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小学生法制教育内容十篇小学生法制教育内容十篇

小学生法制教育内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0:36:21

小学生法制教育内容篇1

一、教师转变观念,教学中加强渗透法制教育的意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大部分教师认为工作只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认为小学数学主要是教学生数字运算和简单应用题,与法制教育关联不大,认为在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应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语文》等与法制联系紧密的学科的事情,不把法制教育内容放在其教学工作内容之中。

在当前小学教育体系中,小学数学居于中心地位,对学生们来说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法制教育要有机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各门学科、各个环节、各个方面”。鉴于小学数学在小学教育体系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意义重大。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意识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不只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语文》等与法制联系紧密的学科教师的工作,而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对待的教学任务。小学数学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对学生进行法律法规教育的重大意义,把法制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中,并且在教育教学中认真贯彻执行。

事实上,在新课改培养目标下,小学数学教材设计了大量生动活泼的情景,许多教学情景都含有潜在的法制教育元素,教育性极强。小学数学教师要树立和强化在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观念和意识,将法制教育列入教学目标。在备课和教学实施过程中积极挖掘数学教材中的法制元素,开展数学教研活动时要将此列为研讨内容。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为例,如讲授《认识人民币》,通过给学生展示各种面值的人民币,配以图片说明,指出人民币的特征和防伪标记,帮助学生认识人民币,体会人民币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并有机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相关内容,教学生爱护人民币,勤俭节约。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可结合课本中练习辨识交通标志哪些是轴对称图形,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有关内容,学生通过讨论,增强对交通标志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提高交通安全意识,遵守道路交通规则。在学习统计知识教学《统计与可能性》时,结合课本练习“全国47个环保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日报情况摘要”和“上海市的空气质量日报情况摘要”以及对空气、空气污染、空气与人体健康、空气污染指数,以及空气质量状况的介绍,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有关法律知识,教育学生爱护环境。

二、教师加强学习,提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能力

法律意识的形成源于生活,为了在课堂中渗透教材中所蕴含的法律知识,抓好法制教育,小学数学教师要加强学习和研究,提升在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能力。

一方面,小学数学教师必须学法懂法,提升自身法律素养,每位小学数学教师都应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列为学习内容,去研读领悟。只有教师知法、懂法,才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自觉地向学生讲法,否则就可能对小学数学教材中存在的契机“视而不见”。

另一方面,小学数学教师也要深研教材,善于研究教学活动,在相应教学内容、环节、形式中去发现契机。法制教育不是简单的说教,教师要关注社会与生活,注重调查研究,讲究方式方法,善于创设话题,把法制教育寓于数学教学中,在课堂教学中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如在苏教版教材中,在教学《百分数的应用》时,结合课本中有关纳税习题和纳税知识的介绍,安排学生进行调查,了解纳税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目的地渗透法制教育,不但让数学教学不再枯燥,也让学习过程更加有趣,学习结果更加有效。

三、教师把握好度,以免将数学课变成法制课

小学数学教学中一定要明确数学知识的传授与法制教育的关系,应以数学知识为主,法制教育为辅。教师在课堂上要把握好度,法制教育不应占用太多教学时间,以免将数学课上成法制课。课堂上,渗透法制教育在内容上要尊重小学生的认知能力,要以数学知识为基础,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在分量上要恰到好处,不可为了渗透而渗透,切忌不顾数学知识牵强附会。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要将教学内容与法制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既不能把数学课上成法制课,也不能忽视教学内容中蕴藏的法制教育元素。教师要明白渗透法制教育是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非设置专门时间来进行法制教育,在课堂中渗透教育的内容根据数学教材内容确定。

教师无需改变教学计划或教学大纲,也无需重新编印专门法制教材。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没有固定时间,教学中很多内容都可以找到法律知识的渗透点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例如,在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教学《位置与方向》时,结合课本练习“紧急疏散平面图”,可以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的有关法律知识。教学“千米和吨”时,结合课本中练习“如果每人每天节约2千克水,一个三口之家一年大约可节约多少吨水?了解你家每月的用水量大约是多少吨,你家有哪些节约用水的办法,在小组讨论”以及废纸回收利用问题时,可以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的法律知识和环保方面的法制常识,让学生养成节约用水以及注重环保的好习惯。教学数量单位《千克和克》时,在指导学生通过天平称出一千克的重量告诉学生“公平交易,诚实做人”的同时,也可以告诫学生法律的本质就是追求公平正义。

小学生法制教育内容篇2

关键词:法制教育数学知识学生小学数学教师渗透

我结合小学数学知识,浅谈一下我在数学教学中是怎样渗透法制教育的。笔者浅谈以下几点做法:

一、要认识学科渗透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在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好多内容都可以设置契机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守法是基础,遵纪是前提,千万不要忽视遵纪的作用,不要以为平时违反点学校的纪律没有什么大不了,只要不违法就行。这种想法和心态是万万要不得的。特别是我们班,由于人多现有学生62人,偶尔有这样一些现象发生:乱仍果皮、纸屑、零食包装带,说脏话,相互打闹,进网吧等,这些现象时有发生,少数学生在课堂上捣乱,作为数学教师我深知,他们正是学知识,长身体的大好时机,如果现在不从小处着手规范他们的言行,他们将来就成不了人,更成不了才。有句“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古话说得好,现在小小的放纵就可能酿成日后的大错,一失足成千古恨。不要等到法律制裁的时候再后悔。对学生从小培养法律意识,适时进行法律知识教育,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从而依法办事、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二、要结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在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好多内容都可以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必须将教学内容与法制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不能把数学课上成法律课,也不能忽视教学内容中蕴涵的法制教育素材。要根据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和教材内容,在教学中恰当地把握分寸,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如:我在教授“你寄过货卡吗”时渗透环保教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中的有关法律知识教育。在讲授重量单位“千克、克”的认识,一边指导学生通过天平称出一千克的重量,一边告诉学生:公平交易,诚实做人,一千克虽轻但意义非凡。这样做的好处:一是较好地解决了法制教育与一般教育在课堂上的矛盾。渗透教育追求的是与主课内容的自然融合,并非教师在主课中设置专门时间来进行法制教育,且有助于丰富主课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法制渗透教育的内容是依主课内容确定的,无需改变教学计划或教学大纲,也无需重新编印专门的法律教材,只不过是通过授课教师的巧妙安排设计来实现法制教育渗透的。

三、要善于开发和挖掘小学数学学科中法制教育的资源

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必须将教学内容与法制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和教材内容,适时渗透法制教育,在情景中渗透法制教育,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能把渗透法制教育的方法、时机掌握恰当,运用灵活,对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二年级学生在学习《几百几十的加减法》时,首先出示两幅旅游景点人们乱仍垃圾的场景图,通过学生看后的感想,教师再有机地对学生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教育,这样更加深了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知道优美的环境是通过大家的热爱和保护得来的。另外,我深知在生活中渗透法制教育“法制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再如:我在教学三年级《吨的认识》的认识时,使学生认识到:一个关不紧的水龙头,一个月可以流掉1―6吨水;一个漏水的马桶,一个月要流掉3―25吨水。水是人类生命的源泉,在生命中的每一天,都要珍惜每一滴水。此时,我就相机向学生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的相关知识,并让学生和爸爸妈妈商量,采取那些节水方法,进一步增强学生在生活中节约用水的意识。

四、利用数学游戏,或其他形式的数学活动进行法制教育

小学生法制教育内容篇3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广东;模式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84(2009)11-0016-03

一、“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与意义

1.广东中小学“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构

什么是“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所谓“模式”,是指具有相对标准的结构形式和比较稳定的运行样式。所谓“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以中小学生为教育对象,以发展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为目标内容、方法过程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对标准的结构形式和比较稳定的教育运行样式。

广东省中小学校“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结构形式和运行样式,可以用下面的框架图例来表示:

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架图

我省中小学“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以“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为主要内容,以“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为形式特色,以“积极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原理理论”为学理支撑,以“三预工作机制和四个规范工作文件”为管理机制,以“两个服务和三和谐建设”为目标理念,以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和良好心理品质”为目的宗旨的教育模式。

我省中小学“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一个整体,既有发展性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又有学理支撑、管理机制,还有目标理念、最终目标;既有内容、方法的结合,又有发展性目标、教育形式的结合,形成了专业教育、行政管理的合力,形成了相对标准的结构形式和比较稳定的教育运行样式。

2.构建“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意义

构建“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总的意义是:发展性教育的内容与方法的有机结合,发挥专业力量与行政力量的合力,使教育原理、内容、方法、管理等要素拧成一条绳,构成一种矢量和样式。具体的意义是:

(1)促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规范发展、提升发展

构建“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目的是:规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方向和工作重心,促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沿着“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规范发展,不断提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水平。

(2)促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现“两个服务”

构建“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主要宗旨:通过开展“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促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现“两个服务”,即“心理健康教育为学校中心工作服务、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的成才服务”。

(3)促进中小学校“三和谐”建设

构建“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意义:加强“和谐心理、和谐班级、和谐校园”建设。营造一个和谐的校园人际氛围、营造一个适合学生成长的育人环境,努力使学生在和谐的氛围里形成和谐心理。

(4)促进中小学生健全人格品质的形成

构建“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最终目的是:发展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培养中小学生的良好个性、健全人格和心理品质,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增强学生抗挫折能力,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学理支撑

无论是“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还是“补救性心理健康教育”,均要有学理支撑理论依据。要加强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就要针对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加强对学生的积极心理、良好心理品质方面的教育。我省中小学“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的学理支撑,主要是:

1.积极心理学的学理支撑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80年展起来的新兴的心理学分支,主要是研究人的积极心理的作用和形成,研究如何培养人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的心理与行为。假若社会上每个人均具有积极心理,则无论对个体,还是对社会都具有积极意义,因此,积极心理学是构建“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学理支撑。积极心理包含:积极情绪与表现;积极品质与人格;积极社会心理与行为。

2.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学理支撑

发展心理学揭示了人的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和各种心理过程形成、发展的规律性;以及研究人的阶段性的教育方式方法。教育心理学则主要阐明了人的学习过程中所表现的心理规律与原理;以及研究教育过程的教与学的方式方法。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原理知识对学生的学习与人的素质发展具有促进意义;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为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过程及教学方式、方法的设计提供了学理支撑。

三、“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内容与方法

1.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我省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共分15个方面:个性品质、自我认识、自信心理、情绪心理、意志品质、环境适应、品德心理、学习心理、青春期心理、交往心理、亲子教育、生命教育、智力开发、社会适应、升学就业等。其中,自信心理、情绪心理、学习心理是核心内容。

所谓核心内容,就是它能起到关键作用,影响其他内容的发展。如:(1)自信心理:能促进学生的自我认识、学习心理、情绪心理、交往心理、意志品质、智力开发、升学就业等方面的发展。(2)情绪心理:能促进学生的品德心理、学习心理、青春期心理、交往心理、环境适应、生命教育、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发展。(3)学习心理: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开发、交往心理、亲子教育、社会适应、升学就业等方面的发展。

核心内容,各个年级学生都要开展教育。其他内容,根据学生年龄、心理特点,不同年级有不同的侧重内容。例如,小学生:侧重环境适应、品德心理、交往心理的教育内容;初中生:侧重青春期心理、亲子关系的教育内容;高中生:侧重社会适应、智力开发、升学就业的教育内容。

2.学科渗透的教育内容

社会学科类课程渗透教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有个性品质修养、社会认知能力、建立自信心、消除自卑感、情绪调节、品德与行为、珍惜生命与热爱生活、亲子关系与感恩情怀、集体精神与团队协作、社会环境适应、人生规划与生涯指导等。

自然学科类课程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有学习动机与学习品质、学习行为习惯、逻辑思维和扩散思维、创造力和潜力开发、崇尚科学与严谨态度等。

艺术与体育类课程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有情绪调节、陶冶情怀、意志力与耐挫力、合作与协助精神、团队凝聚力、人际交往等。

3.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

(1)心理教育活动课。它包括教育活动课、班会课、专题训练课等。这些课程要列入教学计划和课程表,一般每个班级、每学期8~10节/次。心理教育活动课主要是进行普遍性的心理素质教育。

(2)团体辅导课。根据学生出现的心理与行为的实际,有目的地开设专题的团体辅导课。团体辅导课主要是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教育。

(3)个别辅导。这里指的是对有轻微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发展性的个别辅导,而非补救性的心理咨询活动。

(4)学科教学渗透。通过学科课堂教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即以学科教学内容为教学主体,有目的、有针对性的、适当的、有机的对学生渗透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活动过程。

(5)全校性大型教育活动。面对全体学生,通过课外大型活动的形式,开展发展性的专题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6)专题讲座。根据学生出现的某一心理问题或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而开展的有目的性、有针对性的专题性教育。如:考前心理压力疏导。

4.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校内分工

主要方式分工负责

心理教育活动课(列入课程表)……心理教师和班主任等

心理教育班会课(列入教学计划)…班主任

学科教学渗透…………………………学科教师

团体辅导与个别辅导…………………专职心理教师

全校性大型教育活动…………………全体教师

专题讲座…………………………专职心理教师或外请专家

四、“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保障机制

“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如果要比较稳定地运行,除具有相对标准的教育目标、内容、方法和学理支撑要素的结构形式外,还必须有管理机制要素作保障,才能构成完整的模式,否则其运行过程不稳定,会出现断断续续的现象或中途夭折的局面。我省中小学“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保障机制有:

1.“三预”工作保障机制

我省在构建中小学“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过程中,建立起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预警、干预的“三预”工作保障机制。

预防――以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方式,去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预防和减少学生心理问题和不良行为的发生。

预警――以心理测量、心理健康情况分析和心理危机评估方式,实施对学生心理危机行为的预警和防护。

干预――以心理咨询辅导、心理危机干预手段,应对、消除和干预个别学生出现的心理危机和极端行为。

2.“规范管理”保障机制

我省在构建中小学“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过程中,建立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的管理机制。省教育厅颁发了《关于印发等四个工作规范文件的通知》(粤思教[2008]83号)文件,简称“四个工作规范”文件:

《广东省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试行)》:对全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目标、原则、任务、要求、内容、方法等作了规范性的界定。

《广东省中小学建立起心理危机“三预”工作机制实施方案(试行)》: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三预”工作的目的意义、工作内容、管理机制作了明确的规定。

《广东省中小学专职心理教师工作职责规范(试行)》:对中小学专职心理教师的工作职责范围、素质技能要求、工作程序规范和工作待遇作了相关的规定。

《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指南(试行):对全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阶段教育教学目标、各年级教学内容课程作了指导性的规定。

3.“科研引领”保障机制

我省在构建中小学“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过程中,以科研引领,加强“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专项课题研究,包括模式构建的研究、发展性心理教育理论研究、发展性心理教育内容与方法研究、发展性心理教育实验研究等专题研究。我们依托华南师范大学心理系教授和中小学第一线专家,分成10个课题组,开展发展性健康教育专题研究,如“自信心理”培养专题研究组,保障“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科学性、专业性和教育过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4.“实验验证”保障机制

小学生法制教育内容篇4

一、实施道德教育行动,努力提高学生道德素质道德教育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中之重,在实施道德教育中,我们着重抓了以下六项工作。

一是推进道德教育与学科教学互动。课堂教学是德育工作的主要渠道,我们结合思想道德教育的任务和要求,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不断提高小学的品德与生活课、品德与社会课、中学的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等德育课程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我们把德育寓于各种学科教学之中,寓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切实保证德育目标的落实。特别是对人文类学科增添一些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内容,理科课程适当融入科学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内容,艺术类课程适量增加民族传统艺术欣赏的内容。我们把学科德育功能的更好发挥和德育目标的进一步落实作为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在推进新课改过程中,我们重视发挥地方乡土教材的德育功能,按照思想性、时代性、地方性、趣味性的原则,认真搞好乡土教育和校本教育,使之成为深受广大未成年人欢迎的思想道德教育载体。

二是深化传统教育。我们深入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注重抓好特色学校的创建工作,特别是着重抓好福州则徐中学、则徐小学的禁毒教育典型;闽侯县祥谦中学、祥谦小学的革命传统教育典型;台江区双虹小学的爱党教育典型;长乐师范附小与冰心文学馆共建的爱心教育典型;马尾实验小学弘扬船政文化教育典型等。通过典型示范,探索传统资源与时代内容的结合,为深入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提供新鲜经验。我们还充分挖掘福州名人资源,开展传统教育,如全市各地以蔡襄、林则徐、严复、冰心、郑和等著名人物的事迹为背景,组织学生参观学习,开展“弘扬民族文化,做中华好儿女”、“中国人了不起,了不起的中国人”和“寻找名人的足迹”、“寻访三坊七巷名人故居”、“我是中华小主人,民族精神我传承”等系列活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中国教育查字典语文网www.chazidian.com

三是加强法制教育。我们在促进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计划、课时、教材、师资“四落实”上下功夫,始终坚持把法制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我们在年度工作计划中对学校法制教育作出专项部署,要求学校把法制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常规工作常抓不懈。我们还突出对教育行政部门依法治教、学校依法治校以及干部教师学法用法的要求,努力构建有效的学校法制教育领导机制和实施体系。在市司法局的支持配合下,建立了法制教育培训机制,改进教育方法与手段,增强法制课的针对性和生动性,提高教育培训效果。各中小学校聘请法制教育校外辅导员,发挥校外辅导员的职业和专业优势,以提高法制教育实际效果。

小学生法制教育内容篇5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教学;法制教育

法制社会的建设要求必须要做好法制教育,因为这是法制教育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法制观念的建立与增强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长时间的教育。《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中也十分明确指出:“将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作为对学生实施法制教育的主要途径,要求将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渗透到相关学科教学中。”而小学语文教学作为法制教育的平台之一,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善于发挥这一平台优势与功能,要善于把握时机,适时渗透法律内容,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受到法制的熏陶和教育。这既是新时期社会法制建设的需要,也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目标。可见,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做好法制教育,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必然发展趋势,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站在小学教育培养对象的角度上讲,教育全面发展的人才是主要对象主体。在经济水平持续提升的新时期,广大群众的法制意识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而且学法、用法的思想也得到了普遍发展[1]。小学阶段的学生心理与身体正在快速增长,在这一阶段对学生进行初步法律知识的传授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法制意识的建立,法律常识的掌握以及法律内容的合理应用能够帮助学生发展为一个合格的公民,最终实现教育总目标。另一方面,做好法制教育是降低与避免青少年犯罪的有力保障。不管是哪一种不良思想,还是习惯的产生,都不是在短时间内造成的。小学生的思想与行为非常容易被环境影响。近几年快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为人们的工作与生活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也埋下了十分严重的网络毒害隐患。不少小学生过于喜爱游戏与网络。一旦家长与教师没有提起重视,那么小学生误入歧途的现象极有可能产生。而小学语文教学能够使学生学会语文知识,还能通过法制教育的渗透使其明确法律常识,从小建立法律意识。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路径

1、发掘课文内容,提高学生法律常识

当前,大部分的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家长宠爱,全面保护,在学校学校管理松懈,最终造成小学生养成了过于自我的习惯。倘若再受到外界环境的负面影响,那么他们将很容易形成不良行为爱好,严重者出现违法、犯罪行为。对此,语文教师必须要发挥出语文学科的自身作用,通过发掘、组织教材中和法制教育有关的素材来开展法制教育[2]。实际上,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不少内容都可以作为法制教育的素材,只要教师精心发掘,合理设计,那么法制教育的教育效果将得到很大程度的优化。例如,在学习《鸟的天堂》一文时,作者说过这样一句话:“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有许多鸟在这树上做巢,农民不许人去捉它们”。针对这一句话,教师可提出问题“为什么作者说这里被称作是鸟的天堂?”而学生在阅读过课文内容后不难给出答案“因为本地农民禁止他人捕捉鸟”。在学生给出答案后,教师则可以站在环境保护的层面上向学生讲解与环保有关的法律常识,使学生明确爱护鸟类是所有公民应尽的义务。

2、发挥习作教学作用,加深学生法律认识

作文在语文教学与学习中扮演着非常关键的角色,同时还是开展法制教育的载体。作文可以体现出学生对生活问题、学习问题的真实感受,还可以学生对生活与学习的总结。在习作教学中融入法制事件,引发学生主动、自由思考,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还能够实现学生日常行为的规范性。例如,电视中的《今日说法》、《普法栏目剧》等节目都得到了广大观众的一致肯定,这是因为其中的案例都和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且案例的论述、分析都非常形象,标题也都特别有创新性[3]。对此,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这些短片,并以此为素材教育学生掌握更高作文拟题技巧。不仅如此,教师可以通过这些案例,让学生自主考虑问题,抒发观点,加深理解,并在与其他学生交流观点的过程中对自身观点进行健全。除此之外,教师还可通过写日记的方式实现法治教育的渗透。学生的日记所叙述与记录的都是真实事件或情感,写日记可以使学生进行自我开导,自我反省,从而做更好的自己。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生活实际,包括违纪行为,甚至是违法行为等完成每日日记,让学生在这一平台中抒发自身感受与情感。教师在评阅学生作文时则要尽可能采用面对面的方式,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指导与规范。

3、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法制意识

任何理论的学习都是为实践做准备的,语文教学中的法制教育亦是如此。最大限度的拉近教学和生活之间的距离,开拓教学平台,组织多样化的语文实践活动,以此来高效的渗透法制教育。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举办主题演讲比赛、辩论赛等活动来使学生意识到遵纪守法的重要性。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自行开拓第二课堂,利用课外时间进一步实施法制教育。例如,在对学生进行上学与放学道路中的安全教育时,教师可设置一个情景:“今天我是交警”,其目的就在于使学生明确交通规则。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践体验,讲解遵守交通规则的优点:保证行人与车辆顺利通行。一旦人们都不遵守交通规则,肆意行驶车辆或行走,那么安全故事率将会迅速提高。这样一来,通过这种印象深刻的教学实践活动方式来使学生掌握交通规则,意识到交通秩序的重要性,从而为学生个人的安全提供重要保障。

三、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早已成为了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因为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法律的认识,还能够实现素质教育的法制教育发展。小学语文教师作为这一教育工作的主要指导者与实施者,应意识到法制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的意义,挖掘课本内容,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来做好法制教育,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知法、守法公民。

作者:王显彪单位:贵州省兴仁县新龙场镇陈家寨小学

参考文献:

[1]姚莲菊.小学语文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浅谈[J].政府法制,2011(10)

小学生法制教育内容篇6

【关键词】小学法制教育尝试

1小学生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及意义

现代社会是个法制社会,“无规矩,不成方圆”、“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已经成了社会秩序的代言词。自从我国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以来,青少年法制教育被摆上了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培养小学生法制意识,对小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更是一项浩大的社会工程。邓小平同志说过“培养法律意识,要从娃娃抓起”,培养法律意识,提高小学生的法律素质,势在必行。通过小学生好好学习它,并合理的运用法律,遵纪守法,维护自身切实的利益。同时,对小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首要意义在于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风是雨的头。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积累、渐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诸多前兆与信号。小错不断,大错必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一些青少年违法犯罪就是由于他们法制意识薄弱,长期养成了不良行为,放任自己而又没有及时得到矫正而发展形成的。对小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使其从小有良好的法制意识,能够有效预防违法犯罪。

2小学语文法制教育的途径

2.1在语文教学中突出生命观、价值观教育

小学生需要生命观和价值观教育,尤其是在顺境中成长的孩子,更需要进行正确的引导。生命是坚强的,也是脆弱的,央视《今日说法》栏目曾播出一期《花落》,讲湖南某小学四年级四个女孩,因学习压力和生活琐事,便一起到市场上购买毒鼠强服毒自杀,结果一人死亡,三人侥幸获救,节目播出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生命对于每一个人都只有一次,生命需要呵护,需要关爱。一起起事例都为学校法制教育敲响了警钟,学校应该勇敢地承担起责任,帮助学生从小树立起正确的生命观和价值观,让孩子意识到作为小公民也有生命权、健康权、身体自由权。

2.2从课外阅读着手,丰富学生的法制概念

课外阅读是语文学科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途径。文学作品中的政治倾向、思想观点、品德情操等,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渗透、感染和陶冶作用。这种作用是直观的、形象的、整体的,对学生的影响极其深远。学生阅读这些作品时,一方面可以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从面激发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产生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的情绪体验。所以,我们说“一本好书相当于一位良师益友”,积极开展学生的意志品格,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遵纪意识和法制意识。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和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优秀读物。同时,通过加强阅读指导,引导学生读懂读透文学作品的德育内容,从而达到德育渗透和法制教育的目的。

2.3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引入法制教育

生活是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的竭教育素材。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必然会耳闻目睹一些形形的社会现象。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除了要积极缩短教学与生活的距离,将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起来,还主动拓展教学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得到情感的体验,从而巧妙的渗透德育内容和法制教育内容。在每学期开学初,我都能根据学校的要求,利用品德课,队课等时间组织学生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生守则”、“末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学生在学习这些法律知识的同时,我还和他们一起观看了《呵护――未成年人伤害事故处理与防范》《小小律师》等电视系列教育篇。帮助他们分析各类案例,从中知道什么事可以做,哪些事不能做。同时还要求他们对照检查自己的行为,从而不断增强法律意识,为学生遵纪守法奠定了基础,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在教育教学中,我以班队会为依托,积极开展好“法在我身边”、“争做文明遵纪好学生”、“远离、珍爱生命”等学习主题的班队会活动。利用班主任工作的优越条件,组织学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法制宣传活动,要求学生积极收集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违法事件的资料,开展交流讨论。通过广泛参与,使学生接受了一次次的法制教育。

3语文法制教育的思考

3.1正确处理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关系

道德教育和社会主义法制教育都是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组成部分。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道德与法律无明显界限。道德是公民自觉遵纪守法的思想基础,我国法律所禁止的行为也是道德所谴责、所不齿的行为。小学生法制观念的逐步形成同样要建立在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教育的基础上,而从小对学生进行法制观念的启蒙教育也有利于小学生道德观念的培养和良好行为的训练。因此,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要在教育内容上做到相互渗透,我们要使两者有机结合。

3.2坚持正面和形象教育的原则

针对小学生的身理心理特点及接受能力特点,对小学生进行法制观念的启蒙教育要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积极进行良性启发诱导。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胜,模仿性强,辨别是非能力差,因此在教育中要以讲正面积极,形象的事例为主,注意运用英雄模范人物和小学生中的先进榜样去教育感染他们,适当列举违法犯罪案例,应注意量不宜多,内容更要得当,在授课过程中不要讲述罪犯作案的具体手段与详细情节,尽量避讳残忍、恐怖、荒诞、等不利于小学生身心成长的内容,防止适得其反,产生消极影响。对小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要针对社会不良现象对小学生的影响,从正面进行积极诱导,增强学生自觉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学校和家长应注意区别判断,不要把小学生中的一些不良行为或由于无知幼稚产生的一些问题与违法犯罪行为混淆为一谈。对有缺点错误或者激进的学生要坚持正面教育,积极引导他们提高认识,循序渐进改正,不可希冀一蹴即成,急功近利。

3.3法制教育要有针对性

对小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一定要从少年儿童的实际出发,防止成人化。要根据各年级的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理解能力,确定教育的内容和要求。在方法上要生动、具体、形象,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不要简单讲述小学生难于理解的法律条文和概念,空洞的说教,以提高教育效果。同时要注意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师资力量,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确定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内容。

参考文献

小学生法制教育内容篇7

关键词:法制教育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是一切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从小培养学生法律意识,进行法律素质培养教育,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促使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从学科教学角度来说,我们一般认为数学属于自然科学,法制法律属于社会科学,两者是不搭界的。事实上,从法制教育在教学中的渗透方面来看,数学这一学科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比较的优势,把适量的法制知识渗透到数学课堂中,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在数学课堂上,创设与法制有关的教学情境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教师对数学教学内容预先进行巧妙设计,在所要讲授的内容中努力寻找法律知识的切入点或渗透点,在向学生进行一般知识教育的同时,将法律知识教育自然融入学科教学过程之中。数学教师在讲授“一堆沙子有20吨,用载重5吨的卡车运,几次能运走?”在这里就可以给学生渗透有关货车超载所造成的危害;在讲授加法时,联系课本上的情景图和统计表,讲动物保护的知识、环境保护的知识;在讲到“刘叔叔平均每小时能检测300个零件,他每天工作8小时,共能检测多少个零件?”一题,教师可以向学生渗透《产品质量法》的有关知识;在讲授纳税知识时,将征收个人所得税的税率计算方法设计成作业题,自然融入到所学的知识中,向学生们渗透了税法的教育。进行“平均分”的教学时,在讲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要做诚实的人的教育,培养学生诚实的心灵。这样做的好处:一是较好地解决了法制教育与一般教育在课时上的矛盾。渗透法制教育追求的是与主课内容的自然融合,并非教师在主课中设置专门时间来进行法制教育,且有助于丰富主课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二是较好地解决了法制教育与学校教学计划间的矛盾。法制渗透教育的内容是依主课内容确定的,无需改变教学计划,也无需重新编印专门的法制教材,只是通过授课教师的巧妙安排来实现法制教育。三是可以充分调动少年儿童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它是通过具体的课本内容来演绎法律条文,使抽象的条文形象化、实用化,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二、拓展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优美的教学环境和艺术氛围,使学生一进教室就沉浸在法制教育的气氛中,可以将学生思想和情绪立即转移到课堂教学浓郁的氛围之中,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如数学学科统计初步的学习中,要求学生要有较广的知识面,而学生在书上接触内容较窄,教师就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法律知识方面的信息,如空气污染情况、噪音情况、青少年犯罪率、人口出生率等,然后让学生制成一张张统计表,使学生既掌握绘制统计表的方法,又了解相关法律知识。如五年级教学“折线统计图”,教师可以设计“城区大气中二氧化硫和烟尘监测结果统计情况”的题型,进行环境保护法的渗透。在教完例题后适时讲城市空气中的二氧化硫严重超标,气味让人头晕欲呕,长江水越来越混浊、快要变成第二条黄河等,并告诉学生,这些都是由于人们破坏环境所造成的,使学生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由此既完成了数学教学目标,又和法制教学有机整合,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结合数学游戏对学生进行遵纪守法教育

小学生法制教育内容篇8

【关键词】中小学美术教学有效衔接美术教学

在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的中小学都开设了美术课程,中小学的美术课程在内容上有很大的差别,所以,美术老师的教学方法也要根据学生年龄的增长而不断调整,以达到美术教学的目标。作为一名美术教师,要找准过渡阶段的有效衔接入口,使学生的美术能力能够持续进步。

一、中小学美术教材内容的衔接

1.首先,作为一名美术教师,要找好美术教学的衔接点。可以从美术教材入手,虽然中小学的美术教材在内容上有很大的差别,但是教师可以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认真分析教材内容,找到中小学教材内容上相似或者延伸的部分,这样就可以初步找到衔接的入口。

2.在找到衔接入口之后,就需要美术教师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从相似或者延伸的内容入手,做好内容上的衔接。根据国家教委制定的美术教学大纲的要求,小学的美术教育主要以学生兴趣为主,从基本的美术知识入手,向学生传授一些比较浅显易懂的基础美术知识,在可能的情况下,还可以培养学生基本的美术技巧;中学的美术教育则在内容有所加深,不再只是启蒙教育了,这就要求中学的美术教师根据学生特点,在教学的内容上下一定的功夫,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由此可以看出,中学美术教育是小学美术教育的延伸,在教材的选定上,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美术水平作相应的调整,并补充一些美术练习,扩充学生的眼界。尽可能地选用那些在内容上与小学使用过的教材有较多相似或者延伸的教材,这样可以给学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不会有很强烈的生疏感。

二、中小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衔接

小学的美术教育是一个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的入门教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是通过美术教师的讲解来激发学生的美术兴趣,使学生对美术有一个最为基本的了解。在小学阶段,学生都还不成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要依靠机械式的记忆,其思维能力有一定的局限,因此,小学美术教师主要要通过直观的示范讲解,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会更容易。教师在讲解的时候,要多准备一些美术实例模型、图片等,并在课堂设计一些巧妙的场景,可以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让学生动手参与,以激发学生的美术兴趣。然而,中学的美术教育不再像小学那样简单,教学内容比之前复杂,学生也可能由于动手能力差而失去兴趣,甚至厌恶美术课程,这就需要美术教师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及时了解学生对美术课程的看法,并可以让学生每过一个月总结一下自己的美术学习心得,适当的时候,老师要多做示范,注重分析过程,让学生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从而实现中小学美术教学方法上的衔接。

三、中小学美术学习方法的衔接

美术教学不是老师的独角戏,还需要学生的参与,因为学生才是主角。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让学生真正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因此,中小学美术学习方法的衔接也很重要。在小学美术学习的过程中,有很多学生不注重独立思考,对老师的依赖性太强,还有些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计划,也没有具体的学习目标,到了中学之后,老师就要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进行必要的引导,提醒学生要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制定阶段性的学习计划。在中学美术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老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尽可能使学生独立完成每次的美术作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主动学习钻研的能力。通过老师的帮助,实现中小学美术学习方法的衔接对于中小学美术教育来说至关重要。

总之,中小学美术课程衔接工作的开展,应该得到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并且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去研究、去探索科学的衔接手段,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学法等多方面实施有效的衔接。在中小学美术教育衔接过程中,教师只是起到辅助作用,学生才是主角,因为学生要通过学习来掌握一定的美术技巧,培养高水平的优秀学生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因此,在美术教育过程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同时,要正确认识衔接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逐渐克服,全面提高学生的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最终实现中小学美术课程的“完美”衔接。

参考文献:

[1]张云.论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创新教育[J].科教文汇.2007.[2]肖俊.我国中小学设计艺术教育创新论[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

[3]李振.现阶段中小学美术教育创新机制的构建[J].文教资料.2009.

[4]魏娴,牟金秀.论中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人文思想的培养[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

小学生法制教育内容篇9

(一)高校法制教育课程定位欠准确

高校法制教育可以与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相互结合起来,但高校法制教育本身不属于思想道德教育的范畴。从理论上来说,法律与道德存在很大的差别。从产生方式来看,法律是由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的,是国家意志的体现,而道德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自发地形成的。从表现形式来看,法律表现为明确规范的外在形式,而道德则存在于人们的思想观念之中。从实施方式来看,法律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而道德则无强制力保障。正是由于法律与道德存在上述巨大的差别,在对21所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任课教师的访谈中,大部分被访谈教师认为把《思想道德修养课》与《法律基础课》整合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门课“不合适”,其中的理由就包含了“不好安排法制教育的教学”、“会影响法制教育的实效”等。这些访谈的实证资料也说明了国家对高校法制教育课程的不恰当定位是导致我国当前高校法制教育实效性低下的原因之一。

(二)法制教育设计存在缺失与断层

法制教育的目的在于掌握丰富的法律知识、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识以及提高应用法律的能力,需要经历一个系统、长期的过程。当前我国从国家层面对法制教育设计在不同学龄教育阶段存在缺失与断层,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接受的法制教育没有有效衔接。我国长期以来不重视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法制教育,在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也没有专门设置相关课程。进入大学阶段后,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思想观念和人生理想,以及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已基本形成,由于他们在中小学阶段没有专门接受过法制教育,要在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植入大量的法律知识,其难度显而易见。近年来有学者提出在小学、初中和高中开设法制教育课程,但在现有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对升学没有多大帮助的法制教育的课程难以引起学校和家长的重视,且开设法制教育课程需要专业的师资,这一点中小学在短期内根本无法实现。问卷调查统计数据也验证了我国中小学法制教育与高校法制教育未能有效衔接的事实。当大学生被问到:“您认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法律基础部分课程内容与中学法制课教学衔接程度”时,有7.3%的被调查大学生认为衔接非常高,有23.7%的被调查大学生认为衔接高,有14.6%的被调查大学生认为衔接不太高,有50.3%的被调查大学生认为衔接一般,有4.1%的被调查大学生认为衔接很低。

(三)高校法制教育课程内容的设计存在不足

我国高校法制教育课程的教材一直以教育部统编的形式制定。从应然角度看,由国家统一制定教材有诸多益处,既可以保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贯彻,还可以保障核心法律概念、法律知识和法律规定不被曲解,同时也可以保障高校法制教育的实效性。但从实然角度考察,国家统一设定法制教育课程内容的做法并没有达到所期望的效果。我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06年第一版)的内容除绪论外一共八章。其中,绪论部分主要就是关于学习思想道德修养内容的介绍,第一章到第六章是思想道德修养的内容,第七章和第八章是法律基础的内容———第七章是关于社会主义法律精神和社会主义法治观念的内容,第八章是关于我国宪法、实体法和程序法的基本概况。可见,法律基础部分所占的比例只有25%。众所周知,我国的法律体系庞杂,法学本科专业的课程有几十门,现有教材中的法律基础内容难以保证法制教育的实效性。通过对近年来不同版本的教材进行分析,也不难发现存在以下缺陷:一是法律规范的选择多而杂;二是教材内容太过专业化,编写体例与法学专业教材大体相同,相当于各门法学教材的缩写本;三是忽视了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特殊需求性,对全国大学生讲授同样内容,忽视了学生群体本身的差异性以及法律知识需求的层次性。在校大学生是高校法制教育课程教材的使用者,他们对教材内容的认识应该更为直观也更为客观。在问卷调查中,当大学生被问到:“您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法律基础部分教材内容安排的满意度是”时,8.2%的大学生认为高校法制教育内容非常满意,29%的大学生认为高校法制教育内容满意,48.8%的大学生认为高校法制教育内容一般,11.4%的被调查大学生认为高校法制教育内容不太满意,2.6%的被调查大学生认为高校法制教育内容很不满意。可见,大学生对我国高校法制教育内容的满意度不到四成,该现状必然导致高校法制教育的实效性低下。

(四)国家缺乏实效评估

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等的文件来看,国家对于高校法制教育非常重视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从实践反映的情况来看,国家对高校法制教育还重视不够。在问卷调查中,当被问到“您认为国家对大学生法制教育的重视程度是”时,11.3%的大学生选择“非常重视”,25.3%选择“重视”,39.3%选择“一般”,9.3%选择“不重视,被边缘化”,14.6%选择“形式上重视,实际政策和经费保障不够”(具体数据见表2)。可以看到,有多达63.4%大学生并不认为国家重视高校法制教育。与国家对重视程度密切相关的是国家对高校法制教育实效性的评估。“教育评价是教育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它调节、控制着整个教育过程,使之朝着预定教育目标前进,并最终达到其目标。”对高校法制教育的实效性评估目的是为了提升我国高校法制教育的实效性。据调查,到目前为止,我国官方还没有进行过一次高校法制教育实效性评估。尽管官方文件有关于高校法制实效性评估的一级国家标准(法律素质)和二级国家标准(法律知识、法律意识和法律能力),但更为具体统一的标准在相关文件中未出现过,缺乏标准评估工作则无从开展,也直接导致国内学者开展的高校法制教育实效性的调查与分析各有各的标准与方法,其结果的可信度有待提高。

(五)传统政治法律文化的消极影响

任何人都无法超越历史文化,高校法制教育也同样如此。我国传统政治法律文化也对现代意义的高校法制教育产生了不少消极的影响。我国几千年封建社会都是人治社会,虽然经历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等变革,但是在我国人治观念仍然没有根除。法治是与人治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法治表征国家治国方略或社会调控方式。”与根深蒂固的人治观念相适应的是传统政治法律文化中的重礼轻法的观念、厌讼与惧讼观念和权力(义务)本位观念。所谓重礼轻法观念就是在调整社会关系时重视礼教轻视法律,在当代表现为重视道德轻视法律,导致现实社会中人们更愿意按照礼教或道德来处理社会关系而置法律于不顾,严重影响法制教育的推行。在一个总是想着通过人情去办事的社会中,法制教育是很难取得实效的。此外,传统政治法律文化中的厌讼与惧讼观念在当代仍然存在。人们不愿意通过诉讼解决纠纷,似乎通过诉讼解决纠纷就是破坏人们之间的和谐关系。人们也害怕诉讼,似乎一到法庭诉讼就会有损自己的形象。在一个厌讼与惧讼观念很浓的社会中要推行法制教育的难度可想而知。在我国传统政治法律文化中还存在着非常浓厚的权力本位观念。所谓权力本位就是把法律作为维护权力的工具,强调权力在社会与法律中的核心地位。从另外一个视角来看,权力本位就是义务本位,为了维护权力的权威与核心地位必然要求义务的满足。在权力本位的社会中人们享有的权利很少,履行的义务却很多。在当代人们似乎还是习惯于履行义务,不习惯于主张权利。在一个人们都还不习惯于、不积极享有权利的社会中,要推行法制教育和提升法制教育的实效性必然有很大的障碍。

(六)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我国当前法制环境还不完善,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有法不依现象时有发生。这就使得高校法制教育在实践中难以得到彰显,并导致大学生浅薄的法制观念在现实面前产生动摇。现代网络使大学生容易了解到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司法不公现象,加之媒体有意或无意地对司法不公现象的过度渲染使得不少大学生难以将已经接受的法制教育内容内化成牢固的法制观念,从而影响了高校法制教育的实效的提升。在调查问卷中,当大学生被问到“您认为法制教育环境最差的是(可以多选)”时,56.8%的大学生选择“网络法制教育环境”,有41.4%的同学选择“社会法制教育环境”,有23%的大学生选择“家庭法制教育环境”,有17.6%的大学生选择“学校法制教育环境”,有12.2%的大学生选择“其他”,可见我国的法制环境确实影响了我国高校法制教育实效性的提升。

二、提升我国高校法制教育实效性的宏观路径

针对国家和社会因素导致高校法制教育实效性欠缺的分析,笔者认为应该采取如下措施:

(一)国家加强对高校法制教育的重视并加大投入

未来社会的竞争取决于人才,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其中法制教育是高校教学工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国家需从战略层面重视高校的法制教育。

1.加强高校法制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通常认为高校法制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校自身的事情,但结合我国高校法制教育发展历程和现状就会发现这样的理解是片面的。调查中发现,当前高校法制教育的师资队伍现状是绝大多数教师不具有法律专业的背景。法律是专业性很强的学科,让不具有丰富的法律知识、良好的法律意识和娴熟的法律应用能力的教师去从事法制教育,期望培养合格的大学生是不可能的。国家需出台相应的政策,保障高校加强对法制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2.加大对高校法制教育的经费投入。

要提升高校法制教育的实效性,国家还必须加大对高校法制教育的经费投入,在师资队伍建设上,着力于加强人才配备、法律专业培训和教育教学技能培训;在学术交流上,鼓励高校开展法制教育学术会议与主题论坛研讨;在社会实践上,加强法制教育基地的建设,让学生理论结合实践,提升法制教育的效果。

3.国家加大对高校法制教育资源的提供。

法制教育资源包括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几个层面。其中国家掌握最为丰富的法制教育资源。目前我国高校法制教育的资源主要存在于学校层面,国家层面的法制教育资源提供给学校的相对偏少。针对此种现状:一是提供法制教育图书资料与音响视频资料。国家应该组织专门团队开发高校法制教育图书资料和音响视频资料,然而通过市场以合理的价格提供给各个高校;二是开发高校法制教育网络资源。国家应该构建全国性的高校法制教育资源网,设计法制教育教学原理、法制教育教学方法等版块,方便高校使用;三是加强高校法制教育专家资源的建设。国家建立全国高校法制教育专家库,研讨法制教育的方针、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节等,并定期组织专家指导和考察高校法制教育。

(二)完善对高校法制教育的顶层设计

要提升我国高校法制教育的实效性,国家必须完善对高校法制教育的顶层设计。从我国高校法制教育的现状来看,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

1.国家重新对高校法制教育课程进行定位。

当前将高校法制教育课与思想道德修养课合为一门课程的方式有诸多弊端。首先,这种定位容易模糊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区别,不利于高校法制教育的开展,从而影响高校法制教育实效性的提升。其次,这种定位也不利于法制课的教学安排,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高校几乎都选择了不具有法律专业背景的教师来任教。为了提升我国高校法制教育的实效性,应该将高校法制教育课和思想道德修养课分开来,重新回到单独设置《法律基础课》的定位上来。

2.设计并落实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的法制教育的有效衔接。

小学阶段和中学阶段的法制教育对高校法制教育的实效性有重要影响。邓小平曾经就深刻地指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开始,小学、中学都要进行这个教育,社会上也要进行这个教育。”法制教育本身就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小学阶段和中学阶段的法制教育是我国法制教育系统工程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了提升我国高校法制教育的实效性,国家有必要处理好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和课程设计,真正做到法制教育的阶段性发展延续,提升教育受体的基本法律素质,培养基本的法律意识。此外重新设计高校法制教育的内容。具体来说国家对于高校法制教育的内容在2013年设计的基础上应该做如下两方面的调整:一是剔除第七章中的道德部分的内容。二是将第七章的内容扩展为三章,即第七章公共生活中的法律、第八章职业生活中的法律、第九章婚姻家庭生活中的法律。

3.制定高校法制教育实效性的评估标准。

国家在相关文件中号召要重视高校法制教育,也设计了法制教育的内容,高校也开设了法制教育课,但是从国家层面却没有制定具体的法制教育实效性的评估标准,实践中也未开展法制教育的实效性评估。开展高校法制教育评估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是为了对学校法制教育的现状及成效进行诊断,与学校平等沟通交流,并将存在的问题从不同层面进行反馈以及反思,最终促进利益相关方采取措施提升法制教育的实效。国家应该充分利用专家库资源,组建涵盖学科专家、管理专家以及评估专家的课题组,共同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估标准,并据此开展实地考察评估,充分发挥评估应有的激励与导向、诊断与反馈、调控与改进等积极功能,形成管理的闭合循环。

(三)社会培育法制教育环境

“只有法律产生实效,它才能成为人们所期望的社会秩序的构造者和主体自由的保障者。否则,它只是中听而不中用的摆设。”大学生虽然在校接受法制教育,但是他们会逐步涉足社会生活领域。如果社会法制教育环境不好,大学生在校期间树立的良好法制观念就会被动摇、颠覆。营造良好的社会法制环境至关重要。

1.在司法上坚持平等适用法律。

法的运行包括立法、司法与执法。我国已经建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能够实现有法可依。立法环节对于社会法制教育环境的塑造和影响较小,原因是普通公民接触最多的是司法与执法,两者对于塑造社会法制教育环境最为重要。就司法来说要塑造良好的社会法制教育环境必须做到平等适用法律,使得人们相信会受到的公正平等的对待,愿意将自己的纠纷交给司法机关来处理。“古今中外,对绝大多数人适用刑法都是平等的,具有超越刑法特权的人总是极少数。但这种极少数的不平等,却是极大地破坏了法治,冲击了社会心理平衡,妨害了经济发展,阻碍了社会进步。”从现实的司法情况来看,我国仍然有些案件没有平等地适用,造成了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

2.在执法上做到有法必依和执法必严。

执法比司法更为接近人们的生活。人们可能不会有纠纷进法院,但是肯定会碰到执法的情形。执法对于社会法制教育环境的塑造非常重要。就执法来说要塑造良好的社会法制教育环境必须做到有法必依和执法必严。现代的行政机关就是按照法律办事的机构。如果行政机关不按照法律办事,那么法律就形同虚设了。“法的效果在于执行,假如刑法条文十分完善却没有得到平等实施,而且一部分人可以不遵守刑法,那么,刑法的作用就会降低,最终它就不是法律了。”

3.在观念上全体公民要牢固树立公平公正观念。

小学生法制教育内容篇10

关于制定加强全乡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

工作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村党支部、村委会、乡直各单位:

为进一步加强我乡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工作,推进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结合我乡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主要任务

对小学生要着重进行法律启蒙教育,运用生动形象化的教学方式,向学生普及法律的基本常识,培养他们的爱国意识,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好品德,对中学生要着重进行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观念教育,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权利与义务意识,守法用法意识,进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教育,使学生明辨是非,提高自我保护能力,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行为。

二、基本要求

一是要确保课时到位,中小学要充分发挥品德课,在法制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同时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法制教育活动,有条件的地方要开设法律教育专门课程。二是要提高法制课教师的授课水平,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对法制课教师进行法律知识的培训,同时要重视整个教师队伍的普法教育,使教师在学法、守法、用法等各个方面都能为人师表。三是要完善和规范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的内容,各中小学校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知识水平,认知能力,按照“四五”普法的要求,积极组织征订法制教育精品教材,进一步规范青少年法制教育内容。

三、方法与途径

1、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提高法制课质量,注重法制内容向其它学科的渗透教育,增强学习效果。

2、积极开展学法用法实践活动,通过举办法律知识竞赛,开展有奖征文活动,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生动直观,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组织各中小学校开展中小学生带法回家活动。

3、深入开展依法治校工作,通过制定各种制度,落实责任,保证学校有一个正常的教学、育人秩序,把学校管理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加强学校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落实预防青少年违法和犯罪的各项措施,确保师生有一个和谐、安全、健康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4、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建设。中小学要依托课外活动基地开展法制教育,加强青少年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传统教育。

5、要推进青少年学生网络文明行为,要结合青少年安全放心网吧创建活动的开展,依托学校电教职工室以及校外管理规范的网络阵地,广泛开展在校学生网络知识培训,最大限度地清除网络不良内容对青少年学生的影响。

四、保障措施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建立健全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定期研究分析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要强化组织协调,建立责任机制,营造领导有力,职责明确,分工协作,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要建立部门与家庭,学校社会联动机制,形成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的工作网络,逐步实现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制度化、规范化。

二要明确工作职责,切实抓好青少年学生的法制宣传工作,加强青少年校外法制教育,阵地建设切实搞好有关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法律宣传教育活动中小学要建立法制教育的组织领导机构,明确专人负责,同时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使学校法制教育做到计划、课时、教材、师资“四落实”确保普及法律常识的任务在九年义务教育期间完成。

三要健全工作机制,建立监督制约和激励机制增强学校,教师和学生学法用法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要把法制教育纳入学校教育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估体系,把学生学法和遵纪守法的情况纳入学生、招生、招工、参军等考核内容。

四要强化监督检查,将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实施“四五”普法规划目标责任制的考核范围,加强督促检查,要把协同开展在校学生法制教育,净化学生生活和学习的社会环境工作列为重要的监督检查内容,实行定期或不定期监督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