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英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0:55:03

筷子英语篇1

1.Youhavematches?

最近我有一次机会登上一艘豪华游轮观光。一次,我在酒吧台拿了两杯鸡尾酒回房间享受,途中遇到一位女士,她看看我然后笑着说:“Youhavematches?”我一愣,回答说:“很抱歉,我十五年前就戒烟了,所以没有火柴。”她立刻会意到我误解了她的意思,好像是有点儿抱歉地说:“it’sajoke.”然后,我们就相互尴尬地笑了笑,走开了。事后和朋友在吃晚饭的时候聊天,我趁机向一个美国朋友请教白天的那句话,他解释说:“因为她看你两手都占着,就故意开玩笑跟你要火柴,这是个非常普通的笑话,非但没有恶意,反而是想问你需不需要帮忙。”

2.wearingtwohats

同事朋友聚会,少不了相互介绍。朋友在向我介绍他的同事Larry时,说他可是个大忙人:“Heiswearingtwohats.”我说,你开什么玩笑,他根本就没戴帽子。Larry一直以笑作答。后来我才知道,朋友是指Larry在医院某一部门担任要职,除此之外,还有自己的生意,就是说Larry身兼两职,而不是真的戴了两顶帽子。

3.knifeandfork

朋友D说日前在某大酒楼饮茶,见邻桌有青年夫妇和大概是他们在外国结识的老太太一起饮茶。老太太对操作筷子很感兴趣,在那里学用chopsticks夹虾饺。D说他有个美国朋友,曾花了一些时间学习正确使用筷子的方法,每有机会就要表演一下,还说用筷子是一种艺术,是古老的中国文化的表现。

中国人吃饭用筷子,洋人进餐用刀叉。其实洋人从前没有knifeandfork,用的是木片削成的叉。这种刀叉从意大利经伊斯坦布尔传到英国,是两刺的肉叉(two-prongedfork)。在此之前,人们吃肉用手,因此对于改用肉叉有人说是“对赐人五指之神的侮辱”。

筷子又叫做“箸”,据说由于箸与住同音,住有停止之意,航船忌停,江苏一带行船的人们改称箸为“筷儿”――筷音同快,不住而快,一帆风顺矣。日语中筷作箸,但读作hashi,和作“桥”解的hashi相同,似乎和行船有点儿关系。日本谚语有“只会拿着筷子吃”指“茶来伸手,饭来张口”。中餐桌上每人有一份箸匙,一双筷子和一把汤匙,也许就没有knifeandfork那么杀气腾腾了吧!

4.skeletoninthecloset

一天朋友谈及一则大爆“名人”家丑的八卦新闻,说那些家族中人以搬弄“skeleton(骷髅)inthecloset”为乐事,难道这些名人家的壁橱中真的有骷髅?他说的“skeletoninthecloset”现在的意义并没有那么可怕。不过据说当年这个习惯用语产生的时候的确指那些有钱人家谋杀了一个人,把骸骨暗藏在壁橱中,不让外人知道,从此skeletoninthecloset就成了那家人的秘密,后来这个短语用来指不可或不愿外扬的家丑,简称作familyskeleton。例如:manyoldfamilieshaveanumberofskeletonsintheirclosetswhichtheyareloathtodiscuss.(许多古老的家族中有很多秘密,他们不愿谈及这些话题。)

5.speakingofthedevil

几个同学聚到一起聊天,大家都到齐了,唯独不见wayne。其中一个说“今天好像没见到wayne”,另一个接着说“他的女儿放暑假,东西要从宿舍里搬出来,他大概帮忙去了”。正说着,只见wayne从外面走过来。Joe于是说“speakingofthedevil”,几个人乐了起来。我心想wayne这个人平常挺老实的,为什么说他是devil(魔鬼)呢?于是我悄悄地去问Joe。

筷子英语篇2

原来,肖老爱好广泛,一生涉猎知识门类众多,1992年起就喜欢上了电脑。退休赋闲在家时,毕业于北京大学的他偶然翻阅《北大人》杂志时看到了北大校友李彦宏对百度的介绍,便加入了“百度知道”(“百度知道”是全球最大的中文互动问答平台),并经常上网回答别人的问题。1年多的时间,肖老在“百度知道”上已经回答了近6500个问题。肖老不光是回答学生们思想上、学习上的问题,也会回答“美女是什么标准?” “现代人到底要什么?”等非常时尚的问题,因此被不少人称为“网络老顽童”。

肖老能以7旬高龄之躯,始终保持年轻的心态。在网上解答别人的诸多疑问,被网友称为“全才”,跟他的学习、工作经历是分不开的。

肖老1935年生于武汉,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读书的那些年,是中国知识分子最理想的年代,全国“向科学进军”,知识和知识分子受到普遍的重视。那些年,他信奉“当今世界通才取胜”,读过许多书,包括文史哲、数理化、天文、地理、生物,他都看,涉猎知识门类甚多。良好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为他乐观的人生奠定了基础。

毕业之后,肖老曾在新疆农业大学、石河子大学、新疆气象学校从事教学、科研和翻译工作28年。还曾在农场教中学,教过语文、数理化、音体美,还有俄文、英文等外语,甚至还有维吾尔、哈萨克语言等少数民族语言。1984年,肖老到四川攀枝花大学任教授,教过物理和英语,筹建和主持物理实验室工作,并先后在电大、职大、工商银行、建行和人事局教英语、俄语、会计和统计学等。1995年,肖老退休,但仍然积极参与社会事务,担任了攀枝花市双新研究所所长和市物理学会理论组组长,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熵与交叉科学研讨会理事,香港诗学会会员。目前,他对物理学与经济理论的相似性研究很感兴趣,已发表了3篇论文,并被多本全国性论文集收人。

当然,和那个时代所有知识分子一样。肖老也同样经历了“阶级斗争”“思想改造”的历次运动,他在这些运动中经受煎熬,接受考验,也利用这些机会锻炼意志,体察人生,研究社会。

肖老自诩是“正统的马列主义者”,熟悉思想,能记得甚至可以背诵不少著作,他时刻牢记语录: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也许这是他永远能够保持乐观向上、积极进取、幽默风趣的思想基础。

“不上互联网等于是文盲”

肖老接触电脑很早,进入21世纪后,更是认识到“不上互联网等于是文盲”。他觉得要赶上时代的步伐,必须熟悉网络。上了年纪的人学习上网、打字、写博客确实有些困难,但是“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他说,说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精神很重要。王蒙比我大一岁,但是,水平比我高得多。”有了这些认识和精神,肖老很快就对上网得心应手,一会在“百度知道”上回答网友问题,一会在人民网上发表文章,还自己注册多个博客,贴出自己的文章供网友品评。

73岁的时候,肖老去医院检查身体,检查心脏时,医生连问3次他的年龄,说“你的心脏不像有73岁”。还有一次,他去检查心电图,竟然让医生失声叫“好”,说是“没见过心电图这么好的人”。这两次经历,让肖老认识到自己的身体还很健康,也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心好”是健康长寿的必要条件。

肖老认为, “心好”有三层含义。其一是生理上的心脏好,心脏好了,就不会有心脑血管疾病。其二是心情好。肖老发现,一个人的心情好不好,完全可以自己控制,但也是最难做到的。他提到,《家庭医药》今年4月上半月号推出的特别策划《关注“双心健康”》,里面强调“没有好心情,就没有好心脏”,这一点,他是非常赞同的。“心好”的第三个含义是思想修养好,不争名,不夺利,不做亏心事,学会用唯物辩证法看问题。做到豁达大度,胸怀坦荡,高瞻远瞩,乐观向上,力戒虚荣。

如今,肖老虽然退休在家,但仍然注意劳逸结合,保持良好心态,培养广泛兴趣,把学习、工作、锻炼身体和娱乐融为一体。他每天上网、看电视、读书看报,还植树种花、养鱼、做家务,家里修修补补的活也都是他自己做。他笑言,自己就是喜欢玩,不过,玩也是很有学问的,要选择有益于健康的“玩”。

肖老玩的东西不少,让记者感到意外的是,老人家竟然还玩筷子――练习“筷子功”。

肖老说,我这筷子功很简单,就是把筷子当飞镖扔出去。“看,这样……”肖老站起来,拿起筷子,对着3米开外墙壁上的一个圆盘扔去。记者看到,一根普通的筷子,这个时候就像飞镖一样准确地飞向圆盘。原来,肖老一次偶然看到电视里有人用筷子防身的报道,感到这种筷子功练习起来比较简单,只要能够集中精力、坚持不懈地瞄准、扔出即可,可以练习眼睛的敏锐性、手的灵活性,甚至可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当然,还有一条,今后带根筷子在身上,防身用也很不错哦。

肖老还喜欢用气枪打气球,这种娱乐方式在很多城市的休闲场所都有。肖老说,每次打的时候,都会有一些惊讶的眼神投向我。他们肯定在说,看,这么老的人了还玩这个,真是奇怪!我不管这些,继续乐在其中,呵呵。

我们都知道,著名的童话大王郑渊洁曾让自己的儿子休学,自己来教儿子,结果将儿子培养成才。无独有偶,肖老也以自己的儿子为对象,打算探索一条教育子女的新路。

筷子英语篇3

关键词微课旅游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z.2015.11.058

applicationofmicroLessonintourismenglishteaching

YeShuangshuang

(DepartmentofinternationalBusiness,ningbopolytechnic,ningbo,Zhejiang315800)

abstractmicrolessonisanonlineteachingmodeinthebackgroundofhighlydevelopedinformationtechnology.inthispaper,tourismenglishteachingasapreconditionto"foreignintercultural-chopsticketiquette"micro-teaching,forexample,toexplorehowtoapplythemicro-lessonteachingexperiencethroughpractice,integrationandteaching,arealchangeinthetraditionalteachingmodetoinformationteachingmode.

Keywordsmicrolesson;tourismenglish;teaching

近几年,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微课在教育界也越来越被重视。国内对微课的研究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一是从教育的宏观角度,比如胡铁生善于分析微课资源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等;二是从教学角度研究微课的特点和基本要求。纵观这几年微课在国内的发展,理论化的构建多于实际操作的探讨。本文以笔者参加全国英语微课大赛的实践经验为例,希望把理论应用到实践中,让教学和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让微课真正运用于课堂,使理论不再停留在纸上谈兵的状态。

1什么是微课

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教师以短小精悍的视频为载体,讲解某个特定的知识点,使知识点简单化、生动化,让学生随时随地,并在极短的时间内掌握该知识点。它有以下几个特点:(1)时间短。一般是在10分钟以内;(2)内容少。只传授一个知识点,主题突出,目的性强;(3)步骤全。”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不能因为内容的精简而减少教学步骤;(4)容量小。格式容量小,方便上传或下载、便于流畅地观看。(5)情景化。微课视频一般会根据某个教学目标,设置特定的情景,把诸多教学环节浓缩于内,让学生在模拟情景中掌握特定知识点。

2微课的基本技巧

(1)知识点切入快准狠。微课时间短,一般只有5~15分钟,知识点的切入要迅速,不可拖拉;要准确,不能偏题;要狠,引人入胜。引入的方法各式各样,可制造悬念、提出疑问或设置假设;可通过图片、动画等刺激学生的感官。然而无论通过哪种方法,简洁、快速、新颖是基本准则。以微课教学“旅游中的跨文化――筷子的使用”为例,本次微课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文化差异之筷子的礼仪。教师设计了一个情景,两位留学生在两户不同的中国学生家庭里homestay,一户的中国学生没有提早告知筷子的礼仪,使第一位留学生在中国家庭里洋相百出;而另一户中国学生又是怎么处理的呢?通过此悬念的设置,引出知识点――筷子的礼仪文化,做到快准狠。

(2)教学线索清晰明确。微课教学只阐释一个知识点,且教学线索也简洁明确,一般只围绕一条线索。这有助于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某个主干知识的讲解与剖析上,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里掌握重点,突破难点,并对知识点形成一个系统的认识。按照以上要求,在“筷子的礼仪”微课教学中,课程构架非常清晰,任务导入―用筷方法―用筷八忌―赠筷寓意,四个步骤完全围绕一个知识点展开,让学生在清晰的脉络中把握重点。

(3)教学表达简明扼要。由于微课的广泛传播性,微课的语言表达要使用标准普通话或英语,简单明了,通俗易懂,尽量避免使用专业术语。音量适中,语速适度,确保观看者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理解和消化;如果可能,尽量让语言富有感染力,心中要有学生,语调上扬,保持激情,充分调动观看者的兴趣和热情。

(4)视频富有美感,注重视觉化效果。首先,视频设计要有美感。文字和图片的搭配要和谐,色彩搭配要舒适统一,避免使用容易让人视觉疲劳的色彩。其次,教师需要把知识点清晰准确地呈现在多媒体课件上,巧妙地将文字转化成图片或动画,便于学生理解的同时也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在“筷子的礼仪”微课中,笔者全部使用高清图片,语言简明扼要,设计简洁明快,使观赏者听起来通俗易懂,看起来赏心悦目。

(5)收尾要干净利落。微课的收尾主要是帮助学生概况要点,梳理思路,强调重点和难点,因此微课小结要简洁简短。微课视频“筷子的使用”中,笔者只用简单的一句话“看来,跨文化交际在涉外旅游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来作为收尾动作。

3微课在旅游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最早应用于课后辅导,后普及于网络自学,目前国内高职类院校对微课的重视程度使研究微课的教师不得不考虑它的教学实用性。笔者为旅游英语教学制作过各种形式的微课,其微课教学基本围绕以下两点进行操作:

(1)课堂教学的调节剂。微课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以一种崭新的信息技术出现在课堂上,帮助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并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集中注意力掌握某个知识点。笔者将旅游英语每一单元的重难点都制作成10分钟的微课短视频,在课堂教学时播放。首先学生立马被微课视频里的动感画面吸引,其次10分钟能让学生集中注意力,不感到疲乏,因此学习效率比传统教学模式高出很多,更使学生对上课充满了期待。

(2)课后学习的助推器。互联网的普及改变了传统的信息获取模式,学生不再需要通过书籍、教师授课等方式来获取新知识,而是直接使用搜索引擎。可以说,微课的出现高度符合新型的知识信息传播方式,“网络自学”将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潮流。在旅游英语教学中,笔者除了将重难点的微课视频共享给学生反复复习外,还制作了一些课后延伸的视频,比如旅游文化,跨文化差异等,让学生进行课后自我学习。

制作微课不是个简单轻松的过程,作为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者,在制作微课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事项:首先,微课教学要和课程的整体设计相融合,成为整体设计中的一部分,贯穿课程的始终。笔者在进行旅游英语课程整体设计时,已经规划好制作哪些微课视频,哪些重难点需要突破,哪些课外知识值得强调等等。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对课程做整体把握,并将知识点贯穿成线,最后形成一个学科知识系统。其次,微课教学需要提早规划,慢慢积累。做微课是一个耗时的过程。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注意多积累素材,多去微课大赛平台观摩一些优秀的视频,了解微课制作最新的应用软件、信息技术、动画元素等等,让微课制作变得越来越轻松。最后,微课教学除了可以关注重难点和课外知识拓展之外,亦可关注课前复习、新课导入、练习巩固或小结拓展上。教师可以根据本单元教学的特殊性来制作不同类型的微课。当然,前提是教师对课程的整体性有所把握。

4微课在教学中的意义

(1)微课有效地促进了教师自身的业务成长。首先,在微课制作过程中,教师对即将传授的知识做了梳理,在梳理时又进行教学反思,加深了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深度理解;其次,微课的知识讲解要求短小精悍,教学语言简明扼要,富于逻辑,提高了教师知识讲解和总结的能力;最后,它开拓了教师的视野。微课视频的制作,需要各种教学材料的支持,教师必须有查阅书籍和各种信息资源的能力,从而获得更多的“隐形知识”。

(2)微课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环境。首先,它满足了不同水平学生对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便于落后的学生反复复习并掌握,也有利于优秀的学生进行课外延伸;其次,它改变了教师主导的模式,让学生从被动转为主动,成为知识获取的主导者。

(3)微课创建了资源共享新模式。微课容量小,便于下载与共享。目前国家组织了各种微课大赛,并建立了微课平台,形成了微课建设、管理、应用和研究的“一站式”服务环境。专家点评和微课观摩、学习、评课、反思、研讨等教研活动的举行,有利于教师之间互相学习并借鉴教学经验和方法,让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和自我提升,最终达到高效课堂和教学相长的目标。

总之,微课对教学的促进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它紧密结合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和信息化教学模式的优势,使得两者互相补充,为高职教育带来了新的视野和契机。这也是高职教育如比重视微课教学,并鼓励教师积极研发微课教学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2]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9):65-73.

[3]马秀芳.高校微课的设计与应用[J].中国教育网络,2013:26-27.

[4]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0-12.

筷子英语篇4

1.Youhavematches

最近我有一次机会登上一艘豪华游轮观光。我在吧台拿了两杯鸡尾酒回房间享受,途中遇到一位女士,她看看我后笑着说:“Youhavematches?”我一愣,回答说:“很抱歉,我十五年前就戒烟了,所以没有火柴。”她立刻会意到我误解了她的意思,好像是有点抱歉的说:“it’sajoke.”然后,我们就相互尴尬的笑了笑走开了。事后和朋友在吃晚饭的时候聊天,我趁机向一个美国朋友请教白天的那句话,他解释说:“因为她看你两手都占着,就故意开玩笑跟你要火柴,这是个非常普通的笑话,非但没有恶意,反而是想问你需不需要帮忙。”

2.turnthetables

一位亲戚和妻子失和到了要离婚的地步。几天前接到亲戚电话,说他们在走进律师楼之前,先去求助于心理和婚姻问题专家。夫妇俩心平气和地坐下来谈了好多次,互相之间多了一份理解,少了一份猜疑、埋怨,结果化干戈为玉帛。说简单也简单,就这么拯救了这场婚姻。我打心眼里为他们高兴,把这一消息告诉了同样也认识他们的一位美国朋友。这位朋友挺激动的,连连说着“感谢上帝,感谢上帝”,她还补充了一句“Heturnedthetable.”。

这话让我心里很不舒服,她是指我亲戚动粗吗?我打抱不平说:“不会,不会,他很斯文,很有绅士风度,不会以粗鲁的举动压制对方,不会以高压让对方屈从。”结果,越说越让人糊涂。看着我那一脸不快的表情,朋友突然茅塞顿开了,以另一种方法向我解释。终于我明白了,她是说我亲戚“扭转了局面”,那“table”和我想到的“桌子”根本无关。

再说远一点,turnthetables(onsomeone)这个短语也和“桌子”没什么关系,它的意思是tosuddenlytakeapositionofstrengthoradvantagethatwasformerlyheldbysomeoneelse(反败为胜,转弱为强),例如:“Sheplayedbadlyinthefirstset,butthensheturnedthetablesonheropponentandwonthematch.”

3.wearingtwohats

同事朋友聚会,少不了相互介绍。先生在向我介绍他的同事Larry时,说他可是个大忙人:“Heiswearingtwohats.”我说,你开什么玩笑,他根本就没戴帽子。Larry一直以笑作答,倒是先生察言观色,知道我不懂,便帮我找台阶下。原来,先生是指Larry在医院某一部门担任要职,除此之外,还有自己的生意,就是说Larry身兼两职,而不是真的戴了两顶帽子。

4.withagrainofsalt

一天吃饭的时候,好友allen和他的中国籍太太坐在餐桌旁大谈最近流行的一种草药,说它能包治百病。allen说了一句:“i’dliketotakeitwithagrainofsalt”。他太太笑道:“你以为它是蔬菜啊,还要加点盐再吃。健康专家可没有说过要加盐。”allen愣了一下,然后大笑不已,解释道“takesomethingwithagrainofsalt”是“对某事有保留、持怀疑态度”的意思。原来刚才allen是说他对这种草药的神奇疗效表示怀疑,而不是说要“放些盐再吃”。

5.Youareinforatreat!

这天,同事们正在讨论为我和Rhonda开生日party的事情,为了尊重寿星,大家让Rhonda和我选择一家中意的餐厅。Rhonda建议去镇上一家叫做BBQ的美国餐厅。我从来没有去过那里,于是就问她那里有什么特色。Rhonda便开始滔滔不绝的介绍他们的招牌菜,听得我胃口大动,直咽口水,Rhonda便笑着说:“Youareinforatreat!”我愣了一下,以为Rhonda要请我去那里吃饭,心里十分不好意思,试探着问过她之后,Rhonda笑着解释说:“Youareinforatreatmeansyou’lllikeit!”

6.Knifeandfork

朋友D说日前在某大酒楼饮茶,见邻桌有青年夫妇和大概是他们在外国结识的老太太一起饮茶。老太太对操作筷子很感兴趣,在那里学用chopsticks夹虾饺。D说他有个美国朋友,曾花了一些时间学习正确使用筷子的方法,每有机会就要表演一下,还说用筷子是一种艺术,是古老的中国文化的表现。

中国人吃饭用筷子,洋人进餐用刀叉。其实洋人从前没有knifeandfork,用的是木片削成的叉。这种木叉从意大利经伊斯坦堡传到英国,是两刺的肉叉(two-prongedfork)。在此之前,人们吃肉用手,因此对于改用肉叉有人说是“对赐人以五指之神的侮辱。”

筷子又叫做“箸”,据说由于箸与住同音。住有停止之意。航船忌停,江苏一带行船的人们改称箸为“筷儿”。筷音同快,不住而快,一帆风顺矣。日语中筷作箸,但读作hashi,和作桥解的hashi相同,似乎和行船有点关系。日谚有“只会拿着筷子吃”指“茶来伸手,饭来张口。”中餐桌上每人有一份箸匙(zhuchi),一双筷子一把汤匙,也许就没有knifeandfork那么杀气腾腾了吧?

7.Skeletoninthecloset

一天朋友谈及一则大爆“名人”家丑的八卦新闻,说那些家族中人以搬弄“skeletoninthecloset”为乐事,难道这些名人家的壁橱中真的有骷髅?他说的“skeletoninthecloset”(英国人则习惯说成skeletoninthecupboard)现在的意义并没有那么可怕。不过据说当年这个习语产生的时候的确指那些有钱人家谋杀了一个人,把骸骨暗藏在壁橱中,不让外人知道,从此skeletoninthecloset就成了那家人的秘密,后来这个短语用来指不可或不愿外扬的家丑,简称作familyskeleton。例如:manyoldfamilieshaveanumberofskeletonsintheirclosetswhichtheyareloathtodiscuss.(许多古老的家族中有很多秘密,他们不愿谈及这些话题。)

8.Skinoffone’snose

Joe很热心公益,每周固定有一天去做义工。在他的影响下,我也参加了几次。有一次跟他提起如果能到附近的剧院做义工的话,也许会比较有趣。有一天他拿了一份报纸,上面就有剧院要找义工的消息,我打算下班后过去看看,可是不巧碰上那天身体不舒服,下了班躺在床上就不想动了。第二天碰到Joe,问我有没有去,我把实情跟他解释。他听完后说:“noskinoffmynose.”我不懂,只好怔怔地望着他,心想,他大概以为我是“叶公好龙”吧。

回家查了俚语词典,才知道skinoffone’snose是与某人有关的意思。Joe是在说我去不去其实“不关他的事”,他只是顺便问一下罢了。

注:noskinoffsb.’snose也可说成noskinoffsb.’steeth

9.Smallbeer

Smallbeer是“小啤酒”的意思吗?难道啤酒还分大小?其实,在英国smallbeer指的是口味比较淡啤酒,但是在美语中则是“少量啤酒”的意思。比如说夏天有客人来访,问他要喝些什么:anythingtodrink?客人就可能回答说:“i’llhaveasmallbeer.(给我一点儿啤酒。)”比喻用法中说的smallbeer,指规模或者格局不大的事物或自以为了不起,不是小人物的人:Hethinksnosmallbeerofhimself.Besmallbeer常用作与人比较的表现。口语中常用smallbeer作形容词,因此开快餐店的朋友可以说:oursisasmall-beerfast-foodjointbesidemcDonald.

10.Spaghetti

朋友S说,意大利面食pasta,除实心粉spaghetti外,还有通心粉macaroni,宽面条lasagna,有肉馅做小方块形的意大利馄饨(云吞)ravioli,细长面条tagliatelle以及细线状的细面vermicelli(我们将“粉丝”译作vermicelli,原是意大利细面之名)。

意大利是欧洲第一个吃面食的国家。十三世纪时马可波罗从中国传去制面食方法后,大受欢迎,特别是实心意粉spaghetti,以其容易烹调,可以配上各种佐料,很快就风行全国。不过那时没有刀叉可用,因此吃的都是无汤汁的实心意粉,便于用手抓送入口。现在的肉汁意粉(spaghettiwithmeatsauce),是后来才出现的吃法。当然,马可波罗当年在中国也吃过我们的牛肉汤面或者排骨汤面。但是有汤的spaghetti乃至以之作汤的spaghettisoup,全是后来出现的意粉吃法。

Spaghetti一词源于意大利语spago,意思是一条线。一条意粉是spaghetto,复数常用spaghetti。意粉一碟,面条杂乱,因此车辆往来多,交通混乱的街口称为spaghettijunction。

11.Speakingofthedevil

几个同学聚到一起聊天,大家都到齐了,唯独不见wayne。其中一个说“今天好像没见到wayne”,另一个接着说“他的女儿放暑假,东西要从宿舍里搬出来,他大概帮忙去了”。正说着,只见wayne从外面走过来。Joe于是说“speakingofthedevil”。几个人乐了起来。我心想wayne这个人平常挺老实的,为什么说他是devil呢?于是我悄悄地去问Joe。

原来“speakingofthedevil”是一条成语,相当于中文的“说曹操,曹操到”,也就是刚说wayne不在,结果他就来了。我不禁惊诧于语言的共通性,因为曹操不是也有“奸雄”的称号吗?中英文在这一成语上有着这样惊人的异曲同工之处。

12.Stolenfrom……dealer

高速公路上人车奔驰,朋友突然指着前方一部小轿车,说:“哇!这人好嚣张,贼车还敢挂上招牌!”我顺着他的目光看过去,不禁哑然失笑,我说:“先生呀!人家车牌上写着‘stolenfrom…Dealer’,是指他这部从……Dealer那儿买来的车,价格低廉,便宜得像偷来得一样。”这是一种美式幽默广告手法,吸引顾客去……Dealer那儿买车,不是贼车啦。

13.Sweettooth

我最害怕看牙医,但是因为有一颗蛀牙让我实在疼痛难忍,所以只好鼓足勇气,到牙医诊所挂号。当医生为我检查的时候,他问我:“Doyouhaveasweettooth?”我很无辜地回答:“ihadadoughnutthismorningbeforecominghere.ibrushedmyteeth.thereisnosweettooth.”他听了后摇摇头,便开始替我补牙。很敏感的我知道可能答非所问,闹了笑话,但是却百思不解。我懂sweet及tooth这两个单字,但把这两个字放在一起合用,我就不知道意思了。回家查了字典后,我才恍然大悟,原来sweettooth的意思是“爱吃甜食”。

14.theHongKongdog

一次在一堂电脑课上,铃响后,系里的女秘书突然跑到教室来宣布:“Dr.walkerhasatouchoftheHongKongdogandwillbeherealittlebitlate.”听完宣布后,我一脸正经地向坐在隔壁的美国朋友抱怨说:“Dr.walker怎么可以抚弄他的爱犬以至于来不及上课呢?”老美听完后居然大笑着说:“真是太好笑了!theHongKongdog并非指一种狗,而是指某人吃坏了肚子、拉肚子的意思。”这一解释让我尴尬得无地自容。

筷子英语篇5

关键词:中西差异饮食文化餐饮礼节

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存在着各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具有浓郁的民族性和多样性的特点。饮食文化的差异也是跨文化交际中影响交际结果的因素之一。中国有灿烂丰富、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西方国家则有精巧专维、自成体系的饮食文明。中西饮食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丰富了全球的饮食文化。

一、从筷子与刀叉文化看中西饮食观念的差异

刀叉因为适应欧洲人饮食习惯而出现,它和筷子影响了东西方不同的生活观念。中华饮食刀叉的出现比筷子要晚很多。据游修龄教授的研究,刀叉的最初起源和欧洲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有关,他们马上生活随身带刀,往往将肉烧熟,割下来就吃。后来走向定居生活后,欧洲以畜牧业为主,面包之类是副食,直接用手拿。主食是牛羊肉,用刀切割肉,送进口里。到了城市定居以后,刀叉进入家庭厨房,才不必随身带。由此不难看出今天作为西方主要餐具的刀和筷子身份很是不同,它功能多样,既可用来宰杀、解剖、切割牛羊的肉,到了烧熟可食时,又兼作餐具。

大约15世纪前后,为了改进进餐的姿势,欧洲人才使用了双尖的叉。用刀把食物送进口里不雅观,改用叉叉住肉块,送进口里显得优雅些。叉子才是严格意义上的餐具,但叉子的弱点是离不开用刀切割在前,所以二者缺一不可。直到17世纪末,英国上流社会开始使用三尖的叉,到18世纪才有了四个叉尖的叉子。所以西方人刀叉并用只不过四五百年的历史。

刀叉和筷子,不仅带来了进食习惯的差异,进而影响了东西方人生活观念。游修龄教授认为,刀叉必然带来分食制,而筷子肯定与家庭成员围坐桌边共同进餐相配。西方一开始就分吃,由此衍生出西方人讲究独立,子女长大后就独立闯世界的想法和习惯。而筷子带来的合餐制,突出了老老少少坐一起的家庭单元,从而让东方人拥有了比较牢固的家庭观念。

虽然不能将不同传统的形成和餐具差异简单对应,但是它们适应和促成了这种分化则是毫无疑问的。筷子是一种文化传统的象征。华人去了美国、欧洲,还是用筷子,文化根深蒂固,而老外们在中国学会了用筷子,回到自己的国家依然要重拾刀叉。

二、烹饪方法的差异

在中国,烹调是一种艺术,与其他艺术一样,体现着严密性与即兴性的统一,所以烹调在中国一直以极强烈的趣味性,甚至还带有一定的游戏性,吸引着以饮食为人生之至乐的中国人。由于发展十分成熟,已经脱离了完全根据菜谱操作的方法,发展到较高级的阶段,每一道菜的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变化,以适应地区、季节、对象、作用、等级的不同,比如蘑菇炒牛肉,冬天的色宜深些,口味宜重些,夏天的色和味宜清淡些;对于江苏一带的人来说,调味中可加糖,但是面对川湘顾客,则应多放辣。中国的烹饪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炒、炸、焖、爆、煎、烩、煮、蒸、烤、腌、冻、拔丝、糖醋等,做出的菜肴让人眼花缭乱。在烹饪大师的眼中,做菜和制作工艺品一样有着高深的学问,即使是同一道菜,不同的厨师会做出不同的口味来。而西方则不同,可以说是相当的理性,他们的烹饪相应的变化较少,同一道菜从洛杉矶到纽约口味不会有太大的变化。虽然显得单调,但是简单的工艺却使得他们能够在大规模的商业化中取得惊人的成功。西餐菜肴烹饪的方法主要是烧、煎、烤、炸、焖,各种原料很少集合烹调,正菜中鱼就是鱼,鸡就是鸡,即使是调味料也是现吃现加。烹饪的全过程比较规范,调料的添加量精确到克,烹调的时间精确到秒,厨师好像化学实验室的实验员。由于西方菜肴制作的规范化,烹调成为一种机械的工作。肯德基炸鸡只要按方配料,油的温度,炸鸡的时间,依规范行事即可,因而厨师的工作就成为一种极其单调的机械性工作。再者,西方人进食的目的首在摄取营养,只要营养够标准,其他尽可宽容,因而今日土豆牛排,明日牛排土豆。美国的食品广告铺天盖地,但万变不离其宗,炸鸡、炸薯条、炸鱼块,其菜肴加工方法简单,基本是机械的混合,所以菜肴的种类极少。

三、餐饮礼节

在餐饮氛围方面,中国人在吃饭的时候都喜欢热闹,很多人围在一起吃吃喝喝,说说笑笑,大家在一起营造一种热闹温暖的用餐氛围。除非是在很正式的宴会上,中国人在餐桌上并没有什么很特别的礼仪。而西方人在用餐时,都喜欢幽雅、安静的环境,他们认为在餐桌上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礼仪,不可以失去礼节,比如在进餐时不能发出很难听的声音。

中西方宴请礼仪也各具特色。在中国,从古至今大多都以左为尊,在宴请客人时,要将地位很尊贵的客人安排在左边的上座,然后依次安排。在西方则是以右为尊,男女间隔而座,夫妇也分开而座,女宾客的席位比男宾客的席位稍高,男士要替位于自己右边的女宾客拉开椅子,以示对女士的尊重。另外,西方人用餐时要坐正,认为弯腰,低头,用嘴凑上去吃很不礼貌,但是这恰恰是中国人通常吃饭的方式。吃西餐的时候,主人不提倡大肆的饮酒,中国的餐桌上酒是必备之物,以酒助兴,有时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喝酒的时候都是一杯一杯的喝。

综上所述,饮食文化的交流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不断充当全球经济文化整合过程中,不同文化之间的“传递带”。它已经成为了一种日益增强的文化影响力,正发挥着比其他任何全球化单一力量大得多的作用,也在悄悄地改变着全世界。中西饮食文化的碰撞、交流以及融化为全人类文明起到填补和着彩的作用。中西餐饮文化将在交流中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文仲.中英(英语国家)文化习俗比较[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筷子英语篇6

吃法能否作为一种文明标准呢?想到哈佛地理经济学的“欧洲纬度”说授人以柄,就也不敢乱下定义,姑且排列如下:用金属刀叉进食的动物第一凶猛,用竹木筷子进食的动物第二凶猛,徒手进食者第三凶猛。对此,周作人是用文明的三个状态来表达,他说:“中国人说吃饭,欧洲人说吃面包,这代表东方与西方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都是谷食,米与麦实在所差无几,一个是整粒的煮,一个是磨了粉再来蒸烤,在制法这一点差异上就发生了吃法的不同,吃面包用刀叉,吃饭则是用筷子的。这两者的起源同是出于用手抓,西方面食的省五指为三,成为刀叉,东方米食乃省五指为二,便是竹木的筷子了。用叉的手势通用于拿钢笔,两只筷子操纵稍难,但运动也更自如,譬如用筷子夹一颗豌豆,在西洋人看来有点近于变小戏法了,在中国,却是寻常的事,只要不是用的象牙筷或银筷子。与拿钢笔同一个道理,中国执笔的手势与拿筷子,也是同一基础的。”

吃法不过三,说法多多了。世界上,每个人都是美食发言人,或多或少都对吃下过不同的定义,不过,平常人并不珍惜自己的语言,只好由不平常人来对美食说三道四,往往成为经典学说。

恩格斯说:“请素食主义者先生们原谅,如果不吃肉,人是不会发展到现在这个地步的。”

吃肉创造文明,十分赞同,我投恩格斯一票。继续美食的文明说,则要授予英国前首相麦克米伦“爱中国主义称号”,他说:“自从罐头食品问世以来,要享受饮食文明,只有到中国去。”

多么可爱的首相啊,爱中国主义还是中国人居多,孙中山感叹中国事事落后惟有饮食领先于世界:“烹调之术本于文明而生,非深孕乎文明之种族,则烹调技术不妙。中国烹调之妙,亦是表明进化之深也。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惟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明各国所不及。中国所发明之食物,固大盛于欧美;而中国烹调法之精良,又非欧美所可并驾。”

相比较之,瞿秋白来得快刀切豆腐般的爽:“中国的豆腐也是很好吃的东西,世界第一。”

钱钟书学贯中西,遇事总要从两个向度来考虑,他说:“烹饪是文化在日常生活里最亲切的表现,西洋各国的语文里“文艺鉴赏力”和“口味”是同一个字taste,并非偶然。”这个并非偶然初读有一些突兀,再读一下,就有些不突兀了,文艺与食艺之鉴赏,都是一样的雅致,似乎食还应该在先,费尔巴哈说:“人必须先吃饭而后思维,而不是先思维而后吃饭。”朱自清用先哲的论述支持吃饭的重要性:“我们有自古流传的两句话:一是‘衣食足则知荣辱’,见于《管子・牧民篇》;一是‘民以食为天’,是汉朝郦食其说的。老子说‘食、色、性也’,是从人生哲学肯定了食是生活的两大基本要求之一。《礼记・礼运篇》也说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这更明白。照后面这两句话,吃饭和是同等重要的,可是照这两句话里的次序,‘食’或‘饮食’都在前头,所以还是吃饭第一。”

到底是散文家,字都写得多些,画家就不一样,张大千说:“吃是人生最高艺术。”医家则凡事想着安生固本,孙思邈说:“安生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兵家大约都是孙子这样的简要,孙子说:“味不过五,其变不可胜尝。”马克思是跳出美食来谈美食,他说:“一切劳动,首先原来也是把食物的占有和生存为目的。”

教育家的定义与总结就有了分科编类的意义,蔡元培说:“我认为烹饪是属于文化范畴,饮食是一种文明,可以说是‘饮食文化’。烹饪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艺术。”

大师们认同食文化与食文明,也有一群喜欢对厨房指手画脚的人,英国人罗伯特说:“没有洋葱,烹调艺术将失去光彩。一旦洋葱从厨房里失踪,人们的饮食不再是一种乐趣。”一个唯洋葱独尊的人,有点固执,却是可爱。

莎士比亚更像一个哲学家,他说:“不能舔自己手指的厨师就不是好厨师。”看来,他比罗伯特更可爱。徐悲鸿有平民化的倾向,他说:“一个厨师能够把山珍海味做得好吃并不是太难的;要是能够把青菜、萝卜之类的小菜做得好吃,那才是具有真本领的好厨师。”

筷子英语篇7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当前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从心理学角度,指出实施“让小学生快乐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其次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环境三方面系统阐述如何让小学生快乐地学英语。

关键词:快乐;游戏教学;多媒体教学;英语文化;体态语

当前,小学英语教育在各地蓬勃开展,并取得了初步成效。然而,小学英语教学总体上还处在探索阶段,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形式单一化,内容不够丰富,课堂气氛不够活跃等。这导致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被充分激发出来,积极性没有被调动起来。笔者以为解决这个问题的最佳途径是让小学生快乐地学英语。

快乐地学英语不仅具有现实的必要性,也有充分的心理学依据。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在快乐的时候,他所有身体机能都处于积极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的思维敏捷,对事物的反应速度加快,人对知识的搜索能力和对知识的连锁反应能力也处于良好的状态;人在快乐的时候,大脑非常兴奋,能够产生超强的记忆力。在这种状态下,人学习的东西才会在大脑响应部位得到很好的处理和吸收,才会有真正的理解和感悟。所以,我们要让学生始终处于快乐的状态,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英语。那么如何才能让小学生快乐地学习英语呢?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用适合小学生年龄、心理特点的教学方法和途径

小学年龄段的孩子活泼好动、模仿能力、表现能力强,对新鲜事物感兴趣,且兴趣具有多样性和阵发性,有意注意能力较差。针对这样的特点,我们必须运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来开展英语教学活动。

1.开展趣味性的游戏教学,激活课堂

20世纪初,杜威从“活动理论”出发,强调儿童运用游戏形式“从经验中学”。他认为游戏竞赛等活动最适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儿童能在轻松的活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使智力得到充分的发展。游戏本身具有娱乐功能外,也具有学习功能。它也是儿童认识和理解世界的独特方式。小学英语课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意志品质的培养,而实现这一目标最有效的手段和最符合儿童认识规律的方法就是游戏教学法。笔者在教pep第三册第五单元新单词时,采用了“找单词卡片”的游戏,先把一张单词卡片藏在一个地方,叫一个学生去找,其他学生同时念这个单词,念单词的声音的高低随着这位学生离被藏卡片的远近变化而变化。我特别将较难读的单词如“vegetable”“hamburger”等进行操练。一个学生找啊找,其他学生的声音时高时低,每位学生激动不已,课堂气氛相当活跃。经过努力,学生找到了单词卡片,在此过程中也掌握了难读的单词,此后,学生争先恐后地参加这个活动。游戏过程中,教师千万要注意把握好尺度,使游戏始终处于可以控制的状态。通过游戏,小学生能更好更快地掌握语言,并得到了实践机会,也使他们体会到学习英语的乐趣。

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教学

要使学生感到快乐,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需要使课堂形式多样化,除了在课堂内进行游戏、唱歌竞赛之类的活动外,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一条十分有效的途径。多媒体能充分发挥声、光、形、色等多元素的功能。这一特性使英语教学突出形象性,注重感染力,把抽象、枯燥的单词、短语、句子转化成生动活泼的文字、图象、视频,使动画与视听相结合,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的听觉、视觉同时得到刺激,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记忆效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使创造情境成了一件容易事。围绕教材内容,可以创设相关的虚拟语境,以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活动。如教一些描述性单词“thin—strong,long(short)hair,quiet”等时,在课件里面出现了一个很强壮的拳击运动员,一个瘦弱的男子,很容易理解“strong”与“thin”。但是教“quiet”时,我感到比较难,因为这个单词比较抽象,怎么能让学生理解呢?后来我在课件中展示了学生比较熟悉的电视剧《还珠格格》里面的两个人物——紫薇和小燕子。我说“Ziweiisquiet,XiaoYanziis(notquiet).”由学生自己来补充。这样,他们就理解了“quiet”的意思,这也显示了多媒体强大的教学功能。

3.开展有意义的课外活动

小孩子的天性就是玩,所以我们很有必要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让他们尽情地“玩”,让他们在这些活动中“玩有所学,乐有所用”。英语角,英语沙龙,英语儿歌比赛,英语小品等都是非常有益的活动,是课外培养小学生兴趣的重要补充。如笔者所在的班级每周活动课为英语角活动,在活动中,我首先让学生自由交谈,特别“照顾”那些“金口难开”的学生。这些学生大多基础比较差,想讲又讲不出来,或者胆子比较小,想讲又不敢讲。我频频使出“亲善之举”,问候他们时,做一些夸张的动作,如拥抱他们,握握手之类的,鼓励他们不要怕犯错误,大胆地讲,并奖励那些进步比较大的学生。同时,请口语比较好的学生帮助、带动那些“金口难开”的学生。采取这种“双管齐下”的方法,一次两次,“金口难开”的学生变成了“出口成章”的学生,进而调动了整个班级的气氛。孩子们在真正轻松、没有任何压力的环境下尽情地展现自我,体会到了学习英语的乐趣,也较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二、讲授小学生感兴趣的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

一般来讲,教师是按照教材内容来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的,但是教材是根据教学大纲或者课程标准统一编写的,它有时不能满足课堂的实际需要。因为现在的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非常多,知识面比较广,他们也反对教师只是一味地忠实于课本,希望能了解到课本外的知识,要求增加课外的内容,补充文化教育。因此,教师要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从“教”教科书转向“用”教科书,加深、拓宽课程的内涵和外延,灵活地运用教材,讲一些与教材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我在讲常见的英文字母缩写时,讲了课本所列的pRC、Can、UK、USa外,还列举了常见的CCtV(ChinaCentraltelevision)代表中国中央电视台,Un(Unitednations)代表联合国。我让学生们举例说说常见的英文缩写,一位学生站起来说“wC”,引来其他学生的哄笑,我当即表扬了这位学生观察很仔细,我们经常能看到表示厕所的“wC”(wastecenter)标志牌。“你们喜欢‘肯德基’吗?”我问。“喜欢!”学生齐声答道。“那谁又知道它的英文简称呢?知道的人可以得到一只炸鸡腿!”这下可火爆了,个个都抓耳挠腮地想。突然,一位同学激动地喊了出来“KFC!”“Good!”便得到了我的“丰厚大礼”——炸鸡腿。用这种方式讲授内容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在讲授“whattimeisit?”时,我告诉学生,有一次我曾作为课代表去迎接外教,到我班教室门口时,外教突然说:“waitamoment.”我很疑惑他怎么没进去。这时,上课铃响了,他才走进教室。我恍然大悟,外国人是非常讲究“准时”这个观念。我就教育学生做事要准时、守时。

学习一种语言必然要学习这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交际能力,这就离不开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因此,英语教学不仅要学语言知识,更要把这种学习放到文化教学的大背景中去。在教“chopsticks,knife,fork”时,我讲了中国人用餐使用筷子,问学生外国人用什么呢?有的学生说用刀和叉子,我就顺势引出新单词“knife”和“fork”,并作出使用刀和叉子的动作。由此,我还讲了一则历史趣闻: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在访问中国时熟练地使用起筷子来,令在场的中国领导人惊叹不已。后来才知道尼克松早在访华前的一个月已经开始练习使用筷子了。外国领导人喜欢使用筷子,那么我们喜不喜欢使用刀和叉子呢?“喜欢!”说着我请孩子一起试着做使用刀和叉子的动作。在练习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掌握了新单词。中国人和西方人相互学习使用筷子、刀和叉子,其实就是一种餐饮文化之间的交流。广而言之,就是中西文化的交流,这对于我们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是非常有益和重要的。作为教师,也要不断加强对英语语言和文化知识的了解和掌握,使文化教学存在于最基本的日常教学活动中。

三、营造良好的英语教学环境

良好的英语教学环境,非常有利于小学生以轻松愉悦的情绪,满怀信心地学习英语,那么,我们如何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呢?

1.恰当地使用体态语,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活动伴随着一定的情绪体验,良好的心境、愉悦的情绪有利于学生产生超强的记忆力和最佳的思维力,而焦虑、忧郁等不良情绪,则会降低学生的智力活动水平。生动、幽默、形象的教师体态语能有效地调节、活跃课堂气氛,使得学生产生愉快学习的心理环境,促进学习积极、自主学习。如教“doll”时,做抱着娃娃睡觉的动作,教“heavy”时做举重的动作,教“noodles”时做吃拉面的动作……这些比较形象有趣的体态语,使小学生觉得很容易理解并牢固掌握。对待回答学生问题的对错,也可以充分运用体态语:学生答对了,老师极为高兴,笑若桃花,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赞许和肯定;学生答错了,老师也以微笑鼓励他们,使学生不感到灰心丧气,产生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心态,激励自己更加努力。

2.创造逼真的英语文化环境

筷子英语篇8

关键词:中西方餐饮礼仪跨文化交际

中国有句古语:民以食为天。中国人自古就对饮食有着很高的追求,餐饮礼仪可谓源远流长。21世纪,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中国,西式餐饮文化逐渐被中国民众接受。由于历史和文化的不同,中西方餐饮文化有着很大差异。对中西方餐饮礼仪进行比较,有利于在跨文化交际中恰当、得体地进行交往,从而避免因为不恰当的方式或行为造成的误解和交际障碍。

一、用餐氛围的差异

由古至今,中国人都非常习惯在饭桌上表达感情。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崇尚热闹温暖的用餐氛围,讲究面子排场,气氛之热烈常常令人叹为观止。在用餐过程中,中国人喜欢相互敬酒,有时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喝酒的时候都是一杯一杯地喝。主人还要劝客人进食,生怕客人吃不饱、吃不好,甚至会不断用自己的筷子往客人的盘子里夹菜,这样才能充分体现主人的热情和诚意。虽然从卫生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不足,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和合”、“团圆”的普遍心态,由此可以看出延承至今的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当然,大声喧哗的就餐方式已经为现代就餐礼仪所摒弃。

西方人用餐时喜欢幽雅、安静的环境,实行分餐制,每人各自点菜,各持一份,只吃自己的盘中餐,不替他人取菜、不吸烟、不劝酒;喝汤时不能发出响声,吃东西时要闭嘴咀嚼,不要舔嘴唇或咂嘴;可以与左右客人轻声交谈,音量保持对方能听见的程度即可。其实,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际的目的都很明显,只不过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在全席,而西式宴会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

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话都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扰,总是缺少了和乐融融的气氛。

二、席位安排的差异

中式餐饮一般采用圆桌共餐的形式,其席位一般是依餐厅的方位与装饰设计风格而定,或取面门、朝阳,或依室内装饰所体现出的突出位置设定尊位。通常服务员摆台时会以口布折叠成花、鸟等造型,尊位造型非常醒目,使人一望而知。在民间吃饭,尊位可以是主人就座,但当有前辈、领导、长辈或认为是重要的客人时,尊位必须请最长者、最重要的客人就座,主人可以陪伴在最重要的客人左右。中国传统位次排序讲究“左为上,右次之”,正式宴会中,席位的高低依距离尊位的远近,左高右低,以此类推,逐个排列,最后一位是背对门的座位,通常不应安排客人入座。主人必须注意的切不可让客人坐在靠近上菜的座位。现代较为流行的中餐宴饮礼仪,第一主宾坐在主人的右边,第二主宾坐在主人的左边或者第一主宾的右边。男性往往与女性分桌,女性安排在次桌或次要座位。若家中请客,则女主人往往在厨房和餐厅之间穿梭忙碌,待所有菜品上桌才就座陪客。

西式宴请中一般使用马蹄形或长形餐桌,男女间隔而座,即便是夫妻也不例外。西方以右为尊,左为次,女宾客的席位比男宾客的席位稍高。在正式宴会中,英美和法国排位法不同。英美排位法为:左右两端为男女主人,男主宾坐在女主人的右边,女主宾坐在男主人的右边,男女主人的左边是次宾,陪客一般坐在中间位置。法式长桌的排坐法正好相反:男女主人坐在中间,对坐,女主人右边为男主宾,男主人右边为女主宾,男女主人的左边为男女次宾,陪客尽量坐旁边。入座方式为从左侧入座,男士要替位于自己右边的女宾客拉椅子,协助女士入座,显示女士优先的绅士风度。就餐者入座后,姿势要端正、自然,后背微靠椅背,不要坐在椅子边沿。

三、餐具使用的差异

中餐餐具主要有筷子、勺子、碗、盘等。筷子是中餐最常用的餐具,中国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使用筷子,筷子可以说是人类手指的延伸,手指能做的事,它几乎都能做,而且不怕高温与寒冷。使用筷子也是有讲究的,中餐进餐时不可玩弄筷子,也不可用筷子向人指指点点或打手势示意,绝对不可吸吮筷子或把筷子插在米饭中。在使用筷子的过程中,运用的是以中指关节作为支点的杠杆原理,通过食指控制筷子的运行,在协同中完成整个吃饭过程。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承过程中,筷子作为一种文化一直保留了下来,成为中华文化的一种象征。

西餐的餐具主要有刀、叉、匙、碗、碟、餐巾等,都各有用途,摆放位置不一样。用餐前先把餐巾打开平放在大腿上,用餐结束后把餐巾大略折好放在桌子上即可。可以用餐巾的一角擦嘴、擦手,但绝不可以用来擦拭餐具。在西餐桌上通常会摆放不只一副刀叉,原则上是从外向内取用。宴会开始,女主人拿起刀叉便表示客人都可以进食了。进餐时左手持叉,右手持刀,吃一块,切一块,也可在切割下一小块后,放下刀,把叉换到右手来叉取食物。餐刀可以用来将食品拨到叉子上,但不能用餐刀往嘴里送食物。使用刀叉匙不能和菜盘、汤盘碰出声响。一道菜没吃完时,刀叉要成八字摆在盘沿上,叉齿朝下;吃完后,把刀叉并拢置于盘上,侍者会将菜盘与刀叉一同撤去,再用第二套刀叉。使用刀叉时还有一些禁忌,如:手里拿着刀叉时不能指手画脚;发言或交谈时,应将刀叉放在盘上才合乎礼仪;忌用自己的餐具为别人夹菜;餐具掉落不要弯腰拾捡,等等。还要注意,西餐上菜是从左边上的,吃完从右边撤下去,斟酒却是从右边开始。弄不清这一点,说不定就会错用邻座的饮料食物。

礼仪是一种文化,有纵向的传承和横向的借鉴与融合。尽管不同的社会历史、不同的民族文化和不同的地域特征,造就中西方迥异的饮食背景,但从本质上讲,“吃”的内涵并不会因为这些差异而改变,讲究品种多样、营养平衡、搭配合理、重视健康已成为中西方餐饮文化的共识,这是中西方餐饮礼仪交流融合最重要的基础,只有交流,才可能了解,才有可能发展。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不断交流,中国的餐饮礼仪在与世界各国礼仪文化的碰撞中也将出现新的特色,产生新的变化。它一方面更有助于传统的中式餐饮礼仪在交流、碰撞采众长,不断完善发展,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必将促进中华餐饮文化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玛格丽特・维萨.餐桌礼仪:文明举止的起源[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

[2]王俊霞.跨文化交际与中西文化差异[J].学术交流,2007,(2).

筷子英语篇9

【关键词】筷子文化;外观;作用

1、起源的不同

1.1中国筷子的产生

根据历史资料研究,在中国筷子大约出现于35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到汉代被广泛使用。筷子的材质以象牙、木质、竹制居多,另外也有金属和石材材质的筷子。但是现在中国人所使用的筷子大多是木质和竹制的。形状一般是长长的圆柱体。无论中国的那个时期筷子都被作为一种食器所使用。

1.2日本筷子的产生

筷子在日本被称作“著(はし)”筷子传到日本的具体年月不详,一般学者认为大约在弥生时代的末期。当时在日本的筷子不是像现在的这种两根筷子组成的,而是一根端头很尖的可以折的筷子(推测和现在的镊子类似),被称作“折箸”(おりばし)。当时的筷子也并不是普通人所使用的,而是被当做是一种神器是神灵的食器或者是只能天皇使用的食器。

据史料大约在公元8世纪初筷子才被当做一般的食器所使用。最先使用筷子的是圣德太子。公元6世纪中日交流频繁,圣德太子多次派使节来中国学习中国文化,这些使节看到中国的人都用筷子做食器非常吃惊,然后回到日本之后也和圣德太子说了这个事情,当时日本还处于手食时代,圣德太子也非常吃惊。当中国使节去日本的时候,圣德太子让群臣赶紧学习筷子使用,也是从那时开始,筷子开始作为食器使用。当时的筷子被称为“唐著(からはし)”来源于中国的意思。

2、外观的不同

中国筷子比日本筷子长很多。究其原因,在中国,吃饭讲究热闹,大家喜欢家庭团圆一起吃饭。正因如此饭桌上的菜也会很多,桌子也会相对比较大。为了能吃到桌子上所有的菜那么筷子相对比较长也是必要的了。而在日本,料理一般是分成一人份的,自己的料理只放在自己的面前,所以筷子不用长。

李兆忠认为:“和式筷子的短小谦恭,亦使人感受到日本人自律、克己和安分,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牢固的团体精神。”(1998・http://gwra.on/01shsb/1998―1i/04/GB/788SH7―408.hlm[eB/oL].)但是笔者认为,日本筷子的尖端更是体现日本民族的攻击性。同时,也是为了吃饭挑东西方便,日本是个岛国,四面环海,日本经常吃鱼等海鲜,这时就需要筷子的尖端来挑刺。

3、两国筷子的地位

3.1筷子在中国的作用

筷子传到日本后在日本出现了很多和筷子有关的词句,筷子的使用范围变广了,种类也大大的增多了。而且,关于筷子的使用礼仪已经像中小学生的必修课一样普及。筷子发源于中国,虽然已经遍布世界各地,但是筷子在中国人心目中只是一种食器,并没有别的意思。也正因如此,几千年来筷子在中国只是发挥了它的基本功能。

3.2筷子在日本的作用

与在中国不同,在日本筷子有着重要的地位。筷子在日本的使用范围也越来越广。在日本的日常生活、祝日、葬礼等都用用到筷子。一方面,筷子的制造是日本制造业的起点。日本的国土这样狭小,就是因为以筷子为起点的制造业的才使得日本能与国土面积那样广阔的美国在经济上不差上下。也正是应为日本制造业的发展筷子才传入世界,正因如此,一些西方国家认为日本才是筷子的发源地。小小的筷子被日本这个民族做的如此精细可见日本制造业的发达也是由于他们的敢于创新。

不仅如此,在日本人的上老病死中筷子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日本,孩子出生后的第一条要用筷子夹一些事物放在婴儿的口中,代表以后什么食物都可以吃;在日本人临终前也要喝最后一次水,虽说是喝水做法确实用缠这脱脂棉的筷子蘸水来沾湿逝者的嘴唇。

结论

操控筷子虽然看似简单,其实却是一个很复杂的动作。根据研究表明,操控筷子这个动作牵涉到30多个大小关节和50多块肌肉的协调运动。研究显示使用筷子加强手部运动可以刺激脑皮质区的活动,从而促进智力发展。据调查,日本韩国都已经开始重视小学生对筷子的使用。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国际交流日益频繁会有更多的国家使用筷子,从使用筷子中受益。

【参考文献】

[1]严志斌,洪梅.殷墟青铜器:青铜时代的中国文明[m].上海大学出版社,2008.

[2]李长声.筷子文化史[J].读书,1992(9):123-126.

[3]吴康.日本的“筷子文化”[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1(3):89-90.

[4]卢茂村.筷子古今谈[J].农业考古,2004(1):219-226.

[5]金剑平.从筷子的运用看传统器具中的“中庸设计”及其影响[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6(4):186,193.

[6]吕琳.中国筷箸历史与文化之探讨[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10):120-122.

[7]张慧荣.汉字文化与日本筷子[J].农业考古,2009(3):167-169.

[8]李庆祥.日本的箸与文化――兼与中国筷子文化比较[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5):94-97.

[9]姜聪.有关日本文化和日本筷子关系的讨论[J].文艺生活,2009(9):21.

[10]来玉英.浅谈箸文化与筷子礼俗[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157-159.

[11]王松华.从筷子使用礼仪看中日文化差异[J].飞天,2010(20):81-82.

筷子英语篇10

我的妈妈可喜欢唠叨了,好像不说就不过瘾似的。可说来说去还是那几句话,无非就是“作业本收好了没?”“手洗了吗?”“过马路要看一看有没有车”……我都快要听疯了。

早上,天还没大亮,妈妈就来到我房间,大声叫道:“赶快起床晨练!”我刚穿完衣服,妈妈又来了,催促道:“赶紧洗脸、刷牙、马上运动、之后吃饭。”过了十几分钟,我从阳台上进来了,连忙向餐厅奔去。刚拿起筷子,妈妈又神不知、鬼不觉地来到了我身边:“你拿筷子的动作错了,应该像我这样。”紧接着,妈妈拿起另一双筷子教我正确的动作。教完了动作,我刚吃一口饭,妈妈又叫了起来,把我吓一大跳:“你应该要先吃鸡蛋,早餐的营养才够,懂吗?”我听了,无奈,只好按照妈妈说的做了起来……不知不觉中,我竟然养成了生活的好习惯。

中午回到家,我饿得腿直发软,刚甩下书包,便被从厨房里传出的香味吸引过去,一屁股坐在椅子上,等待着饭菜上桌。不一会儿,桌上就摆满了食物。妈妈坐在我的旁边,不停地给我夹菜,嘴里还说着:“饿了吧?来!先吃这红烧鱼,再吃一块荔枝肉......”我吃得狼吞虎咽,妈妈的唠叨又响起了:“小心鱼刺!别卡住了。”“喝口萝卜汤,秋天太干燥了。”“蔬菜别忘了夹,要不,你的手指头又要脱皮啦!”我把饭菜和着唠叨全吃了下去,终于吃饱了。妈妈的大半碗饭可能又凉了。她却先放下筷子,不忘了唠叨一句:“困了吧!先去睡一觉吧!”就在我睡得正香的时候,妈妈那惊天动地的唠叨声再次响起,把我从沉睡中“拎”了起来:“马上起床,不然就迟到了!”在妈妈的唠叨声中,我长得越来越壮实了。

晚上写作业时,趁我停笔的间隙,妈妈又唠叨起来:“哎呀,你的字就不能写好看一些吗?看看这个英语单词,明明是‘Zoo’你却写成了‘200’,是不是还想评个‘B’级呀?嗯!”那语气可真严厉!我只好改了过来。收拾书本时,妈妈还是一直唠叨:“作业做完了没?,给我检查检查。”我只得遵旨。更难以招架的是,爸爸下班回来了,唠叨的阵容大了:“泽群,作业完成了吧?来,爸爸给你推荐一本好书。”“看书可要有收获哦!”“书中的感悟,能跟爸爸谈谈吗?”在唠叨的包围圈中,我的学习能力日渐提升,我的良好品德逐渐铸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