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初中历史学习方法指导十篇初中历史学习方法指导十篇

初中历史学习方法指导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02:47

初中历史学习方法指导篇1

一、运用教材探究

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历史新教材注重体现新课标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创新精神的培养,注重把课内与课外,历史和其他学科结合起来,把有利于比较、有利于多元解读、有利于多角度思考、有利于激发讨论、有利于师生对话的内容科学地组合在一起,如果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合理地、有机地穿插起来运用,一定会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1.依据教材的编排组合,引导学生探究

比如,学生在学习“二战后日本的崛起”这段历史时,可以引导学生把“日本大化改新”和“日本明治维新”联系起来,并提示学生注意这些重大事件分别有什么作用,特别是对日本的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学生在思考、讨论后得出答案:大化改新使日本从奴隶社会逐渐过渡到封建社会,明治维新使日本从一个落后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二战后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号资本主义强国。在联系、比较、思考、探讨后,日本的三次强国之路便一目了然了。

2.依据教材的课后练习,引导学生探究

新教材的课后练习设计,有不少题目就是很好的探究题。如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十四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课后练习中设计了这样一个思考题:汉武帝以前和汉武帝时期,西汉对匈奴的政策有什么不同?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教师指导学生搜集材料,通过研究比较找出答案:汉武帝以前,对匈奴实行退让和亲政策,到汉武帝时期,则对匈奴实行大规模的武力反击。这种政策变化,自然和汉武帝的雄才大略有关,但归根到底还是取决于西汉国力的变化。

因为国力的强盛与否,是决定战争胜负的物质基础。再比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其课后练习的“活动与探究”的第一题:《辛丑条约》签订以后,有人指出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这种说法是否有道理,为什么?教师提示学生仔细研究条约内容来寻找答案。所谓论从史出,依据事实我们自然可以得出结果:这种说法是正确的。通过《辛丑条约》,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进行了又一次骇人听闻的经济掠夺,并使清朝的都城置于帝国主义列强的武装控制之下,最终确立了清政府为帝国主义列强忠实走狗的地位。所以说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像这样的练习设计,有深度、有质量、有启发性、有综合性。在教学中如果能信手拈来,为我所用,一定会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获得多方面的收获。

二、创设问题探究

所谓问题就是指疑点。它是探究学习的核心要素。教师在教学时要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并从不同角度设计问题,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掌握思维方向,以达到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探究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目的。具体方法有:

1.抓住关键词句,设题探究

如,学习“美国独立战争的意义”时,可以提出如下问题:“美国独立战争的性质是什么?”“为什么独立战争即是一次民族解放战争,又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独立战争的国内和国际意义分别是什么?”学生在探究问题过程中,教师提示抓住关键词:“既是……又是”“结束”“实现”“确立”“有利于”“推动作用”等。这样学生能抓住主旨,加深理解。

2.抓住问题的焦点,设题探究

我在教学《秦王扫六合》时,对学生提出问题:“秦始皇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人说他是千古一帝,又有人说他是历史上少有的暴君,你赞成哪一观点?”探究的过程中,课堂成为学生思维训练的场所,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的主人。

3.联系实际,设题探究

“历史与生活同在”,生活有多广阔,历史就有多广阔。在教学中,如能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调动他们的情感体验,一定会取得最佳的探究效果。如学习抗日战争这段历史时,指导学生采访身边参加过抗日战争的人,亲耳聆听他们讲述那段惨痛的历史。带领学生参观本地的抗日战争的遗址,亲身体会那段硝烟弥漫的历程。这样,就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交流生活。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历史,生活也是最好的课堂。

4.学生自提问题探究

思维自问题始,让学生提出问题是最高形式的思维。让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他们“喜欢寻根究底探究问题”的习惯非常重要。在讲述“英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这一知识重点、难点,我指导学生这样提出问题:

问:两国资产阶级革命在原因上有何相同点?

答:两国资产阶级都想掌握政权,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

问:领导阶级相同吗?

答:都由资产阶级领导。

问:革命动力是否相同?

答:人民群众在革命中都起了推动作用。

问:影响相同吗?

答: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其他国家革命都有很大影响。

三、开展活动探究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历史实践能力。而培养历史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实践。为此,历史新教材也相应增加了“综合性学习内容”,它强调学生的历史实践活动,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在研究与探索中、在有趣的活动中学历史、用历史。

初中历史学习方法指导篇2

关键词:新课程;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7-0127-03

“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是历史教学界的一个老话题,也是高中历史教学中无法回避的一个重要课题。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一方面是学生基于学习方法层面的转变,基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升华,基于知识方面的结构化、系统化。另一方面,则是强调“教师”在教学观念、教学方式等方面的提升。

一、研究初高中历史课标是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基础

高中与初中历史课程都属于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之间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两者的联系与差异如下:

1.课程理念的联系与差异。初、高中的历史课程标准理念都包括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形成对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四个方面,可见,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指导思想上具有统一性。在此基础上,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增加了对“关注现实、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课程设置的多样性”的理念,体现了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特点和要求。

2.课程目标的联系与差异。在知识方面,初中历史课程兼顾了历史知识的时序性和系统性;高中则更强调历史知识的专题性。在能力方面,初中要求掌握基本的历史能力,高中除了进一步培养学生通过各种方法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之外,更强调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初中主要要求学生通过探究、合作学习,在积累历史知识的同时感知历史、对历史的发展形成初步的认识。高中则重点强调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探究的方法、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同他人合作和交流学习的能力。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都把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放在首位。但在初中,主要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科学的态度和一定的国际意识;高中则强调了对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和历史意识的培养。

3.课程内容的联系与差异。中学历史教学的主要内容都是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初中主要以主题的形式,基本按照历史发展的线索,要求学生初步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及其基本规律。高中课程对历史知识的体系进行了重新组合,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原则,以专题的形式构建了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内容。这样,避免了初中和高中历史知识的简单重复,更有利于高中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但主题是专题学习的基础,专题是主题学习的提高和深化。

二、研究学生是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前提

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教学设计要围绕学生的学而展开,因此研究学生是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前提。

1.研究学生历史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古人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高一学生刚从初中走过来,他们在初中阶段历史学习的状况怎样?基础如何?高中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对这一主体的历史学习情况必须有所了解,否则,衔接就无从下手。同时,高中新课程历史内容多、涉及面广、跳跃性大、课时有限,老师往往感叹教学任务无法完成,如果我们了解学生在初中所学、所知,那么,高中历史教学则可在“心中有数”的基础上,使我们的教学详略得当,从容调控。

2.研究学生历史学习的思维差异。在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处于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的阶段,而研究表明高一年级就是学生思维转型的关键期。高中历史新课程恰恰注重对学生的历史思维训练,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研究学生学习方式的差异。高一学生的学习方法处在从被动记忆向自主探索转变的过程中,初中生依赖性较强,更多的习惯于教师传授知识,他们普遍养成了“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考试考什么”的学习模式。但是,高中教材内容多、课时紧,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充分发挥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完成学习任务。而大部分学生还以老一套的被动学习方法对待高中历史学习,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和掌握正确的听课方法,上课听不懂,跟不上,不得要领,不能很好的理解知识。

总之,教师是否对刚进入高一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认知等规律有清醒的认识,这是决定初高中历史教学能否顺利实现衔接的关键。

三、采取正确的对策是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中心环节

要顺利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要求教师必须采取正确对策:

1.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好奇心出发,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去体验学习的快乐。这样,学生既可以充分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又能够感悟历史所带给他们的丰富知识和深刻的人生哲理。以历史教材中丰富、高尚的人文品格、人文素养、人文精神,培养学生学会用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矫正学生的心理偏差,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使高一年级,成为学生人生中一个新的健康完美的起点。

初中历史学习方法指导篇3

关键词:材料阅读法历史教学衔接应用

初中历史开卷考试,学生习惯于翻书作答,记忆量较少;高中历史闭卷考试,学生必须理解和记忆知识内容。如何搞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初中历史教学应该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如何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历史教学特点,渡过学习历史的难关,这些都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我通过不断探索和不断实践,尝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给学生正确阅读材料的方法,使学生通过对历史材料的阅读加强对历史史实的理解和记忆,从而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自然衔接。

一、指导精读历史教材,实现学习习惯的自然衔接

1.指导阅读历史教科书

指导阅读历史教科书可通过带读、导读到自主阅读三个循序渐进的步骤达到学法指导的目的,为高中阶段的大量阅读储备充足的能源。

(1)第一步骤:带读

所谓“带读”,就是在老师的带领下阅读,主要在七年级刚入学的新生中进行。教师要多花一些时间对教材进行带读,带读要从课题入手,根据课前提示,以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影响)为线索,带着学生逐句、逐段地领读,教会学生如何看地图、识图表,指导学生归纳要点,要求学生在书上的关键字词句、重点、注意点、容易混淆点、不理解之处分别做上各种记号。带读阶段要特别注意关键字词句的寻找,这不仅是阅读速度提高的关键,更是阅读质量的保证。只有抓住了关键字词句,才能迅速提炼出有效的历史信息。例如,在学习《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时,不难发现,课题中就有两个关键词:农耕、原始。“农耕”比较好理解,指的是在土地上进行耕作、种植,它意味着有比较固定的工作场所,与人类的定居生活紧密相连。“原始”在这里可以理解为“最初的”“最古老的”等意思,它点明了人类“最初的”农耕生活是“最古老的”,是从种植水稻和粟开始的。同时,从这里的“原始”还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从目前的研究发现来看,最初从事农耕生产的原始居民是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原始”说明当时的耕作水平还是比较低的,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他们在耕作时所使用的工具,以加强理解。通过这两个词的带读,学生对本课内容的掌握应该就比较到位了。

(2)第二步骤:导读

所谓“导读”,就是教师要精心设置问题,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注意“梯度”,并设计好“台阶”,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拾级而上去获得问题的答案,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问题答案的得出而自然地实现知识的掌握。例如《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有一个很重要的历史概念――“一国两制”,教师可以设置问题“‘一国两制’中的‘一国’指的是什么?”“‘两制’指的是什么?”“一国两制在哪些地区已经得到成功的实践?”“一国两制有怎样的历史和现实意义?”通过问题的解答,让学生明白“一国”是“两制”的基础和前提,“两制”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实施的,它为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方向。

(3)第三步骤:学生自主阅读

经过带读、导读,学生已经基本上掌握了阅读方法,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迅速地进行自主阅读了,在阅读过程中可以就困惑的问题与同学进行交流,还可以向老师请教。这样,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在分析、判断、比较、综合、归纳的基础上自己得出结论,最大限度地深化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再通过教师的讲授,教学目标就自然地实现了。

2.识别和运用历史地图和图表

历史地图和图表是初高中历史学习中要大量接触的历史材料,是教科书内容的重要补充,是学习内容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学会阅读历史地图和图表,领会其所蕴含的历史信息,是初高中历史学习的重要任务,也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

(1)识读和运用历史地图

识读历史地图首先要了解地图的名称,它是地图的主题,也是地图的灵魂。历史地图一般都配有图例,识读历史地图的关键步骤就是认识图例,认识图例所包含的历史信息,并用其来指导读图。例如,图1是在学习九年级《世界历史》上册时用到的《新航路的开辟》图,图的名称指明了这张地图的主题是讲述历史史实――新航路的开辟。图例用四种箭头来表示四位航海家的航行路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识读地图可以得到四位航海家的相关历史信息。

在识读地图的基础上,运用地图,为做好初高中的衔接,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很多历史问题,如:为什么这些航海家大都从欧洲的葡萄牙、西班牙出发?他们的目的是什么?他们的行动会给这些国家甚至当时的世界带来怎样的影响?在解答这些历史问题的同时,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2)识读和运用历史图表

“历史图表”中的“图”是指除了历史地图以外的其他历史图片,“表”是指为归纳某一历史内容或说明某一历史问题而绘制的表格。在初高中历史教学中,图表的应用是非常普遍的,因为在图表中蕴含着众多的历史信息。因此,对历史图表的识读和运用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方法。例如,从图2中可以非常直观地看到:这是一个台历造型的建筑,在它的右边一页上部是一个日期,写着“1931,9月小,18,星期五”的字样,日期的下面是几个隐约可见的骷髅和无数的弹痕。左边一页镌刻着几行字,写道:“夜十时许,日军自爆南满铁路柳条湖段,反诬中国军队所为,遂攻占北大营。我东北军将士在不抵抗命令下忍痛撤退,国难降临,人民奋起抗争。”通过观察、阅读,再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学生很容易就联想到“九・一八事变”,就会想起“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开始了局部抗战。历史图片得到了很好的运用。

另外,对表格的识读和运用也是非常关键的。例如,我在一节课中曾经用表1说明“包产到户”给凤阳县小岗村的农民带来的变化,内容简洁明了,学生也非常容易理解。

表1“包产到户”一年后的情况

粮食总产13.3万斤相当于“”期间年均产量的4倍

油料总产3.5万斤相当于之前20年产量的总和

交售粮食6.5万斤自合作化后第一次向国家交售余粮

交售油料2万斤自合作化后第一次超过任务80倍

归还国家贷款800元第一次归还国家贷款

人均收入400元是1978年22元的18倍

二、推荐泛读历史读物,实现培养人文素养的自然衔接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我们中学历史教学的一大任务。《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以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历史,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人文素养,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也规定:“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坚强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综合初高中课程标准中的这些规定,进一步说明了初高中历史教学都承担着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任务。

虽然初中学生的课业负担比较繁重,但人常说“读史使人明智”,同样也说明历史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任。因此,历史教师有必要向学生推荐一些可读性较强的历史读物,不断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加速其人文素养的培养。例如,《上下五千年》《世界五千年》等书籍内容短小精悍,有的篇目还配有插图,初中学生大都喜欢;《辛亥:摇晃的中国》《万历十五年》《大国崛起》《历史深处的误会》等具有一定深度和思维广度的读物则比较适合高中学生来阅读。

三、指导解答历史材料题,实现解题方法的自然衔接

解答历史材料题是材料阅读法最好的运用和检验。材料解析题在中高考历史中占有较高的比重。

不管是初中的材料解析题还是高中的材料问答题,在答题过程中,都必须先过材料阅读这个关,也就是说答题时不仅要了解和分析历史材料中文字表述、地图、图表的实际所指,而且要能够与具体的历史史实联系起来,对材料的内容进行辨析、综合、归纳之后进行综合的答题。

奥苏伯尔《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一书中指出:“学习理解书面材料中的潜在的意义,然后把理解到的潜在的意义同认知结构联系起来,才能是有效的阅读。”为了实现“有效的阅读”,在初中学生解答历史材料题时,必须引导他们注意以下几个步骤:

(1)认真精读材料,找准关键词或图表中的核心信息。

(2)迅速确定相关的历史史实。

(3)马上回顾相关历史史实的主要内容(核心内容)。

(4)看清题目要求。例如,题目要求“根据材料”,那答案一般就可以在材料中找到,若题目要求“结合所学知识”那就不能仅仅依靠材料阅读了,还必须要用到这一历史史实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来的那些内容了。

(5)按点作答,把阅读的成果用文字的形式表述出来。

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选择历史史料充实课堂,让完成历史材料阅读题成为初中学生的“必修课”,养成良好的习惯,为高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实现解题方法的自然衔接。

方法的习得、习惯的养成、高素质人文素养的形成,需要长期的、坚韧不拔的探索与实践。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为促进初高中教学衔接而进行的这些有益的搜索,还需进一步充实与完善,希望能取得进一步的收获。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11.

初中历史学习方法指导篇4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5)12-0205-01

随着当前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初中历史课堂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要想更好地帮助学生培养学习历史的兴趣与爱好,就对初中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举例来说,要求培养学生在最大程度上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一、当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特点与必要性

(一)当前初中历史课堂的特点

初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主要指的是教师通过对有效的教学方法的应用,帮助学生在知识掌握方面具备较之前来说更为有效的方法,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知识由少到多,由不会到掌握的情况。这一点有效地实现了初中历史课堂中的教学行为,帮助学生实现了个体的适应与不断反思。

其中,教学的开放性是指方式灵活,情景有趣,问题富有弹性的教学模式,这一点的内容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历史兴趣,激发其探究精神和创造能力。

(二)当前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必要性

创新初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行为,不单单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能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在当前初中历史课堂中应用有效的历史教学行为,不单单能够有效地提高历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更能有效地提升初中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与此同时,还能够为初中历史教学的发展与进步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自身的个人修养与爱国情操,以及正视历史的能力。

二、当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存在的不足与缺陷

(一)尚未建立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

当前很多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并没有对历史教学的目标进行深层次的理解与掌握,导致大部分的历史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不能合理地制订与学生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学习目标。这样一来,导致学生在历史课堂的学习过程中并未得到一定的进步和发展,并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在整个历史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学目标不是十分清晰,易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的掌握方法存在欠缺与遗漏,还可能导致学生对历史思考的减少,不能在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所以,当前的初中历史教师应当在备课阶段就积极考虑历史教学内容,再来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目标。

(二)初中历史教材的编制设置不合理

由于当前我国在初中历史教学教材使用上,存在极大的不同甚至是不合理的情况。这样一来,很容易将讲课教师的授课思路打乱,从而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情况存在极大的障碍,也会导致学生所学习到的历史知识具有很大的片面性。因而,在历史教材的编订过程中,务必要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能力。

三、提升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方法

(一)营造积极的历史课堂气氛

初中历史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务必要针对所教年段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来制订相适应的学习办法与目标。之所以这样做,主要原因就在于,这正是历史教师取得关键性教学成果的重要因素。因而,教师一定要保证自己已经将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进行了完整的讲授,从而指导学生掌握更多相关的知识与能力。

(二)优化历史课堂的教学方法

为了能够更有效地活跃课堂上的学习气氛,教师可以认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能够有效地优化教学效率。

举例来说,当历史课上讲解到南京大屠杀这个历史事件的时候,教师可以借助于已有的多媒体视频文件将当时的战争场面展现给学生看,这样更具感染力。再比如,当历史课讲解到李鸿章这位人物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场辩论比赛,引导学生将自己对李鸿章的不同见解与看法表达出来,等等。这些方法可以让学生自行收集相关资料,有效地拓展了相关的历史知识。

(三)整合初中历史教材

学校在编制历史教材的过程中,编撰者应当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流,确立清晰的编写思路和历史体系,提出具有发散性思维的课后思考问题。还应当综合考虑学生的认知、学习能力和心理特征等因素,对历史教材进行系统整合,做到时效性和客观性的统一。也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将回顾历史环节与热点结合,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总结

综上所述,初中历史的教学有效性对整个初中学习都有极大的作用,因此,在这个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对初中生进行引导与指导,并为日后的历史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付秀娜.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

[2]李红珍.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研究[D].苏州大学,2010.

初中历史学习方法指导篇5

初中历史探究学习实践体会新课改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因此,教师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探索符合教育规律和有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新路子。探究性学习,作为在我国教育工作者在新课改背景下探索出的新型教学模式,已被应用到实际的教学当中。因其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实际运用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本文对探究性学习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做了梳理,希望有助于探究学习教学模式水平的提高。

一、初中历史实施探究性学习的理论依据

(一)探究性学习的内涵

美国的教育专家施瓦布最早指出了探究性学习的内涵,他指出:“儿童自主地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掌握研究自然所必需的探究能力,同时,形成认识自然的基础――科学概念,进而培养探究实际的积极态度。”这就是探究性学习。探究性教学是一种教学方式,与探究性学习相适应,是教师所运用的一个基本教学方式。

历史教学中的探究性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具体的问题或者学习的任务出发,通过使学生主动地探索、发现、体验,掌握对各种历史知识和资料搜集整理的能力,并能够从中获得有效的信息,进而对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或者解释。在探究性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和相关技能,提高其历史问题探究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探究性学习的理论依据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问题的基础。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就必须进行实践。学生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过程中提高自身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摸索,发现问题,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这就是学习实践的过程。

2.建构主义理论也为探究性学习提供了依据,它认为,理论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所做的解释或者假设。而真正的解释源自于学习者在自身经验基础上经过总结得来的。学习应当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将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体系建构的过程,而不是教师将课本上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在知识体系构建过程中,教师应该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应该做学生自主学习知识的引导者、支持者和评价者。

3.主体性教育理论也为探究性学习提供了理论依据。主体性教育理论是指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按照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教育者通过组织各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活动,引导启发受教育者,努力把受教育者培养成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并实现自我的合格人才。在主体性教育实践中,课堂气氛的营造十分重要,教师要积极营造平等、宽松的课堂氛围。

二、初中历史教学探究性学习的实践

(一)初中历史教学探究性学习所应遵循的原则

1.遵循初中生心理特点的原则

初中生处于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想象力丰富,思维十分活跃,情感世界十分丰富,有着较为朴素的爱憎观。因此,初中生就像是一个可塑性很强的璞玉,如果雕塑的好,都可以成为一件了不起的艺术品。因此,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应遵循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在课堂的设计以及课堂氛围上,都能够对其成长起到促进作用。

2.遵循探究性学习过程结构的原则

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也是一种科学探索,而科学探索是有一定的过程的。因此,历史探究性学习过程应当参考科学探究的结构过程,依据本学科的课程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

3.立足于初中生学习认知能力

进行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要考虑到初中生的学习认知能力,也就是主动教学中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新课标明确指出,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技巧,具备初步探究问题的能力。

4.与初中历史探究学习的特点相结合

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相比传统的教学模式,具有主体性、实践性、体验性和开放性等特征。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必须结合这些特征进行教学,而不能偏离这些特征。这就要求教师要对探究性学习的特征有着深刻的理解,并能够在教学设计和实践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

(二)实施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教学的途径

1.探究性学习在常规课堂中的实施途径

在常规课堂上,渗透教学方法是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渗透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在教学前精心设计所要探究的问题,把探究的思想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教师要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营造活跃宽松的课堂环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允许学生自由讨论,开展辩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2.探究性学习在历史活动课中的实施途径

历史活动课是一种全新的课堂形式,是适应新课改要求而开设的。在历史活动课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应该遵循“以活动促发展”的理念,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模仿历史场景或者历史事件,扮演不同的角色等,通过形式多样的模仿历史的活动,提高自己对历史知识的认识水平,提升自己的历史素养,培养热爱学习历史的兴趣。

3.探究性学习在课下的实施途径

在课下,初中历史的探究性学习,主要依靠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自主性,通过主动阅读历史书籍、查阅相关资料、探究历史问题等,使自身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素养得到提高。

三、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实践的思考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实施探究性教学,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也有需要思考的问题。例如,如何避免历史探究学习的模式化,如何不断提高历史教师的素养,如何进一步提高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水平,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当中勇于探索,不断反思,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本着为学生成长成才高度负责的精神开展教学工作。

四、结语

目前,我国的教育改革深入推进,在新的形势下,教育工作者面临着如何有效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课题。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形式,已被人们所熟知,并应用到了实际的教学中。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不仅能够提高教学水平,而且有助于学生历史素养的提升。但在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对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做了探讨,希望能够促进探究性学习的不断进步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郝建彬.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反思\[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0,(05).

初中历史学习方法指导篇6

关键词:初中历史导入技能导入方法

引言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人们对课堂教学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当然对于历史这一人文学科的历史课堂教学亦是如此。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课前导入是首要环节和关键环节,是一节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导入”就像是一首乐曲的“引子”①,老师精心设计的导入,不仅能激发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对历史知识的求知欲望。对于刚上初中的学生而言,刚刚接触这门全新的课程,课前导入如何?对于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历史知识至关重要。因此,笔者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个人对导入技能的一些看法。

一、导入技能的概述

课堂导入是教师在上课一开始时的一种教学行为,主要是为了引导学生在心理上做好学习的认知准备,促使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目的和学习内容,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学习期待和参与需求,从而使学生投入本课的学习之中②。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课前导入是首要环节,也是一节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结合历史这一学科特有的性质,课堂导入直接影响本节课的教学质量。一个优秀的课堂导入,会将遥远的历史拉近学生,贴近现实生活,有效地把学生带入历史学习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导入会引导学生对原有知识进行重新组织,建立起与新知识的联系,使学生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③。

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导入技能的几种常用方法

导人方法的正确选择,会使整个历史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前导入的方法有很多种,可是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导入方法的选择尤为关键。通过笔者近来的观察与总结,认为以下几种方法更适合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导入。

1.复习导入法。复习导入法即通过复习旧课或原有知识对新课进行教学导入的方法④。这种导入方法可以使学生从以前学习过的旧知识自然过渡到所要学习的新知识中,这样不仅回忆、复习了旧知识,而且对所要学的新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在复习导入法时,一定要特别注意一点,我们在这里所说的旧知识,并不仅仅是指我们之前学过的知识,而是要与所学新课相关的一些知识,对新课学习有一定帮助的知识。

比如,我们在讲《王安石变法》一课时,就可以采用这种导入方法。在上课一开始,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商鞅变法》一课的学习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在秦朝商鞅进行一系列的变法措施使秦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取得了空前的进步,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封建国家,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之后的宋朝有一个人也进行了一种变法?为北宋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就是王安石。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走进北宋,领略一下王安石是如何进行变法,使积贫积弱的北宋得以发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的内容:王安石变法。”老师正确引导学生从以前学过的商鞅变法过渡到今天要学习的王安石变法。

2.设置悬念导入法。这种方法就是在上课一开始,老师就有目的地设置悬念,提出一些与本课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好奇心,由此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中。例如,在讲这一课时,老师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老师讲:“同学们,你们知道每年的5月4号是什么节日吗?”学生说道:“五四青年节。”那你们知道五四青年节是怎么来的吗?是为了纪念,那什么是呢?就这样老师一步步地引导学生,引起学生求知的兴趣和欲望,激起他们对本课的好奇心。老师提出各种问题让学生进行积极讨论,整堂课下来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效果事半功倍。

3.热点事件导入法。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如远程教育、网络课堂、翻转课堂、微格等已经广泛普及中学历史教学。学生了解新闻时事也是极其方便的,我们可以利用当前热点话题进行历史课堂的教学导入,利用热点话题进行新课导入有利于激发学生渴求新知的欲望,与当前热点相结合使遥远的历史变得生动有趣。例如我们在讲《抗日战争》一课时,可以利用去年我国举行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70周年纪念日”盛大阅兵进行本节课的导入。现在的初中生兴趣比较广泛,对于当今国事也比较关注,因此教师可以合理利用当前的热点事件进行新课导入。

4.故事导入法。相对于枯燥乏味的阅读历史课本,学生更愿意听一些有趣的小故事。因此,历史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以讲故事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调动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可以用于历史课堂教学的故事有很多种,比如一些重要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古代神话传说等。利用有趣的故事进行课堂导入要尽量简单化,导入时间需合理,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密切相关。从故事中提出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从而进入本节课的教学中。

5.影视导入法。如今大家都生活在一个信息化比较发达的时代,越来越多的历史知识、历史典故已经通过众多影视作品逐渐呈现出来。现在网络,电视已经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所以,我们可以把有价值的一些影视作品带入历史课堂中,把学生的兴趣变为他们学习历史知识的动力。

比如现在热播的电视剧“芈月传”,历史教师在讲有关秦国的历史时,就可以以这部热播的电视剧作为历史课堂的课前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影视导入法对于初中生这个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来说,是一种很有效的导入方法,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一些比较难的历史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整体的课堂教学质量。

总之,课前导入方法有很多种,历史教师可以根据课堂实际需要决定选用哪种方法。但是笔者认为依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以上这几种方法更为合适,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以上仅仅是笔者的个人观点。

三、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导入的积极作用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就意味着,对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而言,课前导入极其重要。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导入技能的合理运用有如下积极的作用。

1.一个精彩有趣的课堂导入,会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调动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满足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求知欲望,同时将营造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将遥远的历史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集中学生学习注意力。在课堂一开始,要将学生从课间闲散的状态中迅速拉回课堂中,一个精彩的导入设计是极其有必要,它将提高整个课堂的教学质量。

3.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课前导入不仅会引导学生回忆、复习我们学习过的旧知识,而且会为我们即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埋下伏笔,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帮助理清历史知识之间的联系,对后续的历史学习有积极的影响。

4.一个优秀的课堂导入,会为学生清楚地阐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即将所要学习的内容,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这为以后的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个有利条件。

导入技能的有效运用,会使整个历史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使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中轻松学习历史。

四、课堂导入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导入技能的合理运用使日常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同时对于导入技能的使用应该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导入要控制好时间。初中一节历史课是40分钟,因此教师要合理利用课堂的每一分钟,如果课堂导入时间过长,则会影响这节课教学内容的整体完成进度,最终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

2.导入要为本课的教学目标服务,简单明了。导入的设计必须明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突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针对性强。

3.导入要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课堂导入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和欲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自然过渡到本课的教学中。因此,初中历史教师设计导入应该针对学生实际问题进行精心设计。

4.课前导入方法应根据初中生的实际情况、本课教学内容进行合理选择与设计,并且要紧扣所要讲的教学内容,不能偏离主题,要选取学生比较熟悉和容易接受、理解的材料。

5.导入要具有启发性,与问题相结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利用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产生对历史知识的强烈好奇心。

结语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初中历史教师一定要特别重视课堂导入环节的不断更新和优化。课堂导入将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也将关系整体的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我们务必特别关注导入技能的研究,不断加强课堂导入的训练和方法的选择,努力提高整体课堂教学质量。

注释:

①陈辉.中学历史教学论新探(第1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215.

②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第3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94.

③陈辉.中学历史教学论新探(第1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215.

④陈辉,中学历史教学论新探(第1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216.

参考文献:

[1]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第3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陈辉.中学历史教学论新探(第1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3]朱汉国,郑国林.新编历史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叶小兵,姬秉新.历史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夏辉辉.问题解决:历史教学课例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6]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第2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7]田炜.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课堂导入方案的设计[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专业学位硕士论文,2013.

[8]华裕芳.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导入法探讨[J].考试周刊,2009(4).

初中历史学习方法指导篇7

新版课标要求学生,了解历史的时序,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对历史事物进行考察,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逐步掌握学习历史的一些基本方法。

历史教学中,要搭建明确清晰的历史发展时序,指导学生学会在具体时空条件下对历史事物进行考察,依据历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对历史事实进行正确的理解和判断。根据历史发展的时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知识,初步掌握学习的基本方法。笔者列举了需要掌握的年代,提供了一些便于操作的方法,以期达到有利于学生学习历史、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以普及历史常识为主,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的、重要的历史知识和技能,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了解历史的时序,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对历史事物进行考察,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逐步学会运用时序与地域、原因与结果、动机与后果、延续与变迁、联系与综合等概念,对历史事实进行理解和判断。”“逐步掌握学习历史的一些基本方法,包括计算历史年代的方法、阅读教科书及有关历史读物的方法、识别和运用历史地图和图表的方法、查找和收集历史信息的途径和方法、运用材料具体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等。”

现行的九年义务初中历史教材相对简略,有些内容之间跨度较大,“学习主题”不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能力,使历史的时序性、系统性受到影响,损害了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要使学生形成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除了要对有些内容进行补充外,还需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这尤为重要。

培养正确的时间观念,对学好历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历史史实的前因后果,时间顺序是不可逆的。历史不能假设,不能推到重来。历史的时序性决定着历史的唯一性。如果没有时间观念,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就无从分析,更谈不上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构筑历史发展的基本时序,在此前提下,指导学生学会在具体时空条件下对历史事物进行考察,搭建明确清晰的历史发展时序应当成为初中历史教学的基础工程。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以下的几种年代是要注意掌握的:

1.关系重大的具有关键性和决定性的历史年代。如各朝代的建立和灭亡时间,特别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长期诸侯割据的局面;公元589年隋的建立,结束了西晋以来长期分裂的局面等。从这些历史事件中可以引导学生掌握我国封建社会分裂和统一的基本情况。

2.对国内外有重大关系或影响的历史年代。如公元前138年和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公元1405~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1911年,辛亥革命;1919年,;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等等。

3.重大的文化现象及科技发明的历史朝代。如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特别是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产生的朝代;四大发明产生及发展的朝代;还有古代重要科学技术,如东汉张衡发明地动仪和浑天仪的时间等。

4.社会历史发展及历史分期的年代。如大约从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开始进入奴隶社会;从公元前475年战国时开始,我国进入封建社会;1840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等。

这些年代的记忆,应注意史实的内在联系。

指导学生利用教材中的大事年表、历史纪年表及单元活动课掌握一些记忆方法。

1.首先要培养一个明确的时间观念,特别是朝代顺序、世纪、公元的概念。世纪是历史上计年单位,100年为1世纪;10年为1年代,如1999年为20世纪90年代。中国古代史大致可以说,西汉末年以前是公元前,东汉建立以后是公元后。西周后期的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是我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2.对历史事件发生的一连串年代可用联想的方法帮助记忆。如1662年郑成功,21年后清军进入台湾,联想到是1683年。第二年,也就是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等。

3.对历史事件的起止时间用年代距离法记忆。如知道八年抗战,抗日战争1937年开始,经过推算就知道1945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等。

初中历史学习方法指导篇8

初中历史教学现状价值观一、初中历史教学现状

1.初中历史教学的特点

我们现在初中使用的历史课本,内容编写和版式的编排大都沿用以前的版本,而过去的版本缺乏一定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初中生由于处于心理发育阶段,死板的教学课本、教课内容、方式对初中生的吸引力小,激发其求知和探索欲不强。课本缺少可读性,课本和课堂内容过于陈旧化,让学生感受不到历史的厚重,从而觉得历史知识没有实际的实用作用,从而从心理上轻视历史,不愿意下苦功夫去学习。初中历史的教学特点是内容知识较为繁杂,时间性、记忆性的东西较多,在理解记忆的同时,很容易忘记或是记混,增加了历史学习的难度。

初中历史教学的形式创新度不够,学生仍旧处于被动地位,以讲解、讲述为主要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参与度不够、积极性不高,教学内容停留在说教范围内,无法提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历史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和要求,要能够形象生动的讲述历史知识,结合时代的发展,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课方式,使其与时俱进。

2.对初中历史教学重视度不够

在我们的传统教学中,向来有重理轻文的观念,而初中历史属于文科中的一大类。因此,初中历史长期在人们的偏见中生存,传统的观念认为历史学没有太多实际的作用,历史学科的深度和实用性行不如理科强。在这种情况下,历史学难以受到重视。

3.时代科技产品与教学融入不深

当下初中的历史教学采用的教学道具大都较为传统,一般都是采用黑板、粉笔等传统道具,而我们的社会却在进步,随着社会进步衍生发明的新型文明成果没有运用到实际的历史教学中来,历史学有很多形象和生动的地方是传统教学道具所表达不出来的,要想历史更容易为学生接受和学习,就应大胆引入当下新型的科技产品,辅助历史的教学,展现历史教学的多样性、形象性、生动性。

二、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性

历史是人类社会活动的记录者,初中历史教学中有许多典型事例和典型人物,这些知识的背后通常都影射着一定的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观,而初中生处在一个社会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对其进行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很有意义,而初中历史的背后就在教导学生要形成一个良好的道德观。因此,初中历史还担负着一个教育初中学生德育的工作。

我们的历史也可以说是一部哲学史,从我们人类社会的发展来看,我们人类社会发展到不同阶段,呈现出来的不同阶级状态,是有一定的哲学思想的,我们的国家从社会主义发展到奴隶社会,再发展到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再到现在的社会主义,这是可以总结出一定的规律来的,同时可以帮助初中学生更好地理解我们国家的制度和现状,增加对我国情况的了解和认同,学习世界历史,掌握不同国家的发展蜕变过程,可以了解到社会的丰富和多彩性。学习历史对其他学科也是有一定的辅助意义的。

初中历史中的突出优秀人物,可以对还在心理发育阶段的学生产生一定的冲击和影响,从而起到模范的作用,引导激励学生向伟人学习。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让学生可以更加直观的接受道德价值观教育。历史是客观发生的事情,以史为鉴,可以让学生吸取先人的不足,加以改进,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或是人生道路的指引都有着重要的教学意义。

三、增加初中历史教学的元素

1.增加情景教学

每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发生的特定场景和前因后果,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当时特定的场景出发,把事件发生的因素都考虑进来,并客观地进行分析,解释所产生的历史结果,同时作出假设和提问,如果当初没有这样,历史会有什么改变?如果历史中的人物是你,你会怎么选择,怎么做?你的想法和心理状态是什么样的,只要把握住大的方向,教师不必拘泥于细枝末叶的小节以及标准答案,发散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的思考。

每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时事事件,想要全面地了解一件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就要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法律、社会发展情况有一个了解,把学生设定在这样的一个情景里,使学生更容易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增加了其他学科的学习和了解,和其他学科达到一个相互支撑的良好局面。

2.增加教师员工的个人素质魅力

教师是初中生学习初中历史知识的一个比较直观和形象的渠道,由于初中生心理年龄不成熟,其很容易把对教师的个人主观看法同初中历史知识联系在一起。因此,初中历史教师要注意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教学魅力,教师在讲授知识所体现的情感和态度,会给学生一个最直观的冲击力,教师要能够带动学生的学习气氛,以情感渲染学习气氛。

3.初中历史教育中加强道德知识和道德情感的培养

历史知识中蕴含了很多人生哲理和道德知识,我们在向初中学生教授知识同时,要潜移默化将这些蕴含的东西传授给他们,我们的历史上有很多杰出的人物,让学生理解他们的道德行为和道德思想、规范自己的言行和品德,让学生对是非对错有一个清晰明确的判断和认识,知道怎么做是对的,是符合道德观念的;怎么做是错的,是违背道德观念的,将历史中的人物具体化、形象化,是学生更好更深入理解他们,产生从心底真实的共鸣,从而践行正确道德价值观。

四、实现初中历史教学的价值和意义

我们之所以学习历史,研究历史,是因为历史就是一面镜子,它可以使我们避免犯同样的错误,可以指导我们走向正确的道路,初中历史的教学,不是为了死记硬背,也不是仅仅为了取得较高分数,这样做是背离初中历史教学的初衷的,我们不仅要以史为镜,还要用它所显示的规律来探索未来发展道路,指引人生的前进方向,用更加具有深度的眼光和态度看待历史、学习历史,不仅符合我们大时代的要求,同时也是对初中生的一个要求。

初中历史教学的目的是开拓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思考归纳问题能力,指引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从历史知识里影射到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各个学科的教授和学习打下基础,我们的初中历史教学应在把握住大的方向下实现其真正的价值和意义,发挥出其真实的作用。

综上所述,是笔者对于初中历史教育方法和意义的思考,希望能够通过改进初中历史的教学方法、增加初中历史的教学途径,来最终达到初中历史的真实教育意义,帮助引导其树立正确道德观和人生价值观,为初中生的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敏丽.试论如何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J\].学生之友,2012,(2).

初中历史学习方法指导篇9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核心素养;培养探究

一、核心素养的概念

初中历史核心素养以学科认识技能为基础,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相结合,能够满足特定现实需求的综合品质和相关能力。历史核心素养是对学生学习历史之后所形成的独特的,具有学科特点的结果,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具有历史学科特征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学生必备的一种素养就是历史的核心素养,这是学生不可缺少的,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可以对学生的自身发展和进入社会后的适应能力提供一个好的基础,所以学生需要形成一定的道德修养与核心能力。初中的历史课本中有很多关于世界和我国的历史文化,老师可以通过对教材内容的讲解,让学生了解一定的历史文化,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二、核心素养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而初中的历史文化的学习与国家的教育教学要求非常相符,它是以培养历史核心素养为重要内容,需要每个老师重视。目前,我国中学生的史料认证的运用和态度意识很薄弱,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及其历史学习的方法都存在问题。因为历史在初中的考试分值比例中占很小的部分,所以很多学生都不太重视历史知识的学习,只把时间挂在数语英这些科目上,而一些历史老师一直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对历史的学习没有产生兴趣,而且也忽视对课堂趣味性的营造,导致很多学生不爱学历史,认为历史课堂枯燥乏味,还有一部分老师进行教学时一直表现严肃刻板的形象,也导致学生不愿意接触历史,久而久之,不利于对学生培养历史核心素养。

三、核心素养的培养分析

学校开展历史的教育教学,是为了能够让学生了解到世界发展的历程,了解一个事物的产生与发展,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去看待任何一件事情,从历史的教训中不断总结经验,运用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学习历史就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发展自身以及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学生的将来奠定一个科学的基础。初中时期是学生集中学习历史知识的一个时期,也是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关键时期,所以老师要重视这一时期的历史教学活动,积极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思考能力,教会学生用历史的观点看待问题。1.构建学生为主的历史教学模式。老师要以历史核心素养为标准,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让学生主动配合教师的教学进程,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老师应该重视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和学习历史知识,在学生遇到问题时,老师可以进行正确的指导和讲解。因为初中历史课本的内容比较枯燥难懂,所以在历史课堂上难免会出现学生抗拒的现象,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利用历史素材和网络视频吸引学生让他们对学习历史产生兴趣,在课堂上请学生分享自己对素材或视频中的历史事件的看法。2.引导学生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历史的学习对学生的发展有非常大的意义,他们可以从过去的历史事件中总结出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因素,运用到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改革对一个国家的发展十分重要,如果一个国家的制度和文化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不进行改革,那么就会落后于世界,发展将会停滞不前,很多国家都认识到了这一点,不断对国家的制度和文化进行改革,促进国家的发展。老师可以在改革这一历史知识进行教学时,运用具体的实际进行教学,让学生对改革的意义内容等能够有一个清楚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3.用正确价值观念分析历史问题。为了能够让学生真正的体会每个历史事件的发生以及每断历史发展的人物故事,老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如果遇到困难,老师可以让学生先通过书籍进行查找解决,如果实在解决不了,在进行相关的指导。在对历史人物评价的过程中,教师都要注意不能以自己的喜恶来进行评价,要让学生也学会用客观的角度去评价历史,引导学生通过多方面的因素来综合评价每一个历史人物。

初中历史学习方法指导篇10

关键词:初中历史;指导学生学习

初中历史是一门具有人文性的社会科学,在初中阶段是一门重要的学科。但是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对于相同的内容,相对的学生,不同的老师讲授的课堂效果有很大差别。经分析发现,主要原因是老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对教学效果有着关键的作用。新课标提出之后,要求我们在课堂中把学生放于主体地位,历史学科更是如此,要让学生做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起到辅助协调的作用。教师要以历史教学规律为出发点,正确地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加以指导。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要求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除了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之外,还要正确地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加以指导,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实现教与学的完美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学好历史打下良好的基础。下面是本人对于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如何正确地引导学生学习的几点看法:

1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关键因素。只要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学生自主性一定要随之提高,而且通过自学能获取一定的新知识,独立解决一些历史问题。而提高阅读能力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方法,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比如教材中的一些特殊字体、图画注释等教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这时我们充分利用,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去理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观察力、理解力、想象力,否则学生只会把这些内容当作图画去欣赏,不会通过阅读获得知识。灵活地运用各用教学方法,使原本死板的历史知识变得生动,这样会深受学生的喜爱,课堂效果也会比传统的满堂灌式提高很多,还能通过实践锻炼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所以,要正确地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特别是初中阶段的学生的自智力相对较差,更不能放手任由其自然发挥,只有学生自主的进行学习再加上老师的正确指导学生效果和自学能力才会提高。

2培养学生记笔记的习惯,提高学生疏理知识的能力

良好的记笔记的习惯,对学生的学习质量和自学能力的提高有着关键的作用,我们可以选一些条理清晰的章节,让学生通过阅读自己列出提纲,学生整理的过程,会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提高疏理知识的能力,而且对以后复习也有很大的帮助。笔记纲要如果做好了,学生复习时就能一目了然,更能认识到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历史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做好课堂笔记,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将所学的零散知识系统化,而且不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

3指导学生学会纵向联系和横向比较

历史具有严密性,许多历史事件之间会存在一定的联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找出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并且根据各事件之间的联系对本质现象进行分析。如: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许多地方政权的割据叛乱,像西汉的“七国之乱”、东晋的“八王之乱”、唐朝的“安史之乱”、明朝的“靖难之役”、清朝的“三藩之乱”,在学习中,就要引导学生注意它们之间的共性,即这些叛乱都是地方政权对中央政权的蓄意挑战,其目的都是为了争夺中央的领导权,除“靖难之役”外,都是以中央政权的胜利,地方政权的失败而告终。这样达到了举一反三的效果,也帮助学生养成了对历史知识进行前后联系的习惯。除了教学生学会纵向联系之外,还要学生横向比较。让学生学会纵向联系与横向比较,有助于提高学习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4引导学生运用其他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与其它学科相比,历史具有广泛的兼容性,它不仅涉及到了文学与哲学,还及音乐、绘画、美学与一体。尤其是历史与文学有着极其紧密的联系,文学作品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历史又是用文学进行记录的。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历史的广泛兼容性,把其它各个学科的知识有效的融入到历史教学中,互相渗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效率。我们要教学过程中还要不断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耳闻目睹、口诵心维,通过读写讲练各种方式向学传递知识,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还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