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初中历史课程理念十篇初中历史课程理念十篇

初中历史课程理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09:04

初中历史课程理念篇1

一、传统历史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活动中,我们教师过于注重对知识的掌握,而忽略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学生总是被动地吸取教师从外部提供的知识信息,形成了老师讲学生听、老师说一学生从不说二的机械式被动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迅速培养出吸收、储存旧知的知识型的人才。但是这种教学模式与当今社会的迅猛发展、需求创新人才相悖。

二、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

教师不再是传统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开发者、欣赏者。教师作为“学习共同体”的一员,与学生平等相处,构建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学生在意趣盎然的历史课中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譬如,在《领先世界的科学文化》一课中,在介绍了祖冲之及其圆周率的伟大成就,以及世界人民对他巨大贡献的认可,把月球上一座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山。然后让同学们通过课文自学,提出问题。有的同学提出:“祖冲之是怎样计算出圆周率小数点后第七位?”“圆周率有什么用?”虽然不乏幼稚,但反映了学生对历史人物、事件、现象的认识,已经不再满足于课本的陈述,而开始产生主体性、独立性、创造性的思考,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陡然上升,历史教育的功能得以实现。

三、倡导“个体创新”精神

古人云:“尽信书不如无书”。历史学习离不开史书(主要是历史课本),但又不要人云亦云,唯书是从,墨守成规,而应有高屋建瓴,不拘一格,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比如鸦片战争,我因其结局说明落后就要挨打。一同学对这句据理力争,认为落后不一定就要挨打。他举例中国历史上一些落后的民族曾大举进攻先进的中原地区,如:金兵灭北宋、蒙古灭南宋建元、满洲打败明朝,这些落后民族就先后打败有着先进科技文化的汉族。这位同学与众不同的想法,赢得了同学们的喝彩,也使我不禁拍手称赞。这一问题虽然史学界已有探讨,但他在不依靠史学成果的基础上根据自己所学知识,分析判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在逆向思维过程中碰撞出创新的火花,这就是“个人首创”,这对于历史学习来说,无疑是不可缺少的。

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道理其实很简单,鱼是目的,钓鱼是手段,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永远有鱼吃,那就要学会钓鱼的方法。

历史课堂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在教师指导下得以充分发挥的。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要促进学生“学”,教会学生“学”,要把教学重心从“重教”转到“导学”上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最优途径,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能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这不仅提高了课堂实效,更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体现。因此,教师的教学不仅是“授之以鱼”更重要的是“授之以渔”。

一堂好的、高效的历史课,在教学的过程中,必然渗透着历史学习方法的指导。如:如何阅读教材、如何观看插图、如何评价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等。这些方法的指导应不时体现在课堂教学之中。

五、“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历来就有“政史不分家”的说法,历史与政治的紧密联系的。“政史不分家”,历史为政治提供事实依据,政治为历史提供论点,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逐步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分析历史现象,认识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同时又要懂得如何用史实论证观点,既要避免讲空话套话,又不能机械地堆砌史实,要做到史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读史明智的境界。

六、新课改对历史教师的要求

(1)要有广博的知识,能够学贯中西,博采古今,能够对历史和现实做出自己的判断和思考。“今天的历史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投入,不仅需要‘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的沉稳;还需要‘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灵活变通;更需要‘但开风气不为师’和穷究义理、以破樊篱的自主精神与独创意识。”而“沉稳”、“灵活变通”、“创新精神”均来源于教师的深厚学养和气质风度。

(2)要善于以准确、凝练、形象并充满哲理与文采的课堂语言来表达历史。“作为现实的人,今天的历史教师应该是性情中人。‘情’是一种充溢于心中的强烈感觉,它模糊而具体,朦胧而清晰,虚幻而实在。我深信它是构成历史教师课堂教学语言创造活动的内驱力。情感是历史思维深潭中的活水,动情是进行历史教学的前提,激情使历史母体受孕。平静恬淡、无动于衷地看待世间万物固然是史学家的长处,但不能作为历史教师在感悟历史和传授历史时的心境。因为,那种近乎死寂的平静会使心灵走向麻木,思维变得疲倦不堪。”确实是这样的,授课时只有真情倾注,才能使历史在激情飞扬的师生之间互动着。只有这样,历史课才会是有思想、有感情、有生活的历史课。也只有这样,历史教学才能实现它的终极目标,即要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总之,要想提高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我们教师必须要探寻教学规律,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优化教学,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成效,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课程理念篇2

关键词:新课程;创新;初中历史;教学方法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单纯的来讲历史,如果不是用作学术教学或是教学目的,历史具备很高的趣味性,每个人都会多多少少的看过一些历史剧。通过古人的做法,我们加以反思,会联想到自己,会为自己设计一个角色,并随着剧情的发展,变换自己的人物性格特点。通过对历史的观察,可以发现很多经验供后人交流与学习。也可以说历史是一面镜子,让人们更清楚自己的脚步方向,避免走很多前人走过的弯路。综上所述,历史是一门非常有实际帮助的学科,不断为初中同学渗透学习历史的重要性,为同学们学习兴趣的激发奠定重要的基础。

1初中生的独特性

1.1分析初中生的心理动态:初中生作为尚未发育成熟的一个群体,其引导程度是非常容易的,这个时候需要教育工作者加以正确的引导,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充分分析初中生的心理动态,才能够更好的为教学服务。从心底让同学们对学习历史的重要性有所认知,激发其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从根本上提升同学们的自主学习意识。

1.2学校与家庭的配合:当前的初中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很多同学的学习意识与学习能力并不是很好,还有很多同学是比较依赖家长的。所以家长们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为同学们灌输自主学习的思想。学校也要与家长之间保持沟通,时刻掌握同学们的思想动态,[1]如此便可以针对同学们的不同状态定制不同的教学方案。当学生在校期间有什么不良动态,教师也可以与家长及时沟通。及时解决问题,不让问题停留较长的时间影响到同学们的学习生活。

2科学的教学模式

2.1灌输历史的重要性:要想对历史学科进行更好的学习,首要的问题就是让同学们认识到历史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通过学习历史,同学们会受到前所未有的升华。只有让同学们意识到历史是非常重要的,他们在学习的时候才会感觉到压力,压力就会产生动力来支撑他们继续不断的学习。处于初中阶段,人生观尚未成熟,需要教师引导其拥有正确的学习能力以及学习习惯。

2.2全方位教学:当前的教学水准不断在提升,教学硬件越来越强。同学们的学习环境非常好,教师们应该充分利用当前的教学设施为同学们进行生动有趣味的课堂。让同学们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无法自拔,在全方位立体化的教学模式中提升同学们对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师们可以在课堂开始为要讲述的课程进行烘托,先播放相关的视频,[2]首先将同学们带入历史场景当中,也可以组织同学们根据比较著名的历史名段演绎情景剧,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氛围,又可以让同学们印象深刻。

2.3教学技巧:技巧是通往结果的一个捷径,教学也是如此。拿捏同学们的心理动态,了解同学们的兴趣所在,就可以在教学环节中安排与同学们兴趣相关的教学方法。比如可以先让同学们提前备课,教师起辅助作用,让同学用讲故事的方法将整个课节的内容串讲一下,当同学有不足之处,教师及时进行改正。还有就是运用多媒体,在课前为同学们放映相关影视作品,让同学们对这段历史故事有一个印象,并激发起同学们对这段历史的遐想,这样就激发起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在兴趣的促使下,学习效率定会有所改变。

3创新初中历史教学方法的探索

3.1教学模式的创新:过去的历史教学就是老师不停在讲,不停的书写着板书,教学模式就是填鸭式教学,教学模式过于死板。而伴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以及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学创新也应运而生。教师们更加注重挖掘同学们的潜力,注重自主学习,培养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同学们对历史学科的学科探索能力,教师逐步转变角色起到一个辅助作用,学生才是主体。

3.2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给人的印象一定是严厉的、古板的,但是当今社会的教师们的角色已经在不断的进行转变,教师逐渐衍变成同学们的朋友的角色,在这种角色之下的教学氛围也会有很大的改善,教学氛围是教学课堂中的魂,教学氛围直接影响同学们的学习情绪,在一种轻松欢乐的氛围之下,学习的结果也是非常不同的。[3]教师一改过去的严肃面孔,走向“亲民”角色,带领同学们在历史课堂上谈古论今。

3.3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归根结底,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是最主要的环节,也是诸多教育工作者所一直努力想改善的。学习兴趣的激发来源于课堂的教学模式,以及老师的教学风格,教师们也应该定期的进行学习与交流不断提升个人的教学能力,只有自己的知识储备足够丰富、教学经验足够丰富才能够带动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初中历史教育改革以来,新课程的教材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元,教学内容的创新主要是针对标准答案而发的。可以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多介绍观点不同而又言之成理的参考读物,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量。面对差异,学生的思维才会变得灵活,不会僵化。

4结语

初中生是祖国的希望,处于这样一个关键的阶段,如何对其进行优质的教育是社会、学校、家长们所急切关注的。历史知识是公民知识结构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初中是一个人吸收知识的黄金时段。但是,目前的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着众多的不合理因素,致使这一阶段的历史教学成果并不如人意,许多学生的历史知识近乎空白,或者只是一些与生活无关的、考过即忘的零碎知识点。趁着新课改的东风,初中历史教师应该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看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坚持以新课程引领教学,谋求创新,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权艳舫单位:长春市九台区第三十一中学

参考文献:

[1]黄纯琼.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创新探讨[J].人间,2015,195(36):26-26.

[2]石毅.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历史生活化教学[J].考试周刊,2014(a5):143-143.

初中历史课程理念篇3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历史教学

新课程倡导了一种全新的理念,是对传统教育理论的巨大超越。新课程提出,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学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真正全面发展的人。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陈旧落后的教学方式,要以学生为本,改革授课的方式、方法,构建先进而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确立学生主体地位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坚信常常以教育的巨大的不幸和失败而告终的学校内许许多多的冲突,其根源都在于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新课改也强调:“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营造宽松、和谐、民主、活跃的课堂氛围。”现代教学不再是以往老师单纯地传授知识,而应该是老师教给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主动进取的意识。因此,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成为现代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

我们所面对的是充满求知欲却又还是些不懂世事的孩子,在课堂中会出现很多出乎意料的情况,往往会让我们感到力不从心。无论如何,教学中要时刻牢记:学生是主体。

首先,教师要会“察言观色”。课堂上应及时注意学生的表情,若学生出现厌倦、烦燥情绪,教师还一味地讲下去,那么师生都会索然无味,昏昏欲睡。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自己授课技巧和方法。这样,教学活动才可能取得预期的目标和效果。

其次,教师要特别关注那些比较内向的学生,多鼓励、多赞扬、多给他们参与课堂的机会,慢慢调动他们的情感,从而让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形成全体同学共同参与的课堂。尤其注重那些很有历史天赋的学生,也许他们在其他科目表现平平,但一提及历史变得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这类学生思维活跃、知识丰富,视野开阔。教师就应适当增加教学难度,培养他们大胆创新、不断探索的精神。

还有,教师要力求做到态度亲切。教师的亲切会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会带给学生温暖和甜蜜。当学生有精彩的表现时,教师要给予表扬和激励;当学生回答有错时,教师更应该给予鼓励,因为他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当然并不是一味怂恿或赞美学生,该批评时决不能姑息迁就。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踊跃思考,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达到获得知识,体验情感,促进发展的目的。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可以为学生学好历史提供取之不尽的动力。因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在教学过程中尤为重要。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能否都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导语,尽最大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例如要讲孔子,可以这样设计导语:“大家都喜欢看电影,最近有一部热映的电影叫《孔子》,希望大家去看看,了解一些孔子日常的生活。”这样大家觉得孔子就在我们中间,不再那么高不可及。

利用教科书中的有关插图,对引发学生兴趣,也有重要作用。教师教学中可讲解一些遗迹类插图、人物肖像图、历史漫画,从而避免教学中的枯燥。如讲解勾践灭吴时,可结合插图《越王勾践铜剑》来展开,在讲述这个故事的过程中,学生全被吸引往了,达到了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在历史教学中,同样也应该坚持情感教育,创设能激发学生情感的环境,把学生引入课文内容所描述的特定情境中,使学生在感情上受触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讲授“郑成功”时,可结合我国的现状,指出台湾从古到今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方法还很多,如利用网络资源看电影,引导学生精读诗词等,只要教师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就一定能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三、传授科学学习方法

中学的学习要求与小学的不一样,学习方法也就不同。有些学生在小学成绩优秀,但进入初中以后成绩大幅度下滑,这就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所致。因此,加强学法的指导是必要的。历史学科因其本身的特殊性,重点在于记忆,那么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更重要。通过对优秀同行的学习,根据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我总结了以下几种记忆方法。

顺序记忆法:按照事件本身的发展的顺序依次记忆。这是一种最普遍的记忆方法。如美国独立战争的过程:1.爆发:1775年来克星顿的枪声。2.建军:1776年第二届大陆会议召开。3.建国:1776年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4.转折: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5.胜利:1781年约克镇英军投降。6.和约: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重复记忆法:通过反复阅读来巩固记忆。

谐音记忆法:将要记的东西,变成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词组、短语或杜撰的句子。例如要记忆太平天国领袖东王杨秀清、西王萧朝贵、南王冯云山、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可以这样记忆:东洋(杨)消(萧)息(西),南风(冯)在北纬(韦)十(石)一(翼)度。

形象记忆法:对于较抽象的内容,可用图、表等形象地描绘出来。比如:秦、唐、元、明、清的疆域四至,可画直角坐标系。

口诀记忆法:将记忆内容编写成口诀或歌谣,是一种变枯燥为趣味的记忆方法。有位老师把康熙大帝的主要事迹编成:智擒鳌拜,平定三藩;册封班禅,;抗击沙俄,亲征噶尔丹。

顺口溜记忆法:如将清朝皇帝的顺序这样记忆:努皇顺(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帝);康雍乾(康熙、雍正、乾隆);嘉道咸(嘉庆、道光、咸丰);同光宣(同治、光绪、宣统)。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历史教学也在随着教材的改革、教学设备的更新、授课模式的变化而改变着。但在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从而形成和谐师生关系,最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目标没有变。

参考文献

[1]欧阳芬.新课程下教师自我发展设计能力.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初中历史课程理念篇4

一、教师自身素质的展示

历史教师的素质有:1、扎实的基本功。2、宽阔的历史视野。3、丰富的历史知识。作为一名历史教师,要不断充实自身的历史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技能。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得体的语言,丰富的情感流露,教学图片的设计等来展示自身的素质,以达到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1、教学中自然的情感流露

历史课的内容丰富多彩,历史事件有血有肉,如果仍旧使用老的教学方法----照本宣科,一只粉笔一本书,念完了事,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各种情感的流露,当然课堂上教师的语调、节奏、表情都应随教材内容的变化而变化。在教学《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岳麓版)》一节的结尾部分,我提议:我们可以从郑和、戚继光的身上学到什么?(小组讨论,归纳,发言,然后评出三个较好的小组答案,由组长把答案抄在黑板上,让同学们分享。)然后,我声情并茂地说: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什么“心?”----爱国心!学习他们什么“情?”----爱国情!学习他们什么“行动?”----爱国行动!这样一呼一应,加之我激情高亢语调,仿佛把学生带到郑和的航船上,和探索者一起在“西洋”上航行,共享“东南亚和非洲国家独特风土民情”的喜悦,这样学生的全部感情和思维就完全集中于教师教学之中了。

2、教学图片的精心设计

初中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理解能力的有限,有时具体的形象比生动的语言更能帮助他们的理解和记忆。因此在课堂上能恰如其分的运用和设计有关图片、图表、等,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我讲俾斯麦发动的三次对外战争时,就利用电脑绘制了一张类似红十字会标志的示意图,讲解时,边介绍内容边指示,图表一步一步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学生在新奇之中,不仅掌握了历史的基本知识,还通过这一直观教学,使教学内容有血有肉,趣味横生,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3、借助网络,再现历史。

教学《新中国的成立》时,课前准备了:1、七届二中全会、国旗、国徽、国歌、人民英雄纪念碑等的相关资料。借助网络,把资料归类保存在博客里2、自制聊天场景: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②、《歌唱祖国》。再如欣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把《清明上河图》投影出来,比看课文的图片效果要好得多。

得体的语言,恰如其分的感情抒发,辅之以形象的自制图片和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二、教学方式的新颖创设

在教学中,讲述式、谈话式、启发式、提问式等各种传统教学方式,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也能主动自主的发展。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新颖的教学方式被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效果。

1、活动体验式

例如,在讲《佛教的产生》时,由县城的凤山顶的寺庙导入。在介绍佛教出现背景教义、影响后,设计活动:佛教教人向善,请举出俗语成语证明--1、放下屠刀,立地成佛。2、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等。(教学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方法亦然。)

2、情景交融式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讲这一类内容时,我打破以前的常规思路。例如教学《百家争鸣》,由成语接龙导入,用分组讨论归纳各家学派的观点,接着进行历史体验:请用百家争鸣时期某一家学派的观点,就现实生活中乱拉大小便这一令人头疼的问题,谈谈你的看法。小组讨论、发言,并引导学生归纳:儒家:“不要在这里拉了,怎么还在这里拉呢?”道家:“拉吧,这里的环境污染,我住山上。”法家“此地禁止乱拉大小便,违者罚款!”我的喜怒之情跃于言表,语言抑扬顿挫,真可谓声情并茂,真正做到以史育人,以情感人。

3、自主探究式

从心理学角度看,与学生关系比较密切或学生比较关注的事情,最能引起学生注意和唤起学生的需要。所以,我在上课时,努力将课文与学生的生活牵联起来,以扣住学生的心弦,吸引学生注意。

初中历史课程理念篇5

关键词:作业设计;基本技能;探究性学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启动,而且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由于新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教育观念、教材、教学模式、教育评价等方面,而传统的作业观已经不能适应新课程实施的要求,为了保证新课程的顺利实施,作业的变化与改革已经刻不容缓,历史开放性强,涉及范围广,对作业的设计更应该加紧改革的步伐。

长期以来,传统作业被视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而历史常常被视为一门“副”课,所布置的作业更是得不到学生积极的响应。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如何有效地设计作业,适应历史新课程的教学?以下是我的一点见解。

一、作业设计有助于巩固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作业设计强调的是历史基础知识的巩固,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学习,我们基本的落脚点在于能够反映人类求生存、求发展而进行创造活动的知识上。从知识掌握程度来讲,这是为今后学习提供一个基本的起点。依据当代认知心理学理论,一般分为陈述性知识和陈叙性知识,前者指做什么,后者是怎么做。在“词汇项目题”中,通过简述两个历史名词,巩固陈述性知识;接着,要求以固定格式再回答两个历史名词。这里反映了陈述性知识开始向陈叙性知识转化。例如,有一道关于中国人类起源的作业,教师要求学生可以对原始人群生活的时间、地点、名称等的思考,从而引出劳动创造人之说。

二、作业设计有助于开展探究性学习

新课程改革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从独立学习转向了合作学习;学生的学习状态发生了变化,从接受学习转向探究式学习;学生的学习目标发生了变化,从重学习结果转向重学习过程。在“解决问题的作业”中,作者可以提一些小问题,引导学生层层深入,逐步拉近历史与现实的时空距离,感受历史的继承性和趋向性,使学生在学习训练中领悟历史对现实的借鉴性和史学本身的感染力。如在讲隋朝大运河时,可以联系今天的京杭大运河,通过对隋大运河“3+4+5+6=1”趣味数学的提问,学生很快掌握了隋大运河的有关知识。这里的探究体现了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探究,注重了学生对问题自主分析能力和对知识再生、再创性能力的培养;渗透了对学生历史情感、历史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三、作业设计有助于渗透情感体验

新课程目标提到并且强调了责任感和使命感问题。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是对自己肩负的责任与使命的一种强烈的自觉意识以及随之而起的崇高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而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又应该是“润物无声”,如盐入汤中,有味而无形。对于历史学科而言,这是非常好的教材。爱国主义的教育,如中国古代抗击外国侵略的戚继光、郑成功,中国近代抗击外国侵略的林则徐、左宗棠、邓世昌等英雄的事迹都可以在课堂上利用问题的形式提出,并加深学生情感的教育。

四、作业设计有助于培养历史思维

1.历史学科的思维

即表现为阐述历史的一般性思维方法,进一步则为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比较和评价的逻辑思维;更进一层表现为具有现实的社会价值,即“鉴往知来”的功能。创新思维指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表现为学生能采用历史上人们从来没有采用的方法解决教学或生活中的问题。“创新是一个民族不竭的灵魂。”有效的作业设计的最佳表现是创新思维的培养。例如,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精神和操守,对当今的你有何启示?假如你是抗战时期的青年学生,你会怎样支持抗日等,都是有创新思维的因素在内。这样的训练不仅使学生对历史的认识与理解更加深化,还能引导学生形成高尚的情操。

2.设计口述型作业,让学生多“说”

重视学生说的能力,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学生对同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或不同表达,教师都要加以重视,教师要善于在学生说的内容中挖掘其闪光点,及时予以表扬。

例如,学完辽、宋、夏、金、元这段历史后,可设计出:中华文明是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说过:“古往今来,每个民族都在某些方面优于其他民族。”请你举例说明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贡献。这样的口述型作业,也是一道典型的开放性作业题,答案与内容相当丰富,体现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华文明是各个民族共同创造的”的精神,学生可以任意说出一个历代少数民族杰出人物的功绩,并结合史实发表自己的见解。

3.设计手工型作业,让学生多“动手”

对于初中学生,他们对于历史这门新的学科,有一部分学生还是有些兴趣的,因此,在七年级时利用课本中的活动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动手能力。如彩陶制作,让学生利用假期,用陶泥、面粉、橡皮泥等原料,模仿远古的人类制作他们的生活用具,加深学生对于远古人类生活的了解。又如,讲到隋朝大运河时,鼓励学生动手画隋朝大运河示意图,加深对该课知识点的掌握。

4.设计收集历史的能力,让学生既动手又动口

在历史课本中,有一个收集身边的历史的活动课,因此充分结合该课,让学生网上搜索有关浦城的历史及听取年长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老人对浦城典故的讲述,让学生自行整理,包括地理位置、风土人情、特产、小吃等方面的阐述,加深学生对家乡的印象,从而达到既有兴趣又教育学生爱国的目的。

总之,新课程下的历史作业变成课程动态的一个延伸,但这种延伸不是机械地重复与叠加,而是对课程意义重建与提升的创造过程。对于学生而言,新课程下作业的形式将更加多样化,内容将更具开放性,给自己展现个性和能力提供一个更为广泛的空间,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搭建一个更为广阔的舞台。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新课程下,只要我们能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巧妙地设计社会作业,我们的学科、我们的学生、我们的历史教师都会随着新课程一起茁壮成长。

初中历史课程理念篇6

论文摘要:20世纪末,我国启动了新一轮课程教材改革,作为历史教师,如何在新课改中把握好教学方向,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成为目前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现实历史教学的实际状况与新课改的冲突,明确作为历史教师应该建立起新的教学理念,展开具体教学实践策略的分析与探索。

新课程改革为历史教学树立了新理念,提出了新要求,中学历史教学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中学历史教师应积极、迅速地反思过去和现在的历史教学,理解新的历史课程理念,建立起新的中学历史教学观。

一、中学历史教学的实际状况与新课程理念

当前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着一些巫待解决的问题。反映在课堂教学上就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默默无声地听。历史课堂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过于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和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反映在考查方式上,则是侧重于考查学生对历史事实的记忆。学生认为历史就是时间加地点加人物,以为学历史就是背这些琐碎、枯燥、死板、乏味的文字。上课勾教材,课后对教材,考前背教材,考完扔教材成为中学生历史学习的主要环节。其实历史不是史料的堆积物,学生不用记住所有的细节、时间、地点,就像一个聪明的木匠并不常常随身带着斧据,修水管的人也不常常扛着铅管。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探索问题、总结历史学习方法。我国新一轮历史课程改革确立了崭新的理念:在课程目标上突出体现知识性、能力性、情感性;在历史学习的内容上强调现实的、有意义的教学内容;在历史学习的方式上强调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在教学评价体系上强调目标多元化、方法多样化并充分考虑和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学生成为历史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历史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二、新课程下的中学历史教学实施策略

(一)树立多元化的三维教学目标

新课程理念下,历史课程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方面树立其多元化的三维教学目标。多元化的三维教学目标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主要表现是从学生学习历史的全过程、学生的人格发展的视角确立并提出目标要求的。无论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都是站在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立场上进行阐述的。一个教师只有胸怀育人的大目标,把知识教学、能力培养、情感教育结合起来,才能汇成一股推动学生天天向上的巨大影响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二)建立互动型的师生关系

历史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要建立互动型的师生关系,首先要求教师转变三种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成为动态的研究者。其次,要求教师以新角色实践教学。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曾说:“如果你是教历史的,你的教学任务首先要注意,在你的课堂上,听讲的不是什么抽象的学生,你应该看到,你面前是具体的,活生生的,独特的人们…这些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抱负和干劲。这一点极为重要。因为只有当人们有了活生生的个性时,思想的热血才能沸腾起来。”这要求教师破除师道尊严的旧俗,与学生建立人格上的平等关系,走下高高的讲台,走到学生身边,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与交流;要求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和探索,鼓励他们主动自由地思考、发问、选择,努力当学生的顾问;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从学生的知识状况和生活实际出发,灵活变换角色用“童眼”来看问题,怀“童心”来想问题,以“童趣”来解问题,共同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学习伙伴;要求教师与学生建立情感上的朋友关系,使学生感到教师是他们的亲密朋友,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一旦课堂上师生角色得以转换和新型师生关系得以建立,我们就能清楚地感受到课堂教学正在师生互动中进行和完成。

(三)引入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历史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时,要注意与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能引起情感共鸣的事件进行穿插。例如一位历史教师在讲授《两极格局的形成》时,给学生穿插了一个小故事。故事的名字叫《您好!爸爸》:1961年8月12日,星期六,住在东柏林的母亲西尔维娅带着4岁的女儿来到西柏林看望父母。她做梦都没想到,第二天醒来后,一道墙从此分开了他们的家庭。她的丈夫,孩子的父亲还在那边,孩子想念爸爸,妻子思念丈夫,没有别的办法,西尔维娅只能每天下午抱着孩子来到墙边,来到能看到丈夫下班时经过的地方,向墙的那边张望,孩子只能远远的向路边的男人大声喊“您好!爸爸”。听完这个故事,不用教师多说,学生已经深深感受到美苏冷战对第三国造成的影响。引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的感知历史、学习历史,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展开参与性的教学过程

初中历史课程理念篇7

关键词:历史教学;衔接;高中课改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1-0070-01

谈到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这似乎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每当高一新生入学之时,每个学校每门学科都会安排一定数量的课时数来进行初高中阶段的衔接教学。但自此以后,初高中教学就开始分道扬镳了,变成两个互不相属的独立体系了。在此,笔者想结合自己曾在初中阶段实施新课改的经验,从课改的角度来谈如何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

一、加强初高中历史教学在课程理念上的衔接

高中新课程改革是在初中课程改革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是与初中新课程改革一脉相承的课改体系,都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导下实施的课程改革,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课程的性质、课程的理念、课程目标、实施建议等部分的表述上有着诸多的一致,这就说明了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并不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它们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是在初中阶段原有基础上的提升,它们之间是一个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为了避免初高中学习内容的简单重复,因而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学习内容的安排上侧重点有所不同。初中阶段是以主题呈现的方式,主要是让学生去认识和了解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而高中阶段则采用专题呈现的方式,把古今中外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按照不同的专题组合到一起,加强了历史事件的纵向与横向之间的比较与联系,进一步阐明人类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和发展规律。在能力要求方面,初中注重的是对历史学科基础知识的考查,而高中则注重的是对学生基础学力的考查,更加注重的是学生学习历史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正是基于初高中课程改革中的联系与区别,因此,我们首先应当关注的是初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理念之间的衔接教学,以便于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开展与实施,更好地推动高中新课程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目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已出现了很大的变化,课堂教学的形式活泼多样,学生参与意识明显增强,师生关系变得十分融洽。那么在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应如何实现初高中历史课程理念间的衔接呢?这就要求我们广大高中历史教师首先要加强学习,更新观念。平时要多花一些时间去学习与新课程改革有关的文件和理论著作,了解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不断加深对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理解。其次要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摸索与创新。实现初高中历史课程理念的衔接,就是要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关注学生的发展需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成长,关注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素质的全面提升等基本理念。

二、加强初高中历史教学在课程内容上的衔接

加强初高中教学内容的衔接应当贯穿于高中新课程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而不仅仅局限于开学初的短短几周内的时间里。虽然初高中历史课程的内容及其呈现方式有所不同,但并不意味着初高中历史学习内容间没有任何联系。相反,我们高中阶段所学的许多内容都是以初中阶段所学内容为依托的,有些内容对学生来说并不完全是陌生的,而是似曾相识甚至是非常熟悉的,只不过初高中阶段对某一历史事件学习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而已。

怎样才能做好初高中内容的衔接呢?首先我们的教师要了解熟悉初高中历史教材。其次要了解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某一历史知识的教学要求,了解以前历史教学中对学生所学历史知识要求掌握的程度,以便于教师在具体教学中把握好分寸,正确地分析和处理好学生的学习水平与学习要求之间的关系,以免课堂教学中出现所谓的“冷场”现象。第三,教学之前要了解学生对以前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以便于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对新知识教学进行适时与适当地补充,为学生下一步对新知识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了避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产生脱节现象。

三、加强初高中历史教学在教学方式上的衔接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能否实现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直接关系新课程改革的成与败,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素质教育能否深入推进的关键因素。

加强初高中教学方式上的衔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对高中历史教师的新课程培训。二是加强高中新课程教学的交流。三是高中历史教师要有大胆改革和不断创新的精神。

初中历史课程理念篇8

一、前言部分论述的比较

在前言部分的开篇词中,老课标提出的是要通过历史教育“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传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新课标提出的是“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是时展和社会前进的需要,也是青少年自身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需要”。两相对比,可以看到,老课标重视的是历史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而新课标重视的是公民教育和学生的成长需要,侧重点是不同的。此外,在开篇词中,老课标也提出了通过对历史多样化的学习,“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而新课标的表述为:“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提高综合素质,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不但重视的是学生自身的发展,符合初中生心理和生理特征,而且提出“历史的角度”一词,注重的是从历史的本身来考察社会发展和感悟人生。

二、课程性质论述的比较

老课标一开篇就是从初中必修课程的角度来强调历史的课程地位,但是新课标却从人文社会科学的角度加以强调,由此可见,老课标重视的是课程设置,而新课标重视的则是历史作为人文课程本身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两个版本的课标编写理念的不同。这点也体现和贯穿于新课标本身。老课标的课程性质概述得非常简略,最后归结于历史课程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养成,其表述较抽象且不够具有学科的特殊性。而新课标对课程性质的表述比较具体,强调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教育,并将其学科特性分为四个方面,分别为: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与综合性,并将老课标中的“国际意识”一词改为“国际视野”,从词性上分析其词的外延更为宽泛。而这四个方面分别从四个层次上表述了历史课程的性质:思想性是树立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基础性是以普及历史知识,形成历史意识为主;人文性是表现历史所特有的人文教育功用,是形成学生正确价值取向的方面;而综合性则是重视历史与现实结合的作用。从新课标对课程性质的具体解读我们可以感受到,随着历史理论的不断进步,我们的课标编写也在不断成熟,不但重视历史学科的学科特性,而且更注重站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心理水平的角度去考虑。

三、课程基本理念论述的比较

老课标对编写理念的表达是:“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发挥历史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从老课标的课程理念可以看到,老课标在大的范围内是要求以学生为中心的,但重点是放在学生的历史知识学习和历史的道德教育功能。而新课标在课程理念中分别列举了四个方面。与老课标明显不同的是,新课标明确提出“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及首次提出了“正确的价值判断”理念。这就告诉我们,不但要教历史书,而且重要的还在于育人,在于思维的训练。此外,在初中历史学习的要求上,以“普及历史常识”、“初步具备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为主,这一标准比起老课标显然在历史知识的掌握上有所降低且更加具体,在评价体系上也给予了教师更大的自,要求创新和发展。

四、课程设计思路的比较

初中历史课程理念篇9

一、初中历史引入生活化理念的重要性

“历史是凝固的现实,现实是流动的历史。”历史作为认识过去、认识人生以及认识社会的学科,新课程理念明确提出初中历史教学需要与现实生活进行有效的联系,真正彰显生活化理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简称《纲要》)提出,进一步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现代社会以及科技发展的有效联系,高度重视学生兴趣与经验方面的培养,竞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参考上述理念,各个学科都应当重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主动面向生活并为生活应用服务,进一步增加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方面的教学内容。所以,对初中历史教学来说,基于《纲要》提出的理念及历史课程标准提出要求的标准下,必须要将生活化理念引人到初中历史课堂中,构建生活化的课堂让学生去学习并领域历史知识,进一步提升学生总结历史知识经验,并将其应用现实生活的能力,使得学生能够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进程中去学习相关的人生意义与价值。

二、生活化理念在初中历史教学的应用途径

(一)制定生活化教学目标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进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以及引导者,教师本身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产生着或间接或直接的影响。要想真正将生活化理念应用于初中历史课堂中,教师首先需要树立正确的生活化教学理念。生活化教学理念主要包含教师关、学生观以及课程观,教师应当以身作则,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生活化教学观。与此同时,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需要将态度与情感、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进行有效的整合,所以教师还应当制定具有生活化理念的教学目标,充分考虑上述几个方面的集合,不仅需要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又需要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学习历史这门俄科目的方法,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通过生活化理念的应用,使得学生能够获得情感方面的体验,真正感受到生活化理念的重要性。

(二)挖掘生活化历史教学信息

许多初中生埋怨历史所涉及的知识体系过于庞大,非常容易把不同事件对应的地点与时间弄混淆,历史知识本身往往理解较为困难,记忆也非常困难。从客观层面来看,初中历史知识中涉及的许多内容的确有点偏离初中生认知水平与现实生活。然而我们也需要意识到,初中历史知识中仍然有许多知识与学生所熟知的生活实际存在密切的联系。对教师来说,应当充分利用这点,主动挖掘初中历史中具有生活化的教学信息,让学生通过请教长辈、家人等方式,通过该种方法多层面掌握与初中历史教学相关的实际情况。例如,在进行“抗美援朝”教学的时候,学生本身对该历史不够了解,但部分学生家中的长辈可能在年轻时参与过“抗美援朝”,亦或是长辈较为了解那个历史阶段的相关资料。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过程中,不仅需要让学生主动利用书籍、互联网去进行检索,还应当让学生主动去社会中了解情况,通过现实生活中去倾听别人的讲述,能够进一步加深知识的印象。如此,学生不仅能够有效掌握收集资料的方法,同时还能够将一些不了解的历史知识与自身现实生活进行密切的联系,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三)引人生活化教学模式

1、情境体验

通过创设相应的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中演绎对应的历史剧,进行现实生活情境的模拟,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知识。比如,教师在教学《张赛通西域》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编研张赛向刘彻告别的情境,故事对白与情节都安排学生自由发挥,但必须基于历史情况。通过提前安排,让学生提前整理有关的历史资料,当中一人扮演张赛,一人扮演刘彻,另外其他人扮演随从,然后进行对话模拟。在学生表演的过程中,学生会主动去探究张赛去西域的历史背景与主要目的,能够自然而然的将自身带人到当时的历史情境中,使得遥远的历史情境能够得以再现。通过上述这种对历史情境的演绎,能够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通过教师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性,能够给予学生展示能力的空间,不仅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创造性与主动性的发挥,同时能够让学生这个过程中进一步感知历史,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同时又能够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提升,可谓一举两得。

2、引人生活热点

将历史与现实生活进行有效的联系,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同时也是生活化历史课堂的基本需求。对教师来说,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引导学生去关注现实生活,能够从历史的层面去针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而在学习探究一些历史问题的时候,教师还应当主动寻找其与现实生活中的共同点,通过主动引人生活热点,去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知识。比如,在进行《收复新疆》教学的时候,当教师讲述到左宗棠收复新疆所面临的复杂局势,教师则能够利用新疆近年来的暴力恐怖事件进行讲解,通过学生所熟知、关心的热点事件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得学生畅所欲言,主动投人到讨论中来。讨论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谈一谈祖国统一究竟面临怎样的国际形势,该如何去面对这种复杂的形式。如此,同时将生活热点的引人,使得学生能够自然而然的将历史事件与现实生活进行联系,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能够主动将暮光投向现实生活,并通过进一步的思考、研究,使得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进行更为紧密的结合,真正让学生去关心历史、关心现实。

(四)组织社会实践拓展

初中历史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知识的状态,针对历史的学习也仅仅在于简单的记忆,没有深人了解历史真正的含义。因此,初中历史生活化教学不仅是针对课内,还应当进行适当的课外延伸,即组织学生走进生活,主动参与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从实践活动中深人理解历史这门科目的深层次意义。比如,在进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按照学习小组的方式,分组调查当前的生活与二十年前的生活情况,具体的对象不做限制,可以是小区中的老人,也可以是父母,然后让各组学生进行讨论总结,最后全班共同分享。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能够真实感受历史教材中所涉及的内容,进一步了解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有效加深学生记忆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有效性与真实性。

三、结语

初中历史课程理念篇10

关键词:初中历史;活动课;实施;策略

初中历史活动课是在课程支撑的基础之上,以活动为学习载体,让学生为课程主体进行创造性、开放性以及独立自主学习的新的教学模式。

一、初中历史活动课程存在的问题

当下的初中历史活动课情况不容乐观,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对初中历史活动课不够重视

长期以来,学校和教师都只重视自身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忽略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存在着如果让学生作为主体能不能有好效果、时间把控等方面的顾虑,没有真正对历史活动课进行正确的认识。

2.形式杂、结果差

初中历史活动课倡导的是有效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而不是现在有些教师为了活动而纯粹活动,把讲笑话、说故事、表演、辩论等形式“一锅烩”,完全只追求形式而不顾结果;另一些教师则对新的教学方式认知不够,只进行探究型的活动,其他教学内容则沿用传统方法,同样活动课的结果不理想。

3.活动主体本末倒置

初中历史活动课是秉承以活动促进发展的理念,以“人”为本,让学生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之下,通过思考、活动进行探索和实践,在活动中体验历史、感知历史,从而得到全面的发展。但有的初中历史活动课仅仅只是教师在活动,学生没动,并没有发挥其主体作用;而有的教师则完全放手让学生开展活动,没有明确的活动目的,同样达不到活动效果。

二、初中历史活动课程实施的策略

1.从观念上重视

各初级中学应该自上而下从观念上彻底改变,重视初中历史活动课,学期开始前制订历史活动课教学计划,做好合理的课时安排,定期组织一线历史教师对历史活动课的效果以及方式方法进行专题讨论,完善历史活动课所需要的配套基础教学设施,抽样调查学生对历史活动课的意见和建议,针对性调整。在初中历史活动课的教学中,教师应该事先准备、认真组织,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积极参与。

2.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

教师要通过不断的自我学习和参加培训来提高自身的素养,研究并开发历史活动课的课程资源;在课程的开展过程中,把工作重心放在对学生的正确指导和引导上。

3.根据实际需要设置课程

(1)整合教材与历史活动课

教师通过对历史教材的认真研究,将其与历史活动课的内容进行有效整合,让学生在丰富的历史活动过程中对历史知识进行学习和理解,提高教学的效果。

(2)针对学生能力制订历史活动课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历史活动课的形式和内容,以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可以通过对教材的针对性处理,设置形式多样的小活动,让学生在进行历史活动的过程中学习历史知识,锻炼和提高自身对历史的分析和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初中历史活动课需要师生一起学习和发展,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对历史课程进行学习,让学生提高学习的兴趣,激发人文情怀。学生也需要思考在历史活动课中自己所受的影响。只有这样,初中历史活动课才能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才会更加有意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