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传统艺术的核心十篇传统艺术的核心十篇

传统艺术的核心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15:49

传统艺术的核心篇1

关键词:中小学书法教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程建设;艺术实践;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47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15)15-0019-0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十报告中提出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个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的基本道德准则。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与社会主义荣辱观等思想的结晶。

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为人类世界创造的伟大文化艺术,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古老中华文化艺术的瑰宝,任何时代都伴随着对它的传承和弘扬。指出:“书法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包含着很多精气神的东西,一定要传承和发扬好”。“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少年儿童心中生根发芽,真正培育起来”。在中小学加强书法教学,就是把传统的优秀文化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之中,用书法作为载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直观化、艺术化,让学生认认真真、端端正正地写字,堂堂正正地做人,实实在在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中小学书法教学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

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书法课程建设,发挥其艺术教育的引领作用

学校是多元文化发展的核心和集居地,在常规的教育教学中,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使他们通过学习,认同和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艺术传统,客观认识和理解我国古代书法文化的魅力,从而学会正确认识真、善、美,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发挥其规范的引领作用。在加强书法课程教学的建设当中,要形成既立足本土,又面向全国;既体现中华民族的传统特色,又体现现代化办学的方向;既包含传统文化艺术,又包括现代书法水准。在课程内容的传授上,帮助学生生动形象地认识和接受中华民族时代积累的、丰富的书法艺术成果。

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书法艺术实践,激发学生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书法艺术教学的实践是书法艺术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动形式,它通过“听、闻、看、写”的方式,使学生更加直观,近距离地感受和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对人民的感情。

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学生的书法艺术创作,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通过书法课程的教学,让学生亲自动手,端端正正地写字,“动笔必不苟,逢字必规范”,学习和掌握一定的艺术技能,使他们的意志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提高,对学校的校园文化有一定的认同感,并与时俱进,发展提高。

传统艺术的核心篇2

关键词艺术类大学生文艺作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载体

abstractCollegeStudents'literarycreationisanimportantpartofcollegeteachingpractice,literaryworksisthecarrier,theinheritanceofsocialistcorevalues.therefore,thelifeandworkofhighervocationalartstudents,learningtopracticethesocialistcorevalues.thearticleexpoundshowtousetheliteraryworksandsocialpracticetocultivateandpracticethesocialistcorevalues.

Keywordsartcollegestudents;literaryworks;socialistcorevalues;carrier

0概述

价值观问题乃文艺作品的重要内涵,一切文艺作品是通过价值观的潜移默化影响着人们的社会行为。所以,价值观体现的是人们的精神境界,决定着社会成员的道德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现实社会的价值体系涵盖内容的集中概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体意识的全面科学反映。中国共产党“十”提出在公民中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三个倡导”、“二十四字方针”,标志着我国公民的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步入了清晰化和准确化的轨道。

文艺创作是文化建设的传承形式之一,是一项独具魅力且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传播媒介,如果用丰富生动地文艺作品表现一种思想观念,一定能收到深入人心的效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下简称“三个倡导”)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转型时期提出的立国兴邦的理念。文艺创作是作者在一定历史时期、一定社会背景之下价值观念的反映。因此,艺术类大学生的文艺创作应当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体现以改革创新为主旋律的时代精神,尤其是民族地区的作品不仅要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又应富有强烈的时代特征。既表现新时期的思想文化,又要折射出伟大祖国悠久的历史文明。现如今,我国的文艺创作繁荣昌盛,文艺作品百花齐放,这是人们精神需求多样化趋势的反映,也是我国文艺创作推陈出新的很好例证。

文学艺术作品是传承“三个倡导”重要的有效载体。艺术类大学生作为践行“三个倡导”的有生力量,自觉践行“三个倡导”,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学习生活的各个侧面,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因而也是我们教学体系内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1大学期间学业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社会转型时期推进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围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战略,不断为高等职业教育注入新活力,创新高职教育办学机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于高职教育教学实践的方方面面,探索出一条以“三个倡导”为统领的“艺高”院校办学模式。一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明确“艺高”的办学目标,促进艺术类高职院校的科学发展。本校调整专业设置,加大了主体民族技艺的挖掘、整理和研发,就是很好的探索。二是推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校内教师和文化企业人才双向交流,达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有效对接。三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无论专业如何,学生敬业为上,诚信待人,举止友善,进一步促进我国高职艺术教育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爱国的意识。四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高职教育。高职教育的规模、结构、质量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向社会输送大批高质量有技能的创新型人才。五是要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实现传统文化创新型转化和发展做贡献。加强对安代舞、蒙古四胡、蒙古族说唱(乌力格尔)以及科尔沁版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演绎。

教书育人,首先是做人,思想引领是做人的关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艺术类大学生成才奠定了思想基石。毋庸置疑培养一个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艺术人才是我们的办学宗旨,为社会生产出具有较高价值的文艺产品是我们的目标。

2大学生文创作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文艺作品创作是艺术院校教学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教学成果的检验,它要求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的统一。文艺作品具有三重境界:一是再现历史与现实;二是抒感与意志;三是释放能量与精神。这就是俗话所说的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文艺作品体裁多样,题材繁多。掌握某项艺术门类的基础技术和基本技能,经过大量的耗费时间触感积累,然后进行提炼加工形成作品,它既是个性特征的自然表达与宣泄,也是群体意识的认同共鸣,形成共同认知的审美方式和价值创造,产生出精神层面的强大感召力,发挥出教育人的巨大作用。艺术类大学生的作品是思想性与价值性的高度统一,体现着我们这个时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肩负“三个倡导”理念载体的文艺作品关乎体现的成败,需要艺术类大学生倾力打造,观众才可能产生认知感直至共鸣。

大学生文艺创作既要丰富多彩又要充满活力,始终以“三个倡导”为统领传承校园文化,坚持把握核心不动摇。第一,要牢牢掌握高校思想道德文化建设这个主阵地,弘扬正能量,传播主旋律。第二,要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坚定不移地以“三个倡导”统领高校文化思潮,推动优秀的思想文化在校园生根发芽。高校要高度重视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润物细无声的灌输、有效地抵御潜在的不良思想,做好观念形态领域的防范工作,高度重视社会思想文化思潮的动向及其对大学生的影响,摆事实讲道理,作正面的疏导,同时加强法治教育。一方面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提高实践教学质量,让艺术类大学生掌握一技之长;另一方面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使之成为德艺双馨的艺术人才。

3艺术类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文艺作品在人类社会进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今我们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阔步前进,这是一个需要精品而且可以产生精品的时代。但是,精品只有高扬“三个倡导”的大旗,才能像明媚阳光普照大地,犹如一缕春风温暖人心。然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硬性地灌输与简单的说教,怎么把它生动活泼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中,体现在当代艺术类大学生的作品里,这就要求我们花费心思做一番研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的综合性工作,需要全社会各个方面的协同合作。艺术类大学生在这个伟大实践中,当仁不让地充当生力军的作用。优秀的文艺作品能让欣赏者感悟、认知时代精神与人生的真谛,认知历史与现实,认识什么是真、善、美,从而使其思想境界、道德水平得到升华。我们应当重视文艺的引领作用与教育功能,尤其是在提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今天,艺术类高职教师树立先做人后学艺、艺品如人品的教育理念,教育艺术类大学生“又红又专”,在教学实践中创作出无愧于我们时代的好作品,为即将从事的文化传播事业服务,为践行“三个倡导”服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他们创作的作品必然宣扬的是富强、民主、文明与和谐。

“三个倡导”是社会主义思想价值体系中最基础、最核心的价值理念,对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起到确定方向、规范引导的作用,培养他们崇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基本原则。艺术类大学生肩负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任,是国家、民族的未来与希望,教育、引导他们认同与践行“三个倡导”是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和历史使命。研究艺术类大学生认同与践行“三个倡导”,就是在艺术类大学生认同“三个倡导”的基础上,深入研讨群体条件,把握艺术类大学生认同与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辩证关系,探索和寻求艺术类大学生践行“三个倡导”的动力机制,使“三个倡导”深入党心民心。针对艺术类大学生散漫的特点,我们要以核心价值观的“法治”为切入点,结合法规、校规相应的案例,反映法律面前官民平等、学管平等的实际,而不是停留在口头。艺术类大学生认同“三个倡导”的引导体系,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立场和观点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中,注重寓教于乐、以理服人。以此来引导艺术类大学生认知、感悟、体验“三个倡导”,使其价值观念循序渐进地被艺术类大学生个体所接受,让理论层面的东西接地气、达人心。当然,这些目标的取得,不能指望一两堂课的时间和区间,应该做长期的教育导引。

艺术类大学生对于“三个倡导”的“24字方针”之解读最终要在未来表现于文艺作品中。详细的人类认识实践过程即理性指导、情感共鸣、思想飞跃、认识提升和融入个人修养五个环节,艺术类大学生达到从内心深处接受认同“三个倡导”,把这些新的思想和观念纳入到自身的认知体系之中,体现在文艺创作中,最终以优秀的文艺作品反馈与影响社会。这一原则是艺术类大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精神,也是艺术大学生践行“三个倡导”的活动准则。校级领导各任课教师都有自身的责任担当。践行“三个倡导”的动力机制,是推动大学生践行“三个倡导”的各种力量及其产生、传输并发生作用的机理和方式。和广电总局均有具体的指导意见。它是由以意识形态领域教育为核心的引领机制、以可持续而发展为核心的自我认知机制和以培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推动机制等三个具体机制所组成。践行“三个倡导”的外化途径(文艺作品),是艺术类大学生将“三个倡导”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观念后,自觉而不是强制的,自由发挥而不是生搬硬套的,主要通过自己的文艺作品、行为规范、社会责任、道德情怀和宽广的视界更大范围宣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C上所述,艺术类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主要包括课外、日常修养和综合实践活动途径,最终通过文艺作品呈现给社会。在艺术类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使他们自身修养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在作品及文艺创作中充分体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良好社会氛围、思想理念,共同为打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李江波,李江淼.新时期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状思考[J].才智,2009(2).

[2]霍倩倩.试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中国-东盟博览,2012(4).

[3]高巍翔,方虹力.凝练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23).

[4]吴少进,谢丽丽.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主流意识研究[J].铜陵学院学报,2008(2).

传统艺术的核心篇3

关键词:传统文化;当代设计;设计文化;传承;发展

艺术设计是造物的艺术和文化。设计无论是作为艺术还是作为商品,它都是文化的产物,具有一种独特的文化品质。作为人类所创造的一种文化,这种文化不仅确证人的存在,而且直接作用于人的生活,它培育和滋养了人。是我们社会文化的高度提炼。

一.关注传统文化的体现

当下,在改革开发初见成果的今天,中国社会经济得到了充分的发展。随着市场的开放,文化产业受到国外文化冲击,在欧美、日韩的文化输出下。很多年轻人,热衷于国外的文化,尤其是动漫、服装、家具、室内环境、工业产品尤为严重。加上国内的艺术设计严重缺乏对传统文化的发掘,盲目模仿导致一堆山寨设计的出现,反而加剧了中国设计的恶性循环。设计产品中缺乏对文化这个概念的体现,是当下面临的严重问题。

经过漫长的历史时光辗转遗留下来的工艺文化品,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当时社会生活和生产力水平的发展。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多民族、多时代并存的特殊关系,所遗留的工艺文物所用的材料和制作方式各不相同。所以,中国传统的工艺美术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通过对它们的研究,提取共通的设计符号对于确定我们当代设计的走向具有重要的意义。比如我们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都是通过对其存在的工艺文物的研究而确定的。而我们能反过来通过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文物的研究确定最能代表传统文化的内核,并加以提取和完善应用于当代的艺术设计中。

每个民族都有其独有的文化以及内涵,只有民族的设计才是真正充满魅力的设计,才是国际的设计。一个民族如果抛弃自己的文化盲从大流就会被世界所抛弃。

二.当代生活方式中的艺术设计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20世纪的中国生活方式转型,首先是从传统社会的生活方式向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开始转变。这个过程是伴随整个经济结构的转变而发生的。恰好与当代设计进入中国的时间段重叠,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农业文化为基础,以伦理道德为核心价值体系的。当代艺术设计却是以现代生活方式为基础,以工商和法律作为内核。所以当代的艺术设计是为现代生活的设计。当代设计关注的核心是商业化和工业化,而这正好是中国经济发展中所缺失的,加上外来文化对商业化和工业化的包装,使得我们关注的焦点一直聚集在西方。未能回头从传统的民族文化中汲取灵感。

中国有5000年的文明历史,5000年的文明是传统文化的具体承载者,而工艺美术品则是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我们在研究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品的时候,不难发现从夏、商、周的神秘、威严到大唐的富丽华贵,再到宋朝的典雅、秀美的作风,都是由传统文化所串联起来的。因此,传统是积淀的、可变的、发展的、发展的、有生命力的。可以概括为(1)传统对于现代而言,有时序上的先后之别,传统是旧的,但不一定是落后的,是来自于过去但现在仍有生命活力的东西。(2)传统是积淀的,从远古至今,可以说是生生不息,总是不断延续的。(3)民族的传统是一个大的系统,这个系统又有无数小的分支,因此传统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4)多元的传统又必然是流动的、有机的,而不是僵化的。(5)在时间的流变中传统是历史的选择和人的主体性参与选择的。因此,传统是变化的、发展的。

所以传统文化本身也是现代艺术设计的巨大资源与宝库,是民族凝聚的力量。

三.整合设计与传统文化

设计是文化,设计也有自己的悠久历史传统。从现代设计来看,传统的手工艺术实质上可以说是它的传统。传统的艺术设计,包括陶瓷工艺、金属工艺、漆器工艺、染织工艺等等。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以独具匠心的设计和巧夺天工的工艺,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工艺大观园。而由这些伟大的创作和设计所沉淀积累的设计传统,不仅仅代表辉煌的设计历史,更成为当代艺术设计取之不尽用之不歇的文化源泉。

当代设计首先是为当代中国人的设计,为中国人的设计不能不关注中国文化,设计实际上一种文化的设计,这种文化的设计是立足于民族文化的设计,因此设计中的文化取向尤其是民族文化取向是设计成败的关键之一。从当今世界设计看,意大利、法国、日本这些设计大国,其设计无一不是建立在民族文化之中的设计。

对传统的理解和接受有个过程,在传统文化中寻找当代设计的营养,现在主要还是一借鉴为主。更主要的是还停留在形式的表面,有的设计实用的传统的装饰纹样和传统的造型就有了民族的特色,笔者认为这个是肤浅的。我们可以看到日本,一直以来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建筑、图案和纹样。但是日本设计师努力将中国文化提炼成而形成日本独特的美感。即将传统的文化经过现代设计思维的消化,融入现代设计中。

所以我们必须把握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内核,并把它融入到我们的设计中,以至在我们设计中创造出具有民族精神的和美感的优秀设计。

四.结语

民族意识的培养,民族文化的发展是我们永远的使命。这不只是民族形式的延续,而是应该把民族文化视为一种观念,是内涵的发展与丰富、提炼与创新。对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挖掘、提炼、升华,使其融入设计,是我们的使命也是我们设计腾飞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傅克辉:《中国设计艺术史》,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传统艺术的核心篇4

汉字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标志之一,主要的信息传播载体形式。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文化多元化的需求等等,现代汉字被广泛的运用的设计领域,诸如:广告设计、企业形象设计、包装设计等等。以内在视觉传达艺术设计领域出现在大众的视野。这样的发展形势也就决定了现代汉字需要融合一定的艺术设计内容来进行对字体形态进行装饰,突破传统汉字语言的界限。在此,笔者结合实际情况,粗略的谈一下现代汉字艺术设计中的装饰语意。

外在形态:汉字与图形的相结合

汉字最初是由图形演化而来的,从这个角度说汉字具有图形和文字语言的双重特点。现代汉字艺术在设计过程中借助多媒体技术以汉字本身的内涵或者寓意为基准,设计与其相符的符号或者图形借以来与汉字设计相融合,以新的视觉形态展示给大众,给大众以视觉冲击力。图文结合的汉字设计思路成为不少艺术家们创作的源泉。同时图文结合的形式不仅能够吸引大众的眼球,而且还利于人们思维上的接受和记忆。以这样生动、形象的视觉元素来传播文本信息,能够引发人们的深思,加深人们对文本内容的认知和了解。这种汉字艺术设计多用于:广告、牌子、包装、形象设计等等。它能够以图形的直观性来更有效的传递语言文本信息,便于信息的传播。如:“心曲”作为一个咖啡厅的店铺,它的招牌上设计的字体是:“心”字最上边的点以图形“?”代替,“曲”字中间的一横以图形五线谱代替,两个竖线以图形钢琴符号代替。以图形来传达咖啡厅让人心灵栖息的地方,心、音乐以图形来展示,更能够让人从心底放松,缓解自我。现代汉字艺术设计在外在形态上注重视觉元素的调节、交换、组合等等,而其核心表现形式即是:汉字与图形的相结合。

核心精神:追求意境上的“和”

汉字艺术设计在理念上大多都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而人们的欣赏、视觉追求等也同样受传统理念的影响,就是对于新的事物,人们衡量也会以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进行。这样以来,汉字艺术设计作为吸引大众的主体,在设计过程中自然的也就追求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对于我国的设计思想理念可以追求到古代儒家、道家的哲学思想、禅学思想的核心――和。古代人认为“和”是万物出现的源泉。现代汉字艺术设计在审美上也体现了对“和”的意境追求,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相融合,达到“图文合一”的最高审美境界。以中国银行的标志“”为例,它的中间选用了“中”字的弱化使用,其整体是中国古代的“钱币”标志,二者相结合使用,凸显了传统文化的特征“和”,即:整体的平衡、和谐,给人以良好的感觉。目前,现代汉字艺术在设计过程中更多的是追求精神、思想内涵上的“和”,其设计的思维点也可以说是从始便定位在“和”上,即:让汉字的设计以新的结构来形成“和”的产物,以“和”的特点、思想内涵、意境等等来凸显现代汉字艺术设计的魅力。

意境神韵:借鉴中国书画艺术

现代汉字艺术设计与我国的书画艺术有着密切的关系性。我国的书画艺术有着自己独特的民族特征,其设计作品的意境、神韵都有着浓厚的民族气息,是最能够凸显我国传统文化、民族气质的艺术作品。汉字作为中国特有的语言载体形式,在设计上自然也就注重民族性的凸显,从而现代汉字艺术在设计过程中为了更好的凸显民族特性,开始或多或少的借鉴书画的用笔手法,力求创作出书画艺术的意境、神韵。现代的汉字艺术不乏运用书画的笔触、墨韵的手段进行创新设计,从而使得汉字设计在创新的过程中又具有民族神韵。诸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标徽“舞动的京”其设计便是对书画艺术元素的灵活运用,即:以篆书的“京”字来作为标徽主体,还有印章、汉竹简文字特征等等,从整体上来凸显时代性的同时又使其不缺乏中国文化神韵,达到艺术的最高境界。这种借鉴中国书画艺术来进行现代汉字艺术设计的手法能够从根本上凸显传统书画神韵的同时又具有时代性、创新性。

总的来说,汉字作为我国语言的最基本符号,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蕴。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汉字艺术设计也在不断的创新,尤其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受大众审美需求、时代特点等因素的影响,现代汉字开始与艺术设计相融合,运用诸多的元素来进行装饰自我。进而也就强化了现代汉字艺术设计运用装饰语意凸显其艺术魅力,促使了汉字突破原本传统汉字的运用范畴。

传统艺术的核心篇5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要阵地,校报、网络、多媒体等是主要宣传方式。但笔者在走访调查部分高校时发现,40%的大学生认为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平台开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并不理想,30.5%的大学生对所在学校“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模式并不喜欢,认为大多数高校思想政治课仍然采用传统教学模式,重“教”轻“学”。35.3%的大学生认为核心价值观的讲授较为抽象,更希望通过社会热点问题及贴近学生实际的问题来开展教学。

47.3%的大学生希望通过直观形象的视听资料、历史文化资源以及社会实践,体验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此可见,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方式,应当更加重视教育主体的内在需求,注重发挥自我教育能力。引导大学生主动接受、践行“三个倡导”,在自我认知、参与体验过程中,不断提高认知能力、判断能力、选择能力,将理论学习真正转化为自身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艺术教育,又称为审美教育、美感教育,它是以艺术美和现实美为教育手段,以塑造完美人格为最终目的的审美教育,是美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即通过艺术实践来提高自身美的感受、理解、创造能力,从而提升修养、完善人格的教育。艺术教育可以看作是一种隐性的核心价值观培育方式,与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采用的灌输、说教、制度化、纪律化等方式相比,更具实效性和感染力。其一,艺术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育人效果。优秀的艺术作品通常是经过作者对客观形象的艺术加工,使原形更加生动、典型,从而更真实地反映出事物的本质。优秀的艺术作品可以陶冶情操、浸润心灵。

如我国著名画家徐悲鸿笔下的奔马反映了不屈不挠、奔腾昂扬的民族气节;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曲调慷慨激昂,令人振奋鼓舞。艺术教育正是通过这种艺术美和自然美的陶情喻理,寓教于乐,是一种以美动人、以美感人的教育形式。将艺术教育作为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途径之一,可以最大程度地消除学生的抵触心理,其营造的文化氛围和艺术情境,深刻影响着大学生思想道德、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的选择。从而使广大学生受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式的教育和启迪,使核心价值观培育更自然、和谐,效果也更为持久、深刻。其二,艺术教育更具直观形象性。黑格尔曾说过:艺术的形式就是诉诸感官的形象。无论是无形的音乐作品或是有形的美术作品,都是通过最直观、最直接的艺术形式来反映客观现实,使学生通过看和听来理解、感知作品的主题形象,深化内在情感体验,引起情感的共鸣。

鲜明、生动、活泼的艺术形象具有迷人的魅力,会唤起人们强烈的审美情感和审美欲望,吸引人们去感受、领悟美的真谛。比如,通过鉴赏中国绘画、陶瓷、丝绸织锦等优秀的艺术作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之情和振奋之志;通过聆听欢快悦耳、生机勃勃的音乐曲目,欣赏优美的舞蹈艺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和生活情趣,使身心得到健康全面发展。可见,艺术教育不同于理论化、抽象化的传统教育模式,更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可以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鲜活的艺术形象彰显其思想的力量,更易为受教育者所接受。其三,艺术教育更具自由实践性。艺术教育是通过情感体验认识美、感受美。“美感是和听觉、视觉不可分离地结合在一起的”,需要个体的亲身实践,强调个体体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同时,单向的、灌输式的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模式并不能满足艺术教育的教学需要,而是需要师生间的共同参与、互动合作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成果则更多是看重学生的自主参与以及在参与过程中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艺术教育,让学生在充分自由的状态下,通过亲眼看、亲耳听去感受美的存在,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从而促使大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艺术实践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用艺术教育创新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途径

综上所述,艺术的德育功能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中具有重要作用。充分发挥艺术“以美导真、以美引善”“润物无声”的独特价值,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开展、艺术教育的实施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有着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实现课程艺术化,构建艺术育人新课程

“情感教育的最大利器是艺术。”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情的感染和美的教育,是艺术教育课程的目标所在。课程的关键在设置,各高校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从思想上统一艺术类课程的设置理念,充分认识艺术教育的内涵和价值及其在激发学生潜能、修养德行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构建艺术教育特色课程。首先,整合校内艺术教育资源,发掘地区文化艺术特色和人才资源,开设具有本土特色的综合性艺术课程。其次,教学内容要广泛,让学生了解、感受多种艺术形式,用健康的、大众化的审美观念,帮助学生确立积极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最后,加强艺术教育课程的实践环节,在实践过程中使学生的知识技能内化为艺术素养。可以结合组建艺术社团、送艺术下乡、艺术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等开辟第二课堂,通过艺术课程、艺术活动,使学生了解优秀的文化艺术成果,培养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进而促进自身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融入校园文化,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艺术育人环境

校园是大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校园文化是高校群体心理和行为方式的独特反映,它属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环境构成中的“软环境”,具有浓厚的学术性、哲理性、人文性等色彩。丰富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潜移默化地引导人,教育人,是一种隐性的价值观培育方式。正如陶行知所言:“要把教育和知识变成空气一样,弥漫于宇宙,洗荡于乾坤,普及众生,人人有得呼吸。”而加强“软环境”建设,通过艺术的形式,将核心价值观精髓融入校园文化,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艺术育人环境,以某些优秀的大众化艺术成果作为当前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载体,熏陶、滋养大学生,使其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引导学生把价值观的精髓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形象、生动的艺术育人环境,寓教于乐,具有较强的感召力,能够有效地弥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性”弊端,从而提升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

(三)以学生社团为主体,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

大学生社团组织活动是大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首先,大学生可以通过艺术实践将核心价值观的精髓融入社团活动。通过艺术实践活动、作品展示等,将符合核心价值观标准和规范的行为习惯进行更大范围的宣传和弘扬。社团活动作为大学生的第二课堂,是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大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学术讲座、影视鉴赏、音乐赏析、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赏析等各种社团活动,加深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并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其次,注重发挥学生社团活动的辐射作用。社团活动可以把课堂内外有效联系起来,加上活动内容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密切相关,因而使核心价值观教育更加贴近学生实际,更能浸润学生心灵。最后,加强学生社团的服务育人功能。社团活动可以成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通过组织大学生进社区、下基层开展送文化下乡、考察民间艺术文化,用艺术的展示宣扬核心价值观中的真善美。

传统艺术的核心篇6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元素;平面设计;彰显与体现

我国传统文化是经过历史长河洗礼而流传下来的,是我国文化的瑰宝。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具有海纳百川之心胸,蕴含了各具特色的艺术文化元素。平面设计是一种依据现代技术和艺术而发展的新兴行业,在现代平面设计中注入传统文化艺术元素,为设计提供了源源不尽的设计资源和灵感,为现代平面设计提供了坚实的后盾。但是在平面设计中融入传统文化艺术元素,并不是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照搬,而是要经过筛选和加工,选择合适的元素,与现代设计进行融会贯通,使平面设计拥有自己的灵魂。[1]

1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现状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之间的交流已经不再局限于经济的交流,文化交流也出现在世界发展的潮流中,各国的文化元素在世界中都有了新的发展和应用。我国文化在当今开放的世界格局中传播的范围更加广阔,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在世界艺术舞台上也不断刮起阵阵中国风,中国元素逐渐得到世界艺术的认可和应用。我国的平面设计较世界其他各国相比起步是比较晚的,缺乏一定的文化底蕴,在设计中虽然尝试运用我国传统艺术元素,但是始终把握不住艺术的核心因素,不能彰显我国传统艺术文化的磅礴和精深。主要原因还在于设计者对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缺乏深入的了解,没有到达艺术的核心,一味地顺应潮流,只会被潮流所抛弃。[2]因此,设计出的作品并没有引起很大的反响,也不具有太高的审美价值。在传统文化艺术与现代平面设计的碰撞中,设计师也逐渐探索出了传统文化艺术与现代设计相融合的有效渠道,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更好更深刻的理解,掌握现代文化的发展规律,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融合,从而是设计出的作品具有更高深的文化内涵与艺术特色。

2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彰显和体现

2.1中国传统文化色彩艺术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彰显和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元素与平面设计是一种内在交融,帮助作品体现出其设计理念和内涵。现代平面设计中,不同的色彩运用是不同时代的标志和象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色彩艺术经过千年的发展,依然能够在当今时代得到应用和体现。例如中国红这一色彩元素,已经成为我国色彩的象征。中国人对大红色无比推崇,这与大红色本身的特点是分不开的,红色代表喜庆、丰收、热情,而又不缺庄严和大气,与黄色同为我国古代色彩的主调,黄色也成为封建社会皇家专用颜色,具有很强的视觉感、历史感和时代感。中国红代表的还是我国广大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热情,对生命的尊重,经过时代的沉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凝结了炎黄子孙的民族情结和爱国情感。将我国传统艺术色彩与现代平面设计相结合,更能够凸显设计的理念和内涵。

2.2中国传统文化绘画艺术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彰显和体现

我国传统绘画艺术使用的水墨元素,是点与线的构成。传统绘画具有很高的绘画技巧,同时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与我国传统诗词文化相辅相成。例如,阿里巴巴公司的标志,是一个飞舞的小写a,其中运用了传统的水墨绘画艺术,还运用了传统绘画工具毛笔的行迹,同时与现念相结合,结构新颖。在颜色选择上应用的是黄色,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感。平面设计中运用传统文化艺术元素,拓宽了设计渠道,提供了丰富的设计资源。中国传统水墨画意境深远,注重写意,通过点与线的使用,营造出一种空灵深远的意境,同时注重留白,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因此,现代平面设计中广泛的运用传统绘画艺术元素。例如在一些现代平面广告中,通过使用传统水墨艺术元素,表达现念,能够激起国人的文化认同感,从而取得良好的效果。传统绘画还具有简练的特点,通过简洁大方的构图,表现“言有尽而意无穷”,现代平面设计中运用传统绘画的这一特点,能够增加作品的内涵,提高作品的审美层次。

2.3中国传统文化书法艺术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彰显和体现

传统书法艺术是一种个性鲜明的艺术形式,凝结了我国的文字特色,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因素。我国的人民不管在任何时期从未停止过对书法艺术的探索,古有王羲之、颜真卿,今有庞中华、田英章,他们都是我国书法艺术的集大成者,引领者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近几年来书法艺术在现代平面设计中得到的广泛应用,赋予了现代平面设计文化的神韵。通过对一些使用现代字体所设计的作品观察可以发现,这些作品的字体棱角分明,虽然具有现代元素,但是却显得沉闷,没有灵魂。在设计作品中运用传统书法艺术,能够使作品富有灵动性和形象性,更能够打动人。传统书法艺术具有一种抽象美,蕴含了丰富的情感,随着作者情绪的变化具有千变万化的姿态。在现代平面设计中运用传统书法艺术,丰富了作品的情感,使作品拥有活的灵魂,从而具有深远的意境和价值。现代很多城市在设计城市标志时,都会使用传统艺术字体,其中草书、隶书、小篆等运用的最为广泛。[3]

2.4中国传统文化民俗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彰显和体现

民俗艺术主要是一些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的艺术表现,现代平面设计中应用民族艺术元素一般是为了大型文化活动等设计的,主要是为了彰显民族特色。中华民族的民俗元素主要有中国结、龙凤等,在平面设计中应用民俗元素,传递了民族文化,能够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提高作品的影响力。[4]

3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能够丰富作品内涵,赋予作品活的灵魂。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元素的应用要把握文化的核心,能够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刻剖析,看到其能够和现代平面设计相通融的地方,并不断进行创新,不断丰富作品内涵和价值,以创作出具有非凡影响力的优秀作品。

参考文献:

[1]张来源.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运用[J].包装工程,2008,29(8):156-158.

[2]赵炬宇,赵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平面设计[J].艺术探索,2006,20(4):84-85.

[3]徐云.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运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4(28):242-243.

传统艺术的核心篇7

1.职业院校的核雕、刺绣工艺特色班,在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上已把核雕、刺绣放到了最主要的必修课地位,他们的教育目标是指导学生学习、传承核雕、刺绣手工艺。而我们搞的工艺特色课程教学,宗旨和目的是以提高学生素质,培养特长为基础,属于校本课程设置,没有改变规定课程和增加课时,不影响学生其他各门功课的学习,也不影响学校教学的整体格局。我们的特色教学仅是对校本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作一种新的改革和探索的尝试。

2.职业院校的工艺特色班,是中考招生时专设的专业,生源一般都作筛选,招进的学生都具有美术这方面的一定基础,学生和家长有明确的学习方向和奋斗目标(学习核雕、刺绣技艺,使之成为今后谋生的手段)。而我们的工艺特色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不作任何筛选,通过教学不但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而且还让学生拥有一手工艺特长。

二、传统工艺特色课程的师资培养

核雕、刺绣,是一门手艺,并不是美术教师的专长。课程开设之初,除了配备文化课教师讲授核雕、刺绣的历史、文化地位,讲授核雕、刺绣门类,学校从校内物色会刺绣技艺的教师承担刺绣教学,聘请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业务指导,聘请校外核雕工作室的师傅进入教室传授技艺。从课程设置上来看,没有自己的师资,终究不是个事。学校还专门让美术老师参与核雕课程,跟随师傅学习,了解核雕技能并动手实践,渐渐拥有核雕特长。

三、传统工艺特色课程的教材编写

核雕、刺绣,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也从未有过劳技教材将此收入。既然开出了课,就需有教材。新课程改革给学校和教师留有很大的空间和余地,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学校实情和教学需要,开发校本课程,自行编写内容选择和体系安排上具有不同风格、不同特点的教材。特色教学是新生事物,没有现成教材可参考怎么办?只能靠自己编写。通过寻找资料,翻阅参考书上,编写成了《核雕入门教材》《苏绣艺术》两本教材,正式作为我们核雕、刺绣特色教学的校本教材,现已投入试用。在编写核雕、刺绣特色教材时,注意到了以下几点:

1.教材要切合当前形势,有利于素质教育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符合新课改精神。

2.教材应注意内容的思想性和教育性。核雕、刺绣虽是古老的传统艺术,但往往越具有民族性的东西越有国际性,通过核雕、刺绣教学不但学习传统艺术,而且还可了解历史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凝聚力。

3.教材编写应侧重知识性和审美性,但也应兼顾实践性、趣味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则。

4.教材不可能一稿达到完美,必须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边总结、边修改、边完善,力争做到三年一个循环下来,出好教材、出好经验、出好论文、出好人才。

四、传统工艺特色课程的教学

1.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欣赏与教学相结合,通过对名家范作的欣赏,让学生在直观教学中增强对核雕、刺绣艺术的美感体验,从而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2.在教学步骤上,采用从简到繁的教学方法。

3.在工艺方法介绍时,要采用口头说教和动手演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4.在教学内容和作业的内容设计上,应有目的、有意识地渗透德育,注意教学内容的教育性和思想性,让学生在学国优秀传统艺术的同时,接受爱国主义和民族自尊心教育。

5.在教学评价上,不同于常规的课堂管理、作业批阅和成绩测评新模式。为学生提供“自主参与课堂管理”、“自由选择作业内容”与“民主参与成绩评定”的实践机会,营造一种突出“主体”、倡导“自主”的教育氛围,提高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学习”能力。

6.在教学模式上,以素质教育、学科知识和发展特长为三个基点,构建一个课内与课外、必修与选修、学科性课程与活动性课程以及隐性课程立体化的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采用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相结合,走出去学习、请进来指导相结合的立体化、多层面、生动活泼的教学组织形式,目的是推动学生广泛参与特色教学活动,在参与中增长智慧和创新能力,学有所长。

传统艺术的核心篇8

一、挖掘地域文化资源,多元拓展,形成特色

学校根据实际,理清思路,寻求突破,进行艺术特色项目的选择和拓展。一方面,艺术是需要土壤的,艺术教育更需要浸润和熏染,恰如“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艺术特色项目的开掘和选择,也需要接地气。

另一方面,小学生处在兴趣发展的培养期,这样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学生对艺术项目的喜好存在不稳定性,故对于艺术项目学习的选择也就呈现多样化和游移化。这就要求学校在进行艺术项目的设立时,必须着眼于学生特点,呈现项目的丰富性和多元性。因此,学校确定了充分挖掘香山地域文化资源,多元拓展,形成特色的思路。

学校虽处于城乡偏远地带,但与“中国核雕第一村”舟山村及书画之乡郁舍、蒋敦村毗邻,而以“香山工匠”为代表的香山工艺则体现着精巧、独到的苏州传统文化特质。经过反复论证,学校选准核雕和书画项目,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向歌舞和乐器方面拓展,从而形成了在香山工艺文化引领下的核雕、书画、乐器、歌舞四大校园文化建设板块。

经过近两年的实践探索,―个既体现苏州传统文化核心精神,又符合学校实际的特色化艺术教育体系已初步形成,为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乃至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二、利用校内外专家资源,规划课程,创新方式

1.课程规划特色化

借助区教育局校外专家助推课程改革项目组成员单位的平台,学校先后邀请崔允都、杨九俊两位课程理论专家作指导。充分利用专家、项目单位资源,助推学校整体课程改革,遵循课程规划“分层、分类、选修、必修”的基本原则,在创新艺术课程校本化方式的同时,整合、聚合、融合社会各类相关资源,开发、形成学校艺术教育类特色化校本课程,以促进学生艺术特长的形成,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使其具有初步的审美能力。

经过半年的调研、统筹、论证、修改,学校课程规划方案七易其稿,在艺术教育课程进行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基础上,进行“艺术拓展类”和“香山工艺类”校本艺术课程的规划。

课程校本化实施主要在国家艺术课程落实的过程中,根据学校、学生实际,加强艺术欣赏、艺术分析等内容的教学。校本“艺术拓展类”课程属学生选修课程,包含书法、舞蹈、合唱、器乐、水墨画等各项内容,校本“香山工艺类”课程也列为学生选修课程,主要包括核雕、刺绣、编织等香山手工艺内容。课程规划特色化的顶层设计,既使学校艺术教育融汇、盘活了区域资源,也使地域化、特色化艺术教育的实施得到了根本保证。

2.师资建设开放化

特色化艺术课程的落实,师资是关键。如何保证艺术课程的有效实施和课程目标的有效落实?学校的举措是创新师资建设方式。

一是书法课程的教学。学校首先有效利用书法家李超老师的个人资源,在校内建立李超书法教育工作室。在此基础上,通过启动“书法名家进校园”项目,聘任郁舍、蒋墩村等5位本土书法家为书法课程特聘教师,并与吴中区书法家协会合作,建立区书法家协会传统书法教育基地。“校内+校外”的课程师资聚集方式,增强了师资的专业性,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也使书法课程教学有序、有效地开展起来。

二是核雕工艺“道器相融”。学校凭借地域文化传承、学生资源背景等得天独厚的条件开发了核雕课程。在校内没有此课程师资的情况下,学校先后邀请核雕大师周建明、须培金、李晓青定期来校上课,聘请核雕工艺大师为学校核雕课程高级教师,建立核雕传习所(专用教室)和核雕大师工作室。高水平的师资,固定的学习场所,保证了教学的有效性。

师资建设开放化的举措,使德才兼备的书画家、雕刻艺术家以及歌舞器乐指导家进入校园,使课程教学师资力量由弱转强,校内、校外师资合作互动、共同发展。

三、精心培育社团活动资源,丰富内容,发展特长

艺术教育是一项长久的事业,课程是主渠道,活动是载体,更是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个性特长培养和才华展示的舞台。因此,精心培育社团活动资源,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艺术活动中,至少拥有一种艺术兴趣或特长,借以培养美的品德,塑造美的形象,形成美的气质,是学校艺术教育的应然之举。

学校一方面根据艺术课程开发的情况,建立相应的学生社团,如作为“香山工艺类”课程的延伸,学校成立核雕、书画、刺绣、编织、裱画等学生社团,课内、课外的联结和延伸,促进了学生特长的形成;另一方面,学校又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挖掘、整合资源,先后组建了合唱、舞蹈、二胡、吉他、葫芦丝、竹笛、古筝、评弹等拓展性、发展性兴趣社团,使学生兴趣得以持久发展,并形成个性发展。

社团活动资源的培育、集聚,尽可能地为不同的学生提供适切的艺术教育平台;更多的艺术学习选择空间,为学生形成艺术特长提供了稳定、持久、专业的辅导和练习平台;丰富的学生社团活动资源,也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感受到艺术熏陶的氛围,分享到艺术教育的快乐。

传统艺术的核心篇9

【关键词】书法艺术环境艺术影响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书法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符号,体现了中国哲学思想的最高境界。如果说“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哲学意味的艺术”(王岳川语),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熊秉明语),是抽象的艺术符号,那么环境艺术则是赋予文化内核的具象的文化象征。

书法是“造型之造型,抽象之抽象,动静之交汇,时空之凝聚,自我之至深至微的表现”(李砚祖语)。书法作品在点线中所彰显的抽象意韵和书法形式的美感,便是我们在环境设计中运用书法元素的文化土壤。书法中包含着生命的气息、韵律和大自然的生生不息。书法艺术在黑白意境中所体现的生命的情怀和律动,对环境设计具有明确的启示作用和心理暗示作用。

英国的美学家赫伯特?里德说过:“对于中国人来说,美的全部特质存在于一个书写优美的字形里。”书法艺术是抽象的视觉艺术,一旦它置于特定的环境之内,就会作用于原来的环境空间结构,并对人的视觉和心理产生影响。“物以貌取,心以理应”,“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不仅“观象”,还要“味道”,强调与宇宙结构的一致。正如美学家宗白华所说:“中国人这支笔,开始一画,界破了虚空,留下了笔迹,既流出了人心之美,也流出了万象之美。”所有美学理论中的美学特征都能从书法艺术中得到解读,并通过书法艺术的形式和内涵表现出来。中国书法艺术和环境艺术的惊人之处在于由书法艺术所反映出的精神内涵与环境艺术是一致的。书法艺术是造型艺术与精神审美的结合体,其笔法、结构和章法所彰显的美学特征对于环境艺术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均衡与变化

变化统一是形式美的重要特征。客观物体的结构本身就包括着这种规律。明朝解缙在《春雨杂述》中曾提到:“上字之于下字,左行之于右行,横斜疏密,各有攸当。上下连延,左右顾瞩,八面四方,有如布阵;纷纷纭纭,斗乱而不乱;混混沌沌,形圆而不可破。”明确提出一种章法的构成意识,是以一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谐共存的状态存在,二者须臾而不可分割。相避相形,相呼相应,疏可走马,密不通风,皆说明疏密、虚实之关系。中国书法形式与环境设计布局大都根据这种原则,计白当黑,平整均衡,欹正相生,变化多姿,由此而产生韵律和生命力。

二、时空与布局

书法艺术通过点画线条的交叉组合、分割空间形成书法的空间结构,即书法作品的整体布局。环境艺术的空间设计蕴藏着一种运动的状态,人在自己设计的立体空间中游走,实现了书法艺术和环境艺术之间虚实空间的连贯和更替,在闲庭信步的过程中体会和领悟书法艺术精神所传递的内涵。中国传统的古典建筑,如景观、园林等,即是一种在游走的过程中体验时空的独特方式,这种独特方式恰恰是所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所在。苏州园林四大名园之一“狮子林”,园内假山遍布,长廊环绕,楼台隐现,曲径通幽,有迷阵一般的感觉。曲廊环抱,叠山造屋,移花栽木,架桥设亭,全园布局紧凑,富有“咫足山林”之意境。

三、天人合一的观念

和谐的最高境界是人的精神世界和自然世界之间的通融性和协调性。“中国艺术强调和谐的根本在于人对自然的回归,在与自然的亲和中,感受无上乐感。”书法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构成书法艺术的生命脉搏,显现出人类智慧的火花、生命的律动。环境艺术则通过形、色、质的对比,解决感性与理性的和谐、现实与理想的和谐、身体与心理的和谐,彰显心迹与自然的协调一致,达到功能与审美的统一。

四、气韵和意境

书法艺术和环境艺术都是文化精神的象征,是意蕴和意境的结合体,书法艺术表现出来的生动气韵正是环境艺术所需要的可贵品质,是内敛的、平静的、典雅的,也有可能是跌宕起伏的、极度张扬的,使环境艺术富有生动、活跃、雅致的文化气息。书法艺术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外形具有美好的欣赏价值,更在于内在含义的外化和物化,更重要的是书法艺术后面蕴藏的更深层次的意境。如果书法艺术与其展示的环境有机地融为一体,或者说在环境设计中体现出书法艺术所蕴含的美感,环境艺术便能产生“境外之境,像外之像”的艺术效果。

传统艺术的核心篇10

一、美术价值体系对设计理论构建的基础与前提

所谓价值体系,是一个民族在一定时代、一定社会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意识的集中反映,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它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和诸多要素,如指导思想、理想、信仰、信念、价值取向、价值评价等等。由于长期以来在审美本质上的同宗同源性,美术和设计之间的关系彼此难以割裂和分离,美术价值体系在其包含的诸多要素方面对设计理论的构建及实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历史发展角度来看,我国画家很早就开始涉足设计领域,中国古代的画家往往可以兼具文人、建筑师、园林师的多重身份,他们常将自己美术价值体系上的理想、审美观念、价值取向等因素渗透进设计作品中。据传画家阎立本是大明宫的“原始”设计者,这与他精湛的绘画技巧密不可分,而这“精湛的技巧”,又与他独具慧眼、超凡脱俗的审美观息息相关。在中国,原本也没有“设计艺术”一词,以前皆称“工艺美术”。中国的设计教育也经历了从“图案”、“美术工艺”、“实用艺术”、“工业艺术”、“工艺美术”再到“艺术设计”的过程,中国当代的许多著名设计师均毕业于美术学院或工艺美术学院,受到系统的美术观念的熏陶和技能训练。

在西方,设计(Design)概念也起源于当时的绘画,画家们往往也从事建筑及器具设计,直至19世纪末,欧洲画家和设计师的身份都是无法明确分开的。当时欧洲一些美术院校以绘画教学为主,但学生毕业后多从事设计工作,这就带来了一个关于设计理论的归属问题:到底是在美术的大的框架下,还是自成体系、独行特立?笔者认为虽然现在设计艺术学已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其发展仍然脱离不了美术价值体系的影响,需从美术领域不断吸收实践与观念上的营养。20世纪初期以来,西方美术领域的野兽主义、立体主义、未来主义、达达主义等艺术思潮曾对现代设计的形式、风格、评价标准等产生过较多观念上的影响。“二十世纪绘画领域中,日新月异的前卫画派也对设计产生深刻的影响,有的画派的主张覆盖着文学、艺术的诸多领域,有的前卫画家不但从事绘画、雕塑,同时也从事建筑和实用美术设计。”[2]从20世纪以来设计理论发展的客观情况来看,设计理论的构建常以美术理论为蓝本,有些设计理论几乎直接脱胎于美术理论,受到美术价值体系的影响至深。20世纪早期,柯布西耶、阿尔瓦•阿尔托、赖特及格罗比乌斯、密斯•凡德罗等包豪斯的探索者们把设计理论重心放在设计的本质问题上,开始走一条纯粹以设计为对象的教学和创作之路,设计理论得到长足发展。20世纪中叶,世界主流国家对设计理论越来越重视,为设计提供了越来越广阔的活动空间与研究基础,英国、日本等国纷纷设立了自己的设计师协会、设计理论研究协会,设计理论的研究越发丰富、充实,体系也越发完善。但当人们惊呼现代社会很难再出达芬奇、米开朗基罗这样的全才大师时,不由得要去思考美术和设计观念及其关系问题。长期以来,设计理论从美术价值体系中吸取营养并将其作为创新的价值母体与后盾,设计与美术彻底分道扬镳后,设计理论自然会失去给养,失去原始动力,逐渐香消玉损。

因此,有必要建立一种大美术观,它涵盖了所有造型艺术审美需求的观念并形成集中反应。从广义上看,美术价值体系,它通过普遍性审美原则和方法来形成系统的结构,对美术创作及设计理论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美术价值体系,如同一棵大树,包含从传统到现代的各种审美思维,新的风格和理论的产生,都是不断生长的枝叶,丰富着大树的容貌,使之最终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这棵树是一个民族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反映,不论是传统还是现代的,都包含在当代美术价值体系的历史、现在与未来之中。当代美术的内容丰富多彩,是灿烂的民族文化的结晶,当代设计理论的建构及发展只有建立在这种大美术观的基础上,才会有足够的养分,得到充分的生长,并在这样的美术价值规范导向中不断丰富、健全和完善。

二、当代中国美术核心价值体系下设计理论的创新途径

这几年关于建立中国美术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呼声越来越高。《美术》杂志执行主编,美术史论家尚辉先生认为这个价值体系一直都存在,而且是一个历史的形成与积累过程,只是需要我们进一步地去发现、提炼和归纳,它应该包括:对于传统美术的承传与创造的价值观,对于外来美术的借鉴与融合的价值观,对于艺术社会学与本体论的现实主义美术与现代性美术的价值观,对于大众人文关怀与个体人文关怀的大众美术价值观与当代性的美术价值观。[3]笔者非常赞同此观点。当代美术价值体系必须是一个综合的,且兼顾到历史、现代各方面平衡的价值观念的规范和标准,它以传统审美文化内容和价值取向为基础,并通过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形成不断完善且具有民族特色的理论体系。在大美术的框架下,当代中国美术核心价值体系对中国当代设计理论的创新与实践有着重要的影响和指导意义。

固守与创新――确立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

尚辉先生认为当代中国美术核心价值体系首先要强调中国现当代美术对传统美术的延续性,而不是断裂性或叛逆性;其次则是在延续与承传的基础上进行变革与创新。所以,当代美术价值体系首先便是建立在传统审美价值基础之上的。设计是一种文化活动,理论与实践要保持传统文化和民族形式特点,必须把握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内涵与精神,在传承中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模式和方式。随着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意识中的普遍升温并形成热点,对中国传统文化与设计现代化进程的对接关系的阐释成为一个时代话题。现代设计本土化的重要体现就是彰显民族文化精神,而这种文化精神深深积淀在中华民族的传统审美范式中,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空灵意境等。传统艺术理论是传统文化及审美思想的重要体现,在现代设计艺术理论的构建中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广阔的空间,其中的一些经典论述完全可以建立起视觉文化形态的理念体系,指导我们从事视觉文化活动。[4]比如南齐宫廷画家和绘画理论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的“六法论”,为我国造型艺术的创作和评论开创了一个缜密且符合艺术规律的理论体系,是我国古代艺术创作和衡量艺术作品的经典标准和重要的美学法则,深刻地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理论本土文化特色和内蕴。汲取其中的思想精髓,是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设计认识论、方法论、创作论和鉴赏论的重要途径,能有效地促进中国设计理论及实践的发展和延伸。另外,古代绘画理论中的“不似之似”、“以形写神”、“借物咏志”要求;“计白当黑”、“无画处皆成妙境”的版面空白处理,以及篆刻中“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布局法则在现代设计中都有运用。传统的艺术语言会使沟通更显容易,也便于观众产生共鸣和对其艺术价值的认可。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继承传统是当代美术在全球化文化语境下的应对之策,更是寻求民族化特色的一种重要方式。只有将传统文化的大旗坚定地扛起,才能在世界民族之林形成我们独特的文化品牌,为中国设计理论的创新指引方向。放弃了传统,也就放弃了当代设计的创造力与文化底蕴。而追溯研究中国美学史的意义之一即是具有推进现代美学的现实意义,并为现代设计注入文化的生机。当然,对传统文化的态度除了固守其精神本源,还要勇于创新。设计需要一种意念,更需要一种文化意识,它是设计的主流,同时也能体现一个设计师自身的底蕴。当前国内许多设计师及设计作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运用往往停留在对传统图形或符号的简单复制和因袭上,很少将文化内涵与现代设计理念有机融合,而所有问题产生的实质原因是真正意义上的“本土语言”及其理论的缺乏。我们生长于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华夏沃土,通过寻求丰富的本土资源,全面把握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借鉴中国传统美术观念的探索并将之发展延续,是发展和丰富中国当代设计理论的内涵,形成具有规范性的理论指导的重要途径之一。

融合与思辨――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

外来文化是指正在进入一个民族内部,并与其社会发生作用,被其逐步接受的别族文化。从文化交流的自身规律性来看,外来文化往往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外来文化,民族文化处于一个封闭的体系当中就好像茫茫大海里的一叶孤舟,失去了一个参照系。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设计也似乎趋于一种大同或国际化,在融入大的世界文化主流中,又体现时代的气息与智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当代美术价值体系的建立离不开外来文化和艺术理论的支持。尚辉先生说:“借鉴与融合是20世纪以来中国美术主体对待外来美术的一种态度。受西方强势社会的影响,近现代中国社会的演进都绕不开西方社会的巨大辐射。20世纪以来,中国最优秀的知识分子都是贯通中西文化的先觉者,美术家也是这样。这就构成了20世纪以来的中国美术都不是本土美术按自身逻辑演变的结果,而是本土与外来美术共同的合力作用。中国本土美术只有在借鉴与融合中才能展开现代性与当代性的转型,外来美术品种与样式也只有被本土化与民族化,才能获得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与新的生命活力。”[5]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在反叛传统文化和主流文化的基调上,欧美各种新风格、新思潮不断涌现。各种新的尝试形成了文化艺术表现方式的多样性。在面对主流文化思想阵地不断受到冲击的局面,如何保护和保证民族文化和区域文化的独立与繁衍,成为很多设计师考虑的重点。任何一种新风格的产生都不是无缘由的,必然是建立在一个思想理论的基础之上。传统的美术形式、主流的美术观念都有继承与创新、不断彰显时代精神和当代性的课题。借鉴与吸收的美术形式和观念都有消化与融合、不断融注本土文化精神和民族化的内容。“新艺术”曾标榜自己的“新”,即与历史上所有传统的割裂,但是无形之中还是受到了法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的限制,最终形成了受东方风格影响,又带有本民族特有的浪漫特质的风格。当时在巴黎的捷克平面设计师穆卡(alphonsemucha)的作品中极尽对新艺术风格的宣扬,更是带上了巴洛克式的繁华,而这样的风格又深深影响了20世纪60年代的商业绘画。解放前流行上海滩的美女月份牌和日本漫画中甜美的女性形象都不是凭空产生的新事物,而是不同国家在针对外来文化采取灵活有效的手段,而产生的结果。伴随新的文明历程的到来,设计以其独特的魅力深刻影响着当代的文化、科技的迅猛发展,而时代的发展又是促进美术及设计理论发展变革的动力,一味地排外固守,容易导致文化上的盲目自大,而失去自我发展完善的机会。辩证地融合、吸收是设计理论生机勃发的动力源泉,我们当以开放、宽容的态度审视外来文化,更要结合本民族文化特点去消化吸收外来文化之精华,使之融于民族文化之中,成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这样才能使民族文化生机勃勃,更快更健康地发展。

人文关怀――艺术的终极目标

展现人文关怀,是中国美术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构成内容,也同样是设计艺术的本质目的和终极追求。作为体现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的美术,首先体现的就是对人的尊重与关爱,其人文关怀的对象包括对个体与大众。“大众化”是新中国美术倡导的重要价值观,人文关怀更多表现为各种美术类型在审美内容与形式上体现着以各阶层的审美认知习惯与审美趣味为中心。古代社会,宫廷美术、士大夫美术是对少数人的人文关怀,民间美术是对社会底层大众的人文关怀。进入20世纪50年代以后,由于社会制度、文化导向方面的转变,以现实主义为主流的美术的人文关怀对象被确定为以人民大众为主体,艺术为大众服务的目标在美术领域得到真正实现。设计艺术与古代美术的发展主线有所区别,传统的工艺美术,主要通过手工技艺来完成,建立在农耕文化的基础上,中国古代的封建等级制度决定了绝大多数的工艺匠人社会地位地下,且文化水平不高,工艺产品中虽然也有一部分民间艺品,大多则是为少数官僚士大夫阶层服务的产物,儒士的审美趣味决定着传统工艺美术的方向和发展。这就使得古代设计艺术的理论及实践发展,未能像在服务对象上有成熟的分层体系,在缺乏主流文化作为其基奠与支撑的条件下,其人文关怀也不如传统美术那样细腻而完善。

现代设计建立在工业文明的基础上,带有明显工业时代的特征,要为大众服务。设计构建了人们的生活环境,我们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无不体现着设计的影响。作为一种文化活动,设计在完成人的功能需求基础上,必将更加关注人的精神需求和生存需求。当设计理念在绿色、生态、可持续等后现代观念中展开时,设计的人文关怀更多体现为对人的需求、生存状态、生存环境的关注,实现人、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设计往往包含着设计师的意志及人文态度,必然赋予“物”以人的意义,通过设计师及作品更好地为“人”服务,进而促进人文内涵的丰富和人思维方式的转变。[6]所以,中国当代设计理论的创新,理应在人文关怀方面提出更加细腻、更加完善的要求,即坚持以大众为服务主体,涉及社会需求各层次的人文关怀方向,以各层次的审美认知习惯与审美趣味为中心,将“以人为本”作为设计艺术追求人文关怀的终极目标。

三、结语

当前,设计学和美术学并列艺术学门类一级学科,在多角度多层次的学术探知上,通过传承、借鉴、吸收和融合来追寻“本土化”,是设计理论和实践创新的思路或线索。面对飞速发展的设计世界,置身深厚文化积淀的我们完全可以依据和借鉴当代中国美术价值体系,以新的姿态和高的文化视点,固守民族文化主体精神,彰显中国传统文化魅力,同时用辨析的眼光兼收并蓄国外发展经验,使之融合到民族文化和艺术理论中。如果对西方的文化和艺术理论只是一味地模仿或简单地挪用,我们的艺术必然丧失民族个性。批判性继承和辩证性融合,方可找到真正的契机,创作出具有当代中国性格和秉性的作品,发展具有中国民族特色和时代创新精神的设计理论,从而进一步推动设计理论本土化的繁荣发展,这也是当代设计师将辉煌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汇的时代使命。

注释:

[1]杨萍,赵昆:《正视现实迎接挑战规划未来――“十二五”时期中国美术发展战略座谈会综述》,.cn/zixun.aspnews_id=636,2011-3-3.

[2]朱铭,荆雷:《设计史》,山东美术出版社1995年版,第421页。

[3][5]颜慧:《核心价值体系推动中国美术发展――尚辉访谈》.cn,2011-03-25.

[4]张宽武:《论中国古代画论的生成方式》,《中州学刊》2010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