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高二历史要点十篇高二历史要点十篇

高二历史要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46:02

高二历史要点篇1

历史发展有其规律性。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能为预示未来发展的方向提供借鉴,能帮助学生形成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二历史成绩怎么提高,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历史成绩怎么提高阅读,大量的阅读对于可以提高历史成绩有非常大的帮助。诗词歌赋,历史小说,历史课本,都可以,他会让你对历史有自己的认知,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与判断力,对于做历史选择题有相当大帮助。

试题,其实我是很反对题海战术的。不过对于历史大题似乎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只能去做大量的试卷题,反复的去做,去对答案,目的是学习它的表达方式,学会如何用所需要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思。

复习,其实所谓的复习就是把老师上课讲的东西在回顾一遍。正所谓温固而知新。历史这玩意是相通甚至是重复的。你今天复习是帝王将相,明天复习是将相王侯,就这点东西,翻来覆去。

探讨。不懂得问题要及时地问,及时和老师同学们探讨。这有利于加深我们对问题的印象,防止重复性的犯错。记得高三那年我和班主任因为古希腊的六一税争论了起来,书上写六分税上交五分余一分为六一税,我觉得问题很大,中国最重的税没有超过二分之一的,可是起义不断,希腊如果收这么重的税那就应该是不断的城邦内部战争,还建什么民主,探讨之后证明我是对的,书有问题,你看,印象很深吧。

高二学生怎么学习历史预习是一个好习惯,对任何一门学问都是,没有任何例外。良好的预习习惯可以让你对历史有个提前的理解,更加有学习兴趣、更加高效地去学习历史,收获历史的真正意义,让历史在我们心中生根发芽。

了解历史:很多人都对历史有所一丝的不屑,他们都认为历史不就是一个事儿吗,记下来就好了。但是事实上真是这样吗,历史真的就这点意义吗?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历代国家又为何那么大的力度去记录历史呢?只有了解历史,你才可以真正有了人生收获。

理解历史:历史,是需要你去慢慢了解和理解的,真正的去慢慢感受的。以史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你只有慢慢地去理解历史,你才可以收获历史中的真正意味,爱上历史的感觉是美妙的。

感知历史:历史,不单单是需要我们去铭记和理解的,还需要我们去慢慢的去感悟历史,从历史中收获一些东西,比如说历史事件的背后,到底有些什么样的勾心斗角,到底有怎样的或许沉浮。

记忆历史,毕竟历史太多了,我们需要高效的去学习历史,就必须掌握好的学习历史的方法。要准确的形成历史的时空观,建立三维乃至四维的历史思维导图来架构历史,搞清楚历史头绪。

如何高效复习高中历史一、知识是高中历史的构成材料

1、树立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想要高效复习高三历史,首先要树立通史为本的意识,以时间为历史的基本框架,以国别、政治经济文化、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为辅助,构建清晰和等级化了的知识体系。比如考试试题中如果考魏晋南北朝,那么,考试范围所联系的一定出不了孝文帝改革、南方经济开始发展、九品中正制等等,再辅佐以政治经济文化的方面。所以无论材料如何变换,学生们都基本能够完成所需要的知识的清晰定位。

2、重点知识突破

高考历史试卷虽然没有必然的规律,但是总是还有一些蛛丝马迹可寻的,像是一些当年的周年大事和重要领导人的讲话涉及内容等都是考生们应该重点准备的考点。另外,前几年高考没有考的重要考点也是重点应该准备的对象。这些重点准备五六个可以帮助自己对知识进行有效的整理。

二、做题是高中历史的呈现手段

1、在高考历史试卷中,大致分为三个题型。

选择题48分,材料解析题40分,评析题12分构成了高考试卷100分。三大题型需要学生在自己所学的知识的基础上科学应对。选择题分为三种类型,以基础知识识别区分为核心的知识类选择题、以材料的分析归纳为核心的材料类选择题、以探究事物最佳、根本、本质原因及其影响为核心的最优类选择题。材料解析题分为:原因类、特点类和意义类。而评析题往往是考生们得分最低的题目。但评析题也有着高度的共性特征,考生们只要本着史实论证、围绕观点逻辑、正确定位史实的原则,大部分的分数也就到手了。

2、高考历史试卷是电脑阅卷,那么,基本规范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高二历史要点篇2

一、农村中学生历史学习情况

(一)中学生对历史的兴趣高于对历史课堂的兴趣

因为初中生有着较高的求知欲望,但是他们对历史课堂的兴趣明显低于对历史知识本身的兴趣。例如他们非常喜欢有关历史的电视、电影、历史小说和故事等文学作品。据笔者调查发现,本校初中生中有52.34%的学生表示对历史知识很感兴趣,有35.12%的学生表示对历史感兴趣,但是只有6.8%的学生表示对历史课程很感兴趣,28.54%的学生表示对历史课程感兴趣。在历史知识和历史课程之间巨大的反差与学校、家庭、社会的引导方面有关,同时也与历史学科本身的特点有关,我们要从教学策略的调整等方面去改变这个现象。

(二)不同年级的学生对历史的兴趣程度不同

中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在不同年级之间也有着较大的差异。对于他们的学习兴趣提升要采取一定的策略和心思,分析他们的心理和身体特点,从而选择更好的教学手段和措施。例如通过对本校学生的调查发现初一年级只有6%左右的学生对历史课程感兴趣,但是初二和初三的学生明显比初一的学生对历史课程更感兴趣。原因是学生在初一阶段刚刚接触到历史学习,很多内容都理解不了导致兴趣缺失,但是随着年龄增长和理解思维能力的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

(三)农村初中生历史阅读书籍匮乏

对于农村初中生来说,学习书籍的购买本身就是一项较大的负担,而且这方面大部分都投入到了语数外这类升学考试的主要学科中了。很少能够购买历史相关的阅读书籍,甚至会被认为是“闲书”。这就导致农村初中生对历史知识的来源主要是历史课本和历史老师的讲授。他们的历史阅读量偏窄,历史知识来源有限。

二、影响农村中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因素

(一)来自学校的因素

长期以来,在初中教学中一直被视为“副科”。很多学校在课程安排中,都减少了历史、地理、生物等学科的学时,降低了这类学科的教学要求和目标。甚至要求只要语数外等重点课程能够达到一定成绩,则历史、地理这类“副科”成绩及格就行。低标准和不重视的态度,让老师和学生都降低了对历史教学和学习的重视程度。教学质量下降了,则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不高。

(二)来自老师的因素

很多农村初中学生对历史不敢兴趣的主要原因还有课程内容枯燥有关。据笔者调查发现学生对历史不感兴趣的原因中,选择历史老师上课枯燥的占56%以上。证明历史老师的授课模式和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学习兴趣。如果采取不恰当的教学方式,只是照本宣科的话,根本没有有效的主导课堂学习,更遑论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村初中师资力量匮乏,很多历史老师都是兼职教学,少有历史专业的教师。

(三)家长和社会因素

在农村因为家长很少有从事历史相关工作,也缺乏对历史的了解和认识,自然不会要求孩子提高历史学习。而且望子成龙的心态让他们只关注学生的升学考试,而不会主动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而在社会,部分人金钱至上的功利主义引导下,历史无用论成了大众心理,很多人认为历史对现实生活没有帮助,自然也会影响到初中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三、培养中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策略

(一)提高教师的素质和能力

教师作为教学的实施者和主导者,是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而要提高农村初中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学习兴趣,对历史教师的个人专业修养和教学水平有着较高的要求。首先,作为历史教师必须有着渊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这是初中历史教学成功的基础。因为只有树立起先进、科学的教学观才能把新课程倡导的各种理念深入细致的融入到教学活动中,从而提高学生素质和学习兴趣。其次,还要求老师有良好的人格魅力和特征。历史是为了提高学生历史辩证主义价值观的,只有老师的浩然正气才能激发起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渴望和历史课程的学习兴趣。再次,还要求老师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由于农村中学缺乏多媒体教学设备,因此历史教师就必须重视对课本插图的讲解,因为图片直观性较强。通过课本插图和教师丰富生动的语言讲解,也能激发起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最后还要求历史老师能够具备幽默、诙谐的教学风格,来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把枯燥的历史知识演变成风趣生动的故事演绎。因为一个善于旁征博引的老师比照本宣科的老师更受学生喜爱,也更容易把知识点融会贯通、选准兴趣的激发点。

(二)充分开展第二课堂

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充分利用乡土资源,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从而引起历史的共鸣,正所谓百闻不如一见,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迹,开展第二课堂,进行历史教学。因为历史无处不在,历史就在身边。利用乡土历史让学生真是的体会历史、感受历史。让学生参观历史遗迹来对历史产生感同身受,从而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贵州是一个有着历史文化沉淀的地方,例如在讲授近代历史时,可以结合贵州黔南的邓恩铭故里、黔南事变、北有卢沟桥、南止深河桥的深河桥抗日文化园等等。在讲到天主教在中国发展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讨论本镇的天主教堂存在历史。拉近历史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对历史产生一种亲切感。只要让学生的思维通过场景投射到历史情境中,通过思维在脑海里构建真正的历史活动,就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以及对历史的理解和思考。

(三)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要求老师必须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采取灵活多样的讲学方法来激发农村初中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一是注重创建教学情境,进行课堂导入和兴趣激发。例如在历史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历史重演活动。让学生在表演或欣赏表演的过程中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兴趣。二是有效设置疑问,吸引学生的兴趣,因为好奇是产生兴趣的重要因素。要在适当的时机设置问题,同时问题不能太难也不能太简单,问题要在学生能力范围之内。三是组织不同的学习兴趣小组,组织学生主动参加互动,讨论他们感兴趣的历史知识,开展历史探索活动,从而提高他们的历史学习兴趣。还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开展辩论,让他们搜集历史素材,对某一历史现象进行辩论。

高二历史要点篇3

关键词:历史高考规律性知识阶段特征材料信息

在当今文科综合高考模式下,历史试题更强调对考生综合能力的考查,主观性试题强调“古今贯通,中外关联”,坚持能力立意、突出思维的发散性。新课程高考已不再是仅仅通过死记硬背就可以得高分,而是更多地通过引入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全面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对事件的分析理解能力。试题的答案已不拘泥于教材的文字表述,而是以教材为依托,渗透着大量引申出的知识和观点。考查考生理解历史、感受历史的能力就成为高考考查的重中之重。如何对教材所述的历史知识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发掘,培养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已成为历史教师的共识。

从教学实践中,笔者总结以下几点以供分享:

1.注重历史规律性知识的总结

高中历史教学内容包括三本必修,还有四本选修,可谓内容繁复。如何应对高考要求?除了紧扣《考试说明》、《课程标准》,抓好主干知识外,更要指导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多联系、多比较,善于总结规律性知识。如中国近代史上历次侵华战争发生的根本、主要原因都要从侵略者、发动者的角度考虑。如:两次鸦片战争都是英法列强向外扩张,输出商品,掠夺原料的必然结果;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既定的侵略方针的结果;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列强为了维护其在华的侵略权益;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日本大规模侵华是为了转嫁国内危机。又如近代中国资产阶级各种活动兴起的基本条件都是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如: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及一战期间“短暂的春天”分别成为、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根本条件。又如生产关系的调整如果适应生产力就会促进经济发展,反之会阻碍经济发展。比方: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公有制在中国最终确立,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使“一五”计划提前完成;而“化”运动则违背了客观现实,使我国经济建设事业遭到极大的损失。其他的诸如: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发生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阻碍;先进的制度必然战胜落后的制度;国际关系中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恒的朋友……这里就不一一列举。学习中善于总结规律,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2.掌握粗线条的时间线索和主要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

在近年的高考试题中,我们发现没有多少题目是考生非得记住准确的历史年代才能作答的。这样命题的目的是希望考生从繁重的历史记忆中解脱出来,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感受和想象上。从客观题的量性分析看,题干要求出现频率最高的句子分别是“反映了……”和“表明了……”,这说明命题者主张考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历史。但历史学科本身决定了不能没有基本的历史时空观。从近年的高考阅卷情况看,考生时空概念错乱的现象仍屡见不鲜。可以从三个方面把握这个问题:一是进行专题复习之前先梳理时间线索;二是转变复习观念,把重点放在理解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上。如考生不一定需要知道一战、二战从什么时候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但一定要知道它们分别发生在二十世纪初和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三是灵活掌握历史的阶段特征。建议考生抓大放小、重理解轻记忆。抓大放小,即掌握重大历史事件的发展线索即可,不需要记忆具体的历史时间;重理解轻记忆意味着历史学习的领悟能力比死记硬背的能力重要。

3.掌握准确审读和提取材料信息的方法

材料题是最有历史学科特色的一种题型,这意味着读懂材料、学会提取有效信息是非常重要的基本功。首先,材料要“三读”:第一遍“速读”,带着问题了解材料和题干大意,明确主题;第二遍“细读”,结合材料出处的说明(时间、国别、背景、会议、著作、人物等),完整准确地掌握题干的内涵和考查意图,以界定考查的时空阶段,弄清楚考查的知识点;第三遍“精读”,联系设问有针对性地阅读材料,提取与问题有关的信息,可在相关文字下作标注,并理清材料之间的关系,建立材料与所学知识的联系,分清材料中的史实和论点。再者,要点要“三找”:一找材料的中心论点,一般来说在“两头”,要么是材料第一句,要么是材料最后一句;二找材料的层次和要点关键词(时间、空间、限定词、主题字眼等),材料分层一般以句号、分号或省略号为界限,读完后要分层归纳材料要点,联教材、列提纲,材料涉及要点一个也不要丢;三找关联点,寻找材料与设问之间的关联点、材料与材料之间的关联点和材料与教材之间的关联点。最后,答案组织要“三界定”:一要对应设问,界定好设问的“限定语、中心语、提示语、答项语”,不要漏掉问题(如“是否”、“变化”、“有无”等);二要对应好题目和设问,界定好材料、设问和教材三者之间的联系,进而选取相关知识作答;三要界定好设问答案来源,设问一般有四种限制情况,即“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和没有对答题依据作出明确规定,在阅读设问时,应注意某一设问是要求怎样回答的,同时要看清设问要求回答的是什么,有什么限制性条件,在审题时最好把限制条件用笔画上记号,以防答题时出现遗漏和疏忽。

4.掌握解释和评价历史事物的方法

高二历史要点篇4

关键词农村初级中学;历史学科;课程改革

历史是对过去的事件和行动的记录,更是对过去人类文明活动精华的积淀,学习历史知识既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学习把握,构架学生文化体系,与当下提倡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契合。三是优化学生知识结构,促进其他学科的发展。历史学科是一门语言学科,加强学生语言理解能力,辅助语文教学,有力促进其学生对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近年来,历史学科新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使得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目标更加明确和具体。一是教学体系得以完善。按照现有学制,三年初中教学均编制历史学科课程。课程内容横向涵盖了人类文明发展、政治政权、科技发展、中西交流等,纵向设置从史前人类、文明起源与发展、国家政权更替、新中国的成立与发展等,覆盖了历史学基础知识各个点。二是与素质教育契合,改革教学形式。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是当前中国对教育界提出的整体要求,历史课程与构建初中生完备知识结构相契合。三是课程安排更加合理。历史学科向来不是升入考试的主科,在以升学率为唯一衡量标准的应试教育时期,历史学科课程编排为主科让路现象屡见不鲜。同时,部分农村学校无专业教师,用其他学科教师顶替,上自习为主。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历史学科课程安排更为合理,历史学的热度有所增加。

一、初中历史教学现状

(一)学科学习社会氛围问题

一是从升学角度。在重庆市初中毕业生计入中考成绩仅有50分,部分学生重点语、数、外等主要学科上的狠抓狠补,削弱对历史等副科的重视。同时,高考改革刚推进,普遍停留在分文、理科阶段,部分同学打定深入高中学理科,对历史学科从根本上不重视;二是学习兴趣角度。初中生毕业普遍在14岁左右,多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对未知领域充满好奇心,对过去的事物不太感兴趣,从人的成长经历来看,叛逆心里全面爆发,对需要牢记历史知识的学习方式呈现反叛心理。

(二)课程改革的问题

按照专题形式编订历史教材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成果,将知识点集中起来让学生学习,符合历史学研究的规律。但也存在一定问题:一是历史跨度太长,初中生抽象思维能力不足,缺乏串联各个时期重要内容的能力,专题知识学习了,历史了解的少了。二是后续学校教育重视性不够。目前,初中、高中历史学科学习纳入教学计划,大学及其职业技术院校基本上就历史学专业才开设历史课程教育。中职教育、高职教育历史教育还存在空白,基本上未开设历史课程,对历史学习与否并无要求。(三)教育理念问题科学类学科已形成教师指导、学生动手的基本教学模式,如物理、化学、生物都在实验室有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教与学的程序。人文类学科教育基本以灌输为主,以教师讲、学生记为基本教学模式,教师教学缺激情,学生学的枯燥。

(四)队伍建设问题

一是历史学科教师队伍不稳定性。尤其是农村中学,面向社会招聘很难招聘到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学校花费多年培养的优秀教师资源,纷纷让条件更加优遇的城区学校挖走,留给农村中学资源不够。二是缺乏研究主动性。目前,多数教师以完成教学目标为最好追求,对历史学教学研究的缺乏主动性,经验主义指导教学现象普遍存在。三是培养深造平台不够。历史学科教师培养体系不够健全,网络继续教育监管效果未全面体现,部分教师知识陈旧,教学方法落后等。

二、几点对策思考

(一)抓课程改革

根据新课改的指导思想,优化各个教学历史课程的编排。一是政策层面。将历史教育纳入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提高社会整体氛围。深化中、高考制度改革,加强人文类学科比例。二是宣传层面。健全历史学教育、研究平台,从一线培养一批名师、培育一批精品课堂。三是课程设置方面。转变重主科、轻副科现状,结合学生生理特点编排课程。

(二)抓课堂改革

一是创新历史教育理念,充分利用历史人物、历史典故,激活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热情。二是改变单一传授教学模式,培养互动课堂,鼓励学生自学历史、讲历史,开展历史知识讨论课,培养自学能力、打开思维界限、提高学习兴趣。三是主动倾听学生意见、学会利用学生语言讲历史知识,活跃课堂氛围,针对性的开展历史课堂改革。

(三)抓队伍建设

高二历史要点篇5

一、2013年江苏高考历史试卷的特点

1.不避热点,突出主干

2013年江苏高考历史试题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以考试说明为依据,注重对主干知识的考查。比如铁农具、中国古文字、三省六部制、雅典民主、中国70年代外交、两德分裂、孝文帝改革和拿破仑等,不少知识点是多年连续考查,如罗斯福新政、英国议会改革、新文化运动和启蒙运动等。高考不回避热点知识和已考知识,但题目的切入点、考查的角度和能力有所变化。

2.稳中有变,守正出新

2013年江苏高考历史试题体现了稳中出新的特点。在难度系数、试卷结构、题量和题型方面基本保持不变的基础上有新的变化。

一是要求拓展历史思维能力。2013年的历史小论文题由原来论证材料的观点到论证自己的观点,思维能力有所拓展。二是要求提高知识整合能力。关于选修改革史的考查,从以往只涉及一个改革到2013年将商鞅变法与孝文帝改革进行了比较整合,对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要求有所提升。三是对答题规范要求变化。以往答题纸都以横线的形式划定了每问答案的具体区域,而2013年除了小论文外其余题目的答题区域都以空白形式出现,学生答题规范要求相对提升。

3.关注时代,学以致用

从试卷主观题来看,2013年江苏高考历史试题考查的知识点关注社会现实,密切联系时代。例如,第21题以儒家伦理为主线,旨在引导考生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道德,实现社会和谐。第22题考查国共两次合作及新时期海峡两岸关系发展,引导考生要正确认识历史,关注现实,增强时代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在深化改革的今天再次考查罗斯福新政,现实意义很强。

4.能力立意,渗透史观

纵观这套试题,所考知识点都是将主干知识通过新材料和新情境呈现,知识点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突出能力立意,又较多地渗透史学研究问题。比如第23题的设问:“运用统计方法对历史资料进行数量分析,是史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与其他研究方法相比,材料二的研究视角有何新意”,“多角度论述是对历史事实进行立体因素考察,并对事实尝试做出不同侧面的多层次解释,形成一系列的视角分析”,要求考生“多角度论述‘新政的机遇与挑战’这一主题”。这些设问从史学研究角度突出能力立意,充分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二、对2014年江苏历史学科高考的启示

1.突出主干知识和材料阅读两大重点

从近年高考历史试题来看,利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是一个突出的特点,试题材料丰富、阅读量大。如何把握复习重点,如何提高学生对材料的分析能力是备考的当务之急。不管试题和材料如何变化,其最后落脚点仍是课程标准和高考说明。因此,高三复习之前,教师一定要将课程标准、高考说明和教材有机结合,将主干知识通过不同角度、不同材料加以呈现,帮助学生通过史料分析得出教材中的结论,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

2.注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史学研究能力

近年高考历史试题对文科综合素养要求高,地理知识、图表分析、政治理论、文言功底等能力都必不可少,这些是历史教学深层次能力要求的反映。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将各学科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将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相结合,体现学以致用的教学要求。同时,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一些重要的史学理论、观点、方法以及历史研究的最新成果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史学理论阐释和历史研究方法。

3.注意历史知识和社会现实的两大联系

课程标准强调“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2013年江苏高考历史试题较好地体现了这一思想,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与时代特点。因此,教师在平时复习中要注意两大联系:一是历史知识的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做好专题知识和阶段特征的整理复习。二是历史现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就社会热点问题寻找与历史知识的交叉点,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设计问题,多方考查学生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高二历史要点篇6

何谓“历史学科素养”呢?我认为至少应该包含有这二个方面:一、历史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二、历史学科特别的研究方式;

基于以上具体目标,我在自己平时的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渐进式的探索与实践。

第一个方面,关于如何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历史思维习惯,我在以下方面进行了实验:

(一)、准确把握“历史时间观”:

培养学生历史思维习惯,必须让学生形成准确的历史时间观念,这样才能让学生学会在特殊的历史情境下去分析评价历史事件。学生无法准确定位历史时空,这是历史教学的老大难问题。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我学到了以下几种方法,不妨一试:

1、让学生完成特定历史时空的历史作文。如辛亥革命时期社会的变化,加入你是中的一员等等。

2、训练学生准确定位特定历史阶段历史重大事件的先后顺序。如数轴定位法。

3、历史阶段特征训练法。训练学生从具体的历史事实归纳本阶段的基本特征,再从历史阶段特征回忆反映这些特征的历史事实。

只有让学生“走进历史”,如身临其境般感受历史,才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才能让学生逐步准确地形成历史时空观念。

(二)、教会学生“历史地思考”

让学生具备历史思维习惯,首要问题是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历史地思考”,也就是教给学生历史思考的基本方法。历史思考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分析历史的“三分法”、“背景分析法”、“过程分析法”和“历史结果分析法”等四大类。

分析历史的“三分法”,就是历史事物由“背景”、“过程”、“结果”三部分组成。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学会和掌握“三分法”,这是进行历史思考和历史分析的基本前提。

“背景分析法”是教给学生分析历史背景的基本方法。历史背景的基本要素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等各方面,引导学生总结出历史背景分析的“公式”:历史背景=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组织+群众+军事+民族……。接下来每当分析历史背景就由学生轮流上台演示。

“过程分析法”是教给学生掌握历史过程的基本方法。由学生总结自己掌握历史过程的心得体会,总结出阶段分析法。

“影响分析法”是引导学生如何得出历史结果。要求学生必须思考:历史事件的结果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胜利原因和失败原因)历史事件如何定性?历史事件产生了什么影响?

第二个方面,怎样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呢?我的做法是:

(一)培养好学生的阅读能力

中学历史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的阅读能力存在不足,在解决“历史材料题”时困难重重。因此,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也成为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那么。如何正确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学生阅读历史事件的能力,就是对历史事件的认知、领悟能力,就是通过对所给的历史文献进行整理、归纳、分析的能力。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就必须使学生的想像力、观察力得以开发,使他们能够通过阅读,注意到历史叙述中所显示的人物动机和意图、领悟历史的叙述中的现象和本质。在阅读历史文献中,特别要求学生要避免用现今的观点和价值标准去判断衡量历史,而是要历史地考虑事件的前后联系和具体情况。

(二)加强历史直观史料的鉴别评判能力

要促进学生对历史的研究能力,还应让学生学会利用历史地图、照片和各种图像资料,并能够进行分类、解说。在这种对历史的感性认识中,确定历史文献或叙述的作者和来源、比较和对比不同的思想、价值观以及人物、行为和制度、区分历史的事实与历史的解释、注意到各种各样的观点。并通过这种形象的认识,分析简单和复杂的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比较相关历史事件,从而一步步培养学科素质。

(三)提高学生探究历史的能力

高二历史要点篇7

关键词:高效课堂历史素养巧设问题学生立体第二课堂

所谓高效课堂,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实现的课堂,具体而言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实现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即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构建初中历史教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不仅仅是所有初中历史老师追求的最高境界,更是所有学生孜孜以求的课堂学习模式。老师们期待学生不仅仅是历史课堂的“倾听者”,更应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参与者”;而学生希望历史老师不仅仅是已知过去的简单的“传播者”,更是教会他们“知晓过去,承接未来”的引导者。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构建高效课堂,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既有其必要性又有其深厚的群众基础。那么,如何构建高效课堂,进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呢?笔者认为:夯实于课前、激活于课堂、拓展于课后是构建历史高效课堂、提高学生历史素养的必由之路。

一、课前巧设问题,夯实高效课堂

“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舞台上精彩的表演,它是一个人或一个团队平时十年甚至是几十年努力训练的结果,这句话对于学科教学而言同样适合。因此,构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师生课前的充分准备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基础。对于教师而言,要做到高效备课。它要求历史老师课前要根据教学内容、参考书、课程标准及学生实际制定教学导案,并结合多媒体、网络信息等教学资源进行高效整合,形成一套相对完整、互动性强、动静结合的教学设计。对于学生而言,则要做到高效预习。预习是学生高效学习的起点,它让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提前进行“热身”,从而起到“先学先知”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制定教学导案的同时布置相应的预习方案,把问题前置即课前把学生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一番问题设置,让学生提前预习,通过回答这些问题从而达到有效预习的目的。

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改变世界面貌的蒸汽革命)时,我课前设置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提前预习:

1.在17世纪以后,英国一些人开始发明和使用机器的动因是什么?珍妮纺纱机、蒸汽机的发明有何作用和意义?

2.火车和铁路的出现有何作用和意义?

3.什么是“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了怎样的后果呢?

这些问题基本覆盖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预习并完整解答后,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基本上就可以和老师进行问答互动,从而奠定高效课堂的基础。

二、突出学生主体,构建高效课堂

课堂教学活动是完成历史教学任务的主阵地,也是构建历史高效课堂的主渠道。不管是世界历史还是中国历史,其教学内容繁多且时空交错宽广,单向的教师讲授教学,要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45分钟之内掌握所学重点和难点,除了让学生课后死记硬背别无他法。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教师辛苦教学低效,学生会认为索然无味,高效课堂的构建更无从谈起。新课程一直提倡要把课堂还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变学生“学会知识”为“会学知识”即“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作为学生历史学习的引导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变化,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动摇,开展以学生为主角的课堂分组讨论、举行重大历史事件辩论会、著名历史人物个人点评、撰写历史小论文等活动,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和辩论,展示自己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认知和看法,从而真正活跃课堂学习氛围,实现高效课堂的建构。

如教学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为巩固新中国而斗争时,我设置了一个问题(如果我们不组织抗美援朝,新中国将会面对怎样的后果?)让学生分组讨论并畅所欲言。由于这个问题是一个假设性的问题,并没有所谓的正确答案,学生只要能自圆其说并合情合理答案即为正确。因此,各小组对这个问题的讨论达到白热化的程度,人人都畅所欲言地希望说服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小组讨论在这个问题的激活下高效而有序地运转,高效课堂在师生、生生互动中真正得以实现。

三、拓展第二课堂,充实高效课堂

在初中历史学科教学中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最终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高效课堂的构建并不局限于是第一课堂的教学活动,它包含课前的高效预习和课后的巩固拓展。历史学科的第二课堂活动是其第一课堂教学活动的延伸和补充,其活动成果又将促进学生在第一课堂的进一步学习,有利于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开阔学生的历史视野,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因此,拓展第二课堂活动,使其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组成部分,为高效课堂的建构添砖加瓦不仅可行而且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历史综合素养。具体可采用以下活动形式:

1.观看历史题材影片

为了增强学生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认识,可以在适当时间带领学生到学校多媒体教室观看历史题材影片。如国庆节期间带领学生观看《建国大业》,讲授鸦片战争时可让学生看《圆明园》,学习抗日战争时播放《南京大屠杀》等。通过这些影片,在加深他们对课本相关的了解与认知的同时,让学生体会到国家强盛对于每个人的重要性,懂得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是构建历史高效课堂的目标之一。

2.制作历史知识手抄报

历史手抄报是以历史知识为主题素材的手写报纸,它以文字书写为主,配有一定的图画、图案。学生通过手抄报的制作,一来可以激发其进一步学习历史的兴趣,二来可以培养其动手、动脑和历史综合实践能力,提高其历史素养。

高二历史要点篇8

历史虽然说难度很大,涉及到的知识点不多,但是想要学好,也并不是很容易的事,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提高高二历史成绩方法和答题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提高高二历史成绩方法1、观念。

改变“历史是副科”的思想观念,改变“我对历史没兴趣,所以我不(想)学”的思想观念,从心里重视历史——一门培养素质的学科。我们可以不喜欢历史,但我们不能不了解历史,不光我们祖国的历史还有外国的历史,我们都需要了解。可以说,了解历史是现代人的一项基本素质。

2、兴趣。

虽说兴趣不能决定一切,但培养兴趣对学好历史也很重要。没有兴趣,会觉得学历史是一件苦差事!只有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遇到挫折困难才能顽强攻克,百折不挠。

3、培养学习的主动性,真正理解和把握学习规律。

什么是学习的主动性呢?就是不靠别人督促,不在外力推动下学习。怎样才能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呢?一是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斯大林有一句名言:“伟大的毅力产生伟大的目的”。只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认清学习的重要性,才能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自觉地、坚持不懈地学习。二是要采取积极的学习态度,有计划地学习每门课程,要注意做到课前认真预习,对老师要讲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对于疑难问题做出记号,等到老师讲解时集中精神听。

4、“温故知新”与“温新知故”相结合。

“温故知新”反映了学习过程不能一次性完成,认识过程必然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规律,它告诫我们探求学问应该逐步消化,切忌囫囵吞枣,有的知识由表及里,深思熟虑;有的知识需要由此及彼,融会贯通;有的知识应引进先知,触类旁通;有的知识应该联系实际,具体领悟。然而,“温故知新”也有先天不足,它的知识面狭窄,难以深入下去,所以,在实践中,“温故知新”走向“温新知故”,从后者中找方法和规律,与“温故知新”相辅相成,成为我们学习方法中的重要原则。“温新知故”就是不拘于旧知,在不断探求新知识的同时,以新带旧,组成知识的网络系统,显现知识间固有的逻辑关系,从而成为转化能力,提高素质。

5、学历史其实是不用死记硬背的。

只要带着心去看课本,认真多看几次课本,记清事件的背景、过程和意义,理清历史线索就可以了。

6、上课要专心听,多记,多背。

对一些历史年代要联系上下文的内容来记忆。掌握问答题时,首先要对历史事件的背景有个清晰的了解,再运用所学过的知识作答,做到理解记忆。多阅读一些历史课外书,除了能增长见闻外,还帮助你理解历史课文。

7、要做到熟练地掌握历史知识。

一是对课文要做到全面而深入地理解,二是平时要认真记录好老师提出的重点内容,三是背诵;但即使是背诵也要讲究方法:以时间为主轴,形成一条历史事件演变的线索,如以“北美独立战争”为例,1775年、1776年、1777年、1783年各发生的事件串成一条历史线索。也可以历史事件的性质为中心点,把同类性质的事件联在一起比较、记忆:如美国独立战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等。

8、我们分析史实、理解的能力。

因而历史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在记忆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和运用。理出一条线索,找出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弄清每件史实前因后果,在今后历史学科的学习中非常重要。同时,我们还应将历史与马列主义的方法论紧密相连,用方法论作指导,去正确的评价每一历史事件。

高二历史答题技巧1、选择题。

根据试题所给材料呈现形式的不同,历史选择题可分为文字材料型、图像型等几种类型。文字材料型是材料型历史选择题最常见的类型,该题型以文字陈述为主,所考查的主要是学生阅读文字并从中获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是根据教材内容、情景设置的题干和四个不同选项组成,所要求的知识面比较大,能够比较全面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理解掌握的准确性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辨证思维能力。解答选择题的方法是:首先要认真审题,找准题干中的中心词和备选项的叙述,解答时,应从准确性、最佳性角度去思考,以作出准确的选择。

2、辨析题。

先是分辨正误,然后分析原因。综合近两年的中考试题来看,辨析题以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意义、实质的理解为主,如:05年的四道辨析题中有两道试题是这一类型。23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彻底解决了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24题:罗斯福新政的实施从根本上消除了经济危机。06年的三道辨析题都是这一类型。21题;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巨变。22题:美国独立战争既是一次民族解放战争,又是一次资本主义革命。23题:绥靖政策确保了欧洲的和平。或有从历史事件的内容分析得出结论的试题,如05年的22题:1871年3月28日成立的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政权。或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如05年的21题:法国文学家夏多布里昂说:不是拿破仑创造了法兰西,而是法兰西创造了拿破仑。因此教师在进行这一类型题的复习时侧重于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实质和历史人物的评价。指导学生在回答此类型试题时,先判断正误,而后在阐述理由时,语言要简练,不用长篇大论。

3、简答题。

简答题是着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实际问题和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的一种主观性试题,此题能够比较准确地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即考查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分析、比较、概括和归纳等能力。复习时一是指导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的线索,27题:理清二战结束至今的世界格局的变化。二是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05年28题:设计探究课的活动方案。06年27题怎样比较两次世界大战。三是梳理历史知识的纵横向联系。如05年简答题26题:列举出表明世界近代社会的发展与终结的重大历史事件;06年24题:写出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期中外历史上发生的三次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名称和意义。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首先要审题,目的在于完整准确地答题;其次要审定题目类型,明确试题对答题表达方式的要求;再次注意分值分布,把握答题的重点部分,作到全面思考,找出要点;语言的表达准确。

4、读图识图题。

是考查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科之间相关联系的能力。解答这种题的方法是:首先观察图,分析图的类型(图包括战争形式图、重要事件示意图、实物图等),找出相关信息;其次与把图放在历史的背景下,找出相关知识点;再次结合设问,弄明白命题者的意图,结合史实进行回答。06年的识图题从新航路开辟的图中获取哪些信息。学生丢分比较多的是只答出了四条航线,而没有答出新航路的开辟的影响。在指导学生看图时还要挖掘图中除表象之外的更深层次的内涵。

5、材料解析题。

是考查学生理解问题能力、归纳史实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考查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题型。材料的选择可以是教材中的,也可以是超越教材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既没有完全脱离教材,又是教材的继续与延伸,即知识的迁移,这是材料解析题最基本的特点)。解答材料解析题的方法是:首先是阅读材料,必须作到“读懂、读透”材料,不仅从文字上读懂,而且要从历史角度读懂材料。把材料放在历史的背景下和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去阅读理解材料。 材料题解题思路:结合试题的设问,阅读、理解历史材料。最大限度提取对解题有用的有效信息。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论证这样,才能作到对材料胸有成竹,得心应手。其次是审读设问,弄清命题者的意图所在,明确各题的不同要求,按要求解答。如06年材料解析题第一题第二问,是《马关条约》中的割地和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这两条给中国带来的危害。第二题:关于欧盟的问题给了两段材料,第一个问题就是让学生根据材料一归纳欧洲国家为什么要结成联盟?考察学生从材料中找出答案,第二个问题是让学生从材料二提炼欧盟形成的过程,考察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再次是处理好设问与材料、材料与教材、材料与材料之间的关系,从材料出发,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主题,组织材料解答。

6、问答题。

是历史考试题中最重要的题型。它可以全方位、多层次考查考生的知识和能力,每道试题的容量和灵活度都比其他题型高得多,测试效果也最明显。问答题的解题思路:细心审题,理清所问,先列提纲,后写答案;要点要全,点到为止;语言准确,史论结合。

细心审题是答好问题的关键,尤其是找准题目中心词,它是答案论述的直接对象。例如说比较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美国独立战争的性质、结果有何异同?分析此题时,要抓住“性质”、“结果”、“异”、“同”等词语来理解,并从性质的异同、结果的异同分别作答。如果误审、漏审,都不利于正确完整的答题。

高二历史高效学习法一、学历史要扩大知识广度

如果说高一高二是基础阶段,那么高三就是提升阶段了,这个过程中,历史的变化尤为明显,以前很多知识都能从课本中找到,到了高三你会发现历史课本的知识不足以应对正常的学习,这时候,就需要扩大知识广度,来满足学习要求。

这些知识包括历史书籍,名家经典、历史评价、社会评论等等。慢慢建立起自己的一套历史观和世界观。虽然不能立马体现,但是,在后续的学习中你会受益匪浅的。

二、提升课堂效率

要说实在的东西,课堂是很实在的。文科和理科不同,很多聪明的理科生不听课,照样可以考好;但是一个文科生如果不听课,他什么成绩都别想拿到。

听课也有听课的方法,我认为课前预习是很重要的,你可以在预习的过程中把你理解的这一课的知识框架和系统大致构建出来,充分去领会书上每一个部分、每一个框题是为了说明什么;

然后在听课的过程中,有的放矢地在原有的基础上调整你的思路和框架,形成一份完整的听课笔记,课后再与参考书上的知识重点、知识框架进行对比补充,拓展自己的思路。

三、多和老师沟通

历史老师带过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对于历史知识,有着自己深刻的理解,也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如果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有疑问,不妨多和老师交流,从老师的回应中吸取对你有益的东西。

四、提高记忆水平

高二历史要点篇9

关键词:教学图文史料方式利用积累

在现行高中人教版中国、世界近现代史历史4册书中,有72.4万字,与旧版教材用比,其最大的特点是增加了很多图文史料,共达208处,其中高一年级《中国近现代史》有98处,高二年级《世界近现代史》有110处,平均每标准课时达2处之多。这样,既拓展了教材的深度,又增添了教材的难度和生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一、图文史料的利用方式

高中图文史料这么多,它们不是随便摆放的,而是有其作用和目的的。一般图文史料的位置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放在一课之先,在学生尚未读到正文前作为引线;二是放在一课的结尾,作为一种生动的例证。这些图文的角色地位是附属于课文内容之下的,帮助学生从课本中学到历史事实,点缀于行文之间,使这些要学生去记得的论述能生动活泼,而作为事实的那些叙述本身才是重点。

我们在实际教学时所采用的主要方式一般有以下几种:

1.展现叙述与证据之间的关系。如提问:“在这段图文史料中可以得到什么样的证据来说明……?”

2.鼓励学生去分析图文史料的内容,从中引出推论,说明自己的观点,以及支持此观点的证据,而不是让他们只是去重复或摘要图文史料的内容。

3.要求学生对不同材料的证据,就其内容和可信度做比较,如对相互冲突的证据进行讨论比较;对同一事件之不同的历史论述加以比较。

4.选出一个主题(如李鸿章的评价),给予学生多则来源不同的材料,让他们自己去对照整理,并且解释其中的差异,进而形成他们自己的推理,找出自己的结论。

5.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眼光去找出史料中带来的问题,并学用自己的方式处理。

因此,在新历史理念的历史课程中,我们教师可以就每一主题采用多样性的一手与二手史料,引导学生就这些方向提出问题,帮助他们学习掌握历史证据的概念和技能。让他们真正能“以史为镜”,从而来指导今天和明天的学习和工作。

二、图文史料的具体利用

那么如何利用史料,促进课堂教学效率呢?

1.对附有思考题的史料,在学生认真阅读的基础之上,教师要结合课文内容,准确地进行解答,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高中4册历史教材中,史料带有思考题的有100处左右,对此教师一般都会予以足够地重视。如《中国古代史》新教材“隋唐”部分,共有历史地图4幅、历史图片28幅、文字史料10则。其中第四章第二节有一则图文史料“乾陵的无字碑”。教师就可要求学生回答问题:①你怎样看待武则天为自己立“无字碑”的行为?②如今,为什么出现了“无字碑头镌字满”的现象?从中你可得到怎样的认识?③请你为武则天撰写墓志铭(限150字以内)。

2.对没设置思考题的史料,教师可精心设计一些富有创新性的问题,在学生思考作答的基础上进行解答,促使学生思维向新情境的纵深度推进。

在高一、二的历史教材中,没有带思考题的史料达118处之多。教师或许对有思考题的史料比较重视,把它作为解答思考题的重要依据。但是对这些没有带思考题的史料只是简单地读一下;或者是轻易放过,这是不对的。因为任何一则史料都是编者精心选择,有意放入教材中,教师应该视教学实践和教学内容;或者引导学生阅读分析史料,揭示其本质,或者新设置富有创造性的思考题,使学生思维向纵深度推进,以更好地理解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内容。

3.坚持“论从史出”的原则,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恰当地补充一些史料,引导学生分析并在比较史料中得出正确并有规律性的历史结论。

由于篇幅等原因,高中历史教材重点和难点内容并不是都有史料及思考题的,但是教材中有些重点内容教师一下子难以说明,或者只有历史结论而没有说明的过程,使学生难以理解,所以需要补充史实说明,做到论从史出。教师在备课中要充分估计到应补充史实的内容,并精心搜集补充史料来充实教材,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图文史料的积累

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是由历史学科性质决定的,它难以依靠考试来加强和检验。运用乡土历史资料辅助教学,既是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也是改进教学方法的需要。我们可以从现实生活中积累以下史料:

1.乡土史料的积累

家乡是学生认识社会的开始,也是爱国的起点。对家乡的热爱和了解是学生一种发自内心的愿望。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许多地方没有配有相应的乡土教材,因此乡土史料的积累就显得很有必要了,可以说是每一个历史教师知识积累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教师备课时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

2.时事史料的积累

“鉴古知今”“以史为镜”是历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目的,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国近代现代史更是对了解今日中国之现状与未来之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只要我们留心此种史料并有意地加以积累,再按照历史阶段、课本内容相应排列存放,到讲述时加以运用,则历史与现实、历史与学生的距离便会大大拉近,历史的价值、作用也就不言自明了。

3.音像史料的积累

生动、形象是音像史料的最大特点及优势,也是学生最易接受的方式之一,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首历史歌曲、一部历史影片或者影像资料都会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加深他们对历史课本内容的理解。特别是在2005年,电视里常常在放映爱国主义影片,还有祖国各地历史文化名胜古迹介绍等节目。对此,我们历史老师应积极熟悉相关的音像历史资料内容,加以积累,并按照教材内容顺序进行归类、掌握。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编著.《中国古代史》全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第71页

2.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编著.《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第13页

3.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编著.《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第144页

高二历史要点篇10

为了有效激发高中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培养其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文章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理论依据和分类标准两个方面的基本问题进行了整理和论述,提出了高中历史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基本准则:科学性、层次性和现实性,并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策略提出了几点具体建议。

关键词:

历史教学;问题设计;高中

目前,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且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而创新能力的培养来源于对问题的发现和解决。因此,问题教学法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途径。问题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问、质疑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进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它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在发现、探索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进而形成学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说,问题教学法有效与否取决于问题的设计。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基本历史知识的传授、学生智力的开发、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学生的道德、情操、价值观的培养。另外,纵观近几年的高考历史试题,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都更加注重以“论从史出”为核心的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和运用。因此,问题教学法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问题设计的好坏是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关健,也是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

一、问题设计的理论依据

(一)教育学依据

问题设计的理论依据主要体现在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所倡导的著名的“五步教学法”当中。杜威提出,儿童在教学中的思维发展大致包括以下几个阶段:一是从情境中发现疑难,二是从疑难中提出问题,三是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四是根据收集到的资料推断哪一个假设能解决问题,五是通过实践、实验等验证与修改假设。他主张“儿童中心主义”,强调儿童要“从做中学”,教学应当使学生由做事而学习,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知识。他认为,儿童学习的动机首先是在活动中感到疑难或发现问题,并通过学习解决问题进而获得成功的满足,因而问题设计就成了解决困难、“从做中学”的前提。

(二)教育心理学依据

课堂教学是人与人之间的活动,必定会有心理活动的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也是一个心理活动的过程。首先,问题设计是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产生的。提问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采取的最直接的手段,良好的问题设计可以为学生提供有梯度有层次的内容,能激发其兴趣和潜力,使学生超越自我,迈向下一个最近发展区。20世纪90年代以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迅速发展使其成为问题设计最重要的心理学基础之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的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在某种环境下依靠他人的援助和必要的学习材料,主动通过意义建构的过程而习得的,而不是依靠教师传授被动接受。建构主义学者从多个角度提出了关于改革教学的思路和设想,但以问题解决为建构知识的基本途径是他们的基本思路。

二、历史课堂教学中问题的划分标准

(一)从封闭式问题到开放式问题

封闭式问题指在设计问题的同时预先设计好不同数量的备选答案,受访者必须从备选答案中选择与自己观点相一致的答案,在历史教学中主要指回忆性或识记性问题。例如,“虎门销烟发生在哪一年?主要指挥官是谁?”等。开放性问题是指那些教材中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构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经过深思熟虑才能得到答案,或是教材只提供了资料而没有结论的问题。它与封闭式问题的本质区别在于探究的宽度更广,学习者可以获得更多层面的收获。在设计这类问题时,教师要考虑到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为学生提供更多且更形象的历史细节以及更新的史学界的研究成果等。

(二)从记忆性问题到实用性问题

教育心理学认为,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由表象到本质是人们认识问题的基本规律。同样,有效的历史课堂问题必须要有一定的梯度。问题设计的梯度是由问题本身的深度决定的。依据问题深度的不同,可将历史课堂问题分为记忆性问题、理解性问题和实用性问题。其中,实用性问题又可分为对比性问题、论证性问题(史料分析性问题)和历史评价性问题。对比性问题又可细分为历史人物的对比、历史事件的对比、历史与现实的对比和中外历史的对比。当然,关于历史课堂问题类型的划分远不止这些,但无一不是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上的。因此,从问题类型角度来说,高中历史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时,必须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同时,切记要善于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多种类型的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要将问题设在学生知识能力的最近发展区,不能太难,也不能太简单。

三、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准则

高中历史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问题设计之前,必须要清楚历史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准则。所谓准则,就是人们在进行某种行为时所必须遵循的标准和原则。历史教学是通过历史学习来培养人的活动,教师必须紧紧围绕历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特点,坚持科学性、层次性和现实性的问题设计准则,才能实现历史教学的根本目的,防止历史教学偏离为学生服务和促进素质教育的轨道。

(一)科学性

相对于初中历史教学而言,高中历史教学更加注重对学生获取历史信息能力的培养,要求进一步提高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搜集史料、阅读史料和鉴别史料的能力,进而通过对历史事实的整理、对比和总结,培养学生解决历史问题的思维方式。因此,这对历史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历史学科教学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历史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思维,它要求历史教师科学地设计历史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科学的历史思维。同时,科学性和严谨性是历史学科的本质特征,这也决定了历史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必须具有科学性,在史料分析试题比重不断增大的高考历史命题趋势下,高中历史教学也必须要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历史学科的科学性特征。可以说,历史问题的科学性是高中历史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首要原则和必要前提。

(二)层次性

首先,历史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层次性是建立在历史学科特点之上的。历史学科能力主要表现在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基本史实的掌握,第二层次是史实材料的运用,第三层次是历史思维能力的扩展。因此,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必须遵循历史学科能力发展规律,课堂问题的设计必须考虑层次性原则,从易到难设计问题。其次,历史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层次性也体现在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力水平。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年级层次。高中历史学习主要可分三个层次:高一阶段为基础掌握层次,问题设计主要以记忆性问题和理解性问题为主,注意与现实结合,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兴趣,了解历史学科特色。高二阶段为知识运用层次,问题设计应适当增加理解性问题的比重,并依照教学内容加入实用性问题,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做好准备。高三阶段为能力扩展层次,由于进入高考备考阶段,学生经过前两个层次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学科能力,因此,这一层次的问题设计主要依据高考命题趋势,以实用性问题为主要形式。二是班级层次。在同一个班级当中,虽然学生处在同一个年级层次,但由于智力、性格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水平均有差异。在这种情况下,问题的设计要量学生之力,分步设疑,逐层递进。问题的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所有的问题设计不能因为片面追求教学进度而仅考虑一部分学生。否则就会出现学生总是“启而不发”的现象,反而会降低历史课堂的教学效果。

(三)现实性

历史即过去发生的一切事物,它不能复制,更无法重演。高中学生没有真正接受过历史专业的熏陶,通常会有历史与现实无关的想法,认为历史是很遥远的事情,无法正确理解学习历史的意义,导致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不浓厚,养成了死记硬背的不良学习习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问题设计要求具有现实性,以现实和历史之间的联系为出发点提出问题,缩小学生与历史的距离。问题设计坚持现实性原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也为学生构建了一个探索历史问题的现实空间,从而达到“以史为鉴”“学以致用”的目的。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历史总是前后相继的,今天的事实就是明天的历史。”只有理解了历史,才能更好地理解现实,学习历史是为现实服务的。

四、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策略

关于问题设计的讨论,实际上就是为了回答“问什么”和“怎么问”两个问题。其中“怎么问”对应的就是问题设计的策略。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策略就是为了指导高中历史教师解决“怎么问”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是将问题设计的教育学理论运用到教学实际中的关键。

(一)创设情境,激发疑问

问题情境是指预设情境与学生己有知识产生冲突,激发学生急需解决疑难问题的心理状态。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建立在问题设计的科学性、层次性和现实性基础之上的问题设计策略,是问题设计的核心。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在良好的情境下能自发地生成各类疑问,形成探究问题答案的动机,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展示各种形式的史料,包括文字资料、图片、文物等。我国历史悠久,史料浩如烟海,为历史教学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相较于其他学科,情境创设在历史学科教学中有显著优势。例如,在讲授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第18课“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一节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时期的一些资料。材料一:区党委:在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和区党委的直接领导下,全柳州区各级党组织和三百四十万各族人民解放了思想,以冲天的干劲,大搞群众炼铁运动,并全面开展了共产主义大协作,截止十月十八日不完全统计,全专区生产生铁35万6千6百45吨,完成区党委给予我区今年全年产铁15万6千吨的百分之二百二十八点六。在群众炼铁运动中,出现了日产二十多万吨生铁的鹿寨县,日产六万多吨生铁的环江县……我们将继续大力贯彻小、土、群的方针,力争在月底前超额完成全年炼钢任务,以及超额完成煤、铜、石的任务,坚决发射炼钢卫星三天,特此报喜。中共柳州地委1958年10月21日———《广西日报》柳州地委向区党委报喜:超额完成今年产铁任务一倍多材料一通过夸张的数据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另一方面,也可以训练学生鉴阅史料和分析数据的能力,让学生产生疑问并跟随教师的思路,以时期的“浮夸风”为切入点,深刻理解是左倾冒进的产物,其错误的根源是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另外,现代信息技术也可作为辅助手段创设历史问题情境,或通过角色扮演等形式带领学生跨越时间,亲身感受历史人物的所感和所想。但无论以哪种形式,都要注意判断所选材料是否真实可靠,是否符合教学主题和学生的思维水平。

(二)突出重点,拒绝形式

“为提问而提问”是传统教学方法中问题设计的“症结”。有些历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采取“满堂问”的形式,导致枝节横生,重点不清,或所提问题与教学主题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距甚远,难以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思维活动,影响教学质量。实际上,这种症结的“病根”就是这些教师并没有真正理解设计的含义。设计就是设想、运筹、计划、预算的一个过程,换言之,设计应该是精心的,是符合实际的,是思想与目标的结合体。因此,设计是问题设计的中心,是高中历史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精髓。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实际和学生学力对设计的问题进行有机整合,突出重点,联系实际,使学生能从问题中有所收获。教师所设计的问题一定要具有实用性、针对性,更具体一些来讲,就是教师要在教学的核心处和热点处设置疑问,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容易地掌握所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于学生积极思考非常有利。

(三)主次分明,积极参与

为了锻炼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所设计的问题需要从易到难、层次分明,符合高中生的认知心理。由此才能保证所设计的问题主次分明,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来。与此同时,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应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欲望和解决问题的潜在能力,培养学生“求异”的创新思维能力。所谓“求异”,就是质疑,就是在学习过程中善于提出问题,主动探索,主动创新。这要求在高中历史教学问题设计中,教师不仅要加强自主设计的意识,而且要善于鼓舞和指导学生直接参与历史教学问题的设计,在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的同时,拓展学生寻找问题的洞察力和生成问题的执行力。让学生不仅在疑处解疑,更要在无疑处生疑,这是高中历史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不懈追求。总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关系到历史课堂的教学效果,教师要把握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科学性、层次性和现实性,设置适度的问题,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同时,教师也要通过问题设计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探索的勇气和创新的精神。

参考文献:

[1]赵克礼.历史教学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丁念金.问题教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3]邱云青.中学历史教学中“问题设计”的研究及其问题[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4]王明强.论历史学科教学中的问题设计[J].中国校外教育,2012(2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