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教育理论实践十篇教育理论实践十篇

教育理论实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23:01

教育理论实践篇1

英文名称:theoryandpracticeofeducation

主管单位:

主办单位: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山西省教育学会

出版周期:旬刊

出版地址:山西省太原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4-633X

国内刊号:14-1027/G4

邮发代号:22-31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1

期刊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教育理论与实践》(旬刊)创刊于1981年,是由山西省教育厅主管、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和山西省教育学会主办的教育学术期刊。

办刊宗旨

繁荣教育科学研究、倡导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服务教育学学科建设及教育改革和发展。

主要栏目

有教育基本理论、教育决策与管理、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理论、课程论、教育心得、比较教育、教师论坛、青年论苑、学术动态等。

教育理论实践篇2

   一、教育理论的基本特性

   教育理论的实质是通过一些教育的发展的概念、教育的主观判断或者是对教育的各种命题,通过运用一定的推理以及各种形式构成的关于教育问题的相对比较系统性的概括。教育理论具有这样三个基本的特征点:

   第一,教育理论是由教育概念、教育想法一些对教育理论的命题以及推理构成的。因为任何教育理论都是通过概念、主观的想法或判断等基本的思想方法来组成的,设想一下如果没有教育概念、教育想法,只是对教育方法笼统概括,即使是正规的,那也不是教育理论,而只是对教育出现的现象的各类看法。

   第二,教育理论是对教育本质或教育课堂的大体的概括。教育理论在实质上超越于课堂上实际的状况与现实的,尽管它在形式上是一种概括的体系,但是它在内容上是一书面的形式来叙述教育实践和经验的,而不是对教育实践和现象的直接看法,而是间接的书面的抽象的大体的反映。

   第三,教育理论具有整体性,连贯性。单个的教育概念或教育想法,不会通过一定的思想上的逻辑形式,不能形成一定的整体性、连贯性,也不能形成教育理论,即使它是对教育实践与教育实施的系统性的反应,那也许只是一种通过四面八方组织的一些各种教育的想法或教育的概括。

   二、教育理论中应注意到的问题

   首先,教育理论对于我们教师来讲是非常重要的,教师一定要意识到这一点,这样才会投入十分的精力去设想教育理论的方方面面。如今,教育发展越来越重要了,教育理论对于教师来讲是教育实践的发展也是对课堂教育质量的保证。意识教育理论的重要性是至关重要的,只有人的主观是意识想法得到了重视,行动上才会得到相应付出,人们的行动往往会受思想上的支配,只有思想上意识到这件事情的重要性行动上才会为之付出相应的努力。

   其次,教师对于教育理论要做好设想,对于课堂实践的内容进行各方面的设想,这样,教师想要传授的知识才会相对顺利的让学生接受。设想教育理论的时候在注意把课堂上能发生的各种状况都要想到,并将其在书面上作好记录,以备不时之须。例如,教师应该做到的是把备课内容背得滚瓜乱熟,这样在课堂上才有可能更深层次的发挥,尽可能多的给学生讲一些别的知识,丰富学生的视野,填充学生们的知识面。课堂上,学生们往往会针对教师的授课内容提出自己的想法与问题,而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教师要充分的准备教案,这也体现出了教育理论的重要性,将教育理论记录在书面上也是很有必要的,教师们常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所以,把教育理论记录下来对任课教师来讲是一种提高课堂效率的方法。

   三、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的作用

   教育实践是教育理论的体现,是对教育理论的反应,教育理论的好坏可以通过教育实践来反应出来,所以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二者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生相依的。在现在的教育观念看来,教育理论不仅仅是古板的课堂教育了,而是向着创新课堂的发展,这样看来教育理论的好坏,决定着教育事业的发展,还有创新课堂的形成,学生们新型课堂的成立,教育的方方面面教育理论都占着非常大的比重。教育理论对于教学实践的重要性也是不明而喻的,只有把教育理论做好了才可以更好的实现教育实践,因为教育实践是教育理论系统性的体现,把教育理论的条条框框都想到,教育实践也会进行的相对顺利一些,教育实践就是教育理论实施的舞台,只有把舞台组建的金碧辉煌,才会吸引学生们的眼球,让课堂上的45分钟得到充分的利用,教育理论就是组建舞台的材料,只有充分的利用这些材料,舞台才会被装饰的气势宏伟,学生们才会在这样的气氛与环境中目不转睛的盯着教师表演的内容,从而丰富自己的知识。

教育理论实践篇3

教育理论教育实践阻隔本文主要分析了导致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阻隔的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主观原因是人为的、偶尔的、可以避免的,本文主要从教育理论研究者、实践者、教育理论和教育评价体系四个方面提出了一些见解,希望能尽量消除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阻隔。

在我国,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分别取得了很好的进展,但两者之间又存在一定的阻隔,教育实践与教育理论之间往往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和不可逾越的障碍,不仅影响教育理论研究的价值和应用,也不利于教育创新实践。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教育产业的发展,有必要对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阻隔进行一定的分析和反思。

一、产生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阻隔的原因

(一)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受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影响导致产生阻隔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存在着客观的、内在的矛盾因素,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是无法避免的。在发展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客观规律决定了两者之间一定存在以下几种情况:教育理论比教育实践超前;教育实践比教育理论超前;两者基本同步发展。产生这三种情况都是正常的,而只要两者之间不同步就会产生阻隔。另外,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发展各自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如同时代的科技、政治、文化等的发展水平,人们的思维认知能力等,这就导致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必然存在阻隔现象。

(二)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受主观影响导致产生阻隔

在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人为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不是必然的,而是偶尔出现的,是可以通过人们的重视和改进从而尽量避免的。

1.教育理论研究者

教育理论研究者是教育理论的提出者,其综合素质直接决定了教育理论的水平。在实际工作中,教育理论研究者常常只重理论研究,而将实践与理论隔离开来,加上遇到一些难以操作的教育实践时,他们往往避而无视,一些教育理论研究者在思想上就没能重视实践,他们认为教育实践与己无关,这就使得教育理论在一开始提出时就严重地与教育实践想脱离。其次,有些教育理论研究者过于看重经验以及主观、机械的总结,当时过境迁时他们依然沿用之前的教育理论。另外,有些教育理论研究者没能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研究真正适合我国发展的教育理论,面对国外各种先进的教育理论时,他们往往不加甄选,一味套用,导致出现不符合我国国情和我国教育实践的教育理论。

2.教育实践者

教育实践者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认知在教育实践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实际情况中,往往由于教育实践者的各种主观行为导致教育实践与教育理论产生阻隔。

有些教育实践者认为自己的想法够完美,他们认为自己的一套理论比专家的教育理论更为有用,从而在实践中完全由着自己的个人理论去指导教育实践工作,忽视了教育理论的作用,但实际上教育理论能更全面、抽象地揭示客观实践规律,由于教育实践者的自负,导致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出现阻隔。还有些教育实践者缺乏对教育实践发展的敏感度,缺少创新精神,只知道一味模仿别的教育实践者,或者抓住过去的一套守旧的、不合时宜的教育理论不放,这样也使得教育实践和教育理念出现阻隔。再如,有些教育实践者虽然拥有最新的教育理论知识,但是具体实践能力却比较低下,影响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结合。

3.教育理论

在教育理论方面也存在一些影响教育实践与教育理论相结合的问题。首先,我国的教育理论规范不够完善,一些教育理论术语和用语从定义到外延都显得模棱两可,为教育实践的发展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另外,在教育理论中常常将现实与理性混淆,理论中期望实现的目标往往被当作已经能实现的目标来对待,这样也无形之中增加了实践工作的难度,导致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出现阻隔。

4.教育评价制度

整个教育行业的评价制度对教育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有明显的作用。如果教育行业对老师的评价指标单纯以学生的成绩和升学率来考量,那么老师就会进而把这个评价标准转移到学生身上,这样在重视升学率的同时,很难真正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引导相符合的教学实践。

二、避免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阻隔的方法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相互脱节不仅浪费了教育理论,也阻碍了教学的创新实践。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提高教育理论研究者的实践能力

教育理论研究者应该重视教育实践,在确保一套新的教育理论推行之前,理论研究者应该首先身体力行将教育理论应用到教育实践中,验证其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还应该扩大自己的教育视野,避免经验主义和书本主义,应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提出与实践相符的教育理论。

(二)提高教育实践者的理论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

教育实践者应该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训练自己对教育产业发展的敏感度,学习最新的与当前实际相结合的教育理论,同时教育实践者应该积极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最大程度地实现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结合。

(三)完善我国的教育理论规范

应该加强我国的教育理论管理,对其中一些模棱两可的、不利于实践应用的概念和定义进行完善和补充,同时应该深入研究教育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应用,将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真正地融会贯通。

(四)建立和健全一套科学合理的教育评价体系

由于教育评价体系对于促进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它直接引导老师的教育行为,进而影响学生在教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实践行为。我国的教育产业应该自上而下建立健全一套科学合理的教育评价体系,使教育理论真正与教育实践相结合。

三、结语

我国现行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还存在着较大的阻隔,产生这些阻隔的原因多种多样。我们应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量消除这种阻隔,真正实现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相互结合。

参考文献:

[1]王木丹.教育基本理论与实践[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教育理论实践篇4

[关键词]教育理论;教育实践;中层教育理论

多年来,理论研究者大多坚持教育理论与实践必须保持必要的张力,而实践群体则要求教育理论必须能够指导实践,否则就是无用的理论。这就从认识上产生了两者脱离的根源,致使“脱离”问题长期得不到根本解决。笔者认为,基础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只有保持必要的张力,才能使教育理论走在实践的前面,对实践活动起到预警与引领作用,同时,也需要一个将两者对接的中介――中层教育理论,来满足实践群体对理论直接指导实践的要求。

一、中层教育理论的对接功能

中层教育理论通过“对接”功能,既实现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使双方得到相应的调适,又使自身得到了发展。

(一)中层教育理论的内涵彰显其对接功能

“中层理论”(theoriesofthemiddlerange)是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R.K.merton)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种社会科学研究思路,它提倡在整体社会理论体系和具体实践研究之间,建构一类与特定领域和实际问题相关的中观层次的概念体系。其意义“在于架通抽象理论研究与具体经验分析之间的桥梁,是一种介于抽象的统一性理论与具体经验性描述之间的理论”。根据社会学关于中层理论的阐释,笔者认为中层教育理论是既有扎实的相关理论基础,又吸收并提升了教育实践中的经验理论而形成的教育理论体系。它介于基础教育理论与经验教育理论之间,既有―定的概括性又便于推广应用。

中层教育理论的内涵表明,实现基础理论与教育实践对接是其本体功能。首先,它是基础教育理论与实践对接的桥梁。基础教育理论从概念到原理,直到推演出对教育世界有解释力的理论体系,都是在相对封闭的逻辑自洽中完成的,难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而中层教育理论所具有的概括性和经验性特征,恰好有助于实现两者的“对接”。其次,它是理论研究者与实践者之间的中介。默顿指出:“中层理论也具有抽象性,但它非常接近各种命题中的观察资料,而这些命题是可以进行经验检验的。”其中的“抽象性”便于沟通理论研究者,而“检验性”则可直接联系实践群体,从而使两者有了交流的共同语言。最后,它是教育宏观与微观研究的中介。默顿指出:“在任何时候,科学工作者都只能解决某一些问题,而对另一些问题则无能为力。”中层教育理论则选择力所能及的,对宏观与微观研究具有双向扩张功能的中介性问题作为突破口,既涉猎教育实践中关键性的研究子课题,对教育改革提供切实可行的理论指导,又为实施宏观教育规划建立子系统,研制教育改革政策和实施方案,建立起大面积推广改革成果的机制。

(二)中层教育理论通过“对接”实现其调适功能

中层教育理论的调适功能是指借助中层教育理论的建构与应用,实现对基础教育理论生成与实践活动展开的调适,是其“对接”功能的深化和展现过程。首先,个体在建构中层教育理论过程中,借助内部认知结构的相互作用,实现对个体基础理论和经验性教育理论的调适。个体根据建构中层教育理论的需要,反思自身已有基础理论和实践经验的缺陷,针对缺陷吸收新的理论因素,重组自身的基础教育理论。同时,广泛学习和提升别人有效解决问题的实践经验,形成新的自我经验教育理论。其次,中层教育理论的集体建构为基础理论研究者和教育实践人员提供了协商调适的平台。中层教育理论研究有限性的问题,旨在有针对性地解决具体问题。在此过程中,双方人员共同针对某一实际问题各抒己见的同时又相互磋商。为了形成能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案,理论研究者急需筛选、重新组织基础教育理论,以形成对问题解决提供有力支撑的理论基础;实践研究群体则必须整合既有经验,形成综合创新的经验体系。只有建立在双方协同调适的基础上,才能形成解决地方、学科和阶段性教育重大问题的中层教育理论。最后,在应用中层教育理论中,实现对基础教育理论与实践活动的延时调适。一方面。在应用中层教育理论指导实践活动中,实践群体要根据自身需要加以改进,生成贴近实践的经验教育理论,以此对实践活动进行延时调适。另一方面,教育实践中形成的新经验、新见解又将反馈到中层教育理论研究中,引发研究者对其作出改进和提升。中层教育理论的系列新变化,必然会对基础教育理论建构产生延时影响,促使基础教育理论展开新一轮的调整。

二、中层教育理论的建构路向

根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研究者对教育世界的认识既是从感性经验向理性认识不断飞跃的过程,同时又是理性认识反过来指导实践,在实践中不断生成新认识的过程。社会实践建构论认为,理论指导实践还是一个交互建构生成新理论的过程。由此可见。中层教育理论建构的可能路向有以下几种。

(一)中层教育理论的单向建构路向

中层教育理论的单向建构路向可划分为两种。其一,从经验教育理论归纳提升,生成中层教育理论。默顿提倡“从处理具体经验问题开始,创造一些适用概念问题、一些适合这些经验问题的有启发的小概念和小理论,在此基础之上去寻求中层理论层面上的一些突破”。由此推知,中层教育理论可以逐步生成。第一步,建构者从教育实践中总结出教育经验,以教育故事、个案等形式表达自己的新观念和新做法。第二步,根据经验总结,分类确定深化研究的专题。从专题研究中概括出代表一类教育经验的小概念,提炼出反映某类教育实践的模式或操作原理。第三步,以专题研究中形成的小概念和原理作支撑,进一步挖掘教育实践中各要素间的联系,建构起反映某方面教育实践活动的中层教育理论。第四步,形成综合性中层教育理论。由于实践者面临的教育情境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单方面教育理论针对性再强,走向实践后至多也只能独当一面。因此,研究者必须根据特定地区、特定阶段教育实践需要,整合既有专项中层教育理论,形成与教育实践领域相适应的综合性中层教育理论。

其二,基础教育理论演绎生成中层教育理论。如果说经验归纳的路向是逐层推进的,那么演绎路向则是殊途同归。首先,研究者可以根据实践群体需要,从基础教育理论中筛选出相关核心概念和原理,按照实践群体的理解方式,直接加工成指导实践的中层教育理论。其次,研究者根据实践群体解决问题的需要,从其新思想形成的兴奋点入手,将基础教育理论的核心精神渗透到解决现实问题的实践之中,再借助实践反馈,生成具有经验支撑的操作性概念,进而演绎成中层教育理论。最后,研究

者在参与教育实验的过程中探究出应用某种基础教育理论的实践模式,建构起推广教育实验的中层教育理论。因为教育实验必须借助相关教育理论指导,创设出便于检测实践效果的理想环境,这就既确保了中层教育理论生成的科学性,又对建立更为精确的行为指标体系、形成强有力的经验支撑提供了最佳条件。此外,教育实验还具有让实践群体直接观摩、参与的特性,可以起到示范和推广中层教育理论的作用。

(二)中层教育理论的双向交互生成路向

从根本上讲,中层教育理论大都是归纳与演绎交互作用双向生成的。这是因为要实现基础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对接,中层教育理论就必须同时接纳双方的意见。表面看来,由基础教育理论到中层教育理论是单一的自上而下的逻辑演绎,实际上这里的每一步演绎都必须结合实践条件变化,在建构者认知结构中实现经验理论与基础理论的交互作用。这种双向交互作用,既包括经验教育理论与基础理论之间的精神影响,同时还传递着二者相互作用的力量对比。处于实践建构生成中的中层教育理论,到底向哪种成分占优势的方向发展,这需要根据基础理论和经验理论的生成现状决定。一是解决现实问题的经验教育理论,以专题研究的方式升华为中层教育理论,其中虽不乏抽象理论成分,但经验教育理论相对占优势。二是由基础教育理论与实践经验结合演绎生成的中层教育理论。除了结合现实教育条件对理论阐释方式予以转变外,其明显带有推广基础教育理论的特性,因此基础教育理论成分相对占优势。三是经验教育理论与基础教育理论交互作用共生的中层教育理论。它是经多方磋商、全面反馈生成的,既融会贯通了教育基本原理,又合乎实践经验的独立理论形态,是理想状态的中层教育理论。

当然,在建构中层教育理论的实践中,几乎找不到单一的建构路向,多半是三种路向同时在起作用,但研究者可以根据占据优势地位的路向将其归类,以便深入探究其中的生成机理。

三、中层教育理论分类建构的要素结构

中层教育理论的建构路向指明了获取建构资源的路径。面对众多的资源,只能根据建构各类中层教育理论的实践指向,结合其所需理论基础,来分类探究其筛选和组织资源的要素结构。

(一)学科中层教育理论要素结构

学科中层教育理论是从基础教育理论中抽取一组或若干相关概念、原理,与某一学科理论和教育实践经验结合,综合生成解决相应学科教学实践问题的应用性理论。比如,各种学科教学论就是教育基本理论、学科专业理论、心理学理论与学科教学实践经验结合生成的专门针对学科教学实践的中层教育理论。此外,一些交叉学科,如教育技术学、教育人类学等,只要是借助教育基础理论和相关学科原理、教育实践经验生成的,介于基础理论与经验教育理论之间的学科理论,都可归人学科中层教育理论之列。

学科中层教育理论明显地带有基础理论与经验理论结合的建构痕迹,一般可分为基础理论和实践理论两大部分。其实践理论部分主要由学科教育实践特性决定。学科教育实践首先从门类上决定有多少种实践方式或类型,这就为实践理论部分划分了“章”;然后再从实践操作的程序和层次上,进一步细分出对应的技术理论,由此构成了每章的“节”。个别情况,也有按操作程序分“章”,以每一环节涉及的因素分“节”的。基础理论部分的内容,则首先根据实践理论涉及的操作性概念和原理,确定相关上位概念和原理,然后按照够用即可和相关概念、原理归类编排的原则,形成学科中层教育理论基础的骨架。当然,基础理论部分的最终定型还要参照基础理论和学科理论的学术规范,将最新观念和原理编排进去,形成富有新意的学科中层教育理论基础结构。这类中层教育理论结构特征可从《××教学论》中得到体现。一方面,《××教学论》教材的前面多是由教育原理、学科理论、心理学等综合生成的关于××学科教学的基础理论及其流派;另一方面,则是根据学科理论逻辑和教学实践需要,演绎生成的该学科教学要素、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实践理论部分。

(二)地方中层教育理论要素结构

地方教育理论是应用普遍教育原理,综合多学科相关理论,在借助解决地方重大教育问题中形成的。它是一种既有科学理论根据,又有当地教育实践经验支撑的综合性中层教育理论。

根据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地方教育理论应该是对地方教育现实的能动反映。为此,反映地方教育现实的中层教育理论结构可以分为现实力量要素圈层和价值预期圈层。由于当地文化是构成地方教育内容的有机部分,也是地方教育实践的文化背景,因此与当地文化有关的社会价值取向和信仰等必然以背景方式进入地方教育理论建构之中。社会群体以一定方式参与当地教育活动,对当地教育提出各自的要求,间接影响着教育改革的力度,可将其产生的影响力归入实力圈层中部。行政机关和官僚层等政治组织对教育政策的制订具有决定性影响,并且还是将其付诸实施的保障。因此,其教育价值取向是影响地方教育理论建构的核心要素。在价值预期圈层的建构中,上级文件对当地教育实践有着绝对权威的影响力,在政策选择和制订中起着重要作用。但由于文件制定者并不在场,难以保障当地执政者严格按照其意愿去做。因此,上级文件所确定的教育价值取向和改革内容实际上居于次核心地位。该圈层中真正的核心部分是实力圈层意志与上级指示生成的地方教育政策,因为它是真正影响当地教育群体间利益和赏罚分配的力量。这些要素从外圈到内圈、从实力圈到价值圈有机结合,综合形成了建构地方教育理论的大致要素结构。

在地方教育理论建构方面,晏阳初的“定县教育实验”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成功范例。晏阳初综合自己的经验性体察,结合李景汉主持的定县调查结果,提出了进行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的理论构想,并将之付诸实践,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为了从实力圈层上保障其教育蓝图的实现,他又以博士下乡、科技下乡、村区县三级卫生保健制度,作为落实“四大教育”的有效措施,为当时中国农村县域教育勾画了改革蓝图,建构起相对完整的县域中层教育理论。

(三)阶段性中层教育理论要素结构

阶段性中层教育理论是从现阶段条件出发,以当下教育变革现状为立足点,结合其长远发展目标来考察现阶段教育行动的理论。它具有现实可行的综合性特征,能有效克服宏观教育理论只关注长远目标、微观教育研究急功近利的弊端。抗战时期的新民主主义教育理论就是其典范。

教育理论实践篇5

关键词:创业教育实践教学项目依托学校改革

在高等院校开展创业教育是势在必行的,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创新教育。任何教育都是在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实践,在实践中进一步论证。未来的大学生需要积极创新,学会创业,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那么如何创业教育的理论,改变现在不利的条件,为大学生创造更好的条件,需要更多的努力。

一、创业教育的相关理论

1.创业

传统意义上,人们认为创业就是创建企业,这种理解有一定的偏颇。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创业的概念和内涵也在不断的改变。创业的定义总结为:是指某个人发现某种信息、资源、机会或掌握某种技术,利用或借用相应的平台或载体,将其发现的信息、资源、机会或掌握的技术,以一定的方式,转化、创造成更多的财富、价值,并实现某种追求或目标的过程。

2.创业教育

创业是种技能,同时这种技能并不是人类生下来就会的。这就必然产生了创业教育。到目前为止,创业教育的研究,基本都是借用其它策略、创新、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来加以说明研究的。狭义的创业教育仅仅是说那些已经离开学校,但没有合适的工作,需要一个机构给以教育,目的是提高创新能力,能够自食其力,创业致富。广义创业教育是对包括在校学生在内的社会待业者,其中的代表就是大学生。他们在学校教育系统或非学校教育系统中进行,适应社会发展,学会应对社会的技能,积极探索与创新。

3.大学生创业教育

大学生创业教育一直受到国家的重视,从空间上来说,创业教育是动态的教育过程,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涯过程。目的是为了培养大学生创业基本素质,提高创业能力的教育活动。从最开始的入学,就应把创业教育作为学生教学任务的之一,根据不同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特别是专业的条件,分析未来的就业方向,进行针对性的创业教育。

二、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

第一,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推广力度不够。经济的蓬勃发展,社会竞争力越来越大,让人们也意识到创业教育对学生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家也多次各种相关文件,引导和支持大学生学生积极创业。但这只是一种精神的传达,并没有具体落实。大学生对如何创业,该怎样创业依然是雾里看花,没有真正实践。

第二,大学教育与社会的脱节。创业教育更需要的是走进社会,踏入大学的大门其实就是踏进了半个社会。人们想当然地认为创业教育仅仅是学校的事情,而忽略了社会的参与。举个例子,美国考夫曼基金会在报告《高校的创业管理:理论与实践》中把创业比作音乐,把创业教育比作音乐教育。音乐离不开观众,而创业离不开的是市场和环境,如果创业教育滞留在学校,就犹如把人关在封闭的空间不能进行空气循环。美国高校的考夫曼基金会,为创业教育给予大力支持,特别是在在实习、实践等方面。然而,我国创业教育的实际情况是:政府不断地积极倡导,不断呼吁,但在具体的落实中根本得不到实际的支持,出现了“呼声高相应少”的画面。

第三,创业教育师资力量不足。创业教育的开展关键在于教育管理者的推进,这就需要有一支创业型的教师队伍来把创新精神渗透到学生四年的学习生活中。让创新的思想成为一种风气,成为一种标杆。学生的可塑性决定他们的发展依赖于教师的引导。从现今开展情况来看,师资的严重短缺已经成为一个瓶颈。

三、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

我国传统的教育理念不适合现今的教育发展,要将创业教育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也就是说理论仅仅是一种理论,特别是从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的现状来看,还是十分不理想的。因此,大学生创业教育应该立刻走进社会实践中。

1.让大学生参与创业实践中去,在社会上学习创业。现代大学生创业的主要困难是没有机会接触创业实践过程。教育者要以项目为依托,让学生真正的走进真实企业的创业过程,在创业过程中理解书本的理论。在每一学期的课程中,老师带领学生,一起在学习创业理论的过程中,投入到实际的公司或项目中,经过集体讨论创意,并具体实施方案。在方案的运行中验证理论。通过判断创意的可行性,加深创业理论的理解。当然在各个关键环节,可以请老师和实践人士一起探讨,并根据效果来打分评价。这种创业教育模式可以让学生真正参与创业实践中,也是未来创业的一种模拟,具有极大的优势!

2.创业教育离不开创新教育,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又各有侧重点。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都有一个创字,从概念的内涵上来说,双方都有创新的含义,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企业家需要的一种企业精神。创业离不开创新,创业也是体现创新最佳表现形式,从客观上来说创业的成败取决于创新的程度。创业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由于创业环境的不确定,投资的高风险,创业活动可以说是摸着石头过河。这就要让学生体会到真正是在干一件有创意的事情,学会系统思考整个创业过程,从而在项目创业的实践过程中,既学习了理论知识,又了解和体会了创业实践过程,有效解决了创业教育与实践脱节的现状。

3.加强师资力量,事实上这是可以分为理论师资和实践师资。为了更好地应对理论实践,学校可以大量从校外聘请创业教育领域中专业的教师或各个领域的专业人士参与到教育环节中来,通过分析案例更好地带领学生。这样就有利地整合了校内外教学资源,体会理论在实践的运用。

四、结束语

影响创业教育的因素很多,因此需要更全面的研究。从目前依照时代的发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将会受到更多的关注。如何解决我国现今不利的因素,积极带领大学生从理论中走出来,步入社会的教育实践里,是本文着重讨论的。目前大学生虽然大部分还处在懵懂的阶段,但是已经有很多大学生已经意识到创业实践的问题了,这将是一种趋势。

参考文献:

教育理论实践篇6

关键词:会展理论;会展实践;旅游教育

会展教育以其内容为对象,大致可分为会展理论教育和会展实践教育两大领域。会展理论教育的主旨是探求会展教育的“公理”,架构规范、科学的知识体系。会展实践教育是技术操作问题,以寻求解决会展实践教育中所存在问题的最佳方案,形成行之有效的经验体系。

在会展教育中,会展理论教育与会展实践教育相互作用和影响,是会展教育持续发展缺一不可的驱动力。但在实际的会展教育中,无论是会展理论教育还是会展实践教育,似乎都存在着某些问题。因而,认真研究和探讨问题形成的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有助于认识会展理论教育与会展实践教育的关系,进而确立起会展理论教育与会展实践教育一种新的关系范式。

一、对会展理论教育的误解

对现实会展理论教育进行认真总结归纳,我们不难发现,在会展理论教育中,客观上存在3种倾向,即:政策诠释、经验总结和理论演绎。由会展理论教育倾向,可以推知会展理论教育本身存在的某些问题。

1.偏重于对政策的诠释

会展理论与会展政策是会展教育中必须关注且无法回避的两个命题,两者之间存在着多方面的联系。会展政策教育是会展理论教育中一个崭新的领域,它有助于澄清会展政策和会展实践面临的理论问题,有助于学生深刻领会国家会展业的方针政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行为操守。但是,在实际的会展理论教育中,往往存在着用会展政策去诠释会展理论教育的现象。诚然,目前我们的会展理论尚处于不成熟的阶段;即便如此,会展政策的诠释也不能取代对会展理论教育的教学与探求,因为二者存在着学术话语与政治话语的区别。会展理论教育中过多的政策诠释将导致两个主要问题:一是会展理论教育的政策化,偏离了会展理论教育的学术精神,不利于会展理论、会展知识的积累和完善;二是会展理论教育的口号化,用各种会展政策口号取代会展理论的学理探析,容易使会展理论教育走向庸俗化。

2.偏重于对经验的总结

会展经验是会展实践活动的归纳,蕴含着会展的实践智慧。会展教育不仅非常渴望会展经验以弥补会展实践教育的不足,而且会展经验也希望在会展教育之中得到检验和升华。但由于会展经验往往具有个体性、体验性和零散性等特点,以至于会展理论教育带有经验化、技能化的倾向。诚然,会展理论来自会展实践、来自会展经验,但从会展实践、会展经验升华为会展理论,有着复杂的理论抽象过程和精致的思维加工过程,简单地将会展理论教育视为会展经验总结,往往会导致会展理论教育的粗糙与板结,更何况许多教师的会展经验,并非来自亲身的会展实践。如此,不利于会展理论教育的深入发展和完善。

3.偏重于对其它学科理论的演绎

忽视会展理论教育的“个性”,将其它学科的理论简单地移植过来加以演绎成为会展理论,然后运用于会展理论教育之中。例如有关会展经济学的理论,可以说几乎仅仅是在“经济学”前面加上“会展”二字而已,而且这种情况并非个别现象,它广泛地存在于会展理论教育之中。虽然会展理论教育的这种行为的出发点与目的,在于希望以此使得会展理论教育迅速地成熟起来,使之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但是我们应当清楚地认识到,简单的移植并不能真正解决会展理论教育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以及完成其肩负的对会展实践教育具有实效的指导任务。

二、会展理论教育与会展实践教育关系的范式与分析

以某个会展理论教育而言,该会展理论教育是一,相对于该会展理论教育的会展实践教育也可能是多;反之,以某个会展实践教育而言,该会展实践教育是一,相对于该会展实践教育的会展理论教育却可能是多。换句话说,会展理论教育和会展实践教育是双向交织的一多关系,而不是单一会展理论教育主宰一切会展实践教育,或单一会展实践教育主宰一切会展理论教育的关系。因此,会展理论教育与会展实践教育,在会展教育中不仅是一对重要的范畴,而且对二者之间关系的不同理解,决定着会展理论教育和会展实践教育在会展教育中的基本概貌。通过对会展理论教育与会展实践教育的不断求索,我们认为在会展理论与会展实践教育中,二者之间的关系存在着4种基本范式。

1.会展理论教育高于会展实践教育

若是会展理论教育就要“讲清楚”,就要合乎逻辑,就要公开验证,即“放之四海而皆准”。若是会展实践教育就要“想周全”,就要综合考虑一切因素,博采众长,即力求事情本身的集成优化。既不能用总结会展实践教育的方式讲授会展理论,也不能用会展理论教育的方式讲授会展实践,二者应该既有分工又有互补。

关于会展理论教育与会展实践教育在会展教育中的关系,耳熟能详的是“会展理论教育高于会展实践教育”的说法。倘若仅在会展知识形态、会展理论研究的层面上来说,此话颇有一些道理。然而,一旦延伸到会展理论教育者与会展实践教育者的层面,则容易导致某些误解。

“会展理论教育高于会展实践教育”,本意是指会展理论在知识的抽象形态上高于会展实践中的经验性知识,它较多地表现为一套专业化的术语,从而与会展经验的、体验的、情绪的话语有别。尽管存在抽象程度的差异,但丝毫不意味着两者之间的隔绝。会展理论知识源自于会展实践的土壤,而不是会展理论教育者闭门造车的产物。没有会展实践的根基,只能筑起会展“主义”的乌托邦,最终陷入“为会展理论教育而教育”的清谈,其结果及其价值必然遭受怀疑。同样,这也不意味着会展理论教育者与会展实践教育者之间存在“高”与“低”的关系,事实上,二者同是会展知识的创造者,会展理论教育与会展实践教育缺一不可。

2.会展理论教育指导会展实践教育

“理论指导实践”,尤其是哲学理论,对实践有着各个层面的影响作用。但是在会展知识越来越走向具体、细化、实际的今天,我们需要弄明白的是,会展实践教育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会展理论教育的指导,反之会展理论教育又应当用何种方式去指导会展实践教育?

从应用的角度看会展教育,它有3种表现形式,即基础性会展教育、应用性会展教育和开发性会展教育。基础性会展教育和应用性会展教育是造就会展人才的奠基工程,开发性会展教育是会展理论教育与会展实践教育沟通的重要桥梁,是在各种环境变量背景中对基础会展理论教育进行的一种应用设计和实践。开发性会展教育的信度和效度,决定了会展理论教育的指导意义和价值。没有这种媒介性、中介性的设计和开发,会展理论教育的指导只能是宏观的、理念的、务虚的,甚至是一厢情愿的,而不是会展实践教育所真切需要的、急切需要的、解决问题的指导。也许,这也正是作为会展理论教育者在研究会展理论教育时最值得深思之处。

3.会展理论教育解释会展实践教育

会展理论教育解释会展实践教育,是会展教育中又一种现存的关系范式。在会展理论教育领域存在着解释论的取向,会展教育者将注意力置于会展实践教育的诠释方面,而缺少了一种会展教育的中立性和价值理性。

会展教育的中立性体现在教育者要避免个人主观因素介入教育活动,不可用主动或权威的地位,使学生处于被支配的从属地位,从而防范教育成为阻碍追寻真理自由的工具。

会展教育的价值理性,在一定意义上是教育主体尺度与教育客体尺度的统一。会展教育的价值理性目标是力图把对会展理论教育认识转变为能够指导会展实践教育活动的观念模型。它强调会展理论教育与会展实践教育需要的一致与契合,强调会展教育实践系统对于会展理论教育系统的适应与顺从。这种适应和顺从并非适应或顺从个别的会展理论教育,而是要求适应或顺从会展实践发展与完善的整体要求。

因此,会展理论教育不仅是解释会展实践教育行为,也不仅是描述会展实践教育应该如何去操作。会展理论教育不仅要建构会展教育,而且还应当去解构会展教育。在会展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我们的会展教育及其教育者应该从书斋回归会展实践,从会展实践走向会展理论,从本国的会展教育延伸至世界会展教育。惟有如此,会展理论教育才能避免陷于自言自语的尴尬局面。

4.会展实践教育高于会展理论教育

鉴于目前会展专业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不太尽如人意的现状,即操作能力、适应能力、创造效益能力较低的普遍现象,一些教师开始怀疑会展理论教育的科学性和价值,于是转而淡化会展理论教育,将会展实践教育置于会展理论教育之上,更多地强调实际操作技能的讲解和案例分析,片面地认为操作技能是最实际、最有效的会展教育,会展成功案例的思路和方法才具有广泛的指导作用。

虽然会展实践教育修正会展理论教育,但来源于实践的会展理论教育同时还要指导会展实践教育,这是确立认识事物的高度问题,是个主次关系的问题,不能颠倒。忽视会展理论教育的指导作用,过度强调案例,就无法理清思路、明确方向,最终培育出来的学生只能是模仿的、教条的。面对国际经济竞争环境,要提高会展教育的质量,在注重案例剖析的同时,最迫切的任务是要以西方会展教育理论为基础,结合我国的会展实际环境,深入实践,突破会展教育模式,研讨提炼出中国的会展理论,以会展理论教育指导会展实践求证实效的教育。

会展理论教育与会展实践教育的关系是即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的。会展理论教育可以相对于会展实践教育而独立存在,这种会展理论教育称为理想的会展理论教育。反之,会展实践教育也可以先行,它可以独立于会展理论教育而存在。会展实践教育与会展理论教育之间又并不是完全的依存与关联的关系。

三、实现会展理论教育与会展实践教育的对话

随着会展教育的发展,尤其是随着国外会展大公司和会展培训教育机构的进入所带来的新的会展教育理念、新的会展教育观点对我国会展教育的冲击,我国的会展理论教育应该主动与会展实践教育展开对话。所谓会展理论教育与会展实践教育的对话,不仅意味着相互的尊重、参与、交流与理解,而且它还是解决会展理论教育与会展实践教育之间的鸿沟,从而使会展理论教育与会展实践教育紧密结合。

相对于走向对话,实现对话才是我们的真正目的。如何实现会展理论教育与会展实践教育的对话,我们提出以下3点建议:

1.寻求会展理论教育与会展实践教育的教育共同体

“共同体”(community)的思想发端于19世纪德国哲学家F.藤尼斯,在其名著《共同体与社会》一书中,他抽象地概括出人类群体生活的两种类型――共同体社会与利益社会,其核心理念就是“分享”。走向会展理论教育与会展实践教育共同体,就是旨在树立起“学会分享”的新的会展教育精神,即会展理论教育和会展实践教育以对会展问题的关注为核心,相互分享彼此的经历和困惑,彼此的挑战与智慧。这种会展教育共同体可以确立起会展理论教育者与会展实践教育者两者之间的新型关系,在对话的前提下共同面向会展实践教育中的诸多问题,实现优势互补,合作交流,探究发现,将会展教育共同体健康、持续、规范地推进。

会展教育共同体,既是一种合作理念,同时也是一种制度形式。为此,构建会展教育共同体要求确立起相关的合作机制。首先,应当有共同的教育研究愿望,会展教育各个层面和领域的理论教育者和实践教育者在共同愿望的前提下,形成一个教育研究团队。其次,消除会展教育共同体中的组织智障,在会展理论教育者与会展实践教育者之间,重建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关系,会展实践教育者不再只是会展理论教育者的对象,而是会展教育过程中的伙伴。再次,构建多层次的、全方位的教育研究合作,建立良好的分工与合作关系,团队中的每个成员,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实现分工合作相结合,在教育研究每一具体问题上体现出群体智慧。

2.走会展理论教育与会展实践教育相结合之路

在会展教育中,会展理论教育人员参与到会展的实践教育中去,与会展实践教育者一起面对现实问题,这种角色立场的趋同,使原来相互隔阂的两类人员能够达成沟通与理解,从而使会展理论教育与会展实践教育过程走向合一性。一方面实现在会展实践教育中的会展理论教育。会展理论教育不再是在脱离实际的书斋中完成,也不再是单纯的资料收集、阅读和整理,而是理论教育者在实地、现场中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研究过程以实践开始,在实践中进行,并以实践作为检验其效果的标准,可以说会展实践教育推动着会展理论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实现在会展理论教育中的会展实践教育。会展实践教育不同于一般经验的实践,它要求教育者把创造的会展教育新理念、新观点、新思路付诸检验与实证。为此,要观察记录、搜集分析关于即将创造的会展教育新理念、新观点、新思路的背景、过程、行为和结果等证据,研究它的内在逻辑,升华为带有普遍意义和规律的会展理论教育,从而指导会展实践教育和会展业的可持续发展。

3.不断反思会展理论教育与会展实践教育

教育理论实践篇7

一、全面落实、自觉实践,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全面启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制定了《中共*区妇联党组关于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实施方案》、《中共*区妇联党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职责及成员名单》以及《关于成立中共*区妇联党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的通知》,召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传达区委“学实”活动精神,明确妇联组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以“坚持‘三个服务’,推进妇联‘三化建设’”作为区妇联“学实”活动的实践载体:即“服务大局、服务妇女、服务基层”,“服务妇女儿童职能化、履行服务职能项目化、项目运作机制社会化”。

认真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注重信息宣传的针对性、时效性,截止3月底,共报送信息20篇,编辑简报3期,并充分利用“学实”网、政务网、妇联网等多种渠道公开“学实”情况,展示“学实”成果。注重集中学习和个人学习相结合,召开区妇联中心组(扩大)会议,邀请区妇联非党成员共同学习,鼓励个人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理论,并在实践中运用。注重理论学习与当前工作相结合,区妇联领导调研基层妇女工作,传达区委“学实”精神,深入了解妇情民意。召开女企业家等座谈会,征询妇女需求和建议。

二、紧扣主题,精心组织,“三八”系列活动高潮迭起、新意迭出

丰富内容,创新形式,同庆“三八”妇女节。举行*区庆祝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99周年表彰大会,表彰市、区“三八红旗手”78名,“三八红旗集体”29个,并运用网络、报纸、光荣册等社会化宣传载体,集中宣传和弘扬优秀女性风貌;并启动“巾帼建功、奉献世博”行动,激励更多妇女以“保增长、促和谐、迎世博”为目标,奉献才智,贡献力量。各镇、街道、工业区妇联精心筹备,开展各类庆“三八”主题活动,并结合各自“星期六文明行动”开展各类公益活动,提高市民文明素养,培养市民文明习惯。

妇女过节,妇联服务,当好妇女“娘家人”。结合节日契机开展对妇科重症患者、准孤儿、自强少年的走访慰问工作,积极争取社会资源,共筹措经费16万余元,慰问人次190余人。启动“百名老标兵,共享时代情”系列活动,组织部分老“三八红旗手”前往*休闲一日游,并参与健康检查。举办“幸福其实很简单”心理健康讲座,邀请区女企业家协会成员、区女律师志愿团成员、区处级女干部等近300位女性参加讲座,关爱心灵,传递幸福。

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加大妇女维权宣传力度。开展“三八”妇女维权周活动,制定并下发《*区妇联关于开展2009年“三八”妇女维权周活动的通知》,使全区维权周活动开展有抓手,实施有方向;联合区司法局、区民政局等单位,举办“情暖姐妹心,学法迎世博”第四届“和谐*”法制宣传月暨“三八”妇女维权周活动启动仪式,向社区居民赠送法律书籍,增强市民学法意识、提高法律素质。协同区劳动保障监察大队开展维护和保障女职工权益的劳动专项检查和咨询活动,共检查各类用人单位13户,涉及女职工2544人。与区司法局沟通,制定“法律进家庭”工作项目书,并与区委宣传部、区司法局等部门联合发文《关于“五五”法制宣传教育期间深入开展“法律进家庭”活动的实施意见》,进一步规范开展全区“法律进家庭”宣传活动。

三、细化措施,项目化管理,各项工作呈现良好开局

振奋精神,抢抓先机,促进妇女就业创业。联合区司法局举办女律师志愿团和女企业家协会理事会联谊活动,为女企业家和女律师“促膝交流联情谊、直面危机谋发展、欢聚一堂话未来”搭建平台。联合广贤职业技术培训学校、派安职业技术培训学校,成立“*区家政服务培训基地”和“*区妇女创业就业培训基地”;扎实开展农村妇女技能培训,并针对青年女性和女大学生的特点,全面实施“青年女性职业飞翔计划”;积极配合市妇联开展“居家创业女巧手”、“外来巧媳妇”培训;联合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举办“迎世博、展风采、共创和谐,树信心、保民生、促进就业”女性就业专场招聘会,提供涉及行政、客服等近250个岗位,并为就业妇女提供暖冬政策、就业政策、女性创业等方面咨询。

节能减排,科学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与区科委、区文明办、区发改委联合下发《关于开展节能减排家庭、示范社区创建活动的通知》,推广“节能减排家庭社区行动”项目,联合区科委举办节能减排家庭社区行动启动仪式,向社区居民赠送节能减排宣传册、环保袋7.1万份,节能灯5千个,倡议社区家庭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形成崇尚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方式,鼓励各镇、街道开展各具特色的节能活动,如“社区换物总动员”等,倡导节约环保的消费观念。

精彩世博,礼仪先行,践行“文明星期六”。举办“星期六文明行动”项目启动仪式,以“迎世博、我参与、我自豪”为主题,以“送一个微笑、道一声问候、给一点帮助”、建设“相识、相助”的新型睦邻文化为宣传内容,开展清扫保洁、文明劝导、走访慰问、助老服务、健康咨询等活动,动员文明家庭、志愿者以及热衷于公益活动的市民,共同参与,整洁城区环境、营造和谐氛围,共迎世博到来。指导基层妇联结合各自区域特色,开展星期六文明行动,积极营造“精彩世博,礼仪*”的良好氛围。截止3月底,参与人员2.3万余人,保洁社区面积35万余平方米。

全面总结,深入部署,稳步启动政府实事项目。表彰2006-20*年度“为退休和生活困难妇女进行免费健康检查”政府实事项目先进集体和个人,召开20*年“为退休和困难妇女进行免费健康检查”政府实施项目总结及2009年工作部署会议,全面启动2009年该项目,截止3月底,已为莘庄工业区、古美路街道等地区1800余名困难妇女开展免费妇科检查。获得区民政局为困难妇科重症检出者资助金10万元。接待赵雯副市长一行调研我区婚检“一门式”服务工作及走访慰问妇科重症患者。

关爱弱势,热情服务,改善妇女儿童民生问题。启动“反对家庭暴力,共建美好家园”项目,与公安*分局沟通,确定今年100个“家庭暴力案件受理点”社区警务室名单。加强艾滋“面对面”宣传工作,积极承接“中盖”项目,确定了2个*区妇女预防艾滋“面对面”宣传教育优秀示范点。积极与区看守所沟通,确定2009年帮教结对工作目标,加强帮教志愿者队伍建设,与帮教志愿者一起走访慰问留所女服刑人员。畅通诉求渠道,倾听妇女呼声,截止3月底,共接待来访妇女37名,来电46个,来信3封,来邮1件;基本完成“*区妇联维权数据处理系统”软件开发,并即将进入试运行阶段。召开维权协调会议,探索建立妇女维权合议庭。

(二)第二季度是全面推进各项工作,做出成果、争创特色的关键阶段。全区各级妇女组织要进一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锐意进取,不断开拓,切实增强妇联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围绕区委“保增长、促和谐、迎世博”的工作重点,引导广大妇女群众正确面对金融危机带来的暂时困难、坚定信心,迎难而上,与区委、区府和全区干部群众一道同心同德,以实际行动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增强妇联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

进一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把学习实践活动摆在重要位置,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以多种方式开展课题调研,并完成调研报告,力求通过半年的学习,深化对科学发展的认识,聚焦瓶颈问题、突出问题、重点问题,找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用思想解放促进科学发展,在发展理念、思路和体制、机制上实现深刻转变、形成解决问题的新路径、新举措,准确把握妇女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协调解决妇女就业、维权等民生问题,提升妇联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科学性、主动性和有效性。

二、引领妇女参与经济社会发展,满腔热情服务妇女儿童

激励妇女巾帼建功。开展妇女创业就业工作调研,指导“家政服务培训基地”和“妇女创业就业培训基地”招生,落实课程、开展培训,筹备成立区家政服务行业沙龙等。联合区信息委向各镇、街道、工业区布署千村万户信息化培训工程宣传普及任务,并做好“白玉兰”培训的上报统计工作。开展上海市巾帼文明岗创建对口检查活动,推荐2个示范岗作为市巾帼文明示范岗的候选岗组。完成市妇联双学双比项目的申报工作,开展市妇联“向日葵种植”项目。

营造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成立节能减排宣讲志愿者队伍,在社区组织咨询、讲座等宣讲活动;在社区倡导“家庭节能减排六件事”;向全区家庭赠送环保袋、节能减排宣传册,向困难家庭赠送节能灯;积极参与全区节能宣传周活动。继续推进落实星期六文明行动,开展“迎世博家庭总动员暨星期六文明行动日”主题活动。

不断深化反家暴工作。召开全区“零家暴小区”创建动员大会,总结龙柏“零家暴小区”创建经验,制定创建标准,组织力量深入基层,加强对全区“零家暴小区”创建工作的指导,争取在全区达到60%的达标率。联合公安*分局,在新确定的社区警务室挂牌设立“家庭暴力案件受理点”,并完善制度,建立基础台帐。召开“姐妹sos”——反家庭暴力预警行动启动仪式和现场咨询活动,邀请基层妇联主席、区维权预警岗骨干负责人、基层维权预警员、区妇联心理咨询师等参加活动。拓展维权预警岗的队伍建设,并不断加强机制建设。

关爱社会边缘女性。召开艾滋“面对面”宣传教育工作交流会,重点部署“中盖”项目的实施工作,邀请专家为艾滋宣传教育工作者进行艾滋病防治培训,联合区疾控中心,与相关部门一起深入娱乐场所,对女性从业人员进行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发放宣传资料和卫生用品,动员女性从业人员进行抽血检测。在“6.26”国际禁毒日,会同区卫生局、区疾控中心进行禁毒宣传活动。

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与法院沟通,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新方法、新思路,如探索建立“维权合议庭”、便捷快速反馈通道等。积极开展“法律进家庭”活动,组织基层妇联主席、维权预警岗骨干负责人、女律师和心理咨询师参加案件分析研讨会,着手编制《百万家庭学法律案例汇编》。开展心理咨询师进社区活动。完成对“*区妇联维权数据处理系统”的验收工作,并开始试运行,对运行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修改与完善,建立20*年区妇联数据库。

切实服务妇女和儿童。全面推进政府实事项目,指导协调、全面掌握各地区开展实事项目进展情况,及时开展后续服务工作。继续加大对妇女健康工作的宣传力度。以“六一”国际儿童节为契机,倡导全社会关心儿童,爱护儿童,积极为儿童办实事做好事,配合妇儿委牵头协调全区“六一”庆祝活动。调整区自强队员名单数据库,带领自强少年开展“迎六一”主题活动。

推动妇女儿童规划实施。6认真做好“十一五”妇女发展规划和“十一五”儿童发展规划的相关数据统计工作,科学分析妇女儿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高质量完成监测报告。召开2009年度妇儿工委全委扩大会议,推进各项妇女儿童工作。赴部分镇、街道妇儿工委开展调研,研究并确定今年区妇儿办的调研课题,为“十二五”规划提供依据。

教育理论实践篇8

【关键词】体育教学;理论与实践;创新教育

1979年国家教育部开始实施学生健康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学生的肺活量整体呈现下降的趋势,而且很多学生的体重超标,学生的耐力也呈现下降趋势,这些统计表明了我国的学生体质正在逐渐下降,在2010年之后这一现象又有了一些好转,这是由于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并且在创新教育的理念下我国的体育教育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能够给为同学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去进行体育锻炼。虽然形式有所好转,但是其中仍旧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理论教学和实践结合等。以下我们就对其进行具体研究。

一、创新教育以及体育教学

创新教育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进行探讨研究的,主要就是研究个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等。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发展的成果之一,其主要内涵就是以人为本,在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体育教学方法到目前来讲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但是各个定义都有许多共同点,例如体育教学不是老师单独的讲授而是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在创新教育理念下体育教学就要求老师生动的讲述体育活动的技巧和方法,并且和学生一起参与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注意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并且逐渐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二、创新教育理念中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教育的改革过程中,创新教育理念顺势而生。在此理念的指导下就要求现代的体育教学能够更加的现代化,更加的心理化并且也能够以人为本,教学过程能个性化做到因人而异。虽然近五年内我国的体育教学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其中仍旧存在这一些问题。

1.体育教学理论中的问题

理论教学是体育教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长期以来人们认为体育教学就是在户外进行简单的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但是人们并没有重视体育教学理论的内容。由于人们对体育理论的认识不足,导致了学校、家长以及学生本人对于体育课程并不重视,现代社会大部分人都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体育教学,同时学校也缩减了体育教学的时间。另一方面由于对理论的学习不足,使得教学方式和方法上也存在很多问题,例如体育课没有课本导致老师不知道该教到哪种程度,同时也无法真正的了解学生掌握的内容。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并没有达到创新教育理念下的朋友关系,只是简单的教与学的关系。

2.体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刚刚提到体育教学理论方面的不足导致了人们对体育教学的认识不足,这样就间接导致学生的体育实践等方面存在问题。目前学校体育教学采取的教学方法单一,体育器材的种类和数量明显不足。老师的授课也并没有考虑学生的个性以及心理特征,很多时候学生都是不情愿的去进行体育锻炼,教学没有起到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的作用。由于体育课程设置简单,这就导致了很多有特殊爱好的学生不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因而可能会产生对体育课程的厌恶感。老师和学生实际交流也比较少,不能及时发现体育教学中的问题。

三、创新教学理念下体育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的改进

1.创新教学在理论部分的应用

一般学校对学生的体育教学主要就是训练基本技能,由于缺乏理论的教学,学生无法形成整体系统的观念因而很难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创新教育理念下要求老师的体育教学要现代化,在理论教学上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例如多媒体、挂图等,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其次要求在教学上要有个性化,教学过程就是老师和学生互动的一个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是主体,教学过程要以人为本,充分满足学生的个性,增强其对体育课程的积极性,逐渐培养学生的兴趣。最后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变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体育课程教学中要常常鼓励学生,增强其自信心,同时还要设定相应的情景等,这样就能够使学生在实际中产生兴趣。

2.创新教学在实践中的应用

在创新教学理念下,学校首先应该加大对体育教学工作的支持,购买更多的体育器材营造更舒适的锻炼环境。其次老师在教学的时候要注重教学的系统性和趣味性,更加注重活动的多样性,确保学生都能够积极的参与其中,并且能够享受锻炼的过程。老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发挥好指导作用,在体育课上要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学生由于文化课程成绩的差异使得他们可能会有一些距离,但是通过体育课可以很好地弥补这点,使得学生之间能够有更深的交流。最后体育课一定要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并且要在其中体现娱乐性,现在很多学校的体育课是为了评比设置的,非常强调整齐性,这样就没法使学生活动开来,失去了体育课程设置的意义,因此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动起来才能达到体育课应有的目的。

四、总结

在前面我们深刻的探讨了创新教育理念以及目前我国的体育教学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并且提供了相应的改善措施。这个理念的实施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因此学校社会也要建立一整套的评价机制来评价体育课程的设置和实施效果,这样才能明确教师教学的效果,并使他们不断地改进。

创新教学理念是在实践中逐渐发展而来的,人们也逐渐开始接受这一新的观念。但是其实施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这就要求学校和社会充分的重视体育教学,教师能够循序善诱,对学生的体育行为经行指导,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要重视体育课程,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的配合老师的教学,只有经过这三方的共同努力才能使体育教学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刘洪.创新教育理念下体育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探析_刘洪[J].科技风,2014,(11):224.

[2]田洪.创新教育理念下体育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研究[J].教学实践研究,2014,223-224

[3]霍军.创新教育理念下体育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研究_[J].体育科学研究,2014(18):78-82

[4]依布拉衣木,艾海提.基于创新教育理念下体育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研究_[J].

[5]李春华.创新教育理念下的体育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5,(2):43-44.

教育理论实践篇9

1.1理论教师的教学策略

1.1.1强化临床专业知识与能力

理论课教师同时教授相关临床课程是对课堂和临床学习最好的结合方式。理论教师通过定期的教授临床或实验课程、参与临床进修学习来加强临床专业知识与能力。比如参加医院在职的、普遍的基本技能或者实践等相关的继续教育培训,如临床护理核心课程、高级心脏生命支持等,能够保证教师掌握临床当前的标准、政策和程序。教师通过对学校和医院两种不同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的整合,以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无缝链接。

1.1.2积累临床教学经验

理论课教师需要阅读临床书籍,观看指定的临床技术视频,能够更好的将实践内容和理论知识、案例研究融合在一起。技能教科书通过提供具体步骤、应用实例和循证实践来说明理论概念。例如:当教授病人出院的相关内容时,技能教科书通常包含了出院计划、健康教育和家庭护理等。同样,理论教师可以通过提供课堂讲稿、课程材料和当前研究的文献来支持帮助临床教师。这样能保证临床教师收集与当前理论相对应的适合病情的护理经验和计划。

1.1.3掌握课堂授课技术,融入游戏和艺术理念

对理论教师来说课堂技术是一项重要的手段。能够鼓励学生参与有意义的学习,提高实践能力。例如:应用观众响应技术如互动课堂反应系统(iclicker),对教师和学生都有益处。教师可以选择或设立问题,促进复杂概念的合成和应用,这有助于学生发展先进的推理能力。使用这种技术,教师可以立即澄清错误的理解,增强学生理解力。描述理论概念可以用视频和照片,例如:术后护理的授课中,放映一个关于病人自控镇痛设备的简短视频可以提供概念性知识、临床技能和床旁技术之间的相关联系。另一个课堂策略是使用电子病例系统来突出实践相关的特定主题,如记录评估数据,分析生命迹象的趋势,或检查医嘱用药等。

1.1.4虚拟仿真教学,引发学生反思和反馈Burns

发现理论授课中应用仿真模拟可以显著提高学习能力。理论教师进行模拟教学呈现课堂和临床之间连接。同样,模拟教学的经验教训可以反馈回课堂,包括模拟设计,实施和汇报会议。反思和反馈对学生理解能力是重要的,虽然理论课程内容紧凑,可能会限制学生反思的时间,教师可以应用网站的剪辑视频帮助学生思考全面的护理干预过程。教师应该与临床教师共享相关的网站,在与学生的临床讨论中促进学生进一步的反馈。

1.1.5编排临床故事引入课堂,设立虚拟问题和情景

邀请临床教师在课堂上分享他们的临床故事与经验教学,或通过电子通信,使学生能够在多种经验和观点中有所收获。在教室里使用案例研究也能提供现实问题来促进批判性思维和临床推理能力。让学生完成一个场景或在线案例研究可以让学生把课堂的概念运用到实践中。临床教师分享这些案例可以帮助将学生的思路引入临床情景中。

1.2临床教师的策略

1.2.1加强理论教学指导

临床教师必须不断的努力,在复杂混乱的环境下,提供以病人为中心的安全、高质量的护理时尽量多给以机会并平衡学生的多重学习需求。尽管许多临床教师都是投身于教学的医院护士,他们可能还没有对转变成教育者角色做好准备,需要理解怎样将实践经验与当前的理论课程相结合。应该给他们理论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请他们来听课,亲自了解主要的教学理念,观察一节课是如何进行的,并领悟学生的课堂管理。

1.2.2开展临床会议和讨论

临床教师,尤其是新角色或兼职教师,经常需要参加备课前、后的临床会议。这些临床会议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丰富的交流话题和反思性学习的机会,来促进理论概念与实践的连接。

1.3课程协调员的重要性

1.3.1促进理论教师和临床教师间的有效沟通

安排学校实训部一个教师作为学校和临床教师的协调员,协调员首要任务是促进理论教师和临床教师间的有效沟通。兼职教师刚开始接触教学,需要了解与护理教育相关信息,如教学程序、考试安排,教育技术。协调员为新任职的临床教师提供课程标准,包括评估工具和课程资源,如教学大纲、教科书和在线视频等。网络课程资源共享是新任职临床教师掌握教学技术和适应教师角色的有效途径。使用整合的网络共享资源,包括临床表格、任务、模拟材料、护理计划,讨论等,确保临床教师和学生有同等机会获得资源。由于网络资源管理专业技能可能花费很多时间,协调员负责承担这些网络资源的管理工作。

1.3.2合理安排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进度协调员需要合理安排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进度。另外,协调员负责提交实验室使用申请、设备/仪器申请。同时,协调员与其他实训工作人员一起协助新任职教师进行角色的适应和定位,对其进行虚拟仿真教学和给予任务报告指导。

1.3.3组织和安排团队会议

协调员需要组织和安排团队会议(理论教师与临床教师组成)。每学期会议开始,协调员需要将新入职临床教师和有经验的导师相匹配,对临床课程设置提供建议与指导。临床会议前后预留一些时间进行头脑风暴讨论,鼓励临床教师带来新的想法和素材。会议结束时,分享学生课程评估的结果(理论和实践),并决定对该课程进行维护还是修订。整个学期,协调员负责与临床教师随时保持联系,确保解决特定问题。

2.总结

教育理论实践篇10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二十世纪的杰出伟人。他不但是运筹帷幄的军事家、通古博今的理论家、把握乾坤的政治家,而且也是名副其实的无产阶级教育家。在世界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当中,他所亲身从事过的教育实践最多,形成的教育思想也比较丰富。值此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之际,重新回顾毛泽东教育思想的理论与实践,对我们当前的教育工作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毛泽东教育思想的提出、形成与发展

毛泽东教育思想这个概念是中科院学部委员、当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钱俊瑞同志于1951年6月在《人民日报》上以《学习和贯彻毛主席的教育思想》一文中首次提出来的。与此同时,当时担任东北人民政府教育部副部长的董纯才同志(后来担任国家教育部副部长、党组书记)在《毛泽东思想在教育领域中的胜利》一文中也用了毛泽东教育思想这个概念。而在此之前,见诸于有关文件和报章中通常采用的提法是:毛泽东同志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毛泽东同志关于教育工作的论述、毛泽东教育理论、毛泽东的教育学说等等。据我国教育理论研究界考证,毛泽东教育思想是在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开始形成的,产生于1929年12月古田会议决议和1934年1月毛泽东同志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提出的文化教育总方针。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达到成熟并逐渐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建国后又得到了不断补充完善和进一步发展。何东昌同志1983年12月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90周年大会上曾把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具体内容概括为10条:(1)关于人民教育的指导思想:(2)关于教育要与政治经济相适应,为党的总任务服务;(3)关于培养目标;(4)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5)关于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6)关于“两条腿”走路、多种形式办学;(7)关于正确对待人类文化;(8)关于知识分子政策;(9)关于加强党对教育的领导:(10)关于走自己的路。

毛泽东教育思想是毛泽东联系中国教育的实际,并结合他自己多年以来的教育实践,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学说的产物,是对教育规律的客观反映。毛泽东教育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教育思想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至今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我国人民特别是我们教育界的宝贵财富。

二、尊师重教是毛泽东教育思想的思想基础

如同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参加革命前曾经是一位医生一样,毛泽东在成为职业革命家之前,大部分时间所从事的是教育工作,也可以说是一位教师或教育工作者。1917年11月,当毛泽东同志还是湖南省立第一师范三年级学生的时候,就利用他当时担任的一师学友会总务兼教育研究部长的身份为长沙工人兴办过夜学(即夜校)。他讲:“我国现状,社会之中坚实为大多数失学之国民”。在夜学中,他亲自兼任甲班历史课,课程讲得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很受工人学员的欢迎。1919年4月,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到长沙,经友人介绍,正式担任了长沙修业小学的历史教员,每周讲授10节课。1920年7月起担任长沙一师附小的主事(即校长),并在1921年下学期兼任了一师师范部第22班的国文教员。1921年8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毛泽东还创建了“湖南自修大学”,博采古代书院与现代学校两者之所长的办学方式,使“文化普及于平民,学术周流于社会”。由于毛泽东同志本人早年的教师生涯和作为小学校长等所亲身经历过的教育实践,使他对教师行业和教育工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感情,也奠定了他后来之所以一直倡导尊师重教的思想基础。

作为一名伟人,作为曾经担任过教师的领袖人物,毛泽东同志对自己的几位恩师非常敬重。毛泽东同志8岁那年进家乡一私塾上学,礼拜塾师毛禹珠为师,一直念到13岁。1965年6月当他回到阔别32年的家乡韶山后,曾请老人吃饭。席间,毛泽东同志给毛禹珠老师敬酒,老人感激地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泽东却说:“敬老尊贤、应该应该”。当毛泽东同志求学长沙时,对湖南第一师范的两位老师杨昌济(怀中)、徐特立非常敬重,他为有怀中先生这样一位人品高卓、学识渊博、治学严谨的伦理学老师而欣慰。在长沙学习期间,他经常利用星期天或节假日到怀中先生住处求学聆教。后来杨老先生逝世后,他曾亲自护送老师的灵柩回故乡板仓安葬,以尽师生之情。当他的另一位老师徐特立于1937年60岁寿辰之际,毛泽东同志已经是我党、我军的高级领导人了,他仍亲自提笔给徐老写信表示祝贺。信中说:“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并号召全党同志向他学习,表达了毛泽东同志对老师的无限尊敬和感激之情。

毛泽东同志对教育非常重视,尤其是对工农群众的大众化教育和对中小学生的启蒙教育方面,他更是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做出了榜样。他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曾批评过一位在延安城墙上写大字标语的同志无的放矢,不看宣传’教育的对象,字写得老百姓看不懂,从而也就失去了教育意义。在这方面有一事例,表现出毛泽东同志考虑得非常周到细致。曾有一次,他不厌其烦而“三题校牌”,就是为了能让小学生们都能读得懂。事情发生在1951年春,当时教育部和湖南省决定在韶山办一个五年制的小学试点班。校址选在韶山小学,校长熊泽民同志搬出当过毛泽东同志私塾老师的毛宇居老先生进京求字。毛泽东同志满口应承,当即写下了“韶山小学’’四个字。看后摇头觉得不行,说:“以后办初中办高中还得要写,而韶山学校那就能大能小了,从幼儿园到大学都可以接着用”。随即挥毫泼墨写下了“韶山学校”四个字,这四个行草书字一气呵成,写得刚劲潇洒,周围观看的人都夸好。而毛泽东却又摇头不满意了。他说用行草体字题写校牌不妥,因为现在还是小学,学生们刚一进校门,就会看见这龙飞凤舞的四个字,如果小孩子写字时都照着甩起来不大好。最后他又第三次以正楷字,端端正正的书写了“韶山学校”四个大字校牌。后来韶山学校办了初中、高中仍一直悬挂此校牌。毛泽东为了照顾到小学生这个教育对象而“三题校牌”的故事,也一直在当地教育界传为佳话。

毛泽东同志尊师重教还体现在他对教育工作的酷爱和留恋上。1921年底以后,毛泽东同志离开了教育岗位成为一个职业革命家。但是当年底,由他本人填写的《少年中国学会会员终身志向调查表》上仍这样写道:“终身欲研究之学术——教育学”,“终身欲从事之事业——教育事业”,“将来终身维持生活之方法—一教育事业之月薪酬报及文字稿费”。由此可见毛泽东同志对教育事业的依依不舍和无限眷恋之情。可以说,尊师重教是毛泽东同志的一贯美德,也是毛泽东教育思想产生、形成和发展的思想基础。

三、学无止境、全面发展是毛泽东教育思想的突出特点

毛泽东同志一生勤奋好学。他早年从师于私塾,后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其余大部分时间为自学,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学习期间尤为刻苦,对于其提高马列主义理论水平,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很大。毛泽东同志从小就有宏大的报负,学习非常专心认真。他早年在长沙学习时,故意在人们来往嘈杂的城门口看书,以提高自己注意力,锻炼自己的意志和毅力。养成了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不受干扰,专心读书的好习惯,陶冶自我,闹中取静。毛泽东同志除了向老师认真学习和刻苦自学外,还虚心好学、不耻下问。在当学生时,他曾多次自己或和同学们结伴远足,但他不是山水之游,而是考察社会风土人情之旅。偏僻的乡村,热闹的城镇,有钱人家的白眼,贫苦人家的怜悯,都成了他暑期远足中每日必修的“自习”课。使他得到了许多在学校无法得到的知识和经验,并形成了自己一整套调查研究方法。后来在湖南农村各县搞调查时,他把自己所接触到的干部、农民、秀才、狱吏、商人和钱粮师爷统统看成是自己“可敬爱的先生”。为了让这些先生们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毛泽东给他们当学生时总是“恭谨勤劳和采取同志态度的”。他深有体会地说:“没有满腔的热忱,没有眼睛向下的决心,没有求知的渴望,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要学到一点东西,搞好调查研究是一定做不好的。他的求知精神,求学态度,以及独特的调查研究方法值得我们每一个搞教育、做学问的人好好学习,他后来的许多煌煌大作也无不得益于此。

他一直认为学无止境,坚持活到老、学到老。60高龄后,他还坚持学外语,并在路灯下大声朗读。他广交文、史、哲等各界朋友,与冯友兰、范文澜等老先生们同桌用饭,谈古论今,互相切磋提高。对于身边的卫士和周围的同志,他经常鼓励他们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要抓紧一切时间学习,掌握文化知识,将来为祖国建设事业服务。积极为他们创造学习条件,帮助他们办了文化补习学校,有时还亲自为他们批改作业。

他对自己子女的教育也非常严格,从不让他们搞特殊,也不让他们产生丝毫的“优越感”。长子毛岸英从苏联的大学毕业回国后,他叫其带上行李去拜陕北人民为师。对孩子讲,你在苏联的大学毕业了,而中国的大学还没有毕业,要深入工农群众,向劳动人民学习,补上接受工农教育这一课。这种叫孩子们从小多吃点苦,多接触一下工农大众,多接触一些实际生活,多经受一点考验和锻炼的教育方式,对青年人的成长和进步是大有益处的。可以说,假如毛岸英不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中壮烈牺牲,英年早逝的话,那么用这种方式培养教育出来的青年人,将来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肯定能够天降大任于斯也,在重要的岗位上从事着重要的工作,更好的为人民服务。对李敏、李讷两个女孩子,他也从不骄惯,一直让她们吃住在学校,时刻与其他同学们打成一片。从素质教育学的角度来看,这也的确是教育孩子的最好方法。联想到当前一些城市中,寻常百姓孩子,家长百般呵护,权贵大款子女,更是过分溺爱的教育方式,颇有天壤之别,值得我们借鉴反思。温室花朵,弱不禁风,不经受一些挫折教育,不受点摔打磨练,确实不利于青年一代的成长成才。

除了强调在学习上学无止境,接触实践教育之外,毛泽东同志还历来提倡要德、智、体全面发展。1917年,他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提出:“体育在德、智、体三育中占有第一之位置。体者,为知识之载而为道德之寓也,其载知识也如车,其寓道德也如舍。”意思是身不存,智与德皆废。他上学数年,对自我体能的培育,坚持每天不断,凌晨东方泛白,他就脱去上衣,用吊桶打水,遍身淋下,淋一阵擦一阵,直到发红发热为止。遇下雨下雪或寒风凛冽的清晨,他就不再进行水浴,而是光着上身,直接冲入大自然的怀抱。笔者2001年夏到长沙第一师范旧址参观时,仍见到当年的水井旁立牌为证。他一生酷爱游泳,建国后,虽已年过半百,但老人家体育锻炼的兴趣不减,“仅有文字记载的,他就曾十次畅游长江。最后一次游长江时已是73岁高龄,历时65分钟,游程近30里。”1950年6月,毛泽东就学生的健康问题写信给当时的教育部长马叙伦同志,提出“健康第一”的问题。1953年6月,毛泽东接见青年代表时,提出“三好”的第一条就是身体好,其余两条才是学习好、工作好。而当今,我们一些学生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只顾让学生死抠书本,有的学生体质明显下降。“小眼镜”越来越多,“小书包”越来越重,“小课表”越排越满。各种各样的课外特长班也林林总总、遍地开花,弄得小学生平时连玩的时间都没有,盼到双休日可能还比平时更忙。家长和社会过早地让小学生参与未来的生存竞争,把以前高考时才涉及到的竞争年龄段一下子前移到了中、小学教育阶段,有的家长还一直抓到了学龄前。这样做不利于小学生和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也不符合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规律。现在党和国家领导人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可谓非常明智之举。

四、教育方针是毛泽东教育思想的核心与精髓

毛泽东同志结合自己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我国教育工作的实际情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分别提出了几个著名的教育方针。这些教育方针是毛泽东教育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高度浓缩与概括,也是毛泽东教育思想的核心与精髓。

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提出了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结合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

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是我党于1935年亲手创建的一所学校,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培养了大批的干部。当时担任抗日军政大学教育委员会主任的毛泽东同志亲手为抗大制定了教育方针:“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勉励抗大学员学好革命理论,学好科学知识,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服务。

建国后,毛泽东同志为我们制订了又_个教育方针,1957年2月,毛泽东同志在扩大的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题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中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58年,毛泽东同志又进一步提出了“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进一步阐明了我国教育发展的方向。

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教育方针,是毛泽东教育思想的高度概括。据此,1961年中央书记处在邓小平同志的主持下,总结了建国以来,我国教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参照苏联教育的成功做法,探索走我们自己发展教育道路的新措施。讨论通过了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党组起草的《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条例(草案)》,即高教60条。毛泽东同志亲自审阅了这个条例,高兴地说:“总算有了自己的东西”。1963年教育部又陆续制订下发了中学条例50条,小学条例40条。这总共150条的三个条例制订与实施,贯彻了毛主席提出的教育方针,使全国大、中、小等不同层次的各级全日制学校都有了一套基本法规,使我国的教育体系做到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五、毛泽东教育思想的现实指导意义

目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优先发展教育重要战略地位的逐步落实,党和国家以及各行各业对教育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继中央公布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之后,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993年2月13日又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经过从起草到颁布长达8年的反复修改和论证,在党的十四大精神和《纲要》发表的基础上,全国人大常委会于1993年lo月31日又颁布了共9章43条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整个教育战线出现了蓬勃生机。在新的形势下,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有关教育方针、办学指导思想,培养接班人的目标,德、智、体全面发展,加强基础教育等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作为在教育战线上工作的同志来讲,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毛泽东同志的教育思想是对毛泽东同志诞辰llo周年的最好纪念形式。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全国各地区的党政负责同志,都要向毛泽东同志倡导的那样,尊师重教,关心教育,重视教育工作,下决心、下气力为当地的教育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我们教育战线上的职工,要认真学习毛泽东同志的教育思想,自尊自爱,注重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和自身修养,在全社会逐渐形成尊师重教良好氛围之际,更要严格要求我们自己、洁身自爱,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做到为人师表。作为一所学校来讲,要真正发挥好教育职能,按教育规律办事。既要树立教育为经济政治服务的思想,又要体现传递文化、培养人才,广泛为社会服务的职能;既要保持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色,又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办学模式;既要创收、弥补教育经费的不足,又要兼顾长远,面向未来,不忘培养造就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接班人的历史重任。让全社会都来关心教育事业发展,做到人人关心教育、人人重视教育,实现毛泽东同志一贯倡导并为之奋斗的“文化普及于平民,学术周流于社会”美好的教育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