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手术室护理常规十篇手术室护理常规十篇

手术室护理常规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03:12

手术室护理常规篇1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常见问题安全防范对策

中图分类号:R197.3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1-283-02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与医学相关的技术也有了迅猛地发展,随之而来的是手术难度的突然增大,因此,现在手术室的护理问题也常常出现一些始料不及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棘手。手术室属于医院里的一级类科室,具有高危性的特点,而且运转速度也非常快、手术所包括的范围也极其广泛,流动量大,很容易发生突出性状况,这些问题都会使手术室的护理人员加重其负担的任务量,这样手术室的护理就会出现很多安全隐患[1]。手术室作为广大患者直接接受手术治疗与抢救的重要地方,在其护理的过程中客观地潜在或现实存在很多风险性因素,这些因素都将对患者的手术效果和生命安全产生直接的影响[2]。本文对手术室里常见的各种护理问题进行了综合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安全防范对策。

1手术室里护理管理工作中常见的问题分析

1.1护理人员违反操作规范

手术室里部分护理人员的操作技术还不够熟练;对于工作的整体流程还不熟悉;对于整个手术的具体步骤不能进行详细地了解;在手术之前,没有办法把手术过程中所需要的全部物品准备充分;对于手术室里的器械操作还不够娴熟;也无法熟练地使用手术室里的仪器设备[3]。

1.2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和无菌观念较弱

在手术室的护理工作中,如果护理的护士缺乏强烈的责任心,那么就会对手术的患者处理工作漫不经心,甚至会擅离职守,这样就会违反手术室诊疗护理技术的相关操作规范,极容易引发各种差错与事故,甚至引起医患之间的护理纠纷[4]。护理人员在手术之前对消毒指示卡或者灭菌指标带的检查不够严格,出现漏检的情况;有些手术中部分护理人员操作不符合规范,无法严格按照相关的消毒隔离制度进行规范处理,导致患者在手术之后发生感染,这也是手术室许多工作中的常见问题。

1.3护理人员不能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执行

手术室里护理工作不当引起的大多数纠纷都和护理人员不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执行,违反护理人员应该遵守的操作规程有关系,例如,接错手术患者、用错手术药品、给患者输错血、意外烫伤患者的皮肤、手术过程中将医疗器械或纱布等手术物品遗留在患者的体内、对患者使用没有经过消毒的医疗器械或敷料、不经意把患者的送检样本给遗失掉等多种情况,其中比较常见的是护理人员把手术器械或纱布等物品遗留在患者的腹腔里,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或手术效果,进而引发医患之间的护理纠纷[5]。

1.4护理人员的工作时间安排很不合理

由于手术室的工作总是很繁忙,护士们每天都处于高度紧张的精神状态,站立的时间过长,体力和脑力的消耗也很大,尤其是器械护士在配合手术的时候要保持颈椎前屈姿势连续站立很长时间,巡回的护士也需要急速行走或者站立很长时间[6]。这样的话,器械护士与巡回护士的工作次数就安排的很不合理了,这种高劳累的情况下,很容易造成护士的不慎操作,误伤病人的可能性也会加大。

1.5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较弱

手术室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场所,但是,有些医务人员的法制观念很弱,无法做到有章则循或者循章严循。有些护士在手术室的工作过程中跨越自己的工作权限,有时甚至代替手术的麻醉师来护理患者,这种情况很容易导致医疗过失及纠纷[7]。另外有些护理人员在自己不了解的情况之下,随意地回答病人家属做出的询问,导致医患之间产生误会。

2防范措施

2.1严格遵守手术室的护理操作规范,强化护理人员的规范操作意识

护理人员必须把护理操作规范作为自己日常工作的操作指南,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规范。还要在平时加强自身的业务培训,熟练掌握手术中的每一项具体操作步骤,做到准确、及时并且快捷地传递所有手术需要的器械。

2.2加强护理人员的责任心,严格手术室里的无菌操作与消毒隔离制度

在手术室里负责护理的护士要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认真检查手术中所要用的每一件物品的完整性,并随时了解手术室里各种仪器的使用状况。在手术中加强巡视,严格把好各个关卡,即清点查对关、消毒无菌关和无菌技术关。此外,手术室里的护士还要做好各项灭菌检测与相关数据资料的保存。

2.3严格落实手术室的各种规章制度

严格落实手术室的各种规章制度,并认真执行手术室的各项操作规程,防止手术室里护理工作可能发生的各种差错与事故。针对手术室人流量大且人员复杂的特点,对进入手术室的所有人员进行规章制度宣传,使其提高自身的素质,增强安全防范意识。

2.4合理安排护士们的工作时间

手术室在排班的时候,要注意调节或合理安排器械护士与巡回护士的工作次数,在安排中既要保证手术工作的连续,又要缓解单个护士的疲劳。根据手术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地调整,灵活地安排护理人员,以便于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2.5加强护士对于法律知识的学习,提高其法律意识

在手术室负责护理的护士必须重视其中潜在的某些法律问题,强化自身的防范意识,做到以人为本,并积极主动地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加强对国家法律与法规的了解[8]。在工作中护理人员要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与工作范围,把可能存在的护理差错与问题解决掉,防止其引发医疗纠纷。

3讨论

手术室的护理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而且随着法律的不断完善,患者维权的意识也逐渐增强,所以,手术室的护理更应该对患者有责任心,进行高质量的服务,此外,还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用法律与法规指导、约束自己的行为。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这样才能杜绝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王莉蓉.王耀芝.王蓓.手术室护理风险及防范措施[J]现代护理.2007.4.(03):978-979.

[2]詹秋菊手术室护理中常见问题及安全防范分析[J]当代医学2011.17.(1):130.

[3]季建萍手术室护理管理工作中常见问题分析及防范[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12):81.

[4]赵婵.手术室护理风险及防范措施[J]医学信息2010.(8):2231-2232.

[5]李倩李林秦艳玲手术室护理工作中的常见问题及防范措施[J]中国实用医药2009.11.(32):245―246.

[6]王逢春张棣手术室护理工作常见问题及预防措施[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8):21.

手术室护理常规篇2

手术室是对患者进行抢救的场所,是医院的重要部门[1]。手术室的护理不仅会直接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以及手术治疗的配合程度,还有可能影响医生的状态,影响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优质护理已经在各大医院全面展开,其宗旨是以患者为中心。2013年,我院成立手术室优质护理小组,为研究手术室临床护理工作中优质护理服务的应用价值,本院将其与常规的手术室护理进行对比,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在2014年3月~2015年9月,选取手术室优质护理小组成员共30例,将其归为优质组,另选取同一时间段我院进行手术室常规护理的人员30例,归纳为常规组。

优质组30例护理人员中,男性成员与女性成员的比例为2:28,年龄19岁~40岁,平均年龄(28.63±3.34)岁,工作年限1年~22年,平均工作(10.35±1.07)年,其中1名主任护师,2名副主任护师,4名主管护师,6名护师。17名护士;常规组30例护理人员中,男性成员与女性成员的比例为1:29,年龄20岁~39岁,平均年龄(28.94±3.17)岁,工作年限1年~20年,平均工作(10.19±1.20)年,其中1名主任护师,2名副主任护师,3名主管护师,7名护师,17名护士。优质组护理人员和对照组护理人员的一般资料差异不明显,不存在统计学意义(即p>0.05),存在可比性。

1.2方法

1.2.1常规组常规组护理人员对进行手术的患者进行常规的护理,包括手术前安排患者进行常规的检查,并向患者讲述注意事项,在手术过程中,配合医生的手术流程,协助医生改变患者体位等,在手术后,遵照医嘱对患者进行相关的给药治疗,并对患者的饮食进行建议等。

1.2.2优质组优质组护理人员对手术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包括手术前护理,手术中护理及手术后护理。手术前护理主要是对即将接受手术的患者进行术前访视,对患者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解,疏导患者的紧张心理,鼓励其安心接受手术;术中护理主要是做好细节工作,防止患者发生意外或者并发症,积极配合医生的手术进程,同时缓解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术后护理主要是对手术室进行消毒等处理,保证手术室的合格。对患者讲解康复知识,并对患者进行相关的指导,促进患者的康复。

1.3评价指标调查优质组护理人员及常规组护理人员的满意度,并定期对优质组护理人员及常规组护理人员对应的手术室进行检查,分别检查80次。满意度分为满意和不满意,满意例数越多说明满意度越高。

1.4统计学方法运用统计学软件包SpSS16.0分析处理本次研究中的所有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护理人员平均年龄、工作年限等计量资料,用t检验组间比较,用%表示患者满意度、合格率等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组间比较,p

2结果

优质组护理人员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医生及患者对常规组护理人员的满意度,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即p

3讨论

手术室是医院重要的场所,其护理质量关系着患者的健康,也影响着医院的声誉[2]。在手术室临床护理工作中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十分必要。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有以下几个要点:①建立优质护理小组制定优质护理的标准,采取考核的形式,选取出符合优质服务小组的护理人员,成立优质护理服务小组。②转变服务观念转变各护理人员传统的护理态度,接受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并不断强化各个护理人员优质服务的意识。③提升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组织各护理人员进行优质护理培训,加强对患者心理疏导的技能及配合医生的技术水平[3],同时需要加强各护理人员对手术室的管理水平。④完善管理制度完善手术室护理的管理制度,采取奖惩制度对护理人员进行管理。根据岗位的不同、医生及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工作质量等制定相关的考核标准,达到标准及表现突出的护理人员给予一定的奖励,未达到标准的护理人员扣除部分奖金。

手术室护理常规篇3

[关键词]预防;手术室;护理差错

[中图分类号]R472.3[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3(c)-073-02

手术室是一个多科室共同协作运行单元。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医疗护理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决定了手术室护理工作必须真正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护理差错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护理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制度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人身损害的事故。我院手术室在预防护理缺陷、差错、医疗事故方面采取了诸多有效措施,现总结报道如下:

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与责任分明

1.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1.1.1术前核对病历首页与柜台手术程序单;核对手术患者姓名、床号、手术名称、手术部位、禁食情况、过敏史、血型和术前用药;查核病历牌并仔细核对患者的各种信息,包括患者备皮情况,首饰、活动性义齿等禁带的物品,全身有无感染症状;检查手术房间准备情况,各种设备是否处于功能状态,一般器械、特殊器械、一次性医疗器材是否完备。

1.1.2术中术前、关胸腹腔前、关胸腹腔后、缝合皮肤后分别查核器械、缝针、纱布数并做好记录及签名。术中给药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输血按照常规由辅助护士和麻醉师两人核对之后签名记录。

1.1.3术后将患者送回病房前,要查对带回的物品,如剩余的药物、X线摄片、取出的结石并通知所在的病区及家属。如送往苏醒室,则应与麻醉师核对之后详细交班。

1.1.4规范病理标本的保存建立病理标本管理“四查四对”制度,规范病理标本的保存与使用。

1.2分明护士职责

细化洗手护士与巡回护士各自职能,强化各自的本职工作技能和协调一致的团队精神。

2质量控制

2.1手术室环境质量

2.1.1手术室分区手术室须严格划分限制区、半限制区和非限制区。限制区包括无菌手术间、洗手间、无菌室、贮药室等;半限制区包括急诊手术间、器械敷料准备室、麻醉准备室、消毒室等;非限制区包括更衣室、石膏室、标本间、污物处理间、麻醉复苏室和护士办公室、医护人员休息室、餐厅等。

2.1.2手术房间的要求温度须维持在22~25℃,湿度须维持在50%~60%。主要设备有手术台、器械台、无影灯、吸引器、输液架、踏脚蹬、中心供气系统、各种监护仪等。

2.1.3手术房间的层流设备手术房间须有净化空气的层流设施,以确保手术房间空气的洁净,从空气源头上杜绝手术切口的感染。

2.2消毒灭菌质量

2.2.1手术器械永久性手术器械须经过清洁、消毒、灭菌三个步骤,可以根据不同材质的要求分别采用高压蒸气、药液浸泡、环氧乙烷等不同的灭菌方法。

2.2.2一次性医疗器材须有卫生行政部门注册的生产和卫生许可证批号,有消毒日期以及应在有效期内使用,包装无破损,使用后必须毁形后浸泡消毒再集中处理,严禁重复使用。

2.2.3严格区分污染手术和非污染手术非污染手术术后按照常规方法进行处理。污染手术后,永久性器械要先消毒然后再清洗,一次性的医疗器材须在消毒之后再毁形处理,严重污染时应加大消毒剂的作用剂量及时间。

2.3手术质量控制

2.3.1手术铺巾手术铺巾是一整手术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其主要目的是创造一个无菌区,有效地阻止微生物浸入外科创口,充分暴露手术野包括可能延长切口和附加切口,但应尊重患者的隐私,避免不必要的暴露。

2.3.2术中严格无菌操作原则手术者脐以下为污染区域,污染后的物品必须更换和重新灭菌。

3术后回访

术后3~5d回访患者并给予问候,同时就患者现有的不适做好疏导工作。手术室护士术后的随访使患者感受到住院手术并不可怕,自然会产生安全感,每个环节中都有护理人员在关心他,对患者在术中配合及促进术后康复均起到重要作用。

4讨论

4.1强化护理人员的培训

4.1.1专业技能的培训根据不同层次的护理人员制定合适的发展计划,不断提高手术室护士的业务水平。对新职工应制定严密的培养计划,确保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一定的要求。

4.1.2服务理念的更新医疗护理行业作为服务行业的一个范畴,要求手术室工作人员必须牢固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手术室护士在与患者接触时应做到态度和蔼可亲、语言柔和恰当,避免与之发生正面冲突,做到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替患者着想,假设患者是自己的亲人。

4.1.3加强法律意识的培养2002年9月1日《医疗事故处理条例》颁布、实施,根据新《条例》,手术室护士应知法、懂法,杜绝侵权的行为,防范护患纠纷的发生,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和法律意识,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患者和社会。

4.2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

健全的规章制度是手术室护理管理者的重要任务,按照制定的规章制度形成手术室护理人员的工作常规,可以有效地减轻手术室护理人员面对工作不断变化时产生的压力。

4.3定期展开安全隐患讨论会

手术室护理管理层和手术室护士定期的安全隐患讨论会可以及时解决工作中的困惑、更正工作中的失误、验证常规带来的便利。

通过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共同维护手术室的护理安全,我院手术室实现了2007年无护理差错事故发生。护士更应强化自己的业务技术,规范操作,加强修养,培养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推动科室整体护理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姚慧琳.手术室护士常见差错原因的分析与对策[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3):124-125.

[2]钱玉秀.中日两国手术室护理比较[J].实用护理杂志,2001,17(12):17-18.

[3]袁小兰,李红霞,李莹,等.手术室患者手术护理需求的调查与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03,18(6):570-571.

[4]陈伟,郑娟.术前访视护理的重要性[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5,2(11):1034.

手术室护理常规篇4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沟通方法;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R47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6805(2014)13-0104-02

手术治疗患者护理需求不同于一般患者,此类患者病情较重、变化多,对手术有较大恐惧和焦躁心理,若不予以心理干预容易引发心率和血压异常,影响手术效果及预后[1]。本次研究为寻求更有效的手术室护理方案,着重对本院60例手术患者开展手术室人性化心理干预,并对比常规手术室护理的60例患者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手术治疗患者120例,依照手术顺序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60例,男33例,女27例;年龄22~78岁,平均(46.8±4.1)岁;病程2个月~5年,平均(2.8±0.4)年。对照组患者60例,男34例,女26例;年龄21~79岁,平均(46.2±2.8)岁;病程1个月~5年,平均(2.1±0.6)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手术室护理服务。进入手术室之前,向患者简单讲解手术情况及围术期注意事项,为患者调整饮食、用药方案,规范做术前检查。进入手术室时核对患者信息,为患者固定、麻醉处理,术中常规配合手术操作。术后清洁和包扎伤口,镇痛、抗感染[2]。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给予人性化沟通的优质心理护理:亲情式沟通。护士明确自身的护理工作在患者治疗和康复过程中的重要性,时刻谨记护理职责和使命,发自内心地关怀和尊重患者,始终亲切服务,在与患者相互熟知之后,进入手术室前开展一对一交流。以患者为中心,为患者答疑,帮助患者更好地了解手术情况和优势,转变心态、配合术前各项准备工作,为手术室护理做准备,指导患者练习正确呼吸、活动、排便及咳嗽,为术后护理打下基础。手术全程心理干预。准备进入手术室之时,由患者熟悉的护士进行访视,并尽可能陪同患者进入手术室接受手术,手术过程中注意适当遮盖非手术部位并注意保暖,必要时为患者讲解手术情况,术毕时肯定患者的配合,并及时告知手术结果,尽可能提升患者手术生理及心理舒适度。疼痛护理:在强化手术室舒适护理缓解疼痛的同时,引导患者术后正确进行疼痛自评,由于前期心理干预顺利开展,患者情绪稳定,手术配合效果好,后期疼痛护理压力小。

1.3评价标准

自制护理满意度量表,了解患者护理环境、操作技术、教育指导、心理舒适、生理舒适5项内容护理情况,5项满意为非常满意,3~4项满意为满意,2项及以下满意为不满意[3]。观察并记录患者术前1d和麻醉前心率及血压、疼痛VaS评分、并发症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以p

2结果

2.1血压、心率、疼痛VaS评分

两组术前1d心率和血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麻醉前血压、心率均较对照组更低,VaS疼痛评分也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术后并发症和护理满意度比较

对照组术后并发症17例(28.3%),观察组2例(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组别非常满意(例)满意(例)不满意(例)满意度(%)

对照组(n=60)13361181.7

观察组(n=60)42180100

字2值9.1028.22612.04711.224

p值

3讨论

护理服务是重要的手术治疗辅助服务,手术室护理水平直接影响手术结果及患者康复效果、患者护理体验[4]。笔者认为,对照组患者实施的调整饮食、用药方案,规范做术前检查、术中常规配合等系列常规护理仅是被动执行医嘱、配合手术操作,与患者和家属沟通过于简单、不够深入和详细,不利于手术准备工作、术中配合及术后强化护理工作的有序开展,患者对常规手术室护理的体验也始终不尽如人意。

手术室护理正朝着“以人为本”为核心理念的全新方向转变和优化,恰如其分的沟通和交流正是新时期“以人为本”的优质手术室护理服务的基石[5-6]。本院在强化护士护理技能、提升综合职业素养的同时,充分将自身知识、技能与人文素养相结合,以亲情式的人性化沟通稳定患者围术期情绪、引导患者配合手术治疗和准备工作,促使手术室护理水平全面提升。

本次研究在充分认识到常规手术室护理服务并发症发生率高、疼痛明显、患者配合度差、护理体验欠佳的缺陷的基础上,对本院60例手术患者开展手术室人性化心理干预,并对比常规手术室护理的60例患者临床效果,结果显示,开展基于人性化沟通的优质心理干预的观察组患者各阶段血压、心率及术后疼痛、并发症控制效果均优于常规手术室护理的对照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林燕斌,何小霞,冼敏瑶,等.沟通方法在手术室术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5(10):63-64.

[2]冯春英,滕月萍.沟通方法在手术室护理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21):29-30.

[3]孙华.护理沟通方法在手术室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伤残医学,2013,18(12):265-266.

[4]庄新萍,陆琪,曹彩英,等.安全文化在手术室安全管理中的应用与体会[J].护理管理杂志,2011,11(1):63-64.

[5]程喜丹.沟通方法在手术室护理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2013,14(32):220-221.

手术室护理常规篇5

1.1对照组

患者采用手术室常规护理管理干预,即根据规章制度规范手术室常规操作技术及流程、定期组织手术室护理人员进行医院内感染控制培训,建立带班责任制度,各项手术室护理操作应严格执行登记签字制定,并做到责任到人。

1.2细节护理管理组

患者采用手术室细节护理管理干预,包括以下内容。

1.2.1定期组织手术室医院内感染相关知识培训

依据国家卫生部颁布《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等法律法规制订培训及实施方案,完善手术室医院内感染管理、消毒管理、一次性手术器械及医疗废物分类处理制度,对医源性感染可能产生各个环节进行干预,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已制定规章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并开展多部门多层次讨论会,对发现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以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1.2.2制定手术室护理人员无菌操作观念量化考评制度

每月不定期对手术室护理人员相关操作完成情况进行理论测评。。

1.2.3制定手术室消毒灭菌量化考评制度

严格监督手术室各项消毒灭菌制度执行情况,并在每次操作前后进行登记;每周进行手术室空气、手术器械、护理人员及物体表面细菌菌落数检测1次以上,对于发现未按制度操作及菌落超标问题,积极查找问题所在并制定改进措施。

1.2.4制定手术室护理规范操作考评制度

术前洗手、摆放及尿道置管在内的侵袭性操作均由专人负责监督,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1.2.5制定手术室器械细节管理制度

如专科手术器械专门建卡标记,并放置使用说明书,详细写明使用适应证、维护清洁注意事项等;严格进行围术期器械清理,交接班时由2人清点器械数量,并登记造册,对使用状态进行准确评价;此外,还需加强手术器械清洗保养细节管理,首先采用专业软毛刷进行2次及以上刷洗,其次刷洗1次后使用高压水枪冲洗器械内腔隙,最后以柔软纱布擦干器械,并以酶类消毒液超声振荡连续清洗15min。

1.3观察指标

(1)记录患者医院内感染发生例数,计算发生率,其中医院内感染数据均由院感科专人收集汇总确定;(2)采用本院自拟手术室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护理满意程度评价,内容包括护理服务、护理操作、护患沟通及住院环境等,由患者或家属勾选非常满意、满意及不满意中任一项;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处理

应用本次研究数据录入、及逻辑纠错软件选择epiData3.04,应用SpSS14.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其中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医院内感染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和细胞护理管理组患者医院内感染发生例数分别为14、1例,医院内感染发生率分别为3.50%、0.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满意度比较

细节护理管理组患者护理服务、护理操作、护患沟通及住院环境等临床护理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手术室感染控制效果对外科手术患者近远期疗效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手术室医院内感染管理也已成为手术室管理重要组成部分,并被广泛用于手术室管理质量评价中。已有研究结果显示,导致手术室感染出现影响因素较多,包括器械、敷料、医护服装及其他医疗用品有无彻底消毒,手术室环境、空气、医护人员手及无菌操作是否符合要求等;任一环节出现问题均可引起手术室感染。近年来,随着患者手术室感染率的上升,为提高医院手术室服务质量,避免医疗纠纷出现,手术室感染管理工作已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手术室作为承担手术及抢救工作重要场所,其护理工作质量关系到患者手术疗效及远期预后;同时因患者开放性创伤及术中医源性暴露等原因,手术室感染极易发生。目前手术室感染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以手术室布局欠缺合理性、手术安排过于密集、无菌操作流程不规范、消毒灭菌方法错误及医疗用品二次感染等。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我国总体医院内感染发生率接近30%,且护理人员在其中起到关键媒介作用,其中日常护理操作是否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程与医院内感染发生率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即常规护理操作及管理失误是导致医院内感染发生关键因素。细节护理管理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管理模式,其主要着眼点在于患者临床需要和医院医疗服务质量,从而达到减少医疗纠纷、提高医疗服务满意度的目的。本院在实施手术室细节护理管理模式过程中,加强对于护理人员专业理论操作素养考核,对于护理操作细节逐个分化,通过量化考核显著改善护理人员自身素质,对于提高医院整体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分项量化考核制度有助于日常手术室管理工作开展,在注意严格掌握护理法规掌握及规范自身操作的同时,还加强了护理人员间相互学习及与患者沟通能力。手术室细节护理管理模式在执行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积极树立护理人员细节管理思想,通过完善宣传和培训使护理人员充分认识到手术室细节管理应用重要性,提高主观能动性;(2)建立质量管理监控网络,成立由主管副院长为组长的手术室医院内感染管理领导小组,自护理部、手术室护士长至以下各级护理人员实现分层管理,并在执行过程中以定期和不定期检查作为监控手段,真实地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组织人员有针对性地制订解决方案。

手术室护理常规篇6

手术室护理是外科手术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包括对手术室环境的严格灭菌消毒准备、对手术及其护理人员的教育培训、对患者术前术中术后的悉心照顾等多个方面[1]。手术室护理的成功与否与患者康复是否顺利密切相关。手术室的护理工作制度要求手术室要有合理的布局[2],术者要在术前进行严格的消毒,所有手术用品必须进行灭菌消毒,护理人员在术前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满足患者需求,术中和术后要对患者进行积极地随访和沟通等诸多方面。以往通常采用常规护理法对进行手术室护理,但随着医学更加人性化的发展,舒适护理近年来成为手术室护理的先进手段。本文探究了舒适护理应用于手术室护理中所产生的临床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基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3年6月1日―2013年9月1日收治的126例需行手术治疗的患者,男性70例,女性56例,年龄18―67岁,平均年龄(45.3±7.2)岁。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手术大小,手术成功率等均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术后满意度以及自身感觉情况。

1.2护理方法

1.2.1舒适护理组

舒适护理组患者在术前进行患者的心理疏导,使患者做好手术的心理准备,并与其家属进行良好有效的沟通。主动关心患者生理状况,了解患者是否满意入院环境,调节患者最舒适的温度、湿度。手术过程中尽量减少患者的身体暴露,不谈论患者的病情及敏感话题以保护患者的自尊心。术后对患者及其家属报以温暖的笑容并解释手术情况,介绍基本的注意事项,使患者对自己将在康复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提示和讲解,同时对患者进行护理时要态度要亲切,动作要轻柔,以免弄痛患者。其他基础护理同常规护理组。

1.2.2常规护理组

常规护理组患者需要进行术前随访患者病情,护理人员指导患者禁食禁水;术中密切监测患者各项各项生命体征,一旦发生异常,及时报告给临床医生;术后将患者推回病房,监察患者术后各项生命体征状况直至患者苏醒。

1.3观察项目

观察并记录患者术后至完全康复过程中自身的感觉情况和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用评分的方式评价护理质量,根据打分标准对护理方法进行打分。(其中手术室管理占20%,护理安全占35%,消毒隔离占30%,护理人员素质占15%。)

1.4统计学应用

对舒适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的各组计量资料使用标准差x±s表示,采用SpSS13.0软件处理实验数据,用方差X?表示。p

2结果

舒适护理组患者自身感觉情况、疼痛情况均明显好于对照组,并且有显著性差(p

表1术后两组患者自身感觉情况比较

n自身感觉基本良好疼痛感明显

舒适护理组63例57例6例

常规护理组63例43例20例

舒适护理组患者满意度为98.4%,常规护理组满意度为87.3%。由此可知舒适护理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有显著性差(p

表2术后两组患者满意程度比较

n满意不满意满意度

舒适护理组63例62例1例98.4%

常规护理组63例55例8例87.3%

3讨论

手术室护理常规篇7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安全隐患;防范方法

手术室是危急重症患者接受外科手术治疗与实施抢救工作的重要场所,具有接触病种较多、劳动强度大、护理工作重、工作节奏快等特点[1],其护理安全及质量关系到患者的治疗效果,甚至可直接影响患者生命安全[2]。为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作者对手术室护理安全隐患展开分析,并对有效防范措施进行探讨,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院于2011年10月~2013年10月开展加强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工作,共涉及于本院行手术治疗的患者20320例,其中男11480例,女8840例,年龄为14~76岁,平均(38.4±2.5)岁。

1.2方法

1.2.1手术室护理安全隐患总结与分析对10320例患者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对手术室内存在的护理安全隐患加以归类整理。经总结,手术室常见护理安全隐患主要包括规则制度不健全、护理人员责任意识欠缺、护理记录书写不规范、手术不当等。在分析常见护理安全隐患基础上,采取针对性防范对策,具体如下。

1.2.2对各项规章制度及工作流程予以严格规范对手术室各项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对工作流程予以明确,坚持落实责任到个人原则,保证制度前无特权;在全体护理人员中开展规章制度学习及考核活动,确保所有人员均能对各规章制度准确把握;督促全体护理人员严格落实查对制度,避免造成用药、输血错误。

1.2.3手术前做好核对与准备工作在手术室内贯彻严格的隔离消毒制度、卫生清洁制度及洗手制度,对院内感染加以预防。在将患者接入手术室时、进入手术间时、麻醉前均对其姓名、性别、床号、住院号、病区、诊断情况、术前准备工作、药物过敏及术前用药情况进行查对,术前核查电凝止血器、氧气、吸引器及急救药品等到位情况;术前、术中及术后由巡回护士及器械护士协同对缝针、纱布、器械及纱垫等进行清点,并在护理单上准确记录,当敷料及器械等核对相符后才可向手术医师报告,此时才可对患者体腔进行关闭。

1.2.4合理配置手术室工作人员选取对手术室护理工作有充分热情、高学历护士加入手术室护理队伍内,并对其工作予以合理安排,对各班次工作时间进行合理调整,确保护理人员有充分的休息时间,使其在良好精神状态下展开高质量护理工作;经常性组织护理人员展开交流,逐步消除其心理压力。

1.2.5提高手术护理记录书写质量组织护理人员对相关法律知识加强学习,促使其守法自觉性及自律能力提高。督促其严谨、真实的展开护理记录单书写,保证护理单和医生相关记录符合,使之做到不涂改、不误写、不漏填,保证护理记录准确、真实、完整而客观。

1.3观察指标以2010年10月~2011年10月未实施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时段为实施前,以2012年10月~2013年10月实施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时段为实施后,对实施前、后护理安全问题发生率进行对比。

1.4统计学方法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当p

2结果

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实施后护理安全问题发生率明显低于实施前(p

3讨论

护理安全是指在为患者展开护理时,不可发生在法定制度、法律规定之外的机体功能、心理功能上的缺陷、损害、障碍或死亡[3]。手术室护理安全是保证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操作,维护患者健康、生命安全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护理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在医院管理工作中具有重要地位。

现实手术室护理工作中,通常会存在一些安全隐患,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护理人员责任心及法律意识方面存在一定欠缺,或因工作忙、乱等原因,对相关技术操作章程履行不到位,或未严格执行核对制度,未严格按照要求摆放药品,药品标识不清等,均可能引发护理安全事件。②手术室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在业务培训上有待加强,同时技术操作不遵循规范及监督管理不到位等,均对患者健康及安全有重大威胁,可引发医疗事故与纠纷。③在护理中未指导患者选取适当,如侧卧位、俯卧位可导致组织长时间受压,容易发生压疮;患者上肢伸展过度或约束带过紧均可引发神经损伤;在手术中应用止血带时未对时间进行记录,容易引发血液循环损伤。④手术室护理人员因经常面对急救手术、危重症患者抢救工作,在心理与生理上均存在巨大心理压力,很容易引发精神倦乏、心情抑郁等,导致注意力难以集中,对护理工作缺少应变能力,易引发护理差错事件。对于上述护理安全隐患,医院只有对手术室各规章制度予以不断完善,对各岗位的具体职责加以明确,在全员中开展质量安全教育,促使护理人员法律意识及责任心增强,对高危环节加强质量管理,才可真正为手术室的护理安全提供保证。本院通过对手术室常见护理安全隐患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展开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结果显示,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实施后护理安全问题发生率有显著下降。

综上所述,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保持严谨工作态度,注重护理安全风险的防范管理,严格排除护理安全隐患,是促使护理差错发生率大幅降低、保证护理安全的有效措施,同时也是促进护理事业及医院长远、稳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韩颖.手术室护理安全的隐患及预防措施.医药前沿,2011,1(21):12.

手术室护理常规篇8

关键词:风险管理;手术室;护理管理

手术创伤较大,极易引起各种严重的并发症,存在许多的潜在护理风险,手术室护理工作中需要引起重视,做到早发现、早识别及早处理[1]。护理风险是指可能会发生的护理危险,产生护理风险的原因通常包括患者本身因素、疾病自然转归因素、现有技术设备及人员认知的局限性、医疗设备等多方面,具有与护理行为相随、难以预测、难以防范及后果严重等几方面的特点[2]。护理风险管理是指医院有组织、有系统的对患者、护理工作人员及探视者可能产生的伤害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的过程[3]。我院手术室从2008年5月至至今将风险管理理论运用到手术室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08年5月前一直实行常规管理,现比较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与方法。现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构成情况比较差异无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所示,具有可比性。

1.2护理管理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管理。研究组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具体措施为:①组织护理组进行专业知识培训,提高风险意识,减少并发症和手术室护理风险的发生,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感,真正做到责任到人;②实行人性化管理,做到手术过程中不换班,不交班的一班制,可避免差错发生,给加班的护理人员合理排班,加班时间可给予加班费或是调休;③由护理部抽派专人对护理风险管理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确保相关措施得以缺失执行。④实行手术全过程监控的管理医疗服务的过程是一个总体的过程,而医护人员的每一项操作都是一个过程,为了保证每一过程都能按质、按量完成。我们要求每个环节都必须建立管理制度和工作规范,按程序工作;另外,每个环节和每个层面制订工作差错的防范措施,不允许存在失控的漏洞。

1.3观察指标。统计手术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采用自制简易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调查,设满意度等级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和不满意四级,满意度=非常满意率+满意率。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处理,护理满意度以计数资料采用%表示,研究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为94.62%,对照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为69.89%,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组间比较差异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2结果

我院手术室自实施风险管理以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护士的法律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有了显著增强。回访手术患者满意率达到94.62%以上。

3结论

在手术室中实施风险管理能够提高护理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防止护理差错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获得更好的护理满意度[4]。

4讨论

手术室的护理风险管理始终贯穿在手术过程中[5],结果显示,实施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的研究组(采取建立风险管理组织、明确各人员在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中的责任、规范关键过程管理、做好重点时段护理风险管理、加强对手术室护理人员的培训与考核、由护理部抽派专人对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确保相关措施得以缺失执行。护理质量明显优于实施常规护理管理的对照组,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实施护理管理后研究组患者总体生活质量SF-36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手术室护士自觉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各项护理操作流程,使患者安全度过手术关。可见风险管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作用非常大,应该实施下去。

作者:贺媛安单位:湖北省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张晓英,潘佩珍,冯怿霞.护理本科生护理专业思想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J].现代临床护理,2006,5(4):58.

[2]夏超,何红升,陆海霞.舒适护理在老年胸科手术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3,16(4):425-427.

[3]王勇,张小康,唐小东.胸外科老年肿瘤患者的围手术期临床观察体会[J].河北医学,2013,19(10):1534-1536.

手术室护理常规篇9

关键词:院内感染管理;手术室;护理管理质量

院内感染也称之为医源性感染,近年来,院内感染情况原来越严重,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严重影响。手术室是治疗的主要场所,也是导致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的主要场所,因此加强手术室管理对预防患者院内感染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分析了强化院内感染管理在改进手术室护理管理质量中的应用应用,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20例手术室护理人员,将所有人员分为两组,实验组实施手术室护理管理质控模式,对照组人员不做干预。两组护理人员不仅包括在职员工,同时也包括实习生。

1.2方法对照组人员未实施手术护理管理质量控制不进行特殊管理,采用常规护理管理方法,不作详述。实验组人员实施手术护理管理质量控制,具体方式如下:①质量控制培训。所有实验组人员在管理前均要进行手术护理管理质量控制培训,培训内容:术前手术室内消毒规范、配台人员手卫生要求、术中无菌操作以及手术室无菌器械管理等。并要对手术室相应制度进行重点培训,在培训后要对所有人员进行考核,考核不合格的人员要重新参与培训[1]。②安排带教:对于新到任或从事工作时间较短的护理人员来说,手术室的工作氛围较为紧张,护理人员很容易出现自我保护意识差,或自我保护能力差的情况[1]。安排带教工作,不仅能够提升护理人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同时还能够规范护理人员的操作,保证护理工作的安全性。③围术期管理:患者在围术期间,要对患者进行一定的管理,告知患者注意自身卫生,按时擦拭身体、换洗内衣裤,术前做好备皮工作,剃除术前毛发,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要求消毒手术区域。护理人员也要按时为患者更换床单被褥,若患者床单被褥出现污染则要立刻进行更换。④建立分级制度:从护士长、主管护士到护理人员,实施分级、分层管理。手术室护士长要对所有人员进行管理,并要对人员的工作进行合理分配,根据手术的详细情况来调度手术物品和人员,主管护士负责日常监督和指导工作,明确规定每台手术入室人数,严格控制人员的流动。要对工作中的不足进行总结,在人员管理过程中要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在急诊手术时,要根据当值人员的状态、工作时长来安排手术人员,不仅要保证人员得到充分的休息,同时也要保证新到任的护士得到更多的锻炼[2,3]。此外,要根据不同的手术来安排不同的配台人员,通常来说,每台手术的手术人员为4~5名,包括主刀医师、助理医师、配台护士、调度护士、麻醉医师各一人,并要严格控制人员流动,减少人员流动带来的空气、环境污染。⑤手术核查:核查的内容主要包括患者的姓名、年龄、性别、疾病、手术部位、手术器械、手术室环境、手术室温度、护理文书记录情况等内容。患者入室后,医师要对患者的血常规、血糖等指标进行再次核查,查看是所有指标是否符合手术标准。在手术开始前要对手术室的环境进行核查,确保温度、湿度完全符合标准。护理人员则要对手术器械的有效期进行查看,并要核对消毒指示卡,确保器械消毒达标,且在有效时间内。医师同时要对患者的消毒范围、消毒次数以及消毒液是否合格、消毒完成后是否即刻开展手术等情况进行核查,保证手术安全进行[4]。⑥手术室内部环境管理:手术室的污染区和无菌区要完全隔离,在污染区要设置污染物摆放标识,护理人员每日要对污染物的放置进行查看,确保污染区和无菌区完全隔离,并要将每日查看情况进行记录。患者进入手术室前,要将温度调节至舒适温度,术中定时测量患者体温,及时调整室温。在术后清理过程中也要将清扫工具进行分类,并要按时更换清扫工具。所有手术器械在使用结束后均要进行清洗、维护、检修、消毒。手术室的无菌储藏室也要进行严格管理,护理人员在进入储藏室前要穿戴无菌手套,并要按照规定放置或拿取无菌物品,切不可使无菌物品受到污染。若需要进行接台手术,务必在上台手术结束后彻底清理手术室,接台手术室内空气合格率、医护人员手细菌培养必须达到百分之百合格。⑦医护人员也要做好自我防护工作,在手术操作中要严格按照规定递交、使用手术器械,在手术中要按时查看手套完整性,若手套破损要立刻进行更换。在收拾手术器械、以及废弃物时也要加强自我保护意识,避免损伤。

1.3效果观察比较两组人员相关知识掌握程度、护理文书书写情况、消毒隔离情况、专业技能考核情况、器械和急救药品处理情况。所有内容均由护理部主任联合手术室护士长共同进行考核,所有项目均为百分制,超过90者分视为合格。

研究期间,对实验组和对照组护理人员所护理患者发生护理行为致感染事故的次数进行统计,并作统计学分析。

1.4数据统计文中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人员考核合格率两组人员考核合格率比较:实验组患者所有考核内容合格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

2.2护理行为致感染事故统计实验组护理人员所护理患者发生护理行为致感染事故(4.96±1.34)次,对照组为(11.02±2.41)次,实验组发生护理行为致感染事故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组间差异p

3讨论

手术室是治疗的主要场所,手术室的护理管理质量与患者的手术情况有着密切的联系,加强院内感染管理能够提升手术室护理管理质量。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护理人员专业能力显著提升,同时实验组发生护理行为致感染事故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可知手术室护理管理质控模式有利于规避护理风险,进而提高护理质量。

落实手术室护理管理质控模式中,应注意院内感染不仅包括患者,也包括医护人员的职业暴露,因此在管理过程中不仅要加强手术室无菌、消毒的管理。同时,还要在护理管理质控模式中,强化医护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防止医护人员出现器械损伤、感染情况。此外,应注意无菌技术操作规范性,严格实施岗位责任制度,提高每个护理人员责任意识,进而直接提高护理质量。

综上所述,强化院内感染管理能够改善护理人员综合素质,提升护理人员的管理能力,改善手术室护理管理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洁,冯志仙.强化院内感染管理在改进手术室护理管理质量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3,7(36):145-147.

[2]梁丽清.强化院内感染管理在改进手术室护理管理质量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5,3(04):265.

手术室护理常规篇10

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手术室细节护理管理在控制医院感染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手术室进行的10000例手术治疗病例的临床资料,将2009年6月~2010年12月的5000例病例作为对照组,采取常规的手术室护理管理;将2011年1月~2012年6月5000例病例作为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再给予手术室细节护理管理。结果:观察组医院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而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细节护理管理对提高手术室管理及控制医院感染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可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且护理满意度也较高,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http://

关键词细节护理管理;手术室;医院感染;应用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2.053

手术室是医院较易发生感染的场所,是医院控制感染工作中的重点。手术是一种开放性创伤,由于暴露患者的皮肤、组织、器官,故极易引起感染,若手术室环境及器械的消毒灭菌过程未做好,将会直接导致患者的感染[1]。在患者推入手术室进行手术前,需对手术室做好一切消毒工作,术前对手术室的环境、空气进行消毒,并准备术中使用的器械、敷料,这些材料均经过严格的消毒灭菌,医护人员进入手术室前也需经过严格的更衣及外科手消毒过程,这些环节的把握都对手术室的感染具有一定的影响,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直接引发手术室的感染。细节管理在手术室感染的控制方面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我院对此进行研究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2年6月我院手术室进行的10000例手术治疗病例的临床资料,将2009年6月~2010年12月5000例手术室病例作为对照组,男2680例,女2320例。年龄9~80岁,平均(48.30±4.40)岁。将2011年1月~2012年6月5000例手术室病例作为观察组,男2900例,女2100例。年龄10~82岁,平均(47.40±5.30)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手术室环境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围手术期间采取常规的护理管理,观察组围手术期间给予细节护理管理。具体措施包括:(1)加强科室院感知识培训和管理。根据国家卫生部制定的《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和《消毒技术规范》制定适合医院实际情况的感染知识培训计划、实施方案及具体措施,健全手术感染管理制度、手术室消毒管理制度、医疗废物分类收集制度、使用一次性用品制度、合理使用层流手术间的制度等各种预防医源性感染的规章和制度,查找各项预防医源性感染的规章制度中存在的缺陷,及时修改。运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做到定期召开评估分析座谈会,就各项预防医源性感染的规章和制度落实情况展开分析、探讨和总结,以防止再次出现类似问题,形成一个自下而上,继而自上而下的负反馈系统,如此反复,使得pDCa循环模式可以持续不断地运行。(2)人员的细节管理。安排专人管理制度、流程、器械等手术室各项日常工作,每项工作由专人负责落实到位,并对工作情况进行记录,制定专项记录簿。(3)器械的细节管理。管理内容主要包括:设立各专科腔镜器械卡;设立腔镜器械说明书,即将用途、维护事项以及保养等专项功能进行拍照编号,并在每一个腔镜器械下面标明;术前及术后器械管理,即定期清理,每日交接班及时检查器械的缺损情况并清点器械数量;优化手术器械的清洗保养的细节管理,即专业毛刷多次刷洗、用高压水枪对腔内的残留组织进行冲刷、用纱布将器械擦干、运用超声机对放在多酶溶液中手术器械不间断清洗10min。

1.3评价指标观察两组患者医院感染发生及满意度情况。医院感染根据科室医院感染报表所得,满意度是通过对手术治疗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所得。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5.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表1)

3讨论

近年来,手术室感染已作为医院控制感染工作的重点之一,手术室承担着进行手术和抢救患者的重担,手术室的工作质量将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手术疗效及预后[2]。特别是手术室的感染,将会给患者的预后带来较大的影响,手术室内的患者由于手术造成的开放性外伤,如组织、器官的暴露很容易造成感染,故手术室的环境、空气及手术器械、敷料的无菌对于手术的顺利进行十分重要[3]。细节管理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管理模式,有文献报道了细节管理在手术室安全管理和腔镜器械使用质量中的应用效果观察[4,5],但是,关于该理念在控制手术室感染中的研究报道所见甚少。

引起手术室感染的因素有很多,如器械、敷料、医护人员的衣服及其他用物的消毒是否彻底,手术室环境、空气、医护人员的手及无菌技术是否合格,这些环节任何一方面出现纰漏都会造成手术室的感染[6]。为进一步控制手术室的感染,提高医院手术室的工作质量,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各医院已开始逐渐重视并加强手术室感染管理工作。目前,手术室感染管理工作中仍存在较多的问题,如手术室布局的不合理,手术安排的不合理,消毒、灭菌、检测不规范及方法错误,消毒器械的短缺或再次感染以及污染物的处理等,这些问题正在逐步的改善和解决。既往研究结果显示,在手术室工作中实施细节护理管理,可有效地预防和减少感染事件的发生,对感染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各类问题也有了很好的解决方法,是目前手术室较为常见且有效的管理措施[7,8]。本结果显示,实施细节管理后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患者的满意度高于常规管理。可见,细节管理可有效地控制手术室感染,而且还能够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综上所述,细节护理管理可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手术室的感染,可明显加强手术室的管理工作,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术室管理措施。

http://

参考文献

[1]卢秀英,王路,李星.细节管理在手术室内镜器械清洗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1,8(28):149-150.

[2]韩芳,魏民,芦凤娟,等.细节管理在神经外科患者手术护理安全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3):91-92.

[3]邓惠霞.手术室感染的控制与管理措施探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2):85-86.

[4]黎玉伦,谭淑芳,郑楚莲.细节管理在手术室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08,6(23):183-185.

[5]陈丽璇,罗美莲.细节管理对腔镜器械使用质量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09,24(10):67-68.

[6]唐文睿,刘腊梅,崔丽萍,等.门诊手术室感染的监控与管理探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15):1944-1945.

[7]张凤霞,胡兴华.介入手术室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0,20(6):908-910.

[8]朱海燕,胡娅娟.现代眼科手术室的感染控制管理[J].国际眼科杂志,2010,10(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