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工程建设法规的特征十篇工程建设法规的特征十篇

工程建设法规的特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39:13

工程建设法规的特征篇1

关键词:港口建设费征管制度制度体系

2011年10月1日,《港口建设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施行以来,港口建设费的征收效果明显,成绩显著,但港口建设费征管方面的制度建设尚不完善,港口建设费征收、使用、管理中的一些问题亟待规范,亟需探索建立港口建设费征管制度体系,完善制度建设,在新常态下推进港口建设费征管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港口建设费征管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港口建设费历经20多年的实践与发展,为我国港口建设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但在这一过程中,港口建设费的制度建设明显滞后,既缺乏上位法的支撑,部门规章又不健全,总体来看,在体系框架、关键环节、流程管控、规范管理、保障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较为突出。

1、未建立港口建设费制度框架体系

港口建设费开征20多年来,既没有上位法做依据,也没有对港口建设费的制度建设进行过设计和规划,时至今日,围绕港口建设费这一政府性基金,需要建立什么样的制度,征收、稽查等环节的工作流程如何规范?特殊货物如何征收?内部如何监控?政策层面建哪些制度?管理层面建何种规范等等问题,都需要通过整体的制度构建来规划和完善,但到目前为止,无论是哪一层面,都没有对港口建设费的制度框架进行过系统研究,也没有提出和建立港口建设费的制度体系。

2、港口建设费的征管依据不足

目前,港口建设费并没有上位法做支撑,其依据仅是财政部、交通运输部的《港口建设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其法律地位仅属于部门规章,而指导各地海事机构进行征管工作的《港口建设费征收管理工作规程(试行)》,法律地位则更低,不仅不是部门规章,还只是试行的规范性文件。即使没有上位法做支撑,各级海事机构仍根据港口建设费实际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很好的执行了国家政策,但在各地征收实践中,征管依据不足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

3、急需制定出台港口建设费征管配套文件

不论是两部委的《港口建设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还是部海事局的《港口建设费征收管理工作规程(试行)》,多是做的一些原则和通用性规定,对于一些关键环节、流程管控方面的具体问题、特殊问题等监管事项,则涉及不深或不涉及,而港口建设费征管配套文件则迟迟未见出台,致使各地海事管理机构在港口建设费征管过程中出现要么没有依据、要么各地自行解决等尴尬现象,如保税货物港口建设费的征管程序、监管程序就没有具体规定,各地只能自行摸索着征收,又如水水中转货物、低值货物如何界定等问题,始终困扰着各地海事管理机构。按照规定和要求,必须要征管和稽查,但又没有依据,如何进行征管和稽查,又不能很好的履行职责,海事管理机构普遍处于两难境地。

4、港口建设费征管保障机制亟待建立

港口建设费的征管工作量大、庞杂,需要专门的人员队伍、经费支撑、制度规范才能很好的完成任务,但在实际征管过程中,情况却十分复杂,保障机制的缺失又进一步加剧了征管工作的复杂局面。人员方面,港口建设费征管队伍不健全,普遍缺乏编制和队伍,有的地方有专职人员和岗位,有的一人身兼数职,有些地方规费征稽处就三人,处长、副处长,再加一人,就这三人,不仅承担港口建设费的征管工作,同时还要承担其他的规费征稽任务。经费方面,对于整个海事系统而言,对港口建设费的征管工作接手时间不长,又遇上直属海事系统核编转制等因素影响,未能进一步研究细化征管经费的使用方向及范围等问题。此外,在内部管控、风险防控、廉政建设、监督考评、激励机制等保障港口建设费征管工作规范运行与管理方面,普遍缺少相应的制度建设与规定,这既不利于港口建设费征管工作的监督管理,也不利于港口建设费征管工作的规范管理与防控。

构建港口建设费征管制度体系是规范管理的必然要求

1、建立港口建设费征管制度体系,是完善港口建设费规章制度的需要

《港口建设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和《港口建设费征收管理工作规程(试行)》仅对港口建设费的征管工作做了原则性规定,而从征管现状来看,港口建设费征管应是一个多级机构、多个单位、多个部门共同参与,并通过多个管理环节紧密衔接,实现港口建设费征收管理的管理过程。港口建设费执行的是收支两条线,以票管费的管理模式。通过收据闭环管理、收入闭环管理、资金闭环管理的方式进行闭环管理。通过以收据监控收入、以收入监控资金的循环方式,形成递进式和多层次的监督和控制管理。港口建设费的征管工作涉及多个环节、多个主体、资金数额巨大,需要完善、配套的规章制度,从多个层次、多个环节去规范和管理。

2、建立港口建设费征管制度体系,是细化征管措施的需要

《港口建设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和《港口建设费征收管理工作规程(试行)》对港口建设费每个征管环节的判断标准、操作流程等都未能详细规定,各海事机构开展相关工作时也面临缺乏上位法明确支持的难题,包括货类选择标准、申报时限要求、稽查管理细则、保证金管理流程、减免征管理制度等等,均亟待充实完善,以保证各海事机构开展征费管理工作的正当性和权威性。

从2011年10月1日实施新的港口建设费征管办法以来,各地在港口建设费征管实践中遇到了许多很具体的问题,这些问题也困扰着各地的征管机构和利益相关方。如:中转货物的征收环节,根据规定,中转港出口应补征差价,但是在实际征收中,特别是在内支线转国际干线的情况下,船代公司很难从各个一程船中汇总获得中转货物的全部信息,给补征差价带来很大的操作难度。事实上,货物在起运港出发时,提单就已注明其中转情况和目的港,完全可以实现一次性征收。又如:保税货物的征收,保税货物的范围如何界定?“境”和“关”的区别点在哪里?特殊监管区域和保税监管区域的有何区别?保税货物与减免征货物在性质、货物范围、海关手续、海关监管等有何区别?报关单证如何核验等都困扰着征管人员。再如:稽查中发现问题如何进行处理和处罚等等。

港口建设费征管所涉及的货物种类、运输方式复杂多样,实际工作中极易导致海事管理机构、港口经营人、公司及缴费人对同一条款理解不同,引发对是否应当缴费的分歧,或对某些特殊货物无法找到详细判别标准,此类情况一方面易引发缴费人对征费机构的不满情绪,另一方面也极易导致不当减免规费问题的发生。现阶段此类问题普遍困扰各海事机构,亟待在上述规定的基础上,对更低层级的管理类规定进行充实,对执行标准进行明确,以利各海事机构更为规范的开展相关工作,取得相对人的广泛理解并杜绝管理漏洞。

3、建立港口建设费征管制度体系,是规范管理、提升服务质量的需要

对于各地海事机构来说,港口建设费征管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同时,由于各征管辖区在征收模式、港口作业方式等方面又不尽相同,所以大家只能是先各自“摸着石头过河”,再通过相互交流、互通有无,形成现有的一些工作机制,如何把一些好的工作机制上升为制度,更好地指导和规范港口建设费征管工作,需要通过研究建立港口建设费征管制度体系来逐步完善和解决。这既是规范港口建设费征管工作的需要,也是推进海事规费服务质量标准化、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的需要。

构建港口建设费征管制度体系的思路、原则与目标

1、基本思路

港口建设费征管制度体系是港口建设费征管工作的基础和运行保障,首先必须要符合港口建设费征管工作的实际需要,其次,要针对当前征管工作出现的问题和需要,再次,要着眼于保障港口建设费征管的持续健康发展。

港口建设费征管制度体系是征管工作的制度规划和顶层设计,要充分考虑交通运输部、财政部层面的规章,又要兼顾部海事局的监管需要,还要着眼直属海事机构的实际和需要,因此,构建港口建设费的征管制度体系,需要进行管理层级划分,从各级机构的职责划分出发,构建相应的制度。

港口建设费征管制度体系因工作需要而构建,因此,港口建设费征管制度体系需要围绕港口建设费的征管流程和环节来设计。除基于各个征管环节构建的各项制度外,还必须对一些关键环节、特征货物、重点事项设计相应的制度,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与规范,所以,制度体系不仅要有普通货物的征管制度与程序,还应有保税、中转、低值等特殊货物的征管制度与程序,以及专用收据、资金等方面的管理制度与规程。

港口建设费征管制度体系除了划分纵向层级、理顺征管工作环节外,还应充分考虑保障港口建设费征管工作持续健康运行的制度与机制,促进港口建设费征管工作的良性循环。

2、基本原则

法治原则。严格遵守《立法法》等法律规定的制度规范和程序,贯彻落实《关于全面建设交通运输法治政府部门的若干意见》的有关要求,针对港口建设费征稽、保障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和突出矛盾,完善统一的制度体系。

系统原则。统筹港口建设费征收、稽查、保障等各个具体环节,科学合理布局,系统整体规划,确保港口建设费征收、保障等各项具体制度之间及其与其他相关管理制度之间相互协调、无缝衔接。

操作性原则。充分把握港口建设费征管、保障的工作特点和实际需求,在预留适度灵活性空间的基础上,细化征管、保障的工作流程,增强各项制度设计的明确性、可操作性。

3、目标

构建港口建设费征管制度体系,要围绕“依法征收、规范征收”来进行,力争用2~3年时间,基本建成覆盖政策、管理、操作三个层面,包括征收、稽查、管理、保障四个方面,涉及相关利益主体的港口建设费制度体系。

港口建设费征管制度体系框架

基于上述分析,拟构建的港口建设费征管制度体系综合考虑了政策层、管理层和操作层三个层面的制度,其中,政策层所涉及的制度有已施行的《港口建设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正在制定的《实施细则》;在管理层面,除已经施行的《港口建设费征收管理工作规程(试行)》外,在征收、稽查、管理、保障四个方面设计相应的制度与规定;在征收方面,应主要考虑普通征收、货物归类与减免征三个方面的制度,在稽查方面主要从日常、专项、专案三个方面进行制度设计,管理方面主要涉及专用收据、印章、资金、统计、档案、监督考评、代收单位管理、代报单位管理、信息系统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在保障制度方面,应重点考虑人员、装备、征管经费、质量规范、风险防控、廉政建设、激励机制、应急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在操作层面,由于各地港口建设费征管工作需求与实际差异较大,货物类别不同,征管重点不同,很难统一规范,因此应重点考虑一些通用性较强的制度,如普通征收的申报、审核、稽核制度,保税货物、水水中转货物和低值及减半征收货物等减免征货物方面的制度,而资金方面则考虑了退费、收款、预收款、保证金等制度,对于减免征和资金方面的制度,则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和需要自行考虑与制定。风险防控和廉政建设,则是港口建设费征管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维持港口建设费征管工作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在操作层面建立相应的制度。根据上述分析,构建了如图1所示的港口建设费征管制度体系。

实施建议

1、高度重视,协调推进

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应会同部财务司、法制司等司局,以及财政部建立协商机制,吸纳科研机构作支撑,共同推进港口建设费制度建设,丰富和完善港口建设费征管制度体系,加强组织实施和落实,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港口建设费征管工作,实现港口建设费征收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信息化运行,促进港口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制度建设是港口建设费征管工作的基础,各级要高度重视,分层次、分步骤、分环节的完善相关制度,协调推进,建成完整的制度体系,推动港口建设费征管工作的法制化进程。

2、分类指导,突出重点

港口建设费制度体系建设涉及多个、多级管理机构和利益主体,涵盖征管流程、运行、保障等多个业务环节,关注重点和侧重方向不同,各级管理机构应统筹协调,加强分类指导,突出各个环节的管理需求和建设重点,保证港口建设费制度体系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3、滚动发展,持续改进

制度建设是港口建设费征管工作的基础和保障,是保障港口建设费征管工作良好运行、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石。港口建设费制度体系建设要适应新常态,与时俱进,需要秉持滚动发展的理念,持续改进,既适应上级政策的变化,与相关法律法规的“立、改、废”工作相衔接,又能满足现场情况变化后提出的新要求。通过不断完善和改进,保证港口建设费制度和信息化体系既立足实际、满足当前,又着眼未来,更好地发挥其在港口发展中的支持保障作用。

4、注重保障,良性发展

工程建设法规的特征篇2

关键词:三维模型;机加工艺;设计模式;探讨

基于模型的定义,在生产制造过程中三维实体模型是唯一、最重要的依据,其在很大程度上使得以工程图纸为依据的传统制造方法获得有效的改变,提高了生产制造的效率。现阶段,以计算机技术辅助设计和制造的三维实体模型在我国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如航空、航天、车辆、船舶以及电子等各行各业中都有所涉及。

1三维模型的机加工艺设计的流程

零件三维模型是设计三维工艺的重要理论依据,从中可以将加工的具体特征有效的提取出来,通过科学的规划工艺,以此可以促进工序模型的生成,从毛坯完成到成品的科学转变。在三维零件模型基础上的工艺设计流程的重要阶段主要包括三个,如图1所示。

(1)建立一定的工艺信息模型

在建立工艺信息模型的过程中需要先从相关零部件和一定的毛坯模型中将与信息模型有关的加工与建立特征最大限度的提取出来,一个加工特征往往需要经历的加工阶段、工序以及工步有许多个,为此在建立特征模型时便需要将一定的特征工艺链添加到加工特征中去,进而在此基础上有助于建立起相对比较完善的工艺信息模型。

(2)科学规划工艺的具体路线

严格按照不同加工阶段的要求对全部的特征工步进行科学有效的划分,以此分为多道工序,然后在此基础上做好相关的排序工作。

(3)生成一定的工序模型

在完成上述两部分的工作之后,中间各个工序模型的建立便需要严格根据工艺信息的模型和路线来完成。

如图1所示,零件工信息模型在很大程度上是三维模型的机加工艺设计的重中之重,科学的构建零件的特征模型(识别和提取加工特征)对于整个工艺信息模型的设计和建立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构建工艺信息模型

所谓的工艺信息模型主要包括四个层次,即几何层、零件层、特征层与工艺层。其中几何层是整个信息模型得以建立的基础;零件层包括了零件的名称和编号、材料以及批量等最基本的设计信息;特征层则是在零件层的基础上得以建立起来的,零件特征模型的建立离不开该层对特征的自动或者手动识别手段;工艺层主要按照零件特征模型的要求,严格按照具体的规则将一定的特征工艺链添加到每个特征中去,由此有助于相关技术人员做出科学的工艺决策。

(1)构建起一定的特征模型

所谓的加工模型在一定程度上主要是指机械在进行加工的过程中可以根据特定的方式以及顺序将已经成型的部分设计成几何拓扑的形状,其将邻接加工面集合之间的几何拓扑关系充分有效的展示出来,将各种制造和工艺的方面的信息集中到一起,在此基础上将一个特征相比比较完整的数据结构建立起来,不仅可以将加工的实际意义充分且有效的展示出来,并且还能够有效识别出加工特征在工艺设计过程中的具体应用。

(2)添加具备一定特征的工艺链

通过对大量工艺过程的详细分析,从中不难得出无论零件的复杂程度有多高,在加工过程中还可以将其工艺进行有效的分解,使其成为两种工序,即主工序与辅工序,零件的加工工艺在很大程度上与特征的关系十分密切。其中主工序针对的对象主要是各个零件的形状特征,类似于轴类零件的圆锥面、圆柱的表面和内表面等;辅助工程则包括诸如倒角、钻孔和攻丝等为主的热处理、钳工以及表面的机加工工序等等。

通常情况下每个特征都与一组加工段相对应,也就是所谓的特征工艺链。加工环境的不同导致加工方法存在一定的显著差异性,但是当制造环境受到一定限制和约束时,加工的具体方法相应的也会被确定下来。为此,特征与特征工艺链之间的关系是一一对应的,每个特征工艺链,都是加工工步严格按照特定的顺序组建而成的。另外,将一定的工艺链添加到每个特征的过程中实则就是设计工艺的过程。工艺信息模型在一定程度上作为整个三维机加工设计的关键,其所承载的信息非常多,如零件设计模型、特征以及各种工艺本身的信息等,工艺模型的有效建立对于中间工序模型的顺利生成和三维工艺设计的完成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工序模型的生成

(1)生成工序模型的主要方法

正向与逆向生成法是目前生成工序模型的重要方法。其中正向法主要是从毛坯状态逐渐过渡到最终设计形态的转变促进工序模型的逐渐生成的主要方法,主要是通过缩减材料的方式来生成一定的三维机加工序模型;逆向法则是产品根据在最终设计结构的引导下逐渐从毛坯状态向工序模型方向生成的主要方法,其主要是借助增加材料的方式来促进三维机加工序模型的生成。

(2)对工序模型进行相关的标注

待中间的工序模型生成之后,便需要进行相关的标注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与传统二维工序简图进行绘制相同。零件中间工序模型对于尺寸、技术、表面的粗糙程度以及公差方面的要求普遍较高,在具体的标注过程中一定要做到细心全面。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从建立一定的工艺信息模型、科学规划工艺的具体路线以及生成一定的工序模型等方面详细的介绍了三维模型的机加工艺设计的流程,在此基础上经过充分的思考,从构建起一定的特征模型、添加具备一定特征的工艺链等方面具体的阐述了工艺信息模型的构建,最后从生成工序模型的主要方法和对工序模型进行相关的标注等两方面促进了三维机加工序模型的生成。

参考文献

[1]万能,常智勇,莫蓉.机加工艺设计的三维新模式研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1(9).

[2]万能,赵杰,莫蓉.三维机加工序模型辅助生成技术[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1(10).

[3]斯铁冬,张旭,丁丁,刘颖,耿久全.基于三维模型的机加工艺设计技术[J].兵工自动化,2013(6).

[4]田富君,陈兴玉,程五四,张祥祥,张红旗.mBD环境下的三维机加工艺设计技术[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工程建设法规的特征篇3

【关键词】电网工程审计思路方法

一、电网工程信息化环境的形成

2002年国家电网公司成立后,公司的信息化建设稳步发展,逐步走向成熟。从2006年开始,国网公司的信息化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公司制定了“十一五”规划,全面实施SG186信息化建设工程,信息系统在逐步完善。尤其是2008、2009年两年期间,生产管理系统、eRp、基建管控、财务管控、电网前期等系统的陆续上线,电网工程的大部分业务逐渐纳入到了信息系统之中。2010年,项目储备库系统、电网规划系统、投资计划系统、电子商务平台等系统陆续上线。尤其是2011年,国网公司又启动了SG-eRp建设,建成“纵向贯通、横向集成”的一体化企业级信息系统,深化信息安全技术研究和基础建设,实现了公司发展的战略目标。至此,电网工程信息化环境初步形成,从而为开展信息化下的工程审计奠定了基础。

二、信息化环境下电网工程审计的思路

工程项目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大部分都会在信息系统中留有痕迹,而这些痕迹就是审计线索的特征。为此审计人员可以首先从工程业务出发,在深入了解工程业务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和把握信息系统和电子数据的特点和规律,进而列举出审计线索的特征。由于电子数据反映了电网工程的经济活动,因此特征列举后,可以用计算机语言描述这些特征,然后在海量的数据中高效、准确地找出符合这些特征的数据。

三、信息化环境下电网工程审计的流程

(一)审前调查,获取充分和必要的信息

在审前调查阶段,审计人员需要获取审计所需的信息系统权限,获取工程信息系统清单,以了解被审计对象的系统运营和分布情况;取得所审计项目的基础资料,并了解其相关情况;然后在系统中采集电子数据、业务数据和数据结构文档,利用计算机技术分析,来确定审计范围、审计重点,搜索有价值的审计线索,为审计实施阶段快速进入状态做准备。

(二)采集数据,全面掌握情况

在正式审计阶段,审计人员根据需要审计的问题,根据这些问题的特征,在系统中采集符合特征的数据,以全面掌握工程项目的建设管理情况。

(三)数据转化、清理和验证

首先,对于在系统中采集的电子数据,部分需要转化为审计人员能够理解并接受的数据;其次,对于采集到的与审计无关的数据,要进行清理;另外,审计人员要运用职业判断,并根据所采集的资料进行印证,来验证所采集的数据是否真实、完整。

(四)多维分析,把握总体

对于通过上述验证后的数据,审计人员要采取多种方法,从多个维度(如数据的来源、影响因素、异常情况等)进行分析,从而把握所审计项目的总体特征。

(五)延伸落实,审计取证

对于在系统中发现的审计线索,审计人员需要进一步取证来核实,必要时结合线下审计来验证,如到相关部门或施工现场进行取证。

(六)对信息系统测评,对系统本身进行审计

在开展工程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需要对现有信息系统予以关注并测评,即审查现有信息系统是否存在设计缺陷和执行缺陷,并列示于审计报告之中。

四、信息化环境下电网工程审计的方法

(一)信息检索法

对于信息系统中大量非数值型数据,可以利用系统提供的检索功能进行检索。主要包括:关键词、主题词查询,即审计人员提出检索要求,利用系统检索功能在信息库中进行检索,查找到所需信息。主题目录查询,即审计人员根据工程信息目录,通过主题目录的指引,逐级、逐层浏览,查找到所需信息。这种方法是工程信息化审计最常规的方法,在该指南中有大量的体现。

(二)分析性复核法

分析性复核需要对审计事项中的重要数据或趋势进行分析,包括调查异常变动的数据以及实际数据与预期数据的差异,以发现存在的不合理因素,确定审计重点,控制审计风险,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审计质量。例如在eRp财务系统中,需要对工程项目各项财务指标进行研究分析,并对异常变动和异常项目予以重点关注。信息化审计过程中,需要审计人员大量使用分析性复核程序,并使之逐步规范和深化。

(三)对比分析法

即通过将系统中取得的电网建设工程各阶段相关资料和技术经济指标与同类项目或其他相关项目的对比来确定差异,发现问题。例如,对取得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计通常采用各项基础数据及评价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包括原始数据、评价指标的选择等,以及投资估算的单位造价比较。

(四)审阅法

是通过对有关书面资料仔细观察和阅读,借以鉴别资料本身所反映的经济活动是否真实、合理及有效。例如从信息系统中取得电网投资立项各阶段的文档资料,可采用此种方法,以判断投资立项是否符合规定的程序和内容。

(五)其他方法

包括征兆发现技术、文字描述法、重点追踪审计法等审计人员认为需要的审计方法。

五、信息化环境下电网工程审计线索的分析

从对工程业务规律的把握入手发现特征。审计人员根据以往发现的工程管理的问题的规律,通过相应的技术方法,验证数据的变化趋势是否背离了工程业务变化规律,并进而搜出异常数据。

从各种工程数据的对比入手发现特征。审计人员从数据的内容入手,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对各类数据进行对比(如工程业务数据与工程财务数据的对比、外部数据与内部数据对比等),以发现异常数据。

从工程业务的逻辑性入手发现特征。例如以下情况都是不符合逻辑的:工程的开工时间与竣工时间非常接近;工程多笔支出均为大额现金支出;工程支出中会议费、差旅费金额非常大。

工程建设法规的特征篇4

关键词岩基承载力特征值;广义Hoek-Brown强度准则;单轴饱和抗压强度标准值;折减系数

中图分类号tV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4)110-0085-03

0引言

从规范、其它资料及工程实践分析不难发现,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准确讲应该是指能满足地基基础抵抗压缩、抗剪等变形性能要求,未考虑基础宽度、埋深或旁侧超载、形状等的修正,能满足建筑物安全,能代表某一特定区域的普遍岩土体承载能力的值。对于岩石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严格讲应该是岩体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作为地质工作者提供的岩基承载力的地质建议值,实质上就是岩基承载力特征值。目前确定承载力特征值的方法主要有:1)原位荷载实验确定;2)经验法确定;3)根据弹塑性模型的有限元计算确定;4)理论计算法确定。以上方法中最可靠的是原位荷载实验确定,该方法可以在原位确定岩基承载力,但此方法对设备要求高,实验周期长,费用昂贵。

1根据室内单轴饱和抗压强度确定

对于完整、较完整和较破碎的岩石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可根据室内单轴饱和抗压强度标准值按下式进行计算:

(1)

式中:fa为岩石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frk为岩石单轴饱和抗压强度标准值(kpa);ψr为折减系数,根据岩体完整程度以及结构面的间距、宽度、产状和组合经验确定,对完整岩体可取0.5,对较完整岩体可取0.2~0.5,对较破碎岩体可取0.1~0.2。但此方法对破碎、极破碎岩基不适用。

《中小型水利发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L/t5410―2009)给出坝基岩体允许承载力宜根据岩石单轴饱和抗压强度,结合岩体结构、裂隙发育程度做相应的折减后确定地质建议值,坝基岩体承载力经验取值可根据表1选取地质建议值或岩基承载力特征值。

岩石单轴饱和抗压强度Rb(mpa)允许承载力R(mpa)

岩体完整,节理间距>1m岩体较完整,

节理间距0.3~1m岩体完整性差,

节理间距0.3~0.1m岩体破碎,

节理间距

坚硬岩、中硬岩Rb>30(1/7)Rb(1/8~1/10)Rb(1/11~1/16)Rb(1/17~1/20)Rb

软岩Rb

表1坝基岩体允许承载力经验取值

2根据岩体的摩擦角、凝聚力确定

假设在地基岩体上有一条形基础,在上部荷载作用下,条形基础下产生岩体压碎并向两侧膨胀而诱发裂隙,基础下的岩体可分为如图1(a)所示的压碎区a和原岩区B。由于a区压碎而膨胀变形,受到B区的约束力ph的作用。ph可取岩体的单轴饱和抗压强度,ph决定了与压碎岩体强度包络线相切的摩尔圆的最小主应力值,而摩尔圆的最大主应力为qu可由三轴压缩强度给出,如图1(b)所示强度包络线。

图1岩基极限承载力分析图

由上述分析知,对于均质各向同性岩体的极限承载力约等于岩体三轴抗压强度。如果岩体内摩擦角为φm,凝聚力为Cm,单轴饱和抗压强度为σmc,三轴抗压强度为σ1m,根据三轴压缩原理及摩尔定理:

(2)

则岩体的极限承载力为:

(3)

由于tan(45°+φm/2)>1,因此1-tan(45°+φm/2)

(4)

对于脆性岩石地基,根据格里菲斯强度理论,主要是以拉伸破坏或张破坏为主,当地基与基础的接触力qu等于岩体饱和抗拉强度的24倍或岩体单轴饱和抗压强度的3倍时,地基达到极限承载力状态,并依据摩尔定理,其承载力qu为:

(5)

式中:σmt为岩体单轴饱和抗拉强度(mpa),σmc为岩体单轴饱和抗压强度(mpa);φm为岩体的内摩擦角(°);C为岩体的凝聚力(mpa)。

3基于剪切破坏模式下的广义Hoek-Brown强度准则确定岩基极限承载力

1992年,e.Hoek针对1980年提出的强度准则的不足,提出了狭义的Hoek-Brown强度准则的修改形式,称为广义Hoek-Brown强度准则,并给出了各类岩体经验参数值,其表达形式为:

(6)

式中:σc为完整岩块单轴饱和抗压强度标准值;σ1、σ3最大、最小主应力;mb为霍克―布朗常数,反应岩体的软硬程度,类似岩块的mi;S、a是表征岩体特征的常数,其中S表征岩体的破碎程度,a表示与岩体完整程度有关的参数。mb、s、a可根据笔者在《Hoek―Brown强度准则与mohr-Coulomb强度准则》一文中的方法确定,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根据土力学原理,在荷载作用下,岩基因承载力不足而发生剪切破坏,其岩基破坏模型如图2,条形基础下,地基岩体均处于三轴受压状态,当被动破坏区B所受荷载为q0时,正如一个最大主应力水平的三轴压缩试件,主动破坏区a处于最大主应力垂直的三轴压缩状态。

图2岩基剪切破坏模型图

对被动破坏区B,σ3B=q0,根据广义的Hoek-Brown强度准则有:

(7)

对主动破坏区a,根据极限平衡条件,被动楔型体B产生的水平向最大主应力为该区楔型体的最小主应力,即:

(8)

根据广义的Hoek-Brown强度准则有:

(9)

式中超荷载q0既可源于基础旁侧堆积引起,也可源于基础有一定埋深而产生,γ为岩体的重度,D为基础的埋深。当q0=0时,被动区B所受最大主应力等于岩体的单轴饱和抗压强度,即:

(10)

(11)

根据格里菲斯强度理论,对于脆性岩石地基,主要是以拉伸破坏或张破坏为主,当地基与基础的接触力qu等于岩体饱和抗拉强度的24倍或岩体单轴饱和抗压强度的3倍时,地基达到极限承载力状态,依据广义Hoek-Brown强度准则式(5)可改进为:

(12)

Hoek-Brown强度准则本身就将准则的mb、s、a与岩体质量指标建立关系,它将工程岩体在荷载作用下表现出的复杂破坏,归结为拉伸破坏和剪切破坏2种机制,为此广义Hoek-Brown解更符合工程实际。

与《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中小型水利发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L/t5410―2009)分析对比,不难发现当被动区不受超荷载作用时,q0=0时的Hoek-Brown解中的sa+(mbsa+s)a或24S/mb或3Sa相当于各规范中的修正系数或折减系数,正好弥补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不适用于“破碎”和“极破碎”岩基的缺陷。

4工程实践分析、对比、研究

笔者通过硬质岩、较软岩从考虑完整系数Kv,开挖扰动系数De、岩体的软化系数η,不考虑基础埋深或基础旁侧超载,对遵循广义Hoek-Brown强度准则的岩体,分析对比各种方法所求岩基极限承载力值的不同,得出如下看法。

1)广义Hoek-Brown解和岩体的摩擦角、凝聚力法解所求极限承载力悬殊不大,很接近,但需分脆性岩体与非脆性岩体分别求解;

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法需作如下调整:(1)完整岩体,需将折减系数ψr改为ψr=Kv;(2)较完整岩体,需将折减系数ψr改为ψr=KvDe;(3)完整性差、较破碎及破碎岩体,需将折减系数ψr改为ψr=KvDeη。则所求承载力基本与广义Hoek-Brown解、岩体的摩擦角、凝聚力法解所求极限承载力悬殊不大,尤以完整性差、较破碎及破碎岩体非常接近;

3)工程实践发现对于完整、较完整、完整性差的岩体,应将其视为脆性岩体,按脆性破坏原理采用格里菲斯强度理论来确定岩基的承载力特征值。

通过以上分析、对比研究,在求解岩基承载力特征值的过程中,需要确定脆性岩体和非脆性(塑性、塑脆性)岩体的分界线。根据广义Hoek-Brown准则知,岩体的单轴饱和抗压强度为σcm=σcsa,岩体的抗拉强度为σt=-sσc/mb,由此可知岩体的压拉比为:

(13)

从式中可以看出,岩体的压拉比取决于岩体的软硬程度和破碎程度,研究表明,岩体压拉比并不随着GSi的增大而增大,而是在GSi=40附近,压拉比达到最大值,约为2.44mi,之后随着GSi的增大,岩体的压拉比反而降低,此时岩体的完整性系数KV约为0.226。这就说明当岩体的压拉比大于2.44mi时,岩体以脆性破坏(拉伸破坏)为主,当岩体的压拉比小于2.44mi时,岩体以塑性破坏为主,为此可将压拉比等于2.44mi时确定为脆性岩体与非脆性岩体的界限,即当σcm/σt≥2.44mi时岩体视为脆性岩体,当σcm/σt<2.44mi时岩体视为非脆性岩体。但结合工程实际,并依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中小型水利发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L/t5410―2009)及以上分析,将完整性系数KV=0.35确定为脆性岩体与非脆性岩体的界限,兼顾了塑脆性破坏,更符合工程实际。为此可将岩体的摩擦角、凝聚力法、广义Hoek-Brown解、《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法分别作如下概括和改进:

岩体的摩擦角、凝聚力法解

(14)

(2)广义Hoek-Brown解

(15)

(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法解

(16)

式中:Kv为岩体的完整性系数;De为开挖扰动系数;η为岩体的软化系数,frk为岩块的单轴饱和抗压强度标准值(mpa)。

对于《中小型水利发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L/t5410―2009)法,纯属经验法,通过分析对比,《中小型水利发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L/t5410―2009)所给岩基承载力特征值的经验值,既考虑了岩体的完整程度又考虑了开挖扰动也考虑了岩体的水理性的影响,但折减系数范围较大,折减系数取值时,人为因素较大,笔者认为工程实践过程中,应按风化程度先确定不同风化程度的岩块的单轴饱和抗压强度标准值,方能按表1中方法确定岩基承载力特征值。

通过工程实践检验,改进后的各种解法所求岩基承载力特征值与现场荷载试验、旁压试验结果悬殊不大。满足静力条件、机动条件、本构方程和屈服条件时的极限承载力方为极限承载力的真实解,本文作为岩基承载力特征值的各种理论计算法均是基于极限平衡理论推导,均偏于安全。

5结论

1)广义Hoek-Brown解和岩体的摩擦角、凝聚力法解适用于所有岩体情况;

2)遵循广义Hoek-Brown强度准则的岩体,广义Hoek-Brown解和岩体的摩擦角、凝聚力法解所求岩基极限承载力可作为岩基承载力特征值,但应根据不同的岩体情况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

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法作为岩基承载力特征值,还需考虑开挖扰动和岩体的水理性,需按式(16)确定岩基承载力特征值;

4)工程实践发现对于完整、较完整、完整性差的岩体,应将其视为脆性岩体,按脆性破坏原理采用格里菲斯强度理论来确定岩基的承载力特征值;

5)《中小型水利发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L/t5410―2009)法作为岩基承载力特征值,不需折减,已偏保守;

6)将完整性系数KV=0.35确定为脆性岩体与非脆性岩体的界限,兼顾了塑脆性破坏,更符合工程实际。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20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

[3]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中小型水利发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L/t5410―200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能源局,2009.

[4]刘佑荣,唐辉明.岩体力学.北京工业出版社,2010.

工程建设法规的特征篇5

【关键词】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移民;安置

1工程概况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贯穿江苏、山东、天津诸省市,其中江苏既是调水的水源地,又是主要受水区,在整个东线工程建设中占有非常特殊的地位,江苏境内的东线调水工程建设应该成为整个工程建设的名片。

东线一期江苏段工程建设的特点是在江水北调工程基础上扩大、改造、延伸,且机电泵站项目工程大部分站址位于江苏已建成的江水北调泵站、大运河复线船闸等工程附近,人均耕地偏少。淮安四站、泗阳站等工程被征地农户人均耕地不足0.5亩,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实施难度更为突出。东线一期江苏段工程沿线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江苏省南水北调办根据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的《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暂行办法》和江苏省人民政府有关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实施有关规定,坚持“以人为本、规范操作”,加强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实施规范化和监督机制研究,使已开工建设的三阳河、潼河工程、宝应站、淮阴三站、淮安四站、解台站、刘山站、蔺家坝、骆马湖水资源控制和扬州江都市、淮安市、宿迁市、徐州市等截污导流工程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得以顺利实施,保证了工程顺利建设。所有东线项目的建设用地已全部通过江苏国土部门的预审,所有单项工程的先行用地申请得到批准,正式用地手续办理也已陆续完成。

2移民政策与措施

2.1建立征地移民制度,增加工作透明度

为确保征地移民工作有条不紊的顺利开展,江苏省南水北调办公室结合江苏省实际情况,先后研究制定了《江苏省南水北调工程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资金财务管理(试行)办法》,《江苏省境内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实施方案编制大纲》、《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验收暂行办法》、《南水北调东线一期江苏境内工程建设征地移民工作年度考核(试行)办法》等征地移民管理办法,并在征地移民档案管理、处理、等方面建立相关制度和工作机制,做到有章可循,管理严格,运作规范,工作高效。

2.2坚持以人为本、规范操作

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工作,纷繁复杂,涉及许多单位和征迁安置群众的切身权益,是政策性强、社会反应敏感的系统工程。在此项工作中,执行国家和地方有关政策,坚持人民利益为上、依法办事,做到相应政策、有关标准、实物量、补偿款“四公开”,阳光头名,接受群众的监督。

积极开展宣传发动工作。为推动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工作开展,使被征地拆迁的单位和群众了解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实施相关程序、政策、标准和有关要求,省南水北调办向各市、县印发并组织学习国务院和江苏省南水北调有移民、征地方面的规定、文件、补偿标准等,相关市、县、乡又层层印发,并学习宣传,是每个被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单位和个人,都能清楚相关政策和标准。同时充分利用媒体以及《宣传手册》、板报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调水工程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意义,对涉及自身的移民与征地政策文件规定,做到人人清楚,增加工作的透明度。

组织编制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是规范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工作的需要,是省与市或县(区)签订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任务和投资包干协议的基础,是实施单位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实施的依据,也是各级政府抓好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相关监督、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和依据。江苏省南水北调办公室依据工程征地移民初步设计批复,围绕工程建设进度,及时组织各市、县(区)南水北调办公室和有相应资质的征地移民设计单位,进一步进行复核征地范围、地面附着物、农村(城镇)移民安置、企事业迁建、专项设施复建等实物量,在地方政府征求群众代表安置意愿基础上,编制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实施方案》。此方案由地方政府认可后上报省南水北调办公室审核批准实施。实践证明,《实施方案》既提高征地拆迁工作的可控性和科学性,达到节约用地、控制投资、规范操作的目的,同时又能较好地与新农村建设和群众的意愿相结合,达到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目的,保证了征地移民和移民安置实施质量。

抓好市、县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相关人员业务能力培训。为保证工程建设单位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工作能够顺利有序地开展,江苏省南水北调办公室多次邀请有关大专院校征地移民专家,会同征地移民设计、国土、水利等有关部门,组织市、县(区)南水北调办公室及实施单位相关人员,先后举办征地手续办理、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实施方案》编制、征地移民验收、档案管理、财务和等相关知识培训及考察学习活动,不断提高各级征地移民实施单位工作人员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

坚持按照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程序办事。一是实物量公示。对工程涉及的个人和集体的地面附着物补偿(包括永久征用土地、临时占用土地、拆迁房屋、树木、设施等)补偿项目、数量、补偿金额和安置方案,按村或组进行公示,体现公开、公平、公正,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城市征地拆迁和安置需要根据国家征地补偿和安置政策,并结合省、市、县城市拆迁有关规定进行,超出标准的部分由地方政府负责)。二是实物量复核。公示后,群众对补偿范围、补偿标准和公示结果提出异议的,由县、乡征迁办公室会同移民监理及乡、村干部及时复核,对原统计调查不准确的事项实事求是的进行变更,经核实无误的或不符合补偿政策规定的,及时向群众解释。三是建立到户卡。各县统一建立征地移民工作一户一卡表,由各县征地移民办公室按统一格式填写,在该卡上写清该户的应补偿项目、数量、补偿的标准、补偿金额。四是补偿金额的支付。首先通过公示,再经有关群众认可的补偿项目和金额,签字兑付,对有关迁建项目、相关单位复建工程补偿资金兑付,则与有关单位签订费用、建设包干协议,在协议中,有明确的拆迁、复建的完成时间、规模、标准等。

及时协调解决征地移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省、市签订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任务与投资包干协议后,江苏省南水北调办公室职能部门深入一线调查研究,及时了解掌握征地移民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加强对有关市、县征迁安置工作督促、指导和管理。并根据工作需要及时召开征地拆迁工作协调会议,协调解决征地拆迁方面遇到问题。

2.3推行移民监理,发挥移民监理作用

由于南水北调工程征地移民工作的社会特性,其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矛盾突出,牵涉到各相关部门和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实施工作难度空前。省南水北调办根据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制定的相关征地拆迁和移民安置政策,在工程初步设计批准后通过招投标确定监理单位,负责监理工作的组织实施,市、县主管部门和实施单位配合监理单位开展工作。监理单位按照监理合同进行监理,监理项目实行总监理工程师负责制,按照“三控制”(投资、质量、进度)、“两管理”(合同、信息)、“一协调”的方法进行监理。

2.3.1三控制

一是,对投资的控制。主要对工程建设、征地和移民地面附着物数量(包括房屋、树木等相关补偿项目)、企事业单位迁建、专项设施复建补偿项目的复核、认定以及补偿项目变更情况的了解、证明,以达到按标准控制的目的。二是,对质量控制。主要是对移民生产生活安置、企事业单位迁建、专项设施复建实施情况按实施方案批复质量要求进行控制和了解,以保证实施品质。三是,对进度控制。主要对征地拆迁、移民安置,包括企事业单位的迁建、专项设施复建的实施进度进行控制。一方面督促实施单位按时进驻现场保证按期施工,另一方面督促实施单位按要求完成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任务。

2.3.2两管理

重点是对合同执行和信息收集、归档进行管理。在合同管理中,主要是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江苏省南水北调有关的政策、规定及相关文件(包括经批准的《实施方案》)对实施单位实施情况(包括合同传达情况)开展全面监督和管理,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在信息管理中,主要是对实施单位征地移民实施的组织、宣传、管理等相关文件、通知、资金兑付程序等相关资料及影像进行收集、整理、归档等。

2.3.3一协调

着重是协助市、县、乡在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实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矛盾的调解。结合做好对相关单位和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征地移民相关政策、规定、标准的宣传、解释。对出现的问题、信息管理做到规范化和有序化管理,建立精简高效的管理机制,是移民征地工作按质按期完成。

2.4加强行政和财务监督,确保征地移民补偿政策落实到位

2.4.1行政监督

江苏省南水北调办公室在组织开展征地移工作中,对征地移民实施进度、质量控制、政策法规贯彻落实、征地移民资金到位、使用和管理情况,组织本级和下级行政监管部门切实加强行政监管,坚持依法办事,既保证了工程建设顺利进行,被拆迁群众的合法利益也得到了保障,搬得顺利、住得舒心、发展有前景。

2.4.2财务监督

财务管理是东线工程征地、移民工作实施中的重点,规范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相关群众和有关单位既十分关心,也非常敏感。因此,有关部门对征地拆迁和移民安置补偿资金在存储、使用、支付、管理、审计、监督、科目设立等环节均作了具体的管理与监督办法,对征地拆迁和移民安置补偿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内审,充分发挥财务监督管理作用。

2.4.3纪检监察

为工程顺利实施,江苏省省纪委、监察厅派驻南水北调东线江苏段工程纪检监察工作组制定《南水北调东线江苏段工程建设项目监察工作办法》,对征地移民安置方面的工作提出了具体监督检查内容、方法和要求,并组织相关市县纪检监察机关组建的纪检监察工作组,加强征地移民资金纪检监察,保证了工程建设“三个安全”。

3工作效果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江苏段),在移民工作中,坚持科学、以人为本,达到工程规划要求,是各方均能满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工程建设法规的特征篇6

关键词:建设土地;定义;特点;法律程序

中图分类号:D922.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3)-18-04-1

1建设用地定义

建设用地是指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包括城乡住宅和公共设施用地、工矿用地、交通水利设施用地、旅游用地、军事设施用地等。

2建设用地的特点

(1)建设用地是生活场所、操作空间和工程的载体,不是直接利用土壤,与土壤肥力没有关系。

(2)可逆性差。农用地要变为建设用地较为容易,建设用地变为农用地却较为困难。

(3)土地利用价值高。可以产生更高的经济效益。

(4)区域选择性强,在地域上选择性很强。

3建设用地的依据

建设用地的依据主要表现在规划和“三证”等两个方面。首先从规划上探析建设用地的依据。规划是进行全方位的且长远的发展计划,是对未来长期性、整体性、方位性以及基本性问题的思考,是设计未来发展的整套方案。当规划具体到建设用地上,是指省、自治区人民政府为实现一定时期内经济的发展目标和社会发展目标而进行的统一部署和整体安排。一般来说,城市总体规划和县域城镇规划要以省域、自治区的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不得擅自主张进行修改或者以其他方式另行规划。但是在特定条件下,也要实事求是,根据地区的经济发展需求和社会需要可以在省域、自治区总体规划的基础上适度调整县域以及城镇发展规划。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规划不仅编制、实施主体、审批和修改程序不同,而且所具有的法律效力也是不同的。低位阶段的规划如果没有特殊原因、特殊情况不得与上位阶段的总体规划相抵触。所有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总体规划是建设用地的基本依据,对不符合规划要求的或者不在总体规划之内的建设用地均不给予批复。其次从“三证”上探析建设用地的依据。所谓的“三证”主要包括: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用地批准证明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在城镇总体规划区内进行建设用地,必须持有国家批准的建设项目的相关文件并且要向城镇规划管理部门申请定点,由相关部门进行审定,符合审批条件的可下发许可证,对于不符合条件的一定要坚决驳回。建设用地批准证明。在获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之后,建设单位或者建设个人需要向县级及以上政府土地资源管理部门申请用地,通过县级及以上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审核行文后,由土地管理部门进行划拨土地;在获得规划用地许可证和批准可用地之后所需要的就是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在城市规划区内进行翻建、扩建、新建、道路、管线布置还包括其他一些工程建设,必须提供相关文件至城市规划管理部门进行申请,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根据提报的相关文件和实践进行核实考察,最终确定是否下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三证”是合法获得建设用地的必要条件,在未获得“三证”的情况下,所取得的建设用地都是无效的。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如果没有获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而获得建设用地的视为无效,并且当地政府责令其退回建设用地。在没有取得建筑工程许可证并进行建设的,视为违章建筑,要对其进行处罚。

4建设用地前提

对于土地的利用,任何集体和个人都没有权利进行使用。我国土地的权属分为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所以个人或者单位以及其他社会团体只能通过法律途径取得土地建设的使用权。对于集体土地的征用,首先要征集为国家所有,民用土地转化为城镇建设用地。

5建设用地的公示

所被征集的土地,在依照法定程序取得批准之后要进行公示。公示是由县及以上人民政府执行并且组织其实施。在公示中要体现出,在规定期间内,征集土地使用权者与被征集土地所有权者持有效证件到当地政府进行办理补偿登记。

6土地建设的补偿问题

在土地建设中必然会存在土地征用,以实现城市规划以及建设目标。但土地征用是存在补偿的,用地一方要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进行补偿。其中农田耕地的补偿所包含的项目比较多,主要包含:补偿费、安置费、青苗补偿以及一些其他附着物费用,这些补偿都有明确的规定。

参考文献

[1]王卫国.中国土地权利的法律制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年6月,第1版.

[2]王卫国,王广华.中国土地权利指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年.

工程建设法规的特征篇7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南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按照“整体布局、分步实施,先建后拆、统一安置,科学组织、连片征收”和“先征后建、市场运作,严格政策、依法办事”的思路,高起点谋划,板块化建设,开发区模式运作,力争用3年的时间,把城南新区建设成为基础设施完善、服务功能健全、产业优势突出、环境优美宜人的鄂西北最佳人居新区。

㈠整体布局、分步实施。以三年为期,由南向北,整体谋划城南新区建设,制定总体目标任务,并分解细化到年、季、月,分步予以推进。

㈡先建后拆、统一安置。在规划和具体建设计划的指导下,统一选择地块,先期建设安置小区,引导、帮助被征收群众搬入后,实施地面建(构)筑物的征收工作。

㈢科学组织、连片征收。按照“以人为本、和谐有序,整体、连片”的原则,征收规划和建设计划确定区域内地面建(构)筑物。

㈣先征后建、市场运作。对道路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先整体征收,再实施建设。路网形成后,所在区域土地采取市场运作的办法,公开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寻找投资商开发建设。

㈤严格政策、依法办事。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政策规定和我市有关规定,实施征收、安置和开发、建设工作,切实保障群众利益,维护社会稳定。

二、目标任务

年底以前完成城南新区修建性规划和各项专业规划编制及城南新区土地利用规划调整,为入区项目建设提供必要的用地保证;启动新区规划区内主、次干道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开展赞阳办事处卢营村房屋征收工作,完成第一期5.2万平方米安置房建设;启动市第一中学迁入城南新区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加强区域战略合作,搞好项目包装,积极拓展融资平台,借助外力推进城南新区建设。2012年重点推进核心功能区建设,构建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网络,增强对要素资源的吸纳能力,使新区初具规模,雏形显现。2013年底以前,全面完成城南新区建设任务,使城南新区成为基础设施完善、服务功能健全、产业优势突出、环境优美宜人的人居区。

三、实施步骤

㈠前期准备阶段(年月底以前)。

重点做好六项工作:

一是编制各项规划和计划。6月20日以前,市城乡规划局完成整个城南新区不同街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评审工作;6月30日以前,市梨花湖管委会和供水、排水、通讯、土地、住房保障、商务、教育、卫生、文体、广电、燃气、环卫、绿化、供电、交通等部门根据规划,迅速制定本行业城南新区建设发展计划及实施方案并全部启动。同时,由规划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于6月30日以前完成卢营村征收安置小区规划设计;7月31日以前完成滨江大道(大桥路至环一路)、环四路(铁路至316国道)改造建设的施工设计;8月31日以前编制完成城南新区各行业发展专项规划;10月31日以前制定施工建设实施方案。

二是建设安置房。按照“由南向北”的顺序和“先建后拆、边征边建、统一安置”的原则,迅速建设一批安置房。6月30日以前,对卢营村一组、二组、五组、七组、八组实施房屋征收,采取招商引资的办法,启动第一期安置点建设。其中,6月25日以前完成选址、设计,7月1日开工,2012年10月底以前完工。在第一期安置点建设的同时,组织实施第二期安置点建设工作。此项工作由市城乡建设局牵头,市城乡规划局、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市国土资源局、市建设投资经营有限公司、赞阳办事处配合。

三是制定征收安置办法。6月25日以前,研究制定城南新区房屋征收安置办法。此项工作由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负责,赞阳办事处配合。

四是启动市第一中学安置点征地搬迁工作。7月底以前,完成市第一中学规划区域内房屋的征收工作。此项工作由市建设投资经营有限公司牵头,市经济和信息化局、赞阳办事处配合。征收完毕两年内完成市第一中学城南新校区建设及搬迁工作。此项工作由市教育局牵头,市第一中学负责,市城乡建设局、市城乡规划局、市国土资源局、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等部门配合。

五是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着重抓好环三路向西延伸工程,316国道向南延伸工程,316国道电站路至仙人渡镇段改线的规划、设计和滨江大道大桥路至环一路段的规划、设计、拆迁工作,为城南新区明年的建设奠定基础。此项工作由市交通运输局负责。

六是启动部分机关及单位搬迁工作。此项工作由市城南新区建设办公室依据城南新区各项规划提出意见,报市政府研究决定。

㈡分步建设阶段(2012年至2013年)。

一是建设环一路至环四路区域。2012年12月31日以前,完成原化工区的整体搬迁和土地置换;建设环二路、环四路等主干道,迅速架起新区骨架;启动杨营村、杨寨村的搬迁改造工作,整合存量土地,建设新的环三社区;启动环一路两侧的综合开发建设,打造新区“雏形”;完成其他需要搬迁企业的搬迁,建成滨江商务中心、滨江特色服务中心及其周边绿化配套工程,打造具有新区特色的滨江景观带。

二是建设花园路至环一路区域。2013年6月30日以前,建设滨江大道、化工东路、花园路;搬迁改造高潮村、汉滨社区、赞南社区、临江社区,建设滨江社区和花园社区;启动滨江大道、花园路两侧的综合开发建设;启动花园路至环四路区域内行政办公、教育、卫生、文体等设施的建设工作。

三是建设大桥路至花园路区域。2013年12月31日以前,按照规划,整合大桥路至花园路区域的土地,实施综合开发改造,完善功能划分。

四、工作要求

一是加强领导,抓好落实。市城南新区、水西门旧城改造建设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负责统一指挥、协调、督办城南新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要定期和不定期召开工作例会,及时协调解决开发建设中的重大问题。赞阳办事处和有关部门要按照领导小组的指挥调度,建立健全工作机构和工作制度,做到人员到位、职责到位、工作到位。

二是调动力量,加快步伐。要调动各方力量共同参与、支持城南新区开发建设。要在向上争取国家、省大力支持的基础上,引导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关心、支持和积极参与城南新区建设事业。要注重运用市场化的手段、办法加快城南新区开发建设。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国内外大财团、公司、金融机构参与新区建设、投资置业,特别要引入有实力的开发主体参与新区建设。

工程建设法规的特征篇8

你局《关于征求对冻结征占用林地期间特批征占用林地程序意见的函》(林函资字〔1998〕205号)收悉。

1998年8月,针对一些地区破坏森林严重的情况,国务院发出了《关于保护森林资源制止毁林开垦和乱占林地的通知》(国发明电〔1998〕8号,以下简称《通知》),对保护我国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防止自然灾害将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在冻结建设征占用林地期间,我部严格贯彻执行国务院《通知》精神,把保护林地放在与保护耕地同等重要的位置,在审批建设用地中,高度重视林地保护工作。就你局来函,我部进行了认真研究,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你局《关于冻结征占用林地期间特批征占用林地申请问题的请示》(以下简称《请示》)中有些内容与现行的法律规定不一致。《土地管理法》第五条规定:“国务院土地管理部门主管全国土地的统一管理工作;第二十三条规定,各类工程建设需要征用集体所有的土地或者使用国有土地的,建设单位须持有效文件,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提出申请,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审查批准后,由土地管理部门划拨土地。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有关条款也就这方面内容相应作了规定。你局《请示》提出在冻结征占用林地期间,各类工程建设征占用林地的,必须”向国家林业局提出申请“,”由国家林业局办理批准申请文件“,”不再办理其他批准手续“,与现行法律规定不一致。

二、《请示》中有关林地管理规定超出了你局职责范围。国务院在“三定方案”中明确你局职责是:“组织、指导林地、林权管理并对依法应由国务院批准的林地征用、占用进行初审”;明确国土资源部职责是:“承担报国务院审批的各类用地的审查、报批工作”。在部门职责划分上,应该严格执行国务院批准的“三定方案”。

三、《请示》中关于冻结征占用林地期间,特批征占用林地的审批权限不符合国务院《通知》规定。国务院《通知》规定,在冻结征占用林地期间,确实需要征占用林地的,必须报国务院审批。《请示》中关于审批权限的划分缺乏依据,界定的数量不合理,按《请示》中划分的审批权限运作,将给实际操作带来困难。

为严格执行、认真落实国务院《通知》精神,对冻结征占用林地期间涉及的建设项目征占用林地的审批,我部建议:

一、在冻结征占用林地期间,征占用林地的审批,参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中发〔1997〕11号)和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国家计委联合颁布的《冻结非农业建设项目占用耕地规定》中有关冻结占用耕地的规定执行。即在冻结期间,除国家批准的重点建设项目、解决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户住房项目和安居工程项目(以下简称“三类建设项目”),征占用林地按原规定报批外,其他急需建设确需征占用林地的,一律报国务院审批。

工程建设法规的特征篇9

一、全面放开城乡规划与建筑设计市场,加强设计方案征集工作

全面开放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市场,推行城乡规划与建筑设计多方案征集和优选工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结合建设项目情况,广泛吸纳、邀请国内外高水平的设计单位,鼓励资质高、信誉好的设计单位参与我市城乡规划和建筑设计。城乡规划与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依据有关法规制定配套的管理办法和运作程序,规范设计方案征集、评议、监督和协调工作。

为提高设计方案水平和质量,城乡总体规划、专项规划、重要区片详细规划的编制,要在符合资质要求的基础上,根据规划项目情况结合设计单位业绩综合比选确定规划编制单位,吸纳先进的规划理念和设计方法,做到高起点规划。重要地段成片开发项目的详细规划设计和单体(群体)建筑设计方案,公共建筑规模10000平方米以上或沿城市主要道路、重要景观节点、城市公共绿地、广场周边及对景观有特殊要求地段的建筑单体,一律采取广泛征集、专家评议的方式优选设计方案。一般地区的建设项目,也要通过多方案比选的方式确定设计方案。优选的规划和建筑设计方案要体现改善人居环境质量,完善配套公共设施,营造优美城市景观,本着“经济、实用、美观”和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原则,统筹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综合效益,提高城乡景观品位与内涵,展现地方文化特色。

二、严格规划决策运行程序,提高城乡规划与建筑设计科学化水平

城乡规划与建筑方案设计的决策,实行“部门问策、专家议策、社会征策、规委决策、阳光亮策”的运行机制。通过建立部门协调联动、专家技术咨询论证、广泛征求社会意见的运行程序,确保城乡规划建设的全面性和科学性。设计方案的评议应在综合城乡规划管理要求、专家评议意见和建设单位意见的基础上确定推荐方案。

城乡规划的审议决策,按照规划事项实行由市规划委员会、市政府、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分级审查决策工作制度。城乡规划审批与规划实施的管理,除需要上报国务院和省政府审批的城乡规划之外,按照法定要求及程序,实行市政府和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两级审批工作制度。

强化市规划委员会审议决策程序。依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方案;规划道路红线40米以上的城市主要道路、市区河道景观控制规划方案和整治规划方案;规划道路红线40米以上的城市主要道路两侧各100米范围内,占地5公顷以上或单体建筑规模10000平方米以上、以及规划道路红线40米以上的主要道路交叉口周边的公建项目及城市重要地段修建性详细规划及建筑设计方案;占地10公顷以上的居住小区及重要工业项目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方案;古城区内,《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划定的7处建设控制地带以及东、西大街、城隍庙街、北大街等传统历史街区规划、建筑设计方案,在组织专家委员会评议后,需提交市规划委员会审议决策。

强化城乡规划公示制度。规划方案编制完成后,应结合项目情况采取适当方式进行公示,广泛征求专家和公众意见。审批后的规划成果,应予以公告。经规划许可的建设工程,要将规划许可内容和要求在现场进行公示。

三、强化城乡规划管理,确保规划和建筑设计严格落实

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充分采纳专家评议推荐意见的基础上,要结合城乡规划管理相关要求,认真做好设计方案审查审定工作。为确保设计方案的深化落实,无论获选方案设计单位是本地,还是外埠的,单体或群体建筑施工图设计,原则上由获选方案设计单位负责。城乡规划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做好设计方案征集与施工图设计合同审查等相关工作的衔接和协调。建设工程设计方案的总平面图和施工图设计,应严格按照经依法审定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建筑设计方案进行。对于建设单位或设计单位擅自变更已经审定的设计方案造成建设工程设计总平面图、施工图设计与审定方案不一致,违反有关要求,导致设计水平下降的,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要责令改正,若拒不改正,且属于不具备建设工程规划许可条件的,将不予颁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对于不认真落实规划设计条件和有关规范要求,弄虚作假、违背职业道德进行设计的,应予以警告,问题严重的,有关部门要追究单位和设计人责任。

工程建设法规的特征篇10

新《税收征管法》第6条规定,税收征管要实现信息化。国家税务总局于2001年年底也正式发文,要求各地加速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推进征管改革,最终实现在信息化支持下的税收征管专业化管理。当前,税务管理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税务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应用软件不规范,信息共享和利用水平较低,这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拟就税务管理信息化的涵义和特征,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和重点内容等进行探讨。

一税务管理信息化的内涵和特征

税务管理信息化的内涵包括过程和状态两个方面:首先,税务管理信息化是指税务管理以信息技术为依托,不断应用信息技术以强化税务管理,保障国家税收收入,提高税务管理效率的过程。税务管理信息化过程包括:一是税务管理信息技术的发展过程。其基本内涵是指税务管理信息技术的开发、研究、创新,以及各种相关信息及知识越来越成为监控税务管理活动的基本手段和发展动力,科技兴税的观念越来越得到税务人员的普遍认同并成为税务人员的自觉行动。二是税务管理信息技术在税务管理各个工作环节的应用过程。信息技术在税务管理上的广泛应用,有助于促进税务管理工作实现自动化、智能化和高效率化,从而极大地提高税务管理效率,增强税源的监控能力,规范税收和缴纳行为,充分发挥税收的宏观调控作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

上述两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只有充分促进税务管理信息技术在税收征管上的应用,提高税务管理信息技术在税收征管上的转化率,税务管理信息技术才能转化为现实的征管能力。其次,税务管理信息化是指税务管理信息技术被普遍推广于税务管理工作过程,从而使税务管理广泛地建立在信息化的基础上,形成由粗放型管理向集约化管理、由不确定到相对稳定、由手工操作(人控)到计算机网络监控(机控)、由体能化到智能化、由分散征收向集中征收、由“拉网式”的一般检查转向目标明确的重点稽查、由人力管理到智能管理等一系列可持续转变的状态。这种状态是由于税务管理信息技术被持续地应用于税务管理的工作过程而积聚形成的。它体现在税务登记、发票管理、纳税申报、税款征收、税务稽查、税收计会统等每一项工作环节上都依赖并应用信息技术。当然,这种状态不是平均化的信息和技术布局,但在某些重要环节上,如增值税、防伪税控开票系统、防伪税控认证系统、增值税交叉稽核系统、发票协查信息管理系统、出口退税管理系统和税务稽查选案系统等已经应用或正在应用信息技术。应用的程度越高、规模越大,信息化程度就越高。

二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经济原则。税务管理信息化本质上是管理信息化与信息管理化辩证统一的过程。经济原则的含义是:首先,将税务管理信息化发展融于税务管理的全过程,立足于税务管理的实际需要;其次,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应坚持技术开发和技术推广应用并举,以提高税务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最大限度地防范和堵塞税务管理工作中的偷逃骗欠以及严厉打击涉税犯罪;再次,要大幅度简化内外工作的程序,降低税收征收成本和纳税人纳税成本;最后,最优投入,即建设税务管理信息化的投入既要合理,又要取得最佳的效果。

(二)国情原则。其含义是,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不能主观盲目,必须根据国情特点因地制宜,择善而取。任何发展都不能离开国情的制约,都必须从基本国情出发,税务管理信息化的建设亦如此。我国税收工作的基本现状、特点和发展的基本态势是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前提。一是要在坚持征管改革总体方向的前提下,允许各级税收区别沿海和内地,区别城市和乡村、区别国税和地税,采取适当的方法和途径实现总体目标;二是信息化建设要兼顾已有的税务管理信息化的现状,对目前正在运行的各个应用系统进行改造和完善,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的设备资源和信息资源。

(三)重点突破原则。其含义是,立足税收工作基本现状、特点和发展态势的现实,面向21世纪税收发展战略,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在硬件领域、软件应用领域、技术推广领域,抓住关键项目和重点课题,组织联合攻关。2002年全国应完成金税二期工程,并积极争取金税三期工程立项。从2003年到2006年,税务机关要按照国务院关于建设电子政府的统一要求,重点建好金税三期工程,以解决整个税务管理的现代化、信息化,实现税务与工商、银行、财政、海关、外贸、质监、公安以及大中型企业等的网上连接,及早完成税收征管业务的财、税、库联网,以利信息共享,达到地市、省局和总局对征管全过程的即时监控,为纳税人提供更加便捷、有效的纳税服务。

(四)系统协调原则。首先,税务管理信息化不是孤立进行的纯粹信息化建设过程,而是系统管理的一体化过程。在税务管理信息化过程中,规范化、制度化、技术化、知识化是密切联系的。税务管理信息化离不开征管程序的规范、征管制度的健全、信息产业的技术创新等。其次,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整体性、系统性极强的工作,必须科学规划,打破项目壁垒,对信息化的软硬件平台和应用系统等制定统一的标准和安全策略,使税务管理信息化系统形成一个统一协调的整体。再次,税务管理信息化不仅仅是单一的征管信息化过程,而是征管与工商、银行、财政、海关、公检法等相关部门相结合的复合的信息化过程。系统协调原则是指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与税收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同信息技术发展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按照税收学、管理学和法学原理,综合考虑税收制度、管理水平、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及协调发展。

三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点

(一)税务管理信息网络建设。信息网络也称“信息高速公路(nii)”,是以itneRnet为依托的信息交流、传输和应用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从根本上改变并促进了信息的全方位交流和传输,促进了资源共享和技术共享。信息网络建设是信息化的重要基础建设。发展现代化的宽带、高速的税务管理信息网络是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基本内涵是:采用先进网络技术,建立集多个税务管理信息子网络于一身的、高速的全国性税务管理信息广域宽带网络,将税务管理信息智能化并通过税务管理信息网络进行传播,以提高税务管理工作的水平和质量。所谓网络建设:一是要建立并运行国家网以及省局、地市、区县三级地方局域网;二是所有的税种包括征管查各个环节都要纳入信息化管理,尽早实现从总局到基层征收单位纵向的网络化管理;三是要充分利用总局、省局、地市、区县四级网络,逐步开展视频会议、语音电话、远程教育等其它增值业务,使税务系统四级网络真正成为集数据、语音和视频于一体的综合通信平台;四是将网络建设与税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融为一体;五是要建立和健全网络的组织机构,要在地市以上建立技术支持中心,配备高素质的网络管理人员,以确保网络的有效运行;六是要坚持网络建设项目的审批制度,加强网络建设的指导与监督,严格项目验收,保证计算机网络的协调统一。

(二)税务管理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信息是现代经济社会最重要的资源之一,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支柱。税务管理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是大规模、高效率开发和利用税务管理信息资源的主要形式。如果说网络建设是信息化的基础建设,那么,网络建设只是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硬件,若没有各种信息数据库的支持,就根本不可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信息数据库是构成网络建设的内在条件,是税务管理信息化的核心。目前,我国税务管理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尚处于发展阶段,数据采集渠道不全,数据漏采、数据重复问题同时并存。因此,一要加强我国各种税收信息数据库的开发和研制。其内容主要包括:税务登记信息库、发票管理信息库、经济税源信息库、税款征收信息库写作论文、税务稽查信息库、税收行政处罚信息库、征管执行信息库、税收计会统信息库、人事管理信息库、税务决策信息库、税收相关外部信息库等。二要着重解决采集信息的不实(即纳税人申报资料不实)问题。为此税务部门要设立专门从事税源控管的机构,实行地段包干或行业管理,责任到人,提高按时申报率和申报准确率;加强征管资料档案化管理,实行一户一档,坚持“谁受理收集谁整理归档”的征管资料归档分工原则,及时、准确地将纳税人申报的资料和税收控管过程中掌握的信息录入计算机,以便征收、控管、稽查之间的信息传递与使用。三要解决多录、少录,错录原始数据的问题。根本措施是从技术上设计出能快速准确地录入纳税人申报资料的办法,尽量不采用人工输入的方法进行数据采集。如对纳税人申报数据较少的税种,可以采用电话申报的方式。对申报数据项较多的税种,可以采用互联网申报,也可以由税务机关开发简单的输入程序,让纳税人在自己的计算机中输入相应的数据,再采用上交磁盘的方式申报,或采用机械化数据采集方法进行录入。如采用光电扫描识别的方法,或公布各税种的申报数据格式,要求纳税人按此格式申报电子数据文件。超级秘书网

(三)规范各项征管基础工作,进行征管“业务重组”。“业务重组”的重点:一是各基层局要以国家税务总局《税收征管业务规程》为蓝本,按“中国税收征管信息系统”(即CtaiS软件)运行的要求,进行逐条逐项对照检查,找出存在的问题,调整其征管规程,满足软件操作需要。二是明确税务机关内部各项专业分工之间的联系与制约,明确税务管理的各个岗位职责及岗位工作流程,并将工作流程与软件模块相对接;设计岗位流程要特别注意明确各岗位做什么,什么时候做,从哪里取得信息,以及岗位之间的工作咨询、指令关系,并相应地赋予税务机关及其各部门、岗位、操作员的权限,规范各岗位作业程序、行为方式,明确人机之间的工作关系,从而形成上下统一、操作有序、分工合理的工作程序。

三是制定、完善各项征管工作制度,包括基层局内设职能部门之间、分局与市局之间、市局内设职能部门之间的相互衔接制度、计算机网络管理制度、征管质量考核制度、档案管理制度、办税服务厅运行制度、减免税审批制度、税务人员聘任制度和执法过错追究制度等。这样就能有效解决执法活动中执法文书缺张少页、手续不全、信息路径不畅、执法随意、处罚过轻、受理的涉税文书压件、丢件等现象,从而建立起各环节自我约束的良性循环运行机制。

(四)开发、统一征管应用软件。目前,我国税收征管应用软件的开发已取得较好的成绩,研制出了一些具有实用价值的税收征管软件。如:国家税务总局按《税收征管业务规程》设计开发的CtaiS软件,它覆盖了全部税收征管业务,包括管理服务、申报征收、稽查执行、违章监控、税收法制、综合查询、数据分析和系统维护等,实现了绝大部分表、证、章、书的自动处理,使大量人力从繁重手工记账和报表中解放出来。又如:国家税务总局开发的《CtaiS(市局)分析及辅助决策系统》于2001年年底在山东省国税系统试点运行成功,它对于提高税务系统内部的监控管理水平、定量考核征管质量及税收决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今后,税收征管软件的开发应坚持开发和利用并举的方针,依据我国税收工作的基本现状、特点和发展态势,选准方向、集中力量、协同分工,联合攻关。

在统一征管应用软件方面,当前要加快征管主体软件(即CtaiS软件)的完善和推广进程,重点抓好以“金税工程”为主的单项征管软件与CtaiS软件的有机结合工作,实现征管软件“一体化”,逐步取消所有自行开发、单独运行的各类应用软件,尽早实现总局与省级国、地税机关以征管业务工作为主的全面联网运行;要在目前推广的CtaiS软件中尽早兼容地税业务,实现国税、地税信息共享;改CtaiS软件的推广方式为在全省范围内统一推广的方式。

(五)积极研制开发应对电子商务发展的智能征税软件。

基本要求是:能自动识别通过网络实现交易的应税商品或劳务,确定所适用的税种、税目和税率,自动计算应纳税款,并自动将税款划入税务机关指定的账户之中。智能征税软件要强制加装在所有提供电子商务活动的网络服务商的服务器上,要求所有提供电子商务的网络服务商必须在网上贸易活动中运行该智能征税软件。所有客户在网上签署电子交易合同前,必须点击纳税按钮才能实现交易。对于直接使用电子货币支付交易款项的客户,点击纳税按钮后则能自动计算税款并划入指定的账户。

参考文献:

[1]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速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推进征管改革的试点工作方案[m].2001.

[2]杨斌,邱慈孙.论深化税收征管改革需着力处理的主要关系[J].税务研究,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