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乖打一个成语十篇乖打一个成语十篇

乖打一个成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0:23:12

乖打一个成语篇1

关键词:幽默;生成机制;乖讹消解;概念整合;心理认知;心理空间;概念域;类属性

中图分类号:H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573(2014)01-0026-04

幽默现象普遍存在于人类生活中,能以诙谐、讽刺的形式给人们带来欢笑和愉悦,使人们在感到愉悦的同时深受启迪,在人际交往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幽默引起了古今中外很多学者的研究兴趣,从古希腊到现当代,人们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等角度对幽默的本质及其运作机制进行探讨并取得不菲的成果。

一、国内外幽默研究综述

国内外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幽默现象,很多研究者也从不同层面对幽默进行定义,但对于幽默的定义没有完全的统一。Bremmer(1997)古希腊学者从“体液性药物”(humoralmedicine)提取出幽默这一概念,认为幽默是人类身体内的液体平衡,该液体的平衡控制着人类的健康和情感。Ludovici认为“幽默是一种想象能力,这种想象力使想法产生不协调和难以意料的回转,通过荒唐的意向促使产生欢笑。”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认为幽默是一种对残疾人的蔑视而产生的效果。叔本华认为幽默是人们发笑时不协调突然改变其持续性的结果。古希腊学者基于幽默产生的现象性对幽默进行了碎片化的解释。西方其他学者从语言学、心理学和社会学角度深入探讨幽默产生的机制,monro(1987)把幽默定义为两种完全不同的概念从一种情景到另外一种转换过程的融合。Gruner(1997)发现幽默是一种引发娱乐和具有特殊认知情感性的社交形式,它能导致人们的心理反应。nash(1985)把幽默比作人区别于动物的特性。Raskin(1985)结合前人的研究提出幽默研究的新理论,即优势理论,这一理论主要基于一个人比另外一个人有一些优势时,就会产生一定的落差,这种落差产生幽默效果。基于这一理论,很多学者对“优势”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行为主义兴起时,马丁(1998)研究了幽默产生的过程中产生一定的“心理能量”,这种预期能量最后可以促使产生幽默效果。另外,很多人从乖讹消解的角度研究幽默的心理认知机制,如Sul(1972)、Katz(1993)、attardo(1997)、Ruch(2002)、Brone和Feyaerts(2003)、Samson(2009)等均研究了幽默的生成机制。

国内很多学者基于乖讹消解理论研究幽默的生成机制,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如刘乃实(2005)从关联理论视角中的幽默乖讹与消解,很好地阐释了幽默乖讹产生和消解过程中的认知运作机制,对该理论进行了补充。刘洋(2011)分析了《哈里波特》里的关联视角下的乖讹消解,通过大量的实例来分析关联视角下的乖讹消解运行机制。吴霞、刘世生(2009)通过定量研究的方法,就中国学生对英语笑话幽默点判断的正确率、错误率和未标注率进行了实证研究。整体上说,很多学者都通过各种视角来分析幽默的生成机制,但还没有文章是基于语言的基本形态来研究幽默的生成机制,因此笔者试图从消解语言形态上对幽默的生成机制进行探讨。

二、乖讹消解理论

乖讹消解是当前研究幽默的一个重要理论方向,它对幽默如何产生有很强的解释力。Sul(1972)的乖讹消解理论认为,接收者在接收幽默片段过程中,根据一个点或多个点形成对幽默的初始期盼,即认为结果应该是具体的某一种,但最终结果常常和接收者所期盼的不协调,出现这种不协调时,接收者心理产生“乖讹”,同时这种“乖讹”促使其积蓄了一定的心理能量,这种心理能量促使接收者消解这个“乖讹”,接收者将该“乖讹”消解成功,也就是结合幽默片段和常识将其弄明白,之后心理能量得以释放,随之产生幽默效果。反之,若无法消解幽默,那么心理能量不能得以释放,也就无法达到幽默效果。为了能够消解“乖讹”,接收者大脑里形成两个心理空间(概念域),即以最终结果形成的心理空间和初始期盼形成的心理空间,两个心理空间具有共同的类属性,这种类属性使得“乖讹”得以消解,使得两个概念得以整合,心理能量得以释放,达到幽默效果。

幽默接收者通过类属性消解乖讹,在产生幽默效果的过程中存在概念整合的现象,而笔者经过大量观察发现,以语言为基础的幽默实例中,很多都是以语言形式为基础实现幽默效果。显然,可以从语言形式上分析幽默现象中的概念整合,因此,笔者试图用概念整合的视角来解释幽默在语言形式层次的生成机制。

三、概念整合理论

概念整合理论是Fauconnier基于Lakoff和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发展而来的,它能够解释语言及非语言现象在人脑中的认知机制。Fauconnier(2003)指出概念整合理论能够通过映像现象解释意义在人脑中有意识和无意识的认知机制。人们认知事物或事件的过程中,为了更有效地认识事物或事件,认知者会通过熟悉概念和事物或事件间进行整合,以更好地理解这一事物或事件。在整合过程中,在认知者心里形成对两个概念的心理空间,即两个输入空间,这两个空间有共同点,通过这一共同点整合出新的概念,即共同点为类属性,通过类属性将两个空间整合而成,形成合理的意义。这一过程与幽默的乖讹消解过程有共同点,也就是幽默的消解和类属性重合,找到类属性就可以得出幽默的生成机制。基于此,本文试图在语言层面上来探讨两个空间的类属性,如:语音层、词汇层、句法层和语篇层面的乖讹消解。

四、通过概念整合在不同层面的消解

在消解乖讹过程中,两个心理空间的类属性可以由不同层面消解,本文总结的有:语音层、词汇层、句法层及语篇层。

(一)语音层的乖讹消解

笔者总结了语音层的两个概念域的类属性,包括同音异义、首音互换以及重读和声调。幽默接收者在消解此类幽默时,存在消解这几种类属性的现象,也就是基于这种类属性,幽默接收者大脑中可以将幽默文本里产生乖讹的两个概念进行整合,最终得出新的合理的概念,心理能量得以释放,达到幽默效果。如下面例子:

(1)Q:adeerhasnoeyes,what’sitsname?

a:idon’tknow,whatisit?

Q:noidea…

(来源:LordofRing)

上述例子可看出,幽默接收者的初始期盼为“无眼睛鹿的称呼”,形成对鹿称呼的输入空间,但接收者所接收到的答案却是“不知道”,形成对鹿的另一输入空间,这一答案与接收者的初始期盼出现冲突,也就是乖讹,此时,接收者生成心理能量,欲消解这种乖讹。这两个空间在接收者大脑里欲整合,释放心理能量,“不知道”和“无眼睛鹿的称呼”为两个概念,在整合两个概念中,接收者试图找到两个概念的类属性,发现此类属性为同音异义,“不知道”和“鹿”读音相同,但意义不同。找到这一类属性,接收者也就消解了乖讹,将心理能量得以释放,达到了幽默的效果。

除此之外,接收者还可以消解幽默现象中的首音互换、重读和声调,达到幽默效果。如:

(2)“threecheersforourqueerolddean!”

(来源:SpoonerismmessageLostintranslation)

(3)Howdoyoumakeacatdrink?

easy,putitintheliquidizer.

(来源:theLanguageofHumor)

上面两个例子同上,接收者在乖讹出现后,其心理产生了一定的心理能量,这种心理能量促使接收者去消解乖讹现象。在消解过程中,接收者大脑里出现两个空间,即“queerolddean”和“dearoldqueen”,“useliquidizertoproducecat’sdrinks”和“howtomakeacatdrinksomething”。两组的类属性分别为首音互换、重读和声调,这几种类属性帮助接收者消解乖讹,最终使得这一类属性得以消解,使心理能量释放出来,达到幽默效果。

(二)词汇层面上的乖讹消解

词汇是意义的基本单位,意义的变化会产生对文本的理解。在大量的英语幽默文本中,语义的运用可以达到幽默中的乖讹,并以此为基础在接收者大脑中产生一定的心理能量,该能量促使其消解这一乖讹,在消解过程中,由于词汇的变化产生新意义的概念与原来的意义所产生的概念进行整合,基于它们具有共同的类属性,即:词缀、歧义、同音异义、词首字母缩略等,两个概念之间重新整合出新的概念,这与语音层面上的消解相似,如果接收者能够进行整合,那么心理能量得以释放,产生幽默效果,反之,若不能消解,就不能达到幽默效果。

(4)a:what’sababypigcalled?

B:apiglet.

a:Sowhat’sababytoycalled?

B:atoilet.

(来源:LanguageofHumor)

如幽默实例(4)所示,当幽默接收者接收到“玩具幼崽”的名称为“toilet”时,由于无法理解其原因,幽默接收者心理产生一定的心理能量,这一心理能量驱使幽默接收者消解这一乖讹,结合前文出现的猪幼崽的名称为piglet这一概念时,两个概念进行整合,不难看出两个空间的类属性为词缀,当接收者消解这一类属性时,整合出新的概念,也就是“一个玩具的儿子”的称呼为“厕所”,当整合出这一概念后,心理能量得以释放,最终达到幽默效果。歧义、同音异义及首字母缩略等亦同上,不作赘述。

(三)句法层面上的乖讹消解

除以上几个层面上的消解,幽默接收者还可以在句法层面上消解乖讹达到幽默效果。幽默语言通过句法间的相互变化,如语序变换、句子倒装、尤其是修饰词及中心词错位修饰等,均可以出现有趣的乖讹现象,对于幽默接收者来说,消解这一过程需要依托句法这一类属性,换言之,幽默的形成机制依赖消解句法层面上的消解。下面是一个例子:

(5)thefightwehadlastnightwasmyfault.mywifeaskedmewhatwasonthetVandisaid“dust”.

(来源:)

在英语幽默例子(5)中,在接收者逐渐接收幽默过程中,发现妻子和丈夫之间打架的原因是丈夫回答妻子的问题不相关,接收者最初的期盼即可能为书或其它有实际意义的东西,然而丈夫与其期盼不一致,也就产生了乖讹。这一乖讹使接收者心理产生一定的心理能量,并促使其消解这一乖讹现象,于是在接收者的大脑中产生两个概念空间,“电视机上有尘土”以及“电视上应该有类似装饰品或其他普通的东西”,接收者通过对这两个概念进行整合消除乖讹,也就是为什么夫妻二人打架。两个心理空间有共同的类属性,也就是句法层面上的变化而形成,不难看出丈夫利用了句法意义上偷换“on”的作法,也就是说什么东西都可以放置于某个东西之上,于是这一类属性得到消解,整合后形成新的概念,即:丈夫利用句法意义上的变化,回答的问题无关妻子的问题,因此被认为是打架的主要原因。这种心理能量随之释放,进而达到幽默效果。反之,若不能消解这一类属性,幽默效果亦不能达到。因此,通过句法方面的变化也可以消解一些幽默现象。

(四)语篇层面上的乖讹消解

英语幽默文本中,大量具有较长的语篇,这些文本中在语音层面、词汇层面及句法层面上没有明显特殊的类属性。在接收这类长语篇的幽默文本中,语篇层面上的消解更为复杂,涉及到所有文本出现的信息,通常是根据文本的衔接、连贯、语言性语境、非语言性语境等层面的消解。大量的幽默语篇中存在很多信息,一些形成语言性的语境,一些由于连贯等形成乖讹。在消解乖讹过程中,通过类属性两个概念整合成一个新的概念,使接收者的大脑中形成的心理能量消除,幽默接收者才能释放心理能量,达到幽默效果。

(6)LittleJohnnycamedownstairsbellowinglustily.Hismotherasked,“what’sthematternow?”“Dadwashangingpictures,andjusthithisthumbwithahammer,”saidJohnnythroughhistears.“that’snotsoserious,”soothedhismother.“iknowyou’reupset,butabigboylikeyoushouldn’tcryatsomethinglikethat.whydon’tyoujustlaugh?”“idid!”sobbedJohnny.

例子(6)是由不连贯引起的乖讹现象,从文本中可以得出小男孩约翰从楼上哭着下来,告诉妈妈他父亲在挂一张画时把大拇指砸伤了,母亲安慰儿子,不要伤心,你应该笑才对,然而儿子的回答是他确实笑了。于是幽默文本接收者产生了不理解,妈妈安慰儿子应该笑,而儿子回答他笑过了。儿子为什么笑过?这与他的哭有什么关系?显然在接收者心理产生了乖讹现象。接收者心理能量试图驱使其消解这一乖讹,结合这种不连贯,接收者心理形成两个概念空间,即:儿子哭着下楼是由于父亲手指被伤到,母亲劝他要成熟些,另一个概念为:孩子笑过,但是在父亲手被伤到以前。接收者要想消解这一乖讹,两个概念进行整合,两个概念有共同的属性,也就是同一语篇而产生的不连贯,将两个概念单独列出来,达不到幽默效果,但在同一语篇整合下的新概念为小男孩因嘲笑父亲手指被砸而被父亲打哭。接收者将乖讹消解,心理能量得以释放,达到幽默效果。语篇层面上的消解比较复杂,对语境的依赖性强,如果在语境中不能抽象出两个概念进行整合,不能达到幽默效果,接收者也就没能理解语境。

五、研究结论

综上所述,幽默接收者在遇到乖讹后,心理产生想要消除乖讹的心理能量,这一能量促使接收者根据幽默段落中出现的概念来解释乖讹,同时,幽默接收者在消解乖讹过程中,形成两个心理空间,一个是产生乖讹的概念域,另一个是乖讹消解后的概念域,这两个概念域具有共同的类属性,整合这一概念域过程也就是消解这一类属性,即通过概念整合接收者释放了心理能量,同时伴随幽默效果的产生。因此,探索幽默的认知生成机制的关键是在何层面上消解这些类属性,基于此,本文在语言层面上探讨了两个空间的类属性,得出幽默是在语音层、词汇层、句法层和语篇层面上生成的。

六、研究局限

本文试图从多个语言层级研究乖讹消解的机制,但所选语料相对局限,只注重了语言类的幽默形式,没有涉及到图片类、影像类的无声幽默现象的消解机制,因此今后研究可以选定一些图片及影像类幽默现象,挖掘其生成机制;再者在试图找到乖讹消解的途径上本文集中在最基础的语言形式上,没有将其他语言形式列入考虑范围,比如:夸张、比喻、模拟等修辞形式,今后研究亦可考虑在此方面的消解;最后,幽默生成机制的研究离不开如何在人脑中产生幽默效果的研究,并且幽默效果在人脑中的产生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研究应当从更多层面上对同一个幽默现象进行解释,这样才能更好地认识幽默的生成机制,本研究只限于在一个很小的层面上对幽默生成机制进行解释,要想更深入更全面地研究幽默生成机制,还需要从更多层面上研究。

参考文献:

[1]attardo,S.theSemanticFoundationsofCognitivetheoriesofHumor[J].Humor:internationalJournalofHumorResearch,1997,(10):395-422.

[2]Bremmer,J.Jokes,jokersandjokebooksinancientGreekculture[m].Cambridge:politypress,1997.

[3]Brone,G.&Feyaerts,K.thecognitivelinguisticsofincongruityresolution:markedreference-pointstructuresinhumor[m].Belgium:UniversityofLeuven,2003.

[4]Fauconnier,G.mappinginthoughtandlanguage[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7.

乖打一个成语篇2

通灵母鸡洗热水澡,吃大鱼大肉,会算术、认字母、辨国旗、识钱币,绝对本领超群……

2009年8月2日10点,辽宁省沈阳铁西区北伊西路25号楼,女主人李春英正和她的鸡宝宝“乖乖”复习算术题呢。自从7月初接到韩国一家电视台让她们“娘俩”赴韩演出的邀请后,她们就开始抓紧时间训练了。

“乖乖,3加2等于几?”李春英出题,乖乖立刻在“5”上叼了一下。“10除以5等于几……”李春英不停地出题,乖乖都快速地答对了。李春英眉开眼笑地夸:“乖乖真棒,乖乖真聪明。”乖乖一听这话,“咯咯”叫着扑到她身上,又是贴脸又是亲嘴,那兴奋劲儿,就像5岁的孩子听到大人夸奖时的表现。抱着乖乖,李春英觉得前所未有的满足,她无法想象,如果没有乖乖,她该如何打发孤寂的时光。

一见倾心 买个小鸡做宠物

在遇到乖乖之前,李春英活得并不快乐。她原是吉林省敦化市耐火材料厂的一名职工。1984年,因为工伤她离开了心爱的工作岗位,在家养病。远离熟悉的工作环境,她感到很孤独。更让她痛苦的是,几年后因丈夫外遇,她忍痛离婚。为免触景伤情,没有孩子的她搬家到沈阳,投奔了父母。虽然随着时间的流逝,她渐渐从伤痛中走了出来,但一直未再婚的她也有几分孤寂,便有了买个宠物的念头。

2006年7月28日,李春英到敦化的原单位办理退休手续。办完后,她看天色还早便到离招待所不远的市场走走,想为自己买个小狗做伴。

李春英在市场转了很长时间。也没买到合适的――不是太贵,就是不好看。正当她失望往回走时,却被不远处一只小鸡吸引了。只见在那个特大号的编筐里,二三百只毛绒绒的鸡雏都老实地待着,只有一个小家伙,像表演特技似的,在众小鸡的身上飞来飞去。看见李春英蹲下来看它,它更兴奋了,竟又绕场飞了两圈,还不时偏着脑袋瞪着小眼睛看她。李春英一看,觉得小家伙挺有精神气,便伸出手想逗它玩。谁知她手刚一伸过去,小家伙就不怕生地落到她的手上,还用它那尖尖的小嘴啄了她一下,像是在打招呼。那轻微的触感,立刻暖暖地在李春英的心间荡开。捧着黄中透着灰的“小毛团”,她立刻说:“我就买它了。”卖鸡的是个中年妇女。她打量一下小鸡后,好心地说:“大姐,这只鸡这么淘,估计是个公鸡蛋子。你要是想养着下个蛋啥的,还是换一只吧……”李春英不等她说完,就迫不及待地说:“我不换了,我就要它了。”就这样,三元钱,李春英做成了她认为一生中最划算的买卖。

第二天,李春英捧着小鸡,踏上了回沈阳的火车。一路上,有了小鸡做伴,她一点也没觉得寂寞。回到家,她特意为小鸡准备了两个小盘子,一个装水一个装小米,并给它起个可爱的名字叫“乖乖”。乖乖的确挺乖,每日里像个小尾巴似的,跟在李春英的身后。一离开李春英,它就叫个不停。李春英也越来越喜欢这个小东西。每天出门,她都把它带着。不是捧在手里,就是顶在头顶上。乖乖紧紧抓着主人的头发,在高处东张西望的,很是得意,惹得周围人直发笑。

起初,李春英并没有发现乖乖有多聪明,直到两个月后,乖乖用一个意外的“小插曲”,证实了自己的不俗之处。2006年9月,李春英带乖乖出去玩。在她家附近的一个小摊边,她买了一元钱的瓜子。正在付钱时,没想到有个五角钱的硬币掉到了摊位的下面。见不好找,李春英就想不要了。谁知这时,乖乖却从她头上跳下来,跑到摊底,把硬币叼了出来。李春英真是大喜过望。她捧着乖乖,连呼:“乖乖真懂事,真聪明。”周围的人也都夸:“这只小鸡可真通人性呀。”好像是听懂了大家的话,乖乖偏着小脑瓜“咯咯”地叫了几声,像是在骄傲呢。

这件事,让李春英意识到乖乖的聪明才智。回到家,她立刻拿出几个五角硬币让乖乖认识。教了几遍,乖乖就能认出来了,李春英心里太有成就感了。就在这一天,她暗下决心,今后训练乖乖学文化。让它成为世界上最聪明的鸡。

鸡中天才 酷爱学习本领大

当天晚上,李春英就做了一件违反自然规律的事――给鸡洗澡。鸡不会水,以前李春英给乖乖打扫卫生,都是用干毛巾擦。平时怕乖乖弄脏自己,她都不让它下地。今天小鸡为了捡钱,弄得全身都是土。为了把乖乖弄干净,李春英打来一盆温水,用手托着试探地把小鸡放在水里。乖乖起初是“咯咯”直叫,似乎有点紧张。李春英急忙好声安慰着:“乖乖不怕,咱们从小就得讲卫生呀。否则你那么脏,妈妈怎么搂你睡觉呀。你要是干干净净的,妈妈以后就让你上妈妈床上睡,你说好不好?”李春英那语气,就像是哄小孩一样。也不知是乖乖真听懂了,还是它适应了环境,慢慢地,它竟放松下来。任凭李春英把它放在浅水里,也不叫了。李春英看它适应了,便把它放在水里,回身去取她用的洗发精,想给它洗身子。谁知转身看到的画面吓得她心跳都快停了――乖乖两腿缩在一起,头偏在一边,一动不动。李春英连叫几声乖乖,它也没动静。李春英赶紧伸手要捞它出来,谁知乖乖却“扑腾”一下站了起来。小脸红红的,黑黑的小眼睛一眨一眨地看着她,好像在说:“我装得像吧,吓到你了吧。”看到乖乖的表现,李春英才放下心来,伸手在乖乖的脑袋弹了一下,骂道:“小坏包,故意吓妈妈。”谁知乖乖顺着她的手劲又躺在水里不动了。她用手一动,它又站起来。李春英这才明白了,原来这个小东西竟学会装死呢。此后,“装死”就成为乖乖洗澡时的保留节目。在李春英的训练下,它能在水中“装死”二三分钟,任你怎么逗,它也不动,直到接到“妈妈”的“起来”的口令。

把乖乖洗干净了,李春英用吹风机把它吹干了。包上小被,李春英把乖乖抱上大床,笑着对它说:“过去是妈妈一个人睡觉,今天好了,有乖乖给妈妈做伴了。”在床上,娘俩还一个说一个听的唠了一会儿。不一会儿,李春英就进入了梦乡。这一晚,是李春英几年来睡得最安稳的一个晚上。旁边的乖乖也很快睡着了。第二天一早,李春英醒来时,乖乖还在原地一动不动地呼呼睡呢。看着乖乖,孤寂的李春英觉得心生几分温暖。在这一刻,她真的是把乖乖当孩子看待了。

渐渐地,乖乖爱上了洗热水澡。每隔三天,李春英必须得给它洗一次澡,否则它就烦躁不安。时间长了,李春英发现,乖乖对洗澡水的要求还挺高呢,最喜欢47度的热水。现在,只要李春英把洗澡盆端上来,乖乖就会主动跳进盆里。如果温度不够,它就咯咯叫。李春英就会往里添热水,直到温度达到标准。乖乖在水里伸着腿,皮肤红红的,全身都放松下来,舒服得懒洋洋的。在它一岁时,因为身材小,体重轻,乖乖还能在水里仰泳呢。如今在李春英的精心照料下,长成一只大肥鸡的乖乖再也不能在水盆里仰泳了。

接下来,李春英就开始教乖乖学习文化了。李春英先是让乖乖识钱币。她先

把一元硬币放在乖乖面前。然后,她一遍遍地对它说“一元钱”,并把好吃的放在钱币上。乖乖一看赶紧把好吃的叼走了。几番下来,李春英一拿出一元钱,乖乖就去叼。找对了,它就能得到好吃的。这下可调动起乖乖的积极性了,每天学习的劲头十足。几个月下来,它就能分清所有人民币了。李春英的目标是把乖乖训练成世界名鸡,将来得花外国钱呀。那外国钱啥样,得分清楚。在李春英的教育下,乖乖很快就分清美元、日元等好几个国家的钱币了。

算术也是乖乖的拿手绝活。为了训练乖乖学数学,李春英可没少花心思。她先是一个一个教乖乖认清数字。也是用食物激励法,答对了,有好吃的。十几天的工夫,乖乖就学会了区分从1到10的数字。比如李春英一说8,它就会在8的图片上叼一下。基础数字学会了,接下来,就是教它加减乘除法了。起初,一道题李春英得教好几天,随着乖乖知识面的深入,它学得也越来越快。渐渐由好几天学一道题,变成一天学几道题。不过,它也像小孩子一样,学得快,忘得也快,每天都需要复习。记住了,答对了,李春英就奖励它好吃的。乖乖最爱吃的就是虾条,而且质量不好的它还不爱吃,就爱吃名牌的。经过几年的训练,如今的乖乖,能记住几百道数学题了。虽然是死记硬背,但这对于智商比猪还要低许多的鸡来说,真是个奇迹。有人现场考了一下乖乖,5加5、10加10、10减6、2乘3……对乖乖来说,都是小菜一碟,立刻就能在相应的数字上叼一下。看大家和李春英夸它聪明,乖乖摇头晃脑,摆出一副得意洋洋的样子,非常可爱。

乖乖学习也爱溜号。有一次,李春英教它数学题,可无论如何诱导它,它也不动,就像没听见一样。李春英不耐烦了,摔门而去,吓得乖乖咯咯直叫,站在原地一动不动。半个小时后,李春英气消了,回来一看,乖乖仍然呆呆地站在那里。李春英的心一软:“乖乖,对不起,妈妈不该对你发火。咱们好好学,一定能学会的。”乖乖好像听懂了一样,立刻飞到李春英的手臂下,和她贴个脸,像在撒娇。李春英心里一阵内疚,自己对孩子太没耐心了。此后,李春英更加耐心教乖乖,再也不随便对它发火了。她说:“乖乖有灵性,我态度不好,它也会伤心的。”

“母女”情深 形影不离闯天下

接下来,李春英又教会了乖乖识别动物。只要说出名称,它就能快速地在画册中把那个动物找出来。看着老虎、狮子、狗、狼等图片长大的乖乖,胆子自然不小。李春英家有3只小狗,每日被它欺负得灰溜溜的,只要看见它过来,那3只小狗赶紧躲得远远的。有压迫就有反抗,有时小狗也会和它对着干,可最后都以小狗失败告终。没办法呀,爱鸡心切的李春英,只许鸡欺负狗,不许狗欺负鸡呀。谁让乖乖多才多艺呢?人家不止数学好,语文也不错,认识一百来个生字呢。大、小、多、少等日常字都不在话下,它还能把一副象棋上的字都认出来。例如,你一说“炮”,它立刻能把“炮”给你扒拉出来。

最有意思的是,有一次李春英带乖乖去公园玩,附近有人在下象棋。听一方说了声“马”,受到刺激的它,突然从李春英身上飞到棋盘上,把“马”给按住了。不明所以的人,都被它这个举动吓了一大跳。李春英赶紧把乖乖抱回来,向人家解释一番。在大伙的要求下,乖乖给大家表演了一场。乖乖也不怯场,大大方方地展示自己的本领。它的精彩表演,博得一片掌声,大家直称它“神鸡”。乖乖一听,小脑袋一扬,咯咯叫了几声,那个美呀。

为了让乖乖达到全面发展的要求,李春英又教它认识日常用品,什么水果呀,家电呀,它都能分清楚。最让人称奇的是,它能分清各国的国旗,这可不是一般人都能做到的。为了让乖乖分清这些国旗,李春英是没少费力气。每天一遍一遍重复说教、美食奖励。

几年相处,乖乖是根本离不开李春英这个妈妈了。她走到哪,它都得跟着。一会儿见不到李春英,它就烦躁不安、不爱吃饭,直到她回来。那份依赖,让李春英觉得很温暖。每天,她都带乖乖去散步。头顶母鸡,李春英走到哪,都是焦点。乖乖也不怯场,人越多表演越卖力。很快,它就成为当地一只名鸡。很多单位都来请它表演节目。附近的幼儿园,听说了乖乖的本事,专门邀请乖乖为小朋友们进行一场才艺表演。没表演之前,好多小朋友都不服气,觉得比鸡厉害。那就比比吧。

首先比数学,一番比试下来,乖乖胜出。因为大班小朋友还没学乘除法呢。接下来比语文,生字和日常认物,乖乖和小朋友不相上下。最后乖乖拿出绝活了,认国旗。这下可把小朋友全比下去了,博得了满堂喝彩。乖乖高高扬起的脖子,像挂了块金牌似的,得意不已。

随着知名度的不断提升,乖乖的身价倍增。表演是一场接着一场,当然乖乖商演也是有出场费的,只是钱数不定。“随心赏,只要不让我们亏上就行。我们娘俩就当是旅游了。”李春英笑着说。上海一家马戏团出资6万元买乖乖,李春英没同意。面对别人的不理解,李春英说:“乖乖就是我女儿,当妈妈的哪有卖女儿挣钱的啊。如果离开了乖乖,我一定得疯。”乖乖也离不开李春英。每天都要到她身上撒撒娇,哄她开心。亲嘴、贴脸。是乖乖许给妈妈的特权。别人要这么做,它非得把人家叨破皮不可。

乖打一个成语篇3

以前的乖孩子,只要嘴巴甜一点,稍微听话一点,大家都会夸他是个好孩子,可是,现在的乖孩子,除了要嘴甜听话,最重要的还得学习成绩好,让爸妈走到哪里都能有面子。

现在,为了做一个乖孩子,只有那个乖孩子自己才知道有多辛苦。每日,除了正常的课业量,还有很多额外的学习任务——作文辅导,英语辅导,武术健身……好像,唯有自己成为了一个全能型的,老爸老妈才会觉得自己是最棒的。

每日课程满满的,父母就会花很多钱,给你买不同的所谓的补品。有的是西药,直接口福,有的还得打点滴,直接补充能量,有的就是从菜肴下手。她们总说,多吃点,这是为你好。乖孩子,只能够乖乖的吃下去,但是,吃了如此多,除了肥胖再无其他的感觉,厚厚的眼镜倒是一直挂在鼻梁上面,对乖孩子不离不弃。

假期,父母偶尔带出去玩,说是放松一下,可是,玩了一个游戏,老妈就说,赶紧把感受重温一遍,等下作文就写这个。玩完第二个游戏,老妈又说,又玩了一个,作文应该可以写的更精彩。这么接二连三的说,乖孩子再乖又能怎样,一点也没有开心可言。

这就是现在的乖孩子,有时,想想就觉得心疼。

乖打一个成语篇4

很小的时候就认识了你,也对,我们从出生开始就是邻居,也是姐妹。

小时候的你,留着一头利落的短发,爱穿的,是灰色的粗布短裤,双手插在口袋的样子很神气,像个小男孩。而我,却是乖乖女,长发总是随意地披散在肩上,爱穿的,是无袖的泡泡裙,高高的靴子。

我们两个,八竿子打不着的女孩,却意外地成了姐妹。

虽然我比你大,但无论从身高,性格还是言语,你显得更成熟,从小生活在争吵中的你早已学会了坚强。当我抱着只偌大的玩具熊在你面前晃时,你总是不屑的嗤之以鼻:“小女生玩的玩意。”

你是个十足的假小子,爱烟花,爱打仗,你喜欢,拿着烟花,去大叫着那些男孩子们胆小鬼。

你就像是我的守护神。

我被后座的男生欺负了,你二话不说拿凳子砸他。

那天,你被老师叫进办公室单独谈话,我提着书包在门口等你,天边滚过大片的积雨云,顷刻间就落起了大雨。

我们都已经习惯了独来独往,没有人借我们伞,也没有人和我们共用伞,我们只好把书包顶在头上在雨中奔跑,你一个劲的数落我:“真胆小,被人欺负了也不知道还手……”

回答你的,只是断断续续的抽噎,你放下书包,轻轻地替我拭去了眼泪。

那天的我们,就像两只小兔子,红着眼睛在雨中蹦蹦跳跳。我知道,我们都哭了,但雨水冲刷了我们的眼泪。我们强颜欢笑假装坚强——我们被迫学会了坚强。

烟花的爆破声中,人们送走了上一年,我们也送走了曾经的自己。

时光荏苒,我们已经十三岁,曾经的乖乖女还是乖乖女,但假小子早已不是假小子,也变成了乖乖女。会捂着耳朵大叫着在烟花旁跳开,会无人的时候独自一个人深沉,一个人流泪……

乖打一个成语篇5

自从我开始上学,妈妈就时时刻刻关注着我的一举一动,只要我有半点不对,耳边便传来一阵骂骂咧咧:“你看你,搞了个什么名堂,怎么别人就那么乖呢?真是的,我养了你,硬是倒了八辈子的霉了......”接着,就有一个气冲冲的身影拿着“家法”(其实就是从楼上扯下来的竹条)向我“狂奔”而来,狠狠地喊声“伸手”,就用李小龙打拳击的力气“啪啪”两声打出几条印子。无论我怎么可怜兮兮地认错,她都是冷冰冰地说:“我被你骗好多回了!”然后还是外甥打灯笼——照舅(旧)。唉,她可真是顽固呢!

我妈妈不仅非常顽固,而且还顽固得有点怪。一天晚上,妈妈决定带我去外婆家。一路上我兴奋极了,不停地蹦啊跳啊。到了外婆家以后,我想看一会儿书,妈妈却说:“哎呀,你路上跳来跳去的好累,回家就不要老看书了嘛!乖乖,快点去漱口洗澡,开空调睡觉了哈!”然后她一会儿一套什么“生物钟”,什么“养生”等乱七八糟的理论搬了出来,听得我头都大了!我不服气,也把一大堆关于看书的好处搬了出来。谁知,我的妈妈的固执又出来了,只听她说:“看书是好,难道你就不用休息了吗?你乖点嘛,不然妈妈就生气了哟!”这下我可就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了。虽说我的口才也算好,可听妈妈这样一说,也不禁一时语塞,只得乖乖漱口去了。

最顽固的一次,也就是今天上午,我和妈妈一起去小什字,半路上讨论起了作文来。妈妈先笑眯眯地问:“写人的作文,你写谁呢?”我心中已有数,于是不假思索地说:“我要写梅一凡!”妈妈又继续笑眯眯地问:“那你准备写什么呢?”我毫不犹豫地说:“那好用问?当然写她上课打扰我,她往我课桌上吐口水,她下课追我、亲我、抓我、打我......话音刚落,妈妈的脸一下子就阴沉了下来。过了一会儿,她以质问的口气问我:“你真的非要写她吗?”我十分肯定地点了点头:“只有她最好写。”这时,妈妈开始爆发啰嗦属性:“不行,你还把梅一凡写成个疯子,都不写她好的呀?你这么写对别人有什么好处?还写梅一凡是个疯子,我看疯子是你!尚老师看了肯定直摇头。”我晕,她竟然来这一套!尚老师,如果您看到我写的是梅一凡,会不会不高兴呢?于是我张口反击:“谁说的?梅一凡也有优点啊!比如她听老师的话啊,她学习进步很大啊,还有作文写得越来越好了啊......”妈妈冷不丁来了句:“那你把要写的说来我听听呀!”“这......那......我......她......”我半张着嘴,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来。过了一会儿,妈妈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你看,老写一个人不好的地方不对呀!上次有个同学写你‘鼻孔有点大’,你不是很难过吗?再说......”唉,妈妈呀妈妈,难道您非得让我不写梅一凡吗?

妈妈还在唠叨着,突然,我的心里有了一个新主意。我假装不情愿,心里却在偷着笑:亲爱的老妈,对不起了!

乖打一个成语篇6

(1)关于乖女孩很必要的简介:

乖女孩的身份:

她的身份很怪,是柳琴小学四年级一班的学生,是我-林斯琳的乖乖女妹妹,一个十足乖巧般的女孩,非常爱幻想,有一个好听而意义深刻的名字“林筱璇”,爱好作文,经常去校园自由青春俱乐部去写些小小说,写好了却不发表,悄悄地、默默的藏到她的粉色包包里,谁也不肯说。

乖女孩的名字由来:

乖女孩的名字是由她那权威人士“姥爷”和慈爱的“姥姥”来取得。一开始,爸爸召开了家庭大会,号召全家来一起想乖女孩的名字。全家都沉默不语,爸爸只好带个头,“要不?叫‘林思飘’?”想了一会,突然连自己都觉得这个名字没意义,好听是好听,可哪儿能体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思呢?更不用说,做编辑的要想挑剔的林妈妈也一票否决了。乖女孩的爸爸有点不耐烦了,“有本事,你起呀!哼!”林妈妈往远处一看,眼睛眯了,:“就叫‘林筱’”姥爷翻开字典,笑着说,:“就叫‘林筱璇’吧!”就这样,乖女孩的名字产生了,有了着落。

乖女孩的父母:

母亲:程静雅,读完大三就休学了。在天鹅沁沁杂志社当编辑,每月收入1000元人民币,是一个标标准准的虚荣心爱好者,更是一位强大的责任心重的、诗情画意爱好者。天天都和钢笔、稿纸、电脑打交道,乖女孩很快的继承了这一点,实实在在是让程静雅又是欢喜,又是忧心,害怕耽误林筱璇的学业,实在是不知所措。

父亲:林鹰,工科毕业,数学尖子生,每月收入1万元人民币,是一个可以把任何一个人都当作数学尖子生、博士的人,让人简直就根本不敢问林鹰所有有关于数学的问题,因为只要林鹰讲完后,别人只要有一点点不懂的问题,他就认为是对自己的侮辱,或是别人不相信自己说的。就要骂他们,幸好,他的掌上明珠、乖乖女-林筱璇可以问他题目,不管林筱璇对与错,林鹰是不敢对林筱璇作出任何不好的举动,毕竟这不是别人,这是自己的宝贝,自己的乖乖女,自己的“小作家”女儿啊!所以说,林筱璇可以做任何举动对林鹰,当然,筱璇是不会的,谁叫她是乖乖女啊?

乖女孩的爱好和弱点:

乖女孩的爱好很多,什么写作文、看书、弹钢琴、唱歌、跳舞……当然,林筱璇最喜欢的是写作,虽然呢,还没有在书上、报纸上发表一个豆腐块,但凭着楚才作文特等奖、亮晶晶作文一等奖、少年作家协会举办的作文大赛特等奖、毛毛虫希望大奖赛读书组一等奖、小学生作文竞赛特等奖等奖项,当了校园自由青春俱乐部少年作家委员代表长。

乖打一个成语篇7

记得我上一年级的时候,我的语文老师是一个和蔼可亲的年轻女老师。有一次,我买了一个拼装玩具,老师在前面讲课,我就在下面拼,下课时,老师批评了我说:“以后不许上课玩这些东西,就把这些玩具给没收了。”

我真幸庆老师没打我,如果换做别的老师,肯定会打我,甚至是找家长。

二年级,我的老师是一位严肃的青年女老师,我一见到她就害怕,我就学乖点。没想到,我乖的时候,她不但不打我,还说我是一个乖小孩。

有一次,别人都出去做操了,我由于家庭作业找不到了,要在教室补。我补完了,给老师送去,老师说:“完成的很好,没有错的,字写得也好。这有一块蛋糕,作为奖励给你。”我拿着蛋糕,跑进了教室,两三口就吃完了。心想:如果我在学校能够再乖点三好学生的座椅就是我的了,所以我要再乖点。

三年级和四年级都是杨老师教我们,这位年轻女老师更是和蔼可亲,如果犯了错误也只是告诉我们以后不要这么做了,即使闯了“大祸”,也只是批评我们几句。

有一次,我在擦学校的多宝盒,陈晨过来了,我站起来向他一招手,帽子碰到了盒子,盒子掉了下来,摔坏了,幸好里面的东西没有摔坏。

我们把事情向老师如实报告,老师批评了我们几句,我们各掏几块钱重新弄了一个盒子,即使这样,老师也没有打我们。

乖打一个成语篇8

2.数学下100一分打10下,脱裤子.下95分1分50下,脱裤子,跪地板1小时(不穿裤子).

3.犯错误,无论轻重,2000下,脱裤子,用竹条打.跪地板3小时(不穿裤子).

给你们看一个实例吧:

那天,我作业做完后,数学老师让家长给卷子上签字,我只得了99分啊,不过,这是很难的卷子,得这个分数很不容易.

我把卷子战战兢兢地交给了我妈,却谁知老爸也在旁边,我庆幸自己在9点给我妈,以为这样就可以免打,要睡觉嘛,可谁知道……

爸爸一看分数

“脱裤子!”

“这个分数很高了”

“你不脱!”

我深知不脱裤子的后果,乖乖的脱了。

“屁股撅起来!”

我乖乖地撅起来了。

“啪啪……”

“1—2—3……”我痛苦地大声输着,

我感觉到屁股已经像西红柿一样红了。

“教你考这么低!还好意思说不容易!看我不打得你屁股开花!”

足足4455下,我哭着,跪在地板上,从旁边的镜子上,我看到,我的屁股不成人样了,5555555555。

第二天,我到学校,不敢坐凳子,但为了面子,我忍痛坐下。

“刘瑞琳!昨天挨打得怎么样?”

所有目光聚集到我这里,我不知道老师怎么知道我昨天的事情的,只觉得羞愧难当。

每个人都知道我挨了打,每个人都嘲笑我,我为难死了,尤其是一个女生。

乖打一个成语篇9

可能所有人都会觉得变心是坏事。但我认为,如果到现在还没学会变心,你就完蛋了,就要被淘汰了!

移动互联网对普世心理学的颠覆正悄然发生。以前你认为正确的事和对的心理状态,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移动互联网最重要的元素是人。人与移动互联网发生最重要关系的器官是心,心连在一起,将重新定义生产力模式。未来的一切学科都将以全新的移动互联心理学为基础。

做“乖”孩子还是“坏”孩子

大家可能已经发现,“乖”孩子越来越不吃香了,而那些叛逆、不听话的“坏”孩子反而越来越红火。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先来看看“乖”是怎么形成的。

原始人其实是不乖的。他们凭野性与大自然抗争,需要随机应变,无法事事寻求长辈意见。“乖”是农耕时代世袭制度下发展起来的为了与生产力匹配的社会伦理学。因为农耕时代,长辈是一切资源的供给者,不乖的人是得不到好结果的。

师徒制真心很害人!狭隘阴暗的体制,才会逼得徒弟为了做掌门,不惜把师傅弄死。因为那个时代的门派森严,人才流动性极差。流动就意味着不忠,而不忠的结果在古代就是死。所以,都必须乖乖的。

世袭制阻碍了劳动力的流动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所以,一系列的革命之后,逆子们砸了爷爷的祠堂。土地和太阳失去了统治地位。取而代之的是机器,电,国际化扩张。教育被下放到各个阶层,人可以凭借技能和才华流动。工业时代的人才培养方式,跟生产机器设备一样都是批量式生产。那时候有一个成功学大师叫卡耐基,他认为要成为一个被人喜欢的人,就要迎合别人的喜好。到了互联网时代,这套方法也过时了。谁还整天迎合,谁就完蛋了。这是个以“我”为中心的超级链接时代。

“我时代”只需聚合不要取悦

自品牌,自媒体,自传播,风起云涌。个人魅力体们依据自己的资源整合和价值输出,建立了自己为王的山头文化,小众但特别有粘合力,自成派系。这有错么?我不想再在“您”身上浪费太多的时间,如果您不够喜欢我,那就滚粗。让出位置给喜欢我的人。我只需要聚合,不需要取悦。

“我心理”,最大程度的激发了个体想象力和行动力!“我时代”,一切围绕“眼球效应”展开!

互联网对生产力的最大改进,事实上是信息传播的速度。超速度的海量信息扑面而来,普通乖巧都没意思。一个当代的普通人一天的阅读量远超过过去一个大学者接触的面,没空深研,杂乱无章里,哪个图片哪个标题最抢眼,哪个就拨得头筹。抢眼在这个时代,意味着瞬间心智占领!“颜值”之所以无比重要,也是这个道理。这个时代,谁能抢夺眼球,谁就获得了优先起跑线,他就获得了入门券。

公约数成了平庸的代名词

在这个时代,一切都以舆论的动向而动,如果这个时候不抢眼,你就没戏了,所以“乖”孩子死定了。“乖”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普通,意味着你说出来的东西,大家都听烂了。这是异端、奇葩、有独立观点,并且敢于表达的时代。产品本质上也是你对世界的理解的一种表达。你可以不断的试错,不断的琢磨这个世界属于你的那一个入口。

在这个时代里,“公约数”已经成为平庸的代名词。真理一开始都是被争议的,在这里没有被争议,说明我们大家都是站在真理的前沿。

合并是为腾挪到安全的区域

最近大家有没有发现一系列很奇怪的事情,这些巨头们发什么神经,58同城和赶集网合并,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合并,携程和去哪儿合并,万达和万科也凑热闹。第一名和第二名那么着急合并,为什么?

e=mc2,从爱因斯坦的这个公式里找一找大佬们急于合并的原因,安全。如果你是曹操,按以前的做法,刘备会和孙权联合做大。现在呢?曹操该联合的是孙权,压根不让刘备有机会做大市场,你我好兄弟坐稳江山再分成就好了。

为什么58同城要和赶集网合并?为什么去哪儿要和携程合并?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合并?他们把巨大的量集中在一个点,他们在做黑洞。

早在1916年,德国天文学家卡尔,通过计算得到了爱因斯坦的一个力场方程的真空解,发现把大量的物质集中于一个空间点时,周围就会产生奇异的现象,即在质点周围存在一个界面,一旦进入这个界面,即使是光也无法逃脱,这种不可思议的天体被称为黑洞。

视界内的部分与宇宙的另一个部分相结合,产生的黑洞叫做“史瓦西喉”,也就是“虫洞”。

唯一的生存方式是进入时间轴

互联网时代,地域没了概念,你从连接上网络的第一天起就是一家国际公司。因为人口红利,中国仅做内需市场,就可以和非常牛逼的美国公司一较高下。

现在还谈平和人生的都是傻瓜,兔子们都不眠不休,恨不得搭火箭超速度。乌龟们以自己今天爬了两步,明天读了一本书,后天听了一个讲座而沾沾自喜,其他人已经在创造历史了。

天被照亮,地被推平,人被连接。所有的中间机构都在消失,将来所有的中介都会消失。那些中间管理层,还在玩层级的都是愚蠢的。中间岗位一定会消失,而且越来越多可重复的规律性劳动会被机器人代替。你唯一的生存方式是进入时间轴,只有创业才可以帮你进入时间轴。创业是一件很残酷的事,本来我只有一个人,但是我会忽悠,我创业了,我忽悠了投资人把钱给我,我养了一大批的人,那些人把时间用在我的梦想的那一个点上,所以我收买的是时间,而这个世界上最宝贵的就是时间。如果你还在被别人收买时间,其实是愚蠢的。

找对入口比找资源更重要

当把所有的潜力逼到极致,这个社会才会发展。任何一个生产力转折时代重复的故事,无论从封建时代转到工业时代,把农民的土地都剥夺掉;还是从工业时代到互联网时代,工厂大量倒闭;到了现在这个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思考下,我们被剥夺的会是什么?

在过去这几十年,很多人讲产品为王。其实现在所有的创业,我认为都不是在做产品。重要的不是做什么产品,重要的是那个入口你拿得住吗?你现在的资源、人脉、资金,和你遇到的那个入口匹配吗?所以所有的人都不是在找产品,而是在找入口。入口对了,能源够了,剩下就是穿越时光之旅,就是比速度。

创业的本质是建时间仓聚能

现在,手机成了必需品。你今天不带老婆孩子在身边你能过,你今天不带手机试试。手机已经不是一个机器了,它本质就是手的延伸。升级后有了可穿戴,很快就会变成可植入。比如在耳朵里植入一个芯片,我就不用读英语、法语、意大利语了。以后所有的知识体系架构常识都不需要学习。真正的人才就只是创新创业人才,都是奇葩怪咖。我可以在视网膜里植入一个东西,让我的眼睛穿透,未来一定会有变态的人,把机器的东西植入到自己的身体里,以生物科技来说,人会变成半机器人。

乖打一个成语篇10

“我们家孩子可聪明了,什么东西一学就会!”

“我儿子挺乖的,从来不顶嘴,也不跟人打架!”

“我们那个,就是爱画画,跟个小画家似的!”

“我们家孩子学习挺好,总是100分,一点儿也不用心。”

……

年轻的父母们热烈地谈论着自己的孩子,不时用各种赞誉给自己的孩子贴着标签。一旁的小家伙们玩儿得有声有色,“战争”时不时地冒出来。

突然,“砰”的一声,不知是什么东西掉在了地上,打断了大人的谈话。原来是我给好友的男孩儿明明买的一个小毛毛熊引起了争执。一个孩子想要明明的毛毛熊,明明不想给,另一个又非得要不可,几番争执不下,想要的孩子于是挥起了拳头,打倒了明明,抢去了毛毛熊。看来一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可没想到,明明从地上爬起来后,只是有些委屈地站在一旁。“明明,你怎么不去把毛毛熊抢回来呀?”我很奇怪地问。女友抢先开导着儿子:“明明乖,听妈妈话啊,好孩子是不和小朋友打架的……”明明含着眼泪没有说话。

“去,把毛毛熊还给弟弟!”父亲在严厉地教训动武的儿子,那男孩子一面听,一面恋恋不舍地玩弄着抢来的毛毛熊。看来他是不会轻易让出毛毛熊了。

“好了好了,小孩子淘淘气,没事儿,明明说把毛毛熊送小哥哥玩儿了。别训他了,让他去玩儿吧。”女友的几句话使这场“战争”硝烟散尽。

聚会在浓浓的同窗情谊中结束了,我的心却不能平静。明明在妈妈“好孩子”、“乖孩子”的鼓励中放弃了捍卫自己的权利,那份不情愿却隐藏在无声的迟疑之中。小小的孩子,压抑了自己本不过分的愿望,为了做妈妈的“乖孩子”、“好孩子”,甚至不能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现在,很多家长已经意识到“淘气包”、“贪吃鬼”、“泥猴儿”这样的“坏”标签夸大了孩子的缺点,会给孩子幼小的心灵蒙上一层阴影,因此尽量避免使用这样的“坏”标签,而改用“聪明宝宝”、“好孩子”、“乖孩子”、“语文能力特强”、“杰出的小画家”等等的“好”标签来称赞和鼓励孩子。放弃负向标签本是一种进步,可是一味地贴这些“好”标签又会给孩子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好”标签往往是父母的过高期望,这种期望可能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巨大压力:“好孩子”被人打了不能还手,“小画家”不得不放弃游戏时间不断地提高画技,“爱学习的孩子”不敢放心大胆地玩上一天,“总得100分的孩子”得时刻告诫自己千万不能考99分。稚嫩的心上总是紧绷着一根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