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小学阅读课程十篇小学阅读课程十篇

小学阅读课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48:33

小学阅读课程篇1

关键词:阅读;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5-0121-01

就小学高年级的阅读课来讲,教学方法就非常重要。一方面识字还是教学的一个重点,扩大学生的词汇量才能更好地推进阅读,一方面学生在阅读经验上也急需提高,以满足他们不断提升的求知欲望。所以,这个阶段的阅读教学法就非常关键。

第一,坚持识字教学和阅读教学和谐统一。汉语的词汇主要是组合词,不同的字的组合在不同的语境有着不同的意思。小学高年级学生生字积累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词语积累量还偏少,所以需要通过阅读来进一步提高词汇量和对词汇意思、用法的理解和运用。

第二,坚持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和谐统一。仅仅是课内的课文和阅读材料,是难以满足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学习需要的,所以,还得再课外阅读方面给予学生一定的任务。这一方面是为了巩固可能教学的成果,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让学生能够实现自主学习,从而培养学生对文字的敏感、对语感的敏感、对文章字词句之外的内容、情节、思想等的兴趣,这是这个阶段必须要加强的。

第三,坚持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和谐统一。写作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的学生而言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学习内容,写作也是检验语文教学最重要的内容,在各类升学考试,以及学生未来的生活、工作中都占据重要作用。因此,在小学高年级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的培养统一起来。阅读一方面是为了识字、理解文章,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让学生从阅读中学习写作。

由此可知,小学高年级的阅读教育的重要性是非常突出的,所以,必须在教学方法方面给予学生良好的阅读教育,才能使得阅读教育在小学语文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就方面而言,我认为主要从如下方面来加强方法意识和应用。

首先,精读意识和应用。精读法是我们阅读的主要方面,要求我们读书“眼到、口到、心到”,也就是说,必须调动全部的感官,把自己融入到文本中去。小学高年级学生在阅读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精读课文还是需要老师进行引导和讲解。从字词句段到段落大意,从基本的修辞方法使用到文章整体的分析,都需要老师进行详细的指导,力图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和讲解写对文章进行细致入微的阅读,从而达到既理解了字词含义,又对文章整体做到比较准确的把握。这样才能使得学生在阅读中领会文章大意,对句子和段落之间的关系有比较清楚的把握。

其次,泛读和读书笔记需加强。现在好多学生放学之后,把老师家庭作业做完之后就专门看电视、打游戏和玩乐了。我们主张给予学生更多的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休息和玩乐,但是也主张学生在学习中休息、玩乐,通过学习来改掉他们沉迷于动画片、游戏的坏习惯。所以,在课外给学生适当布置一点阅读任务,要求他们用泛读的方式阅读两遍文章,做一点读书笔记,以此来补充课堂精读对学生阅读训练的不足。泛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是非常突出的,一方面这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课外通过阅读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对阅读的兴趣和爱好,对他们语文水平的提高有非常大的帮助;另一方面,让学生泛读的同时,加入读书笔记环节,这就要求学生不但要认真去读,还要尽可能地自我学习和欣赏文章,只有认真学习和欣赏了,学生才能做得出来读书笔记来。因此,泛读和读书笔记相对而言也是非常重要的。

再次,阅读内容要向学生开放。学生的阅读不能太局限,在保证内容健康、思想积极的前提下,小学高年级的学生不但可以继续阅读童话、神话等,一些散文、短片小说,甚至浅显的诗歌也可以让学生广泛地涉猎。作为课外阅读材料,如果不能给学生提供一个比较广阔的阅读空间,那么学生势必会对阅读产生一定的厌倦,只有让学生从不同的题材、文体、内容中获得新的阅读和兴趣,才能让学生的阅读逐渐由被动转入主动,才能够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小学阅读课程篇2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语言文字是沟通交流最基本的工具,是一个人的母语,作为母语体系的基础性学科,语文对于学生的基本知识能力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一直以来语文都是基础教育中极为重要的课程,尤其是小学阶段更是如此,识文断字也成了许多教师和家长衡量语文学习的水平。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课程的综合作用越来越引起重视,新课标对新时期的语文教学也有了新的内涵界定,即语文教学要在以往基础知识技能教学的基础上,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语文教学实现对学生人文素养和完善人格的培养。那么,这一长远目标的落实,体现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上需要怎么去做?教师在阅读教学的环节中又该如何去把握呢?下面本人就循着语文阅读教学的流程,结合教材内容来做一个简单的梳理。

首先,对学生阅读的引导

学生进行阅读前,对其进行合理的引导,聚焦其注意力很重要,而增强课文内容的针对性导读是小学语文阅读课的必要前提,对阅读具有一定的导向性,避免学生漫无目的地进行阅读。通常来讲,教师可以采取两种方式进行课文导读。第一种就是通过课文背景的介绍,为学生做好文章整体基调的铺垫,这个环节也有利于将小学生的注意力进行聚焦。比如在学习三年级上册《威尔逊出游》时,教师可以先通过多媒体播放一段旅游的画面,然后再引导学生想一想、谈一谈旅游时需要哪些东西,进而过渡到课文的学习上。第二种就是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更有针对性地阅读课文,比如教授《聪明的使者》的时候,教师可以列出以下几个问题:1.禄东赞遇到了哪些问题,并说出来;2.其他使臣都是怎么做的,禄东赞又是怎么做的,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3.从禄东赞的做法中你能看出禄东赞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通过这些提问,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就能够带着明确的问题进行阅读,提高阅读的指向性。

其次,引导学生进行快速阅读

快速阅读即速读,它是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一种很好的方法。速读,简而言之就是快速阅读,是从课文中迅速提取所需信息的一种方法,是帮助小学生提高注意力的很好训练方法。默读是速读的最好方法,但是对于小学生而言,语言系统发展不完善,比如不出声便很难进行流畅的阅读,因此这个环节教师尽量不要让学生进行默读,可以用小声读的方式代替默读。速读质量主要依赖于教师在导读阶段给学生呈现的问题,另外教师应该让学生在速读阶段做到眼手共用,阅读过程中碰到不认识的字就用笔画出来,等速读完后进行统一解答。速读在课堂组织上可以通过小组形式开展,比如将班级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各小组学生可以就教师的问题进行讨论,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更有利于学生积极性的发挥。总之,速读的核心在于一个“快”字,通过快速的阅读帮助学生尽快熟悉课文,学生掌握这种读书方法,对于其理解课文内容是一个很大的帮助。

第三,帮助学生细读课文

细读课文,理解内容,进而升华自己对文章内容、文中人物的感情是阅读过程的核心部分,很多实质问题的解决和教学目标的实现都依赖于这一环节的顺利实施。精读过程中教师要将教学重点和难点明确化、细致化,以尽可能多的的师生互动实现对课文的分析,通常是通过教师引导学生逐句、逐段阅读与理解展开的。比如在学习三年级课文《永不凋谢的玫瑰》时,可以在精读环节实现以下几个目标:给学生解释新词“凋谢、纯洁、斯文、甚至”的意思并进行造句练习;引导同学进行文章语句和内容的理解体会;分析课文中小姑娘为什么要摘花、同学们和老师开始是怎么做的,后来又是怎么做的,这样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和小姑娘的美好心灵理解的就更加深刻了。精读部分操作相对较为灵活,只要围绕教学任务而开展,教师可以在形式上进行多种创新,师生问答、教师指导、学生讨论等方式均可使用。

第四、对学生朗诵方法的指导

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离不开多读、大声的读,也就是诵读,诵读可以说是阅读良好的检验与收尾,它对于培养学生的记忆力和迁移能力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作为语言载体来讲,语文学科诵读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有效的记忆是学生有效使用语文言语工具的重要前提。诵读还有一层重要含义,就是能在强化学生记忆理解的基础上,达到顺利迁移的目的,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绉,这里的熟读,在很大程度上说的就是诵读。小学生的知识相对较少,需要大量的原始材料积累,才能够开拓其思维空间,进而对相仿的材料进行信息加工,产生新的知识经验。基于这种需要,语文教师应该创新方式方法,强化学生的诵读能力,诵读过程教师可以通过随机点名、小组比赛、默写等方式进行。鉴于小学生的理解力和整体把握能力不强的特点,教师可以将诵读任务进行分解、细化,比如一人背诵一段,提高学生的成就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以语感的培养为中心,强调老师和课文对学生的熏染、陶冶、感化,讲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课文的涵泳、体验、感悟。“语感中心论”以优秀的言语作品吸引学生,点燃学生的感知、想象、情感、思维,多方面激发学生的语感,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听说读写实践,走进生活,走进作者。“语感中心论”以人为中心,以人为目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主体意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追求学生一听就清、一说就顺、一写就通、一读就懂的境界。让学生在我们的带领下真正走进语文的世界,真切地体会语文的情感,从而真正的读懂语文、学会语文,进而灵活运用语文——这也就是新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新境界。

参考文献:

〔1〕小学阅读课“四点'导学、多元感悟“教学尝试.张贻波.上海教育科研

〔2〕创新小学阅读教学策略,增强小学阅读教学效率.徐光华.中小学教师培训

小学阅读课程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读品写作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5(b)-0183-02

在新课程改革中,广大教育工作者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关注越来越多,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关注尤其多。因为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

目前,语文阅读教学不够重视学生进行语言训练,教学过程“一问到底”或“逐句、逐段串讲”,教学内容条块分割的僵化模式,使得充满人文情趣的阅读教学索然寡味;课堂上把相当一部分精力放在“课文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中心”等偏重于抽象思维训练上,教师讲得多,问得多。应付考试的灌输及练习多,这无疑束缚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健康发展,以致耗时多,效果少。学生上完一节课,脑子里只留下一些抽象空洞的知识概念,对课文中丰富多彩的语言材料并没留下多少痕迹,这势必阻碍了儿童语言的发展,许多人运用语言水平能力差,语病甚多,词不达意,学习语文兴趣低落。如此恶性循环,导致学生怕学语文,甚至厌学语文。因此,在新一轮小学课程改革实践中如何树立新理念,让学生多读,读中感悟,悟中习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结合《新课标》中关于阅读教学的建议,可作以下尝试。

1让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张田若先生也曾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读懂的过程就是阅读能力形成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就是语言积累的过程。”可见,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读是感悟积累的前提。多读、熟读、以至于成诵,积累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也将如园田之菜——不见其长,日有所增。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领会文章的内涵,把别人的东西内化为自己的财富,运用起来脱口而出,得心应手。对那些优美精彩的片断,更要引导学生熟读吟诵,在读中欣赏品味文章的精妙之处。

1.1“读”,让学生充分感受语言

“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课程标准”规定了朗读、默读、精读、略读、诵读、背诵、浏览、复述等多种“读”的方法,可见“读”的重要性。形式上有个别读、集体读、小组读、竞赛读、角色读、男女读、表演读等。“学习语言不是一种纯客观的认识过程,而是一种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的感性与理性统一的感悟过程。”

1.2“品”,让学生在领悟中习得语感

传统的讲读法,常常是老师大量的讲析时代背景,解词释义,概括段意,点明中心,分析写作特点等,这些程式往往“框”住了学生的思维,制约了学生的创造性。新课标要求采用诵读品味法,让学生自由地去感受,去领悟,去品味,从而激发学生创造潜能。例:第十册《丰碑》一课中,将军看到一位战士冻僵后十分生气,他向身边的人吼道:“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如把“吼”字换成“喊”或“说”再与原句作比较,细加品味,就会发现原句表达了将军当时无比悲痛愤怒的情感,改为“喊”或“说”,程度就大大减弱了。通过这样比较和揣摩,学生就能进一步理解课文语句的意思,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有效地提高对语言的敏锐感知力。

那么如何教会学生品读呢?

第一,用问题启发品读。

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讲得多分析得多,而学生读得少”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强调了多读。这么一来,新的问题又出现了。由于目的不明确,要求不具体,方法不灵活,学生读来读去读腻了,感到上语文索然寡味。关于这种现象,张田若先生的话很能启发我们:“怎样组织学生读书?重要的方法之一,是以问促读……每一次组织学生读,都要有明确的目的,让学生带着任务读。”“老师提出问题和要求,目的不在于让学生立即找到答案,而是引导学生,诱发学生去读书。问而后读,读而后答。”

如第九册《田忌赛马》,根据赛马这一事件的发展顺序可设计以下提问:课文讲了几次赛马?每次赛马的情况是怎样的?同样的马为什么比赛的结果不一样?田忌赛马这件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各个问题上下相联,环环相扣,意思层递,线索清晰。

需要指出的是:以问促读“并不等于满堂问”。“满堂问”不能激发学生上好语文课,反而会肢解课文的整体性,抑制学生的思维活动,对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极为不利。所以,设计提问时,必须注意围绕文章中心,紧扣教学重点,少而且精。如第十二册《草船借箭》一课,深刻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是教学的重点.紧扣这一重点,可以设计以下几个问题:(1)诸葛亮为什么主动立下军令状?(1)诸葛亮为什么请鲁肃帮忙而不请别人?(3)诸葛亮为什么把动身时间选择在第三天四更时候?(4)诸葛亮为什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问题不多,且是围绕教学重点设计的,每个题目都和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有关。学生带着这些问题一边读一边想,读后认真讨论,就能认识到诸葛亮识人、识事、识天、识地,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理解得就比较透彻了。

第二,用媒体帮助品读。

配乐朗诵、动感画面、优美的挂图、多彩的插图、幻灯片、生活实物等直观形象,能唤起孩子们无穷的乐趣,建立起直观与抽象的联系,帮助感悟文本。如《大海的歌》一文,让学生对照课文画面配音,学生能体验做配音演员的乐趣,当然求之不得,在轻松快乐中读出了文中的美,文中的情。

第三,用表演体验品读。

孩子是天生的表演家,爱动,善模仿,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天真活泼,对表演情有独钟。教师应充分挖掘学生表演的天赋,边表演边朗读,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如,一年级《种子》:“顽皮的种子伸了个懒腰,打了个哈欠,伸出嫩绿的手掌,揉了揉眼睛,懒懒地探出身子向天空瞧一瞧。”

“语文课标”建议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由此可见,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有利于引导学生把别人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做到在感悟中体验(诵读感悟);有利于引导学生把别人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做到在感悟中品味(内化积累);有利于把别人的智慧变成自己的智慧,做到在感悟中提升(实践运用)。“勤诵多背,行文更具文采;腹有诗书,下笔方能生花。”

2在读中积累,在悟中运用

(1)阅读中积累:写作是一种释放,是思想、情感、智慧的输出,它的前提是吸收和积累,没有不断地吸收和充足的积累,就不可能写出感人至深、令人耳目一新的佳作。“厚积而薄发”。《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积累、熏陶和培养语感”。入选语文教材的文章不但文质兼美,而且富有很强的人文色彩,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积累,让学生摘抄优美的词语和精妙的句子。

(2)阅读中练说: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从课文语境中体会、训练、理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揣摩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思想感情,感受作者观察、思维表达的方式,在练说中由词成句,由句成段,由段成篇,以便为写作服务。

首先,练说课文主要内容。让学生选择文中一些词语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训练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其次,练说对词语、句式的理解。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整体感悟,多读悟情,根据文中语境理解词语、句子,然后把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再次,练说学习感悟。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学习课文后的感受,或对自己的启发等。这样经过三个层次的训练,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也为写作时语言能流畅的表达奠定了基础。

(3)阅读中写作:读写结合是语文学习的一条宝贵经验,会写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目标。阅读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将课文与生活和身边的事例联系,注意从学文中再现生活,描绘生活。具体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①抓重点词语联想练写;如教《林海》,抓住“兴国安邦”这个词,让学生写一写自己未来的宏伟目标和自己应该如何做才能有利于兴国安邦。②学习课文句式仿写;如教学《桂林山水》可以仿照写漓江水的特点句式,写一段话。课文中写“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好像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可引导学生仿写:秋天的风真凉啊,凉得让你感觉到了一丝寒意;秋天的风真柔啊,柔得让你感觉好像用手在抚摸;秋天的风真香啊,香得让你感觉到果实累累的丰收景象。③创设语境进行改写: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创设情境想象地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从而号召学生写一写如何保护地球、保护环境。④联系课文让学生补写: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补写文中省略的部分,可以是省略号省去的部分,也可以对文章的内容进行续写。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语文素养,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积累、练说、写作、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实现综合性学习的课程目标,让学生的写作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得到提高。

现代阅读教学应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每个人都必须经过自己创造、理解、构建、体验,才能融化到自己的精神世界。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学生体验、感悟的内容,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体验的环境,能够参与对话,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探究过程的体验。教学中,我们要珍惜学生的独特体验,尊重他们的多元理解,将学生引向自然、引向社会、引向生活,让学生站在语文学习的最前沿,让学生真正爱上语文。

参考文献

[1]崔峦.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小学阅读课程篇4

关键词:阅读课程;阅读习惯;阅读能力;文学素养

小学是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关键时期,由于小学生的心智尚未成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处于建成阶段,因此这个时期增设语文阅读课程,往往会培养起他们日后的阅读习惯。然而很多小学生在放学之后没有自主阅读的意识,学习的主要时间都集中在在校期间,因此,小学语文阅读课程的设置十分必要。

一、小学语文阅读课程能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阅读习惯

众所周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习惯的养成也不是能够一天两天养成的。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学生,尤其是处于三观建成阶段的小学生意义尤为重要,小学时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无形的财富,日后必定使得他们受益匪浅。

小学生的思想还未成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还处于建成阶段,往往比较容易引导,习惯的养成往往也比较容易,尤其是像阅读这种能够同时动用学生想象力的习惯,其养成往往比较容易。小学时期老师推荐的阅读书籍一般比较通俗易懂,再加上阅读课有些安静的氛围,因此小学生很容易在这种宁静的阅读课堂氛围中沉浸到图书的世界中,遇到好玩儿、好笑的寓言故事时,学生更容易发挥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情景代入地了解故事背景,了解其背后的深刻含义,进而产生阅读的兴趣。

总之,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学生日后生活中的宝贵财富,而小学时期恰恰也是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关键时期,学校和老师提供的良好的阅读环境更容易将学生带入图书的世界,因而小学时期开设阅读课程十分有必要。

二、小学语文阅读课程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众所周知,小学语文、中学语文甚至大学语文的考试题目中,往往阅读理解类题目占有很大比例,然而也是大部分学生失分的“重灾区”。学生失分的原因往往集中在他们不能够读懂作者所写的文章内涵以及出题者的出题意图,而这样的阅读能力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提高。因此,小学语文老师有必要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进行有目的地培养。

小学阶段进行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往往比其他时期更有效果,因为小学时期的学生往往对知识的接受能力比较强,记忆力也比较强,如果老师能够加以引导,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必然得到很大提升。而提升阅读理解能力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加强阅读,多读书,读好书,小学语文的阅读课程恰好能够提供这样一个契机,让学生定期阅读,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加强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由于老师阅读课上的不同阅读任务,学生有机会接触到各种类型的文章,在阅读这些文章的时候他们很容易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哪些文章能够读懂,哪些文章读不懂,因此老师和家长可以根据这个结果对症下药,针对不容易理解的文章类型对学生加以引导,注重加强学生在这方面的阅读,并且要在每一次的阅读之后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培训。其次,学生还能够根据老师布置的阅读笔记、读后感之类的作业表达出自己对于文章的理解,这样更有利于他们理清思绪,进一步挖掘文章背后的内涵。随着学生在阅读课程上的不断阅读和积累,久而久之,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也会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提高,日后必定受益匪浅。

三、小学语文的阅读课程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小学时期的写作往往是较为简单通俗的看图写作,学生在写文章的时候,语言文字也往往比较通俗易懂,甚至很多学生在写文章的时候缺乏常识,写出来的东西仅仅是根据他们的个人想象,而缺乏一定的合理性,语言表达能力不强,逻辑性也有待提高。而小学语文阅读课程可以督促学生增加阅读量,通过多读一些经典好书,有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逻辑性和合理性的建立。

在批阅小学生作文的时候,经常会遇到这种类型的句子:“今天的风很大,东刮刮,西刮刮,过了一会把我的帽子也吹了起来。”这种“东刮刮,西刮刮”的风显然缺乏一定的合理性,小学生往往只知道刮风,不知道风向的专一性。很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常识方面存在一定的了解,然而他们了解这些常识的途径又少之又少,家长和老师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可能面面俱到地为孩子讲到所有的常识,就算是讲过的常识,小学生也有可能玩着玩着就抛之脑后。但除了家长和老师,小学生们了解常识和科学知识的途径还有图书,通过阅读书籍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例如,老师在阅读课上可以提倡学生们阅读《十万个为什么》等基础科学类的图书,内容针对小学生又通俗易懂,看得多了,学生自己也就有了很深的印象,在写文章的时候就不会犯一些低级的常识性错误了。

除此之外,学生阅读面的扩展有利于他们积累一些名言警句,甚至一些文学大家的经典语录,这些东西他们看得多了、记得多了,在他小学、中学甚至大学的作文中都可以得到体现。在文章中掺杂几句古文言文,往往会为学生的作文增色不少。总之,学生的写作能力往往最直接来源于他们的阅读知识面,学生的文章中往往能够直接体现出这个学生的阅读知识面,知识面广的学生,文章自然而然写得大气,语句中常见的错误也往往较少。

四、小学语文阅读课程能为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打下基础

阅读最直接的结果就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全都浓缩在一本本经典书籍中,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伊始阶段,有权利也有义务通过阅读这些凝结着古人无穷智慧的书籍,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并且从中获得个人素养的提升。

小学阅读课程篇5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一、阅读教学的主体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是教与学的主体。这个理念必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阅读教学活动实质是师、生和文本三者间的对话。教师负责组织和引导学生,参与阅读实践,积累语言并形成好的语感,最后达到独立阅读的目的。阅读教学中,教师的组织、学生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学生、文本是相互依存、制约并不可分割的关系。阅读教学的目的是教会学生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阅读教学需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成为课堂阅读的主人。为此,教师需要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给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和空间。其次,要主动适应学生,不能强迫学生跟上自己的教学节奏,而是应该了解学生的知识量和阅读能力,使开展的教学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再次,建立平等民主、合作互助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要相互尊重,教师指导学生学,学生要帮助教师开展教学。再者,要关注学生阅读教学中的个性需求,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对语文阅读提出的合理要求,鼓励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发挥特长,积极进行自我发展。最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阅读教学还需要教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样才能使他们参与阅读教学,然后再指导他们运用阅读方法,引导他们进行自主学习和阅读,增强学生自主阅读的意识。

二、阅读习惯和方法

小学开展阅读课程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关键是独立,这里的独立不是指学生无师自通,而教师讲、学生学的方法也是行不通的,唯有训练,才能强化学生的阅读能力。在阅读训练中,教师要尊重学生自主阅读的主体性,阅读训练中,教师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指导,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发挥。要想改进阅读教学方法和提升阅读质量,训练是最有效的途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在课文理解过程中加入阅读方法的教学,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并在一次又一次的阅读实践中,领悟阅读方法的精髓,通过反复训练和运用,最后内化成自身的阅读能力。

三、提高阅读的能力

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阅读课程教学,重点是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文本的能力。由此可,小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求是多维的,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小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

(一)探究性阅读

小学语文阅读活动的开展,不应该被课堂和课文制约,教师的任务是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发挥他们阅读的自主性,引导他们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通过课外大量的阅读训练,培养阅读能力。目前,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小学语文阅读开辟了更多的途径,学生在课外可以利用网络进行探究性阅读。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扩宽了小学生语文阅读的范围。为了更好地发挥信息化阅读的作用,教师要进行正确的引导,指导学生利用信息平台开展探究性阅读活动,从而提升独立阅读能力。

(二)引导课文理解

理解是为了更好地掌握。在《沉香救母》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沉香为什么救母,在理解的过程中,学生对整个课文内容就有了大致了解,阅读起来就变得轻松,阅读能力也得到提升。

(三)课外阅读指导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阅读的文章不应该局限于教材,课外阅读也十分重要。教师引导好课外阅读,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素质。小学高年级学生有较强的自制力,在课外阅读上只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督促就能完成。首先,课堂上要进行阅读方法教学;其次,教师要给出课外阅读参考书目;最后是开展阅读实践活动,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四)阅读教学结构

阅读教学结构的优化,目的是保证教师的指导作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阅读、思考和探索,学会自主进行课文理解。阅读教学结构要在继承上进行创新,构建的阅读教学结构,要能够促进学生主动进行阅读,在阅读中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

小学语文阅读课程教学,首先要明确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其次培养正确的阅读习惯和教给学生多种阅读方法。最后还需要利用课外阅读,拓宽学生的阅读面,提升小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王译浠.新课标下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研究[J].初中生优秀作文,2015(8).

小学阅读课程篇6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6-0139-02

1.引言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绝不可能是封闭的知识集中训练营,也不应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而应该开拓小学生的视野、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的阵地。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笔者接下来将结合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谈谈自己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些想法和做法,希望真正让小学生成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让他们的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

2.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跃性和教学质量上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问题。至于具体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呈现生硬化,比较死板,缺少灵活度。课前,不少教师都是非常认真地备课,用心设计教案。但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遇到很多教案以外的问题,无法按照业已设计好的教案来上课。这个时候教师则显得手足无措,于是不管课堂的实际情况,只会赶进度,把教案在课堂一读就完事了。这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就有点照本宣科的意味,不以小学生为本,不以实际情况为依归,脱离实际,自然不受小学生欢迎,小学生的活跃度自然不够,教学效率必然低下。

第二,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和小学生的角色定位含糊,教学质量不高。有一些教师为了改变沉闷僵化的传统教学模式,尝试把封闭式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走向开放式,简单地认为把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大部分时间留给小学生,让小学生进行自我学习、自由学习。这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仿佛由“满堂灌”变成“满堂学”,由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从教师的步步为营的教学模式,变成任由小学生自由放羊的教学无纪律状态。这种现象说明了,教师和小学生的角色定位还是缺少明确性,有点含糊不清,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地位是什么?小学生又是扮演怎样的角色呢?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那么教师的导向作用如何发挥呢?

面对当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们不能单方面地责怪小学生,而应该好好反思一下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驾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小学生的兴趣和教学质量。

3.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3.1进行自主阅读教学,让小学生在阅读中自主选择沟通方式

小学生在语文阅读过程中会产生多种形式的阅读体验,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特别急切地希望和他人进行交流,来分享他们自身的阅读感悟。为了更好地发挥出小学生的阅读效果,教师就应该尽量不要仅仅进行单一的师生之间的沟通,而应该让小学生自己自主决定沟通的对象以及方式,让他们既能够自由地和教师进行沟通,又能够自由地和同学进行沟通,可以通过有感情地朗、画图等各种方式进行沟通。

例如,在进行《詹天佑》一课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小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并且选择他们最喜爱的一段来细细地品读,同时,采用一种他们自己最擅长的表达方式来将自己的阅读成果展示给教师以及全班同学。一些小学生对“克服自然困难”这一段非常感兴趣,可以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的方式来表现他对课文的领悟;一些小学生喜爱“中部凿井和两端同时凿进”这一段,可以选择画示意图的方法来表现他对课文的领悟;一些小学生则非常欣赏“詹天佑勇于接受任务”这段内容,可以通过介绍资料的方式来表现他对课文的领悟。

3.2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提高小学生的阅读审美情趣

小学语文教育,归根到底是一种审美教育。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用的文章都是文质兼优、感情丰沛的美文,同时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还具有非常强的形象思维,因此,教师在引导小学生阅读这些课文以及讲授这些文章的过程中,可以借助音乐伴奏、美术图片、音像视频等直观的形式带动学生细细品味,感受文章当中蕴藏的优美意境。这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仅是简单的文本阅读,而是一种人生体悟、生活情感的阅读,让小学生在阅读过程感受美,长此下去,小学生必然会提高语文阅读兴趣。

3.3打造课外阅读文化,开展课外读书活动

课外阅读的广阔视野能够让小学生对各学科中所获得的新知识,在课外书中得到印证和补充,使小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和吸收知识。因此,引导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是非常有利于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文化的熏陶具有滴水穿石的力量,可以利用教室的墙面进行设计和创意,把古今中外一些名人贤人爱书、迷书、痴书的事迹和感想择要张贴其上,用以标示和激励所有小学生想读、乐读、常读,也可把身边耳闻目睹的“读书”的事迹和感言贴上墙感召小学生。

为使小学生大量阅读课外书籍,教师非常有必要进行相关阅读方法指导,如教会小学生使用字典等工具书;在平时的阅读课堂上注意对小学生进行泛读、精读、速读等常用阅读方法的训练与指导;注意让小学生边读边思考边做笔记,提高小学生的感悟能力与联想想象能力等。

4.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探索了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希望能够通过高效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激发起小学生的思维火花,培养小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提升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最终促进小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陈树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03).

[2]逯宝和,汤.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J].中小学电教(下),2011,(09).

小学阅读课程篇7

【摘要】我们语文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认真落实大语文、大阅读教学观,积极探索,利用图书、网络、生活等资源的主题阅读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提高阅读感悟能力,综合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

关键词新理念;语文;阅读;策略

《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就是说,阅读教学既不是个人独立的阅读行为,又不是教师向学生介绍文本文章,或讲解阅读知识与方法的单向信息传递过程,而是要在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建立信息通道,进行信息沟通,产生相互影响的复杂的互动过程。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上好小学语文阅读课呢?下面我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阅读变“悦读”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语文阅读教学尤其如此。新课标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能使阅读成为一次快乐的经历,真正地使学生爱学、乐学语文。一个人的语文阅读兴趣是一种以精神需要为基础的认知情绪。可见,兴趣的激发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代尔·卡耐基说:“天底下只有一个方法可以影响人,就是提到他们的需要,并让他们知道怎样去获得。”有研究表明,当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有兴趣、原有的情感与生活积累被调动、被唤醒,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学生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要使阅读的材料真正让学生感兴趣,首先得注意选择适合学生年龄阶段的读物,内容偏深或偏浅都无法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可以这样操作:多倾听孩子读书,多表扬喜爱看书的孩子,多向孩子朗读、推荐好书。此外,多举办“故事会”,这尤其对小学生是很实用的提高其阅读兴趣的活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在讲故事的活动中表现得好,出了要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外,最重要的便是要储备较多的“故事素材”,而“”的储备就得学生有较多的阅读(尤其是课外阅读)。学生一旦从平时的阅读中获得较多的“故事素材”,并成功的运用到所讲的故事中,他(她)便会体验到一种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加激起阅读的兴趣。

二、创有效情境

新课程理念要求,在教学中强调要进行情境教育,以情动人,以美感人;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充分发挥语文课的教育功能,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感情,交融互渗于作品所描绘的客观景物之中。而阅读课教学又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课堂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结合课文内容拓展教学思路,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创设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

例如,二年级下册语文天地中的《爱写诗的小螃蟹》这篇课文里,小螃蟹哭了两次,第一次哭,是因为风、海龟、海浪都不看它写的诗,第二次哭是因为白头翁每天读它的诗,还把它的诗告诉别人。两次哭,感情色彩完全不同,对于二年级小朋友来说,要读好这块内容,要读出区别来,比较困难。于是创造出两种不同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至关重要。我是这样做的:师:小螃蟹是多么爱写诗啊,它辛辛苦苦写了那么多诗,而海龟它们非但没有一句赞美,反而那样对待它的诗。所以他——生:小螃蟹很伤心,他流下了伤心的泪。师:哦!原来小螃蟹的诗并不是没人欣赏,白头翁每天读它的诗,记它的诗,而且还把这些诗唱给了它的朋友听。经历了那么多的挫折,小螃蟹终于遇到了一位懂得欣赏它的知心朋友!他是多么高兴,多么激动啊!老师两句简单但富有感情的过渡语,不仅概括了课文的内容,而且把自己的感情渲染给学生,学生的注意力被紧紧吸引着,感情随着老师语气的起伏而起伏,自然而然的读出了伤心或开心的语气来。

三、重开放教学

新的课程理念认为语文教材是一种开放的、期待着使用者自己去创造性完成的课程。它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拘泥于教材的预设,艺术地捕捉各种生长要素,使课堂教学富有创新活力。《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因此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应全方位地进行开放式的语文教学,开放教学课堂,为学生构建轻松和谐的学习平台。

比如在教《三个儿子》一文时,我以表演课本剧为线索组织教学。学生按照课文前面的阅读要求自读课文,自由组合,分头阅读、准备、排演,最后指名上台前试演,集体交流评价。这样,教材中静止的画面活动了起来,变成了一个小节目。学生们看得见,学得来,对养成良好的言行举止具有强化作用。学生们在表演之后还交流了自己对孝顺的理解,有的说:“孝顺是给下班回家的妈妈倒一杯茶。”有的说:“孝顺是给年迈的爷爷奶奶捶背,洗脚。”还有的说:“孝顺就是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每人削一个苹果。”那一刻,我感受到了平时淘气的学生们竟这么懂事!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我们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同时也应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因此,语文教师要切切实实地上好这门课程,在儿童人格塑造最关键的时期,使他们从小懂得珍爱生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开朗、进取的个性品质,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学会生活。

四、方式的革新

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亟待改革,经过一代代教育工作者的努力,语文阅读在教法和学法上都有了极大的突破,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新课标要求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要使学生学会学习,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引导学生对教科书进行自我理解,自我探求,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使教学成为让孩子认识自我、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随着社会向多元化发展,教育也向着更加开放的方向发展,教学手段也应当多元化。各学科可以进行沟通和交叉,引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如“演示法”,通过直观的展现,让学生细致观察,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如:学习《刻舟求剑》一课时,老师准备一艘大船,然后演示刻上记号的方式,向学生直观的展现,加深学生印象,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寓言的内涵和做人、做事的道理。还有很多的教学方法,如:“直观法”、“求证法”、“表演法”“表解法”和“情景再现法”等,这些方法开放、融合,对学生的理解能力的提高有极大的帮助,更注重学生情感的培养,让学生更易学、更易懂。

以上仅是我对阅读教学的几点看法,阅读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总而言之,不管我们用什么样的方法,其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阅读。

参考文献

[1]吴修峰.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课文阅读教学的策略探讨.《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年12期

小学阅读课程篇8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语言和教学方法是贯穿始终的。教师运用教学语言和教学方法,围绕教学目的要求组织指导读写听说训练,使学生又将知识转化为语言能力。这个过程既符合由感性到理性再到实践这个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又体现了阅读教学中学生认识过程的特殊规律。因此,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成为教师必须关注的问题。

1、课堂阅读教学要充分形成师生互动

课堂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流信息传递的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他们尝到“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甜头,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也参与教。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尝试着让学生参与教学,体现真正的学。在教学,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教师给学生布置作业,题目是“读书的好点子”,然后提出要求:“您对本学期的阅读教学有何要求,请提出建议,越多越好。”从学生的建议中选取可行的建议,并将这些建议运用到阅读教学中,这种方法受到学生的大力支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觉得自己的建议被采纳,引发了学生兴趣,积极主动的参与到阅读教学中。

2、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要有梯度

阅读的对象是文章,阅读的主要目标是读懂,这里的读懂是层次分明的能力系统。它包括阅读主体对语言的认知,对文本负载的重要信息的提取与整合,对文章内容与表达方式准确的加以分析和概括,简单地说就是认读与解读这两个环节。

认读虽然简单,但也会受到学生选择不一的干扰,此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归纳,将学生的疑惑归结到一个焦点上,然后顺利有序的引出更高层次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解读,必须做到准确把握文章的方式方法和表达的内容。就像写文章一样,阅读也该有个整体思路,这个思路即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差异出发,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由认读到鉴赏,甚至到评价与创新,应体现出梯度。

在教学设计的梯度化中,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积极性的发挥程度、专注投入程度、思考深化程度及问题解决、问题的满意度都趋于最佳状态,才能各有所得,各有提高。

3、语文阅读能力的具体培养措施

积累阶段:这是一个动态而连续的过程,更是后面阶段能力具备和发展的基础。积累的内容包括:语言材料方面:字音、字形、字义的基础知识要打牢,能够准确的判断单复句并能分析其结构,要熟练的把握文体特征、语言表达的特点;思想感情方面:能够阅读范文和课外读物,学会理解或吸收比较丰富的思想感情,为理解新材料中复杂思想感情和新观念奠定基础;同时,还要积累一定的文化知识、生活经验,以及写作技巧等方面的知识,这些对学生的阅读作用很大。教师应结合教材作必要的介绍,然后要求学生积累。

理解阶段: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只有发展了思维能力,理解能力才能应“源”而生,所以这一阶段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判断、分析、综合的思维力和联想、想象力,它们在理解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评鉴阶段:即对文字材料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评价和鉴赏的阶段。只有掌握相当的科学文化知识、专业知识、语言知识,才能进行抽象思维的阅读,才能评鉴作品。小学阶段可以培养学生对具体的人物举动、故事情节、作品特点、某一观点做评价的能力,能写成一点一议的小论文。

小学阅读课程篇9

一、营造经典阅读氛围,涵咏校园文化的馨香

置身于文化校园,你会顿时被这“成语王国”的景色所吸引,只见校园所有的地方都在以不同的姿态呈现着成语:“成语故事苑、成语画廊、成语多棱镜、成语归类版画、成语长廊、成语园地、成语特色板报”,还有“成语大王”评比专栏……尤其是将“八字成语”和“六字成语”的版面挂在学校的显眼位置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每时每刻都以成语为伴,都和成语为友,在耳濡目染中呼吸着成语飘来的芬芳。那读书名言、导读版面、流动书厨,处处散发出浓郁的书香气息。

果园旁侧的成语版块,选出使用率极高的六字语成语、八字语成语让学生在休闲时品评。连果园也和成语联系起来,它就成了“成语果园”了!一面面成语橱窗,带来的是艺术的熏陶与文化品位的提升。“七彩成语”的雕塑,带给孩子无形的影响。成语浮雕“孔融让梨、岳母刺字”等让学生在成语中感受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分布在校园廊道的120块成语经典故事版面,让学生处处与经典对话。人们不禁要问:不起眼的成语也能成为校园文化特色?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生活,每天徜徉其中,陶醉其中,中华传统文化之根怎能不深深扎进他们的心中。

二、开发经典阅读课程,奠基幸福人生的根本

为学生开设“三课”。为了保证学生充分阅读,学校为学生的阅读编制了阅读课程,课程分为晨诵、午读、暮省,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了时间保证.为学生开设“三课”,即:晨诵课、阅读指导课,阅读盘点课。学生每周有两节晨诵课,星期一下午的第一节课固定为学校的阅读指导课,周周有盘点、月月有盘点。学校制定了“三表”为了更好地保证学生的阅读的有序性和计划性,学校指定了“三表”即:班级学期阅读计划表、班级每周阅读计划表。班级“三合一”阅读计划表(经典阅读、阶梯阅读和特色成语的经典诵读)。

开发校本阅读教材。为推进学生进行成语特色阅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学习研讨、深度挖掘、广泛搜集、分类整理等方式积极准备,开发、编印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校本课程――《成语多棱镜》。课程设有低、中、高三个年级段,每年级段设有“成语知多少”、“成语串串香”、“成语大冲浪”、“成语智慧窗”、“成语新经典”和“成语文化苑”等六大版块。“成语知多少”从基本知识、成语的结构特点、来源、新生成语、成语演变等方面为学生介绍成语方面的知识,让学生了解成语、爱上成语。如新生成语:多快好省、上山下乡、全国一盘棋等。“成语串串香”整合了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相关成语便于学生复习记忆,还将矿产成语、军事成语等2500条归类成语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快乐中识记成语。“成语大冲浪”让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哈哈大笑之中去学习成语、感受成语的无穷魅力。如成语大擂台、成语数字园、我演你猜说成语、成语之最等。“成语智慧窗”让学生徜徉在成功做人、处事交际等智慧成语之中,开启智慧人生。“成语新经典”汇集了150个经典成语故事,学生们在一个个经典阅读中明白做人治学的道理,如卧薪尝胆、孟母三迁、伯乐相马等。“成语文化苑”是展现成语中的文化。学生在学习成语中感受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成语多棱镜》无论是内容的设置还是形式上的安排都能体现出成语学习的渐进性和层次感,让学生的成语学习有一个不断发展,螺旋式上升的良性阶次。让学生小时候就与成语为友,亲近成语,体验成语,运用成语,传承与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奠基幸福人生。

三、开展经典阅读活动,聆听生命拔节的声音

用七彩成语的金钥匙开启课程文化之门。成语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颗奇葩,是最睿智、最精华、最丰富的瑰宝。近年来,学校以“七彩成语”为特色,让学生生命之花在成语文化传承中绽放。创办了《梦的幸福》、《咿呀读书》两本校刊和《树人报》及校园网站;开展“默、诵、书、画、用、讲、演”的“七彩成语”系列活动;开展成语主题阅读;实行成语考级;表演成语特色节目等。特色就是品牌。成语特色文化课程已成为我校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已成为享誉全国的品牌。

四、享受经典阅读成果,感受生命绽放的美丽

经典阅读的开展成就了教师。实验教师执教老师的成语综合实践课参加全国经典诗文诵读优课大赛,获得二、三等奖;老师的成语活动教案获得省级大奖;有课题实验老师获得“推动经典诵读百名老师”称号;丰富了学生。在省读写大赛中,“演成语”已成为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各个班级都能进行成语表演。

小学阅读课程篇10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对策研究

近年来,我国不断进行教育的深化改革,新课程不断得到各学校的重视,新课程理念要求转变传统课程教学目标,在课程内容设置和管理方面都要有所创新,以便适应教育的发展要求。在新课程的影响下,学校加强了对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视程度。对于农村小学生而言,其课外阅读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影响因素

1.农村小学生自身阅读行为的影响。

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小学生不能利用良好课余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对于阅读文字较多的文章,小学生感到吃力、费时,并且部分情节难以理解,再加上大部分农村小学生缺少课余爱好,尤其对阅读没有兴趣。农村娱乐环境便利,大部分小学生将课余时间都用在玩耍上面,自身对阅读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造成农村小学生难以进行课外阅读的现状[1]。

2.家庭环境的影响。

对于大部分农村家长而言,其受教育程度不高,对小学生不能正确引导,缺乏素质发展教育理念,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大部分农村家长认为成绩是重点,因此花费大量时间在学生课程学习方面,花费大量金钱在习题册上,而完全忽视阅读对学生的启发和开阔视野的作用,许多家长还盲目地认为课外书影响学生的学习。与此同时,许多农村家长并没有阅读习惯,对学生没有起到示范作用,个人阅读量不够,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选择及数量产生影响。

3.农村学校的影响。

当前,大部分农村学校并没有形成完整和完善的教学体系,许多农村学校的发展和教学理念不符合新课程的要求。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农村学校领导过分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将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素质水平的重要标准,对于其他教学方式包括课外阅读均不予理会。并且大部分农村学校教师的综合素质并不是很高,许多农村语文教师自身课外阅读时间和数量都较少,对于新课标的理解不够深入,导致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引导做得不到位。

二、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存在的问题

1.农村小学生普遍阅读量小,阅读范围较窄。

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小学生普遍存在阅读量小、阅读范围较窄的问题。许多小学生的课外阅读仅限于学校发的辅助教材,学校对于课外阅读量并没有明确要求。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范围应该包括古今中外优秀名著、科幻读物、优秀儿童文学类、科普类等,但大部分农村小学生由于条件限制,不能阅读各个方面的图书,许多家长单纯地将作文书等同于课外书,造成小学生作文缺乏创新和思想[2]。

2.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不高。

大部分农村小学生由于环境的影响,对课外阅读没有正确的认识,盲目地将课外阅读看做课堂学习的延伸,认为课外阅读占用大量课余休息时间,没有进行的必要。并且许多学生对于课外阅读的态度是可有可无,在日常生活中没有设定固定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有的进行课外阅读也是草草了事,没有真正融入到课外阅读的境界中,对于课外阅读内容没有深入挖掘,提不起阅读兴趣,导致课外阅读质量和效率均受到影响。

3.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缺少范围界限。

农村大部分家长以务农为主,因此,劳动之余并没有过多时间进行课外阅读,也很少督促孩子的课外阅读。大多数农村小学生在写完作业后,就会三三两两地玩闹或者看电视、打游戏,没有形成和谐的阅读环境。同时,农村学校对于学生的课外阅读没有进行引导,对于一些有益的课外书籍没有进行推荐。大部分农村缺少课外阅读资源,许多图书借阅、买卖的机构不健全。

三、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问题的应对措施

1.创造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提高农村学生的阅读兴趣。

课外阅读环境对于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非常重要的导向作用。大部分农村学生受家庭条件、家庭环境等的影响,很难进行大量课外阅读。首先学校要充分发挥作用,健全学校的图书阅读设施,使学生能够充分利用学校的阅读环境和阅读资源,方便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其次教师可以在班级内部成立阅读交流角,每周对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汇总,并且在班会上进行学生间的阅读感受交流。最后充分利用课上时间进行课外阅读的普及,使学生时刻受到课外阅读的影响。如在《咏柳》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收集贺知章的其他诗歌作品进行朗读,既加深学生对作者的理解,又增加课外阅读量。

2.选择一定的书目,让学生课外阅读。

大部分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不大的主要原因是对选择哪种类型的课外读物没有正确的认识,因此,教师可以对农村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书籍的选择引导。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学生的性格特点,推荐书籍,提供买书参考,如《安徒生童话》、《笨狼的故事》等。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课内教学内容进行课外阅读推荐,如学习《牛郎织女》时,可以推荐《中国童话》[3]。

3.开展丰富的读书活动,促进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开展丰富的读书活动,能够提高农村小学生的读书热情,提高农村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只有小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当中,才能够感受到阅读的魅力与重要性,增强课外阅读效果。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形式多样,可以定期举行读书交流活动,让学生对自己近期阅读的书籍进行讲解,并进行图书交换。还可以举办读书演讲比赛,让学生抒发读后感,形成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

加大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量,提升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水平仍是一项比较艰巨的任务,只有结合农村学生的特点,不断完善农村阅读设施,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同时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其进行引导,才能有效促进农村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参考文献:

[1]刘书平.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分析及施教方略浅探[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1,12(09):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