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关于违规建筑的法规十篇关于违规建筑的法规十篇

关于违规建筑的法规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47:21

关于违规建筑的法规篇1

2013年5月,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审议了省人民政府提请的《浙江省违法建筑处置规定(草案)》(以下简称草案)。会后,省人大法制委员会将草案印发省人大代表、省有关部门、各市县区人大常委会和地方立法专家库成员征求意见,并在地方立法网上,公开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同时,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永昌和法制委员会派员分别到杭州、湖州、嘉兴、台州、浦江、龙游等地进行立法调研,听取省人大代表、政府及有关部门、基层组织的意见。6月25日,召开座谈会,听取省有关部门意见。6月27日,召集有关专家对草案有关问题进行了论证。法制委员会根据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意见、省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的审议报告和各地、各方面的意见,在反复研究和修改的基础上,提出了草案修改稿。7月8日,省委常委会会议对草案修改稿进行了讨论。7月9日,法制委员会召开会议,对草案修改稿进行了审议。现将审议修改的主要情况报告如下:

一、关于违法建筑的界定。草案第二条规定,城镇违法建筑的具体认定范围和界限,由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确定;乡村违法建筑的具体认定范围和界限,由设区的市或者县(市)人民政府确定。一些常委会组成人员和有的部门、专家提出,违法建筑的准确认定是违法建筑依法处置的前提和基础,法规应当对违法建筑认定的基本标准作出统一、明确的规定,以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为此,建议增加规定:本规定所称违法建筑,是指未依法取得规划许可或者未按照规划许可内容建设的建筑物和构筑物,以及超过规划许可期限未拆除的临时建筑物和构筑物,包括城市、镇规划区内的违法建筑和乡、村庄规划区内的违法建筑。此外,环资委和一些地方还提出,各县(市)人民政府批准城镇规划的时间节点并不一致,城镇违法建筑认定的差异性较大,不宜都由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制定具体标准。同时,在法规已对违法建筑认定的基本标准作出规定的前提下,各地制定相应具体标准是对法规的细化,应视实际需要而定,不宜作硬性要求。为此,建议将上述规定修改为:“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或者县(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城乡规划法律、法规,结合本行政区域城市、镇规划或者乡、村庄规划的实施情况,制定违法建筑的具体认定标准,并向社会公布。”(草案修改稿第三条)

二、关于正在建设的违法建筑的处置。草案第八条规定,对正在实施的违法建设行为,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发现后,应当以书面形式通知当事人停止建设;当事人拒不停止建设的,依照城乡规划法的规定采取查封措施;查封后仍继续建设的,可以拆除继续建设部分。多数常委会组成人员、省级有关部门和市、县都认为这一规定有利于有效制止“抢建”行为,提高执法效率,避免当事人不必要的损失。环资委在审议报告中提出,草案规定的“即查即拆”制度符合规划管理的实际需要,不仅应当保留,而且应当进一步简化程序。征求意见过程中,也有意见认为,根据行政强制法的规定,行政机关须待当事人法定救济期限届满,才能启动的行政强制执行程序,草案规定“即查即拆”与此规定不相一致。对此,法制委员会召开专家论证会,进行了专题论证。大多数专家认为,行政强制分为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强制执行,行政强制法的上述规定仅是对行政强制执行的要求,而草案规定的对继续建设部分的“即查即拆”,是为了制止违法行为的扩大而采取的暂时性控制措施,属于行政强制措施,与行政强制法的规定并不冲突。省委常委会会议对该制度也作了讨论。为此,法制委员会认真审议讨论后,建议保留“即查即拆”制度,并根据城乡规划法的规定,将草案的规定修改为:“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发现城镇违法建筑正在建设中的,应当责令当事人停止建设;当事人拒不停止建设的,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责成有关部门采取拆除继续建设部分的措施。”(草案修改稿第九条第一款)

三、关于实施没收处罚后违法建筑的处理。草案第十条规定,拆除依照本规定应当予以拆除的违法建筑可能严重影响相邻建筑安全或者对无过错利害关系人利益、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损失而不能实施拆除的,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没收违法建筑或者违法收入。但对于实施没收处罚后相应违法建筑的处理,草案未作规定。环资委和一些地方提出,实施没收处罚的违法建筑往往具有使用价值,但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违法建筑不能交付使用,这将造成资源的闲置浪费,也影响交易秩序的稳定,有必要对这些违法建筑的处理提供法规依据。同时,一些专家和地方也提出,实施没收处罚的违法建筑的处理,需要综合考虑该建筑的规划、用地、建筑安全、消防安全、环境保护等方面因素,有的还需要考虑相关民事纠纷的解决问题,不宜在法规中作统一规定,授权各地制定具体处理办法较为妥当。为此,建议增加规定:“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具体办法,对实施没收处罚违法建筑的规划、用地、建筑安全、消防安全、环境保护等相关手续办理的具体条件、程序,及其使用、管理等内容作出规定。”(草案修改稿第十二条第三款)

四、关于拆后土地的利用。草案未对违法建筑拆除后土地的利用问题作出规定。一些地方和部门提出,违法建筑拆除后的土地综合利用是“三改一拆”的重要要求,关系到城乡环境的美化和城乡建设的有序推进,法规对此应当作出原则要求。为此,建议增加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结合城乡环境整治、土地功能更新、景观提升等要求,根据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做好违法建筑拆除后土地的综合利用和城乡环境美化工作。”(草案修改稿第二十一条)

五、关于相关部门和单位处置违法建筑的协同机制。草案第二十五条和第二十六条规定,单位、个人以违法建筑作为生产、经营场所申办有关证照或者就违法建筑申办供电、供水、供气相关手续的,有关行政机关或者供电、供水、供气单位不予办理。第二十七条对违法建筑处置工作的信息沟通机制作了规定。有的常委会组成人员、环资委和一些地方、部门提出,草案的规定总体是妥当的,有利于违法建筑的及时和有效处置。但由于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等部门并不是违法建筑处置工作的主管部门,难以对作为相关生产、经营场所的建筑是否为违法建筑作出认定,供电、供水、供气等单位作为企业,既无认定的能力,也无认定的义务。因此,有必要对相关部门和单位处置违法建筑的协同机制作出更为明确、具体的规定,以增强可操作性。为此,建议将上述规定修改为: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违法建筑处置工作信息共享平台和沟通机制。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及时将违法建筑处置决定及其执行情况,书面告知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税务、文化、安全生产监督、公安等部门和供电、供水、供气等单位。单位或者个人以违法建筑作为生产、经营场所申请办理相关证照、登记或者备案手续,或者就违法建筑申请办理供电、供水、供气等手续的,违法建筑处置决定执行完毕前,有关部门或者供电、供水、供气等单位不得办理。同时,增加相应法律责任的规定。(草案修改稿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七条)

此外,根据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一些地方、部门的意见,还对草案作了一些文字修改和条款顺序的调整。

关于违规建筑的法规篇2

笔者以为,“由于人们在认识能力、认识水平上的差别,也由于人们利益与动机的差别,因此会对同一法律规定有不同的理解,特别是对法律规定中的一些专门术语有不同的理解”{5},引发纠纷的根源正在于人们对违章建筑这一术语的不同理解上,因此要从根本解决拆迁中的这一矛盾,就必须正确理解拆迁条例中所规定的“拆除违章建筑不予补偿”的涵义。

一、拆除违章建筑不予补偿涵义辨析

要正确理解《拆迁条例》中拆除违章建筑不予补偿的涵义,首先必须理解违章建筑的涵义。

(一)《拆迁条例》中违章建筑的涵义

目前对违章建筑涵义的理解上,学界主要有以下几种解释:

第一种观点认为:违章建筑是指在城市规划区内,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件或者违反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规定建设,严重影响城市规划的建筑{6}.

第二种观点认为:违章建筑是指违反各种制度规定的建筑物,它不仅包括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所建造的建筑物,还包括违反除法律法规之外的行政规章和各种制度之规定所建造的建筑物。狭义的讲是指违反国家关于建设管理的各项法律规定而修建的建筑物{7}.

第三种观点认为:违章建筑是指违反《土地管理法》、《城市规划法》、《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动工建造的房屋及设施{8}.

然而稍加分析,就可以看出上述三种观点均有不妥之处:第一种观点将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件或者违反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规定建设,但非严重影响城市规划的建筑排除在违章建筑之外显然不妥。第二种观点中将违反各项制度所建造的建筑物纳入违章建筑的范畴,是用社会上对违章建筑的认识来定义法律概念,是社会理念替代法律概念的表现,是没有理论支撑的;其狭义的定义又将违反《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等行政法规而修建的建筑物排除在违章建筑外,亦属不妥,故第二种观点的(广义)定义过于宽泛,其狭义上定义又过于窄小。第三种观点采用了列举加概括的方法来定义,但“等相关法律法规”中是否包括地方法规,从一般意义上理解应当包括地方法规,但为何又将地方规章排除在外?作者未能说明,故此观点是一种易引起争议的观点。

笔者以为,要理解《拆迁条例》中的违章建筑一词的涵义,当从国务院及其前身政务院所的行政法规、决议等文件中去寻找答案,其关键是找出违章建筑的涵义。

“违章建筑”作为一种法律术语何时出现,难以考证。根据笔者所查到的资料,“违章建筑”一词出现在国务院的文件中是1980年的事,在当年4月国务院《批准中央气象局关于保护气象台站观测环境的通知》中明确:“凡事先未征得气象部门同意,在气象台站附近进行建设而造成观测环境破坏的,应按违章建筑处理,情节严重者应追究责任,严肃处理。”其后不久,在1981年8月国务院在《批转水利部、国家城市建设总局关于城市防洪问题的报告的通知》中指出:“必须严格禁止填堵行洪河道,强占江河滩地进行违章建筑。”但违章建筑的涵义,上述两通知并未明确。

“违章建筑”一词出现在国务院自身制定的行政法规中是1984年的事。国务院于1984年1月颁布并施行的《城市规划条例》第五十条规定:“城市规划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违反本条例的组织和个人,可以分别给予以下行政处罚:(一)对违反本条例规定侵占土地的,应当责令其退出违章占用的土地,或者吊销其用地许可证,并可给予警告或者罚款。(二)对违反本条例规定进行建设的,责令停止违章建设行为,吊销其建设许可证,或者责令其拆除违章的建筑物、构筑物,并可给予警告或者罚款。”第五十一条又规定:“当事人对城市规划主管部门给予的责令退出违章占地、拆除违章建筑物、吊销许可证和罚款的处罚决定不服,可以在收到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逾期不起诉又不履行的,由城市规划主管部门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从上述条文的内容来看,此处的违章行为既不是指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也不是指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行为,而是特指违反该条例的行为,即违反行政法规的行为。违反该条例所建设的建筑物(为简明起见,本文除引用的法律原文外,以下将建筑物、构筑物简称为建筑物)就是违章建筑。因《城市规划条例》公布施行时,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所制定的法律尚未就此作出规定,因此在确定违章建筑的涵义时,应当以《城市规划条例》所确定的涵义为准。虽然当时已有部分地方法规或规章对违章建筑也作了一些规定,但就效力而言,应以行政法规为准。

此后国务院所颁布的一些行政法规中也涉及到了违章建筑,如1985年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1989年的《石油、天然气管理保护条例》等。因此,我们可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城市规划法》出台前,国务院行政法规中的违章建筑就是指违反行政法规的规定所建设的建筑物。

1990年实施的《城市规划法》第四十条规定:“在城市规划区内,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违反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规定进行建设,严重影响城市规划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拆除或者没收违法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影响城市规划,尚可采取改正措施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处罚款。”在这里首次出现违法建筑的概念。1991年《拆迁条例》中并没有使用违法建筑而仍然使用的是违章建筑,这并不是立法上疏漏,而是违章行为可以指违反法律和违反行政法规的行为,同时为了强调在城市规划法实施前违反《城市规划条例》的违章建筑在城市拆迁中的地位,仍沿用违章建筑一词是有道理的,即这里的违章建筑既包括违反《城市规划条例》所建设的建筑物,也包括违反《城市规划法》所建设的建筑物。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1991年《拆迁条例》中的违章建筑是指违反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所建造的建筑物。2001年的《拆迁条例》中的违章建筑与1991年《拆迁条例》中的违章建筑相比,其概念并没有发生变化,只不过是其与此相关的法律和行政法规更加丰富,如《电力法》、《公路法》、《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等。

考虑到《立法法》已正式确立了我国的法律表现形式,一些地方法规和规章也对违章建筑作了相应的规定,故法律意义上的违章建筑可作两种理解:

一是狭义上的违章建筑,即为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所建造的建筑物。二是广义上的违章建筑,是指违反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所建造的建筑物,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违法建筑的概念。

在这里要说明的是:违章建筑是一个专有名词,有着特定的内涵,它不是违章与建筑两词的简单组合,不能完全根据违章的涵义来推断违章建筑的涵义。其关键在于对违法建设行为,是应予以法律制裁的;而违反规章制度建设的行为除造成某种特定的后果外,是不应当受到法律制裁的。由于到目前为止,没有一部法律、法规、规章将违章建筑规定为违反规章制度建造的建筑物。故此,认为违章建筑是违反规章制度建设的建筑物或认为违章建筑就是没有相关批准手续的建筑物的观点只能是一种社会理念,其作为法律概念不仅没有理论支撑的,而且也没有实证依据。

笔者之所以认为拆迁条例中所述的违章建筑是狭义上的违章建筑,除了上述论据外,还有下面两个重要理由:

第一,这一判定符合《行政许可法》规定的精神。该法规定了法律可以设定行政许可;尚未制定法律的,行政法规可以设定行政许可;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规的,地方性法规可以设定行政许可;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的,省级政府规章可以设定临时性的行政许可。而关于城市建设,《城市规划法》已设定了行政许可;对于农村建设,《土地管理法》、《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也设定了行政许可并规定了具体的程序,故地方法规及规章已无必要再就此事项设定行政许可,只能就实施行政许可作出细化的规定。若当事人的建设行为不违反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而只是违反了地方法规及规章的,就不应当认定为违反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行为,其建筑物也不应当认定为违章建筑。

第二,这一判定也符合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国务院在《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中提出行政机关不仅要合法行政,还要合理行政。由于建筑物的拆除不仅是当事人物质财富的损失,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减少了全社会的财富,其是否拆除与补偿多少涉及到当事人的根本利益。在法律上未对违章建筑作出明确的界定前,行政机关不得作出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不利的解释,同时应当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避免损害当事人的权益。故此,对拆迁条例中违章建筑应作严格意义上理解,而不应作扩大的解释。

(二)拆除违章建筑不予补偿的涵义

在法律上直接规定在拆迁过程中对违章建筑不予补偿,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事。如1982年江苏省人大颁布的《江苏省城市建设用地管理和房屋拆迁安置试行办法》第十五条规定:“拆除违章建筑和临时性建筑不予补偿。”此后各地出台的拆迁管理办法中都有类似的规定。

笔者以为,此种规定是有其历史背景的。一方面当时的拆迁主要是政府行为,而非市场行为,对房屋的拆迁和对违章建筑的拆除主体实质上一致的,政府作为房屋的拆迁人同时又是对违章建筑实施管理的行政机关,有权决定违章建筑的命运。另一方面,在当时对违章建筑的处置没有补办手续一说,只有予以拆除。这在《城市规划条例》中可以得到印证。该条例规定对违反其规定进行建设的,对违章建筑的处置只有拆除,而无其他处置方法。

但2001年拆迁条例中的拆除违章建筑不予补偿的涵义已经发生了变化,其理由是两点:第一,1990年的《城市规划法》第四十条对违章建筑的处置除规定了拆除外,还规定了两种处置方式即没收及限期改正。即对违章建筑不再是一拆了事,而是分类处置。在这一点上,《城市规划法》比之《城市规划条例》有了很大进步。此后各地出台的办法中对限期改正进行了细化,限期改正实际上已成了补办手续的代名词。如2005年10月25日公布的《西安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第四十一条规定:“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进行建设,影响城市规划,尚可采取改正措施的,由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施工,限期改正,补办手续,并按下列规定对建设单位或个人予以处罚:……”第二,2001年《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中对拆迁人有了新的规定,行政机关在一般情况下不再是拆迁人,而作为拆迁人的更多的是房地产开发商等企业,拆迁成为市场行为,拆迁人和被拆迁人是完全平等的主体。作为民事关系一方,在拆迁双方达成一致意见之前,拆迁人是无权决定是否拆除被拆迁人的违章建筑的。

据此,笔者认为2001年的《拆迁条例》中“拆除违章建筑不予补偿”的涵义是:在城市房屋拆迁过程中,拆除依法应当拆除的违反法律和行政法规而建设的建筑物和构筑物的,不予补偿。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城市房屋拆迁中对违章建筑进行处置时,并非全部拆除不予补偿,而是应当根据具体情况分门别类依法予以处理。对依法应当拆除的,予以拆除并不予补偿;对于拆迁公告前可以补办手续的违章建筑或手续不全的房屋等,则应查明事实,妥善处理,应予补偿的则予以补偿。

以下将对在拆迁中如何处置违章建筑进行探讨。需要说明的是:1.本文以下所提及的违章建筑若无特别说明,是指广义上的违章建筑,即违法建筑。至于只是违反了规范性文件的规定,而不违反法律、法规、规章的建筑物,应为合法建筑并予以补偿,拆迁入或行政机关不应以其缺少规范性文件所规定的手续为由,拒绝补偿。故此类建筑物不在本文以下的研究范围之中。2.本文只涉及作为违章建筑业主的当事人,而不涉及违章建筑的施工方。因为对施工方只存在依法处罚的问题,不存在补偿的问题,故其不在本文研究范围。

二、拆迁中对违章建筑的处置原则及若干问题

根据上述对拆迁条例中拆除违章建筑不予补偿涵义的辨析,我们就可以正确处理在城市房屋拆迁范围内的违章建筑问题了。这里有三种情形必须排除在外:第一,在拆迁公告之后所建设的建筑物等。对此类建筑因其违反了拆迁条例等规定,应无条件拆除,不予补偿。第二,行政执法机关已对违章建筑作出查处决定的。对此类问题在拆迁过程中就应按查处的结论去处置,若行政执法机关已作出拆除决定,但未执行的,不予补偿;如行政执法机关已作出没收决定的,但尚未没收的也不予补偿;对行政机关责令改正,补办手续的,但当事人尚未补办的,应督促当事人补办手续,对当事人不愿补办手续的,可参照合法建筑适当补偿。第三,拆迁人与被拆迁人已就违章建筑的补偿达成一致意见的,行政机关在拆迁裁决过程中不应以拆除违章建筑不予补偿为由,而否定拆迁双方已达成的拆迁安置补偿合同的效力。在此种情形中若是国家建设项目或市政工程拆迁,则另当别论。

(一)拆迁中对违章建筑的处置原则

笔者以为,国家建设项目、市政工程等公益拆迁行政机关在作出房屋拆迁安置裁决时对违章建筑的处理应遵循以下原则。

1.实事求是的原则

这一原则也是《关于认真做好城镇房屋拆迁工作维护社会稳定的紧急通知》所确立的原则,是解决拆迁范围内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手续不全房屋(包含违章建筑在内)的基本原则。故此,行政机关在处置违章建筑时应当查明违章建筑形成的时间、原因、用途等因素,妥善处理。

2.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的原则

作为《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所明确的依法行政的两项原则,应当贯穿于行政机关处理拆迁问题的始终。由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当事人达不成拆迁补偿安置协议就补偿安置争议提起民事诉讼人民法院应否受理问题的批复》(法释(2005)9号)进一步明确了拆迁人与被拆迁人或者拆迁人、被拆迁人与房屋承租人达不成拆迁补偿安置协议,应当向行政机关申请裁决。故此,行政机关更应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要平等对待拆迁人与被拆迁入及相关当事人,不偏私、不歧视,针对违章建筑采取必要、适当的措施和手段。

3.宽严相济、充分保护被拆迁人合法权益的原则

由于形成违章建筑的原因比较复杂,且在实际生活中,违章建筑已成为一部分低收入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成为其维持基本生活的保障。故此行政机关应当分门别类,宽严相济,针对不同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充分保护被拆迁人的合法权益。

(二)处置违章建筑应当解决的几个问题

要在城市房屋拆迁中妥善处置违章建筑,就应当解决违章建筑的起因、违章建筑当事人在拆迁中的法律地位、当事人对违章建筑享有的权利、行政机关对违章建筑的追诉时效等问题。笔者现就上述问题作一初浅的探讨。

1.违章建筑形成的原因

尽管形成违章建筑的原因很多,但改革开放以来违章建筑的形成原因却可以归纳为三点:

第一点,计划经济指导下的城乡发展观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化的迅猛发展之间不适应是造成改革开放以来违章建筑大规模爆发的根本原因。

界定违章建筑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其是否违反规划,而城乡规划的编制是与人们对当时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和城乡发展的认识水平分不开的。在改革开放初期,人们仍习惯于用计划经济思维方式来考虑和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其后果就是城市规划总是落后于城市发展速度,修编成为常事。在编制城市规划中最明显的失误就是对城市人口增长的估计不足,作为城市规划中最基本的元素,对人口规模的预测决定了编制城市规划的成败。但事实上,在当时很少有一个城市能正确地估计自己城市将来人口的规模,经济快速发展所引发的城市化进程远远超出了当初人们的想象。以北京市为例,改革开放前对城市人口规模的估计是到2000年城市常住人口将会达到1000万人,但是实际情况却是到了1990年时,北京常住人口就已经突破了这个数字{10}.一方面是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农业人口迅速向城市集中,对住房和就业用房等房屋的巨大市场需求在短时间内迅速形成;而另一方面是住房制度及房地产市场的改革相对滞后,原有的房屋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在巨大的供需差距面前,政府管理部门计划经济时代的指挥棒已失去了效用,而调控市场无形的手尚未形成,所实施的管理也只能是被动应付式、效用低下的管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巨大的市场需求与无序的规划管理的结合必然会导致房地产业的畸形发展,其后果之一就是违章建筑愈演愈烈,从而成为拆迁中的难点和焦点。因此有专家说:拆迁之痛,是伴随快速城市化和个人住房产权改革出现的阶段性矛盾{11}.

第二点,经济利益驱动是当事人敢于违法建设的主要原因,经营需要早已代替生活需要成为违章建筑的主要动机。

在计划经济时代,社会对个人的住房条件改善关注不够,有不少家庭的居住条件极差,一家数口蜗居一室甚至两家同居一屋都是常见的事,于是人们便偷偷摸摸地在自家院内搭建棚房居住,以解决家庭生活基本需要。可以说此时的违章建筑最主要的动因是人们解决生活特别是居住困难。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城市人口的迅速膨胀,对房屋巨大的市场需求产生了巨大的利润空间。违法建设从小偷小摸式迅速向大张旗鼓式转变,于是老百姓在违章建房出租,大公司在违章建房开发销售。就是党政机关也不甘落后,充分利用手中权力和地理位置优势(党政机关往往占居着城市的最好地段),在院前屋后违章建房,用于出租给他人营业和居住,借此改善小团体的福利待遇。受此影响,在农村人们也在圈地搞房地产开发。虽然法律禁止利用集体土地搞房地产开发,但基层党委政府却乐此不疲,大搞房地产开发,搞政绩工程,其所留下的众多问题一直在困扰我们的社会。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利益的驱动,据统计我国的房地产业被公认为是最大的盈利行业,企业利润一般都在15%至40%,远高于世界房地产业5%左右的平均利润率,在城市边缘,违规开发利润就更为丰厚{12}.

第三点,行政执法机关执法不公、处罚不力是违章建筑泛滥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由于判别建筑物是否违反规划(以下若无特别说明,所述规划包括城市建设规划、村镇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规划),是否严重影响规划,是以详细规划即详规为标准判断的。而在当时,详规要么很粗糙,要么根本没有,人们特别是领导干部中不少人对城乡规划特别是详规的法律效力一无所知,随意变更规划是常见的事。由于没有详规,或虽有详规却得不到严格执行,这就给行政执法机关判定建筑物是否违反规划、是否严重影响规划留下了非常大的自由裁量空间,而对这一自由裁量权却无约束机制。于是在同一地段,对类似的建筑,对甲认定为严重影响规划,决定拆除,而对乙则认定不严重影响规划,不予拆除。此类执法不公现象,不一而足。

同时由于部分行政执法机关工作效率低下,对当事人刚实施违法建设行为时不能及时制止和查处,等到当事人建筑完工后才去查处,不仅加大了查处难度,也增加了执行难度。而此时的查处又有不少是以罚代拆,这又从一定程度上滋长了当事人违法建设的气焰。

2.违章建筑的分类

对违章建筑的分类最常见的是从表现形态上划分,如认为违章建筑主要包括:未申请或申请未获得批准,未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而建成的建筑;擅自改变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规定建成的建筑;擅自改变了使用性质的建筑;擅自将临时建筑建设成永久性的建筑{13}.此种分类方法也是一些地方法规规章所采用的方法,如1987年的《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特区内违章用地及违章建筑处理暂行办法》、1993年的《上海市整治违章搭建和违章建筑的若干规定》就有类似的规定。此外,还有以是否有土地使用权为标准划分、以被侵害对象为标准划分等分类方法。

笔者以为从有利于处理的角度出发,可分别按违法行为的构成、违章建筑对规划影响的程度、实际用途等为标准进行划分。

以违法行为的构成为标准,可将违章建筑划分为单一违法行为的违章建筑和数个违法行为的违章建筑。前者如居民在已有的手续齐全的二层楼上无证加建一层,后者如在公路红线控制区内未经批准占地建房。前者一般仅涉及违反建设规划,而后者除涉及到建设规划外,还涉及到土地、公路管理等,存在数个违法行为。之所以这样分类是考虑到对违章建筑是否可以补办手续及如何补办手续的问题。

转贴于

以违章建筑的对规划的影响可分作三类,一是严重影响规划,二是(不严重)影响规划,三是不影响规划。如广东省人大常委会颁布的《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就采取了这一分类方式。此种分类是考虑到对违章建筑是否可以行政处罚及行政处罚的种类问题。

以违章建筑实际用途为标准可将违章建筑划分为生活用、生产经营用、其他用途。作这一分类是考虑对居住人的安置、补办手续时的税费等事项(经营用房是要缴纳营业税和所得税的)。

3.当事人对违章建筑享有何种权益

因《民法通则》规定了当事人的财产只能是合法财产,全国人大所公布的《物权法》草案也认为法律上所说的财产是合法财产,故可以确定的是:当事人对违章建筑不享有所有权。但违章建筑毕竟是当事人用其合法财产建设的,具有一定功效,当事人的违章建筑是有相应的权能的。

第一,当事人享有对违章建筑的建筑材料的所有权。虽然违章建筑不具有合法性,但当事人对其建筑材料还是有所有权的,无论是自行拆除违章建筑的,还是强制拆除违章建筑,其建筑材料还是归当事人所有的。若行政机关对违章建筑决定没收的,此时没收的对象表面上看是建筑物,但所涉及的权利并不是当事人对建筑物的所有权,而是当事人对建筑材料的所有权。这在司法实践可以得到印证。人民法院在审理损害违章的民事纠纷中,屡有判决损害人对被损害人承担赔偿责任,其理由就是当事人对违章建筑虽然不享有所有权,但对违章建筑的建筑材料享有所有权{14}.

第二,当事人对违章建筑享有事实状态上的占用、使用、收益的权能。当事人对违章建筑的占有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这里的占有只是一种事实状态而非一种法权,“占有是主体对于物基于占有的意思进行控制的事实,占有首先是对物的一种事实上的控制……不管占有人对物的控制是否具有据为已有的意思,只要客观上的控制状态形成就可以构成占有{15}.”“占有可以是有本权的占有,也可以是无本权的占有。而在建筑人对违章建筑物,虽不享有所有权(本权),但由于其实际的管理与控制,也形成了一种占有,并受法律的保护,他人不得随意侵犯{16}.”因占有而派生出来的是对违章建筑的事实上的使用和收益。当然这种使用和收益是受到法律限制的,与合法房产的使用和收益是有区别的,但并不是完全不受法律保护。最高人民法院1993年颁布的《全国民事审判工作座谈会纪要》明确规定:“因违章建筑妨碍他人通风采光或因违章建筑的买卖、租赁、抵押等引起的民事纠纷,人民法院可以受理。”在这里特别要说明的是违章建筑的租金收入的属性,由于大量的违章建筑被用于出租,因此,其租金收入的法律性质应引起注意。目前对租金收入的看法有三种:违法所得,不当得利,合法收入。笔者以为,在法律未对此明确之前,不应当作违法所得及不当得利理解,而应视作合法收入。对当事人的收入在无相反证据的情况下视为其合法收入,并以课税,是我国所得税法的一项原则。

4.违章建筑的当事人在拆迁中的法律地位

若违章建筑的当事人在拆迁范围内无合法建筑,只有违章建筑,则当事人在拆迁中处于何种法律地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根据2001年《拆迁条例》规定,被拆迁人只能是被拆迁房屋的所有人,故只拥有违章建筑的当事人由于不具有法律意义上的所有权,则不属被拆迁人。就是说只拥有违章建筑的当事人并不是拆迁法律关系的当事人,这将产生一系列的法律后果:首先无法进入拆迁裁决程序,因为《拆迁条例》规定的可以申请裁决的只是拆迁人、被拆迁人、房屋承租人(顺便说一下:建设部的《城市房屋拆迁行政裁决规程》所列的申请人只有拆迁人、被拆迁人,而将房屋承租人排除在外是没有道理的),违章建筑的当事人显然不在申请人之列,当然也不在被申请人之列,故无法进入拆迁裁决程序;其次将无法进入行政强制拆迁程序或司法行政强制拆迁程序,这是不能进入拆迁裁决程序的必然结果;再次使司法民事强制拆迁缺乏法律支撑,因为根据《拆迁条例》的规定,仲裁的被申请人、民事诉讼的被告人、先予执行的被执行人只能是被拆迁人或者房屋承租人,若违章建筑的当事人虽然与拆迁人订立了拆迁补偿安置协议,但其在搬迁期限内拒绝搬迁的,拆迁人将无法处置。

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由于违章建筑的当事人在拆迁中无相应的法律地位,不仅对违章建筑的当事人将产生重大影响,同时也对拆迁人的合法权益的保护产生重大影响。解决这一问题最根本的办法是对《拆迁条例》进行相应的修改和完善,但在拆迁条例修改前,最好的办法就是由行政机关先行对违章建筑作出界定,然后根据界定结论确定违章建筑当事人的法律地位。若认定为应拆除或没收的,则应依法拆除或没收,此时违章建筑的当事人是行政处罚的被处罚人,而不再是拆迁法律关系中的当事人:若认定为可补办手续的,则无论违章建筑的当事人是否去补办了手续,均应认定其取得被拆迁人的法律地位。

5.违章建筑是否存在延续状态

目前对违章建筑是否存在延续状态,并无相关规定,实践中对两年后发现的违章建筑的查处亦不尽相同。有人认为:违法建筑一经建成,违法行为就告成立,违法建筑的存在是违法建筑行为导致的违法状态的继续而不是违法建筑这一行为的继续,即行为不包括结果,其追诉时效应从违法建筑建成之日计算,即违法建筑不存在延续状态,并认为如果行为包括结果,那么结果就没有独立存在的意义{17}.

笔者以为,上述看法是片面的,其原因就是违章建筑存在两重属性:一是建设行为的违法性,这是所有违章建筑都具有的属性;二是后果的违法性,这是一部分违章建筑存在的属性,即当其对规划产生影响时,就存在了这一属性,对规划不产生影响或者说符合规划的,就不存在这一属性。根据《城市规划法》的规定,对违章建筑的处理要考虑到两个因素,一是建设行为,二是建设结果对规划的影响。最高法院行政庭在《关于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第四十条如何适用的答复》((1995)法行字第15号)中明确:“违反城市规划的行为人其违法行为是否属于‘严重影响城市规划’,应从其违法行为的性质和后果来确认。”

故此,若当事人所建设的建筑物不符合规划,违章建筑对规划的影响就始终存在,则应视为持继状态。这一点在涉及数个违法行为所建造的违章建筑中尤为明显。如在公路红线控制区内的违章建筑,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内的违章建筑,其存在就是对道路交通安全、水利安全的影响,这显然是一种持续状态。事实上,最高法院于1998年5月4日给国土资源部的函([1997]法行字第26号)中已经明确:“对非法占用土地的违法行为,在未恢复原状之前,应视为具有继续状态,其行政处罚的追诉时效,应根据《行政处罚法》第二十九条第二款的规定,从违法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

若当事人所建设的建筑物符合规划,则不存在对规划的影响,即此时无持续状态。事实上若当事人所建设的建筑物符合规划,则应当补办手续,确认当事人的产权,不存在拆除的法定理由。在拆迁时应作为合法建筑或参照合法建筑适当补偿。

若在违章建筑形成后,规划进行了调整,使原有的违章建筑对规划的影响发生了变化的,如何确定追诉时效的问题,本文将在对违章建筑如何处罚时进行说明,在此暂不涉及。

三、拆迁中对违章建筑的具体处置步骤

在拆迁中,行政机关应当查明事实,分门别类依法予以处理,其步骤如下:

(一)查明事实阶段

即查清违章建筑形成的时间、原因、结构、面积、用途,是否存在民事纠纷,是否存在同时违反两个以上的行政法律规范的情形,是否已经行政执法机关查处等。对已经查处的按查处的结论办理,对未经查处的,进入下阶段。

(二)处理和处罚阶段

1.处理和处罚的程序

第一步按时间分类分流。

原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于1988年颁布的《关于房屋所有权登记工作中对违章建筑处理的原则意见》从违章建筑形成时间、所处地域、产生的影响三个方面提出了“三从宽三从严”的方针,对现在处置违章建筑仍有参考意义。故此就应当以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施行为依据,根据本地城市规划的具体时间合情合理地确定违章建筑的时间界限。具体可采取两段式或三段式。两段式即划定一个时间点,在此时间点之前形成的违章建筑(注:以下涉及到违章建筑的时间问题的,一般是指违章建筑的形成时间)可补办手续作合法建筑处置,在时间点后的作违章建筑处理。三段式是划定两个时间点,在第一个时间点前的一律补办手续,不予处罚,作合法建筑处置:在第一个时间点之后,第二个时间点之前的,从宽处理,能不拆除或没收,一律不处以拆除或没收;可以不予行政处罚的,一律不予行政处罚:在第三个时间点之后的要从严处理。笔者建议采取三段式,理由是城市规划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应当有一个过渡期。

对可以直接补办手续的,直接进入补办手续阶段;对需进一步处理的则进入下一步。

第二步,按是否存在违章建筑的行为同时违反了两个以上的行政法律规范的情形为标准分类分流。

若不存在这一情形,则一般是只违反建设规划的,则交由建设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处理;若存在这一情形的,则由一个行政主管部门牵头处理。

第三步,作出处理或处罚决定。

然后根据处理或处罚决定分别处置,对补办手续的,进入补办手续阶段;对处以没收或限期拆除的,进入执行阶段。

2.处理或处罚时应当掌握的几个原则

一是从旧兼从轻的原则。适用这一原则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法律、法规、规章进行了修改;第二种是在违章建筑形成后,规划进行了调整,使原有的违章建筑对规划的影响发生了变化的。在第二种情况下计算追诉时效时,同样适用从旧兼从轻的原则。

二是优先从重处罚的原则。适用这一原则的前提是违章建筑的行为同时违反了两个以上的法律规范,可以由两个以上的行政执法部门查处的情况。对于有两个以上的行政执法部门对行政处罚管辖权发生争议的,可由牵头部门协调一个部门管辖;协调不成的,由相关行政执法部门报请共同的上一级行政机关确定,若其共同的上一级行政机关为当地政府的,牵头处理部门可直接报请当地政府确定。

三是正确适用没收和拆除的原则。对不违反法律和行政法规,而只违反地方法规及规章的违章建筑,一律不得处以没收或限期拆除。

四是正确认定违章建筑面积的原则。适用这一原则的前提是当事人擅自改变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规定建成的建筑。在此情况下,大多为批少建多,行政机关在此情况下,应作出合理的认定。

(三)补办手续阶段

对依法应当直接补办手续或经过处罚后要求补办手续的,由违章建筑的当事人到相关行政部门补办手续。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无论当事人是否补办了手续,其对建筑物的相应权利已得到有权行政机关的认可,故当事人享有相应的物权,从而成为拆迁法律关系的当事人,其享有被拆迁人的权利,并承担相应的义务。当事人在补办手续后进入签定安置补偿协议阶段;当事人不补办手续的,可经拆迁人申请,进入行政裁决阶段。

在此阶段,相关行政部门应将当事人补办手续的情况及时通报给税务部门,由税务部门根据当事人建筑物的实际用途、时间等决定是否追缴营业税、所得税。

(四)签定安置补偿协议阶段

在此阶段,由拆迁双方自行确定安置补偿方案。对协商不成的,经一方当事人申请可进入行政裁决阶段;对达成协议后,被拆迁人拒不履行的,经拆迁人申请,可进入强制拆迁阶段,由人民法院依法强制执行。

(五)行政裁决阶段

对拆迁当事人经协商未能达协议,经一方当事人的申请行政裁决的,行政机关应予受理。行政机关在受理后,应及时将申请人的申请书及证据发送给对方当事人,并告知其权利与义务。行政机关在查明事实的基础上,在法定期限内就安置补偿作出行政裁决决定,并明确当事人搬迁的期限。

(六)强制执行阶段

对于被拆迁人(即违章建筑的当事人)不履行安置补偿协议或安置补偿裁决的,经申请,可由人民法院依民事司法强制执行程序或行政司法强制执行程序强制执行,亦可由人民政府责成相关行政部门组织行政强制拆迁,强制被拆迁人搬迁,并拆除其建筑物等。

因限于篇幅,且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不影响行政裁决的执行,故本文不再对当事人不服行政裁决提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时如何处理展开讨论。

结束语

“随着地方经济自主权的扩大,在财税体制改革背景下,地方有着强烈要求扩大财源的动机,在征地、拆迁等过程中关心群众利益不够,影响到党和中央政府的整体形象{18}”。而“发展只是手段,人才是目的,发展必须服务和服从于人的需要。科学发展观之不同于传统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之所以科学,就在于它强调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主要内涵,就是以普通人的权利状况和幸福指数,作为衡量发展的尺度。……这应该构成评估发展是否正当合法的指标体系{19}”。在城市房屋拆迁中,如何保护违章建筑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障社会基层群众的基本生活条件,充分体现党和政府对群众的关心,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它涉及到我们需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法律制度。“科斯认定:只有当政府矫正手段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和较高的收益促成有关当事人的经济福利改善时,这种矫正手段才是正当的。……问题的解决没有普遍的方法,只有对每一情形、每一制度进行具体的分析,才能提出符合实际的、基本成本一效益分析选择的特定法律{20}”。本文是笔者根据建立和谐社会的要求,结合十多年来从事城市房屋拆迁工作的实践,所进行的浅薄探讨。笔者以为唯有实事求是,才能处理好违章建筑这一社会症结。

同时笔者也强烈呼吁,尽快修改《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完善拆迁法律体系,以便“在维护、监督行政主体依法行政与保护公民、法人与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之间谋求一种平衡,通过对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方的有效激励和制约,实现行政权与相对方权利在总体结构上的平衡,以兼顾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确保社会持续、稳定地发展{21}”。

注释:

{1}宋振远、周国洪、崔砺金:《城市拆迁为何竟成群众上访第三大焦点》,载于新华网,2003-11—13,网址:www.xinhuanet.com

{2}刘志峰:《动迁是当前群众上访比较多的问题》,载于人民网,2003—09—18,网址:www.people.com.cn

{3}建设部总经济师兼住宅与房地产业司司长谢家瑾同志在缄市房屋拆迁工作新闻通气会上的讲话《解决房屋拆迁纠纷建设部下一步拟采取六项措施》,截于新华网,2004—01-02.

{4}谢炜:《建设部:今年上半年征地拆迁上访超过去年总量》载于新京报,2004—07—05.

{5}沈宗灵主编:《法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79页。

{6}国务院法制办农业资源环保法制司、建设部政策法规司、住宅与房地产业司编:《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释义》,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年版,第72页。

{7}王才亮著:《违章建筑的界定与处理》,中国建筑工业出出版社2005年版,第5、18页。

{8}陈昨丞:《违章建筑若干法律问题分析》,载于中国民商法律网,网址:www.civillaw.com.cn

{9}邹瑜、顾明总主编:《法学大词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10}杨明炜:《京城违法建筑:怎一个“拆”字了得》,载于中国经济时报,2001-09-24.

{11}同注{1}

{12}方烨:《违章建筑成为房地产宏观调控盲区》,载于经济参考报,2005-8-30

{13}国务院法制办农业资源环保法制司、建设部政策法规司、住宅与房地产业司编:《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释义》,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年版,第72页。

{14}许根华、傅国华:《损害违章建筑应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张水萍:《损害违章建筑应否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均载于人民法院报网站,网址:rmfyb.chinacourt.org

{15}王利明:《物权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95页,转引自注{8}.

{16}同注{8}

{17}彭于艳:《违法建筑是否存在继续状态之辨析》,载于法制网,网址:http://www.1egaldaily.com.cn

{18}《维护中央政令统一规范中央地方职权》,载于2005年12月初的《瞭望》周刊,转引自新华网,2005-12—09.

{19}笑蜀:《发展只有服从和服务于人的发展》;载于新华网,2005—12-15.

关于违规建筑的法规篇3

目前,我国城市和农村均存在一定数量的违章建筑,由于城市违章建筑所引起的法律事务也逐步增多,对与违章建筑的处理也存在许多争议。本文首先分析了违章建筑和比例原则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对城市违章建筑处理中比例原则进行了深入分析。

关键词:

城市;违章建筑;处理;比例原则

1.违章建筑的法律界定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违章建筑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话题。那么到底什么是违章建筑,是如何进行法律界定和分类的。

1.1违章建筑的内涵

1.1.1违章建筑的定义

1980年,国务院的《批准中央气象局关于保护气象台占观测环境的通知》中首次提出违章建筑这一概念。严格来说,违章建筑是指违反了《城乡规划法》、《土地管理法》以及《村庄和集镇建设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的房屋及设施。

1.1.2我国现行的关于违章建筑的规定

目前,我国关于违章建筑的现行法律法规是多效力层次和分散的,其适用范围也各不相同。根据效力级别的不同可以将相关法律法规分为违反法律、违反行政法规以及违反部委规章三大类。1.2违章建筑的分类目前,对与违章建筑的分类在我国的法律中并没有明确的规定,但在地方性法规中针对违章建筑的分类较为详细。本文根据法律、行政法规以及部委规章对违章建筑的类别进行划分,主要包括程序性违章建筑以及实体性违章建筑两大类。

1.2.1程序性违章建筑

程序性违章建筑指的是建筑物本身并没有违反城市规划,只是没有按照相关规定办理审批手续所造成的非法建筑。通常情况下,程序性违章建筑可以通过补办相关手续转变为合法建筑。常见的程序性违章建筑主要包括:无证规划型、临时未拆除型、擅自变更型以及不当施工型。1.2.2实体性违章建筑实体性违章建筑指的是建筑本身违反了土地管理以及城市规划的相关规定,该类建筑不能通过补办手续变为合法建筑。根据实体性违章建筑违反法律的效力级别,可以将其分为违反法律、违反行政法规以及违反部委规章三大类违章建筑。

2.比例原则的概念及判例依据

2.1比例原则的概念

比例原则又被称为禁止过渡原则,该原则指的是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行为的过程中应同时考虑行政目标的实现以及相对人的权益保护。假如实现行政目标的同时会损坏相对人的权益,那么应当将这种损坏降低到最小限度和范围内,两者之间应保持合适的比例及平衡。综上所述,比例原则指的是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权力时不能对相对人造成超出范围的侵害,一旦超出就不符合比例要求通常情况下,比例原则包含适当性、必要性以及相当性。

2.2比例原则的“三性”原则

2.2.1适当性原则

适当性指的是行政机关为了实现行政目标应采取有助于目标实现的方法或措施。假如所采取的方法或措施并不能帮助目标的实现,那么就违反了适当性。例如,某地区的规划部门长期不予颁发《建筑工程规划许可证》以及《建设用地许可证》,导致许多单位和个人在没有取得许可证之前就进行施工,建成之后,规划部门通过收取罚款来处理该问题,导致出现变相收费现象。这种措施并不能促进城市规划目标的实现,违反了适应性的要求。

2.2.2必要性原则

必要性也被称作最小损害性。指的是为了实现行政目标具有多种方法和措施可供选择时,行政机关应优先选择对相对人的权益侵害最小的方法,并且不能超出必要的限度,否则被视为违反了必要性。假如,公安机关在依法追捕人员时,警察可以采取多种方法来阻止人员逃跑,如口头警告以及鸣枪警告,这时没有必要采取开枪击伤措施。这时因为口头警告以及鸣枪警告足以达到阻止人员逃跑的目的,因此应选择对相对人权益侵害最小的方法。必要性要求执法人员采取最温和的手段来达到执法目的。

2.2.3相当性原则

行政机关所采取的执法措施对相对人的权益所造成的侵害应当与所要实现的目标之间保持相对的均衡,如果两者之间显失均衡,那么就违背了相当性的要求。例如,警察使用枪支的目的是为了制服罪犯,如果警察采取鸣枪警告就足以制服罪犯,就没有必要开枪击伤罪犯。这时,如果警察采取开枪击伤的方法来制服罪犯就违反了相当性的要求,两者之间存在不均衡关系。因此,比例原则的使用是为了有效避免执法机关滥用权力。比例原则是为了要求执法机关善意行使权力,在行使权力时应慎重起见。

3.城市违章建筑处理中比例原则的应用分析

3.1比例原则

在城市违章建筑处理中应用的重要意义从我国的现状进行分析,我国的居住权保障意识淡薄,使得在拆除非法建筑时,公民的居住权无法得到应有的保护。在进行非法建筑的拆除时,经常出现野蛮驱逐、非法驱逐、“零补偿”等现象,许多居民在违章建筑被拆除之后并没有得到应有的保障和救济。上述均是目前违章建筑拆除时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比例原则在城市违章建筑处理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在进行城市违章建筑处理中普遍存在单一性,通常使用“一拆了之”的方法进行处理,而不是严格按照违章建筑的具体情况进行区分,也没有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处罚。这种处理方法无法实现对公民权利的保护、社会资源的保护以及建设成本的节约。为了有效解决上述单一的违章建筑的处理方法所带来的问题,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罚以防止处罚过程中存在歧视现象。除此之外,执法机关还应根据违法建筑的类别、危害、位置、行为目标及其他因素等具体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并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处理。违章建筑的存在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如历史遗留问题、社会背景、人均居住面积小、人口多就业岗位少、建设管理不规范、经济发展不均衡等。

3.2比例原则在城市违章建筑处理中的应用

由于城市违章建筑的违法严重性的标准有所不同,因此,根据比例原则采取不同的处置方式。下面对比例原则在城市违章建筑处理中的应用进行分析讨论。

3.2.1比例原则下违章建筑的拆除

按照比例原则的相关规定,下述违章建筑应进行拆除:第一,经过检测部门的检定,建筑房屋的质量不满足国家以及当地相关标准,并且存在严重的安全和质量隐患,并且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整改,消除质量安全隐患的违章建筑应当拆除;第二,违章建筑所使用的是耕地,并且土地的总体规划为基本农田和农用地的违章建筑应当拆除;第三,违章建筑所占用的水源属于一级保护区的违章建筑应当拆除;第四,违章建筑占用河道、公共道路、压站地下管线、绿地的违章建筑应当拆除;第五,违章建筑严重影响土地的总体利用规划以及城镇规划的应当拆除;第六,违章建筑严重破坏风景名胜区以及文物保护区的应当拆除。根据比例原则的要求,违章建筑的拆除应根据所在位置确定以及对公共利益的影响程度来决定是否应当拆除。

3.2.2比例原则下违章建筑程序中的转正合法化

违反法律、法规、规章控制性程序的建筑,也就是没有行政许可文件,尚未领取相关证件或者是超出许可范围所建立的建筑物,即使该建筑并没有从实质上违反城乡规划,但是违反了程序性法律以及建造程序的建筑物同样为违章建筑。该类违章建筑可以根据一定的程序进行建筑执照的申领,使其成为合法建筑,及上文提到的程序性违章建筑。根据比例原则,从程序上来看行政主体所采取的处理措施和相应达到的目标之间应当存在合理的对应关系。对于违反程序严重的建筑应当拆除,对于违反程序严重程度较小的建筑应当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转正合法化处理。

3.2.3比例原则下对产权房的处理

目前,我国已经有相当一部分小产权房已经建成,并不能进行简单地拆除处理。尽管这些小产权房并不符合建设规划以及土地利用的规定,也没有缴纳土地出让金等相关税费。但这些小产权房已经出售,强行拆除会造成恶劣的影响。此时,应根据比例原则的适当性要求,承认这些小产权房的合法性,但应补缴相关的税费。并根据实际情况,根据比例原则进行处理。对于不符合土地规划的小产权房,属于违章建筑,原则上应进行拆除。结语违章建筑的处理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产物,相关法律法规也需要经过长期的过程进行完善。违章建筑的处理不仅关系到公民的权利,同时与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息息相关。比例原则是我国行政法中的帝王条款,在我国行政法中具有重要地位。比例原则要求国家在行驶权利时应同时考虑到公共目标的实现以及公民权利的保护。比例原则在违章建筑处理中的应用有助于维护公民的个人利益及公共利益。

参考文献:

[1]苏国华.中国处理违章建筑的法律制度研究[J].经济法论坛,2009:494-524.

[2]李文溥,林民书,林枫.城市郊区外生型农村城市化研究——厦门市禾山镇的案例分析[J].东南学术,2003(4):109-119.

[3]秦晖.城市新贫民的居住权问题——如何看待“棚户区”“违章建筑”“城中村”和“廉租房”[J].社会科学论坛,2012(1):195-219.

[4]王达.违法建设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羁绊——《关于规范城乡规划行政处罚裁量权的指导意见》解读[J].中国房地产,2012(21):7-10.

关于违规建筑的法规篇4

【关键词】违法建筑;占有;移转;交付;原始取得

违法建筑之上是否存在应受法律保护的权益,该种权益是否可以进一步流转,这一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学术界与实务界。我们一方面寻求能够保障违法建筑物尽其用,充分发挥其经济利益的私法制度,一方面又被违法建筑在公法上明文规定的建造行为的违法性所束缚。实践中,由于违法建筑在转为合法建筑或依法拆除前存在较长的保有阶段,及其客观存在的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违法建筑权属移转纠纷并不少见,甚至在某些地区出现了通过强制执行违法建筑来实现债权人债权的情况。因此,如何对违法建筑物尽其用也成为我们在处理违法建筑相关问题时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对于违法建筑上民事权益的探讨更应当推进到该种权益移转的可能性及规则上。

一、流转的前提――违法建筑的财产性质和权益定性

在进一步探讨该种民事权益的权能时,笔者认为,应当首先明确违法建筑作为不动产所存在的合法权益。这一问题也必然影响违法建筑的权益及其处分时应当适用的规则,更是进一步探讨违法建筑移转或强制执行可行性的基础。

关于违法建筑上权益的性质,目前主要的争论在于该种民事权益是不动产所有权还是占有。笔者认为,这两种理论都认为相比于合法建筑所拥有的完整所有权,违法建筑上存在的权益应当由于其公法上的瑕疵而受到一定的限制,但对于该种限制而导致的部分权能的丧失或受限制是使得所有权退化为占有的事实,还是构成有瑕疵的所有权,双方未能达成一致。从违法建筑通常存在和使用状态来看,建筑人对于违法建筑拥有的是各种具体权能的结合,即将各个可独立移转的权能打包成的包含占有、使用、处分等权能的权利束。该种利益主要是保证建造人对于其的占有、使用以及在利益冲突发生时消极地承认并给予保护。

从对该种权益加以利用的角度来看,根据《物权法》的规定,因合法建造取得的不动产物权在依法完成初始登记前,物权处分行为无效。对于违法建筑而言,由于不能办理不动产登记,除占有及使用是基于长期管领的事实和使用本身的权能而没有受到减损外,其他权能都或多或少受到限制。因此,即便双方当时人签订的是违法建筑的买卖合同,其实际上能够移转的仅仅是占有和使用等权能。

综上,笔者认为,对于该种权益的定性,也不能仅仅纠缠于该种权益静态时法学理论上的逻辑性,还应当充分考虑其动态移转时的规则,从现行物权法的制度框架内寻找能最大程度贴合其特征、最大程度保护其利益的法律制度。由于不动产所有权的变动需要遵循法定的公示要求,而占有利益的转移仅需要占有事实的移转,就此而言,笔者更倾向于将该种权益认定为占有。

二、违法建筑其上合法权益的能否移转

虽然违法建筑上的权益存在瑕疵,但是由于其经济合理性和社会合法性,对该种权益加以移转或出租的行为屡禁不止。其中,2011年建设部颁布的《城市房屋租赁管理办法》第六条明确规定:“属于违法建筑的房屋不得出租。”但违法建筑权益移转的行为我国现行法律层面并没有直接加以否认。其原因就在于违法建筑存在占有、使用的权能,建筑人可以通过占有、使用违法建筑获得经济利益。民事主体之间可以通过签订变向的买卖或转让合同来处分该经济利益,不论该种经济利益在法律上的权利定性是什么。所以,现实生活中不乏交易双方均明知“小产权房”的事实仍签订“买卖合同”的现象。但是,该种合法权益是否可以单独作为民事客体对外转让?

(一)从实务角度看

而对于这一问题的探讨不仅涉及违法建筑上利益在民事主体间的自主转让,还涉及违法建筑上的民事权益是否可以纳入债务人的责任财产范围,由债权人申请强制执行的问题。在这一问题上目前实务界存在以下两种观点。一种意见认为,违法建筑作为法律禁止流通物,必须经过行政管理机关处理转变为合法建筑后方可转让,否则不能成为转让的客体。另一种意见认为,虽然按照目前法律规定违法建筑不能成为建设人拥有所有权的合法财产,但其仍然具有使用价值,能够给建筑人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包括消极的)。在执行过程中应当考虑以该种经济利益来冲抵债务。

笔者赞同第二种观点,该种民事权益可以在民事主体之间移转。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从违法建筑的实践情况来看,对违法建筑的占有体现为某种经济利益,且拥有不动产物权或占用的目的并不仅仅是据为己有,而当然的包括进一步按照物的物理性能和用途加以利用。另外,考虑到我国违法建筑的认定采用个别认定的形式,如果在违法建筑未被个别认定的长期存在过程中不允许该种利益的移转,不仅会造成经济价值的浪费,而且不利于违法建筑人的债权人利益的保护。即便是对于绝对违法的违法建筑,虽然其违法性不能得到纠正但该种建筑相当部分属于影响城市远期规划的,近期内还可以为人们所利用,不必立即拆除。允许该种占有在当事人之间移转符合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和物尽其用的原则。

(二)从法理角度看

从法律层面来看,对于该种占有能否转移我国《物权法》并没有明确规定。在适用时应当类推适用与之性质最为相似的行为的民事效力规则来加以判断。而在选择类推适用的比照物时,笔者认为,不应当类推适用我国关于违法建筑租赁合同无效的规定。因为违法建筑房屋的出租行为属于收益行为,该种活动带有经营性。而违法建筑上权益的转让行为属于处分行为。《上海市拆除违法建筑若干规定》中第十七规定:“属于违法建筑的房屋不得出租。违法建筑不得办理房地产权利登记。利用违法建筑从事经营活动的,不得办理营业执照等相关证照。”在该条规定中,制定者将出租和经营活动并列,明确否定了该种行为的效力,但却并未提及违法建筑上合法权益的移转。因此,违法建筑上民事权益的转移应当适用一般民事权利移转(如债权移转)的规则,更为明确则是在承认该权益为占有的前提下,适用占有移转的规则。

虽然我国《物权法》第二百四十一条仅规定:“基于合同关系等产生的占有,有关不动产或者动产的使用、收益、违约责任等,按照合同约定。”,并没有规定其他占有能否移转。“但近代民法上的占有是指社会观念上对物的事实支配关系,这种原来属于甲的事实支配关系,在转移给乙之后,社会观念上仍认为该占有保持了其统一性,即占有具有可让与性。为此,各国和各地区的“民法”多明文承认占有的可让与性。”占有的权利来自于占有的事实,其转移实际上是新的占有事实的建立。所以,根据占有制度的规定,违法建筑上的权益作为一种占有,可以通过合法的方式转让,从而使得另一民事主体基于合同关系获得占有。

另外,本文所讨论的违法建筑利益的移转并非违法建筑买卖合同,其标的物不是该违法建筑的所有权,而且其上存在的占有性事实权利。因此,受让人支付的费用相当于“使用费”。所以,即使是无法补正的绝对违法的违法建筑,权益的移转也并没有给当前社会的利益造成更大的损害。

三、违法建筑上权益移转的特点――非法利益的禁止

根据我国《物权法》第十四条的规定:“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依照法律规定应当登记的,自记载于不动产登记簿时发生效力。”违法建筑作为不动产其所有权的移转必须通过变更登记的方式来完成。在违法建筑尚未依法补正或根本无法补正的情况下,违法建筑无法办理所有权的第一次登记,其后也不能发生通过变更登记合法地将所有权移转给第三人的情况。即使认定建筑人通过事实建造行为取得违法建筑的完全所有权,其对外转让也不是违法建筑的所有权。所以,双方应当明确违法建筑无法移转所有权,只能移转其上的民事利益。对于合同双方当事人,出让人负有交付违法建筑与买受人的义务,有权要求相应的价款,不得以不能登记或该建筑为违法建筑等瑕疵主张其对于违法建筑基于建筑行为取得的权益。受让人仅仅是有偿取得违法建筑上占有的权益,可以对抗其他民事主体。

值得注意的是,违法建筑在公法上的瑕疵并不会就此而消灭。违法建筑上的权利仍然随时可能因国家行政主管机关的认定而归于消灭。即使是在有国家公权力机关参与的民事强制执行中,法院承认的仅是对被执行人占有违法建筑物以及违法建筑物客观存在的事实,而不是其具有合法所有权的认定。在一般民事主体之间,继受取得的方式无法修正出让人在原始取得该权益时存在的瑕疵,即该种瑕疵具有对世性。该种转移仅仅是对所有权问题的暂时搁置,在保持违法建筑性质不变及充分告知违法建筑的缺陷和潜在风险的情况下,促进违法建筑经济价值的最大化。

四、违法建筑上权益转移的规则

另外,实践中的纠纷常常集中在该种权益是从何时开始移转的,对合同外的第三人是否具有对抗效力的问题上。由于违法建筑属于不动产,而该种权益的移转无法通过登记变更的方式予以公示,很难为第三人所知晓。

(一)以交付作为权益转移的节点

在违法建筑中,建造人往往因为事实建筑行为及原始占有而被推定为该权益的拥有者。且由于合同的相对性,该权益转让合同仅约束双方当事人,无法对抗第三人。受让人虽然合法取得对违法建筑的权益,但无法为第三人所知晓。因此,由于违法建筑的不动产性质,其权益的移转也必须具有一定的公示效力。

从占有的本质来看,作为一种物权性的事实,本身具有权利推定的效力,即基于管领与支配的事实,推定占有人拥有本权或占有。对于占有的转移必须通过改变占有状态才能达成。在参考台湾法的相关规定及占有产生的基础后,笔者认为,占有的移转应当通过交付占有物的方式来完成。而根据《物权法》的规定,交付包括现实交付、简单交付、占有改定和指示交付。受让人通过对该物的占有从而实现其权益的表彰,享有占有的权利推定效力。但在违法建筑的问题上,笔者认为占有改定的方式无法对抗第三人。因为出让人为违法建筑的实际建造人,其建造行为具有较强的权利推定效果,在占有改定的情况下,该物仍然处于出让人的支配下,受让人并未直接占有该物。出让人对于物的占有事实在第三人眼中并未发生任何改变,第三人无法得知该种占有权益移转的事实。因此,只有在对违法建筑物的事实支配发生变动时,该种占有才移转,并通过新的占有建立受让人的权利推定效力。

(二)违法建筑转为合法建筑时所有权的取得

另一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是,在违法建筑移转后,违法建筑受让人通过补正消除了违法建筑上的瑕疵。此时其是否拥有所有权,从何时开始?笔者认为,违法建筑在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作出处理决定之前,应当处于结论待定状态,存在由违章建筑向合法建筑转化的可能。其中相对违法建筑就可以通过补正成为合法建筑。

在这一问题上,笔者认为,当受让人补正了违法建筑的瑕疵,使之成为合法建筑时,其上的权利就成为依据《物权法》第三十条规定而因合法建造的事实行为所取得不动产所有权。但该所有权并不具有追溯力。该补正使得其先的违法建造行为转化为合法建造行为。补正之时就是该合法建筑行为成就之时。因此,对受让人而言,补正前其拥有的是通过继受取得的基于违法建筑作为不动产物理特性而产生的存续时间不确定的事实性权利――占有,补正后其拥有的是基于合法建造的事实行为而原始取得的不动产物权。两种权利虽然作用于同一客体,但却是截然分开的不同性质的权利。

而对于绝对违法的违法建筑,其不存在补正的可能性,因此其上的占有无法转为合法所有权,仅通过行政认定而归于消灭。

承认违法建筑上的合法权益,并探讨其移转的规则并不意味着鼓励违法建筑的存在。该种探讨,一方面是基于实践中已经出现并短期内难以消除的违法建筑,不论是作为建筑中一个阶段的存续状态还是作为建设完成后的法律状态;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开辟新的视角探寻如何减少违法建筑的存在。目前政府针对“违法建筑”仅仅采取没收、拆除,不予补偿等“堵”的策略与手段,但该种片面否定违法建筑上合法权益的行政方式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关于“小产权房”的民事纠纷层出不穷,而行政法上全盘否定的态度使得民事纠纷的处理深陷泥沼,难以达到民法应有的权利保护目的。因此,在继续推行当前“堵”的策略的同时,还应该采取相应的“疏”的手段,承认违法建筑上存在合法权利的同时,明确其上权益的性质和移转规则,做到“堵”、“疏”结合。把建筑人的合理建设需求疏导、布置到合理的空间位置上。

参考文献

[1]王树东,李雅倩.现实与法律的冲突和协调――论违章建筑的查封程序及处置[J].山东审判,2009(6).

[2]陶文花.出资建造人对违章建筑占有状态的保护[D].苏州大学民事法专业,2012.

[3]李海军.违法建筑执行实务[J].人民司法应用,2007(4).

[4]朱爱东.附有违法建筑的房屋买卖合同的有效性[J].人民司法,2013(12).

关于违规建筑的法规篇5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珠海市城市规划区。

第三条 珠海市规划局是查处违法建筑的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违法建筑行为和违法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违法建筑行为和违法建筑属性进行界定,作出行政处理决定。

珠海市城市管理监察大队(以下称市监察大队)是实施城市规划的监察机构,行使城市规划监察职能,负责监督、制止违法建筑行为,对违法建筑进行调查、取证和立案,并执行市规划局作出的行政处理决定。

第四条 下列行为属于违法建筑行为:

(一)在未领取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或临时用地规划许可证的用地上进行建设的;

(二)擅自变更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或临时用地规划许可证核准的用地位置、范围和使用功能性质进行建设的;

(三)未领取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临时建筑许可证进行建设的(包括新建、扩建、改建、室外维修、搭建等);

上述室外维修指在建筑物外部新开门窗,突出墙面安装外凸防盗网和加设雨篷等致使建筑物外观发生改变的维修。

上述室外搭建指围封阳台和在天台、楼顶搭建加层(房)、搭棚等。

(四)擅自变更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规定和标准的施工图进行建设的;

(五)擅自转让、租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临时建筑许可证进行建设的;

(六)领取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临时建筑许可证,但未经市规划局进行基础验线而擅自施工的;

(七)使用逾期失效的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临时建筑许可证进行建设的;

(八)使用临时建筑许可证进行永久性建设的;

(九)临时建筑未经批准续期,逾期不拆除的;

(十)未经市规划局批准,擅自改变建筑物结构或原设计使用功能的;

(十一)未经市规划局批准设置广告牌、路(招)牌的;

(十二)擅自改变绿地用途,造成绿化面积达不到规划指标要求的;

(十三)其它违反城市规划进行建设的行为。

违法建筑行为所产生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其它设施均属违法建筑。违法建筑物(包括附属、配套设施等)不予办理产权登记,不得进行转让、出租、继承、赠与、抵押等行为。违法建筑报装水电,市供电、供水部门不得受理;对用作经营的违法建筑,工商管理部门不得发给营业执照,已发给的应予吊销。

第五条 市规划局和市监察大队工作人员有权检查建设工程的报建资料,建设单位或个人应当如实提拱以下资料:

(一)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临时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土地使用证:

(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临时建筑许可证;

(三)报建批准图纸(包括用地红线图、施工图等)。

第六条 对在建的违法建筑,市城市管理监察大队一经发现,应当发出停止建设通知书,责令停工,并强制拆除,没收所有建筑材料、机具,作价低偿强制拆除的人工费用(以下条款所列强制拆除所得的材料、机具均按本款处理)。

上款在建的违法建筑是指建筑物单层尚未封顶或构筑物尚未安装完毕的建筑。

对已建成的违法建筑,由市规划局视情况作出拆除或罚款等的处理。

第七条 违法建筑未办理报建手续但不影响城市规划的,责令建设单位停止建设,限期补办报建手续,并对违法建设单位或个人处以违法建筑总造价百分之五至百分之十五的罚款。

违反上款规定,在限期内不补办报建手续、不采取改正措施或不缴纳罚款的,对违法建筑可予以没收或拆除。

没收的违法建筑,其产权属市人民政府,由市房产管理局管理。

第八条 下列违法建筑,严重影响城市规划,必须限期拆除:

(一)不符合城市规划布局、与规划用地功能相抵触,已构成改变城市规划土地使用性质的;

(二)侵占城市规划道路红线、道路两侧隔离带和绿化带的;

(三)侵占城市市政管线控制地带和通讯走廊控制带的;

(四)对周围居民正当权益或对四邻建筑安全构成严重影响的;

(五)对城市街道市容或城市景观影响较大的;

(六)影响城市重点工程建筑及其整体布局的;

(七)对城市消防、防风、防洪、防汛及环境保护构成直接影响的;

(八)侵占河道、渠道、海堤、河堤、城市水源地、规划保留水域、风景名胜区、园林绿地、各类公共绿地、文物保护区、规划停车场和其它公共设施用地的。

第九条 市规划局处理违法建筑案件的具体程序,由市规划局另行制定。

第十条 对接到停止建设通知书后仍继续施工的违法建设单位、个人和施工队伍,市规划局和市城市管理监察大队必须采取必要措施,以强行制止。制止措施包括:收缴、封存施工工具和设备;通知有关部门断电、停水或吊销施工执照并清理外地施工人员等。

第十一条 实施违法建筑行为造成公用设施、市政设施及绿化设施损坏的,对违法建设单位或个人处以被损坏设施造价三至五倍的罚款,并责令其按原状修复或按原价赔偿。

实施违法建筑行为危害他人人身财物安全,造成重大损害的,主管机关应视其情节依法追究行为人的经济或刑事责任。

第十二条 对承包违法建设工程的施工单位,除由市建委处以罚款外,对其中态度恶劣或情节严重的,应当取消其在本市的施工资格。

协助违法建设单位进行设计的机构,初犯的,予以通报批评;再犯的,市规划局和城市建设管理部门应当停止受理该设计机构的所有设计审查。

第十三条 对实施违法建筑的直接责任人员,其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机关应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的,由市规划局提请有关公安、司法机关依法给予处理。

违法建设单位的上级主管机关应督促该单位执行市规划局作出的行政处理决定。违法建设单位及其主管机关对执行行政处罚决定采取抗拒、拖延、纵容行为的,市规划局有权暂停办理该单位及其上级主管机关的其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审批手续。

第十四条 当事人对市规划局和本规定所列其它有关行政主管机关作出的处理决定不服的,在接到处理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可向市人民政府申请复议或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复议决定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起诉、又不履行处理决定的,由作出处理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关于违规建筑的法规篇6

违章建筑处罚实施细则全文针对个别群众违章建设屡禁不止、时有发生的现状,为有效遏制违法建设,改善城镇环境,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将违章建设消除在萌芽状态,经镇政府研究决定,制定以下实施意见:

一、工作目标

通过建立和完善违法建设监控巡查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和考核奖惩制度等健全违法建设监控预防体系,坚决遏制违法建设的蔓延,杜绝新的违法建筑的产生,对顶风而上的违法建筑要依法严肃查处,以建立起依法、有序、科学的建房秩序和长效管理机制,切实规范土地管理,维护镇村规划的严肃性,促进土地、规划、城镇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确保全镇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属地管理,分级负责。整治违法建设涉及面广,工作量大,任务艰巨。各管区是防违、控违、拆违的主体责任,实行属地化管理。同时,为加强这项工作的领导,镇专门成立违法建设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城建的领导任组长,具体由城管、国土、建委、派出所、各管区等部门和人员组成,负责协助各管区对防治违法建设的组织领导、指导协调、督查考核等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镇城管中队。各村委也要成立相应组织,指定专人具体负责,并根据各自实际,制定防违治违工作实施细则,随时掌握本辖区范围内出现的各类土地违法和规划违法案件,及时劝阻和制止本辖区内出现的乱搭乱占现象。

2、各村支部书记是防违治违的第一责任人,村主任是防违治违的直接责任人。

三、工作要求

1、建立巡查制度。以各管区自行巡查为主,镇执法中心、建委、土地等部门也将会同各管区每周对辖区范围轮流进行巡查,巡查车辆以管区车为主,发现违章建设立即制止,并书面报镇执法中心,报送前管区书记、支部书记、村主任都要签字。

2、建立信息上报制度。各村庄也要明确1-2名巡查员,负责本村庄内违法建设情况的巡查和信息上报工作,巡查记录每半月向镇(城管中队)报送一次防违工作情况,巡查记录由镇统一印制,未发现违法建设的,实行零报告。并且村庄要建立巡查台帐,做好相关台帐资料的记录工作。尤其在节假日期间,要落实专人进行值班巡查,确保第一时间发现和制止违法建筑。

各村庄在20xx年4月15日前将本村违建防治信息员、巡查人员名单及通讯方式上报镇执法中心。

四、处置措施

1、对于在巡查过程中发现的或接到群众举报经现场确认正在施工的违法建筑要按照即政办发[20xx]14号文件精神实施即查即拆,管区、村庄随时发现随时制止、随时拆除;若需镇违法建设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协助的应及时提出,并及时依法采取相应强制措施制止违法行为。

2、对存量违法建筑采取由镇执法中心牵头,按程序对违法建筑施工人下达《接受调查处理通知书》,并准备齐相关证据材料移交法院处置。

3、对年内发生的违章建筑年终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取消集体一切荣誉称号,若村庄能自行拆除违章建设的年终考核可酌情扣分,并报镇建委备案;若通过镇执法中心等有关部门协助村庄拆除,村庄、管区干部积极参与的年终考核给与村庄折半扣分;若村庄工作不力,态度消极,年内未拆除的,年终双倍扣分,并取消年度绩效奖金。

4、对于往年遗留的违章建设,村庄自报经镇建委确认若能自行拆除的,年内根据拆除面积大小视情给予奖1--5分。

5、对村干部知情默认或私自答复造成违章建设影响恶劣的,移交镇纪委按有关规定依规依纪处理。

6、凡是各村今后村民需新上各类大棚,必须由各户向村庄递交申请,村庄研究向管区书记汇报,由管区与镇建委充分论证并经领导研究同意,村庄召开村民代表会通过后方可建设。建设过程村庄要安排专人自始至终对照申请提交的建设内容进行监督。对未按申请建设的,由村庄负责予以拆除。

违章建筑是什么违章建筑是指违反《土地管理法》、《城乡规划法》、《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运用各种材料生产出来的具有各种使用价值的建筑物、构筑物,是人可以在其中进行生活或生产活动的、固定于土地之上的房屋或其他场所,如住宅、办公楼、厂房、库房等。

建筑物,是指运用各种材料生产出来的具有各种使用价值的建筑物、构筑物,是人可以在其中进行生活或生产活动的、固定于土地之上的房屋或其他场所,如住宅、办公楼、厂房、库房等。

违章建筑,是指在城市规划区内,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违反建筑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规定建设的,或采取欺骗手段骗取批准而占地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建筑物。

国家没有统一的定义,各地方政府则有明确的规定。一般是指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违反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核定的相关内容建设的建筑。违章建筑主要包括:⑴未申请或申请未获得批准,并未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而建成的建筑物;⑵擅自改变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规定建成的建筑物;⑶擅自改变了使用性质建成的建筑物;⑷临时建筑建设后超过有效期未拆除成为永久性建筑的建筑物;⑷通过伪造相关材料向主管部门骗取许可证而建成的建筑物。

关于违规建筑的法规篇7

我区全区总面积1381平方公里,自XX年2月撤县设区,目前下辖17个镇乡、5个街道,东西北三面城区。随着我区社会经济的快速腾飞、城市化步伐的不断加快,违法建筑层出不穷。从我局电话投诉受理情况来看,从XX年至今共收到群众关于违法建筑的电话投诉达2168件。我局从成立至今共查处规划违法案件60件,其中做出拆除决定的19件,做出罚款决定的41件,共收缴罚款2868844元。

近年来我区存在的违法建设行为主要分为三类:一是住宅小区内乱搭建。主要利用屋顶、露台搭建阳光房等设施;破墙、破门、破窗改建或增扩原房面积等。二是企业擅自新建、改建、扩建工业厂房,增加厂房面积。三是农村宅基地上个人住房新建、改建、扩建。

二、违法建筑的成因分析

违法建筑之所以成为执法过程中的难点问题,究其根源来说有以下几点:

(一)利益驱动。违法建筑的经济利益大多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建后成为出租房。巨大的求租市场及高额房租利润,使村民不惜违法建房牟利。二是为在拆迁开发中获得更多的赔偿。在其看来低成本高回报的行为,成为违法建筑产生的驱动因素。

(二)规划审批职责不明确、审批机制不完善。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各种违法行为层出不穷,这些行为是否属于规划审批范围,是否应该由城管部门查处没有明确规定。最近出现的小区地面挖掘的行为就属于这种情况。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应当由规划部门审批的部分建设行为,如设立大型户外广告等,在实际操作中,规划部门并未切实履行其审批职责,导致管理出现空白,给相关执法工作带来极大困扰。

(三)多部门职责交叉、互相推诿。违法建设行为涉及规划、城管、建设、国土等多个职能部门。往往一个违法行为触犯了多个部门的法律法规。最为典型的就是农村个人建房(违反国土、规划法律法规)和小区内乱搭建(违反建设、规划法律法规)。在两个部门都可管的情况下,究竟如何管,是共同查处还是以一个部门为主。由于对双重违法行为的查处职责未作出明确,导致实际工作过程中部门之间的推诿,而常常这些难点问题就会落在城管执法部门的头上。

(四)法律依据缺失。随着新形态违法建设行为的不断出现,现有的法律法规已经不足以对其作出规范。一些确实影响规划、造成恶劣影响的建设行为,由于缺乏充分的法律依据,导致无法可依。如改变建筑物使用性质的行为,在《城乡规划法》中就未作出明确规定。《城乡规划法》出台后,一直未出台更细化、更具操作意义的实施细则,造成实际执法过程中的诸多不便。

(五)缺乏强有力的强制手段。规划违法案件查处过程中的一大难点就是拆除难。违法建筑大多牵涉到较大的经济利益,违法当事人对查处过程势必诸多阻扰,再加上强制拆除的主体不明、程序不规范,造成许多违法建筑在作出拆除决定后,并未被强制拆除,或者是出现“政府违法拆违,违法者依法维权”的现象。也正是由于缺乏强制手段的震慑,导致了“建了不拆,不拆再建”的恶性循环。

三、预防和查处违法建筑的对策建议

为遏制我区违法搭建现象的扩散,我局积极探索违法建筑管控新机制,完善基层监管体系,强化源头管理。我局下应执法中队从实际工作中总结出一套“走村串巷巡查、跟踪建筑材料去向、设立信息员、实行无缝工作制、严格法律程序、拆后跟踪关注”的成功做法,犹如架起一道密不透风的“防火墙”,让违法搭建行为无处可遁。另外,首南执法中队为进一步深化违法建筑的源头管理,建立了“城管联村(社区)”制度。联村队员不仅是各村(社区)的政策法规宣传员,还是信息的采集员、突发事件的化解员和日常工作的联络员,在基层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推广这两个中队的先进经验,我局在全区建立了较为全面的违法建筑监管体系。但由于我区地域广阔,地区间城市化程度差异巨大,违法建筑类型各异,相关职能部门相互推诿等因素,导致我局执法队员在基层执法过程中疲于应付。〖1〗

预防和查处违法建设,必须从源头上入手,坚持堵疏结合,标本兼治,特提出如下五点建议。

(一)明确部门职责,强化审批职能。管理是执法的基础,无规划管理则无规划执法。只有建立完善、公开的规划审批机制,切实履行规划审批职能,规范规划审批程序,才能减少因规划审批缺失所造成的违法建筑。同时,针对各种双重违法行为应当明确查处主体、确定责任单位,避免因职责交叉导致监管空白。

(二)加强基层监管,健全控违体系。做到拆违工作重心向前延伸或主动前置,建立健全纵向到底(从市级部门领导到每个巡查人员),横向到边(从市、区政府到行政村)的监督、管理责任制。条块结合,四级联动,严格监控,疏而不漏。建议明确规定各职能部门及区、街道、镇乡、行政村在防违、控违工作中的职责和责任。建立集区、街道、镇乡、行政村及城管执法、国土资源、建设(房管)等部门为一体的违建监管、预警联动机制,制定快速查处、拆除的应急预案,及时发现、制止并拆除早期违建。

(三)完善法律制度,规范执法行为。建议尽快出台适应新形势,涵盖新现象,更详细、可操作的规划法规规章,以解决目前规划执法工作存在的法律问题。同时,针对正在建设的违法建筑,目前各区、各部门在实际实施过程中的程序、环节、行为不统一,也不规范,提议在法律、法规允许范围内制定较为规范的针对早期违建情况的快速制止和拆除程序。

(四)健全强制拆除程序,提高执法效能。由于《城乡规划法》对违法建筑的强制拆除程序做出了修改,改变了原来由法院进行强制拆除的模式,但新的模式迟迟未建立,给执法工作带来较大不便。建议尽快建立违法建筑强制拆除机制,在市、区政府中单独设立拆违办公室负责违法建筑强制拆除工作,建立以拆违办公室牵头、各行政机关配合的快速、有效、合法的强制拆除程序,加强对违法建设行为的打击力度。

关于违规建筑的法规篇8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妨碍公共安全、公共卫生、城市交通和市容景观的违法建筑(以下简称违法建筑)的拆除。

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违法建筑的处理,由规划管理部门以及其他管理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三条、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依法加强对本辖区内拆除违法建筑工作的领导,并负责在本辖区内组织实施本规定。

市和区、县规划管理部门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对违法建筑进行查证和认定,并对违法建筑作出限期拆除的决定。

第四条、市或者区、县规划管理部门作出责令当事人限期拆除违法建筑的决定,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并送达当事人。

市或者区、县规划管理部门对难以确定当事人的违法建筑作出限期拆除的决定,可以采用通告形式告示。

当事人应当在限期内拆除违法建筑。

第五条、当事人未在限期内拆除违法建筑的,市或者区、县规划管理部门可以申请市或者区、县人民政府组织强制拆除。

强制拆除违法建筑的七日前,市或者区、县人民政府应当通告。

第六条、对集中成片的违法建筑,市或者区、县规划管理部门应当作出责令当事人限期拆除的决定,并以通告形式告示;当事人应当在限期内拆除。

当事人未在限期内拆除违法建筑的,市或者区、县规划管理部门可以申请市或者区、县人民政府组织强制拆除。

强制拆除集中成片违法建筑的十日前,市或者区、县人民政府应当通告。

第七条、对正在施工的本规定适用范围内的违法建筑,市或者区、县规划管理部门应当作出责令当事人立即停止施工并限期拆除的决定;当事人不执行限期拆除决定的,市或者区、县规划管理部门可以立即强制拆除。

对正在施工的其他违法建筑,规划管理部门以及其他管理部门应当责令当事人立即停止施工,并依法予以处理。

第八条、当事人对市或者区、县规划管理部门作出的限期拆除决定不服的,可以依照国家有关行政复议的法律、法规或者《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在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期间,不停止对违法建筑的强制拆除,但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九条、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发现违法建筑,有权向市或者区、县规划管理部门举报。

关于违规建筑的法规篇9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市委办公厅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市严厉打击违法建设行为专项行动工作方案〉的通知》精神,区委、区政府将组织区公安分局、区法院、区检察院、区城管局(区城市综合执法局)、区规划分局、区国土分局、区住建局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以铁的手段、强有力的措施,严厉打击违法建设行为。根据《中共区委办公室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区贯彻落实〈市查处违法建筑责任追究暂行办法〉实施意见(试行)的通知》精神,制定本方案。一、指导思想按照市委、市政府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工作的安排部署,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坚持“司法介入、部门联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原则,采取教育先行、巡查监控、严格督办、疏堵结合等措施,在全区范围内开展打击违法建设行为专项行动,实现无新增违法建筑、历史遗留违法建筑存量逐步减少的目标,并按照“抓一批、判一批、拆一批、曝光一批”的要求,从重从快严厉打击违法建设行为的嚣张气焰,为我区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二、组织领导成立区严厉打击违法建设行为专项行动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指挥、协调各乡镇(街道)、社区、村(居)及相关部门强力推进严厉打击违法建设行为各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区严控和拆除违法建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区严控办),由梁金辉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同志兼任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同志兼任办公室副主任。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区开展严厉打击违法建设行为专项行动各项工作的组织、指挥、指导、协调、信息报送及宣传报道工作。三、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一)总体要求。严厉打击未经国土、规划、建设等相关部门批准,无建设用地批准文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设施工许可证》等审批手续,或不按许可规定擅自修建房屋的违法行为,重点打击利用集体土地违反规定自建、转让、出租、买卖土地等违法建房行为。对各类需拆除的违法建筑根据性质和情节分别进行处置,涉嫌犯罪的由司法机关先抓捕后拆除,对已建违法建筑在做好说服教育工作的情况下分期分批逐步拆除,对在建违法建筑坚决拆除,确保新增违法建筑为“零”。(二)基本原则。一是声势浩大。各乡镇(街道)、社区、村(居)和相关职能部门要采取张贴、散发《关于开展严厉打击违法建设行为专项行动的通告》,召开动员大会,开展拆违行动等形式迅速掀起我区打击违法建设行为的高潮。二是依法依规。各乡镇(街道)、社区、相关部门要利用一切法律武器,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违法建设行为开展重点打击。三是从重从快。区司法部门对涉嫌犯罪的违法建设行为人要做到快捕、快诉、重判,各乡镇(街道)、社区、村(居)、相关工作部门对新增违法建筑要做到及时拆除,以保持对违法建设行为的高压态势。四、工作措施(一)按照区统一安排,乡镇(街道)为主,分片包干、条块结合的方式开展集中打击行动。(二)责任分工区公安分局:负责组织干警积极配合并全程参与拆违行动;负责对各乡镇(街道)及区城市综合执法局在查处、拆除违法建筑物、构筑物,遭到暴力阻碍,以自伤、自残、自杀等形式相胁迫时,将当事人带离现场,及时控制局面、固定现场证据,保证强拆工作顺利实施;情节严重的,追究当事人法律责任;对修建违法建筑物、构筑物涉嫌危害公共安全及其它触犯法律法规行为的,依法立案侦察,追究刑事责任。区检察院:对涉嫌非法占用农用地罪,涉嫌非法转让、倒卖土地使用权罪,涉嫌诈骗罪,涉嫌妨碍执行公务罪,涉嫌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等土地违法犯罪案件,依法快捕快诉;对于乡镇(街道)、社区、村(居)、相关部门工作人员涉嫌罪、罪、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土地罪、非法低价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罪或,涉嫌贪污、受贿犯罪的,依法严肃查办;对于乡镇(街道)、社区、相关工作部门工作人员有案不立、有罪不究、判决裁定畸轻或畸重的,依法履行诉讼监督职能。区法院:对检察机关提起公诉的因修建违法建筑非法转让或倒卖土地、非法占用耕地等案件,在查处违法建设中妨碍执行公务、煽动暴力抗拒法律实施、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等案件,以及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不履行违法建筑管理责任、、失职、渎职、及索贿受贿等案件时,依法从快立案、从快审理,对构成犯罪的,依法从重、从快审判。及时审理征地、拆迁中涉及违法建筑的行政案件,符合条件的,对违法建筑先予执行;及时对非诉违法建筑案件进行立案、审查,确保违法建筑案件执行能够及时有效的组织实施。对执法部门申请司法执行的违法建筑案件及时组织审查,并及时组织强制执行。区城管局(区城市综合执法局):负责牵头实施本方案;负责召集联席会议,统筹协调、组织实施全区严厉打击违法建设行为专项行动各项工作,对各乡镇(街道)、社区及相关部门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负责审核各乡镇(街道)报送的违法建设案件,并对符合法定条件的案件作出相应的行政处罚和行政强制措施决定,直接查处乡镇(街道)难以查处的违法建筑,组织、协调、调配城市综合执法队伍力量对以上违法建筑实施拆除;建立举报制度,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并安排专人值守,对涉及违法建设行为的举报,立即派专人进行查处,努力形成人人参与、共同监督的良好氛围;同时负责控违拆违的日常工作。区国土分局: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的规定对在农用地上违法建设涉及非法占用耕地、买卖或以其它形式非法转让土地等行为的单位和人员从严从快处罚;对与农户以买卖户头等方式实施违法建设的外来人员等从严查处,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负责在查处、打击违法建设行为专项行动中及时提供相关证据材料,完成拆除前拆除后的违建土地认定等相关工作。#p#分页标题#e#区林业局: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的规定对占用绿化用地、林地或滥伐森林或其他林木的违法建设行为进行从严从快查处,对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负责在查处、打击违法建设行为专项行动工作中及时提供相关证据材料,完成拆除前拆除后的违建林地认定等相关工作;负责查处在建设用地征收过程中村民抢栽抢种的行为。区规划分局:按照市、区要求,配合对各类建设行为实施监察,对未经批准或不按照批准内容进行违法建设的行为进行制止并通报相关执法部门处罚。将各类违法违规的房开企业、建设公司列入“黑名单”,禁止参与我区的重点建设工程和房开项目。负责及时为查处、打击违法建设行为专项行动工作提供相关“个案”证据材料,确保案件正确性,完成拆除前拆除后的违建规划认定等相关工作。区住建局:对施工单位和人员与农户实施违法建设行为以及因质量安全问题造成危害公共安全隐患或严重后果的,依照《省建筑市场管理办法》及相关法律法规从严处罚并列入“黑名单”,禁止在我区进行开发建设;对涉嫌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负责在查处、打击违法建设行为专项行动中及时提供相关证据材料。各乡镇(街道)、社区、各村(居):按照属地管理原则,配备专职人员,加强日常巡查,严格管控,发现违法建筑要立即制止并限期自行拆除;组织城管队伍依法对不自行拆除的违法建筑进行拆除,依法拆除的违法建筑一律不予补偿,并由其承担拆除费用;依靠本乡镇(街道)、社区力量不能及时拆除的违法建筑,要及时向区政府报告。区委宣传部、区新闻中心:大力宣传违法建设的危害,对典型案件进行跟踪报道,提高市民法律意识、道德意识、诚信意识,坚决同违法建设行为作斗争。区委督查室、区政府目标办:对乡镇(街道)、社区、村(居)、区各工作部门等单位或所属工作人员修建违法建筑、对不认真履行违法建筑管理和拆除责任的,按照《区贯彻落实〈市查处违法建筑责任追究暂行办法〉实施意见(试行)》的相关规定进行督查督办,对包庇、纵容、参与违法建设的,一律从重移送纪检监察或司法部门从严处罚。区监察局:对各乡镇(街道)、社区及相关执法部门查办的违法建筑案件行为人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或党员干部的,按照有关党纪、政纪规定及时快速进行查处。区局:负责做好涉及违法建筑的举报、相关工作,协助相关执法部门做好拆除违法建筑现场群众说明教育工作。区维稳办:负责做好大规模执法拆除行动的风险评估,制定好维稳预案,协调相关执法部门及时处置突发事件。区财政局:加大拆除违法建筑的经费投入,将拆除违法建筑经费纳入年度经费预算,确保拆除违法建筑费用及时核拨到位。区工商分局:对未提供合法有效的房地产权证明文件的经营场所不予办理营业执照。区交通局:加大对超限运营车辆的执法检查力度。区应急办:负责制定拆除违法建筑应急预案及拆除现场的应急指挥工作。区司法局:负责《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法规以及合法建房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负责对违法建筑拆除户的财产进行登记、公证工作。市交警三大队:负责拆违现场交通秩序的维护;配合交通部门对超限运营车辆的执法检查。供水、供电部门:对未提供合法产权证明的建筑物不予办理接水、接电手续。(三)疏堵结合。各乡镇(街道)及相关部门要加快因正常需求所建房屋的确权工作,相关职能部门要及时推进新农村农房建设审批和棚户区改造,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正常居住需要。五、重点打击范围及时间安排第一阶段(年2月—3月)。公、检、法等部门直接介入,对前期以暴力抗法、威胁、胁迫方式阻碍执法部门拆除违法建筑,涉黑涉恶势力修建违法建筑、非法买卖土地修建违法建筑或多次打击拆除后仍在顶风修建的违法建筑当事人进行抓捕,公捕公判一批违法犯罪人员。第二阶段(年4月—6月)。各乡镇(街道)牵头首先将非法买卖土地建房、毁林建房、占用耕地建房、并以暴力等方式相威胁、胁迫、阻碍正常查处、拆除违法建筑物、构筑物的违法典型行为人列入先期查办、打击对象。对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建筑物、构筑物可采取非常规手段及时查处、拆除。第三阶段(年7月—9月)。对东二环、北二环、东路、高等级公路的段沿线,工业园区、重点项目区域及乡镇政府所在地或其他重点项目周边的各类违法建筑实施集中查处、拆除。第四阶段(年9月—12月)。对经确权后认定的违法建筑依法查处、拆除,对省、市、区党委、政府批办或群众举报的热点、难点案件依法及时查处并纳入长效管理。六、工作要求(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各乡镇(街道)、社区、村(居)、相关工作部门务必高度重视严厉打击违法建设行为专项行动各项工作,立即制定工作方案,加强对接联系,形成联动机制,有计划、有秩序地开展严厉打击工作。区政府将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由领导小组组长或常务副组长召集成员单位每月召开联席会议,掌握工作开展情况,分析存在问题,提出解决措施和办法,拟定下一步工作思路。(二)依法行政,强力推进。公安、检察、法院要树立严厉打击违法建设行为一盘棋的思想,充分利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等相关规定,针对严厉打击违法建设行为工作中遇到的阻碍执行公务、制造危害公共安全、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典型案件和当事人依法实施从重从快打击。#p#分页标题#e#(三)严格考核,兑现奖惩。区委督查室、区政府目标办、区严控办要加强对严厉打击违法建设行为专项行动各项工作的督促检查,确保各项职责任务落实到位。将控违拆违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范畴,严格按照《年区严控和拆除违法建筑工作目标任务考评方案》兑现奖惩,并按照《区贯彻落实〈市查处违法建筑责任追究暂行办法〉实施意见(试行)的通知》的相关规定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责任。对、或接受违法建设当事人娱乐、宴请、旅游等活动的,将依法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情节严重的,将移送司法机关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追究刑事责任。(四)实施违法建设行为举报奖励制度。各乡镇(街道)、社区、村(居)、各相关部门要向社会公布严厉打击违法建设行为的举报电话。鼓励任何单位和个人向区、乡镇(街道)、社区、村(居)、相关部门等组织或区严控办投诉举报修建违法建筑的行为。举报一经查实,由举报受理单位按对违法当事人处罚金额的30%给予奖励(举报奖金列入财政预算,由财政专户支出)。(五)加强信息报,实行周报制度。各乡镇(街道)、社区、相关工作部门于每周四16:00前向区严控办报告开展严厉打击违法建设行为专项行动的工作情况。

关于违规建筑的法规篇10

被告:广西壮族自治区武鸣县城乡建设委员会。 法定代表人:伍紫瑞,主任。

武鸣染织厂于1991年11月初,在没有提出申请,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情况下,在本厂第三号大门左侧(原旧圩亭)筑建一道高2.2米,长32米的水泥砖围墙。建墙时武鸣县城乡建设委员会(以下简称县城建委)的下属机构武鸣县城乡管理监察大队(以下简称县城管监察大队)曾对武鸣染织厂的违章行为进行过制止,但该厂没有停止建墙行为。11月21日,县城管监察大队以自己的名义发出通知,限武鸣染织厂于11月27日以前自行拆除违章建筑的围墙。该厂于同日向武鸣县人民政府提交一份“关于要求保留东大门左侧临时围墙的请示”同时抄送武鸣县城乡建设委员会。县政府对此没有答复,县建委也未作出表示。该厂也未在通知规定的期限内向法院起诉。1993年7月16日,县城管监察大队又向武鸣染织厂发出通知,重申此围墙属违章建筑,限于7月23日前自行拆除,逾期将会同公安部门强行拆除。同月24日,城管监察大队以武鸣染织厂未经规划部门批准,擅自在旧圩亭兴建围墙,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第三十二条,《南宁市建筑管理若干规定》第十二条和武鸣县《关于城镇管理若干规定》第一条第四款的规定为由,作出《关于强制拆除染织厂违章建筑围墙的决定》,并于当天强制拆除;武鸣染织厂不服,以武鸣县城建委为被告,向武鸣县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原告诉称:城管监察大队作出《关于强制拆除染织厂违章建筑围墙的决定》,并自行强制拆除我厂的围墙是违反法律程序和超越职权的具体行政行为,不但侵犯了我厂的财产权,而且损害了我厂名誉。其理由是:所建围墙是在本厂区范围内。被告的下属机构城管监察大队下文通知我厂限期自行拆除后,我厂已向武鸣县人民政府报告,请求补办保留围墙手续,县政府未答复。7月24日上午9时许,城管监察大队雇请民工强行拆除,至当日下午,该大队才将《关于强制拆除染织厂的违章建筑围墙的决定》送达我厂。城管监察大队不是独立的行政主体,无权作出拆除决定,法律法规也没有规定该大队具有强制拆除的权力,其行使的职权违反法律规定和法定程序。请求法院判决撤销城管监察大队(1993)10号《关于强制拆除染织厂违章建筑围墙的决定》;恢复我厂围墙原状,公开赔礼道歉,消除影响,恢复名誉。 被告辩称:武鸣县城乡建设管理监察大队,系我委的下属机构,行使城建监察职能。武鸣染织厂于1991年11月初,在没有向我委申请,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情况下,在本厂第三号大门左侧(原旧圩亭)砌筑一道高2.2米、长32米的围墙,属违章建筑,依法应予拆除。请求法院维持监察大队强制拆除的决定。

「审判

武鸣县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武鸣县建委是城市规划的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县城市规划管理工作,对违反城市规划管理的行为依法应由县建委作出处理。城管监察大队作为县建委的下属机构,在执法活动中,却以自己的名义对武鸣县染织厂建筑的围墙作出处理决定,并强行拆除,这一具体行政行为违反了法定程序,也超越了其法定的职权范围。原告武鸣染织厂在没有向县建委申请,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情况下擅自建筑围墙是违法的,其所提出由被告恢复围墙原状,赔礼道歉,消除影响,恢复名誉的诉讼请求不予支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第九条第二款,第三十二条、第四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五十四条第二项的规定,该院于1993年12月3日作出判决:

一、撤销武鸣县城管监察大队武城监(1993)10号《关于强制拆除染织厂违章建筑围墙的决定》。

二、案件受理费100元,由被告武鸣县城乡建设委员会负担。

武鸣染织厂不服一审判决,向南宁市中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称:被拆的围墙建在本厂范围内,没有向被告申请是欠妥的,从维护本厂治安,防止失盗,有利于生产和生活出发建筑该围墙是必要的,保留也是有合理依据的。城管监察大队违法拆墙所造成的损失,被上诉人应予赔偿。请求二审法院判决被上诉人赔偿经济损失2048.20元,公开道歉、消除影响并负担一切费用。 被上诉人武鸣县城乡建设委员会辩称:上诉人擅建临时围墙,没有任何法律手续,属违章建筑物,理应拆除;城管监察大队张贴城管简讯,目的是为了使城建法规深入人心,并不存在侵害上诉人名誉权的问题。要求二审法院维持一审判决。

南宁市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被上诉人武鸣县城乡建设委员会是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法律规定由其对违反城市规划管理的行为进行处理,但在处理上诉人武鸣染织厂违章建筑行为时,却以其下属机构城管监察大队的名义发出通知和作出拆除决定,并强制执行了这一决定,这明显超越了该大队的法定职权,依法应予撤销。上诉人武鸣染织厂在没有取得建筑工程规划许可证的情况下擅建围墙,且不听制止,亦属违法,不受法律保护,围墙被拆引起的损失应由自己承担;其所提出的恢复原状或赔偿损失、公开道歉,消除影响的请求本院不予支持。原审判决并无不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第九条第二款、第三十二条、第四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六十一条第(一)款之规定,该院于1994年3月29日作出判决: 驳回上诉,维持原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