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农贸市场经营管理制度十篇农贸市场经营管理制度十篇

农贸市场经营管理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29:16

农贸市场经营管理制度篇1

城区农贸市场属于低业态经营项目,无论国有、集体或个体均可开办农贸市场,准入门槛很低,导致一些没有经营管理能力的单位或个人参与其中,使得城区农贸市场主体参差不齐,经营管理方面都不尽如人意,加大了对城区农贸市场的监管难度,影响了城区农贸市场监管效果。其次,国家为城区农贸市场监管配备的法律法规体系未能发挥出应有的功效。工商体制改革之后,有关农贸市场监管的法律法规与实际农贸市场监管工作出现脱节趋势;同时,在清理行政审批、行政规章的活动中,盲目取消了一些有发展潜力和良好前景的监管政策,而有关城区农贸市场监管的旧的、滞后的地方性法规和行政规章却未得到及时清退和更新。最后,城区农贸市场监管的长效机制不健全。常用的监管手段局限于收费和集中治理整顿等,缺乏对城区农贸市场纳入规范化管理轨道的考量;监管对象和监管领域未得到及时调整,缺乏与时俱进的监管精神;各地多以经验建设为主,缺乏系统的制度建设和配套措施建设。城区农贸市场监督组织管理不到位城区农贸市场监督的组织管理不统一。工商体制改革前,无论是工商部门自建、联建还是民营农贸市场,工商部门均对农贸市场经营业主收取工商管理费,由工商部门统一管理。2000年,我国开展工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行省以下垂直管理,并将工商部门自建和联建的农贸市场资产、债权、债务随同分流人员一并划转,由地方政府管理。各地成立了地市级和县市级农贸市场服务中心,但各地归口管理单位不尽相同,包括商务部门、经贸部门、国资部门或建设部门等,不一而足[2]。随后,国家工商总局叫停工商部门收取集贸市场管理费和个体工商户管理费,工商部门对城区农贸市场的监管积极性弱化。此外,城区农贸市场监管执行人员、城区农贸市场监管秩序维护人员、城区农贸市场物业收费监管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权责不明晰,农贸市场监管本身存在很大问题。

城区农贸市场监管不力的主要原因

1、城区农贸市场监管理念存在误区城区农贸市场不仅是城市居民购买生活必需品的重要场所,而且还是农副产品销售的重要渠道,在搞活流通、推动市场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城区农贸市场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认为城区农贸市场经营单位出租市场资产并获取租赁收益,应按市场方式运作。少数政府职能部门与政府官员甚至认为城区农贸市场已收取了市场设施租赁费,足以维持其正常运转,无需财政投入。事实上,城区农贸市场经营属于低收益甚至亏损经营的公益事业。同时,农贸市场是各种农产品、副食品、水产品等商品集中交易的场所,由于经营主体复杂多样,尤其是文化程度、法律意识、文明意识等普遍偏低,对食品安全问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对监管部门的监管存在躲避和应付的心理,使得城区农贸市场监管人员的监管压力大,存在畏难情绪[3]。农贸市场商品来源复杂、销售快捷、销路多样等客观原因使得工商部门事前介入和事后监管的难度增加。而工商部门在监管干部人手方面的缺乏,加之其他监管任务重,不利于强势的执法合力形成。2、城区农贸市场监管财政投入相对不足工商行政体制改革前,城区农贸市场的建设主要由工商部门自建或与集体、个体联建,资金来源主要是银行贷款、集资或个人入股等,维修改造资金由工商部门自筹。工商体制改革后,2000年至2008年城区农贸市场的建设及维修改造主要由各级市场服务中心自筹解决,除了相关政策支持外,财政投入较少,由于农贸市场服务中心收益低、包袱重,对基础设施进行维修和改造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甚至连工作人员工资和运转经费都无法保证,导致市场破烂不堪。2008年,五十年一遇的冰雪灾害造成许多农贸市场的经营大棚倒塌,伤亡和损失巨大。由于各级市场服务中心无能为力,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指派专家组深入农贸市场对毁损设施进行确认、定损,并由财政部门拨付专款对农贸市场基础设施进行维修改造,以尽快恢复市场经营。自冰灾之后,各级政府虽然每年拿出一定的财政资金用于农贸市场的升级改造,但因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严重缺乏,仍是杯水车薪。由于财政投入的相对不足,市场经营单位无能力投入,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不愿投入,导致农贸市场的发展与城市建设的发展不同步、不协调。农贸市场的建设滞后于城市建设,不利于城市整体发展。3、城区农贸市场监管执行力弱近年来,城区农贸市场方面的监管制度出台相对较多,如《市场卫生管理制度》、《市场经营户管理制度》、《市场治安管理制度》、《市场消防安全管理制度》、《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市场秩序管理制度》等,但落实效果不太明显。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城区农贸市场监管方面人才奇缺,制度落实难度较大。据调查,农贸市场普遍存在监管人员不足的问题,且不重视对市场监管员的管理培训和继续教育。同时监管人员的独立性不强,家族式管理问题突出,绝大多数农贸市场监管人员与市场开办者都有些沾亲带故的关系[4]。在人才培训方面,难以进行公平公正的权利制衡机制。因此,即使地方政府热衷于制定各类农贸市场监管制度,这些制度大多也只能写在纸上、挂在墙上、喊在嘴上,不能有效地执行,导致城区农贸市场监管效果不佳。4、城区农贸市场监管法律法规不完善目前有关我国农贸市场监管的法律法规主要是沿用1983年国务院颁布的《城乡集市贸易管理办法》以及各地方政府相应制定的《城乡集贸市场管理条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快速发展,这些制度早已不能适应农贸市场经营管理的实际需求,应尽快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农贸市场监管法律法规。1996年,国家工商局颁布《商品交易市场登记管理办法》,提出对有形商品市场进行市场登记、办理《市场登记证》等要求。但由于农贸市场管理立法层面的缺失,城区农贸市场的市场准入和主体地位模糊,《农贸市场登记证》与市场经营人员的营业执照不符,直接导致农贸市场开办单位职责不清、农贸市场开办者与进场经营者之间的法律关系不明确,从而使工商部门无法开展具有针对性的监管措施并落实开办方的违法责任,大大削弱了监管力度。

强化政府对农贸市场监管的对策

农贸市场经营管理制度篇2

摘要:本文就农贸市场经营者素质提升问题进行探讨,通过对农贸市场经营者素质现状、存在问题的认识,改造提升农贸市场经营者素质的重要意义进行阐述。

关键词:农贸市场经营者素质提升与意义

一、农贸市场经营者素质现状

1、农贸市场经营者的素质参差不齐,普遍文化程度不高

由于农贸市场的经营者大多为下岗工人和农民,文化程度不高、整体素质不强。主要表现在:一是农贸市场的经营者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知识。二是有的经营者证照不齐全,有些经营者认为在集贸市场经营不需取得证照。三是部分农贸市场经营者食品安全意识不强,进货只考虑经济效益,对如何把好进货关、鉴别食品、保管食品、处置食品的专业知识了解、掌握不多[1]。如有经营者为了水果、蔬菜外表艳丽,经常在水果、蔬菜上洒水,反而加快了食品的变质过程,成为外表艳丽的变质食品,危害不小。

2、部分农贸市场的经营者缺乏长远的经营意识

农副产品的科技含量不高,基本上处于粗放经营,缺乏深加工、精加工,产业化发展。一是农副产品的经营者目光短浅,一些季节性的农副产品生产出来后,对产品的原始形状、品种不加改变便进入市场售卖,只顾眼前利益,根本不考虑农副产品的再加工,对改变农副产品的外包装、上升到品牌缺乏理性认识。二是经营者观念落后[2],大部分农贸市场的经营者经营观念比较落后,受知识水平限制,大部分消费只注重价低,在经营中往往开展价格战,忽略经营手段的提高和变革。

3、农贸市场的经营者基本没有品牌意识

由于没有商标,很少有本地农产品打入城市超市大商场,只能限制在农贸市场中销售,经济效益发挥不出来。没有意识实施农副产品商标战略,不知道品牌在商品经营中的的重要性,更缺乏对商标作为知识产权、无形资产的基本认识。

4、农贸市场的经营者纪律观念不强

部分农贸市场的经营者往往责任心不强,纪律松散,不能自觉遵守市场的规章制度,在经营中的违章行为屡见不鲜。对于违章行为,往往注重突击整治,声势大时见效,而过了整顿期又恢复成原样,整治成果难以长期巩固,使管理工作陷入“一整就好、一停就乱”的恶性循环之中。如无证设摊、跨门占道经营、门前卫生三包、车辆停放等问题,往往是一整就好,不整就乱,致使整治效果显著但不能持久。

二、提升农贸市场经营者素质的意义

农贸市场经营者素质的提升总体来说有助于提升农贸市场的整体经营水平,无论是从深度上还是从广度上来讲,农贸市场经营者素质的提升对农贸市场整体水平的提升起着决定性作用,它的改造提升对于城镇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是农贸市场作为人们生活必需品交易的场所,人与人接触频繁,是一个城镇、一个地区展示当地人整体素质的窗口,它反映着整个城镇的形象。它与其它商品交易环节一样是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交易的平台,其中市场经营者素质的提升有助于建立文明诚信的农贸市场[3]。

二是农贸市场作为城乡居民的“菜篮子”工程,商品供应的主要场所和农产品上市流通的主要渠道,是与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的,是满足城镇的民生需求的重要载体,满足城镇的民生需求,市场经营者素质的提升有助于推动农贸市场品牌化。

三是通过提升农贸市场经营者素质,促使农贸市场整体素质提升。通过农贸市场引入先进的管理、经营理念,从而激发和提高人们的经营意识、竞争意识和法律意识,开阔他们的眼界,逐步提高整体形象,从而起到样板的作用,带动周围农贸市场,以至于与其相关的各行各业的整体素质的提升。

三、提升农贸市场经营者素质的方法

1、硬件监控,减少纠纷

一是通过监控等硬件的升级和加强市场管理人员巡查可以有效地监督农贸市场经营者的行为,倒逼经营者素质提升。从源头上整治农贸市场内环境卫生“脏乱差”、管理秩序混乱、车辆乱停乱放等现象,通过安装、启用了农贸市场监控系统,实现农贸市场监控系统的联网。设置专职监控人员在监控市场的秩序运行情况,如果发现市场内经营业主有不文明失信行为,通过技术手段保存图像或视频作为证据,再通知相关人员对不良行为予以处罚。二是安装了视频监控系统后,市场管理办公室就可以对市场内各摊位、店铺进行全天候、全方位、多角度的实时监控,一旦市场内发生纠纷,工作人员即可第一时间借助该系统的数据记忆功能“还原真相”,做出准确判断,及时消除矛盾。

2、明码标价,交易透明化

通过明码标价杜绝农贸市场经营者漫天要价、强买强卖等低素质现象以及不良竞争,把规范农贸市场明码标价工作列入提升市场经营者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着重抓好市场明码标价的软硬件建设。可以设置悬挂或摆放明码标价牌的硬件设施,如统一用于悬挂的横梁、统一方便的用于摆放标价牌等,并加强及时更换和调整。同时,市场管理者必须建立健全配套的经营者准入和退出机制,将明码标价工作纳入管理体系[4]。

3、制定对于经营者的考核管理细则

一是按照有关部门的要求制定农贸市场经营户的考核管理细则,对于农贸市场经营者进行量化管理,经营者必须随时接受相关职能部门、媒体及市场管理人员的有关文明、卫生、食品安全等项目的监督、检查与考评。二是做到守法经营、公平竞争、文明经商,经营者的经营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及行业标准,自觉遵守《食品安全法》等法律规定,建立食品进货台账。三是做到门前三包,做好防火、防盗等安全防范工作。

4、提高农贸市场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农贸市场的管理人员一是要品德高尚、清正廉洁、不谋私利、秉公执法、不徇私情;二是坚持学习研究与农贸市场管理有关的法律、法规,特别是着重学习了《食品安全法》,用知识武装头脑,用理论指导实践。三是要了解各类食品的保质期,以及常见食品新鲜程度,对于不能食用的食品要及时查处。四是要对农贸市场经营者登记备案,健全经济户口,做到静态资料齐全有效,动态资料随时补充录入,最大程度的实现适时监管,加强警示教育,由事后查处转变为事前预防,实现管口前移。五是妥善处理市场的各类纠纷,不但要协调好市场经营者之间的纠纷,也要协调好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纠纷,努力把农贸市场创建成和谐文明的食品交易中心。

参考文献:

[1]邓云影.提高市场经营者素质三途径[J].中国企业管理,2013,(06).

农贸市场经营管理制度篇3

【关键词】农贸市场;监管;问题;对策

1.城区农贸市场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城区农贸市场监管手段不合理

城区农贸市场监管普遍存在着监管科技手段缺失、效能未充分发挥的现象。由于城区农贸市场的特殊性,脏、乱、差已成为城区农贸市场的代名词。纵观各地对农贸市场的经营和管理,均存在这一难题。造成这种尴尬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市场监管手段相对滞后。

1.2城区农贸市场监管效果不佳

准入门槛过低、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以及长效监管机制不完善都导致城区农贸市场监管效果不佳。城区农贸市场监管的长效机制不健全。常用的监管手段局限于收费和集中治理整顿等,缺乏对城区农贸市场纳入规范化管理轨道的考量;监管对象和监管领域未得到及时调整,缺乏与时俱进的监管精神;各地多以经验建设为主,缺乏系统的制度建设和配套措施建设。

2.城区农贸市场监管不力的主要原因

2.1城区农贸市场监管理念存在误区

由于经营主体复杂多样,尤其是文化程度、法律意识、文明意识等普遍偏低,对食品安全问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对监管部门的监管存在躲避和应付的心理,使得城区农贸市场监管人员的监管压力大,存在畏难情绪。

2.2城区农贸市场监管财政投入相对不足

由于财政投入的相对不足,市场经营单位无能力投入,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不愿投入,导致农贸市场的发展与城市建设的发展不同步、不协调。农贸市场的建设滞后于城市建设,不利于城市整体发展。

3.强化政府对农贸市场监管的对策

农贸市场监管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持久性,需要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和社会公众的携手合作,共同努力对农贸市场进行长效管理。

3.1切实提高对农贸市场监管的认识

农贸市场是城市居民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社会各界包括政府部门都应切实提高对农贸市场监管的认识,进行合理定位,加强对所在地农贸市场的监管。

3.1.1强化农贸市场监管是满足市民基本生活需要的认识

城区居民日常生活必需品的交易大部分是通过农贸市场,因此,农贸市场的经营设施、购物环境、商品价格、经营秩序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购物心情和消费行为,要认识到强化市场监管是推进城市管理良好秩序的需要。城区农贸市场是城市的窗口,在某种程度上代表城市的形象,市场管理职能部门和市场经营单位加强对市场的监管,提高市场监管水平,无疑将进一步提升城市管理形象,是提高城市品位的需要。政府市场监管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方式,市场监管是市场服务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化农贸市场监管也是政府部门提高公共服务、解除公共受托责任的需要。

3.1.2积极探索并转变城区农贸市场的监管思路

构建有特色的巡查模式,实现“上下联动,以所为主”,最终达成依法巡查、以查促管、规范有序的监管目标。二是由全面监管转为对特定主体、特定市场和特定商品的重点监管。重点监管城区农贸市场的开办单位、进场经营商户及经营商品,对无证无照经营进行严厉打压,尤其要从严查处密切关系民生的假冒伪劣商品。三是要由单一部门监管转向多部门综合监管,由多层次、多部门、多职责的全面管理逐渐取代原有的工商单一管理模式。在工商部门内部,由多角度、多科室、多任务的综合管理逐渐取代单一的城区农贸市场管理,由此形成城区农贸市场监管的综合网络体系。

3.2加大城区农贸市场监管的法律法规建设力度

加强城区农贸市场监管法律法规建设是强化城区农贸市场监管的重要内容。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有助于明确城区农贸市场开办单位的市场主体地位,明晰城区农贸市场经营商户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与义务,既是强化城区农贸市场监管的起点,也是解决当前城区农贸市场纠纷的重要根据。同时,应严格确定所有城区农贸市场开办单位的市场主体资格,并将其纳入市场主体范围,保护其平等的市场主体权益。

3.3改变城区农贸市场的监管方式

农贸市场事关城区居民的日常生活质量与城市建设的健康发展,各级政府应该在以下几方面加强监管。

3.3.1严格按照农贸市场网点布局的要求规划市场

各级人民政府和规划、商务、工商、国土、建设等主管部门要按照城市规划的有关要求,在相应的市场服务半径内进行农贸市场布点。人口密度较大的区域,服务半径应控制在700米以内,其他区域控制在900米以内。市场布局确定之后,要严格按照布点要求建设市场,不得擅自变更。要将新城区和新小区列入农贸市场网点布局规划,以方便居民生活。农贸市场按网点布局要求建设竣工并投入使用后,城管、工商、商务等相关职能部门应依法规范不在市场服务半径内的马路菜市场和非法开办的农贸市场,对属于重复建设、影响市容的非法市场和马路市场一律取缔,还路于车,还路于民。

3.3.2修订完善农贸市场建设标准

农贸市场建设涉及方方面面,不仅要考虑市场主体的结构、层高、通风、采光、隔热等,还要考虑市场内的门面、摊位、货架、下水道、电线线路等布局,是一个系统工程。要用新设计理念和新型建筑材料建设农贸市场,其设计、建设标准应伴随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确保农贸市场投入使用后,通道宽畅,通风良好,光线充足,市场整洁,文明卫生,视觉宜人。切实扭转农贸市场污水横流、秩序混乱的不良现象,给居民以良好的购物环境。

3.4健全城区农贸市场的长效监管机制

3.4.1严格制定市场监管标准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并结合本地实际,由地方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制定农贸市场的长效监管标准,将市场经营秩序、卫生环境、食品安全等监管标准细化量化,严格组织考核奖惩。由领导小组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行风评议员等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对农贸市场进行检查和考评,对市场管理力度大、标准高、效果好、群众满意度高的农贸市场,由同级财政给予一定奖励。对阳奉阴违、敷衍了事、市场管理差、群众满意度低的农贸市场,应对其直接责任人给予相应的处罚。

3.4.2拓宽城区农贸市场监管领域

要以创建“文明诚信市场”为旗帜,结合城区农贸市场形态的变化,深化城区农贸市场的监管,进一步拓宽城区农贸市场监管领域。不仅要加强对城区农贸市场运营主体的监管,更要加强对市场经营者的监管,把监管深入到市场经营的全过程。一方面,明确文明诚信城区农贸市场的标准和商户准入条件,由此对进场经营商户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在市场的“入口处”严格把关,从源头上杜绝不良经营。另一方面,完善城区农贸市场经营监管机制,严格执行重要商品备案、索证索票、行为公示和先行赔付等制度,落实农贸市场经营过程中的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并将其作为城区农贸市场监管的重要内容,明确城区农贸市场中市场经营者的法律责任与义务。 [科]

【参考文献】

农贸市场经营管理制度篇4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全区行政区划内建成的农贸市场。

第三条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农贸市场主办单位是市场日常管理和市场创建第一责任人。对农贸市场建设维护、经营管理和“三城”创建等负全责。

第四条农贸市场实行属地管理。在区政府统一领导下,各乡镇(街道)应当切实加强对农贸市场管理工作的领导,督促农贸市场主办方落实管理责任。

第五条商务行政管理部门牵头负责农贸市场监督管理工作,按照区政府的要求,指导农贸市场主办单位制定、落实、规范各项管理制度,牵头组织、协调农贸市场创建等有关事务。

第六条农贸市场的综合管理工作由区商务局牵头组织实施,并成立由区“三创”办、工商、公安、卫生、农业、城管执法、畜牧等部门组成的农贸市场管理奖惩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商务局。

第七条各农贸市场主办单位要依照本办法对市场经营户经营活动每天进行监督管理,确保全市“三城”创建顺利推进。重点加强以下方面的管理:

一是加强市场制度建设。督促管理人员、保洁人员佩带统一标志按时到岗到位,切实履行职责;建立健全的卫生管理制度、创建工作标识标牌并上墙公示;有条件的市场要适时开展“文明(诚信)经营户”、“卫生流动红旗”评比等活动。

二是加强市场秩序管理。车辆、摊位要求定点、定人、定标志摆放整齐,确保无乱摆乱放、市场外溢现象,保证市场通道畅通。

三是加强卫生环境保洁。市场内要配备齐全的垃圾桶,开展适时卫生保洁,实现摊位卫生自治,确保场内地面干净,下水道、洗槽通畅无污物,无卫生死角。

四是加强市场食品安全管理。要严格执行肉、禽索票索证制度;加强食品从业者着装及卫生管理,指导其办理“两证一照”,完善食品摊点“三防”设施;各个市场要建立健全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室,并按要求开展检测,每日公示。

五是加强重大疫病防控。要对活禽销售实行销售、宰杀、展示“三分开”,要建立封闭的集中宰杀工作间,销售与市场要相对独立,要配备完善的金属笼架及水冲设施;严禁有违禁野生动物销售,定期开展“除四害”工作。

第八条全面推行市场经营者卫生自治制度。市场主办单位要建立经营者卫生自治制度,可以通过合同约定的方式规范经营者的行为。具体合同文本由各市场依实际情况制定。

第九条建立农贸市场细分化管理奖惩机制。区农贸市场管理奖惩领导小组每年对在维护、管理或者改善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市场分别予以2000元、1000元的奖励;对工作不认真、不负责的予以通报批评。

农贸市场经营管理制度篇5

为有效改善街道环境卫生状况,提倡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我街道积极响应“精神文明创建七大行动”有关工作部署,以巩固省级文明城市创建成果为抓手,对标创建国家文明城市有关要求,扎实推进农贸市场综合治理工作。以规范治理为手段,以建立常态长效管理机制为目标,坚持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持之以恒改善农贸市场环境秩序,进一步营造公平、卫生、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提升人民群众“菜篮子”里的文明。

一、前期工作做法

(一)上下联动形成合力,齐心共抓整治工作

结合农贸市场管理工作“一月一主题”测评活动,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统筹组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部门、街道驻村人员、村委干部及市场管理人员定期到农贸市场进行实地排查,发现问题一个,及时整改一个。定期组织召开农贸市场管理工作推进会,分析研判农贸市场存在的问题以及下一步的整改措施,确保排查无死角、整改无盲区。

(二)出台制度规范经营,市场治理有章可循

出台《乡镇街道农贸市场管理工作“一月一主题”测评活动实施方案》,界定各市场主管部门、各村管理职责,层层落实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逐条逐项分解目标任务,责任落实到岗到人,确保取得实效。共明确十一项整改提升工作重点,进一步细化任务举措,为实现整改有责任、有进度、见实效提供制度保障。

(三)加强督查指导力度,严监管确保整改实效

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定期到市场对占道经营、环境脏乱差、不诚信经营等问题进行规范引导,督促各市场经营主体文明经营、诚信经营。对食品经营单位和集贸市场开展专项整治工作,重新布局市场内区域设置,取消原临时地摊摊位,重新统一规划设立固定临租摊位,既方便了零散菜农、果农摆卖,又规范了市场经营秩序。同时加强农产品的快筛快检工作,因势利导加强对无证经营的劝导教育,依法依规取缔无证无照经营食品行为,提高食品经营单位的持证率,大大改善市场经营环境。

二、主要存在问题

(一)硬件设施有待更新

乡镇人民市场建于20世纪80年代,市场硬件设施相对陈旧老化,市场路面存在一定程度破损。配套基础设施较不完善,排污排水设施不畅通,对卫生整治工作形成阻力。市场周边无规范停车区域,非机动车停放不规范,内设摊贩多,周边居民密集,人流量大,对农贸市场有序管理形成压力。市场主体经营摊位区域划分不够清晰合理,临时占道经营现象偶有发生。

(二)卫生整治有待提升

对照打造规范有序市场的标准,环境卫生方面仍存在多处短板。部分市场经营主体卫生责任意识较为淡薄,排查中发现市场内排水沟内积存烂菜叶、鱼杂和垃圾未及时清理,垃圾转运不及时不彻底,部分商贩摊主未正确佩戴口罩,部分经营区域划线不清晰等多处问题。

(三)监督管理有待加强

农贸市场管理人员沿用粗放型管理办法,在落实市场卫生保洁制度、规范经营制度方面存在偏差。市场保洁人员专业素养不高,对保洁清洁工作标准认识不到位。促使市场运营规范、有序的常态化、长效化监管机制存在缺口,常常是发现问题了再整改,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环节做得还不够。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集中力量整治环境卫生,在净化美化上下功夫

针对农贸市场环境卫生存在的突出问题建立问题清单,明确整改时限和整改路径,责任到人逐项抓好整改落实。督促农贸市场内及周边沿街商户,切实遵守好、履行好、落实好环境卫生“门前三包”责任制管理规定。定期修缮硬件设施,劝导商户将柜台货品摆放整齐,加强对保洁工作的督促指导。街道相关职能部门加强下沉督导检查,坚决防止类似问题反弹,确保农贸市场干净整洁、卫生良好、道路通畅。

(二)逐步建立完善管理制度,向规范标准对标对表

制定落实清扫保洁制度,加强市场周边、公共卫生间保洁工作,实现垃圾即产即清、日产日清。督促市场开办者细化、深化、优化市场管理的各项制度,逐步实现日常管理规范化、精细化、标准化。督促活禽交易市场开办者、活禽销售者严格落实“一日一清洁消毒、一周一大扫除、一月一休市、当日活禽零存栏”制度。

(三)严格规范市场经营秩序,营造安心放心消费环境

进一步规范市场销售区域布局,指导已取得执照的经营户亮证亮照经营,提升商户“门面”形象。提高市场经营准入门槛,加大对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查处力度,督促商户采购货品时查验供货单位资质、商品质量,保障市场内销售的商品质量过关、安全可靠。加大对文明诚信经营行为的宣传引导力度,鼓励市场配备公平秤,杜绝哄抬物价、以次充好、强买强卖等不合法经营行为。

农贸市场经营管理制度篇6

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二、开展全面清查,查处违法违规经营行为

6月2日至6月3日,市工商局市场科分别会同江阳区工商局、龙马潭区工商局,对我市城区主要超市、商场和农贸市场、农村市场对“限塑令”的贯彻执行情况进行检查。检查组来到百子图农贸市场一水果经营户摊前,见该经营户还在大量无偿使用塑料购物袋,江阳区工商局副局长雄开刚立即上前耐心作好解释,向经营户讲清楚有偿使用塑料购物袋,是为了引导公众减少使用和循环利用塑料购物袋,减少塑料购物袋使用总量,遏制“白色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在龙马潭区王氏商场,工商干部要求广大经营户:一是商品零售场所不得销售、使用不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塑料购物袋;二是规定商品零售场所应当依据本办法向消费者有偿提供塑料购物袋;三是商品零售场所应当对塑料购物袋明码标价,在销售凭证上单独列示消费者购买塑料购物袋的数量和单价和款项,不得不按标示价格销售或变相无偿提供塑料购物袋,应当建立塑料购物袋购销台账制度备查。在红星农贸市场,百子图农贸市场、泰安镇广大经营户、消费者都在大量无偿提供和使用塑料购物袋。

从检查情况看,汇通、佳惠等超市对“限塑令”贯彻执行好,将有偿使用塑料购物袋的有关规定和塑料购物袋的价格都张贴在超市的显要处,塑料购物袋价格有0.20元/个、0.40元/个、1.50元/个不等。而商店、农贸市场、农村市场等场所对“限塑令”贯彻执行相当差。塑料购物袋的有偿使用涉及到人们购物习惯的改变,要改变消费者这一习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通过不断对经营户、消费者宣传、教育,对无偿提供塑料购物袋的商家、经营户进行查处,全面制定配套措施,培养公众“循环利用”塑料购物袋的观念,才能有力地保证“遏制‘白色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目标得以真正实现。

全年检查共出动执法人员2467人次,检查农贸市场262个,检查经营户8390户,查处不合格塑料袋3.14万个,主要检查经营者是否停止使用超薄塑料购物袋等。在检查中发现,由于市民早已习惯了“两手空空”上商场,心安理得享受免费塑料购物袋带来的方便,已经对塑料购物袋产生了依赖症这种现状,目前没有更好的、更方便的袋子(篮子)替代塑料袋,因此“限塑令”不能很好地在农贸市场中贯彻执行。

三、强化日常管理、构建长效管理机制

将“限塑”工作纳入日常化、规范化管理工作之中。将集贸(农贸)市场以及销售门店提供、使用塑料购物袋的情况作为监督检查重点,对提供、使用超薄塑料购物袋的违法经营者,依据《产品质量法》等法律法规规定进行处罚。对销售未加贴(印)合格塑料购物袋产品标志的塑料购物袋的经营者,依据《产品质量法》、《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有关规定依法处罚,对集贸市场内销售使用不合格塑料购物袋行为,坚决按照《商品零售场所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办法》等有关规定对经营者和市场开办者进行查处。进一步落实农贸市场开办单位为市场限塑第一责任人,建立市场内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管理制度,承担起督促检查场内商户严格执行国家有关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规定的管理责任。同时建立农贸市场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情况的日常巡查监管制度,及时纠正和查处违规行为。

四、存在的问题

1、塑料袋销售商仍然还在销售超薄塑料购物袋,集贸(农贸)市场符合规定的环保塑料袋销售户极少;

2、我市集贸(农贸)市场的蔬菜、水果、鲜肉、卤制品、干鲜等经营户都仍然还在免费提供超薄塑料购物袋;

3、部分经营户特别是农贸市场经营户对“限塑令”抵着情绪很大;

农贸市场经营管理制度篇7

完善现有农贸市场规划布局。统筹考虑中心城区(包括海昌、硖石、海洲、马桥等四个街道行政区域范围)人口分布、人口结构、城乡商业网点规划等因素,结合城市有机更新,调整完善《市中心城区农贸市场布点规划(-2020)》,新增两个建设点:一是城南区块点(文宗南路东侧、东长新村点南侧),满足居民新聚集点配套需要;二是西山路区块,对西山路临时设摊区现有设施进行改造,完善硬件,具备正规农贸市场条件设施,分流市区部分临时设摊区经营户。今后中心城区新建、改造农贸市场须符合规划要求。各镇、开发区(景区)根据实际需要,科学编制本区域农贸市场布点规划,确保农贸市场建设有序推进。

做好现有农贸市场改造提升。根据省政府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工作目标任务,全市在2013年全面完成改造提升任务。目前尚未实施改造提升的责任单位,须将该项工作作为2013年度重点工作予以落实。海昌街道硖东菜场、盐官镇丰兴农贸市场、市区南苑农贸市场、袁花镇袁花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工作需在2013年度完成。周王庙镇周王庙农贸市场改造提升要加强督促指导。农贸市场改造应对照省文明示范农贸市场标准实施,注重完善停车场、停车位等市场配套功能。

规范便民交易点。对具有固定经营场所、硬件设施基本符合农贸市场标准,但因土地、规划等原因而无法办理市场名称登记的农副产品交易场所(俗称无证农贸市场或便民交易点,大多由集体经济组织投资建设),相关职能部门应制定可行性方案,通过简化或补办手续,妥善开展市场名称登记,逐步纳入规范管理。

建立完善“菜篮子”工程蔬菜基地与市场产供销对接机制。强化农贸市场与蔬菜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间的直销对接,有效降低流通成本。2013年新增蔬菜基地面积500亩,并进一步优化农贸市场内蔬菜基地直销点建设。鼓励业态创新,推进有条件的农贸市场实行“农改超”;探索大型商业超市直供直销、连锁配送、净菜销售模式。

强化农贸市场食品安全监管。进一步健全农贸市场食品安全监管责任体系,探索肉类等重要商品品牌化经营,完善上市商品可追溯机制,落实市场准入制度,实现农副产品全索证、全备案。加快农贸市场检测点建设,拓展检测项目、提高检测频率,提升检测水平,农产品批发市场和50个经营户以上农贸市场全部设立检测点。建立电子监管网络,完善信息公示和价格预警。强化不合格食品后续处理,注重源头监管,加强部门协作,加大食品大要案查处力度,形成政府部门监管、市场举办者管理、经营户自律的良性机制。

扎实开展“文明示范农贸市场”创建活动。结合“六城联创”工作,认真落实省政府创建“文明示范农贸市场”要求,力争每年成功创建1至2家省级“文明示范农贸市场”,进一步提升农贸市场管理服务水平。

完善农贸市场摊位租赁费收费行为,平抑市场物价。发挥国有农贸市场示范带动作用,国有农贸市场按年度摊位费总额的5%、集体农贸市场按年度摊位费总额的3%,设立文明诚信经营奖励基金,对符合条件的经营户进行评比并进行奖励。实行摊位租赁费最高限额,确保摊位费维持在可控水平。以市场为单位,以满员市场前三年招标最高年份的总金额为最高限额,超过部分50%充入文明诚信经营奖励资金,其余50%作为市场发展资金。

政策保障

新建农贸市场。由国资或集体经济组织投资新建农贸市场的,可通过行政划拨、协议出让、集体使用、租赁等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加大财政补助力度,对新建标准化农贸市场,验收合格、办理市场名称登记后,由市财政给予实际投资额(不包括土地成本,仅限农贸市场部分)10%最高不超过200万元的财政补助。落实减免规费政策,建设农贸市场按照社会公益基础设施规定,享受税收、建设、用水用电等相关扶持政策。大管网配套费等建设工程规费减半收取或全免,农贸市场水、电费用按居民用性质收取。

创建“文明示范农贸市场”、“星级文明规范农贸市场”。经星级市场考评合格,由市财政给予五星级50万元、四星级30万元、三星级20万元、二星级10万元、一星级5万元的财政奖励。由低星级评定高星级的,实行补差奖励。星级农贸市场复评合格(三年一复评),按上述标准减半奖励。经省考评组认定为“省文明示范农贸市场”,一次性给予15万元财政奖励。

工作要求

提高思想认识。农贸市场建设系民生大计,也是一项经济工作,关乎食品安全,关乎社会稳定。各镇(街道)、开发区及相关部门要切实提高做好农贸市场建设管理工作的责任心和紧迫性,将其作为城市工程的根本性工作和为民办实事的重点工作予以推进。

完善组织机构。建立全市农贸市场建设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全市农贸市场建设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工商局局长任副组长,市委宣传部、市发改局、市经信局、市公安局、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市住建局、市消防大队、市农经局、市卫生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工商局、市质监局、市环保局、市城管执法局、市商务局、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市供销总社等部门和各镇街道分管领导为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工商局。

农贸市场经营管理制度篇8

一、工作目标

对农贸市场和农贸市场进行升级改造,切实解决农贸市场设施老化、环境脏、乱、差等问题,实现场内场外环境同步改善、硬件设施和软件管理同步提升,逐步建立设施完善、环境舒适、管理规范农贸市场,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升级改造任务

(一)基础设施改造

1、对破损地面对破损的地面进行修补;

2、对操作台进行改造;

3、对垃圾处理设施进行改造,各市场内分段配备垃圾桶20个,增设集中统一封闭的垃圾点1个;

4、规范设置市场内的标识标牌、店招店牌、信息公示栏、文明宣传标识、标语,对市场内破损的制度宣传栏、标识牌进行更换,并在市场的醒目位置以公示牌的形式公示以下制度:市场食品安全制度、市场食品退市制度、市场准入管理制度、市场食品安全质量责任制度、市场活禽摊区管理制度、市场购销台账建立制度、市场环境卫生制度、市场水电火使用制度、市场计量管理制度、市场进货检查验收制度、市场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市场文明经商公约;

5、对供排水设施及排水管道进行改造,确保排水畅通;

6、对供电设施进行改造。铺设管线,禁止经营者私拉乱接电线;

7、统一制作分区标识牌,统一制作各店面字号标牌、店招店牌,达到样式、颜色、大小一致;

8、加强“防四害”工作,配备防鼠、防蚊、防蝇、防蟑设施和药物,定期对市场及周边进行消毒;

9、对消防设施进行改造,加强消防人员知识培训,配备灭火器材。

(二)入市商品管理

入场商品进货管理。场内经营者应当向供货商索取产品的来源地证明、质量认证证书或商品检验检测合格证;对劣质商品的清退,场内经营的商品无过期、变质、未经检疫肉和其他不符合食品安全卫生要求的肉类及制品。

(三)经营行为管理

合理设置交易区域,实行分区经营,严格分区管理,规范市场商品摆放,做到各类商品陈列有序,完善商品进货查验、劣品退市、质量承诺、检验检疫、分类监管、索证索票、食品安全、卫生监督等方面的制度,同时市场管理者要建立服务台账、顾客投诉处理台账、食品从业人员健康检查登记台账等。

三、工作步骤

1、宣传启动阶段(2015年3月1日—3月25日)

工商所要做好宣传动员工作,确保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工作顺利开展。

2、升级改造阶段(2015年3月25日—2015年9月10日)按照工作任务的要求对农贸市场进行升级改造;

3、市场秩序提升阶段(2015年9月11日—2015年9月25日)加强对市场的经营行为、经营商品、市场卫生的管理,建立健伍各项规章制度;

4、总结验收阶段(2015年9月26日—2015年9月30日)对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内容进行汇总上报。

四、工作保障

为确保农贸市场和南门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工作顺利有序开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场股,负责城区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工作的安排部署、指挥协调、进度汇总、资料上报等工作。

五、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农贸市场升级改造是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和放心消费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务必要提高认识、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确保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工作顺利进行。

农贸市场经营管理制度篇9

关键词:市场开发服务中心调查

一、我市乡镇集贸市场的基本情况

我中心共下属白龙桥市场、汤溪市场、罗埠市场等8个乡镇集贸市场,专业市场和综合市场的比例为2:6,所有市场都处于乡镇中心地段,其中白龙桥市场是婺城新区政府所在地,孝顺市场和汤溪市场分别列入金义都新区和金西开发区的重要市场。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乡镇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推进,乡镇市场异军突起。近年来市场从业人员、成交量、成交金额、上交税收都呈不断上升形势。截至2011年年底,我中心下属的乡镇集贸市场共有从业人员2300余人,成交金额23亿元。

二、存在问题

1.布局滞后、设施简陋、市场硬件需改造

由于乡镇集贸市场大多建设已久,虽已进行了不同层面的改造,但是市场设施还是相对简陋,结构单一、功能不全、设计不合理。市场仓储、停车、水电、消防等配套设不完善,温控除尘、保洁保鲜等设备不齐全,因此市场卫生环境问题突出,食品安全、消防安全另人堪忧。无论是市场的硬件设施还是市场内部功能部局,整体都还处于低层次建设水平,“气味重、污水流、夏天如蒸笼、冬季似冰窟”的状况未得到根本性转变。

2.有特色的专业市化农贸市场不多,辐射能力较弱。

我中心所属的乡镇集贸市场中除了木材市场和牲畜市场为专业市场外,其他都是农贸市场,农贸市场和专业化市场的比例为6:2。且农贸市场又都为综合性的低层次的农副产品和日杂市场,市场特色不强,辐射能力较弱。然而在市场竞争中,特色、专业化是提高竞争力和吸引力的主要手段,农贸市场的建设需要特色化,需要专业化。唯有专业化特色化才能推动农村的专业化生产、商品化经营,深化农村区域经济和社会生产的分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带动区域经济大众化。因此我市的乡镇集贸市场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区域经济的增长难以起到显著的带动和引导作用。

3.存在监管难题

(1)市场布面广,战线长,管理难度大

中心下属的乡镇市场涉及8个乡镇,星罗其布;最远的距离城区40公里,涉及面广,战线拉得长,致使管理机动性不高,管理时效性不强,管理起来往往感到鞭长莫及、力不从心。

(2)食品安全是难点,场外经营屡禁不止、服务体系不完善。

乡镇农贸市场上市商品质量管理是难中之难,三无产品、残次商品难以绝迹;场外经营屡禁不止,且大都是无照经营户,严重影响了场内经营户的正常营业。且市场没有先进的检测设备、没有通畅的价值变动和商品供求变化的传递、公示系统,市场信息化建设先天不足,服务体系不完善。

(3)土政策的阻碍干扰。一些集镇的村委看到我中心所办集镇市场的欣欣向荣,市场产出的经济效益可观,心生艳羡,采取不正当竟争的办法在村里办无照市场,擅自出台与国家法律相违背,与市场竞争背道而驰的诸如免租金、免规费、甚至进场交易还给补贴的“土政策”,干扰正常合法市场的交易秩序。如此恶性竞争不仅不能建场兴市,反而致使当地市场信用度缺失,最终影响到经营户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4)管理队伍人才缺乏

由于乡镇市场的地理位置,城乡差别、风俗习惯影响,乡镇市场的管理人员大都由本地老百姓担任。管理队伍年龄结构偏大、文化水平不高,老经验、土办法的传统管理模式依旧盛行。管理方法创新严重匮乏,创新之举举步为艰。市场的管理水平提重落后于市场硬件的提升速度。

4.经营者素质较低,跨越式发展受制约

乡镇集贸市场经营户普遍来自周边农村,素质不高,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意识淡漠,对作为市场主体对象所应承担的自责已任认识不足。且场内经营方式单一,多是小规模小本经营,片面追求既得利益,经营户与管理者、经营户与消费者、经营户之间矛盾时有发生。如此下去不利于文明经商、诚信服务的市场氛围形成,也给整个市场的繁荣发展增加了无形的阻力和巨大的社会成本,市场跨越式发展受到制约。

三、乡镇集贸市场建设的重要意义

乡镇集贸市场是一个集镇的窗口形象,它与其它商品市场一样作为生产者与经销商乃至最终消费者之间的纽带,作为乡镇居民的“菜篮子”供应的主要场所和农产品流通的主要渠道,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不仅具有一定的社会性,更具有很强的公益性。与其他商业型态来比,其社会价值取向更能代表政府形象。因此,乡镇集贸市场建设不仅可以加快一个集镇经济发展速度,增强经济发展潜力,也是推进集镇化建设步伐,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扩大“再就业”的有效途径。

1、乡镇集贸市场建设有利于推进集镇化进程。乡镇集贸市场的建设与小城镇发展密不可分。集镇是区域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是人流、商品流、信息流的集散地,而乡镇集贸市场又是集镇的中心区块,因此集贸市场的繁荣兴旺拉动集镇化建设的进程,促进区域经济向集镇的最大集聚,带动相关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发展,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和提升,提高人口规模和经济实力。

2、乡镇集贸建设有利于构建农村食品安全网络,提升集镇品位。加强乡镇集贸市场的建设,有效改观乡镇集贸市场“脏、乱、差”的场容场貌,提升集镇品位;加强乡镇集贸市场管理,建立农残检测体系、建立商品出入购销台账、建立食品流通安全体系,提高老百姓生活质量。

3、乡镇集贸市场建设有利于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由于长期以来的历史原因,农村人口普遍素质不高,小农意识根深蒂固。进场经营的经营户又大多属于周边乡村相对头脑活络的农民,因此乡镇集贸市场建设,有助于提高管理者和经营者的整体素质,创造良好的交易环境,引入先进的管理经营理念,用环境和制度去约束人,去提升人,去带动人,激发和提高他们的商品意识、竞争意识,培养一批农村能人,并以他们的示范效应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4、乡镇集贸市场建设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乡镇集贸市场不仅是卖菜买菜的买卖场所,它还有信息流、情绪流、有传播功能、有对政府的评价功能,还具有维护消费秩序、实现消费指引等功能。据统计,我中心下属乡镇市场经营的许多经营户大都为村上的小干部、党员。因此加强对集贸市场的管理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四、加强乡镇集贸市场建设的建议办法

1、建立健全法律体系

解决乡镇集贸市场存在的问题,根源在于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律制度,让乡镇集贸市场的发展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以法律形式明确农村集贸市场的性质地位、功能作用、管理体系、法律责任。通过立法稳定政策。实施规范化、法制化管理。

2、科学规划、提档升级

乡镇集贸市场是乡镇居民菜篮子供应的重要集聚地,对乡镇集贸市场的改造提升要站在“服务三农、发展集镇”的战略高度,在满足功能使用和投资许可的基础下,既要立足于购物方便、环境整洁、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实用性又要具有满足市场现代化、市场信息化的前瞻性还要结合城镇和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发展水平、商业传统的匹配性。

3、加强整治,长效管理

(1)建立场长负责制,对市场实施绩效管理。

通过双向竞聘,竞争上岗,选拔一批作风正派、能力强的市场管理员担任市场场长,建立场长负责制,建立目标、监督、考评为一体的绩效考核制度,将绩效考核与场长的岗位津贴直接挂勾。实现了市场管理重点从“事后监督”到“事前预防”转变;管理理念从“管理”到“管理+服务”转变;管理方式从“头痛医头脚头医脚”到“综合全局治理”转变。实施长效监管。

(2)签订合同,对经营户实施契约式管理

通过与经营户签订《商位租赁合同》、《消防安全责任书》、《食品安全契约书》、《诚信经营协议书》等规范的合同文本,实现对经营户的契约式管理。将经营行为、经营风险、经营责任细化成契约化条款,通过法建规范约束,道德标准指引,最终实现合法、诚信、文明经营。

农贸市场经营管理制度篇10

一、新北区镇(街道)政府投资农贸市场基本情况

目前,全区各镇(街道)投资的农贸市场共20家(春江8家、孟河3家、薛家2家、西夏墅2家、河海2家,新桥、罗溪、龙虎塘各1家),总面积83119.20m2,产权均属镇(街道)集体所有。其中有5家农贸市场属私人或企业承包经营,另外15家农贸市场为各镇、街道下属城镇管理办公室自主经营,负责农贸市场财政财务、食品安全及环境卫生等监管工作。各农贸市场均实行公司化运作,由镇政府或街道办事处成立农贸市场有限公司,具体负责农贸市场日常运转。农贸市场作为独立的企业法人,将财务收支均纳入各行政主管部门由镇、街道财政收付中心集中核算。在财政预算管理上,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全额拨款模式,市场所有收费全部上交财政,运转经费通过编制部门预算全额保障,如春江镇各农贸市场;二是差额拨款模式,市场收费不上交财政,收不抵支时由财政拨付。

二、职务犯罪情况及特点

目前我院已查办农贸市场财务管理层面的职务犯罪案件2件3人,分别是万某、许某涉嫌贪污、挪用公款案和田某贪污案。

2008年至2011年,万某、许某分别利用担任本市新北区龙虎塘街道集镇办副主任、市场管理委员会负责人和街道市场管理委员会收费员的职务之便,用自购“三联单”收取盘龙苑综合市场部分经营户缴纳的摊位费,并私自截留该款作为“小金库”。2011年11月9日前后,该二人在调离市场管理委员会、办理离职交接手续时,合谋隐瞒“小金库”及存在余款的事实,共同侵吞“小金库”余款人民币88900元。2008年,二人还利用上述职务之便,合谋或私自将收取的盘龙苑综合市场经营户缴纳的保证金、摊位费共计人民币27万元挪用给他人用于营利活动。

2010年1月至2011年9月,田某利用担任春江镇城管办结报员,负责领用、发放定额发票,并收取、结报春江镇城管办下属各菜市场、城管、环卫的房租、垃圾处理费等收费款项的职务之便,采取收不入账的手段,侵吞公款共计现金人民币235000元。

这两起案件共同点在于:一是犯罪主体类似。田某系春江镇城管办公室的结报员,其职责是将各农贸市场经营会交纳的租金及各种规费结交到乡镇财政部门。万某在担任龙虎塘街道市场管理委员会负责人时,负责将菜场收费员征收的管理费结报上缴至街道财政,许某则是收费员。三人均是乡镇街道工作人员,并且直接或者间接接触农贸市场费用的收缴工作。二是作案方式类似。田某将本应交给经营户的手填发票记账联,改头换面作为上交小额收费款项的入账依据,用于领取定额发票并发放给市场收费员,再利用自己统一结报定额发票款的职务便利,收回票款,中饱私囊。万某、许某二人则是违反规定,购买三联单据,用于收取摊位费以及私自决定收取保证金,以此手段截留部分摊位费,建立“小金库”以供部门内几人挥霍,并把收取的保证金借给他人用于经营活动,三人的犯罪行为均具有欺上瞒下、利用制度漏洞的特性。三是犯罪行为有持续性、数额大、次数多。三人的犯罪行为是长期的有预谋的。农贸市场的费用收缴工作长期由固定工作人员担任,在缺乏监督的情况下,违法犯罪也不易被察觉,因此三人多次犯罪、长期犯罪,犯罪数额均在十万元以上。

三、农贸市场财务管理领域职务犯罪频发的原因

1.财务管理制度不严。近年来,农贸市场的建设速度越来越快,相应的财务正规化管理却跟不上。政府财政部门、农贸市场收费员、农贸市场三者之间在收缴规费的流程上缺乏统一规范性的操作,特别是收费人员未及时向经营户提供正规发票、结报人员未在规定时间内及时结报、公款现金与个人现金混合保管、未在结报时提供每笔收入的详细证明资料等。已有的管制制度也未得到有力执行,例如在田某案件中,乡镇财务部门在定额票据的领用过程中,未严格遵循“先领票使用,再收费销号”的财务制度,导致田某将经营户租金入账后,再将收据联以定额发票款的名义用于领票收费。

2.行政管理监督不力。从区级层面上来说,对农贸市场没有明确行业主管部门。从基层层面上来说,基层政府在考核市场管理部门时,均只考核每年各种收费的总数,对临时摊位、垃圾处理费等弹性较大的收费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给贪腐留下了可操作的空间。基层政府对基层组织人员监督不严,对于可能存在的问题没有及早发现,造成职务犯罪发生。基层政府管理的不透明也导致的案件的发生。在万某、许某案件中,由于街道未公示相应的缴费项目,导致市场管理部门私自向每个经营户都收取了金额不等的保证金,万某、许某将收取的巨额保证金长期私人存放或挪用,街道和经营户均毫不知情。

3.相关人员法律意识不强。犯罪嫌疑人普遍存在“拿点用点没有啥”的法盲心理,“不会那么巧就抓住我”的侥幸心理和“我出力最多,应该拿点”的补偿心理,不知道哪些行为是违法,哪些行为是犯罪。而作为相对人的市场经营户,对于法律法规也知之甚少,并不了解其有知悉各种收费项目、标准以及获取乡镇财政部门出具的正规收据的权利。在上述案件中,田某偷梁换柱,出具给经营户的发票上与实际收费项目不一致,并且提供复印件。万某、许某则干脆私设收费项目,出具给经营户的是自购三联单据。市场经营户由于对乡镇财政收费项目及操作程序不甚了解,加之权利保护意识不强,对缴费之后获取的单据根本不做辨别。

四、预防农贸市场财务管理领域职务犯罪的几点思考

对涉及农贸市场资金管理的腐败问题必须坚持打击与预防相结合的方针,笔者就预防方面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立足全区,尽快明确行业主管部门。

农贸市场是“菜篮子”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牵涉到规划布局、基建改造、环境管理、食品安全等方方面面。在市级层面,市商务局作为农贸市场行业主管部门,其下设的市场体系建设处具体负责农贸市场管理的牵头协调、指导监督工作。周边辖市区均明确了农贸市场的行业主管部门,或设在商务局,或设在经信委,负责农贸市场管理的牵头协调工作。我区没有明确行业主管部门,建议进一步理顺农贸市场行政管理体系,明确牵头单位,形成农贸市场的有效监管和行业指导的工作合力。各镇、街道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监管”的原则,进行属地管理,提升市场管理水平。

2.立足落实,尽快出台财务管理全套制度。

建议尽快出台财务管理的全套制度流程,严格按照财务规范出具收据,乡镇财政部门在审核收据时,不仅要审核数额是否正确,还要审核收据上所列项目是否属实,杜绝一票两用、收不入账、私自收费等行为。收缴规费要及时存入专用账户,不得将收取的规费存入私人账户,及时依法制定农贸市场规费收缴的操作规范及流程,合理分工,明确责任。

3.立足监管,尽快完善内部外部制约机制。

首先,要完善规费收缴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乡镇财政部门工作人员在审核缴款情况时,发现有问题要及时调查,认真审核收据的内容的真实性。其次,纪检监察、审计部门加强对对规费收缴情况进行监督检查。采取定期或者不定期对规费收缴情况进行专项审计或检查,发现问题及时予以通报处理,涉嫌犯罪的及时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再次,加强外部监督,推进公开透明收费。乡镇财政部门指导规范收缴部门将每年规费收缴的项目、收费标准、需出具的票据形式以及全年收缴情况及时予以公布。在各农贸市场设置专门宣传版面,让市场经营户遇到违反规定收取规费的可以及时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