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高中语文教资要求十篇高中语文教资要求十篇

高中语文教资要求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09:56

高中语文教资要求篇1

关键词:开发;课程资源;教师;新要求

1语文课程资源和对教师的建议

1.1语文课程资源的内容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一文中有这样的表述:

(1)高中语文课程要满足多样化和选择性的需要,必须增强课程资源意识,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方面的语文课程资源,应积极利用和开发。

(2)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

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1.2对教师的建议

语文课程资源的这一改变,必然对教师的教学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语文课程改革的成败,最终取决于课程实施的主体――教师对课程的理解、把握、开发和利用程度。

还是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一文中对教师有这样的建议:

“教师和语文课程同步发展,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和其他有关资料。”

“教师要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继续学习,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养。”

“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参与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建设,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果说以上的要求是明确的、显性的,那么它隐性的要求,根据笔者的理解,还包括“二性”、“三能力”。

2教师需要具有两大性

2.1语文教师要有开发和利用语文教学资源的紧迫性

作为语文教师,大家都清楚,语文教学越来越辛苦,学生的学习也越来越辛苦,但学生的语文素质、综合能力却没有得到提高。有的学生上课时,昏昏欲睡,回答问题不知所云,但一说起他感兴趣的话题,却能滔滔不绝,头头是道。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语文教学长期以来把教材视为唯一的课程资源,很多内容脱离学生实际;另一方面教师为了学校的升学率,把教材上的知识点要求学生不断地重复地进行枯燥、繁琐、机械地训练,其结果严重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阻碍了学生语文素质的发展,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要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除了不断改进、不断探索编写语文教材外,更重要的就是要根据新课标要求,积极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应该为学生精心设计学习需要的丰富多彩的图书教材、视听教材、电子教材、网络教材等等,使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分享这些资源,拓展他们的视野,强化情感体验,实现与生命的对话,以提高语文教学效益。这样,语文就不再是一门面目可憎的“死教材”,而是一幅流动的、新鲜的、具有活力的、适合学生兴趣和个性发展的风景,自然的,学生就会喜欢语文课、爱上语文课,并能主动地去感受、学习语文。

可见,只要我们教师有一种强烈的开发和利用语文教学资源的紧迫性,积极发挥丰富的语文教学资源,语文课才会成为一道每个学生喜欢的文化大餐。

2.2语文教师要有开发和利用语文教学资源的敏锐性

语文课程资源有死活之分,即使是课外的,也同样如此。图书馆、博物馆、自然风光、文物古迹等,对本地学生来说没有什么新鲜感,它就是“死”的,学生兴趣不浓。只有那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新鲜的事例和重大事件,对学生的吸引力无疑会更大,它就是“活”的,因为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或孩子对新鲜事物的敏感度和接受能力是最强的。

教师要充分这一心理,即时抓住生活中发生的情景和事件,善于发现并且抓住生活中一切可为语文教学所用的材料,用作语文教学的资源,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能力,学习就不再是一项枯燥无味必须要完成的义务,而是一种乐在其中的有趣的活动了。这就需要我们的语文教师具有强烈的教学机智和敏锐性,及时发现,及时引导,及时利用,让丰富多彩的生活和日新月异的世界走进语文课堂,走进学生的心田。

3教师要提高三个能力

3.1整合的能力

语文教学的资源与生活相等,教师面要把原生态的、没有头绪的语文课程资源,转化为语文教学资源,就必须需要有整合的能力和水平。整合的内容包括:课内教学内容与课外教学资源的整合,显性的资源与隐性的资源的整合,语文课程资源与实践活动课程的整合,零散资源与大块资源的有机整合,传统资源与现代教学资源的整合。整合还需讲究整合的方法,如主题整合、专题整合、人物整合、时代整合等。以绍兴为例,如讲鲁迅作品,就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参观鲁迅故居,了解鲁迅的方方面面,然后,通过或主题,或专题、或某一人物类型等整合方式进行课堂互动教学或专题研讨课。

3.2优化的能力

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是一个学习中的各因素的组合、配置和不断优化的过程。在开发利用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注意课程资源的系统优化以及各要素的合理配置,相互协调运作,实现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经济高效。我国学者吴刚平曾经指出,从课程理论的角度讲,至少要经过教育哲学、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三个“筛子”的过滤才能确定课程资源的优化和开发价值。

所谓优化,就是指优先性、优效性。优先性要求在众多资源开发利用中分清轻重缓急,先后有序,形成递进序列;优效性要求开发利用的高效率和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资源的教育价值,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个性差异等不同的学习需求,通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能切实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

3.3实践的能力

要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教师必须亲自参与,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本身就是课程资源,是最具生命性和创造性的课程资源,是课程开发的设计师,课程整合的工程师,课程优化的验收师。

教师的实践能力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亲自带领学生积极参与课程开发。无论是自然风光,还是人文资源,无论是实在的纸质资源,还是广阔的网络资源,教师都要做好指导、收集、体验工作;二是积极开展课程资源的研究工作。通过学习研究,从理论上认识课程资源的概念、性质、种类和存在状态,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的程序、步骤与利用方式。通过实践研究,学习和吸收国内外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中总结出的实践经验,结合本地、本校实际,开拓性地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在更高程度上构建起开放创新的、充满生机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育部制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高中语文教资要求篇2

论文摘要:通过问卷调查发现,用人单位对会计专业毕业生外语能力的要求正在逐步提高,但是现行的会计专业的双语教学安排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应提高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改革现行教学模式,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外语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引言

我国加入wto后,国际资本不断涌入,很多国内企业也开始实施“走出去”战略,对境外进行各种直接或间接的投资。这就要求会计专业毕业生不但要掌握财务会计专业知识,还应具备一定的外语交流能力。

原有课程体系中的外语教学安排,即公共英语加会计专业英语的模式,已不能满足新形势的需要。2002年3月,通过对我校2001级学生按英语水平前50名和综合成绩前36名进行选拔,我校会计学专业组建了一个试点班,进行会计双语教学的初步尝试。[1]从2003年开始,我校对部分会计专业学生进行中外合作培养,至今已招生五届。截止目前,中外合作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普通会计专业并无明显区别,只是中外合作会计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采用英文原版教材进行双语教学。这种教学安排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按照现行课程安排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能否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或者说,现行课程安排是否需要改进,以及如何改进,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由于2007届中外合作会计专业毕业生刚走上工作岗位不久,现在通过毕业生工作情况的调查反馈来对上述问题予以回答还为时尚早。但是,我们仍然认为,中外合作会计专业双语教学已经进行了4年,有必要对照就业市场的需求,对现行教学安排作一个初步的评估,以便我们及时总结经验,为进一步提高教学工作质量寻找新的突破口。因此,笔者设计了《会计专业毕业生外语能力需求结构》的调查问卷,于2007年暑假期间,走访了36家位于马鞍山市的外资企业,希望能了解外资企业对会计专业毕业生外语能力的要求。

二、调查总结

笔者对36份调查问卷运用简单的统计方法进行了分析,现总结如下:

(一)近几年来用人单位对会计人员外语能力的要求有所提高

我校从1988年开始招收会计学专业本科学生,至今已有16届毕业生。从以往反馈的信息来看,前些年,用人单位较少关注毕业生的外语水平。但近几年来,情况有所不同,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招聘会计人员时,就要求毕业生出具大学英语四级或六级证书。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接触到的外文资料日益增多。笔者收回的调查问卷反映,历调查的36家外资企业中,有20家企业曾与外商签定过外文的合同文书,还有6家企业预期3年内将会有对外经济业务;有19家企业在经营中接触过外文商贸电函或招投标材料,有5家企业预期3年内将会接触外文商贸电函或招投标材料;有22家企业涉及到外文财务资料,有7家企业预期3年内将会涉及到外文财务资料;还有1家企业以英语作为工作语言。22家在经营管理工作中涉及到外文财务资料的企业,所涉及的财务资料在具体内容上存在很大差异:有的是外文的交易凭证和结算单据,有的是会计帐表,有的以境外母公司的管理和内部控制制度为主,还有的是财务预、决算材料等。

(二)加强会计专业学生外语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教育部2001年颁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oo1]4号)指出:“在进行双语教学时,高新技术领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以及为适应我国加入wto所需要的金融、法律等专业,要先行一步。”我们知道,现代金融的核心是把分散的储蓄变为投资。投资者购买证券的前提条件是能通过阅读证券发行方的财务报告,评估投资的安全性及获利能力。会计工作所提供的信息可以帮助解决资本需求者(企业)和资本供给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降低资本市场的交易成本。会计因此被认为是一种通用的商业语言,是信息沟通的手段。实际上,只有突破不同语种之间的障碍,会计才会真正成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会计双语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外语交流能力,还可以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国际会计惯例,开扩他们的专业视野,提高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据调查发现,当用人单位被问及“如果需要具备良好外语能力的会计人员,贵公司的选择渠道是什么”时,36家被调查的外资企业中,有25家企业的回答是“录用具备专业外语能力的会计专业毕业生”;有7家企业的回答是“遴选内部财务人员进行外语能力培训”;只有4家企业的回答是“从外部招聘有工作经验且具备良好外语能力的会计人才”。原因不难理解,当企业需要具备良好外语能力的会计人员时,从内部遴选人员进行培训,会受到现有会计人员自身条件的制约,选择范围十分有限。如果从外部招聘有工作经验且具备良好外语能力的会计人才,企业将不得不支付高昂的人力成本。因此,招聘具备专业外语能力的会计专业毕业生自然成为用人单位的理性选择。此外,当我们进一步问及“如果贵公司的选择渠道是录用具备专业外语能力的会计专业毕业生,贵公司愿意支付明显高于一般会计专业毕业生薪酬水平的工资吗?”25家企业中有14家企业表示愿意支付超过一般会计专业毕业生薪酬水平50的工资;有8家企业表示愿意支付超过一般会计专业毕业生薪酬水平一倍的工资;只有3家企业表示不愿意支付超过一般会计专业毕业生薪酬水平的工资。可见,加强会计专业学生的外语能力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三)现行的双语教学安排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

高中语文教资要求篇3

关键词:乡土文化资源;高中英语;课堂教学

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融入乡土文化资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高中生对于乡土文化有着较大的兴趣,希望能够了解乡土文化。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融入乡土文化资源,能够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提高高中英语课堂的教学效果。

一、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融入乡土文化资源的重要意义

1.弥补现行英语教材的地方特色缺陷

作为英语课程资源的核心内容,英语教材对于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有着直接的影响。然而统一的英语教材具有一定的地方局限性,不能将我国的具体国情体现出来。为了弥补现行英语教材在地方特色方面的局限性,应该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积极融入乡土教材,从而使英语教材更加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2.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兴趣

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融入更多的乡土文化资源,能够使英语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从而充实英语课堂教学的内容。通过鲜活有趣的乡土文化教材,能够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3.对本地的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和发扬

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学生运用英语向其他地区和国家的人民介绍当地灿烂的历史文化,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扩大本土地方文化的影响力,吸引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本土地方文化。与此同时,积极运用英语乡土教材,有利于学生结合实际生活和课本内容,对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乡土文化资源融入高中英语课堂教学遇到的阻力

尽管乡土文化资源融入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融入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阻力。由于乡土文化具有突出的地域性,很难出台统一的英语乡土教材,只能靠本地一线教师自行编写英语乡土教材,编写的质量参差不齐。高中教师对乡土文化资源的开发能力有限,难以抽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开展这项工作。乡土文化资源融入高中英语课堂教学遇到的最大阻力就是应试教育的束缚,很多高中教师和学生都将提高高考英语成绩作为英语学习的唯一目标,缺乏对乡土教材进行开发和利用的动力。

三、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融入乡土文化资源的具体对策

1.编写高质量的英语乡土教材

为了发挥乡土文化资源融入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意义,必须编写高质量的英语乡土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要以学生的学习水平、教师的教学水平、学校的教学条件和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为基础,与当地的高等院校联系,将具有特色的本土课程资源开发出来,甚至可以开展跨学科合作活动。

乡土教材涉及历史、地理、语文、音乐、美术等各个学科,通过跨学科编写能够降低乡土教材编写的难度,节省一线教师编写教材的精力和时间。高中英语教师可以与其他学科教师合作,开发乡土文化网络资源课程库,在课程库中用中英文对照的方式介绍泰州地区的历史地理、文化传统、风土民情、嫁娶风俗、饮食习惯等内容。

2.高中教师要具备较强的乡土文化资源开发意识

我国地域辽阔,每个地区都具有鲜明的地区特色,难以编写统一的英语乡土教材,因此编写英语乡土教材的重任只能落到每一个一线高中英语教师的身上。这就要求高中英语教师具备较强的乡土资源开发意识,能够有意识地开发和利用乡土教材,学习和挖掘本地的乡土文化资源,并将其合理地转化为教学内容,对乡土教材进行不断地充实和更新。

泰州地区具有2000多年的历史,古有凤凰城的美誉,是长江沿岸一颗璀璨的明珠,汇聚了吴楚越文化的精髓,从秦代就开始建立城市。泰州市是江苏省的园林城市和文明城市,也是江苏省的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高中英语教师要有意识地去挖掘与泰州市有关的历史名人、文化典故、风土民情、当地特产等有价值的课程资源,并加以利用。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乡土教材的趣味性和实践性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英语乡土教材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教师应该进一步提高乡土教材的趣味性和实践性,抓住高中生的兴趣爱好来编写乡土教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要提高乡土教材的实践性,使学生能够进行体验式学习。

例如,教师可以抓住高中学生喜爱美食这一兴趣点,收集泰州市的长江三鲜、泰兴香荷芋、芜湖酱菜、米粉干这些美食的文字资料和图片,借鉴《舌尖上的中国》这一热播纪录片的形式,积极运用多媒体,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向学生展示这些美食,并用英文介绍美食和美食背后的故事,使学生在快乐和享受的过程中掌握英语知识。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选择一样自己最喜爱的泰州美食,并用英语撰写一个美食介绍,在课堂上举办“我爱泰州美食”英语演讲比赛。用这种方式可以鼓励学生用英语介绍家乡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使学生能够主动地挖掘文化资源,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主动性,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对中西方文化进行对比,例如,举办“如何借鉴肯德基、麦当劳等快餐的营销模式,对泰州美食进行推广”的英语辩论赛,使学生能够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进行文化学习,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本文以泰州地区的乡土文化为例,分析了乡土文化资源融入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意义。尽管当前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融入乡土文化资源仍然遇到了一些阻力,然而积极开发本地的乡土文化资源,丰富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内容,是新课程标准对高中英语教学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张爱琴.宁夏乡土教材的历史变迁:基于功能主义的视角[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04).

高中语文教资要求篇4

关键词:外语教师;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是一门科学,是正在不断发展的一个职业领域,旨在提升组织人力资源质量的管理战略和活动。外语教师是高校人力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高等学校培养人才和科技创新的基地。大力开发外语教师人力资源,提高学校的外语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建设一支富有创新能力的高水平、高素质的外语教师队伍,不仅是新时期高校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值得大学的决策者和学术界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

1外语教师人力资源开发的意义。

1.1外语教师人力资源开发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我国目前进行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能否取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从事英语教学的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教师自身的教学技能技巧、语言素质、教学理论水平、教学观念、教师的自主发展能力都是制约教学进步的因素。因此,教师是教育改革和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

1.2外语教师人力资源开发是外语教师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推进,外语工作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对外语工作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校外语教师是外语工作者的重要群体,集教外语、用外语、学外语三重任务于一身。面对客观的形势与要求,外语教师更需主动进取,增强自身实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大力开发外语教师人力资源,有助于提高外语教师自身职业发展意识和能力。

2外语教师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

高校外语教师是高校教学、科研和管理队伍中一支重要的力量,他们为社会国际化和教育国际化、为中西文化交流、为学校的改革、发展和稳定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目前,面向商业组织的人力资源开发理论与实践方法的研究层出不穷,但专门面向高等院校、针对高校教师,特别是高校外语教师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研究却相对较少。由于改革与实践者缺乏相关系统理论而大量照搬、挪用针对商业组织的人力资源开发方法和措施,忽视了高校教师诸多职业特性。一方面,高校外语教师主要服务于各个专业的基础教学,教学工作任务繁重,教学对象数量庞大,教学内容重复机械。且语言教学在国内不属于学科建设范畴而不受重视。由于工作压力大和科研条件不足,教师对科研方法的需求和热情受到影响,科研能力薄弱,亟需提高。另一方面,高校外语教师具备丰富的跨文化知识和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通过传授外语来培养人才的同时,也可以使用外语来创造各种成果。信息时代外语教师利用外语,这一认识世界的工具,去捕捉世界上出现的信息和学说,可以介入各门学科的建设和交流。外语教师利用外语向外宣扬中国文化,参与新的国际文化建构。因此,高等学校外语教师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是为教育和科研服务,有其自身的学术特点和规律。教师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须遵循科学发展观。[]

3外语教师人力资源开发的有效途径。

3.1转变观念,提高对外语教师人力资源开发重要性的认识。

我国外语学科在高校中往往处于边缘地位,高校外语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无论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文献研究表明,高校外语教师教育在实践上缺乏部级、省级总体规划、纲要和制度保障,没有专门的外语教师资格标准,外语教师教育被毫无差别地统一纳入了普通的高校教师教育中,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能体现外语学科的特点。对外语教师人力资源的开发应转变这一思想观念,必须充分认识到教师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教师是教学成功的关键”(williams&Burden2000),“教师的培养在任何教育体制下都是主导因素,它比课程、教学方法甚至教学内容更能决定教育计划的成功”(Freeman1941)。

3.2重视外语教师的职业发展。

外语教师的职业发展是实现外语课程与外语教学改革的关键因素。欧美各国都非常重视外语教师的职业发展问题,国外教学界有关外语教师职业发展的论着也为数较多,为语言教师寻求职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和实施方略。我国目前在该领域方面发展较为欠缺,需要引起进一步的重视。首先,高校外语教师的职业发展需要引起教学管理部门高度重视。学校领导及管理部门在更新观念的同时,要积极营造一种有利于教师职业发展的氛围,将教师职业发展摆在学校发展的首位。其次,外语教师本身应该提高自身职业发展的意识,积极进行自我建设。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教师的角色从纯粹的知识传递者转换为研究者。因此,教师通过寻求职业发展,有助于外语教师积极调整自身的职业角色。

3.3强化激励机制。

制定有力的激励政策。对外语教师应根据其教学实力、知识水平、敬业精神、教书育人、教学效果等多方面综合能力及综合表现实施竞争上岗。在财力允许情况下,提高外语教师的讲课酬金,加大教学竞赛的奖励力度,优先给予外语教师进修提高、出国学习的机会,大力支持英语教学的教改项目并提供充裕的科研经费等。这一导向将大大激发和调动广大外语教师的工作和学习积极性。完善教师评价体系。传统的教师评价是以奖惩、排序为目的的面向过去、只注重结果的一种终结性评价。在某种程度上统的教师教学评价体系挫伤了外语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学生的评价固然重要,但教师的自我评价从根本上来说是最重要的。发展性教师评价是以促进教师的未来发展为目的、面向未来的既注重结果又注重过程的一种形成性评价。只有当学生评价与教师自我评价合理有效地结合起来时,教学评价的结果才能是客观全面的,对外语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

3.4优化管理环境。

学校和企业一样,学校是否具有竞争力要看教师的师资水平和学校的管理水平。外语教师由于多年来受到外国文化教育和熏陶,文化倾向,即价值观、态度和行为,或多或少地会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不恰当管理手段可能会产生沟通上的误会,从而影响工作绩效的体现。管理者对外语教师受教育背景的理解,对其学科特性的掌握,对其特殊专业的尊重,对教师的心理满足、职业尊严感的培养,以及在组织中分担角色的认可,这些都能激发起教师的使命感、自豪感和责任感,使他们在教学中能得到成就感,在科研中收获创新的乐趣。管理者应积极改善外语教师教学、科研、生活的软环境和硬环境,创设发展的空间和平台。用政策留人、环境留人、感情留人,以此来激发外语教师巨大的工作潜能。[]

参考文献

[1]Bailey.pursuingprofessionalDevelopment:theSelfasSource[m].Boston:Heinle&Heinle,2001.

[2]FreemanSa.whatconstitutesawell-trainedmodernlanguageteacher?[J].modernLanguageJournal,1941(25):293-305.

高中语文教资要求篇5

论文摘要: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整合语文课程资源,创造生动有效的语文教学。”以新课程理念为依据,通过小学语文教学中对课程资源的整合探索,探寻出几个方法,以期能够拓展出语文教学的一片新天地。

新课程改革对课程资源的整合提出了要求,这也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认识到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重要性,并在教学实践中付诸行动。以下是本文对小学语文课程资源优化整合的几点认识。

一、充分利用文本资源,实现课程优化整合

在现行的苏教版语文教材中,所选取的文章大多具有文质兼美、内涵丰富的特点,富有较强的文化意蕴和时代气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课本只是一个范例。”所以,我们要求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能运用好这个范例,深入研究教材内容,从中挖掘出语文特有的人文因素,在语文教学中形成一定的特色。素质教育倡导教师应用好教材,因为教材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应利用语文教材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写作能力、综合应用能力等,加强学生对文本进行研读的训练。同时,教师要注重创设直观生动的教学情境,为学生融入文本内容提供条件,并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引导学生感知文本内涵,学习对文本信息的加工整理能力,以此来获取知识、拓展思维、获取审美体验,促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进步与发展。

二、合理调整教材布局,高效利用教材资源

通过对教材资源的优化整合,可以极大地节省教学时间,提高对教材的利用率,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际探索应用中我们发现,现行教材的布局安排以及知识的系统性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以增强文本的科学性与适用性。例如,在教学《学会合作》时,教师可以将文章结构进行详细解剖,甚至连课文中的过渡性语言都要进行详解,然后将文章一分为二,要求学生在其中添加与合作有关的正反事例,并添加开头与结尾,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既有效利用了教学资源,同时也增强了作文写作的科学性。

三、整合其他课程资源,呈现开放课堂文化

新课程教学改革倡导跨学科学习,这就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更高和更新的要求,要求教师深入研究教材,充分挖掘文本内容,加强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实现课程资源的优化整合,这也是各个学科课程的共同需求。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意识,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教师可以将不同的学科知识整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用优质的学习资源来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比如,语文与美术、音乐学科之间就存在相通的领域,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发现其中的共同点,加强课程资源的整合,实现各个学科之间的交融和渗透。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来实现语文和音乐之间的相互渗透,如,借助音乐来进行氛围烘托,渲染学生情感;通过音乐赏析,来释放学生情感;利用流行音乐,实施课堂导入等。尤其是在进行诗歌鉴赏时,音乐往往扮演了“引路人”的角色,可以带领学生走进诗人所描写的美妙意境,有效地烘托课堂气氛。例如,在教学充满浓烈思想情感的诗歌时,采取音乐导入可以将学生快速引入诗歌意境;在教学戏曲时,可以与音乐教师达成共识,实现音乐课程和语文课程的资源共享,不但有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高效完成了课堂教学目标。此外,美术课程中也包含很多可供挖掘的人文因素,加强美术与语文的课程资源整合,有助于实现课堂教学形式的图文并茂,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整合网络信息资源,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鼓励学生经常上网查阅相关资料,通过网络欣赏优秀文章,也可以在网络上发表文章等,这些方式都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能力;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学生消灭错别字,掌握标准发音;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可以加强语文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提供条件。

五、合理运用生活资源,搭建良好的课程平台

语文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体验知识,在实践中应用知识。例如,我们可以充分利用黑板报、学习专栏等资源优势,将学生的优秀作品展示出来;组织学生成立报刊社、文学社,并鼓励学生积极踊跃投稿;经常开展优秀文章的评选活动,让学生将自己的生活经历描写出来,以激发学生对家庭和社会的全新体悟等,通过以上方式,我们可以为语文教学搭建自主、开放、良好的课程资源平台。

总之,课程资源的合理整合,不但可以丰富教师的教学内容,而且有助于拓展学生的学习领域,实现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和民主性,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进一步加强研究,不断优化整合语文课程资源,促进语文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吕品.通向成功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的指南:读韩雪屏等主编的《语文课程教学资源》[J].中学语文教学,2008(07).

[2]王少元.语文教学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策略研究[J].宁夏教育科研,2007(03).

高中语文教资要求篇6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涉外性很强的经济类专业课程,推行双语教学是顺应该课程特点、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社会对国际经贸人才需求的需要。采用Swot分析方法从内部与外部两个角度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推行双语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发扬有利因素,避开不利因素,发现存在的问题,并从教学方式设计、教学资源拓宽、师资建设和考核方式改革方面提出建议。

关键词:

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Swot分析法;国际经济与贸易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涉外性很强的经济类专业课程,目前全国各大高校对该课程均已开展双语教学工作,但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因此,本文将借助Swot分析方法来分析《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推行双语教学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发扬有利因素,避开不利因素,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以期对我国未来《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学的发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推行双语教学的外部机遇

(一)顺应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随着全球科技领域竞争的加剧,各国开始意识到,只有拥有先进科技,才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众所周知,美、英等西方国家在科技方面占据世界前沿,采用英语直接获取先进科技成为最佳途径,因此,采用双语教学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方向。2001年9月,国家教育部下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4号),要求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外语教学课程需达到所开课程的5%-10%,此外,自2002年开始,教育部在对高校进行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工作中,更是要求a级标准中必修课双语教学授课的比例达到或大于15%,并且教学效果要好。[1]教育部对双语教学的日渐重视,对推动全国高校积极开展双语教学具有重大指导意义,为《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学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二)满足社会对国际贸易领域专业人才的需求

在经济全球化与贸易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国际贸易快速发展,社会对于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日益增加,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各校国贸专业的培养目标呈现两种趋势:一种更注重理论分析能力的培养,即对英语只要求普通四级,对国际贸易理论课程非常看重而对实训课时不作要求;另一种则更强调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即对英语要求专业八级,对专业课程实施双语教学并强调外贸模拟实习培训。调查显示,相较于前者,后一类学生更受就业单位的偏好、与进出口贸易单位的签约率更高、工作适应期更短。因此,为满足时展对国际贸易领域专业人才的需求,培养出既熟知国际贸易知识,又可以熟练使用英语进行国际贸易实践的复合型人才,成为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专业培养目标。为达成这一目标,就有必要在《国际贸易实务》等专业课程教学中采取双语教学,以满足时展对国际贸易领域专业人才的需求。

(三)符合本课程特点的需要

《国际贸易实务》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主要研究国际商品交换的具体流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涉外性。该课程中除了贸易术语、合同的磋商与签订、结算方式、单据和往来函电的制作撰写等均为英文外,大量的国际贸易规则、国际惯例也基本都为英文原版。虽然有翻译中文版,但法律条款经过中英文的翻译易出现晦涩难懂的情况,从而导致在国际贸易实践中贸易双方以及相关当事方对于所出现的争议无法正确引用。单一的汉语教学虽能让学生掌握进出口贸易流程,但学生却很难自如地用英文审核信用证、制作英文单据、进行英文发盘还盘,更谈不上用英文进行合同的磋商与签订、在出现国际贸易纠纷时采用国际惯例保障自身的合法权益。因此,了解《国际贸易实务》的英语知识,是学生进行国际贸易实践所必不可少的知识准备,也是本课程采用双语教学的初衷。

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推行双语教学的外部威胁

双语教学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因此教师需投入大量精力。相较于全中文授课教师,双语教师不仅要准备中文授课内容,还要花时间将中文内容转换成英文进行讲解,课下还要花精力搜集英文案例,备课时间大大增加,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但目前很多高校对双语教学认识不足,未认识到双语教学的重要性,没有对双语教学进行有效实施和管理,缺少双语教学激励机制,造成双语教学教师工作量增加但待遇却没有得到相应提高,双语教师双语教学工作积极性将大大受到打击。

(二)双语教学教学目的不明确

自2001年国家教育部提出要求对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采用双语教学,全国各高校响应号召,大量推行双语教学。但推行效果不佳,很多人对双语教学失去信心。究其原因,在于大家对于双语教学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没有明确双语教学的教学目的。双语教学教学目的在于培养既熟知专业知识,又可以熟练使用英语进行专业实践的复合型人才。其中,专业知识的掌握才是双语教学的重点,英语水平的提高只是双语教学的“副产品”,但目前很多高校单纯追求英语能力的提高,在课堂中大大提高英语比例,很多同学因自身英语能力欠缺无法顺利消化吸收课堂知识,学习积极性大大降低,无法很好的学习专业知识,本末倒置,造成双语教学效果不佳。

(三)师生存在畏难情绪

双语教学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非常高。[2]《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双语教学不仅要求教师熟知国际贸易知识、熟练使用英语,还要求教师掌握较高的课堂驾驭能力。双语教学无疑会加大教师的工作量和课堂教学的难度,造成教师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同样,双语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有较强的专业理解能力,还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英语听说能力。很多学生因为自身英语听说能力弱,无法理解课堂教学内容,学习积极性降低,对双语教学产生畏难情绪。

三、《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推行双语教学的优势分析

(一)有利于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国际经贸人才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出既熟知国际贸易知识,又可以熟练使用英语进行国际贸易实践的复合型人才。[3]《国际贸易实务》作为国贸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必然成为该课程的设置目标。如果对该课程采用单一的汉语教学,英语教学仅限于英语课,即专业教学与英语教学相脱节,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比较单一,懂专业知识的英语能力薄弱,而懂英语的专业知识欠缺,无法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但若对该课程采用双语教学,将专业教学与英语教学有效糅合,可以促使学生将英语作为语言工具掌握国际贸易流程,有利于培养出既懂专业知识又懂英语的高素质复合型国际经贸人才,从而推动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研究与创新能力

在《国际贸易实务》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普遍欠缺英文专业文献检索能力,究其原因,归根究底在于学生专业英文水平较低。而对英文专业文献的检索是开拓专业知识面的有效途径,更是进行专业研究和论文创新的必要条件,因此提升学生英文专业文献检索能力迫在眉睫。为提升学生英文专业文献检索能力,就需要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采用双语教学,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专业英文水平,从而可以轻松检索查阅英文专业文献,培养自身的研究与创新能力,掌握《国际贸易实务》的最新动态,形成良好研究成果。

(三)促进英语语言的学习

在单一的汉语教学中,专业教学与英语教学相脱节,造成学生对英语学与用的脱节。学生为了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而学习英语,英语书面能力毋庸置疑,但英语运用能力欠缺,更别提使用英语进行国际贸易实践。但若采用双语教学,将专业教学与英语教学相糅合,学生为顺利消化吸收课堂教学内容,必然主动提高自身英文水平,特别是英文应用能力。双语教学不仅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还产生英文应用能力提升这一“溢出”。因此,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采用双语教学,促进了学生英语语言的学以致用。

四、《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推行双语教学的劣势分析

(一)教学素材缺乏

《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除了教材之外,还需要大量案例、图片和相关软件的支持。但目前相关软件特别是英文原声视听材料欠缺,双语教材也存在颇多问题。具体来说,目前双语教材主要有三种:一是国外原版教材;二是国内知名学者所编写的英文教材;三是高校内部采用的任课教师自编的英文教材。[4]对于第一种,由于国内外课程设置的差异,国外没有《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因此该课程的国外原版教材很少,一般都是对《国际经济学》国外原版教材中的贸易部分截取而成。这类教材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内容上主要是对于贸易理论、政策与模型的推导,缺乏贸易实务内容;第二,价格普遍昂贵,只配备习题册,没有学生指导手册等教辅材料;第三,不符合我国国情,文化背景的不同制约学生对原版教材内容的理解。而对于第二和第三种,目前可选教材不多,总体上专业性不强,且存在英文鲜活性和地道性问题。教学素材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兴趣和教学效果,因此教学素材的缺乏必然会影响双语教学教学效果。

(二)双语师资力量薄弱

我国双语教学目前仍处于摸索阶段,双语师资力量薄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教学语言上,从事《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的教师大多是经济学出身,虽然具有很高的专业水平和较好的英文基础,但毕竟不是英语专业出身,没有受到长期系统的英语培训,听力和口语较差,因此要想正确把握中英文比例,流畅表达专业知识,将该课程讲得清晰明了,同时活跃课堂气氛,具有很大难度;第二,在教学方式上,教师大多采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辅的教学方式,将传统板书与Cai相结合进行“填鸭式”知识灌输,不注重师生互动,教学方式单一;第三,在教学经验上,大多高校没有专门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很多双语教师都没有接受过专门系统的培训[5],都是接到双语教学任务后,本着自愿的原则开始备课,缺乏双语教学经验,教学质量不佳;第四,在实践经验上,双语师资虽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但实践很少,甚至有部分教师从来没有从事过国际贸易实践,欠缺指导学生进行实践的能力。[6]

(三)考核方式存在缺陷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不同于其他一般专业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涉外性,因而对其的考核应与一般专业课程不同。但目前教育部未对其双语教学制定统一的考核方式,因此各大高校对其仍采用传统的“平时成绩+期末成绩”即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的考核方式。这种考核方式下,很多学生上课时缺乏积极性,不主动发言,甚至不上课,期末考试时完全靠突击通过考试。这种考核方式直接导致考试结束后学生什么知识都未掌握,更不用说将所学知识有效应用于实践。这不仅仅是《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学的一大弊端,也是中国教育的弊端。

五、提高《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学效果的对策建议

(一)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设计教学方式

虽然国外有很多双语教学方式,但考虑到我国国情,不能完全照搬国外经验。每个学校学生的基本情况存在差异,如果采用单一教学方式不符合实际,因此有必要根据学生个性,设计出具有各校特色并适合该校学生的教学方式。具体做法可以采用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事前调研,了解学生英语水平,根据学生英文基础分班因材施教,设计符合学生需要的教学计划,并在教学计划执行中关注学生反映,根据反馈信息进行相应调整。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为教学原则,将讲授、情境式教学、课堂讨论和角色扮演相结合,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的同时注重课外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二)实现教学资源多样化

为改善目前教学资源缺乏的现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以实现教学资源的多样化,从而改善双语教学教学效果。一是推荐学生浏览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相关的重要网站,如oeCD、世界银行、国家商务部网站等,吸取专业前沿知识;二是利用学校双语教学项目经费,引进英文原声贸易方面视听材料、国际贸易操作软件,使学生在提高英语水平的同时,掌握国际贸易具体流程;三是充分利用学校海外合作办学资源,寻找合适的国外原版教材,并大力鼓励英语知识与专业知识全面的教师参考国外相关原版教材,编写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材,以一本合适的国外原版教材为主、一本国内教材为辅。

(三)加强双语师资队伍建设

为提升双语师资水平,有必要建立双语教学实践的培养机制。对于双语师资的培养,首先是存量师资的提升,即对教师进行职后培训,将教师派到国内一流学校或国外进修,提高教师英文水平,加大教师梯队建设;其次是通过社会招聘的方式引进既具备良好英文水平又有外贸实战经验的复合型教师,并对其进行职前培养。双语师资培养的实现需要双语教学激励机制的支持,对双语教学师资的激励包含政府激励和学校激励两个层面。从政府角度,教育部有必要对每年的教师国际交流名额与资金给予支持,并给予《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建设项目资助经费;从学校角度,高校不仅应对双语教学师资给予工作量计算与津贴发放上的倾斜、教改立项的支持,还应在出国进修人员选拔上优先考虑双语教学师资。

(四)改革考核方式

为鼓励学生主动探求新知识,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有必要改革考核方式,从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个方面共同达到提高学生双语课学习积极性的目的。一方面,加大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设置多种参数指标,将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presentation的质量、师生互动率、学生的出勤率和课后作业等作为平时成绩的考核内容计入总成绩;另一方面,在期末考试中选择采用全英文出卷,简单的题目如选择题、判断题等客观题要求英文作答,较难的题目如案例分析题、论述题等主观题采用中文或英文选择性作答,但学生若采用英文作答会根据其英文准确度给予加分。

作者:汪颖颖单位:安庆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王若梅.1998年以来我国提高本科教育质量政策的回顾与反思[J].现代教育管理,2015(6)56-61.

[2]曾明.高等学校推进双语教学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9(1)48-49.

[3]陈鸣,邓荣荣.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6)119-120.

[4]赵楠.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的困境与对策[J].当代经济,2008(9)148-149.

高中语文教资要求篇7

关键词:双语教育双语教师队伍建设

双语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式正在全国高校迅速地开展起来。高校采用双语教学是大势所趋,是我国教育实现与国际接轨的必然走向。要适应国际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适应21世纪知识经济的挑战,21世纪的人才必须具有能用外语收集信息、处理业务的能力。这是参与国际竞争赢得国际竞争的必备素质之一。

一、双语教育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普遍存在学生信息闭塞、缺乏与外部联系的方法和途径的问题。具体来说,主要局限于因特网、图书馆和专业教师。其次,由于我国办学条件的限制,大部分高校图书馆资金紧张,藏书少,更新慢,在优先保证国内期刊杂志和专业图书订阅后,能够用于国外原版图书和刊物购买的资金已是寥寥无几。采用双语教学是引导学生了解世界和走向世界的重要举措,是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保证。双语教学能使学生了解世界科技最新研究方向和成果,增强学生把科研成果推向世界的能力。

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知识信息网络化的惊人进程、国内外高校之问的激烈竞争、学生的就业和发展,都要求我们以对学生将来负责,对国家负责、对学校的发展负责的宗旨,认真研究双语教学、创造条件有效地开展符合学校实际的多层次的双语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素质,使学生成为有竞争能力的更加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二、我国双语教育的特点

我国双语教育主要是指汉语/英语双语教育

(一)单语制国家里的双语教育

我国双语教育实施的社会语言环境是单语制,英语在中国是属于外语而不是第二语言。这与美国、加拿大双语教育的语言环境不同。

(二)我国的双语教育主要是汉语/英语双语教育

(三)以提高英语应用能力为目的的双语教育

我国的双语教育发生的背景是应对全球化社会的挑战、应对英语趋向国际通用语言的挑战和应对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要求。它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水平,是通过教学语言来促进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发展。我国的双语教育培养双语双元文化人才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国家、地区、学生个人未来的发展需要。这与国外源于种族同化、

文化认同、社会稳定等社会和政治需要的目的不同,如美国、加拿大。

三、双语师资的现状

自2001年教育部作出关于在高等院校开展双语教学这一重大决策以来,双语教学已成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热门话题,并已取得一些成绩。但从总体上看,我国高校双语教学还处在起始阶段。双语教学的推广,首先遭遇的瓶颈问题就是师资。双语教学对师资的要求相当高,双语教师不同于普通学科教师,除了有扎实的英语基本知识与听说读写的交际能力,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还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要能够流利地用英语表述专业知识、解析专业词汇。然而目前教师队伍中大多接受的是传统教育,虽然有扎实的学科功底,但缺少学科的交叉融合,学科教师不能全面驾驭英语。还有一些接受过系统训练的英语系毕业的英语教师,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都不错,却又缺乏相关的丰富的学科知识,特别是自然科学知识。在双语课堂上,英语只是一种表达工具,这就要求教师的外语水平不仅可以用来自由交流,还能讲解、辨析、例证该专业的教学内容与开展相关的实验、实践以及课外活动。总体来说,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中能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为数不多,教师能力单一,专业教师英语能力较差,普通英语教师又不懂专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职院校双语教学的开展。因此,从长远处着眼,必须尽早建立双语教学师资的培训体系。

四、从双语教育的特点看双语教师的专业素养

由于我国双语教育是单语制国家里实施的汉语/英语两种不同语系的双语教育,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双语教育的复杂性与特殊性,要求双语教师还必须具备宽厚的双元文化基础知识,即同时具备东西方文化基础知识。由于我国与西方国家在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文学艺术、宗教、饮食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双语教学中不可避免地遇到文化的碰撞。

双语教学绝不能理解为教师在课堂上经常进行语码转换(code-switching),即用两种语言交替讲课。只知道如何用两种不同语言词汇来进行互译课程术语的教师不能算是合格的双语教师。

五、双语教师队伍的建设

要实施双语教学培养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复介型、应用型的高级专门人才,必须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双语教师队伍。双语教师队伍的建设可从以下多种渠道途径进行:

(一)大学公共英语教师向专业英语的双语教学方向发展;

(二)专业教师的培训。在专业教师中选拔基础较好者进行英语培训,并从中选拔优秀人才作为双语教学的师资储备。

(三)对现今的师资进行优化组合和资源再配置,提倡英语教师和学科教师相结合。目前国内高校普遍存在的情况是英语教师不了解学科课程内容,而学科教师往往过不了英语关。要解决这个矛盾,可以让英语教师进入双语课堂,帮助学生解决学科课程中遇到的语言问题,这样就可以让英语能力稍差的学生也能从全英语的双语教学课中受益。

(四)对就业之前的师资进行正规和专门的职前教育、培养和训练。主渠道是通过普通高等学校的师范专业对教师上岗之前的英语及专业进行训练。

(五)实行双语教师专、兼职结合,校际流动,盘活现有双语教师资源,实现人才共享。在实行双语教学的初期,不同学校的师资力量各有偏重。为充分利用教师资源、引入竞争机制,可考虑教师跨校授课、学生跨校选课,实现资源更有效的整合。

(六)大力引进英语水平高,学科知识强的“海归”师资,发挥他们的作用,开展二级再培训。

(七)聘请外籍教师为客座教授讲授专业课或开设讲座。

在双语教师队伍的建设过程中要特别注重青年教师的双语教学能力的培训和提高,将青年骨干教师推到双语教学的第一线去锻炼。学校要更多地创造机会选派人员出国培训。让教师赴外进行中短期交流、学习。双语学习涉及到两种不同文化的沟通与交融,熟悉不同的文化有助于对原版教材的理解。实施双语教学决非是对时尚的追逐,而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各个学校应根据自身的条件不断探索,循序渐进,创建出有自己特色的双语教学之路。

参考文献:

[1]阎广文.“双语”教学的合理性与存在的问题[J].教研究与实践,2002,(1).

[2]胡壮麟.浅谈我国外语教学中的阅读课[a].胡壮麟:当代语言理论与应用[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3]双语教学打造未来传媒人才―清华大学国际传播中心主任李希光访谈[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02-04.

[4]王斌华.双语教学与双语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4.

高中语文教资要求篇8

摘要:英语教育一直是高职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本文通过分析高职英语口语教育教学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从学习兴趣和动机、网络教学资源、教师队伍建设和教材编排四个方面有效提高高职英语口语教育教学水平。

关键词:高职;英语;口语教学

一、引言

英语口语作为英语应用能力的重要技能之一,一直是高职英语教育教学的薄弱环节。《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1]明确指出:“强调语言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实际从事涉外交际活动的语言应用能力并重。”和“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同时,还特别强调了应紧紧围绕“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基本原则。因此,文章从从学习兴趣和动机、网络教学环境、教师队伍建设和教材编排四个方面有效提高高职英语口语教育教学水平。

二、当前高职口语现状分析

当前高职英语口语教育教学已经不能很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这直接导致英语课堂的费时低效以及学生不能适应未来职业的发展需求。(一)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动机存在偏差。从高职生源结构和质量可以看出,高职生普遍存在英语底子薄,水平差的问题。从自身角度出发,主要是因为没有找好英语口语学习的切入点,不能引起学习的兴趣。同时,有部分学生由于等级考试等应试考虑,存在明显的工具型动机。(二)网络教学资源使用效率低。虽然硬件资源已经得到极大改善,网络资源已经成为主要的教与学的信息资源,但是由于网络资源的丰富性会使得教师和学生难以确定教授和自主学习的内容,异步性会使得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和学习进度收到巨大冲击,使得整个班级教学无法统一,更新性会使得教师和学生在技术操作上不能及时掌握和了解最新的教学资源。(三)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优秀的听说能力是英语教师必备的技能。这不仅能在课堂上能够发挥示范作用,还能在学生之间建立较高的威信。同时,教学方法也是师资队伍建设中需要不断改进和提高重要方面,(四)教材编排滞后。当前多数口语教材把原本丰富多彩的对话内容形式化,标准化,有些甚至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完全不能满足教师、学生和社会的需求。因此,如何有效改善高职英语口语教学内容和途径是十分必要的。

三、有效改善高职英语口语教学的方法和途径

(一)提升学习兴趣,改变学习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平等、和谐、自由的课堂环境,积极鼓励和帮助学生消除英语表达的自卑心理和消极情绪,提升学生应用英语口语的自信心。美国语言学教授克拉申指出,自信心、动机和情感对学生语言学习效率的高低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脑能够将外界各种语言学习逐渐转化成可理解性的输入,从而掌握语言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效率,并最终具备使用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培养良好语言学习兴趣和动机,特别对语言学习困难者有着显著的效果。通过大量的可理解性输入,可以使得语言学习困难者逐渐建立语言学习的自信心,提升学习兴趣,变得越来越自主开口。

(二)有效利用网络资源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不断发展,各种丰富的网络资源正不断冲击着传统的英语口语教学方式。如何利用网络资源,更加有效地为英语口语的教育教学服务成为英语教师和学生必须思考的问题。Herrington,oliverandReeves(2003)[2]认为,网络提供真实的教学环境能够使得学习者对活动参与性产生积极的影响,并使学习者在将来同样的环境中能够具备合适的、清楚的工作行为能力。在班级口语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宏观把握班级口语教学的整体内容和方式,还要通过细化班级每一位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指导学生单个或者小组利开展课内或者课外的口语练习实践,从而用更加富有个性化地利用英语口语的学习资源。另外,这样也可以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其图文并茂,栩栩如生,丰富的教学资源能够创造课堂上不能创造真实情景,从而可以更加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升重要基石。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不仅需要具备优秀的专业能力,作为学生口语学习的榜样和标准,还要主动了解所教授学生专业的行业需求和特点,时刻站在服务学生职业发展的角度,通过自修、出国培训和引进高素质人才等三种方式,不断提升英语教师专业能力和综合信息服务能力,并不断总结口语教学经验,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使得教师的行业英语教授能力得到极大提升。

(四)英语口语教材的编写

传统的英语口语教材往往将各种原本形式丰富,内容精彩的英语对话变得程式化,公式化和标准化,并且许多内容已经不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得需求,导致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只能照本宣科,因此不能有效地理解和应用所授内容。英语口语教材的编写应当具备较高可读性,即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和理解。利用丰富的图片、文字和数字等内容可以更好地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结合行业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在最真实的行业情境中练习口语;重点突出口语材料的交际性、简洁性。

四、结语

总之,高职英语口语教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要求英语教师具备较高口语交际能力,还应当具备与社会需求接轨的行业英语知识。同时,英语教师和学生都应具备一定的网络资源收集和应用能力,从而更好地为教师丰富英语口语的教学内容和形式,提升学生学习英语口语的兴趣和效率。另外,口语教材作为指导学生学习重要工具,应当符合学生职业发展需求和行业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教资要求篇9

关键词:新课改;语文教学;多媒体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新的理念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预示着语文课堂教学将彻底改变过去以“一言堂”为主要形式,以应试为主要目的的枯燥无味的教学现状,代之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

一、立足课本,挖掘语文教材资源

教材资源包括教科书、教学参考书、配套读本、教学挂图、工具书以及教师的教案和学生的学案等丰富的内容资源。可以说,教材资源本身丰富的内容为教学的成功实施和有序展开提供了很好的资源平台。教科书一直是学校语文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面对这一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我们也应与时俱进,改变简单“教教材”的局面,而是“用教材教”。在发挥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的同时,立足学生的身心特点,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提高学生语文素养。首先,科学把握教材,利用课本资源。教材是教师传授知识实施课堂教学的最基本依据,对教材的整体理解和把握是上好课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以往的课程学习中,学习者注重的仅仅是教材中的知识点,忽视了教材作者或编者在教材中贯彻的教学思想。对于语文学习和教学来说,由于教学思想的转变,教材的编写思路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进行语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其次,尊重学生的想象世界,充实教材资源。语文教材中的资源开发和利用不能仅仅局限于语文学科知识,应该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地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

面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教师应努力使自己所掌握的课程资源与学生所提供的充满个性化的课程资源共融,努力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资源共享,努力将学生所掌握的信息转化为课堂教学的现实资源。

二、创设生动教学情境,学生在乐趣中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在教学《群鸟学艺》一课时,我先在课前精心地制作了各种鸟的图片,在导入新课时,我采用了故事导入法,告诉学生今天老师给他们请来了一群可爱的鸟朋友,然后出示鸟的图片,把它们贴在黑板上,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被激起。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这样的教学,学生就会容易入情入境,展开想像,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三、加强渗透,整合学科资源

过去的语文教学视教材为圣书,关注书本,忽视人本,强调独立,缺乏合作,每个人都是封闭的个体,使学生的作文思路变得越来越狭隘。新课程淡化了学科的界限,强调语文学习应开放,处处留心皆语文,强调学科的交叉渗透,强调学科的整合。如何把学生的课本世界融会贯通,建立广泛的知识联系,成了我们课程资源开发的又一个切入点。在教学中,音乐、美术、科学、数学等等,都是可利用的课程资源。

四、课堂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高中语文教资要求篇10

关键词:高职;语文;微课

1困境: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该怎么办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强调以就业为导向,在此背景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推进速度很快,但大学语文等公共课程则相对停滞。虽然教育主管部门呼吁高校加强和改进母语教学,虽然高职院校业已认识到职业教育缺失不了人文教育,但是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现状表明:多数学生在理智上承认语文价值的同时又认为现有课程教学并没有多大效果,不仅不能达到个人成长、提升职业能力的期望值,而且传统单一的理论授课模式无法与其兴趣和学习习惯相吻合。

从教师角度而言,教师普遍认为高职语文服务于整个学校不同专业的学生,学生的知识背景、兴趣需求千差万别,使得公共课在纵向深入、横向拓展的程度上都很难把握;且高职语文大都大班授课、互动有限,教师往往应付教学任务而忽视教学质量;加之学生的语文基础和学习态度对教师教学热情的打击,这些都对教师追求高效课堂产生了消极影响。

简言之,近年来的高职语文教学的不尽如人意,其原因是被学校所耽搁、被学生所误解、被教师自己所荒废。解决高职语文教学困境,关键还在于教师本身:一是应对于学生,须主动教改,把课上好、上出质量、上出特色自然能赢得口碑;二是应对于学校,须主动融入,贴近专业、贴近学生,和职能部门、学生社团合作,主动融入才不会被边缘化。其中通过教改复活语文课堂,是首当其冲需要解决的问题。

2微课:启动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改的钥匙

如何让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是国内外教育者当下都在探讨的热门话题。在众多资源形式中,微课以其“短、小、精、趣”的特征,迎合了时代要求和学生心理,在国内外教育领域中得以快速发展。就国内来讲,微课业已被作为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一种手段迅速推广,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领域迅速升温。目前,国内微课主要以教学视频为呈现方式,在10分钟左右的时间内完整地呈现出教师针对某个典型知识点的教学。其依据即在于心理学、传播学的研究结论:10分钟左右的时长符合当今网络时代信息碎片化的阅读方式。面对当今学生“数字时代原住民”的特质,高等教育教学形式需要适应数字一代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

基于上述背景,项目组在面向高职学生的调研中发现:在全面互联网的时代,学生对于大学语文的学习同样呈现出信息知识碎片化、审美标准多元化的特征;但是各院系各专业对于大学语文的要求则呈现出听说读写应用化、人文教育专业化的要求。因此,在这两端诉求之中,教师倘若满足于自我欣赏、脱离学生兴趣、无视专业诉求开展语文教学,其效果无疑是刻舟求剑。反言之,把握住学生端和专业端的两点诉求,开发并用好微课资源,微课完全可以成为启动高职大学语文教改之门的钥匙。

3实践:卫生类高职语文微课建设的案例评析

笔者所在的苏州卫生职业技术院是一所具有百年办学历史的卫生类院校,素来重视语文课程在学生人文素养培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全面融合的背景之下,该校语文课程启动微课建设。其做法包含了两个主要阶段:一是微课资源的开发,根据课程标准,针对基础知识、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制作微课资源,便于学生随时随地学习、查询、复习;二是微课资源的应用,腾出有限的课堂时间,以微课资源为基础,开展广泛的阅读、思考和交流,促发学生思维,带领学生思考与表达。在这种教学模式中,第一阶段侧重于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借助微课资源,积累起基本的语文知识;第二阶段则是侧重于引导学生养成合作探究的能力,在掌握的微课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文本阅读,帮助学生逐渐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逐渐提高听说读写等语文基本能力,逐渐实现医学人文素养的升华。

1.微课资源的开发。从教学规律分析,绝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切片化以制作微课。鉴于语文内容的丰富性,微课开发过程中,在内容的选择上,一方面需要呼应专业诉求的课程标准,另一方面要定位于基础知识、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选择“点”而不是“专题”。因为微课时长不过15分钟左右,主题太大、内容庞杂难以讲清楚。对此,比较好的形式应该是围绕某一主题的“微课系列”。比如,该校大学语文课程微课开发中,围绕课程标准中的“传统思想文化专题”,选择“孔颜乐处”、“人生出处”等核心概念制成一个“儒家的人生观”微课系列,该系列包括3-4个微课,各不一样但又有一定关联,可以形成集合;而若干这样的集合又统属于某个专题,从而形成“微课――微课系列――专题”的知识层级。其中微课所表达的无疑是有助于深刻理解专题的重点、难点和亮点,只不过它以镜头语言更生动地展现出来。

2.有效课堂建设。由于高职语文课时的极度有限性,传统大学语文课堂往往以教师为中心、以讲授为主,虽然也根据所讲专题给学生开出书目布置学生课后阅读、并借助读书报告对学生学习情况实施考核,但事实上学生很少深入阅读,甚至根本不读,而是借助网络截取或拼凑完成作业。高职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环节的丧失,是造成语文教学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而要提升语文教学质量势必要加强阅读环节。然而阅读的增加必然消耗课堂宝贵的时间,面对这一矛盾,微课的价值得到了显现。借助于微课资源,教师可以将知识的讲授前移至课前,从而让渡出足够的时间开展课堂内的集体阅读,并通过对话与反省来开展深度阅读,以纠正碎片式阅读产生的思维惰性、增加学生阅读过程中自我体验,从而真正实现语文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比如,该校大学语文课程“传统思想文化专题”,由于学生通过微课已经基本了解了儒家“孔颜乐处”、“人生出处”以及道家“逍遥”、“淡泊”等基本概念,课上教师便能够集中精力带领学生一起阅读汪曾祺的小说《钓鱼的医生》、东山魁夷的散文《听泉》等经典文本,而学生有了必要的知识积累,所以在阅读研讨中面对“你如何理解莫道渔人只为鱼?”“作者夜半听泉领悟了怎样的人生”等问题时往往能够比较聚焦、比较深入,课堂教学效率效果也都明显提高。

4结论

如上所述,高职语文以有效课堂为中心的教改,核心在于节约课堂的有限时间充分地展开人文阅读、交流和思考。结合了信息技术的微课开发和应用,呼应了时代的教育改革浪潮,呼应了学生的学习特征和诉求,而且在微课资源的开发和应用中,也促进了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教师必须深入的理解课程标准、分析重点难点、设计教学方案;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学习文化的养成,学生必须追加课前的自学时间、释放课堂的参与热情、延展课后的思考反省;并最终突破传统课堂,形成了师生基于微课资源的阅读、对话、反思的“有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