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销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0:58:48

报销制度篇1

关键词:财务报销失真缺陷对策

财务报销是会计核算工作的关键环节,而当前财务报销凭证失真又是一种普遍现象,那么,财务报销凭证失真的根源何在,又与财务报销制度有何关系,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与研究。

一、财务报销凭证失真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财务报销凭证失真,指的是由于报销凭证不规范、填写不正确或凭证造假(人为地捏造报销事实、篡改报销数据或制造假凭证单据)等导致用于报销的会计信息与经济事实不符,致使会计信息丧失真实性。财务报销凭证失真无疑将严重扰乱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有必要深究其根源。

(一)财务报销凭证失真的表现

第一,财务报销凭证不完整。主要表现在报销凭证填写得不完整,填写人未按照相关规定,按顺序、逐栏、全联一次性填写套写报销凭证,漏填、少填、不填的现象屡见不鲜。在笔者的工作过程中,就经常发现某些员工上交的报销凭证票据填写不符合要求,报销凭证不完整等情况。这对报销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带来了消极影响。

第二,财务报销凭证不真实。主要表现在报销凭证上所填写的经济业务项目与实际发生的项目内容不相符合。某些人将按规定的个人自费项目在开具票据时篡改为合法的报销项目(例如,将手机、化妆品等个人开销项目列为单位办公用品、差旅费、招待费等),移花接木,通过欺骗的手段报销列支。这是目前各单位比较容易出现的问题,给单位带来了很大的危害,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第三,财务报销凭证不合法。主要是利用过期作废的发票、假发票及收费收据等进行报销。虽然我国对假票据的打击力度不断加大,但是在短时间无法消灭票据制假造假的现象,打击票据制假造假任重而道远。这些不合法票据的流入,扰乱了正常的财务秩序,为不法分子编造各类名目的报销款项提供了便利,助长了报销作假的歪风邪气。不但使单位(企业)蒙受巨大经济损失。同时也使国家财政与税收遭受严重损失。

(二)财务报销凭证失真的原因分析

导致财务报销凭证失真现象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某些经办人、法人、主管部门、个人等被经济利益所驱使,钻财务管理漏洞,利用原始报销凭证大做文章,编造虚假凭证以达到偷税漏税、行贿受贿、损公肥私等不可告人的目的。第二,原始凭证的设计、印刷、使用期限并未统一,其管理上存在漏洞,再加上原始报销凭证制假、造假现象严重,给财务人员的监管带来了很大困难,使不法分子有机可乘。第三,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特别是会计核算的基础工作不规范,且很多制度与措施没有得到贯彻落实,这就往往为财务报销凭证失真提供了滋生的条件。第四,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及职业道德欠佳,怕得罪人,不是根据相关规定对原始凭证进行审核与处理,而是认条子、买人情。第五,会计监督缺位,特别是对原始凭证的监控不力,给凭证的失真制造了间隙和机会。

二、财务报销凭证失真反映出财务报销制度存在缺陷

透过表象不难看出,财务报销凭证失真的根源与实质事实上是财务报销制度存在缺陷。这是因为:

(一)财务报销管理机制不合理

财务报销管理机制的不合理,首先表现在会计信息责任保证系统没有建立起来。会计信息责任保证系统缺位在客观上为财务报销凭证失真提供了机会。正是由于责任的不明,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引发处理票据滞后、凭证收集不全、信息分类混乱等现象出现。其次,会计人员管理体制不合理。会计人员是会计信息的主要提供者,对财务报销原始凭证管理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虽然我国赋予了会计工作人员监督本单位经济活动的职责,但是其工资、职称等与个人经济生活息息相关的要素掌握在单位负责人的手中,这就使会计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处于两难境地。

(二)财务报销审核机制不完善

在现阶段,负责人或“一支笔”签字是我国现行报销制度的一项主要内控制度,单位的原始支出凭证大都需要由单位领导或分管财务的领导签批,再由财会人员进行审核、付账和记账等。然而,相关负责人或领导签审的原始票据不一定是正确的,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当他们在票据审批中出现失误时,这种高度集中的签批权限就会给财会工作带来消极影响,让审核人员左右为难。审核程序不科学、审核细节不明确、审核过程不严格等严重问题,直接导致报销凭证失真,造成严重后果。

(三)财务报销监督机制不健全

在实际工作当中,单位内部监督、国家监督、社会监督这三者之间往往缺乏协调和配合,难以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其中,以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对财务报销工作的影响力最大,目前财务部门和会计人员在很大程度上监督职责的履行仅仅是满足于“完全遵从领导的决策、执行领导的决定”,从“监督者”的角色变成了“出纳员”的角色。

三、完善财务报错制度的对策与建议

针对当前财务报销制度的缺陷,笔者认为,现阶段进一步完善财务报销制度应该重点把握以下几点:

(一)改革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实行财务总监委派制

通过财务总监委派制来提高会计人员的独立性,引导其运用会计手段加强会计监督,增强其抵制、控制不合理开支的能力与信心;以工程财务管理为例,可以由上级单位董事会向下级单位委派财务总监,同时将财务总监的工作调动、职称评定、聘用任免、工资晋升、奖金发放等人事管理集中于上级单位董事会,财务总监直接对上级单位董事会负责,改变财务总监与本单位负责人之间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从而实现财务监督、管控目标。

(二)建立会计信息责任保证系统,明确各方的责任与义务,强化法人代表治理机构的会计责任

应明确单位责任人为该单位会计行为责任主体,强化单位负责人的第一责任人意识,分清单位责任人与会计人员对会计工作及会计资料应负起的责任,以责任风险促相关责任人知法守法。

(三)完善财务报销审核机制

实行“先审后报”,由会计对原始凭证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完整性进行技术型审核,由具有报销审批权的相关负责人或领导决定和签审原始凭证是否能够报销,两者缺一不可。建议先由会计做好技术审核后再将原始凭证递交相关领导或负责人签审。另外,对财务报销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道手续都要进行认真审核、严格把关。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四)健全财务报销监督机制

在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层面,通过制度建设,使单位负责人(领导)、部门负责人、财会人员实现各负其责、相互制约。充分发挥内部监督的日常与全过程控制作用。在国家监督层面,由政府财政部门加大会计管理力度,理顺财政监督、税务监督、审计监督、金融监督等各经济监督之间的关系,形成强大的监督合力。在社会监督层面,则重点发挥社会中介机构(如会计事务所)的作用,提高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质量。

(五)建立动态的报销管理制度

报销管理制度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在某时间段内不宜变更,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就是一成不变的。当外部条件产生变化时,应该针对财务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形势进行研究,并及时调整那些已经不适应时展和单位实际需要的规章制度与控制措施,使报销管理制度得以与时俱进,确保其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六)严格执行不相容岗位分离控制制度

报销制度篇2

一、严格及时报账制。

(1)对于发生的财务支出事项,应及时报销。当月发生事项,原则上当月开票,当月提交财务报销,最迟次月15日前开票,提交财务报销。对无特殊原因超时开票、超时提交财务报销,一律不再予以报销。

(2)如因特殊情况超时开票或超时提交财务报销,需提交情况说明,中心各部室、各管理部经中心分管领导同意后予以报销;分中心经分中心主管领导同意后予以报销。

二、严格管理部报账员制度。

各管理部在本部门人员中确定一名报账员,负责收集整理办公用品、差旅费等各项开支的报账单据,报账单据由各管理部负责人审核后由报账员到中心财务部统一报账。

三、严格财务列支真实性

报销人对提交报销票据等附件材料真实性承担责任,确保报销事项真实、无违反财务管理规定情况发生。

四、严格先审批后列支。

中心各部室、分中心、各管理部应严格落实先审批后列支的审批流程。

(一)申购办公用品。

(1)中心各部室需要申购办公用品、维修、打印、宣传品制作时,由各部门负责人填制《办公用品采购申报审批表》送财务部审核,财务部审核后报分管领导审批,领导审批同意后由财务部统一报销相关费用。

(2)各管理部需要申购办公用品、维修、打印、宣传品制作时,由报账员填制《办公用品采购申报审批表》,各管理部负责人审批后送财务部审核,财务部审核后报中心分管领导审批,领导审批同意后由财务部统一报销相关费用。

(3)分中心需要申购办公用品、维修、打印、宣传品制作时,由分中心财务填制《办公用品采购申报审批表》并审核后送分中心领导审批,分中心领导同意后由分中心财务部统一报销相关费用。

费用报销时需向财务提供办公用品申请单、发票和货品清单,财务严格按照海西州财政部门采购流程和《海西州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经费财务管理制度》进行列支、报销。

(二)差旅费报销。

(1)中心各部室职工因公出差的。由本人填制《出差审批表》,财务部审核后由本人报中心分管领导审批,领导审批同意后由财务部统一报销相关费用。

(2)各管理部职工因公出差的。由本人填制《出差审批表》,由管理部报账员审核后报管理部负责人审批。各管理部负责人审批后送财务部审核,财务部审核后由本人或报账员报中心分管领导审批,领导审批同意后由财务部统一报销相关费用。

(3)分中心职工因公出差的。由本人填制《出差审批表》,由分中心财务审核后报分中心领导审批,分中心领导同意后由分中心财务统一报销相关费用。

报销制度篇3

第一条新农合报销管理本着“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向参合农民提供方便快捷、优质高效、准确的报销服务,使农民群众享受到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提高农民抗大病风险的能力,减轻农民因疾病带来的经济负担,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第二条为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管理,规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报销管理工作,确保新农合基金安全有效运行,根据《*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特制订本办法。

第三条本市范围内的参合人员及从事新农合工作的单位都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二章组织管理

第四条*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中心(以下简称市合管中心)职责:

(一)新农合医疗费用的受理、审核、报销;

(二)特殊病种的审批;

(三)有异议的医疗费用审核、报销工作;

(四)协助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市合医办)对市内各定点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收费、报销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五)其他相关工作。

第五条定点医疗机构职责:

(一)负责为参合人员提供优质的基本医疗服务,开通绿色救护通道,确保病人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医疗救治。

(二)严格掌握出入院标准,对符合出院条件的参合人员应及时办理出院手续,参合人员无故拒绝出院的应告知本人自应出院之日起的所需费用不能报销。

(三)加强就诊各个环节的管理,定点医疗机构应严格遵守《实施细则》及本办法有关规定,对参合人员的身份、诊疗项目、医疗费用等进行审核。

(四)严格执行国家、省、市的《医疗服务、药品报销目录》标准,并与本院收费电脑软件项目对应;严格执行物价、卫生等部门制订的医疗服务项目和药品的收费标准,合理检查、用药、收费。

(五)对诊疗过程中需参合人员个人承担的费用,应在就诊当中履行告知义务;向参合人员提供《医疗服务、药品报销目录》外的自费医药费用占总医药费用的比例不得超过15%;对超出新农合支付范围的药品和医疗项目,应事先征得参合人员或其亲属签字同意。

(六)负责为实时报销的住院患者提供原始电脑发票(收据联)复印件、病历、住院医疗费用清单,及办理医疗费用报销手续时需要提供的其他相关资料;配合市合管中心做好新农合工作网络设置、业务管理、审核报销服务等工作。

(七)完成市合医办和市合管中心交办的其他工作。

第六条定点医疗机构的内部管理。

(一)组织建设。成立新农合管理领导小组,主要领导任组长,成员由分管领导、医疗、财务等人员组成;并设有合作医疗专管员,专门负责新农合的报销规范管理、内部监督等日常工作。明确岗位责任,实行岗位负责制和首诊负责制;制订出本单位新农合管理(含社区卫生服务站“六统一”管理制度,即统一行政管理、统一机构设置、统一人事管理、统一财务管理、统一药品管理、统一考核分配)、报销、合作医疗政策培训学习、监督检查、考核奖惩等制度;

(二)财务管理。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医疗业务收入日报表以电脑数据为准(电脑打印),严禁用手工汇总(如遇停电用手工汇总,院长签名除外);收费处的中西药品收入应与药房消耗的数据(对数表)相符,应每天签名确认;加强医疗收费专用发票管理,严禁收费票据重置。

在收费的醒目位置张贴温馨提示:在合作医疗报销时请出示您本人的合作医疗卡、身份证,并保管好发票;如收费人员无发票给您,请予举报,经查事实,定点医疗机构将给您一定奖励(并附上举报电话)。

(三)监督检查。对本单位及其所属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展监督检查,每月至少检查一次,并留有检查情况的详细书面记录,作为统一考核分配的重要依据;

第三章医疗费用报销管理

第七条实时结报基本程序:

(一)就诊病人参合身份的认定。定点医疗机构对门诊就医和新入院的住院病人要做好参合身份确认,向参合病人索取合作医疗卡和身份证(户口薄)进行参合身份核实,对身份不符的不予报销。

(二)审核、结算。在定点医疗机构信息化管理系统和新农合管理系统的支持下,对参合病人在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医疗费用由新农合信息化系统自动审核费用明细,自动计算出报销金额,然后定点医疗机构根据计算结果进行结算,先行垫付报销金额,并由系统将相关数据传至市合管中心复核。

(三)申报核拨。各定点医疗机构在实时结报后,每月10日前必须向市合管中心申报核拨上一个月的实时报销款(纸质报表住院、门诊一式二份),申请核拨表要加盖定点医疗机构公章。定点医疗机构应在月底与市合管中心核对实时报销数据,并对实时结报数据进行初审,数据准确、资料齐全后方可申报。

住院医疗费用实时报销申报核拨时,应附参合病人:①原始电脑发票(收据联);②出院记录复印件,③身份证(户口薄)复印件,④合作医疗卡复印件,⑤相关证明材料及病人联系电话。

门诊病人医疗费用一次在500元以上的(以上传市合管中心数据为准)实时报销申报核拨时,应附参合病人的电脑发票收据联、门诊病历记录、处方、身份证(户口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卡复印件以及病人联系电话。

(四)复核:市合管中心应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申拨材料审核;并对门诊或住院(出院)的参合病人发生的上传医疗费用进行实时审核。对发现的问题,以书面形式(或电话通知并记录)向定点医疗机构提出整改意见。

(五)支付:经市合管中心工作人员核对,如无差错,核对人员签名后,报领导审批拨付。

(六)资料保管:定点医疗机构要做好下列实时结报凭证的收集与保管,合作医疗门诊处方至少应保存2年;住院病历至少应保存15年(合作医疗报销处方应盖上“合医处方”字样印章)。

对住院实时报销的发票,须经病人或家属签名确认,并留有效联系方式。

第八条非实时结报基本程序

(一)申报:

1.在市外定点医疗机构或当地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医疗费用,并符合《实施细则》报销规定的,参合人员凭原始电脑发票(收据联);出院小结、医疗费用汇总明细清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卡、身份证(户口薄)、市内个人结算存折复印件,到市合管中心办理报销手续,或委托参合地定点医疗机构合作医疗专管员报销,报销金额存入参合病人的个人结算存折。

2.在市内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医疗费用未进行实时结报的,并符合《实施细则》报销规定的,由定点医疗机构合作医疗专管员将参合人员的原始电脑发票(收据联),出院小结、医疗费用汇总明细清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卡、身份证(户口薄)、个人结算存折复印件及相关证明材料等,送到市合管中心办理申报手续。

(二)受理:合管中心对申报材料中的参合人姓名、原始电脑住院发票(收据联)、医疗费用汇总清单、发票与清单金额、就诊病历(出院记录)、就诊时间、治疗医院等相关报销材料进行审核,报销材料必须一致,不得涂改,如有改动,不予受理;对符合《实施细则》报销规定的材料按要求做好收集、整理、登记,并经当事人和受理人员签名后送审核人员进行审核。

(三)审核:对病人的身份材料、病历、病情、汇总清单的用药治疗情况进行审核,与此同时,按照《实施细则》规定做好可报与不可报的分类汇总,报销数据经审核人员确认签名后送交结报人员。

(四)结报:在结报过程中对参合人的姓名、合作医疗卡、原始电脑住院发票(收据联)、医疗费用汇总清单金额、疾病名称、住院时间、有效申报时间、治疗医院是否属于可报医院、审核人员分类汇总数据、个人结算存折的核对。经过数据核对无误后,进行最后结算并签名;及时编制结算汇总报表。

(五)审批、支付:结报人员对结算汇总报表核对无误签名后,报领导审批;财务人员开具银行转帐支票,附上结算汇总报表、参合病人个人结算存折复印件送到合作医疗开户银行,由银行将报销款划拨到个人结算存折中。

第九条有异议医疗费用的报销。

(一)有异议的医疗费用主要是《实施办法》规定的违法犯罪、斗殴、酗酒、自杀、自残的参合病人,和因工伤事故、交通事故、医疗事故等原因发病的这类参合病人所产生的医疗费用。对这类病人需住院治疗的,定点医疗机构应及时开展调查,确定是否可实时结报,如果经调查后能确定可报的,则按规定进行实时结报;如果经调查后确定不可报的,则按自费病人结帐,告知不能报销,并进行登记,同时报市合管中心备案。如果经调查后确定有第三方责任的,则先按自费病人结帐,告知病人经双方调解处理后在下一年的二月底前,将报销材料交到本院,经确认后可报销的,再向市合管中心申报。

发生交通事故的参合病人,要提供交警部门出具的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驾驶证及其他有效证明材料,方可申报依法应由责任者承担以外的医疗费用。

因工伤事故、医疗事故等原因发生医疗费用的参合病人,要经责任双方调解、仲裁、诉讼后,凭相关有效材料方可申报依法应由责任者承担以外的医疗费用。

属于计划内生育,婚后人工流产等计划生育方面报销的,要提供有效证明(生育证、结婚证)方可报销。

对交通事故、工伤事故、医疗事故责任双方当年未经认定、调解、仲裁、诉讼的参合病人,应在下一年度的二月底前将相关材料报市合管中心备案,但调解、仲裁、诉讼的资料必须在下一年度的四月三十日前提交市合管中心,逾期不予报销。

有异议的医疗费用报销经市合管中心或定点医疗机构、乡镇(街道)村广泛调查核实后,确定是否报销;对不能报销的应通知当事人;可报销的应在调查确定后10个工作日内给予报销。

(二)证明材料。乡镇(街道)、村或部门单位对出具的证明材料要经过核实调查,按事情发生的真实情况出具证明材料,由乡镇(街道)、村经手人签名,盖上公章,并由村委领导、乡镇(街道)新农合分管领导签名后方可有效(详见附件3)。

(三)定点医疗机构要加强对病历规范书写的管理,对初诊门诊病历(含住院病历)的现病史要详细写明病人发病的原因和详细经过,特别是对外伤、骨伤病人发病的地点、何物致伤、是否工作时致伤等情况应作详细描述,需住院治疗的必须填写《*市新农合参合人员意外伤害报告单》(详见附件2)。

(四)加强宣传和相关解释工作,对不能实时报销或不属于新农合基金报销范围的医疗费用,定点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应向参合病人明确解释、说明。

(五)市内定点医疗机构负责对本单位就医病人有异议的医疗费用报销,并依据《*市新农合参合人员意外伤害报告单》(详见附件2)及乡镇(街道)村的二级有效证明(详见附件3)进行审核报销,市合管中心不再受理。市合管中心负责参合病人在市外发生有异议医疗费用的调查、核实、报销工作。

第十条门诊医疗费用报销

(一)参合病人凭本人身份证(户口薄)、合作医疗卡,在《实施细则》规定内可报销的疾病,可以实时结报;但在急诊或留观发生的门诊医疗费用按门诊报销比例报销后,不再列入住院费用报销;未列入门诊报销的定点医疗机构不能将住院前的门诊、急诊、留观医疗费用列入住院费用报销。

(二)由于参合病人未带合作医疗卡和身份证(户口薄)不予实时结报;普通门诊医疗费用报销按照可报金额的百分比计算。

第十一条特殊病种医疗费用报销

符合特殊病种条件的参合人员,可持定点医疗机构出具的特殊病种诊断证明、病历、有关检查、化验报告、病理切片报告等相关资料和两张1寸免冠照片,并填写《*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特殊病种审批表》一式二份,经定点医疗机构盖章确认后,由参合人员报送市合管中心审批,经批准后参合人员可选择三家定点医疗机构就诊。按批准可报销之日起当年所发生的与特殊病种疾病相关的医疗费用,由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统筹基金按住院比例报销。社区卫生服务站不列入特殊病种申请的医疗机构。

特殊病种医疗费用报销应提供:①门诊原始电脑发票(收据联);②每次就诊的门诊病历复印件;③身份证(户口薄)复印件一份;④合作医疗卡复印件一份;⑤信用社个人结算存折复印件二份;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特殊病种审批表》复印件一份。

符合特殊病种的参合病人发生的门诊医疗费用,先在定点医疗机构(指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门诊比例报销的,由新农合专管员初审后,送到市合管中心以实际发生的门诊总费用按住院费用手工审核录入再报销,但实际报销金额必须扣除定点医疗机构门诊已报销的金额。

第十二条参加市外“五费合征”的人员同时又参加我市新农合的报销政策。

(一)市外“五费合征”人员是指:我市农村户口参加*市外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失业保险的人员。

(二)市外“五费合征”人员以经过社保机构报销的住院原始发票(收据联)报销的,按《实施办法》文件规定报销。

(三)市外“五费合征”人员以住院原始发票(收据联)复印件报销的,复印件须经保存原始电脑发票(收据联)的市外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机构核对无误后盖章和经手人签名,并提供报销结算清单一份,乡镇(街道)、村出具的外出务工证明一份。

(四)市外“五费合征”人员的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二处实际报销总和不得超过住院医疗费用(含特殊病种门诊)发票可报总额(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封顶线)。

第十三条医疗费用报销的其他规定

(一)跨年度参合病人医疗费用的报销结算,市内定点医疗机构在每年12月31日对所有住院治疗的参合病人医疗费用都要进行结账,从次年1月1日起另行结算。未按规定时间结帐的,所需补偿费用由定点医疗机构支付。市外医疗机构发生的医疗费用如确实不能提供分年度清单的,则按日平均数计算报销;参合人员当年住院(特殊病种门诊)医疗费用申报截止时间为下一年度的二月底止,逾期不予报销。

(二)联网报销的定点医疗机构要按照《实施细则》、《医疗服务、药品报销目录》,做好新农合报销医疗服务项目、药品目录的对应工作。未经市合管中心同意,定点医疗机构不得对收费项目、药品目录等对应结果擅自改动,更不能用相等价格药品或费用替代对应项目,否则,造成差错由定点医疗机构承担。对新增(变更)医疗项目或药品的对应要向市合管中心申报,经同意后方可对应。

(三)中药饮片实时报销管理。由于合作医疗管理系统不能对中药饮片中的单味和复方进行审核,定点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要严格把关,按《*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草药报销目录》规定报销(详见附件1)。从发文之日起对中草药报销目录重新复核对应。

(四)实时报销网络管理工作。定点医疗机构应有专职或兼职网络管理员,网络管理员负责对本单位与新农合网络互联的内网(以下简称内网)进行日常维护,定期对重要数据进行备份,禁止内网与互联网或其他不安全的网络进行连接,内网的所有服务器、客户机等设备禁止使用来路不明的光盘、软盘、U盘等可移动存储设备,定期升级杀毒软件、定期对内网进行病毒查杀,确保系统安全。对因断电等原因导致不能实时结报的,应向病人做好解释工作。

(五)参合人员发生的住院医疗费用已享受商业保险赔偿的,如报销材料原件已交付到保险公司办理医疗费用赔偿手续的,应提供经保存原始单据保险公司核对无误后背书盖章、签名的电脑发票(收据联)复印件、理赔清单等相关有效资料。在规定的时间内到本市医疗机构或市合管中心办理报销手续。

(六)参合病人放弃报销的管理。对住院参合病人已经实时报销,而事后要求放弃报销的,定点医疗机构应将原始发票、出院记录、医疗费用汇总清单、身份证(户口薄)、合作医疗卡复印件各一份及冲减证明报市合管中心财务存档。截止日期为下一年度的四月三十日,逾期不予受理。冲减证明应经定点医疗机构负责人、经办人员签名报市合管中心财务人员审核,经财务人员审核同意签名报中心主任审签后,工作人员方可办理冲减手续。

(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卡的管理。市合管中心向新参合的人员免费提供一次合作医疗卡;对参合人员遗失合作医疗卡的应凭乡镇(街道)、村的二级证明和本人身份证(户口本),到市合管中心进行补办。

第四章考核与奖惩

第十四条各级新农合工作机构、定点医疗机构要加强审核工作,防止个别人员采取弄虚作假、冒名顶替等手段骗取享受新农合待遇;市合医办对全市新农合工作进行考核,对新农合工作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

第十五条各级新农合工作机构、定点医疗机构发生下列违规违纪行为之一的,由主管部门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责任人批评教育、责令整改、通报批评、或依党纪、政纪作出处分,触犯刑律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工作失职。出具虚假证明、伪造病历、违反财经纪律,造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损失的,由定点医疗机构或当事人负责追回全额报销款,视情节轻重给予相应的处理。

(二)贪污挪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利用职务之便索贿、受贿、的,视情节轻重给予相应的处理。

第十六条定点医疗机构有下列行为之一并造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损失的,造成的损失由定点医疗机构承担,视情节轻重,由市合医办责令限期整改;拒不整改或整改无效的,取消定点资格,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给予2-10倍的经济处罚。并由主管部门对单位主要领导、直接责任人进行诫勉谈话、行政处理或经济处罚,触犯刑律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一)定点医疗机构将未参合人员的医疗费用列入参合人员的医疗费用报销的;将应由参合人员自费的医疗费用列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报销的;不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用药规定,开假处方、以及假借参合人员名义开药或检查治疗的;将参合病人住院与门诊医疗费用转换报销的;对收费项目、药品目录等对应结果擅自改动的;未要求参合人员出示有效身份证明并进行门诊报销的。按造成损失数额的3-10倍从定点医疗机构申拨款中扣减;

报销制度篇4

财务报销制度作为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企业会计核算的原始环节和提供会计信息的重要来源。但是目前企业的财务报销制度多采取粗放式的管理,一般经主管部门签字或者是领导签字就能直接进行财务报销。这种财务报销制度无论是在制度本身还是管理的职能上都存在着明显的漏洞和不足之处,为了保障企业财务管理的科学性和维护企业的经营收益,我们有必要对企业现行的财务报销制度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改革。下面我们就对企业财务报销制度的改革展开理论性的分析与探讨。

一、关于企业现行财务报销制度所存在问题的分析与探讨

第一,财务保销凭证失真,是财务报销制度中最大的问题。财务报销凭证失真主要指的是由于财务报销所使用的凭证不真实或者是填写不规范、以及使用假凭证致使报销的会计信息与实际发生会计事项不相符合,致使会计信息失真,从而丧失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财务报销凭证失真严重干扰了了企业正常的财务管理工作,并且给企业的科学化经营带来了巨大的阻碍,从而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经营收益。

第二,企业财务报销的管理机制不合理,是财务报销制度存在漏洞的根源。所有的管理都是人为的活动,相关管理人员水平的高低以及执行能力的好坏是决定管理水平高低的关键性因素。企业的财务报销管理机制应该由企业的法人代表、企业的行政管理人员、财务主管以及会计人员共同组成,广义上来讲还应该包括注册会计师以及国家监督监管机构。财务报销管理机制不合理的地方主要有:

首先,对于财务报销信息真实性的监督监管责任不明确。在很多企业现行的会计制度中,许多企业领导人或者是企业的员工基本上都认为企业所有与财务有关的工作都应该有财会部门来完成,忽略了企业的会计行为是企业所有人进行的经济行为这一事实,任何一个人在与企业发生经济关系时都是会计工作相关内容的一部分,任何一个公司的员工都担负着企业财务监督的责任。由于企业会计工作人员只是进行账面上的报销核对和凭证上的核对,缺乏对实际经济事务信息的了解,而企业的其他监督主体比如说企业的管理阶层以及全体工作人员给予的会计支持又不够,最终致使报销信息的真实性监督形同虚设,失去了监督的真实目的和作用。

其次,企业财务人员在进行报销信息真实性监督工作时,往往受到众多因素的干扰,监督工作难以做到公平、公正。由于企业的管理阶层往往具有比较大的实际权力,财务人员处于自我保护的心理往往不愿意开罪领导,所以在行使报销信息监督时往往大开绿灯,致使监督失效。财务人员出于人际关系的考虑,对于朋友以及熟人的监督不力也是企业报销制度中经常发生的现象。

第三,财务报销审核机制不够健全。在企业现行的财务报销制度中,由企业主要负责人进行签字然后实施报销是企业主要的报销审核制度。由于企业主要负责人往往并非专业的财会工作人员,所以在行使审核职能时,通常不能专业的分析报销凭证的真实性。从另一方面来讲,这种审核制度存在着审核权力比较集中的缺点,缺少了对审核的再管理机制,从而降低了审核的严谨性。

二、关于财务报销制度改革的措施和建议

第一,利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对企业财务报销施行转账的程序。当前银行业的快速发展,为电子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的正常运转提供了可能性和实施性。针对企业内部人员虚报、多报以及财务人员利用职务之便进行瞒报和修改账务的现象,我们完全可以采取网上银行转账的方式进行企业的财务报销。在现行的企业财务报销制度中,往往由企业出纳到银行提现然后再对报销人员实行现金报销,最后再由财会人员根据凭证进行账务处理。实行网上转账以后出纳不必再到银行进行提现,可以直接从网上操作并快速的将报销信息反映到企业负责人、财务负责人和会计人员的面前,这对于企业及时制止不合理的报销、防止报销中的暗箱操作和修改账目、虚报瞒报的现象都能起到很好的遏制作用。

具体的做法可以是首先企业向银行申请办理专门的报销账户,并根据企业员工的报销业务分配其专门的银联卡或者是存折。其次企业申请办理网上银行业务,并在企业内部建立起网上银行业务的体系,给予企业负责人以及管理人员和财会人员随时查阅账户的权利。最后,对每笔发生的报销事项建立档案,并将报销信息在第一时间内向报销监督职责人员进行信息的传递。

第二,规范报销的程序,制定明确合理的报销流程。在企业的报销制度中有不少的人利用职务之便或者是钻企业报销程序的空子,直接找财会人员实施报销。制定明确的报销流程,将在很大程度上增加报销的监督审核力度,对于报销中的钻空子、走后门现象将会彻底的杜绝。规范财务报销的程序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着手:

其一,规范发票报销的过程。目前在企业施行的报销制度中,发票报销作为最主要的报销形式占据着企业报销的绝大部分内容。规范发票报销的过程首先,应该对发票的真实性进行检验与核对,对于非正规发票以及收据等等一律不予报销。其次,报销的发票应该先由公司负责人以及财务负责人进行审核并签字。最后,财务人员应该将所报销的发票进行定期的整理并交由公司审查机构进行审查。

其二,规范企业的物品采购行为。企业采购作为企业经营中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企业重要的经济业务。规范企业的采购行为应该从这几个方面进行着手:对于大宗的物品采购行为或者是办公用品的采购最好能够进行一次性的采购,并安排具体的负责人专门针对此次采购活动,进行严格的会计监督以及票据审查。对于不符合规定的票据应当坚决退回,对于所存在的问题应当进行及时的查处和处理;加强采购人员的法律意识培养以及职业道德的培养。采购人员作为企业采购工作中的主体,其思想道德水平及法律意识决定了其在采购行为中规范与否。对于道德水平低下以及法律观念淡薄的采购人员应当及时进行辞退,以避免重大经济损失的发生。

其三,规范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企业财务管理是对企业的所有财务工作进行整体上的控制与把握。规范财务管理对于提高企业报销制度的水平、规范财务报销行为以及在约束报销人员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第三,加强企业财务报销制度的社会监管和政府监管职能。加强企业财务监管的能力应该从三个方面进行着手,即加强社会监管的能力以及加强政府监管的能力和企业内部监管的能力。关于加强企业内部监管的能力,我们前面已经进行了论述,在这里就主要分析与探讨加强社会监管和政府监管的能力。加强社会监管的能力主要是向社会上的会计事务所或者是注册会计师申请账务监管或者是账务审查,以社会力量来制约企业的财务行为,从而增加企业财务报销制度的合理性。政府监管主要是指政府税务机构以及税务部门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的监管,通过其监督管理企业可以审查企业财务管理和报销制度所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及时的查处和更正,从而提高财务报销制度的合理性。

报销制度篇5

【关键词】新农合;患者;县外就医;报销问题;对策

一、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现状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简称“新农合”),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

自2002年国家出台“新农合”政策至今已有12年的时间,在不断摸索发展中,在广大农村地区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目前,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逐步形成卫生监管、多形式经办机制,促进了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建立。在改进优化新农合补偿机制方面,政府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医疗保障基金的风险管理、医疗保障报销比例和范围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高。

虽然新农合的推行取得了很大成绩,受益农民的规模在不断提高,参合人员医疗费用负担有一定减轻,医疗救助体系得到建立健全,但在运行和发展中仍存在一些问题。由于政府在农村地区的医疗资金投入有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于城市而言还比较落后,医疗设备不先进且普遍使用率较低,这都不能满足当地人群的医疗需求,导致参合的农民到县、乡以外的地方就诊治疗的比例逐渐增多。

二、参合农民“县外就医”报销中存在的问题

1、“县外就医”报销比例低

新农合设置有“起付线和封顶线”,在我国,乡、县地区设置的起付线与大城市医疗机构所设置的起付线是有差别的。在我国很多地方,新农合的报销仅限于在乡、县级进行,如果参合农民选择去大城市较大的医疗机构就诊看病,那么产生的医疗费用报销比例就会降低。这是因为县外定点医疗机构设置的起付线高,自费用药、超范围用药项目多,那么就造成县外就医的患者实际报销比例较低的问题。

2、报销程序繁琐,结算周期长

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登记程序和报销程序比较繁琐。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报销涉及很多方面,包括起付线、封顶线、家庭账户、药品目录等等。在报销的程序方面,需要参合农民提供住院期间病例复印件、医疗证、身份证、出院小结费用发票、费用清单、户口册、银行账户等10余种票据。且新农合报销往往涉及较多环节,患者必须先自己垫付医药费,然后再到当地所在辖区申请报销。“新农合”管理办公室一般设在乡镇卫生院或县卫生局,参合农民报销一次经常要往返多个部门,每次报账产生的车费、误工费加上住院费用清单复印费用等,无形中也增加了农民的经济负担和不必要的麻烦,这样的经历很可能影响农民继续参合的积极性。

3、监管力度不够,合作医疗的透明度不高

基金监管不到位表现在对医疗机构缺乏恰当有效的监管方法,存在基金支出风险,发生医疗基金亏损、挤占、挪用等问题,资金管理安全存在隐患。合作医疗的透明度不高,这是由于医疗保险领域存在着道德风险,医生占有较多信息优势,因此容易产生诱导消费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定点医疗机构的药品价格、信息不够公开,参合农民知情权不高,资金使用上存在着不正之风,进而影响参合农民县外就医的费用报销。

4、信息网络化管理滞后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信息网络化建设还比较落后,一方面:在乡、县与大城市定点医疗机构缺乏网络联系。比如:参合农民县外住院后,出院时不能及时拿到住院发票、住院病历等报销所需的资料,参合农民所在县往往离大城市比较远,农民出行又不方便,这就使患者要多跑冤枉路。另一方面,信息管理人员岗位职责不明确,管理、审核、报销、清单等环节上易出错,信息系统参合数据核对与管理不完善。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1、增加县、乡医疗投入,完善信息网络建设

针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存在的县外就医现象以及报销难的问题,我国政府应该从加强乡、县农村医疗卫生的投入,改善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入手。一方面,要对现有农村医疗卫生基本医疗设备进行整修、翻新。要不断加强农村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加强乡、镇卫生院建设,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建设。另一方面,要能够进行网上联网操作,建立互联网络平台,加强信息网络化建设,为县外就医农民提供优质服务,使县外就医患者能够“即时结报”。

2、简化报销程序

应该简化报销登记手续和报销办理程序,组织专门的人员制定科学的、合理的、便捷的审核程序,取消不合理限制。也可以考虑改变原有报销办法,建立网上报销系统,减少纸质手续的繁琐。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工作效率,还能够为群众减轻负担,争取让参合农民一次性办妥,让农民真正感受到新农合所带来的便利和优惠。

3、加强医疗服务机构和新农合监管

加强医疗服务机构和新农合监管,有效控制医疗服务体系中医生道德行为,避免医生过度治疗、开大处方等损害人民利益的现象。通过逐步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收支两条线”管理,将医生收入和药品销售分离,并定期向公众公布“新农合”资金的使用情况,接受群众监督和举报。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收支和管理情况纳入当地审计部门的年度审计计划,进行定期专项审计并公开审计结果,提高“参合”农民对制度的信任度。

4、充分发挥乡镇卫生院和农村小诊所的枢纽作用

一方面,我国应该投入更多资金加强乡、镇医疗机构的建设,加强对乡镇医疗卫生服务人员的培训和再教育,使乡、镇更多的参合农民愿意留在本地区医疗机构就诊看病。另一方面,应将小诊所纳入卫生服务体系,加大资金的扶持,并根据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适当放宽对小诊所的审核。实行动态管理制度,打破目前个别低水平医生长期垄断村卫生室的现状。

5、实行即时结报的报销办法

即时结报是指参合农民在省、市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治疗,出院时由定点医疗机构按规定初审垫付应给农民的新农合补偿费用,再由定点医疗机构与统筹地区新农合经办机构定期结算的过程。这种结算方法,有利于减轻参合农民就医的经济负担和报销手续,同时也减轻了经办机构审核报销的负担。

【参考文献】

[1]张春红,李淼,陈莉,冯占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患者住院医疗费用即时结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1(1)30-32.

[2]施兆琼.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县外就医患者在报销中存在的问题及现状分析[J].经管视线,2014(1)33.

[3]王廷贵,吴涛.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1(12)7-8.

[4]刘尚洪,苟亚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宁夏农林科技,2012(2)122-124.

[5]马继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大众商务,2010(6)266.

报销制度篇6

关键词:招待费管理报销改革

本课题为“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财审专项),课题编号:1252CS204

所谓招待费是指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在执行公务或者开展业务活动过程中个人及相关单位需要的合理开支,其中包括接待地发生的交通费、用餐费和住宿费等,都统称为招待费。随着我国近些年行政事业单位业务活动的大幅增加,随之带来的是行政事业单位招待费开支数额的增加和超支,原因固然有业务活动增加需要,但在管理、报销等操作上也不乏存在漏洞、违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探讨与改革,从而进一步规范行政事业单位招待费支出,彻底刹住挥霍浪费不正之风

一、招待费管理与报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违规结算,不经银行转账而使用现金支付

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招待费用明显已经超过了现金支付限额,但是仍然不采用银行转账的方式结算,而使用现金支付;上述做法的存在,原因一方面可能是故意通过某些账务处理来隐匿超支的招待费用;另一方面则有可能通过借招待费用之名来侵占、贪污钱财,或者套取现金发放“福利”。

(二)超标准接待现象严重,导致开支处理困难

目前,我国各基层事业单位的公务接待标准不一,这也导致超标准接待现象的存在,特别是基层事业单位在接待上级部门时普遍存在超标准接待现象。超标准接待现象的存在的,直接导致招待费用“超支”,为进一步的开支报销处理带来困难,应该考虑对接待标准进行“量化”实施。

(三)招待费用管理报销中的事由欠缺明确

行政事业单位招待费用报销单据属于典型的税务定额发票,其看似符合相关规定,但是由于此类发票较容易获得,且发票“无抬头”导致无法看出消费项目、消费事由,并且该发票是出票不留底,给部分单位虚开发票、虚报招待事由等提供了便利条件,很容易产生“猫腻”。

(四)招待费用统计口径过于模糊且不统一

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利用我国政府支出经济分类中公务接待费用统计口径的模糊且不统一漏洞,只要稍加进行账务处理,就能明显降低单位的招待费的数字。如:除了利用正常列支渠道报销一部分接待费用外,还可以将公务接待费“包装”成会议费、培训费等名目列支报销;以及以项目综合管理费等名目列支报销;或者以财政拨款以外的资金列支报销。

二、招待费管理、报销制度改革措施与建议

(一)加强制度建设,促进透明化管理

行政事业单位需要结合自身情况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招待费用管理制度或者实施细则,首先从单位内部对公务招待行为及费用支出进行约束,促进单位的公务接待经济支出合理化。其次,公务接待报销透明化管理;先从单位高层管理人员入手公开其招待决策行为,并建立招待行为决策者财务报告机制;然后财务会计人员要就报表的真实性进行核查,保证“透明”的真实性;同时对银行转账报销方式等进行核查、把关。

(二)公开实行招待费开超支惩处机制

招待费是行政事业单位运行正常与重要成本之一,正常的开支是被允许的;但就目前实际情况来说,行政事业单位公务招待在社会上已经变成了过度消费、奢侈浪费的代名词,广泛被社会所诟病,严重影响行政事业单位的社会声誉。针对上述问题,有必要公开实行招待费用开超支惩处机制,定期向社会公布“违规单位”名单,并对直接决策人进行严惩。

(三)重新核定地方公务接待报销标准

行政事业单位招待费之前可谓已泛滥之势,有必要就地方行政事业单位招待费用标准进行重新核定,应该依据单位所在地方平均消费水平,参照单位收入情况,制定符合地方单位实际的公务接待标准及其实施细则,并根据不同类别行政事业单位的业务量、公务接待量具体核定招待费金额,并在纳入单位预算管理后严格执行。

(四)规范接待费会计核算,统一口径

加强对公务接待费管理的主要目的是控制公款吃喝。因此,在进行接待费核算时,有必要将所有与接待有关的费用都统计进来,其中包括会议费、培训费及其他各种形式接待费用;只有核算出公务接待费用支出的真实情况,做到对内对外的公开透明,才能彻底制止公款吃喝。要求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要认真审核本单位的招待费用支出情况,要全部反映在“招待费”科目中,不得分散、转移列入到其他支出项目中;这一过程中为了便于分析行政事业单位招待费构成情况,可以在“招待费”科目下设置日常公务接待、招商引资接待及其他特殊接待几个二级科目,相应二级科目应有对应标准、细则。

(五)规范与严格履行招待费报销手续

就规范行政事业单位招待费报销手续来说,应该建立一套程序予以控制,旨在保证招待费用报销不偏离其本来的功能和目的,保证财政资源运用不偏离纳税人的利益。在程序上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在财务上将招待费进行单独列项,并有意识提高单位招待费的准入门槛,如:招待费用报销执行“三单”制,即接待审批单、消费项目清单和发票,并且招待费报销必须要有2人以上经办人、证明人的签字,同时注明接待事由。报销过程中,要求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应要加强对招待费发票的审核,如果发票不符合规定或者相关报销手续不全,财务人员坚决不予报销。

(六)公开透明,实行公务接待货币化

目前,很多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在外出办公过程中,一方面要由接待单位包吃包住,另一方面则又要回到本单位进行出差伙食补助报销,这样就为单位人员利用公务谋利提供了可能;国际上比较通行做法是将公务接待花销计入薪酬,对行政事业单位中有公务接待需要的岗位设立一定资金额度,将这么资金打入工资,无论这部分资金是盈余还是不足,最后都由支配者把握,这种做法称为“公务接待货币化”。公务接待货币化,一方面保证“专款专用”,另一方面也有效防止公务接待的过度、过滥消费。

(七)精确核定公务接待货币化的标准

精确测算与核定行政事业单位每个有公务接待岗位的接待费用标准,是推行行政事业单位公务接待货币化改革的关键。当前部分地方、行政事业单位的做法是以某个岗位前3年的职务消费平均额为基数,在剔除一部分职务消费水分后,按着一定的比例下调来核定公务接待货币补贴基数,以此作为行政事业单位某岗位的公务接待费标准。对于行政事业单位公务接待货币化标准核定,其还要考虑不同地区之间、不同单位之间及不同级职位之间的差异,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单位公务接待量应该比经济基础相对较差地区的单位公位接待量要多,职务公务接待消费标准也要高。

(八)创新单位内部公务接待管理方式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公务接待管理与监督模式在规范同时也需要创新,需要将好的想法进行实践应用,通过对公务接待环节的不断细分,将创新思路渗透到公务招待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去。比如进行相关人员的定期重新编制工作,比如酒店和招待用品等采用招标方式采购,比如平级人员之间进行周期性的检查,等等。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可以促使单位所有人员都能参与进来,对公务招待这一敏感行为进行监督,最终达到节约资金、防止腐败、规范行政事业单位经济行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冯晨.从“三公经费”公开谈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影响及改革思路[J].管理观察,2013,(32)

报销制度篇7

关键词报销审批制度设计预算控制

财务报销是财务核算的最基础工作,也是财务管理的起点,它决定着财务报表数据的真实性且合理性、合规性,同时也是财务工作质量的保证。因此,财务报销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重点控制环节,而财务报销的授权审批制度,更是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控制点。因而,所有企业的授权审批制度的设计,似乎都是很严谨且都很细化,一笔账务的报销至少经过三人以上的相关人员或领导们的审核、批准,方可支付,并且根据金额大小划分不同的审批权限,逐级审批。但也可能正是由于这种审批制度的设计,使得日常报销工作中的流程环节多、手续繁琐。而且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又过于依附于这种制度,所以过多地注重了审批环节的签字,而忽视了对费用支付的实际意义的核查,使这种制度在操作过程中貌似严谨,但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成本超支问题,也不能完全杜绝不合理的开支。

这是由于在制度设计过程存在两个缺陷,一是在授权审批制度设计中,过于侧重了权力设计而忽视了责任,目前的审批制度设计的流程是由基层到高层,基层签字是对具体支付业务的审核,高层签字是对支付业务的核准,但高层签字时往往对具体业务并不一定清楚,只能依赖基层的审核,基层由于受本位思想的影响,审核时会带有偏面性,也就是说站在企业总体的角度是不该发生的支出,基层审核了,高层可能在不知情的状况下被动核准了,有了高层的核准这项开支便能顺理成章的支付,但在整个流程中基层已把责任分解到上级。其实一笔支出业务签字的人越多,责任分解的也越细,风险控制点也越散,造成人人都有责任,人人都没责任的现象。大多数企业都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规定,中层以上的领导都有签字权,但没有一个制度规定每个签字权的支付,对企业的经济影响所承担的责任。这就是所有企业都极力控制成本支出,但又总是成本超支的原因所在。

二是授权审批制度设计中只设计了开放式业务流程,而未设计闭环的信息反馈,及对授权审批进行同步监督的环节。财务报销中授权审批流程是从基层向高层逐级审批的一个过程,虽然企业的重大开支都是经管理层会议讨论决策后,才能支付。但大量的日常业务都是经过这个审批流程后,就能完成了。财务报销过程只对审批手续的审查核对,只要票证合法合规,对具体的业务的实质性内容审查的不是很严格,因为财务部门更多的是按授权审批制度,来复核各级审批人的签字是否完善,由于条件限制不可能对具体经济活动作深层的核查。随着报销手续的完成,核销了的账目除了审计时审查外,基本就固化成档案了。如果说对授权审批流程进行监督的话,也只有在报销时算是一个监督点。因此,授权审批制度更多的像工作流程,而不是管理流程。由于财务管理手段地限制,无法提取信息反馈到管理层面,来分析哪一笔支付业务是合理的、或是不合理的,造成了只要是发生的都是合理的。

那么,如何使授权审批制度更加科学和严谨呢,站在预算控制角度分析,针对以上的两点缺陷,应该从以下两方面改进。

一、首先,应该在全面预算的前提下来设计授权审批制度,目前,虽然大多数企业都有预算控制指标,但授权审批制度设计中,没有把审批和预算控制紧密的结合起来,也就是说使预算指标控制成为审批流程的一个环节。预算指标确定时,应按授权审批的流程逐级审批,指标核准后虽然会有特殊情况下的变更,但基本就是经费支付的控制标准,结合这个标准设计授权审批制度时,不一定全部要按行政权限授权,对于关键控制点的相关人员也可以授权审批,这样在实际操作流程中减少了多环节,使责任落实的更具体,改进了繁琐的手续,使工作效率得以提高。此外,财务报销时严格按预算指标控制,使预算指标控制力度大于授权审批的控制力度,也就是说预算指标内的开支,只是支付时的一个申请,财务部门只需根据细化的预算指标,由财务领导审核批准,便能办理报销支付。这个模式的首要前提,就是要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预算管理机制,使预算指标科学、合理、细致、有效。把日常的财务报销审批手续提到预算指标的审核批准中,这种前置的结果,变事后或事中管理为事前管理,大大地提升了管理水平,同时提高了预算的管理效力,推动了预算管理前行。

二、借助信息化管理手段,在授权审批制度中设计闭环管理,落实审批责任。信息化管理手段就是建立网上授权审批管理模式,把预算指标上传到网上,由于预算指标是经过逐级审批核准的支付计划,是十分严谨有效的指标。所以在网上根据制度设计的控制点分配审批权限,在有效的授权范围内审批。这种审批高效、快捷,同时冷静、理智,会降低审批人的出错率,彻底改变审批人经常是匆忙中草草签个名的被动状况,使授权审批的流程真正成为一项管理流程,而不是简单的工作流程。

这种授权审批制度的设计,要求财务管理的外部运行环境很高,首先要求高水平、高质量的预算管理,其次要建立科学、系统的计算机信息化管理。也许正是由于这两项管理水平,目前还达不到我们的制度的要求,才影响了科学、有效的制度设计。但作为财务管理的发展目标,应该尽快得到完善。

参考文献:

[1]蒋智娟.中小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探讨.现代经济信息.2012(12).

[2]谭开诚.关于企业推行全面预算管理中的问题及建议.民营科技.

报销制度篇8

一、制定了“五重一大”事项制度

县供销社党委高度重视“五重一大”议事制度,在年初就开始酝酿全系统的各项制度的制定。有“五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机关工作管理制度、会议制度、财务管理制度、来客接待制度、小车管理制度、差旅费管理制度、考勤管理制度、学习制度、办公物品购置保管制度、电脑管理制度、门卫安全管理制度、印章管理与使用制度、文件收发、传阅办法,各股室人员工作职责、机关工作人员岗位职责绩效考核办法等制度。这些制度建立都是围绕县供销社经济发展的需要,规范机关工作人员行为,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完成工作任务;围绕供销社的经济发展,进一步强化监督职能,坚持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及实行集体议事的规则。为体现制度的有效性,于2012年5月印发了《关于“五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的实施办法》、《机关工作管理制度》、《机关工作人员岗位职责绩效考核办法》等制度出台。

县供销社“五重一大”议事制度规定的决策范围、事项和权限界定都很恰当、条款非常清楚,一是重大决策有10条内容范围的权限;二是重大干部任免有3条内容范围权限;三是重大项目安排有5条内容范围权限;四是重要工作部署有3条内容范围权限;五是重大事件有4条内容范围权限;六是大额资金使用有3条内容范围权限(具体见实施办法)。在日常的工作中县供销社是按照“五重一大”议事制度进行操作的,在操作中没有存在重大遗漏和不足之处。

县供销社对于重大事项决定都要通过集体决策的程序来决定重大事项。

例如:四月份县供销社为了发展自身建设,扩大业务范围,提出预案,与县有限公司、县绿禽养禽专业合作社联营合办股份制有限公司、专业合作社,县供销社领导提出预案通过县社机关全体工作人员会议酝酿表达后,派出由分管领导带队等人深入厂区、市场进行调查、了解,找专家论证、技术咨询、征求和收集各方人士意见。

最终汇总,将调查的情况反馈给主要领导,后通过会议集体讨论。由于该公司债务较大,厂机器基本无法运转,技术人员欠缺,资金需要额较大,最后决策风险评估较大,放弃合作。有效保障了供销社经济不受影响和资金没有受到损失。例如:县社各项制度的制定,首先由办公室提出方案,县社领导主持召开会议对方案逐条进行讨论,参会人员逐个进行发言表达,形成统一意见,再由领导班子会议讨论最后集体决策。所以说供销社的每项重大事项决策的方式是民主,决策的程序是规范的,决策的责任是落实到人。

二、“五重一大”议事规则执行情况

县供销社对“五重一大”议事规则执行,是充分发扬民主,按照规定程序和方式形成决策的,任何股室,个人无权改变,个人或少数人有不同意见允许保留,也可按组织程序向上级反映,但在集体没有重新改变决策前,必须无条件执行。对“五重一大”事项决策过程中由办公室作好会议决策记录,从酝酿提出预案,召开机关工作人员座谈讨论会、班子成员会议作出表决,都有会议记录。县供销社“五重一大”制度一贯坚持比较好,从2008年“三重一大”制度,到2012年“五重一大”制度,都能按照规范程序操作。

报销制度篇9

(一)住院医疗费用和特殊病种门诊医疗费用

按《**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暂行办法》,《**市市级国家机关公务员医疗补助暂行办法》规定执行,单位不予报销。

(二)普通门诊医疗费用

在职人员年度累计门诊费用1500元以内的,按《**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暂行办法》及《**市市级国家机关公务员医疗补助暂行办法》规定,由个人账户支付并由市财政给予补助;1500元至3500元以内的由单位按一定比例予以报销,即45岁(含)以上的按85%予以报销,45岁以下的按80%予以报销;3500元以上的单位不予报销。

退休人员年度累计门诊费用1800元以内的,按《**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暂行办法》及《**市市级国家机关公务员医疗补助暂行办法》规定,由个人账户支付并由市财政给予补助;1800元至4000元以内的由单位按90%予以报销;4000元以上的单位不予报销。

(三)计划生育医疗费用

二、费用审核及报销办法

三、适用人员

报销制度篇10

关键词:差旅费;报销

差旅费报销在财务工作中是一项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在行政单位,常常由于制度的不完善、制度执行不严谨或其他原因,出差人员容易在差旅费项目中钻空子,从而使差旅费难以管理和控制。因此,差旅费的管理直接影响到行政单位资金的使用和安全,如何更好的解决差旅费报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值得思考。

1差旅费的概念

差旅费属于费用类目,差旅费是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的一项重要的经常性支出项目,主要包括因公出差期间所产生的交通费、住宿费、伙食费和公杂费等各项费用。具体出差事项包括外出办事、参加会议、培训学习、回家探亲等内容。随着各单位业务工作量的增大,差旅费的数量增多,差旅费费报销具有业务量大、易造成超支等特点,也较容易产生问题。

2差旅费报销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差旅费相关制度不完善。

一般行政单位在差旅费管理方面都制定了一定的开支标准,并就各个不同级别的人员,各类外出情况的住宿及用餐费做出了明确规定,并要求出差人员在出差过程中凭票据报销。但是事实证明总会由于各种的主客观原因,差旅费报销制度不够完善,或者是一些出差人员利用制度的漏洞进行报销,例如有些出差人员出差住宿时住的是标准规定的上限费用的宾馆,从而使得各项住宿费不能得到统一的管理和控制,从而增加了差旅费的金额。

2.差旅费制度执行不严谨。

差旅费报销往往是据票据报销,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素质底下员工利用制度漏洞,多支少出,进行虚报。受利益的驱使,不良商家往往会帮忙虚开各种发票,把金额扩大化,或者将用餐费改成住宿费、虚增出差天数等方式变法报销相关费用,从而谋取利益。还有更为严重的情况就是自行购买假发票任意填写,然后回单位进行照常报销。还有存在这样的现象,出差过程中发生的一些不属于差旅费的费用也放入差旅费报销中去,这些都是不符合规定的。

3.差旅费报销时间跨度长。

差旅费报销时间跨度过长的原因主要有:一些出差人员出差地点较近,发生的费用较小,怕找领导签字,怕麻烦,都喜欢积少成多,等到数额较大时才一次性报销;或者是出差频繁,次数多,时间相隔太长,造成出车时间不清,票据丢失等情况。这也给财务工作增加了很大的难度,财务要对所有的报销单进行审核,但是不可能记得一个人几个月前出差的具体情况,对报销单的内容不能作进一步的了解和审核,这就无法起到审核监督的作用。

3解决差旅费报销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1.建立健全公务出差审批、报销管理制度

单位内部应当制定适合单位管理的公务出差审批、报销管理制度,明确支出的内容构成,明确开支范围、开支标准及所涉及的表单和票据;明确支出事前申请、审核审批程序、借款和报销业务流程;明确审核审批权限、程序;明确事后的监督检查和责任。财务人员要依据最新的差旅费报销制度,并且在收到有差旅费相关制度更新的时候,认真学习并且及时向领导及各个科室发放更新的制度规定,在报销人员来财务室报销时候能够详细的给予说明。

2.严格执行差旅费报销制度。

出差人员在出差之前应当履行支出事前申请程序,填写工作人员差旅费审批单,按制度规定报经单位有关领导批准。审批内容包括:出差按照规定的等级乘坐相应交通工具,目的地可选择的出差和会议定点饭店以及可入住的房间的标准等信息进行事前申请,由单位领导审核确定,待出差回来再进行实际报销。财务人员在审核差旅费报销单时,先核对差旅费审批单,检查出差人员姓名、人数、出差事由、天数、地点、乘坐交通工具类型等信息,交通票据、住宿发票等是否与外出往返时间相符,并确保票据来源合法。对未经批准出差以及超标准开支的费用不予报销。针对不属于差旅费使用规定的其他任何费用,财务报销管理人员都可以拒绝予以报销。

3.严格实行公务卡结算制度。

单位财务的日常开支项目比较多,例如培训、开会、业务出差等,涉及到车票、住宿、用餐费等开支。实行公务卡结算制度有效提高了资金管理的实效性,也具备一定的可分析性。采用公务卡进行车票、住宿费等差旅费支出结算时,财务人员能够清楚的对出差人员的各项账目进行核实,同时也节省掉预借现金以及现金归还的环节,减少手续,提高效率。同时,公务卡具有免息期功能,这样能够有效避免单位流动资金的暂用,减少携带现金的风险。另外,通过poS机消费交易小票能够清楚的反映各项实际消费名目及金额。

4.务人员及时督促报销差旅费。

财务管理人员应当具备一定的责任感,及时督促差旅费的报销。针对本单位出现的一些差旅费报销中存在问题,院领导和财务部门应当制定严格的差旅费报销制度,规定差旅费的报销的时间期限,对于差旅费报销时间跨度长的出差人员进行教育和物质惩罚。同时,财务人员应当加强内部控制,严格管理,规范报销流程。如果存在有虚假报销或者虚假发票情况,给予严肃的物质惩罚或者一定程度的处分。

5.加强对财会人员的培训教育,提高业务水平。

要加强对财会人员的培训教育,组织财会人员认真、系统的学习财务制度和差旅费各项规章制度。作为一名合格的财会人员,应具有较强的管理水平以及较好的工作态度,并且不断加强业务的监督和审核能力。在实际的工作中,必须要有自己的职业判断能力,对需报销的差旅费发票进行全面的审核,包括审核报销出差内容、出差时间、出差天数、出差地点等等,同时对发票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进行把关。对存在疑问的的票据应该及时与单位负责人进行汇报,查明有关出差人员的开支事由,发挥财会人员应有的责任和义务。

近几年差旅费规章制度不断更新和完善,加强差旅费报销管理势在必行。差旅费报销是行政单位的一项重要的财务支出,合理合法的管理差旅费报销,进一步完善差旅费报销制度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完善差旅费相关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差旅费开支过程的透明化与公开化,科学管理,切实维护员工的切实利益,从而有效促进单位各项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