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优秀的传统艺术十篇优秀的传统艺术十篇

优秀的传统艺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22:19

优秀的传统艺术篇1

【关键词】传统文化艺术教育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儒、释、道文化长久以来植根于中国这片深广无垠的沃土之中,深深地影响着历代中华儿女。儒、释、道的内容深广无尽。笔者从对儒家学问的点滴了解和学习中,思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艺术设计教育的积极影响。

笔者认为,文化和艺术自古以来就是“一而二、二而一”,像硬币的正反两面,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没有文化作为土壤,艺术的森林就无从生长,没有艺术的雨露滋养,文化的花园也难百花齐放。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那么不难想象,如果没有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指引,我们的艺术教育和学习将会走向何方?

纵观中国历史,从古至今,在书、画、曲、艺等各个艺术领域卓有建树之人,无一不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

唐代被誉为吴门四大才子的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和徐祯卿,个个才艺双绝。唐伯虎擅长作画,尤以其山水画最为著名,其书法和文学亦成就斐然;祝枝山“五岁能作径尺大字,九岁能诗”,后专攻书法,尤以草书最为特别,亦善诗文;文徵明其诗、文、画无一不精,人称“四绝全才”;徐祯卿天性聪颖,少长文理,人称“家不蓄一书,而无所不通”,文学上与李梦阳等并称为“前七子”,书法亦是一绝。

宋四家,即宋人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的合称,被后世认为是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然其四人的文学造诣更是斐然。苏轼诗词开豪放一派,为唐宋家之一,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以诗文称著于世,世称“三苏”;黄庭坚作诗以故为新,“无一字无来处”,开创了江西诗派,与张耒、秦观、晁补之并称为“苏门四学士”,后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米芾能诗文,善书画,精鉴别,集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于一身,他在“宋四家”中首屈一指;蔡襄为官多任,卒赠礼部侍郎,著有《宋蔡忠惠文集》《荔枝谱》《茶录》等。

清代画家、文学家郑板桥,可谓是“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50余年,成就最为突出。不仅画竹突出,咏竹亦然,“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就出自郑板桥之手。

近现代中国绘画大师齐白石是世界文化名人。其擅画花鸟、虫鱼、山水、人物,笔墨雄浑滋润,色彩浓艳明快,造型简练生动,意境淳厚朴实,所作鱼虾虫蟹,天趣横生;书工篆隶,取法于秦汉碑版,行书饶古拙之趣,篆刻自成一家;善写诗文,著有《白石诗草》《白石老人自述》等。

纵观上述历史艺术名家,他们的书法、绘画独树一帜,特色鲜明,但透过其艺术作品不难看出,他们的思想无一不是深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梅、兰、竹、菊”是书画家和文人墨客们竞相创作的对象,共同特点是自强不息、清华其外、淡泊其中、不作媚世之态,正符合传统文化中的“君子之道”,故被命名为“四君子”;岁寒三友的“松、竹、梅”,是中国文人墨客对高尚人格追求的象征;“山、水”更是体现了书画者胸怀祖国大好河山、崇尚自然、“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天人合一境界的完美载体。正是因为有了优秀传统文化底蕴的不断熏陶,才成就了一代代艺术名家和传世佳作。

作为现代大学教育重要分支之一的现代大学艺术教育,更是要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宝库中汲取营养,培养更为出色的艺术人才,这不仅仅是要“授之以渔”,还要让我们这些“渔人”,在“打鱼”之前就成为一个能够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合格的“人”。

《弟子规》云:“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是古圣先贤教书育人的方法和理念,就是教育我们“先做人再做学问”。其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是做人,学会做人后“有余力”才有资格“学文”。既然做人合格了才能做学问,那毋庸置疑,在探寻艺术的道路上,做人更是第一堂必修课。作为一名合格的现代大学生,首先就是要做到“孝亲尊师”,即孝敬父母、奉事师长;其次就是做到“兄友弟恭”,“兄道友,弟道恭”“事诸兄,如事兄”;再次就是做到“谨信”:“用人物,须明求”,“借人物,及时还”“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再者要有广阔胸襟,仁慈博爱,做到“泛爱众”,并要亲近贤能的教师、同学和朋友,这些人能给予我们正能量,让我们在无涯学海能够扬帆远航。

这些正能量恰恰是当前艺术教育中容易被忽视的。只注重技巧、能力、灵感、风格等外在“打鱼”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深层次的对人心灵的塑造、关怀和影响,是无法培养出一流的设计大师和时代画匠的。正因为有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心灵的熏陶,才使得中国历史上的艺术既百花齐放又“不逾矩”,才能为后世今生的大众展现出超越时间、超越国界的,具有巨大历史艺术价值的艺术品。相信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通过我们个人的努力和国家、学校领导及教师们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不断重视,在不久的将来会迎来一个空前的艺术繁荣期。

参考文献:

[1]杨永利.浅议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J].青年文学家,2010(14).

[2]武立君,张群.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人文底蕴及内在意义[J].美术大观,2008(07).

[3]王柔懿.浅谈在艺术设计教育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学习的必要性[J].艺术与设计:理论版,2010(06).

[4]冯子懿.中国传统文化在国画教学中的重要地位[J].艺术科技,2010(06).

优秀的传统艺术篇2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陕北民间文艺艺术精品转化创新

【中图分类号】G222【文献标识码】a

今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部门、各地区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这是第一次以中央文件形式全面部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足见国家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视。

在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正是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持久性,特别是贯穿其中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作为传媒人、广播人,我们有责任、有义务肩负起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这也是媒体自身发展创新的迫切需要。本文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下简称中央电台)《歌唱延安》为例,浅析广播节目如何做好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使者。

2013年播出的《歌唱延安》由中央电台与中共延安市委联合举办,2013年12月23日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上演,12月29日在中央电台中国之声播出。《歌唱延安》歌会集陕北民歌、陕北说书、民乐、交响、朗诵等艺术形式,展现了陕北民间文艺的瑰丽画面,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这部广播作品在2013~2014年度中国广播影视大奖广播电视节目奖评选中荣获广播文艺类大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浩如烟海,如何选取其中的精髓和精华,用时代精神激活传统文化,创作出既符合当下听众口味,又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广播文艺节目,是广播人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深入挖掘中华文化精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止存在于书本中、网络中、媒体的报道里,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更在民间、在老百姓的生活中,需要我们深入基层,努力挖掘。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无魂的躯壳。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在讲话中强调:“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2013年,中央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号召深入基层,贴近百姓。《歌唱延安》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创作出来的。延安地处陕北,是中国革命的圣地,也是中国人民广播事业的发祥地。陕北地区的民间文艺丰富多彩、历史悠久。如何优中选优,挖掘更有价值的文艺作品?节目组决定集体前往延安采风,遍访延安当地的民间歌手和说书艺术家。正是因为走进延安,在《歌唱延安》的舞台上,我们才能听到陕西省子长县古老的民间音乐子长唢呐质朴、辽阔的吹奏,已有三千多年历史、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陕北说书,以及陕北民间歌手原汁原味儿的乡音乡情。

担任歌会指挥的著名指挥家邵恩说:“黄河流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发祥地,黄土高原见证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笔者认为,这场音乐会充分体现了我们的t色主题是接地气的,是在老百姓当中生了根的,是人民大众的声音,所以非常感人。

人民的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要想创作出喜闻乐见、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不能靠闭门造车来空想,而是要实实在在走进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中。

二、打造艺术精品,提升艺术价值

陕北民间文艺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但广播文艺工作者不能仅仅做“搬运工”,而是要对素材进行精心的二度创作,提升作品的艺术价值,进而达到更佳的传播效果。要以严肃的艺术态度和严格的艺术标准,对整台演出的每一个节目、环节精心设计演绎,用心打磨推敲。国家话剧院院长周予援曾说:“艺术作品的门槛需要定得高一些,让艺术作品有品质的保障。”曾成功塑造出焦裕禄、杨善洲等一系列经典人物形象的著名演员李雪健说:“对艺术要精益求精,要花大量时间去反复研磨角色,深入体验生活。”

《歌唱延安》经过了非常细致的策划、编排,多角度选取艺术形式,深层次展现艺术作品,力求为观众、听众展现一台极具欣赏性的文艺精品。歌会以陕西当地的民间艺人表演为主,还邀请了我国优秀的职业交响乐团――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及著名歌唱家王昆、播音艺术家方明、男高音歌唱家王宏伟、胡琴演奏家姜克美等参演。演出前,中央民族乐团的专家为陕北的演员进行指导,极大地提升了歌会的专业水平和艺术水准。

《歌唱延安》中的歌唱不是狭义的唱歌,如果整场演出全是陕北民歌,显然艺术性会大打折扣,“歌唱”的含义是广义的用唱歌、朗诵等多种艺术形式颂扬延安精神、讴歌时代风采。《歌唱延安》中有独唱、合唱、子长唢呐、朗诵、陕北说书、钢琴协奏曲等多种节目样态。正是节目组精心策划、用心设计,使歌会内容丰富、异彩纷呈,进一步提升了整台节目的艺术性。

优秀的传统艺术篇3

   一、重视优秀民间艺术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腾飞和改革开放的深入,从语言到服饰,从节日到习俗,外来文化都在强烈冲击传统民族文化。在这种氛围中成长的孩子的传统民族文化的缺失显得尤为严重,外来文化的冲击使得他们对西方文化盲目崇拜,渐渐淡忘传统文化。针对此,中小学校应在坚持常规教育的基础上,大胆引入优秀民间艺术,把传承民俗文化作为学校艺术教育的一个重点。

   优秀民间艺术是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结晶,是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挖掘整理、继承优秀的民间艺术,是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重视民间艺术教学是当前艺术教育的必然选择,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艺术教育工作者应积极探索、挖掘当地民间艺术精华,将之补充到艺术教育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之中,形成自身特色。

   优秀的民间艺术记录和再现了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是中国传统人文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当地人民审美心理的形成密不可分,其中蕴藏着艺术教育的重要资源。优秀的民间艺术进课堂或组织学习观摩,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学生在课余时间或节假日欣赏观摩、参与其中,普遍感受到民间艺术的博大精深,有效贴近生活体验和感受,加强对本地区文化和地域文明的了解。因此,挖掘整理优秀民间艺术资源,培养一批爱好者和接班人,是广大艺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二、学校艺术教育渗透优秀民间艺术的途径

   课堂上注重民间艺术教育的同时,学校教学大环境也应充满民间艺术文化气息,因为学校的整个环境是一本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无声的教科书,学校应利用教学楼墙壁及文化长廊展示各种民间艺人的作品,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耳濡目染,感受民间艺术的美。除此之外还应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入社区,亲身体会优秀的民间艺术。优秀的民间艺术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在开发学生智力、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等方面具有独特功能和作用。

   因而,弘扬优秀民间艺术,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艺术教育,可通过以下途径实现。

   (一)艺术课堂教学中渗透民间艺术。

   民间艺术来源于生活实践,同人们日常的生产劳动和生活行为密切相关。民间艺术的实践属性与课程的实践属性自然相契合,这使得民间艺术在艺术课堂中的渗透成为可能。另外,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具有独特和优秀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作为一种大众的、生活的文化,不仅反映着劳动人民独特的生活情趣,而且代表着本地方群众的审美和生活习惯,是当地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艺术课堂中渗透民间艺术,是吸收民间文化的重要形式,更使教学生活化、趣味性。艺术教师可结合专业优势,有侧重地选择本地民间艺术精华,灵活用于课堂。如美术类,可侧重挖掘农民画、社火脸谱、刺绣香包、编织、彩绘泥塑、剪纸、龙狮灯饰制作等;音乐类,可挖掘地方民歌、秦腔、小曲、民间舞蹈、皮影、民间传说的精华,编写出特色教案,最大限度地运用于课堂,展示独特的艺术教学范例。

   (二)校园环境创建中加强民间艺术的渗透。

   在学校文化长廊的墙上,设计一个完整的本地优秀民间艺术的主题框架,它包括:主题名称——主题由来——主题网络图——主题资料(师生教学活动的照片、学生作品、本地民间艺术文化特色的图片及文字资料)——主题总结。其次,也可以利用教学楼走廊墙壁将学生的绘画作品、剪纸作品、编制作品、陶艺作品等,经过装饰、装裱后展示出来。注重营造教育性、丰富性、艺术性、参与性、操作性、探索性的校园环境氛围,以此充分激发学生探索、创造、表达的欲望,让学生在自然、愉快的环境氛围下表现自我,展示自我,获得自我认同,提高审美能力,发挥其创造性。

   (三)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参观参与民间艺术,加强艺术教育。

优秀的传统艺术篇4

【关键词】民间美术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

民间美术作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植根于民俗与民间生活之中,以其深厚的群众基础、典型的民族民俗文化特色、鲜明浓郁的区域特征和独特的审美情趣,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选择各地优秀民间美术形式应用于当地幼儿园环境创设及主题教育活动之中,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培养幼儿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及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课程中,加强学生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及环境创设实践应用是非常必要的教学环节。

一、传统民间美术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的应用现状

通过山东聊城幼儿师范学校近年来对山东省内各地市的学前教育专业本科、专科的在校学生,聊城市区内的幼儿园教师、幼儿、民间文化传承人及民间艺人等群体进行谈话、走访、问卷等形式的调查分析发现,传统民间美术的发展、传承及其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的应用现状并不乐观,具体原因如下:

第一,民间美术传承断档现象严重。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生活的繁荣,外来思想及工业化生产的冲击,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劳动力成为新兴产业工人,离开了民俗作品生存的土壤,融入现代城市生活,使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发展都受到严重影响。年轻人不屑于继承祖辈传下来的手工技艺,能够掌握优秀民间美术技艺的传承人越来越少,大多数传承人已经步入耄耋之年。加上传统手艺的创新程度不高,很难适应当代人不断提高的审美需求,不少民间绝技已经失传,各地民间美术的群众基础越来越弱,地域差异越来越小。

第二,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在校学生对传统民间美术的关注、认知、喜爱程度不高。特别是来自于城市的学生,由于没有农村生活经历,对于乡土气息浓郁的手工民间美术作品认识不足,更喜欢接纳新潮、时尚的工业产品,单纯的学校教育难以使其深入挖掘、整理、传播优秀的传统民间美术。

第三,幼儿教师及部分家长对于优秀民间美术和传统手工技艺的关注度、认知和理解不足。现代幼儿生活的环境中很难接触到优秀的传统民间美术,幼儿及家长发现、接触、理解传统民间美术的途径较少。

在此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将优秀传统民间美术纳入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中,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成为优秀的传统民间美术的传播者,使各地学前教育更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让更多的幼儿从中受益,这是学前教育专业院校、幼儿园、幼教工作者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传统民间美术在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中应用的方法与途径

基于传统文化背景下的学前教育专业民间美术及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教学,应坚持传承与创新结合的途径,通过学前教育专业民间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建设与实践,加大学前教育专业师资培训和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实践力度,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发展,具体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选择适合幼儿园的传统及创新型民间美术形式

传统的民间美术形式广泛应用于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生活之中,有着深厚的地域文化传统和群众基础。创新型民间美术不仅能够满足当代人的审美需求,尊重优秀文化和传统技艺,而且在创作观念、内容、制作材料与工艺等环节有所创新和发展。

第一,深入挖掘、整理各地地域特色突出的文化资源,选择适合当代幼儿学习、活动等身心发展需要、参与度较高、贴近幼儿生活的民间美术形式;分类收集、整理当地民间美术的类型、艺术特点、操作材料、制作工艺及流程、发展与应用的现状,采用音频、视频及影像记录等现代化数字信息手段,对民间美术作品的实物、影像、文字等相关材料进行归类保存;合理研究、开发优秀民间美术形式传播、传承、发展与创新的方法,尝试以微课、慕课等形式应用于学前教育专业的课堂教学及幼儿园游戏活动中,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动力。

第二,在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中,认真选择开设易于被当代青年接受,能够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民间美术的形式与内容。在创作观念、制作材料和工艺、作品呈现形式等方面凝练传统民间美术的精华,以项目化、模块化教学形态,合理借鉴姊妹艺术的优秀成果,创新研究适合幼儿的民间文化元素;赋予传统文化当今时代精神的新内涵,使之能够弘扬地方人文精神,提升地域文化软实力;同时,促进学前教育专业特色艺术教育的发展。如各地的民间泥塑、泥玩具制作工艺,既有天津泥人张、无锡惠山泥人等大师“手捏戏文”的精细作品,也有可以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发挥创意想象、类似于“惠山大阿福”的泥模翻印作品。因此,在幼儿可以随性把玩的泥工创意活动中,可以运用各地易得的自然材料,尊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及幼儿的大胆创意表现,设计适合当地幼儿的艺术教学活动。

(二)采用多种形式丰富学前教育专业民间美术及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课堂教学

在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及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中,将创新型民间美术大范围地应用于幼儿日常生活、表演、游戏及主题教育活动中,并由幼儿园园内教育环境创设拓展到家庭、社区教育环境之中。传统的民间美术的应用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绘画、手工及综合材料运用、美术活动及活动室环境的布置中,常以幼儿教师或幼儿创意作品的形式展示出来。

近年来,山东聊城幼儿师范学校连续开展了中国传统文化、淑女文化、民间传统艺术与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素质等方面的探索,从传统文化思想意识、个人基本素质、艺术专业技能等层面提高在校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理解与应用能力,并应用于学前教育专业技能展示、幼儿园教学活动及环境创设实践中,提高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专业能力。

在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中,山东聊城幼儿师范学校采用多种形式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选派优秀教师外出参观、学习优秀民间美术传统技艺;聘请当地民俗专家、优秀文化遗产传承人及民间艺术大师为特聘教师,进校园、办讲座、上课堂,对美术专业教师及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地方传统文化与优秀传统美术技艺的培训,从传统观念、地方特色、传统技艺、创新意识等方面进行指导,并有效地整合社会及学校优质资源,使传统优秀文化深入人心;通过定期的专业技能展示活动,推出一批优秀的师生进行宣传,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在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课堂教学及校园文化建设中积极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元素

第一,学校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寒暑假、节假日及周末时间开展田野调查,筛选、甄别、挖掘、整理、继承与创新本地特色传统文化资源。让学生在专业技能课及幼儿园实习过程中学习、思考幼儿园教育主题活动、区角活动环境的创意设计,并根据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课程实践等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合作,共同完成主题式、模块化的教学任务,以及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实践。这些实践活动同时也促进了幼儿园教育活动环境的多样化及传统文化特色的形成。

第二,利用各具特色的民间艺术与人文资源丰富幼儿的主题活动。在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和校园文化建设实践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融入民间文化元素,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与延续。例如引导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园教师和幼儿一起收集与专业教学及校园环境创设实践活动相关的传统文化资源、风俗习惯、美术表现形式、制作技艺流程、创新表现材料及特征;探索当代幼儿喜闻乐见、乐于参与的新型民间美术形式,开展各种主题活动、民俗游戏及环境布置,创造幼儿积极参与的物质与精神环境;通过这些活动,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得到有效促进,能够较快地适应现代幼儿园教学工作。

结语

优秀的传统艺术篇5

关键词:学前教育传统文化艺术教育

学前教育作为幼儿的启蒙教育,在传承传统文化艺术教育中肩负奠基的作用。其实质是引导幼儿学习和理解传统文化,培养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与自觉意识。

一、幼儿园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的重要的起点之一

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规划纲要》提出教育的功能或者说使命主要有三种:经济使命、政治使命和文化使命。无论什么阶段的教育都应当担负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的使命。学前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源头,是传承优秀文化艺术的重要起点之一。北师大教授石中英曾有论述:“在过去的20世纪里,中国教育的变革特别是基础教育的变革的主题主要是围绕政治上的救亡图存、经济上的强国富民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进行的。”“比较起来,新世纪基础教育改革的文化基础和文化使命没有得到同样充分的关注。”[1]“人生百年在于幼学”,幼儿期是整个人生发展的关键期之一,而这个阶段受环境的影响更大,可塑性更强,在这个时期形成的观念和习惯有时是根深蒂固的。在这个阶段通过各种形式培养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文化精神的积淀与内化是非常重要的。当前幼儿园中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的内容太少,幼儿园的教育活动都是围绕健康、社会、科学、语言、艺术五大领域来开展的,基本都是在强调如何培养孩子的个性、主动性、创造性,唯独没有传统文化教育。在我们民族日益强盛之际,我们理当要为幼儿创设充满着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氛围的生活和学习环境,这除了家长和社会的积极配合外,主要需要幼儿教师的言传身教以启发幼儿的文化自觉意识。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萌生对于祖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理解与热爱。

二、目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的现状

我国传统文化艺术遗产极其丰富并且辉煌。比如绘画、书法、音乐、舞蹈、戏曲、园林、建筑、雕塑、工艺美术、传统美食、传统服饰等,都浸透着五千年文明古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传统艺术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淳厚的艺术内涵和生动的历史痕迹,越来越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和欣赏,成为人类共同的文化“大餐”。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是世界文化宝库中最耀眼的明珠之一。它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的艺术载体,是其审美体现与升华,是培育国民人格精神的故乡山水,是实现教育中“以人为本”极具功效的文化营养。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作为培养未来幼儿教师的摇篮,理应在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教育传承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可是在目前职业教育在文化艺术培养方面异常弱化,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选取等方面有些功利。

1.忽略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的重要作用。

目前的高职学前教育大部分学生甚至是专业建设者和专业教师还不能够全面、清晰地认识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在专业技能课的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评价的标准上一味强调技术性而忽略了文化内涵,导致了学生缺乏一定的文化艺术涵养。同时,学前教育专业的文化艺术教育课程也不应被认为仅仅是画画、唱歌、弹琴等技艺的传授,艺术教育是要把人类最高的智慧、德能与才艺以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造福于他人。例如,在钢琴课上强化训练练习曲,提高学生的训练水平,强化训练弹奏技术能力,而忽视传统文化艺术元素,同时由于课时有限,学生疲于应付练量的练习曲,而没有时间认真感受中华传统音乐的艺术魅力。舞蹈课堂也走入了误区,追求基本功技术训练,忽略学生的实际情况,因为大部分学生是高中毕业后才接触艺术熏陶,缺乏必要的舞蹈基础,在评价和考核教师的教育水平及能力时,过分看重作品排练的难度水平,而忽略了舞蹈教学内容和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的成分。在美术课程的教学中,过分强调学生进行幼儿园环境设计与布置而忽略和轻视了祖国传统的绘画、书法、雕刻等传统文化艺术教育,以至于作为未来的准幼儿教师竟然对自己国家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瑰宝闻所未闻。同样,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服饰文化、饮食文化、戏曲文化等,学生更是孤陋寡闻。

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喜欢国画精于国画的越来越少,酷爱书法精于书法的更是寥寥无几。舞蹈方面,不少学生以“拉丁舞”、“踢踏舞”、“爵士舞”、“肚皮舞”等洋舞为时髦,认为民族民间舞土气。戏剧方面,作为世界三大戏剧体系之一的中国戏曲,这一博大精深、极具民族特色的美妙的戏剧艺术,几乎还没有纳入专业的文化艺术教育的视野,学生对戏曲的知识与兴趣都很贫乏。绝大部分学生不知道四大名旦,更不用说什么关汉卿、汤显祖、元杂剧、明清戏曲了。另外,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中,很少有人通读中国古代四大名著,对唐诗、宋词、元曲缺乏起码的知识与修养。由于培养出的幼儿教师本身缺乏必要的传统文化素养,要对幼儿进行优秀文化艺术的教育,就相当困难了。

2.服务于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的教学设备、师资力量不足。

传统文化艺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相比,在艺术设施、教育环境、教学氛围、授课时间、课堂媒体等方面有更高的要求,目前学前教育专业在这些方面的条件较原来虽有所改观,但满足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的教学设施还是比较匮乏。比如开展民乐弹奏的古筝数量不够、二胡数量不够;适合戏曲舞蹈表演的实训服装没有、雕刻艺术的设备、饮食文化的设备、专业音响设备、多功能展厅等都还亟待解决。由于专业发展及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的要求,学前教育专业的艺术教育师资力量还有待补充和加强。根据高校艺术教育课程的相关规定,各校担任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教师人数,应占在校学生总数的0.15%~0.2%,专职教师应占据艺术教育专业的50%,但现阶段我国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艺术教育还没有达到这个标准[2]。许多高职院校负责艺术教学的教师,不仅素质较低,而且数量普遍不足。能招聘到学前教育专业的艺术教师大都是一些教学条件、师资条件、薪资条件比较优厚的院校。但是,这些院校担任艺术教育的教师虽然艺术专业知识比较扎实,但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其他学科和领域的知识却涉猎甚少。学前教育专业是一个承担教育启蒙使命的专业,纳入“国家控制”专业的范畴,学生除了要习得一定的艺术技能,但更多地要求能传承文化艺术内涵,这些艺术院校毕业的艺术教师对自己所教授的学生缺乏没有足够的了解,不熟悉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导致教师无法针对院校特点、学生状况安排教学。另外,在一些经济条件较落后的院校,不仅文化艺术教师的数量不够,而且自身缺乏学前教育专业的素质,更有甚者一些艺术课教师身兼数职,把教学作为副业。还有一些学校聘请的行业艺术教师,缺乏必需的文化艺术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技巧策略,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学前教育专业传承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的责任,严重影响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的兴趣发展和艺术水平的提高。

三、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传统文化艺术教育传承的有效途径

1.重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的重要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灵魂,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给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一席之地,开设传统文化艺术课程,如:剪纸艺术、戏曲舞蹈欣赏、书法绘画、雕刻基础、服饰文化等传统文化课程,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灵魂,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如天人合一、和谐包容,如仁爱诚信、礼义廉耻等,自觉抵制中外腐朽文化的影响。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文化内涵,通过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教育,使学生不但能获得基本的艺术知识技能,还能够提升综合的艺术能力,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化艺术素养,培养他们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全面推进幼儿园素质教育,为社会推送高素质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

2.加强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满足文化艺术教育教学设备需求。

作为文化艺术教育的老师必须具有扎实的艺术功底,同时还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要熟悉丰富的教育内容,具有启发学生创造艺术价值的教学能力。在审美教育时,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让学生不仅能够理解作品和学习技巧,还能够渗透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不断提高学生的民族意识,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艺术教师在艺术教学时,要将作品中的传统文化背景、内涵、创作背景,给学生一个清晰的认识,在教学中渗透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如舞蹈《赛龙舟》表现了端午节热烈紧张的赛龙舟场面和兴奋激动的心情。在教学时,教师应更深入讲解中国传统节日民俗端午节的来历,赛龙舟的习俗活动,南北习俗文化为何存在差异,等等,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发挥重要作用。如美术手工制作《京剧脸谱》,让学生了解京剧脸谱的含义、脸谱的分类、脸谱描绘着色方式、脸谱色彩含义等,使学生在美术课堂上不仅学会美工技能,更能感受国粹的艺术魅力。艺术教育对于陶冶学生情操、端正品行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能够起到独特的作用,而优秀的艺术教师更是这一作用的有力推手。按照课程开设的不同要求,对教学实训场地教学设备的配置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学前教育专业若想谋求长远发展,就应努力完善相关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的基本设施,合理安排各门课程的教学时数,提供配套的实训场地、实训材料、课堂多媒体设施,满足艺术教育的科技化、现代化的需求。同时,还可以开辟校外教育见习实习基地幼儿园,共同研发传承传统文化的艺术教育课程,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实习就业基地。

参考文献:

优秀的传统艺术篇6

21世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纪,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需要发达的物质文明,而且需要先进的精神文明,在这方面,祖国传统艺术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祖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和道德体系正是我们重塑当代艺术院校学生民族精神的教育之源:第一,要培养民族精神,首先必须了解自己的民族、民族的历史,以及千年来的精神传承。第二,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本身虽然不可能再度直接成为新文化、新艺术,但其内在的基本精神却可以经过批判、改造、继承、弘扬而再次成为民族精神的生长点。因此,当前民族艺术教育应采取一系列积极的措施,加强对祖国传统艺术的研究和学习。如通过开设中国传统艺术课程、开设相关专业、加强对传统艺术遗迹的实地考察和田野调查等,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艺术的兴趣和爱好,激发他们对祖国传统艺术的传承产生责任感和使命感,并深化他们的民族文化根基意识,使我们的艺术教育和艺术研究建立在民族文化的根基之上。如今的高等艺术教育在培养学生过程中,极力推崇把大量国外的新的艺术创作方法、艺术理念引进到艺术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试图与世界艺术接轨,这本无可厚非。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艺术的世界性不以某一国、某一地区的艺术样式为标本,而且随着世界各民族艺术的发展,艺术的世界性同样处于发展之中,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能把本民族优秀的传统艺术精髓贯穿到当代艺术创作、艺术教育的各领域,既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艺术,也同时把中国优秀的民族艺术推进、融入到世界的大舞台。因此,在民族艺术教育中强调学习研究传统艺术,就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通过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和艺术的学习,学生们将来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祖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精华融合到他们的艺术活动中去。

一、借鉴西方艺术

发展民族艺术教育,不但要研究祖国传统艺术,而且要采取积极的、开放的姿态,学习借鉴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优秀文化艺术成果,为我所用。在“信息化”、“地球村”的今天,世界走向“同一”的趋势超过以往任何时代,文化共享已是必然。贡布里奇说:“东西方两种传统在各自的道路上,无疑都创造了我们不能不为之永怀谢意的价值。”①当代民族艺术教育既要深入研究祖国传统文化艺术,又要学习、借鉴西方以及其他异质文化,异质文化的融合常会产生强大的新的生命力,而单性文化的封闭式发展,则会导致这种文化的萎缩乃至衰微。傅雷曾经说过:“学西洋画的人第一步要训练技巧,要多看外国作品,其次要把外国作品忘得干干净净——这是一件艰苦的工作,同时在追求自己民族精神与自己的个性。”②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都有自己的主体文化意识,只有把艺术中的传统因素与异质文化中的优质因素深入到本土文化中,才有利于自身的发展。对于民族艺术教育而言,对西方艺术的了解和借鉴会拓宽学生的视野,更新学生的观念,增强学生的创造力。尤其是西方现代艺术,画家们不再重视“画什么”,而将“怎样画”的课题作为自己创作的主要目的。例如“现代绘画之父”——塞尚,他追求的便是“形式主义”,亦即“为艺术的艺术”。事实上,从野兽派、立体派、未来派到表现主义、至上主义、构成主义等形形的西方现代艺术,都有自己明确的艺术主张和艺术追求,即使是追求非理性的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艺术也有一套完整的科学理论即精神分析学和梦幻心理学作为依据。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中国当代艺术家同样感到边缘文化和异质文化带给我们的机遇和挑战。他们开始注重创作观念与媒介技术上的研究,在创作活动中将西方艺术作为自己艺术创作的一种对比和参照系,在保留自身民族精神和独立品格的同时,自觉不自觉地吸收和借鉴西方现代艺术的有益成分,来丰富自己的艺术创作。从民族艺术教育的角度来看,笔者认为世界艺术是整个世界所共赏的艺术。发展我国的艺术,不仅要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艺术传统,而且要参与世界艺术的交往和对话之中,吸取世界上优秀的异质文化的营养(当然包括西方艺术),使我国的艺术不断得到发展。在跨文化的交流中建立一套促进相互理解、宽容和共存的“和而不同”的体系,真正培养出既有深厚祖国传统文化底蕴,又有现代艺术观念,丰富文化和精神内涵的艺术接班人。

二、学习民间艺术

我国的民族民间艺术源远流长、浩如烟海,是我国各族人民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最古老而又最鲜活的文艺形式,是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民间艺术既是艺术之源,又是艺术之流。它的过去是珍贵的民族艺术遗产,它的现在是丰富多彩的群众生活,是民族艺术的活的传统。传承和发展民族民间艺术是当代民族艺术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每一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都有自己特殊的历史。民族民间艺术是与当地风土人情密切相关的,并与当地区域文化的历史渊源有着密切关系,是具有独特乡土气息的艺术种类。在我国的各个地区,我们随处可见的蜡染、年画、刺绣、剪纸、面具和丰富多彩的工艺品等等,这些民族民间艺术承载着一个民族地域文化的丰富内容,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和审美理想,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风格特征;折射出其不同时代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艺术精神,并与当今社会的创新要求是一致的。民族民间艺术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内容,反映与呈现出特定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也影响着民族心理和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它是其他艺术的渊源和基础。现代艺术教育提倡艺术教育的性质不再是某种技能教育,而是一种文化学习。因而艺术教育不仅仅是教学生一些基本的艺术知识和审美素养,而且还包括进行文化艺术的交流和传承。这种传承不但包括自己本民族的文化艺术,同样也包括各民族的地域文化和艺术。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艺术,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差异。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使得今天我们能够领略不同的民族民间艺术的风采。可以说,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的历史积淀和智慧的结晶,每个民族都拥有一座独特的民间“艺术博物馆”,是各民族文化发展的一面镜子。积淀深厚的民族民间艺术为学生提供了学校难以相比的丰富的艺术标本、艺术经验和教育资源,将民族民间艺术引进民族艺术教育的课堂,具有多方面的现实意义。就内蒙古的民族艺术教育而言,若实行开放的教学观,积极主动地参与本土的一些民俗活动,如那达慕、祭敖包、赶交流等;或深入蒙古民族和“三少”民族生活区域去了解其生产、生活状况、和节日习俗等不同的民族文化,这种开放性的教学,能够拓展学校教育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站在更高的文化层面来看待艺术、理解艺术和把握艺术,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倘若民族艺术教育不断引进民族民间艺术的教学内容,不仅使我们能了解本民族艺术发展的历史,理解民族民间艺术在历史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可以不断完善民族艺术教育教材丰富性和多样性的不足,使民族地区的艺术教育更有针对性和地域特色,这也是现代教育观所倡导的,是从尊重多元文化、理解异域文化的角度来探索民族艺术教育的一种有益尝试。千百年来,民族艺术一直以其绵延不断的传统魅力,特有的文化形态生存和发展着。和世界上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随着现代社会都市化进程的加快,受世界一体化的影响,外来文化的全面冲击,使得那些原本依附于乡土社会母体之上的民族民间艺术,以及对本民族群体的认同感也在逐步减弱。那些口耳相传的史诗、音乐、舞蹈甚至图案、图饰、图腾的审美意识和文化内涵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相当多的年轻人和一些艺术从业者,对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相当漠视,民族民间艺术濒临失传,处于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学校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一环,民族艺术教育能够为民族民间艺术培养新的土壤和新的支持者,使全社会共同关注民族民间艺术的生存环境,以促进民族民间艺术的可持续发展。在教学时,研究民族民间艺术内在的文化精神与外在的形式特征,感受民族民间艺术的文化内涵。不仅让学生了解本民族艺术的特点和价值,而且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艺术的使命。只有当民族民间艺术成为民族艺术教育的一部分,我们才能看到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希望。因此,开发利用好民族地区丰厚的传统文化和民族民间艺术,使之成为艺术教育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不仅仅是当今社会的需要,也是民族民间艺术自身发展的需要。总之,民族艺术教育将会趋于世界性的多元文化教育的方向发展,民族艺术教育既要顺应社会的发展,又要适应本民族发展的需要。民族地区教育面临的普遍问题是文化双重性的问题,它既要体现以主体民族为主的统一发展的需要,又要兼顾到各民族文化的发展;既要吸收外来文化的营养,又要接受来自本土本民族文化的熏陶。民族艺术教育既要传授现代艺术思想、艺术观念和方法技能,也有责任和义务开发好地域文化的教育教学资源,处理好艺术教育中艺术要素和审美反应中的共性与个性的问题,使民族艺术教育能因地制宜地进行教学,不但具有地方性,而且具有开放性,使民族艺术教育的教学更有特色。本土文化作为世界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有着明显的地域特征和地域差异性。民族艺术教育应该扩展到一切民族的文化艺术中去,在这方面既要尊重每个民族的艺术发展的独立性,也要注重其相互影响的普遍性。民族艺术教育的使命之一就是继承传统文化,弘扬本土文化,传播民族文化,高扬民族精神。它不仅关系到学生文化素质的综合发展,还关系到全世界各个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存在,及它们相互间的理解与沟通。民族艺术教育的多元化给教育本身带来的不仅是思考,而是必须关注。因此,我们应当挖掘民族民间艺术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以更加宏观的视野来探索民族民间艺术的表现语言、形式风格的地域特征,使教育者和学习者能以更加宽广的视角来审视民族民间艺术未来的生存、发展与创造活力。

三、创造时代艺术

优秀的传统艺术篇7

【摘要】本文以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渗透和继承传统文化为主,分析了渗透和继承传统文化是当代美术教育发展的关键,并结合高中美术教学特点提出美术课堂教学中渗透和继承传统文化的途径。

【关键词】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传统文化

“知识决定命运,文化决定国运”。一个民族之所以能够得到认可和延续,优秀的传统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继承和发展我国传统文化,本人认为有必要将传统文化渗透在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

1.渗透和继承传统文化是当代美术教育发展的关键高中美术教育要想在今后愈发激烈的文化竞争中得以生存,就必须要以继承和渗透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契机,充分结合高中美术教学特点大力弘扬和发展传统文化。同时,在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才能够把美术教育发扬光大。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历史为我们留下了丰富多彩艺术瑰宝,各类文化古物数不胜数,更有位列世界奇迹之一的秦始皇兵马俑,一幅幅名画得到国内外名家一致好评。这些无疑都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不仅为中国文化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而且对整个人类文明的辉煌也留下不可磨灭的功绩。在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穿插对这些优秀瑰宝的鉴赏,可以充分激发高中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进而培养他们热爱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民族、自己的文化。同时在此过程中使学生意识到自己身上担负的传承优秀文化的责任。因此,高中美术课堂教育中渗透和继承传统文化已成为当前时展的需要。

2.在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渗透和继承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将民间传统艺术引入高中美术课堂,积极鼓励学生创作。

优秀的传统艺术篇8

一、设置开放性课堂,引导学生探究民间艺术

现代课堂教学应摆脱传统的教育观念,创设开放性课堂,丰富教育资源。这并不意味着课本是教育的唯一资源,资源应体现多样性,全面性和创新性的特征。所谓民间艺术,就是具有地域特色和创作者个性特征的艺术形式,它所展现的别具一格的美术内涵是课堂教学无法媲美的。因而,教师应当扩充教学资源,开创多元化的教学形式,通过书籍,视频,样本等形式鼓励学生积极探索民间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课堂里学习美术。例如:在教学《美在民间永不朽———中国民间艺术》时,教师除了使用多媒体以ppt、video等形式向学生展示剪纸和泥人图片和制作过程,还将美术教学扩展到课堂之外,带领学生参观民间艺术故居和博物馆以及拜访资深的民间艺术创作者,让学生学习制作工艺,亲自动手。新型的开放式课堂,给同学们带来更直观的感受和深切的体会,并给学生提供了自我创作的机会,让学生在享受自己创作成果的同时,感悟民间艺术的价值。这种心得体会与美术课程融合的教学模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观,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作灵感。

二、借助民间优秀传统美术,拓展美术学习内容

民间优秀传统美术是历代传承和不断创新的结果,在源源不断的创造过程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终形成优秀的作品。例如:在教学“纹样与生活”这一内容时,要求学生事先做好课堂准备活动:首先,拟定一个主题关于家乡的艺术特色;其次,要求学生实地考察当地文化,收集相关图案、样本和文字材料;然后结合主题重点讲述艺术作品中的纹样概念与特征,让学生学习图案样式和色彩搭配的艺术;然后,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以生活为题材,充分发挥想象力,亲手制作一件艺术品;最后,多方位评价学生展示的作品,让学生互相交流观点,彼此借鉴创作手法。在这项自主探究活动中,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探索积极性,培养学生借助具体情境学习美术课程的意识,使学生认识到民间美术渐趋减少,引发他们保护这份民族遗产的欲望。借助民间优秀传统美术参与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学习和创作,一方面丰富了教学内容,从而拓宽了学生学习美术的眼界和途径;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正面评价优秀作品,评价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三、借助民间优秀传统美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文化发展的重要条件。民间艺术在创作者想象力的推动下绵延不断的发展,换句话说,美术作品可以彰显一个人的想象力水平。所以,要想更好地传授课本知识,提高学生的创作水平,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尤为重要的。将民间优秀传统美术与美术教学相融合,是激发想象力的有效途径。比如在《中国雕塑》的教学中,首先,向学生展示具体实在的雕塑品,像兵马俑或历史名人等不可获得的雕塑,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现;其次,让学生思考自己的家乡是否有类似的艺术品,如果有,就请学生实地考察研究它的优势与不足,给出自己的看法如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如果没有,就请学生自行想象,说说自己的创作想法如想创作什么样的雕塑以及如何创作。这一交流环节非常重要,它是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的过程,相互之间的讨论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灵感。充分利用当地优秀传统美术,开展富有生命力的课堂活动,不仅活跃了教学气氛,调动了学习主动性,加快了学生的思维运转,还给予学生美的体验,有助于优秀美术作品的诞生。

四、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让民间美术发扬光大

优秀的传统艺术篇9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校园文化

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校园文化的意义

在《中央党校建校8o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特别强调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高职院校是弘扬、传播、创造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而当前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注重培养具备从事本专业工作实际,能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其人才培养模式侧重于校加强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培养等,只加强对学生进行技术技能方面的能力培养,而忽视了文化素养的提升。

高职院校的文化素质教育应以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为切入点,注重职业文化素质教育,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通过多种途径将优秀的传统文化渗透到专业教学、学生管理、社会实践等各个方面,建立独树一帜的高职特色校园文化。

二、我国高职职业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对传统文化知识缺乏了解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但如今传承的优秀传统文化却越来越少。很多大学生课外阅读的是娱乐休闲性书籍,而对于优秀文学作品读得少之又少,理解上也是一知半解。

(二)道德观、价值观、消费观扭曲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消费观。很多大学生盲目崇拜外来文化,缺乏对多元文化的判断分析能力,他们崇尚美国大片,哈韩哈日。现今道德失范行为屡见不鲜,跌倒的老人大家都避而远之,“扶不起”成了最好的借口;学者学术造假,学生考试作弊,商家信誉缺失。西方节日深受热捧,中国的传统节日备受冷落。人们追求国际大牌,中国已然成为境外奢侈品购买力最大的消费群体。

三、加强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校园文化的对策

高职教育的文化素质教育应以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为切入点,结合当前高职院校实际情况,通过多种途径将优秀的传统文化渗透到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的各个方面,建立高职特色校园文化。

(一)在课堂教学中感悟文化艺术的魅力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侧重于技能培训,强调实践,这导致了学生的人文素养较为薄弱。高职院校应重点开设一些人文方面的选修课,如中国文化概论、中国古典哲学、民间文学、诗词欣赏、民俗学等人文类课程。定期举办人文艺术系列讲座,如我校定期举办“鉴湖问剑――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育人大讲堂”,繁荣校园文化,提升师生文化品位和文化素养,丰富“技以立身、文以化人”特色校园文化内涵,培养既有科学人文素养,又有职业岗位技能,具有健全人格和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在实践中领悟优秀传统文化的真谛

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重视弘扬传统文化,积极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平台,开展读书活动、诗歌朗诵、文艺汇演、国学教育、“青春纪念册”感恩系列活动等丰富的文化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既能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知识,吸收传统文化精髓,提高人文素质,也能促进校园社团文化的和谐发展和学生个人的健康成长。

1.国学教育――“尚文・弘德”国学主题教育

学校重视弘扬国学教育,塑造国学气息浓郁、品味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每年都会针对大一新生积极开展“尚文・弘德”国学主题教育,活动内容包括:品读国学经典:组织安排教师在新生所有班级中集体授课讲解国学经典如《论语》、《弟子规》、《三字经》、《菜根谭》等名篇。开展国学小讲坛,组织新生观看优秀传统文化名篇解读,播放《百家讲坛》。人文话题讨论,书法比赛,以及“国韵”――向同学们普及有关中国服装知识、中国礼仪文化等。让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渗透到学生的校园生活中,让国学经典不断传承下去。

2.文化感染――高雅艺术进校园、文化节

我校自2008年以来每年承办两次“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具体包括浙江话剧团都市浓情话剧《轻度深爱》,金永玲歌剧院歌剧《祝福》、《江姐》,浙江歌舞剧院歌舞剧《王羲之》等,此类活动的开展为全校师生搭建了一个接触艺术、亲近艺术、感受艺术的平台。

学校每年都会开展内容丰富的文化节,包括大学生技能文化节和大学生文化艺术节。技能文化节主要是就学生专业技能方面开展各类比赛,成绩优秀者还可获得相关专业方面的证书,如珠算等级证、电工、钳工等。文化艺术节则是融入了演讲赛、辩论赛、心理情景剧、十佳歌手、寝室文化节等项目。加强高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熟悉与了解,激发和挖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三、营造具有传统文化氛围的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不仅是学校存在的载体,同时也是传统文化展示的舞台。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尽量多用企业元素来丰富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内涵,使高职院校的物质文化与企业文化很好的对接融合,围绕其办学理念和办学定位,突出职业与行业的特点,体现出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的要求。

以我校为例,作为作为职业院校,我校将杭钢已退役的蒸汽机“SY1314”号作为学院标志性景观;又新落成“圆融”主题雕塑,象征工业机器的齿轮。学校设有绍兴市最大的公共实训基地,实验实训场所及其设施能够尽可能仿真或模拟第一线的生产、建设实际,并采用一体化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管理上模拟企业管理环境,并建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室,将理论教学、实训、考试乃至技术服务融为一体,营造良好的职业环境和氛围,培养“准职业”人。设立优秀校友墙,展示我校的优秀毕业生。

优秀的传统艺术篇10

关键词:中国艺术教育;转型;文化传承;意义;现状;措施

在高校教育系统中,艺术教育占据重要地位,在保护、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民族文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成为传承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形式。然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高校艺术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处于边缘位置,照搬传统应试教育方式,缺少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深刻内涵。随着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素质教育的改革步伐不断向前迈进,高校应提高在艺术教育中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视程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一、高校艺术教育中传承民族文化的意义

(一)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艺术受到广大人民的喜欢,成为一种良好的精神享受。[1]高校开展艺术教育,一方面需要传授学生文化知识,促使学生自我思考,实现自我价值。艺术教育在美育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上具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民族文化在国家与社会的发展历程中积淀形成,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它主要包括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方面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关系着国家的生死存亡。因此,高校艺术教育传承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二)传承民族文化

高校的艺术教育主要传授学生专业知识技能及艺术精神,它不仅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更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的积淀,具有较高的人文价值,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校现代艺术教育通过继承与发展民族文化,为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独立性提供重要保障,促使社会文化的繁荣及学生全面发展,推动高校艺术教育健康、稳定地发展。

(三)社会教育的重要内容

现代教育注重“以人为本”,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现代教育中,艺术教育占据重要地位,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推动学生全面发展。艺术教学中,继承与发展传统民族文化,可以实现艺术教育的美育价值。大量实践表明,在高校艺术教育课程中,传承传统民族文化艺术具有重要意义。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融合世界多元化的文化思潮,从而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国家、社会发展服务。

二、我国民族文化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传承现状

(一)教育观念落后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化,我国加强了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合作,国外文化大量涌入国内,冲击着中国本土文化,致使中国教育出现迷茫。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教育相对落后。在一段时期内,一部分高校摒弃中国本土优秀文化,盲目效仿西方,教育观念比较落后,给高校艺术教育带来不利影响。此外,受传统的实用教育与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高校的艺术教育长期得不到足够重视,大学生的审美观与审美能力缺乏培养。

(二)教育方式落后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学生的文化艺术底蕴薄弱,缺乏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观念,致使大学生的艺术底蕴薄弱。

(三)多样性与个性化发展不协调

我国由56个民族构成,历史悠久,积淀多种传统的民族文化,造就了多样化的民族文化形式,如民族乐器、音乐、书法、绘画等。此外,学生来自不同地区,各方面的差异性较大。因此,学生需要结合自身特点,有选择性继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民族文化。所以,民族文化多样性与学生个性差异性造成较大矛盾,阻碍高校艺术教育课程的顺利开展,高校难以在有限的师资及课程时间内,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艺术教育课程。

三、传统民族文化在高校艺术教育中传承的措施

(一)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高校艺术教学课程的开展过程中,应提高对传统与实践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视程度。高校可以将对区域文化感兴趣且个性特点突出的学生集中起来,而后发挥区域文化优势,根据区域文化发展的要求,结合学生的个体需求,合理安排学生的师资力量,从而构建一个多层次的人才培养系统。首先,高校应借助艺术教育平台,展现各个区域的民族文化作品,鼓励学生积极地参加民族艺术社团,或自行组织相关社团;其次,在艺术文化节中组织文化民间艺术展览,提高民族文化艺术的宣传力度;最后,高校可以邀请优秀的民族文化艺术家,亲临学校开设讲座,从而让全校师生能了解更多的文化传承知识。

(二)建立科研基地

传承传统的民族文化主要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如书本记载、口耳相传等,很难提高教学质量,且容易造成民族文化失传。因此,在高校的艺术教育中传承中国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高校应建立“教、学、研”相结合的民族文化传承基地,制定科学合理的研究机制,研究与发展全新的民族文化的发展新理论与方式;其次,高校应建立专业的队伍,加强对民族文化产生与发展等方面的研究,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方式,对传统民族文化进行筛选;最后,高校在开展文化教育过程中,应重视教育方式的应用,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借鉴国外民族文化传统的教学经验,有利于传授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坚持科学发展观

高校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民族文化需要较长的时间。[2]因此,高校在艺术教学课程中应树立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加大传播与发展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力度。现阶段,随着全球文化一体化不断推进,高校应采取正确的态度对待高校的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传承与发展中国本土化的民族文化时,积极借鉴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实现两者有机结合,不断创新与发展本土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

(四)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高校在开展艺术教育课程时,应充分考虑以下几点因素,分别是学校、民族文化及学生学习情况等,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首先,高校应加强对艺术教学的培训,提高艺术教学的艺术专业素质与个人思想素质。此外,建立一支师资队伍,配备完善的教学设备;[3]其次,高校应结合区域民族文化的特点,适当添加艺术课程,不断优化课程设置,提高学生学习民族文化的热情;最后,高校应定期组织一定的课外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亲身体验民族文化的强大魅力,积极参与继承与发展民族文化的行列。中国的传统民族文化与艺术教育紧密相连,高校应提高对传承与发展民族文化的重视,在艺术教育中融入民族文化,传承传统民族文化的同时促进高校艺术事业进一步发展。

(五)普及文学教育

我国拥有丰富的优秀文学作品,如《诗经》[4]、楚辞及唐诗宋词等,优美独特的文章彰显独特的艺术魅力,带领我们体验古代的人情风貌。因此,在继承、弘扬、发展传统优秀的民族文化时,应向学生普及中国优秀的文化内容,展现中国文学的独特魅力。四、结语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5]加强各国的交流与合作,在文化中应坚持“求同存异”的原则,保持文化多样性。我国有五千年的历史,在发展历程中积淀了大量的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高校艺术教育应肩负起传承、弘扬与发展传统民族文化的重任,实现传统与现代、本土与世界的融合,推动我国传统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在历史长河中熠熠发光。

作者:杨兰亭单位:中国美术馆

参考文献:

[1]袁恩培,文静,庞杰.论中国艺术教育转型中的文化传承[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98-101,125.

[2]高昌苗.论高校艺术教育过程中的民族文化传承[J].教育探索,2014,(9):25-26.

[3]刘卫红,广予.高等艺术教育传承民族文化艺术的责任与使命[J].民族艺术研究,2010,(2):166-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