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企业防疫管理制度十篇企业防疫管理制度十篇

企业防疫管理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20:13

企业防疫管理制度篇1

公司疫情防控管理制度为确保公司采购、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在疫情期间

正常运行,防止新型冠状病毒传入或感染,根据”市**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

肺炎疫情处置工作领导小组指挥部文件以及关于大汶口工业园企业复工疫情防

控工作方案,特制订我公司疫情防控管理制度。

一、目的

规范采购、运输、物料仓储、销售、生产加工、办公、就餐、接

访、员工上下班等公司运行以及与公司运营有关等各个环节的疫情防控管理,

确保疫情期间的工作真长安全运行。

二、适用范围

本制度

适用于公司运行的各个环节以及职工疫情期间的规

范。

三、组织管理体系

1

>成立公司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领导小组,认真执行“市**区新型冠

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处置工作领导小组指挥部文件等法律法规,落实上级疫

情防控部]对我公司疫情防控具体监管要求,全面负责复工前准备、复工期间管

理制度的制定、培训、及整个过程的监督及管理。

2、公司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领导小组成员名单组长副组长组员

四、工作职责一领导小组工作职责

1、贯彻执行上级疫情防控法律法规等规章制度,提高企业员工的风险意

识、防疫意识,严防外来人员未明疫情情况人员进入公司接触传播。

2、负责组织实施和监督各项关于公司生产生活各项疫情防控管理措施的

执行,加强对各个环节疫情防控的管理。

3、根据管理制度,定期检查公司各个部门疫情管控及执行情况。

4、密切配合.上级检验检疫机构监督人员对公司疫情防控管理工作进行监

督、指导、帮助和协调。

五、办公室负责疫情防控管理制度、公司疫情防控应急

预案等文件的制定及培训;负责防控手册的发放、培训;负责返工人员的将康

状态摸排及.上报工作;负责组织厂区卫生消毒、安排门卫对外来人员的体温检测、

消毒、摸排并做好台账;建立员工疫情期间“一人一档”

“并进行查档存档管理

等;组织好本部门职工每天不少于2次的体温检测并做好台账。

六、仓储采购负责对往来公司货物以进行消毒并对运送货物的司机按进门

流程进行管控并做好台账;对公司发出的货物进行全面消毒;对准入车辆进行全面

消毒;对公司现有货物安排人员定期消毒;负责对疫情所需物资严格规定发放并对

本部门员工疫情防护物资的使用方法进行培训;组织好本部门职工每天不少于2

次的体温检测并做好台账。

七、安保部负责在厂门口设立专门的检测工作台,准备好口罩、防护服、

红外体温计和相关登记台账,对进入厂区的每一位职工尤其是外来人员进行台

账式登记、测量、消毒后符合条件才准许进入,

否则一律不允许入内;负责厂

区内.夭不少于2次的消毒;组织好本部门]职工每天不少于2次的体温检测并做

好台账。

五运营部负责对来访客户进行调查,符合条件的才允许到公司洽谈业务并做

好客户健康台账;制定内部客户招待防控体系,避免到人员密集区活动;负责疫情

期间老客户业务的合理沟通安排,避免参与与疫情有风险的活动;组织好本部门职

工每天不少于2次的体温检测并做好台账。

八、加工车间、电气部、设计部负责对各自部门员工身体健康状况建立台

账。

公司疫情防控期间日常办公管理制度为提高公司预防和控制新型冠状病毒

感染肺炎的能力和水平,切实保障全体员工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公司

正常的工作、生活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

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结合公司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特制定日

常办公管理制度。

抗击疫情,从我做起望全体员工认真贯彻落实,在确保顺利抗击疫情的基

础上,逐步恢复公司正常的工作、生产和生活秩序。

九、人员岗位职责(一)部门负责人职责1.细化部门防控应急预案,负

责本部门各项防控工作的落实工作;

2.负责员工的防护知识教育、安全管理工作,督促员工养成良好习惯,抓

好个人防护:

3.督导检查本部门员工对各项制度落实情况,及时纠正员工不当行为:

4.负责将上级及公司本级的防控公告及时下发给每位员工,设置宣传标语,

监测本部门员工舆情,确保员工不信谣、不传谣:

5.督促做好本部门卫生防疫和消毒工作,重点关注每日员工健康状况情况,

对出现疑似病例等突发情况要及时正确处置。

(二)

公司员工职责1.员工是自身健康安全的第一责任人,要认真学习新

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导手册,做好个人防护工作。

2.上班期间所有员工必须佩戴防护口罩:

3.上班时间严禁串岗,如因工作需要必须多人同时作业的,尽量保持安全距

离:

4.严禁人员聚集闲谈,聚集就餐;

5.废弃口罩、餐盒放置于公司指定地点;5.办公室人员应做好对公用办公设

备、固定电话的消毒工作:

6.做好工作区域的通风,上下午各一次,时间为20-30分钟,通风期间同事

们应做好保暖工作:

7.打喷嚏捂口鼻,慎揉眼。

8.饭前、如厕后需洗手,接触公共设备后要洗手,洗手应严格按洗手六步

法执行:

9.如发现洗手间准备的肥皂、香皂、消毒液不足,应及时向部门负责人汇

报:

10.下班后需外出的请佩戴防护口罩,家中做好通风,本人及家人尽量不要

去人员密集场所,与人保持安全距离,不握手,不聚会。

(三)

卫生防疫及保洁人员职责1.消毒作业前应佩戴好个人防护,防护眼

镜、防护口罩、一次性橡胶手套。

2.配备消毒液时要小心轻放,避免消毒液触碰身体:

3.消毒液严格按公司规定的配比进行调配:

4.办公室公共区域(楼梯、楼道、电梯)、车间地面每天下班后进行喷雾消

毒,各办公室下班后自行使用喷壶进行喷雾消毒。

5.会议室、接待区、招聘区使用后即进行消毒,门卫室、洗手间(含办公

楼及车间)每天的消毒频次为2次(中午、下班后)。

6.清洁人员应及时对废弃口罩、餐余垃圾进行处理,处理时应佩戴口罩及

一次性橡胶手套。

7.做好进入公司所有车辆的消毒灭杀工作;

(四)

司机职责1.车辆出入严格实行审批制度,外出回公司后应在门卫处

登记出行轨迹:

2.每天下班后对所驾驶车辆进行消毒;

3.除公司接送车外严禁无关人搭乘:

4.司机上班时应佩戴防护口罩(车上应配备防护口罩及消毒液):

5.班车司机要督促值班员对员工上车前的体温检测及员工口罩的佩戴:

(五)

采购及仓管员职责1.购买物资前尽量先确定细节,尽量要求其送货,

如无法送货的请对方备货后直接上门提货;

2,必须出外采购的,必须佩戴好防护口罩,不去人员密集场所,不握手。

3,购买防控物资时要求其提供产品介绍及相关证书,严防假冒伪劣产品混

入其中:

4,所购防控物资应尽量保证公司使用;

5,回公司时应先在门卫处登记相关活动轨迹,并测量体温,体温正常方得进

入公司:

6,物资进库后,由仓库安排固定人员送料到车间岗位。

(六)

食堂工作人员职责1.严格执行公司食堂管理制度:

2.外出采购时应佩戴防护口罩:

3.食堂工作人员上班期间必须佩戴防护口罩,佩戴一次性防护帽:

4.严禁生熟食混放:

5.分餐及送餐时一定要注意清洁卫生;

6.做好厨具及餐具的消毒处理。

(七)门卫及值班人员职责

1.每天上班前门卫及值班人员佩戴个人防护

(防护口罩及一次性橡胶手套),做好秩序维护,应要求员工佩戴好防护口罩,

排队时人与人间隔1米以上,值班人员逐个对员工进行体温测量,及进行相关询

问,并做好登记工作,登记内容包括检查时间、所在部门、姓名、年龄、有无

症状、有无和湖北相关关人员接触。如体温在37.2度以上的,或有与湖北相关

人员有其他症状的,严禁进入公司。考勤机尽量使用人脸识别系统,如考勤机无

法识别,采用手工登记方式。

2.每天上班前,门卫对前一日报送的进厂人员对比身份证及名单后按公司

员工检查登记程序执行。

3.上班时间原则上不允许员工及外协人员离开公司,如因生产需要确需离

开公司的,各部门指定人员名单并报门卫处(非名单内人员严禁进出),门卫做

好相关进出记录,如离开厂区范围办事的员工,进公司前应侧体温,并做好相

关外出路线登记,体温正常方可进入公司。

4.严禁快递人员进入公司,所有快递收发由门卫统一负责。

十、日常管理制度

(-)日常办公管理制度

1.各部门实行弹性工作制,应当安排员工通过电话、网络等灵活方式在家

完成相应工作,不得造成人员汇聚、集中。

2.各部门主要领导原则上必须到岗,其他人员由本部门自行安排,确保各

项工作有序运转。在当前形势下,严格控制进入公司办公人员数量,进入公司

人员必须经本部门负责人同意。

3.远程办公文件传输中,请务必使用公司邮箱或公司通信系统,切不可使

用QQ、微信等传输重要敏感信息和涉密信息。

4.严守工作纪律,自2月3日起,各部门员工不得擅自离沪。中层以下员

工需经各部门主要领导同意,各部门副职领导需报公司分管领导或公司疫情防

控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同意,各部门主要领导(负责人)需经公司主要领导同

意,并报公司防控办联系人备案。

(二)

人员健康管理制度

1.各部门对隔离人员身体状况等信息实行“日报告”

“零报告”,未经本单

位主要领导批准不得提前解除隔离,更不得擅自进入公司。隔离或工作期间一

旦有发热、咳嗽、乏力、鼻塞、流涕、胸痛、呼吸困难、腹泻、结膜炎等可疑

症状,应在做好防护的前提下立即就医,按照医疗要求执行后续安排,并报公

司防控办联系人。

2.未佩戴口罩的人员严禁进入公司。工作期间,公司员工和服务人员要主

动规范佩戴口罩,不随意走动串岗,尽可能减少而对面工作交流,保护自己与

他人。

3.减少接收快递和外卖,确需接收的,应在公司外拆开包裹,并将外包装

放置在楼外垃圾桶。

4.员工上下班尽量采取自驾、骑行、步行等方式,减少公共交通出行:

如必须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务必全程佩戴口罩,做好个人防护。

5.来自重点疫区(湖北、重庆、浙江温州等区)员工一很律暂缓返岗,其

他地区人员,返沪后自到沪之日起,自行居家隔离14

,无症状并得到本部门

主要领导批准后,方可正常上班。

(三)

厂区出入管理制度

1.公司对厂区实行封闭管理,严格执行“一人一卡“制度并检测体温。经

测量员工体温高于37.2eC的,由公司防控办将情况报告公司防控办,本人应回

家观察休息。必要时,在做好个防护工作的前提下,到市指定发热门诊进行复

查,按要求做好隔离。

2.车辆实行车卡检查,外部车辆尤其出租车禁止驶入公司停车区。公司车

库入口处进行人员体温检测。

3.各部门加强门禁卡管理,门禁卡丢失必须第一时间挂失重新办理,杜绝

外部人员混入公司。

4.不得主动召约访客,不得带亲友进入公司:

访客必须接受体温测量并登记出发地、交通工具等信息:

受访人员在公司一层会客区或公司室外接待访客,双方应佩戴口罩、保持

1米以上距离、控制时间:

访客在门卫处经测量体温高于37.2oC的,由保安公司登记姓名和联系方式,

建议其立即到发热门诊进行复查。

5.尽量避免出差,如员工必须出差的,应严格做好各项防控措施,要每天

进行跟踪监督。

6.全体员工非紧急情况上班时间严禁进出公司。

(四)办公会议管理制定1.疫情防控期间,公司办公室加强公司会议室统

一调配管理。

2.减少会议数量,特别是现场会议数量,优先采用视频、电话会议形式。

3.减少参会人员规模,缩短会议时间,座位之间至少间隔1米,参会人员

企业防疫管理制度篇2

近期以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市关于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示批示精神和会议要求,在做好疫情工作的前提下,有序推进企业复工复产,努力做到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不误、两手硬、两促进。

一、强化组织领导,扎实安排部署。围绕保用工、保复工、保产能,印发了《领导包抓重点企业的通知》,落实领导包抓重点企业,成立了企业复工工作专班,建立了部门、工业园区和企业分级负责机制,按照“谁用工、谁管理、谁负责”原则和“八个严格落实”要求,全面夯实企业主体、行业监管、属地管理“三个责任”。围绕“复工前有准备、复工中有预案、复工后有监管”,逐企业制定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两个方案”,确保企业平稳过度、有序生产。召开企业复工复产调度会,全面部署防疫管控、人员返岗、物资转运等工作,切实做到精准有效防控疫情,科学有序复工复产。

二、强化风险管控,筑牢安全防线。严格落实联防联控、人员筛查、防护措施、日常管理等“六个坚决”要求,把牢复工报批、消毒安全、生产运行、货物出入、职工就餐、疫情应急、集体活动、职工防护等“九个关口”,印发了《加强疫情防控做好企业复工复产工作的通知》,建立企业复工审核制度,引导企业有序、稳妥、错峰复工复产。督促企业建立健全疫情防控工作体系,扎实做好物资配备、厂区消杀和隔离防护等工作,及时完善应急预案,全面做好外防输入、内防扩散工作。成立企业复工复产专项督导小组,对各企业复工复产和疫情防控情况进行明察暗访,实现复工企业全覆盖督导、复工人员按比例筛查、复工问题及时交办整改,筑牢了企业抗疫防线。

三、强化调研指导,破解发展难题。始终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通过召开企业座谈会等形式,组织相关单位向企业通报行业发展形势,深入宣传中省市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制造2025、工业促投资稳增长等政策举措,指导帮助企业用足、用好各项政策;围绕企业生产经营现状、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发展规划等进行全面研判会诊,找准制约企业发展瓶颈的突破口,指导企业健康稳定发展。

四、强化服务保障,优化营商环境。按照“五个聚焦”的思路,精准施策破解发展瓶颈。聚焦发展环境优化,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实行一站式审批和并联审批。聚焦科技支撑,重点解决企业技术改造、科技人才引进、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的问题。聚焦产销对接,重点解决企业产销和原料购进难题。聚焦融资支持,积极搭建政银企合作平台,重点解决企业发展资金不足等问题。聚焦企业管理,重点解决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不完善、安全生产管理不严格等问题。建立企业复工复产联络员制度,向各复工复产企业分别派驻联络员,及时协调解决生产运营难题。

五、下一步打算

一是夯实疫情防控责任。持续加强对企业疫情防控工作的监督指导,进一步夯实疫情防控的企业主体责任、行业监管责任和镇办属地管控责任,鼓励企业创新生产运营模式,确保企业人员管理、生产组织、物资调运有序科学开展。

企业防疫管理制度篇3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相关文件精神,切实做好工贸企业(以下简称:企业)复工疫情防控工作,全力保障职工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现就做好全市工贸企业复工审核备案工作通知如下:

一、复工审批的企业范围

1.主要是工业生产、科技创新、港口物流、限上批发等领域企业。

2.限上零售住宿餐饮企业除保障疫情防控的以外,其他企业原则上暂不复工,时间要求另行通知。

3.连续生产企业和已复工企业,按照本通知精神执行。

二、复工审批的总体原则

1.坚持安全复工、有效复工的原则。要确保生产人员身体健康、安全流动,生产条件、生产环境安全可控。要引导企业分析形势,根据上下游等各种因素制订复工计划,力求达到复工预期效益。

2.坚持分级审核、统一审批的原则。根据企业用工规模和行业特点,实行分级审核:用工在200人以下(不含200人)的企业,由属地负责审核;用工在200人以上的企业,由市工信局牵头组织审核。审核通过后的企业申请,统一报市政府审批。

3.坚持公开透明、过程管理的原则。要加强对复工后企业生产全过程的督查指导,确保复工企业生产过程安全可控。原则上,经审批后的复工企业名单及相关情况,要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公开,接受社会监督。未经审批的企业,一律不得复工。

三、企业申请复工的必备条件

企业申请复工前,要开展生产能力的评估。

主要评估:

一是是否有充足的原材料,是否能满足持续生产要求;

二是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情况,是否保持配套协作、物流运输通畅。根据评估结果,制订复工计划,分类确定全面复工、局部复工、阶段性复工等不同情况,明确复工经营场所、所需人员、电力需求等要素,并同时具备以下八个条件:

1.必须落实企业防控责任。企业要严格遵守疫情防控和安全生产各项规定,成立以企业法定代表人(或实际控制人)为组长的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员工健康检查、厂区防疫消毒、公共区域消毒、防疫宣传教育、防疫物资储备、餐饮住宿保障、安全生产管理等工作职责。企业要明确一名中层以上管理人员担任防控工作专职联系人,加强与所属镇(街道、园区、办事处)及相关部门的沟通联系。

2.必须建立职工健康台账。企业要建立返岗人员名册,实行健康状况“一人一档”管理,每一位返岗人员均需提供身体状况证明。员工在家隔离观察不少于14天,无异常的可以返岗;其中,春节后过后员工正式居家隔离之日起,或2月9日24时后开始计算时间。企业要负责通知离开的员工,不得提前返岗。要严格排查登记每位员工返岗前14天内的外出史或接触史,以便追溯核查。复工前14天内,有市外旅居史的、有与疫情重点地区人员密切接触史的、有与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接触的员工,一律不得返岗。

3.必须严格实行医学观察。企业要督促新来的员工、返岗员工居家或集中医学观察不少于14天。对居家医学观察的员工,企业要督促其向居住地镇(街道、园区、办事处)报告;对由企业集中医学观察的员工,企业要落实临时集中医学观察场所,并向所在地镇(街道、园区、办事处)报告。对用工人数500人以上的企业,要按照100:1设立集中医学观察场所;各镇(街道、园区、办事处)要根据外来员工规模,按照50:1设立集中观察场所。

4.必须做好防控物资准备和卫生防疫措施。企业要根据复工人数和经营场所面积,备足口罩(按1只/4h·人的标准配备)、75%酒精、消毒液、洗手液、红外测温仪、应急药品等疫情防控物资7天所需的使用量,保障疫情防控物资需求。企业要设立体温检测点,建立员工进出检测、消毒防疫制度。对用工人数500人以上的企业,按50人/台的标准装配红外线体温测量设备。要对办公区、生产区、生活区、电梯间、班车等公共区域进行彻底消毒;关闭浴室、中央空调等易引发传染的场所和设施。

5.必须做好员工餐饮保障。企业对所有员工应提供午餐,实行集中配送、错峰错位、分散用餐。原则上,不能在食堂集中就餐。企业对外来员工要统一增加提供早、晚餐。

6.必须做好刚返回外地员工住宿保障。各镇(街道、园区、办事处)对1月27日起从外地返回的员工,提供相对集中的居住。人数较多的企业应自行负责解决。新来员工可以单独租住套间,不能混居、不能租住群租房。企业要协同加强员工下班后的管理,教育引导员工下班后严禁打牌饮酒、聚会聚餐。

7.必须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实施各项安全生产措施,加强因用工不足、员工疲劳等因素导致的隐患排查整改,制定疫情防控期间的安全生产方案。必须完善安全管理制度,确保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到位;必须加强复工安全培训,确保“不培训不上岗,培训不合格不上岗”;必须开展全面的风险辨识和隐患排查,做到管控措施不落实不生产、隐患不排除不生产;必须加强应急管理,确保应急物资完备;必须严格落实领导值班带班制度,扎实做好安全生产各项工作,防止因赶工、抢工导致安全生产事故。

8.必须制定疫情防控应急处置预案。企业要严格落实各项疫情防控措施,制定疫情突发病例的应急处置预案。制定上下班考勤、办公、作业、就餐等人流管控措施,排队区域保持适当距离,避免造成人员集聚。一旦发现员工有发热、咳嗽等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保证第一时间隔离、第一时间向属地镇(街道、园区、办事处)报告、第一时间筛查相关接触人员。

四、企业复工申报材料和审批程序

(一)企业复工申报材料

1.企业复工申请审批表;

2.企业复工返岗员工名册;

3.企业复工方案(方案内容要包括企业复工计划、必备条件的落实情况);

4.疫情防控预案;

5.安全生产方案。

企业向所在地镇(街道、园区、办事处)提出复工申请,按要求报送申请材料。申请材料均需企业法定代表人签字,同时报送电子版。

(二)企业复工审批程序

1.属地审核检查。

各镇(街道、园区、办事处)在收到企业申请后,要对企业进行现场核查,重点核查企业的拟返岗员工情况、防护物资保障、厂区防疫消毒、疫情防控方案及各项准备情况。核查通过的企业,复工申请统一汇总报市工信局。

2.部门协同复核检查。

市工信局在收到属地企业复工申请后,当天应将相关报告分发市卫生健康委、应急局,协同开展复核。对用工在200人以上的企业和安全生产重点监管企业,应组织专业人员开展重点复核。

市卫生健康委要牵头做好企业防控方案和防控能力的审核,并在接到报告的2个工作日内,将复核情况反馈市工信局。同时根据各地需要,做好相应指导协助工作。

市应急局要牵头做好复工前企业的安全生产重点监管企业检查审核,并在接到报告的2个工作日内,将复核情况反馈市工信局。同时根据各地需要,做好相应指导协助工作。

(三)及时完成审批

市工信局在各地、各相关部门完成审核后,每天应对符合条件的企业报市政府统一审批。

其中,用工在500人以下的企业,由市政府分管领导审批;用工在500人以上的企业,经市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审定后,由市政府分管领导审批。

五、切实加强复工企业的全过程监管

1.工作人员管理到位。深入开展卫生健康教育,推广健康生活方式,切实提高员工防控意识,指导员工严格遵守防疫指南,提升自我防护能力。坚持日常健康检查制度,对返岗员工每日2次进行体温检测、问询健康状况。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解除前,企业不得到市外开展招聘活动,不得从市外招聘员工。非特殊情况不得安排员工到疫情严重地区出差,积极创造条件实行网络办公。因疫情原因暂时无法到岗的职工,企业要依法依规保障员工合法权益。

2.防疫物资和防疫措施落实到位。企业要提供必需的疫情防控物资,及时配备到位,并及时做好防疫物资的补充采购,确保必要的储备。要加强公共场所卫生防疫,特别加强车间、食堂、宿舍、厕所、电梯等场所的消毒,每日不少于2次。根据实际情况实行分餐制、送餐制或错峰就餐制,减少人员集聚,确保饮食安全。

3.外来车辆人员管控到位。企业每日对进出车辆、来访人员做好登记,严格落实管控措施。进厂车辆进行消杀防疫,进厂人员做好体温监测和安全防护,疫情重点区域人员和无关人员不得入内。

4.疫情应急管控到位。要按照疫情应急处置预案,一旦发现发热、乏力或呼吸道感染症状的员工,立即报告属地卫生健康部门并配合做好应对处置工作。出现确诊或疑似病例后,企业应根据疫情波及范围、发展趋势,立即采取临时停工或暂时关闭措施。

5.安全生产措施到位。要认真履行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强复工安全培训,扎实做好安全生产各项工作,防止因赶工、抢工导致安全生产事故,确保安全复工。要紧盯危化品、交通运输、冶金等工贸、城镇燃气、消防等重点行业领域,突出重大危险源、重点灾害、高危作业等薄弱环节,加强精准安全监管。要严厉打击复工企业非法生产经营行为,对存在安全隐患,重要岗位人员不齐等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坚决停产整改。

6.每日报告制度落实到位。建立信息报告制度。企业要每日向所在地镇(街道、园区、办事处)报告生产经营及疫情防控工作情况。要建立每日内部报告制度,企业管理者应及时掌握员工健康状况和疫情防控措施落实情况。

六、强化企业复工的组织保障

1.强化组织领导。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市工信、卫生健康、商务、发展改革、交通运输、公安、应急等部门和各地行政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企业复工审核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工信局,负责统筹全市企业复工的沟通协调工作。各地要将复工情况,于当日17时前,报领导小组办公室。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复工情况的梳理通报。

2.强化属地责任。各地要成立工作专班,健全工作机制,切实履行疫情防控属地责任,加强对企业的防疫指导和督促检查,确保企业防控主体责任落实到位。要建立派员驻厂和挂钩联系制度,对规模以上企业均派驻至少1名驻厂员,驻厂工作时间与企业生产经营时间同步;员工人数超过200人的企业,由各镇(街道、园区、办事处)领导挂钩联系;超过1000人的企业,由市领导挂钩联系。

3.强化监管责任。各地要会同市工信、发展改革、商务、卫生健康、公安、应急、市场监管等部门,按照疫情防控工作职责分工,形成监管合力。要加强督查巡查,注重联合检查,釆取“四不两直”、专项督查、群众监督等方式,在强化监督问效的同时减轻企业负担。

企业防疫管理制度篇4

疫情发生以来,区经济信息商务局严格贯彻落实市委、区委常委会精神,在做好防控工作的前提下,深化“三服务”,强化驻企指导,一手从严做好疫情防控,一手稳妥有序推进企业复工复产,全面、系统、精准推进小微企业园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

(一)建立机制,全面落实疫情防控

一是优化服务助力复工。根据“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复工复产”工作部署,总结推广秀洲特色小微企业园开复工优秀经验,对经认定的15家小微企业由区镇两级组织工作专班重点推进,特别是针对微型企业、科创型企业和贸易类企业创新优化服务,鼓励园区主动对接园内5人以下企业,做好企业开复工相关政策宣传与服务,疫情期间以委托形式由园区统一对企业的疫情防控相关台账进行统一建档、统一审查、统一管理,大大加快推进了园区内小微企业复工复产进度。二是建立机制驻企服务。根据全市《关于建立机关干部驻企服务机制的通知》,围绕“企业防疫、生产两不误”要求,制定《秀洲区驻企服务机制》,督促检查企业关于疫情防控工作政策措施的执行情况,调查搜集企业复工复产碰到的困难和问题,抽调全区及各主体人员设置a、B岗对全区重点企业、园区、市场进行点对点上门指导,服务企业平稳复工复产。三是政策先行宣传护航。秀洲国家高新区国资小微企业园主动承担,第一时间出台扶持政策,对园区内承租企业实行“2月租金全免,三、四月租金减半”政策,为园区内小微企业复工保驾护航,其他小微企业园减免承租企业房租、物业费等举措也正在积极谋划中。同时,通过新闻媒体、企业群推送和走访联系等多种形式,及时企业开复工“十问十答”、企业复工防疫“九个一”等便于记忆与推送的宣传内容,从属地须知、企业须知、员工须知三个方面明确要求企业开复工须知的注意事项,进一步提高辖区内企业及员工防疫复工管理水平。截至目前,全区15家小微企业园均已实现复工复产,复工企业169家,3家小微企业园出台扶持政策,秀洲高端装备制造中心成为全省首家复工率100%园区。

(二)拓展服务,助力企业复工复产

位于秀洲国家高新区的中节能(嘉兴)环保产业园开复工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展开,截至目前,园区内已复工企业58家,复工率75.3%。一是严格园区疫情防控。成立园区防疫工作小组,制定“园区出入管理、园区防疫管理”等规定,疫情期间,坚持重点区域每天消杀毒,园区入口设点体温检测登记,园区内企业每日健康情况报送等防疫管理工作。园内食堂特殊时期第一时间转型配送模式,对复工企业进行餐点配送,方便企业员工分餐制用餐。园区充分发挥自媒体、微信群作用,积极宣传防疫常识、设情最新消息,齐心协力,共同保障园区安全。二积极协助企业复工。制定《协助入驻企业办理复工流程》,由园区企服人员靠前服务企业,协调指导申报复工相关材料,落实专员替企业主动对接相关部门,做好企业的“店小二”,争取为园区企业第一时间拿到复工通知。同时,针对入驻企业实际困难积极对接掌握,为缓解入驻企业经营压力,目前正在研究相关优惠政策。三是认真做好防疫督促。严格落实园区主体管理责任,做好入驻企业疫情防控督促,制定入驻企业“督促企业防疫管理”七条规定,督促企业按政府、园区相关要求制定企业必须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建立企业主要负责人牵头负责的企业疫情防控工作领导机构,制定员工“一员一档”,返岗员工隔离规定、员工相关证明申领等疫情防控相关工作,确保复工企业能有条不紊地恢复生产。

企业防疫管理制度篇5

──XXX同志在疫情防控暨企业复工复产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为深入贯彻关于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部署和国务院通知要求,切实加强疫情科学防控、有序有力有效推进生产企业和重点项目复工复产,为稳定经济社会大局提供有力支撑,县委决定召开这次会议。刚才,县委副书记、县长XXX同志传达了《关于切实加强疫情科学防控有序做好企业和重点项目复工复产工作的实施意见》,各级要不折不扣地切实抓好贯彻落实。下面,结合实际,着力强调以下几点。

一、要充分认识复工复产企业和重点项目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性

一是准确把握形势。当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已进入关键阶段。随着职工陆续返岗,企业陆续开工,生产经营和物流运输活动增多,人员流动增加,疫情防控工作面临一些新形势、新情况和严峻考验。各级各部门一定要坚决贯彻落实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一系列指示精神,牢固树立“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的思想,务必高度重视复工复产企业和重点项目的疫情防控工作,科学判断形势,准确把握规律,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更加有效的手段,齐心协力、联防联控,全力以赴抓好疫情防控各项措施落实,遏制疫情扩散和蔓延,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二是抓好工作统筹。坚持以疫情防控稳定企业生产、以企业生产保障疫情防控,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各项工作。狠抓保障城乡运行、疫情防控、能源供应、交通物流、医用物资、生活必需品生产等涉及重要国计民生的企业复工,开足马力、扩大生产。狠抓重点项目建设,紧紧盯住重大项目、重大工程,能复工的尽快复工,具备开工条件的抓紧组织开工。狠抓经济运行,加强调度分析,确保全县经济保持平稳健康发展,确保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两不误、两促进。

三是算好“四笔账”。首先,坚持全国一盘棋,算好全局账。集中精力做好全县疫情防控工作,坚决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坚决服从党中央和省市委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调度,多担当、多贡献。其次,分析数据看走势,算好动态账。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但也出现了积极的变化,同时还将迎来复工带来的风险。要精准把握疫情发展的规律性特征,有针对性地采取防控措施,保障生产生活。第三,不被一时之困所惑,算好长远账。坚持以最严措施尽快打赢疫情阻击战,以最快速度恢复经济运行,以最大力度提振各方决心,以最大程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化危为机、逆势而上,确保实现疫情防控的胜利和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第四,做到动静相统一,算好平衡账。坚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恢复生产,做到“两手都要硬”。通过落实严格的管控措施减少人员流动,让城市和乡村“静下来”,对涉及经济社会正常运行的行业和企业见机“动起来”。

二、要严格落实复工复产企业和重点项目的防疫准备措施

全力做好以下六个方面:一要建立复工复产备案制度。疫情防控期间,企业要制定复工复产工作方案,主要包括复工复产时间、返岗人员数量和来源、生产计划、原料采购和产品销售地、物流运输,以及疫情防控措施等内容,报当地县疫情处置指挥部办公室备案。二要健全疫情防控工作体系。复工复产企业和重点项目要建立主要负责人负总责的疫情防控工作机制,明确目标任务,细化具体措施,落实人员责任,建立全环节、全流程疫情防控台账,形成从企业管理层到车间班组、一线职工“横到边、纵到底”的疫情防控全员责任体系。三要严格返岗人员疫情核查。企业和项目指挥部要建立返岗职工“花名册”,实行健康状况“一人一档”管理,详细掌握每名职工及家庭成员健康状况和春节假期出行信息,全面排查是否接触外省及重点疫区来县人员等情况,对于从外省返县及与确诊和疑似感染者有接触的职工,严格执行隔离观察措施,待确认健康后方可返岗。要采取错峰返岗措施,非关键岗位人员可延后返岗,在湖北的职工暂缓返岗。四要做好防护物资和人员配备。企业和重点项目指挥部要根据防疫需要,为职工配备口罩、手套、测温仪等防护物品和洗手液、消毒水、酒精等消杀用品。要设置隔离室,购置防护服、护目镜、医疗器械等应急装备,有条件的可配备必要的医护人员,做好突发情况应对准备。五要全面开展厂区和项目区消毒。企业和项目复工复产前,要对厂区和项目区内生产、生活、办公区域进行全面环境卫生清理,特别是人员密集场所、重点设施设备等部位要进行彻底消杀,保持良好通风,防止病毒传播蔓延,确保不留死角、不漏盲区。六要合理安排生产计划。企业和项目指挥部要根据市场需求、生产条件等实际情况,在有订单、有市场、有原料保障的基础上,科学安排疫情期间的生产计划、项目施工进度计划,按需组织生产和物料采购,减少人员大范围流动,降低疫情输入风险。

三、要全面加强企业生产期间和项目施工过程中的疫情防控工作

一是实行厂区和项目区封闭管理。要减少进出通道,在每个出入口设置检测卡口,配备门禁设施和检测仪器,落实24小时人员值守,对进出人员、车辆严格检查检测,做好信息登记,严禁无关人员进入厂区和项目区。要减少一般商务洽谈、人员来访等活动,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开展商务和项目建设交流。二是严密职工健康监测。建立职工体温日检测制度,在生产区、办公区、宿舍区等点位设置检测点,严格职工体温检测,对体温异常的及时采取处置措施。职工上下班尽量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企业通勤车辆要提前做好防疫消毒,乘坐人员须佩戴口罩并测量体温。赴外省出差职工返回后,要严格落实隔离措施。三是加强环境卫生和就餐管理。要对所有场所每天至少消毒一次,重点区域增加消毒频次。加强公共区域通风换气,严格空调使用管理,保持空气流通。加强就餐卫生管理,保证食材安全、餐具卫生,采取分时段供餐、分散就餐的方式,减少人员聚集。四是落实岗位防疫措施。严格落实个人防护措施,工作期间全程佩戴口罩,做到勤洗手、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废弃口罩等防疫物品统一回收、集中处理。规范岗位工作秩序,合理安排轮岗排班,采取“小班制”模式,减少单班在岗人数,暂停不必要的会议、所有聚会等活动,做到人员少流动、不聚集、不串岗。五是强化物流车辆和工程车辆管理。外来货运车辆进入厂区和项目区前,要进行消毒处理,驾乘人员须佩戴口罩并检测体温,减少与厂区和项目区人员的直接接触,货物送达后尽快驶离厂区和项目区。对运输物资视情进行消毒处理。加强驾乘人员管理,保持车辆内外清洁,及时对驾驶室、门把手等接触部位进行消杀。六是妥善做好突发疫情应急处置。要制定应急处置预案,建立统一指挥、快速响应机制,落实应急值守、情况报告、物资调配、力量调动等措施。对出现发热、干咳等症状的职工,立即送医疗机构就诊治疗。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或疑似病例的,及时联系当地疾控部门对相关人员和场所处理进行指导,并协助开展相关调查处置工作。

四、要全面加强复工复产企业和重点项目的组织领导

企业防疫管理制度篇6

山东问题疫苗暴露出相关制度的不完善、不健全,给不法制造商、经营商提供了可乘之机。鉴于此,全国政协委员、民进山西省委会主委卫小春从疫苗管理制度的规范建设入手,就该疫苗事件,从根源上探究、把脉、补短板,撰写了《关于修订〈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的建议》信息,对2005年国务院出台的《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提出了具体的修改建议,力求为国务院、国家卫计委适应新形势出台新的《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提供参考。

2016年4月12日上午,民进山西省委会将该信息经民进中央上报全国政协。全国政协研究室信息局即以信函形式转送国家卫计委。当日,国家卫计委办公厅主任于学军作出批示:“请国强副主任阅示;请法制司、疾控局、药政司阅处。”国家卫计委副主任王国强作出重要批示:“请春生同志阅,并充分参考修改意见。”

4月23日,国务院正式颁布《国务院关于修改〈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的决定》。国家卫计委有关领导来电,对民进山西省委会表示感谢,并特别告知信息中提出的修改建议,在新的条例中已经被全部吸收、采纳,转化成了国家卫计委在新时期规范指导我国疫苗市场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具体体现在:

原《条例》第十五条规定:“疫苗生产和批发企业、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可直接向接种单位供应第二类疫苗。”信息中认为,这种模式给第二类疫苗采购、配送、储运等环节带来了很大隐患。为此建议:“应删除《条例》原第十五条内容,改为对第二类疫苗实施省级平台网上阳光交易,县级集中招标采购的流通管理模式,并由县级疾控机构对辖区接种单位进行统一配送。”

以上建议在新《条例》第十条中得到充分反映:“采购疫苗,应当通过省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进行。”同时,在第十五条原内容被删除,建议内容得到了进一步体现:“第二类疫苗由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省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集中采购,由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向疫苗生产企业采购后供应给本行政区域的接种单位。”

【提案】

关于对《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工作条例》进行修改的

建议

卫小春

进一步规范第二类疫苗采购、配送、储存和使用等各环节的管理工作,理顺第二类疫苗的供应渠道,确保第二类疫苗的安全有效和接种质量,对于满足群众接种需求、保障人民健康安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从基层实际工作的情况来看,当前第二类疫苗流通管理模式存在种种弊端,亟需对《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进行修改。

一、我国现行第二类疫苗流通管理模式存在的弊端

按照现行《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第十五条规定:疫苗生产企业可以向疾病a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疫苗批发企业销售本企业生产的第二类疫苗。疫苗批发企业可以向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其他疫苗批发企业销售第二类疫苗。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可以向接种单位供应第二类疫苗;设区的市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不得直接向接种单位供应第二类疫苗。

因此,疫苗生产企业和批发企业可直接向接种点供应第二类疫苗,一旦监管不到位,就会出现个别不具备批发疫苗资质的企业受利益驱使,暗中从事疫苗经营活动,使得部分疫苗质量游离于监管体制之外,近期媒体报道的山东济南非法经营疫苗系列案件就属于此种情况。部分有批发疫苗资质的企业也会从自身运营成本考虑,在疫苗的销售过程中逃避监管,降低冷链运营成本,不能保证疫苗的正确储运。另外,此种模式也使部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接种单位存在认识误区,认为疫苗放开市场就是随意经营和接种,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开展包括经营第二类疫苗在内的创收工作,或者导致疫苗购进、储存、使用等环节管理不严,登记混乱,记录不全,给监管工作造成困难,最终给第二类疫苗的安全、有效接种带来隐患。

二、对《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进行修改的建议

建议国家尽快对《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进行修改,将《条例》原第十五条的内容删除,改为对第二类疫苗实施“省级平台网上阳光交易,县级集中招标采购”的流通管理模式,具体做法:各省将所需要的第二类疫苗的品种、价格在“省级网上阳光交易平台”挂网公示后,由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根据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提供的第二类疫苗接种建议和辖区群众接种需求,与相关企业招标采购,并由县级疾控机构对辖区接种单位进行统一配送,货款结算由县级疾控机构和企业自行结算。

实施第二类疫苗“省级平台网上阳光交易,县级集中采购”的优势如下:

(一)利于提高效率。实行县级集中采购,收集信息环节少,信息反馈迅速,县级疾控机构能比较及时准确地掌握辖区接种所需第二类疫苗的品种和数量,并按实际接种需求进行网上采购,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医疗资源的浪费。同时县级采购单位的采购任务量相对较少,可有效减少采购审批、审核、报送、公示等所需程序的等待时间,特别是在突发疫情发生时可缩短采购时间,保障疫苗及时接种。

(二)利于预防腐败。县级集中采购、分发、配送、接种、退回等环节均由县级相关部门开展日常监管工作,监管任务集中、职责比较容易明确、便于操作。省、市两级相关部门负责做好定期督导、检查、培训和业务指导工作。

(三)利于配送运转。目前,我国县级疾控机构已经建立起较完备的冷链体系,且配送运转机制成熟,可有效保障疫苗的质量,最大程度降低出现疫苗脱离冷链储运的风险。

(四)利于疾病防控。县级疾控机构可将第二类疫苗的采购计划与辖区防控传染病的需求结合起来,统筹管理和掌握辖区内第二类疫苗的使用计划、实际接种数量,更好地实现疾病预防控制的目标。

三、不建议采取省级统一采购配送模式的原因

企业防疫管理制度篇7

一、检查组织实施情况:

接到上级通知后,北孟镇疫防控应急指挥部立即召开会议,会上制定了《企业复工复产疫情防控措施落实检查工作方案》,同时共成立了16个检查组,对辖区141家复工复产企业进行逐一检查。一组由分管工业的班子成员带队,负责检查北孟镇1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二至十六组分别由15个社区书记带队,负责检查各自辖区内的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二、检查的主要内容及存在问题:

检查组对照《低风险地区企事业单位复工复产疫情防控措施检查表》,通过认真查看企业的生产场所、员工食堂和宿舍、以及员工及车辆出入台账,对复工复产企业的员工流动情况、员工身体情况、员工用餐管理、员工宿舍管理、工作场所通风换气、工作场所消毒杀菌、疫情防控知识科普宣传、个人防护以及企业应急处置能力共九项防控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了检查。经查看,我镇141家复工复产企业均按规定落实了疫情防控措施。

企业防疫管理制度篇8

一、工作目标

切实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加大疫情排查力度,及时有效采取各项防控措施,提高疫情防控能力,确保全区工业企业不发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和疫情扩散,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狙击战。

二、重点任务

(一)全面开展疫情排查。各企业复工复产前,要详细了解掌握每名员工健康状况、节假日期间特别是复工前14天出行、参加集会聚会等情况,建立排查台账。员工要如实报告春节期间活动轨迹和参加聚会聚餐情况,如发现有瞒报、缓报、谎报等情况,将按照相关规定依法处理。

(二)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各企业要制定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和复工复产实施方案,提前2天向归口管理单位备案,经核查同意后方可复工复产。复工复产前,要对厂区内车间、食堂等公共场所和人员聚集场所的设施、设备进行全面消毒;复工复产后,要建立每日员工体温检测、人员集中区域消毒、社会车辆和人员进出等三本台账,保证工作环境卫生干净和员工生命安全。做好防疫物资保障,自备口罩、体温计(红外测温枪)、消毒水、洗手液等物品。加强对职工的宣传引导,开展健康理念和传染病防控知识的宣传教育,引导员工提高文明素质和自我保护能力。

(三)严格落实责任。各企业要认真落实疫情防控工作主体责任,成立由主要负责人牵头负责的疫情防控领导小组,研究制定本企业疫情防控工作方案,明确责任领导、责任人,制定防控措施。各镇街(园区)要认真履行监管责任,深入企业全面开展疫情排查,将各级工作部署要求传达到每户企业,督促企业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从严从细从实从快落实各项工作要求。

(四)畅通信息渠道。严格落实信息报告制度,企业每天将排查情况报送归口管理单位,突发情况随时报告。各镇街(园区)要对属地工业企业节后复工复产情况进行摸排,填报工业企业复工复产情况汇总表,于X月X日起每日X:X前报送牵头单位。牵头单位将全区工业企业开工情况、员工健康情况、防疫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汇总,紧急情况及时报送区疫情防控工作指挥部综合办公室。

三、工作要求

(一)提高思想认识。各企业要切实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把疫情防控工作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来抓,建立疫情防控工作机制,确保复工复产有计划、有预案,防控措施到位,严防疫情发生。各镇街(园区)要切实履行管理职责,确保疫情排查不留死角,不出现盲区。

企业防疫管理制度篇9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的管理,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流行,保障人体健康和公共卫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以下简称药品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以下简称传染病防治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疫苗,是指为了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流行,用于人体预防接种的疫苗类预防性生物制品。

疫苗分为两类。第一类疫苗,是指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应当依照政府的规定受种的疫苗,包括国家免疫规划确定的疫苗,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执行国家免疫规划时增加的疫苗,以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卫生主管部门组织的应急接种或者群体性预防接种所使用的疫苗;第二类疫苗,是指由公民自费并且自愿受种的其他疫苗。

第三条接种第一类疫苗由政府承担费用。接种第二类疫苗由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承担费用。

第四条疫苗的流通、预防接种及其监督管理适用本条例。

第五条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根据全国范围内的传染病流行情况、人群免疫状况等因素,制定国家免疫规划;会同国务院财政部门拟订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的疫苗种类,报国务院批准后公布。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执行国家免疫规划时,根据本行政区域的传染病流行情况、人群免疫状况等因素,可以增加免费向公民提供的疫苗种类,并报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备案。

第六条国家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推行扩大免疫规划。

需要接种第一类疫苗的受种者应当依照本条例规定受种;受种者为未成年人的,其监护人应当配合有关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等医疗卫生机构,保证受种者及时受种。

第七条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负责全国预防接种的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预防接种的监督管理工作。

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全国疫苗的质量和流通的监督管理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疫苗的质量和流通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八条经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依照本条例规定指定的医疗卫生机构(以下称接种单位),承担预防接种工作。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指定接种单位时,应当明确其责任区域。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对承担预防接种工作并作出显著成绩和贡献的接种单位及其工作人员给予奖励。

第九条国家支持、鼓励单位和个人参与预防接种工作。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完善有关制度,方便单位和个人参与预防接种工作的宣传、教育和捐赠等活动。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配合有关部门开展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宣传、教育工作,并协助组织居民、村民受种第一类疫苗。

第二章疫苗流通

第十条药品批发企业依照本条例的规定经批准后可以经营疫苗。药品零售企业不得从事疫苗经营活动。

药品批发企业申请从事疫苗经营活动的,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从事疫苗管理的专业技术人员;

(二)具有保证疫苗质量的冷藏设施、设备和冷藏运输工具;

(三)具有符合疫苗储存、运输管理规范的管理制度。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药品批发企业是否符合上述条件进行审查;对符合条件的,在其药品经营许可证上加注经营疫苗的业务。

取得疫苗经营资格的药品批发企业(以下称疫苗批发企业),应当对其冷藏设施、设备和冷藏运输工具进行定期检查、维护和更新,以确保其符合规定要求。

第十一条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根据国家免疫规划和本地区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流行的需要,制定本地区第一类疫苗的使用计划(以下称使用计划),并向依照国家有关规定负责采购第一类疫苗的部门报告,同时报同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备案。使用计划应当包括疫苗的品种、数量、供应渠道与供应方式等内容。

第十二条依照国家有关规定负责采购第一类疫苗的部门应当依法与疫苗生产企业或者疫苗批发企业签订政府采购合同,约定疫苗的品种、数量、价格等内容。

第十三条疫苗生产企业或者疫苗批发企业应当按照政府采购合同的约定,向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其指定的其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供应第一类疫苗,不得向其他单位或者个人供应。

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应当在其供应的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最小外包装的显著位置,标明“免费”字样以及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规定的“免疫规划”专用标识。具体管理办法由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制定。

第十四条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做好分发第一类疫苗的组织工作,并按照使用计划将第一类疫苗组织分发到设区的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按照使用计划将第一类疫苗分发到接种单位和乡级医疗卫生机构。乡级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将第一类疫苗分发到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村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卫生机构不得向其他单位或者个人分发第一类疫苗;分发第一类疫苗,不得收取任何费用。

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或者其卫生主管部门需要采取应急接种措施的,设区的市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可以直接向接种单位分发第一类疫苗。

第十五条疫苗生产企业可以向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疫苗批发企业销售本企业生产的第二类疫苗。疫苗批发企业可以向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其他疫苗批发企业销售第二类疫苗。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可以向接种单位供应第二类疫苗;设区的市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不得直接向接种单位供应第二类疫苗。

第十六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应当遵守疫苗储存、运输管理规范,保证疫苗质量。

疫苗储存、运输管理规范由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

第十七条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在销售疫苗时,应当提供由药品检验机构依法签发的生物制品每批检验合格或者审核批准证明复印件,并加盖企业印章;疫苗批发企业经营进口疫苗的,还应当提供进口药品通关单复印件,并加盖企业印章。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在接收或者购进疫苗时,应当向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索取前款规定的证明文件,并保存至超过疫苗有效期2年备查。

第十八条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应当依照药品管理法和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规定,建立真实、完整的购销记录,并保存至超过疫苗有效期2年备查。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依照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的规定,建立真实、完整的购进、分发、供应记录,并保存至超过疫苗有效期2年备查。

第三章疫苗接种

第十九条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应当制定、公布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并根据疫苗的国家标准,结合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信息,制定、公布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免疫程序和其他疫苗的免疫程序或者使用指导原则。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制定的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结合本行政区域的传染病流行情况,制定本行政区域的接种方案,并报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条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依照各自职责,根据国家免疫规划或者接种方案,开展与预防接种相关的宣传、培训、技术指导、监测、评价、流行病学调查、应急处置等工作,并依照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的规定作好记录。

第二十一条接种单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件;

(二)具有经过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组织的预防接种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的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护士或者乡村医生;

(三)具有符合疫苗储存、运输管理规范的冷藏设施、设备和冷藏保管制度。

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城镇医疗卫生机构,应当设立预防接种门诊。

第二十二条接种单位应当承担责任区域内的预防接种工作,并接受所在地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技术指导。

第二十三条接种单位接收第一类疫苗或者购进第二类疫苗,应当建立并保存真实、完整的接收、购进记录。

接种单位应当根据预防接种工作的需要,制定第一类疫苗的需求计划和第二类疫苗的购买计划,并向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和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第二十四条接种单位接种疫苗,应当遵守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和接种方案,并在其接种场所的显著位置公示第一类疫苗的品种和接种方法。

第二十五条医疗卫生人员在实施接种前,应当告知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所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询问受种者的健康状况以及是否有接种禁忌等情况,并如实记录告知和询问情况。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应当了解预防接种的相关知识,并如实提供受种者的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等情况。

医疗卫生人员应当对符合接种条件的受种者实施接种,并依照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的规定,填写并保存接种记录。

对于因有接种禁忌而不能接种的受种者,医疗卫生人员应当对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提出医学建议。

第二十六条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在儿童出生后1个月内,其监护人应当到儿童居住地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接种单位为其办理预防接种证。接种单位对儿童实施接种时,应当查验预防接种证,并作好记录。

儿童离开原居住地期间,由现居住地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接种单位负责对其实施接种。

预防接种证的格式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制定。

第二十七条儿童入托、入学时,托幼机构、学校应当查验预防接种证,发现未依照国家免疫规划受种的儿童,应当向所在地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儿童居住地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接种单位报告,并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接种单位督促其监护人在儿童入托、入学后及时到接种单位补种。

第二十八条接种单位应当按照国家免疫规划对居住在其责任区域内需要接种第一类疫苗的受种者接种,并达到国家免疫规划所要求的接种率。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及时向接种单位分发第一类疫苗。

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要求自费选择接种第一类疫苗的同品种疫苗的,提供服务的接种单位应当告知费用承担、异常反应补偿方式以及本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的有关内容。

第二十九条接种单位应当依照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的规定对接种情况进行登记,并向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和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接种单位在完成国家免疫规划后剩余第一类疫苗的,应当向原疫苗分发单位报告,并说明理由。

第三十条接种单位接种第一类疫苗不得收取任何费用。

接种单位接种第二类疫苗可以收取服务费、接种耗材费,具体收费标准由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核定。

第三十一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根据传染病监测和预警信息,为了预防、控制传染病的暴发、流行,需要在本行政区域内部分地区进行群体性预防接种的,应当报经本级人民政府决定,并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备案;需要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全部范围内进行群体性预防接种的,应当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报经本级人民政府决定,并向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备案。需要在全国范围或者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进行群体性预防接种的,应当由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决定。作出批准决定的人民政府或者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做好人员培训、宣传教育、物资调用等工作。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擅自进行群体性预防接种。

第三十二条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或者其卫生主管部门需要采取应急接种措施的,依照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规定执行。

第三十三条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可以根据传染病监测和预警信息接种第二类疫苗的建议信息,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

接种第二类疫苗的建议信息应当包含所针对传染病的防治知识、相关的接种方案等内容,但不得涉及具体的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

第四章保障措施

第三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与国家免疫规划有关的预防接种工作纳入本行政区域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对预防接种工作所需经费予以保障,保证达到国家免疫规划所要求的接种率,确保国家免疫规划的实施。

第三十五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本行政区域传染病流行趋势,在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确定的传染病预防、控制项目范围内,确定本行政区域与预防接种相关的项目,并保证项目的实施。

第三十六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对购买、运输第一类疫苗所需经费予以保障,并保证本行政区域内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接种单位冷链系统的建设、运转。

国家根据需要对贫困地区的预防接种工作给予适当支持。

第三十七条县级人民政府应当保证实施国家免疫规划的预防接种所需经费,并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对从事预防接种工作的乡村医生和其他基层预防保健人员给予适当补助。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应当对困难地区的县级人民政府开展与预防接种相关的工作给予必要的经费补助。

第三十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疫苗和有关物资的储备,以备调用。

第三十九条各级财政安排用于预防接种的经费应当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挪用、挤占。有关单位和个人使用用于预防接种的经费应当依法接受审计机关的审计监督。

第五章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处理

第四十条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

第四十一条下列情形不属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一)因疫苗本身特性引起的接种后一般反应;

(二)因疫苗质量不合格给受种者造成的损害;

(三)因接种单位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给受种者造成的损害;

(四)受种者在接种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者前驱期,接种后偶合发病;

(五)受种者有疫苗说明书规定的接种禁忌,在接种前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未如实提供受种者的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等情况,接种后受种者原有疾病急性复发或者病情加重;

(六)因心理因素发生的个体或者群体的心因性反应。

第四十二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接种单位及其医疗卫生人员发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或者接到相关报告的,应当依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及时处理,并立即报告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接到报告的卫生主管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立即组织调查处理。

第四十三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将在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及其处理的情况,分别逐级上报至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第四十四条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争议发生后,接种单位或者受种方可以请求接种单位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处理。

因预防接种导致受种者死亡、严重残疾或者群体性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接种单位或者受种方请求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处理的,接到处理请求的卫生主管部门应当采取必要的应急处置措施,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并移送上一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处理。

第四十五条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鉴定参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执行,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

第四十六条因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造成受种者死亡、严重残疾或者器官组织损伤的,应当给予一次性补偿。

因接种第一类疫苗引起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需要对受种者予以补偿的,补偿费用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在预防接种工作经费中安排。因接种第二类疫苗引起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需要对受种者予以补偿的,补偿费用由相关的疫苗生产企业承担。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具体补偿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

第四十七条因疫苗质量不合格给受种者造成损害的,依照药品管理法的有关规定处理;因接种单位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给受种者造成损害的,依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处理。

第六章监督管理

第四十八条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照药品管理法及其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对疫苗在储存、运输、供应、销售、分发和使用等环节中的质量进行监督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及时向同级卫生主管部门通报。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根据监督检查需要对疫苗进行抽查检验的,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配合,不得拒绝。

第四十九条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监督检查中,对有证据证明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疫苗及其有关材料可以采取查封、扣押的措施,并在7日内作出处理决定;疫苗需要检验的,应当自检验报告书发出之日起15日内作出处理决定。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发现假劣或者质量可疑的疫苗,应当立即停止接种、分发、供应、销售,并立即向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不得自行处理。接到报告的卫生主管部门应当立即组织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接种单位采取必要的应急处置措施,同时向上级卫生主管部门报告;接到报告的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对假劣或者质量可疑的疫苗依法采取查封、扣押等措施。

第五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履行下列监督检查职责:

(一)对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国家免疫规划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二)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与预防接种相关的宣传、培训、技术指导等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三)对医疗卫生机构分发和购买疫苗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卫生主管部门应当主要通过对医疗卫生机构依照本条例规定所作的疫苗分发、储存、运输和接种等记录进行检查,履行监督管理职责;必要时,可以进行现场监督检查。卫生主管部门对监督检查情况应当予以记录,发现违法行为的,应当责令有关单位立即改正。

第五十一条卫生主管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依法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不得少于2人,并出示证明文件;对被检查人的商业秘密应当保密。

第五十二条卫生主管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发现疫苗质量问题和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以及其他情况时,应当及时互相通报。

第五十三条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向卫生主管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举报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有权向本级人民政府、上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举报卫生主管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未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责的情况。接到举报的有关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有关举报应当及时核实、处理。

第七章法律责任

第五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本级人民政府、上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造成受种者人身损害,传染病传播、流行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依照本条例规定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或者发现违法行为不及时查处的;

(二)未及时核实、处理对下级卫生主管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不履行监督管理职责的举报的;

(三)接到发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或者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相关报告,未立即组织调查处理的;

(四)擅自进行群体性预防接种的;

(五)违反本条例的其他失职、渎职行为。

第五十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未依照本条例规定履行预防接种保障职责的,由上级人民政府责令改正,通报批评;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六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给予警告;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拒不改正的,对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警告、降级的处分:

(一)未按照使用计划将第一类疫苗分发到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乡级医疗卫生机构的;

(二)设区的市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违反本条例规定,直接向接种单位供应第二类疫苗的;

(三)未依照规定建立并保存疫苗购进、分发、供应记录的。

乡级医疗卫生机构未依照本条例规定将第一类疫苗分发到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村医疗卫生机构的,依照前款的规定给予处罚。

第五十七条接种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对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依法给予警告、降级的处分,对负有责任的医疗卫生人员责令暂停3个月以上6个月以下的执业活动:

(一)未依照规定建立并保存真实、完整的疫苗接收或者购进记录的;

(二)未在其接种场所的显著位置公示第一类疫苗的品种和接种方法的;

(三)医疗卫生人员在接种前,未依照本条例规定告知、询问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有关情况的;

(四)实施预防接种的医疗卫生人员未依照规定填写并保存接种记录的;

(五)未依照规定对接种疫苗的情况进行登记并报告的。

第五十八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拒不改正的,对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警告、降级的处分;造成受种者人身损害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对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依法给予撤职、开除的处分,并由原发证部门吊销负有责任的医疗卫生人员的执业证书:

(一)从不具有疫苗经营资格的单位或者个人购进第二类疫苗的;

(二)接种疫苗未遵守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的;

(三)发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或者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未依照规定及时处理或者报告的;

(四)擅自进行群体性预防接种的。

第五十九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在疫苗分发、供应和接种过程中违反本条例规定收取费用的,由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监督其将违法收取的费用退还给原缴费的单位或者个人,并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依法给予处罚。

第六十条药品检验机构出具虚假的疫苗检验报告的,依照药品管理法第八十七条的规定处罚。

第六十一条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未依照规定建立并保存疫苗销售或者购销记录的,分别依照药品管理法第七十九条、第八十五条的规定处罚。

第六十二条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未依照规定在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最小外包装上标明“免费”字样以及“免疫规划”专用标识的,由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处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并封存相关的疫苗。

第六十三条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向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疫苗批发企业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销售第二类疫苗,或者疫苗批发企业从不具有疫苗经营资格的单位或者个人购进第二类疫苗的,由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没收违法销售的疫苗,并处违法销售的疫苗货值金额2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依法吊销疫苗生产资格、疫苗经营资格。

第六十四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未在规定的冷藏条件下储存、运输疫苗的,由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对所储存、运输的疫苗予以销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拒不改正的,由卫生主管部门对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警告、降级的处分;造成严重后果的,由卫生主管部门对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撤职、开除的处分,并吊销接种单位的接种资格;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拒不改正的,由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法责令停产、停业整顿,并处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吊销疫苗生产资格、疫苗经营资格。

第六十五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接种第二类疫苗的建议信息的,由所在地或者行为发生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责令通过大众媒体消除影响,给予警告;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十六条未经卫生主管部门依法指定擅自从事接种工作的,由所在地或者行为发生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有违法持有的疫苗的,没收违法持有的疫苗;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拒不改正的,对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警告、降级的处分。

第六十七条儿童入托、入学时,托幼机构、学校未依照规定查验预防接种证,或者发现未依照规定受种的儿童后未向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接种单位报告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对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六十八条不具有疫苗经营资格的单位或者个人经营疫苗的,由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照药品管理法第七十三条的规定处罚。

第六十九条卫生主管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违反本条例规定进行群体性预防接种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责令立即改正,没收违法持有的疫苗,并处违法持有的疫苗货值金额2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企业防疫管理制度篇10

关键词:官方兽医;动物卫生;监督工作

中图分类号:S851.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273X(2013)08-0083-01

官方兽医是我国现行推行的兽医制度,按照oie提出的官方兽医职责主要包括动物卫生、食品安全和环境卫生等三方面的监督。由于官方兽医制度推行以来时间较短,官方兽医如何面对当前畜牧业发展现状和按照官方兽医的职责履行工作尚在摸索之中。

1完善官方兽医监督巡查机制

一是落实官方兽医监督巡查的责任制,明确具体官方兽医人员监管的区域、范围和监管频率。对不同的饲养规模和不同的防疫管理水平实行分级分类管理,确保辖区范围内养殖户监管率达到100%;二是明确监管的重点和内容。监管的主要内容是养殖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防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等法律法规情况,包括养殖场备案、动物防疫条件、强制免疫、疫情报告、消毒、养殖档案、畜禽标识、能繁母猪保险、粪便处理、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动物出栏前检疫申报等方面的执行情况;三是做好巡查记录和提出整改意见。官方兽医巡查结束后要按规范要求做好监督巡查记录,并规范建档,保存完整。同时,在巡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下达整改通知书,以书面的形式提出整改意见建议,以期下次巡查时检查整改情况。

2落实动物产地检疫申报工作

按照农业部相关文件精神,乡镇检疫申报点是官方兽医的具体办公场所。申报点要统一制作动物卫生监督执法标志、检疫申报点标牌、公示牌。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张贴上墙,并统一印制检疫申报单、受理通知单、无害化处理登记表、检疫情况登记表等业务工作凭证。官方兽医要认真受理畜主(货主)的检疫申报,严格按程序检疫。符合条件的,官方兽医应在规定时间到场或指定地点实施现场检疫;对不符合条件的要说明不予受理的理由,并做好上述业务凭证的详细记录和档案保存。

3强化定点屠宰场(厂)检疫和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