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审计需要的专业知识十篇审计需要的专业知识十篇

审计需要的专业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07:50

审计需要的专业知识篇1

一、审计专业人员的胜任能力要求

(一)一般要求iFaC会员团体应要求会员在成为审计专业人员之前,须具备职业会计师资格,并拥有学士学位或者具有同等学力。如果一个会员团体不要求其会员必须拥有学士学位,那么它需要证明会员已经通过其他方式获得了所应具备的知识和专业技能。

(二)专业知识审计专业人员教育和发展计划规定,审计专业人员应掌握历史财务信息审计、财务会计和报告、信息技术知识并对这些知识的掌握达到高级水平。ieS2《职业会计教育计划的内容》规定了职业会计师所应具备的知识。高级水平意味着审计专业人员掌握的知识水平应比ieS2所规定的成为职业会计师所应具备的知识水平更深、更广。具体包括历史财务信息审计领域的专业知识,包括历史财务信息审计的典型实务及当前相关的问题和发展动态、国际审计准则和国际审计实务公告、其他适用的准则或法规。此外,审计专业人员还要掌握国际质量控制准则、国际审阅准则、国际鉴证业务准则和国际相关服务准则或者地方等同的准则。财务会计和报告领域的专业知识包括财务会计和报告程序及实务以及目前相关的问题和发展动态、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其他适用的准则或法规。如果审计客户被要求按照公共部门的准则编制财务报告,那么审计专业人员还应掌握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及指南和国际、国内或地方适用的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类似的准则或指南。信息技术领域的专业知识包括财务会计和报告的信息技术系统及目前相关的问题和发展动态、历史财务信息审计中评估和评价会计和报告系统的控制和风险的框架。

(三)专业技能审计专业人员的教育和发展计划包括以下两方面的专业技能:一是在审计环境中识别和解决问题、开展适当的技术研究、进行有效的团队合作、收集和评价证据、通过正式的书面或非正式的口头交流的方式提出并讨论观点、恰当地对待机密信息的能力;二是在审计环境中运用相关审计准则和指南、询问和抽象的逻辑思维及关键性分析、职业怀疑、专业判断、解决冲突的能力等技能并提升至高级水平。ieS3《专业技能》规定了职业会计师应具备的专业技能要求。在这里,高水平意味着审计专业人员应具备的专业技能水平要比ieS3规定的职业会计师需掌握的技能水平更深。此外,iFaC会员团体可以自行确定获取这些技能的适当方式和应达到的水平。

(四)职业价值观、道德和态度ieS4《职业价值观、道德和态度》规定了职业会计师必须具备的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和态度。在从事审计工作之前,审计人员应能够应用ieS4所要求的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和态度。所有的职业会计师都需要深入理解道德对管理决策的潜在影响,并且还需要意识到决策者在坚持道德原则时可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如同职业会计师一样,审计专业人员要在整个职业生涯中应用ieS4规定的职业价值观、道德和态度。在审计人员执业过程中,将获得有关职业道德方法、基本原则的实际应用、不道德行为产生的后果、道德困境的解决等方面的指导。审计专业人员在具备职业资格后还要继续学习职业道德。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在审计领域具有特殊的意义,原因在于公众利益的维护依赖于审计。iFaC职业会计师道德守则规定了下列基本原则:正直、客观、专业胜任能力和应有的谨慎、保密、职业行为。此外,iFaC职业会计师道德守则要求所有鉴证小组和组织独立于鉴证业务委托人。对审计人员来说,意识到工作中潜在的新的道德范围的扩展和道德冲突的存在并保持专业会计团体和公众对其道德期望是非常重要的。

(五)实务经验职业会计师在成为专业的审计人员之前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相关专业实践。实践时间通常不得少于3年,其中在业务合伙人指导下从事历史财务信息审计的时间通常至少为2年。在有些地方如果会员团体没有规定这个最少实践时间,那么会员团体必须要求会员证明他们能够在审计环境中应用本准则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并使他们培养在审计业务中应用专业判断的专业能力和胜任能力。

(六)职业后续发展(CpD)ieS7《职业后续发展:终生学习和专业胜任能力后续发展计划》提出了包括审计专业人员在内的所有职业会计师的职业后续发展要求。致力于成为审计专业人员的职业会计师可以通过CpD来帮助其达到本准则规定的胜任能力要求。CpD对于保证审计专业人员发展和保持更高水平的胜任能力也是必须的。iFaC会员团体可以考虑针对审计专业人员或致力于成为审计专业人员的职业会计师开展特别的CpD活动。

(七)评估在职业会计师成为审计专业人员之前,其专业能力和胜任能力应接受评估。全面的评估可以证明是否已经具备了胜任审计工作所要求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职业价值观、道德和态度。对审计专业人员的专业能力和胜任能力的评估可以通过本人所在的iFaC会员团体、其他iFaC会员团体、第三方(教育或培训组织、政府或监管机构或会员团体的同业复核等)、会计师事务所的质量控制系统或以上各个方面的综合来执行。在由其他机构给审计人员颁发资格证书的地区,iFaC会员团体应鼓励这些机构采用iFaC的准则。

二、业务合伙人的胜任能力要求

审计业务合伙人比一般审计人员需要承担更大的责任,因此,需要更全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良好的价值价值观、职业道德及态度。另外,业务合伙人还需要证明能够充分了解审计过程并有能力上与各方当事人进行沟通。当审计专业人员晋升到诸如业务合伙人之类的职位时,将需要证明在下列领域具有胜任能力:对审计质量负领导责任;对遵守独立性要求形成结论;承接具体审计业务和继续维持客户关系;项目组任务分派,确保具备收集审计证据的能力和执行审计业务与签署审计报告的胜任能力;在审计业务的执行、指导和监督过程中遵守职业准则和法律要求;对所执行工作进行咨询、复核和讨论;出具有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支持的适当的审计报告。

三、特殊环境及行业中审计专业人员的胜任能力要求

(一)一般要求iFaC会员团体和会计师事务所需要确保在特殊环境或行业的历史财务信息审计中,对重大专业判断负责的审计专业人员拥有与该环境或行业相关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当职业会计师已经获得了能力并证明拥有了审计人员应具备的胜任能力之后,对在特殊行业(如:金融业)或环境(如:跨国审计)执行历史财务信息审计中的重大判断负责之前,他们需要具备更高水平的胜任

能力。

(二)跨国审计参与跨国审计的审计专业人员应当满足审计专业人员的胜任能力要求,并掌握适用的财务报告和审计准则、跨地区审计和集团审计的控制、适用的公司管理要求、适用的国家监管框架、全球及区域的经济和商业环境等知识。同时,由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差异(例如:规范、习惯、行为和期望等),参与跨国审计的审计专业人员对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及态度的运用会更加复杂。

(三)特殊行业在某些特殊行业,由于各行业性质不同,对其规定统一的专业知识要求是不切实际的。因此,对于保证从事特殊行业审计的审计专业人员具备相应的胜任能力,iFaC会员团体、职业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应共同承担责任。

(四)实务经验从事特殊环境及行业历史财务信息审计的审计专业人员在对重大专业判断负责之前,必须具备一定的实务经验。从事审计实务的时间和强度必须保证审计专业人员能够证明他们拥有了必要的专业知识以及能够应用在特殊行业或环境中,胜任审计工作所要求的职业价值观、道德和态度。

四、启示

会计职业保护公众利益的主要方式之一是要求所有审计专业人员拥有有效执行审计工作所应具备的技能,公众有权期望所有的审计专业人员都经过适当的培训,并且在其职业生涯中都能胜任所执行的工作(iaeSB主席HenrySaville,2006)。因此,我国应借鉴国际教育准则的做法对审计专业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进行严格的规范。

(一)对一般审计专业人员的胜任能力作出规定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职业价值、实务经验等方面对一般审计专业人员的胜任能力要求作出规定。如实务经验,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规定,非执业会员从事审计业务工作两年以上的,可以向省、自治区、直辖市注册会计师协会申请注册为执业会员。但未对审计工作经验的广度、深度等作出具体规定。因此非执业会员只要在会计师事务所实践两年以上就可以申请转为执业会员,但是有些非执业会员在事务所并非从事与历史财务信息审计相关的工作。因此,对实务经验的规定要十分具体,以确保注册会计师获得胜任审计工作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职业价值、职业道德观和态度,而且实践的大部分时间必须从事与历史财务信息审计相关的工作,并有审计业务合伙人进行指导。

(二)对审计项目负责人和合伙人的胜任能力作出规定我国对审计项目负责人和合伙人的专业胜任能力没有具体的规定,但是在会计师事务所内,业务合伙人与一般审计人员相比,却需要承担更大的责任。因此,更应具有更全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较良好的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和态度。当审计专业人员晋升为业务合伙人时,除满足审计专业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要求之外,还应具备更深层次的专业胜任能力(如审计质量负领导责任、对遵守独立性要求形成结论、承接具体审计业务和继续维持客户关系等)。

审计需要的专业知识篇2

关键词审计人才培养质量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1科学构建审计学专业的课程特色

目前,国内不少学者认为,审计是会计的分支,审计专业没有单独存在的必要,会计专业可以培养审计专业人才。这种指导思想导致1998年教育部在调整全国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时,取消了审计专业,后来在有关财经类高校的争取下,教育部在目录外设置了审计专业(编外专业)。近几年来,由于社会对审计人才的需求激增,很多高校纷纷恢复审计专业,现实的发展迫使我们不得不反思审计人才培养的模式究竟是默守会计专业培养模式,还是适应审计市场需求,追求审计学科发展的特色。

据此,审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应包含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两大板块,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审计学科与会计学科的培养目标不同,由此其教学内容、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也应存在较大差异。会计学科的主要课程显然不足以提供审计人员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其知识构成也不符合现代审计的需要。审计人员知识结构的设计应以法学、经济学、管理学和会计学专业知识为基础,突出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掘和培养强调其宽广的知识面和灵活性、创新性的思维,依此设计的主要课程包括审计学原理、审计技术方法、企业财务审计、经济效益审计、政府审计、社会审计、逻辑学、审计法学、比较审计学等。

2加强审计学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

审计学专业的专业课教师应当具有扎实的审计专业理论知识功底、丰富的审计技能和审计工作实践经验。但是目前,一些高校存在着审计学专业师资队伍薄弱的问题。有的教师学历较低或没有相关专业学习经历,由于自身未能对审计理论充分理解,讲授理论知识时不够明白透彻;有的教师从未参加过系统的审计业务培训或具体的审计工作实践,缺乏审计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教学时不能将审计理论与审计案例进行有机结合。以上这些状况都直接降低了审计学人才的培养质量。

为此,高校必须加强对审计学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尽快提高专业课教师的专业素质。一方面,应采取措施激励专业教师通过参加学历继续教育、专业培训、学术会议及行业协会等方式不断更新专业知识,积极研究现代审计理论,及时向学生传达新的审计理念、审计知识、审计技术和审计方法;另一方面,创造条件让教师参加审计实践活动,通过到审计机关调研、到会计师事务所实践锻炼等方式熟悉和收集审计实践活动的第一手资料,丰富审计教学内容。

3加强审计学专业的教材建设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是教师开展教学的重要工具。在审计学专业教材建设上,初期,高校应选用经其它院校广泛认可的教材,最好选用教育部认定的部级规划教材;此后,可以在分析不同版本教材利弊、总结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组织编写具有应用型本科教学特色的审计学专业课程教材。如按照审计实际工作过程来编排教材结构,既要包含审计理论问题,又要结合审计工作的实践,还要反映当代审计学科的前沿理论和最新研究成果。此外,在教材建设上应注意教材的相对稳定性与审计法规、审计准则总是不断变化的矛盾,及时修订更新教材内容,使教材内容与行业发展变化相适应。

4加强审计学专业的实践教学

审计工作实践性很强,要求具有很高的职业判断能力。因此实践教学形式应该贯穿于审计教育教学过程的始终。审计学专业实践教学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模式:

4.1案例教学

实施案例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对审计工作社会责任的感性认识,是培养审计学专业学生实务技能的重要手段。通过案例教学,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弥补教材的不足,有利于巩固和深化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因此,在审计学各门专业课上,应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安排一些典型的审计案例,让学生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职业判断能力。

4.2审计实习

审计实习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接触社会,深入地了解审计实际工作中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比如如何选择审计程序和方法、如何搜集审计证据、如何识别财务报表舞弊以及如何规避审计风险等,最终实现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实习基地主要应建在会计师事务所,这样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能够接触到各行各业、各种各样的审计业务,可以更好地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实际相结合,尽早熟悉将来可能承担的审计工作。实习时,学校可以从审计机关、大型企业以及会计师事务所等单位聘请经验丰富的审计专业人士担任指导教师,既能够保证实践训练效果,又能够借机培养师资。此外,还可以聘请审计行业专家学者,通过举办专题报告和学术讲座等方式,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积累审计经验。综上所述,高校应充分发挥自身办学优势,通过科学构建审计学专业课程体系、加强审计学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审计学专业教材建设、加强审计学专业实践性教学等多种途径,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优质审计人才。

参考文献

[1]李金华.审计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

[2]程能润.审计学基础[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1990.

审计需要的专业知识篇3

关键词:审计;工程审计;工程管理;本科教学

我国工程管理本科专业是基于工程技术、管理、经济、法律四大学科知识平台,旨在培养掌握土木工程领域的技术知识,掌握与工程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础知识,具备较高的专业综合素质和能力,具有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能够在土木工程领域从事全过程工程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而所谓工程审计是指独立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依据国家现行法律法规和相关审计标准,运用审计技术,对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的技术经济活动和建设行为进行监督、评价和签证的活动。近几年,随着我国工程审计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的不断深入,工程审计在项目建设和投资管理中的重要性日益明显和突出,工程审计内容在广度上不断拓展和丰富,尤其是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的实施,对工程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培养一批既懂工程又懂审计的专业人才,因此,在工程管理本科专业教学体系中增设工程审计课程就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将从工程审计课程设置的必要性、可行性及设置方式等方面展开研究,以期完善我国工程管理本科专业的教学内容,更好的适应国家和社会对工程审计的人才需求。

1工程审计课程设置的必要性

我国现行的审计体系包括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三个层次。我国国务院审计署及派出机构和地方各级政府审计机构所组织的审计,均属于国家审计。《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规定,审计机关必须对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的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进行审计监督。《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进一步界定了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的涵义,即全部使用预算内投资资金、专项建设基金、政府举借债务筹措的资金等财政资金的项目,未全部使用财政资金,财政资金占项目总投资的比例超过50%,或者占项目总投资的比例在50%以下,但政府拥有项目建设、运营实际控制权的项目,并要求审计机关对此类建设项目依法进行审计监督。内部审计是本单位的专职审计机构针对单位财务收支和其他经济活动所进行的以促进组织完善治理、增加价值和实现目标为主要目标的审查和评价活动。建设项目的内部审计是组织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对建设项目实施全过程的真实、合法、效益性所进行的独立监督和评价活动,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建设项目实现质量、速度、效益三项目标。社会审计是社会审计组织接受委托从事审计业务,为委托单位提供专业服务的审计活动。国家审计机构或内部审计机构根据工作需要,尤其是需要对建设项目实施全过程跟踪审计时,通常会聘请社会中介机构或者具有与审计事项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员参与,协助其完成建设项目的审计工作。由此可见,无论是国家审计、内部审计,还是社会审计,都需要大量的专业人士来从事建设工程审计活动,而由于建设工程审计业务的专业性很强,没有工程管理专业背景而仅仅具有审计知识的人员将无法胜任这一岗位,尤其是需要对建设投资项目开展投资管理活动全过程的连续、全面、系统的审计、监督、分析和评价等跟踪审计时,缺乏工程背景的审计人员就显得尤为吃力。当前我国从事工程审计的人员多为工程造价等咨询类人员,也充分反映了工程管理知识在工程审计中的重要性。因此,工程审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如果基于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展开,在现行工程管理本科教学计划中增设工程审计课程,让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接受审计方面的知识教育,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工程审计课程设置的可行性

国家审计对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的审计内容,主要包括建设项目总预算或者概算的执行情况、年度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年度决算、单项工程结算、项目竣工决算等。建设项目内部审计是财务审计与管理审计的融合,内容包括对建设项目投资立项、设计(勘察)管理、招投标、合同管理、设备和材料采购、工程管理、工程造价、竣工验收、财务管理、后评价等过程的审查和评价。从我国工程管理本科专业培养方案来看,课程设置既包括工程制图与识图、工程材料、工程力学、工程结构、工程测量、建筑工程施工、房屋建筑学等土木工程技术课程,包括管理学、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工程合同管理等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也包括会计学、经济学、工程经济学、工程财务等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还包括经济法、建设法规等法学的理论和方法,这很好的契合了工程审计业务的专业要求。以工程管理本科专业的工程造价课程为例,目前我国高校通常开设72学时的课堂教学(含必修和选修)和两周的课程设计,保证了学生对该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将为学生做好概算、预算、结算、决算等审计工作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由于工程管理本科专业教学内容与工程审计业务内容的契合度较高,因此,在工程管理本科专业教学中再增设一门工程审计类课程,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帮助学生建立审计的知识框架,这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的工程管理知识,起到温故知新、融会贯通的效果,另一方面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此外,我国一些学者对工程审计的内容和方法展开研究,并出版了一些工程审计方面的著作,如赵庆华主编的《工程审计》、朱红章主编的《工程项目审计》等,这将为工程审计课程的开设做了教材方面的准备。因此,在我国工程管理本科专业教学中增设工程审计课程,是培养工程审计人才的一条可行且有效的捷径。

3工程审计课程的设置方式

鉴于工程审计业务内容的广泛性和复合性,建议在大学四年级上学期以选修课的形式为工程管理本科专业开设此课程,即在学生在具备了工程制图与识图、工程测量、建筑工程施工、房屋建筑学、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工程合同管理、工程经济学、工程财务、建设法规等专业知识之后,再开设本课程将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让对本领域感兴趣的学生真正领悟工程审计的真谛,从而为未来从事工程审计业务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由于工程审计内容点多面广,建议将本课程的教学课时设置为32学时(课时过少将无法有效的保证教学内容完备和教学质量),并注意将课时在各知识点上合理分配。由于工程审计是审计知识在工程领域的应用,这就决定了工程审计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的课程。在教学内容和知识点的设置上,要注重审计知识和审计技术的讲授,并按照工程项目的阶段划分来开展知识单元的教学工作,设置工程项目决策阶段的审计、勘察设计阶段的审计、招标投标阶段的审计、合同审计、造价审计、财务审计、绩效审计等知识单元。在教学时要注意突出本课程的“审计”特征,即在建设工程项目的不同阶段,如何运用审计知识、审计技术规范有效的开展审计工作,明晰建设项目不同阶段的审计依据、审计程序、主要审计内容、主要审计方法以及审计文件的编写和审计人员的职责等。

此外,教学过程中还要突出工程审计课程的实践性,将审计人员和工程管理人员组织起来编制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并设置必要的案例教学课时,在教师的精心准备和指导下,按照提供资料、设计问题、启发思路、得出结论的路径展开讨论式教学,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打造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力图使课堂成为尊重、平等、信任和民主的课堂。教师在讲授审计的一般理论和审计方法之后,把学生们分成几个讨论小组(一般3至5人为宜),将教学材料发放给学生,让每组学生首先利用课外时间,根据已经掌握的工程管理知识和审计知识对工程审计案例进行分析、推理和论证,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后,教师在课堂上将精心设计的工程审计问题,逐一提出,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他们各组的研讨成果,重新研讨、梳理、剖析问题,形成一份新的成果。接着,教师可以让每个小组在课堂上展示他们的成果,让学生在共享成果的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侧面来揭示工程审计的内涵和实质,教师可以适时的加以提纲挈领式的启发,从而让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问题—思考—探索—解答”的积极状态。最后,教师对每次的案例教学进行总结,水到渠成的得出结论。通过案例式教学方式和讨论式教学方式的密切结合,在工程审计教学中将真正有效的贯彻落实“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不仅可以增强课堂教学的参与性、互动性和趣味性,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实现书本知识和实际问题的密切结合,还可以培养学员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利于新型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的建立。

4结论

随着我国工程审计在项目建设和投资管理中的重要性日益明显和突出,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均需要大量的工程审计人才,加上工程审计更为强调工程背景,工程管理本科专业教学内容与工程审计业务内容契合度较高,因此,在我国工程管理本科专业教学中增设工程审计课程就显得尤为必要,而且是一条培养工程审计人才的可行且有效的捷径。对于工程审计课程设置,最好在学生具备相关专业知识之后,即在大学四年级开设32学时的选修课将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内容和知识点的设置上,要注意突出本课程的“审计”和“实践”特征,按照工程项目的阶段划分来开展知识单元的教学工作,并设置必要的案例教学课时,利用讨论式教学和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提升课程的教学效果,形成新型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工程管理和工程造价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工程管理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1-2.

[2]赵庆华等.工程审计[m].东南大学出版社,2015:11-12.

[3]杨翠萍,代伟.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下工程审计的难点与对策分析[J].煤炭工程,2010,(2):124-125.

[4]赵素琴.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的理论架构探讨[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83-85.

审计需要的专业知识篇4

【关键词】高职;审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供需分析

1.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审计行业发展迅速,审计行业高素质的应用人才缺口较大。在旺盛的审计人才市场需求的背后是高素质审计人才供给不足与审计专业毕业生素质参差不齐并存。高职院校担负着培养审计人才的重任,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已使培养的人才与审计行业需求实现零对接。审计专业起步晚于会计专业,目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主要是围绕学生就业能力设置的,过多的重视审计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学生技能实践环节往往被忽略。有针对性的进行课程优化、加强学校软硬件设施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虽然可以推动审计专业建设,但并不能实现人才全面素养的培养。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要与审计行业需求进行结合,与审计专业能力进行结合,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审计人才。

2.高职院校审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供需矛盾分析

传统高职院校在进行审计人才培养时主要是“5+1”的模式,学生在校的最后一个学期进行顶岗实习,学生在学校期间的学习主要是从基础课学习到专业基础课学习再到专业课学习。课程涉及理论知识较多,从业理念和能力素质内容较少。学校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对审计人才的需求存在一定矛盾。2.1培养目标与市场审计职能转变的矛盾。传统的高职审计人才在培养过程中主要围绕证书进行,为应试而教育。审计专业在进行课程设置时主要是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三段式模式,无法突出职业教育特点,缺少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无法将学习到的审计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在经济时代,企业内部的审计职能已经从监督向服务转变,审计主要是对企业活动进行服务,重点是从内部审查监督向企业经济管理和经济评价改变。审计工作已从传统的单一财务部门向企业经济管理的多个环节延伸,效益审计和风险审计成为审计工作的新内容。而传统高职院校培养的审计人才由于缺乏实践能力,与企业转向需要存在矛盾。2.2教师实践能力不强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矛盾。审计是一门实务性非常强的专业,作为专业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理论知识,并通过深入浅出提高学生的理解程度,还要具备丰富的实务经验,以在课堂上为学生解析审计流程、审计技巧,精细的剖析审计案例。但实际情况是审计专业教师多数是由会计专业转过来的,他们没有参加过审计理论和实践培训,在课程讲授时就理论而讲理论,就实践而讲实践,没有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复合型、多元化和高素质的,随着审计职能的转变与延伸,审计人才不仅要精通会计知识,还要精通审计知识,同时具备实践能力,以更好的适应企业发展需求。教师自身实践能力不强,使得培养的审计人才与复合多元化人才相脱节。

3.增强审计专业人才培养与行业的适应性

3.1明确审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审计专业要为市场培养大批量的高素质应用型审计人才就要改变传统审计认识误区,吸引更多的优秀学生自主自愿报考审计专业。学校要明确审计人才培养目标,根据行业发展及需求制定可执行性的时效人才培养目标,并增加实践环节。学校要摈弃传统的笼统化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审计行业对人才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的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通过诚信、负责等指标的融入提高审计人才的综合素养。3.2提高课程针对性。高职院校审计专业在选择开设课程时要根据审计行业的最新发展需求进行,并进行动态调整。科技发展要求审计工作从业人员要掌握审计软件和信息技术,所以高职学校审计专业要开设信息化课程,以提高学生信息化水平。为满足审计专业学生的需求,高职学校可以根据行业需求与企业联系构建审计教学资源库,通过对审计行业的最新动态的搜集,通过对教学资源模块化、结构化和碎片化的设计,搭建互联网学习平台,方便学生在任何时间和地点进行审计知识的学习。3.3构建校企共建的师资队伍。高职院校审计师资队伍的专业稳定性是审计人才适应行业需求的保障。审计行业从业人员能把握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高职院校可以定期组织审计教师到事务所进行交流学习,通过与企业合作建立互派师资制度,在满足教师学习需求的基础上实现人才的综合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要以优惠的条件吸引企业成为学校实践基地,通过事务所等企业对学生进行实践项目的训练,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总之,高职院校审计专业是培养高素质审计人才的阵地,随着审计人才供需矛盾的产生,高职院校审计专业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审计人才与行业需求的适应性,与企业合作创建“共育养成”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审计人才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曾晓红.审计教育环境变革及其对审计人才培养的启示[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1(04):94-97.

审计需要的专业知识篇5

关键词:效益审计;行政事业审计;意义;应用

随着社会公众对专项资金、预算等财政资金使用知情权要求不断提高,财政部门需要加强预算管理,采用效益审计,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活动的监督。

1.行政事业单位效益审计的内容和意义

1.1行政事业单位效益审计的内容

第一,经济性,合理审查预算编制和支出。

第二,效率性,审查行政单位的经营效率。

第三,效果性,合理评估单位经营过程中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工作计划目标与预算执行情况等。

1.2行政事业单位效益审计的意义

首先,采取效益审计,加大了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监督力度,避免单位职工。效益审计是审查行政事业单位活动的效率性、效果性以及经济性,对单位运营情况进行严格监督,对单位的公权力有约束作用。

其次,加强效益审计,有助于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节约纳税人支出。我国许多行政事业单位自身创造的经济价值不大,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拨款维持运营。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必须对纳税人和国家负责,保证收支的合理性,不能浪费国家资源。

2.加强效益审计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应用的措施

第一,将效益审计和满足对外公告要求结合起来。近几年,在国务院的委托下,审计署对全国人大委员会所做的审计报告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媒体将其称为“审计风暴”。审计长李金华明确指出,今后需要加大审计报告公告力度,除了涉及国家机密和商业机密报告外,其他设计报告必须对社会公告。而效益审计的出现,顺应了审计报告对社会公告的要求。进行效益审计,对单位资金使用的效果性、经济性和效率性进行审查,不仅反映了被审计单位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情况,也披露了被审计单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合理调整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加强职工培训。实践证明,需要不断创新效益审计方法,将采访和调查研究方法贯穿效益审计工作全过程,统计分析方法贯穿于采访和调查研究方法中。效益审计人员不仅需要掌握财经知识、传统审计知识以及会计知识,同时还需要了解经济学、统计学、心理学、法律学、社会科学、数学以及公共财物管理学等学科的专业知识,拓展思路,增强自身的创新意识,提高自身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克服惯性思维,在研究问题时,从宏观性和深度上分析。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审计人员基本都毕业于会计专业或审计专业,无法适应效益审计的发展需求。因此,需要合理调整效益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但是这个调整是有一个过程的,当前任务是增强效益审计人员的创新意识,加强专业知识培训。效益审计培训内容包括:心理学、经济学、公共财务管理学、社会学等科学的专业知识;效益审计实务培训;国内外效益设计理论研究成果。必要时可以邀请有关专家或学者到单位开展专题讲座,有效解决审计机构、经济管理、法律等专业难题,保证效益审计意见的权威性。

第三,将现代审计方法和审计技术结合起来。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电算化水平较高,但是审计工作电算化水平落后,从而制约着效益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一名优秀的审计人员不仅要掌握审计专业知识,同时也需要掌握计算机专业知识,否则就失去了审计资格。高校建立了完善的财务电算化系统,且收费和注册都设置了相应了管理系统。科研机构主要是利用计算机系统来管理科研项目;检验、检疫行业都配置了报验系统,由此可知,不管从财务方面来看,或是业务方面来看,被审计单位已经完全进入了计算机管理时代,行政事业单位的审计人员如果不了解计算机审计,则无法开展效益审计,甚至连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也无法开展。因此,行政事业单位要想做好效益审计,必须利用计算机技术辅助审计,充分利用局域网、互联网和计算机,提升采集、处理、传递信息的能力,从而提高效益审计效率。被审计单位需要建立科学的电子信息库,具体包括财务数据,与审计相关的其他管理数据。采用分析性复核、风险评估、抽样审计以及内控制度测评等审计模式和审计方法,将被审计单位的历史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并对同行业单位的横向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准确、全面地反映被设计单位的发展历程、经营成果以及财务状况,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客观的评价。

第四,将效益审计理论研究和实践结合起来。审计评价是效益审计的重要内容,也是效益审计和其他审计的不同之处。我国行政事业效益发展历史较短,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理论研究也不够系统。目前,行政事业单位不管是财务方面,或是业务方向,都制定了一些评价指标和考核指标,可以以此为基础,借鉴和吸收国外效益审计对同类事业单位的评价体系内容,找出评价、考核指标中不合理之处,并进行改进。同时,举办效益审计理论研讨会,可以邀请参加效益审计实践的审计领域、财经领域的专家、被审计单位的审计人员、社会公众参与讨论,经过反复实践和验证,逐渐形成与我国国情相符的行政事业效益审计评价体系。站在评价范围的角度上分析,可以从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经营状况、管理水平、决策过程以及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情况等方面来评价行政事业效益审计。

总结

综上所述,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充分利用效益审计,将效益审计和满足对外公告要求结合起来合理调整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加强职工培训,将现代审计方法和审计技术结合起来,将效益审计理论研究和实践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刘昕雁.用精细化理念指导管理效益审计[J].经济师,2014,11(4):125-126.Doi:10.3969/j.issn.1004-4914.2014.04.061.

审计需要的专业知识篇6

关键词:审计课程;培养方向;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1-0061-02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党中央和国务院近期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而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满足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随着北京对非首都核心功能的疏解,以信息咨询、金融保险等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将成为未来北京发展的重点。信息咨询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都需要大量的各层次审计人才。

但是,目前北京地区高职院校审计专业的设置并不普遍。鉴于此,北京地区部分职业院校开始尝试建立审计相关专业,以培养具备专业实践和职业判断能力的基础审计人员。因审计专业的开设不具普遍性,可借鉴的经验有限,所以,如何合理设置审计专业课程,成为北京地区高职院校开设该专业所需解决和探索的首要问题。为此,针对高职院校审计专业课程设置问题,笔者设计了专项调查问卷,进而对高职院校相关专业教师进行问卷调查。本文拟通过对问卷结果的系统分析,在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审计专业课程设计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

一、北京高职院校审计专业设置情况

为了解审计专业设置情况,笔者对2015年全国高职院校审计专业招生情况进行统计发现:2015年,全国共有166所高职院校开设审计专业,其中,辖内仅有1所高职院校设审计专业的省市为北京、海南、宁夏、天津;其余省市均有2所以上的高职院校设审计专业。尤其是江苏省,有22所高职院校设审计专业,为全国最多。

综合上述招生情况分析,与国内其他省市相比,北京高职院校设立审计专业较少,仅北京科技职业学院一所高职院校招收审计专业学生。可见,较少的审计专业设置将无法满足未来可以预期的巨大的审计人才需求。所以,增加设立审计专业具有极大的可行性。由于设置审计专业高职院校少,在审计专业设置方面的各项经验较少,因此,如何合理设置审计专业课程,成为北京高职院校开设该专业时所需解决和探索的首要问题。

二、北京高职院校审计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设计

为研究如何合理设置审计专业课程,本文对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教师进行了有针对性的问卷调查,并对问卷结果进行系统分析,以期为完善高职院校审计专业课程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

1.调查对象。本次调研于2015年11月开始,12月完成调查问卷发放与收集,2016年2月完成数据整理和统计。因本次问卷拟对高职院校审计专业课程设计情况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具有一定的专业度。为提升调查的可靠性,调查对象选取高职院校会计等相关专业教师,共计25名,其中,教龄15年以上的占60%,15年以下的占40%;硕士学历占60%,本科学历占32%,博士学历占8%。

2.调查内容与方法。围绕审计专业课程设置,调查问卷主要集中在审计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课程设置框架两个方面,分别向25名高职院校会计相关专业教师发放问卷,并于后续全部收回问卷。

三、北京高职院校审计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分析

1.北京高职审计专业培养目标。高职审计专业课程设置的内容取决于审计专业培养目标。因此,问卷调查首先集中在高职审计专业培养目标。

调查结果显示:将注册会计师和企业内部审计助理作为高职审计专业培养目标的占比分别为76%和88%,而将政府审计助理作为高职审计专业培养目标的占比仅为36%,与前两者相比,差距较大。可见,绝大多数教师认为:高职审计专业培养目标应该侧重培养注册会计师和企业内部审计的助理人员。

2.高职审计专业课程框架。为研究如何合理配置审计专业相关课程,本次问卷将审计专业课程划分为会计知识相关课程、其他知识相关课程、审计主干课三类,并针对三个方面的内容展开调查。(1)会计知识相关课程设置。会计相关课程是审计课程的基础,那么,对于审计专业学生,怎样合理设置相关课程是本次调研的重点。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认为高职审计专业会计知识相关课程框架应包含会计基础课程、企业财务会计课程(初级)、企业财务会计课程(中级)的人数最多,占比分别达到总人数的100%、88%和72%。另外,仅有8.00%的教师将高级财务会计课程列为高职审计专业会计知识必备课程。可见,绝大多数教师认为:高职审计专业会计知识课程框架应包含会计基础课程、企业财务会计课程(初级)、企业财务会计课程(中级)。(2)其他知识相关课程设置。审计工作需要具备多方面知识,所以,其他方面的知识也十分重要。其他知识的课程设置,也是本次调查的一个重要方面。(3)审计相关课程设置。审计专业的主干课是审计专业设置最为重要的一环。因此,审计专业主干课程的设置,是本次调研的重中之重。问卷调查结果显示:40.00%的教师认为高职审计专业审计主干课程框架包含应包含审计基础课程和审计实务课程,占比最大;20%的教师认为除上述两项课程外,还应增加内部审计课程;其余选项较少。可见,审计主干课程框架最重要的内容应是审计基础课程和实务课程,在此基础上,应对注册会计师审计和内部审计开设专项教学课程。

四、对北京高职院校审计专业课程设置的建议

本文在进行调查问卷的基础上,分析了教师对高职审计专业设置的意见,从而,明确了高职审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审计课程设置方面的相关内容,具体为:

1.以注册会计师审计和企业内部审计为高职审计专业培养方向。目前,审计专业培养方向主要有注册会计师审计、企业内部审计、政府审计三个。高职院校设置审计专业,须首先明确人才培养方向和目标。此次调查分析得出,高职审计专业培养目标应该侧重培养注册会计师审计和企业内部审计的助理人员。传统审计专业强调注册会计师审计方向的培养,但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内部审计作为加强单位内部管理和控制的重要手段,必将有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所以,内部审计也是高职院校的重要培养方向。

上述培养目标的设立,一方面与未来北京地区加快发展信息咨询等现代服务业的战略目标一致,可以为区域发展提供有效人才;另一方面与高职审计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一致。目前,高职审计专业学生预期就业岗位为会计师事务所及各类企业。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和企业内部审计分别是会计师事务所及各类企业的重要业务内容。

2.建立以会计、审计课程为主,兼具信息技术等其他课程为辅的审计专业课程框架体系。明确审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后,就应科学设置审计专业课程内容。审计是一项综合性学科,需扎实的会计基础,也需其他学科知识的支持。所以,本次问卷对审计、会计、其他三类课程内容的设置进行调查。调查分析得出三项结论:一是高职审计专业会计知识课程框架应包含会计基础课程、企业财务会计课程(初级)、企业财务会计课程(中级);二是高职审计专业其他知识课程框架应包含财务管理课程、风险管理课程、信息技术课程;三是审计主干课程框架首先应包含审计基础课程和实务课程,在此基础上,对注册会计师审计和内部审计开设专项教学课程。

审计工作既与会计信息紧密联系,又与企业内部风险管理和控制息息相关,同时,又具有操作性、逻辑性强的特点。这就要求课程设置方面,首先要加强学生对会计、审计等学科的学习和实践,为学生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同时,风险管理和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可以为学生未来从事审计工作提供更多的思路和方法,提高工作效率。所以,应建立以会计、审计课程为主,兼具信息技术等其他课程为辅的审计专业课程框架体系,为社会培养审计方面综合素质较高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颉茂华,刘冬梅.审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基于教师、学生与用人单位的三维调查问卷分析[J].财会通讯,2013,(1).

[2]杨东平.高职审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08).

[3]张天舒.我国财经高校审计专业人才培养浅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3,(08).

[4]商思争,李学岚,周雯.我国高校审计学专业发展现状分析[J].财会月刊,2013,(02).

theanalysisandadviceonCurriculumofauditingmajorinBeijingVocationalColleges

JiaXin-miao

(Beijinginstituteofeconomicmanagement,Beijing100102,China)

审计需要的专业知识篇7

10月至12月,我有幸前往南京参加了审计署统一组织的审计知识结构调整培训班,比较系统地学习了《基础会计》、《审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学》等四门审计和会计专业基础课程,让我这个对审计“隔行如隔山”之人觉得受益良多。以下即是我在受到的众多教益中感受尤为深刻的几个地方,特在此进行回顾和梳理。

一是基础要深厚。进入特派办之前,我从未接触过审计专业相关知识,所以,一直很希望能有机会进行充电,以尽快适应工作需要。此次结构调整班即为面向不具备审计会计专业背景的人员开设,主要是通过培训,让学员掌握审计工作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夯实基本功,为更好地开展审计工作打下专业基础。在会计专业的课程学习中,我们从账户科目名称开始学起,直至对经济业务繁多的企业编制资产负债表,在一点一滴中不断实现着基础知识的积累。会计知识面广量多,从分录到报表可谓系统连贯,如果基本知识点掌握不牢固,就会导致最后报表结果的失真。也只有将根基筑牢,才能在今后从事审计时从错综复杂的经济往来关系和大量的财会资料中迅速找到突破口,这才是真正的学有所获。此次培训为我们提供了审计入门的通道,但真正要做到对专业知识熟悉掌握还有待于今后不断地学习和积累,夯实基础绝非一朝一夕之事,须终生不辍为之。

二是视野要开阔。此次培训还专门安排了审计法规、财政审计、金融审计、企业审计、计算机审计等专题知识讲座,由工作经验丰富的署业务司领导担任主讲,让我们在夯实基础的同时,也开阔了视野。在培训班的专题讲座课上,通过授课领导的讲授和分析,我清楚地感受到视野开阔的重要性。审计与会计关系密切,但要做好审计工作,仅有财会知识还是不够的,还必须对相应审计领域的政策法规、业务知识、发展方向、难点热点了然于胸,这样才能在面对审计项目时从容应对,才能保证在审计时切实做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和方法多样,才能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为将项目做精做深提供有力保障。

三是运用要灵活。在学习审计学原理时,我充分体验了学以致用的必要性。课堂上,老师通过具体案例来讲解审计基本知识,把一个个孤立的财会知识点与审计业务相联系,让我感受到将学习与实践融会贯通的重要。只有将学到的知识消化吸收,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真正做到游刃有余。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注意带着问题进行学习,有意识地将所学的基础知识加以运用,在日常工作中要注意积累收集相关信息资料,并紧密联系审计业务工作进行分析,将微观、零碎的知识点用系统的方法加以构建整合,从而实现由点到面的提高。审计工作专业性强,内容复杂,业务技能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在夯实理论知识基础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要做到在实践中灵活运用,这样才能使自己的业务能力日益精进。

两个月的培训让我收获颇丰,它为我提供了学习的平台,也让我更加增添了前进的动力。只有不辍前行、勇于进取之人,才能不断地取得进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体悟此次培训班给予我的各种教益,深入调整知识结构,不断增强业务素养,更用心、更扎实、更高效地将工作做好,力争成为一名不辱使命的审计人。

审计需要的专业知识篇8

(一)新环境对农业专项资金审计工作带来的挑战

国家在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的同时,对农业审计服务“三农”的期望值更高了。各级政府部门对“三农”资金的投入规模越来越大、领域越来越广,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点多、面广、线长、政策性强”的特点将更加明显。当前农业专项资金审计需求与审计资金投入不足之间的矛盾,将显现得更加突出。

(二)重查处、轻分析和落实较为普遍

多数审计人员非常重视对被审计单位违法违纪问题,甚至把按照法律法规审查认为是农业专项资金审计工作的一切,而并未对审计中存在的社会因素、主观因素和根治问题的对策重视不足,要清醒的看到,我国农业专项审计中,存在着对资金分配、管理、使用中违法违规行为,还要对落实支农惠农政策重视起来,要对现代化农业发展、农民增产粮食增收等影响因素,分析查找并提出一些可操作的意见建议,还要意识到审计查出问题不是工作的全部,要把更好的改正不足、加强管理和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益结合。因此既要加强审计工作的分析能力,还要提出合理化的意见和建议。

(三)审计人员知识结构、素质能力待提升

提高农业专项资金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需要针对审计出现的原因、不足及产生根源等要全面且深入的展开调查工作,提升到帮助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高度,来进行研究分析,这样将能真正发挥农业专项资金审计工作的作用。当前,农业专项资金审计人员在知识结构不合理、素质能力不强,具体工作中查账较内行,在深入调查研究时,对一些涉及政策性、倾向性问题举棋不定、模棱两可,知识结构和素质能力不足明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观念意识上,部分审计工作人员认同,审计即查账,而对其他方面却不愿做更多尝试,二是通过结合调查研究与分析问题的方法上,对运用的技能、方法掌握不到位,如怎样选定调研题目、制定可行性方案,如何将个别问题深入研究,怎样将繁杂的资料进行分析、汇总、加工和提炼等知识匮乏。

二、加强农业专项资金审计工作的认识

农业专项资金审计工作进入新时期,笔者认为对加强农业专项资金审计工作应做好以下方面工作:

(一)明确审计判断标准

在对农业专项资金审计判断标准上,应把能否农业增收,将衡量农业资金的使用效果、管理水平为基本标准,将能否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作为衡量审计工作的根本目标。首先在审计判断标准上,即判定每笔农业资金项目使用的情况,既要参照传统的法律法规去衡量,又要将其与农民的收入挂钩。如果对农民增收不起作用,即使严格按照法规制度使用,也不能完全认为资金的管理使用是有效的,审计人员需要进一步分析专项资金使用的现状、查找出原因,深入挖掘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不合适单位的具体情况,或是法规政策脱离实际难以执行。第二在评判审计自身工作标准上,不仅在发现查出问题,收缴资金上,更为重要的是能否通过专项审计工作,更好地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二)强化审计服务职能

在明确农业专项资金审计工作的目标、范围、重点及工作组织方法时,要深刻体会农业专项资金审计为“三农”服务的意识,只有这样将服务职能,有意识地通过审计职能更好地发挥出来。当审计某个地方的专项支农资金时,查处、收缴被挪用挤占资金,能很好促进农业专项资金的良好使用,体现为一种服务。而如果将审计人员从地方专项资金的使用数量、结构和变化等方面,用以检查分析政策执行情况,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使用效果上,结合宏观经济政策提出意见与建议,这将是更高的层次服务水平。

(三)提升审计人员工作的业务能力水平

审计工作要针对性的开展工作,加强审计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能力,改善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做好农业专项资金审计,就要不断学习相关农业知识,了解农业产业政策、投入政策和发展趋势,更要对农业现实状况多加了解。此外,针对当前农业审计人员的现状,还需要掌握学习审计调查的研究方法,开展审计调研的全面性和及时性,只有这样专项审计工作才能肩负起历史的重任,有效地提升专项审计工作的层次,开创出农业专项审计工作的新局面、新高度。

(四)完善审计工作方法

1、坚持审计与调查审计相结合通过审计工作方法,将审计与调查审计相结合,将经济效益和财务收支的审计结合,要走出符合国家农业特点,运用农业专项资金的新路子。审计相对审计调查来说,在深度上具有明显优势,易找出问题的源头,明确问题责任的归属,有较大的处理力度,结合被审计单位相对业务单一,易于整改落实、见效快,也存在审计面较狭窄、横向延伸困难,而调查审计则是涉及面宽、范围广,且相对调查的限制少,易于开展延伸调查,能从较宽的审计署在工作规划中明确提出了,要将实现审计与调查审计项目所占比例要相当。因此农业专项审计既要强化监督财经纪律执行的状况,又要加强检查各项支农政策落实的状况。我国农业专项投入的渠道广、使用范围广、种类多和使用对象分散,它的效益呈社会、经济和生态等多个方面。其中部分效益是直接可以体现的,但有的效益要通过改善当前生产、生活设施及生态环境效益上间接的体现出来的,一些是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体现出来;如上所述将农业专项审计将审计与调查审计紧密结合,做到突出重点、全面审计,做到能查错纠弊,落实好国家支农政策方针,为全面加强制度管理、促进现代化农业发展、促进农民民增收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服务。

2、坚持农业专项资金与基本建设审计结合农业项目资金的审计要和基本建设审计结合,得以核实农业支出的准确性。农业专项资金的实施多用于农田水利、道路建设及建筑工程等方面,多数资金项目是通过工程造价决算核实的,查明专项资金支出的使用情况,并对资金拨付的环节进行审计,强化建设项目工作的检查;其一是检查相关项目建设支出明细账,以合法性、真实性和合理性来检查资金支出;其二是要深入建设项目现场,对建设项目质量、数量等进行实地核对,参照每个项目计划书审核建设内容的完成情况,查验是否符合项目计划要求,是否存在大决算小工程、新决算老工程的违法法规、骗取农业专项资金的行为,因此要将农业专项审计与基本建设审计结合起来,即是对加强农业专项资金审计工作的需要。

3、坚持分析性复核与现场实地调查相结合审计采用现场调查和分析复核结合的方法,将账面的审计和深入乡镇及农户的调查结合,要检查农业资金发生的真实性。目前我国农业专项资金只是集中于财政部门和相关主管部门,要将账簿、报表、凭证三者进行审计,摸清出资金的投入状况与总体规模,并掌握资金的支出结构是最为重要的,并在此的基础上顺着资金的流向、深入乡镇和项目的实施现场进行实地的核查,因此这样才能核实出专项资金收支目的性和真实性。

审计需要的专业知识篇9

一、投资效益审计的内容和目标决定了审计人员的高素质要求

投资效益审计的内容包括经济效益审计、社会效益审计和环境效益审计,其目标是对公共资源管理和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作出评价。经济效益主要是所得与所费之间的比较关系或投入与产出的关系。这虽然与会计的研究对象——财务活动或资金的运动联系非常紧密,所需数据大部分直接来自财务信息或通过调整、计算而得到,但需要运用大量的经济学知识和工程学知识,尤其是技术经济学的知识,如npV、iRR等方法的运用。社会效益主要是指投资项目对社会环境的影响,是站在全社会的角度来考察投资项目对国民经济的总体影响的。显然,对其进行评价,需要运用大量的社会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管理学、数学等知识。环境效益是投资项目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是站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考察问题的。必须熟悉和掌握资源学、生态学、环境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总之,投资效益审计属于全面的高层次的审计,它以财务审计为基础,但不局限于财务审计。既要查处问题,又要宏观分析问题;既要查合法性、合规性,又要评价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还要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及措施因此,投资效益审计人员除必须具备娴熟的会计学、审计学、财务学方面的知识及丰富的审计经验外,还需具有社会学、工程学、管理学、经济学、环境学、数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方面的相关知识,并能综合运用,因而需要高素质的审计人员。高素质的审计人员是进行效益审计的必要条件。

二、我国审计人员综合素质的现状据有关调查显示:我国审计队伍知识结构以会计、审计人才为主,比重达65.55%,工程技术等专业人才仅占13.13%,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更是少之又少,整体素质偏低。具体表现如下:

(一)知识结构单一。我国的审计工作开展相对较晚,尤其是效益审计,由于体制及思想重视不够等多方面的原因,发展更是非常缓慢。短暂的发展历史,使得我国的审计主要是财务审计。而从事财务审计有财会知识、审计知识就基本上能够胜任,这样,从事审计工作的审计人员一般就直接从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中产生,或招聘会计、审计专业的毕业生,其结果必然导致审计人员知识结构的单一化。尽管近几年来,审计部门已经开始招聘少量的工程技术人员进入审计队伍,但相对于效益审计的需求来说,还远远不够。

(二)业务水平不高,经验不够丰富,无法胜任复杂的工程项目的效益审计工作。短暂的审计工作开展史,及审计人员知识结构的单一化,加之当前审计人员地位不高、审计独立性不强,又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使得审计人员没有动力去学习新知识以提高业务水平,没有机会参与大型的工程项目的审计,使得审计人员得不到各种类型的审计锻炼,审计经验欠缺。这样,面对大型的、复杂的工程项目的效益审计,由于业务水平低下和审计经验的不足,审计人员只能望而兴叹,或是硬着头皮干,其审计质量可想而知。

(三)经验交流不畅,审计人员相互封闭。在我国,封建保守主义思想对国民的影响根深蒂固,为了自己个人的利益和社会地位,审计人员严守自己掌握的各项审计新技术、保密自己拥有的审计经验,或者因为交流渠道的欠缺,而没法通过有关的渠道和手段与同仁进行良好的交流。审计人员相互封闭,使得有效的审计经验与审计新技术得不到及时传播,产生不了扩大效应,严重阻碍了审计工作的发展和进步。

(四)审计人员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水平不高。随着改革开放的广度和力度的加大,西方的拜金主义思想、金钱万能的思想也正快速传入我国,而我国正处在新旧体制转轨时期,相关法律措施不完善,对人民的思想引导严重不够,使得部分审计人员崇尚金钱万能的思想。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审计人员丧失了应有的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严重影响了审计人员有效地开展审计工作。

三、提高审计人员素质的对策

(一)对现有的在职审计人员进行严格的专业培训。

现有在职审计人员是进行效益审计的主力军。他们拥有丰富的审计经验和娴熟的会计学、审计学知识,从事审计工作是他们的事业,因而有动力、有时间、有义务去做好审计工作。为此,为了使现有审计人员胜任效益审计工作,我们必须建立一套完备的切实可行的培训制度,有计划、有重点地采取多种途径,抓好在职审计人员的专业培训,特别是多样化、创新方法的训练,着力培养复合型人才,优化审计队伍的知识结构,使之适应效益审计发展的需要。

这里特别要强调,切忌培训的形式化和走“过场化”。这是当前审计人员培训中存在的严重弊病,一定要切实改变,从严从紧抓好培训工作。

(二)广泛引进工程学、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等专业人才。

效益审计产生的根源在于政府公共支出的不断膨胀和国家经济资源的有限性及环境污染对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的威胁的矛盾发展中,公众和立法机关要求政府加强对所使用和管理的公共资源提高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从而更好地履行对公众和立法机关所承担的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需要。显然进行效益审计已是大势所趋。

2003年7月,我国审计署公布的《审计署2003年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指出:“今后五年,在审计内容和审计方式上,要实行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审计与效益审计并重,逐步加大效益审计份量,争取到2007年,投入效益审计的力量占整个审计力量的一半左右。”那么,要达到这一目标,审计机关必须大量引进经济学、管理学、工程学、统计学等专业人才,使他们的专业知识尽快与审计知识有机结合,形成一支高素质的复合型审计队伍。

(三)建立效益审计专家库,有效利用外部的人力资源。

审计经费的严重不足限制了审计队伍对工程学、统计学、经济学等相关专业人才的吸收和引进规模,同时从人才的有效使用角度来看,也没有必要审计需要哪方面人才就引进哪方面人才。

为此,我们应该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即在效益审计项目需要时,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来解决审计力量配置问题,一来可降低行政成本,二来效益审计人员组成的多样化比知识的全面化容易达到,而且现实得多。可通过设立效益审计专家库,储存曾参与过大型工程项目投资效益审计的各类技术专家的相关信息,以备后用。

(四)加强效益审计人员的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教育。

效益审计尤其是公共工程投资效益的审计,所涉及的被审计人员一般职位层次较高、掌握着一定的实权、关系面广,而且形成了一条牢固的从上至下的利益链条。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和压力,遇到各种巨额利益的诱惑。这样,如果审计人员的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差,就会屈服于各种压力和诱惑,由其做出的审计结论当然就不能反映真实的情况,且比真实情况要好得多。

为此,必须对效益审计人员形成制度化的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定期举办培训班,对效益审计人员进行专门的道德教育并需通过严格的考试,以加强效益审计人员的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其抵制各种压力和诱惑的毅力。只有道德水平提高了,在审计中遇到问题时,才能不论涉及到谁,敢于碰硬,敢于一查到底,排除任何干扰;遇到巨额利益的诱惑时,才能廉洁奉公,拒绝贿赂,坚决抵制诱惑,以高尚的道德审计到底。也只有道德水平提高了,才能爱岗敬业,不断学习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并在实践中得到充分的发挥。

(五)设立专门的交流渠道,扩大审计经验和审计新技术的影响作用。

在国内,我们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交流渠道,如由各地区审计学会成立一个部门或办公室,专司审计经验、审计新技术的学习和交流,定期举办投资效益审计方面的研讨会,开展经验交流,产生审计经验和审计新技术的扩大效应。同时,我们还可根据审计工作的需要,定期选配一定数量的审计人员远赴英美等效益审计开展得较好的国家,学习他们先进的审计理念和审计技术,获取有效的审计经验,来促进我国效益审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邢俊芳、吕文基,《经济效益审计》,人民出版社,1995年8月版。

2.罗美富、李季泽等,《英国绩效审计》,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年3月。

3.时现,关于公共工程投资绩效审计的思考,《审计与经济研究》,2003年第6期。

4.汤晓燕,效益审计面临的困难与对策,《浙江审计》,2004年第11期。

5.李厚琼,当前开展效益审计亟须解决的几个问题,《中国审计》,2002年第3期。

审计需要的专业知识篇10

关键词:云计算云审计教学改革创新应用

中图分类号:F23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1-222-03

一、云审计内涵

数字服务经济步入“大云物移”时代,即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与移动互联网时代,尤以云计算最引人注目并让学术界与企业界重视。云计算伴随着人们工作与生活的若干领域,例如云搜索、云游戏、云存储、云社区等,让繁琐事务变得日益简单,千里之外若近在咫尺。在云浪潮的涌动下,基于云计算技术的云审计逐渐成为审计领域发展的最新趋势。云审计是一种基于云计算视阈的全新审计模式,由软件云、平台云、设施云及云端的各种服务组成。云审计模式包括三个基本层面:一是云计算+SaaS软件的审计服务云模式;二是云计算+paaS平台的审计服务云模式;三是云计算+iaaS设施的审计服务云模式,即云审计=(SaaS+paaS+iaaS)×审计(图1)。云审计模式下,任何企业都可将需要服务的业务部署在云端,所有审计机构都可通过云平台进入位于云端的审计快车道,为若干云用户提供云审计与创造云价值,既节约了审计资源又提高了审计效率,突破了传统的审计时空边界。SaaS模式云审计提供即需即用式的基于流程开发与应用的云审计,paaS模式云审计通过专业化的云数据程序为用户提供互动式、协同式的基于数据挖掘、数据处理与数据管理的云审计,iaaS模式云审计通过大型服务器、存储器等为用户提供基于硬件网络与远程基础设施虚拟管理的云审计。就云审计发展趋势看,云审计人才是一个制约其发展的关键核心瓶颈,因此开设云审计相关专业课程的高校越来越多,但是鉴于开设专业教学时间较短,专业改革相关研究欠缺,云计算视阈下的审计专业发展正处于边探索边实践的境地,其教学还存在着诸多亟需改革的问题。

二、人才的需求分析

中国审计事业发展越来越成熟,需要审计的领域也日益增多,但是审计人才现有数量上严重缺乏,远不能满足审计事业发展的需要。目前专业审计人员约10万人,政府审计人才需求缺口约12万人,内部审计人员需求缺口约290万人。一般来说,每年需要审计的单位有30万家左右,直接审计的中央一级单位有130多个,中央金融机构20多家(不包括下属单位),虽然10万专业审计人员已在尽全力完成各项审计任务,但每年实际完成的审计资金量仅1/3左右。南京审计大学校长晏维龙教授认为中国审计事业发展仍处于成长阶段,审计体系仍需完善,审计行业仍需自律,专业审计人才短缺瓶颈长期存在。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转型升级,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中,要充分利用大量的财政资金才能在优化经济结构中推动经济增长。但是审计发现,不少地方的财政资金仍“趴窝”在账上,没有体现出积极的财政政策效应。因此,要对诸多环节进行大刀阔斧地审计,以拉动增量资金与盘活存量资金,让财政资金显示增量与存量的整合叠加效应,这些迫在眉睫的审计工作急需大量技能熟练又精通管理的当代高素质审计人才。中国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指出,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传统的审计技术方法已不适应快速发展的审计业务步伐,需加审计信息化建设和数字化审计方法的推广应用,审计人员还需优化知识结构和提升业务能力。

有资料显示中国具有熟练技术能力的审计人员占总体审计人员比例不到20%。从国家审计署的信息资料可知,我国审计队伍中非审计专业科班出身人员占比较高,甚至有半路出家转行进入审计领域,审计人员总体缺乏财政、金融、基建等经济发展所需要的t型专业知识结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大数据处理能力较弱,虽能完成基础性财务审计工作,但无法胜任高层次审计工作。美国审计行业调查显示,每万人中就有一名职业审计人员,90%以上具有学士学位或者相当本科文凭。由此可见,中国审计专业人才状况与欧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学院校长严世清教授曾指出,中国高校特别是本科院校虽然每年都培养各类审计专业学生,但毕业生知识架构脆弱、职业素养单薄,离大数据时代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与工匠型人才存在着较大差距,值得高校教育工作者深思。

随着云计算技术的日益成熟与普及应用,云审计市场的潜力和发展前景更为广阔,云审计行业将产生大量技术技能型的审计人才需求。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高校作为一个重要的培养和输送审计专业人才的渠道,通过加强专业教学改革,培养契合“大云物移”的社会发展趋势、又具备云审计技术创新应用能力的专业人才尤为迫切与重要。

三、专业教学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教学培养过程中应优化知识结构,强化社会实践,注重能力培养。云计算视阈下审计专业的实践性很强,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对云审计的发生原理、审计规则与程序、审计技术与方法、大数据的处理与使用、审计的云业务内容等有一个较全面的理解,再通过大量的综合云审计业务训练,使学生具备一定的云审计技术运用与数据处理能力。但是通过高校调研发现,云审计相关的专业课程教学尚在起步,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缺乏云审计教材,仍使用传统审计教材

审计事业发展非常快速,已经悄然迈过1.0与2.0时代,步入了3.0时代即云审计时代。云审计时代审计的服务模式与服务理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不再是仅仅囿于传统审计模式局限,而是在云端任意驰骋。云审计教材是对传统审计教材的一种升华,充分体现出云审计的服务模式与服务理念,包含云计算、大数据处理技术与审计技术方法的有效结合,而传统的审计教材则体现不了云审计的真实内涵。

(二)缺乏课程与专业间的有效协同,体现不出云审计课程实质

云审计教学跨界了C语言技术、知识产权与信息安全管理技术、mYSQL技术、windows操作技术、数据挖掘与数据处理技术、审计方法与技术、经济与商务法规等众多课程与专业,因此需要围绕云审计相关课程与专业建立有效的集体备课、联合授课、传帮带等协同体系,授课教师需积累云审计相关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并在授课中能融会贯通地加以使用。

(三)缺乏云审计经验的师资,校外导师数量有限

部分教师对云审计理念的认识不是十分深刻,跟不上审计技术与方法的飞跃发展,仍停留在单纯的事后“查账”层面,缺乏云审计经验,在跟踪审计、生态审计、经济责任审计、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等领域,知识结构和业务能力仍有差距。整个审计领域的云审计专业人员匮乏,因此高校难以请到企业的兼职授课专家。

(四)缺乏校内云审计的仿真实训,经费投入不足

高校的业务经费需要支出的地方很多,不少高校在实训投入经费这块缩水严重。云审计课程相关模拟软件购买费用动辄数十万乃至上百万,信息化建设所需要的云存储和服务器等设备开支巨大,后期维护成本颇高,而且仿真实训软硬件的更新换代周期较短,新周期中购买下一代设备也不断需要经费投入。

(五)缺乏校外云审计的合作机构,工学结合难以有效开展

云审计课程需要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保证“工中学+学中工”的柔性结合,边学边工的做法体现为实践课堂就是审计业务操作现场。一般与高校合作的校外审计机构不多且配合不默契,而且审计机构也无法放心把真实的审计业务交由经验不足的学生完成,工学结合难以有效开展。

四、专业教学改革探索及实践

近年来,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学院审计专业按照定位求准、理念求新、思路求晰、工作求实的“四求”路径(图2),积极探索校企融合、产教结合、工学交替的专业课程新模式,加强与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咨询培训机构等社会各界的沟通与合作,推动政、行、企、校的四方联动,在人才培养、师资建设、合作交流、技能竞赛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针对以上的几个主要问题,审计专业实施了“3+3+3+4”的专业教学模式改革,从整体流程上保证了云审计教学的质量,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一)开展三个阶段教学

一是理实一体教学,即理论与实践教学融合为一体。在学习云审计理论的同时结合实践训练达到学做合一,实现课堂教学和实践训练无缝对接。理实顺序没有先后,按照不同的学习模块既可先实后理也可先理后实,更多是理中有实与实中有理的糅合。二是校内综合实训,即建设校内云审计实训室。实训室由企业与学校共同参与建设,分岗位实训室满足了云审计课程校内仿真实训的需要。同时开发与云实训相关的校本云审计教材,对传统审计课程进行整合改革。课程开发引入合作企业的课程资源和企业标准,并把企业的岗位技能需求、职业资格证书的内容与课程相融合,对审计课程进行优化和改造,使改造后的课程更适合审计技能人才的培养。三是企业顶岗实习,即把学生带到与学校合作紧密的企业直接参与实习。为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实施顶岗实习质量跟踪调查活动,通过教师与企业互动反馈,获取实习单位的满意度问卷信息,在审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动态修改与调整中采纳实习单位的中肯建议。

(二)打造三类项目教学

一是虚拟项目,即市场潜在项目。专业课程教学要求项目化,瞄准未来云审计领域的发展趋势,选择具有市场潜力的项目,把云审计课程内容嵌入项目教学,要求对虚拟项目进行真实演练。二是真实项目,即承接的社会审计项目。把承接到的社会项目例如银行与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与盘点项目,分成若干子项目,成立由授课教师(包括校外聘用导师)任项目负责人,小组组长牵头的项目分工模式,各组员分配不同的任务,要求在真实项目中开展模拟演练。三是企业项目,即合作企业已经开发的项目。校企合作的部分企业已有的项目开发若需要师生加入,师生配合企业项目进行跟岗开发,通过跟岗项目实现课堂与企业的无缝对接,为学生进入企业的最后一公里路程扫清路障。

(三)夯实三种实践教学

一是模拟演练教学,即根据云审计课程特征,针对不同教学模块设计不同的情境项目,让学生按照项目情境展开针对性演练,另外由于云审计相关课程与专业需要建立协同体系,因此将其组合为项目课程链,把链条的每个节点进行云平台的外包业务流程化演练学习。二是虚拟演练教学,即对从企业引进的真实项目或与实际需求相符的虚拟项目进行角色演练,把所学的审计专业知识、能力与素养综合运用,完成学期项目汇报任务。三是岗位实践教学,指顶岗阶段的学习与考核,通过信息化实践教学平台对学生的顶岗实践流程进行全程记录与监督。鉴于学生顶岗分散,难以管理,因此信息化平台起到重要的监控作用。

(四)学期项目实训四化

一是实训过程项目化,即在云审计课程实训中开展以生产性实训为主线,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实训方式。在专业教学上采取以审计项目为主线的教师联合授课模式,相关的但不同课程的教师共同服务于某个项目的教学与指导,学生按照项目分工承担各自角色与任务,共同完成项目。二是实训平台虚拟化,即实训平台基于云平台开展实训,学校投入足够经费建立云平台实训系统,学生通过移动互联网进行开放式、自助餐式的实训,把实训课堂拓展至日常生活,学生可凭借注册账号随时进入云平台系统。三是技能标准行业化,即课程实训标准以审计行业标准为标杆开展实训,学生审计技能须获得行业认证。例如与金蝶软件、华星会计师事务所等紧密合作,以证代考,共建实训与考试平台,把行业岗位技能需求、职业资格证书的内容与云课程深度融合。四是目考核绩效化,引进企业项目绩效考核验收方式,完善绩效项目考核体系。学生根据各自项目角色进行工作任务汇报,团队成员补充答辩,很好地培训了学生的计划、组织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下转第225页)(上接第223页)

为把“3+3+3+4”的专业教学模式落到实处,学校建立了内外结合、富有特色的教学质量有效控制与评估系统,该系统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贯标认证,强调过程控制和持续改进,包括计划与决策阶段、实施与保障阶段、检查与评估阶段、反馈与改进阶段,可以对所有课程包括云审计课程教学模式质量进行合理的评估与检测,保证了“3+3+3+4”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与开展。

五、结论与启示

随着云计算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和审计事业的快速发展,云审计模式正迅速被审计机构和社会企业单位所认可,云审计模式将成为未来审计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云审计人才,是开设审计专业的高校当然的义务与责任。“3+3+3+4”的审计专业教学模式,是对传统审计教学模式的一种新的探索,云计算视阈下的审计专业教学知识点众多且涉及课程面广,与其他相关专业联系比较密切,所以专业教学改革更加需要边实践边凝练经验,使之逐步趋于成熟。

学术界与企业界必须注意的是,在全球一片“云”笼罩之下,基于云计算的云审计模式需要不断完善方可日益成熟。目前,云审计发展面临着两个关键制约瓶颈即云数据使用权和审计证据的复杂性。云数据使用权包括用户对云数据的处理权,假若“私有云”数据被传输“公共云”,就会导致数据信息的漂移,单靠云计算技术不能解决云数据使用权问题,需要制订完善的法律法规与政策,以及建立云审计行业的自律机制。还有一个就是电子证据具有可迁移、可逃逸、不可见等特征,大大增加了审计证据收集的难度。在云审计环境中,云计算仓库的资源与数据,具备高度自动化,云计算仓库会对资源与数据进行动态配置与部署,需要云处理信息系统具备高度的健康性与可持续性。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带头人高端研修项目(2016GRFX040);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大课题“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双主体办学模式及政策保障的研究”(B-b/2015/03/036)。]

参考文献:

[1]毕小卓.审计专业人才需求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9)

[2]戴军.工学结合模式下服务外包物流管理专业改革探索[J].继续教育研究,2011(3)

[3]赵家春.从实习场到实践共同体:教师职前实践的组织建设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15(18)

[4]冯瑞.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开发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江苏苏州215123;苏州大学江苏苏州215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