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赞美夏天的诗句十篇赞美夏天的诗句十篇

赞美夏天的诗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0:35:05

赞美夏天的诗句篇1

2、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____杨万里《小池》

3、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____范成大《喜晴》

4、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____高骈《山亭夏日》

5、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____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6、柳庭风静人眠昼,昼眠人静风庭柳。____苏轼《菩萨蛮·回文夏闺怨》

7、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____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8、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____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赞美夏天的诗句篇2

“北窗下卧”本来确有夏日消暑这一实用功能,但由于陶渊明展现隐士风采的事迹在唐代士人中影响深远,因此在唐人心目中,在北窗下坐卧歇息不再仅仅是消暑的行为,它实际上被看作隐逸风度的表现而受到主流文化的赞许和推崇(从后世南宋的《槐阳消夏图》中可以看到,翘足高卧于榻上的人被画家赋予了超然洒脱的隐逸风度,原本单纯功能性的消暑行为因而复杂化,成为高士沉静飘逸的专门姿态之一)。于是,从陶渊明发端的“北窗下卧”行为原型成为“北窗”意义美学符号化的滥觞。

“北窗”成为了超越实用功利主义的美学符号价值,并和人高层次的生活体验――精神追求联系为一体,因而在《全唐诗》的诗人笔下频频被歌咏,“北窗”由其驱暑消夏的功能演进为文人墨客的美学符号诗意象征。

唐人对“北窗”情有独钟,这与今人购房要看“两卧朝南”或“三卧朝南”的价值大相径庭。《全唐诗》中有“南窗”字句的唐诗仅有15首,是唐人疏于“宜居”因素,还是今人缺乏唐人的人文精神?《全唐诗》以“北窗”居多,压倒“东、南、西诸窗”,一个合理的解释是:唐人极力淡化北窗在御寒等方面的实际功能,而强化“北窗”在其它方面的积极作用。有诗为证:“炎月北窗下,清风期再过。”(孟浩然《晚春题远上人南亭》),诗中所述北窗在炎热的夏日纳入北向而来的清风,极具美化驱暑消夏之功用。而白居易在《赠吴丹》诗述:“夏卧北窗风,枕席如凉秋”,同样是大加赞颂“北窗”给人带来的惬意。这在一个没有空调等制冷设备的时代,“北窗”在夏秋的功用是不可替代的,从现代建筑学的角度来说,“北窗”也正是夏日里住宅中最重要的建筑元素。

因此说“北窗”不仅仅是诗意。诗意之外也不乏现实的应用功能。许多涉及北窗的诗句,还不能说上升到美学符号层面,更多的是在真实告白:夏卧北窗风的美好感受。

赞美夏天的诗句篇3

曾与朋友争论:四季里,哪一季最美?

有人说,春美,不然诗人白居易怎么会留下“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佳句;有人说,夏美,不然诗人杨万里怎么会感慨“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景象;还有人说,秋美,不然诗人王维怎么会轻吟“空山新

雨后,天气晚来秋”的感叹。可我,却对冬季“情有独钟”。

使我疑惑不解的是,冬虽没有春的温暖,夏的多彩,秋的凉爽,但冬也是令

人充满幻想的一季啊!为何无人颂冬呢?这么有韵味的“花”,为何无人去“嗅”?

是厌冬的色彩暗淡?还是厌冬的刺骨寒风?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赞春的美,夸夏的艳,却将美丽的冬季遗弃。是的,东没有春的暖,没有秋的凉,但冬也有她独特的美。这美,无人能及……

春有牡丹,夏有荷花,秋有菊花,而冬呢?有人说,冬什么也没有。恰恰相反,冬,有着她别具一格的花——梅花,在严寒中,梅花傲然挺立,梅花以它的高洁、坚强、谦虚的品格,给人以立志奋发的激励,“梅开百花之先,独天下而春”足以令任何花卉都望尘莫及,难道冬不是吗?

有谁会想到“孤舟蓑立翁,独钓寒江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美景呢?我想,谁也忘不了,那“风号雪舞”“银装素裹”的冬景。在众人将冬季遗忘时,我将冬季拾起来,看到的不止是她的刺骨寒风,更多的是她的独特,她白雪纷飞的浪漫,她雪峰挺拔的坚韧,她梅花绽开的傲骨,还有……还有……

耳畔又想起她下雪的壮观:“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又想起她的梅的坚强:“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还想起她雪的孤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赞美夏天的诗句篇4

这是清代诗人袁枚写的一首五言绝句,写夏天中午所见到的情景。诗的语言清新流畅,明白如话,通过动静结合的描写,把一个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刻画得栩栩如生。

教学理念:

本课设计力求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而且通过创设情景,营造氛围,使学生入情入境,充分展开想象,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会认10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识字、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是教师以优美的导语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到课文的学习中去。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就是苏醒,就是温暖,就是繁荣,就是希望。春是花的世界,是鸟的天堂,是诗的故乡。春天如此美好,有许多诗人都用优美的诗句赞美春天的可爱,你能背出1-2首你学过的与“春”有关的诗吗?然后指名背《春晓》《绝句》《草》等诗。听了这优美的旋律,老师仿佛看到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你听,窗外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枝上唧唧喳喳地叫着。多好的享受啊!接下来,老师请你们欣赏一段画面,看看哪位同学观察地最仔细,想得最深入(播放有关柳树的画面,目的让学生感受柳树是春的使者,带来春天的信息,春天充满生机)

师:看完了这段画面,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生:交流,谈感受

初读古诗,了解大意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想知道檀老师在想什么吗?此时此刻,老师就想把唐朝诗人贺之章写的《咏柳》推荐给大家。

(边出示诗句,边朗诵)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l.诗人是怎么赞美柳树的呢?请大家先自己去读一遍古诗,边读边把课后的生字划出来,多读几遍,读准音。

2.学生自由读,认读生字。

3.检查自读生字情况。

(1)指名读。读得好的当老师带读。

(2)开火车读。

(3)全班读。

4.从读“咏、妆、绦”三个字。要求学生会读,读准确。

5.学生再自由读古诗,要求读通顺,读准每个字音。

6.指名读,请其他学生正音。

7.全班齐读。

三、指导朗读,了解诗意

1.指导第一、二句。

(l)(放远看柳树的图片或录像)

(2)你看到了什么?(柳树)从远处看柳树像什么?倒垂下来的柳枝又像什么?(学生自由发挥)

(3)诗人从远处看到柳树,发出了这样的感叹: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他觉得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的一样。碧玉可是翠绿晶莹的,美极了。而下垂披拂的柳枝就如千万条丝带。你们看诗人比喻得多好呀。如果你是诗人,你会怎么来读这两句以表达对柳树的赞美。

(4)指名读。老师相机指导: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一”字读第二声,可读重些。“绿”字也可读重点。

(5)全班看着图片吟诵这两句。

2.自读第三、四句。

(l)接下来,诗人又是怎么赞美柳树的呢?请同学们和同桌去读三四句。多读几遍,读出感情。

(2)学生自读。

(3)指名读,相机提问:你觉得自己读得怎么样?哪里读得好?你为什么这样读。

(4)读到第三句的时候,让全班看着采集的柳叶说说柳叶的样子。

(5)读到第四句的时候,引导学生理解“诗人通过赞美柳树,也赞美了春的创造力”。

3.全班齐读。

4.能背的站起来背。

3.反复诵读,体会感情

多美的柳树呀,多好的春天呀,怎能不让人喜爱?你准备怎样读这首诗,让别人听了确实感到很美。自由练习,你可以在书上做上记号(换气、轻声、重音)

师: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读读这首诗?你自己认为那里读得最好。(老师可以帮助点评)

师:你认为谁读得最好,让我们象他那样去读,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读,看谁读得最美。

让我们一起静静地再听一遍古诗,请同学们将眼睛轻轻闭上。

师:会背的同学请站起来,我们一起背诵,不会的就看书朗读。

默写,同桌对改,订正,集体反馈:错在哪儿?

赞美夏天的诗句篇5

意思是清澈的水里面开出的荷花,纯净天然没有一点修饰。这两句诗既赞美了韦太守的文章自然清新,也表达了诗人自己对诗歌的见解,主张纯美自然。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是一首自传体长诗,也是李白集中最长的一首诗。此诗作于李白从流放夜郎途中被赦免后滞留江夏时,诗人回顾了自己的人生历程,抒发了自己的政治感慨。

(来源:文章屋网http://www.wzu.com)

赞美夏天的诗句篇6

长长的夏天,炎热的六月,大自然在这个季节赐予了我们什么神奇的礼物呢?有黄澄澄的梅子,还有胖乎乎的杏儿和色彩斑斓的蝴蝶儿。而夏天给我们印象最深刻的花,恐怕是在一大片翠绿荷叶衬托下,那无比妖娆的荷花吧?“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世界上还有比这更优美的咏叹荷花的句子吗?

【名作共赏】

四时田园杂兴(其一)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

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

唯有蜻蜓蛱蝶飞。

篱落:篱笆。蛱蝶:蝴蝶的一类。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林子方:作者的朋友。四时:春、夏、秋、冬四季。别样:宋代俗语,特别的。

【诗意素描】

画面一:树上的梅子黄澄澄,杏儿个个都很大,田野中麦花白如雪,菜花却稀少起来。长长的夏天,篱笆前见不到一个人影,只有蜻蜓和蝴蝶儿在那儿飞来飞去。

画面二:毕竟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风光与其他季节确实不同。莲叶接天望不尽一片碧绿,阳光下荷花分外艳丽鲜红。

【写作借鉴】

《四时田园杂兴(其一)》中的动静结合和对比。1.动静结合:前两句写梅、杏、麦花、菜花,都是植物,是静景,且富于色泽美。最后一句写蜻蜓、蛱蝶,是昆虫,是动景,又见流动美。

2.对比、对偶的妙用:前两句写“梅子金黄”而“麦花雪白”,“杏子”正肥而“菜花”又稀,像民歌一样,语言浅近,似无意为之,却非常有画面感。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的色彩对比。诗的三、四句,作者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精彩鲜艳的画面:翠绿的荷叶,涌到天边,使人感到置身于无穷的碧绿之中;而娇美的荷花,在骄阳的映照下,更显得格外艳丽。这两句诗也成为赞美荷花的千古名句。

【类句撷英】

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

——〔唐〕李昂《夏日联句》

赞美夏天的诗句篇7

亲爱的美国小朋友:

你们好!

我是中国广西梧州市中山小学的一名活泼好动的小男孩,虽然我们远隔千山万水,没有见过面,但我们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我们应该是最亲密的朋友,而我又坚信我们总有一天会见面的。所以我写下了这封信,告诉你们我的国家有多美好!

我的祖国是一个飞速发展中的国家——中国。我的祖国是拥有五千年华夏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我的祖国,也是我的“母亲”。她拥有无数名胜古迹,吸引着全球亿万人的目光。

中国以长城最为有名,长城是世界八大奇迹之一,是我国古代一项伟大的建筑工程,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八达岭长城是万里长城保存得最好的一段,登上了长城可以看到长城像一条巨龙在群山中翻滚爬动,非常雄伟壮观,令人赞叹不已。

还有黄河,黄河是我国的母亲河,它哺育了华夏民族千万人民。它是那么的汹涌澎湃,千百年来有多少诗人用诗句赞颂黄河,如李白写的《将进酒》中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王之涣写的《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些诗句都非常美。近代的著名作曲家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黄河颂》……更是震撼全球人的心。

圣诞节即将来临,欢迎你们在这节日期间来我们这个文明古国旅游。

赞美夏天的诗句篇8

塘在岔路西南田畈上,为自然塘。塘里生长着野生荷花。这荷花起于何时,或者为何人所栽,已无从考证。崇祯《宁海县志》记载,该塘“养殖淡水鱼,产荷藕,塘面115亩。”可见历史之久远。几百年来,自生自灭,蔓延如今。眼下是盛夏,荷长得正旺,点红叠翠,郁郁葱葱,洒脱地展示着夏天的风采。这情景不禁使人想起南宋诗人杨万里的诗句: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虽然没有接天,但也蔚为壮观。而今天的日头,那“映日”两字却是不打折扣的,今天的荷花也可称得上是“别样红”了。

荷占去了大半个塘,却在一边空出了一鉴水面,引来几只蜻蜓在上面点子,两位水牛泡在水里游塘。这水面好象是荷特意为它们留下的。整个荷塘犹如一幅写意画,而这布局,恰好也应了“密不透风,疏可跑马”这样一句国画术语。

塘里的建筑都是用毛竹制成的,既有创意,又有乡土气息。顺着竹廊,不但可以进到塘中央去,进到荷丛中去,从不同角度观赏荷花的风姿;而漫步竹廊上,菡萏耀日,荷风送爽,不时有游鱼从水面掠过,两旁的荷花伸手可抚,人与荷零距离接触,那种感觉也颇写意的。

竹廊在塘中九曲连环,隔一段距离就有一座竹亭或竹阁。这些竹亭竹阁都做得精巧雅致,又各具特色。使你每到一处都想坐下来逗留一番,不是因为累,而是为了享受。

这一设计的最精彩的一笔,当推矗立在湖心的一组竹楼。由好几进组成,居然有两层,这在别处是很少见的。上层住人,下层营业。有厨房、大厅、包厢、穿廊,很是宽敞。到处是桌椅、碗碟、厨具、菜饮之类,空气中弥漫着腥味,有伙夫正在忙碌,说是准备夜宵的。入夜,有很多城里人老远赶来这里赏荷消暑。可见夜晚这里人多兴旺的景象。

现在因为热,游人并不多。有几个同好的靓女,或三三两两在廊上走,或聚在亭下叽叽喳喳说话,给荷塘平添了几分生趣。

亭下正好赏荷。荷叶长得密密麻麻,层层叠叠。有的团团铺在水面,有的高高撑起。仰展如伞,俯垂似裙。叶上滚动着的露珠,在阳光下闪闪地耀眼。塘底的泥,想是由于挖藕所致,有的地方高高地凸在水面上,而上面的荷却长得更加苍翠(荷还可以长在陆地上,这于我是一个见识)。这就使原本平展着的绿有了层次感,如碧海里起了波浪。

荷花开得很不少。一朵朵含润露粉,粲若处女的肌肤。或坦然大方,尽露风骨;或半遮半掩,含羞藏娇。各具姿态,各领风骚。娇艳的红荷中,有几朵白荷点缀其间,显得尤为娇贵。

荷花一生都很美:出水时有一种娇嫩的美;露瓣时有一种俊俏的美;盛开时有一种潇洒的美;即使凋落,也具风韵。

这时,自然想起了许多前人赞美荷花的词句来:亭亭玉立、婀娜多姿,凌波仙子,出浴的美人……

人们赞美荷花最早可追溯到《诗经》。《诗·阵风》里就有这样的句子:“彼泽之陂,有蒲有荷”。魏八斗才子曹植在《荷花赋》中说:“览百卉之英茂,无斯花之独灵。”宋人钱惟演称荷花“遮面引来徐娘羞,纤腰惹得楚女妒”。清乾隆帝这样赞美秋荷:“霞衣犹耐九秋寒,翠盖敲风绿未残。应是香红久寂寞,故留冷艳待人看。”宋朝理学家周敦颐《爱莲说》中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则是对荷花品格的写照,而现代散文大家朱自清《荷塘月色》一文,更是千古绝唱。

这一方面,画家的表现丝毫也不比骚客们逊色。

荷全身可入画,四时可入画:叶从露尖到凋谢。花从出水到成蓬。就是水底下的藕也有入画的。而画的风格从荷梗上便可看得出来:婉约清丽,像美人的腰;遒劲老辣,成铮铮铁骨;苍凉荒古,如瘦如枯……就是上面最不起眼的小刺儿,有时也被画得极具神韵,成了很好的点缀。

有的画家好像更钟情于画残荷败叶,似乎非此不足以表达一种颓废的美。“残荷听雨”成了世间一道绝景。

画荷,要配上一些景物也别有韵味:露珠、蝌蚪、青蛙、游鱼……而蜻蜓立荷尖,那是上了诗的。这样想着时,正巧有一只蜻蜓飞来落在了荷包尖儿上。我不禁脱口而出:“小荷才露尖尖角,”宇儿接了下句:“早有蜻蜓立上头。”这书上的描写,他终于见识了。

赏荷,最好的时光当在夜晚。但这样的人多声杂是不行的,这会惊跑了花仙子。我以为赏荷需具备六字才好:“清、静、情、韵、纯、真”。月色朦胧,柳影婆娑,秋虫低吟,菡风送香。惟时,偕一情侣,双影相随,志趣相投,不需用言语来表达,只需用心去体会,兴之所至,情之所在,那是人生一大雅事(两个臭男,又浊又俗,无荷可赏)。而这样的风流韵事,在我只是幻想而已。

赞美夏天的诗句篇9

田野的四季是美丽的,每个季节都有一个颜色,让我们心旷神怡。春天,万物复苏,到处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春姑娘播下了绿色,让草木枯黄的树木得到活力。于是,小草也用自己的绿色来装扮大地,鸟儿们也开始用歌声来表达对春姑娘的赞美之情,所有动物都在悠闲地散步。哦,我明白了,春天,是绿色的。

夏姐姐来了,我却不大喜欢她,因为夏天实在是太热了,庄稼也在埋怨夏天的冷漠无情呢,它们希望夏天快点过去,并且好像还在回忆春天的凉爽和快乐呢。夏天,是蓝色的。

动物们的祈祷好像成真了,夏天真的过去了,现在是秋阿姨坐镇。她一来就给所有的水果、庄稼等涂上了金灿灿的颜色,它们立刻成熟了,人们笑了,沉浸在收获的喜悦之中。秋天,是金黄色的。

赞美夏天的诗句篇10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顺着一条婉延的乡村公路,我们一同去了嘉陵江畔的“千年绸都”。

到了那儿,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一片片荷叶与天相接,似乎没有边际,我们尽情地呼吸着大自然带给我们这新鲜的空气,塘里荷叶三个一群,两个一伍,层层叠叠的依偎在一起,特别是有一处荷叶,有两个大的一个小的,小的被两个大的遮住,好像是那慈爱的父母亲保护着自己幼小的孩子。不让它们受到一丝伤害。

看,那个调皮的小莲蓬,在荷花妈妈的“伞”下面,在左动右动,似乎在说:“妈妈,有虫子叮我,快来保护我!”瞧,那边有一株荷花,还未开放,还是个花骨朵,像一个羞答答的小姑娘,那个花骨朵上还有几只小蜻蜓在嬉戏打闹,不禁让我想起了一首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我们要走了,在微风中,在阳光下,荷叶们在荷塘里左摇右摆,好像不想让我们离去。与天相接的荷叶和那美丽的荷花,真是太美了,我不禁吟起一句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