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风险管控工作培训十篇风险管控工作培训十篇

风险管控工作培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38:59

风险管控工作培训篇1

关键词:铁路运输;安全;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3-00-02

安全是铁路运输的生产永恒的主题,当前按照铁路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的要求,各级组织在安全生产过程中,突出了安全风险管理,强化了过程控制,把铁路安全这一系统工程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了安全理念,强化了安全意识,优化了安全工作思路。安全风险管理是一项重要的安全工作管理举措,使安全管理的手段更加切合实际,更加科学和富有针对性,坚实了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的基础。

一、多角度认识和推进安全风险管理

1.做好安全风险管理的宣传教育。安全管理作为保障铁路运输安全的一项重要的管理手段,来不得半点马虎、松懈和麻痹,如果说基层单位在安全管理的过程中出现漏洞,事故隐患就将有所抬头,甚至就会发生。这就要求广大干部职工都必须牢固树立“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安全理念,创新安全管理模式,在实际作业中严格按照各项规章制度办事,落实作业标准,努力实现“要好”向“我要干好”的方向转变,形成至上而下都把安全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上来对待,上下同心,遵章守纪,确保安全生产的新局面。

2.做好安全风险管理的隐患排查和问题整改。铁路运输系统都要把“风险管理过程控制”当做安全生产的重要任务,逐级建立健全“安全风险管理”的制度和措施,广大干部职工要加强学习,熟知、掌握好本单位的风险点、风险因素和控制措施,只有这样,强化安全风险管理才能落到实处。抓好安全风险管理,各单位要从源头上深挖风险因素的隐患,从过程控制中卡控好每一个作业环节和风险因素。对过去安全生产中出现的问题要进行分类,进行细致的排查和梳理,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认真分析并制定针对性的整改、防范、卡控措施,以“风险管理过程控制”为主要切入点,加强对风险要素的控制,把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控制在安全管理的范围之内。

3.从纵向角度落实安全风险管理要求。所谓从纵向角度开展,就是管理机构按照从上而下的机构设置来把握安全风险管理工作。首先,基层单位要坚定不移的按照上级组织的有关安全风险管理的工作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和措施。其次,加强对“风险管理过程控制”。要严格按照各项规章制度的规定和要求,结合自身的实际,严格落实作业标准和作业程序,加强对现场作业中的风险因素的卡控。

4.从横向角度进行安全风险管理。所谓从横向角度开展,就是从管理人员到现场作业人员全员把握好“风险管理过程控制”。基层单位广大干部职工要认真贯彻落实好盛部长提出的“三点共识”和“三个重中之重”的安全要求,不断增强安全意识,全体职工要从思想上不断提高认识,认真落实作业标准,落实自控、互控、他控的“三控”要求,把风险因素控制在作业安全的范围内,减少风险因素对安全生产的干扰。各级管理人员要加大对现场“风险点”的检查力度,上车看车,下车看站,加强作业全过程的监督检查。同时对问题较严重的部门、处所和环节的管理人员及责任人员进行考核,帮促进行整改。工作要具体到全体干部职工,各级管理者对关键环节、关键区域、关键时段等的作业要加强管理,必要时候亲自上岗把关,严格按照作业标准进行作业。

二、把握安全风险管理的重点

1.增强广大干部职工的责任心。由于铁路运输行业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广大干部职工必须从思想上将安全放在首位,不断强化安全意识,尽心尽力地去完成自己的工作。各单位在日常工作中始终不渝地大力开展安全风险意识教育,将开展安全风险过程控制工作的理念、目的和意义灌输到每一名干部职工的心中,使广大干部职工做到恪尽职守,切实提高安全责任心,将安全理念装进心中。同时结合分公司实际,认真开展以“严管厚爱”为主题的安全生产的教育,不断通过多种形式和手段,来进一步增强广大干部职工的责任心。

2.加强安全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安全生产来不得半点疏忽大意,不能有任何纰漏。7·23动车事故的教训告诉我们,要不断加强安全管理,把风险管理过程控制作为一个重要的环节抓好,只有这样,才能将安全风险因素和发生事故的概率降到最低点,才能牢牢抓住安全生产的主动权,切实保证铁路运输生产的长治久安,让人民满意,让国家放心。要本着高标准、严要求、安全问题不过夜的精神,做好本职工作,确保国家的安全稳定。

三、实施科学培训,夯实安全风险管理基础

加强职工“安全风险管理”知识培训至关重要。因此要:通过培训实现全体职工牢固树立安全风险防范意识,根植于职工思想深处;通过培训实现全体职工充分认识本职岗位存在的各种安全风险,以及可能引发的各类事故;通过培训实现全体职工提高安全风险的识别、研判、控制、应急处置能力及其自觉性、主动性;通过培训实现全体职工认真落实“作业标准化、管理规范化”要求,确保铁路运输安全稳定有序。

1.注重“安全第一,教育先导”的原则。要把“安全风险管理”知识培训放在职工培训的首要位置,讲清违章违纪行为给行车安全带来的风险和危害,与职工算“政治账”、“经济账”,教育职工时刻牢记安全是铁路工作的生命线,是铁路和个人的“饭碗工程”,把安全风险意识根植于全体职工的思想深处,落实到职工岗位作业的全过程。

2.注重“突出重点、解决关键”的原则。“安全风险管理”知识培训要针对班组长和作业人员两个层面,重点围绕:“如何洞察风险、如何预见风险、如何消除风险”,突出相关岗位安全风险防范的培训。其中对班组长要侧重解决其在安全风险识别、研判、控制方法和应急处置组织方面存在的关键问题;对作业层人员要侧重解决其在安全风险防控措施落实、执行标准化作业和应急处置方法掌握方面存在的关键问题。

3.注重“按需施教、注重能力”的原则。“安全风险管理”知识培训要紧紧围绕各岗位安全生产实际,针对不同岗位、不同工种、不同层次人员的工作特点和培训需求,有区别、有重点地采取有效方式开展入脑入心的教育培训活动,做到按需施教、分类培训。培训中必须注重职工实际能力的提高,切实做到在安全风险面前会识别、会研判、会处理。

4.注重“深入持久、反复培训”的原则。要把“安全风险管理”知识培训贯穿于所有职工培训活动之中,确立终身培训的观念,定期和及时地反复组织专题培训,做到“警钟长鸣”,不断巩固和提高职工安全生产的责任意识,让职工始终明确掌握本岗位安全风险项点、防控措施和应急处置技能。

5.注重“有机融合、注重实用”的原则。推行“安全风险管理”知识培训必须与现有职工安全教育有机结合。在坚持长期以来行之有效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教育、安全生产技术技能培训的基础上,使全体职工明确“安全风险管理”知识与现有安全教育知识的关系,注重针对性,不能与现有安全教育相割裂,不得另起炉灶、脱离实际,避免形式化、复杂化和教条化。

6.注重“因材施教,区别施教”的原则。要以各单位运输生产一线职工为主体,实训提高标准化作业能力;要以与运输安全关联密切的岗位人员为重点,实训提高安全风险防范能力;要突出新职、转岗、晋升等岗位变化人员的岗前补强性培训,实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要注重加强班组长人员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培训,实训提高安全风险实施和组织能力。

四、结合实际,培以致用

1.实行普及性培训。主要是让职工掌握“安全风险管理”知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管理流程、事故树分析、风险防范和控制流程等相关理论知识。包括要抓好铁道部《关于推行铁路安全风险管理的指导意见》和各业务系统制定的《安全风险管理实施办法》的贯彻落实培训,提高全体职工安全生产意识和岗位责任意识。

2.实行应用性培训。主要是抓好各单位制定的《安全风险管理实施细则》,《安全风险控制表》、《安全风险控制卡》中相关安全风险项点和防控措施及“安全风险数据库”相关内容的培训工作。要做到“安全风险管理”知识培训与职工岗位工作实际有机结合起来,灌输“预防为主、关口前移”的理念,对班组长人员要强化安全风险识别、研判、控制和管理知识的培训,掌握风险起源,明确风险等级,提高实施“安全风险管理”的责任意识、组织能力和防控措施落实质量;对作业层人员要强化本岗位相关的安全风险项点识别、防控措施掌握和作业标准、应急处置方法的培训。

3.实行标准化作业培训。主要是做到经过培训使职工熟练掌握岗位作业标准,人身安全、作业安全、消防安全、事故处理安全等相关规章制度要“牢记于心”,加强基本规章的学习与培训,侧重于业务素质和作业标准方面的“补强短板”;要扎实推进安全生产“立标、学标、对标、达标”,使职工真正做到立足本岗、“严守于行”,要认真落实“作业标准化”要求,不断强化训练“执标习惯”,最大限度减少职工作业脱标行为,有效“纠正陋习”。

4.实行应急处置培训。要做到定期化、常态化地开展应急处置模拟演练活动,把应急处置培训作为“安全风险管理”的常态工作,作为职工技术业务的本能。通过反复演练,使职工对相关应急预案、非正常应急处置和故障处理的有关流程“牢记于心”;要在演练中找问题,针对问题抓好补强培训,保证职工应急处置能力始终达到“流程掌握准、规章依据准、用语使用准、环节操作准”的“四准”要求。

5.实行新安全知识培训。在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规章、新工艺之前,必须认真抓好对作业人员新的操作规程和安全知识培训,保证相关岗位人员做到理论知识理解透彻、牢固掌握,实作技能操作熟练、流程准确。并要做好“四新”知识投入后人员掌握情况的跟踪指导,及时做好补强培训。

风险管控工作培训篇2

**年,风险管理部将继续发挥保障、服务、风险管控职能,打好“组合拳”,努力推进全行**业务健康有序发展,为**管理工作全面提升继续努力。

现将**年的工作总结和**年工作计划汇报如下:

**年工作总结

一、人员合理配置,确保营业机构业务正常运行

**主管是营业机构业务**的现场组织者,是重要业务的授权和审批者,是**风险的事中控制者,种种职责都说明**主管在营业机构的重要性,所以做好**主管理的尤为重要。**年风险管理部制定了**主管轮岗位方案,保障**队伍的优化、廉洁、高效,保证业务**人员全面掌握核算和管理要求;二是建立**主管轮休制,避免休假高峰期轧堆休假,保障营业机构业务的正常开展,保证**主管的正常休假,同时透过机动**主管的轮替,作为**主管的履职检阅,发现和整改**主管好的方法和错误的做法,达到全行统一标准;三是做好营业机构**主管的补充和配备工作,协助**主管做好支行的各项**业务正常开展。

二、 业务培训到位,确保各项业务操作合规

新业务产生后,业务发展的好坏,其中首要的就是培训到不到位,所以培训工作很重要,风险管理部认真梳理以往的培训方式,总结培训的效果,年初重新制定“**业务培训方案”,采取集中培训(每周**主管和专职人员培训),分层次转培训(由**主管转培训受派机构的**人员),集中考核(由风险管理部组织考试)的方式,以期达到各层级**人员不断提高专业素质和业务技能,确保具备履行本岗位职责的能力,以促进全体**人员服务水平持续提高。

三、业务集中上收,确保业务顺畅高效便捷,促进网点转型

从3月份开始,总行和分行陆续上收了跨行支付业务、行内结算业务、个人开户及签约业务、支票影像提出、提入业务、自助设备加清钞业务、贷款发放业务、票据审验业务、账户录入业务、加密工资等9大项25种业务。为支行减负、为**人员减压,把风险集中化,把业务流程化,把管理扁平化,让柜面员工有机会、有时间充分的发挥其“一句话”的职能。

截止目前已初步形成“网点全面受理、后台集中处理”的业务**格局,逐步实现业务集约运行、风险集中控制和**效率提升。从而提高我行业务**效率,加强操作风险事中防控,促进网点由交易处理型向营销服务型转变。

业务集中上收,为支行减员13人,为对公人员减压50%,为对公人员转移风险50%。

四、创新风险管控方式,提升营业机构风险防范水平

为全面提升分行**管理工作水平,有效控制基层行操作风险,围绕**工作服务基层、提升员工专业素质,风险管理部努力创新,通过编制“**业务风险月刊”、“**业务风险季刊”,通过下发“风险警示书”,通过与风险薄弱机构和人员约见谈话、通过委派**业务监督人员到风险薄弱网点监督指导、通过召开全行**业务操作风险案防大会等方式,给营业机构负责人和**主管提供参考,更加方便、直观、有针对性的使支行**工作有的放矢,使**人员增强风险防范意识,保护自己,保护他人,保护全行不受风险损失。为全行风险管控文化。

四、科技与业务结合,构建快捷模式,努力实现业务

业务的开办结合科技的力量可以使办理业务的速度和准确率倍增,风险管理部与信息科技部密切合作开发了“分行业务集中处理综合填单系统”,“知识库”,“问题库”、“数据报表系统”,小小的系统程序给支行和员工提供了数据参考和业务查询,管理人员通过数据分析,填单平台即提升了客户的满意度,提高了业务核算质量,还减少了**人员的工作量,体现了科技与业务的完美结合。

**年工作计划

风险管理部**的工作,要更多的体现服务职能(为客户做了什么、为前台部门做了什么,为全行做了什么),体现培训职能(创新培训方式),体现监督指导职能(加大联动模式)。

以精细管理提升制度执行力,以创新模式提升风险管控力、以沟通交流提升工作战斗力,以文化引领提升团队凝聚力。

一、整合资源优化配置

按照总行风险管理部的指导意见,结合**的实际,对内设团队的相关职能进一步细分,将原有五大中心重新设置为集中作业中心(清算中心和出纳中心)、**风险控制中心和**质量管理中心,并分别指定相应的团队负责人员履行相关管理职责。建立一套精干的**管理体系及科学的**管理模式,达到“流程顺畅、风险可控”的工作目标,提高分行**管理能力,有效发挥**管理的支持保障作用。

二、建章立制,提升业务执行力和团队凝聚力

编制分行风险管理部管理手册,通过阐述风险管理部部门文化和警训,明确风险管理部部门定位和职责,建立风险管理部部门架构、轮岗机制和考核机制等八方面的要求,科学规范的建立一支高效的**团队,提高组织机构整体运作和执行能力,更好的为前台经营部门和客户服务。

根据学什么补什么的要求,各部门及各岗位要将涉及本中心和本岗位的制度办法专夹保管,并严格执行。

三、打好组合拳优化创新模式提升风险管理水平

(一)培训+考核,提高员工业务知识水平,规范员工操作行为。一是改变对管理人员(中心主管和**主管)的培训模式,加入管理元素,提升主管管理水平;二是改变内容,用图片代替文字,用图表代替数字,使枯燥的内容变得直观易懂,提高员工的业务认知度。

(二)监督检查+跟踪规范,促使营业机构各项业务统一,员工操作驱于规范。

改变检查模式,加大后续问题整改和跟踪检查的力度,做到现场告知、原因分析、持续跟踪、落实整改一条龙的检查方式。

改善监督方式,事后监督岗做好账务监督的同时,开展每周一个业务种类,讨论业务操作、凭证摆放等,逐步将全行业务统一、规范。

(三)风险刊物+数据分析,努力提高营业机构和**人员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为机构的业务发展、组织规划、人员调配、机具配置以及其他管理行为起到参考并在**业务等方面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五)科技+业务,省时省力,改善客户及员工业务办理时效。加大与科技部门的合作,深入网点一线,用风险管理部和科技部融合的视角,挖掘潜在的业务优化和便捷方式的开发,旨在进一步提高客户服务能力和业务风险环节的防范。

风险管控工作培训篇3

摘要本文分析了干部培训机构内部财务控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创建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提高风险管理意识,实行风险问责制,理顺财务管理体制、加强预算管理和科学组织财务内部控制活动等方面,提出了完善干部培训机构财务内部控制的对策,以促进干部培训机构健康发展。

关键词干部培训机构财务内部控制对策

自2001年财政部《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及《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试行)》后,近年来,五部委又陆续颁布了一系列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指引。这些指引对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健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干部培训机构与企业相比,其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还相对滞后。积极依照规范和指引,完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有效解决财务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已成为新形势下干部培训机构的紧迫任务。

一、完善干部培训机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必要性

(一)完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是干部培训机构经费管理的需要

《2010-2020年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指出要:“建立健全干部教育培训专项经费制度,加强专项经费管理”。干部培训机构作为公益类事业单位,其财务信息应置于社会的监督管理之下,已成为社会的共识。而完善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能够有效的对其收支、预算等方面进行管理,对规范其经费的来源与使用作用明显

(二)完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可以使财务工作的模式从“核算型”变为“管理型”

目前,干部培训机构除干部教育培训专项经费外,资金还涉及自主培训、科研、刊物、基本建设和后勤保障等方面。完善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能够使财务业务制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财务管理的基础工作和财务所需要业务信息前置,便于财务人员能够对信息做出及时的分析,从而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三)完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是惩治与预防腐败的重要手段

《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指出,制度不健全,监督不得力,是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重要原因。因此,对于干部培训机构而言,加强对权力运行,尤其是重点环节和重点部位权力行使的制约和监督,建立健全工作中最容易发生错误和舞弊环节的内部控制制度,对于从源头上治理腐败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二、目前干部培训机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内部控制意识相对薄弱

内控意识是内控环境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良好的内控意识是完善财务内控制度重要保证。由于至今尚未有与事业单位相适应的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应用指引出台,以干部培训机构为代表的事业单位内控意识体现出普遍薄弱的特点。具体表现为:

1.对财务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干部培训机构等事业单位缺乏对财务内部控制知识的基本了解,一些管理者没有将财务内控制度作为规范和约束经济行为的手段,而是将其当作捆绑自己手脚的绳索。大部分管理者注意力也只集中在增加办学经费来源,节约开支上,对于财务内部控制这一重要的财务管理工作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2.财务风险防范意识薄弱。财务风险体现在管理者决策、对外合作、财务管理体制、资金运作、对外投资和财务系统等方面。由于干部培训机构自身性质、管理模式的特殊性,加之财务风险普遍具有潜伏性、隐蔽性的特征,造成了干部培训机构管理人员财务风险意识淡薄,缺乏分析和防范风险的相应机制。

(二)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与实施不力

1.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缺乏全面性、严密性。财务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重心放在了一级会计核算领域,忽视了二级管理部门以及其他相关的经济管理活动。在固定资产变动、报废、记录等管理和科研经费的管理等环节均没有健全各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对经济合同缺乏统一管理。

2.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力。制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后,缺乏对制度的执行力。具体表现岗位设置和人员配置不当,缺乏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的制衡机制;岗位间缺乏相互联系和协调;会计的事前审核、事中复核和事后监督流于形式;职责不清、权限不明的现象也屡见不鲜。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只是“纸上谈兵”,用于应付有关部门的检查、审计,在实践中没有得以有效执行。

三、完善干部培训机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对策

加强干部培训机构财务管理,完善干部培训机构财务内部控制是保障干部培训机构经济活动有序、健康进行的基本前提。根据现代内部控制理论,结合干部培训机构管理活动的特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完善干部培训机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

1.理顺干部培训机构财务管理体制,是有效实施财务内部控制的重要保证。财务管理体制是财务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只有建立起科学的财务管理体制,才能制定出科学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明确财务部门作为干部培训机构一级财务机构。在院长或主管副院长的直接领导下,统一管理各项财务工作,对控股企业实行委派会计制度。科学设计出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以确保任何内部部门的财务活动都不游离于财务内部控制之外。

2.创建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加强全员的职业道德文化建设。国家对会计人员提出的职业道德要求在《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中作了具体规定,会计人员应严格遵守,并工作中培养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应倡导爱岗敬业和团队协作精神,从每个人做起,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进而有助于财务内部控制活动的实现。

3.加强预算管理,强化内部财务控制作用。预算管理是干部培训机构财务工作的指挥棒,是贯穿整个财务内控制度体系的主线和核心。首先,要根据“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统筹兼顾、保证重点”的原则编制年度财务预算。其次,强调预算执行控制,强化预算“法的效力”,维护预算执行的刚性。各部门应围绕预算指标,落实组织收入、控制支出的权利和责任,对于特殊情况下确实需要突破预算的业务,要按照规范的程序进行申请。再次是对预算执行进行全程跟踪、分析和绩效评价,建立相应的分析评估机制和奖惩措施,确保资金正确使用,提高其使用效果。

4.科学的控制活动是实施财务内部控制具体方式。干部培训机构应结合风险评估结果,通过预防性控制和检查性控制相结合的方法,运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严格执行不相容职务分离制度。干部培训机构应按照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合理设置会计及相关工作岗位,明确职责权限,形成相互制衡机制。在授权批准、业务经办、会计记录、财产保管、稽核检查等职务,做到“授权与执行分离”、“执行与记录分离”、“记录与审核分离”等。

二是执行授权批准制度。干部培训机构明确规定涉及会计及相关工作的授权批准的范围、权限、程序、责任等内容,内部的各级管理层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经办人员也必须在授权范围内办理业务。

三是会计系统控制。干部培训机构依据《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参照《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制定适合干部培训机构的会计制度,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告的处理程序,建立和完善会计档案保管和会计工作交接办法,实行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充分发挥会计的监督职能。

四是加强实物安全控制。控制措施主要有:限制接近。主要针对货币资产和专用设备,规定未经授权批准的人员不可接触或经管这些资产;专人保管,综合利用。干部培训机构资产从采购、付款、进仓、保管、领用、出仓、报废、核销各环节设计一套严密的操作流程;定期进行财产清查,建立盘点制度,保证财产实有数量与记录相一致。

五是实施内部审计制度。结合干部培训机构经济责任制和经济监督制度,完善内部审计制度。除了实施干部任职审计外,还要建立常规的年度审计制度。对干部教育培训专项经费,应组织专项审计,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体系中促进与监督双重作用。

六是提高风险管理意识,实行风险问责制。干部培训机构在进行财务活动时,对可能遇到各种风险,首先要有防范、分析和应对意识。其次,在日常工作中加强潜在事项的管理,减少风险的影响,采用风险预防和抑制措施。如合同签订前采取“会签”制度,以达到降低风险发生概率,减轻潜在损失的目的;合同执行时,对不能转移的风险,采取各种控制技术和方法来减少风险发生后产生不利后果的损失程度。最后,实行风险问责制,对因个人过失及故意造成的损失,通过实行内部监督来进行责任追究。

总之,在新形势下,完善干部培训机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要提高对财务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树立风险意识,采取科学的应对风险措施,理顺干部培训机构财务管理体制,科学组织控制活动,从源头和制度上保证经济活动的有效进行和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促进干部培训机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黎,赵东星.对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思考.商业经济.2009(4).

风险管控工作培训篇4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风险控制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2.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4-0070-01

1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风险:

企业客观上存在遭受风险的可能性,每一个行为或每一项业务活动都可能带有风险,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也不例外,常常存在一些问题。通常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时,往往重视招聘、培训、考评、薪资等具体内容的操作,而忽视了其中的风险管理问题。如招聘失败、新的人事政策引起员工不满、技术骨干突然离职等等,这些事件都会影响到企业的正常运转,甚至对企业造成致命的打击。按照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各环节内容,具体人力资源管理存在以下风险:

1.1人力资源规划风险

人力资源规划是指根据企业的发展规划,通过诊断企业现有人力资源状况,结合企业经营发展战略,并考虑未来的人力资源的需要和供给状况的分析及估计、对职务编制、人员配置、教育培训、人力资源管理政策、招聘和选择等内容进行的人力资源部门的职能性规划。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开展得不好,就会给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带来极大的风险,造成被动局面。许多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很不规范,只是做一些简单的估算与预测。一旦遇到企业内外部环境发生较大变化,人员的供求关系达不到一个较平衡的状态,给企业正常生产运营造成不良的后果。

1.2人力资源招聘风险

人员招聘是企业为了弥补岗位的空缺而进行的一系列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总称。人力资源招聘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二个方面:(一)缺乏对岗位要求的深入分析,招聘与用工需求脱节。(二)缺少对法律知识的了解,产生招聘过程中的法律风险。企业在招聘员工时,往往会有一些招聘条件的限制,主要是为了吸引符合条件的人才前来应聘、面试。而在现实的招聘工作中,由于部分企业招聘人员不懂相关法律法规,便可能使自己的“招聘条件”违反法律规定。

1.3人力资源培训风险

培训工作属于人力资源开发范畴,它主要着眼于员工的成长,以便于将来更好地开展工作。员工培训机会可以视为企业提供给员工的福利待遇,员工培训也存在较高的培训成本。正因为如此,员工培训风险常常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选错了培训对象。许多企业往往将培训机会激励表现优秀的员工。但优秀的员工往往存在更多的选择,容易另攀高枝,让企业浪费了宝贵的培训机会。(二)选错了培训课程。一些企业的培训主管担心承担责任,在选择培训机构时,很注重培训机构的名气。但在选择培训课程时,往往没有事先做详细的需求调查,出现了“你讲的我不爱听,我想听的你又没讲”的尴尬局面。

1.4人力资源绩效风险

绩效考核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中心环节。在一些企业中,绩效考核存在走过场、轮流坐庄等现象,没有起到什么作用,甚至带来负面作用。绩效风险具体的表现形式:(一)考核指标、标准不明确。缺乏明确的考核指标及考核标准,绩效考核就形同虚设。(二)考核实施在走过场。部分企业没有形成健康的绩效考核文化,失去了绩效考核的本来意义。(三)考核结果缺乏有效应用。一些企业只是把绩效考核简单的与薪酬挂钩,优秀员工就不能得到有效的激励。(四)缺少沟通与反馈环节。没有有效的沟通与反馈,使员工失去改进的机会,增加员工的不满情绪。

1.5人力资源薪酬风险

薪酬管理的风险主要是由于薪酬管理缺乏规范性、科学性而影响员工行为绩效和组织绩效的制度与行为。薪酬管理的风险一方面来自于对薪酬内容和形式的理解与认识,以及薪酬管理的规范程度;另一方面则来自于对不同管理对象所进行的薪酬设计,包括薪酬结构及其表现是否具有激励性。

1.6人力资源人事管理风险

在新的《劳动合同法》实施后,劳动者的权益得到更好的保护,企业人事管理相关工作受到更加严格的规范。同时,随着劳动者自我保护意识加强,企业人事管理风险明显上升。具体有以下风险:(一)劳动合同签订风险。(二)劳动关系解除风险。(三)社会保险风险。

2产生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的原因

(一)在观念和重视程度上,针对规避和防范风险,企业常常把注意力集中在对付经营、财务、生产、技术、质量等风险上,对人力资源风险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对人力资源风险的管理只是进行定性的随机管理(事后管理),缺乏制度化的全过程管理。

(二)在应对反应上,对于变化的洞察和防范还不够敏锐,由于身处特殊的行业,对于因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而对组织及其管理本身造成的影响,很少能够作系统的思考和策划,只有在宏观的环境变化已经产生明显的威胁时,才仓促应对。

(三)在管理理念上,对于深度的社会化大分工及其影响还未知觉,习惯于什么事都要管、什么钱都想赚的“大一统”思维以及与其相配套的“大而全”组织模式,没有发现、培育和选择战略合作伙伴的概念,客观上造成组织的庞大和低效率,从风险控制的角度看,则造成了潜在的危机。在组织的内部,以人为本和内部公平的理念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客观上造成了风险的积累。

3人力资源管理风险控制措施

3.1人力资源规划风险控制措施

人力资源规划一方面要结合企业战略对企业未来几年的整体用工做一个预测,包括人员的数量与质量要求,并与目前现状进行对照,形成差距分析,进而提出具体性的人员招聘(或解聘)计划,实现人力资源的总体均衡。

3.2人力资源招聘风险控制措施

企业人员的招聘必须注意招聘的数量和结构两个方面的内容。数量首先根据企业经营目标及目标管理体系的要求,确定人员总需求量及其结构。再结合企业内部合理流动量和人员结构调整,企业发展需要的数量储备及结构。企业人员的正常输出量及结构包括离、退休人员、辞职人员和病退人员等确定招聘的数量及结构,人员的结构体系包括专业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技能结构、年龄结构、工作风格结构等。

3.3人力资源培训风险控制措施

企业在开展培训工作要做好培训需求分析,合理的制定员工培训计划;要谨慎确定接受培训的员工名单,除了考虑绩效表现外,还要倾向于那些“有潜力、忠诚度高”的员工,这些员工才是公司的未来;根据培训需求分析,选好培训师、培训内容,做到有的放矢,让培训工作真正服务于员工的日常工作。

3.4人力资源绩效风险控制措施

企业应该设计系统性的绩效考核管理体系,通过系统性机制来控制绩效考核风险。这些具体措施或内容包括:设计易于量化的关键考核指标、选择符合实际的考核周期、加强企业绩效考核文化、严格执行考核、注意考核过程中信息的收集、强化绩效考核反馈、加强绩效结果的应用等。

3.5人力资源薪酬风险控制措施

企业在制定员工薪酬体系时,应强调薪酬系统灵活性、外部竞争性以及薪酬与风险因素挂钩。(一)建立企业薪酬管理风险预警体系。对于国家政策、法律法规调整等信息要保持时刻敏感,适时调整薪酬策略和模式,保障自身的合法权益。(二)建立宽带的薪酬体系,增强薪酬的激励性。设计科学合理的人才激励机制,使员工的权益得到保障,减少人员的流失。(三)加强管理沟通,让员工参与薪酬设计。这样使员工增强团队观念,增强对企业和管理层的信任度,有利于完善薪酬制度,构建一个有效的全面的薪资系统。

3.6人力资源人事管理风险控制措施

企业人事主管应该系统性地学习《劳动合同法》,并严格按照《劳动合同法》执行,同时避免侥幸心理。具体做法为:全员签订劳动合同,确保合同内容、合同的期限合法有效,劳动关系解除依法合规,足额为员工建立社会保险。

风险管控工作培训篇5

关键词:220kV输电线路安全管理风险控制

引言

输电线路作为一项特别的建筑安装工程,其的安全风险除日常生活中各种危险因素导致的安全事件外,还包含施工质量、机械设施、施工计划等方面,尤其是安全风险在220kV的输电线路工程中随处可见,对此,加强控制220kV输电线路工程的安全风险至关重要。

1、电力线路工程的风险管理状况分析

对于本国220kV输电线路工程的安全风险管理,即便社会各界均给予高度的重视,并且为此积极寻找先进有效的风险管控措施,但和项目工程的规范化要求以及世界项目工程管理的惯例比较,本国电力工程的项目管理远远无法比拟。原因在于:

1.1风险管理的意识薄弱

1.2不健全的风险管控制度

1.3轻视安全风险的控制与管理

2、220kV输电线路工程的安全风险分析

输电线路的风险,即为电力线路项目工程在实际设计、操作以及转移生产等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首先认真辨识风险的危险源,其次再对危险源进行级别划分与归类,通过分析风险的危害原因及类型,加以判定危害的影响及后果。

相对输电线路的项目工程而言,需要预防及避免的风险包括雷击、交叉跨越距离、组合间隙的安全距离控制、个人安全的防护对策等方面的全部危险源与危险点。另外,根据安全风险的管理状况,要求转变且引入先进的风险管理观念,做好事先预警风险的工作,与此同时,安全风险的应对策略应覆盖整个电力线路的危险源及危险点,保证输电线路工程的施工过程的稳定安全。

3、220kV输电线路的风险管理措施

3.1加大人员的安全教育及培训力度开展安全教育的培训是确保安全管理的根本,也是增强人员素质的主要手段。实际上,安全教育的培训应逐步开放,有目的的选择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培训决策层的安全教育,重点在于风险意识、责任意识、法律法规、预防对策等方面的内容,构建一套高强法制观念、指挥机构健全、指挥信息正常流通的安全指挥系统。②加强安全管理人员的技能培训,管理人员作为安全风险控制管理的主体,在整个项目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注重安全管理人员的知识教育培训,重点在于项目工程的基础理论、安全生产的流程规定、风险评估的规范、安全性能的评价等方面,逐步提升安全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准,从而增强安全风险的预防及应对能力。③重视作业人员的安全知识培训,关键在于安全流程、施工技术指标、应对风险的策略等方面,规范施工安全、文明施工等要求。

3.2采取风险的辨别意识、数据评估、内部控制与应急措施安全风险的辨识、评估以及控制等作为项目管理的核心内容,综合运用组织、计划、调整及控制等科学方法加以实现目标。负责监管安全项目的管理者也应依据整个工程项目的特殊性质、施工难易度、工程量等,积极构建辨别风险的小分册,促使册子具有便于携带、针对性强等功能,以降低监管人员的辨别力度,从而逐步提高风险的辨别效率,尽早将辨别的结果输入公司的安全风险数据库中,随时更新。

在评估风险方面,对项目工程的组织管理、机械设备、施工人员及作业环境等进行风险评估。选取专门的安全监管部门及人员作为安全风险的评估主体,主要分有3个评估阶段:第一,确认事件引发风险的范畴。第二,确认事件引发风险的概率与严重程度。第三,明确风险的程度,关键取决于以下两种要素:即不愿发生事故的出现率与后果的严重程度。

控制风险方面,首先创新管理机制,整合资源,规范流程,利用简便的措施控制工程的施工环节,逐步降低施工安全的风险。其次,根据相关规定逐步深入规范化的作业,详细分析作业指导书中的所有危险点及应对措施,确保安全无误后才能施工。最后,加强施工现场的安全监督,重视一线人员的风险监督工作,以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风险应对方面,项目工程的施工单位及管理部门应依据风险的级别,制订相关的应急方案。划分风险级别的目的在于依据不同的等级开展不同程度的风险应对方案,适当分配资源,逐渐提升其的有效性。通过实施风险的检查、评估及预警等干预措施,不断提升安全风险的应变及应对能力。

3.3强化工程的保险意识安全风险随处可见,不论多健全的制度也难以避免安全事件的发生,对此,应理性对待风险的客观性及其引发安全事件的不确定性。尽可能的降低风险,除加强风险的管理外,还应加大保险的力度,适当转移风险、降低风险。依照法律签约承包合同,重点抓好项目工程的合同管理,参照上级电网企业颁发的合同范本,严格规范承包合同的签订流程,依法转移风险至承包单位。

3.4加强承包商的安全风险管控依照标准要求,严格监督电网作业人员的上岗情况,包括氩弧焊工、导线压接工、焊工、高空作业、测量、牵张机司机等人员,要求持证上岗。最后,逐步构建承包商的安全风险预警系统,加强施工作业人员的技能培训,不断培养优秀的骨干人才,逐渐加快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过程。与此同时,贯彻落实安全风险的控制与管理工作,全面提升输电线路的安全管理能力,从而逐渐延伸至分包单位。

4、结束语

安全风险的控制管理作为项目管理的主要部分之一,只有加强安全风险的内部控制,才能确保项目管理中目标的顺利实现。在220kV输电线路的工程项目中,其的风险贯穿于安全生产的各个环节,应加以控制各种生产因素,减少及消除生产过程在出现的危险行为及状态,避免不安全的事件发生,确保输电线路项目利益标准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匡力华,输电线路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探讨[J].广东建材,2011(09).

[2]曾武英,输电线路设计问题探讨[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1(03).

[3]覃弘达,对高压输电线路工程设计施工问题的探谢[J].机电信息,2009(30).

[4]陈晓鸣.一个220kV输电线路工程的塔型规划[J].科技创新导报,2009(20).

风险管控工作培训篇6

在石油企业中,HSe管理体系的实施最终要落实到基层队(站),HSe管理体系的核心是“风险评价与隐患控制”,同时,也充分体现在基层队(站)工作中,要在油田基层队(站)实行有效的HSe管理体系,应注重人员意识、能力、操作、管理等主要环节方面的管理。

一、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全体员工的HSe意识

HSe管理体系的成功实施,需要全体员工共同参与,对全体员工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加强各岗位对危险源的识别和风险评价的培训,提高岗位员工相应的工作能力,是影响全体员工HSe意识提高的主要因素。

1、组织领导干部进行意识培训

领导重视是开展HSe管理工作的前提,推广和实施HSe管理体系,离不开领导的支持,离不开人、财、物的支持,所以必须组织领导干部进行意识培训。

2、选拔骨干集中进行培训

加强HSe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能力培训以及员工HSe意识和基本知识培训,成立骨干的宣传培训小组,以点带面,才能全面带动开展HSe培训推广工作。

3、建立培训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培训、考核、持证上岗制度。定期对员工进行HSe技术和要害岗位的专业强化培训,使每一位员工都清楚本岗位的HSe技术要求。推广培训工作始终贯穿于整个HSe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

二、开展危险源识别和风险评价,提高评价结果准确性

1、成立风险评价小组

风险评价是所有HSe要素的基础。基层队应建立危险源识别与风险评价流程,成立由工艺、设备、电气、仪表、HSe管理人员和生产骨干组成的风险评价小组。评价小组应首先着眼于防范,依据专业经验、评价标准和准则,不间断地组织识别作业活动和设备的危害因素和隐患,进行科学的风险评价。其次,评价小组围绕HSe方针、目标和指标以及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结果,结合日常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制定隐患治理方案并落实整改,按不同的隐患等级实行分级管理,分别建档,做到全面统筹、限期整改、定期检查。对某些暂时不具备整改条件的项目,按照体系的要求,制定风险控制和应急措施,确保其处于有效的控制之中。

2、全员参与

危险源识别与风险评价的最终目标是杜绝一切事故的发生,要实现这个目标,全员参与是关键。因此,培训推广小组要经常深入班组,采用多种培训方式,让所有员工掌握风险评价的基础知识、方法及其选择,以及如何确认危害的根源和性质;发动全员参与本岗位的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认真分析本岗位的作业活动、设备设施、工作环境存在的不符合项,使员工明确本岗位的职责;清楚工作区域和作业活动中实际和潜在的危害、风险和环境影响,以及危害的程度,明确要采取的风险控制和防范措施;清楚工作区域和作业活动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和应急措施;操作前,让员工亲自参与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不仅体现了体系的管理思想,而且可以强化和提高员工的HSe意识与素质。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的过程就是对每个员工的一次培训过程,让员工们了解自身的意识程度与岗位实际需求的差距,确定下一步培训目标,提高控制风险能力。

3、提高风险评价结果的准确性

风险评价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进行,运行合理的评价方法,充分结合基层队的人员、设备、工艺、操作等具体情况进行评价,只有这样,评价结果才会与实际相符,具有可操作性,才能为制定运行控制文件、管理方案、应急预案和作业指导书提供依据。

4、选择正确的识别方法

正确的识别方法是能否识别出危害、风险和环境影响的关键。在选择识别方法时,应考虑以下因素:操作性质;工艺过程的发展阶段;危害分析的目的;所分析的系统和危害的复杂程度及规模;潜在风险度大小;人力资源及其他资源;信息资料及数据的有效性,是否符合法规的要求等。

三、加强HSe管理体系的运行管理

1、建立危险源识别登记制度

对危险源识别工作应进行动态管理。在体系建立和运行初期,基层队开展的危害识别工作不规范,主要表现为系统性不强,分析内容不全面、偏差大,分析人员的主观性大,连续性不强等,因此,必须建立危害识别登记制度,以充实和完善今后的危害识别工作。

2、制定风险控制措施

风险控制措施是HSe管理体系建立并有效运行的核心基础。实施HSe管理体系,可以及时确定、评价、更新危险源及环境因素,制定风险控制措施,确定隐患治理方案,促进隐患治理工作的贯彻落实。

3、强化生产操作过程中的风险管理

(1)针对危险性大、易出事故的作业如动火、进设备、高处作业等,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作业前必须进行危险源识别和风险评价,即由HSe管理人员及生产技术骨干共同研究,确定作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或与作业过程有关的影响因素及其风险程度和范围,制定风险控制措施。操作前,作业人员对照方案进行现场落实,确认签字后方可作业。

(2)对与直接生产环节有关的HSe管理制度、作业文件,从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出发,进行充实和完善。尤其是对动火作业、进设备作业等危险性较大的作业,加强作业前准备、作业过程控制和作业检查等各个环节的管理,进行作业活动检查和运行控制符合性检查分析,以强化直接作业环节的监督检查。

4、建立应急管理制度

建立应急管理制度,对所有生产设备设施、要害部位、重大危险作业以及可能引起火灾、爆炸、大面积泄漏、环境污染的场所、设施及运行系统,制定应急预案,明确相关人员在应急处理中的职责,规定演练和组织方式,以提高员工反事故应急处理能力。

5、风险评价与日常管理工作相结合

(1)在制定基层队年度HSe计划、隐患治理、员工培训、安全教育等工作时,应以风险评价的结果为基本依据,制定相应的目标、指标及管理方案。

(2)充分利用班组安全活动,组织员工开展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工作。

(3)增强事前预防的HSe管理理念,提高员工的风险意识。在不同的作业场所,都要设置相应的HSe警示标志和标语,有效引导员工的行为。

(4)HSe管理人负责组织自查自改活动,对查出的隐患要整改、分析、查找根源,并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

(5)基层队应对设备的危害性、作业场所的危害因素、工艺操作过程、作业环节的危险性进行分析,提出并组织实施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

五、逐步形成HSe程序化管理模式

1、推行分级管理

建立分级管理制度,在资料和文件控制程序中规定哪些是上一级部门控制的,哪些是基层队控制的,在相应的层次中建立基层队的受控文件清单,接收、发放文件记录等。

2、编制可操作性强的应急预案、作业指导书

基层队在组织业务骨干编写应急预案和作业指导书时,应注重发挥全员参与的积极性,力求做到“写我所做,做我所写”,使应急预案和作业指导书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风险管控工作培训篇7

关键词:风险导向;建筑施工企业;内部控制体系

随着建筑企业经营方式的改进,其在内部控制体系中加入了多种风险管理措施,为此类企业创造更大效益的同时也提升了项目建设的安全性,项目管理者应在风险导向的引领下改进内部控制系统,找出风险管理给企业建设带来的帮助,开拓内部控制体系的发展路径。

一、内部控制体系与风险导向的关联性

通常来讲,建筑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发展与运转较稳定,若想实行风险管理,要将其融合到内部控制制度的各项措施中,也就是说,只有当内部控制体系较完善,风险管理的效果才会更佳。建筑企业在开展多项施工项目时,由于此类项目的发展会受到多种要素的影响,其内部会生成各种风险隐患,实行必要的风险管理有助于改善项目建设质量,提升内部控制的实施效果,因此,风险导向与内部控制体系的关系较密切。同时,在开展各施工项目内部控制的过程中,管理人员要全面分析各项目内容,找出其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在查明原因后采用针对性措施进行改进,而安全隐患中含有不同类型的风险要素,借助良好的风险管理手段可解除安全隐患,提升内部控制系统的完整性。此外,以风险导向为主的风险管理还能充当施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补充,其主要原因在于风险管理的内容包含风险规避、风险评估与风险预测等,涵盖了风险控制的全过程,因而将其加入到内部控制制度中,增强了该项制度的延展性,扩展了内部控制范围。

二、在风险导向下建筑施工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发展现状

(一)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

部分建筑企业管理者在实行内部控制时缺乏风险管理理念,对风险管理的认知较浅显,没有建立起系统的风险管理体系,采用的规避风险的手段并不科学。部分施工企业在风险管理的定位上较模糊,与之相对应的内部控制系统也不够完备,风险管理中的职能较少。随着建筑施工企业数量的增多,其竞争压力也逐渐增大,为提升在市场中的竞争力,部分企业适时缩减内部控制制度的管理成本,导致风险管理系统设计存在缺陷,影响管理制度的可操作性与系统性,内部风险管控缺少责任制度,难以利用专业制度来规范或约束基层员工的各项行为。

(二)内部控制制度不科学

一方面,部分施工建筑企业在制定内部控制制度时没能坚持以风险管理为导向,在管理各项施工项目的过程中也忽视了内部可能生成的风险,降低了制度管理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基于企业管理层缺少专业的风险管理认识,在进行风险管理培训与考核时也没有采用科学的管控措施,既没有将其与绩效挂钩,也没能采取必要的奖惩措施,导致考核或培训缺乏针对性与有效性,也降低了内部控制的实施效果。另一方面,企业在进行日常控制活动时由于缺少高效、持续性监督,部分工作人员执行力差。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中要设置专门的监督程序,适时评估其内部可能出现的风险与隐患,由于当前工作人员的能力不够,难以利用该项制度来落实企业的监督工作。此外,建筑施工企业应拥有独立的监督部门,工作人员对相关项目进行审查并撰写内控监督报告,有助于改进内部控制制度中的不足。

三、在风险导向下建筑施工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措施

(一)优化风险管理理念

风险导向下的内部控制系统革新要求项目管理者拥有一定的风险管理理念,具体来说,在进行内部控制前要精准找出施工企业的各项风险要素,如人员风险、资金风险、项目系统风险与材料风险等。在实行风险控制的过程中,管理者应将各项风险与内部控制体系巧妙融合,提升施工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准。同时,在日常工作中企业管理者需加大宣传力度,在员工培训或各类管理活动中不断宣传风险管理理念,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提升风险管理水平,保障内部控制系统的整体发展态势。此外,在完善风险管理理念后管理者仍需借助多重手段控制关键活动,如合理处理业主与企业间的关系、提升项目盈利能力、实行有效的风险转移、科学的内部合同管理等,借助多种以风险导向为主的管理措施来强化工作人员的风险经营理念,提高内部控制水平。

(二)科学规划业务流程

在规划内部控制业务流程时,项目管理者要适时融入风险管理理念,传统内部控制流程较繁琐,由于其步骤较多给管理工作带去较多不便,存在多重风险隐患,因而借助风险导向,施工企业要适时简化业务流程,规避经营管理风险。如在内部控制系统中可使用eRp体系,该体系可主动吸引多名员工加入到财务管理中。在实际应用时管理人员可借助eRp体系流程来操控各项业务,增强操作的规范性,节约企业的项目管理成本。利用eRp体系可有效提升企业的内部控制与财务管理水平,给施工企业营造信息网络环境,通过其内部显示的数据信息,可将准确、真实的会计信息呈现出来,切实完善内部控制流程,提升施工企业的风险管理效率。

(三)加强人才培养

为改善施工企业的内部控制水准,项目管理者应打造一支优秀内部控制管理队伍。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要以风险管理为主进行教育培训,受训人员包括内部控制与财务管理人员,在培训过程中,主讲者应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来强化其风险管理意识,增强风险管控,提升内部控制的认知。内部控制人员不仅要了解丰富的内控管理知识,还要意识到潜在的各项风险,全面改善风险导向下的内部控制水准。为强化培训效果,项目管理者还需将培训与考核相结合,利用培训后的考核来考察受训人员风险管理知识的应用水平,切实提升内部管控效果,使企业拥有更多高素质管理人才。企业管理者还要借助薪酬体系与绩效考核来提升相关人员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若在风险管理制度的执行中取得较好成绩,可给予其适当奖励,反之则要接受一定的惩罚,利用制度规范来提升企业员工素养。

(四)优化内部控制环境

在优化内部控制环境时企业管理层需做好监督工作,如企业内部各项管理性措施直接影响企业文化构建,改变内部员工的价值观念或工作理念,拥有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较为重要。在实际工作中,项目管理者需提升员工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与此同时,企业管理者要严格监管制度的执行情况,全面提升内部控制效果。具体来说,在施工时,施工人员应全面分析各个项目存在的风险,加强风险管理的针对性,确保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五)完善风险管理系统

在内部控制中还应及时完善风险管理系统,一方面,管理人员要不断施工管理制度。由于建筑工程中的施工量较大、施工方式复杂、施工环节多等,若管理制度不健全会产生多种安全隐患,因而提升施工管理系统的规范性变得较为重要。另一方面,项目风险与财务风险的关系极为紧密,过多的财务风险会引发企业危机,项目管理者需借助风险管理来加强财务监督。在规范财务管理的过程中相关人员不仅要科学安排资金,还要借助资金管理来规避风险。如施工企业在实际经营时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资金风险,针对资金支付来说,主要采用节点支付或月度支付两种形式,部分施工企业若没有在第一时间收到工程款,会对分包商或材料商采取延期支付,影响了企业的资金流,产生融资利息压力,无形中加大资金风险。因此,风险管控人员需合理分析企业的经营与施工状况,调整风险管理方案,提升内部控制管理质量。

(六)提高内部审计水平

企业在开展内部审计时要依托风险导向,管理人员要重视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保持其客观独立性。内部审计人员在项目评价中要客观、公正,为管理者提出改进建议。要适时强化内部审计职能,提升审计对内部控制的效用,提升企业整体的发展水平。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为强化风险控制,施工企业管理者要适时完善内部控制中的各项内容,找出潜在的风险,采取防范措施,确保企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洪星.构建风险导向的农产品收购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与管理[J].中国商论,2021(05):125-126.

[2]黄景蕾,赵英鑫.重大风险导向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构建探析[J].现代营销(下旬刊),2020(06):182-183

[3]杨沐艺.全面风险管理导向下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探究[J].全国流通经济,2020(05):83-84.

风险管控工作培训篇8

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测绘工程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不可确定的因素,这就是工程项目中的风险。风险的大小可以采用风险量来表示:F=f(p,s)F为风险量,f()为风险函数,p为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s为风险的损失量。上面公式可以看出,风险发生的概率越大,风险损失量越大,则风险越大,也即风险量与风险发生的概率和风险损失量成正比。通过分析,我们认为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测绘项目的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1环境风险

环境风险主要是项目工作环境所造成的风险,如项目所在地为山区,对于平原地区的作业队伍来讲,就存在着一定的风险;项目所在位置为高原区,对于低海拔地区的作业人员来讲,也就存在一定的风险。开展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测绘,当地农民对于相关政策的不理解和政策的宣传不到位也可能引起风险。环境风险主要是指由于对环境的不熟悉所造成不可预料的风险。这类风险绝对不能忽视,可在项目作业前进行提前准备,在高原区作业前,可提前对参与人员进行训练,培训在高原区作业的方法,加强体质的锻炼,确保在高原区作业时不会出现风险。做好保护措施,安排随队医生,以便随时进行身体检查,保证环境风险降至最低。对于农民由于政策的不理解造成的风险,可以利用政府宣传以及与当地村镇的沟通来加以防范此类的风险。

1.2气象风险

气象风险主要是指雷电、雨、雪、大风、冰雹、雾、高温、低温等气象风险。这些气象条件对于测绘作业人员可能产生人身安全、延误工期、交通困难等。气象风险可通过提前与气象部门联系,取得项目所在地的历史气象资料,并可与气象部门申请气象预报服务,及时掌握气象信息,提前掌握气象信息,以便做到合理规划,科学安排,在保证项目质量、人员安全的前提下,保证气象风险不影响项目的进度。

1.3管理风险

管理风险主要是由于管理对该类项目没有经验,造成人员调配不合理,作业方法不恰当,管理措施不到位等,从而使项目发生风险。管理风险可以通过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或派出有经验的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协调,使管理风险降到最低。

1.4技术风险

由于该类项目相关经验较少或项目技术业务不熟练而造成的风险或者由于项目所在地的技术要求与国家标准不一致,从而造成验收时难以通过而造成的风险。技术风险要求项目管理人员熟悉当地的技术标准,并及时掌握该类项目的作业方法和流程,先对该项目的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对该项目不熟练时,先进行项目的试点工作,试点完成并经检查验收合格后,再进行后续工作。

1.5质量风险

由于测绘人员技术、外部环境条件、设备条件等因素造成的质量问题,而导致的风险。对于质量风险的防范,在开工前对设备进行检测,确保所使用的仪器设备鉴定合格,同时应按照规范要求及时对仪器设备进行检验,一旦设备出现问题,必须马上进行维修并进行鉴定,使仪器设备都必须是在合格的期限内。对技术人员应按照作业的工序,对技术人员及时地进行培训,使技术人员在每道工序的开始就能及时掌握住作业方法,同时应对技术人员进行教育,使技术人员时刻保持高度的责任感,确保项目工程质量。外部环境条件也是质量风险的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这就要求作业人员在作业过程中要多检查,防患于未然。同时还要求作业人员加强业务知识学习,增加业务经验,杜绝出现质量隐患。

1.6资金风险

主要是业主资金不到位,自身资金不足,技术人员工资上涨,项目发生变更等因素造成的风险。资金风险要求作业单位在项目开始前就应该了解项目的资金状况,认真分析可能出现的资金风险,采取必要措施去避免资金风险。

1.7工期风险

由于工期延误所造成的风险。工期风险要求管理人员能够科学合理地去管理,认真组织项目作业,科学规划,及时掌握工程进度,根据工程进度去合理安排人员以及仪器设备,使项目始终处于可控状态之下,工程进度与工期要求相匹配,避免产生工期延误所造成的风险。

1.8安全风险

由于人员、车辆、设备、交通等造成的风险以及作业过程中遇到的毒蛇、野兽等以及高压线、悬崖、水流等安全风险。安全风险为项目中所必须考虑的因素,出现安全问题时,该项目可以说是失败的。因此在项目开始之前就要把安全问题考虑全面,提前做好预案,对所有作业人员进行教育,使各个作业人员在作业过程中始终保持警惕,防止一切安全隐患出现。若安全问题没有解决,就不要去作业,宁愿牺牲工天,也不要去冒险作业,这是管理人员必须要牢记的原则。管理人员头脑中必须要坚持安全至上的原则,才能使项目安全问题得到重视,也才能在项目中确保安全风险不再发生。

1.9不可预见风险

由于发生地震、洪水、发生公共突发性传染病(如2003年的非典等)、测绘项目所在地发生突发性的事件等都是不可预见的风险。不可预见风险是各种风险中最难以控制的风险,或者说它并不随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意志来转移。但不可预见风险也并非不能控制,只要管理人员能够科学合理地去处理该类风险,这类风险所造成的损害可以降到最低限度。

2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测绘项目风险的防控

某县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测绘项目是单位第一个使用权测绘项目,考虑到最近几年,该类项目比较多,且项目程序复杂,作业环境为重丘区,并且该项目涉及了农村的农民宅基地,为了对该类风险控制的项目实施过程中,将该项目作为项目风险的试点,该项目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进行风险的防控。

2.1项目准备阶段的风险防控

(1)建立风险管理组织机构在项目准备阶段,管理人员认真分析可能遇到的风险,并建立风险管理组织机构。风险管理机构负责人为项目负责人,组成人员为各小组组长,在项目开始前进行了集中的专业风险管控知识培训,使管理人员熟练掌握风险的预控和处理措施。实际工作证明,建立一个专业的风险管理机构以及具备专业风险知识的专业技术人员去进行风险控制,及时掌握项目风险的动态,对项目风险进行动态管理,能有效地对项目风险进行防控。(2)进行管理和技术培训管理人员没有具备风险管理的能力,无法进行风险防控,出现风险无能为力,可能导致风险管理失控,造成项目失败。同样作业人员也应懂得如何规避风险,否则技术人员面对到来的风险不知如何防控,轻则可能会造成质量隐患,进度缓慢,重则可能造成人身安全问题。项目在开始前对管理人员进行风险管理培训外,还进行了全员培训,邀请风险管理专家、技术管理专家对每位技术人员均进行风险知识培训,技术培训,质量意识培训使管理人员懂得如何去控制风险,技术人员如何去规避风险。(3)加强制度建设任何项目的管理都需要制度去约束,同样对项目风险的防控也需要制度去约束。在项目准备阶段,制定了某县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测量风险控制管理制度,通过利用制度来约束,利用制度来防控。

2.2项目实施阶段的风险防控

(1)建立信息平台在项目实施阶段,也是风险防控的实施阶段,应注重加强信息交流沟通。作业过程中,要保证信息的及时沟通与传递。如果信息量增加,就能减少出现风险的机会;无法获取信息或传递速度过慢,都有可能形成信息不灵通,造成该避免的风险无法规避。在项目实施阶段建立从管理人员到现场作业人员都信息通畅的信息沟通交流平台,利用互联网技术,由项目负责人定期或不定期将项目中存在的风险隐患利用短信发送至每个作业人员手中。同时,如果小组出现风险隐患或发生风险,利用手机及时联系项目负责人,使项目负责人能及时对风险进行控制或避免风险。项目负责人与单位主管科室以及主管领导沟通也主要通过短信或互联网交流平台进行及时汇报,单位的相关风险提示和风险预警也通过短信等及时发送至项目负责人手中,必要时电话交流沟通。信息的及时交流沟通,可有效地避免出现或减少项目风险的发生。积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信息沟通。与气象部门沟通订阅了该地区的气象数据资料,由气象部门定时3天~5天的气象预报,对重大灾害气象提前预警,避免气象预警。与相关政府部门和相关村委及时沟通,对政府重大活动、农村的赶集等信息提前掌握,以做到对测绘工作提前做好计划,防范由于活动、集等造成的工期风险、质量风险、安全风险等。(2)规范安全检查程序在项目准备阶段制定好的制度,在项目实施阶段必须得到很好执行,只有执行好制度,才能规范行为,从而保证项目实施过程中规范、安全。在制度执行中,必须要求管理和作业人员严格按照制度去执行,并安排专人去检查,发现没有按照制度、规范去执行的,必须坚决纠正。在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测绘项目中,设置了一名专职的安全检查员,每天由安全检查员对重点小组进行巡查,对发现的安全隐患及时进行提醒,对重大的安全隐患,作业人员配备必要安全自救工具,安全检查员全程进行监督。

2.3项目突发风险的应急处理

应急预案在制定好之后,还应做到项目所有人员都熟悉应急预案,并知道自己在应急预案中的位置以及出现突发风险之后如何处置。在遇到突发风险之后,项目管理人员按照提前制定好的应急预案去进行处理。应急预案的处理要求管理人员在获取风险信息之后能快速决策,迅速处理,让突发风险引起的危害减小到最低程度。

3结语

风险管控工作培训篇9

关键词:基层供电企业;安全风险管理;应急管理;事故调查体系

中图分类号:F2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6-0098-02

安全管理的实质是风险管理。建立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和安全应急管理体系对于形成安全预防机制、规避和化解安全风险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风险管理的应用将使安全管理更科学、更全面、更规范、更有针对性,从而使企业的安全基础更加牢固。基层供电企业必须建立健全安全风险管理、应急管理及事故调查体系。

一、安全风险管理

基层供电企业应该成立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相关部门人员参加的工作组织,负责本单位安全生产评估及作业安全风险预控实施工作,明确管理职责,建立健全安全风险管理制度,制订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形成完善的安全风险管理评估报告,建立重大危险源档案及定期检测、评估、监控、整改记录。

安全风险管理的基本步骤为:风险培训―风险辨识―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处理。其中风险培训、风险辨识、风险评估、风险控制是核心内容,也是安全风险管理工作的关键环节。

1.安全风险培训

基层供电企业必须坚持安全风险的全员参与,要立足班组、立足现场,加强对《国家电网公司电力安全工作规程》、调度规程、防止电气误操作等安全管理规定及制度的学习、培训和考试,开展现场紧急救护、消防等基本安全技能的培训,加强对有关事故案例的剖析,从事故教训中发现薄弱点,提高风险意识,养成主动识别危害、控制危害、规避风险的习惯。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岗位的人员有所侧重,在工作过程中检验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2.安全风险辨识

基层供电企业必须结合企业生产运行实际,从电网设备、调度运行、继电保护、通信自动化等生产运行的各个方面,全面查找电网安全存在的隐患和问题,系统辨识电网安全危险因素和薄弱环节,为安全风险分析、安全风险评估和安全风险控制提高基础数据和资料。

3.安全风险评估

安全风险评估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一是依据《供电企业安全风险评估规范及辨识防范手册》,按照一定的周期和程序,开展查评工作;二是对已经掌握的风险数据进行归纳分析,确定各层次的管理短板、薄弱环节和薄弱部位。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评估:第一,生产运行环境。从设备危及人身安全、设备因素导致人为责任事故、运行和作业环境三个方面,评估生产运行环境中可能导致触电、高处坠落等人身伤害事故或误操作事故的风险,从而加强生产运行环境安全风险防范。第二,机具与防护。从安全工器具、专业机具和防护用品等方面评估机具与防护是否符合有关安全标准,定期维护、保管等是否符合管理要求,以及应用过程中是否正确规范等。第三,人员素质。从安全教育培训、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以及生理、心理素质等方面,评估企业不同层次人员安全素质方面的风险,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第四,现场管理。从作业组织、规程制度的执行情况、作业过程安全控制措施、应急工作准备等方面评估生产作业现场的安全管理和安全控制风险,加强企业作业过程的安全控制。第五,安全生产综合管理。从安全责任制落实、规章制度的制订与执行、“两措”管理等方面评估企业安全生产综合管理。

4.安全风险控制

控制电网安全风险的目的是: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不发生电网瓦解、大面积停电和电网稳定破坏事故。为此,需要从单一事故方面加以控制,才能避免以上多重事故发生。

一是设备因素。需要加强对设备的运行监视、巡视,开展设备状态检修,发现隐患和缺陷及时处理。需要加强对安全自动装置的检查、校验,低周减载容量应满足要求,确保安全自动装置正常投运。需要加强通信及自动化系统运行维护,保证保护通道及通信畅通完好,自动化信号及采集数据正确,不影响电网事故正确处理。

二是人为因素。生产人员需要定期开展安全活动、反事故演习,提高防范电网风险的能力。调度运行人员根据系统负荷情况,合理安排系统运行方式,加强电网安全稳定计算分析;继电保护人员需要确保设备主保护、无缺陷运行,确保整定正确;现场运行人员操作时需要认真核对现场设备状态,加强现场的操作监护,防止走错间隔、漏项及跳项操作。

三是天气及偶然因素。关注雷、雨、雪、雾、连续高温对电网输变电设备的影响;定期对变电站周围的环境和输电线路进行检查与巡视,加强电力设施保护;做好消防设备的检查及机房等重要场所的安全保卫,加强易燃易爆物品管理和重点部位的防火防爆工作,防止发生火灾、偷盗和人为破坏。

5.安全风险处理

针对风险程度的不同,可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对于制度执行力不强、执行不规范等管理类缺陷,采用加强督促检查等手段纠正基层单位的工作偏差,保证制度一丝不苟地得到执行;针对具有一般风险的单位,采用“提示”(批评、评价意见等)的方法通报,提出整改要求;风险中等的,给予“警告”(安全隐患整改通知书、专项督查等)的处理,提出整改要求和期限,到期验收。对于风险较高或已发生事故的单位,给予责任追究。

对于各种类型的风险处理,采用不同方式的响应进行整改。其中综合性的、重大的风险纳入公司级别的风险响应工作范畴,实施全面整改和隐患整治。

6.风险管理的考核与持续改进

把安全风险管理工作纳入常态化管理,定期在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例会上进行专题汇报和布置,纳入企业的正常管理和考核中。安全风险管理小组要及时跟踪了解安全风险管理工作进展,分阶段对风险管理教育培训以及风险辨识、评估、控制工作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纠正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导改进。

二、应急管理

企业的应急管理工作应与日常安全管理相结合,由事后单纯应急处置,转向事前预防和事后应急处置相结合。为了更好地应对供电生产运行突发事件,正确、有效和快速处理大面积停电事件,保障电力供应,应扎实做好应急管理工作。

1.加强应急管理体制建设

基层供电企业应该按照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级负责的原则,建立健全公司、部门、班组三级构成的应急管理体制。建立应急管理机构,健全应急管理制度,明确电力调度机构作为电网事故的现场指挥中心,落实应急管理人员和专业应急抢险队伍,加大应急物资储备和应急工作投入,形成职责明确、信息畅通、上下互通、指挥有力的指挥体系。

2.完善应急预案体系

按照以下应急预案体系结构,结合各自职责范围、安全和稳定工作实际及应急管理工作需要,编制相应的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应急处置方案。综合应急预案包括电网大面积停电事故应急预案、社会稳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专项应急预案一般划分为电网安全类、人身安全类、设备与设施安全类、网络与信息安全类、社会安全类应急预案。其中电网安全类包括电网调度处置大面积停电事件应急工作预案,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通信系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重要变电站全停应急预案,重要客户停电应急预案。人身安全类:重大人身伤亡事故应急预案。设备与设施安全类包括电力设施大范围受损抢修应急预案、重特大火灾应急预案、防震减灾应急预案、防汛、防台风应急预案。网络与信息安全类: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社会安全类:突发应急预案。

基层供电企业编制的应急预案应符合如下要求:在机构设置、预案流程、职责划分等具体环节,要符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和特点,保证预案的适应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应符合国家应急救援相关法律、法规;应符合电网安全生产运行特点,编写格式规范、统一,符合《国家电网公司应急预案编制规范》的框架内容。应急预案编制完成后,要进行预案评审,评审由本单位主要负责人(或分管负责人)组织有关部门和人员进行。评审后,由本单位主要负责人(或分管负责人)签署,同时报上级主管单位备案。

3.做好应急预案培训与演练

加强应急预案培训工作管理,将应急预案纳入企业培训规划和职工年度培训计划,制订培训大纲和具体内容,开展对各级人员的培训。培训工作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新上岗人员进行应急知识培训。

积极配合政府部门及新闻媒体开展电力生产、电网运行和电力安全知识的科普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应对停电的能力,加强与当地政府部门联系,开展社会停电应急联合演练,建立应急联动机制,提高社会应对电力突发事件的能力。

4.应急实施与评估

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及对企业和社会有严重影响的稳定突发事故,迅速启动相应应急预案,组织实施应急处置;按预案规定将有关情况报告上级应急领导小组和地方政府应急指挥机构,接受应急领导,请求应急援助;做好信息对外工作,减少事件影响,维护社会稳定。

发生严重自然灾害、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其他行业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时,服从地方政府的应急抢险指挥,组织开展应急救援,保证事故抢险和应急处置所需的电力供应,防止发生次生、衍生灾害事故。应急处置结束后,及时组织灾后恢复与重建工作,尽快恢复灾区电力供应。对每次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及相关防范措施进行评估,对本单位应急预案的编制和实施情况进行评估。

三、事故调查

事故调查应当按照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原则,及时、准确地查清事故原因,查明事故性质和责任,总结事故教训,提出整改措施,并对事故责任者提出处理意见,做到“四不放过”(事故原因不清楚不放过,事故责任者和应受教育者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没有采取防范措施不放过,事故责任者没有受到处罚不放过)。

风险管控工作培训篇10

【关键词】安全管理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安全督查应急体系安全文化

安全生产是电力企业的安身立命之本,是我们必须始终如一牢牢抓好的生命线。诸多年来,为了“安全”,制定了一系列的体系、规章制度、安全措施等等,但是多年以来,电力安全事故时有发生,领导人员仍然是如履薄冰,基层人员依然胆颤心惊,事实上,从上到下,就没有真正觉得“安全”过,更多的时候认为安全与运气关系甚大。本文试图发现目前电力行业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薄弱或者偏颇环节,对症下药,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希望对电力行业的安全管理工作有些许帮助。

一、电力行业安全管理工作现状

目前,电力安全管理部门开展了“三体系一文化”的建设工作: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安全监察体系、应急体系、安全文化建设,这几方面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核心是风险预控,关注的是事前提前管控;安全监察体系侧重的是过程监督,在事前管控不到位的情况下,进行“正在进行式”的事中管理;而应急体系是在事前、事中管控出现漏洞的情况下,进行事后补救,目的是将事故、损失降低到最小;安全文化建设是安全管理的最高境界,前提是前面三个体系建设都成熟完善的情况下,形成全员安全文化的氛围,变成一种“习惯安全”的全过程自觉行为。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这几方面是“事前、事中、事后到全过程”的一个闭环管理思路,环环相扣,层层互补,正常来讲,如果按照这样的管理方法执行的话,我们的电力安全应该是无懈可击,坚不可摧的,但是之所以存在问题,是在策划与执行上出了问题。

二、电力行业安全管理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总的来说,策划阶段往往过于快速并且比较理想化,没有充分地调研了解基层需要什么,欠缺什么,就火速制定推出并希望基层能够一蹴而就地全面铺开,同时制定了一系列的考核、评比机制,这里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推行速度过快;二是设置评比排名,评比固然有激励作用,但是更多的时候,各单位为了评比拿好成绩,在执行的时候就会扭曲,花很大的人力财力资源想出各种各样的形式,事实上并不实用、好用,做出来的一套东西只是为了应付检查的时候才会“摆出来”,对工作实际并没有多大帮助,正所谓存在“两张皮”甚至多张皮现象,基层疲于应对就会出现抵触情绪,这样体系运转就没有生命力。从上到下,花了大量的时间、精力,但是效果并不理想,没有用在刀刃上。

三、电力行业安全管理工作的解决思路

1、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的推进工作

(1)管理思路方面。首先分析目前体系推进存在的问题和短板,根据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措施。目前体系推进存在以下几个问题:思想上抵触,跟实际脱节,效果不明显。针对以上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首先应该引导大家正确认识体系的目的和作用;其次要紧密结合实际工作开展,实事求是,不要为了检查而搞两张皮;再次要让员工真正掌握好体系的一些方法和工具,基础要扎实;最后要正确处理好体系建设和其他体系的关系,比如两本手册,应急体系,应该按照“延用、完善、建立”的原则开展各项工作,并进行高度融合,而不是重复建设。比如: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中风险评估、事故事件分析的结果完全可以作为应急体系中预案编制的依据。

(2)具体执行方面。风险评估水平不高,风险防控手段仍较简单,未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和信息化平台,公司风险管控的科学性和先进性有待提升,具体从以下方面展开:一是电网风险的结构性问题仍然突出。城市配网可转供电率依然不高,农村电网结构薄弱、装备水平落后,高压同塔架设多回路所带来的运行安全风险也日益凸显。二是设备整体管控力度不高。设备台账和健康档案信息尚不完整,尚未形成设备运行分析与选型和采购的联动关系,设备运行分析工作有待加强。三是作业风险管控水平参差不齐。现有的人员质量和素质还不能满足管理现代化大电网的需求,部分基层班组员工技能水平不高,作业风险管控水平不高。四是风险联动管控手段不足。设备和作业风险管控还未形成一套成熟的机制,复杂工作中电网、设备、作业风险管控还未实现高度融合和系统运作。

针对以上问题,电网风险方面,应不断强化对电网特性的认知和分析水平,提高电网风险识别和量化的全面性和准确性,优化资源配置,突出电网运行风险分析结果向现场作业层面的传递和转化,实现工作持续改进,全面提升驾驭复杂大电网能力;设备管控方面,应以设备健康值档案为手段多维度量化评估设备风险,提高设备风险评估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基于设备风险和联动风险动态优化设备运维策略,以综合生产计划为载体确保风险防控措施有效落实,不断提高设备风险管控水平;作业风险方面,应以作业风险为核心开展现场作业管理,持续提升作业风险辨识能力,健全作业风险库。基于作业风险评估开展现场监督,动态优化作业风险管控措施,实现持续改进,确保现场作业风险可控、在控。

2、督查发现问题的处理

首先对督查发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找出直接原因、根本原因、系统原因,是员工的技能问题还是作风或者态度的问题,还是作业环境的问题,对症下药,针对性地制定改进措施,措施要具体、可操作,明确谁来负责,怎么做,什么时间做完,再进行过程监督,看看执行的效果怎么样。如果效果好的话,要将措施进行巩固,比如纳入作业标准等,避免同类事件再次发生。

3、应急管理水平的提高

(1)应急管理的现状。目前在应急管理的事前预防、事中处置、事后回顾等各个环节,还没有形成系统、科学的工作机制与工作方法,预警和处置水平还需进一步提升。比如:目前应急可能与实际脱节,真正遇到突况的时候,我们的方案可能用不上,不匹配。

(2)解决措施。在策划阶段,要根据往年发生的实际事故事件情况以及风险评估的结果作为应急体系建立的一个重点输入,这样才能有针对性,与实际密切结合。

具体实施阶段,开展应急宣传、培训和应急物资的准备、演练工作;要注意过程监督,发现实际演练存在的问题以及方案不合理和缺漏的地方,以便及时纠偏;同时对应急存在的问题进行定期回顾,评价效果,及时修编。

4、提高安全文化培训的有效性

(1)目前培训现状。应首先了解企业员工在安全方面想什么,缺什么,需要什么,并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和短板,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各级员工的安全培训走过场、流于形式的多,很多时候是为了培训而培训,实效并不理想。

(2)培训的输入以及实施。策划阶段,应做好培训的需求分析,做到有针对性,比如:根据历年事故事件发生的原因或者风险评估、问卷调研的结果进行分类,采取相应的技能培训或者理论的培训,对于一线人员,更关注的是技能和安全意识,对于管理人员,更多的是一种管理方法。实施阶段,应对培训情况进行效果分析与评价,根据评价结果进行改进,及时纠偏。

(3)培训的形式。安全培训的形式上,应结合历年的典型事故案例,结合安规,用活生生的事故教训引起员工的警示和提高危险性认识,让员工起到震撼的作用,意识到安全的重要性,这样更能引起员工的注意,更有说服力,这样才会乐于学习,主动学习,注重安全。

(4)安全意识的培养。安全意识的培养上,应该开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安全文化教育,让员工从心底意识到安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主动安全,才能从根本上杜绝。据调查,大概80%及以上的人身伤亡事故都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和态度造成的,仅凭当事人的直觉、经验、想当然的盲干。要消除这种现象,除了重视基本技能提升之外还要重视安全文化教育,使各级人员心存安全,才会行为安全。所以安监部除了冰冷的督察之外,应该更多地创造一种安全文化的氛围,因为人的工作态度,更多地需依赖于制度之外的文化力。安监部应创造一种能够触发员工心灵、体贴员工情感的文化引导,这样才能把管理延伸到规章制度难以触及的死角,使安全文化理念深入员工心中,变强制管理为员工的“我要安全”,形成全员自我管理的安全文化氛围。

5、对承包商的管控

近几年的安全生产事故,很多都与承包商自我安全管控能力差、业主管控不到位有关,所以必须从源头抓起,尽量降低承包商带来的安全风险。

(1)将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有效推广应用到承包商管理中去。持续深化系统内承包商风险体系建设,将风险体系评级作为资信管理的重要内容进行评价,对承包商安全管理进行动态评估。

(2)对承包商管理严格执行准入和考核扣分制度。提高承包商准入的门槛,对安全履行能力不合格、不严格执行公司制度的承包商,要坚决取消承包资格。

(3)加大承包商过程监督和管理。对承包商作业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坚决纠正、严厉处罚,不断强化承包商人员安全意识。

【参考文献】

[1]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m].中国标准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