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人工智能教育背景十篇人工智能教育背景十篇

人工智能教育背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14:10

人工智能教育背景篇1

一、制造行业劳动力需求大幅降低

鸿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曾提出“黑灯工厂”的概念,其在“中外政企对话”论坛上,说:“目前富士康的几个工厂已经可以实现生产流程的智能全记录,并且每一个步骤都会自动化检测,最终做到关灯生产了。”用智能机械设备操作来代替人工,以实现生产作业的标准化、大幅提升产品质量同时,更有效降低用工成本,智能化生产将成为越来越多制造型企业的选择。而智能制造的大范围应用必然降低企业对普通劳动生产者的需求,制造型企业仅需保留少量拥有新设备操作与维护技能、可适应企业智能化生产及管理的新型技术工人即可满足生产需求。

二、部分标准化服务作业将由人工智能取代

除传统的制造工厂,服务型企业也纷纷加入到智能化操作领域。电商物流服务是近年来快速发展起来的新行业,随着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的不断攀升,快递人工费用的飞速上涨,为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服务质量,电商企业不断突破管理及作业模式,向智能化物流快步迈进。以京东快递的分拣机器人为例,一群长约60厘米,宽约50厘米,可承重5公斤的橘红色小机器人,以3米每秒的速度在京东的分拣仓库运行,每小时即可完成18000件包裹的分拣任务。而另一款京东配送机器人也正式下线并进入试运营阶段,该机器接到配送订单及路线后,便会按照预先设定的路线行驶,并在距离配送目的地100米左右位置时,通过信息系统向收货人发送收件信息:“亲,有你的快遞”。国家邮政总局在《快递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鼓励快递企业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和装备,推进机器人、无人飞机、无人汽车的研发和应用。除物流行业外,原人工服务的部分银行窗口业务、餐厅点餐、医院挂号及缴费、话费车费充值等大批技术含量低的标准服务作业亦正由人工智能逐步取代,传统服务性行业释放出的劳动力规模不容小觑。

三、服务型经济背景下人才需求结构发生迁徙

服务型经济背景下,客户服务人才需求日益增加。著名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著作中,将经济发展阶段划分为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其中后工业社会表现的主要特征为:(1)经济结构从商品生产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移;(2)以技术阶层的崛起为特征的职业分布;(3)理论知识日益成为创新源泉和制定社会政策的依据。据以上特征我们按图索骥不难发现,中国许多城市的经济结构及职业分布已经符合后工业时代的上述特征。历史经验证明,科技进步及产业升级必将淘汰一部分落后工种,但同时亦将催生出大量新的工作岗位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后工业时代服务型经济的不断发展,掌握着先进理念和技能的服务型人才需求将进一步扩大。

综上所述,不论是传统制造业释放出大量劳动力的就业迁徙,还是机器人把人们从简单枯燥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享受生活,未来职业分布及消费趋势的重心都将向服务行业倾斜。据国家统计局官方数据显示:2017上半年,服务业增加值206516亿元,同比增长7.7%,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0.2个百分点,比国内生产总值和第二产业增加值分别高出0.8和1.3个百分点。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示,我国到2020年,基本实现经济结构向服务经济为主的转变,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0%,就业容量将显著增加。

四、高职院校应契合市场需求,建设高素质服务型人才培养基地

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具有明确就业取向的教育体系,该体系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发展提供能满足需求的人才培养服务。2017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从业人数同比增长5.6%,增速高于第二产业4.9个百分点,在全部规模以上企业同比新增的就业人员中,服务业新增加的就业人员占73.7%,高于第二产业47.5个百分点。高等职业学校应积极部署和规划学生向社会需求不断增加的服务技能专业转移,完成其向社会输送高技能人才的使命。

然而,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的服务行业发展较发达国家严重停滞,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开放,我国企业若想改变服务落后的现状,增加企业在国际化竞争中的软实力,必须从思想根源上着手改革,重视服务意识、服务创新意识及可接轨国际服务管理体系的人才培养方式。高等职业院校亦应迎合市场需求,积极进行高素质服务型人才培养计划制定。

高素质服务型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应着重围绕以下要素展开:

1.服务意识培养

服务是产品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服务能力来自于从业人员对服务深刻的认识,好的服务不仅仅是服务技巧、业务娴熟,更重要的是服务的意识和态度。中国有成百上千家火锅连锁店,但把店开到海外,载入哈佛商学院经典成功案例的只“海底捞”一家。海底捞掌门人张勇秉持的信念“好的服务可以赚大钱”。正是基于对优质服务的执着追求,才成就了今天的海底捞,而实施有温度的优质服务的前提条件便是每一名员工都具备良好的服务意识。高等职业学校应从关注顾客需求、重视顾客感受,了解顾客满意对于企业长久发展的重要战略意义等维度对学生展开服务意识的培养。

2.精细化、个性化服务能力培养

优质服务必须打破传统被动服务的模式。优质的服务需要具备细节、体现人性化、灵活而又多变;通过建立顾客资料库,进行多维度、深层次的数据分析,有针对性地主动开展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全方位服务,并形成信息追踪的闭环操作,不断完善数据的精度,让用户享受到超出预期的服务体验,进而提升顾客满意度,为企业创造服务附加价值。服务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增加服务营销类课程设计,让学生了解市场细分原理、精耕细作的营销操作方式;同时增强学生数据调研、整理、分析等操作技能。

3.接轨国际服务管理体系的视角培养

拥有接轨国际的服务人才将是我国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重要基础。我国是一个有着丰富自然及人文旅游资源的国家,然而在很多西方人意愿中,选择亚洲城市旅游出行日本东京往往被放置首位。东京拥有便利发达的公共服务设施、先进的医疗技术、治安环境亚洲居首、干净整洁的城市居所、较高普及程度的双语言教育以及热情主动、注重细节的服务体验等,每年为东京吸引着大批的海外游客。除日本东京外,亚洲的新加坡、中国香港、曼谷等城市亦都深受全球游客的喜爱,除高度发达的公共服务设施外,与国际接轨的服务理念,高度的双语教育是以上城市备受热捧的原因。高等职业学校应迎合当下我国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需要,积极为社会提供具备接轨国际服务视角,拥有双语服务能力的人才。

4.服务创新能力培养

市场需要有创新能力的服务。随着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科技的发展,我国原有的客服从业人员拥有的经验已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如:养老市场日益增加的具备一定身体及心理护理基础的服务需求;懒人经济催生的便捷式购物及物流服务等。服务创新将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服务创新可以通过科技进步创造出新型的服务技术;服务创新可以通过服务环境设计及氛围营造,重新塑造企业的服务形象;服务从业人员可以凭借大数据的分析,将顾客对服务的需求更精准定位,提供订制化、个性化的可伸缩服务型产品。那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理论知识等工具为社会提供并创造更精准、更有新意的服务,增加企业的服务竞争能力是当代高素质服务人才应该具备的能力,也是高等职业院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时应遵从的思路和方向。

人工智能教育背景篇2

>>跨文化视域下河南省的国际形象:现状与构建策略政府公共服务视域下河南省公示语英文译写规范化研究媒介生态视域下河南省的红色文化传播中原经济区视域下河南省体育旅游空间结构及布局“互联网+农业”视域下河南省现代农业发展研究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河南省回族文化产业发展初探“阳光体育”背景下河南省高职体育教学改革设想“阳光体育”背景下河南省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审视河南省幼儿园英语教学环境及教学现状调查分析中原经济区建设框架下河南省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探析tpaCK视阈下河南省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河南省农村初中体育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美丽河南建设背景下河南省旅游业转型升级研究城镇化视域下的河南省农村幼儿教育的现状与对策河南省就业模式探析2003年河南省英语低碳经济背景下河南省旅游业发展的建议论新形势下河南省加工贸易的发展aRima计量技术下河南省农民增收的预测模型研究新形势下河南省农村金融现状分析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

[10]HowardGardner.Framesofmind[m].London:LongmanGroupLimited,1983.

[11][12]JillKoreyo’Sullivan.welcometoourworld[m].america:nationalGeographicLearning,2015.

[15]杨文娟.多元智能理论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6(9).

[16]孙理和.论基于原型概念和字典工具的英语启蒙教学[J].基础英语教育,2014(6).

[17]廖雪梅.初中英语教学“多元智能理论”应用初探[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5(12).

人工智能教育背景篇3

关键词:核心能力;程序设计;混合教学模式;线上线下

程序设计类课程是大数据智能化产业建设的基石,是承担培养工程开发技术、物联网技术、大数据开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创新应用型人才的支柱之一。大数据智能化背景下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主要包括C/c++方向、Java方向和python方向。目前高校开设的程序类课程,C/C++方向包括面向过程的C/c++程序设计(基于函数),面向对象的C/C++程序设计(基于对象)和智能应用开发。Java方向包括JavaSe程序设计、Javaweb开发和Javaee开发。python方向包括python程序设计和pythonweb开发课程。程序设计课程覆盖了大数据智能化应用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方向课,是专业能力培养的支柱。与时俱进的程序设计类课程混合教学模式研究,是当前高等教学研究的热点。

1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程序设计课程计算机类专业都在开设,但课程教学模式缺乏针对性。程序设计课程培养目标与专业大数据智能背景结合不够,线上线下教学整合的深度和广度不够。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没有同大数据智能化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结合起来,没有同当前智能化时代需求和技术场景结合起来,没有同大数据智能化人才的知识结构结合起来,没有同专业课程结合起来,没有建立起适合大数据智能化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体系。目前线下的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模式,教学效果还存在一些问题。①课堂预习缺乏目的性。②教学活动互动参与性不强。③习题资源不够,测试操作不方便。④作业提交不及时。⑤作业评阅不方便。⑥学情统计、课堂统计和成绩统计缺乏数据支持,无法自动进行。⑦学生自学拓展缺乏平台资源。因此,大数据智能背景下程序设计课程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构建是当前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2程序设计类课程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构建

大数据智能背景下,程序设计课程混合教学模式构建采用基于工程教育认证、新工科建设和课程群建设的思路进行研究与实践,坚持以成果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持续改进为目标[1-2]。坚持以成果为导向,依据市场和专业发展需求,确定程序设计课程培养目标和课程培养的核心能力体系,构建课程知识体系和教学资源体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以全体学生为中心制定课程群培养目标及配置教学资源,开展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持续改进,改革课程考评体系,建立多元测评系统,强调混合教学模式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和持续改进机制,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1-3]。大数据智能化背景下程序设计类课程混合教学模式构建主要考虑以下问题。2.1构建程序设计课程培养核心能力的体系。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模式构建,需应对市场需求的大数据创新应用型人才特征进行调查分析,结合工程教育认证和新工科建设发展需求,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4]。专业人才培养以“面向工程、项目驱动、能力培养、全面发展”为目标,依据培养目标确定毕业要求[5-6]。根据毕业要求对程序设计类课程培养的学生核心能力进行分类分层次打造。课程核心能力体系分为通识能力和专业能力。通识能力分为口头表达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应用能力。专业能力分为识记理解能力、阅读修改程序能力、程序编写调试能力、程序逻辑思维能力、系统分析设计能力、系统开发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和自主创新学习能力。根据核心能力体系重构程序设计课程体系,明确课程具体培养目标和要求。大数据智能化背景下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主要包括C方向、Java方向和python方向。对语言方向的每一门课程知识体系进行研究与实践,明确与核心能力匹配的课程知识体系,与课程内容匹配的学生能力目标体系。2.2构建语言-课程-平台一体的程序设计课程体系,解决程序设计课程群建设系统性问题。根据大数据智能化背景下的应用型人才核心能力的培养要求,构建面向应用、面向工程、面向能力理念的语言-平台一体化课程体系[6-7]。大数据智能化背景下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程序设计语言选择主流的C语言、Java语言和python语言。根据核心能力培养体系开设课程,一个语言方向统一开发平台,解决学生培养知识脱节,开发平台混乱的问题。开发平台的选择要符合市场主流,选择具有模块化开发、代码分层、功能分层的框架集成式开发环境,以便提高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C方向课程体系分为面向过程的C/C++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和智能应用开发,统一开发平台可选择DeVC++,microsoftVisualStudio和Qt。DeVC++是C/C++轻量级开发环境,侧重于算法,VisualStudio是window集成式开发环境,侧重于项目开发,Qt是跨平台GUi开发环境。Java方向包括Java程序设计,Javaweb开发和Javaee企业级开发课程,统一开发平台可选择myeclipse和iDea。python方向包括python程序设计,pythonweb和爬虫课程,统一开发平台可选择pyCharm。同时要解决语言方向课程知识的衔接问题,确定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标。程序设计语言-方向-课程一体图如图1所示。2.3开发在线课程资源,解决线上线下融合教学问题以全体学生为中心,应是集中学和分层分散教学的统一。线下课堂集中教学,适合课程理论知识的讲解学习,线上教学适合课程实训指导和拓展。程序设计课程线上线下融合教学过程分为资源开发、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和课程总结五个过程。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参与式、启发式、研讨式”教学方法,利用平台提供的签到、章节学习、讨论、选人、分组、抢答、作业、测试、互评、群聊、通知等教学手段,实施线上线下、课内课外融合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参与互动、自主学习、创新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步培养学生的专业通识能力、识记理解能力、阅读修改能力、程序设计能力、修改调试能力、项目开发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1,6,7]。程序设计课程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如图2所示。2.4构建程序设计阶梯能力训练平台,解决能力培养平台单一问题。构建程序开发能力训练平台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思维、体制和管理问题。依据学生程序设计能力培养层次,构建与能力培养匹配的阶梯能力训练模型,解决能力培养平台单一问题是程序设计能力培养的重要保障。根据学生程序能力培养层次建立课程章节训练、课程设计项目训练、方向课程综合训练、程序算法竞赛、创新创业项目训练和开发竞赛训练的阶梯式训练平台。每个阶梯训练平台要有具体的目标、训练内容、场地保障和组织管理。课程章节训练主要在课堂,解决章节模块知识的应用问题。课程设计项目综合训练旨在通过项目形式进行课程知识的综合训练,解决课程知识的综合应用问题。语言方向课程综合训练通过理论和项目形式解决同一门语言前后课程衔接和知识综合应用问题。程序算法竞赛利用一种语言工具进行算法专题训练,比如查找排序、贪心和动态规划算法等。创新创业项目训练通过创新创业项目与程序设计课程结合,提高项目分析设计和开发能力问题。学科竞赛通过对创新创业项目培养,按照竞赛文件要求,完善系统功能和文档,提高项目开发能力。通过程序设计阶梯能力训练以培养学生程序设计核心能力,提高学生就业质量。例如C语言方向程序设计课程能力阶梯训练模型如图3所示。2.5考核方式改革,解决学生能力考核科学系统性问题。大数据智能化创新应用型人才程序设计课程考核,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考核要注重全面性、科学性,突出课程培养的核心能力考核。课程考核应建立标准化考核、过程化考核和能力考核的多元测评系统[1,7]。标准化考核利用在线平台,建立标准的试题库和试卷进行课程章节、期中和期末考核。过程化考核充分利用平台对学生学习全过程活动进行记录、跟踪和统计分析。能力考核从学科竞赛、创新创业项目和科技创新方面来进行,注重学生程序设计开发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的考核。同时改革考核线下操作模式,利用平台对学习过程进行大数据分析,利用在线平台进行半自动或全自动的考核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教师工作效率。改革老师单一的评阅方式,建立学生互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阅的方式,合理地分配成绩权值,建立重能力考核的观点及理念。能力考核多从单元知识应用、课程设计、学科竞赛、创新创业项目和科技创新方面来进行,注重学生程序设计开发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考核。

3结束语

本文对大数据智能化背景下程序设计课程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构建问题进行了研究。大数据智能化背景下程序设计课程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应结合专业背景优势和课程本身教学需求,从教学思维、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保障和组织管理方面建立起适合专业发展需求的程序设计课程完整教学体系,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老师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程序设计开发能力,培养大数据智能化创新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昱,郭晓燕,梁艳春.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20.311(11):111

[2]高晓娟,牟莉,张旭风.程序设计类课程混合教学模式研究[J].商洛学院学报,2020.34(2):60

[3]杨卫明.创新应用型信息类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教学现代化,2019.6(88):21

[4]王晓芳,刘鹍,赵燕.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程序设计类课程改革探索-以济南大学为例[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3(4):134

[5]乔加新,梁后军,魏苏林.构建全方位分层次程序设计类课程创新教学体系-基于新工科理念下的计算机专业[J].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2019.9:20

[6]吕娜,张琎,张芊茜,史桂娴.混合教学模式在程序设计类课程中的应用[J].计算机教育,2019.5:115

人工智能教育背景篇4

 

伴随国家实力的不断增强,群众文化工作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其中有很多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群众文化教育在群众文化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指导性作用,切实把群众文化教育建设落到实处。

 

一、群众文化教育的内容

 

(一)多样性

 

当今文化背景下,群众艺术教育要以新的艺术内容为主,实现教育内容的多样性。例如网络艺术创作(风格小说、网络诗歌、网络散文、网络音乐、网络绘画、网络书法等)。

 

(二)娱乐法

 

当今文化背景下,群众艺术教育要强化“寓教于乐”,强化娱乐性。寓教于乐是艺术教育的根本属性之一。传统的游戏也属于文化娱乐之一,又分发展智力的游戏(简称“智力游戏”,如文字游戏中的猜灯谜、对对联、赛诗等,图画游戏、数字游戏等)、发展体力的游戏(简称“体力游戏”,如活动性游戏的捉迷藏、丢手绢、搬运接力、击鼓传花,非竞赛性体育活动康乐球、等)。无论是智力游戏还是体力游戏,都可以开发人的智力,培养人的艺术修养与文化素质。现代化的网络游戏、电子游戏等,也可以有选择地引入群众艺术教育的新的内容之中,在正确引导下,一定会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此外,新的影视剧欣赏、新的文艺节目欣赏等,也应当纳入到群众艺术教育的新内容之中。

 

(三)新潮性

 

当今文化背景下,群众艺术教育新的内容中,要以新潮性为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新潮性,又以时尚性为核心标志。所谓“时尚”,指的是“一种外表行为模式的流传现象。如在服饰、语言、文艺、宗教等方面的新奇事物往往迅速被人们采用、模仿和推广。表达人们对美的爱好和欣赏,或借此发泄个人内心被压抑的情绪。属于人类行为的文化模式范畴。时尚可看作习俗的变动形态,习俗可看作时尚的固定形态。”例如时下流行的骑马舞、咳歌、飙歌等群众艺术活动,就都是时尚化的群众艺术的新内容。

 

二、群众艺术教育的方式

 

(一)以新的艺术活动为载体

 

当今文化背景下,群众艺术教育工作要以新的艺术活动为载体,把教育融于活动之中,在活动中实现动态教育。例如广场舞、秧歌舞、声乐演唱、器乐演奏、书法创作、绘画创作、文学(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创作、小品创作与表演、相声创作与表演、快板创作与表演、舞蹈创作与表演、二人转创作与表演等各种艺术活动,都是有效的新手段。

 

(二)以新的艺术辅导为抓手

 

艺术辅导是我国传统的群众艺术活动的重要方式之一,中国的“文化馆”的定义是:“中国为开展群众文化工作、进行社会教育而设立的事业机构。也是群众从事文化娱乐的场所。通过举办讲座、展览、阅览、演出等活动,向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并组织和辅导群众业余艺术表演和文艺创作等。”可见艺术辅导是群众艺术教育活动中的重要方式。而以新的艺术辅导为抓手,说的是这种艺术辅导要从教练、引导变为互教互学、双边互动、教学相长、以辅寓导,充分体现新的文化背景下群众文化工作者与群众的平等关系与亲密关系。

 

(三)以新的思维方式为统领

 

群众艺术教育工作要以新的艺术精神为统领,这种新的艺术精神又以创造性思维为支撑。所谓创造性思维,指的是“产生新思想的思维活动。它能突破常规和传统,不于既有的绪论,以新颖、独特的方式解决新的问题。具有开放性、开拓性、灵活性、独特性、有效性和非常规性等基本特点。在创造性思维中,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的想像力、渊博的科学知识等智力因素,正确的动机、浓厚的兴趣、热烈的情感、坚强的意志和独立自主的创造性性格等非智力因素,都起着重要作用。”创造性思维的方式,又包括发散性思维、跳跃式思维、逆向思维、灵感思维等等。所以,群众艺术教育方式的创新,集中体现在对于这些新的创造性思维方式的正确运用上面。

 

三、结语

 

群众艺术教育要充分运用新的高科技手段,以各种新手段为重要的创新方式,为整个群众艺术教育提供强大的助推力。例如电子传媒,网络传媒、微博、微信等等,都可以在群众艺术教育活动中显示出新活力,发挥出新感力。当然,这种高科技方式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尚待逐步完善之中。

人工智能教育背景篇5

关键词:英语教学;英语文化;渗透

中图分类号:H31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09)11-0060-01

语言是人类历史实践创造出来的信息交流工具,有口头语言、肢体语言、文字语言等表达方式。每种语言都是每一个民族,每一种文的象征符号。学习英语要了解西方人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英语中包含

了丰富的西方文化、思维方式、人文自然知识。因此,英语的教学离不开英语文化的浸透。

一、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信息系统,是全民进行交际和思维最重要的工具。英语是世界上主要的通用语言,是西方民族文化的载体和组成部分,它凝聚着西方民族的思想、历史文化、价值观念等。世界上有多种文化,每一种语言都包含了丰富的文化知识,对非母语的学习要充分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背景。语言与文化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思维与情感既与语言关系密切又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文化中有语言、思维和情感,语言又是有思维、情感、文化的表达方式。

二、英语教学中渗透英语文化的理论背景

(一)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论

罗杰斯(Rogers),美国心理学家,人本主义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人本身就具有非常有益的先天“潜能”,教育要为学生的“潜能”的发展提供一个宽松、和睦的心理环境,这种“潜能”智能在学生的“内驱力”的本能驱动下自动地形成。人无时无刻不在动态变化之中,教育不可能按照一组预定的程序、利用外部的要求向学生施教,不能限定学生如何思维、如何做,而必须顺其内心心理体验变化的自然。“非指导性”所提倡的准则就是“以学生为中心”或者“以学生的体验为中心”。

(二)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加德纳(Gardner),美国教育心理学家。他通过对人类大脑认知能力的发展进行深入研究,对智能提出了新的定义:在实际生活中解决所面临的时机问题的能力;提出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自己所属文化提供有价值的创造和服务能力。同时,他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1983年出版了《智能结构:多元智能理论》(Framesofmind:thetheoryofmultipleintelligences),到1999年,加德纳提出,人除了言语/语言智能和逻辑/数理智能外,还有其他几种智能:视觉/空间关系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反省智能和存在智能。

(三)非指导性教学论与多元智能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综合运用

非指导性教学论与多元智能理论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特征。对语言的学习是人的本能,人自身就有学习语言的潜能。儿童、青少年可塑性强,其本身就具有对语言的接受和再造的本能,正是学习英语的黄金时期。在英语教学中向学生提供宽松、愉快的学习气氛,让学生的语言潜能得以发挥。

三、英语教学中英语文化的渗透原则

(一)英语教学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情感、个性的发展变化规律

青少年是认知、情感、个性等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生活是绚丽多彩的,但是有充满了矛盾和困惑。其心理状态每天都发生着剧烈的变化,及时发现他们的注意点,利用这些心理变化,再向其提供英语文化方面的知识。在现代的英语教学过程中,情感因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关注学生的情感因素有助于提高他们各方面的能力。以人为本的教育理论说明,受教育者首先是人,然后才是学习者。

(二)在词汇、成语、典故的教学中及时插入相关英语文化知识

从文化学的角度,用比较、对照、联想的思维引导向学生学习英语。在每个知识单元的文化背景、词汇短语、句型结构和语法时态中展现中西文化特点和差异。如在单词的教学中加入词义联想:banana(香蕉)的联想意义竟会是“疯狂”、“发愁”。①Hiswifeisdrivinghimbananas.他老婆正逼的他发狂。②Hewentbananasoverfootballwhenhewas14yearsold.她14岁时就一心迷上了足球;在英语成语中:notforallteainchana:表示无论给多少好处也答应做某事。英国人知道中国盛产茶,对他们来说茶很罕见而珍贵,所以比喻为很好的报酬。在中国这个成语就会说成“给我一座金山我也不干”。

英语教学要遵从学生的认知、个性、情感等需要,从英语文化角度,对比、联想的去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潜能。英语中包含了丰富的西方文化、思维方式、人文自然知识。因此,英语的教学离不开英语文化的浸透。在英语教学中渗透英语文化的教育,丰富多彩的英语文化,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英语的理解和准确运用,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效率和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人工智能教育背景篇6

一、新课程背景下,体育教师应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

首先,转变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树立综合、系统知识教育理念。课程分割太细,不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我国当前教育的一个突出弊端,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这也是建国后没有培养出大师级人才的重要原因。改革已是刻不容缓。要树立整体系统化的教育理念,适应新课程改革,就必然要求教师不断学习,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而且要学习通识知识。其次,转变以发展智力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树立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创新能力离不开智力活动,但创新能力绝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一种追求创新的意识,一种积极探究问题的心理取向,一种积极改变自己并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综合。老师要重视通过教学活动向学生讲述科学家们的发现、发明、创造所经历的曲折和艰辛,同时要大力开展由学生自己组织、自主参加的各种第二课堂活动,让他们体验成功和失败。教师工作是一种培养人的专门职业。所谓"学者未必是良师"是说一个教师要成功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就必须在通识专业的基础上,具有教育科学诸方面的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树立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的教育观念,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学习现代教育思想与教学理念、教育目的与教育价值的知识、课程与教学的知识、教育科学研究的知识和能力、心理健康与辅导的知识和能力、教育心理学知识、教育政策法规等等知识,从而促进专业知识和综合素养的提升。

二、新课程背景下体育教师要在在教学方法上勇于实践创新,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了四大课程理念:一是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二是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三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四是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要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在这新理念的指引下,课堂教学积极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努力建设开发具有活力的体育课程。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应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1、创设情景,营造体育学习氛围。所谓情景教学法就是利用一定的生活情节和模拟的情境来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其主要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想象,以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如对学龄初期儿童教学时,由于他们年龄小,生性好动,注意力不集中。教师就应顺应他们的心理特点进行情景教学,教学方式应生动活泼。在教学中多设计一些儿歌、游戏和趣味活动;练习场地则可根据不同的内容设置情景,如夺红旗、找伙伴、消灭害虫等方式进行。

2、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意识。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体育综合素质。合作学习时首先使学生明白自己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必须承担的一份工作,这份工作对能否完成学习任务很重要,而且学习任务的完成要靠小组的共同努力,因此大家必须同心协力,个人不能游离于小组之外。使学生逐渐懂得怎样合作,然后逐步提高合作技能。在教学中注意教会学生讨论问题、同时注意合作人数不宜过多,以3--5人为宜。小组长轮流当,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组织者,合作者。

3、恰当使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的最大优点就是能给学生提供最直观的材料,通过图像、图片、声音等综合性多媒体技术,带给学生生动的、直观的印象,这是讲解示范所不能达到的效果。例如在前滚翻教学时,将前滚翻的整个技术动作借助教学软件,通过画面预先录好示范动作、图形分解,这样学生在大脑中形成了清晰完整的技术动作印象,练习起来就更简单、更积极主动。掌握理解动作要领就更快、更直观。这也符合儿童对直观、有趣、新奇的事物更容易理解,具有强烈认同感的心理特征。

三、新课改背景下,体育教师必须走专业化成长的道路

人工智能教育背景篇7

关键词:新高考改革;五课教研;语文教学智慧

一、新高考改革需要语文教师发挥教学智慧积极应对

(一)语文教师在新高考改革中发挥教学智慧的必要性

教学智慧不是僵死的、现成的,而是生动的、生成的,融于现实的教学实践活动之中。《教育大辞典》将“教学智慧”定义为:“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境所表现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如,在处理事前难以预料、必须特殊对待的问题时,以及对待处于一时激情状态的学生时,教师所表现的能力。”[1]新高考改革引发的语文学科地位、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变化,需要语文教师更智慧地把握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而更好地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部编本”语文教材主编温儒敏指出当前高考命题正在进行变革。例如,阅读量有变化,以前卷面大概是7000字,现在大约是9000字,将来可能增加到1万字;阅读题量也增加了,2017年的题量不是题目的数量,是考生要做完的题的体量,比2016年增加了5%~8%;阅读内容更具思辨性和扩展性。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语文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中,站在新高考改革的高度上形成对课程系统的新认识。教师应创造性地借鉴大学中文系的课程体系与教育方式,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理解能力开发不同的课程内容。另外,语文新高考改革需要语文课程内容与形式的重构,语文教师可以根据“部编本”教材“写作自成体系”的要求,以“国学”“文学”“写作”三条主线为核心,形成“三维一体”的课程结构模式,破解新高考改革实践层面的坚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而做到这一切都需要语文教师发挥教学智慧。

(二)语文教师在新高考改革中发挥教学智慧的可行性

实践性是智慧的本质特征。语文教师仅仅靠理论是无法将教学智慧转换为教学效果的,必须根植于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不断探索与实践才行。新高考改革为语文教师教学智慧的生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可以突破教书匠的桎梏,灵活运用课程理论,站在课程系统的宏观角度看待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设置及实现跨学科知识的融合,根据新高考改革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需要创造性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重组,编出更适合学情的校本教材。在教学模式上,教师可突破原有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运用合作学习、分层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尝试行动导向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对每一种教学模式,教师都要从纵向去追寻它的来龙去脉,从横向去进行比较分析,以取长补短。新高考改革为语文教师发挥教学智慧提供了实践场。

(三)教师在新高考改革中发挥教学智慧能提升自我境界

教师在面对不断变化的教学对象和教学情境时,其教学行为也会跟着变化。有智慧的教学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活动,而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如陈梦稀所言,“教师劳动有着独特的创造性,创造性主要不在于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和发现,而是在复杂多变的教育情境中塑造发展中的人”[2]。培养生动活泼的人是师生生命活动和教学智慧发展的归宿。尽管新高考改革下语文教师教学智慧指向的依然是高考,但是其背后是以语文课程的价值追求为支撑的,它以教师与学生的发展和生活的完满幸福为目标。悬思—苦索—顿悟是治学的三个阶段,也是人生智慧的三个境界,也应是教学智慧的三个境界。教师进行智慧创新的时候往往处于顿悟阶段,这是灵感变为智慧的质变期。因此,语文教师要努力“让教育充满思想,让思想充满智慧”。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语文教师生成教学智慧的目的不仅在于提升教学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关心从事教学实践活动的人的价值和意义,即关注教师及其实践本身的境界。

二、“五课教研”是语文教师教学智慧生成的实践场

(一)“五课教研”为语文教师提供了从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的历练场

“五课”是指教学常规中的备课、上课、听课、说课、评课五个环节,这是教研的基础性工作。“五课教研”与一般的“五课”工作有所不同,它是将“五课”提升到教学研究层面,包含着认知性、文化性以及存在性的实践活动。教师要通过与学生进行积极、有效、高质量的互动,追求教学的真、善、美,不断生成新的更有意义和价值的东西,从而达到自由和谐、开放创造、共同成长的语文教学境界。对于教师个体而言,“五课教研”提供了教师进行实践的教学现场,提供了教师从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的多层面历练场,能促进教师多种能力的整合和提升,是教师语文教学智慧生成的助推器。

(二)“五课教研”为语文教师提供了交流切磋的合作场

“五课教研”可以通过校本教研、课题研究、师徒结对、观摩课、报告会等形式开展,帮助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实际状况,有针对性地查漏补缺,模仿和借鉴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研能力,提升教师的语文教学智慧水平。不同的教师进行切磋交流与思想碰撞,不仅有利于教师分析、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而且有助于教师了解同仁的教学经验,实现在评判、借鉴基础上的群体语文教学智慧的共同提高。但是必须注意的是,交流切磋过程中会出现不同意见,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认真思考与辨析,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取舍。

(三)“五课教研”为语文教师提供了专业成长的动力场

专业自我是教师个体对自我从事工作的接纳和肯定的心理倾向。具有较强专业自我的教师倾向于以积极的方式看待自己以及自己从事的教育工作。然而,目前很多教师忙于教学实践,而忽略了自身研究意识的增强与专业能力的发展。“五课教研”要求教师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有目的、有计划、有意识地研究日常教学常规中的现象和问题;在教学与研究的领域里探寻教育真理时,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式,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新高考改革背景下,“五课教研”能切实帮助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和解决新问题,并以此为内生动力来改进自己的教学。简言之,“五课教研”是连接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桥梁,是教师学习和探究的有机结合路径,是加速教师从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发展的有效路径。

三、依托“五课教研”促进语文教师教学智慧生成的策略

(一)对于备课,教学设计是抓手

教师备课包括钻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学生、确定教学设计、写教案等一系列的工作。教学设计是备课工作的核心环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对教学过程中所有成分,包括教学目标的设定与陈述、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确定、教学策略与方法的选择、教学媒体与技术的运用、教学过程的监控与反馈等,做具体的策划和安排,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首先,教师必须把握新高考改革的要求,明确各年级的具体教学要求、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其次,语文教师要熟悉“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意图,认识到知识的连续性与扩展性,明确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最后,教师要熟悉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备课,教师应形成新的正确的课程观与教学观,认识到教学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注重对各种课程资源的挖掘、开发、整合与利用。教材内容不是封闭的,教师备课时要注重书本知识与生活的结合、与学生已有经验的结合、与其他课程资源的结合,教师不能仅仅做“传声筒”“搬运工”。做到这些,备课过程就是对课程进行开发的过程,也是教师教学智慧生长的过程。

(二)对于上课和听课,细致观察是重点

课堂教学是教师对教学设计进行实践与检验的过程,也是教师展现教学经验与教学智慧的过程。在课堂上,学生的心理是不断变化的,学生能否积极参与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否产生好的效果,很大程度上依靠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事实上,在动态的课堂中教师很难完全控制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难以兼顾每个学生的思维过程,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个体之间的能力差别、智慧差异得以凸显。教师不仅要注意大多数学生的反应,更要注意少数学生的细微变化;不仅要重视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更要引导学生理解学科思想方法、发展完善的人格,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的同时,渗透品格教育。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听课则更是教师对同行教学理念、语文教学智慧的全面、综合的观察与判断。听课可以帮助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进行反思与评判,可以指导教师对课堂教学行为进行改善,也可以引发教师对课堂现象的讨论和交流与对现象背后的课程观、教学观的研究,还可以引发教师寻求新高考改革背景下课堂变革突破的路径。听课不仅是教师学习他人的重要途径,也是自我检验和自我反思的有效方法,能促进教师教学智慧的生成。

人工智能教育背景篇8

智慧旅游背景下的信息技术支持的旅游管理课堂的重构,取决于政策导向、理论研究和实际需求三个方面。

(一)从政策层面

从政策层面上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对未来十年教育信息化进行了战略谋划,明确了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工作思路、发展任务和推进措施。中央电教馆副馆长蔡耘同志指出:“教育信息化的准确理解,有一个核心观念问题要把握”,这个核心观念就是指“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过程的全面深度融合”。国家出台的重要文件和有关领导的重要讲话,无不强调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全面深度融合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这从政策层面为信息技术下旅游管理课堂的重构明确了方向,提供了保障。而在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方面,2013年《旅游法》的出台,加速旅游市场转型升级,加快旅游消费向互联网甚至移动互联网转移。2014年被国家旅游局定为“智慧旅游年”主题年,让业界更加关注如何利用智慧旅游平台为旅游企业服务,让游客享受智慧旅游带来的便利。这些政策和文件都为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和教育指出了以信息技术建设旅游管理“智慧课堂”的迫切性。

(二)从理论角度

从理论视角上讲,加速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促进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调。国内关于此方面的研究不在少数。从“十二五”规划开始,提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层次,加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全面深度融合的研究与实验更趋深入。在国外,教师教育研究与教育技术学研究的前沿热点之一就是有关“技术——教学法——内容”知识的研究。这项研究着重强调的是技术、教学法和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并且要求灵活运用于教学之中,而不是简单叠加、机械应用、表层应用。

(三)从实际角度

从实际角度上,随着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现代化信息技术也在旅游行业中被广泛应用,旅游电子导览技术的应用带动了旅游及展览业向信息化,科技化方向发展。国家旅游局在2007年要求四a级和以上的旅游景区都要安装电子导览系统,这一要求加快了电子导览系统的普及。旅游市场的转型升级,必然导致对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升级。作为开展旅游管理教学的院校,如何在“智慧旅游”新形势下,做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结合,培养出满足企业更高需求的合格人才也正是在旅游管理课堂建设工作中的现实需求。

二、智慧旅游背景下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旅游管理课堂重构的方法

(一)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传统的课堂内教学组织形式必定会在时间和空间上延长,从课堂内教学延伸至课外解疑解惑,从纯粹的课堂教学与讨论延伸至网络教学与讨论。新的教学组织形式有:①个性化学习:学习笔记、标签、网络搜索、在线旅游课程;②小组学习:电子邮件、网上讨论区、微信、QQ、学习小组、文件共享、学生个人网页、虚拟教室、旅游网站、RSS订阅;③统一学习:课堂模块、工作坊等。

(二)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

1、实验操作法

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必然带来旅游管理教学方式呈现形式的创新。构建信息化的实训室,将课堂鲜活地再现在各类电子设备上;应用多种媒体呈现学习内容,提高学习兴趣、学习效果,也符合通用设计原则;指导学生如何使用多媒体资源以及信息处理工具。而在智慧旅游的背景下,旅游信息的处理、单项旅游业务的操作、全真模拟软件的练习,以及网络技术、移动终端技术、旅游信息化技术和旅游电子商务知识都是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重点和难点,需要借助相关实验实训条件,让学生现场演示、操作。比如组建旅游信息化实训室,操作练习相关网络技术,酒店、旅行社综合模拟软件,360度全景模拟导游软件,在线旅游电子商务的实验操作以及打造3G实景教学课堂的教学新模式等等。

2、任务驱动法

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必然给与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信息收集能力。教师给学生布置探究性的学习任务或者实训项目,学生运用网络查阅资料,对知识体系进行整理,再选出代表运用多媒体工具进行讲解,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及合作精神。比如机票+酒店+景区、团购、垂直搜索、线路直销等多种智慧旅游经营模式的熟悉,Fit(自由行)线路的开发知识与能力,在线服务、网上查询、网络营销、网上预订、网上支付等智慧旅游服务的学习,都可以通过任务驱动法去完成教学。

3、引进翻转课堂与微课

课堂中传授知识,而吸收和掌握知识在教室外。旅游管理教学是十分重视实践教学和情景教学的一门学科,学生需要克服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时教师往往不在现场。如果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环境颠倒过来,学习的有效性更好的达到。所以翻转课堂结合微课已经成为信息化课堂教学改革的先驱。

人工智能教育背景篇9

一、“新硬件时代”的概述

所谓“新硬件时代”已经不单单指主板、显示器以及键盘这些传统的计算机硬件,而是一切物理上存在的,在过去的生产和生活中未曾知晓的人工制造的事物。具体来说则是,“新硬件时代”是一种表现形式为硬件新型的产业形态,是依靠强大的软件技术、互联网以及大数据技术作为基础,其主要参与群体为极客和创客。譬如,多轴无人飞行器、无人驾驶汽车、3D打印机、可穿戴设备、智能机器驮驴、机器人厨师这些事物在建造之前人们是完全没有想象过的。事实上,从2015年开始,一股智能硬件的新潮就已经在国内涌动开来。其中活跃度最高的就是深圳,一大批青年创业者都在针对这一领域投身制造诸如无人机、医学影像等这些智能硬件的热潮当中。广告设计具有较强的时代性,该行业方向理当做出相应调整。对此专业学生教育,也应迎合时展,针对“新硬件时代”特点培养新时代社会人才。

二、新硬件背景下高职广告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

(一)构建“新硬件时代”的教学体系。为了面对“新硬件时代”,高职院校的相关教育工作者应该就教学体系做出相应的调整,以“新硬件时代”下大众的心理诉求作为参考依据,探究“新硬件时代”与广告设计之间的联系所在,从而培养出顺应时展的潮流一专多能的广告设计复合型精英。但与此同时,相关的教育工作者还需要关注我国国情的发展,适当保留传统的核心课程。笔者建议广大教育工作者可将设计专业作为核心课程,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与相关企业合作,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学生实习,增加与社会的接触,感受“新硬件时代”带来的社会变革,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拓展。(二)加强高职广告设计专业教师的再教育。除了对教学体系做出调整,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以及个人素养同样也是基于“新硬件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为了让高职广告设计专业的学生能够紧跟时展的潮流,学习到与“新硬件时代”相关的知识,教师个人知识的储备需要实时更新。笔者建议高职院校的领导可以采取以下几点措施:首先,高职院校应该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培训,聘请相关的权威人士到学校开展讲座。另外,由于目前国内与新硬件的相关项目较少,教师可以增加对美国的关注,查阅相关资料,譬如新闻、网页以及相关的竞赛。其次,加强与企业之间的联系,高职院校的领导可以组织广告设计专业的教师去相关公司见习、交流,拓展教师的眼界,积累经验,从而提升个人的专业素养。再次,笔者建议可以聘请广告企业的精英到学校担任兼职讲师,由于他们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切身体会“新硬件时代”给广告设计行业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因此在课堂上可以为学生传授更多的实战经验,带领学生一起思考、研究在新硬件背景下广告设计的发展,从而进一步推动新硬件时代背景下对广告设计教学的探究,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综合性人才。(三)实行“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面对即将到来的“新硬件时代”,笔者建议高职广告设计专业的教师应该加强学生的实践教学,以未来的就业前景为导向,加强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丰富学生的社会经验,从而满足未来的社会需求。所谓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就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密切合作,利用企业先进的资源和设备,实现对高素质广告设计人才的培养。高职院校可以按照广告设计专业的教学规划,通过引入企业的相关先进设备将校内场地改造为模拟的广告设计公司。同时,通过校内广告设计专业教师以及企业精英人士的共同合作来制定工作室的管理制度以及学生考核标准。而项目的引进主要依靠企业负责人来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制定,但同时也要注意高职院校的教学进度。通过“工作室制度”的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对专业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增强实际操作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掌握社会需求的方向,从而能够在未来更加从容地应对“新硬件时代”。总之,随着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时代总是不断更迭、变迁,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教育的模式就应该适时作出改革和创新。而针对即将到来的“新硬件时代”,如何为社会培养出满足发展需求的人才成为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相关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人工智能教育背景篇10

在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学的德育教育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更加强调德育的地位,重视德育的发展,培养综合型人才。需要学校不断进行创新,创造出新方法和新途径来强化教育的时效性,从知识传递过渡到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各学科的教育中都强化道德和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积极乐观、不断上进的优秀品质。在课程改革中,尽量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展示不同学科在实现道德教育上的不同价值,改变了传统教育的德育课程面貌,强调在真实、客观的生命体中感受构建个体的道德成长经验。就此,新课程的改革解决了传统教育背景下道德与生活的分离局面,学校开始从教学向教育转变,引发了教学工作者对传统教育新的定位和思考,更加重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统一性,强调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利于培养中小学生健全的人格。基础教育的新课程改革提出了许多新的观念,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等,有利于德育工作的继续发展和探索。

二、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学德育教育发展的对策

(一)针对中小学生思想特点,构建道德教育体系课程改革下中小学遇见域的发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就目前中小学生的思想年龄特点来制定教育对策,构建更加科学有效的教育方式,完善德育教育体系。现在中小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受到父母的溺爱,生活能力和学习能力都不是很理想,依赖心理严重,给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带来一定困难。因此,学校要制定有效的对策,提高中小学生的学习生活能力,以往单纯的说教式教育方式已经行不通,要创建新的渠道,将教育的理念深化到学生内心,付诸实践,进一步提高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例如,学校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和模拟教学等教学方式,加强中小学生思想方式的转变,并且还可以运用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等方式积极引导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转变。

(二)将中小学的教育工作回归生活回归生活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学以致用,另一方面拓展了德育课程的研究视野,直接表现为德育课程类型从理论体系开始向生活体系转变,同时,在实践中一些新德育课程类型逐步发展起来,德育隐性课程如校园文化、人际关系和精神环境等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进一步提高了中小学生德育教育的发展。并且从个人精神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自然生活等各个层面上设计活动内容,贴近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情感实际,使学生在不自觉中接受道德教育。学校不仅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的场所,更是加强德育教育的场所,还是学生思想道德观念成熟的重要场所。

(三)重视教师教学行为和教学实践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实践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和独立人格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育机构要重视教师教学行为和教学实践的发展,对教师的导入方式、提问方式、行为举止和工作态度等方面严格要求,做到为人师表应有的道德观念。比如,备课充分、守时和负责等优良品质,要以身作则,给中小学生起到良好榜样,教师要转变思想观念,努力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并且根据难易程度的不同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达到教育的目的。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