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高中历史知识大全十篇高中历史知识大全十篇

高中历史知识大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05:48

高中历史知识大全篇1

【关键词】史料;高中;历史;作用;研究

史料,是指历史书中直接记载的资料。由于高中的历史课本是提炼了历史史料中的知识、翻译了历史史料中的知识、重构了历史史料中的知识,所以高中的历史课本比较易懂。然而高中历史课本的篇幅非常有限,学生如果仅仅只吸收历史课本中的知识,将很难学好历史知识。为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历史知识,高中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史料,从史料中学习历史知识。

一、让学生学会用史料验证知识

高中的历史课本因为篇幅有限,它所记载的历史知识比较抽象。这种抽象性体现在高中历史课本会提出一个历史概念,然后举几个例子说明这些概念。然而历史知识具有高度的宏观性,仅仅只有几个例子根本无法说明这种抽象的概念。如果学生仅仅只了解这种抽象的概念,而不了解抽象概念所包含的意思,学生就很难理解历史知识。为了让学生能够理解历史课本中记载的知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史料验证历史知识。

以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这一节课的知识为例。高中历史课本会用高度抽象的概念说明中国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然而这种演进与强化的过程在细节处是如何实施的?高中课本无法完整的收录这些史料。于是学生只能大致的理解中国君主专制政体是在逐渐的演进入强化中,却得不到足够的历史实例证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隋书》二六《百官志上》的史料,它有一段说“陈承梁,皆循其制官”,中书通事舍人为八品。这段史料中说明当时南朝皇帝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就让位高者无权,位低者掌权。这种权位设置的方法,能使君主能更灵活的应用自己的权力。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用史料来验证自己学过的历史知识,学生就能理解这些历史概念背后真正的意思。学生理解了历史概念的意思以后,在应用历史知识的时候才不会弄错历史概念。

二、让学生学会用史料补全知识

在高中历史课本中,为了让学生了解一些历史知识,然而因为限于篇幅的原因,历史课本无法详细的记载历史资料。如果学生学习这些不够全面的历史知识,有时会有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感觉。如果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时,引导他们阅读相关的史料,学生就会更清晰的了解历史课本中说的历史事件。

比如高中历史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这节课的知识时,它会谈到因为宋朝的程朱理学要求儒生以存天理、灭人伦的思想生活。然而这种思想是极端的违背人性的,如果整个社会全盘接受这种思想,社会会变得极其压抑。这时,有部分明朝的知识分子开始质疑这种思想,且提出自己的思考。如果学生只从课本上的知识了解明末清初新思朝的兴起,将依然不能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史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到,明朝的儒学家李贽曾给自己的朋友耿定向写过一封书信,信中谈到:“及乎开口谈学,便说尔为自己,我为他人;尔为自私,我欲利他……”,学生读了这一段史料,就能理解到当时社会主流的风气是知识分子开口闭口说大道理,这些大道理表面上冠冕堂皇,实际上都隐含着知识分子背后的私心,学生了解到这样的社会现状,就会理解到那时有识的知识分子为什么要提出新思朝。

三、让学生学会用史料辩证知识

高中的历史课本在看待历史事件的时候,有时也不能全面的、辩证的看待历史知识。如果学生把历史课本中所描述的历史事件全部接受,而不辩证思考,那么学生就不会得到属于自己的历史观点、也学不到属于自己的历史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从史料中挖掘历史知识,得到历史真相。以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这节课的知识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王昌龄的古诗中有一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中国的历史学家刚开始的时候,认为龙城飞将应是李广,因为李广的绰号是“飞将军”。然后近年来经过历史学家不断的考证,人们发现这是一个失误,王昌龄描述的飞将军很可能是名将卫青。因为史记中记载卫青首战便是直捣匈奴祭天之地龙城,首虏700人,这是汉朝首胜匈奴人。卫青死后,汉武帝为表他征匈奴的功绩,将它的墓修得形状如阴山一般,体积为94412立方米。《汉书・卫青霍去病传》中记载:“起冢象卢山”,这卢山指的就是今天的阴山山脉。而《汉书》卷九十四下《匈奴传》中提到:“匈奴失阴山之后,过之未尝不哭也。”从各种史料中考证,可以了解到卫青一生与龙城、阴山有极深的渊缘,而李广终身未至龙城,也没有去过阴山。由史料可见,过去我们的历史学家有可能由于轻率下了历史定论而犯下历史错误。学生如果了解到需以辩证的态度看待历史知识,他们就能够以后在学习高中历史知识时,不会把高中历史课本当作权威,而会用史料考证历史课本中的定论。学生如果能用这样的方法学习历史知识,学生的历史水平就会提高。

高中历史课本限于篇幅,不能把历史知识面面俱到。教师要让学生学好历史,可以让学生阅读原始的历史资料,从这些历史资料中深化已经学过的历史知识。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史料,历史教师将能让学生学会用史料验证知识、补全知识、辩证知识,从而使学生的历史水平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君.浅析高中历史教材中史料的分类及作用[J].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11(08)

[2]朱文琪.史料教学的实践与价值――以《开辟新航路》为例[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02)

[3]王丽莉.中学历史史料教学问题刍议[D].东北师范大学2013

高中历史知识大全篇2

一、高考历史地图题的命制特点

通过对近年来高考文综卷和历史单科试卷中的历史地图题的整理和归类,笔者发现,高考历史地图题具有以下三大特点:

第一,直接采用历史地图命题和间接考查历史地图是近年来高考历史地图题的两种主要呈现形式。

在试题的题干和选项中呈现历史地图,并通过历史地图直接考查考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这种命题形式较为常见。这类试题中历史地图的主要来源有:①历史课本中的相关历史地图,或是对课本中的相关历史地图的加工利用。例如,2014年高考广西文综卷第22题采用的是20世纪30年代的欧洲形势图;2014年高考安徽文综卷第16题用了四幅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重大历史事件的示意图;2014年高考山东文综卷第48题要求分别回答“1945年的德国”(图14)和“1948年的德国”(图15)所反映的二战后不同时期德国局势形成的主要原因、图15所示局势的形成产生了怎样的影响。②命题者从相关史学著作中选取或者根据历史事实编制与试题相关的历史地图,既考查考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又考查考生对历史地图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其运用历史地图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2014年高考北京文综卷第37题引用了四幅图片,分别是“公元1400年前世界主要贸易路线示意图”、“公元1400―1800年世界主要贸易路线和白银流向示意图”、“公元1900年前后世界主要航海贸易路线和铁路示意图”和“公元2013年五大跨境电子商务市场对中国商品网购需求预估示意图”;2014年高考安徽文综卷第36题引入了马克主编的《世界文明史》中的“爱琴海古代文明和西亚、北非的关系”示意图。

除了直接采用历史地图命题外,有的试题虽不直接呈现历史地图,但试题本身或答案的确定与历史地图有很大的关系,体现了对历史地图的间接考查。例如,2013年高考安徽文综卷第12题的题干是“图12是据有关资料绘制的汉唐间安徽境内水利兴修统计示意图”,要求学生据此进行推论。这道题本身并没有出现历史地图,但要想准确答题,就必须对课本中的相关地图充分掌握。这类试题在近年来高考命题中相对少见。

历史地图题综合考查考生的历史学科基础知识和地图知识,有助于考生深化对历史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把握,进而培养学科内综合能力。这类试题能培养考生的综合学科素质、促进考生的全面发展,顺应了素质教育目标和选拔性考试的要求。

第二,高考历史地图题呈现形式多样化。

地图类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地图与文字材料相结合的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等,丰富了高考历史学科命题的内容、方法和呈现形式,有效地促进了高考命题技术改革的深化和发展。

地图类选择题和地图类非选择题指的是仅仅对历史地图进行考查的试题。例如,2013年高考浙江文综卷第15题考查秦灭六国的先后顺序,要求考生结合地图来排序;2013年高考安徽文综卷第20题引用了四幅不同时期欧洲人眼中的世界地图,题干提示“地图中白色区域的不断扩大”,要求考生分析地图反映的本质属性;2014年高考安徽文综卷第16题选择了四幅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重大历史事件的示意图,要求考生排列时序。而地图与文字材料相结合的选择题和非选择题更加强调图文并茂,对考生的能力考核要求较高。例如,201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i第34题要求根据不同时期的欧洲局部图来排列德国历史发展进程,考生需要结合有关德国、奥地利、波兰等国的历史知识来分析。可见,历史地图以其直观性、客观性、灵活性和内涵的丰富性在高考命题创设新情境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第三,高考历史地图题体现了能力考查的基本要求。

近年来高考历史地图题对于考试大纲中规定的“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四个方面各三个层次的能力要求考查得比较全面,体现了历史学科的方法和能力的基本要求,有助于深化历史学习、培养学科能力。时间与空间概念是历史学习不可缺少的要素,而历史地图能直观地反映一定时期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等的发展趋势,二者的有机结合有助于加深考生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同时,将历史地图与相关的知识结合起来进行整合分析,可以深化考生对历史发展脉络的理解和把握。因此,高考题把历史地图知识与文字知识结合起来进行考查,既有助于考生更全面地学习、掌握历史知识,也能使高考试题进一步体现出历史的学科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考查考生对课本历史地图中所反映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史实的掌握程度。例如,2013年高考江苏历史卷第20题,本题提供的图片“被占领的德国1945―1949年”其实就是解答问题的关键。历史地图是展现历史人物活动与地理空间结合的重要史料,热战、北约与华约对峙、德国实现统一、西欧走向联合都是1949年之后发生的历史事件,只要掌握了这些基本史实,本题就很容易作出判断。

二是考查考生运用历史地图基本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2013年高考江苏历史卷第22题考查“北伐战争前夕中国政治形势示意图(1926年)”反映的当时中国所处的政治状况。从图片中的不同图例可知,、吴佩孚、孙传芳等军阀分别控制部分地盘,当时“军阀割据”,在两广地区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在此基础上分析国共两党发动的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对“国民革命运动的结局”要写出其成功与失败的两个方面。

三是通过历史地图考查考生的历史学科思维能力,即考生通过阅读历史地图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的能力。例如,201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第41题要求考生从“东汉十四州示意图”(图9)和“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图10)中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本题考查的要点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区划。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尽可能多地从图中提取有效信息,注意比较两幅图中地方行政区划的名称和分布的不同,由此联系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从图10中可以看出,唐朝时地方的“道”增多,而且分布上趋向于南北平衡,“道”的划分更注重山川等地势条件;而图9反映出汉代州的数量较少,主要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南方的州管辖范围较大。从图中提取出这些信息后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原因:从汉到唐,南方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在全国的地位日益提高,因而唐朝加强了对南方的管辖,设置更多的“道”,而且每一“道”管辖范围都比汉代南方的州管辖范围要小。该题将两幅历史地图作为一组相关材料引入题面,要求考生根据题意提取图片信息,然后将信息放入特定的情境中,自选角度,系统阐释,体现了对考生综合处理多种信息能力的考查。

二、应对高考历史地图题的有效策略

高考历史地图题的命制和考查功能对高三历史复习提出了新要求。同学们要重视对历史地图的复习,将历史地图与有关历史知识点有机结合起来,提升历史素养和综合能力。

第一,加强对地图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形成图文结合、时间与空间结合、全方位掌握历史知识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借助地理学科的知识明确一些重要的地理概念及其所涉及的地区,以此作为学好历史地图知识的基础。具体要掌握以下内容:中国行政区划的大致方位及所涉及的省份;与历史学习关系密切的世界三大洋及其沿岸地区的重要地区和国家;对世界历史进程影响较大的国家的位置等。除此以外,同学们还要结合高三历史的知识系统对涉及地图知识的内容进行系统归纳、总结,形成有关地图知识的体系,并将其融入高三历史学科主干知识体系,以形成立体的、完整的知识结构,从而为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做好知识准备。例如,可将中国古代史中的历史地图知识归纳为政治、军事、经济、民族、对外关系、文化等几大方面,各大方面又可按知识类别、时间、空间等原则进行细分。

第二,加强对重要历史地图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做到知识落实与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尤其是对教材重难点知识的把握要做到图文结合。

教材中涉及历史地图的知识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图文俱全的知识。对于此类知识,我们应将地图标识与文字表述相互对照,全面落实。二是有文无图的知识。这类知识是指在教材文字叙述中有所提及,而在教材地图中没有相应标识的知识。对于此类知识,同学们应明确其在地图上的相对位置,形成完整的知识概念。三是有图无文的知识。这类知识是指在地图中有明确标识,在教材文字表述中没有体现的内容。在学习中同学们应将地图知识转化为文字知识,以补充主体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储备。

第三,注重对历史教学涉及的重点地区相关知识的纵横联系与归纳落实。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一些重要地区发生过很多影响历史发展进程的重大事件,明确这些地区的地理位置及历史变革有利于同学们对历史发展情况的整体把握。同学们还要注重对地图中隐含的历史信息所反映出的历史现象、历史规律的认识,掌握阅读地图的方法、角度,培养归纳、概括、综合图文知识的能力。

三、典型试题设计

1.下页的《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简表》中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

秦朝以郡辖县,地方行政为两级制两汉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

东汉形成“州―郡―县”三级制隋朝废郡,地方行政回到两级制唐末形成了道、州、县三级制a.古代中国政治诡秘多变,反复无常

B.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充满矛盾与困难

C.古代王朝的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

D.从秦到唐末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2.农作物的区域差异主要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关。能从图1中得出的正确信息是()

①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②农耕经济地域差别较明显③农作物的区域差异与政府政策相关④黄河、长江孕育了中华农业文明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3.图2展示的耕作工具,其出现的时间和地区是()

a.隋唐时期、黄河流域

B.隋唐时期、江东地区

C.秦汉时期、关中地区

D.明清时期、长江流域

4.通商口岸是近代西方列强通过战争等方式,强迫清政府开放的沿江沿海等城市。图3中标记的通商口岸中,同时开放的是()

a.②、⑤B.②、④、⑤C.①、②、⑥D.①、③

5.1947年,人民的战略方针发生重要变化,主攻方向指向图4中①地区,其主要原因有()

①战略位置重要,靠近统治的中心地区②兵力防守空虚③该地区是老根据地,群众基础比较好④可以牵制军队主力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6.通过解读图5,你能获取的有效信息有()

①麦哲伦及船队的环球航行先后经过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最后回到大西洋②开辟新航路的两个国家都位于大西洋沿岸③西班牙和葡萄牙开辟新航路的方向一致④新航路的开辟使各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被打破,改变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格局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7.1978年,我国步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对外开放的第一步是开设经济特区。图6是我国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属于我国最早开设经济特区的省份代号是()

a.①②B.③④⑤C.③④D.①③④

8.图7所示历史事件的发生反映了美苏冷战的态势是()

a.美国转守为攻B.苏联转守为攻

C.美国占上风D.苏联采取全面收缩战略

9.通过对如下两幅图的比较,你可以得出的信息不包括()

a.资本主义的开放和扩张本性,要求以全世界为活动舞台

B.东方各国的经济和政治制度落后,必然处于挨打受欺的地位

C.工业革命提高了列强的实力,提升了其征服能力

D.西方列强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而东方国家还在继续闭关锁国

11.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1966―1976年主要建设成就示意图

材料三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

(1)材料一反映出的经济建设成就有何特点?取得这些成就的条件有哪些?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经济建设成就有何新特点?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为什么能取得这些成就?

(3)材料三反映出一种怎样的经济建设格局?形成这一格局的主要条件有哪些?

(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

参考答案及解析

1.B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地方行政制度。从秦到唐末的地方行政机构始终在两级制和三级制之间徘徊,说明统治者在加强对地方管理的过程中存在着矛盾和困难。

2.D从图中可以看出,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存在地域差别,主要集中在黄河、长江流域;而农作物的区域差异主要与自然环境有关,不能说与政府政策相关,故排除③。

3.B图片展示的是曲辕犁,曲辕犁出现在隋唐时期的江东地区。

4.D图中所示的通商口岸按数字顺序分别是①―苏州、②―上海、③―杭州、④―镇江、⑤―南京和⑥―宁波,苏州和杭州在《马关条约》中对开放;上海和宁波在《南京条约》中对外开放;镇江和南京在《天津条约》中对外开放,因此D项正确。

5.a本题的“题眼”是人民战略反攻中将中原地区作为主攻方向的主要原因。从当时的历史情况来看,全国大部分地区处于统治区域,选择某一地区作为战略反攻的方向事关人民解放战争胜败的全局。之所以选择中原地区,既有地理位置的因素,也有方面的因素;既有群众基础的因素,也有整个解放战争全局的战略因素。从题肢所给的四个方面来看,都符合题意。

6.B从图上看,麦哲伦环球航行先后经过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最后又回到大西洋;开辟新航路的西班牙和葡萄牙都位于大西洋沿岸;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开始连为一体。因此①、②、④都正确。从地图上看,西班牙和葡萄牙这两个国家的航海方向恰好相反,故③错误。

7.C本题题干的要求是在地图中找到我国最早开设经济特区的省份代号。图中②和⑤分别是广西和浙江,这两个地区没有设立经济特区,故排除a、B。1980年,我国设立了四个经济特区,分别是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其中深圳、珠海、汕头在广东省,厦门在福建省。地图中③和④分别是广东省和福建省。海南省是在1988年被设为经济特区的,它不属于我国最早设立的经济特区之一。

高中历史知识大全篇3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实效性教学反思

历史学科作为基础学科,它主要的教学内容就是全面反映历史产生和发展的内涵,这种基础学科一向带有一定的无趣性,那么作为历史老师,我们要如何加强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呢?就要以教学内容的变革为主导,保证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为了达到以上目标,我们高中历史教师一定要按要求完成以下两点。

一、加强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结构的改良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带领学生了解历史课本,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教材内容及其内在与其他学科联系的关系,形成科学的良性的历史课堂教学体系,帮助学生形成明确的历史学习观,带领学生一起通过课堂的教学,共同探秘历史发展的原因与普遍理念。历史教师应该协助学生了解历史的内容架构,全方位去提高学生探知历史精髓的水平。历史教学内容一般以某个活动为中心,教学构成相对单一,学生更容易掌握。与此同时,学生对于一些历史现象,包括历史概念较不清楚,为了有利于历史教学目标的实现,帮助学生们理顺学习历史的头绪,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探讨关键历史事件的发展的内在原因,分析以及对当时乃至后代的影响,带领学生一起对重大历史事件的意义进行领悟,引导学生能够全方位、全角度理解历史知识,督促学生再学习,进一步将学生学习理解历史的技巧提升。

二、引导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结构,改进学习观念

第一,历史教师需要全面准备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根据某些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明确历史发展阶段的基本线索。第二,通过高中历史教程对历史事件进行准确、合理、全面的分析,总结阶段性特征的历史发展。第三,根据各个历史学习节点的内在内容链接,全面掌握整体历史的发展基本的线索。例如,中国旧民主革命时间历史和对应的世界历史工业革命和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和侵略的后果,侵略力量可以分为三个模块。第一模块是:工业技术大发展、制造能力快速成长,资产主义急需开发更辽阔的超大消费市场,从而侵略更多的原材料产地,美国资本帝国主义等积极实施大棒强硬政策,英国帝国主义首先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第二模块基本线索是:国外资本主义的入侵,清政府残酷的封建剥削和压迫,使清朝国内阶级矛盾前所未有地在太平天国运动发生。第三模块的基本线索是:不满足于利益入侵,英国、法国、美国,试着用清政府扩大内战困境侵略权利,失败后,找借口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以武力强迫清政府屈服于签署一份新的不平等条约,确保实施新的不平等条约,并说它将帮助清政府打压太平天国运动,从而实施全面的“胡萝卜”加“大棒”的外交政策,“奴隶”当时的清王朝,他们采用中外联手勾结的战略,从而残忍地消灭了太平天国起义,至此中华民族被迫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时一些具有超前理念的中国有为人士就开始了争斗和探索救国救民的思路,声称要在中国推进资本主义,强调只有资本主义才能帮中国摆脱帝国主义的奴役,这就是第三模块的中心思想。三个模块综合分析,从中华民族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开始,中国完全陷入了帝国主义的全面侵蚀,中华民族的的反封建,反帝斗争的行为,进一步加大了中华民族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规模和影响力。

三、引导学生进行阶段性的归纳总结

高中历史教师还要带领高中同学学会历史阶段性的归纳总结,即要掌握历史中的关键内容,从而进行对历史的唯物主义理论基础的指导,通过综合、概括、归纳、比较和分析、评价,将历史知识的组织作为一个系统支离破碎的认识,将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揭示了历史现象以及内在规律,抓住历史发展,这才是学生学习历史能力培养和发展升华的主要之处。加强历史教材内容的组合教学工作,对高中历史的学习,最重要的是必须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相结合为中心思想,一步步懂得会用科学的知识与学习方法,全面了解再现历史的原貌,揭示历史分析和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评价,总结经验的基本程序,并探讨了历史发展的规律,这是历史思维能力的最高境界,历史学科能力要求是最高的。另外,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对历史现象的本质和历史的原因进行全面分析,用最正确的方法来解释历史的一些基本概念,即历史发展的规律,这是解决问题的准确把握基本的历史研究方法。有些人的某些历史观点其实是错误的,因为他只看到历史意外事故而忽视历史发展的必然,只看到现象,没有把握住自然。

除了要保证课堂的实效性,教师也应当时刻进行反思,那么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如何对教学进行反思呢?

1、建立个人反思制度。

个人反思制度其实是教师对自身所建立的一种自我约束、自我成长制度,通过对这个制度的不断完善,教师能够不断的获得提高,从而反作用于日常教学,最终有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以及效率。

2、积极实施教学内容反思。

教学内容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关键所在,而实施对教学内容的反思,则是促进教学顺利开展的重要环节。具体的实施措施包括了以下几点:第一,将教材相关知识变成问题提出。第二,把握好教材的广度和深度,增补知识点,扩大知识面。第三,重新整合教材内容,将教材内容结构化。引导学生将教材知识以横向、纵向整合,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3、对自身教学方法反思。

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方法,而不同的教学方法也将有不同的教学效果,简单的来说,高中历史教师要想成功的提高自身教学的质量,就必须不断的对自身教学方法进行反思,因为只有反思才能够推动教学方法的创新,也才能够探索出更加科学的、更加适合的教学方法。

总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只有充分注意对学生进行有效性和课堂教学效果的改革,才可以增进教师的学术水平以及历史教学水平,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自然增强,才能真正利用历史影响,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才可以有效地保证我们的高中历史教学会有更科学更有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静.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1,(10):17-19

高中历史知识大全篇4

关键词:历史新课标全国卷命题特点备考策略

2016年某些省份高考将停止省自主命题,使用全国卷进行考试,历史学科也不例外。虽然各省命卷与全国卷命卷指导思想是一致的,即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为指导,着眼于学生解读史料和迁移史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能力的考查,但是如果把2013年以来的全国卷与各省省卷比较起来,还是有其不同的一面。这种不同,将直接挑战教师的授课模式,影响学生的高考成绩。从另一个角度说,教师如对全国卷的特殊性了解不到位,盲目复习,势必会事倍功半。笔者以2015年高考全国Ⅰ卷为例,分析历史全国卷的特点及2016年有效备考策略。

一、2015年历史高考新课标全国Ⅰ卷的特点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史学研究的深入,史学理念和析史方法不断更新,从而推动高考命题立意的变化。从历年高考呈现出来的历史题目看,基本上是沿着“知识考查―能力考查―学科素养考查”演进的。全国卷呈现出这种特点,而且能力与学科素养的考查更突出。

1.突出历史分析问题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查。2015年高考历史全国卷在命卷立意上沿袭2013年和2014年的思路,淡化对历史细枝末节知识点的考查,注重对学生历史学科素养、学习能力和分析能力的考查。如2015年全国Ⅰ卷选择题第24题,这是一道推理性的题目,选项涉及小农经济产生的原因、时代、影响和特点,考查学生对小农经济的理解。题目貌似不难,但学生如不能有效把握材料提及的“战国时期”这一时间性词语和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形态是由奴隶制经济向封建制经济演变的特征,做错的可能性很大。

2.立足课程改革要求,“脱离”教材趋势明显。《历史课程标准》提倡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学会思考及交流合作。“鼓励中学生积极探究历史问题、形成主动学习历史的态度,从而培养中学生的人文精神、科学态度、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1]。这种指导思想决定了未来高考题目的命制过程中死套教材、以本为本的现象不会再存在。在2015年历史全国Ⅰ卷的试题中,“脱离”教材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命题者似乎放开了教材,材料涉及的历史知识点有些在教材中没有提及。如选择题第25题提到的汉初政治建制问题,在人民版的必修知识点中已没有,只在选修中简单提到而已;选择题第27涉及的古代中国江南经济问题、选做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从秦到宋的货币改革和《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的丘处机在教材中都没有直接提及。

(2)有些材料与课本所讲内容是不一致的。如关于英国国王的权力问题,学生从教材中得到的历史知识是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演变,到18世纪中叶,国王只是国家象征而已,没有权力;但全国Ⅰ卷选择题第33题使用的材料却让学生看到:国王到这时其实还是有些权力的。

(3)对材料考查的切入点不简单立足于教材中的知识点,突出能力立意。纵观近几年的各地省卷,材料的使用往往较新,但题目命制时,总是以教材涉及的知识点为考查的切入点,从而形成形式脱离教材,实际仍拘于教材的命题特点。全国卷在这方面的做法显然比各地省卷大胆得多,在命题中,更考查学生析史的能力,而不是读教材的付出。如选择题第26题,以宋代东南沿海地区的民间崇拜切入,考查学生分析政治问题与社会观念二者关系的能力,并没有从大家关注的商品经济或外贸问题进行考查。

3.弱化细节,注重时代特征。由于《历史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的学史能力与学科素养,因此在历史全国卷中对细节性知识的考查被较大限度地弱化。2015年的历史全国Ⅰ卷中较少出现简单而直接地对历史事件的时间或空间进行考查,更多地是以材料为载体,考查学生对一定时期历史特征的把握程度和对这一时期历史知识的驾驭能力。如选择题第29题,如学生把握近代中国在北洋军阀时期军阀混战割据的时代特征,很快就能从“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这句材料中得出准确的答案。

4.难度加大,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提高,凸显选拔人才的特征。国家考试命题中心的历史命题队伍主要由高校学科专家组成。命题者身份的特殊性,使他们“过多从高校历史专业的角度定位高考……历史专业化的倾向也日趋强烈,难度提升也是自然的事了”[2]。很多专业人士把全国卷与地方卷进行比较,难度大成为大家的共识。考查学生历史知识的成分弱化,为高校选拔人才的特征尤其突出。另外,命制题目的历史材料脱离教材严重,考查角度偏离教材涉及内容的现象较多,过多关注学生如何运用新史观去分析问题的能力及注重设问的灵活性等的命题做法,使卷子的难度“静悄悄”地上升。如全国Ⅰ卷选择题第30题,题目给只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在抗战时期的军事工事布局,而要求学生推理出“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答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辩证唯物史观,还要有一定的军事思维和清晰的中国地理知识才能解决。

二、2016年高三历史有效备考策略

《历史课程标准研修》中的《研修指南》提出:在历史课程实施中,“强调学生探究式学习方式的养成,关注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训练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3]。学生各种历史学习能力和学习思维的形成离不开老师的引导。

1.做好一轮复习,夯实学生分析史料的基础。虽然历史全国卷与地方省卷有些不同,但是双方的基点是一致的,即立足于新课程实验标准。近十年来,各省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的指导下,认真反思传统历史教学的不足,不断改革、探索、创新,努力进行课程实验改革,这种改革成果最终在高考中进行检验。因此,各省在高考试题命制上,方向与全国卷总体是一致的,过往中学历史教学基于省卷的考查标准探索出来的高三复习模式,在应对全国卷高考应该说是有效的。教师切勿因全国卷的到来或历史教学研究领域有了不同的声音乱了思路,慌了阵脚。笔者认为,在实施全国卷背景下,总体上要保留原来省卷的一些做法,尤其是抓好一轮复习工作,夯实学生对重大史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为学生科学有效地分析史学材料奠定基础。比如全国Ⅰ卷选择题第28题关于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问题,第34题1935年美国失业保险问题,第35题世界银行放贷对象问题的题目命制形式在地方卷中就经常出现。还有,材料题第40题对儒学发展演变这一知识点的考查,只要把一轮复习做好就可以很好地应对了。

2.改变教学模式,多渠道增加学生的独立处理史料的机会。教师自己要摆脱,同时引导学生摆脱“历史到时背背冲冲即可”、“史实记住了,考试自然就好了”等传统观念。要清醒地看到,如果学生分析史料方法与能力没有形成,读再多、再熟也可能无法应对当前的历史考试。因此,教师应注重优化课堂的各个环节,不再满堂灌,而应适当增加学生独立处理史料的活动。比如在课堂中要设计有针对性的材料,或将部分教材当做史料,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将史料理清,明白共有几层含义,并以简短的语言呈现出来;要做好课的延续工作,选择适当的课后材料并设计好思考方向,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跟踪落实。通过长期的训练,学生对史料就会有感觉,碰到材料,尤其是陌生材料才不会在心理上事先被打败。

3.课堂教学中应注重逻辑思维的培养。教师在日常授课中应经常性地推演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最大限度地将自己分析历史问题的过程呈现给学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运用线图方式培养学生的“串”“联”和“勾”“引”能力。即从横向上把相关、相似的历史事件联系起来,串在一起,比较、分析、理解,从纵向上将有因果关系的事件叠加起来,让一个事件勾住前因事件,引出因其产生的后续事件,从而使学生的史学知识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这样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会更深刻,线索更清晰,逻辑思维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从而帮助其在高考中从容应对考试。

4.加强历史概念分析,注重对大事件的时空定位。历史概念是人们对历史事物全面认识的概括性反映,包含时间、地点、内容(过程)、结局、实质等史学要素。历史概念内涵的理解关系到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程度,也决定着学生在考试中的审题质量。教师碰到关系重大的历史概念,自己首先要吃透,跟学生要讲透,不怕花时间。学生只有真正把握了历史概念的内涵,复习迎考才能做到事半功倍,考试中对答案的组织也会更全面到位。在2015年的全国Ⅰ卷中,选择题第25题的外戚、第34题的社会保障、材料题第41题的生产力与科技问题等均有牵涉概念问题。人类历史是由若干个具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为主干搭建起来的。历史教师可利用数轴将历史发展历程分为几个关键阶段,尤其要关注人类历史处于社会转型的阶段,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大事件进行时空定位,帮助学生建立历史发展演变的基本脉络。之后,以此为主干,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基础逐步扩展到相对较细的事件上,使学生的历史知识“丰满”起来。以上两方面的工夫下足了,学生在考试答题中张冠李戴的现象必然会减少,得分率自然提升。

5.要充分利用网络,构建学习共同体。学生要努力学好历史知识,争取考好分数,教师则要尽心尽力工作,竭尽全力地帮助学生决战高考。在这种情形下,其实已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或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共同发展的愿景,这个愿景有利于他们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经济的发展使网络得到普及,网络的开放性会让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变得更方便和时效。因此,教师应适应新时展,利用新兴的工具,建立基于学习的QQ群、微信群等共同体,推动教师与学生互相学习与讨论在更广阔的时空概念中进行。在这种空间中,教师应注重收集新的史学材料,前沿史学研究成果,设计难度适中的讨论话题,引导学生进行争辩,查找资料进行论证,让学生的思维在争辩中碰撞,引导学生从更多的角度看待历史问题,最后达到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学科素养的目的。

总之,随着2016年全国卷在更大范围内使用,其强化学科素养的特征要求教师对原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进和优化。教师要谦虚学习,改进创新精神,努力摸清全国卷的特点,探索应对策略,只有这样才能带领学生不断前进。广大教师要努力把握特点,研究策略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创新的过程,同样是中学历史教学发展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和师范教育司.历史课程标准研修.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3.

高中历史知识大全篇5

关键词:历史;复习;有效

教师讲、学生听,按部就班梳理教材的知识结构,事无巨细的复习课本的传统复习方法已经不适合高考的新要求了。随着高考改革力度的加大,要求教师在高三复习时要准确把握学生在历史学科中的学习中存在的知识缺陷以及学习困难,增强复习的针对性,提高复习的学习效率。

一、拓宽知识范围

现行高中历史教材知识结构存有着明显的不足和严重的缺陷。在复习时要对现行中学历史教材的知识范围作出适当的延伸和补充。对现行中学历史教材知识范围的拓宽,这是由当前高考改革发展的要求所决定的,也是由于现行高中历史教材中,《中国古代史》基本上是初中内容的压缩,深度不够,层次偏低;《中国近代现代史》是新近编写的,其体例、内容都很新,切合高中要求,但由于教材为避免与初中本重复,许多重要知识点仅一笔带过,交待不详;《世界近代现代史》仍沿用原来的老教本,知识陈旧,不少观点已经过时。因此,教学时必须针对具体情况予以补充和更新。本文认为,对高中历史教材知识范围的拓宽主要是补充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重要史实、史料的补充。史实的补充是为了帮助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或重要历史现象形成更全面的了解和更完整的认识而补充一些必要的史实。如讲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就有必要将世界古代史上新航路的开辟和圈地运动的有关史实给学生适当介绍和补充。再如,讲秦统一六国时就有必要将秦的“远交近攻”策略给学生适当介绍,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全面地认识秦统一六国的原因。

(2)基本历史理论的补充。中学历史课程标准要求中学历史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高考历史科《考试说明》对考生的能力要求也规定:“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本质,阐述历史发展的规律。”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是指导中学历史教学两个最权威的文件,它们都明确规定了对学生掌握和运用历史基本理论的要求,而这两个文件所要求的历史基本理论的具体内容则是中学历史教材上所没有的,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结合具体史实给学生介绍和补充。

(3)相关学科知识的引入和渗透。重视相关学科知识的渗透和考查是近年高考命题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我们平时教学时就要重视学科的整合,将相关学科知识,特别是语文、政治、地理等学科知识引入和渗透进历史教学之中。

二、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认识的深度

对历史知识的复习,不能仅仅停留在对知识的肤浅理解上,要深入挖掘历史知识的内涵和外延,深化对历史知识理解和认识的深度。一般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从分析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原因、背景或目的入手。如分析秦统一六国的原因时就要挖深到“战国时期结束诸侯割据的局面,完成封建国家的统一,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趋势具体表现为:①从经济条件讲,由于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发展,各地区的经济联系已有一定程度的加强,为统一局面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②从民族关系讲,经过春秋战国长期的民族融合,华夏族已发展成为一个巩固的民族共同体,能够克服周边各族的离心力,促进各族人民的逐渐融合。③各国人民要求统一。

(2)从分析历史事件的作用、意义或影响入手。中学历史教材在叙述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作用、意义、影响,或对其进行评述时,由于限于篇幅或其他原因,有时往往不够全面,只局限于其中一个或几个方面,教学时教师针对这种情况必须予以挖掘深化和补充,帮助学生形成全面的、准确的认识。如世界史教材关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评价,只强调了它是“英、法、美长期推行的绥靖政策破产的标志”,而对其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和不良后果却无只言片语,这显然是偏颇的、片面的,教学时教师可适当补充。

(3)从对历史事件的分析比较入手。如通过比较19世纪60年代封建国家掀起的向资本主义学习的三大改革运动(中国的洋务运动、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异同而对其结果不同就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日本明治维新是在经过武装倒幕基本肃清封建幕府势力的基础上实行的比较全面和广泛地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的改革,结果使日本很快由受人欺辱的弱国走上强国之道;俄国1861年改革虽然宣布废除封建农奴制,但改革很不彻底,保存下来的农奴制的残余势力严重地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俄国在改革后仍然落后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中国洋务运动则是在没有对封建制度作任何触动的情况下仅仅单纯地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和军事技术,因此没有能使中国走上富强,中国依然是任人宰割的半殖民地国家。出现以上三种不同结局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它们对新旧两种制度所持的不同态度所决定的。

(4)单元小结,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帮助学生深化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讲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内容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总结这一阶段历史发展的基本特征:①政治上,是封建国家的分裂时期,战乱频繁,但分裂当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为后来隋的统一准备了条件。②经济上,江南得到进一步发展,南方经济开始赶上北方,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③民族关系上,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民族大融合时期,但民族矛盾、民族斗争也很尖锐、复杂。

三、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

在复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来分析历史,要把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高中历史知识大全篇6

【关键词】初中历史高中历史历史教学

初中学生在升入高中后,常常会听到历史老师抱怨学生基础太差,思维能力不够,自主学习的习惯不好,更重要的是部分学生感觉历史学习广度和深度太高,历史学习太难,经历多次的模拟训练,仍然成绩平平。为什么师生会出现这样的感觉呢?针对这样的问题,高中的历史教学如何做呢,下面浅谈一下自己个人的想法及做法。

一、对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区别的认识

作为教科书的历史,其基本功能不外乎让学生知道历史基本事实,归纳历史经验教训,培养学生对本国历史的认同感和爱国主义情怀。那么基本功能是这些,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的区别又在于什么地方?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对应于不同阶段年龄的学生,它们所承担的以上基本功能又会有些什么不同呢?在此谈一谈个人粗浅的看法。

在内容上,初高中的内容标准不一样。初中历史进行的是主题历史教育,意在建立起学生基本历史线索,对历史有一宏观了解。高中历史进行的是专题历史教育,很显然是为了阐释说明或解释清楚历史的深层问题。

在层次上,初中是基础知识的了解,高中历史是深入,深化的历史。初中历史是一种普及性的、常识性的历史知识了解,高中历史则是深入到历史内部,探究历史发生发展的原因,联系,规律。

在目的上,高中历史比初中历史更具有选拨性。高考是很多考生都要参与的,历史在文综中的地位也是不可或缺,历史学习的好坏也将影响大学选择的好坏。故而高中历史更多地考虑到如何在高考中获胜,如何更全面,更深入地掌握历史,运用历史。

二、存在的问题

(一)初高中知识衔接断代严重

通过对高一学生进行历史知识问题答卷,当问及到威尔逊、亚历山大二世、俾斯麦、图特摩斯三世、工业革命等初中历史知识时,回答正确率为0%。就连最基本的历史知识隋朝大运河的起止地点回答正确率仅为35%。

至于如朝代时序更是前后颠倒张冠李戴,初中阶段的历史知识对高一学生的困乏程度到了令人惊叹的地步。而当被问及到什么原因时,75%的学生认为,因为中考不考没认真学,22%的学生认为是教师没有认真教,还有3%的学生认为自己不喜欢。由此可见考试成为学习的指挥棒,考和学是如此的结合亲密。而知识却断代、空档的如此严重。

对于高中教师来说,他们对初中教学怨气冲天,由于我市初中升高中不考历史,使初中历史教学形同虚设,学生一入高中才知道对历史知之甚少,给高中历史教学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学生历史基础太差,若不补充初中历史教学内容,高中历史教学无法正常进行,这样就造成高中历史教学时间紧张,教师授课难度大,学生理解起来也难,严重影响了高中历史教学质量。

(二)问题存在的思想根源

在初中学段,历史学科过去一直不是中考科目,所以被认为是门“副科”、“小学科”,多年初中历史学科就顶着一顶“小三门”的帽子,各级领导相对忽视,在很多学校的课程表上,历史课所占课时往往不足,而且课程大多安排在学生容易疲劳的下午。在很多学校领导的眼中只有那几门中考科目,根本就没有把历史学科之类的“小学科”放在必要的教学地位上,好像“有则无,无则有”。

考评制度不完善也是重要的原因。今天的考评制度无论是对教学的评价,教师的评价以及学生的评价,都不到位。目前教师鼓励性的评价做得很好,但科学性的评价,思想性的评价做得不到位。课堂教师的评价机制和学生评价机制不完善。教师的教学成绩如何评价,怎样看待教师的教学,还没有形成一定的标准和办法。

(三)建议

历史,是一个国家文明传承中的精髓,具备一定的史学知识和良好的人文素养是做一个合格公民的前提。历史课程作为义务教育的基础课程,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但要想改变目前的现状,笔者以为应“对症下药”,采取如下对策:

1.更新教育观念,促进学生的主动、全面、终身发展。章士钊曾说:“灭人之国先去其史”。历史的重要性世人皆知的,可在功利性很强的现代社会环境中,大家关注的往往是那些影响学生将来在社会层级流动中地位的高利害学科,历史再“可以使人明智”,也只能被打入“冷宫”。

因此,有必要开展教育观念的大讨论,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使教师们真正领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重要性,教育主管部门要重视初中历史教学,如果思想上、观念上没有大的触动、没有转变,行动上是很难有措施的,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地位。

2.大力改革教学评价体系和升学考试制度。学业考试是初中教学的指挥棒,指挥棒指向哪里,学生就走向哪里。目前,我市教育的发展还不均衡,优质高级中学的教育资源还不能满足广大初中学生的要求,在这样的实际情况与评价制度下,学校、家长、学生的眼睛是雪亮的,你考什么,我就学什么,总分多,就多学、总分少、就少学,中考不考,就不学。因此学生对历史课不重视,上课做其他作业,睡觉等现象普遍存在。

(四)高中历史教师应该采取的策略

1.在高一上学期阶段,除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加强趣味性教学之外,更应该注意学生知识体系的建立。如高一学生刚进校就开始了对人类政治文明的学习,经过一个单元的学习之后,学生对历史的学习有了初步的认识,可以在老师的提示下完成知识体系的建立。让学生去总结,然后教师更正。这样不仅是学生构建了历史学习的知识体系,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历史学习的比较和联系的方法,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就会习惯性的去联系和比较。

2.注重对学生历史意识和人文意识、学习方式的培养。高一学生还是感性认识比较强,但缺少理性思维,但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其全面地看待问题和辩证地看待问题的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积极的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地思考是这一过程中的核心和关键。当然在学习的过程中加强学生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也非常重要。老师对于学生的评价方式也不能单纯的以分数论高低,更多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保证学生的历史意识、人文素养和学习方式不断有新的进步,借以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过度。

历史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由于其知识量大、涉及的方面广、领域多,近年来中高考对历史的要求又上了一个台阶,所以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都需要加大力气想办法来提高历史学习的能力。当然家长社会的重视、学生的思维培养等问题都需要我们的积极引导,本文只是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点粗浅的看法,也许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苏永涛:高中历史教学法二三[J];现代教学研究;2012第2期

[2]陈庆明,李红垒:创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适应学生成才需要[J];成才之路;2014第14期

[3]唐文集:农村初中历史教学现状和对策[J];教育界;2012第14期

高中历史知识大全篇7

一、在历史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健康审美情趣

通过历史课本中的实践教学,能够帮助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利于促进中学生的科学世界观的形成。中学生是构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线建设者,他们的思想价值观和对美好事物的认识程度直接关系到个人的成长和国家的繁荣富强,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前途和命运,因此加强历史教学中美育功能的实践至关重要。历史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改革传统教学方式,科学构建以提高历史实践思维分析能力为主体地位的教学环境,以提高历史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为中心,不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审美观,是完成历史教学不可回避的世界观的组成要素,本文由收集整理

中学历史教学的重点就是要以全班学生为主体,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综合素质,力求巩固好每一个学生的历史知识基础,在强化实践应用中培养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开展各种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在历史知识应用方面的技能,在巩固历史知识的同时提高历史发展观与实践分析判断能力,激发差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优秀学生的探索精神,尽量减少同学之间的差距,实现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理想。在某种程度上理解因材施教就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教师要为每个学生都创造适合自身发展的不同程度的教学实践环境,通过不同方式的引导与支持,充分挖掘每一个学生的历史知识潜能,最终实现在历史教学中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

二、以历史教学语言重塑历史人物的美学形象

历史教学语言是历史教师用以同学生沟通思想的媒介。要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就应力求使自己的语言规范化和精确化,要积累丰富的词汇,掌握遣词造句的语法规则,还要懂得一些修辞的语言技巧,使自己的语言达到明确、流畅和生动的要求。历史教学中以美的形象感染人就是以具体鲜明的形象去开启学生心灵的闸门,充实美感的空间。要想让学生听得懂,教师的教学语言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所掌握的历史知识水平,史料的叙述要通俗易懂,史观的阐述要深入浅出。要想让学生喜欢听,教师就应在讲述时,用具体的史料来充实教学,事件的叙述要有情节乃至细节,通过生动的形象,唤起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对历史知识的浓厚兴趣。语言是交流思想、沟通感情、传授知识的工具,富有思想性、情感性。发展了同学们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历史绘画作品的欣赏水平,接受了一次审美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有效拓展历史思维能力是极其重要的教学任务。只有树立正确的历史发展观思想才能对事物进行客观理性的思考和正确判断,才有可能找到解决生活实践中历史问题的最佳方法。历史发展观是运用历史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灵魂,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是运用历史知识解决社会生活实践中问题的途径,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历史发展理论思想,只有掌握了有效的历史科学发展思考方法,才有可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历史水平和文化素养。掌握正确而有效的历史思想方法是在教学实践中长期锻炼的结果,同时也是学生巩固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渐渐成熟的标志,是教师充分挖掘历史基础知识过程中提炼的精华。历史教师在创设教学环境过程中,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目标,尽可能设计有利于促进正确历史思想方法形成的教学演示过程,结合教学内容用历史思想方法武装学生的头脑,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探索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掌握历史知识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强化历史能力训练就是引导学生进行思维体操锻炼,因为历史发展规律本身就是一种切合于生活实践的科学思维方法。历史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历史的这一优势,把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全部教学内容与教学实践进行有机结合,始终把历史发展观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方法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

三、把历史知识教学与素质教育过程结合

随着教育改革步伐的逐渐加快,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不断更新,教师需要与时俱进地实时转变教育思想,以全新的人才意识和实践探索精神配合国家人才战略。课堂教学是美育教育的主阵地,是提高学生美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在历史教学中,经常结合我校的艺术特色,采用讲故事、同时极力拓宽本节课涉及的多方面知识。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能以正确的学习态度积极参与教学全过程,并且在教学实践中提高历史观察能力。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巧妙提出问题、与学生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历史知识智慧,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在历史教学中必须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端正学习态度,把学习兴趣和能力培养贯穿到教学全过程。素质教育的实现来源于实践,历史教学的目的是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运用历史发展观点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历史课本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生活实践中的有效应用,培养每一个学生良好的被历史实践证明成功的科学行为方式,并把这些实践经验转化为历史判断力。在教学实践中一定要重现知识结构的形成过程,在循序渐进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和规律的习惯,增强应用历史知识的意识,提高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最关键的一项任务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尽可能选编一些有利于巩固知识的问题,在兴趣的激发下对学生进行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强化训练,从学生最熟悉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历史发展规律,在科技进步与市场经济结合中发现有历史价值的问题,然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历史知识的应用能力,在实践运用过程中夯实历史基础,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水平,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高中历史知识大全篇8

自有人类以来,历史与教育就如江河与水流一样地共存着。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的重要性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历史教育在人才素质教育中的重大意义和作用也越来越被重视。为了更充分地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使历史教学对促进人材成长,素质形成起更大的作用,现就历史教学在中学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紧密相关的问题,即如何提高历史教师自身的素质谈些个人的看法。

一、历史知识是人的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础

过去,我们对历史知识内容的广泛性、综合性虽然有所认识,但是如何认识它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优势作用,却思考得比较少,认识得很不够。全面发展的教育首先要从具有全面的基础知识开始,历史教育具有全面提高学生素养的优势。

我们说,学生的素质提高是指多方面的综合素质而言:道德水平、文化水平、健康水平、审美情趣,劳动技能以及智力和非智力的心理素养等,标志着学生素质的总水平。然而,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历史教育具有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础作用。

首先,学习历史是深入探讨其他科学的基础。历史科学它本身就囊括了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文学、艺术、教育、宗教、民族等等基本知识,以大量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内容为背景。如司马迁的《史记》就有关于天文算学、水利、地理等知识;南宋郑樵的《通志二十四略》,包括了礼、乐、刑、艺、天文、地理、食货、灾祥以至昆虫、草木等。初中教材还介绍了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孙思邈的《千金方》、沈括的《梦溪笔谈》、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科技巨著。高中教材则用三章的篇幅介绍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和发展。历史科学同其他一切科学都有或近或疏的关系:它有时要借助其他科学来说明某些历史现象;反过来,其他科学的研究,也离不开历史科学研究所提供的资料和文献。可见,历史科学同其他科学有着错综交叉、相辅相成的关系。搞好学校历史教育,能大大开拓学生的视野,使思路敏捷、思维开阔,分析问题就有广阔的历史背景和丰富的知识基础,能增强判断力、理解力和思维的深刻性。有了背景知识,有了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的文化素养就能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这无论是对学习其他社会科学课程,还是对学习自然科学课程,都将是十分需要的知识和能力基础。这对全面发展的教育来说,是很重要的。这一特点,是其它学科所无法取代的。

历史学科教育,对德育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的。在古今中外的历史长河中,有多少社会现象对学生进行政治和阶级观点教育是极好的教材;有多少仁人志士可歌可泣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品德教育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至于进行思想教育,那就更加明显,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渗透在全部历史课程的每个课时以至每个环节之中。通过学习历史,可以使学生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观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史育德,既体现历史教学上的史论统一,又实现了历史在全面发展教育上的德育与智育的统一。

中学历史教育、教学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心理素质。大家都知道,人的心理可以分为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部分。智力因素通常指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它们与智力活动的直接效果有密切关系;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因素以外的其余心理因素,如情感、意志、兴趣、性格、信念等,这些因素虽然并不直接决定智力活动的成果,但它们的作用,却深刻地影响着智力活动的程度、效率,决定着人的活动的指向与成败。

学校历史教育要明确地提出发展智力,培养非智力心理因素的任务。

对于发展智力,历史教学的有利条件,首先是历史知识的记忆信息量大。我国以文明古国著称于世,光是有文字记载的史料,就浩如烟海;社会生活空前丰富,由此积累起来的历史知识之丰富复杂,也是过去任何时代无法比拟的,这样,如何记忆历史知识就成了历史教学中的一项基本能力。我们不主张死记硬背,也不主张把大脑变成信息库,我们主张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介绍有关记忆的心理常识,如遗忘规律等,并结合历史知识特点,总结出符合学生自己记忆特点的记忆方法来,提高识记效率和保持能力。良好的记忆力,不仅是学习历史的必要条件,也是学习其他知识的必要条件。

第二,学习历史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学习历史的过程,也是培养想象力的过程。历史教材是以文字为主的信息载体,概括性的文字叙述较多,如果能够依据文字材料的揭示,在头脑中想象出具体生动的形象,将会更真切地感知历史过程。所以,我们必须从小就要借助于历史教学发展他们的再想象和创造想象能力。

历史教学对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很有效,由于篇幅所限,这里就不说了。

中学历史教育也存在着培养非智力心理因素的有利条件。历史教育由于具有鲜明的思想性、生动的故事性、强烈的感染力,并

能为学生树立典范,对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效尤前人,做个品德高尚和有作为的人无疑是有积极影响和作用的。

二、提高历史教师的素质修养,是当务之急

首先,历史教师必须是一个革命者,爱国主义者。历史上许多革命家、民族英杰都得益于青少年时代的历史教诲。爱国主义传统是中华民族的珍贵历史遗产,是使我们国家兴旺发达的巨大原动力。历史教师应当恢弘民族正气,振奋民族精神。

第二,心有全史,胸存“底本”,这是对历史教师最起码的要求。历史上的一切事件、人物,不是孤立的,都是特定历史环境的产物,都是互有联系、互有影响制约的。历史教师必须做到心有全史,才能把历史讲通、讲活、讲准。否则,就会把历史讲成一些孤立的点的偶然聚合。范文澜在《历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一文中告诫学历史的人,不要自己跑到禁闭室中去。不通全史,只求专深,就是自我禁锢。学史者不可如此,教史者更不可以这样。胸存“底本”,也应引起我们重视。一个好的历史教师心有全史,不是靠东点西戳来拼凑“全史”的,要有一个扎实的“底本”。

熟读史籍,驾驭史料,这是历史教师的专业知识修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历史要籍往往是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原始记载,因此它是历史研究与教学的基本材料。历史教师不能只满足于引用二手,甚至三手资料;而应熟读一些中外历史的重要书籍,在熟读历史要籍的基础上,注意提高对各类基本史料的识断能力,通晓史籍、文献出自那种立场、观念的人之手,从而能驾驭史料,辨析真伪。

近年来,中学历史教科书有改削,而每一次增删改补都引起一些历史教师的不适应。究其原因,最根本的是由于一部分历史教师的专业知识修养尚未达到应有的高度,他们心无全史,胸无“底本”,对史料不熟悉。

有人采取下述程序,进行进修,得到了实效。以中国古代史为例:以翦伯赞编的《中国史纲要》为主线,以范文澜,蔡美彪的《中国通史》或郭沫若的《中国史稿》为主教材,以东北师大编写的《先秦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史》等断代史为第二教材,再选择几本近年来最新科研前沿专著,如赵恒烈、王铎全编的《历史教育学》,周发增、张显传等合编的《历史教育学新论》作为辅助读物,在此基础上,再究读中学教科书,一定会有更新更深的体会。

此外,如有余力,还可以先读断代史、通史参考资料,辅之港台专著;进而读通史纲要,辅之以各种史学期刊,最后多涉猎最新的科研成果及论著,然后再回到中学历史教科书上来,融汇贯通,启迪自己的思想,激发学生的想象,从而就能使历史教学走出“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怪圈,真正成为涵养素质,启动思路,展望未来的教学相长的生动课程。

第三,作为一个合格的中学历史教师要有一定的文化素养。改革开放时代,各类科学迅速发展,分支学科日益增多,历史教师应尽可能涉猎更多的学科知识,如语言文学、艺术鉴赏、历史地理、历史美学、历史心理学、历史统计学等等,以期多层次、多侧面、多角度地研究历史和讲授历史。

历史教师上课要讲话,语言表达能力对一个历史教师来说非常主要。历史教学强调教学语言的直观性,对主要事件要叙述得鲜明、生动、形象、吸引人,这都有赖于历史教师的口头表达能力。为什么有的历史教师讲课水平高?除了他的理论与专业方面的根底之外,语言文学素养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相应的哲学思想、政治学说、经济思想,历史教师要讲清每个时代的历史,要引导学生学懂弄通历史,就不能不掌握各个时代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各种思想流派。这是很不容易的。不懂哲学,就很难讲清中国的“诸子百家”,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不懂经济学,也讲不清凯恩斯、罗斯福。历史教师要学哲学、学政治、学经济,只有这样,才能讲通一些专业史,才能将历史当科学来讲授。

历史教师还应该学习科学技术常识,讲不清科技发展史,势必讲不清当时的生产发展情况,也讲不清与生产发展相关的其他历史现象。历史教师对此缺乏必要的了解,就会出现知识性错误,甚至闹出笑话来,反之,历史教师具备科技方面的素养,将会使课讲得更生动、更具体、更准确。

如讲原始社会,在讲到尖底汲水瓶时,可说明虽然他们不懂是重心原理,但在实践中已在运用。又如讲述鉴真东渡日本六次未成功,教师可结合当时还未发明轴承,帆是固定的,不能随风向变动而改变帆的方向,所以才屡渡不成;依此推之,空海入唐的遭遇也就不言而喻了。

高中历史知识大全篇9

关键词创新;预习方式;历史课堂;效率

西藏的学生在新课改下,需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高中历史时,才不会很吃力,还可以提高学习效率。预习在学习中占有很大的比重,特别是学习高中历史。可是很多高中生不重视历史预习,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学习其他科目方面,使得历史学习不能取得最大的效果,面对这种情况需要鼓励学生重视历史学习,重视历史预习,采用有效的预习方式,使预习的作用得到发挥,也能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效率。

一、预习作用

(一)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高中学生通过预习可以对历史书本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还可以锻炼自主学习的能力。高中历史知识内容比较多,在教学中不可能都讲解。历史教师只会重点讲解重要的内容,一些不是很重要的内容只是简单带过,不会细讲。对历史事件的背景知识了解不清楚,分析历史问题就会不全面,很容易形成错误的认识。课前预习历史课本,可以很全面的了解各方面的知识,对相关历史事件的背景也会有一定的了解,教师讲解的内容也可以很快的吸收。长时间的预习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还可以培养思维能力。在预习高中历史知识时,学生会理清知识系统结构,考虑每一章节学习的重点,预习中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通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预习是一项需要毅力的工作,要持之以恒才会有显著的效果。

(二)使课程效率得到提高

在教师讲解高中历史知识时,学生在课下预习要学习的内容,对历史知识有一个大概认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快的掌握新知识。如果没有预习,教师侧重讲解重点内容,很多学生对很多知识不清楚,会增加学习的难度,导致学生没有学习高中历史的兴趣,所以课前预习很重要。预习新知识,对知识的结构有所了解,可以研究出学习高中历史的规律,知道重难点知识的具体结构,学习新知识就会比较容易,新章节的高中历史知识是继承和发展原先章节的历史知识,前后连贯学习,可以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预习中碰到弄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标记,上课时认真听教师讲授这些地方,就会加深对这些地方的理解。

(三)巩固所学知识

高中学生预习课本知识可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学生在预习时可能会遇到很多不理解的地方,通过查阅资料,解决了学习中的难题,会让学生很有成就感,如果还是没有解决不清楚的问题,在课堂中经过教师讲解,就会加深对知识的熟悉程度。还有在预习中由于没有人指导,对历史知识结构认识不全面,思考问题角度可能不正确,经过教师分析,对所学知识认识更加全面,达到巩固高中历史知识的目的。

(四)改善记笔记的方式

由于高中历史知识面特别广,学起来比较困难,很多学生养成记笔记的习惯,记笔记也要讲究方法,方法不合适,也不能提高学习效率。很多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只要是教师讲的内容都记在笔记上,没有侧重点,查看笔记的时候也很麻烦。书本上的基础知识可以不用记在笔记本上,教师反复强调的地方要着重记录,复习的时候比较方便。不重视课前预习,不清楚上课的重点,盲目做笔记,既耽误时间,又不能提高学习能力。

二、创新的预习方式

(一)习题式

习题式预习方法是主要的预习方法,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通过查看学生的习题册。高中学生做适量的习题,可以对学习的知识进行巩固,习题中考查的知识一般都是每章节历史课的重要内容,做习题可以反映学习的情况,而且也不会给高中生太大的学习负担。教师也可以针对教学的内容,根据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印发一些重要的练习题目给学生做,起到的作用更加明显。学生在做题的时候,不懂的地方会去查阅资料,预习课本知识,再通过教师的讲解,听课效率得到提高。

(二)提纲式

要学好高中历史知识需要对整体知识结构有所了解,书本上的知识结构比较适用于教学,学生需要自己列出高中历史学习的框架,然后在针对提纲的分支进行总结,整理出来的知识会比较容易理解。不仅学生可以自己总结提纲,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重点列出适合学生学习的提纲,教师所列的提纲知识面更加宽,知识结构更全面,可以指导学生学习,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率。

(三)笔记式

做习题和提纲预习方法可以锻炼高中生的预习能力,要进一步强化需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方法。笔记式预习方法就是改善学生记笔记的方式,把教师上课的重点记录在笔记里或者把自己预习时遇到的问题记录在笔记本里,然后让教师解答疑难点。可以小组的方式进行预习,综合小组内成员的问题,一起交给教师解答,大家学习的知识会更加多。

三、结束语

在学习高中历史知识的时候,可以采用创新的预习方法,让学生对知识了解更加清楚全面,锻炼独立自主学习能力,培养逻辑思维,提高学习效率。重视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加快学习新知识的进程。

参考文献

[1]余明科.构建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高效课堂[J].华章.教学探索,2010(16).

高中历史知识大全篇10

高三历史教师工作计划范文1根据湖北省20xx年高考方向及新课改省份高考历史试题的特点,结合新课标下高三历史教学的现状,特制订高三历史复习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新的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求真务实,探究适合我校学生的教法与学法,落实好新课程的理念,突破以基础夯实与能力培养为核心目标,争取在20xx年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绩。

二、复习依据

1、内容

高三历史学科的教学要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20xx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某某卷)文科综合》考纲、人教版教材为依据。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历史新课改赖以进行的纲领性文件;历史教材是历史教学主要素材;考试大纲是备考复习的重要依据,三个依据互相依存,缺一不可。

2、命题

新课改下的高考是正确引导中学实施素质教育,体现高中新课程改革精神与理念,反映高中新课程方案的特点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

20xx年是某某省新课改后的第某年高考,因此应认真研究其他新课改地区的高考试题,通过“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利用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知识,引导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知识,倡导研究性学习,强调“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史学原则,从而在知识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达到有机的统一。

三、复习方法

1、时间安排:

2、复习思路:夯实基础知识,理清基本线索,培养基本技能。

3、主要任务:以教材为主,进行单元内小专题复习,夯实基础,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并在此基础上向深、广度扩展,结合现实,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搞好单元过关,精选习题,精讲精练,及时讲评,并且每节课力争留出时间让学生记忆一些重点知识,做到当堂知识当堂巩固。

4、方法:以课时为主要学习方式,单元内小专题式进行,一个单元结束后要进行单元总结与测试,每个模块结束后要进行模块过关测试。

采用读、讲(听)、练、评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读书:利用正课时间,明确目的和要求,按照学案,由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和计划性地读书,在此基础之上理清单元与单元之间、课与课之间的逻辑联系,构建相对严谨的教学知识结构,使掌握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

第二环节——讲(析):在熟知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理解基本史实,突出重点、难点,提高历史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知识并逐步形成历史学科思维能力)。同时,要针对考点进行知识扩展,教师最好做到精讲多练,讲重点,要突破每个考点的核心问题

第三环节——训练:在课时复习结束后,要选取典型试题及时进行测试、反馈,可采取一课一小练(当堂训练)的形式,以便及时巩固落实,练习后,必须核对答案,分析总结。通过典型题目逐步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如理解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表述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等。

第四环节——讲评:包括教师的讲评与学生的自评。每一单元测试及模块测试后教师要重点讲评,教师在讲评练习和试卷过程中,要特别留心解题方法的讲评,从而减少解题错误,提高应试能力。

一轮复习侧重点在于理解历史概念,掌握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既包括具体史实,也包括规律性的认识,历史线索和阶段特征也属于这一范畴。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要贯彻“全、准、新、细”的原则。“全”即复习要全面,不能漏掉考试大纲的任何知识点,在此基础上才可以强化重点;“准”即对知识的识记、理解、阐释要准确;“深”即对历史现象、内在联系和规律的理解认识要深刻;“新”即对历史知识要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来认识和巩固;“细”即注重细节,近几年文科综合试题启发我们必须抓好细节,很多问题并不难,但考察很细致,于细微处方显精神,细节决定成败。

四、具体要求

(一)瞄准高考,落实课程新理念,转变课堂模式。

1、改一讲到底,不训练学生能力。

调动学生参与,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老师重在帮助学生整理思维层次和指导思维方法;边讲边练,这样才能做到训练及时、训练充分

2、改只有知识教学,没有材料教学。

高考无题不材料,如果课堂不进行材料教学,学生就不能形成材料处理能力。

3、改只有纯知识的梳理、分析,没有解读高考考点及其要求。

每堂课都应有高考的考点解读、考题回顾、考情预测和模拟训练。以高考的感觉和要求去指导教与学。否则这是严重的教学不到位,也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高考考的许多是老师讲不到的,需要学生具有独立的思维能力,独立思维能力单凭老师讲授是培养不出来的,需要在训练中参与和培养)

(二)落实常规

1、认真备课。

认真编写教学案,优化整合,既有专详,又有高考链接、材料教学与教学方法和教学流程。

2、分层教学。

知识的深浅是有层次的,思维的发展是按层递进的,学生的素质也是有层次差异的,因此实行分层教学,梯度推进,中下等生能接受,上等生能发展,全体学生皆都能得到提高。

3、作业检查。每天应布置一定量的作业,并进行批改或检查,关键在于督促学生在课后练,巩固和深化知识,这是落实教学效果的一个关键。

4、周考月考。知识巩固和思维深化,除课堂教学和课后作业外,还须通过周考、月考去强化。周考、月考也是我们教学时段要检查的内容。要强调的是,周考有的改为周练,练不如考,考对学生的压力感、速度训练和答题规范养成远远超过练。其次,不管练习、周考、月考,有练有考就必须讲评。只有讲评,学生才能明确自己的错误,思路才能得到升华。

5、自习辅导。晚自习读历史是历史学习巩固一个重要的时间保证,但要学生读历史,就必需历史老师能下班辅导。历史老师晚自习下班辅导,有利于学生释疑解难和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还会对学生学习历史产生感情压力和督促作用,这自然有利于历史知识的巩固。

高三历史教师工作计划范文2一、本学期主要是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复习:

1、高三近现代史的章节基础和专题复习;

2、历史大专题复习及热点透析;

3、考前练习

二、学生分析(双基智能水平、学习态度、方法、纪律)

1、学生在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学习态度、上课纪律方面做的比较好。

2、在材料分析、解题方面还有所欠缺。

3、在知识的'整合上,普遍出现思维混乱局面。

三、教学目的要求

1、对世界史做一个比较透彻的分析和理解

2、对历史做一个比较恰当的整合,注重专题知识

3、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四、完成教学任务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每星期的文综考试,使学生适应文综考试

2、不定期的进行抽测,抓好学生的基础知识

3、进行针对性练习,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五、教学进度

高三历史教师工作计划范文3一、教学时间安排

1、2月份完成选修3、4的复习

2、3--4月完成二轮复习

3、5月初--中旬进行热点复习

4、5月中旬--5月底:回归课文,落实课文基础,尤其是课文中的习题

5、6月初,对做题方法的总结(课件已做好)

二、复习框架

1、选修3、4

给学生提供知识结构以自学(这是高二学习的内容,学生比高一时要重视,因此,知识结构相对完整),重点帮助学生实现能力目标部分,配以自编练习。

2、二轮复习

共分13个专题,每个专题4节课。做如下安排:第一节课,按政治、经济、文化、人物、战争、改革、遗产等子目要求学生完成知识体系;第二节课,教师根据一轮复习中学生体现的知识盲点做查漏补缺和拓展延伸。第三节课,讲评配套练习。第四节课,讲评历史组集体汇编相关新题和经典题目,重点是选择题。

3、热点复习

与政治学科的时政相结合,引入历史,对热点进行剖析,提高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时政,学以致用。

4、回归课文

每年高考都有4--8分的考查点来自课文的非正文部分。利用课文提供的相关材料,既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记忆,又培养学生的阅读材料的能力。

高三历史教师工作计划范文4第一轮复习结束后的学情基础知识有一定的掌握。初步做了基本知识的细化和深化。但是当题目是切入一定的历史阶段,涉及到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时,普遍出现了存在答题不全、思路放不开的现象,从而影响得分不全。还表现下列问题:

1.基础知识概念,内涵掌握不到位,制约了学科能力的提高。

2.审题做题技巧不熟练,做题能力有待提高。对复杂材料的的解读这一关依然薄弱。从平时测试来看,部分学生不适应综合测试的题量,掌握不好答题节奏。忙于做题,不求质量,审题不够深入,答题不够全面,书写不太规范,这些现象要通过实战训练,及时调整,才能胜任高考。

转眼间距离高考只有九十多天了,为了更好的做好高考复习工作,第二轮复习计划如下:

一、复习指导思想

1.第二轮(第二学期)进入专题复习与综合考试相结合。要精选专题,紧扣高考内容,抓紧高考热点与重点,授课时脚踏实地,讲透内容;通过测评,查漏补缺,既提高解决综合题的分析与解题能力,又能调适心理,使学生进入一个良好的心理和竞技状态。

2.加强学习,研究,注重学生、教材、教法和高考的研究,总结经验和吸取教训。

进一步探索和研究考试中历史科备考方法和措施,认真研究近几年高考历史试卷,树立以教研求发展,向教改要质量的思想。

3.加强常规教学的研究和管理。做到“精细化的备课,精品化的授课,精选试卷”的要求。还要充分发挥各位历史教师的群体智慧,特别是有高考经验的教师。大家分工合作,多研究,多交流,既要集体备课又要主要配合不同班的差异,因材施教,根据历史科的特点,切实做到“一天一小练,一周一大练,一月一综合测”。这可以使学生提高解题能力,积累临场经验,发现问题,及时寻找补救措施,强化复习效果。

4、做好辅导工作,作为科任,要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努力提高课堂复习效率是高中历史复习的指导思想。通过历史复习让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更好地学好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基能,以及其中的历史思想方法,从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学生树立学好历史的信心。注重团结协作,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素质,全力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和考试指导纲要的各项基本要求,立足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注重历史思想和方法的教学。抓好教材与课程目标中要求把握的历史对象的性质和处理历史问题的基本常用的历史思想方法;如归纳、演绎、分析、综合、分类讨论、类比与推理等,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以不变应万变,针对学生实际,不断研究历史教学,改进教学方法,指导学法,奠定必备的“四基五能力”,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运用历史的意识和能力,奠定学习历史的能力,使历史科的复习更加高效优质。

二、教学目的要求

1.深入钻研教材,以教材为核心,“以纲为纲,以本为本”深入研究教材中章节知识的内外结构,熟练把握知识的逻辑体系和网络结构,细致领会教材改革的精髓,把握通性通法,逐步明确教材对教学形式、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影响。

2.准确把握考试说明,在整体上要重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重要的定义定理不但要掌握结论,还要掌握相关历史的思想方法,做到宏观把握,微观掌握,注意高考热点,重视历史的应用和历史思想方法的渗透,以拓宽历史知识的广度来求得知识的深度。

3.因材施教,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构建新的认知体系,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

4.加强课堂教学研究,科学设计教学方法。

三、教法分析和教学具体措施

1.不孤立记忆和认识各个知识点,而是将其放到相应的体系结构中,在比较、辨析的过程中寻求其内在联系达到理解层次,注意知识块的复习构建知识网络。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解题技能,注意基本概念、基本公理和定理、公式的辨析比较,灵活运用;力求有意识的分析理解能力尤其是历史语言的表达形式,推理论证要思路清晰、整体完整。

2.学会分析。首先是阅读理解,侧重于解题前对信息的捕捉和思路的探索;其次是解题回顾,侧重于经验及教训的总结,重视常见题型及通法通解。

3.高考试题将课本知识进行了综合性处理,即在知识网络交汇处命题,因此在复习时,不但对每个知识点要掌握,还要注意知识的横向和纵向的联系。

4.以“错”纠错,查缺补漏,反思错误,严格训练,规范解题,养成“想明白、写清楚、”的习惯,注意思路的清晰性、思维的严谨性、叙述的条理性、结果的准确性,注重书写过程,举一反三,及时归纳,触类旁通,加强历史思想和历史方法的应用。

5.协调好讲、练、评、辅之间的关系。合理安排复习中讲、练、评、辅的时间追求历史复习的最佳效果,注重实效,努力提高复习教学的效率和效益;精心设计教学,做到精讲精练,不加重学生的负担,避免“题海战”,精心准备,讲评到位,做到讲评试卷或例题时:讲清考察了哪些知识点,怎样审题,怎样打开解题思路,用到了哪些方法技巧,关键步骤在哪里,哪些是典型错误,是知识逻辑、方法、心理上还是策略上的错误,针对学生的错误调整复习策略,使复习更加有针对性,加快教学节奏,提高教学效率。

高三历史教师工作计划范文5一、指导思想

以课程标准,考试说明为指导,以课本为依据,充分研究高考,不断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探索高三教学模式,增强历史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应试能力,从而提高历史课的教学质量.

二、工作目标

1、以课本和课程标准为基本,充分研读考纲,从整体上把握复习的要求,让学生加工教材,理解掌握基本的历史概念,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基本的历史发展脉络.

2、改变教学观念,大胆地进行课堂改革,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和提高学生概括,归纳,分析,综合,比较,迁移等基本的学科思维能力.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评价问题的能力.

3、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方法,让学生学会用基本的史学方法去认识和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从而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年轻人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感,理解国家大政方针制定的历史依据及其正确性,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

4、加强教研,研究高考和高考试题,注重知识的迁移和运用,精选习题.

5、进行有效知识落实,把课堂上的基本知识做为落实的主渠道,及时进行"章结","单元过关"和"月清".

6、学生的学科成绩在优秀率,平均成绩和及格率上有明显提升.

三、高三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高三教学,复习的整体把握和详细计划及实施措施,对高三只是有大致的阶段安排与复习进度,对每一阶段的教学和复习目标,复习策略和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没有细致考虑,这种计划的盲目性,必然导致教学的盲目性,质量提高的盲目性.

2、教师没有对大纲,考试说明进行详细研究.大纲中对知识掌握程度有明确要求,考试说明中也有明确的考核目标和要求,并有详细的解读说明,教师只是在想当然的去教学.

3、教学手段单一,课堂效率低下,对于新的教学方法,模式及新理念缺乏学习和实践,课堂中仍习惯于教师一讲到底,教师累,学生睡,效果差,成绩低.

4、课堂教学中缺乏针对性,高三教学没有高三的特点.高三复习课,绝大多数教师都在就知识讲知识,缺乏深层分析,只是知识的简单罗列,对主干知识把握不到位;学生理解只偏留在表面上;不能把握历史整体框架,历史基本线索,学生所学的知识是零散的,无序的.

5、缺乏对学生的基础知识理解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近几年高考命题思路是非常明确的,就是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注重学生的学科思维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注重基础,以大纲,考纲为指导,以课本为本,注重基础知识的迁移与应用,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主线来统领知识.

6、缺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还习惯于只讲知识,不讲方法,学生不会主动学习,结果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辛苦而没有太大的成效.

7、缺乏对习题的筛选和高考试题研究,很多学校给学生发了很多资料,让学生自己去做,结果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效果也不是很好.

8、缺乏将课本知识与现实热点,重点问题的联系的能力,只是单讲课本上的知识,一遇到解决实际问题就无从下手,不能进行有效的知识迁移.

四、采取措施

1、从整体上考虑和制定教学复习计划,按照计划有条不紊的进行实施.在计划的制定中要有总目标和阶段目标以及具体措施,评价,时间安排,内容安排等内容.

2、在每轮复习中应注意的问题.针对近几年高级的命题特点和历史课实际,一般采用三轮复习法.

第一轮复习主要是抓课本知识落实,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详读课本,围绕主干知识进行梳理,形成内在的主体结构网络,在记忆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理解.

第二轮复习主要以主干知识为中心,以专题的形式,对历史知识重新加以梳理和加工,走出课本,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不能把每节相关知识简单列出来放到一起,要重点分析,归纳出历史发展规律,教会学生学会把握规律,得出启示,提升学生纵横比较问题的难力.

第三轮:依据考纲,重新梳理课本,查缺补漏,教师少讲,让学生自己进行,并适当地进行综合练习.

3、要认真研读大纲,考纲和考试说明.应该说,考试说明是依据大纲制定的,大纲是作为整个高中教学的依据,而考试说明只是为了高考的需要而定的.做为备考来讲,应该以教材为依托,全面复习,对考试说明没有列出的内容不必过分深究.高考题目大体上分两部分,一部分考查对基本知识的分解,另一部分考查较为深层次的能力.前者与教材关系较紧密,但不会是直接照搬教材的某一部分内容,后者基本上是教材内容的拓展.因此,依托教材不等于捆死在教材上.

4、提高课堂效率,做好知识落实.对于历史课来讲,教师不必面面俱到,应重点讲清重要的历史概念,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讲清梳理历史脉络的基本方法,帮助学生加工整理知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总结出基本的历史规律,得出结论.知识落实要做到"四清",把课本知识的记忆放在课堂上,在习题练习上,注重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5、适当练习.在每一轮复习中都要有适当练习,但选题一定要注意层次性和代表性,切忌陷入题海战,在讲题中一定要针对学生问题去讲解,并不是单纯的就题讲题,要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让学生能窥一斑而知全貌.另外,选题尽量选一些新题,不要过于陈旧,学生会在新题新情境下愉快的做题,效果更好些.注意主观题的检查与落实.

6、要处理好学科之问的关系.不能在复习时一味单干,应适当穿插些两门学科知识,适当串串门,使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就养成基本的文综思维习惯,同时也有利于本学科的学习.

五、时间安排

1、第一轮单元复习(20xx年2月-20xx年3月中旬)

20xx年2月-3月中旬选修一、选修三

2、二轮专题复习(20xx年3月下旬-4月底)

3、三轮:回归书本、查漏补缺、综合训练、考前指导(20xx年5月-6月)

高三历史教师工作计划范文6一,指导思想

以课程标准,考试说明为指导,以课本为依据,充分研究高考,不断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探索高三教学模式,增强历史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应试能力,从而提高历史课的教学质量.

二,工作目标

1,以课本和课程标准为基本,充分研读考纲,从整体上把握复习的要求,让学生加工教材,理解掌握基本的历史概念,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基本的历史发展脉络.

2,改变教学观念,大胆地进行课堂改革,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和提高学生概括,归纳,分析,综合,比较,迁移等基本的学科思维能力.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评价问题的能力.

3,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方法,让学生学会用基本的史学方法去认识和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从而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年轻人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感,理解国家大政方针制定的历史依据及其正确性,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

4,加强教研,研究高考和高考试题,注重知识的迁移和运用,习题.

5,进行有效知识落实,把课堂上的基本知识做为落实的主渠道,及时进行"章结","单元过关"和"月清".

6,学生的学科成绩在优秀率,平均成绩和及格率上有明显提升.

三,高三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高三教学,复习的整体把握和详细计划及实施措施,对高三只是有大致的阶段安排与复习进度,对每一阶段的教学和复习目标,复习策略和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没有细致考虑,这种计划的盲目性,必然导致教学的盲目性,质量提高的盲目性.

2,教师没有对大纲,考试说明进行详细研究.大纲中对知识掌握程度有明确要求,考试说明中也有明确的考核目标和要求,并有详细的解读说明,教师只是在想当然的去教学.

3,教学手段单一,课堂效率低下,对于新的教学方法,模式及新理念缺乏学习和实践,课堂中仍习惯于教师一讲到底,教师累,学生睡,效果差,成绩低.

4,课堂教学中缺乏针对性,高三教学没有高三的特点.高三复习课,绝大多数教师都在就知识讲知识,缺乏深层分析,只是知识的简单罗列,对主干知识把握不到位;学生理解只偏留在表面上;不能把握历史整体框架,历史基本线索,学生所学的知识是零散的,无序的.

5,缺乏对学生的基础知识理解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近几年高考命题思路是非常明确的,就是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注重学生的学科思维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注重基础,以大纲,考纲为指导,以课本为本,注重基础知识的迁移与应用,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主线来统领知识.

6,缺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还习惯于只讲知识,不讲方法,学生不会主动学习,结果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辛苦而没有太大的成效.

7,缺乏对习题的筛选和高考试题研究,很多学校给学生发了很多资料,让学生自己去做,结果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效果也不是很好.

8,缺乏将课本知识与现实热点,重点问题的联系的能力,只是单讲课本上的知识,一遇到解决实际问题就无从下手,不能进行有效的知识迁移.

四,采取措施

1,从整体上考虑和制定教学复习计划,按照计划有条不紊的进行实施.在计划的制定中要有总目标和阶段目标以及具体措施,评价,时间安排,内容安排等内容.

2,在每轮复习中应注意的问题.针对近几年高级的命题特点和历史课实际,一般采用三轮复习法.

第一轮复习主要是抓课本知识落实,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详读课本,围绕主干知识进行梳理,形成内在的主体结构网络,在记忆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理解.

第二轮复习主要以主干知识为中心,以专题的形式,对历史知识重新加以梳理和加工,走出课本,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不能把每节相关知识简单列出来放到一起,要重点分析,归纳出历史发展规律,教会学生学会把握规律,得出启示,提升学生纵横比较问题的难力.

第三轮:依据考纲,重新梳理课本,查缺补漏,教师少讲,让学生自己进行,并适当地进行综合练习.

3,要认真研读大纲,考纲和考试说明.应该说,考试说明是依据大纲制定的,大纲是作为整个高中教学的依据,而考试说明只是为了高考的需要而定的.做为备考来讲,应该以教材为依托,全面复习,对考试说明没有列出的内容不必过分深究.高考题目大体上分两部分,一部分考查对基本知识的分解,另一部分考查较为深层次的能力.前者与教材关系较紧密,但不会是直接照搬教材的某一部分内容,后者基本上是教材内容的拓展.因此,

依托教材不等于捆死在教材上.

4,提高课堂效率,做好知识落实.对于历史课来讲,教师不必面面俱到,应重点讲清重要的历史概念,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讲清梳理历史脉络的基本方法,帮助学生加工整理知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总结出基本的历史规律,得出结论.知识落实要做到"四清",把课本知识的记忆放在课堂上,在习题练习上,注重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5,适当练习.在每一轮复习中都要有适当练习,但选题一定要注意层次性和代表性,切忌陷入题海战,在讲题中一定要针对学生问题去讲解,并不是单纯的就题讲题,要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让学生能窥一斑而知全貌.另外,选题尽量选一些新题,不要过于陈旧,学生会在新题新情境下愉快的做题,效果更好些.注意主观题的检查与落实.

6,要处理好学科之问的关系.不能在复习时一味单干,应适当穿插些两门学科知识,适当串串门,使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就养成基本的文综思维习惯,同时也有利于本学科的学习.

附:高三教学进度及考试安排

第一学期期中考试:时间:11.3—11.4

内容:中国古代史(全册)

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时间:1.29—2.4

内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现代史(上,下册)

春节放假时间:时间:2.12—2.25

第三次调研测试:时间:3.26—4.1

内容:全部(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现代史,世界近代现代史)

专题复习及时间:4.1—4.30

第四次调研测试:

综合训练时间:5.1—5.30。

高三历史教师工作计划范文7一、教学内容:

本学期完成《世界近现代史》下册教学及进行第二、三轮复习。第二轮复习加强专题综合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以及思维分析能力;第三轮复习(高考之前),查漏补缺,挖掘潜能,深化知识。

二、学情分析:

本届文科学生的情况不容乐观,历史基础知识很不扎实,理解运用能力较差。在对学生全面强化督促的同时,如何抓好基础,强化针对性,有的放矢,提高讲与练的方法及效益,成为专题与整体复习中的一大挑战。

三、教学目的和要求:

1.每星期进度平均为6个课时左右,授课时间为16周。要求学生全面掌握《中国古代史》选修、《中国近现代史》上、下册和《世界近现代史》上、下册的基础知识,并进行专题复习。

2.要求学生掌握教材内容中的历史基础知识,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以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启发教学,注意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正确进行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

4.认真学习教学大纲,研究新课程,不断关注高考动态,扎扎实实抓好本届高三历史复习工作。统一复习计划,统一教学进度,统一各项评析工作,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努力,力求完成各项指标

四、总体措施:工作计划

1.加强集体备课,将其落到实处,而不是流于形式。就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本节知识中的重点、难点、疑点、有关重点难点的教学方法、教学材料的选择、用什么方式呈现给学生加强合作研究,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改进。

2.认真搞好试卷评讲课。针对高三后一阶段训练量的加大,如何提高试卷评讲课的功效关系极大。每次训练做到有练必批、有练必评。让学生在训练中感悟命题的意图,明确复习目标;引导学生分析每一个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通过评讲后的追踪训练加强对知识的巩固,切实提高综合训练的效率。

3.、精练、精评。在广泛搜集资料基础上试题,难题、偏题要放弃。而且每练必改,每练必评,增强训练的针对性、实效性,并根据练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4.扎实搞好提优补差工作,对历史单科偏差的同学要个别辅导,对不同层次同学要分层指导,提高班级整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