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高中语文古文翻译十篇高中语文古文翻译十篇

高中语文古文翻译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05:59

高中语文古文翻译篇1

关键词:文言文翻译要求与方法积累

一、文言文翻译的必要性

文言文翻译长期以来都是采用选择题的考查方式。选择题在考查字词句的理解、文章内容的把握概括能力方面确实有一定的功效,学生只要对文言词义、句法有一定的理解,便可以结合选项较容易地得出答案,但是考生是否完全读懂了文章的内容还很难加以判断,因此选择题对这一考点的考查仍只停留在“理解”的层次上。但“文言文翻译”并不只是“理解文言文”,从文言文的特点来看,最有效的方法是让考生直接翻译一段文字,从而看出他们阅读文言文的真实水平。从2002年起,高考试题对文言文翻译的考查开始有所变化,题型由以往的选择题改为让考生直接翻译句子,强化了对“翻译”的考查,由此加大了对文言文考查的难度。此后“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一直是高考的重要考点,对这一考点的表述形式虽因省份年份不同有所变化,但考查题型与2002年高考试题相同。

文言文翻译是对考生文言能力的一种综合考查,也是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由于这类试题有沟通古今的作用,考生在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过程中,既要顾及全篇,又要字斟句酌,所以,它又是检查考生书面表达能力的一种好方式。

根据高考评卷题分得失情况,通报指出,高考考生文言文翻译得分偏低,主要是翻译方法不当,虚词翻译不准确,不能抓住关键词和文言句式。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并无大的改观。在备考过程中,许多高三语文教师也几乎发现了同样的问题。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探求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要求学生重视积累扎实完备的文言知识,吃透课本,强化质量,从而实现由课内向课外的迁移。

二、文言文翻译的要求和原则

(一)要求

严复在翻译外文时首倡“信、达、雅”,我们不妨借用一下,文言文翻译也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求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不歪曲、不遗漏,也不随意增减意思,也就是不走样;“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求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表述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进而要求译文用词造句比较考究,文笔优美,生动形象,能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如《触龙说赵太后》中的“日饮得哀乎”,直译为“你每天的饮食恐怕减少了吗?”就显得生硬,也不符合触龙那种亲近关切的语气,可译为“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要使译文典雅得体,必须注意人物个性,语气和文章的文体风格。

就中学生来说,后一点是较高的要求。但前两点是应该并且必须做到的,否则就不算好译文。高考中的翻译一般只涉及“信”和“达”。

(二)原则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准确规范”的原则。译文要忠实于原文,表意要明确,语言要通畅,语气不改变。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三、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一)基本方法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的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高考文言文翻译也主要考“直译”。

(二)具体方法

文言文翻译的具体方法可概括为七个字:对、留、删、补、换、变、调。

1.“对”,就是对译,逐字逐句落实。

如: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

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的北门的钥匙。

2.“留”,即保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一些基本词汇、专有名词。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如“山、水、中、笑、有”等),以及古代的人名、国名、地名、器物名、官名、帝名、政区名、国号、年号、朝代、度量衡单位、典章制度、时间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如:“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庆历”(年号)、“毕升”(人名)是专用名词,译时可直接保留在原句中。

3.“删”,即删除。删去原文中无须译出的某些字词。主要是针对一些没有实在意义,只有某种语法作用,表示语气、停顿、起连接作用或凑足音节的文言虚词而言。如句首发语词,表顺接的一些连词,起补足音节或停顿、只起结构作用的助词等等,均可略去不译。如《报任安书(节选)》“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夫”是句首发语词,可不译删去。

4.“补”,即增补。(1)变单音节词为双音节词。指在单音节词的前边或后边加字,使之成为双音节或短词。如《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中“古,学,必,师,传,受,业,解,惑”译为“古代,求学,必定,老师,传授,道理,教授,解答,疑惑”。(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如主语、宾语、量词等。省略成分补出来,才能使语句通顺,意思明了。如《桃花源记》“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译为“(桃花源里面的人)见了渔人,竟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5.“换”,即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把“岁”换成“年”。

6.“变”,即变通。在难以直译或直译以后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译成“(湖面)风平浪静”。又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此句运用“互文”修辞,必须将上下文的词语互相渗透,互相说明,结合起来才能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

7.“调”即调整。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要求,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忌不自信”是宾语前置句,译时要调为“动+宾”语序,把动词“信”放到宾语“自”前面,译为“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

(三)译文顺口溜

牢记译文顺口溜,也将有助于古文翻译。下面有两种顺口溜,供大家选择记忆。

*古文翻译口诀1:

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

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

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

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

“吾”、“余”为我,“尔”、“汝”为你。

省略倒装,都有规律。

实词虚词,随文释义,敏化语感,因句而异。

译完之后,还须仔细,逐句对照,体会语气,

句子流畅,再行搁笔。

*古文翻译口诀2:

文言语句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

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

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

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

四、文言文翻译的步骤

文言文翻译的步骤,大致可以这样进行:解词――串意――顺意。就整篇文章而言,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数,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简言之,翻译步骤可概括为:①通览全文,把握大意;②通读全句,标注要点;③按照词序,对应翻译;④调整语序,符合规范;⑤检查校正,以防误译。

五、文言文翻译的注意事项

(一)宏观把握

1.结合历史背景,切忌主观臆测。

每一段文言文文章都有它的历史背景,因此理解时要与历史背景结合起来。背景的显示可能是直接的,如文末注明文章作者、出处等或有简单的背景注释;也可能是间接的,从文中的人物及事件或细节中推断出来。了解了历史背景后,与之相关的历史知识就从大脑中涌现出来:当时的政治形势、相关政策、科技水平、民风时俗……只有结合了背景,对文章的理解才不会失之于主观臆测。

2.树立全局观念,联系具体语境。

历年高考翻译材料,主要以人物形象塑造为中心,通过具体的事件表现人物性格和寄托作者的深情,因而它有一个完整的中心和明确的主旨。解答这类题目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把句子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认识和理解。通常讲“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即是强调语境的重要。(1)有些词多义,但放在具体句子中取哪个义项就确定了;(2)有的代词,具体指代什么,只能根据上下文去推断;(3)有的虚词用法灵活,但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却是固定的。

3.正确认识古今汉语的差别,切忌以今律古。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我们强调要树立历史的观念,一方面是说要注意古今的区别,另一方面要注意古今的联系。看不到差异,就会“以今律古”,弄出错误;看不到联系,就会割断历史,失去许多“解文”的依据。此外,读文言文还会遇到古人的观念问题,缺乏历史的眼光,也就难以正确地理解和评价。看不到差异,可能会把文言文的词形弄错。如07年高考全国卷(一)的文言试题中有“中元元年,多蝗,其飞至九江界者,辄东西散去,由是名称远近”句,其中的“名称”用现代汉语讲就是名字、称呼,可在原句里“名”是名声,“称”是传播、称赞的意思。缺乏历史观念,对文中有特殊意味的地方就可能视而不见,或者理解错误。典型的例子有《鸿门宴》中对座次的记述。没有历史观念的人可能一带而过,甚至会觉得司马迁嗦。但以历史的眼光来看,这些记述绝不是多余的,而是具体地表现出了项羽的骄横和政治上的幼稚,也可以看出刘邦的隐忍之功。

古人的思想与今人有一定的差异,古文中的词语有的也与现代汉语迥然有别,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文言文时要“以古人的思想标准和行为习惯去理解古人”,“以词语的现代用法去翻译古文”。要充分重视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切忌以今律古,望文生义。

(二)考查的重难点

考查的重难点是文章的中心句、文眼句、精彩句,以及理解有难度的和含有某种语法现象的句子。2002年高考北京卷的文言文翻译为两个句子:“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第一句关键点在“穷困”上,涉及省略内容和古今异义;第二句的关键点在“多”和“知人”,二者都是古今异义。

可见,文言文翻译的考查要点主要在文言实词,包括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等。2002年高考全国卷第一个句子“其李将军之谓也”涉及了固定结构“其……之谓也”的考查。只有熟悉考查的重难点,学生在文言文学习和复习中才能做到有针对性。

(三)得分点把握技巧

1.看词性――从词类活用现象方面把握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有的语法现象,主要有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的活用。翻译时,对活用的词要善于通过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来确定它的词性及词义。

2.观句式――从文言句式特点方面把握

我们要掌握文言句式的不同特点,特别要掌握好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而这些句式一般说来都有语言标志,因此,可以通过对这些语言标志的识别,来判断它们是属于哪种句式特点。

3.悟词义――从关键实词意义方面把握

所谓关键实词,即那些在句子中起关键意义的、解释通常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或有多个义项的词语。句子中的关键实词,以动词最多,形容词、名词次之。另外,也要注意句子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如“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汉书・公孙弘传》)”关键词是:“会议”、“端”、“面折庭争”。译文:每次上朝同大家议论政事,总是先开头陈述这种事情,让皇上自己去选择决定,不愿当面驳斥和朝廷争论。由此可见,抓住了关键词,准确翻译全句就不成问题。

4.辨用法――从主要虚词用法方面把握

虚词是句子构成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考试大纲18个文言虚词中经常考的有“而、以、于、因、用、乃、其、为、则、之”等,考前应当注意把它们的用法进行归纳并强化训练以加深印象。翻译时,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注意上下文的关系,注意意思的衔接和连贯。

在文言文翻译中,要注意通过看词性、观句式、悟词义、辨用法等方法,敏锐地发现这些得分点并准确地把它们翻译好,力求通顺流畅。这样,才能在文言文翻译中得到高分。

六、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

众所周知,文言文翻译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学生即使牢固掌握了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与注意事项,若平时文言基础知识积累不够,如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仍然无法完全读懂文章的内容。所以在熟练掌握翻译方法诸事项后,还应抓平时积累,文言知识积累得扎实完备,翻译自然就能解决。

文言文的翻译,牵扯到方方面面的文言知识,其中以实词、虚词、文言句式为主,在此基础上,还有句读、通假现象、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文言特殊句式等小知识点,而熟知这些知识,是准确翻译文言文的必要条件。因此须梳理这些知识,形成网络,且要吃透课本,从而实现由课内向课外的迁移。

文言文翻译水平的提高并非靠一日之功可以达成。学习文言文的第一要素就是积累,而积累的最好办法就是背诵。把文言文中的重要篇章烂熟于心,文言实词的意义、虚词的用法、各种句式的变化等也就包含在其中。其次是转化能力,也就是迁移能力。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就是要掌握一定的学习规律和方法。翻译难度虽有增加,但只要了解文言文特点,积累基础知识,掌握翻译的方法和规律,加强训练,文言文翻译就轻而易举了。

参考文献:

[1]惟敏.文言文的翻译[J].中学文科,1999年Z1期.

高中语文古文翻译篇2

关键词:翻译伦理;诗词翻译;文化因素

翻译过程会涉及多种因素,如语言转换、文化碰撞、人际交往、文化交流等,所以在翻译中译者需要根据不同国家的语言与文化状况采取正确措施以合理处理。一直以来,伦理学属于哲学研究领域的分支,该学科主要研究在人际交流过程[1]会受到相关规则与道德规范的制约。鉴于伦理学与翻译的本质属性,我们认为翻译可以看作是一种与伦理相关的实践活动,研究翻译行为可以考虑引用伦理学的思想。“忠实”与“通顺”是评判翻译实践是否成功的标准。而本质上讲,忠实其实属于伦理范畴。法国著名翻译家,翻译理论家及哲学家安托瓦纳•贝尔曼(antoineBerman)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翻译伦理”的概念[2],后来安东尼•皮姆(anthonypym),西班牙学者编著了《论译者的伦理》一书,其就翻译研究中所涉及的伦理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翻译活动就是一种伦理活动,并且需要伦理学作为其理论指导。诗词是中华文化必不可少的部分,诗词中蕴含了深厚的文化传统,近年来中西方文化交流频繁,了解诗词的文化内涵就是了解中国文化重要的环节,因此近年来古典诗词的英译成为专家学者关注的焦点之一。文章将以古诗词中的文化因素的翻译为研究对象,通过翻译伦理的视野进行分析研究,并得出诗词中文化因素的翻译应注意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旨在更好地传递中国传统文化与诗词内涵,进一步推动中西方文化交流和共存发展。

一、翻译伦理的提出及发展

伦理学思想最早起源于西方的古希腊罗马,而后不断演变发展,期间出现过多样繁杂的学说与理论。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分离出一些具体的应用伦理学。伦理学研究领域不断扩大,研究内容逐渐丰富,催生了各种职业伦理学,翻译伦理学就是伦理学多方向、多层次发展的成果。在1984年举行的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法国著名翻译家安托瓦纳•贝尔曼曾批判了被西方翻译研究领域推崇的以“意义的传达”为核心的翻译指导思想,并首次提出“翻译伦理”概念,强烈建议将翻译伦理学发展为翻译学研究的方向。根据贝尔曼的思想,“翻译是翻译文字,把文本当作文字来翻译”,翻译过程就要产生“协同增效作用”,同时发展本族语言[3],最终能让其在文化碰撞交流中生存下来。他认为翻译的功能重在“生成”特性,翻译的伦理也强调在译入语的语言和文化语境下把“他者”当作“他者”来接纳与认可。在贝尔曼提出翻译伦理思想10年后,安东尼•皮姆在1997年正式推出了专著《论译者的伦理》。他提出翻译是“一项交际行为,是为某一客户而提供的、针对既定接受者的一项职业”[3],翻译行为过程“译者位于两种不同文化的交汇处,但他却不属于任何一个文化群体”。在从事翻译活动的时候,译者肩负着一定的使命,承担着一定的责任。切斯特曼,芬兰学者,在他的专著《翻译模因论——翻译思想的传播》详细研究了翻译伦理思想,提出再现伦理、服务伦理、交际伦理、基于规范的伦理和承诺伦理等五种伦理模式。而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VenutiLawrence)在贝尔曼的翻译伦理思想的启发下,1998年出版专著《翻译的窘境:论差异的伦理》,在书中他提出“优秀的翻译就是用译入语来表现异域文本中的异域性”。韦努蒂的“存异伦理”思想,遵循的是后结构主义的基本理论。根据韦努蒂的想法,其实翻译伦理不能从实质上解决翻译本身带有的归化性质,也就是不能改变译入语无意识修改原语文本的任务。不同于贝尔曼与皮姆的理论,韦努蒂的思想对翻译行为过程中涉及的政治因素给予关注,极力主张用“异化”策略来对抗文化强国实施的文化霸权。他对以译入语语言文化价值观为导向对译语通过归化策略改写重组进行了强烈抨击,指出翻译需再现原语文本中的文化价值与特征。韦努蒂提出的观点与中国的诗词英译的现状正好契合。中华诗词英译旨在当今以西方强势文化为主导的背景下,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了解汉语,了解中华文化。

二、诗词中的文化因素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但它也是由一点一滴累积而成的,这些一点一滴的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渗透于中国古代诗词中。古诗词是中华民族语言的精华,其享有意境深远、音律优美、语言精辟的特征,由此也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中不可忽视的财富。中央电视台推出的《中国诗词大会》节目恰好可以引领大众重温经典诗词,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该档节目旨在发扬传统文化,重现古代诗词在大众脑海中的涟漪,让其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基。诗词受传统文化、传统审美意识的影响,重视意境情境的传达。虽然语言简练,但意象众多,诗词中意象或直接拼合或单独出现。诗人可用寥寥几笔就能传达出深邃的意义。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赖以生存的土壤。中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尤其胜在意象与意境的构建,其是悠久历史文化的结晶。因此可以看出中国古典诗词的语言正是通过意象、意境突显文化的沉淀。意象词汇为古诗词的灵魂,只有了解了古诗词中的意象所承载的文化信息,才能真切感受诗词所表达的内涵。大体而言,古诗词中的文化意象可分为两类:首先是自然景物类,如、杨柳、月亮等;其次是文化典故与社会生活意象类,如饮酒、登高、寒食、长亭等。在翻译中传递原诗的意境,实现意象词汇的对接与转换,历来都是文学、诗学和美学关注的课题,最近几年成为译学研究,尤其是诗词对外翻译研究的热门之一,更是诗词翻译的重点和难点。古典诗词一直以来都是中华历史文化的核心部分。目前,信息与媒体技术的发展推动诗词文化艺术形式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此起彼伏,所以传播中华诗词将有助于提高大众的文化素养、提高国家软实力和推动文化强国的建设。

三、翻译伦理对诗词文化因素

翻译的启示随着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和西方国家对其它民族文化特色的重视,文化因素的翻译旨在保留及维持原语的文化特色及风姿,正如“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汉语已经逐步成为另一种主要的世界性语言,这对于我们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和普及中国文学和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4]。翻译过程中,汉英两种语言应取长补短,互为补充。全球化时代,一味迁就译入语的文化因素已经与目前翻译潮流格格不入。诗词英译是要为中国文化注入活力,让传统文化闪光发亮,因此顺应译入语文化的译文剥夺了汉语文化的生机。诗词翻译就是个案,中华诗词享有数千年的发展历史,其内容博大精深,形式多姿多彩、内涵深邃广博,美妙绝伦难以用语言叙述。从古至今,经历从《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到现代诗的演变。历朝历代的诗词均通过不同的形式叙述着历史文化。目前,中国诗词的英译本数不胜数。在国内外正式出版的书目中,仅李清照代表词作《声声慢》就多达15个英译本。可惜的是真正能够为西方人认可的中国诗词数量极少。最近几十年来,中国迫切让世界听到声音,而世界也想认识中国,诗词英译的出版也迫在眉睫。然而要输出中国文化,就要借鉴翻译与文化学理论再现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邀请英语读者跨进中国文化的大门,这也正是韦努蒂的“存异伦理”思想的核心。韦努蒂认为这种译文遵循的是abu⁃sivefidelity,翻译时尽可能保留原文化中的他者或异质文化,而不受到译入语文化的制衡。汉语诗词英译中涉及的文化因素虽然深奥难懂,但还是可以传递。根据存异伦理思想,一名遵守伦理思想的译者应时刻考虑译语的文化因素,有效促进相异文化之间的沟通与互动。

笔者发现诗词中,自然景物意象出现频率较高。我们参照分析许渊冲教授对这类文化意象词的处理。如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中的词句“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此句中许渊冲教授将“寒雨”译作“coldmorn⁃ingshowers”;又如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中的词句“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句中“落花”被译为“flowersfallen”。译文的韵律与意义可与原文媲美,许渊冲教授对诗词翻译有着独到见解,他的译文让自然景物在异质文化中重生。原诗词中出现了自然景象意象词汇“落花”与“寒雨”。类似的意象词汇在古代诗词中比比皆是,这类词汇不仅单纯描写场景,而重在表达词人难以自解的愁绪。上例的译文中许教授灵活借用英语对应词汇如“fallenflowers、coldmorn⁃ingshowers”。译者用形容词“fallen”与“cold”翻译“落花”与“寒雨”,忠实再现了原诗词中意象包含的文化因素,读者由此被带入进忧伤的情景,英译文几乎重现了类似的意境与情怀。许渊冲教授流畅的译文使得译入语读者便捷地了解了中国文化。此处,译者用了移植的技巧重塑意象,巧妙地传达了优美的境界。译者尽力保留原诗的意象形式,读者可以凭借上下文的联系,领悟中华诗词蕴含的独特情调,前无声息地促成中西文化的交汇。孟郊《古别离》的诗句“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邛去”。

“莫向临邛去”此处所指的临邛今位于四川省邛崃县,传说司马相如在此处游玩时与卓文君相识,随后相恋并私奔最后结为夫妻。诗中“临邛”有所指,暗指居家的妻子怕外出丈夫遇到新欢。孟郊在《古别离》中引用典故,这一典故原指妻子的忧虑,担心丈夫外出后有外遇因此可能会遭到抛弃。译文b省去“临邛”未译,直接翻译为“偷走你的心”,译语虽然完全正确,意思与原文相符,不过文化意象“临邛”彻底失去了,最后的翻译只是意义的阐释。而译文a通过音译保留“临邛”,此处地名为文化意象,注释中具体解释了临邛已经被看作是一个丈夫可能改变初心之地,典故的相关背景也稍作叙述。从跨文化交流的视角而言,译文a更好地保留了文化意象。翻译伦理研究逐渐得到关注,通过上文的比较可知,内容丰富、史料严谨、文化原汁原味的译文将会是优秀且受欢迎的译文。译者应当有自信,在翻译诗词时把中国文化的“异质”输出去,而不是把中国的作品归化成原汁原味的英语。

四、结语

诗词作品中丰厚的文化特质是翻译时需要保留而非省去的。由此而言,汉语诗词英译是由中国译者与译学专家学者进行地一场主动的“抵抗式翻译”。在文化全球化的时代,翻译的作用应重在考虑文化因素层面上的调整和重塑,竭尽所能把属于自己的文化精髓展示给译入语读者。所以,在译文中再现源语文化特色是忠实传递本民族文化的必要途径,有利于文化的重新定位。综上所述,翻译伦理问题得到翻译界学者关注,在文化日趋多元化的世界,各民族的文化现象都有待融入大熔炉,传播中华古诗词中的文化因素,译者应再现原诗的意境与意象,让异域读者领略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促进中西文化间的交融,推动中国文化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瑰宝。

参考文献:

[1]王婧.从翻译伦理看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D].西安:西安外国语大学,2012.

[2]薛武.个人层面上的翻译伦理——也论德里克•阿垂兹的翻译伦理[J].翻译论坛,2016(6).

[3]王大智.关于展开翻译伦理研究的思考[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12).

[4]王宁.翻译与文化的重新定位[J].中国翻译,2013(2).

高中语文古文翻译篇3

[关键词]文言文;翻译;考查;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19001602

文言文的教学历来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老大难的问题。文言文由于比较生涩难懂,真正喜欢的学生不多,且大部分学生对文言文学习有畏难情绪。特别是我们三类高中学校,学生的学习底子薄,学习文言文更是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我在文言翻译教学方面做了些积极的探索。温儒敏教授在谈高考语文改革时在文言文命题的改革专题中也特别指出:预计今后的断句题和翻译题会增多。讲到文言翻译,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如“信”“雅”“达”三个字的翻译标准,“换”“调”“留”“补”“删”五字诀,合理处理文言文翻译中直译与意译的关系,掌握部分句式及虚词的用法及意义,诸如此类,是我们在文言翻译课堂教学中必须坚持要做的事。这里跟各位同仁交流的主要是辅助文言翻译教学的一些“小手段”,即创新文言翻译考查形式。

打个比方,如果说常见的古文翻译考查方式是“主菜”,再创新配以一些比较有特色、让人有新鲜感的“小菜”,会让学生觉得文言翻译也别有一番风味。这里,重点介绍几个创新的“小菜”内容。

一、断句法考查

文言断句是根据文言文的实际,用标点符号把原文的结构、停顿、语气清晰而准确地再现出来。在学生还未接触文章的时候,教师先把文章中的重点语段拿出来,把标点符号全删掉,先试着请学生断句,断完之后,再让学生与原文对比,看一看自己能断对几个标点符号。考虑到学生的文言水平,根据文言文的内容,选择的应是浅易文言文,这样学生容易获得成就感,而太难的断句只会让学生望而却步。如《游褒禅山记》第一段和第二段、《师说》全文、《廉颇蔺相如列传》等文章皆可挑出来做断句练习。文言断句不是雕虫小技,它需要掌握一定的古代汉语、古代文化知识,同时还要能够对这些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在表扬学生断句正确的时候,可提问学生这样断的理由,学生断对了,自然就会很自信地讲理由,进而发现自己也能有古人的语感,不知不觉中对文言文的好感慢慢增加。保护好学生探求新知过程中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进取精神,让学生唱主角,产生发现知识的兴奋感和完成任务的自信心,这是此种考查小测方式的作用之一。

二、反向翻译法考查(注:“反向翻译法”是笔者自创的说法)

我们常见的是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其实,不妨倒过来,请学生把现成的参考译文翻译成古文。如《游褒禅山记》一段参考译文:“这时,我们当中有人懈怠下来想要退出去,就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烧完了。’于是大家就都跟他出来了。”这是参考译文。原文是:“方是时,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学生要把此句翻译清楚,就必须弄清楚原文的译文及其文言语法用法,这很能考查学生的文言能力,但也极大地激起了学生的挑战欲望,学生想看看自己的翻译跟原文区别在哪里,能让学生对关键词的意思掌握得更加牢固。如“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烧完了”,学生译为:“若不出去,火欲灭。”与原文对比,方知原文的用语简洁准确。“且”和“欲”,都可以表示“将要”,“且”侧重客观,而“欲”侧重想要,主观性强。又如参考译文:“大概我所到的地方,比起那些喜好游山的人所到的地方,还不到他们的十分之一。”通过把此段译文翻译成古文,学生对现代汉语‘十分之一’在古文中的表述是“十一”记得更牢。而有些学生翻译并未如原句,照样有文言味,能写出意思即可,都可加以鼓励赞赏。

三、仿照式考查

这是在反向翻译的基础上,更高级别的一种考查形式,能考查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如学《鸿门宴》,原句为:“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与i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仿照此句,教师出一句:“教师多次举起手中的书本暗示学生,学生沉默着没有反应。”要求学生把此句翻译成文言文。只要对课文原句用法比较熟悉,仿照翻译时,学生自然对古代“三”表示“虚指,形容多次”等用法熟记于心,既方便学生掌握,也可激发他们的综合思维兴趣,可谓一箭双雕。此种仿照式翻译法能很好地考查学生的文言水平与能力,在实践操作中,考虑到学生的文言实际水平,教师采用的例句不宜太难。

四、中英文翻译考查

请学生把古汉语翻译成英语,或者用英语翻译古汉语。此法适用于考查特殊的文言句式,只能偶尔用之,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借鉴英语语法学习文言文的特殊句

式,是一n有趣的学习方法。学生经常反映,一见到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就发懵,极易混淆,即使能够区分,翻译起来也不大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其实,文言文的一些语法特点也可以用英语语法来对比讲解,如介宾短语后置句。例如,我们现代汉语的正常语序是:我们在教室里认真学习。古汉语的状语后置句是:我们认真学习在教室里。英语语法也是如此:westudyhardintheclassroom.短语结构一致,位置一样,作用相同,这样非常直观地对比出二者的共同点,学生对于文言文中介宾短语后置的特点也就不难把握了。古汉语的“于”“以”就相当于英语的“by”“with”“on”“in”。宾语前置的文言句式如:大王来何操?whatareYourmajestycarrying?彼且奚适也?whereishegoing?而今安在哉?wheretheyare?例句中,“安”“奚”与where相对应,通过对比翻译,英文中的疑问代词宾语前置更加明显,以此来对照文言句式特点,一目了然。同样,定语从句亦如此。客有吹洞箫者。thereisaguestwhocouldplayflageolet.由关系代词who/which引导定语从句。通过中英文的对比,能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所讲解的文言语法特点,还能活跃教学气氛。

实践证明,在文言翻译课堂教学中不时变换一些小花样,能让课堂有趣生动,不枯燥,处处有惊喜,时时有变化。

文言文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获得了多少知识,更要关注其学习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内容和方法应贴近学生实际,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面对新课程改革中的困惑,教师要有解决新困惑的勇气和本领,勇于创新,努力寻求能够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有效培养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教学模式,在此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笔者最美好的愿景便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水平和学习成绩,达到“亲其师,乐其学,成其道”。

[参考文献]

[1]黄厚江.文言文该怎么教[J].语文学习,2006(5).

[2]梁隆江.摭谈文言文的翻译[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1(20).

高中语文古文翻译篇4

关键词:古诗;翻译策略;归化;异化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7-0082-02

一、引言

中国古典诗歌讲究格律、意象丰富,并以其简约的表达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卓然屹立于世界诗坛。唐诗被视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巅峰之作,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而唐诗题材广泛、形式多样、韵味丰富的特点也让很多译者望而生畏。

1995年,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学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Venuti)在《译者的隐身》中提出归化异化之说。实际上,归化异化可以看作是直译和意译的延伸,但两者之间也存在差异。韦努蒂曾说归化策略就是“把原作者带入译入语文化”(LawrenceVenuti,1995:20)即译者向目的语读者靠拢;而异化策略则是“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境”(LawrenceVenuti,1995:20),即让读者向作者靠拢。由此可知,直译和意译侧重语言层面,而归化和异化偏向文化层面。

二、归化与异化在古诗翻译中的运用

古诗,一个内涵丰富的中华文化瑰宝,翻译时不仅要注意英汉语言的差异和转换,更要考虑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习俗之间的差异。以下我们选取了许渊冲和弗莱彻的《长恨歌》英译本,以此来深入分析在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指导下古诗英译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1.归化策略的应用。汉语古诗的一个特色就是主语的省略。通常,中国读者能猜出诗歌的主语,而对于国外读者来说就比较困难了。“汉语语法重意合而轻形合,最典型的就是主语的省略。在汉诗英译时,绝大部分译者都采用补出主语这一技巧,即增益法,属结构增益。”(李正栓贾晓英,2011:52)在古诗英译中,大部分译者都会选择归化的方法即补出主语来达到英语语法的要求,从而更好地进行文化传播。例如,对“回眸一笑百媚生”的翻译,许渊冲的译文是“turningherhead,shesmiledsosweetandfullofgrace.”(S渊冲,2003:329)弗莱彻的译文是“ifshebutturnedhersmiling,ahundredlovedwereborn.”(许渊冲,2003:318)。在这一句诗里,诗人只是说“回眸一笑”,并没有说是谁,但在汉语中,正是因为主语的省略使这句诗具有别样的魅力,且成为千古名句。翻译为英语时,两位译者不约而同都选择了增益的方法填补了主语。中国古典诗歌内涵丰富,用词凝练,对具有丰富文化气息的古诗翻译而言,使用归化的方法主动增补能让译语读者更加了解中国的文化,弥补历史文化背景的缺陷,从而有效地进行文化传播。

“简化是让译文更简洁更易懂的过程”(李正栓贾晓英,2011:53)在归化的翻译策略中也有简化翻译技巧的运用。诗的后文“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许渊冲译为“actorsalthoughstillyoung,begantohavehairgray;eunuchsandwaitingmaidslookedoldinpalacedeep.”(许渊冲,2003:331),弗莱彻的版本则是“tressesofhercomrades.werenewlystreakedwithgrey.theeunuchsofherpalace.andwomenpinedaway.”(许渊冲,2003:325)。许渊冲把“梨园弟子”直接译为“actor”,因为对译语读者来说他们或许不知道“梨园”在中国是戏院的意思,“梨园弟子”就是戏曲演员。在不影响诗歌原意的前提下,简化翻译为“actor”对他们来说更容易理解且不会造成阅读受阻。而弗莱彻则译为“comrades”,虽然也运用了简化的方法,但原意的传达并不充分。

2.异化策略的应用。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下,“芙蓉”、“荷花”和“莲花”通常指代一种花,它们寓意着高贵、典雅和富贵。在《长恨歌》中有一句“芙蓉帐暖度春宵”,比较一下许渊冲和弗莱彻的译文:

“Howwarminherpurecurtainstopassanightofspring!”(弗莱彻)(许渊冲,2003:319)

“inlotus-flowercurtainshespentthenightblessed.”(许渊冲)(许渊冲,2003:330)

首先来看“芙蓉帐”的翻译。弗莱彻把它译为“purecurtain”,而许渊冲则直译为“lotus-flower”。实际上,在其他国家的文化背景下,“芙蓉”或许并没有“典雅、富贵”之说,按许译,则会让译语读者了解到杨玉环生活的富足以及“芙蓉”在中国的寓意,这里的异化策略就有效地传递了中国文化。而在“春宵”的翻译中,弗莱彻直译的“nightofspring”与许渊冲的“nightblessed”相比更容易使译语读者产生共鸣。“spring”比“blessed”更能让译语读者在直观上体会到汉语特有的“春宵”的含义。此时弗莱彻的异化策略就更胜一筹。

在《长恨歌》中还有另外一个非常出名的典故“金屋藏娇”出现在诗句“金屋妆成娇侍夜”中。“金屋藏娇”的典故起源于汉武帝。汉武帝年幼时,他的姑姑想把自己的女儿阿娇许配给他,童稚的皇帝当场回答说“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也”,“金屋”即被后世指称为华丽的房屋。许渊冲把此句译为“HerbeautyservedthenightwhendressedinGoldenBower.”(许渊冲,2003:330),弗莱彻则译为“whendressed,insecretchamber,herbeautyservedthenight.”(许渊冲,2003:320)。在这里,弗莱彻间接地采用了异化的策略,因为人们有时也会使用“金屋藏娇”来形容男子的家中有一位美丽的女子。但此处的异化译法可能会使译语读者感到困惑,为什么会把一位美丽的女子藏起来。许渊冲则直接采用了异化策略中经常使用的“直译”的技巧,仅用一个“Golden”就完美地向译语读者阐释了“华丽”的意思。

三、结语

归化和异化作为两种翻译策略是相辅相成的。本文选取了《长恨歌》部分诗句的译文进行研究,综观这些译文,我们可以看出,每种译文都是归化和异化策略使用的结合,译者只选取一种策略而完全排除另一种策略的译文是不存在的,也是不现实的。

归化策略和异化策略的选择取决于具体的翻译目的,若想要再现原文的风格,传播浓厚的异国情调就可以采用异化策略;若想要保证译文的可读性,减少文化摩擦,可以采用归化策略。但通过对不同版本的《长恨歌》译本的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在特定情况下,为了交流的需要以及缓解文化冲突,古诗英译的译者也经常会使用归化策略,从而有效地传播中国文化。在古诗英译的过程中,译者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达到翻译目的,以期更忠实地传播中国文化。

参考文献:

[1]LawrenceVenuti.thetranslator'sinvisibility[m].London:Routledgepress,1995.

[2]李正栓,Z晓英.归化也能高效地传递文化――以乐府诗为例[J].中国翻译,2011,(4):51-53.

[3]贾晓英,李正栓.乐府英译文化取向与翻译策略研究[J].外语教学,2010,(4):91-95.

[4]谭载喜.翻译与翻译研究概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2012.

[5]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

[6]许渊冲.文学与翻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7]卓振英.汉诗英译论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高中语文古文翻译篇5

关键词:功能派翻译理论;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教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0-0066-01

在语言技能的培养中,《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明确指出:语言技能是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虽然辽宁省英语高考题型中没有纯粹的翻译试题,但是翻译的重要性早已贯穿于听、说、读、写四个技能的始终。《课标》对语言技能中的听、说、读、写四个技能提出了九个级别的目标要求,其中在七级和九级的“写”中提到“能做简单的书面翻译”和“能作非专业性的笔头翻译”,足以显示出翻译是在听、说、读、写技能之上的更高的要求。本文基于中西译界备受关注的功能派翻译理论,研究高中英语阅读的教学。

一、功能派翻译理论指导下的翻译探究

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兴起的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标志着翻译研究已经从纯语言类型学转向对文化的思考,从功能和交际的角度对翻译进行研究。功能翻译理论主要包括莱斯提出的文本类型与翻译策略论、贾斯特・霍斯・曼特的翻译行动论、弗米尔的目的论,以及诺德的翻译为本语篇分析理论。

二、功能派翻译理论指导下的阅读教学探究

高考英语阅读常见的文体类型有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应用文。阅读理解时要根据不同的文章体裁,考虑不同的目标文化取向,以功能翻译理论为基础,在功能和交际上达到原文与译文的统一。

1.提高语言基础知识,强化中英文功底

如果说一门语言是一座高楼,那么词汇就是砖瓦,而语法就是钢筋构架。词汇可以让语言更丰富,积句成章,而语法则让语言更富有逻辑性,是组词成句、连句成篇的纽带。高考考纲规定考生要掌握3500词汇,而中考考纲要求学会使用1500~1600个单词和200~3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这就需要学生在高中阶段扩大词汇量,而扩大词汇量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广泛阅读。在长难句的分析中培养学生对英语语法结构的解读能力,划分句子成分,提炼出句子主干。在外语学习的过程中,母语的水平会制约外语发展,因此,有必要培养学生的中文理解能力,实现语言学习的相互促进。

2.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培养跨文化意识

《标准》提出:要特别注重提高学生英语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形成跨文化交际意识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材中每一模块的“文化角”(CulturalCorner)部分也向学生逐步渗透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例如,“龙”的文化意义在中西方差异很大,在中国文化中,龙与皇室紧密相连,古代帝王要穿“龙袍”,龙是高贵、勇敢、智慧和权威的象征,而中国人也自誉为是“龙的传人”。而在西方,受到《圣经》及英国古代史诗《贝奥武甫》中龙的形象的影响,龙在西方代表着邪恶和恶魔,是混乱、无信仰或原始兽性的象征。又如,在讲到module6文化角中“theUniversalDragon”一文时,教师带领学生通读全篇之后,可让学生用英语复述西方文化中“龙”的形象及其文化意义的差异。这样,一方面能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口头表达能力,另一方面能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增强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3.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加强古通今翻译

翻译法一直以来是强化阅读理解的重要方法之一,而高中生的中文水平远远超过他们的英文水平。教师发现,当讲到module5“GreatpeopleandGreatinventionsofancientChina”一课时,学生能够迅速运用凝练的古汉语翻译课文中出现的句子,如manisborngood(人之初,性本善),allhumanbeingsareequal(众生平等),treatothersinthewayyouwanttobetreated(己所不欲勿施于人),peoplearemoreimportantthanrulers(民贵君轻)等相关的耳熟能详的古汉语。因此,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可以选择一些适合学生学情的古诗、文言文,让他们将其翻译成英文,使他们在汉译英的练习中加深对中英文的理解。这样,在加深学生理解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进而在目的语中弘扬中国文化,为阅读理解中构建文化和交际的理解平台。

三、结束语

在高中英语阅读理解中,学生需要依据不同的文章体裁选择恰当有效的翻译方法,在头脑中进行深层加工,从功能和交际角度理解译文与原文的对等,在目的语文化的背景下思考原文所表达的核心思想。这样,学生对原文的理解不再是对原文的忠实程度,而是译文目的预期的实现程度。而在阅读训练中,加强中英双语的语言功底,能使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弘扬中华文化,实现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高中语文古文翻译篇6

关键词:维吾尔话剧汉语翻译翻译方法

中图分类号:H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578(2014)7-0023-01

1引言

《古兰木罕》这部大型维吾尔语话剧是以真实的故事为原型,改编创作而成的。张世荣对加帕尔・卡斯木编著的原著剧本进行了翻译,运用了多种翻译方法,使得译文流利通畅。笔者通过分析译者运用的翻译方法,试图更好的认识和使用翻译方法,力求在今后的翻译过程中做到更好。

2《古兰木罕》译文中运用的翻译方法

2.1词语的翻译

2.1.1直译法。例:

夏天,早晨。

2.1.2引申法。例:

古兰木罕颈上挂着一只粮袋从左边加入姑娘们的行列。

句中“”直译为馕袋,馕是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民族饮食中的主食。译者根据少数民族的饮食习惯将特有名词引申为通俗易懂的词语来表述。

2.1.3近义词替代法。例:

魔鬼的心思在桃子上。

句中“”是“野心,企图”的意思。这句话是忠心仆人用来形容自家老爷,译者基于语境的感彩用“心思”替代“野心”,这样既能表达出原文的语义又兼顾了说话者的感彩。

2.2语句的翻译

2.2.1语序调整。例:

黎明时夜莺在林中欢声歌唱,阳光下有一对红玫瑰盛开怒放。

维吾尔语原文的顺序先写阳光,再写黎明的,译者调整语序,依照时间顺序进行了翻译。

2.2.2句子成分的转换。例:

迪兰木罕家的新帐旧账都算出来了吗?

句中“”,在句中作宾语,而在译语句中作主语。

2.2.3被动句的处理。例:

哎呀,瞧我这记性,怎么把骨坠子的事儿给忘了呢?

原文中是主动语态,译文中则是被动语态。

2.3语段的翻译

2.3.1同序法。例:

安盖的目光随后停在古兰木罕挂在树枝上的干粮袋上,随手取下贴在胸口上,走到舞台上唱起歌来。

维吾尔语原句和汉语译文的意思和语言结构相同。

2.3.2基本同序法。例:

伊明:老爷,请您放心,大不了让老虎把猫吃了,不就得了吗?

安盖:不!这猫是我家的猫,虎也是我家的虎,我是一乡之长,有钱有势的财主。

译文将“”译为“大不了让老虎把猫吃了”后,又添加了“不就得了吗”;

“”译成“我是一乡之长,有钱有势的财主”时用词稍有改动,但这个语段中的译文语序总体上说和原文的语序是一致的。

2.3.3改写法。例:

在这百花从中曾有过一位少女,她为忠贞的爱情留下光辉足迹。今天大地和人民仍在歌颂她,把先辈的高尚品德世代承袭。

维吾尔文化中的诗歌和汉语诗歌的表现手法、韵律安排和选词用调上的差别十分大,所以,在翻译维吾尔文的诗歌时,大部分都需要译者的改写。通过改写后翻译出的诗歌才能符合汉文读者的理解和审美。

3结语

张世荣翻译《古兰木罕》时,无论是从词语的翻译,语句的翻译还是语段的翻译,都熟练的运用了所需的翻译方法。在翻译的过程中,我们要有翻译方法做为指导,在日积月累中积累经验,达到熟练运用翻译方法的程度。翻译既是一门学科,同时它又是一门艺术,每位译者在不断纠正和学习中形成独特的风格和特色,在不断向前推进的过程中,完善自身的翻译体系,努力做到最好。

参考文献:

[1]加帕尔・卡斯木、张世荣.古兰木罕(维吾尔剧)[m].民族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

[2]刘宓庆.翻译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

[3]史震天.互译实用教程[m].乌鲁木齐:新疆教育出版社,1999.

高中语文古文翻译篇7

一、录

“录”,就是把文言文句子中不必翻译的词抄录下来。文言文中不必翻译的词大体分两类:一类是特殊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年号、日期等;一类是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不必翻译的词,如:山、石、高、远等。例如:“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梦溪笔谈》)句中“元丰”是年号,“庆州”是地名,“子方虫”是害虫名,“秋田”与现代语意思相同,均不必翻译,抄录即可。

二、释

“释”,就是把需要翻译的词加以解释。这些词大致分两类:一类是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但要翻译的古代汉语词,这一类词很多可以用“单音节变双音节”的方法解释;另一类是古今异义的词。例如:“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曾子杀彘》)句中“欺”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但要翻译为“欺骗”;“今”“是”属古今异义的词,要翻译为“现在”“这”。要做到这一点,一方面要借助工具书和文中注释;另一方面得根据自己积累的古代汉语词汇进行解释。

三、补

“补”,就是在翻译文言文省略句时,把原句中被省略的成分补充进去。在文言文中,省略句不少,主要是省略主语、宾语、谓语、介词,翻译时应把省略成分补充进去。例如:“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桃花源记》)句中“便”前省略了主语“渔人”,“初”前省略了主语“洞口”。

四、添

“添”,就是有些文言句子,不好说它省略掉什么成分,但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要添加一些词语,译句才能连贯通顺。例如:“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此句是判断句,在翻译时需在“高尚”前加“是”。需要注意的是,增添的内容一要必要,二要与语境吻合,否则就是画蛇添足了。

五、删

“删”,就是删除原文有而翻译句可略的字词。例如:“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核舟记》)这句话中共有七个“为”字,翻译时只需要保留第一个即可,其余省略不翻译,这样就显得简洁利落。文言句子中,还有些虚词也是不翻译的,也应该删除。例如:“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句中“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不翻译。这种省略原文不翻译的情况虽不多,但也值得注意。

六、调

高中语文古文翻译篇8

一、文言文翻译的要求

翻译文言文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二、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三、文言文翻译的失误形式

(一)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

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译成: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

(二)以今义当古义

有的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变化了,有的词义广大,有的词义缩小,有的词义转移,有的词感情色彩变化,有的名称说法改变。因此,要根据原文的语境确定词义,且不可以今义当古义。下面几例翻译均是不妥的。

1、是女子不好……得要求好女。《西门豹治邺》

译成:这个女子品质不好……应该再找个品质好的女子。

2、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苏武传》

译成:使者听了很高兴,按照常惠说的来辞让单于。

3、(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译成:老虎咬断驴子的喉咙,吃完驴子的肉,才到树林中去。

4、先帝不以臣卑鄙。

译成:先帝(刘备)不认为我卑鄙无耻。

这四句翻译均犯了以今义译古义的毛病。例1的“好”属于词义扩大。在古代是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对事、对物都可以修饰限制。译句应改成“这个女子长得不漂亮”。

例2的“让”属于词义缩小,在古代汉语中既可以表“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责备”之意,而现在只用于“辞让、谦让”的意思。译句中的“辞让”应改为“责备”。

例3的“去”是词义转移,由古义“离开某地”的意思,后来转移为“到某地去”。意义完全相反。译句中的“才到树林中去”,应改为“才离开”。

例4的“卑鄙”属于感情色彩变化。在古代这个词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见识浅陋。现在是贬义词,指人的行为或品质恶劣。译句中的以今义当古义,应改为古义。

(三)该译的词没有译出来

例如:

以相如功大,拜上卿。

译成: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

译句没有把“以”译出来,应当译成“因为”,也没有把“拜”译出来,应当译成“任命”才算正确。

(四)词语翻译得不恰当

例如: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译成:不爱惜珍珠宝器肥田沃土。

译句中把“爱”译成“爱惜”不当,“爱”有爱惜之意,但在这个句子中是“吝啬”的意思。

(五)该删除的词语仍然保留

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成: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译句中没把原句中的“也“删去,造成错误。其实原句中的“也”是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在文言文中有些只表示停顿、凑足音节,或者起语气作用的助词,或者起连接作用的虚词,它们没有实在的意义,虽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翻译时,因为没有相当的词可以用来表示它,应该删除不译。比如表示判断的“者”和“也”或“……者也”“者……也……”,在翻译时应该从译句中去掉,并在适当的地方加上判断词“是”。

(六)省略成分没有译出。文言文中,有的省略成分没有必要翻译出来,但也有的省略成分必须翻译出来语意才完全

如:

权以〈 〉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司马光《赤壁之战》)

译成:孙权给群臣看,没有谁不吓得改变了脸色的。

句中的“以”后面省略“之”,指代曹操的书信,而译句中没有译出来,应该在“孙权”的后边加上“把曹操的书信”,语言才显得清晰完整。

(七)该增添的内容没有增添

在翻译时,有时为了文句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必须增添一些内容,才算恰当,如:

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

译成:现在刘表刚刚死亡,两儿子不团结。

在数词“两”后边加上量词“个”,语气才显得流畅。再如: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译成:因此,先主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他。译句中在数词“三”后加上量词“次”字。

(八)无中生有地增添内容

一般说来,文言文翻译必须要尊重原文的内容,不能根据个人的好恶增添一些内容,以至违背原文的意思。否则,就会造成失误,例如: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成:很多人在一起走,肯定有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并且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里面。

译句中的“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的人”原句中没有这个内容,是翻译者随意加进去的,应删去,才符合原句的意思。

(九)应当译出的意思却遗漏了

没有把全句的意思说出来,只说出了一部分意思。例如: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译成:孔子说:“学习后要复习,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

译句把“时”的意思漏掉了,应该在“复习”前加上“按时”二字,才是意思完整的译句。

(十)译句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

在古代汉语中,有一种倒装句,这种句子在翻译时,一般说来,要恢复成现代汉语的正常句式,例如: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译成:寻找人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没有找到。

这个句子翻译的不妥,因为原句是定语后置,在翻译时必须把定语放回到中心词前边,正确的翻译是:

寻找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人,却没有找到。再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译成:蚯蚓没有爪子和牙齿的锋利,筋骨的强壮。

高中语文古文翻译篇9

关键词:《华夏集》庞德译者的显性意象

1.引言

1915年,诗人兼译者的庞德出版了一本名为《华夏集》的英译汉语古诗集。该诗集中庞德不妄加评论的诗歌风格,要求诗人以鲜明、准确、含蓄和高度凝练的意象生动及形象地展现事物,并将诗人瞬息间的思想感情融化在诗行中的诗歌创作翻译理念得到诠释。

2.异化理论中译者的显性

为了提高译者的地位,保留源语语言的精华,韦努蒂提出一些建设性的翻译策略。在翻译活动中,译者通常是语言和文化异化的中介让目的语读者通过译文了解源语语言文化知识。韦努蒂认为两种语言文化间的差异应该采用抵抗翻译方式解决。抵抗这一术语是韦努蒂用来指文学文本的翻译策略,能在译文中保持源语文化、语言的特点的翻译策略,同时也能不同程度地在译文中体现出译者的存在,从而提高译者的地位。这种翻译策略挑战了英美翻译界根深蒂固“透明”的翻译要求。

3.《华夏集》意象翻译中译者的显性

《华夏集》中的SeperationontheRiverKiang(《送孟浩然之广陵》)是著名诗人李白创作的和老朋友分别的诗歌,全诗包含32个字,精练的语言以意象的形式交代了老朋友离别的时间地点与去向,以及诗人对老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在庞德翻译的SeperationontheRiverKiang中,他创造性地把“故人”翻译成了Kon-jin。然而费诺罗萨在手稿上的“故人”下方标注了“anoldacquaintance”。许多评论者都认为庞德是为了让读者了解kon-jin的意境,因为这个词听起来比较有诗意而且能使他们想到远东的朋友。同样,译文中的“ko-kaku-ro”和“Kiang”达到了相似的效果。庞德之所以将这两个地点名词以其日语读音翻译成英语,是因为他想直接把原诗的意象直接传递给目的语读者。诗中“烟花”指的是百花盛开的春天,柳絮飘飘,如梦如幻,说明孟浩然离去的时间,而庞德直接采取逐字翻译的方法,将其翻译成smoke-flower,这个富含意象的词语为目的语读者还原了一幅春天的美丽景色。“Lonesail”表现出孟浩然孤独的远行,“blots”形象地表达了友人已经远去,在碧空里只能看到一个点,诗人能看到的只是流入天际滚滚的江水。这首离别诗全诗没有一个关于分别的词,但目的语读者可以从庞德译诗中的意象得到与源语读者相同的对老朋友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更重要的是,庞德借这首诗歌的翻译达到了将中国古诗的写作手法传达给西方读者,改革了维多利亚时代的矫揉造作、无病的写诗风格,借意象的景色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感的目的,同时在译文中让读者感受译者的存在,提高译者的地位。

《华夏集》中李白的《古风·胡关绕风沙》和《古风·代马不思越》两首诗歌的译文中尽可能地借异化翻译策略为手段宣扬意象主义的手段,体现出译者的显性。《古风·胡关绕风沙》这首诗的白骨横千霜,嵯峨蔽榛莽翻译中,“Boneswhitewithathousandfrosts,highheaps,coveredwithtreesandgrass.”庞德忽略了源语和目的语语法规则,将几个充满意象的词汇串联在一起直观地为读者呈现出来。上句直接点出了沙漠中白骨累累,而下句则暗含沙漠中太多的白骨堆由于时间的流逝而逐渐堆积起来。从原文和译文中的对比不难看出,庞德并没有过多地改写原诗,而是将诗歌直接从中文译为英语,保留了原文的语法特点,显示出了原文的异域风情。这一点尤为体现在“荒城空大漠”的译文“desolatecastle,thesky,thewilddesert”中,费诺罗萨的译文和注解都非常清楚:

?摇?摇?摇?摇荒?摇?摇?摇城?摇?摇?摇空?摇?摇?摇大?摇漠

注解:desolatecastleskylargedesert

译文:iseearuinedfortressinamostblankdesert.

英语读者在初次阅读此句翻译时便知这不是一句完整的英语句子。尽管费诺罗萨在手稿中的串解添加了原文所没有的主语及深层次的含义,[1]p223但是从译文中可以看出庞德并没有遵照费诺罗萨的手稿将此句按照正确的中文语法翻译成英语,而是创造性地将这“荒城空大漠”这句诗分割成三个不同的意象并置在一起。庞德除去了三个词之间显示其语法关系的连接性词语,将凸显出来的三个独立的视觉意象直接呈现于读者面前。[2]p46许多评论家指出,庞德这样异化性的翻译并非不理解原文而是有意而为之,其目的就是要将译文最大限度地向原文靠近,让目的语读者接近原文作者,使之领略汉语诗歌所带来的与目的语主流文化风格迥异的异域文本。叶维廉认为庞德采用这种翻译方式是为了达到艺术效果。[3]p195

4.《华夏集》诗句翻译中译者的显性

庞德《华夏集》中句子的翻译策略是一个亮点。在翻译《华夏集》时,庞德采用了抵抗翻译策略。为了挑战当时的诗歌创作的潮流,庞德将中国古典诗歌和美国现代诗歌结合在一起。有时,他甚至将其诗学原则运用在翻译中。许多译者提倡以翻译要以忠实作为首要原则,译者必须遵守目标语的语言结构。然而,作为诗人兼译者,庞德认为传统的英美诗歌“掩盖其缺点,分散了读者的注意力”。[4]p187中国古典诗歌有很多特点,而首当其冲的是诗歌中的对照手法。庞德青睐中国古典诗歌的原因之一是被诗人不加任何评论直接呈现出自己的感情,而这种创作方式在19世纪的英美文坛中较为少见。

《华夏集》中的第二首诗歌是古诗二十九首之二,这首诗歌的翻译完全体现出庞德译诗中出现效仿中国古典诗歌句法的特点。

?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

首先,在翻译这首诗歌时,庞德同目的语诗人一样采取了意识流的翻译手法。首先呈现给读者女主人公现在的状态,随着诗歌情节的发展,读者渐渐了解了她的命运。此外,译诗中的7个句子中的5句庞德均以and开头,让目的语读者更清楚接下来的诗句都是这位美人及其所处的环境。通过模仿中国古典诗歌写作的译法,庞德认为诗人可以更直接地将其所经历、所看见的呈现给读者。

《华夏集》译文中保留下来的这些中文语法特点,特别是动词在译文中的灵活运用可称为庞德翻译的一大特色。费诺罗萨曾表示,在翻译过程中,特别将中文翻译成英语时,我们必须保留原文的精髓,使用一些独特而有效的动词而非形容词、名词或者不及物动词。[5]p15-16

在费诺罗萨的影响下,庞德在翻译中使用的动词非常生动并且具有暗示性。这首译诗中的另一个源语特点就是英文叠词。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叠词是指词和词连起来的用法。这首诗歌的翻译中,庞德继续沿用了源语的叠词特色,增添了译诗的意蕴,使之更具节奏感,让目的语读者也感受到了所描绘的自然景色或人物特征更加形象。庞德把诗歌第一句“青青河畔草”中的前两个叠词“青青”翻译成了“blue”,显而易见青草的颜色是绿色,应该翻译成“green”。但是庞德独具匠心地将“blue”代替了“green”。一方面,费诺罗萨在手稿中同样将青青翻译成“blue”,另一方面,庞德之所以坚持“blue”,是因为该词英语中也表示抑郁不快乐,庞德意在诗歌的开篇就让目的语读者通过“blue”领会这位女子的忧郁。诗歌的第四行的“皎皎”在费诺罗萨的笔记中译为“white,brilliantandluminous”,然而庞德却将其翻译为“white”。这是因为首先“white”一词比“brilliantandluminous”更具体,庞德更倾向具体化而非抽象化。其次,苍白的脸色告诉读者女主人公孤单隐居的生活。庞德把第六行的“纤纤”两字分解开来,句子开头庞德将第一个“纤”翻译成“slender”,展现出一个柔弱女子的形象。而第二个“纤”则用来修饰这位柔弱女子的纤纤玉手。庞德在这首诗歌中有意将第五句和第六句诗歌空了一行。叶维廉认为这行空白是为了帮助达到诗歌特殊的目的。[6]p148诗歌前半部分为目的语读者再现了源语诗歌中河岸边一位年轻孤单的女性纤纤素手打开窗户,她形单影只;而诗歌的第二部分则表现出在女主人公嫁给一位浪子后孤单的生活。庞德用第五句和第六句之间的空行将整首诗连接起来。祝朝伟指出这个空行是庞德诗歌翻译中一个出乎意料的改变,使诗歌中的两个部分形成鲜明的对比,让目的语读者体会到言有限而意无尽的文学效果。

5.结语

通过呈现源语富有内涵的意象词汇和模仿中国古典诗句的翻译方法,庞德在将中国古典诗歌引入西方文学界方面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华夏集》自出版以来一直吸引着很多学者从各个角度研究庞德的诗学观念是如何在这部作品中体现出来的。与此同时,译者的地位也在译文中得到了彰显。

参考文献:

[1]赵毅衡.诗神远游.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2]孙媛.古典与现代的完美融合[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3):46.

[3]Yip,william.ezrapound’sCathay.newJersey:princetonUniversitypress,1969.

[4]nolde,John.ezrapoundandChina.orono:Universityofmaine,1979.

高中语文古文翻译篇10

关键词:张璐;高级口译人员;语言素质;翻译技巧;读书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a文章编号:1007-4244(2010)08-0071-02

2010年3月15日10时整,十一届人大第三次会议闭幕后,总理像往年一样,再次出现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华山再高,顶有过路……”温总理再次以睿智和博学、以富有文采的回答、以每一次微笑及每一个手势迷倒了中外记者。与以往不同的是,坐在总理左侧的翻译不再是高翻费胜潮,变成了一位美女翻译,名叫张璐,毕业于外交学院国际法专业,现任外交部翻译室英文处副处长,她以非常有气质的形象和声音,更因现场以部级水准翻译温总理引用的古诗词,成为当今最火、最受欢迎、最上镜的英文女翻译,排名超过了刘翔获得世锦赛第七的消息。

我全程观看了张璐的现场翻译,对她高超的翻译技巧佩服得五体投地,同时也引发了我对她之所以受到亿万观众和网民的热捧的原因的思考,在我看来,张璐的成功绝非偶然,而是具备了一个高级口译人员应有的各种素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作为一个高级口译人员,首先要做细致、精心的准备工作。据媒体报道,外交部翻译室目前大约有50名翻译,英语和法语翻译人数最多。进入外交部翻译室的人都得进行翻译方面的“魔鬼训练”。另外,由于温总理的语言非常丰富,需要翻译做大量前期准备工作,包括对两会热点问题做调研,并整理总理一年来和最近的讲话内容,免得临场慌乱。其次,还要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扎实的语言功底表现为对英、汉两种语言正确的理解和纯熟的运用能力,是从事高级口译最基本的条件。这里我们需要强调的是中文基本功也要扎实。温总理讲话中经常引用很多像“人或加讪心无疵兮”,“小忿不废懿亲”等复杂的古诗词,我们有时连中文都听不出来是哪几个字,张璐在整个招待会上却翻译得流畅、准确、清楚。扎实的古典文学功底及英语语言基本功,是张璐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我们知道,语言是相通的,中文不好,英文能力也会受到限制。中文好,在理解中很自然地有一个归纳、理顺的过程,语言质量肯定不一样。近年来,我们发现一个倾向,就是年轻口译普遍对原话的理解不差,而中文表达却不够通晓。如果我们不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不重视对本国语言的不断学习和语言水平的提高,翻译的质量就不可能提高,更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高级口译人员。再次,作为一个高级口译人员,还要具备超强的现场发挥能力及灵活多变的翻译技巧。我们知道,只要准备充分,在翻译像“蜗居”(dwellingnarrowness)、“三农”(agriculture,farmers,andruralareas)、“绩效工资”(performance-basedwage)这类时事政治的词汇时,口译人员做到胸有成竹是很容易的。但是,总理喜欢引用古今中外的名言警句、诗词成语,往往是兴致所至信手拈来,这就不好准备了,只能看翻译的现场发挥了。记得2009年3月中旬人大会议闭幕后的记者招待会上,温总理在开场白谈到提振信心时就吟出“莫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还人”。对这两句诗,温总理的翻译费胜潮先生采用的是直译的方法:DonotregretthatSpringisdeparting,comenextyearasitwillbetwiceasenchanting,听起来颇有诗意。但是,温总理在回答俄罗斯记者时引用的宋朝大诗人陆游的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直译就比较困难了,所以费胜潮改用意译的方法:afterencounteringallkindsofdifficultiesandexperiencingallkindsofhardships,attheendofthedaywewillseelightattheendoftunnel(经历了种种艰难困苦之后,终于在隧道尽头看见了光明)。再看张璐的翻译。温总理引用《离骚》中的诗句“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张璐把“九死”翻译成“thousandtimestodie”,就非常的灵活、贴切,这是由于中文和英文的文化背景差别很大,汉语习惯说“九死”,而在英文里,dieninetimes(死九次)就不是地道的说法。在翻译“行百里者半九十”(Halfofthepeoplewhohaveembarkedonaonehundredmilejourneymayfallbythewayside.)时张璐用英语中的成语“fallbythewayside”(英语意为半途而废)来套译中国古语,对接十分巧妙。还有她把“人或加讪,心无疵兮”译为myconsciencestaysuntaintedinspiteofrumorsandslandersfromtheoutside.用词就很客观,把握得恰到好处。再如,在翻译“兄弟虽有小忿,不废懿亲”(Differencesbetweenbrotherscannotsevertheirbloodties.)时,张璐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想到用differences(分歧)来表达“小忿”,而不是用anger等表示愤怒的词,此句的翻译就显得非常机智而且得体。

张璐的成功事例也告诉我们,一个高级口译人员还必须是一个读书爱好者。只有通过多读书他或她才能掌握更多的语言知识以达到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目的,而且读书还应做到博大精深,广泛涉猎人文、社科、科普等书籍及报刊杂志,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参考文献】

[1]女翻译现场流利翻译引用诗词受热捧[n].北京晨报,2010-03-16.

[2]巧译古诗词,总理翻译网络“走红”[eB/oL].省略,2010-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