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多元智能理论的教育意义十篇多元智能理论的教育意义十篇

多元智能理论的教育意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54:39

多元智能理论的教育意义篇1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小学教育的逐渐关注,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小学生素质培养的要求,多元智能理论的引入,为小学教育的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文首先阐述了多元智能理论的背景和内涵,之后从多角度分析了多元智能理论对小学教育的影响,证明了多元智能理论的重要性,进而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于小学教育的策略及方法,本文的研究使多元智能理论在小学教育中应用的逐步深入,为小学素质教育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关键词】

多元智能理论;小学教育;素质培养

1.多元智能理论的背景及内涵

多元智能理论由国外心理发展学家HowardGardner(霍华德加德纳)在1983年提出,他指出人类一直强调注重的读写能力,并不是人类智能的全部,不同的人会展现出不同的智能组合。学校对学生的智能评价方式并不合理,对学生的个人发展并未起到最大化的教育作用。多元智能理论一经提出就得到了教育学家的广泛关注,这是对传统的“一元智能”观的强力挑战,对教学改革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现如今,素质教育深入人心,教育改革中,当教师对学生评价感到困惑之时,多元智理论就会带来很多启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的智能主要存在于多个方面:逻辑智能,语言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然观察智能等等,传统的单一的智能理论并不准确,也不利于对教师对学生准确的教学评价。由于每个学生的性格,生长环境,兴趣都不相同,所以个体的发展也不应采取同一种方式。社会需要多种人才,只要正确把握自己的长处并加以培养、锻炼,每个人都会是社会的栋梁之才,都会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所以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对学生进行多元化的智能教育,使学生在长处、优势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2.多元智能理论对小学教育的影响

多元智能理论可应用在学生培养的各个阶段、小学教育是人才培养中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所以在小学教育培养上就要重视。多元化的智能开发智能理论,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基准,为学生设定适合其发展的培养计划。多元智能理论应该得到学校及相关任课教师的重视与关注,应置于与语文数学等基础学科同样重要的学科地位上。随着时代的发展,就业形势的逐渐严峻,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证明了多元化的智能开发培养对人才发展更有帮助作用,甚至应当把语数的教学作为基础,而把其他具有职业前景的学科作为“主科”对待。实践表明:学生的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不是某一门特定智力教育的结果,而是各门相关学科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在学生的培养上,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培养,教学内容应该横向流动、发展,各门学科的教学目标相互渗透,方法手段相互借鉴,为学生的多元智能发展提供多种方法和思路。多元智能理论的加入,会使学生更加全面的发展。目前,在我国,小学学科组织的现状,基本上呈现出单科学科组、年级学科组、语数科任学科组三种形式,形式较为单一,教育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不利于小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掌握。如果加入多元智能理论来丰富这三种教研组织,即符合多元理论发展需求,又为课教学增添了活力。

3.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于小学教育的策略及方法

多元智能理论以独特的智能诠释和极大的整合性为完善教育课程提供了新的理论、新的观点和新的思路。该理论倡导多元、开放、尊重文化和个体差异、重视实践效果的智能观和教育理念。

3.1多元智能理论需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多元智能教育重视个性化培养,对不同学生制定不同的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多元智能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进而深入分析了开展多元智能课题研究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和深刻意义,老师们应以多元智能理论为依据,以课题研究为平台,相信学生人人有才,助推人人成才,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之下,使学生从小就能够把我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在学习中做到取长补短,引导学生从小做好规划,学会从各种回馈中了解自己的优势、劣势,学会独立的思考,进而在今后的个人发展中能够有自我选择的空间。

3.2多元智能理论要求立体化的课堂教育在小学教育中,应摒弃传统的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对教学内容,课程设置上进行改革。加大愉快教育,环境教育,养成教育的培养,用多元智能教育的理念去引导学生,培养学生,既不能以国学、环境等某一方面为特色而忽视其他方面的综合素质教育;也不以单纯以体育、艺术为特色培养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学生。更不能以“诵读经典”等学科为特色培养满腹经纶而“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六亲不认”的心智不健全学生。

3.3多元智能理论注重设置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从主观上来讲,师生关系应均衡发展,没有所谓的学生聪明与否,只有智能强与弱,从而建立和谐校园;摒弃“差生”观:每个学生都是多元潜能生;“天生我才必有用”。从客观上来说,使素质教育项目化、优质化、常态化;以大项目带动小项目,小项目引发学生多元兴趣,多元兴趣促进多元智能成长,使学生心智教育达到基因裂变的效应。

4.总结

多元智能教育对我国的小学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强调通过个性化的培养手段,因材施教,为不同学生制定适合其智能全面发展的培养方法。本文从多元智能理论的特点入手,分析了多元智能理论对小学教育的影响,从而引出了多元智能理论需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培养,要求立体化的课堂教育和为学生设置多元化的教学评价这三种教学策略。多元智能理论多我国教育改革有着重要影响,改变了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使教师重视每一个学生特有的认知发展和智能形成过程,进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随着多元智能理论与小学教育结合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教育改革将展现出新气气象,学校也将为社会的需要做出更有意义的智能培养。

参考文献:

[1]赵利霞.人教新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内容分析研究——基于多元智能理论[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2,(7).

[2]朱云水.多元智能理论与中职英语课堂教学[J].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2010,(8).

多元智能理论的教育意义篇2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内涵与特征

多元智能理论最初是由美国的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他进行了不同对象的人脑与智能研究,进而对传统的职能理论进行了修改,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在新的职能理论中,修正了智能的定义,智能即指在单元或多元环境中解决问题并创造一定价值的能力,它还包括一整套使人们能够在生活中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及人们在发现问题或寻求解决办法时不断积累新知识的能力。

新的多元智能理论中包括语言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及自然智能等多种智能。新的智能理论改变了传统的单一智能理论,将人作为一个复杂得多智能个体。多元智能的开发需要不同的潜力开发方式,在教学中的应用亦是如此。如果将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于教学中,将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潜力、兴趣等进行职业教育,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多元智能理论中的职能都具有普遍性、发展性、差异性、组合型。

二、多元智能理论在中职教学中的应用

1.多元智能理论对于教学的指导意义

基于中职教育的特点,中职教育为多元智能理论提供了应用平台;而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与中职教育中能对中职教育的发展产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中,人们普遍认为考试中成绩差的学生就是差生。中职教育就是针对差生的文化水平及专业技能的专门教育。职业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不同于普通教育与成人教育,职业教育注重实践技能与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根据霍德华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秀学生的语言职能与逻辑智能较高。根据中国的教育侧重点,语言与逻辑智能突出的学生适应从小学到大学的应试教育,所以他们的教育一般都是紧跟国家教育模式的理想途径。对于不能正常进人大学而进人职业学校学生,他们不是智能不高,而是他们的职能侧重于空间、音乐、人际等方面,也就是说他们的空间智能、人际智能较为突出。这种学生进人职业学校,会直接有利于中职教育的发展。他们在中职教育中能够成为现代化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多元智能化理论对人的多项智能机智能的开发都做了探讨。这对于专门进行智能开发的职业教育来说起到大纲的作用,可以说多元智能理论对于中职教育教学方式、教育评价体系、教育学生管理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2.多元智能理论的实际应用

多元智能理论在计算机教育、语言教育等各学科都有应用,本文就多元智能理论在物流管理教学中的应用为例进行其应用说明。

逻辑-数学智能在物流管理教学中的应用方面,逻辑-数学智能即指数字与推理能力。不论是计算机专用或物专业都需要逻辑-数字智能。由于种种原因,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一般数学成绩都不是很理想,所以在数字-逻辑智能方面会有一定的难度,但是还是有一些学生在这方面很有天赋的。要开发学生在这方面的智能,需要先要设计好课程,进行智能的细化引导。然后再以兴趣小组的方式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兴趣学习。

语言智能在物流教学中的应用方面,语言智能是指阅读、写作及语言沟通能力,具体包括听、说、读、写四种基本技能。一位在日常生活中寡言的人,可能在网络虚拟世界中具有高语言智能,他只是习惯借助网络发表见解。同时善于运用符号、图像、声音等的学生同样可能具有高语言智能。

人际关系智能也在物流管理教学中应用。根据物流管理的教学,人际智能也是需要开发的。人际关系智能是能够与他人有效沟通,关注他人情绪、动机和技能等方面并且能够与其进行有效交往的能力。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共同完成某项学习任务来开发、锻炼发展人际关系智能。例如物流管理教学中,老师可以将学生划分成合作小组进行物流方案探讨,进而在合作中开发学生的交际智能。

空间智能的教学开发中,首先明确空间智能即指能以三维空间思考而且准确地感觉视觉空间并把内在的空间世界表现出来的能力。该能力在社会的发展中作用不断凸显。当前的运输方案制定中都加人了多媒体技术,物流管理中也离不开空间智能,这就需要具有出众的空间想象能力。在该方面的人才培养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并利用具体的素材来开拓学生的视野,老师也可以激励学生自行利用空间想象智能进行设计。

中职教育中也有音乐智能相关的开发应用。音乐智能是指能觉察、辨别、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在物流管理教学中这项智能显得不太重要,但是其中的原理却是可以在其他领域应用的。比如一种设计感觉能力,在音乐智能开发中更多注重的是一种发散思维的创新能力。

三、结语:

多元智能理论的教育意义篇3

关键词: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教育观念

长期以来,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就什么是智力、智力的构成、发展等问题一直持有不同的看法。传统的智力理论认为智力是解决问题、寻求特定问题的答案以及迅速有效地学习的能力或者是人类所有个体拥有的程度不同的综合能力,特别是指在学校里表现出色所必须的能力。近些年来,不少心理学家对上述传统智力理论提出了批评和挑战,其中,影响最深远的当属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Gardner)所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multipleintelligencestheory)。加德纳将智力定义为:“智力是在特定文化背景或社会中解决问题或制作产品的非常重要的能力。”这一定义包含三方面的含义:第一,智力离不开实际生活情景。第二,智力应能解决实际问题。第三,智力与创新分不开,对所在文化提供重要的创造与创新是智力的最高境界。

根据加德纳的智能理论,人类至少拥有九种智能:即语言智能(verbal/linguistic),数理、逻辑智能(mathematical/logical),视觉、空间智能(visual/spatial),身体、运动智能(body/kinesthetic),音乐、节奏智能(musical/rhythmic),人际交往智能(interpersonal),以及自我认识的智能(intrapersonal),自然观察者(naturalist)智能和存在(existential)智能。这九种基本智能彼此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各种智能由不同的核心能力所组成,并以不同的形式得以表现和发挥。每个正常的人都或多或少地拥有这九种智能,只是每种智能发挥的程度不同或者各种智能之间的组合不同,使得每个人的学习兴趣,思考问题的方式,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尽相同。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简要评价

目前,有关多元智能理论的理论研究不断涌现。这项理论的提出顺应了时代要求,扩展了智能的概念,为我们提供了多维的看待智力问题的方法。它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更为人道的评估体系,为学校教育提供了更为有效的教学策略,有利于营造一种激活个人潜能的文化环境,如创造一个视觉化的学习环境、适当改变座位安排,以激活学生空间智能等。多元智能理论是一个开放性、兼容性很强的体系,提出的九种智能只是已经确证的,但并没有穷尽人类所有的智能,其理论研究的动态性和发展性使得它具有更大的生命力。

当然,多元智能理论也遭到了批评,有其不足之处。一些心理学家认为多元智能理论缺乏有力的科学依据、充分的实证研究;有些学者认为加德纳混淆了才能(talent)、能力(ability)和智能(intelligence)等概念,对其未来的发展提出质疑,包括多元智能理论当前及未来的理论价值、研究方向等;应用多元智能理论于实践易产生忽视基础知识教学、智力开发表面化、评价难以操作等问题。

二.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观念的影响

尽管多元智能理论还只是一个理论框架或构想,但这一理论的问世,的确引起了全世界心理学界和教育界的极大关注。对我国和世界许多国家的学校教育产生了广泛影响,转变了人们对教育功能和发展目标的看法,更新了人们的教育观念,为制定课程改革、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规划奠定了理论基础。

1.树立自信乐观的学生观。

传统智力观认为人的智力有高低之别,从而把人分成三六九等。而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智能结构,教育应从每个学生不同的智能结构出发,选择相适应的教育内容、方式和方法。学校里不存在所谓的“差生”,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优势智能领域,全体学生都是各具智能特点的人才。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彻底抛弃单纯注重语言智能和数学逻辑智能的价值取向,一视同仁地对待不同智能类型的学生,相信、尊重每一位学生,善于、乐于挖掘每一位学生的智力强项。多元智能理论不只是判断学生的短处和弱势智能领域,更重要的是确认学生的长处和优势智能领域,促进其优势智能领域最大限度的发展,并把优势智能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弱势智能领域,使其弱势智能领域得到尽可能的弥补,以便形成强弱互补,协调发展。

2.树立多样化的教学观。

我们的学校教育,往往忽视甚至视而不见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中往往采取“教师教,学生学”的一统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观的指导下,本来充满生机活力的教学活动变得枯燥乏味,学生厌学、逃学也就不难解释了。然而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虽然每个个体都同时拥有多种智能,但是这些智能在个体身上却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组合在一起,因而个体之间也就相应地存在着差异。有的学生学习困难是由于没有有效运用学习策略所致;还有一部分学习困难学生,他们拥有学习策略的知识,只是没有被激活而在学习中实际使用而已。既然个体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则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智能类型、不同的需要、学习风格或兴趣等,创设形式多样的、能够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充分发展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促进学生各项智能的全面发展。

3.树立灵活多样的评价观。

我们以往的学校教育,单纯依靠标准化的纸笔测验测量来考察教学效果,评价只注重学业智力,特别是语文智力和数理逻辑智力两种,对其他智力诸如社交智力、实际生活智力、自我认识智力等等均有所忽略。这种评价实际上是过分强调了语言智能和逻辑、数学智能,否定了其它同样为社会所需要的智能,使学生身上的许多重要潜能得不到确认和开发。其结果是,所培养的学生的智能是残缺不全的。多元智能理论对传统的标准化智能测验和学生成绩考核提出了严厉的批评。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智能的测验必须通过多元渠道,采取多元形式,在不同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境下进行;教师应从多方面观察、记录、分析和了解每个学生的优点和弱点,对学习者采用多元化的过程性、形成性评价。

多元智能理论给教育多元化提供了新的启示。它以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创新的科学论断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多元智能理论已经大大改变了人们对传统教育的观点和做法,为当今世界教育教学改革和我国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新的视角。它也促使教师认识并尝试扩展其他的教学策略或技巧,提供并建构多样化的学习环境,适应不同智能的学生学习,以引导其天赋的潜能获得最佳发展的机会,有利学生日后的继续学习。

参考文献:

[1]田友谊.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对教育的意义.高等函授学报.2005,18(1):47-51.

[2]孙小利,孙枫梅.多元智能理论综述.科教文汇.2009,7-8.

[3]赵兵.多元智能理论对课堂教学改革的启示—基于“因材施教”的一些思考.中国电力教育.2008,9(121):69-70.

[4]张祖民.多元智能理论差异教学观及其实施策略.石油教育.2007,(3):53-56.

[5]赵淑玲.多元智力理论对课堂教学的启示.中国科技信息.2005,(22):66-68.

多元智能理论的教育意义篇4

相对于传统的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是更高层面上的人类智能理论,主要包括:言语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韵律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际交往智能、自我反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存在智能等多方面的智能内容。打破了传统意义上智力的单一性,颠覆了以语言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的狭隘观点。因为多元化智能理论旨在充分尊重个体的独立性,并且实现个体发展和整体发展的有机统一,最终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

2多元智能理论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2.1设置计算机教学情境

众所周知,兴趣是一个人学习的最好动力,只有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才可以刺激其不断学习、探索。随着现代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学校的计算机教育逐渐向着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方向不断发展,拥有基础的计算机应用知识和技能已经成为衡量每位学生计算机水平的重要标志。考虑到计算机教育是一门更多的包含实践性内容的科目,因此学好的关键点就是能否对计算机的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起爱好。因为很多学生接触计算机的初衷大都是因为用计算机玩游戏或者上网,加之很多学生只是在初期接触过计算机而并没有激发出其继续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这就使得计算机的多元化智能理论实践应用缺乏学习动力和兴趣。综合来看,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因素有很多,不仅包括学生的智力水平。其中,学生的心理结构是影响学生学习动力的因素。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还需要切实重视好认知因素的重要作用,逐步引导学生对于认知的需求认识,让学生迸发出对于计算机教育的热情。这就要求教师应该要重视好学生认知因素的重要性,用外部的手段和方法来减轻学生自身的内因对于学习效果的影响。并且要切实根据学生对于计算机学科的学习特点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2.2设计、开发计算机教学案例

计算机案例教学主要是针对学生掌握计算机有关基础知识和分析技术上进行的课堂内容设计。这需要教师在计算机教学整体目标的规划下,将多元智能化理论引入到实际的计算机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当中,尝试利用典型案例争取将学生引入到需要的事件和场景当中。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或者集体讨论形成进一步探究、分析和解决计算机的能力,形成正确的管理理念、工作作风、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的教学方式。计算机多元智能化理论案例教学法是综合了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方法,会随着实际教学实例的开展而不断的发生变化。与此同时,教师还要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依据不同的情况进行计算机教学设计分析,进而研究出适合不同学生特色的案例。在具体的计算机课程进行过程中,要分阶段的制定每个任务,同时要融入学生的行为品行以及审美使之完成教学目标。但同时要保证教学案例的实施充分的尊重学生的个性、能力以及特长,还要让学生在计算机学习的过程中要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最终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教学过程。在整个过程中,制定任务的时候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活动兴趣,这样才可以帮助学生充分调动起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一步步实现计算机学习的任务。

3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应用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3.1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将多元智能理论应用带到现代的计算机教学当中,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动手操作的能力以及开发创新的能力,在其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整个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的素质教育的推广,引导学生不仅仅要停留在完成计算机的学习上,还要提升自身自主学习能力。

3.2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多元智能理论在计算机教学当中的应用要求教师一定要转变角色,变教学的主导者向着引导者角色过渡。使得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探究知识,然后让学生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培养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结语

多元智能理论的教育意义篇5

一、建立新的教师价值观,不断提高任课教师的素质

1、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要做到“四真”

教师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做到“真知、真懂、真信、真讲”。“真知”,即熟悉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和方法论;“真懂”,即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现实意义;“真信”,即相信马克思主义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科学,相信社会主义的光明前景;“真讲”,即大胆直言,开诚布公地讲马克思主义原理。广大青少年学生缺乏敏锐的政治鉴别力、判断力,对含有淫秽、色情、暴力、凶杀等内容的抵抗力相对薄弱,造成有些学生的价值观念产生激烈动荡,甚至思想价值观念的迷失与蜕变。因此思想政治课任教师应不断强化马克思主义一元化的指导地位,强化政治宣传,传播政治信息,使青年人的思想与党和国家制定的社会发展的政治方向、政治原则相一致,从而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正确方向。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绝不是简单的理论灌输,更重要的是教师以内心的信念感染和带头践行,引导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坚定社会主义的信念,勇于承担历史所赋予的责任,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坚定实践者。

2、动之以情、打动学生

在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面对面交流,教师面部表情和身体表情等非语言的展示都反映出教师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对处于这一环境中的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新媒体环境中[4],计算机在某些方面代替了教师,QQ、微信等通信手段和方式越来越多的代替了面对面的交流,学生接受教育的方式从生动的、富有情感的真实情境过渡到无人性化的机器面前。面对“人化”到“物化”的转变和发展,人的态度、情绪、感情的表达受到限制。因此如果教师上课时如果仅仅面对课件照本宣科,面无表情,语言干巴,那么这样的的课老师上得辛苦,学生听得没趣。所以,教师要热爱学生、言之有情,愿做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引路人,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亲近感和信任感,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宣传的思想政治道理就易被学生接受。

二、运用现代教学理念,实施开放教学

新课程改革强调顺应时代要求,倡导素质教育。其实质是提倡开放的教育方式即开放教学[5]。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只管教,学生负责学,教师与学生分别坚守自己的角色,可谓“互不侵犯”。而开放教学的任务是,使学生发展能力、获得知识、完善人格。

按照开放教学的理论,初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中实施开放教学的五大原则:第一、开放性原则,即对教学系统的各要素进行改造重组;第二、自主性原则,即学生作为独立完整的人参与教学;第三、交互性原则,即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第四、成功性原则,即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享受成功的体验;第五、有效性原则,即达成过程与效率的统一。

开放性原则是开放教学的基础;自主性原则是开放教学的核心;交互性原则是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成功性原则是学生自主发展以及师生交互的重要保证;有效性原则是检验开放教学的一把标尺。五大原则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三、多元智能理论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优势

美国心理学家华德.加德纳[6]将人类的智能分为七种:即语言智能、音乐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然观察智、自我认识智能能。多元智能理论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具有以下优势:

1、有助于实现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多维度培养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着重注重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在能力方面新课标突出强调培养学生多元化的能力,要求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面对实际问题;提高主动参与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能力等”多元智能理论的核心理念就是“多元”,加德纳指出学校课程应以促进学生多元智能发展为目标,要求教学围绕八种智能展开,通过不同智能活动的作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效果。这样的课程内容设计使得不同学习风格及智能特长的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可见多元智能理论有助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培养目标的实现。

2、有助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用多元智能教”、“为多元智能而教”;。前者是在教育方法上的新探索。后者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是我们对教育目的的再思考。“用多元智能教”,发挥各项智能在教学中的作用,实现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创新的教学方法。把多元智能理论引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有助于教学方法的多元化。

3、有助于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

多元智能理论的教育意义篇6

关键词:幼儿教育;多元智能;意义;策略

随着幼儿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一场新的教育变革也正在积极地进行着,多元智能理论为如何更好地实施幼儿教育提供了新的契机。

一、幼儿多元智能培养的意义

幼儿时期是人的智力发展的黄金阶段。加德纳说过:“儿童在某些智能领域的创造能力的发展早于理解能力的发展。”可见,在幼儿时期对其智能的发掘是十分必要的,这是促使幼儿智能发展的一个最为关键的时期。在这个阶段,对幼儿进行多元智能的培养是对幼儿发展的一个质的提升,所以,作为幼儿教育者我们要多设计一些多元智能的教育游戏,为幼儿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让幼儿在自己喜欢的方式下进行学习,这样更能激发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培养幼儿的观察力,促使幼儿多元智能的发展,而这对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在幼儿教育中培养多元智能的实施策略

1.丰富幼儿园环境

幼儿园环境对幼儿的感知有着最直接的影响,对幼儿多元智能的培养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正如加德纳认为:“智能基本上是一种生命的心理潜能”,而这种潜能能否被激活有赖于特定文化下的环境和教育。幼儿时期又最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他们喜欢去发现感兴趣的事物,因此,我们要给幼儿一个丰富多彩的幼儿园教育环境,给幼儿提供教育的环境,让幼儿有机会去发现、去感受、去体验,让幼儿的感官得以充分调动,这样十分有利于幼儿多种智能的发展。如在“图书角”中激发幼儿的语言、视觉空间等智能的发展。

2.丰富幼儿教育材料

智能的发展总是在组合形式下进行的,每个幼儿智能的发展都有着自己“特有的路线”,而教育材料是幼儿进行学习的媒介,幼儿通过自己独有的智能优势进行探索,从而获得知识和技能。可见,幼儿教育材料能够引发幼儿大量的科学探索活动。如在“汽车城游戏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玩具汽车和模拟跑道。

3.家园构建良好互动,促进幼儿多元智能发展

正所谓“知子莫若父,知女莫如母”,孩子自幼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父母对孩子的潜能、个性都能在生活中有所知,有所感。可见,父母是幼儿多元智能最先的发现者。基于这点,教师要积极地与家长进行联系,加强家园的交流,为幼儿多元智能的培养提供更多的途径。

总之,关注幼儿多元智能的培养势在必行,在幼儿教育中我们要坚持通过多元智能来教,坚持为多元智能而教,开放幼儿的智力潜能,促使幼儿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佳英.多元智能理论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J].理论学习,2009(01).

多元智能理论的教育意义篇7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启示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3-0019-02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论对美国的教育改革实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并已成为许多西方国家当代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目前,在我国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多元智能理论为开发中职学生的多种智能、促进中职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为现代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促进我国中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涵义

霍华德?加德纳教授经过对人类认知能力的多年潜心研究,于1983年出版了《智力的结构:多元智能理论》一书。他在该书中提出了一个有关智力的新定义,即“智力是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这些能力对于特定的文化和社会环境是很有价值的”。根据上述定义,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他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每个人至少有语言、数理逻辑、音乐、身体运动、空间、人际关系、自我认识、自然观察等八种相对独立的智能;各种智能既相互独立又共同发挥着作用,解决问题需要运用到多种智能;智能是可以学习、教导和提升的。近几年来,多元智能理论不断得到完善与发展。2010年5月,多元智能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多元智能理论在教育领域的最佳实践路径就是开展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这对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实现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具有较强的指导性。

二、多元智能理论对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启示

职业教育的首要职责是“唤醒”,即唤醒学生的自我,唤醒学生的成长意识,使学生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

1.正确审视学生,树立科学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理念

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中职教育应正确认识学生的差异,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1)差异而非差距的观念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明的个体,具有不同的特质,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我们往往会更多关注学生在语言和数学方面的才能,而忽视了学生在音乐和人际交往等其他方面所具有的优势。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不应该是“差距”的代名词,而应是学生个性多样化的自然表现。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必须改变观念,尊重这种多样性,正确认识和对待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

(2)多元而非单一的观念

因为每一个学生具有不同的个性和智能差异,所以在中职教育中要树立多元化的观点,既要重视学生在接受理论知识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差异,又要及时发现和肯定学生在其他方面显现出的特长和才华。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很多学生是多才多艺的,由于受环境和观念的影响,我们对此往往关注得不够。因此,在中职教育中教师要从多个角度关注学生,树立多元化的观念,挖掘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树立积极乐观的学生观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学生的个体智能虽然存在差异,但每个人都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智能进行学习。因此,教师首先应善待每个学生,相信并尊重学生;其次要积极、乐观地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了解自己的长处,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使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并学会以自己的方式和习惯进行自主学习;应“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让他们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并认识到成功并不是少数“优等生”的专利,每个人都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智能走向成功。

2.改革课程设置,构建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中等职业教育是基础教育的进一步延续和发展,具有鲜明的应用性、技能性和实践性(职业性)等特征。中职教育课程的设置应紧紧围绕培养对象的职业能力这一主题,结合社会生产岗位对人才的特殊要求,突出一专多能的特征。因此,在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必须重新思考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坚持多元化、综合化和学生主体化的原则,充分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重点”的中等职业教育基本理念。因此,应以中等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核心,正确处理社会、学科、学生三者的关系,构建科学合理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1)基础课程的设置

作为“三年制”中等职业学校,第一学年的课程是以文化基础课为主的理论必修课,辅之以本职业岗位的实习必修课,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文化基础课程的设置旨在培养学生在不同职业之间广泛迁移的能力,因而课程的设置应注重与所学专业相结合。实习课应符合职业岗位对基本素质和技能的要求。第一年中,教师应了解、关注那些知识基础较好、想进一步提高学历层次的学生,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学好文化基础课,为将来升入普通高校或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继续学习打好基础。

第二年应开设专业核心课程。应针对具体岗位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选修课应包括限选课(以专业技能为主)和任选课(以个人兴趣为主)两类,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教学应采用项目教学法,以符合岗位群对职业能力的需要。

(2)专业拓展创新课程的设置

应根据社会、经济的变化以及发展进程,不断拓展、充实新的课程知识和学习内容,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这就要求课程设置要以学生为中心,紧跟时代的步伐,创设与实际生活相关的工作场景,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互动式学习,以提高学习的效果。同时,应加强社会实践环节,使学生能够多角度、多方面接触社会,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课时的弹性化安排

文化理论基础课应坚持“必需、够用”和“适度、适应”的原则,配以相应课时;而对于专业基础课程而言,应按照职业方向,遵循“夯实、加宽”的原则,配以相应课时;专业技能课程应按岗位能力要求,遵循“实用、娴熟”的原则,配以相应课时。总体上,理论课应占50%左右,而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应占50%左右。由于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学习需要不同,在具体教学中可实施弹性化安排。

3.改进教学组织形式,构建“自主、合作、互动、开放”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中职课程教学未能体现多元智能理论的思想,教学效率低下。因此,应改变教学的组织形式,构建“自主、合作、互动、开放”的教学模式。这就要求我们应“改变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合作探究的精神,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同时,应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成功观。

(1)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和个性化

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而且能够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多元智能理论要求教师要关心每个受教育的个体,而中职教育的责任就是开发学生的智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可采取以下三种教学方式:1)采取互动教学的方式,突出课程的自主性和平等性。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开发者,应共同成为知识意义建构的经验主体;课堂应成为师生开展主题讨论的平台,教师是主持人,讨论应成为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2)采取体验教学的方式,突出课程的实践性。教师可采用角色模拟、目标驱动、问题启发等方式进行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性。3)采取项目实训的方式,突出课程的实用性。通过实物拆装实验、小组讨论总结发言、撰写调查报告等方式,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2)学习行为的互动化、合作化

要求学生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学生参与的最佳方式是师生的互动与交往,这是人类基本的存在方式和最基本的精神需要之一。教育、教学是人类交往的一种特殊形式,教师与学生在尊重彼此差异的前提下展开互动,以实现平等交往和民主交往。互动与交往是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参与技能的基本途径。

(3)教学过程开放、民主、有序

开放性是指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时间以及教学空间的开放性。教师在进行分组教学时,可随时加入任一小组,根据需要随时随地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不再拘泥于固定位置。民主性是指要为学生创造自由宽松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教师也要以平等的态度参与学生的讨论,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见解和看法。有序性是指教师要能够掌控课堂教学的节奏,确保课堂教学的有秩进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合理控制时间,问题的提出、探究、讨论、解决等都应保持一定的节奏性,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对知识的学习。

4.全面评价学生,建立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多元化评价体系

课程、教学、评价是教育教学成功的三大要素,其中评价是影响学生潜能开发和智能发展的最关键因素。传统的评价方式比较单一,主要以考试为主。考试是对学生共性的考察,很难反映学生的个体差异。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个体存在不同的智能优势,要正确认识这种存在,全面提升中职教育的质量。应建立科学的、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使评价由重视知识评价和结果评价逐渐向重视素质评价和过程评价转变,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在评价过程中,要坚持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应根据评价对象、目标和内容的不同,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如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和差异性评价等。

参与文献:

[1]刘素婷.论多元智能理论对职业教育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06(2):6-8.

[2]和文山.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教学管理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10(9):123-124.

[3]张金秀.多元智能理论与全球教育转型[J].比较教育研究,2011(3):88-90.

[4]洪莹.从多元智能理论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关系[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1(1):4-6.

多元智能理论的教育意义篇8

加德纳博士对神童、脑损坏的病人、心智不全却有特殊技能者、正常的儿童、正常的成年人以及不同领域中的专家和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体都做了仔细的研究。通过对这些人群研究结果的整理和分析,他认为以前人们对智力的定义过于狭窄,人们往往认为在科学研究领域有所成就的人才是智力发达的人,而对那些心智不全却有特殊技能的人,人们基本上都会忽略这些特殊技能,片面地人文这样的人智力低下。加德纳认为社会大众的这种判断方法是有失偏颇的,人们过去对智力所下的定义过于狭窄,过于片面,不能够反映一个人的真实能力,一个人的智力不应该是仅仅看在某一固定方面的成就,而是要综合考虑。他提出,人类的智能至少可以分成七个范畴(后来增加至八个):1.语言智能。这种智能在作家、演说家、记者、主持人播音员、律师等职业上有更加突出的表现。2.逻辑数学智能。从事与数字有关工作的人特别需要这种有效运用数字和推理的智能。他们寻找事物的规律及逻辑顺序,对科学的新发展有兴趣。3.空间智能。空间智能强调人对形状、形式、空间及它们之间关系的敏感性很高。这种智能为画家、建筑学家的特长。4.音乐智能。这种智能在作曲家、歌唱家、等人员那里都有出色的表现。5.人际智能。领导者更需要这种智能。6.内省智能。具有这种智能的人能正确把握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这种智能政治家、哲学家、、教师等人那里都有出色的表现。7.自然探索技能。自然智能强的人,在打猎、耕作、生物科学上的表现较为突出。8.其它类型智能。包括记忆力、形象力、抽象力、信仰力、创造力等等。

过去的人们所提倡的多元智能发展主要集中在幼儿园阶段,有不少从事学前教育的专家们认为,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发展应该从人的儿童期开始培养,在此基础上并慢慢推广至更高、更深远的层面。然而,从现实出发,多元智能理论的框架单能在学前时期推广是毫无意义的,在中学、大学、甚至研究学院或在继续教育的培训中也是非常合适的。近年不少国际mBa的课程都加入了创意思维的课程,以加强学生在新时代的适应力和创意方面的开发,这正正就是加德纳所提出的多元智能的其中一个范畴。

多元智能理论强调学生智力发展的多元性、强调学生个体之间所存在的差异性、强调教师教书育人和学生接受知识的创造性、强调新课程和教学评价标准的开发性。

多元智能理论对现阶段中国教育的发展和改革也具备了一定的现实意义。

(1)多元智能理论有助于人们形成正确的智力观。

多元智力理论强调智力的多元性,智力并不是单纯只有一种,在前文中提到的八种智力都应该被关注。真正的素质教育必须充分认识到智力的全面性和多样性,并使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而不是单纯用某一种能力作为衡量标准。

(2)多元智能理论有助于教师转变错误的教学观。从古至今我国的传统方法就全面依靠教师。一节课基本上以“教师滔滔不绝,学生沉默是金”为主要形式,再加上枯燥乏味的“题海战术”,而忽视了各个学科之间和学生各种能力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多元智能理论与此存在着本质的差别,这一理论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以上提及的八种智力,而且每种智力之间都没有形成一对一的联系,在这八种智力中,任何一种智力的缺失或不发达都不能影响其他智力的存在或是发展。因此,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就不是固定不变的,这就需要教师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一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让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而灵活多样,真正地做到因材施教。

(3)多元智能理论有助于形成正确的评价观。

在以往的教育教学中,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及家长,都认为在课堂上的反应的能力和考试成绩的高低才是衡量学生智力能力高低的唯一标准,这是一大误区。传统的智力测验都是以考试的形式进行,过分强调语言智能和逻辑数学智能,只采用纸笔、或口头测试的方式,这种测试方法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应试教育,在这种教育制度下成长起来的学生也只会啃书本、动手能力、创新能力都很差。大家都知道这种类型的教学对中国教育的发展是不利的,因此,中国的传统评价方式是片面的、有局限的。多元智能理论的进步思想就在于它认为人的智力不是单纯的,而是有很多种能力构成,因此,学校的评价指标、评价方式也应多元化,用不同的方法评价不同的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要因材施教,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也应如此。

(4)多元智能理论有助于转变学生观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能力,这就导致了每个学生都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所以,固定模式的教学并不适用于所有学生。多元智能理论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积极乐观的学生观,俗话说人无完人,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都与缺点,反过来看也一样,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教师应从多角度去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根据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况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其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

多元智能理论的教育意义篇9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研究生院教授、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Gardner)于1983年提出的,并在以后的时间多次加以发展。该理论认为,智能是解决某一问题或制造某种产品的能力,而这一问题或这种产品在某一特定文化或特定环境中是被认为有价值的。就其基本性质而言,智能是多元的――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每个人的身上都至少存在着七种智能,分别是: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和自我认识智能。就其基本结构而言也是多元的――各种能力不是以整合的形式存在,而是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存在,他们在每个人的身上以不同方式和不同的程度进行组合,从而使每个人的智能各具特色。也就是说人与人智能的不同并不是智力高低水平有所不同,而是智能的组成结构有所不同。

就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而言,它是整个音乐课程改革的基础,影响着音乐课程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评价等各个方面,在整个音乐课程改革之中处于指导思想的核心地位,对于音乐课程基本理念的理解,直接影响着音乐课程的实施效果。如果对理念的理解只停留于表面而不进行深入思考,必然会危害到整个音乐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和改革目标的实现。而在诸多的教育理论之中,像多元智能理论这样把音乐智能作为人的七种智能中的一种来深入研究的理论并不多见。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加德纳等人的实验研究中,关于音乐智能的研究始终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而且除了其中专门的关于音乐智能的内容之外,其他有着普遍意义的心理学观点也对我们的音乐课程改革有着启迪作用,因此,用这一理论对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进行深入分析思考是必要的,这样可以使我们对于音乐课程理念有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从而有效地指导我们的音乐课程改革。

从多元智能理论的视角对音乐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作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教育界最具影响力的理论之一,其内涵是十分丰富的,要想把这一理论中的每一个观点都拿出来作为我们理解音乐课程理念的切入点是不可能的,在这里只能把这一理论中具有代表性的并且与我们的音乐课程理念联系较为紧密的观点加以归纳并以此为参照,对音乐课程标准的部分基本理念加以分析。

1.多元智能理论关于音乐智能相对独立存在的观点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的思维和认识世界的方式是多元的,如前所述的七种智能对于现代社会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同等重要。“人类在认知过程中运用各种符号或符号系统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人能通过文字、图画、手势、数字、音乐形式及其他许多象征性的符号来表达思想。”在这一理论中,加德纳把音乐看做是和语言符号、数字符号不同但却同样重要的符号系统,是人类的思维和认知方式之一,并认为在解决某一特定领域问题时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音乐思维也是一种像数学逻辑思维一样独立存在的思维方式。而音乐智能的获得,只能通过这一特定领域也就是音乐领域的相关活动。

新的课程标准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重视音乐实践”确定为基本理念,在某种程度上符合加德纳的这种观点。尽管目前对于音乐教育应当以审美为核心的观点存在争论,但我们先绕开这个争论,看一看音乐教育中曾经或仍然存在的问题:我们曾经强调音乐教育有德育功能、智育功能、强身健体的功能,音乐课的存在似乎不是为了开发学生音乐方面的潜能,而是为了其他的目的,从而导致了音乐课的非艺术化倾向,成为智育或者是德育的附庸;教材编排的封闭单一、死板僵化,造成课堂上为了理解有关概念或训练有关技能而采用单纯的数学推理或单纯的动作训练,忽视对音乐的体验和音乐活动的参与。这些现象实际上是对音乐智能的忽视造成的。认为只有语言和数学逻辑智能等属于智能,其他的都不是智能。对此,多元智能理论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音乐智能是人类智能的一种,它不从属于哪一种智能而是相对独立存在的。它以自己的符号系统――音乐符号系统为媒介,以音乐活动为途径才能获得发展。从这一点而言,音乐课程需要以音乐为核心,重视音乐实践,让音乐教育真正成为以音乐为符号媒介和实践材料、培养音乐智能的教育,这样才符合人类的智能发展规律。

但是就审美而言,加德纳并没有将美同音乐直接联系或对等起来,他认为任何一种思维方式的成果都有可能产生艺术美的效应,关键在于使用这种智能的方式是艺术的还是非艺术的。而音乐符号只是和数字或图形一样,是一种符号系统,是否以艺术美的方式来使用它,创造出美的效果来,并不取决与这种符号本身,而是取决与人们使用这种符号的方式。这种思想有助于我们开阔一下思路:对于音乐教育,它的审美功能当然是勿庸置疑的,但是如果将目光局限在审美的框架内,就会存在许多问题。例如,以单纯的审美功能来衡量不同文化中的音乐似乎是不可行的,音乐总是与不同的文化语境相联系的,是否真正地理解其他文化的音乐,应当从不同文化语境和音乐在这种文化中所具备的功能来理解,而在有些文化语境中,音乐的审美功能有时是从属于其他的社会功能,如实用、宗教等功能的,有时其审美功能甚至是极其次要的。单纯从审美功能来理解其他文化的音乐并不十分合适,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与“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之间似乎就存在着矛盾。但是,假如我们将音乐作为人类应当具有的一种思维方式,并联系文章开头加德纳在对智能进行界定时对智能与特定文化环境之间关系的解释来看待的话,就可以把音乐的审美功能与其他各种社会功能融合进我们的音乐教育中,解决上述的矛盾问题。这样有助于我们全面地、完整地把握音乐和音乐教育,这样的理解也可以使我们在如何定位音乐教育的问题上视野更加开阔一些。

2.智能组合方式的不同造成智能存在差异的观点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不同程度拥有以上所说的七种智能,造成个体差异的原因不是因为智商水平的高低,而是这七种智能在每个人身上的组合方式都有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智能强项和智能弱项。这实际上也体现了一种教育上的平等观。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就是通过合适的教育方式使学生的智能强项得以充分发展,智能弱项得以适当的提高。同时,由于每个人的智能强弱项的组合不同,导致了每个人认识事物的方式也不相同,即使同样的课程,也不宜以同样的方式交给全体学生。这实际上又是一种以学生个体为本的个别教育观。按照这种观点,我们在理解“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的理念时,就应当注意一方面在音乐教育中不存在纯粹意义上的“差生”,每个学生都有接受音乐教育的权利,他们各自的音乐潜能都应当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另一方面,又应当注意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适合各个学生认知方式的教育方法。然而,对于中国的音乐教育而言,学生多、班级大的现象使得既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又做到注重个性发展困难重重,如何使这一理念具有实际意义而不至于成为空洞的口号。加德纳的研究和相关的实践值得我们借鉴,我们可以“将值得交给学生的题目设想成有5个门或入口的房间。对于学生来说,哪一个入口最合适,入门之后走哪一条路线最顺利,都因人而异。”这里的5个入口分别是:叙述入门法、逻辑量化入门法、基础入门法、美学入门法和经验入门法。通过这5种方法可以使用不同的观念和立场来看待同一种现象,以一种以上的方式去理解和表现,并且寻求这些表现方式之间的联系。针对我国班级大、学生多的情况,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组参与活动,每一组的同学具有接近的“智能强项”,不同的组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进入音乐学习活动,做到这一点应该是可能的,比如喜欢历史的同学可以从对音乐历史考察的角度来进入自己对音乐的学习,数学好的学生不排除他们通过逻辑推理的方式进入音乐学习(尽管这种方法一度受到批评),只要我们将这些方法仅仅只是作为“入口”来使用,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发展学生的音乐方面的能力就都是可行的,如果这些方法可以实现的话,就可以使学生在音乐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的同时,兼顾到他们各自智能强项的发展,何乐而不为呢?

3.多元智能理论的评价观

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活动,是主体对客体满足其需要的程度所做出的判断。在进行教育评价时,由于个人所依据的价值观念不同,就会对同一教育现象有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看法。多元智能理论从一开始就对传统的评价目的、评价方式提出质疑和批判,对多元智能理论颇有研究的坎贝尔(Campbell)等人认为,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教育评价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评价是多角度的;(2)评价关注学生不同阶段的成长;(3)评价要反映教学信息;(4)正式与非正式评价同等重要;(5)学生是主动的自我评价者。可见,多元智能的评价观不同于传统的评价观那样着眼于把学生分成不同的等级,而是把评价当做促进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多个角度和多种方式的评估关注学生不同阶段的发展状况,及时地调整教学以适应学生不同阶段的发展需求。同时,评价的方法也要尽可能多样化并且与学习情景紧密结合。认为理想的评估方法可以是一种有趣的学习体验,在学生自然地投身于完成那些十分吸引他们的习题、专题、和作品的背景下进行评估,这种评估更有可能发现学生的各种技能,并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安排提出有用的建议。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把“完善评价机制”列入十个基本理念之中,指出基于新课标的评价与以往的《教学大纲》的“成绩考核”有着重大的区别,新的课程评价着眼于评价的教育、激励与改善的功能,不再像以往那样过分强调成绩考核从而给学生“区分等级”而是着眼于改善教学和管理和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也要采取自评、互评和他评相结合的多种形式。对此,多元智能理论中相关的许多研究和实验都能给我们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首先,多元智能的评价观是多元化的或者说是多角度的评价观。智能的不同组合使得每一个人的智能结构各具特点,同样,就是对于同一项智能,其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根本不存在适用于任何人的统一的评价模式或评价标准,而在传统上我们对于学生的评价总是局限于同一个模式或同一标准,这种评价其实具有很大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就音乐学习而言,有的学生可能善于演唱,有的学生可能善于演奏乐器,而有的学生更喜欢欣赏音乐或创作音乐,有的学生可能对音乐的历史知识感兴趣。因此,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评价时,应采取不同的渠道,可以让他们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途径来展示自己的音乐智能,而不必拘泥于同一种表现方式,比如我们可以设立一些诸如“创作奖”、“器乐演奏奖”、“演唱奖”、“音乐理论奖”等等各种各样的奖项,引导学生客观正确地认识到自己的强项与弱项领域,使得每一个学生在音乐学习中都可以树立起自信心。

其次,多元智能的评价观还是情景化的评价观。这种情景化包含着两层含义:一是评价必须在实际或者类似实际的情景中进行,否则,它能否恰当地代表人类的智能表现就值得我们怀疑。二是教学和评价是“一体两面”的,评价要与实际的教育教学情景结合在一起。也可以理解为,评价必须与实际的学习活动连接,这样才能反映学习的真实面貌。对于音乐学习来说,教师不要一定花很多时间在测验上,甚至这种测验可以在平时教学的过程中,不必让学生意识到的音乐学习活动中进行,这样可以使学生不至于由于惧怕考试而影响了其才能的真实表现,这一点在以音乐实践活动为主的音乐教学中是很容易实现的。另外,用录像或录音的方式记录下来的学生每次音乐活动的情况,还有将学生在家庭或社会中参与音乐活动的情况等记录下来,建立学生的音乐学习档案,这些真实的学习过程和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音乐智能的具体情况都可以作为我们评估的依据。

再次,多元智能的评价观鼓励学生参与评价和自我评价。这样,一方面可以发展他们的自我认识智能和人际交往智能;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回顾或反思自己音乐学习过程以及评价他人的音乐学习时,可以对自己的学习发展情况有一个清醒客观的认识,以利于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自觉地调整和提高。

从多元智能理论的视角对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进行分析的意义

多元智能理论的教育意义篇10

关键词:基础教育;改革;教育学理论

近几年来,基础教育改革依然是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领域关注的热点,教育学理论的建设和发展给基础教育改革以新的理论依据,而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也为教育学理论的建设提供来自实践的鲜活素材和研究的新颖视角。关注二者的关系将会为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开辟广阔的领域,也为教育研究打开了新视野。

一、教育学理论研究对基础教育改革的影响

(一)建构主义理论对基础教育改革的冲击

20世纪末,建构主义理论逐渐成为国际科学教育改革中的一种主流理论,也对我国教育理论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尤其是对我国教育改革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建构主义学习观主张学习是学生积极建构的过程,对学生的角色以及教师的作用都有崭新的定位,这对于基础教育改革,尤其是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具有相当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在建构主义看来,教学过程中的科学知识永远只是主体建构活动的结果,因此它是不能传递给被动的接受者的,科学知识必须由每一个认知者主动地建构。教师的讲授表面上是在传递知识,但实际上只是在促进学生自己建构知识而已。建构主义提出了自己的学习原则:①提出与学生相关的问题,问题必须是学生关注的、感兴趣的。②围绕基本概念组织学习活动。③引出并重视学生的观点。④改编课程,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教学。⑤在教的情境中评价学生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观对学生学习的基本阐释以及对教学方法的合理化设想具有明显的现代教育价值,它为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方法,它必将为基础教育改革注添活力,给传统教育带来一场革命。

(二)人本主义教育观对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

从人本主义思想上诞生的人本主义教育观对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实施具有重要的启示。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主张研究对个人和社会的进步具有意义的问题,并强调在教育与教学过程中要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主张心理学应探讨的是完整的人,而不是把人的各个从属的方面割裂开来加以分析。罗杰斯强调学生的意义学习,为学习理论注入了新的活力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基础教育受人本主义教育观和学习观的影响,逐渐重视并加强人文学科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道德修养,即教会学生如何做人,着重强调两方面:一是强调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关心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二是在道德教育方面注重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不仅是对他人、对民族、对国家的责任感,也重视对世界、对人类的责任感。在基础教育改革中,传统的以智育为中心的教育观念经历着变革,以育人为中心的教育观逐渐突显,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理念。

(三)多元智力理论为基础教育改革开辟新的视角

素质教育虽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流,但随着教育改革和实践的不断深入,它迫切需要在理论上有所整合与突破。多元智能理论在智力观、教学观、评价观、学生观、发展观等几个方面对于我国的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多元智力理论提出,大多数人具有完整的智能,每个人的认知特征又显示出其独特性。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拥有相对独立的八种智力,而且每种智力有其独特的认知发展过程和符号系统。学校的评价指标、评价方式也应当多元化。加德纳所倡导的“以个人为中心”的多元智能学校教育理论,要求学校教育必须以学生为本。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教育偏重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数理逻辑能力,忽视对学生其他能力的开发和培养,贬低了其他认知方式的重要性。基础教育改革的目的是改变传统的低效的不合理的教育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在课程设计方面,应拓展发展智力的空间,尽可能地发掘每一个人的潜在能力。多元智力理论的提出为全面发展学生的潜能提供了理论依据。加德纳的观点,“让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时,发现自己至少有一个方面的长处,学生就会热切地追求自身内在的兴趣”,这种追求可以培养学生对学习的乐趣和不懈努力的内在动力。

多元智力理论为我们理解智能和教育的关系提供一个新的视角,这种教育理念的渗透和整合将为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开辟广阔的道路。

(四)后现代主义教育理论对基础教育改革的影响

在全球化背景下,主张“非中心化”、“多元化”和“零散化”为本质特征的后现代哲学思潮在社会生活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也影响到教育的发展,有学者认为后现论思潮是基础教育体系变革的理论基础。它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课程开发主体的多元化、师生关系平等化、教育目标的多元化、教材的多样化和教育评价的理性化。

现代社会课程开发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国家课程开发模式,另一种是校本课程开发模式。我国的教育改革融合了这两种二元对立的课程开发模式,使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改革由原来单一的国家课程模式走向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开发模式。后现代主义思想同时也影响到具有权威性的师生关系,教师不再是教学过程的权威,学生在人格上与教师平等,二者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交换意见和见解,互相尊重、互相鼓励和批评。教育目标提倡个性的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教材多样化就是在保证基本要求前提下,提倡教材层次性、选择性,以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要。受泰勒原理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强调的是行为目标的评价,在评价形式上强调总结性评价。在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我国的评价方式走向多元化,在完善总结性评价的同时,更重视形成性评价。

二、基础教育改革对教育学理论研究的影响

(一)基础教育改革要求课程与教学的整合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已经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历程,广大教师在课程和教学改革方面存在困惑,主要是因为课程与教学的割裂所造成的。课程和教学的割裂给教学实践带来了很多问题,使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难以达成。为了促进基础教育的教学改革,就需要把二者整合起来,使课程和教学的研究不再局限于普通性、价值中立的课程开发,而把重心置于理解活生生的教学情境。课程与教学整合的理念主要体现在参与式教学、反思性教学、研究性学习的提出和付诸实践。

(二)教育学理论研究从追求宏大理论到走进学校日常生活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实践领域对教育学理论提出了要求和挑战,要求系统的理论给予改革有利的指引,同时基础教育改革日益突出的成就给了教育理论界震撼。理论研究者开始思考是否应该从日常生活的角度来看教育和教育学,将教育学理论降到对教与学活动的观察与分析,呈现教学活动的过程,增强教育学研究的实践性。基础教育改革带给教育学研究领域最大的变化就是让研究者放弃了建构宏大理论的企图,开始关注学校日常进行的教和学的实践活动。

(三)基础教育改革实践强化教育学理论研究的问题意识

由于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新的教育问题不断涌现,使得教育研究的视角发生转换,教育学理论研究者逐渐把研究重心转移到研究教育问题上来,教育实践是教育学的重要生长点,教育学是为指导教育实践并适应教育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教育改革单靠教育实践者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它必须寻求教育理论的支点以及理论与改革的最佳结合点,教育理论研究者参与改革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这种必然要求教育学理论研究者走出书斋,投身于教育实践的广阔天地,从事实践研究,从事“行动研究”,培养对现实教育问题的感悟力和洞察力,把注意的焦点更多移向现实教育中人们疑惑并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上来,围绕我国的教育改革实践活动进行研究,并使理论成果转化为具有可操作性的知识和方法,用以指导基础教育改革。

(四)基础教育改革推动教育学概念体系的创新与转型

在当前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中,许多教育概念都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意义的变化,与以往的教育概念有所不同。基础教育改革实践迫切需要理论的指导,现代教育的创新也要求教育理论的指引和帮助。教育改革中涌现的一些新问题用已有的教育概念和理论体系不能完全说明和解释,它们需要新的教育学概念和理论体系作为他们的支撑点,从而获得实践上的合法性以及理论上的可解释性。

总而言之,基础教育改革和教育学理论重建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相互联系和促成。教育理论的重建不断为改革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也使教育学的理论重建成为更加突出的问题,要求理论研究者把目光投向实践领域,进而对原有教育学理论进行批判和重建。

参考文献:

[1]谢志萍.由多元智能引发的对教育改革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9).

[2][美]小威廉姆e.多尔著,王红宇译.后现代课程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胥永华.浅谈后现代主义思潮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影响[J].基础教育研究,20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