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杆拍遍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0:52:22

栏杆拍遍篇1

1、该词,上片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开头两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作者在赏心亭上所见的景色。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流向天边,也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遥远天际,天水交融气象阔大,笔力遒劲。“楚天”的“楚”地,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这里战国时曾属楚国。“水随天去”的“水”,指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千里清秋”和“秋无际”,显出阔达气势同时写出江南秋季的特点。南方常年多雨多雾,只有秋季,天高气爽,才可能极目远望,看见大江向无穷无尽的天边流去的壮观景色。

2、下面“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写山。“遥岑”即远山。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像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皮日休《缥缈峰》诗:“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韩愈《送桂州严大夫》诗有“山如碧玉”之句,是此句用语所出。人心中有愁有恨,虽见壮美的远山,但愁却有增无减,仿佛是远山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词篇因此而生动。至于愁恨为何,又何因而至,词中没有正面交代,但结合登临时地情景,可以意会得到。

3、“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是直抒胸臆,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第一个动作是“把吴钩看了”(“吴钩”是吴地所造的钩形刀)。杜甫《后出塞》诗中就有“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的句子。“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第二个动作“栏干拍遍”。据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吁唏独语,或以手拍栏于。曾经作诗说:“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干拍”。栏干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干来发泄。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非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另外,“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除了典型的动作描写外,还由于采用了运密入疏的手法,把强烈的思想感情寓于平淡的笔墨之中,内涵深厚,耐人寻味。“无人会、登临意”,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

(来源:文章屋网)

栏杆拍遍篇2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h英雄泪!

【赏析】

该词,上片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开头两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作者在赏心亭上所见的景色。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流向天边,也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遥远天际,天水交融,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写山。“遥岑”即远山。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像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景色是美景,但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人心中有愁有恨,虽见壮美的远山,但愁却有增无减,仿佛是远山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词篇因此而生动。

“落日楼头”六句意思是说,夕阳快要西沉,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上,更加引起了作者对远在北方的故乡的思念。他看着腰间空自佩戴的宝刀,悲愤地拍打着亭子上的栏杆,可是又有谁能领会他这时的心情呢?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是直抒胸臆,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第一个动作是“把吴钩看了”(“吴钩”是吴地所造的钩形刀)。“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第二个动作“栏杆拍遍”。栏杆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无人会,登临意”,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

上片写景抒情,下片则是直接言志。下片的词句,分四层意思:“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现在深秋时令又到了,连大雁都知道寻踪飞回旧地,何况我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呢?然而自己的家乡如今还在金人统治之下,南宋朝廷却偏安一隅,自己想回到故乡,又谈何容易!“尽西风、季鹰归未?”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是第二层意思。求田问舍就是买地置屋。刘郎,指三国时刘备,这里泛指有大志之人。这二层的大意是说,既不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作者登临远望,望故土而生情,谁无思乡之情?作者自知身为游子,但国势如此,如自己一般的又止一人呢?作者于此是说,我很怀念家乡但却绝不是像张季鹰、许汜一样,我回故乡当是收复河山之时。有此志向,但语中含蓄,“归未”一词可知,于是自然引出下一层。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是第三层意思:于此时,我心中确实想念故乡,但我不会像张瀚、许汜一样贪图安逸。我所忧惧的,只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年岁渐增,恐再闲置便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这三句,是整首词的核心。到这里,作者的感情经过层层推进已经发展到最高潮。

栏杆拍遍篇3

眼前出现了不同的光景:波光粼粼的水面,远方的夕阳肆意铺染天地,大雁从头顶飞过,深秋的寒意浸透到瑟瑟秋风里。我四下望去,高高的亭子立在身后,那亭子匾上书着“赏心亭”三个字,一位高大的男子站在亭中,背影挺拔而刚硬。我心下念头冒出:我是来到了古代,面前正是伟大的词人辛弃疾,那个以血和壮志难酬的悲愤来写词的爱国词人。此时他正扶栏远眺,痛击栏杆,望眼欲穿。他身上单薄长衫临风飞舞,他握拳挺立,身形如一张无法弯曲的弓弩。

我快步上前,胸口翻覆着早已熟稔在心的他的词:“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这个一生都在为国担忧却无法真正报效国家的词人,志在戎装却成就了闻名的词人,是否感到悲戚?我怀着深深的敬意,却又不知从何谈起,只是轻轻地道一声:“先生?辛幼安先生?”

他转身望向我,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眼神啊?毫不掩饰他内心的忧愁、无奈、不甘,以及深入骨髓的悲哀,这是对山河破碎的悲哀,对壮志成空的悲哀,岁月无情地流去,因这种悲哀更显得触目惊心。我浑身一震,他的双手仍紧握栏杆,不说话,目光似询问。

我对他简要地叙述了我的来历,他在震惊的同时难以相信,眉宇间浓郁的结似乎更深,他望着天边渐深的暮色,仍旧是一声悲怆的轻叹。

“先生!”我道,“朝廷如此负你一腔热血,您难道就没有想过,远离纷争,再也不用受这种苦?”他一震,从眼角漫开坚定来:“朝廷负我,但我无法负国家,负百姓。国家正处于危亡之际,作为大宋子民,怎可推卸?”继而他惨然一笑:“然而何尝没有动摇之时?像陶潜归隐田园,不是没有想过,然而何甘埋没,何甘国灭?这一腔热血难以平复,只能空在此亭痛击栏杆,丝毫不敢有忘国之心。”

我鼻尖一酸:“纵使您一生都难以得到重用,纵使当今圣上腐败无能,只图苟安,不愿收复失地?”

这似乎说到了他的痛处,他张了张嘴却又没有发声。我是知晓他的痛楚的,我只是想知道他的执着源于何处,是责任感?是忠义使然?还是执着早已成为习惯,在他的心中,一定是存在着超越小我的光芒的吧?

我无言,望着他刚毅的面颊,终说了一句:“先生,后人敬重您,我也敬重您。”

他无任何喜色,只是试探性地问道:“南宋,亡了吗?”

我点头,他低头,咬着牙,似乎在隐忍胸炸般的悲怆。眼前的一切开始模糊,我睁大眼睛,想在心里记住他伟岸的身影。

倏地,面前古籍上的泛黄字体又再一次映入眼帘。

郭沫若有评辛弃疾:“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梦回栏杆,我看到了伟大的词人,我感受到了他真切的苦楚与坚持。

先生,您的坚持,我们一定会将它传承。熠熠光辉,一定不会熄灭。

栏杆拍遍篇4

一、慢慢品得诗真情

诗词是情感的结晶体,而情感的接受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情感的熏陶更是需要在“慢”中得以实现,无论是苏轼的“大江东去”、辛弃疾的“吴钩看了,栏杆拍遍”、还是柳永的“寒蝉凄切”、李清照的“凄凄惨惨戚戚”,只有反复阅读,细细咀嚼,慢慢品味,才觉得满口含香,余味无穷。记得在教学柳永的《雨霖铃》这首词诗,我本来打算给学生分析词的结构、语言艺术,可刚上几分钟,外面忽然下起了暴雨,窗外雨声大作,学生们看到下大雨,心早就不在课堂上了,看到此情此情,我忽然灵机一动,决定放弃自己辛辛苦苦备好的课,来一个真正的情景教学,于是我对学生说:“同学们,请大家把自己当做词人,慢慢阅读诗歌,体会这首词的美之所在”,学生们起初很兴奋,读了几分钟渐渐的教室了有了颇为深情的朗读声,雨声仍然在急促地响着,但是教室里渐渐的沉静下来,学生们的读书声越来越有板有眼,让我也不禁深入其境,学生读,我也和学生一起读,一遍又一遍,教室里竟然有了哽咽的声音,那是读到“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下课铃响后,我没有说一句话夹起书走出了教室,但是我觉得那是我上的最成功的一节课。在第二节课上,我让学生谈谈对这首诗歌情感的把握,学生畅所欲言,对如此抽象的情感理解十分到位,而且细腻生动,出语新颖。

当然,那是老天作美,为我很好地设置情景提供了机会,但是如果我不通过慢读来实施教学,根本无法引领大家深入情景,体味诗中真情。

二、慢慢品得诗中味

诗词的韵味在哪里?最集中的体现就是史仲文教授所说的“五合”:字与音合、音与情合、情与意合、意与境合、境与人合。而“五合”的基础就是诗词的音韵美、节奏美、平仄美。在诗词中,特定的音律、节奏、平仄代表的是全诗的情感,“牵一发而动全身”,所谓“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之谓也,讲的也是诗词的音律、节奏等。而这“五合”是必须通过慢慢的阅读才能得以实现的,所以必须通过慢慢的读,才能深得诗词真味。

在教学苏轼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采用这样的教学程序:一、泛读,整体把握词意。二、细读,深入体会词旨。三、朗读,重点理解词艺。整堂教学以读为主,以慢为节奏,不急不躁,温火慢煮,效果十分之好。“大江东去”一句,慢慢读,读出沧远豪迈之感;“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慢慢读,反复读,读出层层推进的江涛澎湃之势;“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慢慢读,深入读,读出无限惆怅之情。如此教学诗词,笔者认为才是把握住了诗词教学的核心与关键,才能真正教会学生什么是诗词,诗词的精神是什么。

三、慢慢悟得诗中意

诗意最难解,慢中得真意,记得初次阅读李清照的词《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之句,只是感觉语词极美,音韵极佳,但对其中意味,却不甚了了。慢慢读,反复读,细细咀嚼,读到最后方生出无限悲情来,终于理解了词人那种“欲寻不得、欲罢不能,凄苦寂寞,孤独伶仃”的深刻之意来。

栏杆拍遍篇5

关键词:阑干;建筑;宋词

中图分类号:a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阑干”运用最广泛的是“遮拦”意,同栏干或栏杆,指用竹、木、砖、石或金属等构制而成的遮拦物。阑干一般由栏杆柱、栏板、连杆或扶手等组成,常与楼梯、台阶、门窗、柱廊、台基等构造方式联系,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李允评价,“大概世界上自古至今的建筑形式中,只有中国古典建筑曾经运用过以阑干为建筑构图的主题,或者说让它占据着相当显著和重要的地位。”[1]

一、空间・时间

墙是建筑的开始,往往也成为这一建筑空间的标志,一种有意义的符号。甚至当实体的墙被抽象成单纯的符号运用到建筑或细部中,仍能够起到划分与标志空间的作用,比如阑干。

在空间既要围合又不失封闭的情况下,通透的阑干就是实体围墙的抽象化处理。颐和园的万寿山南麓,沿着山脚与昆明湖相接处修筑了一道东西长达700多米的长廊,长廊由无数低矮的小阑干组成。这精致的一线如同系在庞大建筑群上的腰带,它暗示着阑干以上是人工建筑,以下是天然画图。设想这道白玉阑干改用沉闷厚重的实体高墙,则万寿山及其上建筑群就完全与昆明湖失去联系。

纪念碑四周常用石砌阑干围住,尽管很容易被跨越,于人的心理却是不可逾越,阑干所围合的空间神圣不可侵犯,心灵在此感受到空间感之于建筑的意义。阑干之内,英雄和他的功绩“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阑干之外,浩然正气向场地辐射,感染着前来敬慕、追忆的人。

建筑的时间蕴含在高度序列化的空间中。建筑师用“间”组成“幢”,由“幢”围合成“庭”,最后蔓延到建筑群,始终有明确的逻辑统领。在复杂的组合中利用那些排列整齐、疏密均匀的阑干作为室内到室外的过渡,似隔非隔,起承转合,演绎着“空间的流动性”。在阑干的牵引下,空间以流动的视角展现动态的连续风景构图,在这种空间构图中自然渗透了时间因素。昆曲《牡丹亭》如卷轴铺散开的情节,前一刻还是幽怨的杜丽娘“梦回莺转,乱煞年光遍,人立小庭深院”,待到弱柳扶风般“捱过雕栏,转过秋千”,就遇上了深情的柳梦梅“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空间的流动远不止于画面的转换,深沉处更有思绪的暗流涌动。中国人的空间观是情感流动的心理空间,人在室内,思想竟可以随曲曲折折的十二阑干无限迂回徜徉。宗白华说,“我们的空间意识的象征不是埃及的直线甬道,不是希腊的立体雕像,也不是欧洲近代人的无尽空间,而是潆洄委曲,绸缪往复,遥望着一个目标的行程(道)!”[3]从“转朱阁、低绮户”的坡到“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的李煜,这卑微的阑干令多少千古词家谦卑地低下头颅来彻底思考人生,在回环流转的形式中完成心灵的飘逸飞升。

二、缘情・移情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阑干是一种别有意味的艺术形式。沈福煦指出,“将许多自然对象人化,染上伦理色彩,然后加以形式化,在建筑上作为装饰处理,是中国传统建筑中惯用的手法。……但是,在中国古代建筑中也有许多出自非伦理的象征语言。所谓非伦理象征,是指缘情或畅神的意象。”栏杆正是,本身无象征意义,在功能上却具有感彩。“它在现实生活中引发的感情是真正的缘情的审美基础,作为象征,是把这种精神功能升华为审美,因此栏杆这个物质的对象才会产生象征作用。”[3]

作为唐宋词中的常见意象,阑干以多种面貌呈现,有典雅的雕栏、富贵的朱栏、华美的画栏和沧桑的危栏……阑干何以缘情?在宋代,社会思想保守,理学禁锢心灵自由,须时时警觉、压抑情感,更有壮志难酬的仁人志士,只有在“凭栏”“倚栏”中才能获得一丝精神寄托。有周邦彦“人静夜久凭阑,愁不归眠,立残更箭”(《过秦楼》)的抑郁愁苦,有辛弃疾“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的旷世孤独,也有岳飞“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满江红》)的慷慨悲愤。

《易・系辞》说:“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意思是关起门,空间幽暗;打开门,空间明亮;或开或闭,明灭变化;如此往来,沟通明暗。在空间分割上,墙为“坤”、门窗为“变”,阑干则为“通”。阑干所分割的空间是一大一小的强烈对比,通融而流动。因此,内部的小空间能恰到好处地承载个人愁苦又不显得矫揉造作,外部的广阔空间就用来抛洒那许许多多载不动的国仇家恨!在时间上,阑干是联系今昔的纽带。任凭世事变幻,失意人总会记得这亲密接触过的阑干:也曾倚栏厮守,“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共倚”(李清照《孤雁儿》);也曾凭栏遥望,“草色烟光残照里,无人谁会凭栏意”(柳永《凤栖梧》);也曾捶栏悲歌,“栏干捶碎,酒狂忠愤俱发”(吴渊《念奴娇》)。这种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可视为审美主客体的双向沉淀,阑干之于词人是泛化传达情感的凝结物,虚虚实实围合起的这方小天地里安放着疲惫的身躯和脆弱的心灵。

意象作为一种艺术语言符号,是情感意绪的载体,能否在阑干中驻扎情感和意志?至宋代,词的发展蔚为大观,“阑干”意象的运用逐渐频繁,内涵渐趋丰厚,多为娱乐消闲之作,少有兴衰之思。靖康之变后,凭栏人的重心逐渐转向渴望收复中原的爱国之情,尤其南宋偏安后,具有多重身份的爱国词人都是“心在天山、身老沧洲”的写照,阑干意象背负上深重的国仇家恨。然而,遭遇了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打击后,词人的心态普遍沦为低迷、消沉,如“眼朦胧,凭阑干,半醒醉中”(杨缵《八六子》)与“二十四栏凭玉暖,杨柳月,海棠阴”(周密《江城子》)。

阑干具有屏障、掩饰的功能,于阑内看外物,因距离产生了安全感,就可以安然无恙,可以自由倾吐。这种由疏离产生的妙境如同遮面琵琶,欲语还休,正契合中国人的内敛心态。深闺女子被礼教束缚,对自由的向往、对青春的依恋、对爱情的渴望都不能言说。如“想玉楼,犹凭阑干,为我销凝”(《高阳台》)的王亿之,脉脉目光透过半遮掩的阑干,只是欲语还休。在唐宋词中,抒情女主人公的凭栏举动,大多可视为伤春之情或思念之情。

词人为何常作闺音?因怀才不遇而有与思妇怨女相同的心态。中国文人惯有的人身依附以及由此造成的奴性人格,在积贫积弱且极端专制的北宋社会体制中更为典型。他们不仅需要身体的依靠,更寻求心灵的依附,“倚阑”的外在功能正暗示着这种深刻的内在依附心理。“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八声廿州》)的柳永,乡愁的苦闷无处宣泄,只能在登高倚阑中寻找一种心灵和情感的回归。“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栏杆不自由”(《鹧鸪天》)的辛弃疾,寂寥的心绪只有投向阑干的怀抱才能有所附着。

宗白华认为,建筑之特点,一方不离实用,一方又为生命之表现。[2]“阑干”这种“有意味的形式”不仅实现了美的价值,更深深地表达了生命的情调与意味。包容阑干的词多了一份形象的精神命脉,沉淀起思想的重量。走进词里的阑干因藉了文字的庇护得以抵抗岁月的侵蚀,将历史镌刻、将瞬间定格。

参考文献:

[1]李允.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

栏杆拍遍篇6

光泽映出你冷峻的脸

边塞的沙漠

滚滚的狼烟

似曾昨日读书舞剑的画面

记得策马千里回眸带笑看

直取黄龙塞外的嫣然

单刀切过匈奴梦

纶巾拂动长剑

七章之内血微醺了河山

美芹十论做浮尘

歌舞升平多语赞

帝王饰你以不忠

宛若紫罗兰的花瓣飘散

君不知你惟愿百姓家仓满

莫扶我墙角初春的灿烂

长短句写的凌乱

躺在溪头青石板

呼唤仿佛若隐若现

往昔把栏杆拍遍

栏杆拍遍篇7

(生齐读)

师:这是一首慷慨悲壮的英雄之歌,作者岳飞是南宋著名的抗金将领,他一生的理想就是“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他时刻提醒自己“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可最终功业未成,留给后人一个悲剧英雄的形象!在岳飞之后不久,有一个英雄人物踏着岳飞的足迹一路走来,这就是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我们在初中时曾经学过他的一首词(ppt展示《破阵子》),我们一起朗读一遍。

(生齐读)

师:这首词的题目是《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个“壮词”的“壮”体现在什么地方?

生:壮观的战争场面描写。

师:虽然是作者梦中所想,但这一切对辛弃疾来说都是真实的(ppt展示辛弃疾南渡前经历)。辛弃疾的理想和岳飞一样,都是“收拾旧山河”,他早年亲历抗金斗争,南归之后,时刻等待着重上战场建功立业,可他还是没能摆脱岳飞的命运,“可怜白发生”,理想与现实的巨大矛盾让词人迸发出一股悲愤难平之气,落魄英雄的形象立现读者眼前。辛弃疾在很多词作中都塑造了这一鲜明的英雄形象,他的词被后人称作“英雄之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其中有代表性的一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共同探究辛弃疾在这首词中是如何展现自我英雄形象的。我们集体将这首词朗读一遍。

(生齐读)

师:大家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一些字音、断句和重音(ppt展示朗读提示)。通过预习我们知道,这首词写于1174年秋,当时作者南归已经12年了,始终没有得到北伐中原的机会。现在他又一次来到了建康城,登上了赏心亭。作者登亭看到了什么呢?

生:作者看到了水天相连的清秋景色,还有远处美丽的山峦。

师:很好,除了这些作者还看到了什么呢?哪位同学补充一下?

生:他还看到了落日、楼头和断鸿。

师:不错,两位同学在词中都有自己的发现。我们都知道,“一切景语皆情语”,辛弃疾眼前所见之景蕴含着他怎样丰富的情感呢?请用课文中的关键词来回答。

生:“愁”和“恨”。

师:是的,作者此时心中有无限的愁恨。他心中有愁有恨,却说远处的山“献愁供恨”,其实不光是远山,作者所见之景都在向他“献愁供恨”,在古典诗词中,这种手法叫什么?

生:移情于景。

师:回答非常准确!山无所谓愁和恨,只因作者心中有愁恨,所以他觉得看到的所有景物都“含愁带恨”。你能明白作者“愁”和“恨”的原因是什么吗?请大家将这首词的上片朗读一遍。

(生齐读上片)

生:辛弃疾看到南方秋天的美景想到了北方的故土还在金人的铁蹄之下,而他南渡之后一直得不到朝廷重用,不能率军北伐,所以“愁”“恨”。

师:的确如此!如果换一个时代、换一个人,登高远望江南秋色可以说是“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但当时是风雨飘摇的南宋,登亭的又是抗金英雄辛弃疾,再美的景色他也高兴不起来,眼前所见之景在他眼里都是伤心之景,“赏心亭”对他而言是“伤心亭”,他心中有无限的愁和恨,愁的是中原沦陷,恨的是南宋朝廷不思北伐。

师:作者登上赏心亭,除了看到这些景物之外,还想到了一些前人的故事,大家在词的下片找一找,一共提到了几个人?

生:三句话写了四个人:张翰、许汜与刘备、桓温。

师:在古典诗词中,这种手法叫什么?

生:用典。

师:用典说白了就是借人说事,拿别人说自己。辛弃疾在这里想借这些人来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情感呢?他的意图是什么呢?请大家将这首词的下片朗读一遍。

(生齐读下片)

师:现在我们分小组来讨论这个问题,第一组讨论张翰,第二组讨论许汜与刘备,第三组讨论桓温。请大家对照书下注解认真思考作者用典的意图,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安排一名代表发言。

(生分小组讨论)

师:我们在探究作者用典的意图时,一定要寻找带有作者个人评价色彩、表明作者情感取向的词语,词中有吗?

生:休说、怕应、可惜。

师:好!下面我们首先请第一组代表汇报你们的讨论结果。

生:我们小组认为辛弃疾在这里借张翰的故事表明他自己不愿像张翰那样归隐田园,而是要积极地收复北方失地。

师:作者志在恢复中原,因为那儿有他的故乡。秋风起、鲈鱼美,张翰想回家就回家了,辛弃疾呢?他回得去吗?

生:辛弃疾回不去,他的故乡还在金人的统治之下。

师:是谁让他有家难回呢?

生:金人的入侵让辛弃疾失去了家园,被迫南渡。

生:如果南宋朝廷能够积极北伐,收复故土,辛弃疾也就能回到故乡了。

师:综合刚才几位同学的发言,我们就能明白作者这里用典的意图了:既写出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异族入侵的仇恨和对不思复国的南宋朝廷的激愤,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师:请第二组代表汇报你们的讨论结果。

生:辛弃疾在这里主要想表达自己不学许汜“求田问舍”要学刘备胸怀天下的志向。

师:好!现在轮到第三小组了。

生:我们小组认为作者在这里借桓温抒发自己岁月流逝,白发已生,功业未成,悲愤不已的感慨。

师:三个小组的回答都很精彩!用典看似在说别人,其实处处在说自己,辛弃疾在这里用这些典故抒发了自己空怀满腔报国热情却无施展本领之地的悲愤和痛苦之情。

师:作者登上赏心亭,看见了壮美河山落入敌手,想到了前代的英雄人物,作为一名曾经的抗金英雄,此时此刻他最想做的应该是什么?

生:北伐中原,恢复故土。

师:可是他做了吗?

生:没有。

师:在词中辛弃疾清楚地告诉我们他现在能做的仅仅是什么?

生: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

师:这句话中有两个动词非常传神,是哪两个?

生:“看”和“拍”。

师:这两个动作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呢?

生:吴钩本应是战场杀敌的利器,可现在辛弃疾只能一次又一次地“看”而不能用它驰骋沙场,象征着英雄无用武之地。“栏杆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

师:词人南渡已十二年,屡遭冷遇,满腔报国之志难以实现,一身济世之才无法施展,词中有一句话直接道出了他的心声和处境,请问是哪一句?

生:无人会,登临意。

师:正是因为南宋朝廷不理解他,不赏识他,不重用他,如此一个难得的文武全才竟然只能“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此情此景,纵是英雄豪杰,也难免伤心落泪。“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英雄泪!”词人再也抑制不住悲愤之情,英雄泪潸然而下。

师:作者这一把“英雄泪”又蕴涵着哪些复杂的情感呢?能不能谈谈你的理解呢?

生:英雄无泪,只因未到伤心处,辛弃疾黯然流泪,那是因为心在滴血。词人为山河破碎、朝廷偏安贪逸而落泪,为自己飘零失所、年华流逝而落泪,为壮志难酬且又无人理会而落泪。这不是多愁善感的弱者之泪,而是有志难酬的英雄之泪。

师:是的,回顾辛弃疾一生,南渡四十多年,他梦寐以求的就是指挥千军万马,奔赴沙场,恢复中原,可一直到死他都没能如愿。(ppt展示辛弃疾南渡后经历)我们一起将这首词再朗读一遍。

(生齐读)

师:现在大家能不能结合我们前面的分析,总结一下辛弃疾在这首词中展现出一个怎样的自我英雄形象?

生:在这首词中,作者用移情于景、用典等手法,加上典型的动作塑造了一个有报国之志而无报国之门,壮志难酬、悲愤孤独的失意英雄形象。

师:这个无用武之地的悲壮的失意英雄形象是辛弃疾“英雄之词”最典型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这个形象是他一生坎坷经历的写照,是我们理解辛弃疾作品的一把关键钥匙。

师:辛弃疾和岳飞一样是一个悲剧式的英雄,他的悲剧仅仅是个人的悲剧吗?

生: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历史的悲剧。辛弃疾的悲剧也是爱国志士壮志难酬的时代悲剧。他词作中的失意英雄形象也正是那个时代英雄的悲剧形象。

师:辛弃疾一曲曲悲壮的英雄之歌既抒发了自己的豪情壮志,又喊出了那个时代饱受亡国之苦的人们的共同心声――“收拾旧山河”!他是时代的歌手,他一生为北伐奔走呼号,站在时代最前列,发出时代最强音!我们只要翻开一卷卷的南宋词,就能清晰地聆听到那个时代慷慨悲壮的英雄之歌!(ppt展示部分南宋英雄词)

调鼎为霖,登坛作将,燕然即须平扫。拥精兵十万,横行沙漠,奉迎天表。”(李纲《苏武令》)

拂视腰间,吹毛剑在,不斩楼兰心不平。(刘过《沁园春》)

忽醒然,成感慨,望神州。可怜报国无路,空白一分头。(杨炎正《水调歌头》)

报国无门空自怨,济时有策从谁吐。(吴潜《满江红》)

师:我们在800多年后的今天学习辛弃疾的这首词,就是要会一会他的“登临意”,替他“”一把“英雄泪”,认识他在作品中的自我英雄形象。因为任何一个时代都需要英雄,我们现在这个时代也呼唤英雄。我们现在需要什么样的英雄呢?

生:我们现在需要乐于助人、甘于奉献、勤于工作的普通英雄。

栏杆拍遍篇8

一个人的舞台,

孤独寂寞挣扎,

心事何解?

有谁听到暗夜的啜泣?

有谁看到故园的冷清?

沈园壁上错错错,

风雪路中梦不成。

亘古不变的是,

一个人的舞台。

二十年来,

一个人的舞台,

长袖轻舞,

低回吟唱。

有谁听到山间的松鸣?

有谁看到波涛的徘徊?

马嵬坡前,

乌江河畔。

亘古不变的是,

一个人的舞台。

三十年来,

一个人的舞台,

长夜漫漫,

憔悴人往前。

有谁听到大江的呜咽?

有谁看到柳叶的别离?

赤壁岩上,

杨柳岸边。

亘古不变的是,

一个人的舞台。

四十年来,

一个人的舞台,

听雨打芭蕉,

看灯火阑珊。

是谁在声声慢,

又是谁在把栏杆拍遍,

还有谁,

梦里不知身是客,

燕子双飞燕。

栏杆拍遍篇9

【关键词】RFiD;停车场;联网收费;交通信息化

1.引言

RFiD(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技术,又称电子标签、无线射频识别,是一种通信技术,可通过无线电信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而无需识别系统与特定目标之间建立机械或光学接触。RFiD技术是物联网发展的重要支撑技术,利用RFiD技术可以实现车辆身份的有效识别,基于车载标签可以形成车辆的电子身份管理系统,实现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及路径识别、出租车的综合管理、营运车辆的身份管理、客运站场的车辆进出及报班管理、停车场的自动化管理、党政机关车辆自动化管理。[1]

在本文中先分析现有基于iC卡和普通RFiD标签的“智能”停车场管理系统的不足,从而提出一种基于900m高速识别RFiD标签的城市智能停车联网管理系统的解决方案。

2.现存停车场管理系统类型与缺陷

2.1iC卡式停车场管理系统[2]

此种停车场管理系统在入口处放置iC卡刷卡机,为车主发送标记有车辆信息的iC卡。此种类型系统车主驶入停车场的流程如图1所示。

由于iC卡可以随意倒换,所以在停车场出口处,车辆在刷完卡后,必须由值守人员进行手工确认才能驶出,否则可能出现“一卡带多车”的现象。

总之,iC卡式停车场管理系统可以满足自动认证车辆的基本功能,但认证流程过于复杂与耽误时间,在上下班高峰时容易造成停车场入出口拥堵。

2.2普通RFiD标签停车场管理系统[3]

为了解决iC卡的识别距离短,速度慢的问题,提出了使用非接触式RFiD标签作为认证媒质。在车辆前挡风粘贴RFiD电子标签,在停车场入口安装RFiD远距离读写器。

当车辆驶入读写器信号区域时,读写器读取标签号等信息并传送到后台数据中心进行数据验证,再由数据中心发送抬杆指令给栏杆机。此过程时间为微秒级,车辆不需要停车刷卡,从而节省了一定的时间。

相比iC卡停车场管理系统,基于RFiD的停车场管理系统在处理时间上有了较大的改进,但由于是远距离读取信息,又带来了其他问题,如下情况:

1)有些车辆只是路过入口,但是由于读取距离比较远,读卡器读到了标签信息,发送了抬杆指令,记录了车辆进入信息,但车辆实际上没有进入,造成了误读取信息。

针对此种情况,在距离栏杆较近处加入了地感线圈,仅当感应到地感线圈有车时,读卡器才读取信息。这样可以一定程度上规避这个问题,但还有下面一个问题。

2)前车为未注册车辆,后车为注册车辆,但由于读取距离较远,读到了后车的车辆信息,标签认证通过,系统发出了抬杆指令,栏杆机抬起,前面的未注册车辆就被放入了停车场。

上面的情况在收费式停车场中尤其严重,会造成误收费和逃费等问题。

3.系统设计

3.1总体架构

系统采用C/S,B/S混合架构,车道程序与数据中心架构图如图2。

其中,出入口现场车道控制程序与服务器为C/S架构,用户注册车辆,查询车辆信息,查询车辆通行信息,查看报表等功能设计采用B/S架构,保证用户操作的方便性。

3.2车道设备

车道入出口现场设备布置图如图3所示。

以入口车道为例,说明一下各设备功能作用:

1)电子显示屏:用于实时显示停车场的剩余车位数,用户的欢迎信息和收费金额等信息;

2)电子读头:用于读取车辆上标签信息,传送到后台程序进行信息校验;

3)栏杆机:用于控制车辆进出,当车辆信息认证通过后,自动抬起,放车辆驶入,否则处于关装状态;

4)地感线圈:用于车辆进出计数,以便实时更新车位数,同时用于车辆驶入后自动落杆;

5)摄像头:用于监控现场和抓拍、实时录像,便于管理;

6)综合处理终端:用于控制现场设备并与数据中心进行信息交互。

传统停车场读头和电子显示屏大多采用RS232或485走线,摄像头采用视频线,这样每个设备都要留出一路信号线,加上电源线,每个车道需要预埋至少5条不同类型的线,大大增加了现场施工的复杂度。同时由于RS232最多仅能传输15米,RS485最多传输1.2千米,不能满足某些远距离控制的需求。

在本系统中,现场所有设备采用网络接口,使用tCp/ip协议进行通信,这样现场只需预留一条网线和电源线,从而极大降低了施工的复杂度和线路的成本。

4.系统功能与优势

系统具有传统停车场的所有功能:

1)车辆出入场自动认证通过:实现车辆出入停车场的自动认证、自动抬落杆。

2)车位动态管理功能:可以动态调整地下停车场的车位数。

3)管理员权限设置:实现对使用系统的用户的权限管理等功能;

4)数据查询和统计:实现数据查询、统计功能和报表导出。

5)视频管理:出入口两路视频实时在线监控,同时进行录像留档。

6)栏杆机远程控制:实现远程控制栏杆机执行抬杆、落杆操作。

7)车队模式:在特殊情况下,执行车队模式,栏杆机一直处于抬起状态,使车辆快速通行。

8)停车场入出口车辆数统计:当车辆通过入口或出口时,入出口通行数量自动加1,并记录在系统中。

9)停车场操作日志记录:自动记录对系统的每一次操作,例如新注册用户,修改用户信息,抬落杆操作等。

10)不同车辆用户区别管理:对固定用户、充值用户、临时用户、公司用户等不同类型的车辆进行区别管理。

在此之外,系统还具有以下优势:

1)采用远距离RFiD读写标签作为认证媒质,在180Km/H的速度下都能保证安全无误认证,因此能够保证车辆在入出口能够以正常行驶速度进出停车场,在早晚高峰时基本不存在堵车现象。

2)此设备能将信号集中在某个很小的区域,仅当车辆进到该区域时,标签才会激活传输信号,因此从根本上解决了普通RFiD阅读器的跟车干扰和误读取的问题。

3)现场所有设备采用网络接口,极大节省了布线成本,降低了后期的维护难度,扩展了系统的控制距离。

4)停车场系统采用网络设备,因此可以统一规划,将全市所有停车场使用相同系统,建立统一数据中心,建成城市智能停车联网管理系统,对全市所有停车场进行统一管理。

5.总结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智能停车管理系统在住宅小区,机关单位等地方应用越来越普遍,但其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更有甚者,许多地方直接弃用已建好的“智能”管理系统,使用人工管理。本文分析了已有停车管理系统的问题,并提出了一套基于RFiD技术的城市智能停车联网管理系统,本系统已在多个地方应用,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竹萍.基于RFiD技术的智能停车场研究与开发[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6(1).

[2]毕晓东.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停车场解决方案研究[J].计算机时代,2011(2).

栏杆拍遍篇10

清秋忍得男儿泪,聚散难期未有期。

倚栏拍遍零丁雨,愁结醉影分梦里。

落花无情人有意,翠月空换寒城寂。

旧作宦游为功名,思旅恨奈何将息。

又倚当楼关河几,此情化作尘满地。

秋月飞花归天际,偶蝶相舞共相依。

如今只影孤身去,无那般佳侣笺寄。

园花寂寞开几许,落红万点故人情。

船动连波近梓地,游子十年盼归期。

解鞍物是人非矣,罔顾无言恨别离。

少年轻狂不识愁,到如今任泪重流。

良辰美景晚来秋,薄情一去苦回眸。

水榭栏杆独纵酒,山盟海誓问曾休。

屈指断计人去久,流年望晚忆秦楼。

几处兰舟争远渡,一帆画水不肯留。

山近吴歌荡秋暮,疏狂轻把暗香嗅。

倚望舟上伊人影,十载别际人相逢。

持盏喜将人唤取,却无计把君相忆。

芍药年年为谁红,别情忘短教人懂。

此花飞尽随水流,只恨相逢太匆匆。

梦里莺啼伤何种,吴江秋意锁春风。

佳人独挽兰舟去,料得相念已难从。

男儿有泪挥纵酒,横刀立马谁与同?

靖康未雪赤子恨,胡虏铁戟又重重。

昔别为取庙堂中,今去饮恨报国仇。

他日若别天涯路,莫道英雄作尘风。

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