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九年级历史复习资料十篇九年级历史复习资料十篇

九年级历史复习资料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0:25:31

九年级历史复习资料篇1

一、找准方向,集体备课

常言说:“团结就是力量”,“集体的智慧是不可战胜的”。为此,我校九年级历史教研组确立了集体备课的制度,在教学中经常开展集体研讨,这样既能发挥教师个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还能发挥教师群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便于资源共享、取长补短。在集体备课时,我们安排一位教师主讲,讲课堂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布置等,其他老师认真听,并深入探讨研究,最后集思广益,对上述内容进行补充完善。每节课后,备课组全体教师都要交流得失、解决课堂上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进一步的反思提升,力争使每节历史课都上得生动活泼、高效实用。

二、注重实际,研究实例

初中生思维活跃、可塑性强,他们认知水平不同、个性有别,因此再好的教学设计也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课堂上难免会出现一些突发事件。针对这些问题实例,我们注重搜集信息,积极研讨,本着“关注学生发展,张扬学生个性,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创新”的原则,努力教育学生,培优补差,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创造力,塑造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完美的人格。

三、大胆实践,勇于探索

我校九年级历史教研组把课堂教学作为教研的主要阵地,狠抓课堂教学改革,注意提高课堂效率。在课堂教学这个环节中采取的主要措施是:(1)充分备课,熟练教材,讲课时充满激情,努力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2)讲课时有深度和广度,给学生充分的活动空间,使其享受学习的乐趣。(3)注意课本知识的有效拓展,引领学生联系实际、展望未来,使学生从历史课本中得到启示、学到道理。(4)每周都有一位教师公开上一节观摩课,其他教师听课,课后开展卓有成效的评课,探讨出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供大家借鉴参考。

四、研究学生,提高效率

七、八年级时许多学生对历史课重视不够,基础比较差,到了九年级,由于时间紧、任务重,除了学习九年级历史课程外,还要全面复习其他学科知识、备战中考。为在有效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一定要做到时时关注学生。例如,九年级开学之初,为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我们花大力气先对学生进行一场深刻的思想教育,从学生的自身利益、实际情况出发,通过讲一些生动形象的历史小故事,让学生领悟人生的道理和学习历史的重要性。思想做通了,还要抓课堂。课堂上,我们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锐意进取,要求课堂活动人人参与,课堂板书人人记录,课后巩固人人过关。课外查阅资料人人动手。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培养兴趣、锻炼能力,也有利于学生熟练掌握课本知识、学以致用。

五、研究中考,扎实备考

中招备考是九年级校本教研活动的重要一环。学生犹如希望之鸽,那么如何将他们放飞,让他们翱翔于知识的蓝天呢?做好复习备考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对于中考复习,我校九年级历史教研组经过多年的实践一致认为采取“三轮复习法”效果较好。

第一轮复习时紧扣课本,重点复习八年级上册、八年级下册、九年级上册、九年级下册。具体方法是:老师按单元或专题先串讲基础知识,然后再让学生自己整理、巩固所学知识。为便于老师了解情况,我们将学生编成复习小组。小组长负责帮助组员,老师监督帮助小组长,形成层层负责、互帮互带制,这样在复习过程中既省力又高效。

第二轮复习时要依据中考要求,复习《说明与检测》,有重点地进行查漏补缺。具体方法是:发挥备课组的集体优势,分工协作,各尽所能,依据中考题型,将《说明与检测》上的知识点设计成中考模拟题,让学生进行模拟训练。与此同时,备课组教师分专题整理知识,以供学生复习。例如,对资产阶级革命专题、中外改革专题、台湾专题、三次科技革命专题等,教师要进行全面的归纳总结,并设计成新题型。

九年级历史复习资料篇2

历史首先表现为特定的时间之内的人的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就是社会在时间上的延续和展开。具体做法首先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材料,然后再从中整理出丰富而生动的发展情节、事件的经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教师可以把第1课“鸦片战争”、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4课的历史内容可以按时间先后顺序重构一个历史过程:近代中国是怎样一步一步地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学生通过上述先后4次外国列强侵华战争的系统学习,就明白了中国逐步被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了。“林则徐虎门销烟和三元里人民抗英”“太平军抗击洋枪队“”左宗棠收复新疆“”义和团运动”等4项历史内容按时间先后顺序重构为“列举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初中国人民抗击外国列强的史实。”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第4课“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中的“日本的大化改新”和第19课“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中的“明治维新”进行重构,比较这两个历史事件的异同和给我们的启示。这样重构教材中的历史,会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节省了思考的时间,更好地提升课堂学习效率。

二、按照空间观念重构历史过程

空间,简单说就是人类生存和活动的环境。历史不仅是时间的延续,更是空间的展开。因此,时间和空间都是构成历史事实和历史过程的基本要素。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这样重构历史事实最能反映历史的本质。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第11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第12课“美国诞生”、第13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和第18课“美国南北战争”等4课的历史内容按空间顺序重构一个历史过程:比较英、法、美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异同。(从革命的原因、过程、领导人、文件、性质、作用、局限性等)。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第11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第12课“美国诞生”、第13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第18课“美国南北战争”和第19课“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等5课的历史内容按照空间顺序重构一个历史过程:举例说明当今世界主要的资本主义大国在近代建立资本主义政权的方式有哪些,并简要评价这些方式。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第6课“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和第7课“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重构为:古代传播文明的方式有哪些,简要评价这些方式。按照空间观念重构历史应该遵循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原则。就是被还原的历史事实不仅具有空间范围,还应该具有比较完整的历史过程即包括原因、经过、结果等主要因素在内的完整的历史史实。

三、按照内容性质重构历史过程

九年级历史复习资料篇3

一、设计背景:

1931年9月18日10时许,日本关东军在沈阳北大营南约800米的柳条湖附近,将南满铁路一段路轨炸毁,称是中国军队破坏铁路。日军即向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发动进攻。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这次事变爆发后不久,东北三省沦陷,全部被日本关东军占领,因此被中国民众视为国耻。本次班(队)会为了让广大学生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同时也为了增强广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班(队)会目标:

1、让学生懂得爱国与责任的关系,明白爱国首先要爱自己,从我做起,要承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以天下为己任。

2、让学生们知道九一八的历史过程,知道“九一八事变”的真相。

3、通过观看纪念视频、知识小竞猜、唱红歌、拓展与延伸等活动来完成班(队)会,更好地升华爱国主义情感。

三、活动准备:

九一八事变相关历史资料(多媒体)小笑脸(若干)

四、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主题

播放《纪念九一八事变》视频。

(设计意图:视频形象生动地展示了“九一八事变”的过程和纪念意义,创设情境,视频展现出来后,学生的感情直接被调动起来,很好地渗透了班会的主题。)

(二)历史再现整体回顾

1、大屏幕出现主题班会的主题背景。

主持词:

甲: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乙:大家下午好!

甲:岁月的长河流淌过侵透血泪和屈辱的历史,终于汇入了21世纪的洪流。

乙:历史的渺渺尘烟,掩盖不住时间的风雨。

甲: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无数先驱已将希望的种子撒向人间。

乙:点点白帆可以竞发,小小你我满载美好的理想憧憬未来。

甲:岁月的流逝,风雨的洗礼,当历史的日历翻到我们今天这一页,又何尝不令人想起那苦难的血泪史。

乙:怎能忘,那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

怎能忘,那崎岖坎坷的沧桑岁月。

甲: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纪念“九一八事变”主题班会(队会)现在开始。

乙:全体起立,唱国歌。

播放《国歌》音频,全班学生严肃立正站好,唱国歌。

2、播放《松花江上》音乐视频

主持词:

甲: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这一首《松花江上》唱出了当年东北同胞的心声,那么大家知道里面说的事件是什么吗?(学生可单独回答或者集体回答)乙:九一八,九一八,从那悲惨的时候,逃离了我的家乡,整日在关内流浪。造成这一切的发生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请观看图片,当年日军犯下的罪行。(播放图片)

(设计意图:学生从听觉、视觉上共同感受“九一八事变”的来龙去脉,更好地回顾历史了解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士气。)

3、知识竞猜

进行爱国小知识竞猜,学生分小组进行必答题和抢答题的活动,并用小笑脸记录分数进行比赛。

主持词:

甲:下面进行爱国知识小竞猜活动。

题目:

抢答题:(仅供参考,可自行规定题目)

(1)“九一八事变”的具体日期?(1931年9月18日)

(2)中国的抗日战争持续了多少年?(8年)

(3)日本是哪年投降的?(1945年)

(4)“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是谁说的?(周恩来)

(5)东北当时最有名的张氏爱国将领是谁?(张学良)

必答题:

(1)你能说说看过的抗日题材的电影和电视剧吗?

(2)我们知道的抗日英雄有哪些?

(设计意图:通过竞猜比赛等形式的小活动,不但活跃了班(队)会的气氛,也更好的让学生学习抗日爱国知识)

4、唱一唱心中的红歌

分小组唱一唱自己知道或者喜欢的红歌,并进行展示。

5、班(队)会拓展

(1)中高年级段:

出示钓鱼岛的一组图片,请大家观看美丽的钓鱼岛。

主持词:

乙: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我们绝不允许任何人抢占我们的国土。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播放主席在大会上阐述中国主权问题的视频(节选)

(设计意图:跟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有危机意识,牢记历史,勤奋学习,保卫祖国。)

(2)低年级段:

画一幅图画或者写一句话送给祖国,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设计意图:利用低年级的特点进行拓展延伸,更好地丰富班(队)会的内容。)

6、班主任寄语结束班(队)

班主任:今天,我们回顾这段历史,纪念这段历史,就是为了不要忘记这段苦难的岁月,不要忘记那些曾经为民族解放事业牺牲的人们。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写道:“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亲爱的同学们,我们正在为这个民族的未来做准备,愿先辈们用热血和信念点燃的民族复兴之火,永远照亮我们!

主持词:

甲: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铭记历史,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乙:我宣布:《勿忘国耻振兴中华》主题班(队)会到此结束。

九一八勿忘国耻主题班会

一、活动目的

利用各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培育和弘扬中国传统革命精神的教育,维护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让学生在革命精神的激励下,严格要求自己,不忘历史,敬畏生命,珍视和平,努力学习,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二、活动准备

1.挑选两名同学主持班会,主持人协助班主任组织同学开展活动。

2.学生提前收集革命资料,加深了解。学唱革命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

3.教师搜集影片、图片、资料以制作课件。

4.全体同学集体讨论发表观点,表决心、立壮志。

三、活动过程

1.影片导入,还原历史真相

2.小组汇报,不忘祖国耻辱

3.知识竞赛,加深革命了解

4.图片导入,钓鱼岛事件,加强爱国意识

5.集体宣誓,表决心,立壮志。

四、班主任老师做总结性发言

通过这次主题班会,使同学了解“九一八事变”和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滔天暴行,经历一次爱国主义的洗礼,以此激发同学们的责任感和爱国热情。让同学们牢记国耻,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发奋读书。

“勿忘国耻九一八”主题班会

活动过程

1、“九一八”的历史回顾,多媒体展示“九一八事变”过程。

2、(国耻让我们明确责任)每一个中国人不仅仅要记住,还要从自己做起,为祖国和民族做出贡献。

生自由发言。

3、(畅谈爱国之举)

师:我认为,爱国不是只挂在嘴边上,也不一定要干惊天动地的事。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是爱国。比如,作为学生,按时交作业,上课认真听讲等都是爱国行为。你们怎么看?

生自由发言

4、学唱抗日歌曲

一:《铁道游击队》《游击队之歌》

二:《国际歌》

三:《地道战》

四:《红色娘子军》

九年级历史复习资料篇4

我校是上海市重点中学,也是示范性高级中学。高三同学曾通过做各类课题经历与体验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过程,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在复习课中,帮助他们总结已有的经验,归纳一般的学习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历史本身,提升思维水平,而且符合课程改革要求,也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复习迎考的质量。

本课是在复习唐朝的历史后开展的,全课以“唐朝社会生活剪影”为载体,目标是让学生在新情境下,通过汲取历史信息,实现知识迁移与升华,提高观察、透视历史材料(如文献、文物)的能力。

二、研究过程

师: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把我们自己比作巧妇的话,那么,在历史学习与研究中不可或缺的“米”是什么?

生一:史料。

师:很好,英国有位历史学家柯林伍德这样说道:“历史学是通过对证据的解释而进行的。”中国着名的史学家傅斯年也提出过:“史学就是史料学”的论断,可见中外史学家对史料的重要性早已达成了共识。的确,史料是史学研究的基础,那么如何获取史料并在各种形式的史料中汲取历史信息呢?这就是我们今天复习的主要内容。

(显示多媒体板书)

(一)史料的来源与形式:

1.不同来源的史料

同学们在以前都进行过研究性学习,请大家说说看,获取史料都有哪些不同来源?

生二:互联网、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

师:好,这是获取史料最重要的一些渠道,此外还有没有?我们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生二:历史遗址、遗迹。生三:还有采访当事人、专家等

师:总结一下,史料的主要来源:历史遗址、互联网、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当事人、专家等。

(显示多媒体板书)

2.不同形式的史料

通过各种渠道搜集的史料,其主要形式有哪些?

生四:文物。

师:文物,也可称之为实物形式。

生四:各种书籍、文献。

师:可称之为文字形式,那么在文字产生以前,比如在原始社会除了运用考古资料外,我们还常常参考……

生四:传说、古老民族的习俗。

师:在现代以来又有了大量直观、形象生动的……

生四:音像资料。

师:总结一下,史料的主要形式:文字、音像、实物、口传、民俗等。在搜集到各种形式的史料之后,我们要对它进行分类与整理,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于时间关系,这里我们不再展开。下面大家将看到的是有关唐朝社会生活的一些史料,已经专家考证,请大家以此为载体,试着从史料中汲取历史信息。

(显示多媒体板书)

(二)汲取与使用历史信息:

社会生活包括方方面面,下面我们先从唐朝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中截取片断。请大家先观察唐代妇女的两张图片,你能从中汲取哪些信息?先谈谈第一张。

(显示材料一)

第一组唐代的妇女(之一)

生五:可以看出唐朝女子服饰在图案、式样、技术上的一些特点。

师:什么特点?生五:材料可能是丝织品、花纹图案精细。师:可以反映出什么问题?

生五:反映出唐朝高超的纺织技术,手工业发展的水平和当时的审美观念。

师:那么从式样上看有什么特点?生六:服饰雍容华贵,是贵夫人所穿。

师:这款服饰有较多的地方,时人评价“绮罗丝缕见肌肤”,可以反映出什么问题?

生六:唐朝人思想比较开放。

师:同学们都分析得很好。如果说第一张图片是雍容华贵的贵夫人的话,那么从风格迥异的第二张图片中,我们又能获取什么信息?

生七:像少数民族的服装。

师:当时叫“胡服”,女子着胡服,反映什么问题?

生七:反映出当时民族交往频繁,民族融合。

师:历史上有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典故,唐朝女子以着胡服为时尚,二者之间是否有共通之处?

生七:胡服紧凑,便于行动。

师:那么女子着胡服成为时尚,这能反映出……

生七:胡服利于出行,反映出唐朝女子社会活动比较多。

师:从“衣”中我们又看到了“行”,杜甫有诗为证:

(显示材料二)

丽人行

──杜甫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三月三,正是春暖花开的时节,长安水边多是踏青的女子,从侧面也反映出……

生八:唐朝女子行动较多、较为自由的一面。

师:刚才我们看了唐朝衣食住行中的片断,下面再看看婚丧嫁娶中的片断。

(显示材料三)

唐代的妇女(之二)

长干行

──崔颢

君家在何处,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这是一首较直白的诗,请大家设想一下诗中的主角是什么样的性格?

生九:一个大胆而热烈的女子。

师:你能猜测一下她的婚姻状况吗?并描述诗中的场面。

生九:一个未婚的青年女子,主动与一个陌生的男子打招呼。

师:诗中可能是一个未婚的青年女子对一个已心生好感但又是萍水相逢的男子主动打招呼;换我们今天的女孩子,有没有这个勇气?

生九:(笑)没有。师:唐朝的青年女子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生九:热情、主动、大胆。

师:唐朝女子的性格,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人、尤其是对女子的束缚……

生九:少。

师:刚才是未婚少女,那么已婚妇女状况如何呢?请看一组数据。

(显示材料四)

唐代的妇女(之三)

《古今图书集成》统计烈女节妇:

唐代51人

宋代267人

明代36000人

据《新唐书·诸帝公主传》初步统计,唐代至少有26位公主改嫁,其中定安公主、齐国公主更是三嫁。

通过以上两组材料你看到哪些信息?

生十:唐朝人思想观念开放。

师:什么思想观念?

生十:贞洁观、婚姻观。

师:反映出什么问题?

生十:唐朝对已婚妇女的约束也较少。

师:根据以上材料,我们似乎看到这样一幅景象:在唐朝,未婚女子大胆、主动,已婚女子也可以勇敢地追求第二次甚至是第三次幸福。联系刚才的内容,请大家分析一下为什么唐朝女子为什么具有这样的性格?

生十一:因为唐朝在我国古代是开放的朝代,统治者实行开明的统治政策,所以社会风气也比较开明。

师:支撑着唐朝开明、开放政策的支柱是什么?(沉默……)

师:想一想,唐朝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在当时世界上的地位?

生十二:唐朝是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鼎盛时期,世界领先。

师:很好,由于唐朝政治稳定、经济繁荣、领先世界,统治者对自己的统治充满了自信,有海纳百川的胸怀,这就是他能够实行开明开放政策的内在支撑。当然,在历史上开放的朝代并不止唐朝一个,而唐代妇女地位相对较高却是不争的事实。那么,是否还有其他原因,或许这是唐朝统治者的特质。

生十三:女皇武则天。

师:这再次印证唐朝妇女地位相对较高。想想看,唐朝统治者出身有没有与其他朝代统治者不同的地方?

生十三:唐朝统治者是少数民族。

师:什么族?

生十三:鲜卑族。

师:对,唐朝是一个民族大融合的朝代,融合是双向的,少数民族的汉化固然是重要的趋势,同时汉族“胡化”也在进行中,少数民族对汉族贞洁观念形成了冲击。

(显示材料五)

朱熹为此发了一段评论,一起看一下:

“唐源流出于夷狄,故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为异。”

──《朱子语类》卷一三六三

宋代的朱熹,视野毕竟有限,如果站在中国封建历史的发展长河中来看,是否还会有新的发现?

生十四:从唐到明妇女所受的束缚越来越多。

师:为什么?注意比较一下唐朝和明朝在封建社会的历史长河中发展各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生十四:唐朝是封建社会繁荣鼎盛时期,明朝是封建社会衰落时期。

师:刚才提到封建社会在唐朝呈发展趋势,统治者对自己的统治也充满了自信,随着封建社会的日趋衰落,为维护封建统治,加在人们身上的封建束缚、封建礼教也愈来愈多,这也是唐之后烈女节妇日趋增多的原因。

以上是有关唐朝妇女的一组材料,如果说刚才提供了一组形象化的材料,下面让我们再看看第二组材料,了解一下唐朝人的精神世界。

(显示材料六)

第二组唐的文化与宗教(之一)

贞观二年……立孔子庙堂于国学……是时四方儒士,多抱负典籍,云会京师。……儒学之盛,古昔未之有也。

──《旧唐书·儒学上》列传第一百三十九

以上材料告诉我们什么信息?

生十五:唐太宗时期儒学十分兴盛。

师:还是发生在唐太宗时期,一个流芳千古、妇孺皆知的神话故事是什么?

生十五:《西游记》,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

师:取得是什么经?

生十五:佛经。师:佛教是舶来品,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什么?

生十六:道教。

师:道教在唐朝的地位如何?

生十六:高。

师:为什么?

生十六:唐统治者姓李,与老子同姓,所以统治者推崇道教以抬高自己的地位。

师:以上让我们看到这样的信息:唐太宗时期儒学、佛教、道教同时被推崇。唐朝前期另一位影响深远的皇帝是唐玄宗,下面我们看看他在思想文化方面的基本态度。

(显示材料七)

唐的文化与宗教(之二)

《石台孝经碑》《易县唐玄宗注道德经石幢》

刻于唐玄宗天宝四年,是唐玄宗刻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

李隆基亲自作序、注解并书写

“开元二十四年,玄宗颁赐《御注金刚般若经》”

──《全唐文》卷三《〈答张九龄等贺御注金刚经〉手诏》

根据以上碑刻或者文献资料能看到什么信息?

生十七:唐玄宗为《孝经》《道德经》《金刚经》作序、注解。

师:能说说这些经典属于哪些派别?

生十七:《孝经》属于儒家经典、《道德经》是道家的,《金刚经》是佛教经典。

师:唐玄宗亲自为这些经典作注说明了什么?生十七:非常重视,非常推崇。

师:我们看到唐前期最重要的两个皇帝对当时的多种思想的基本态度,下面再看一下其他的材料。

(显示材料八)

唐的文化与宗教(之三)

太原古清真寺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唐代贞元年间创建)叙述景教在唐140余年间

在中国传播流行情况

从这两则材料中能获取哪些信息?

生十八:清真寺的创建说明唐朝伊斯兰教的传播,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说明基督教的一支景教在中国流行的情况,可见世界三大宗教在唐朝都已得到广泛的传播。

师:很好。请大家翻开教材第140页,看看除了刚才大家所列举的几种宗教之外,唐朝还有哪些宗教种类?

生十九:祆教、摩尼教。

师:现在归纳一下,通过材料或教材我们至少可以看到唐朝流传的宗教有:佛教、道教、景教、伊斯兰教、祆教、摩尼教等。在某种意义上说,儒学也被国人称之为儒教,当然这种说法还是有争议的。通过以上信息,能否洞察一下唐朝在宗教文化上的基本政策?

生二十:唐朝在宗教文化方面采取兼收并蓄政策。

师:很好。通过以上的归纳可以得出:(显示多媒体板书)唐朝的宗教政策:兼容并包、多教并行唐朝为什么实行这种政策?除了刚才提到的

唐朝是开放的社会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

(学生沉默)

师:大家可以从宗教的社会功能的角度去考虑。先看一段材料:

(显示材料九)

唐的文化与宗教(之四)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颂:贞观十有二年秋七月,诏曰:“道无常名,圣无常体,随方设教,密济群生。大秦国大德阿罗本,远将经象,来献上京。详其教旨,玄妙无为,观其元宗,生成立要。词无繁说,理有忘筌,济物利人,宜行天下。

生二十一:“道无常名,圣无常体”说明是承认宗教的多元,只要能够“济物利人”便可“宜行天下”,宗教对维护统治有一定的作用。

师:我记得刚过完寒假,有同学说过年到龙华寺去烧香,希望菩萨保佑考到理想中的大学。所以宗教这种人类高级的精神活动往往可以寄托个人美好的愿望,对现实的不满可以通过宗教在来生得到满足,达到心理平衡的作用。试想如果人人都心理平衡,而不发出类似于陈胜、吴广那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感慨的话,社会就稳定了,统治自然就稳固了,所以统治者往往利用宗教来维护统治。这也是唐朝统治者推行多教并行的重要原因。

刚才我们通过陶俑、古画、唐诗、碑刻、文献统计资料、古迹遗址等材料汲取了唐朝一些相关的历史信息,加深了对唐朝基本特点的认识。下面,我们归纳一下刚才使用过的汲取信息的一般方法。

(显示多媒体板书)

(三)汲取历史信息的一般方法

通过观察各类资料,我们可将获取的信息分成两类……

生二十二:表面信息、深层信息。

师:对。表面信息是通过直接观察可获得的信息,可以包括哪些呢?

生二十三:服饰、文字、材质、行为、工具等。

师:深层信息往往要联系时代的背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角度去挖掘,可以有哪些呢?

生二十四:可以包括制作工艺、审美观念、制度政策、时代背景等。

师:很好,下面归纳一下:

(显示多媒体板书)

表面信息:服饰、文字、容貌、材质、行为等。

深层信息:制作工艺、艺术发展特点、思想观念、制度政策、时代背景与特点等。

还有一点要提醒大家注意:判断汲取的历史信息尤其是深层信息是否正确,往往还需要进一步的考证,即“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在下结论之前,要学会使用“可能”。

(显示多媒体板书)

(四)史学研究的基本准则

师:今天我们的学习过程体现了我们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与准则,这也是我们始终必须遵循的,大家可以先讨论一下。

(学生小声议论,略)

大家一起说出来。

生(大多数):史由证来、论从史出。(显示多媒体板书)史由证来、论从史出

师:请大家始终遵循这一历史学习的原则,刻骨铭心。

三、教师说课

这节课的能力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对文物、文献、诗词、碑刻等材料的解析,复习从不同形式的史料中汲取历史信息的一般方法,从课堂反应看,目标基本实现。同时学生也感受了研究性学习的一般程序与基本原则。在掌握方法的同时,进一步巩固了唐朝民族交流与对外交往频繁、思想文化先进等方面的基本史实,加深对唐朝文明领先、兼收并蓄、社会开放的总认识。

九年级历史复习资料篇5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6a-

0124-02

中考备考质量事关中考的成败。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呢?笔者认为,教师要真正确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复习中,加强师生互动,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和巩固知识,提高学生的复习质量。笔者已经连续第4年承担九年级历史教学任务,积累了一些指导学生进行中考备考的经验,在此与广大教师分享。

一、以课本为本,狠抓双基

进入九年级下学期,一般来说,教师已基本授完全部的新课。此时,教师应开始着手全面复习。通常中考总复习会分为三轮:第一轮复习要重点梳理基础知识,第二轮复习侧重于专题复习,第三轮复习主要是进行模拟训练。这三轮复习中,重点应放在第一轮。因为,学生能系统地、熟练地掌握基础知识,是开展第二、第三轮复习的基础。在第一轮复习中,教师要做到“以课本为本,狠抓双基”,使学生夯实基础,熟悉教材。教师应以课本为根本,以考试大纲为纲要,做好基础知识的复习工作。

笔者的具体做法是依靠课本,夯实基础。即依据课本,逐册、逐单元、逐课进行全面复习,对新课教学中的不足进行弥补和充实。目标是把每篇课文的知识点扎扎实实地还原给学生,为下一轮的专题复习打下坚实的基础。(1)教师用小问答题的形式,把每节课的重要知识点展示给学生。(2)要求学生根据教师所出的题目,研究教材文本,自主复习。(3)学生脱离课本,独立解答问答题,然后同桌彼此交流。在此过程中,教师巡视,最后进行反馈矫正,并指出有哪些细节需要注意,哪些知识点需要学生进行强化记忆。(4)教师向学生提供历年的中考相关题型,以此检测本节课知识点的落实情况,促使学生对知识进行巩固和拓展。

这样组织第一轮历史中考复习,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既做到了“依纲靠本”,又能结合中考题型进行训练,使学生在夯实基础的同时,提早体验中考,了解中考“考什么”“怎么考”,从而掌握答题的技巧。第一轮历史中考复习的特点是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知识点复习求面、求广而暂不求深。

二、组织专题复习,形成知识网络

当学生初步把握了历史的发展脉胳,能熟练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后,教师可以着手组织第二轮复习――专题复习。第二轮复习侧重于进行纵横比较,构建知识网络,深化思、讲、练。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掌握知识不系统,认识知识不完整”的情况,教师可以单元复习为主,侧重于细节和各个单元中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点、线、面相结合,做到点实、线清、面广。

笔者的具体做法是将古今中外的类似事件、相关事件联系起来,进行专题整合。专题复习又分小专题和大专题。小专题可以是一个单元的专题,也可以是几个单元的专题。以九年级上册为例,第二单元“欧美主要国家的社会巨变”可将“资产阶级早期革命”作为一个小专题,将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进行比较,理清彼此的联系,形成整体知识。而第二单元也可以与第四单元“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与扩大”合为一个大专题“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巩固和扩大”。在这个大专题中,把一系列的事件“粘合”在一起,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法国大革命、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这些事件体现了世界资产阶级从最初确立统治到巩固再到扩大,从而形成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过程。这样复习,可以帮助学生理清线索,使表面上看起来相对零散的实则有联系的知识点在面上形成一个整体。

组织专题复习,需要教师狠下功夫。因为在组织复习时,教师必须打破教材的体系,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加强中外历史的联系、古今历史的联系等。设计专题时,教师应深入研究教材,进行深入的比较和整理,最终构建知识网络,以便于学生学习,促使学生在复习中提高全面理解的能力。如果说第一轮复习是一个由薄到厚的进程,那么,第二轮复习就要做到从厚到薄。这样,才能将学生从繁杂的历史事件中解放出来,使学生轻松复习和记忆。

三、模拟应考,提升能力

专题复习以后,复习的侧重点就要转为全面演练、教授方法、提升能力。在第三轮复习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提高对知识的整合能力,使学生熟悉中考题型,全面演练知识、技巧、方法,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的解题能力,养成良好的审题与答题习惯,尽可能减少失分的现象。在此阶段,教师可以多举行模拟考试,考试要突出重点和热点。每次举行模拟考试,教师都必须对试卷进行详细评讲。

笔者会收集各种资料,认真比较、筛选,最终形成一套比较贴近中考的模拟试题。模拟试题的分值、题型、题量、构成、难易程度、评分标准等与正式的中考试题相似,使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感受中考,促使学生进行自我定位、自我调整。出模拟试题需要花费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仅靠教师个人会显得非常吃力,建议教师可以依靠教研组的力量,集中全校历史教师的力量,出好中考模拟题。此外,笔者会把每一册课本所涉及的考点按照单元顺序,设计成一道道的小问答题,每题3分,每题包含3个小知识点,在平时的复习课上用来考学生,其主要目的是巩固知识。这类题很受学生的欢迎,因为所需时间不多,同时又能检测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四、回归课本,查漏补缺

经过三轮复习之后,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中考内容。但是,学生还是会忽略很多细节问题。例如,2013年的贵港市历史中考的非选择题的第17题第2问:1927年率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地区开展游击战,进行什么革命?后来,在的领导下,以井冈山根据地为基础,建立了什么根据地?不少学生在该题上失分了,因为该题所涉及的考点在课文中均是一句话带过,学生在复习时忽略了。所以,在中考前的半个月,笔者会要求学生重新回归课本,查漏补缺,注意每节课中容易忽略的细节,加强记忆。

此外,教师在组织历史中考总复习时,还要注意加大情感投入,做到“关注学优生,关心中等生,关爱学困生”。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实施分层教学,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做好“培优,促中转优”的工作。

九年级历史复习资料篇6

   我校是上海市重点中学,也是示范性高级中学。高三同学曾通过做各类课题经历与体验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过程,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在复习课中,帮助他们总结已有的经验,归纳一般的学习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历史本身,提升思维水平,而且符合课程改革要求,也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复习迎考的质量。

   本课是在复习唐朝的历史后开展的,全课以“唐朝社会生活剪影”为载体,目标是让学生在新情境下,通过汲取历史信息,实现知识迁移与升华,提高观察、透视历史材料(如文献、文物)的能力。

   二、研究过程

   师: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把我们自己比作巧妇的话,那么,在历史学习与研究中不可或缺的“米”是什么?

   生一:史料。

   师:很好,英国有位历史学家柯林伍德这样说道:“历史学是通过对证据的解释而进行的。”中国着名的史学家傅斯年也提出过:“史学就是史料学”的论断,可见中外史学家对史料的重要性早已达成了共识。的确,史料是史学研究的基础,那么如何获取史料并在各种形式的史料中汲取历史信息呢?这就是我们今天复习的主要内容。

   (显示多媒体板书)

   (一)史料的来源与形式:

   1.不同来源的史料

   同学们在以前都进行过研究性学习,请大家说说看,获取史料都有哪些不同来源?

   生二:互联网、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

   师:好,这是获取史料最重要的一些渠道,此外还有没有?我们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生二:历史遗址、遗迹。生三:还有采访当事人、专家等

   师:总结一下,史料的主要来源:历史遗址、互联网、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当事人、专家等。

   (显示多媒体板书)

   2.不同形式的史料

   通过各种渠道搜集的史料,其主要形式有哪些?

   生四:文物。

   师:文物,也可称之为实物形式。

   生四:各种书籍、文献。

   师:可称之为文字形式,那么在文字产生以前,比如在原始社会除了运用考古资料外,我们还常常参考……

   生四:传说、古老民族的习俗。

   师:在现代以来又有了大量直观、形象生动的……

   生四:音像资料。

   师:总结一下,史料的主要形式:文字、音像、实物、口传、民俗等。在搜集到各种形式的史料之后,我们要对它进行分类与整理,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于时间关系,这里我们不再展开。下面大家将看到的是有关唐朝社会生活的一些史料,已经专家考证,请大家以此为载体,试着从史料中汲取历史信息。

   (显示多媒体板书)

   (二)汲取与使用历史信息:

   社会生活包括方方面面,下面我们先从唐朝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中截取片断。请大家先观察唐代妇女的两张图片,你能从中汲取哪些信息?先谈谈第一张。

   (显示材料一)

   第一组唐代的妇女(之一)

   生五:可以看出唐朝女子服饰在图案、式样、技术上的一些特点。

   师:什么特点?生五:材料可能是丝织品、花纹图案精细。师:可以反映出什么问题?

   生五:反映出唐朝高超的纺织技术,手工业发展的水平和当时的审美观念。

   师:那么从式样上看有什么特点?生六:服饰雍容华贵,是贵夫人所穿。

   师:这款服饰有较多裸露的地方,时人评价“绮罗丝缕见肌肤”,可以反映出什么问题?

   生六:唐朝人思想比较开放。

   师:同学们都分析得很好。如果说第一张图片是雍容华贵的贵夫人的话,那么从风格迥异的第二张图片中,我们又能获取什么信息?

   生七:像少数民族的服装。

   师:当时叫“胡服”,女子着胡服,反映什么问题?

   生七:反映出当时民族交往频繁,民族融合。

   师:历史上有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典故,唐朝女子以着胡服为时尚,二者之间是否有共通之处?

   生七:胡服紧凑,便于行动。

   师:那么女子着胡服成为时尚,这能反映出……

   生七:胡服利于出行,反映出唐朝女子社会活动比较多。

   师:从“衣”中我们又看到了“行”,杜甫有诗为证:

   (显示材料二)

   丽人行

   ──杜甫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三月三,正是春暖花开的时节,长安水边多是踏青的女子,从侧面也反映出……

   生八:唐朝女子行动较多、较为自由的一面。

   师:刚才我们看了唐朝衣食住行中的片断,下面再看看婚丧嫁娶中的片断。

   (显示材料三)

   唐代的妇女(之二)

   长干行

   ──崔颢

   君家在何处,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这是一首较直白的诗,请大家设想一下诗中的主角是什么样的性格?

   生九:一个大胆而热烈的女子。

   师:你能猜测一下她的婚姻状况吗?并描述诗中的场面。

   生九:一个未婚的青年女子,主动与一个陌生的男子打招呼。

   师:诗中可能是一个未婚的青年女子对一个已心生好感但又是萍水相逢的男子主动打招呼;换我们今天的女孩子,有没有这个勇气?

   生九:(笑)没有。师:唐朝的青年女子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生九:热情、主动、大胆。

   师:唐朝女子的性格,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人、尤其是对女子的束缚……

   生九:少。

   师:刚才是未婚少女,那么已婚妇女状况如何呢?请看一组数据。

   (显示材料四)

   唐代的妇女(之三)

   《古今图书集成》统计烈女节妇:

   唐代  51人

   宋代  267人

   明代  36000人

   据《新唐书·诸帝公主传》初步统计,唐代至少有26位公主改嫁,其中定安公主、齐国公主更是三嫁。

   通过以上两组材料你看到哪些信息?

   生十:唐朝人思想观念开放。

   师:什么思想观念?

   生十:贞洁观、婚姻观。

   师:反映出什么问题?

   生十:唐朝对已婚妇女的约束也较少。

   师:根据以上材料,我们似乎看到这样一幅景象:在唐朝,未婚女子大胆、主动,已婚女子也可以勇敢地追求第二次甚至是第三次幸福。联系刚才的内容,请大家分析一下为什么唐朝女子为什么具有这样的性格?

   生十一:因为唐朝在我国古代是开放的朝代,统治者实行开明的统治政策,所以社会风气也比较开明。

   师:支撑着唐朝开明、开放政策的支柱是什么?(沉默……)

   师:想一想,唐朝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在当时世界上的地位?

   生十二:唐朝是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鼎盛时期,世界领先。

   师:很好,由于唐朝政治稳定、经济繁荣、领先世界,统治者对自己的统治充满了自信,有海纳百川的胸怀,这就是他能够实行开明开放政策的内在支撑。当然,在历史上开放的朝代并不止唐朝一个,而唐代妇女地位相对较高却是不争的事实。那么,是否还有其他原因,或许这是唐朝统治者的特质。

   生十三:女皇武则天。

   师:这再次印证唐朝妇女地位相对较高。想想看,唐朝统治者出身有没有与其他朝代统治者不同的地方?

九年级历史复习资料篇7

关键词:资料卡片;课程资源;问题意识;情感资源

一、问题的提出

(一)时代需要的历史教学

首先,新课改的呼唤。新课程提倡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

其次,新教材的要求。新课改鼓励教师自主开发引入其他课程资源,体现了教师教学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以及教材资源的选择性和多样性。

最后,新课堂的需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

(二)时下发生的历史教学

1.舍近求远,弃用卡片

现实教学中常遇见这样的现象,教师为说明论证教材的某些结论或观点大量引用教材外的资料,并不厌其烦地给予解读,但由于所选材料的非典型性和低可读性,造成学生对教材知识的一知半解,结果事倍功半。

2.轻重失衡,误用卡片

新教材资料卡片的设置不仅增强了教材的可读性,而且丰富了教材内容,也为教师个性化地选用资料提供了便利。但现实教学中,部分教师往往因为自身在材料解读、历史体验等专业素养方面的问题,使得卡片资料的解读运用不到位,出现轻重失衡、误用卡片的现象。

3.是非颠倒,滥用卡片

历史是一门基于史料的学科,遵循论从史出、史由证来的研习方法,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是每一位历史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个别教师在使用资料卡片时并未对其要表达的观点或史实进行细致的分析与考证,以主观臆测的态度对卡片的本意进行曲解,结果严重误导了学生。

二、教材资料卡片的类型与特征

(一)整体分析

1.分布广泛

经统计,在人民版必修一中共有资料卡片44处,涉及9个专题22个章节,占总章节数的90%以上,具有很强的分布性。

2.针对难点

教材资料卡片的来源多引自文献典籍和名人名言,具有很强的历史性、典型性和思辨性,其中收录了诸多历史名人对“时事”的态度与评价,是洗尽铅华积淀而成的人文精华,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对师生全面深入地理解历史、有效突破教学难点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类型与特征

1.知识补充型资料卡片

此类资料卡片与教材知识联系紧密,以说明教材知识尤其是概念型史实的内涵与外延为主旨,重在帮助师生在全面了解知识背景的基础上为分析研讨问题创造条件。

2.问题引探型资料卡片

此类资料卡片虽与教材知识有直接关联,但其设置的目的并非一般的补充说明,而是通过卡片内容引发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入思考,在立足正文的基础上整合资料卡片形成问题资源,并通过激疑、设问、释疑等方式引领学生主动探究,进而体验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3.情感引领型资料卡片

掌握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始终是历史学科的灵魂,也是历史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价值依存。不然,历史教学就容易陷入死记硬背的唯知识论或机械操练的唯技术论,其结果必然是扼杀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扭曲历史教学的社会价值。

对照三维目标,情感引领型资料卡片更符合“情感与态度”维度,是教材中最能承托历史魂灵、引发师生共鸣、缩短时空距离、实现对话历史的教学资源,是历史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体现鲜明人文精神的标识,是历史学科长盛不衰、历久弥新的基石。

三、不同类型资料卡片在教学中运用的实践探索

(一)知识补充型资料卡片的有效使用

1.途径分析

(1)教材史实有待说明时

如:关于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之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中的“三公九卿”知识点的学习。“三公九卿”在教学目标中属发展要求,是学生必须知道的重要知识点,但教材正文仅说明了“三公”的职能并列陈了“九卿”的官职,却未对“九卿”的具体职能进行说明。此时,教师如能及时引导学生阅读资料卡片,并就“九卿”的特点进行设问讲解,学生就能把握“九卿”的职能,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皇帝制、郡县制等知识对秦朝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形成更加全面的认识。

(2)教材难点有待突破时

如果说数学的魅力在于严密的逻辑推理,那么历史的精粹则在于逻辑批判(即批判性思维),学生若要有效掌握教材重点尤其是难点,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去判断和分析是必然途径,而知识补充型资料卡片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方面往往能起到较大作用。如在学习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发展”之“民主政治的扩展”一节时,全面认识和评价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下法国总统的地位和权力就是一个难点,学生如仅根据教材正文定会得出“1875年宪法赋予了总统极大的权力”的论断,至于权力大到何种程度以及是否受到限制等问题则缺少全面认识,这些问题如不加以澄清,定会影响学生对法国民主政治进程得出正确的认识,而资料卡片很好地弥补了这一缺憾。依据卡片“参议院得组成最高法院,以审判共和国总统或部长及审理危害国家安全案”,我们可知,总统的权力虽然很大但仍受到参议院的严格限制,不得有违共和国宪法,否则将受到审判并被问罪。也就是说,“一票共和”下的法国尽管保留了强大的保皇派势力,但法国政体依然是资产阶级代议制政体,民主政治依然是趋势和潮流。

2.策略分析

(1)树立“卡片即资源”的意识

新课程虽提倡“用教材教”,但并不主张轻视教材,相反,用足用好教材这一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顺利推进课改并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也是教师是否具备良好历史素养的体现。一般来说,课前教师需反复研读卡片内容,并对其进行去粗取精的删选与整合,然后考虑在教学时与哪一知识点进行对应以及如何对应等。

(2)将卡片与其他教学资源结合

单纯的资料卡片因篇幅等原因在内容上相对比较“单薄”,一般情况下,要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教师最好能将卡片与其他素材相结合,这样才能丰富教学资源,启发学生思维。如在学习“伟大的抗日战争”一节时,为说明“中国是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以及“中国对战胜日本法西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等结论,仅靠教材“中国的抗战拖垮了日本”这一则资料卡片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可引入其他资源,如“1937年7月―1945年8月中国战场历年抗击日本陆军兵力数简表”(表格略)、二战后苏美英三国首脑对中国战场高度评价的言论(具体略)等,这些资源多来自教参、《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以及有关抗战史研究的资料书籍等。这些资源将大大拓宽学生的眼界,对学生养成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史学素养大有裨益。

(二)问题引探型资料卡片的有效使用

1.途径分析

(1)知识网络有待构建时

历史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一大特征就在于基本史实的庞杂,学生往往因为学不得法而陷入思维杂乱、漫无头绪的泥潭,最终只能痛苦地依靠死记硬背来应对。例如,在学习“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一课时可通过表格归纳法帮助学生梳理历代加强专制皇权的基本线索:

(2)批判思维有待激发时

思维是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而批判思维又是历史思维的核心。一般说来,高中历史着重培养学生在分析、判断、比较、归纳、概括、评论等方面的批判思维,注重回到历史现场,依据客观历史条件全面、客观地认识与评价历史。例:在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一节中有关“与中国共产党”的相关内容时,笔者做了如下处理:

①通过呈现教材第55页的资料卡片:“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唯不理,……,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上海学联告同胞书”,引导学生分析学生斗争与工人斗争影响的区别,并进一步结合教材分析后期工人阶级发挥的主力军作用。

②通过呈现教材第54页的资料卡片:“在以后,……,中国无产阶级,由于自己的长成和俄国革命的影响,已经迅速地变成了一个觉悟了的独立的政治力量了”,引导学生分析并得出“加速了无产阶级觉醒的速度并扩大了无产阶级的政治影响力从而为日后中共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的历史认识。

③对于第三个问题: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到底“新”在哪里?教师需补充相关资料(略)后引导学生通过归纳、比较的方式得出结论。

2.策略分析

(1)教师需树立问题意识

俗话说:不愤不悱,不启不发,那些能充分激发学生思考热情的问题和问题链是指引学生不断前行的指路灯。

(2)问题需体现思考价值

问题贵如金,好问题更是价值连城。因课堂时间、学生能力、考试要求等方面的限制,教师提出的问题需具备以下特征:依托性,指向性,适切性。所谓依托性,指的是教师必须充分依托教材资源如资料卡片等进行设问,不要盲目追求课外资源,否则容易犯下舍近求远、舍本逐末的错误。所谓指向性,指的是问题的指向要明确,要指向学生需掌握的重难点知识,以起到纲举目张的效果。

(三)情感引领型资料卡片的有效使用

1.途径分析

(1)积极的情感体验有待生成时

如果说知识是历史的身躯、方法是历史的骨架,那么情感就是历史的灵魂。很难想象那种缺失情感的历史教育能把一个个稚嫩的血肉之躯变成个性鲜明、人格健全的合格公民而不是空有躯壳的行尸走肉或人格缺损的社会败类。例如,在学习“辛亥革命”一节中有关“黄花岗起义”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教材第51页上的资料卡片对学生进行正确的爱情观和生命观教育。

教师设问:①林觉民是在怎样的形势下作出英勇赴义的抉择的?②你觉得他的父母妻儿会支持他的决定吗?③如果你是他,会选择英勇赴义吗?为什么?

分析:这样处理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与历史人物林觉民对话的方式,体会他抉择时内心的不舍与痛苦以及甘愿为民族抛头颅洒热血的豪情壮举,从而使学生从内心产生对历史英雄人物的敬佩以及珍惜今天美好生活的信念。

(2)学生错误价值观有待纠偏时

历史课需要情感体验和生成,但学生因为年龄、阅历、思考角度等方面的问题往往会对历史产生错误的看法,产生错误的情感体验。这时,教师的引领和纠偏就显得格外重要。例如,在学习“近代中国维护国家的斗争”一章时,笔者曾作了这样的教学设计:

教师设问:阅读教材第29页上的资料卡片,结合教材正文思考:①你如何看待文献中国人称呼英人为“夷”的现象?②你认为三元里抗英斗争能获得胜利的有利条件有哪些?③这场胜利是双方凭实力较量的必然结果吗?

学生分析:①说明国人以“天朝上国”自居,愚昧落后;②英人对地形不熟悉、国人人数占优势、大雨使英军火器发挥不了作用,等;③不是,是偶然性的胜利。

2.策略分析

(1)充分挖掘卡片的情感资源

教育是教师与学生间思维碰撞与情感互通的过程,只有那些真正用心去体味的历史教师才能独具慧眼发现普通素材中所蕴含的教育价值并达到引领学生实现神入历史、体验历史的教学境界。教师首先要满怀使命感和责任感;其次要加强学习尤其是阅读,通过阅读提升境界。

(2)学会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

新课程提倡“情境学习”,然而现实教学中由于学生所学之历史与现实间存在较大的时空差距,造成学生无法体验历史也无法构建知识意义,故而需要我们将传统教授法与多媒体教学法、对话法、探究法等现代教育教学方式相结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

参考文献:

[1]李红梅.试论史料的历史教学应用[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赖友生.高中生阅读历史教材能力培养提高的实践及思考[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09(9).

九年级历史复习资料篇8

根据新课标:“历史教学评价主要是根据《标准》,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历史教学过程、教学效果以及影响教学的各种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的价值判断。教学评价是历史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改进历史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导向功能、诊断功能、激励功能和促进功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提高。”(注1)在历史教学评价中,我们常用测验法。“对学生历史学习成果进行数量测定,并对测定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评论,是历史教学中最常使用的一种评价形式。测验法可以评价一个教学单元、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历史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要把历史知识和历史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加以考查,不但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更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测验要充分体现历史课程的综合性特点和独特的情感教育功能。”(注1)那么在测验中我们如何把握命题原则呢?应注意哪些问题呢?我把自己在教学中的一点心得作如下总结:

一,认真研读《历史课程标准》。

学习《历史课程标准》,读懂课标的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明确课程目标,了解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具体要求。通过课标,掌握每个知识板块的内在联系,明确每个学习主题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根据"内容标准"对知识与能力的不同层次要求分为三个层次要求:(1)凡在内容标准的陈述中使用"列举""知道""了解""说出""讲述""简述""复述"等行为动词的,为识记层次要求;(2)凡在内容标准的陈述中使用"概述""理解""说明""阐明""归纳"等行为动词的,为理解层次要求;(3)凡在内容标准的陈述中使用"分析""评价""比较""探讨""讨论"等行为动词的,为运用层次要求。”(注1),对学生不同层次的要求,教师做到心中有数。

二,认真思考考试题型,构思考点。

乐山市在历史考试中,通常只有选择题、材料题两种考试题型,题型太过单一。历史考试题型还有如:连线题、列举题、绘图题、判断题、活动设计等多种题型。不同的题型所考查知识的难易不同,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思考好题型后,教师应认真构思考点。哪些知识由哪种题型呈现,教师应把握难易,作好全盘考虑,把握考试方向。

三,遵循学生的认知能力,循序渐进。

在历史的学习过程中,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此时的检测,只能是一些识记的基础知识和简单的知识运用。第二阶段,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训练。可以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的跨度,考查历史事件内在的联系。第三阶段,在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训练。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运用能力。如,九年级世界历史为例。在第一阶段,如下题:

(2011年犍为一中外国语实验学校月考试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我们以这些殖民地的善良人民的名义和权力,谨庄严宣告:这些联合殖民地从此成为、而且名正言顺地应当成为自由独立的合众国,它们解除对英王的一切隶属关系,而它们与大不列颠王国之间的一切政治联系也应从此完全废止。

材料二: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只有在公共利益上面才显出社会上的差别。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材料三: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废除法律和停止法律的执行;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征税;议会必须定期召开;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在和平时期维持常备军;

1、三段材料分别选取自什么文件?并说明判断依据。(6分)

材料一取自文件判断依据是:

材料二取自文件判断依据是:

材料三取自文件判断依据是:

2三份文献都提倡哪些思想?从人类社会发展角度而言都产生了什么共同作用?(3分)

3、本题在学习历史中运用了什么学习方法?(1分)

在第二阶段,如下题:

(2011年乐山市中考题)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的政治制度不是从我们邻人的制度中模仿而来的,我们的制度是别人的模范……我们的制度之所以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

――伯里克利

材料二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

材料三

美国政治权力结构示意图

(1)材料一中“我们的政治制度”开启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请据材料一指出这一制度民主性的表现。(2分)

(2)材料二的内容出自哪部文献?(1分)其核心思想是什么?(1分)该文献的颁布使该国的政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3)材料三体现了启蒙运动中的哪一学说?(1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确立这一政体的法律文件。(1分)

(4)西方民主政治从产生起就存在局限性,请举两例说明。(2分)

在第三阶段,如下题:

(2010年犍为县调研考试题)历史的学习包括对史实的确认、归纳、规律的揭示和价值认同等基本环节。根据要求和提示完成下列探究性学习任务。(12分)

小明收集以下有关世界近代史的事件:文艺复兴殖民掠夺英国新生新航路开辟俄国1861年改革工业革命《共产党宣言》发表日本明治维新1857―1859印度反英大起义

(1)史实确认:上述事件中对资本主义发展没有促进作用的是哪件大事?

(2)史实归纳:在空格里按前后事件因果关系填上材料中的事件。

(3)史实规律的揭示:世界近代史其实是一部资本主义的产生确立发展的历史。上述事件中告诉我们资产阶级统治确立的方式有哪两种?

(4)史实体现的正确价值观:

材料一:“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马克思

材料二“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马克思

请读材料回答:

最能反映材料一内容的是小明收集事件中哪一事件?说明了资本主义怎样的本性?材料二体现出的历史观是什么?两则材料看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评价采用哪种评价方法?

以上对于三个阶段的检测例题,从三个层次循序渐进,渐次推进,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逐步加深,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切忌操之过急,应循序渐进。

四,试题应注重新课标理念。

试题应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体现基础性外,新课程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加强考察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联系实际的内容有:学生生活实际、社会实际和热点问题三大方面,增加了学生生活实际。试题还应注重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考查;注重考查学生自主与合作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注重考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九年级历史复习资料篇9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历史课堂;探究实践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投身于伟大的教育改革实践中,他继承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精华,吸纳了国外先进的教育思想,创立了许多精辟的教育理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都是其教育思想的精髓。他的“教学做合一”理论包括三方面:一是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二是对事说是做,对己说是学,对人说是教;三是教育不是教人,也不是教人学,乃是教人学做事。无论哪方面,“做”成了学的中心,即成了教的中心。要想教得好,学得好,就须做得好。

2011年版历史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鼓励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历史教学要由“教”向“学”转变,要把学生从施教的客体培养成学习的主体。在新课改的背景下,研究学习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翻阅部分国外历史课的教学实录,可以发现国外的历史教育重视运用史料,通过史料帮助学生再现过去的面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年级越高,阅读的资料相应就越多。课堂上教师把补充的史料、照片、画页、地图等展示给学生,使教学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和切身感。

德国的历史课堂上,事情的是非,人物的忠奸,往往没有定论,学生必须掌握众多的一手和二手资料,包括演讲、漫画、照片、统计图表、新闻报道、学者评论、人物日记、法庭记录等,学会从各种数据中梳理出自己的观点。这样的历史教学,教科书只是一个基本的参考数据,只是一种指引,不具有一锤定音的作用。

美国的历史课堂上,教师要向学生介绍大量的文献资料,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很有帮助,也为学生进行相关的写作提供了条件。学生通过学习各种文献,能够了解到各个作者持有的见解,学会如何区分事实和个人的观点、如何解释相互矛盾的史实证据以及如何从文献中得出有用的结论。

国外的历史教学,核心是灵活创新,方法是鼓励学生用“操作”的方式学习,途径是教师向学生介绍大量的文献资料,目标是培养学生甄别、批判、思辨和思维能力,特点是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方法和过程。相对来说,中国学生的基础知识比较扎实全面,但科研本领、创新能力却稍逊一筹。要解决这些问题,需把国外先进的教育观念、科学的课程设置、灵活的教学方法、全面的评价方式与中国的教学实际相结合,取长补短,中西合璧,开创历史教学的新天地。

正如陶行知所指出的,教师不应把现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而应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告诉学生,让学生自己动脑,经过反复推敲获得丰富的知识。

二、历史课堂中的“教学做合一”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经历探究的过程,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古代科技史内容丰富,但教学中往往一带而过,很少探其究竟。如果在有限的时间里,择其一二深入探究,必将调动学生对科技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历史的多样性。

1.史料解读法

例如,学习《九章算术》时,通过分析内容使学生认识到这一数学知识的价值。内容摘要如下:第一章“方田”:田亩面积计算;第二章“粟米”:谷物粮食的按比例折换……第九章“勾股”:利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学生通过分析讨论能够达成共识――九章算术的内容与生产生活相关,它是当时世界上先进的应用数学。

2.亲身体验法

例如,初一学生由于缺乏生活经验,难以理解曲辕犁的先进性,教学中我将直辕犁和曲辕犁的教具模型分发给学生,学生通过观察明显感受到曲辕犁比直辕犁便于掉头,操作灵活,适合耕地。我还结合力学简图,给学生讲解曲辕犁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从而解决了本课的难点问题。

3.多媒体教学法

例如,学习造纸术时,可以播放相关的动画视频,视频中轻松愉快的解说,略带夸张的动画制作,会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学习地动仪时,可以节选纪录片《张衡地动仪之谜》,引导学生了解地动仪的工作原理,深入探究地动仪制作的曲折过程,体会科研工作者的辛勤付出。

4.古诗词教学法

九年级历史复习资料篇10

爱因斯坦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怎样才能让孩子们有兴趣学呢?

在新课导入上做文章,因为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能不能抓住学生的心,导入很关键。

作为历史教师,要避免单一僵化的导入方式——反复采用复习提问的方式,这样的方式虽然很实用,但用多了会让学生厌烦,对历史课反感,不感兴趣。不妨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因课而异选择导入方式。有的课适合故事导入,可以引入与教材相关的有趣历史故事。形象生动的故事,可吸引学生注意力,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有的课可以利用贴近学生生活的时政要闻(视频)导入,找到历史和现实的契合点,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有的课可以播放振奋人心、揭示教材核心内容的歌曲进行导入。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北伐战争》一课时,用歌曲《国民革命军歌》导入;在教学八年级下册《谁是最可爱的人》一课时,用歌曲《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导入新课,都收到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用歌曲导入有诸多好处:可以营造学习氛围,让学生体会国民革命军开往北伐战场和志愿军奔赴朝鲜作战的英雄气概;同时歌曲中的“打倒列强、除军阀”和“保和平、卫祖国,也是保家乡”,激发学生探究新课的学习兴趣。

此外,我们还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利用好教材提供的图片和文本资料等进行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总之,要用不同的、多变的方式去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要尽可能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把学生吸引住。在自己精心备课的同时,还要多向身边的同行观摩学习,把彼此的优点、长处、亮点记录下来,日积月累,作为教学资料的补充,这种活生生的教学资料会让我们的课堂富有活力。

但良好的开端只是成功的一半,有趣又有效的课堂才称得上真正的成功,怎样打造有效课堂呢?

例如,我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时,引导学生把教材要点变成琅琅上口的顺口溜:“1934离瑞金,工农红军去长征,突破四道封锁线,人员损失已过半,强渡乌江到遵义,生死攸关转折点,四渡赤水乱计划,急渡金沙跳重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来到陕甘根据地,1936会宁聚,红军长征终结束。”这样的总结,知识简洁凝练,减轻了学生负担,易于学生记忆,学生会心一笑,学习起来兴趣盎然。

我在历史教学中还非常注重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和感知历史发展的脉络,在复习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时,我先要求学生看单元学习主题,了解这一单元的核心内容,再看本单元由哪几个课题组成,在初步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单元各课之间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以及与单元学习主题的关系,从而认识到近代化的探索经历了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西方的政治制度——西方的思想文化这一过程,中国的先贤志士在探索的过程中经历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探索过程。这样,学生对各单元的内容有了整体的把握,对各历史阶段的重大历史事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对学习历史就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思路,从而初步懂得了学习历史的方法。有了好的方法,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提高学习效率和应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