,仍有很多企业处于对会计信息安全性的考虑,对采用“云会计”保持观望态度。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云会计”理念将不断深入到人们日常工作生活当中,未来是大数据和云时代的社会,“云会计”的市场需求和发展空间将更为广阔。

三、“云会计”在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过程中应用的意义

第一,节约中小企业资源。在“云会计”框架中信息的输入和传出都极为方便,会计信息共享在“云端”,在云环境下进行传递,有助于提高会计人员工作效率,节约中小企业空间、时间、人力等各方面资源。第二,深度挖掘信息,有效控制经营风险。中小企业可以通过云计算技术对财务和非财务信息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并对企业经营风险进行全面、系统的监测和预测,及时采取应对风险的措施,实现中小企业市场发展的柔性化以适应市场的不断发展。第三,“云会计”能全面控制成本。中小企业在产品设计、产品开发、采购、生产、销售和服务等经营过程中都会产生成本,通过“云会计”对各方面信息进行融合,快速处理数据,实现业务流程中成本控制的最优化,为中小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四、“云会计”在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中应用存在的问题

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大环境下,通过“云会计”来加速会计信息化进程,进而提高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然而,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两面性,“云会计”固然能够给中小企业的经营与管理带来便利条件,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目前,“云会计”在我国中小企业中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首先,“云会计”自建系统建设成本大。“云会计”的建立必须依托于云计算平台,系统建立要求具备较高的科技水准和资金供应,加之中小企业自身研发能力有限,企业发展不够成熟,无法支持庞大的建设支出,使得中小企业“云会计”系统研发风险和难度增大。其次,“云会计”存在安全性问题。中小企业由于自身实力的问题,“云会计”多依托于外包服务,基于云计算框架结构和部署模式,大量数据的存储和信息的交流都在同一云端,一旦云存储中心遭到破坏或者攻击,或企业的核心数据意外地透露给其他公司,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因此,中小企业的“云会计”安全问题值得重视。再者,企业会计信息化实施的成效,很大层面上取决于“云会计”服务商的选择,企业应对此问题慎重选择,在选择会计服务商时,应对服务商的价格、规模、对外服务和信誉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同时还需考虑“云会计”服务的稳定性、安全性、可扩展性、可定制性和技术支持。

五、“云会计”在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中的应用对策

第一,构建中小企业“云会计”体系结构。实现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首先应实现企业全方位“云”化.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中的“云会计”系统应构建包含应用层、平台层、数据层、技术设施层和硬件虚拟化层的体系结构,通过云计算技术SaaS软件服务构建集合核算系统、管理系统、决策系统为一体的“云会计”系统;利用paaS平台构建“云会计”的数据库服务,以会计信息化开发应用环境服务平台对门户portal和企业相关业务系统进行统一访问;利用数据和服务的DaaS来对以企业会计信息和经济信息为核心的数据资源进行构建和整合;利用基础实施即服务LaaS来进行数据中心的运用和“云会计”的存储;利用硬件即服务来构建具有有效弹性计算能力的服务器集群,最终形成基于互联网的“云会计”系统。第二,“云会计”业务外包。目前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化系统处于云环境下,因此,中小企业应该在互联网上应用云技术构建虚拟会计信息系统,以完成中小企业的会计核算、会计监督和会计管理等基本内容。采用“云会计”业务外包的方式,将企业内部财务信息委托给专业强、信誉好的第三方会计服务机构,通过对会计信息化的服务与建设采用业务外包的形式,实现“云会计”信息化建设。通过线上服务商购买专业会计软件来实现会计信息的网络导入,进而推动“云会计”在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中的应用,实现中小企业信息化管理。

六、案例分析

进入21世纪,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创新可以说是日新月异,信息化与大数据成为时代潮流,云计算成为企业竞争力核心,“云会计”应运而生,大多数企业都着眼于如何解决云计算的技术和安全问题,“云会计”理念最早于2006年由谷歌公司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提出,随后iBm、亚马逊、微软等公司相继提出云战略,“云会计”进入大众视野并得到广泛关注,“云会计”在我国的发展也极为迅猛,阿里巴巴、百度、用友等企业相继致力于“云会计”系统的研究与开发,并取得一定进展。但是,目前“云会计”在我国中小企业中的未能普遍应用,以绍兴地区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为例。中小型企业的发展是绍兴地区整体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中小企业数目占比90%以上,在全国来讲,具有一定代表性。21世纪是一个互联网遍布全球的时代,创新思维成为企业长足发展的不竭动力,中小企业的发展更是如此,实现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关键是会计信息化,而云计算作为互联网相关服务的增加,已经深入到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各个领域,为实现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提供了便利条件。但是,“云会计”在绍兴地区的利用率不高,通过“问卷星”这一网络形式对绍兴地区各中小企业员工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云会计”在绍兴地区普及率极低,大部分中小企业还是会选择会计电算化软件来进行会计操作,只有3%的中小企业会利用“云会计”来处理财务问题,甚至还有6%的企业采用最古老的手工记账。目前,“云会计”在我国中小企业中的未能普遍应用,分析其主要原因无非是地区会计信息化水平不高、技术较落后,以及对“云会计”的使用安全性等问题。因此,“云会计”在我国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中离不开政府的引导与支持,一方面,政府应颁布相关政策促进云计算技术的开发与进步;另一方面,政府应加大对云计算技术的资金投入并给予优惠政策。如今,云计算已被国家“十二五”列为重点扶持的战略新兴产业,《国务院关于促进云计算创新发展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的意见》等方针政策都体现了我国政府发展云计算的决心。

七、结语

云计算能够节约中小企业在会计信息化方面的成本支出,本文通过对云计算内涵及服务模型的思考,给出了“云会计”的定义、发展前景及应用价值。在云计算和大数据时代,会计信息化大大提高了中小企业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大环境下,通过“云会计”来加速会计信息化进程进而提高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时下我们该关注的热点。“云会计”模式将给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带来一定的影响,提高企业会计信息化水平。

作者:陈慧单位: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程平,赵子晓.云会计对中小企业的影响及供应商选择策略[J].会计之友,2014,(12):117-120.

[2]皮春成.云会计在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应用中的优劣势研究[J].山东纺织经济,2014,(8):7-9.

[3]谌英.云会计在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应用中的Swot分析[J].交通财会,2015,(11):45-50.

企业信息化价值篇5

波特的价值链理论及其发展

迈克尔·波特(michaele·porter)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最早提出了价值链(ValueChain)一词,他所提出的价值链是传统意义上的,为一系列连续完成、使原材料转换为最终产品的业务活动,一开始仅用于制造业中。波特将企业的活动分成基本活动(包括进货、发货、生产、经营、销售、服务等)和辅助活动(包括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开发、采购等)。

企业信息化的特征及其内容

(一)企业信息化的特征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广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开发利用企业信息资源,以增强其应变能力、创新能力、提高其运行效率,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的一个过程。它的特征可以描述为:

企业信息化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是指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企业信息化过程中正是对这些技术加以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是实现企业信息化的必要手段。

企业信息化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为最终目标。而提高竞争力又是以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为基础的。

企业信息化以信息资源为对象。实现企业信息化要充分开发,利用企业的信息资源,而现代信息技术正是作用于这些信息资源。

(二)企业信息化的内容

对于不同的企业,企业信息化的内容也不尽相同。我们以制造业为例,企业信息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企业生产过程信息化:生产过程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的起始阶段,位于企业价格链的起始环节。企业生产过程的信息化是利用信息技术对生产信息资源进行充分开发利用,以提高生产效率的过程,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和计算机辅助创新。

企业经营过程信息化:主要是采购和销售过程的信息化,它是利用信息技术对于企业上游的供应链和下游的客户关系进行信息整合与处理,从而达到提高企业采购效率,增加销售份额的目标。它包括供应链管理系统、客户管理系统、销售管理系统等。

企业内部管理信息化:主要是指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其内部办公、人事、财务、资产等信息进行开发利用,以达到提高企业管理效率的目标。这一过程信息化包括企业办公自动化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库存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等。

企业决策信息化:即利用现代技术给企业决策提供信息,包括决策支持系统、智能支持系统、数据整合与数据仓库。

企业信息化的发展给企业的价值链带来了横向与纵向、内部与外部的变化与延伸,信息的运用不仅改进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也改造了企业整个传统价值链。

企业信息化对企业价值链的改进与评价

企业信息化给企业价值链带来的改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优化价值链的各个环节

企业信息化将信息技术运用到采购、生产、销售以及人事、财务、内部管理等各个方面,这使得价值链的基本活动中的采购、生产、销售和服务以及辅助活动中的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开发等各项环节的信息得以充分开发利用,每个环节的效率都得以提高,达到优化的目的。

(二)缩短企业内部价值链增大利润

企业信息化提高了价值链各个环节的效率,优化了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从而使得各个环节的资源充分利用,达到了节约资源,提高效率的目的,整个价值链缩短了,并且利润空间加大。而且有效地降低了成本: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辅助生产,使得企业生产成本与设计成本下降;企业内部管理信息化,使得企业管理成本下降,仓储物流成本降低;供应链、客户管理系统,帮助企业掌握市场动态、销售数据,有效地组织采购与销售,降低了采购成本与销售成本;企业决策过程信息化,降低了决策成本。

这些都使得企业内部价值链的效率提高,成本下降,利润空间增加,如图1、图2所示。

(三)企业价值链更能适应外部环境变化

企业信息化使得企业的价值链更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

信息技术加速了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与优化配置,使得传统价值链得以改进,企业各部门之间,企业部门内部信息渠道更为畅通,管理成本下降,管理效率得以提高;信息化使得企业技术水平得以提高,产品设计改进,产品质量提高;通过对信息的快速充分获取,可以确定企业最有利的交易伙伴,包括采购与销售;信息化对于生产过程、生产前后后勤活动都有所改进,不仅使生产效率提高,且减少了后勤活动中的浪费,提高了企业资源利用率;企业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建立完善的客户资料库,改进完善其售后服务。

所有这些都使得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应变能力增强,更加适应外部环境,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使得企业能够对外部环境的变化作出快速、正确的应对。

(四)延伸企业的外部价值链

企业内部价值链各个环节之间有着互动的联系,而且企业价值链与供应商价值链、客户价值链之间也有着互动联系,企业信息化加强了这种互动。利用信息化手段可以快速方便的搜集采购信息,选择最合适的供应商,降低采购成本,提高采购效率;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得客户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建立了有效的客户服务中心,提供一对一的交互式服务。企业信息化的发展使企业价值链延伸,形成上游为供应商下游为客户的产业价值链,而且之间更加互动。

(五)有助于需求与供给平衡以形成良性互动的生态价值链

信息手段的发展与应用,使供应商与企业、企业与其客户之间信息渠道更为畅通,企业需要多少,何时需要,这种信息通过企业采购部门提供给供应商,而市场上有多少客户,客户的需求是什么,何时需要,需要多少等相关信息又反映给企业,供应商、客户、企业之间的需求与供给保持平衡,避免了原材料和产品的积压,降低了成本,从整个社会的产业价值链来看,社会整个价值链上的各个环节信息渠道畅通,供需平衡,是一条良性互动的生态价值链。

企业信息化价值篇6

价值链

自1985年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教授在其所着的《竞争优势》([5])中首次提出价值链的概念后,国内外学者已有不少论述,本文在诸多论述的基础上提出了狭义价值链和广义价值链的概念。狭义价值链泛指单体企业和企业集团内部的价值链或被称为纵向价值链;而广义价值链包含两个内容,其一是指:以某一核心企业为主体的外部价值链或被称为横向价值链;其二是:以多个核心企业为主体的有限闭环价值链或被称为社会价值链。除有限闭环价值链外,其它价值链的定义已十分明确,本文就多个核心企业为主体的有限闭环价值链作解释如下。

多核心有限闭环价值链

由于以某一核心企业为主体的价值链,其上下游企业也可能存在以其自身为核心的外部价值链,这样就形成了多个横向价值链互相叠交的局面。由于外部价值链的普遍存在,理论上讲它可以无限地延伸到整个社会,但其已失去了价值链管理的意义,为此应对多核心价值链作某些限定。多个核心企业为主体的有限闭环价值链定义为:加入该价值链的核心企业间应存在着较强的关联性,所谓较强的关联性是指核心企业间对事先给定的目标函数其相关系数应不小于事先给定的阈值。其中目标函数为价值链中各核心企业产品、市场、财务等指标的综合评估函数集;阈值为事先指定的检测数值集。用这种评估体系,将使有限闭环价值链中的核心企业间存在着较强的关联性,而那些虽然仍有某些业务联系而对设定的关联性检测不强的企业被排除在外,构成了价值链的有限闭环性。称由有多个具有一定相关性的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企业构成的企业间的价值链为多核心有限闭环价值链。在上述的多核心有限闭环价值链的定义中,目标函数、目标函数中的参数、关联性的阈值等的选取有待研究。

二、何谓价值链会计管理?

伴随着价值链管理理论的出现,价值链会计管理理念也逐步形成。特别是广义价值链管理模式的出现,价值链管理把企业资源的范畴从过去的单个企业扩大到整个价值链的企业群。企业关心的将不再仅仅是企业自身,而是它所置身其中的整个价值链的集成利益和发展能力。但传统会计管理是以一个会计主体为核算与监管范围,显然已显得过于狭隘。特别是在广义价值链管理中,价值链会计管理一定要突破传统会计管理的监管范围。

三、价值链会计管理与信息化

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是实现价值链会计管理必备的环境和技术基础

价值链会计管理的核心是如何实现快速和准确地反映整个价值链的会计核算与管理。包括如何产生、采集、记录、核算、反映、控制和分析价值链上的会计和财务信息;如何执行价值链上各成本中心、利润中心、物料中心等的会计管理和监控作用等。为达上述目标,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是最重要的技术基础和赖以生存的环境。因为只有在价值链企业群中实现了整体信息化后,在现代信息技术包括:网络技术、计算机硬件技术、软件技术、分布式技术、数据库技术、数据仓库技术、数据挖掘技术和erp应用系统等的支持下,才能在整个价值链上实现信息的实时、准确地采集、记录、核算、集成、共享、跟踪、反馈,并有效地实现各中心的会计管理和监控作用,进而提高整个价值链上会计管理工作的含金量。

四、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的特点

(一)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的目标

到了21世纪,企业面临全球市场经济和网络时代,价值链管理和价值链会计管理模式的产生,为了提升整个价值链企业联盟的全球竞争能力,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的出发点一定要打破企业分割的局面,应从整个价值链企业联盟整体和长远战略和策略发展的需求出发,实现企业间信息和过程的集成。因此,会计管理信息化的目标应具有双重性:一方面不仅要提高所有各联盟企业内部会计管理、控制和决策能力,另一方面还要从价值链企业联盟的整体价值管理活动(例如,价值链的成本控制活动、物流控制活动等)出发,提升整个价值链会计管理工作的监管、分析和决策能力。并按事先规定的法则,在联盟企业有关业务发生时,提取相应的价值链会计管理的会计、财务、业务、市场、客户和竞争对手等综合信息以支持价值链企业联盟综合管理、监控和高层决策管理的需求,从而提升价值链企业联盟整体会计管理工作的水平和价值。

(二)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技术平台

为了支持价值链企业联盟间的会计管理信息化战略目标的实现,价值链企业联盟的信息技术平台特别是网络平台必须由分散的各企业内部网络系统提升到由互联网技术支持的各联盟企业的内部网(intranet)和企业间的外部网(extranet)协同工作的网络平台;应用系统的结构也应从c/s结构提升到b/s结构。信息技术平台变革和提升使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系统具有如下特点:

1、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系统(ais)分布能力的提升

由于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目标具有的双重性,即一方面要提升企业内部的会计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同时要提升价值链企业群的整体会计管理能力,因此,企业联盟间协同工作的网络和数据处理平台应具有较强的分布能力,包括分布处理能力、分布存储能力和功能分布能力。只有在分布能力的支持下,信息技术平台才能同时分别地支持企业内部会计管理的局部应用和企业联盟间的协同会计管理的全局应用,使两者之间既有关联,又有独立的运行空间而互不干扰。

2、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系统支持异构环境

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技术平台是由不同企业的局域网、广域网连接而成,这些网络具有不同的网络硬件平台、网络协议、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和应用软件系统,如何使这些异构的系统能够协同运行是该平台必须解决的问题,也是价值链信息平台必须具备的能力。

3、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时性、共享性、集成性、开放性、表示能力

由于信息技术平台的提升,在由互联网技术支持的各联盟企业的内部网和企业间的外部网协同工作的网络平台下,使价值链会计信息的采集由集中、事后批处理方式向分散、实时和多元化方式发展,其中会计信息采集的多元化指的是采集空间、领域、时间的多元化;会计信息的传递由手工向自动化的网络传递发展;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下,会计信息的表示也具有多元化,即信息化系统除了提供数字化信息,也可提供图形化信息(如财务分析、预测的直方图、折线图)以及语音化信息(如有声财务分析报告)等;更在internet技术和b/s体系结构的支持下,会计信息应用的共享性、集成性、开放性得到大大的提高。

(三)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标准体系

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建立应参照软件工程的相关标准体系并考虑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的固有特点。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标准体系应包括如下内容:价值链财会信息表达形式(元数据)的标准,它包括价值链会计信息的准入标准(元数据的定义)、中间过渡和终极输出标准,包括凭证、账簿和报告的输出标准、表外披露项目的标准、重点财务管理指标的标准、非财务信息标准等;价值链会计信息分类和传送(xbrl)的标准;价值链会计信息数据交换(接口)的标准;价值链会计信息系统安全控制的标准;价值链会计信息系统软件开发标准;价值链会计信息系统的测试标准;价值链会计信息系统的性能和质量控制标准;价值链会计信息系统的评估标准;价值链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标准;价值链会计信息系统的审计制度标准等。价值链会计管理标准化体系的建立和实施将大大有助于价值链会计信息化有序和稳健的发展。

五、价值链会计管理重点的变革

在我国,目前多数企业的会计管理信息化受系统集成度和管理理念的影响,使会计管理重点仍停留在对财务会计的管理上。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环境下,会计管理重点将有所突破。1986年,全美会计师协会提出管理会计应实现以下两个目标:“为管理和决策提供信息;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为了实现管理会计的上述目标,不仅要依赖相应的数学模型,同时利用企业联盟间的网络平台,在企业业务数据发生时,按照事先的规则定义,可以进行在线实时的信息采集,同时形成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等所需要的核算、管理和分析信息,再利用电子计算机的高速和高精度的计算能力,使管理会计等的众多数学模型在ais中得以实现和应用,最终提升ais提供管理和决策信息的能力。

六、价值链会计管理计划和会计控制作用

价值链是由具有不同产权主体的企业构成的企业链群,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这个系统中的各个企业之间是一种竞争-合作关系(co-opetition),这些企业联合起来,追求一套达成一致的目标,同时仍然保持各自的独立性。在这种情况下,要真正实现价值链的管理,控制是必不可少的。价值链管理的主要对象是业务流程,管理的结果需要由企业的财会信息和业务信息反映,显然会计信息是最综合和全面的,也是最具可比性的。因此建立和完善会计控制,保证财会信息的准确、真实、完整变得尤为重要。

计划是控制的前提,也是管理的重要环节。在对价值链这样一个松散的、动态的企业链进行管理时,计划管理无疑是重要的管理方式和途径之一。计划是协调的结果,也是各企业具体经营的目标,它使链中各企业明确自身具体目标的同时,了解整个价值链的总体目标,并明确了解自身对价值链的价值贡献,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激励企业追求价值链的总体价值,使各企业的追求趋于一致,从而实现价值链管理的根本目的。

七、价值链会计管理审计体系

价值链会计管理面对价值链联盟中的多个企业,因此对价值链联盟企业间的关联经济活动实施审计是十分必要的。价值链会计管理审计是价值链相关企业主体协商同意的前提下,共同委托专职机构和人员,依照价值链各方事先确定的各方经营管理活动应该遵循的标准对链中各相关企业主体在经济管理活动中执行规则的情况进行审查、评价,用以维护规则,提高价值链会计管理效益的监督活动。其中规则是指为了确保价值链会计管理的有效性,链中各企业协商确定和制定,并已承诺实施的各企业生产经营和会计管理活动应该采用或执行的各种目标、制度、指标等。价值链会计管理审计对象是价值链联盟中的关联经济活动;其审计目的是通过对价值链企业联盟在经济管理活动中执行由价值链协调机构代表各企业拟订并签署同意的各种协议的情况进行审查、评价,促使价值链的各种协调方案能够得到贯彻、执行,从而提高价值链会计管理的效益;其审计目标是对审计对象的评价,是审计实施前对每一个具体审计对象需要审查时,事前规定的应该达到的要求。

八、价值链企业联盟中财会人员的职责

在价值链企业联盟中每个企业的会计人员需要兼管他所在企业和整个价值链联盟所约定的会计规则。对后者会计人员是各种价值链业务活动规则、会计控制规则、信息规则和审计规则的制定者和价值链会计信息系统的维护者,财会人员职责将得到大大地提升,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科学使用价值链的财会信息

在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的环境下,财会人员可以通过internet网按事先制定的价值链业务活动规则和权限控制从采购、仓储、生产和销售等所有经营环节实时采集到财会数据,此时客观上就要求财会人员能够准确地分析数据、提出科学的分析结论和决策方案,工作重心转移到对财会数据监控、分析和财务决策上。

(二)制定各种价值链业务活动规则、会计控制规则、会计信息规则和审计规则

为了使财会人员能科学使用价值链财会信息,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在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的实施中,财会人员应与业务人员协作共同完成业务流程的优化或重组,并根据价值链会计管理的需求制定各种价值链会计控制、会计信息规则和审计规则。

(三)对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系统的维护

随着管理理念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系统也应在不断地在维护中实现它自身的动态变革。与it人员不同,财会人员对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系统的维护重点突现在如下几点:

1、根据价值链会计管理变革的新需求,提出对会计控制规则和会计信息规则变革的新需求。

2、协助it人员正确理解、抽象和描述上述规则。

3、在it人员完成规则变革的信息设计后,对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系统的新功能进行验收评测。

参考文献:

[1]杨周南,it环境下传统会计面临的十二大变革:财务与会计:1999年7期,新华文摘1999年10月全文转载

[2]杨周南,从会计电算化到会计管理信息化:会计师,2004年3月

[3]阎达五等,在十六大精神指引下,开创会计理论研究新局面-建立“价值链会计”的新思考,中国财经报,2003年1月22日

[4]michaele.porter,thecompetitiveadvantage,thefreepress,1985

企业信息化价值篇7

(一)餐饮企业虚拟价值链基本信息增值活动分析

餐饮企业基本信息增值活动是在虚拟空间上创造价值的基本活动,是对餐饮企业实体价值链上相应价值活动的反映,使生产经营各阶段的信息顺畅流动,从而提高经营效率。具体活动如下:

1.网上原料供应管理。餐饮企业利用专业网络软件,对各种料件、半成品和成品等进行信息管理。餐饮企业将进货、仓储、库存、出货等活动信息放入虚拟空间,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对信息的管理使得供货成本实现最小化,从而提升餐饮企业的竞争力。

2.虚拟生产。餐饮企业可以通过计算机软件构造虚拟的生产系统模型,对餐饮品的设计、生产过程统一建模,在计算机上实现配菜、加工等整个生产过程的模拟。通过这种方式,餐饮企业可以优化餐饮品的设计质量和加工过程,通过最佳的生产管理和资源规划实现产品开发周期最小化,在节约了成本的同时,也可以实现保证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

3.网上库存管理。餐饮企业通过建立eRp系统,利用网络和移动互联网对所生产的产品或服务进行信息管理,涉及库存管理、发货管理、协调生产进度等多方面活动,所有这些活动都是在虚拟空间中进行的。此外,餐饮企业还可以利用网上库存管理与买方进行信息交流,接受并处理订单,以保证发货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4.网络营销。餐饮企业依靠网络和移动互联网,将实体市场上的活动转移到虚拟空间上,采取多种形式的网络营销,降低销售成本,加强与顾客的互动交流,增强餐饮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响应能力,给顾客带来优惠和方便。如网络团购通过消费者自行组团、专业团购网站、商家组织团购等形式,给餐饮企业带来人气,提高了知名度。移动商务可以使餐饮企业通过微营销、移动app等形式,为顾客提供更多消费体验价值。

5.在线服务。餐饮企业将服务的信息部分地移入虚拟空间,通过QQ、微信和网页对顾客提供在线服务和即时解答,向顾客提供完善的解决方案,使餐饮企业和顾客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可以用更少的人办更多的事,并且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餐饮企业虚拟价值链的各基本信息增值活动是独立性与联系性的有机统一,各信息增值活动独立地创造价值,同时以信息技术为平台,通过餐饮企业制定的相关标准接口联系起来,构成整条虚拟价值链,实现1+1>2的效果。

(二)餐饮企业虚拟价值链附加价值活动分析

餐饮企业附加价值活动是在虚拟空间上,通过提供与基本信息增值活动相关的价值活动以对其进行支持,主要活动如下:

1.信息技术平台。它是餐饮企业虚拟价值链的基础,为各环节提供信息技术与支持,主要包括物料需求计划、制造资源规划和企业资源规划三大部分。物料需求计划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系统观点的指导下,为餐饮企业提供满足生产所需各类原材料供应的手段,可以改善传统方式中原材料供应不及时、库存量不足或过大、资金周转时间长等问题。制造资源规划是从餐饮企业生产全程考虑,利用企业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统筹管理,依据最优化理论,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消耗、提高生产率。企业资源规划是为实现对整个供应链的有效管理,从顾客角度出发,合理调配企业各种资源,最大化地创造价值。

2.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构建由餐饮企业领导层、人力资源经理、各部门经理和员工共同参与的纯web应用的人力资源管理平台,核心是绩效管理体系,还包括招聘信息、网络培训等各人力资源管理环节,以提升组织管理能力和战略执行能力为最终目标。

3.技术开发。技术开发是餐饮企业价值活动顺利实现的保证,涉及餐饮企业虚拟价值链的所有价值活动,除了信息技术外,还包括管理技能、服务流程和生产工艺等。在虚拟价值链中,技术开发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创新,包括对虚拟价值链中各个价值活动及其相互联系的创新,甚至包括对虚拟价值链本身的创新。它是餐饮企业进行价值创造、提升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4.网上采购。餐饮企业通过在虚拟空间中的信息管理和控制来联系供应商以实现网上采购,加强了餐饮企业与供应商的信息交流与合作,有助于纵向整合供应商,从而降低采购成本,提高采购效率。在信息技术和物流业发达地区,还可以做到随时采购,增强采购的灵活性,大大降低库存成本。

(三)餐饮企业虚拟价值链的特点

1.非物质性。餐饮企业虚拟价值链的各价值活动的对象不再是物质资源,而是信息,信息加工能力将影响餐饮企业的经营。信息资源以爆炸般的速度递增,其丰富性和易获得性降低了成本,从而使餐饮企业通过信息的加工利用获得成本优势。

2.灵活性。餐饮企业通过利用虚拟价值链,一方面可以通过对信息的多层次、多类型的灵活加工,为餐饮消费者提供多样化的服务,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另一方面还可以在各个价值环节上向消费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迅速地以新颖网络平台提供给消费者,实现多个价值增值点,给消费者创造价值。

3.独特性。在餐饮企业的传统价值链中,其产品的同质性较高。但在虚拟价值链中,餐饮企业利用信息创造价值,由于信息的多样性和个性化,各餐饮企业的虚拟价值链也体现出个性化,不易为竞争对手模仿,创造差异化的价值。

4.持久性。餐饮企业虚拟价值链的实质是企业通过长期的经营实践,形成的内隐性经验与技能在信息加工利用的显性表现。这种长期的自身发展经验与管理技能是难以模仿的,形成虚拟价值链的持久性,有助于企业保持长远的竞争力。

餐饮企业虚拟价值链的整合与价值创造

(一)利用餐饮管理软件系统提高效率

将信息技术引进餐饮业,实现烹饪技术的现代化是提高餐饮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利用最新的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将传统价值链中的一些价值环节虚拟化,提高效率,节省人力资本,有利于服务标准化。比如点菜这一环节,传统餐饮中需要专业点菜员不但了解营养学知识,还要牢记各种菜肴的配料成分及特色,而且还能够快速了解消费者需要和口味爱好,从而才能更好地提高点菜服务。相比之下采用现代信息技术点菜,方便快捷。目前有三种方式,一是基于普通电脑,二是基于触摸屏,三是采用无线点菜系统,而无线点菜技术又有基于红外技术和基于无线网络的技术。餐饮系统采用最多的触摸屏,将各种餐饮品信息输入电脑,让消费者自己根据喜好自主选择,消除了信息不对称的障碍,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而点菜员只需掌握操作技术,提供简单的协助即可。

此外,餐饮企业可以利用电子收银机,来提高销售服务的准确度和速度;还可以利用自动控制设备如温控、时控、量控等设备,来控制产品的生产加工过程,提高产品的标准化程度和精准度;还可以利用相关计算机软件系统,帮助消费者进行营养分析,并指导其消费。餐饮企业要通过加工工序的重新设计、新型调味料的开发和应用、现代化加工设备的开发和使用等等,实现烹饪工艺的标准化,从而实现烹饪的现代化。如麦当劳的高度自动化厨房,有效传递虚拟价值活动,实现标准化生产。

(二)利用互联网实现内部资源共享

餐饮企业可利用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进行超越时间空间的信息传输,在企业内部实现资源共享,加快资源在虚拟价值链上的流通速度,提升核心竞争力。餐饮企业通过内部网络和移动终端,建立各部门虚拟价值链,提高各部门沟通效率,如餐饮、客房、营销、财务、康乐、人力等部门,形成财务获利链、顾客服务链、员工学习链等,实现各部门资源的融会贯通,加快价值流动速度,增加内部顾客价值。

(三)利用移动互联网加强与顾客互动

餐饮企业与消费者通过网络和移动互联网,可以全方位实现24小时一对一互动,提高餐饮消费者的体验价值。餐饮企业可以应用移动互联网平台,如微博、微信等以及各种移动app,传递餐饮品特色,提高知名度。如餐饮移动平台淘点点,面向商户和消费者主打点菜功能,消费者在参观就餐时可通过淘点点下单支付,更为方便快捷。还有各种手机叫外卖app,如到家美食会、锦食送等,提供了多样化的与消费者直接沟通的平台。餐饮企业还可以利用自建的app,将产品信息和促销信息与社交娱乐充分结合,通过会员活动,提高顾客价值创造和顾客忠诚度。

餐饮企业实体价值链与虚拟价值链的整合与价值创造

餐饮企业虚拟价值链是实体价值链在信息领域中的延伸,它将餐饮企业间的竞争从物质资源的利用转向信息资源的创造性利用,餐饮企业应将二者加以整合,以提高核心竞争力。

(一)将餐饮企业实体价值链与虚拟价值链无缝联接

如图1所示,餐饮企业的虚拟价值链是实体价值链在虚拟空间中信息增值过程的反映,每个环节都可以和实体价值链对应起来。因此餐饮企业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两者无缝联接,提高价值创造效率。餐饮企业对实体价值链各环节价值活动中的信息进行收集、组织、挑选、合成和分配,形成有机整体,构成虚拟价值链上的信息增值活动。此外,虚拟价值链上的各个信息增值活动,有助于实体价值链上的各价值活动主体的沟通,提高价值在价值链上的传递速度,增强竞争优势。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餐饮企业实体价值链与虚拟价值链之间进行整合

餐饮企业在实体价值链的各个活动中整合虚拟价值链,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可以创造更多价值。在原材料采购活动中,餐饮企业与原料供应商进行信息交流,增加供应商价值链与餐饮企业价值链的其他接触点,获得成本优势。在销售过程中,餐饮企业不受空间时间限制地提供信息,实时和顾客进行交互式沟通,大大提高了餐饮企业的营销效率。而且通过对大数据的信息管理,餐饮企业可以准确把握顾客需求,预测消费者偏好,提供更为精准的产品和服务。在技术研发活动中,餐饮企业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共享数据资料,超越时空限制,汇集各地精英进行研发设计,大大缩短研发周期。另外,还可以邀请供应商和买方参与到设计工作过程中,使供应商及时了解企业所需原材料并及时改进,使企业设计出最能吸引消费者的食品,而不用多次进行市场试验和试销,可以降低新食品开发成本。

企业信息化价值篇8

关键词:会计信息价值会计信息价值链会计信息价值链模型

一、会计信息的价值

(一)文献梳理

目前,学术界对于会计信息的价值尚在讨论中,多数学者将会计信息当作商品来研究其价值,如朱灵通等人认为“会计信息商品属性体现为价值、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三者既有一般性,又有特殊性”。在这一论点下对于会计信息价值又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会计信息没有价值,如李志等人认为“会计信息商品是一种非完全型商品,定期对外无偿报送的外部会计报表,没有进入市场交换,虽有使用价值却无价值,不属于商品范畴”。另一种观点认为会计信息有价值,如郑济孝认为“会计信息的价值在于会计信息为会计信息使用者表达了关于公司经营状况的增量信息,会计信息使用者通过对这些增量信息的解析、调整优化决策方案,指导管理层利用会计信息调整企业的各类投资和生产决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优化资源配置,最终提高经济效益。”

(二)会计信息的价值

由于受到商品论的约束,对于会计信息价值的研究进展并不大,本文从生产要素的角度对会计信息进行研究,认为会计信息是一种特殊的生产要素,它不仅有使用价值,而且比一般生产要素(如材料)能创造更大的价值。

首先,会计信息是一种必须的生产要素,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众所周知,现代化生产经营是一个复杂工程,是工作流、财产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四大要素的有机组合,然后汇成整个企业价值,四者缺一不可。会计信息流在其他三种流之间传递信息,引领流向,并将它们有机地连接起来,起到中枢神经的作用。如果企业的销售部门和生产部门没有信息沟通,就会出现要么脱销要么产品卖不出去或增加库存;采购部门与生产部门没有信息沟通,就会出现原材料供应不及时而影响生产,或者采购的材料质量不合格而影响产品质量,甚至造成浪费。

其次,会计信息的价值主要从三个方面实现:

第一,会计信息本身的价值是企业价值的一个组成部分。会计信息是财务、会计部门通过制作和收集原始数据,并将这些零星数据加工成会计信息,由于原始数据反映了人类劳动的成果,在数据加工过程中也凝聚人类劳动,按照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会计信息是一种有价值的信息。会计信息在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发挥作用,但它不像一般实物构成企业价值实体,而是像无形资产一样在企业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中将其本身的价值转移到了企业价值中去,成为企业价值的组成部分。

第二,有助于经济决策为社会经济创造更大的价值。会计信息的特殊之处在于它为社会经济服务创造出比它本身更大的价值。首先,为组织以外的单位和个人提供有用的信息,有利于其进行经济决策,大大地避免了生产经营风险,有效地配置了社会资源。其次,为组织内部的各种决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1)会计信息对组织的战略决策的支持。组织战略包括财务目标、内外部销售趋势、长期运营计划以及长期人力规划等,战略决策的核心部分是财务目标。战略决策的基础和实施都离不开财务数据的支持,如营销成本、资金成本、人力资源成本和管理成本等,它帮助组织最高管理层作出最优决策。(2)会计信息对组织的管理决策的支持。组织的管理决策包括评价投资和风险、资金精益管理、市场销售和成本分析、生产任务和成本以及质量的监控、工资成本控制等,在这些决策中,会计信息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如评价投资必须依据资金成本的高低、项目净现值多少以及风险分析等财务资料才能在多个方案中作出最优方案的决策。

第三,会计信息具有管理的功能。会计的管理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对未来经济活动的预测,会计依据历史资料结合现实的内外条件,采用一些科学的方法,对未来一定时期内的收入、成本和各项费用进行量化,如预算编制等。二是对经济过程进行成本控制。会计采取一系列的成本管理办法对产品的设计成本、材料的采购成本、产品的生产成本和产品的销售成本和其他有关的成本进行全方位成本监控,以达到降低成本、增加企业价值的目标。三是绩效管理。会计将经济活动分为不同的责任中心,以预算作为目标比较实际财务绩效与总预算绩效的差异,评价各部门在实现各项目标上的进展,以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评价各责任中心的绩效,找出导致差异的具体原因,为下一轮预算提供资料,由于绩效与个人的报酬和升迁联系,从而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

另外,会计信息是否进行交换,并不影响会计信息的价值。价值交换是衡量价值的尺度,两种产品进行交换,只能说明它们的价值相等,并不是价值实现。下面有三个假设有助于说明这个问题:假设一,如果一项物品实现了交换,并将其消费或使用,这时物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得以实现;假设二,如果一项物品实现了交换,让其闲置不用(或不消费),其功能没有为社会做出贡献,其价值是没有得到实现的,也可以说是没有价值的;假设三,如果将一项物品赠与他人,只能说明让渡了物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并不等于该物品没有价值。总之,物品的价值是在其使用过程中实现的,价值的大小是它作出贡献的多少。会计信息没有进行交换,是会计信息的制造者将会计信息无偿地让给会计信息使用者,这并不影响会计信息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二、会计信息价值链

(一)价值链理论

1985年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波特在他的《竞争优势》一文中提出价值链理论,他认为: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明。企业的价值创造是通过一系列活动完成的,这些活动可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类,基本活动包括内部后勤、生产作业、外部后勤、市场和销售、服务等;而辅助活动则包括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和企业基础设施等。这些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构成了一个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即价值链。

(二)会计信息价值链

波特的价值链理论也是研究会计信息价值链的思想基础,会计信息是企业价值链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会计信息的价值链又有自身的特点,其特点在于:会计信息有自身的价值模型和增值价值模型。

1.会计信息自身价值模型。会计信息自身价值增值是由一系列活动完成的,这些活动也可以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大类。基本活动是指财务、会计人员制作、收集原始数据并将其分类和汇总等活动,这些活动既包括企业内部各部门提供会计数据的活动,如采购部门提供的材料采购凭证、销售部门提供的销售和运输发票以及其他部门提供的费用凭证等,也包括企业外部提供会计数据的活动,如供应商提供的发票、银行提供的票据和税务部门提供的缴税票据等。辅助活动是除基本活动以外的其他活动。会计信息价值链有三个环节:(1)会计原始资料的制作或收集环节,也叫输入环节;(2)会计资料分类、汇总和制表环节,也叫处理环节;(3)会计资料输出和使用环节(见图1)。

2.会计信息价值的增值模型。会计信息从一些零星的经济数据经过循序渐进的增值过程变成了有价值的会计信息,会计信息作为一项生产要素贯穿于企业整个业务流程,在这个过程中会计信息不仅完成了自身的增值,更重要的是它反作用于这个业务流程,通过整合资金流、物产流和工作流,并对其加以管理和控制,使其优化组合,成本降低,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如图2所示。

三、会计信息价值链的增值策略

(一)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是指会计信息应当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的经济业务作出评估并对现在和未来的经济业务进行预测和管理。现代企业的经济业务是“四流合一”(资金流、资产流、工作流和信息流)的价值增值运动过程,会计信息在整个经济业务中起到中枢神经的作用,这是因为它把企业整个价值运动作为反映、核算和管理的对象,从而全面而系统地提供了价值运动过程的各种信息,并反作用企业价值运动,通过信息沟通,把资金流、财产流和工作流有机地结合起来。但从现实的会计信息内容来看(不管是外部报(下转第47页)(上接第24页)告还是内部报告)几乎没有工作流方面的信息,而工作流是整个企业价值运动的动力系统,如此重要的内容在会计信息里却没有反映,这是会计信息的缺失,如果会计信息把工作流也包含在内,将会大大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更有利于经济决策和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会计信息化建设要与人力资源建设有机结合

会计信息现代化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企业的会计信息现代化建设应该与人力资源建设相匹配才能创造更大的价值,这是因为人力资源是企业价值增值过程的核心要素,是会计信息的制造者和直接运用者,只要加强企业的人力资源,企业的人力资源才能具有运用会计信息的能力,才能使会计信息要素的增值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三)充分发挥会计管理和控制功能

会计信息不能孤立运行,它必须与企业价值链高度结合,成为企业价值链的要素之一,才能使企业价值增值。企业价值链简单地说包括设计、采购、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等环节,这些环节都是价值增值环节,如果加强会计的管理和控制职能(如预算管理、成本控制和业绩评估等),将会使得每个生产经营环节的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并且成本和风险最低,这样企业的价值才会最大化。目前我国的企业运用会计信息的管理和控制职能的水平不高,如一些企业没有科学的预算机制、内部控制制度松散等,从而影响了企业的效率。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时代,加强会计的管理和控制功能尤为必要,因为它可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企业管理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到企业乃至民族经济的生存和发展。

(四)加强内部控制,防止虚假信息

如果会计信息是虚假的,那么会计信息就毫无价值了。因此,组织必须加强内部控制,包括:优化内部环境,如企业组织结构、职业道德和诚信等;加强过程控制,如权责划分、交易授权、独立验证和充分记录等;加强内部审计,防止虚假行为,从而增强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四、结束语

会计信息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来源于企业价值运动,完成了自身增值,反过来为生产经营服务,在与其他生产要素高度结合过程中实现其价值。会计信息价值链是企业经济活动的纽带,引领企业价值运动的方向,并通过管理和控制等手段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郑济孝.基于信息经济学理论的会计信息价值研究[J].经济问题,2012,(12):115-117.

2.李志,钱艳娜.会计信息的价值实现分析[J].当代经理人,2006,(8):1645-1646.

3.朱灵通,方宝璋.论会计信息的物品属性和商品属性[J].2010,(6):123-128.

企业信息化价值篇9

关键词:价值链财务风险风险控制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但如何应对已经成为企业亟需解决的难题,而有关价值链的管理理论也是在此种大环境下提出的。

在新的环境下,企业面临着内部风险,还有与上下游企业间的协同缺失风险,要完全消除风险及其影响是不现实的。为了抵御风险,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加强协同的重要性。价值链理论的引入,为节约物流成本,优化资金流、信息流,加强上下游企业的沟通、互信和协作带来了一种新型的管理理念。这样无疑为企业的风险控制提供了一个新型的视角,即站在整体价值链的高度去分析风险,了解并化解造成风险的诸多因素,从而使企业风险最小,实现价值链上企业价值最大化。

价值链管理理论及其企业协同概况

(一)价值链管理理论

美国哈佛商学院著名战略学家迈克尔•波特在《竞争优势》中提到“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价值链理论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许多学者对之进行了研究,价值链管理理论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已经从在企业管理某一领域的应用,扩展到所有的业务流程中,通过系统和标准化的方法,考察各环节的联系,从而促使价值链优化。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价值链管理对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性,并将之运用到企业的生产实践中,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20世纪90年代以来价值链理论就逐渐融入到企业运营中了。

价值链是分析价值运动的工具,它将各种经济活动相互之间的关系与价值传递联系起来,把企业价值链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企业内部各个环节之间存在着内部价值链,上下游企业之间存在着纵向价值链,还有同类产品竞争者之间的横向价值链等。为了方便研究,本文把价值链归为两大类:内部价值链和外部价值链。企业内部价值链是指存在于企业内部的为顾客创造价值的基本活动和辅助性活动,与企业内部价值链相对的就是企业外部价值链,主要包括行业价值链和竞争者价值链。

价值链管理就是通过将企业的生产、销售、财务、人事等方面有机的整合起来,做好计划、协调、监督和控制等各个环节的工作,使其成为相互关联的整体,真正按照“链”的环环相扣的特征实施企业的业务流程,使各个环节既相互关联,又具有处理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的能力,使企业的供、产、销形成价值链。一个企业不仅要对企业内部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实施有效管理,而且还要求企业重视外部上下游企业的价值链,了解本企业在行业中所处的位置以及本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的关联。对行业价值链的分析有利于上下游企业间通过整合来重构供应商价值链、企业价值链、销售渠道价值链和买方价值链,降低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

价值链管理的意义就是优化核心业务流程,降低企业的组织和经营成本,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与财务会计相比,基于价值活动分析的成本数据代表了产品或服务的实际成本,能对实际产生的成本提供一种较为合理的估计,并进行实时控制和评价,对企业的获利和风险控制做出准确的分析。

(二)我国价值链上企业协同状况

目前,我国价值链管理理论的运用还不成熟,处在探索和发展阶段,价值链管理的许多方面还不甚完善,企业间协同状况堪忧,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物流不畅。物流与企业的采购、库存、销售息息相关。由于企业在采购环节上存在与上游供应商的沟通问题,可能产生货物质量数量与合同要求不一致、送货不及时等情况。如企业与下游的客户出现供应与需求方面的信息不对称,可能造成货物的大量滞销、退货率高或者是生产的产品不能满足下游企业的需求等情况。

信息流不畅。信息流存在于价值链上每一个环节,内部价值链与外部价值链都必须依靠信息的畅通才可以维持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如果企业内部设计与生产的信息不流通,就可能产生设计部门对产品的设计意见不能有效的传达给生产部门,生产部门生产出不合订单要求的产品。

协作沟通不畅。主要指外部价值链上企业与上下游的企业之间、竞争者之间的沟通协作不畅,会造成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的增加,如互相压价等。竞争者之间相互挤压,给彼此的利润空间造成巨大压力,产生不良竞争、恶性竞争,最终损坏的还是企业自身的利益。

信用缺失。近年来中国每年订立的合同很多,而履约率只有一半左右,经济合同失效问题严重。由于产品质量、合同毁约违约等现象,导致企业价值链中断,生产经营活动受到严重影响,不能为企业和顾客创造价值。

资金流周转不畅。资金是企业的血液,由于信用缺失、物流不畅造成的应收款无法收回,大量的坏账,加上企业资金筹措方式不当可能产生负债率高,资金周转不灵,不利于企业的价值链,也对企业的正常经营产生影响。2006年的证券期货年鉴数据资料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从2001年为55.65%,2005年增长到71.68%,国有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为58%。

价值链上企业协同缺失风险的分析

价值链多参与主体、跨地域、多环节的特征,使价值链容易受到来自外部环境和链上各实体内部不利因素的影响,形成价值链风险。价值链风险是一种潜在威胁,它会利用价值链系统的脆弱性,对价值链系统造成破坏。按照本文对价值链的分类,价值链风险可分为内部价值链风险和外部价值链风险两类。内部价值链风险来自于企业内部组成价值链系统各要素,内部价值链上各个环节之间的变化和互动导致企业活动偏离目标的可能性产生。外部价值链风险来自价值链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互动,此类互动关系包括与上下游企业间的合作、与竞争者的竞争妥协、政治经济文化对于价值链的影响、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等等。以下重点介绍资金、信息、物流三方面的风险:

资金流风险。各上下游企业相互间提供的信用关系维持了企业价值链中资金的正常流动,各个企业间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关系。因此如果某一家企业出现资金危机时,就会造成上游企业提供的产品不能及时销售,下游企业则会因购买材料的延误而影响生产。不但会形成“三角债”,还有可能由于价值链的链状结构,一个环节断裂会很快传遍整个价值链,环环受到影响,产生一系列的反应。如果涉及的资金数额特别巨大,产生的影响也就恶劣,就像“多米诺骨牌”游戏那样,整条价值链都会陷入财务困境中,对整个社会经济环境造成不利。

信息流风险。价值链是企业之间松散的合作性战略结合,根据经济人假设,企业为了保证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会隐藏一些敏感信息和涉及商业秘密的信息(例如消费者的订货量),使信息失真,造成信息风险。信息的不对称会造成企业对商业情况的错误判断,进而做出错误的战略决策。而从价值链上每个企业的角度出发,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但是实际上往往每一个成员的利益最大化,并不一定带来整条价值链的效益最大化。这样的信息流风险就可能给整个价值链带来不利因素。

物流风险。在价值链中,上游企业应该能按照合同的规定,及时并按质按量地将企业所需要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交付,如果企业存在不同的上游企业,那么就要求这些供应商能够达到一种协同合作,使产品能够及时满足下一步的生产需要。否则容易出现供应链断裂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与企业联系的上下游企业的数目越多,价值链越长,物流方面存在的风险也就越大。

价值链上企业协同缺失风险的控制

(一)内部价值链风险控制

企业内部价值链由相互关联的环节构成,任何一项环节都影响和受其他环节影响,因而企业必须把握内部价值链作业之间的联系,才能有利于其风险控制。

资金风险的防范。针对价值链中可能存在的资金链断裂的威胁,首先需要制定预警机制,防范可能出现的危机,可以设定风险基金,留有补救的余地,作为风险产生时的缓冲资金。其次,在资金的日常管理方面,要注意销货款能否及时收回、资金利用是否合理、资金运用在长短期投资上分配是否合理、筹集资金的渠道是否单一等方面。

信息风险的防范。内部价值链上各个环节应对自己所拥有的信息在企业内部实现共享,以减少内部信息的不充分给企业带来的风险。如设计研发应该把自己的信息对销售和采购等充分说明,提高内部信息的透明度和各个环节的信任度。另外,企业可以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消除地域等方面的通信障碍,改善所有价值链成员的信息流,从传递渠道上减少信息不对称风险。如通过视频会议、远程技术支持。

物资风险的防范。企业在采购前应对几家上游企业的综合实力、信用、产品质量进行调查,择优选择并与之建立稳定的供应关系,这样有利于优质的原材料来源支持企业的生产或者销售环节。在销售方面,企业应及时了解市场信息和顾客需求,寻找长期合作的大客户,从而建立稳定的销售渠道,有利于避免产量大幅度波动或者产品的积压无法变现,使企业能长期稳定地进行生产,实现零库存。

(二)外部价值链风险控制

企业外部价值链上也存在资金、信息、物流等风险,因为资金流、物流、信息流贯穿价值链,这里主要讨论以下两个方面:信用风险控制和协同合作。

1.信用风险控制。一些企业为了在短期内尽快的进入市场,往往在事先未对应收款风险进行充分有效评估的情况下,与客户签订大量的赊销额度的销售合同扩大其市场份额。而后果是日后应收款回收困难,产生大量的坏账。还有签订的合同存在毁约、违约情况,这些都是因为信用风险给企业造成了经济损失。为了控制信用风险,企业应该采用以下措施:

设置独立的资信管理部门,配备专职的信用管理人员。由此对客户的信用情况作出判断,并建立客户档案,除客户的基本资料如姓名、电话、住址等以外,还需着重记录客户的财务状况、资本实力及历史往来记录等,对每一客户确定相应的abc信用等级。这里的信用等级并非固定不变也并非只有abc三个等级,企业只要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本企业的信用等级即可。对于不同信用等级的客户,要采取不同的销售策略及结算方式。信用良好客户如a级客户可给予优惠的政策,在赊销额、期限上和结算方式上采用稍宽松的政策。信用一般的客户如b级,可以结合行业的情况该客户的情况确定合理的信用期限。对于信用较差的c类客户,应该尽量避免赊销,采用现款交易或采用银行承兑汇票方式进行结算。对于信用等级,资信管理部门最好可以在一年或者一定时间内进行一次重新的考量,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情况。

注重合同管理。企业在签订合同时,要经过严格彻底的审核。在合同中,要明确规定交易条款并与客户达成一致意见。销售合同的内容必须符合国家法律规定,特别是付款形式、期限和违约责任都应具体、清楚、准确。签订合同时要在法律顾问的审核下进行,在出现合同违约毁约时,也应及时寻求法律帮助。

2.协同合作。优化企业自身的价值链,形成协同效应。所谓协同效应,是指企业在战略管理的支配下,企业内部实现整体性协调后,由企业内部各活动的功能来耦合而成的企业整体性功能,它远远超出企业各战略活动的功能之和,可以简单地表示为1+1>2,即企业的整体价值大于各部分的价值之和。这样的价值增值,为企业带来了很大的竞争优势。因此,我国企业应该在优化企业内部的价值链的基础上,使企业的采购、生产、营销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协调统一,以及在外部的上下游企业资源上共享、资金上互补、人员合理流动等,从而充分发挥企业整体价值链的协同效应。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因为与外部价值链上的企业缺乏沟通协作而造成成本的浪费。具体有以下几种:

整合单体企业优势,共同降低经营成本。通过合作可以优化配置各个企业的资源,实现取长补短、降低成本的效果,使优势更为突出。从而使合作企业依靠高效率和较低的经营成本赢得更多的利润,占领更广的市场。

实现企业资源的共享。外部价值链上各个企业间的资源具有的差异性,如果企业所拥有的某一资源在其领域内占据优势的话,那么它必然在此项上优于其竞争对手。但各个企业绝对不可能掌握所有的优势资源,如果相对完全封闭,也许并不一定能实现资源的最优组合。这样就为价值链上企业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供了前提。企业应当认识到优势不是完全依靠单一的优势资源来达到的,资源的最优组合更为有效。

构建产业集群。在某些情况下,单一的企业难以独自承担相应的投入,如果是大规模的集群,就可以产生规模经济,产业集群可以共同投入生产资源、优化资源配置、降低投入成本、减少运输费用,也可以共享资源和信息。其中也要考虑到企业间的信用问题,上下游企业应建立在互惠互信的基础上,在供、产、销的各个环节上的合作,才可以使产业集群的效果发挥得更好。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经营竞争的日益加剧,价值链管理已经成为企业取得优势地位的关键性管理活动。随着价值链长度的增加或者变化,价值链上的企业越来越多,价值链的结构日趋复杂,其复杂性导致价值链的风险尤其是其财务风险的增加。财务风险直接影响到企业正常的经营活动,要实现价值链高效安全地运作,就必须针对内外部价值链的财务风险实施恰当的风险管理来减少或化解风险,达到风险控制、优化价值链的目的。控制价值链上的财务风险,就必须考虑到内外部价值链上财务风险的异同,有区别有重点的进行处理。在这样的基础上对资金流、信息流、物流、信用和协同方面的风险的综合控制,建立相应的预警和内控制度,企业才可以逐步完善价值链管理,才能日趋成熟并适应瞬息万变的经济市场。

参考文献:

1.林钟高.价值链与价值管理问题研究——面向价值创造的成本管理创新模式[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企业信息化价值篇10

[关键词]中小企业;指标体系;企业信息化

0引言

随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发展,国内已有一些学者开始研究企业信息化的评价问题,但对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问题却较少涉足。而企业信息化的评价工作和建设工作是同等重要的,科学合理的评价对于以后进一步建设起到反馈和控制作用,从而使企业信息化工程成为一个闭环系统。据统计,我国中小企业约有1500万家,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60%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中小企业平均每年增长速度超过20%。因此中小企业信息化是我国经济腾飞的关键所在。

一般来说,企业信息化的评价包括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和企业信息化效益评价两个方面。如何评价企业信息化水平及效益,是企业信息化的关键技术之一。但由于中小企业技术薄弱,资金不足,人员素质偏低,信息化重视程度不够,不能照搬大型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指标对其进行评价。所以,建立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主要从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标体系入手来建立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1国内对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2002年天津市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唐志荣等学者首次系统提出了一套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这套指标主要根据是2001年7月国家信息产业部的《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而建立的;2002年10月9日,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在北京推出第一个面向效益的信息化指标体系——中国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2004年天津大学的齐二石等学者根据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可比性原则建立了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从战略地位、信息基础设施、信息技术应用状况、人力资源、信息安全和信息技术经济效益等6个方面来评价制造业信息应用状况;2005年四川大学的肖素梅等学者从通用性与实用性的角度提出了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上述指标体系基本是针对大型企业或制造企业来进行设计的,其特点是:指标种类繁多,二级指标分得过细或者指标过于宏观,这些对于中小企业来说,都不是很适用。尽管肖素梅等学者建立的指标体系可以根据企业所属行业及企业性质的不同,选用部分或全部指标进行组合,形成具有行业特点的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但是文中也没有明确说明对于中小企业哪些指标更具有代表性。

鉴于此,笔者参照国内外的国家信息化指标体系和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并以上述各学者研究成果为基础,结合对广州市番禺区30多家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地考察,同时考虑到中小企业自身具有资金、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相对较弱的特征,以及中小企业实施信息化建设相对比较困难的现实,建立了一套具有可行性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2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笔者参照前面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结合对30多家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亲身体验以及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给出了中小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并从5个方面来评价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即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信息化基础建设水平、人员信息化水平、信息化效益水平和环境因素。

2.1中小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1)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评价体系的指标数量要根据实际需要而定,评价指标过多或过少都将影响评价的精度,应建立与中小企业特征相符合的信息化指标体系。

(2)综合性。指标体系应该能全面反映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

(3)可操作性。信息化指标体系所需的数据应易于采集,计算方法简明。

(4)可扩充性。信息化指标体系能够随着时间的延续,在内容上可以扩充。

(5)效能性。信息化指标体系能够反映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投资的成本回收能力。

2.2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通过对番禺区企业的实地调查,笔者发现企业所处的地方环境对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影响特别明显。而且在马莉等人的研究中也提到环境因素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影响,但其把环境因素作为一项评价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指标,笔者认为这样不是十分合理。因此,笔者在指标设计时充分考虑了环境对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作用,但不是把环境因素作为一项单独的评价指标,而是把它作为信息化评价的一个调节因素。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如图1所示。

2.3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的计算方法

(1)指标权重(w)的确定:选择相关领域专家分为两组。其中,一组专家按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打分,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另外一组专家按100分制进行赋值,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然后,综合两组专家的意见,初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最后,再以专家研讨会或函询方式最终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2)计算方法(分三步骤):

第一步,确定标准值(S)。有两种方法来确定标准值:第一种,在所有调查的n家企业中,选择20个指标中每项指标极大值作为对应指标的标准值,即Si=(pji|j=1,2,3Ln)max,i=1,2,3L20;第二种,在所调查的n家企业中,选择每一项指标的平均值作为对应指标的标准值,即Si=(p1i+p2i+p3i+Lpni)/n,i=1,2,3,L20

第二步,计算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eii(enterprisesinformationizationindex)。通过下列公式可以计算出某一中小企业的eii:

eiii=Σpiwi(j=1,2,3Ln)±5

公式中wi为该企业第i项指标权重,pi为第i项指标经过标准化后的值,标准化采用如下的方法,即pi=p/Si(公式中p为该企业第i项指标的统计值,Si为该企业第i项指标的标准值)。环境的影响主要是考虑到企业所处地区的经济水平和企业所处的行业会对其信息化建设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如果企业所处地区比较发达或所处行业信息化水平较高,我们从总分中减去5分,如果所处环境较差就加5分。

第三步,综合评价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国内外专家将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评判标准分为4个级别,即一级(高级信息化)、二级(中级信息化)、三级(初级信息化)、四级(初级以下信息化)。根据标准值的确定方法不同,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综合评价标准分别如下:

①每一项指标的极大值作为该指标的标准值

一级:eii≥80二级:65≤eii<80三级:50≤eii<65四级:eii<50。

②每一项指标的平均值作为该指标的标准值

一级:eii≥130;二级:100≤eii<130;三级:85≤eii<100;四级:eii<85。

通过对一批中小企业基础数据的调研,应用计算机软件(如SpSS,SaS,excel等)能够很容易算出各个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指数eii。

2.4中小企业信息化指标的解释

该指标体系是一个二级指标体系(从左到右依次为1~21),各个指标的解释和计算(计分)方法如下:

①指标1(信息技术支持从产品研制到投入市场的程度),该指标占4分。中小企业从产品的研制开始,再经过试制、试销到批量生产,直至投入市场,按时间的长短分为4个等级:时间为1个月以内得4分;时间为半年以内得

2.4分;时间为1年内得1.2分:时间为1年以上的得0分。

②指标2、6、7、9、16、17、18、19、20的计算方法相同,其得分为:用各指标所得百分率乘以该指标的分值;如指标2(生产过程自动控制水平),该指标占3分。这个指标表示中小企业全部生产过程中实现自动化控制的生产过程所占百分比,再将所得的百分比乘以3,即可得到该项的得分。其中:库存资金占用率=库存平均占用资金/全部流动资金;库存资金占用率减少水平=信息化实施前库存资金占用率-实施后库存奖金占用率/信息化实施前库存奖金占用率;资金运转速度增加水平=信息化实施后企业流动资金每年周转次数-信息化实施前企业流动资金每年周转次数/信息化实施前企业流动资金每年周转次数。

③指标3、4中都分为4个等级:综合评价为优的3分;为良的得2分;为一般的得1分;差的得0分。指标5从中小企业重大决策的信息获取水平以及决策质量的高低两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分为4个等级:综合评价为优的5分;为良的得3分;为一般的得2分;差的得0分。指标8按局域网带宽、数据流量、服务器容量、网速、安全性、可靠性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分为4个等级:综合评价为优的4分:为良的得3分;为一般的得1分;差的得0分。指标12对共享数据库的建设情况、专业数据库的个数、数据库中的信息利用程度等等进行综合评价,分为3个等级:综合评价为优的2分;为一般的得1分;差的得0分。指标21分为4个等级:综合评价为优的,即24小时可以完成财务决算得10分;10日以内可以完成为良的,得5分;20日以内可以完成为一般,得3分;差的,即1个月以上可以完成财务决算的得0分。

④指标10、11、13、14、15都分为3个级别:指标10中制度齐全并落实的得2分;制度齐全但落实不够得1分;制度不但不齐全,而且落实不够得0分。指标11中操作层、管理层和战略层都有信息系统软件的得2分;只要有一个层次有得1分;3个层次都没有的得0分。指标13中建立企业信息化委员会,由Ceo任组长,Cio任副组长,其他部门负责人为委员的得4分;设立it部门与其他部门平级的得2分;没设立得0分。指标14中一把手关心企业信息化建设并从总体上进行调控,其他部门负责人给予积极配合得5分;如其他部门配合不是很好得3分;一把手很少过问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得0分。指标15中能根据信息技术和管理技术的可发展性来进行战略规划,企业信息系统能按需要进行扩展和升级得3分;有较为长远的战略规划,企业信息系统能扩展、升级得2分;只考虑了信息系统目前的需要得1分。

3指标验证

在番禺区科技局生产力促进中心领导的帮助下,笔者对该区的30几家不同类型的中小企业进行调查。这里笔者从中抽出了10家有代表性的企业用文中建立的指标来对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进行综合评价。这10家中小企业的情况见表1。

注:材料信息均来源于调研过程中所发放问卷(为了尊重企业声誉,我们隐去了企业名称,用字母a~J代替)

运用笔者建立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将调查得到的数据进处理,计算出eii,见表2。

从上表可以看出,信息化水平最高的是C公司,处于信息化一级水平,即为高级信息化水平;其次是D公司;信息化水平比较差的是e公司。

4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