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高三语文笔记十篇高三语文笔记十篇

高三语文笔记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14:50

高三语文笔记篇1

1.高三学生英语笔记存在的问题

第一种情况,记录繁杂,单词积累、语法要点、平时写作错误混写在一起。这样的笔记就连学生本人也不想再多看,因为需要的时候找不到自己需要的内容。第二种情况,只有单词积累,充其量不过是一个生词本。第三种情况,只有每次考过的作文范文记录,另外再积累一些平时阅读中的生词或短语。这种情况还可算是很不错的笔记了。第四种情况,积累了大量的特殊句型,不断地在背,但就是在写作的时候使用不当。还有些学生上课随便记录,下课不去整理,以致于连一个固定的英语笔记都没有。

2.如何做好英语笔记?

2.1首先让学生思考回答我的第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做笔记?

学生们的回答倒是基本一致:为了提高英语成绩,为了高考取得好分数!我接着抛出第二个问题,那你们目前的笔记对你们的帮助怎么样?没几个学生回答。我又问,有多少学生在考试之前能把自己的笔记浏览一遍?有学生回答,但声音不太洪亮了。于是,我就高三学生为什么做笔记以及笔记的重要性做了阐述。首先,我们的笔记是我们在高三的三轮复习,并做了大量的训练题后为高考前的考前复习做准备,是我们考前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再回顾知识点,查漏补缺的有效保证。课本以及做过的试卷我们根本无法不再过一遍。其次,你整洁有效的笔记也是给你高考自信的有力保证。试想一下:如果你考前把你感觉重要的该看的都认真复习了一遍,还有比这还能更好地增强你的自信心的东西吗?再就是,记好笔记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过一段时间,翻看自己的笔记,既可以看到自己的成长过程,也可以对自己的薄弱环节更好地了解,为以后的复习做到有的放矢。

2.2怎么做好英语笔记?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学生说,课堂大致记下要点,下课后整理;有的学生说,上课只记一些教师反复强调的;有的学生说课堂如果专注记笔记就跟不上课堂进度,只有课后在其他材料中去补。到底如何记好高三笔记?笔者认为:首先,课堂上认真听,对自己理解不够或无法理解的部分做好记录,需要补充完善的下课后必须完善。其次,有预测性地做笔记。也就是说保证笔记的有效性,有预测地发现问题并积累到笔记本上。第三,开始高三复习前必须研究至少近三年的相应高考试题,在研究中自己发现大致考试的类型和高频内容。

2.3到底笔记记些什么最好?

这也是我本文想和大家分享的一点经验。说到高三学生的英语笔记,我们有时候确实看到学生做得很辛苦!有些学生英语笔记就有4本――生词本一本,书面表达范文一本,还有重点句型归纳,甚至还有每次考试的错题本等。首先,我极力推荐学生做好“微笔记”!什么叫“微笔记”?就是,我们把好的书面表达中的精华出彩部分记下来,然后多去观察模仿,并进行仿写。注意:不要求抄写整个范文!这不仅解决了学生望“作文”兴叹而却步,也减轻了教师改作文的“痛苦与煎熬”,更重要的是,学生参与度很高,效果确实很好!每当在以后的考试中看到学生仿写的“成果”出现在试卷上,我感觉很有成就!同时也摘录部分在全班展示!学生很有成就感,其它学生也受到了启发鼓励!例如我们在训练地点方位描写的作文时,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这样的句式:Situated/LocatedinthesoutheastofGansuprovince,ourcityisrichintouristattractions,whichmakesitpossibletodeveloptourism.其次,就是记录自己平时阅读中感觉到自己喜欢的美文小段,并在课前朗读给大家分享。下面是我的一个学生课前分享的一短话:itisalwaysthesamething.it’swhenyoustarttobecomereallyafraidofdeath...thatyoulearntoappreciatelife.本句中使用了强调句式!既然他喜欢,这个句式他肯定会熟练掌握的。第三,词汇是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我是要求学生利用手头的词汇书或整理一些词汇复习过关练习,英标提示写单词、汉语提示写单词、英语单词写汉语等不同形式按字母表顺序把课标词汇过一遍,要求学生把自己每次不会写的单词标出并写在一个小本上去记,并过一段时间后检查,主要是自查,这样到第一学期单词基本可以复习完。学生在第二学期或考前需要复习的词汇就会很少!考试的自信心就会大大增强。另外,平时训练中遇到的特殊句式表达也是,建议学生通过比较来积累。这是一个学生笔记本上的一个句子:Heissuchakindandhelpfulpersonaswecannotpraisetoomuch.比较:Heissuchakindandhelpfulpersonthatwecannotpraisehimtoomuch.她明白了前者是定语从句,而后者是个结果状语从句,她也观察清楚了二者的区别在praise之后有无宾语!

高三语文笔记篇2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博士根据他及其同事多年来对人类潜能的研究提出的一种关于智能及其结构的理论,对传统的智能理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并在美国教育界引起了热烈的讨论。近20年来,围绕此理论所进行的各种理论和实际研究在美国英语教学和心理学领域占有可观的份量。Gardner关于智力的独特看法在某种程度上代表并预示认知研究的发展趋势。

每个正常的人都或多或少地拥有这九种智能,只是每种智能发挥的程度不同或者各种智能之间的组合不同而已。由于智能上的组合差异,各人的学习兴趣,思考问题的方式,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尽相同。下面我们对与本文有关的文字/语言智能和视觉/空间智能作详细解释。

1.语言智能,也叫文字/语言智能,主要同语言的理解和运用有关。语言智能发达的人对词义非常敏感,并能熟练地运用词语。他们往往能通过听、说、读和写,有效地进行交流,表现出超过他人的语言的理解和运用方面的天赋,如:诗人、作家、演讲家等。

2.空间智能,也叫视觉/空间智能,主要是对视觉世界的敏锐的感受和理解能力。空间智能发达的人善于通过图像进行思考,对于视觉空间的感受性很强,能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变化来重塑空间。空间感受性强的人通常能明察秋毫,且能将脑中思索的概念以图像表达出来,对于三维空间可充分掌握,应用自如。具有发达空间智能的人有建筑师、摄影师、画家、雕塑家以及机械工程师等。

二、口译笔记的两种模式

2008年7月底在郑州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举办的“第三届中国英语教学方法高级研修班”上,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校长仲伟合教授作了“英语口译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报告。报告中,仲教授在讲授口译训练内容时,关于连续传译,他涉及到了DanielGile的两步走模式:步骤一是连续传译=听力分析+笔记记录+短时记忆+协同合作或(Ci=L+n+C),步骤二是连续传译=记忆+笔记解读+译语产出或(Ci=Rem+Read+p)。总结时,仲教授将口译笔记记录和口译笔记解读分别列入连续传译口译训练内容紧跟短时记忆的第二和第三位上。最后,仲教授安排他们广外高级翻译学院最年轻的教师余怿作了以口译笔记记录和口译笔记解读为中心的英语口译示范课。示范课上,仲教授的弟子余怿向我们展示了口译笔记记录和解读中的两个模式:斜线模式和垂线模式。

1.斜线模式。斜线模式也叫对角线模式,指的是口译中将一个有主语、谓语和宾语的完整句分三行记录,主语占第一行,谓语占第二行,宾语占第三行,而且主谓宾错开,不对齐。

2.垂线模式。垂线型模式指的是将语言符号纵向排列的形式,它主要用于并列关系的词语或分句。

总之,仲伟合教授及其弟子在口译笔记记录中所使用的斜线模式和垂线模式实际上就是将我们听到的线条性语流图式化,图式化了的语流便于记录,也便于解读,达到速度上快捷,内容上完整,逻辑上清晰的目的。

三、多元智能理论对两种模式的解读

研究表明大脑的左半球负责处理线性、量性、理性、逻辑性等分析性比较强的事务,语言理解和表达的生理部位恰恰在这里,而右半球则负责处理非线性的、直觉的、概念性的、整体性的和想象性比较强的事务以及非语言能力,视觉/空间智能处于右半球。加德纳的研究表明,当一个信息同时刺激大脑的左右两个半球时,或者说当一个信息同时刺激大脑的多个智能区域时,其大脑的理解力、记忆力和创造力将提高到最大。也就是说我们可通过对负责非语言的右脑的刺激来将负责语言解读和语言产出的左脑的能力提高到最大。

仲伟合教授在口译笔记记录中所使用的斜线模式和垂线模式实际上就是通过对负责视觉/空间智能的右脑的刺激来提高负责语言的左脑的能力,使负责语言和逻辑的左脑同负责视觉/空间的右脑一样具有最大程度的快捷、完整且清晰地获取信息的能力。如果用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来评价,我们可以说上面口译笔记记录中斜线模式和垂线模式的方法体现了用视觉/空间智能辅助语言智能的方法,它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语言智能的理解力、记忆力和创造力。

四、结语

简言之,根据代表并预示认知研究发展趋势的多元智能理论:一个信息同时刺激大脑的多个智能部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大脑的理解力、记忆力和创造力,口译笔记记录及解读中线条性语言符号的斜线化和垂线化两种模式实际上就是用同一信息对大脑的文字/语言智能和视觉/空间智能两个部位的同时刺激,此图式化模式辅助了文字/语言智能的提高,便于记录,也便于解读,能最大程度上达到速度上快捷,内容上完整,逻辑上清晰的目的,是口译训练中笔记记录和笔记解读的两种有效方法。

[本研究得到了2008年院级重点项目“多元智能理论下的英语学习多元方式研究”(ZK0883)的资助。]

参考文献:

[1]armstrong,t.multipleintelligencesintheClassroom[m].USa:associationforSupervisionandCurriculumDevelopment,2000.

高三语文笔记篇3

一、课前预习

为听课做好心理准备,保证精力集中和情绪状态良好。课前要预习,要知道课堂上学什么,主要内容是什么,不预习是无法得知的。通过提前预习,学生就可以对课堂的内容有大致的了解,从宏观方面做到心中有数,对知识网络和重、难点有大致了解,特别是哪些地方还有疑问,先掌握部分知识,形成课堂笔记的框架,这样在课堂上就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能有效地解决“听”与“记”的矛盾。

二、了解授课老师

不同的老师讲课风格有所不同。比如有些老师课堂上可能讲到很多短语和句子,但只将重点写在黑板上。另外,一些老师可能什么都不写,但他们会重复某个短语或句子。这就意味那部分内容可能很重要。经过一段时间,你自然就会了解老师的授课风格。

三、有个性地记

有个性地记笔记就是要有自己的一套记录符号。在英语课堂笔记中建立一套合适自己的书写符号,形成自己常用的缩略语,对于跟踪思路、训练思维的敏捷性、流畅性、提高笔记效率大有好处。这就要求学生要多动脑筋,自创符号并牢记符号的意义,熟练运用,圈点批划时做上不同的记号。具体做法如下。

(一)划重点

初中Reading部分课文的篇幅较长,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在教学时我常指导学生用五角星标出新句型,用圆圈标出介词或冠词,用括号标出新的短语和词组,用直线画出英语课文中的关键例句。另外,语法和练习中的一些重点、难点,如:like后面要加动名词;名词复数的变化也可以用不同的符号画出来,以便引起重视。

(二)注翻译

在课文学习过程中,我常让学生注翻译。翻译的重点是一些较难的短语和重点句型,书写位置的原则是“就近”,即尽可能记在被解释的单词旁边,以便在阅读课文时被注视。若解释的英文单词较多,原文旁边写不下或记下去因单词太多书写太密而不清晰时,可记在相对较近的空白处,翻译文字与被注文字之间可画一直线连接,也可记录在词汇表中该单词的后面。

(三)补缺

英语词汇表对某些单词和词组的解释不够全面,有些只讲了名词的意思,而未说明作动词、形容词等的意义。教师应该让学生自己查词典或告诉他们别的用法,并让他们记录在词汇表中该单词的后面。比如学习了名词success(成功),应该让他们记下形容词successful,副词successfully和动词succeed。

(四)标疑

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因此,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常常会碰到许多问题。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以在有问题的地方做一个问号,再寻找机会向老师或同学求教或查阅有关参考书解疑。

四、记笔记要把握时机

英语课堂教学容量大,知识丰富、有趣、实用,想要一下子记住,的确非常困难。一般来讲,上课要以听讲和思考为主,做笔记的前提是不能影响听讲和思考,这就要求学生在做笔记时把握好时机。做笔记的时机有三个:

(一)老师在黑板上写字时,要抓紧时间抢记。

(二)老师在讲授重点内容时,要挤时间速记、简记。

(三)下课后,要尽快抽时间去补记。

五、要及时整理听课笔记

(一)检查笔记中的每一个细节,确保其完整并且精确无误。对任何有缺失和有疑点的地方,应该及时找老师或同学核对并补充完整。

(二)读听课笔记,用颜色笔或荧光笔标出重点和重要的概念、结论等。

(三)回想辅导课中老师所讲的内容,找出自己在自学过程中忽视的问题和理解有偏差的问题,并把它在笔记本上相应的地方记录下来。

(四)带着问题温习教材上相应的内容,对教材内容做进一步的归纳、总结和提炼。把新的学习心得和对教材内容的重新评价,和自学笔记中的有关内容进行整合,并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将整合后内容记录到听课笔记预留的空白处,同时注意与笔记中的相应内容在位置上或逻辑上对应。

六、养成习惯,持之以恒

高三语文笔记篇4

关键词:分类记忆;语言点知识;爬楼梯原理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2)21-041-1

一、结合教材的记忆

第一步:诵读单词,记得读音

高中阶段多音节词明显增多,如译牛版中enthusiastic,surgery,phenomenon,statistics,particularly,philosophy,prejudiced等。很多学生在单词拼写上反复出错,究其原因还是语音关没有过。不管是单词还是词组,会读才会拼,甚至可以说大部分单词会读就会拼。可是很多学生由于基础差等原因,高中三年时间都没有能够完全通过语音这一关。因此在英语的学习中事倍功半,效率低下。笔者建议根据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在高一就开始不同程度的音标、语音训练,力求每个学生能看着音标自学读音,教师只需适时指导与纠正。具体操练时笔者一般按以下步骤:新词让录音原声带读若干遍,复习巩固时让优生带读全班,然后学生自由诵读,最后齐声朗读。这样可以说是由简单的跟读到独立朗读,由浅入深。

第二步:阅读课文,巩固词义

会读之后,就该认知词义。笔者发现有些学生读音没有问题,但是令其头疼是不能把词和词组的中英文对上。很多学生应对默写等任务就是对着单词表用功。这一方法有一定的可行性,然而他们却忽略了教材中一个最宝贵的资源,也就是Reading和project等部分的课文原文。读懂课文是学习单词词组的最终目的,同时也是巩固所学的有效途径。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课文的同时学生已经在潜移默化中加强了对词义的记忆,因为只有知道词义,才能读懂文章。

第三步:勾画词组,掌握重点

译牛版教材词汇量大,课文中重点表达法增多。若教师在教授语言点的第一课时里就把所有语言点罗列在课件中展示给学生,很多高一新生会觉得要记的知识点过多过杂,难以梳理与记忆。笔者建议教师可以适当地把语言点“分类”教授,给学生一个“缓冲”过程。笔者会先在课文中挑原文中的重点词组,当堂勾画,适当讲解。待学生基本掌握该部分之后,教师可拓展讲解原文中没有原词组的重难点内容。这样做的好处还包括:1.词组就在课文中,就相当于带例句的笔记,学生复习时就方便,清楚明确,少有记录错误。2.知识点中重点和难点凸显,基础知识和拓展知识之间有一个清晰层次,更便于学生建立自己的知识脉络。3.部分内容直接在课文中解决,学生笔记的负担减轻了,可以腾出更多时间来消化新知识。

第四步:分析难句,把握结构

句子是阅读中一个最小的语境,它体现了单词和词组的具体用法,印证了语法知识。学生的水平应该体现在对各种句型的理解上。译牛版课文中经常出现一些复杂的句子,其中常见的包括定语从句,形成主语(宾语)以及非谓语动词的用法等。学生应学会分析这样的难句,搞清句子结构的特殊性,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一些含有这些结构的例句(尤其是相关课文原句),从而让学生和这些难句成为“老朋友”,那么难句也就不再难了。

二、结合笔记的记忆

一记:课堂困惑

几乎每一位教师都会要求学生有课堂笔记,它是记忆工作的一个重要工具。但是学生不可能把课堂上的每一句话都记下来,那将是在做无用功。笔者认为首先要重点记录的是课堂上的疑问,也就是学生自己当堂没有完全理解的。它可以是一个语法概念、单词用法,甚至可以是一个没有听清读音的单词。这样的笔记就成了对自己最了解的“老师”。

二记:知识拓展

学生从课文中所学习到的大都只是词汇的基本词义和用法。遇到比较重要的动词或形容词,特别是多义词或者派生词较多的词族,教师会当堂拓展一些相关词义和用法。而这些内容应当是学生记笔记的重点。但是特别注意,对于这些语言点,学生不能只记录词条本身,更重要的是记录下教师课堂所举的例句。因为只有借助例句,运用语境才能把语言点的词义用法全方位掌握。也只有如此,学生在以后的复习时才能以句解词,巩固记忆。

三记:自我总结

很多学生把笔记的概念局限于听课笔记。其实做笔记是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笔者认为学生在课后一定要对课堂笔记进行整理和复习,也就是说“二次笔记”。它的内容可以包括:1.对课堂笔记的查漏补缺。2.复习过程中总结出的对所学内容的更深的理解和领悟,也就是“温故知新”。3.最重要的是整理所记内容。通过知识梳理与二次理解形成自己能接受的知识脉络,将笔记内容就从一种单纯记录“内化”为自己的思想。从而记得更轻松却更牢固。

三、结合练习的记忆

很多学生把英语作业当做一种负担,不少学生完成英语作业时会翻开单词表和笔记本去边查边做。其实这样的做法让学生自己丧失了一次非常重要的更新记忆的机会。做习题是用已学语言知识去做“一件事情”,也是对语言的一种运用。它对于加强对语言点的记忆和提高语言能力都有着莫大作用。例如:单词互译是基本的复习词义方法;单项选择题是巩固词法和句法知识的;阅读理解题主旨在于考察综合阅读能力,但同时学生也在阅读中对已学过词汇进行了一次重要的回忆与复习。

高三语文笔记篇5

【关键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词汇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103-01

一、当前英语课堂中单词学习存在的问题

作为非英语母语国家,对于大多数中国学生来说,如何在英语学习中扩大自身词汇量一直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同样,作为英语任课教师,学生词汇量的限制使得阅读课程的讲习困难重重,首先,学生不认识单词,纵使语法、句式再熟悉都无法准确的理解文章意旨。其次,以往错误的单词学习方法使学生对于生词的掌握存在片面性。主要表现在有些单词理解意思但却不会读,有些单词虽然会读但只能依靠上下文猜测意思,甚至对于一些单词,学生既不认识又不会读,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之后只能忽略过去。再次,一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逢词必查,阅读过程不断的被频繁的查字典打断,因此,寻找一个科学的词汇讲习途径,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有效地学习相关词汇,是当前高中英语教学中应当关注的一大问题。

二、单词记忆教学的途径探析

随着教学理论的不断更新,各种“学习法”,“记忆法”层出不穷,但是,作为一名身处一线的任课教师,应当理性的看待各种新兴因素,能够做到取众之长,补己之短,同时也因看到传统的词汇教学法的意义所在,在博取众长的同时善于合理的利用已有的资源和方法。在多年的教学中,笔者总结出了一条独特的教学途径,在此进行简单论述,以期对当前的阅读教学中的单词记忆教学提供经验借鉴。

(一)返璞归真,重建“生词本”

在很多教师看来,“生词本”似的单词记忆法似乎已经过时,在多媒体电教化手段日新月异的今天,一些教师对于传统的“生词本”作用感到不屑一顾。相反,笔者认为,看似“笨办法”的生词本学习方法,有着其独特的优点。

新修订的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将本课生词在文中用加黑字体表示出来,这使得“生词本”的建立有了更为简单便捷的途径。以高中英语第一册第一课为例,笔者在带领学生建立“生词本”时,首先要求学生通读全文,对于凡是一眼看去不能立即说出词义的单词或固定用法,一概记录在一张专门的纸上,英语单词为一纵列,汉语意思为另一纵列,然后将这张纸沿中线对折,使英文原词与汉语意思处于一张折纸的两面,然后,留给学生五分钟的时间,开始快速的记忆这些单词的汉语意思。这一方法依据的是“痕迹理论”,即“凡是已经识记过的事物都会在大脑组织中以某种形式留下痕迹”。学生在抄写和查找生词汉语意思的过程实际是一个瞬间记忆的过程,这一过程虽然时间短暂,但是在整个记忆过程中起到主要作用,稍加启发,便能引发学生的联想回忆。在学生完成五分钟的瞬间记忆过程之后,笔者开始强化学生的“短期记忆”能力,即通过课文的讲读将生词及新的词组固定搭配方式教给学生。在学生记忆的过程中,笔者走下讲台大体浏览学生所记录的生词,发现“goingthrough”、“netherlands”、“onpurpose”、“entirely”、“thundering”等十余个单词在学生的纸上出现较多,因此在之后的课堂教学中,着重对上述词语进行反复深入的讲解。学生在接受教师的口授和板书过程中,由于之前有了瞬间记忆的基础,则会有意识地关注自己不懂的单词和语句,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的“瞬间记忆”深化为“短期记忆”。完成课文的讲读之后,笔者再次要求学生浏览课文,重复开始的“识词”过程――即再次把一眼看去不能说出意思的单词挑选出来,记录在另一张纸上,通过观察笔者发现,学生第二次所记录的但是数量已经大为降低,单纯的词义基本能够记忆,在词组及固定搭配方面还需进一步讲解。完成这一过程后,笔者再次留给学生5分钟的记忆时间,着重对第二次记录的词语进行记忆。随后,笔者开始就学生所困惑的词组及固定用法开始进一步深化,课上的单词的“短期记忆”过程圆满结束。

短期记忆只是词汇记忆的一个阶段,为使学生将“短期记忆”变为“长期记忆”,则需要任课教师教学法保持连贯性,单纯的依靠课上这10分钟的记忆是无法达到长效的结果的,因此,笔者更加重视课后的记忆过程。课堂教学结束时,笔者要求学生将今天两次“查生”的单词全部记录在一个专门的笔记本上,课后着重记忆这些单词,在第二堂课开始时,笔者抽查学生的记忆情况。并再次要求学生通读上节课的课文,重复上节课“查生”的过程,经过这三次间隔时间不同的“查生”,使学生认识到了本课中自己真正难以记忆的单词,在今后的背诵中能够有的放矢。经过三次“查生”学生使得自己的“短期记忆”不断固化,开始向着“永久记忆”发展。

(二)艾宾浩斯记忆曲线的有效利用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是发现记忆遗忘规律的第一人,他所提出的“艾宾浩斯记忆曲线”也很好的阐释了正常人的记忆遗忘规律。该曲线的提出已经不算时髦,但在应用过程中与“生词本”相结合,依然能够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根据艾宾浩斯记忆曲线,笔者为学生制定了“生词本”复习计划,随着英语阅读课程的学习,学生每课都会找出一些经过自己反复的短期记忆都无法固化的单词,这就需要依靠“艾宾浩斯记忆曲线”进行强化记忆。笔者分别制定了间隔一天、两天、四天、一周、两周的检查计划,要求学生在“生词本”上标明各个单词记忆的时间,然后在第一天抽查学生上节课的生词记忆情况、在第四天抽查学生前两节课的生词记忆情况,第一周抽查学生前三节课的生词记忆情况(分别为第一课间隔四天、第二课间隔两天、第三课间隔一天)这样,通过艾宾浩斯曲线与“生词本”的有机结合,大大提升了学生进行单词记忆的速度和效率。

三、小结

“生词本”是一个传统的记忆方式,而艾宾浩斯曲线记忆法则是一种较新的模式,两者的结合能够使得单词记忆更加科学,更有效率,但是,在执行过程中,不能忽视单词的整理和记忆应当在阅读过程中完成,即应保证学生从课文阅读中寻找生词,将对于词汇的理解放置于文章之中,而不能脱离课文单独寻找生词。总而言之,阅读课程中的词汇量提升应当坚持“从文章中来,到文章中去“的原则,综合传统记忆方法与新兴手段的优势,使学生更快、更好、更牢固的掌握英语词汇,进而解决英语阅读中的词汇难题。

参考文献:

高三语文笔记篇6

【关键词】专业八级听写记笔记提高策略

一引言

全国高校英语专业八级考试是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的,对英语专业四年级学生进行的英语水平考试,被公认为是国内最高等级的英语水平测试。而其中听力部分的听写笔记题常常被认为是难中之难,今年的全国平均分就只有4.91。大纲规定,该部分“由一个约900个单词的讲座和一项填空任务组成。要求学生先边听边做笔记,然后完成填空任务。”由此可见,这是集听力、记笔记、预测、语法与拼写等各项技能于一体的题型,学生们不经过专门的强化训练,是无从下手的。笔者在连续三年对本校学生专业八级的辅导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也相应地做了一些应对实践。

二学生听写笔记时存在的问题

1.理解问题

英语专业四年级的学生,英语听力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专业八级考纲要求考生能听懂有关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教育、语言文学、科普方面的演讲及演讲后的问答,这比日常用语、对词汇和相关基础知识的要求就高了很多。例如,2010年的讲座是介绍语言的辅助语言学特征,就出现了paralinguistic,vocal之类的相关词汇。许多学生对相关背景知识和词汇不了解,就影响了有效的听力理解。

2.记笔记问题

仅听一遍,就要记下近千字的讲座,这种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给许多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心理负担。笔者查看了180位学生在做2008年真题时写下的笔记,发现有将近三分之一的学生记不到100个单词。还有些学生写下了不少,能用上的却没几个。正如李莉所说,“大部分单词非关键词,而且常常某部分信息记录详细,而另外的段落或句子却无暇顾及。”此外,还有些学生记成一团,自己都看不懂。

3.填空问题

在分析失分原因时,最让人痛心的就是听懂了,记下了,却在单词拼写、词性转换、同音异义词等辨析方面出现错误。此外,学生们认为没记下来,不可能像选择题那样去猜对得分的,所以空着不写也是司空见惯的。

三专业八级听写笔记题应试策略

1.理解策略

根据近五年讲座内容的情况,可以预测今后选材会更趋向于突出英语专业知识课程的内容,涉及的范围包括英美文学、英语国家概况、语言学、词汇学、英语教学法等等。因此,学生们应增强相关知识储备。其实英语专业的学生都已经修过相关课程了,再针对单词和主要知识做个回顾并不困难。

2.记笔记策略

(1)以提纲的形式记。查看近年试卷,会发现填空题基本上以讲座的提纲形式出现,而提纲一般要以要点为线索将讲座的内容有机构架起来。篇章模式相似,框架结构也是基本固定的,包含介绍、支持性的细节和所举例子、结尾三大部分。开头一般直接进入主题,交代讲座目的,这一部分除文章主题外,不用做笔记,但要用心听懂,为理解下面的分论点奠定基础,“在陈述主题后,讲座人往往会说整篇文章将会从哪个方面讲述主题。考生也应该在脑海中迅速建立起整个篇章的宏观走向。”中间部分一定要抓住关键性提示语和段落主题句以及细节中的关键词。结尾出现的考题并不多,可用大脑记忆。总之,笔记要层次清晰明了,用提纲式纵横两个方向分别列出讲座要点和细节内容。

(2)学会抓关键词。不难发现,历年考题中,“讲座极具条理性,脉络分明,而要求填空的词也是一些明显的关键词。”这些词或短语均是有关讲座内容的实词,非语法功能词,而且应该是最能反映句子核心意思的词。

例如,2010年讲座中“thefirstiswhispering,whichindicatestheneedforsecrecy”里面的关键词就是whispering和secrecy。此外,还可以利用语篇结构、转折词汇和话语特征,来帮助确定关键词。平时要训练自己笔记的逻辑性,听到的句子通过先记关键词,再补充其他结构词语的方式听写下来,最后补充成提纲或者摘要。实践证明,这样的练习多做几次,有利于听写时记关键词。

(3)利用符号等速记工具。为提高记录速度,可以“通过练习逐渐形成一些记录文字的速记符号,运用一切可行的缩写、简写、图画等,这需要平日练习时积累适合自己用的简写方式。”其实很多学生都上过口译课,可以利用口译速记工具来完成记笔记。例如,用来记录because,用gov代替government,用>表示morethan等等。

3.填空策略

考试中所要填的词,有些是大纲笔记中能直接找到的词,这种情况下,只要注意单词拼写即可。但是也有些词需要推理、归纳或者变换词形,这就要求大家考虑到语法和上下文的一致问题。而对于填不出的词,也应该根据上下文猜测填写,而不能留空。

总之,记笔记应按提纲顺序,筛选要点,进行记录。方法的掌握,有利于克服心理障碍,并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水平。

四总结

专业八级考试中的小讲座题型,实际上分为理解、找出要点、笔录和填空等步骤。要针对在各个环节的难点和问题,找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多加练习,才能更好地完成这种题型。

参考文献

[1]高校英语专业八级考试大纲修订小组.高校英语专业八级考试大纲[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7

[2]李莉.语言测试与八级听力教学[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6):91~92

[3]窦艳.tem-8听力讲座的语篇类型和篇章模式思考[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6):150~151

高三语文笔记篇7

关键词:语文素养读书指导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c)-0179-01

写读书笔记是积累材料的有效途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手脑并举,用小小笔尖点采书中精华之果,触动思维,记下内心深处的灵感,以此累积丰厚底蕴,会大大提高阅读效率。

1激趣,为学写读书笔记搭台

(1)为学生写读书笔记的阶段。语言的收集和积累,主要手段是听力和阅读。因此,引导学生学写读书笔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实现从读到写,学生读后必然会对众多信息有所感悟,有情感宣泄的表现,然后学生们将不可避免的导致表达愿望。因此,学校要利用一切机会,通过各种渠道,引导学生读书。低年级则可以观看画报或色彩斑斓的直观性强的电视节目入手,通过复述见闻或谈对故事中主人公的看法引发学生意见上的一致或分歧,从而激发学生热烈讨论,在不知不觉中锻炼了语言的组织与表达能力,同样为写读书笔记和书面写作打下良好基础,这种润物无声的无痕培养和熏陶往往更能深入孩子的心。

(2)以赛粗读。学生有好胜的心理,有竞争的欲望,教师这时候要巧用妙用,以赛促进学生阅读。比如讲故事比赛、朗读比赛和优秀读书笔记展等活动。学生在准备比赛期间,会积极选择阅读,在读的同时给无声文字赋予个性理解与情感的融合,再通过自己的声音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这便是一种情感的宣发,加上教师的指导,学生理解会更加透彻,表现也会更加饱满充分。通过竞赛形式学生不仅收获了阅读的成果,更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这种成功的喜悦必然会激发学生去阅读更多佳作精品,也必然会迸发出更多的内心体验,厚积情感,待喷薄而出,读书笔记便一蹴而就。因此,班级或学校定期开展朗读竞赛等活动,能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循序渐进,注重写法指导

为了体现读书笔记训练的层次性与渐进性,学校教导处与图书室教师为学生设计了可借鉴表格。根据课程标准对年段的要求,分低、中、高三段,在内容的编排和设置上体现由易到难的原则,由抄写到创新,由简单摘记到感情抒写,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1)低年级:从“采蜜集”形式开始,以词语摘抄为主。语文课上或课外读物上看到了好的词语就鼓励学生写下来,一个优美的句子甚至一个用得好的标点就抄下来,逐渐使学生由教师指点到自主采撷,每天一点点,既激发了兴趣,又在无形中使学生从起始阶段便养成一种积累的习惯,良好习惯必然会指导学生的良好行为,久而久之,学生便把这种方法自主地运用到自己的课外阅读中去了。

(2)中年级:立规树矩,完善笔记内容。由于学生在低年级基本上已经掌握的读书笔记的书写方法,但是由于学生比较小,这种形式往往局限于词语的积累,随着年级的升高,势必要整理读书笔记的内容,提高读书笔记质量。例如,在每次写笔记时,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先写清楚时间、读物的名称、作者和页码等相关信息,然后再写下自己认为喜欢的词汇用语,这些笔记可以每周一次,字数和篇幅不限,内容可以不断累积。逐渐地,可以要求学有余力的学生每周写不少于四篇且字数在100字以上的读书笔记,在累积的词语后面写简单的感受。在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和语文教学的需要,学生懂得了读书笔记的三个部分:主要内容、词句段积累、自我感受。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允许,通过对学生口语交际的组织、笔记展览和教师指导等方式,达到学生间取长补短,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3)高年级:拓展笔记方式,引发深入思考。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阅读量也在逐渐扩大。所以读书笔记除常规形式,还要鼓励创新。①列提纲。从所读文章中提炼出的要点、框架或故事梗概,便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总结概括能力。②写感受。指导学生写读后感,一定要联系原文的思想内容,联系社会实际和自己的思想实际。在写读后感时注意感受可长可短,只要表达出内心感受即可。③写书评。即对书中主人公及事件给予公正客观的评价。如读完《鲁滨逊漂流记》全书,学生对鲁滨逊顽强不息的拼搏精神有了基本的了解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理解对这本书的评价,以书评的形式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教师也要对书评的内容要给予及时的点拨,在发现问题观点不妥时,要及时的进行纠正和指导,以免学生会误入歧途,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3坚持不懈,加强评价激励

其实写读书笔记并不困难,难的是能否坚持到最后。因此,学校、教师一定要保护好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其有毅力坚持不懈。

(1)多鼓励,坚定信心。教师在对学生的读书笔记作评价时,应多采取鼓励的方式,不论是口头还是书面上,都应给予肯定的态度来加强学生的自信心。例如教师在评价学生积累的词句时写到“你积累的词语和句子真优美,老师都已经背下来了。”然后在课下和他背上一两句,通过这样的交流会使学生感到很受老师重视,与老师产生了共鸣,使其学习兴趣被大大的激发了。

(2)多交流,分享快乐。教师要善于为学生提供时间保障,交流自己对于所读书目中的内容或人物的看法。例如,一名同学读《三国演义》时,在笔记中谈到周瑜,说他智慧不及诸葛亮。另一学生则在那篇笔记后面评价到“我不同意你的观点,我认为周瑜论智慧不在诸葛亮以下,只是他胸襟狭小,过于气盛”。这样更激发了学生去深入阅读,深入思考,用具体详实的情节去进一步阐明自己的观点,这样读与写、写与评相互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而使学生进一步增强了写读书笔记的主动性和趣味性。

(3)学校横向交流式评价。实践证明,学校通过长时间的坚持和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如“读书笔记展览、《读后感》交流会、《小作家》擂主大比拼”等,是建立教师教学管理的显示特性,展示班级风采,展示学生自我的有效平台,能有效促进学校教学特色的形成。学生将有机会展示课外阅读的成果,获得成功的喜悦。通过这些交流的反馈,可以让老师了解到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同时,又给其他同学带了学习借鉴的作用,使更多的学生都参与到课外阅读的学习当中,教师耕耘于此项工作乐此不疲。

提高语文素养是一项长期持久的工作,作为有效手段之一的读书笔记积累,有如源头活水、涓涓细流汇入江河,只要坚持,便会汩汩清流不息,蓄积待发之势。只要我们的学校、我们的教师对此常抓不懈,学生定会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高三语文笔记篇8

【关键词】交替口译听辨笔记释义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7-0061-02

一交替口译的定义和特点

交替口译又称接续口译或即席口译,指“译员等讲话人用原语讲完一部分话语或全部讲完后,用译语把讲话人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以口头的形式,重新表述给听众的一种翻译实践。”交替口译常用于记者招待会、新闻会、培训研讨会等场合。由于交替口译不同步,译员往往在讲话人讲完一段话之后再进行翻译,一般在数十秒到几分钟,因此译员常需边听讲话边做笔记。

交替口译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口语性。发言人的讲话语言一般具有口语性,发言人有时会不断重复某个词或某句话,有时讲话人的一些语言结构较为松散,甚至还会表述不清。(2)即时性。译员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将所听到的信息向听众表达,没有时间反复推敲。(3)信息的复杂性。译员所听到的口译信息非常复杂,几乎无所不包。这就要求译员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知识渊博才能游刃有余。(4)听与表达分阶段进行。在交替口译中,发言人讲完一段话后会停顿让译员翻译,所以听的过程与译的过程是分阶段进行的。译员要集中注意力听懂讲话内容,并适当做笔记。

二听辨技巧

听清楚和辨别说话人所说的内容,译者需训练语篇分析和短时记忆能力。口译时,原文的输入仅有一次,译员对说话者的发言没有控制权,须被动接受说话者的语速、口音和节奏。这对译员的听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了给语篇分析打下基础,译员平时在训练时须辨别英语中的语音、重音、语调、连读、同音异义的词等,也要多听一些不同口音的英语,熟悉其发音习惯,以适应非英语民族人的讲话。分析能帮助理解,理解能帮助记忆。虽然交替口译可以用笔记辅助,但笔记不是万能的,有时笔记记录不清反而会影响口译质量,因此口译员须训练自己的短时记忆能力。有两种方法可以训练短时记忆能力:第一,尝试回忆。让别人讲一段话或一个故事,或者自己看一部小说或电影,之后自己开始回忆并进行复述。第二,记忆看到的一个数字,比如银行卡卡号,看两眼能否记住,再练习,看一眼能否记住。

三笔记技巧

一个优秀的译员通常都拥有一套自己独特的笔记法

系统。做口译笔记时,有三个技巧可循。第一,少字。汉语里很多词汇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组成,训练时要看到其中一个字,就能补全其余的字。第二,多竖。从上向下的阶梯式记录,既可以反映上下文的逻辑,又避免了译者对笔记进行过多的横向扫视,从而节省了时间。第三,快速书写。提高汉字以及英语的书写速度,节省时间。此外,符号是交替口译笔记中很重要的一种工具,它可以代表很多概念,书写方便、省时。译员需记忆常用的口译笔记符号,也可自创一些便于快速书写和记忆的符号,渐渐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笔记法系统。

四释义技巧

巴黎释意学派代表塞莱斯科维奇认为,在口译过程中“传讯不传词”,不是一个逐字对译的过程,而是一个信息转化的过程。释义是用解释的方法将源语的意思重新表达出来。释义技巧包括词性变化、长句处理和模糊表达。

1.词性变化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语法和表达方面存在差异,英汉互译时常常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为了使译文通顺、地道,可以改变词性。英译汉时,将英语中常用的名词、介词译为汉语中常用的动词,省略英语中常出现的连接词等。如:achangeofstatefromasolidtoaliquidformrequiresheatenergy.(从固态变为液态需要热能)句中斜体部分的名词在口译成汉语时转化为了动词。在汉英口译中,词性转换同样应用得非常广泛。

2.长句处理

译员在口译中会经常遇到长句,如何处理长句,也就成了口译的一个难点问题。英语中长句较多,句式结构复杂,所以英译汉时,不能简单直译,而是得根据汉语的习惯表达,进行灵活处理。可以采取顺句驱动法、合译法和分译法。顺句驱动,是译员将听到的句子划分成几个意群,在不打乱句子顺序的同时,使用连接词把几个意群自然地连接起来,从而译出整体意思。由于在交替口译中译者听辨和表达的时间非常有限,使用顺句驱动既降低了口译的难度又节省了时间。如:theirexperimentsonmorethan630americans/showedtheyweremeasurablyhappier/whentheyspentmoneyonothers/――eveniftheythought/spendingthemoneyonthemselveswouldmakethemhappier./(他们的实验对象是630个美国人,研究表明,他们相比而言更开心,当他们给别人花钱的时候――尽管他们知道给自己花钱会让自己开心)很明显,原句可以被划分为如上的几个意群,把看似复杂的长句子断句之后,句子每部分的意思都显得较为清晰,降低了口译的难度。

合译法,如Sheisintelligent,ambitiousandhard-working.Sheisalsogoodatsolvingproblems.(她很有才智、雄心勃勃、工作努力,还善于解决问题)在这口译中,将两句合一,显得干净利落。分译法,如werecognizethatChina’slong-termmodernizationprogramunderstandablyandnecessarilyemphasizeseconomicgrowth.(我们认识到,中国的长期现代化计划以发展经济为重点,这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必要的)这句话中的两个副词understandably和necessarily都被拆分出来,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使语言流畅、地道。

3.模糊表达

在口译实践中,译员多少会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有时无法将所有的信息全部传达给听众。如遇上这种情况,译员首先要镇定下来,然后利用口译中的模糊表达技巧来走出困境。模糊表达方式可以帮助译员尽量减少信息的流失,提高口译质量。译员可以利用以下几个模糊表达技巧:(1)近似法。这一方法常用于数字的口译,当译员听到一长串的数字却只记住了开始的大单位的数字时,可以利用近似法,这样比将其省去不译要好。如“今年我国的贸易额达到了600亿3122万美元”即可用近似法译为thisyearthevolumeofourforeigntradereachedabout60billioninUSdollars.(2)意译法。口译时如碰到只知其大意或根据语境推断其意义的引语或俚语时,译员可以使用意译法,传达其内涵。(3)仿音法。当译员听到一些不熟悉的人名、地名或专有名词,又无法跳过时,就可以模仿听到的读音把它传达出来。(4)忽略法。有时没必要将所有的信息一一译出,在适当的忽略并不影响听者的理解时,为了节省时间可以进行忽略。比如,在翻译非正式的会议名称时,也可将会议的名称忽略不译,简单说成thismeeting即可,因为与会者都应该知道会议名称的。

虽然交替口译是一项很有挑战性的工作,但译员适当运用一些口译技巧,会有助于降低口译难度,确保口译顺畅进行。除此之外,口译员还须加强自身的抗压训练、体能训练以及其他方面的训练。

参考文献

[1]梅德明.高级口译教程(第三版)[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2]陶友兰、鲍小英.高级英语口译理论、技巧与实践[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3]张维为.英汉同声传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高三语文笔记篇9

关键词:口译笔记重要性可能性笔记的方法

1.引言

在口译过程中,原则上讲,源语时间超过一分钟译员就应该采用笔记,因为只有在一分钟之内人的短时记忆才能较好地发挥作用。短时记忆有限,借助笔记可以减轻大脑负担,延长记忆时间。为了保障口译的质量,笔记是必不可少的。译员在理解的同时还要对源语内容、关键词语等重要信息进行贮存。超过一分钟这个时间限度,译员基本就只能采用长时记忆一种方法了。为了保障口译中的传译、复述质量,笔记的使用必不可少,其表现为即席条件下口译思维理解的笔头提示形式。但有些人认为笔记不可取,或认为笔记不重要;有些人承认了笔记的重要性,却对怎样记笔记,笔记如何有效,笔记的正确方法缺乏共识。本文介绍了笔记的必要性、可能性及目前有争议的几种笔记方法,列出相关的理论依据,以使读者针对自己的特点及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笔记方法,提高笔记有效性,达到较高的口译质量,保证口译活动的顺利进行。

2.笔记的重要性

口译活动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员对源语信息的记忆、储存和提取能否成功。而在记忆、储存和提取源语信息这三个阶段中,记忆显然是前提;没有很好的记忆,根本就谈不上信息的储存和提取。换言之,如果记忆的源语信息不全面,没有条理性和层次感,或者缺乏逻辑性,那么下一步的储存效果肯定不好,而这又必然影响到信息提取的质量。结果肯定是整体口译质量受到实质性的负面影响。“笔记对于交传译员至关重要”(nolan,Zoos:294)。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大脑本身的积极记忆容量,或者说,如何有效地借助笔记手段来迅速高效地储存源语信息、组织源语信息,为译员高质量地提取信息、传达信息服务,就成为口译研究的焦点。

3.笔记的可能性

首先我们来看一组数据:人说话的速度一般是每分钟120―150个字词。人的瞬时记忆可保存7±2个独立的、没有联系的字词或数字。人的瞬时记忆一般可记住20个按一定规则和次序排列的字词。

以上数据告诉我们,人的记忆能力是有限的。在译员翻译之前,发言者说话时间一般为2―3分钟(当然演讲、致辞等的时间要更长一些),虽然这一时间段并不算长,但是要不借助其他手段而把两三分钟之内所接受的所有信息完全一字不漏地保存下来,对译员来说是不可能的。况且,在一个较为紧张的工作条件下,译员若想转达更大的信息量,则势必会大量地遗失始发信息。因此,必须寻求一种辅手段,来帮助译员保持通过识记得来的信息。这种辅助手段就是我们要研究的口译笔记,它的任务不是记住句子中的每一个字词,而是记住始发信息的意义支点、关键性字词、逻辑关系。

笔记的基本目的是:减轻记忆负担,强化记忆,唤起记忆,改善译语表达。

4.笔记的方法

口译笔记时要求听觉性语言中枢、视觉性语言中枢,特别是书写性语言中枢进行密切配合,使注意力得到合理的分配,但不同人对记笔记的重点有不同的主张。

(1)笔记以源语为主

丹麦学者Dam等人的研究成果显示,从笔记语言角度看,用原语比用目的语更有效。除了研究笔记的语言和形式外,她与她的研究小组还详尽考察了笔记字数(数量)的多少、笔记语言(完整的词汇、缩写词、符号)的选择、笔记内容的连贯与源语信息内容连贯的差异多少等几个变量与口译质量的相关度。而且,她们还研究了使用源语、目的语、不明语言和口译质量的相关度。总之,她们认为,笔记的效率可以从三个指标来衡量:笔记的量、笔记的形式和笔记的语言。她们的结论是:从量的角度看,笔记记得多要比记得少有效;从形式角度看,笔记采用速写形式比完整词更有效;从笔记语言角度看,用源语比用目的语记录更有效。不论其结论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如何,至少可以说,无论从方法论角度还是从研究内容来看,她们对笔记的研究是迄今为止最为详尽的。在正式场合及可能的情况下,还是应该提倡一听到源语便立刻笔记。实践证明,这是最为稳妥的办法。

不足之处在于其研究的是西班牙语和丹麦语之间的交替传译,范围有限。同时也有人提出异议,笔记若以源语为主,则在译语产出时,会消耗译员更多的精力眼看源语笔记,再将其译为译出语。

(2)笔记以译入语为主

此种笔记方法的理论依据是强迫译员摆脱听到的话语的外在形式,即“脱离源语语言外壳”,把握实质,用目的语记住真正的内容,这本身就是一个深度加工的过程,并减少了翻译思维的一个过程;另外一个理据就是,既然笔记是用目的语记录的,在口译时能够减少翻译思维的一个过程,不仅节约了时间,而且方便了用目的语产出。其优越性在于做笔记的时候,翻译转换就已基本完成了。表达时看起来方便,读起来顺口。现实依据是有经验的译员趋向于使用自己所要译出的语言进行笔记。这样可对自己做出强迫性的暗示,使自己在听辨到源语的同时立即搜觅译语,从而形成听辨、理解过程中的译语第一次加工。这符合法国释意学派的理论,听到源语后,先听辨、理解,使译员在自己的脑中形成一个概念,将其以笔记形式记下,待讲者说完后,再将这一概念产出。这一过程是动态的,并发挥了译员的主体性。

但缺点是,一旦译员一时难以找出译语对应的源语,那么做笔记时就会有所延误,并且此种方法比第一种笔记方法更为费时。

(3)以适合自己的为准

即既可用译入语做笔记,又可用源语做笔记,还可加入符号及缩略语。当译员收到信息时用自己最熟悉的文字或少量的符号和缩略语来记录信息,也就无所谓源语或译入语了。记什么,记多少,则由个人习惯及临场发挥而定。具体在汉英、英汉交替传译中,中文乃象形文字,言简意赅,所含信息量较大,但书写较多。要依个人具体实际而定,总的原则是少。该方法还可借助于大量的外语缩略语,合理创造。有些符号简洁、明了,适于此种笔记方法,但使用时自己要非常熟悉,明了其含义。符号不宜多用,也不宜临时生造,否则在表达时便容易混淆,或一下子想不起某个符号的意思,反而弄巧成拙。口译笔记应具有一次性现场应用的时间特点和个性化的语用特点:①私用性,②先决性,③随机性,④简约性。

值得注意的是,许多人都不主张用速记取代交替口译中的笔记。速记是一种以表音为主的拼写式快速记录方法。对于即席口译来说,速记的致命弱点在于译员无法快速地解读,流畅地表达。这种方法对口译员来说不但没有好处,反而会使译员过分注意源语声学符号或其他语言形式,分散本来应放在内容要点与关键词语储存、译语搜觅、语义检验及译语言语计划方面的精力。译员需要的是直观的文字与符号,重点突出,一目了然,还能一目数行,这样才有助于准确而流利地辨读与翻译。

5.结语

综上所述,口译的记忆也好,笔记也好,实际上都是科学化训练的产物,或译员长期经验积累的产物。任何一位双语较好、智力素质符合口译工作要求的人在一定训练或工作积累条件下,都是有可能达到这一水平的。口译的笔记有很多特殊性,它不同于学生的课堂笔记,也不同于会议记录,更不同于速记员那种使用一定的速记符号的“速记”。笔记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它如同里程碑,指引着方向。笔记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重要的是理解。有了准确的理解,译文才可能有条有理,才可能达到口译的要求。学生们一旦把握了理解基础上的记笔记方法,记笔记就不再是口译过程中的障碍,而会成为口译顺利进行的有利保障。笔记形式如笔记符号和语言因人而异,没有统一的规定,只要有助于记忆源语信息就可以。笔记内容只要抓住要点就行,不论是单词、短语还是句子,不论其语法属性如何。这样才能保证口译质量,才能保证口译活动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戴炜栋,徐海铭.汉英交替传译过程中译员笔记特征实证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

[2]方凡泉.即席口译的笔记技巧[J].中国翻译,1996,(5).

[3]安新奎.论口译记忆[J].中国科技翻译,2004,(4).

[4]鲍刚.口译理论概述[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高三语文笔记篇10

记得,那是小学二、三年级的时候,我的语文成绩差得不得了,每天一到上语文课,我就直打瞌睡,有的同学看到了就直摇头,也有的同学好言相劝磨破了嘴,到最后还是灰心地走了,就连教过我的语文老师都说我无药可救了,因为我的语文水平太差了,所以一上语文课,老师从来就不会提问我,我也从不主动举手回答问题,久而久之,我就养成习惯性地一上语文就打瞌睡。

直到有一天,我们班的语文老师去出差了,来了一位代课老师,眼看好似温柔,像似从不发脾气的人似的。头一天感觉平凡,接着第二、三天的语文课,这位老师就不断的提问我,有时发问时,使我措手不及,而有时使我当众丢脸,直到第四天,这位老师又对我发问,问的我哑口无言,这时,我又恼又怒的冲着这位老师说:“我的天呀!求求您高抬贵手放了我吧!别再拿我来开刀了,我是有自知之明的,我也知道我是块烂泥……”顿时,教室里鸦雀无声。

突然,这位老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这位同学可千万不能这样想,上语文课时,手要拿起笔记,而且要多读课外书,请记住4个字哦!《读书笔记》也要记住千万不能这么的鄙视自己哦……要有自信心,请在记住《读书笔记》”叮铃铃,放学了。老师的那句话一直在我的脑海里徘徊着……

啊!今天是最后一天了,这位老师特地对我说了一个成语:“笨鸟先飞,这位同学你的学习虽差,但不是永远的差,只要你现在要比学习好的同学更加加倍的努力,才能有收获。

自从那以后,我每个星期固定看一本课外书和将把一些好的词语记下来,没多久,教我的语文老师都对我另眼相看,慢慢地,我的语文成绩不只提高,就连作文也提高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