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教育的迁移理论十篇教育的迁移理论十篇

教育的迁移理论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06:40

教育的迁移理论篇1

【关键词】认知心里学;迁移理论;体育教学

一、迁移的认知心理学研究

(一)迁移的传统理论

1.形式训练说

形式训练说盛行于两百年前西方,源于德国心理学家沃尔夫(woiff)所提出的官能心理学,它是最早对迁移理论进行系统阐述的一种理论,以官能心理学为理论基础,认为“心”具有相互分离的官能,它是由意志、记忆、思维和推理等官能组成,心的各种官能就同肌肉一样通过练习而增强力量,能发展提高。就教育就是通过一定的训练发展人的官能,使各官能之间进行自动的迁移。对学生而言,重要的不是学习内容而是所学知识的难度与训练价值,即形式。

但该学说缺乏足够的科学依据,因而引起了一些学者和专家的怀疑、反对。早期的以及近现代的心理实验研究都对这一学说提出了质疑与挑战。

2.相同要素的迁移理论

共同要素说产生于本世纪,最初是由桑代克和武德奥斯提出的,他们认为,若两种要素情景含有共同的要素,不管学习者是否观察到这种要素的共同性,总有迁移现象发生,反之,有迁移现象发生必须有共同的要素存在,两者不仅关系密切,而且大致成比例。

3.“概括”理论。

“概括”,即经验类化,该理论认为:只要一个人对他的经验进行了概括,那么从一个情景到另一个情景的迁移是可以完成的。这种理论倾向于把两种情景的共同要素的重要性减到最低,而强调经验概括的重要性。经验类化理论与相同要素说的区别在于,桑代克的理论把注意力集中在先期和后期的学习活动所共有的那些因素上,而贾德则认为在先期学习a(水下1.2英寸处的投掷练习)中所获得的东西,之所以能够迁移到后期的学习B(水下4英寸处的投掷练习),是因为在学习a时获得了一般原理,这种一般原理可以部分或全部运用于学习a和学习B之中。

4.“关系转换”理论

关系理论是格式塔心里学派的主张,认为迁移是由于学习者突然领悟两种学习之间所存在的关系的结果,通过顿悟来实现的,顿悟关系才是获得迁移的真正手段。

(二)现代认知结构的迁移观。

此观点是奥苏贝尔提出的,他对迁移的解释与传统的迁移理论具有根本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1.从认知结构的观点考察迁移,如果说顺向迁移仍然指先前的学习对后续学习的影响的话,那么认知结构的迁移观认为,先前的学习不是最近一组刺激――反映的连结,而应包括过去的经验。它是积累获得的,按一定层次组织的,适合于当前学习任务的知识体系。

2.传统的迁移模式着重查明学习课题a对课题B的影响。认知结构的迁移观侧重考察认知结构变量如清晰性、稳定性、可辨别性等对新的学习与保持的影响。这样在学习中可通过改变和提高学生的认知结构,从而间接地影响新的学习。

3.只要有学习和解决问题,并且原有认知影响新的认知功能的地方,就存在着迁移,这就是迁移的普遍性。

二、迁移理论在体育教学中的分类

1.纵向迁移

动作技能中的纵向迁移,是指同一项技术各种动作之间的技能迁移。如篮球的的原地投篮与原地跳起投篮之间的迁移;自抛自接球投篮与接同伴传球投蓝之间的迁移。各项运动技能学习时的各种分解动作和辅助练习就是利用迁移来学习新的动作。

2.横向迁移

所谓横向迁移是指不同类技术之间的迁移。如:会打篮球的人学习打排球比较快;100米成绩好的人跳远成绩也会比较好;体操教学中单杆屈身上与双杠的屈身上也存在着横向迁移。

3.间接迁移

指a动作的掌握通过某种媒介对B动作的学习产生迁移效应。

4.多点、多向迁移

以篮球的传球为例,在使用时技术一般是“多向一点”的形式,传球可以朝不同的方向,而传球的目标只有一个。在进攻跑位时则可以“多点一向”,即一个空位出来之后几个点都可以跑动。

5.技术、战术之间的迁移

如果把战术比作系统的话那么技术就是系统中的组成元素。系统要产生最高效率,那就只有元素之间达到最佳组合,即技术只有通过战术的合理组合,才能提高运用实效,并能促进技术的提高,这是技术与战术的辩证关系。在教学训练中,我们要合理利用他们之间的迁移效应,在技术教学中要把战术意识和个人的战术运用有机融合进去,而在战术教学训练中,使技能不断地改进与提高。

6各运动技能之间的相互迁移

由于各运动项目的特点、运用意识、身体条件等方面存在共同相关或排斥、即迁移或干扰。如田径项目好的学生,在学习其他项目时,就会出现运动迁移,也就会更快掌握。还有三大球(足、排、蓝)其中一项有专长的学生,学习另外两项就较为快速;有舞蹈专长的学生学起体操、武术、健美操就显得轻松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分析各运动项目的内在联系,找出可以进行迁移的要素,排除干扰因素,提高教学效果。

三、促进运动技能迁移的条件

1.运动技能间的共同要素

根据桑代克的相关理论,两种学习之间要产生迁移,关键在于发现他们之间的一致性或者相似性。而在实际的学习中,知识之间的共同要素往往潜藏于内部,这就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辨别能力。要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作为教师要给学生尽可能多地提供练习认识事物之间同一性或相似性的机会,并使学生逐渐形成寻找事物之间共同之处的习惯。现代认知理论主张有意义的学习,这种学习和机械的学习不同,他强调理解对于知识的保持和应用的作用。理解程度直接影响到有关知识的应用和迁移。

2.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

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是影响知识迁移的重要因素之一。正是由于这一点,在教育实际中人们十分强调基本原理、基本概念的学习,这些原理、概念抽象程度高、适用范围广泛,迁移效果明显,学生掌握之后可以用来解决大量的类似或者同类问题。

3.定势作用

定势也称心向,它是指先于一项活动而指向活动对象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定势对于知识迁移的影响即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定势作用与人们解决问题的思路一致时,会对问题解决产生促进作用,反之会产生干扰。因此,在运动技能的学习中,我们要充分利用积极的定势作用,克服消极的定势,从而提高知识的迁移效果。

4.认知结构的清晰性和稳定性

认知结构是由人们过去对外界事物进行感知、概括的一般方式或者经验所组成的观念结构。他的清晰性和稳定性直接关系到新知识的学习效果。现代认知心里学家们大都持同化论的观点,因此他们十分重视原有知识经验或认知结构在学习中的作用。

四、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合理利用运动技能的迁移

1.现代认知心里学家认为,知识的应用和知识的迁移属于同一性质的问题,或者说,人们正是通过知识的运用而实现知识的迁移。学生在学习新的运动技能时,已经或多或少掌握了一些运动技能和相关的理论知识,因此为了促进运动技能的正迁移要求教师要能合理利用学生已经有的知识和运动技能解决新的运动技能学习中遇到的同类的或者类似的问题,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加深对新的技术原理的理解,运用所掌握的有关技能准确诱导所学动作的方法和要领,以促进技能的掌握,如果教师能够顺利地解决问题,那么实质上就实现了知识的迁移。

2教学进度的安排,要在教学大纲的统一指导下,遵循技能迁移的规律,合理组织好教学进度,调整好各年级的教学内容。

3.在安排教材时,要把能够产生正迁移的教材安排在相近的时间里,而安排能够产生负迁移的教材,要尽可能拉大间隔时间。如100米、跳远和跳高可以安排在同一阶段内教学;而背越式跳高和俯卧式跳高教学安排时间要尽量拉大一点。

4.加强技术教学的顺序化,采用必要的诱导性辅助练习和专门性练习。如在体操教学中要先教学习支撑摆动,紧接着学习支撑前摆下;篮球教学中要先学习原地运球,再学习行间运球;辅练习和专门性练习与完整技术动作要具有很大的类似性,才能促进正迁移,这些练习和完整技术间具有共同成分越多,产生迁移的程度也就越大。

迁移普遍存在于运动技能的学习中,它具有两面性,即正迁移和负迁移,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但要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而且还要把把握与遵循技术、技能的迁移规律,以合理安排教材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适当引导,利用技能迁移的总体效应,促进正迁移,防止负迁移,使体育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参考文献:

[1]王武浅析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2)

教育的迁移理论篇2

关键词:迁移理论;政治教学;影响;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6-0070-02

随着高中政治课程的难度逐渐增加,复杂的理论基础加上纷繁的学科结构,使得政治学习一度成为学生头疼的内容。另一方面,教师的授课也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显然传统的高中政治教学模式已经不足以适应如今的教学发展需要,对于学生的促进作用也极其有限,高中政治教学改革迫在眉睫。随着“迁移理论”被引入高中政治教学,使得这一学科的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所谓的“迁移理论”就是类似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样的知识迁移过程,是指一种学习经验对于另一种学习模式的影响,通常这种影响都是深远和积极的,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极大的指导意义。鉴于此,教师在进行政治教学时,会有意识地运用迁移理论的内容进行知识的同步讲解,有效突破课程的重难点讲授,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一定的迁移思维能力,这对实现政治教学的目的大有裨益。

一、分解迁移理论对于高中政治教学的影响

作为心理学的重要范畴,迁移理论对于高中政治教学的影响是巨大的。笔者认为,可从知识分解、能力分解以及情感分解三个方面来探析这一理论的存在价值。

1.迁移理论中的知识分解过程。政治教学强调的是对于基础理论的融会贯通,从而利用这些理论来解决实际的政治问题。然而迁移理论正是抓住了学生学习中的特殊技能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的有效结合,创设出特定的知识迁移条件,使学生在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发现旧知识的影子,从而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新知识讲授前,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或是幻灯片的放映来帮助学生复习已学的内容,促进学生对于已学知识的回顾,从而更好地进行知识迁移。通常政治课程的内容之间都有着一定的联系,教师应抓住这一联系的纽带,将政治课程的学习内容一线贯穿,这不仅是知识的有效转移和运用,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兴趣提升的同时也是知识的习得过程。

2.迁移理论中的能力分解过程。对于知识迁移的大量积累与训练,势必对能力的迁移有着积极的影响。同时,知识的掌握往往并不是政治教学的最终目的,它着重强调的是对于学生政治思维的培养,是一种能力的训练过程。迁移理论中强调的能力迁移正是对学生自学能力、阅读能力、实践能力等学习能力的一种培养。让学生的政治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学习,而是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进行有机结合,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意识,培养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这就摒弃了传统的政治教学模式,强调对学生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这一全新的政治教学目标值得引起我们共同关注的。

3.迁移理论中的情感分解过程。迁移理论不仅影响着学生政治学习的知识和能力,对于其情感过程也有着一定的影响。作为学生心理和生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培养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目标也是高中政治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当前,高中学生的情感发展基本呈现出消极、沮丧和偏激的特点,这足以说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还远远没有实现,对于学生的情感培养没有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迁移理论的指导从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抓住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联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智育和德育的特点,在教学中注重挖掘学生的情感因素,使学生的情感觉悟和道德品质都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二、如何实现迁移理论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作用

在高中政治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迁移理论”的灌输和实际操作应用,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都是极为有效的途径。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方法进行“正迁移”的引导,才能实现迁移的最大效益,保证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同时作为心理学的范畴,迁移理论对于学生的跨学科知识迁移也有着积极的促进意义,利用有效的学科思想转化来促进政治课程的学习,根据自身的个体差异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有效的教学情境中发展自己的迁移能力,从而帮助自己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这也是迁移理论对于高中政治学习的重大现实意义。笔者认为,在正确运用迁移理论的同时,也要注意以下几点:

1.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差异。实现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有效迁移,必须建立在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差异的前提之上。不同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是不尽相同的,这要取决于学生思维特征、认知结构以及能力水平的发展程度而言。同时,学生不同的个体差异特征和认知结构的差异性也导致了对于迁移理论的理解程度不同。

2.迁移的核心不能脱离教材本身。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理论迁移时,必须注意迁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力图最大程度地实现知识迁移的目的,达到知识迁移的效果。这就要求其迁移的内容不能脱离教材本身,即从教材出发,再回归教材。同时,迁移的范围也必须合理掌控好,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力求保证迁移的范围在所有学生的接受范围之内。

3.合理控制好与旧知识之间的联接。政治课程的学习内容强调的是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妥善联系与接洽,是一个温故知新的过程。因此,在运用迁移理论进行政治教学时,教师必须牢牢把握好这一原则,处理好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在对旧知识进行统筹复习的同时灌输新知识的要点,做到层次分明,重难点突出,让学生一目了然。

总之,面对当前高中政治教学的形势,我们必须从思想上予以高度重视,行动上积极应对,力求实现高中政治教学的全新突破。迁移理论的运用,无疑是一次新的尝试与挑战,掌握正确的方法,才能帮助我们实现迁移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小融,编著.教育心理学新编[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218-221.

教育的迁移理论篇3

一项学习对另一项学习的作用,即是迁移。从本质上来说,学习就是通过对学习过的知识的利用,对新的学习知识加以掌握,促进实质性良好的学习结构的创建,在心理学方面这种理论被定义为学习迁移理论。学习迁移理论的作用有正、负之分,一项学习如果对另一项学习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这种迁移就是正迁移;一项学习对另一项学习作用的发挥如果有抑制性,则这种迁移就属于负迁移。美国知名的心理学家莫里斯•比格曾指出,教学效果一般都是立足学生对教材的迁移数量的掌握而决定的,学习迁移对教学来讲是重要基石。迁移理论是一种已经掌握的技能向另一种新技能的倾斜,帮助学生对新内容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掌握。迁移是学习过程中的一种普遍情况,教师可以对此加以利用,促进学生正迁移的形成,同时有利于原有教学结构的拓宽和完善,给学生将来的学习及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在钢琴教学阶段,形成迁移的知识块很多,教师要做的是引导学生在相应环境下形成正迁移,促进自身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当前钢琴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不够清晰

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中,普遍存在教学目标不太明确的现象,导致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影响学习能力的提高。要实现教学目标,首先必须明确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讲课时只针对某一作品的技术难点进行大致的技术要求讲解,这种教学的盲目性比较大,不利于学生更加深入地掌握其技能技巧。

(二)对学生的了解不够深入

教师在教学时往往只注重自身教学的方式,而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师对每位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了解不深入,很难进行因材施教的教学。这种方式往往会导致教学内容不适合每位学生的学习,使学生的音乐学习产生两极分化的情况。

(三)忽略钢琴教学的系统性教育

音乐课程是一种系统性很强的学科,教学时必须循序渐进,慢慢渗透。但是在实际钢琴教学过程中,教师授课时比较随意,解决问题时不注重问题的系统性联系,致使学生在音乐演奏中时常出现技术性的问题,影响学生音乐学习的提高与音乐素养的培养。

(四)缺乏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在钢琴教学中,各课程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但教师往往忽略各课程间的联系,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音乐知识的积累及学习比较散乱,没有将各音乐课程建立相互联系的意识,不利于学生音乐素质的全面培养,也不利于学生音乐认知结构的建立。

三、将学习迁移理论引入钢琴教学中的意义

面对钢琴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高校钢琴教学应该在吸取传统优秀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引入新的教育方式,利用现代教育理念中的美学、心理学、运动学等方面的理论,进行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学习钢琴的综合能力。其中学习迁移理论就是现代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它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各个学科与技能之间存在彼此相互影响的现象,也就是学生已有知识、技能对新知识与技能所产生的影响。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教育的最高境界不是教给学生多少知识和技能,而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技巧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从主观方面积极主动地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迁移理论的运用,就是一种授人以渔的学习方式,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从这方面来说,一个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与其学习迁移能力的强弱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学习迁移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二)为实现高校教育目标提供条件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是否教会学生学习的迁移能力,是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因为只有让学生拥有了学习迁移能力,才能够使其拥有自我学习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使其积极主动地积累知识和技能,从而更好地构建知识与认知结构,以便于在钢琴学习中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推动高校钢琴教学中教育目标的实现。

(三)有利于教学改革的实施与教学质量的提高

把学习迁移理论引入高校钢琴教育中,不仅为高校的钢琴教育提供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而且通过各个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影响,可以很好地提高高校钢琴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加优秀的钢琴师资人才。

(四)为高校钢琴教育提供系统化指导

高校钢琴教育是一种系统化要求很高的课程教育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有几个相互联系的步骤组成,而学习迁移理论运用到钢琴教育中,可以贯穿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使各钢琴课程以及同一课程不同单元之间建立相互联系的有机统一体,使高校钢琴教育在统一的整体下进行相互之间关联性的学习。利用系统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钢琴认知能力及钢琴素养得以提升。学习迁移理论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能够有效地促进教学方法的改变。高校钢琴学科领域知识丰富、文献众多,学生不可能在短短的几年内掌握全部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学习迁移理论,积极创造学习迁移条件,使学生在原有知识上,进行新知识的学习,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提高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能力,为他们以后的工作和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有效实施迁移教学的措施

钢琴演奏是一种技能,而技能是一种心智活动方式,通过练习获得钢琴技能动作,这种技能主要指手指、手腕、前臂、后臂以及整个身体之间的协调能力,同时也需要学生有很高的理论知识与艺术表现力。在此基础上利用迁移学习方式,可促进其技能的提高与素养的修炼。

(一)新旧知识的相互影响与联系

学习迁移是一种通过新旧知识相互联系形成一定的影响,而促进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从这方面来讲,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注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在新知识讲解之前,首先对旧知识进行复习,做到温故而知新,并根据教学中可能出现的迁移点,引导学生发现实际迁移点,从而结合已有的知识,实现知识的迁移。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示范演练,演练时注意提醒学生感受演奏中的异同点,帮助学生学会运用比较法进行新知识的学习,通过详细的比较可以发现二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找到其异同,以便促进共同点的迁移。对于学科的基本概念及原理等一些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内容,应多提倡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进行理解式记忆,然后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再把总结好的知识引入原有知识的积累中,以旧知识促进新知识的掌握。从而促使学生更好地把握学习的方向,打破思维定式,培养创造性思维,提升学生钢琴练习的效率和水平,以及学生的学习技巧与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注重创造迁移条件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注意迁移条件的创造,注重学习对象之间的共同因素。学习内容之间的相同原理越多,迁移现象就越明显,也就越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比如在训练八度弹奏技术时,教师可以将游戏的动作机理迁移到弹奏方法的动作要领上,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可以举些例子,比如我们在玩拍皮球时,需要放松手腕和小臂,利用手腕的弹性来拍动皮球,动作自然、轻柔、缓和,顺势而为等,弹奏八度时手腕与排皮球时手腕的状态有异曲同工之处。C.H.贾德在概括化理论中指出,学习中产生迁移的必要前提是,两个学习活动中存在的共同成分,而在学习活动中概括出两个学习活动之间的共同原理是产生迁移的关键,对于原有知识经验概括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迁移的可能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已有经验泛化水平的提高,为迁移创造条件,如音阶的弹法与五指训练、琶音的训练在训练要领上有很多共同之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三者的训练方式可以相互借鉴,通过学习一种技能前、后对另外两种技能的训练,引导学生概括三者的共同成分,从而实现学习的迁移。

(三)保持良好心理状态

学生的心理状态对学习的迁移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心理状态不佳,如过度紧张、注意力不集中、没有兴趣、没有迁移的愿望等,都会对学习迁移造成障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积极为学生创造迁移条件外,还应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在教学的过程中,可采取谈话法、观摩鉴赏法、练习法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保持轻松、良好的心理状态,从而更好地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有效地实现学习迁移。在钢琴练习中,可采取分阶段练习,练习的时间不宜过长,容易造成身心疲劳,在休息的过程中可以对练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从而使钢琴练习能够顺利进行,同时摆脱消极情绪,达到更好的学习状态。

(四)注重每位学生的特长

教育的迁移理论篇4

关键词:迁移理论;正迁移;负迁移;地理教学

迁移理论,是1968年由布鲁纳和戴维·奥苏伯尔提出的。所谓迁移,就是将原有的认知结构使用到新的知识中,按迁移内容分类,可以分为特殊迁移和非特殊迁移。前者是具体行为的迁移,如,动作、技巧、策略等;后者是抽象理论的迁移,如,原理、概念、态度等。要达到这个目的,就需要学生掌握相应学科的基本机构、理解学科的基本原理,以形成有效的正迁移。

一、产生正迁移的知识结构分类

1.知识中的类比结构

类比结构,即两种或多种知识拥有类似的分析方法、理解内容等。如工业区位和农业区位的影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都可以通过气候、地形、资源等自然因素和交通、政治、科学技术来分析和理解。

对于一些有先后学习顺序、在其内容或者基本原理上都有很

强相似性的知识,这种相似性就可以进行归纳和迁移。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这种相似规律的总结促进正迁移的发生,增强学生对知

识的理解,减少记忆负担,提高教学效率。

2.知识中的推导结构

推导结构可以理解为,从较大的知识范围具体到较小的知识

范围。在类比结构中,知识的迁移过程是平级的,而在推导结构中,知识的迁移过程是从一般到具体。

推导结构的知识都具有从基本到延伸、从一般到具体的结构特征,先行学习的知识对之后学习的知识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知识教学的时间顺序及其侧重点,应当有意识地强调基本知识的归纳、概括和理解,只有在基础知识扎实掌握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有效的正迁移。

3.知识中的归纳结构

归纳结构和推导结构在顺序上来说是恰好相反的两种知识结构。归纳结构通过先对具体知识的学习,再将其推广到一般的事物中促进多个具体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可以归纳总结出一些一般性的原理和方法,这就是从下至上的知识迁移,也可以称之为上迁移。

这种知识结构可以形成有效的正迁移,但对学生的归纳和总

结能力要求较高,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这种归纳和总结能力形成后,对学生的学习有极大的好处。

4.知识中的因果结构

因果关系可以在大部分地理现象中找到。在这种知识结构中,不管是先行学习原因还是先行学习结果,只要能充分明确其因果关系,就能有效地形成知识的正迁移,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获得知识正迁移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和教育学生进行更多知识结构的正迁移,避免产生负迁移。为了有效地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正迁移,可以通过以下的一些方法来进行教学。

1.加强对学生理解、归纳能力的培养

对知识正确的理解是正迁移的基础。在高中地理学科中气候知识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学生学起来普遍感到困难。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注意运用正迁移的因果结构和归纳结构理论来进行教学。影响气候的因素有纬度位置、地面状况、大气环流和人类活动四个方面,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把每个因素的作用让学生理解透彻,促使他们通过对每个要素的分析,归纳出这个地方应该是哪种气候。这是迁移理论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很多学科都不自觉地在运用这

种方法进行教学。

2.扩展学生的思维模式和方法

思维模式是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一种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练习和训练来培养学生不同的思维模式。在以前的教改试验中,不少研究者都在探导一种适合自己教学改革的模式和方法,迁移理论的类比结构就是一种把形式大致

相同的内容进行类比分析,花较少的时间而收到较好效果的一种教

学方法。教师在教学时只需要对第一个区域的相关知识做比较详细的指导,后面的区域学生按照类似的方法进行分析就可以了。这样的思维模式和方法充分体现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学习,其结果

既指导学生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育界普遍认为兴趣对学习新知识是十分重要的。同样,兴趣对正迁移的训练和培养也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那些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从而激发学生去主

动学习,实现迁移学习的目的。学生一旦对所学知识有了兴趣,他们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就能被充分调动起来,其教学效果也就会十分明显。

当前,教育界正在进行各种形式的改革,教学方法也在不断更新,不同的教育教学理论正在试用,不少教师也正在把迁移理论运用在地理教学中。随着教学的进一步深入和发展,迁移理论也必将发挥它在地理教学中的优势作用,促进地理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民.地理新课程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焦秋生.实用中学地理教学设计[m],2009.

[3]杨丽静,牛俊杰.浅析影响地理学习迁移的因素[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教育的迁移理论篇5

关键词:迁移理论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策略

当前我国正处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阶段,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更突出了迁移在知识建构、解决现实问题中的作用,也使得“为迁移而教”成为教师教学能力的核心特征之一。孔子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他要求自己的学生在学习上能“由此以知彼”,这就是先学习对后学习的促进作用(正迁移),也就是学习上的迁移现象。知识迁移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为迁移而教”就是这一重要目的的充分表述。因此,引入先进的迁移理论来加快学生的学习速度、提高学习效率是非常重要的。

一、迁移理论的基本特点

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学习的迁移问题是教育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它是检验传授知识、发展能力的教学目标是否已经达到的最可靠的指标。学习的实质是指新知识与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建立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教育心理学理论认为:正迁移能促进学生对新知的理解,起助长性作用;负迁移则往往会使思维产生障碍,起抑制性作用。可见,迁移可使小学生在校内和校外的学习中,不断地掌握知识和发展适应新情境、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习迁移理论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教学实践经验,提高教师教科研水平的需要;有利于更全面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数学能力。

(2)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思维力、创造力、想象力的发展,学会创造性地学习;使学生的自主精神、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得到明显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形成实际操作技能,并在实际操作中培养团结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迁移理论指导下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策略研究

作业设计是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业设计水平的高低也是反映一个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因此,在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中,教师应改变传统的作业模式,以迁移理论为依据,努力为学生设计出更加灵活、开放、高效等多种新的数学作业形式,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以达到“减负增效”的双赢的教学效果。

1.由“记忆”向“理解”转变,强化概念迁移地位,减少负迁移

迁移有正迁移和负迁移之分,教师要充分利用正迁移,防止负迁移,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要想运用好迁移规律,就必须弄清迁移规律的具体内容,否则,起不到效果,还会适得其反。而有效教学理论指出,作业要考虑实效性。因此,有迁移理论作指导设计出的新知识形成性作业,可以有效促成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概念建立的实质性联系,并在认知冲突、具体感知,经概括表象、规则抽象的循循善诱中获得。

概念教学不能靠记忆来实现,对概念的正确理解才是关键。而对概念真正的理解,意味着学生能够多角度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变式作业设计,不仅有利于概念的恒守,而且使学生认识到:不论怎样变化,概念的本质属性不变,渗透了“变中找不变”的数学思想。例如,当学生学了四则混合运算后,可以设计了这样的游戏作业,让他们用扑克牌与父母比赛算“二十四”,把碰到的巧算题、难解题带到学校,与同学一起讨论。可见,加强形式间的对比变换,能够加深学生对概念实质的把握。此项作业看似轻描淡写,实则点睛之笔,避免了学生产生认知混淆,减少或克服了负迁移,有助于今后继续学习时的正迁移,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思想。

2.由“机械”向“探究”转变,注重作业的开放性,引起广泛迁移

态度迁移,是指一种态度对另-种态度的影响,态度迁移在日常生活中也是普遍存在的。学生对于某项作业的态度如何,对迁移的诱发有重要的影响。把学生当成纯技能的训练,希望通过机械的重复来促进学生基本功的提高,从未考虑到学生在想什么。学生长时间地进行单一形式的练习,就会感到单调乏味丧失兴趣。教师只顾完成教学计划而无视学生的感受,学生的创造力就被扼杀在摇篮之中。

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作业,让孩子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通过迁移的思维方式去驾驭新知,可以极为有力地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对发展学生的思维有着积极的意义。例如,教学“分一分”后,让学生回家后把玩具拿出来它们分一分类,看一看有几种分法,并说一说自己是用什么标准进行分类的,这种作业方式是一年级的小朋友最开心的作业。可见,激起学生积极学习的动机和态度,对于迁移的实现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3.由“教材”向“生活”转变,扩大迁移范围,增进迁移效果

学以致用是教育追求的目标。学生从教材学到的知识,只有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才能把知识转变为技能。因此,在作业设计中,提倡注意培养和拓展学生的发散式思维,做到“一个信息输入,多个信息产出”。例如,在学习圆的知识时,就可以把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圆形物体作为设计作业的素材,在讲到轴对称的图形时,就可以鼓励学生多观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轴对称图形等。这样,开拓了学生思路,提高了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和广阔性,促使了学生迁移能力的形成。

4.由“被动”向“主动”转变,培养问题的解决力,致力迁移运用

教育的迁移理论篇6

【关键词】迂移现象;体操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8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2-0033-02

1体育技能迁移的理论探讨

运动心理学上把已有的知识、技能、经验对新学技能的影响称为“迁能”如果已有知识、技能对新技能发生积极影响,能促进新技能的形成,就是正迁移;相反,如果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新技能的形成发生消极作用,妨碍新技能的形成,就是负迁移。

从技能迁移形式看,迁移又可写为纵向迁移和横向迁移。纵向迁移指学过的某种技能向更复杂,更特殊的技能转移。横向迁移则指基本运动技能或竞技技能等相互间的联系,特别是指通过学习某种运动技能而得到的能力怎样向同等或类似的技能迁移。

对于迁移问题的研究,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古老的官能与形式训练说,而当今流行的心理学理论主要是:

1.1吴伟士和桑代克的共同要素论,他们通过知觉训练迁移实验,指出若两种情境含有共有的要素,无论学习者是否觉察到这种要素的共同性,总有迁移现象发生。他们强调客观刺激物之间的共同要素,认为学习的迁移主要取决于两种情境中所具有的共同要素。

1.2贾德的概括化理论认为,只要一个人对他的经验进行了概括,就可以完成一个情境到另一个情境的迁移。他主要强调学习过程中主体对已有知识经验的理解概括,认为迁移全在于主体的概括能力。

1.3格式塔心理学派提出的关系理论主要强调概括化理论中关于迁移的另一要素,他们认为对情境中的一切关系的顿误,是获得一般训练的根本东西。

上述各派理论对学习迁移问题的研究都是极有意义的,但他们各自都只强调问题的一个侧面。今天绝大多数心理学家和教育工作者都主张用全面、系统的观点将各种理论结合起来,并在教育实践中,综合利用各种理论,取得显著的实际效果。

2体育技能迁移的积极因素

2.1所学教材的类似性及其内在联系。一般说,先学习的教材与后学习教材之间的相同因素越多,类似性越大,两项教材间的迁移量也就越大。例如:单杠屈伸上练习就要比双杠挂臂前摆上的练习对双杠屈伸上的技能迁移大,因为单杠屈伸上从身体姿势,用力顺序,用力方向,用力方式、速度、肌肉群都与双杠挂臂前摆上有着更大的类似性。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技能迁移的情况也并不全然如此。有些运动技术表面上动作很相似。但事实上它们之间的迁移量并不大,这是因为这些运动技术在其本质和内在联系中有着截然不同的区别。如:吊环前摆上、和双杠挂臂前摆上技术,从动作上看是极为相似的。但动作技能.肌肉群的紧张程度与肌肉收缩时机是各不相同这样,技能间所显示的类似性,实际上在知觉、运动刺激、运动反应,同一运动反应动作的形式,运动的控制方式等方面是有所不同的。所以说,日常观察到的运动技能间的类似性,仅仅是其中一个侧面。两种类似性还不能决定是否有迁移。我们对运动技能问题的研究中,不能只停留在两者间有无相似性这样的经验性的表面认识上,而必须深入观察分析两者间的本原和内在的联系。

2.2学生对运动技能原理的理解和概括。学生对知识技能以及运动规律和原理的理解、概括是影响技能迁移的重要因素。例如:以屈伸类动作为例,先让受试者学习正确屈伸类动作的力学原理,然后研究这种原理在实际的体操技能学习中有何种程度的迁移。结果发现,除其它动作外,对屈伸类动作都出现正迁移。当然,理解运动规律和原理对促进运动技能的学习是有条件的。首先,要正确地掌握这种技能,并要求原理的内容与该项运动有直接和本质的联系,其次不仅要把一般常识性的原理作为知识来理解,而且必须经过具体的运动经验来理解这种原理。

2.3心理定势状态。所谓定势状态指在过去经验基础上产生的对个体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起控制影响的心理准备状况。如学生的信心、紧张程度等等,都会对迁移发生特定的影响,特别是学生应用知识和技能的准备状态对迁移的影响更为明显。

良好的心理定势也会引起技能的负迁移,比如:学生在学习练习前采用的诱导性语言,诱导性练习和诱导性游戏都会为学生学习运动技能,形成良好的心理定势创造有利的条件。

2.4教师的直接指导与学生的自我指导。考克斯对被试学生做了一些实验,任务大多是属于动作操作方面的,他发现了与一般实验相同的情况,他发现把时间用在系统指导装配和拆卸一个电灯座的方法上且用同样时间无指导的练习,有更大的迁移价值。他指出:“如果想通过练习得到改善,那么这种练习必须有指导的,才能达到最大效果。”

体操教学活动与思维活动的共同结合,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根据各个教学阶段启发式教育、精讲精练,要求学生联合会想练结合,提高其概括水平、理解能力,促进体操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2.5技能迁移的个人因素

2.5.1智力。在桑代克的多项研究中已经表明:智力在训练中占重要地位。在他关于学科迁移价值的研究中发现,当各学科学习一年后进行测验所取得的进步主要取决于学生的智力。关于智力在迁移中所起的作用研究结果已在各种实验中得到充分的证实。

2.5.2体育运动技术基础。运动生理学的条件反射原理告诉我们,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也就是大脑皮层建立暂时性神经联系的过程,学生掌握的运动技能越多,越牢固,在学习新的运动技能时,也就越易形成条件反射,促进新技能的形成。因此,学生的运动技术基础越好,基本功越扎实,产生正迁移效果的可能性就越大。

2.5.3学生的学习动机、态度、情绪等。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训练的一种内部动力,学习动机作为学习准备的重要条件,起着唤起,维持、定向、促进学习活动的作用。实验表明:学生在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中,有积极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有良好而高涨的学习热情,此时学生的身体和思维活动最积极,对所学技能有极大的求知欲望和可接受性,产生迁移的可能性也越大,也越能促进运动技能条件反射的形成和巩固。

3体操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采取的手段措施

3.1要合理安排好各项教材和教学进度,应使学生掌握一项教材事后再学习另一项教材,要尽量避免同时学习两项新教材的现象,以免出现技能间的相互干扰影响。

3.2在做新教材练习时,应给学生以足够的练习量,在一定范围内,练习量越大,产生正迁移效果的可能性越大。

3.3要经常提供学生某些原理、原则、概念的具体实例,教会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新旧技能的方法,提示新旧技能间的异同因素及其内在联系,例如:在屈伸类动作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指出两者间动作结构、用力时机方向等方面相似性,并根据这类技术的各自特点,提出相应的要求,启发学生联系自己原有的运动技能,身体姿势进行合理的分析、对比、归纳、概括,以致最后运用于自己的运动技术实践,就容易促进“技能迁移”发挥作用。

3.4教学中应多予鼓励、赞扬学生,确认他们的成绩,激发他们认真学习,积极锻炼的学习激情。多采用富有启发性,诱导性的语言和练习,为新技能的学习创造良好的心理定势。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热情帮助鼓励。如学生在跳马、高杠的学习过程中出现恐惧心理时,教师一方面应热情鼓励,耐心帮助,另一方面也可行用分解教学,采用诱导性练习,降低马或杠高度,简化动作难度,使学生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3.5在运动技能学习的各个阶段,应结合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练习中的具体情况,经常给予简明的指导、提示和评价,采用启发教学,反对“真鸭式”教学,更应反对放任不管的“放羊式”教学,对学生提出切实可行的练习步骤和练习要求,使学生学习中的每一教学活动都有明确的目的和要求。

总之,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掌握体育教材的基本理论、知识、技术、技能及其教法,而且还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身体、智力、体育知识、技术基础、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客观规律,充分应用技能迁移各种因素的综合利用和总体效应,促进技能学习的正迁移,防止技能的干扰影响,以实现体操教学的最优化过程。

参考文献

[1]体育学院专修通用教材.体操人民体育出版社,1991.

[2]体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4

教育的迁移理论篇7

[关键词]历史课堂;迁移;知识;技能;情感态度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20-0075-02

[作者简介]袁红飞(1975―),男,江苏南通人,本科,江苏海门市三厂中学教师,中学一级。

心理学理论中,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作用”,是学习的本质特征,一个会学习的人必然拥有一定的迁移能力。因此,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善于从知识、技能、情感和态度三方面运用迁移规律,让学生学会学习,创设课堂教学最佳情境,从而全面提高历史课堂效率。

一、善用知识迁移,提高学生认知水平

迁移根据内容不同的抽象和概括水平进行划分可以分为横向迁移和垂直迁移。伍新春教授在《教育心理学》中指出:“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抽象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学习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并列的。而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抽象、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运用横向迁移这一方法,教师要指导学生注意世界史和中国史的联系,找出共同之处,让学生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国际背景,从而更深层次地把握历史的本质。笔者讲授选修教材“东西方先哲”单元时就注意指导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的横向迁移,将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某些内容进行类比,寻找相似之处。如他们同为教育家,都关注社会道德建设,都拥有强烈的政治抱负等。又如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学生往往抱着“落后就要挨打”的认识,但这样的认识较为片面。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横向迁移,让学生思考战争前的中英两国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外交方面有什么不同。通过中外历史知识的迁移,教师把学生引领到战前的英国,从而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工业革命提高了英国的社会生产力,这驱使英国在世界范围内寻求原料产地和商品的销售市场,最终挑起了鸦片战争。可见通过知识的迁移,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从而清楚地知道战争真正的原因,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把世界史中的英国工业革命和中国史中的鸦片战争联系起来,也有利于学生掌握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及其对中国所产生的影响。

纵向迁移是指具体事例的理解有助于相关概念和原理的掌握。现行的中学历史教材分政治史、经济史和文化史,每个单元都是一个专题,而每一个专题都由诸多的历史事件组成,如“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包括英国资产阶级的确立、光荣革命、《权利法案》、美国独立战争、美国1787年宪法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帮助学生分析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思考英德君主立宪制的异同,以及法美同为共和制国家,为什么权力中心不同。学生通过对以上四个国家政治制度的学习,最终形成对“西方的资本主义代议制”这一概念的认识。

总之,教师注重历史知识的横向和纵向迁移,既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形成整体的认识,构建完整、科学的体系,又能提高课堂效率。

二、善用技能迁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技能迁移是一种技能的学习对另一种技能的学习和应用产生影响的过程或现象。”历史学习的技能迁移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能力。传统的课堂教学侧重于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授,让学生知道一些历史史实,学生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如何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笔者认为教师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教育的能力作为课堂教学的目标,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学会用脑思考,用眼观察,用嘴表达,对已学的历史知识进行分析、归纳、推理,掌握历史学习的技能与方法,以便在将来能自己解决历史课堂和历史考试中碰到的问题,做到学会学习。

如要真正认识秦始皇这个历史人物,教师要求学生完整阅读教材内容,引导学生首先分析秦统一六国的意义;其次分析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推行郡县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等,对当时社会产生了哪些实际影响;最后从功和过两个方面评价秦始皇。教师要培养学生从众多的史料中捕捉有效信息,进而形成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技能。如此,学生就知道评价历史人物应该把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要全面获取历史材料,论从史出,要全面客观地评价人物。

另外,很多历史现象也需要教师根据一些基本的历史原理,指导学生利用迁移去归纳、推理,形成新的认识。例如学习无产阶级革命的概念时,笔者就指导学生通读《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让学生从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领导阶级、对象、结果、影响等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两次革命的不同之处。让学生明白革命性质的判断不是看其领导阶级是谁,而是看其革命的措施维护了谁的利益。最后,学生从苏维埃巩固政权的措施中能判断十月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而二月革命则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进而明确无产阶级革命是彻底消灭一切私有制、代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的革命。

三、创设情境,善用情感迁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情感迁移指在两种有联系的事物之间有可能发生情感或评价的迁移。笔者经常听到有些年轻教师抱怨学生对历史课不感兴趣,45分钟对于师生来说都是煎熬。

如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怎样才能改进课堂教学方法,从而创设课堂教学的最佳情境?笔者认为,首先,教师要有自己的课堂教学风格,让学生对你感兴趣。你可以风趣幽默,也可以沉着善诱;你可以激情四溢,也可以亲切和蔼。但是不管哪种风格,教师都要注重情感的投入。有情感的课堂才是有生机的课堂,以情动人,以智启人。其次,教师应结合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目标,指导学生学习,实现情感态度的迁移,诱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全身心地投入课堂中来。“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教师要善于发现教材中的感人之处,将其精心演绎出来,打动学生,激起共鸣。例如笔者在讲戊戌和戊戌六君子事件时,就让学生进行表演,使情景再现,学生纷纷主动出演各种历史人物,表现出了强烈的求知欲,还有很多学生设身处地,站在历史人物的角度考虑问题。如出演谭嗣同的学生表示改革力量相对薄弱的情况下,应该选择出去躲一阵子,以图东山再起;而表演袁世凯的同学把反面人物演得万分可憎,学生由此可以在活动中对历史人物形成鲜明的认识。整个课堂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情感被充分调动了起来,围绕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纷纷展开讨论,课堂唤起了学生对历史的亲近感。

因此,历史教学也是一种情感教育,教师要善于挖掘历史教材中鲜活生动的人和事,激发学生的情绪,释放他们的喜怒哀乐,从而创设历史课堂教学的最佳情景,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教育教学目标。

总之,历史教师应该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有效运用迁移理论来组织历史课堂教学,让学生在短短的45分钟内,更快、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和技能,学会学习,教师还要善于创设情境,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教育的迁移理论篇8

关键词:认知迁移理论;旅游管理专业;野外实习

旅游管理专业野外实习是培养学生在旅游资源认知、旅游开发、旅游行业经营、旅游地居民参与旅游状况等方面的感性知识,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积累行业经验的较好教学形式,对旅游管理专业四年的教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由于重视程度不够、实习时间有限、实习经费紧张等原因,旅游管理专业野外实习中存在组织难度大、实习目的不明确、学生收获小等问题,野外实习也成为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较为薄弱的环节。将认知迁移理论应用于旅游管理专业野外实习教学,将提高学生参与野外实习的积极性和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从而改进野外实习的教学效果,

一、认知迁移理论简介

认知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于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是在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对另一种情景中的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认知迁移广泛地存在于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中。迁移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我们一般所说的迁移指的就是正迁移即一种经验的获能够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本文主要运用了认知迁移理论中桑代克的相同要素说和贾德的经验概括说。桑代克的相同要素说认为只有当学习情境与迁移情境具有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才能对另一种学习产生影响,即产生学习迁移。贾德的经验概括说认为先期学习中所获得的东西之所以能够迁移到后期学习,是因为在先前学习中获得了一般原理或对经验做出了概括,这种一般原理可以部分或全部运用于后期学习活动中。

二、认知迁移理论对旅游管理专业野外实习的重要性

(一)指导教师的实践教学

迁移规律对于旅游管理专业野外实习的带队教师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野外实习的实践教学中,带队老师应掌握迁移规律,教会实习学生在野外实习中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和学习能力,并能将学到的知识迁移到校外更广泛的知识学习中去。同时,教师根据认知迁移理论更好地选择排野外实习区域和地点,更科学地编排教学内容,建立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由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教学过程,从而让学生的知识迁移效果达到最佳。

(二)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迁移是由知识的掌握过渡到能力的形成的重要环节,对于学生来说,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把学习中积累起来的理论知识和方法迁移到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上来,把知识应用到各种不同的实际情境中,解决现实中的各种问题,从而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以一名游客的身份去游览,在游览过程中发现旅游业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了解游客需要什么样的服务,并以未来旅游从业者的身份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发现旅游行业发展现状、特点和规律,从而为以后从事旅游行业打下良好基础。

(三)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迁移理论的应用将丰富旅游管理专业野外实习的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通过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互动性来提高学生野外实习的积极性。并且让学生通过野外实习不仅能迅速找到同化新知识的附着点,而且容易分辨新旧知识间的相同与不同点,从而更好地掌握和长久地保持新知识。学生通过野外实习了解旅游行业基本情况,对书本的理论知识有了实践的认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专业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均有较大收获。

三、认知迁移理论在旅游管理专业野外实习中的应用

(一)实习前的准备阶段

1.明确实习目的和任务

明确实习的目的与任务对于迁移理论应用于旅游管理专业野外实习和改进实习教学效果非常重要,因为学生只有在明确了实习的目的和任务以后才会做好充分的知识准备,才知道在实习中自己需要做哪些事情,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和效果。因此,要通过实习动员会告知学生实习的目的与意义、实习前应做的知识准备、实习中应完成的任务、考核内容与标准等,从而让学生从一开始就高度重视野外实习,做好相关的知识准备,并能在实习中按照教学要求认真实习。

2.参与实习线路设计

让学生参与实习线路设计能让学生有充分的机会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在实践中不断调整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这样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去接受知识,比老师单方面授以知识效果更佳,学生记忆会很深刻,他们的知识迁移效果将更好。可以先告知学生此次实习的主要区域与任务,让学生通过咨询老师、走访旅行社、查阅资料等形式收集相关信息,然后设计此次实习的具体线路,教师从学生所设计线路中选择最优线路。

3.充分准备野外实习相关知识

根据桑代克的相同要素说,当学习情境与迁移情境具有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才能对另一种学习产生影响。旅游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涉及的知识十分广泛,因此教师应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这些知识。学生只有牢固地掌握野外实习相关知识,才能形成基本技能,发展起解决问题的能力,触类旁通,实现积极的迁移。同时,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设置一份野外实习调查问卷,为后期的实结报告做准备。学生在设计调查问卷的过程中,要自行查阅、思考相关知识并对其进行总结概括,这样知识能更广泛、更准确、更迅速地迁移。

(二)实习中的运用阶段

1.模拟旅游业真实情境

从一个情境到另一个情境的学习迁移依赖于最初学习的情境与后来应用的情境之间的相似程度。为此,我们必须在与真实生活很相似的情境中教学生运用迁移的技能。如在野外实习中增加导游带团模拟实习环节,将会改进野外实习效果。可以将整个实习队分组进行导游带团模拟,在景区内,每小组内安排学生做现场讲解;在景区外的行程中,安排学生分别担任地陪与全陪的角色,并尽量确保每个人都有机会锻炼。至于行程中的食宿安排、人员组织、沟通协调等问题,也可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负责完成。这样使得学生充分实践,把课程上的理论学着迁移到现实中。经过这样的实践过程,学生将得到相关深刻的经验甚至教训,为日后更好的知识迁移奠定厚实的基础。

2.加强与旅游从业人员的接触

在野外实习中,鼓励学生通过深度访谈、问卷调查等形式与旅游从业人员进行接触,收集旅游行业一手信息与资料,为以后从事旅游行业打下认知基础。另外,学校可以提前与旅游景区、旅行社、酒店等行业的管理人员联系,安排他们以讲座、座谈的形式与学生进行面对面地交流,让学生有机会充分地了解旅游业的情况。由于这些管理人员具有丰富的从业经验,他们所讲授的实践知识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不仅迁移价值高,而且更有益于他们了解旅游行业以及日后从事相关工作。

3.每天分组进行小结

野外实习中,在每天的野外考察结束后以小组为单位在指导老师组织下进行内部讨论,组员根据自己考察中所关注和发现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及感受,对于某些问题小组内部还可展开深入的讨论。实习指导教师也参与到学生的分组讨论中,对于某些问题给予及时的解答与指导。这样学生在野外实践中碰到问题得后能够得到及时的解答,能够顺利地进入下一个探索阶段,就有充分的时间去接受更多的问题和挑战,知识迁移将更充分,学生收获更多。

(三)实习后的总结阶段

1.举办知识提升讲座

实习结束后,学校可委派相关经验丰富的教师举办知识提升讲座。讲座应就野外实习中最有价值的或者学生最关注的以及通常出现频率较高的问题予以分析。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发表对实习的看法和意见,反映实习见闻,发表实习感受,尤其应注重对实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类总结,并针对这些问题为学生一一答疑。同时,应让学生确定个人在实习中所关注的或是特别感兴趣的点,教师可对相关问题现场指导。学生通过讲座获得大量的知识,同时联系野外实习的实际情况对知识进行概括总结,于其以后的学习迁移意义重大。

2.撰写实习报告

根据认知理论,知识的概括水平越高,包容范围越广,越有助于同化新知识,即有助于迁移。实习后的实习报告正是需要学生对实习过程结合相关知识进行整理与概括,该过程将大大促进学生知识的消化与迁移,从而使得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野外实习结束回校后,每位同学必须根据个人确定的主题和野外实习中收集到的信息和调查问卷等资料撰写野外实习报告。通过实习报告,实习学生提出问题,之后分析问题,直至解决问题,其专业知识结构将更丰富、更合理,知识概括水平也将更高。

3.举行经验交流会

通过野外实习不同的实习学生会有不同的经验与收获,实习经验交流将能促进知识迁移的范围,让更多的同学获得实习的更多的收获。学校可以组织野外实习经验交流会,让实习学生通过实习经验交流会与其他同学分享自己实习的经验与收获。实习经验交流会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只是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参考文献:

[1]伍先福.旅游专业本科教学应强化野外实习环节[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26(6):42-44.

[2]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才秀颖.十五种学习迁移理论通览[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5).

[4]黄超文,贾腊生,胡惠明.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9.

[5]骆辰君.旅游专业学生认知迁移能力的培养策略[J].职业教育研究,2006,94-95.

[6]何静.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实践研究,2003,(7):46-47.

[7]高迎浩.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研究,2008,108-109.

作者简介:彭惠军(1979-),男,湖南益阳人,讲师,研究方向: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企业管理。

教育的迁移理论篇9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迁移能力高考成绩促进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4(b)-0076-01

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有一些成绩稍差点的同学,对物理学习产生了恐惧心理,在他们眼里物理恐怕是高中课程中最晦涩难懂的科目了。之所以会出现这一现象,并不是他们学习不努力,而是他们没有掌握正确的物理学习方法造成的。高中物理与其他课程不同,除了要牢记知识概念的定义,还要具备一定的自主思考精神,对定义和定理要能正确理解,要有举一反三的能力,归根到底就是要具有学习迁移能力。因此,高中物理老师要加强对这一群体的正确引导,要把迁移能力培养当作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来抓,只有学生具备较强的正面知识迁移能力,高考物理成绩才能得到保证。

1学习迁移的定义

学习迁移简单来说可以这样定义:学习迁移主要是指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也就是用已经学到的知识或技能去影响后来的学习,最终达到学会另一项知识或技能的目的。学习迁移的研究在国外已经得到广泛开展,目前在国内也已经成为了教育界主要的教学指导理论。学习迁移理论研究认为:越复杂的概念和经验,越难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越具有较强的学习迁移能力。对于学习迁移而言,学习迁移的基础是学科的知识架构,因此,我们在培养学习迁移能力的时候,不但要重视学科知识本身,还要重视学科知识的架构。

按照学习迁移的影响分类,学习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是指利用现有的知识促进新学知识的吸收和理解,对学习新知识起到了正面的积极的促进作用。负迁移是指现有的知识影响了新知识的接受,对学习新知识起到了阻碍的负面作用。因此,研究学习迁移的时候,一定要发挥其正迁移作用,减小负迁移造成的影响。

2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

要想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就要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2.1做好物理知识架构,打好物理学习迁移的基础

学习迁移的前提是要有良好的知识架构,因此,在开始物理学习迁移能力培养之前,一定要做好物理知识架构工作,从基础上保证物理学习迁移具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在物理学习中,由于高中物理本身的特点,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特别多,对于这些知识和技能,在学习迁移中显得特别重要。因为学习迁移主要是利用原有知识和技能去影响新知识和新技能,所以必须做好物理知识架构,打好物理学习迁移的基础。

2.2制定规范的教学程序,便于开展物理学习迁移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学程序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老师按照教学程序,对学生采取系统的物理知识教育。除此之外,教学程序还对学习迁移起到了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要想形成知识的正迁移,就要将物理知识系统化,就要优化知识教育体系,弄懂先教什么后教什么,便于开展物理学习迁移,发挥正面迁移的作用,减小负迁移带来的不利影响。所以,制定规范的教学程序至关重要。

2.3应用对比和类比的手段,培养学生学习迁移思维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开展学习迁移能力的培养,就要善于运用对比和类比的手段,对比和类比手段的优势在于,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比较思维,可以培养学生自觉的进行简单的学习迁移。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迁移思维,只有具备了学习迁移思维,才能很容易的接受学习迁移的整个概念。因此,我们要应用对比和类比的手段,培养学生学习迁移思维,使学生能够轻松的接受并掌握学习迁移能力。

2.4根据现实条件设置问题,促进物理学习迁移的培养

高中物理知识之所以有些学生学习起来有难度,主要是不能理解老师设置的问题,无法准确领会老师的精神。对待这一问题,我们必须从物理课堂着手,在物理课堂上根据现实条件设置问题,比如:问:“?同学们,外边有没有风?”大家急切地向外看,齐声回答:“有”。再问:“?你们看到的是风吗?”同学们开始思考这个问题。然后由此问题引出我们所需要传授的知识,这样的过渡看起来自然不做作,对物理学习迁移的培养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

2.5对迁移训练引起足够的重视,多创造迁移训练机会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迁移能力,仅仅做好迁移训练的前期工作是不够的,必须加大迁移训练的比例。迁移训练不但是检验前期工作是否到位的手段,也是强化迁移能力的重要方法。所以,我们必须对迁移训练引起足够的重视,应该在物理课堂多创造迁移训练的机会,做好迁移能力培养工作。

3搞好高中物理教学迁移能力培养对学生的促进作用

对于相当一部分高中学生来说,物理学习都有很大的难度,物理成绩的提升成了一个老大难问题,因此,从现实的角度而言,搞好高中物理教学迁移能力培养,对于高中学生而言,不但可以提高高考成绩,也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改变学生学习物理的方法,对提高学生的物理成绩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所以,搞好高中物理教学迁移能力培养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高考成绩、学习兴趣,改变错误的学习方法,有效提高考试成绩,对学生的物理学习和考试等各方面具有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松林.简述高中物理教学迁移能力的有效培养[J].心理学探新.2009年09期.

教育的迁移理论篇10

关键词:迁移理论;盐的水解;学习;误区;错误分析;干预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3-0-02

高中化学选修《化学反应原理》中“盐的水解”是教学的难点,知识综合性强,学生在学习中有很大困难,如果我们作为教育者能善于观察学生,了解学生发展过程中的核心障碍,明白学生的思维误区在哪里,并能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教育干预,将对我们的课堂高效性产生深远的影响。

迁移广泛存在于各种知识、技能、行为规范与态度的学习中。它不仅表现为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而且表现为后继的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

本文将通过学生在盐的水解做题中存在的错误,用迁移理论详细分析,找出思想误区,并提出可行的教育干预措施。

一、知识的学习、理解与迁移

下列溶液能使酚酞指示剂显红色的是

a、K2Co3B、naHSo4C、na2SD、FeCl3

(一)错误分析

学生在选择本题时,很容易选择答案a,但很多遗忘了答案C。究其原因主要对酸的强弱分不清,甚至把氢硫酸错认为硫酸这种强酸。所以把na2S当做是强酸强碱盐,而出现溶液显中性的错误认识。错误认识的原因可以归因于元认知的错误。由此,如果学生不具备元认知能力,不了解策略酸的分类,不能对策略的使用过程进行监控并在必要时做出修正,则无法对已学过的策略做出恰当迁移。学生在元认知上的缺陷,会导致学习和迁移方面出现错误认识。

(二)干预措施

在学习新课题时,可供学生利用的观念较多,可供学生提取的共同要素亦充足,迁移自然容易产生。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多练习,多联系,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二、练习、学习的心向与迁移

(一)知识的倒摄抑制

向水中加入下列哪些物质,可使水的电离平衡发生移动?怎样移动?

a、H2So4B、FeCl3C、nano3D、K2Co3e、KoH

错误及分析:

一部分学生认为a、e对水的电离平衡没有影响,原因是硫酸和氢氧化钾是强电解质。学生错误的主要原因是刚刚学习了盐的水解,强酸强碱盐不水解,对水的电离不影响。其实,学生在前面学习水的电离平衡时,对酸碱影响水的电离平衡是很清楚的,可是此处因为后学习的知识对前知识产生了倒摄抑制。

(二)知识的负迁移

写出在naHSo4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

学生答案:naHSo4?na++HSo4

HSo4?H++So42-

1、错误分析

学生在学习了碳酸氢钠这些弱酸的酸式盐的电离之后,对硫酸氢根也出现了这样的知识迁移。此时,学生把新学习的弱酸盐的电离与强酸盐的电离混为一起也即起干扰作用或者负迁移。对两种学习情境或任务的相似性越强,则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负迁移越多,只有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先前学习与后继学习的异同,这样的学习才有效,否则的话,先后两种学习可能产生混淆。

2、干预措施

作为教师教学中,教师应遵循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原则,尽量引导正迁移,减少或杜绝负迁移,同时应对先前学习的内容加以充分的练习,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三)定势

常温下,将0.01mol醋酸钠和0.02mol盐酸溶于水配成1L溶液。

该溶液中存在的三个平衡体系是:

CH3Coo+H2o?CH3CooH+oH

H2o?H++oH

错误:CH3Coona?CH3Coo+na+

上面三个平衡体系是大多数同学常见的错误答案。

正确:CH3CooH?CH3Coo+H+

1、错误分析

根据安德森“思维适应性控制理论”(aCt)前后两项技能学习间发生迁移的原因,是两项技能的产生式有重叠;重叠越多,迁移量越大。学生在写电离方程式时,水这样的弱电解质,弱酸根的水解等都要用可逆符号,学生对写平衡方程式产生式有重叠,并且有三个平衡体系存在,所以可逆符号迁移到写强电解质醋酸钠的电离也用。这样把本不存在的平衡体系误作为答案,而没有考虑一个正确的平衡体系。可见具有深刻性思维才能抓住问题的本质,不会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2、干预措施

迁移在理解中进行,理解需要迁移,理解的实质就是迁移,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并转化。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启发式教学,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分析、概括思维能力的积极性,提高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水平,克服简单定势,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对迁移是至关重要的。

三、智力、能力与迁移

在FeCl3稀溶液中已知存在如下水解平衡,填写下列表格Fe3++3H2o?Fe(oH)3+3H+

(一)错误分析

在盐的水解影响因素中,加水稀释和加入铁粉是学生出现错误较多的两项。其中加水,学生对原平衡移动的影响很清楚,但最后因为平衡向右移动,就认为氢氧化铁溶液的颜色变深,而忘记加水也将稀释溶液的颜色。加入铁粉,不少同学直接就认为是平衡右移,原因是铁粉和水解的氢离子反应,导致产物浓度降低,平衡右移。根本原因是,没有考虑到三价铁离子氧化性比氢离子还要强,发生反应的应该是2Fe3++Fe=3Fe2+。由本题可以得出,通过迁移,不仅扩大了基本知识的适用范围,还包含有创造性的成分。所以,学生智能的运用既为他们理解、迁移提供了优越条件,又为他们打下了对新旧课题共同本质属性进行分析、概括、转换和重新组织的良好基础。为此,教师必须进一步认识到,迁移从外部看是一种理解性、能力性的迁移,但其实质乃是学生内部心理智力的充分运用和相互转化。

(二)干预措施

教学中,教师注重学生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推理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使学生学习顺利迁移。

由上述学生的种种误区,教师如何有的放矢的帮助学生克服这些障碍?第一,选教材习题,应该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将教材知识分为若干单元,让前后两个单元有适当重叠。这样的重叠不仅有助于知识的复习巩固,更有利于后续知识对前面知识的加深理解,并在前知识的基础上有序的扩展和深化。第二,对教材处理要螺旋式的上升。第三,在教学方法上,应重视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则的教学。对先前学习的内容加以充分的练习。

综上所述,教师要“善教”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必须重视学生思维的误区所在,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探索科学的学法,使学习自觉正向迁移,克服干扰,从而提高学业成绩。

参考文献:

[1]冯忠良.学习心理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2]潘菽.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3]邵瑞珍.教育心理学――学与教的原理[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