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学生就业现状十篇大学生就业现状十篇

大学生就业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0:58:52

大学生就业现状篇1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大学生就业难”依然是一个热门话题,就目前来看,大学生就业的形势依然是相当的严峻。

(一)毕业生数量迅猛增加。2010年普通高校毕业生达631万,2011年普通高校毕业生达650万,而2012年普通高校毕业生达680余万,创历史新高,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解决他们的就业是个庞大的社会工程。

(二)专业之间供需不平衡。随着经济及社会的发展,所需不同专业的人才也在随之改变,再加上有些高校为了招生所开设当时热门的专业,等到毕业的时候热门变冷门,导致供过于求,进而使许多专业的大学毕业生毕业后很难找到工作,而冷门变热门的专业则供不应求。

据《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可知,2011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专业门类是工学(92.5%),而前几年比较热门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却成为“黄牌专业”,即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较低,月收入较低且就业满意度较低的专业。

(三)就业流向不平衡。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高校大学生毕业后的流向还是比较倾向于经济比较发达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及沿海的一些大中城市。而相对来说比较偏远的地方在吸引人才的各方面的力度比较薄弱,最终导致经济发达的地方人才济济,而经济欠发达的地方则很难吸引到高校毕业生。

(四)存在性别歧视。毕业生在就业的时候,存在性别歧视。由于部分用人单位明确提出只招收男生而不接收女生,即使是那些德才兼备、学业突出的女生往往也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女生就业难的现象普遍存在。在就业的2011届大学毕业生中,女性毕业生半年后处于低就业状态的比例(本科为15.9%,高职高专为19.4%)高于男性毕业生(本科为9.6%,高职高专为9.4%)。

二、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凸显。我国很多高校的专业和课程设置严重滞后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我国教育制度的最大特点是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忽视学生全面素质教育,因而学生基本功扎实,创新能力不强。加之高等教育本身具有滞后性和周期长的特点,而社会需求却瞬息万变,高校招生与社会需求结合不紧密,这使学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往往不吻合,其中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社会急需的人才培养不出来或数量极少,而社会不太需要的又供过于求。前几年部分高校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盲目新上所谓“热门”专业和“短、平、快”的专科层次,使学校培养脱离了社会的需求。

(二)大学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不高。首先是适应社会的能力较差,难以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由于部分大学生在校期间没目标、没准备,缺乏对自己的清晰定位,往往是思想道德素质不高、事业心不强、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面过窄和实际动手能力较差、社会实践经验不足;其次是对家长的依赖性强。我国部分大学生大事还得家长拿主意,完全独立靠自己的意愿选专业、定职位、找工作的大学生不足一半,甚至有些大学生在找工作时家长在后面陪伴,与用人单位谈话,这种长期以来养成的依赖性,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就业成功率。这种社会的高要求与大学生低素质之间的矛盾,使大学毕业生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三)就业市场环境不公平。大学生就业面临着很多障碍,如专业学历条件苛刻、户籍档案壁垒、就业歧视等,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年代,缺乏一个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对弱势群体来说更是雪上加霜。一些用人单位亟须规范,政府部门继续提供相关政策性支持。

(四)大学生职业指导服务体系功能欠缺。目前,我国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还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大学生对本校就业指导机构的了解程度并不高,大学职业指导工作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在职业指导的功能与内容方面,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主要是围绕迎接毕业生就业工作而展开的,功能和内容比较单一。在职业判断和选择能力的培养以及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着力较少,难以满足毕业生的需求。在就业指导的方法和手段方面,缺乏对学生个体特点的专门咨询和有效指导。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高校、企业、社会及大学生等各方面共同的努力,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

(一)进一步深化教学教育改革。合理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一是与产业结构结合。根据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就业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拓宽专业适应性,依据企业反馈的信息重新设计和调整各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进一步优化和整合课程。二是与发展形势结合。当前,政府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学校也要高度重视对学生创业意识与能力的培养,要开设大学生创业选修课程,让学生掌握创业的基本政策和知识。

(二)大学生应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大学生要认清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就业形势,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树立全新的就业观念。要不断优化知识能力结构和实践经验,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综合化的知识结构基础上,积极通过各类的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在实践中发现自身的优势和差距,培养实际工作能力,使自己尽早进入工作角色。

(三)营造大学生就业的支持环境。帮助大学毕业生解决就业难题,涉及到全社会的各个方面,因此,有必要营造出一个强大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由家庭、用人单位、社会与学校及政府通力合作、共同努力。在大学毕业生求职的过程中遇到困难的时候要多引导和鼓励;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不但应积极地接纳大学毕业生,为他们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用人单位还应加强人才储备并加大与高校的联动程度;政府部门应积极制定一些有利于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规章制度。

(四)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要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逐步实现高校毕业生供给与人才市场需求的信息联通;坚持产学研紧密结合,建立相对稳定的学生实践和培训基地和订单式培养方式;积极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灵活就业,多渠道就业,主动创业为毕业生择业提供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法律法规的教育,有利于大学生与用人单位达成就业关系,避免一系列不必要的纠纷;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专职人员要经过专业培训,积极吸收业务水平及综合素质比较高的老师到就业指导队伍中来。

主要参考文献:

[1]程森.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原因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1.4.

[2]麦可思.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大学生就业现状篇2

大学生就业市场及就业取向现状浅析

近年来就业市场趋紧,大学生就业问题就越来越受到学校和学生的高度关注,很多高中学生报考志愿的填写都参考专业就业情况。土木工程专业因为就业形势不错被很多人认为是热门专业之一。未来几年土木工程这个专业的就业前景怎样?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是什么,大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加强学习哪些知识以适应需要?本文对此进行探讨。

一、以国家政策与国际形势为主的市场经济背景分析

尽管我国的房地产政策与全球经济的危机对土木专业有一定的冲击,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路网改造工作,再加上路桥和城市基础设施的更新换代以及我国土木工程国际市场的开发,土木工程专业就业问题还是比较乐观的。二、用人单位招聘员工的特点三、近年烟台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毕业生就业情况

由图表中数据可知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除去继续深造的,主要的就业方向还是与专业密切关联的建筑施工单位,学生从事其他行业的非常少。在4%的其他行业中,主要是集中在公务员和选调生、事业单位招考,目前被大家视作“铁饭碗”上面。很多学生干部的职业目标是这个“铁饭碗”。设计院这样的单位面向本科生需求量也是很有限,设计院可以说是绝大多数女同学的理想选择。需要说明的是监理员,7.32%主要是集中在前面几年,近两年,大家认为做监理不能很好地将所学专业知识运用到工作中,一般都考虑先到施工单位实践2年再选择监理。四、毕业生就业思想调查

由表2中数据可知影响就业成功的因素中工作经验、社会适应性、能力储备不足排在前3位,学校应该更加重视学生的专业实习及社会实践,让学生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有更加强大的竞争力。由表3数据可知学生对考证很认可,77%的学生都参加计算机、英语、驾照等相关等级证书的考试。同学们的就业信息来源还是比较依赖学校,就业观念还是要专业对口。

五、给准备就业的在校大学生的几点建议

放宽视线,放开观念。大学生不应该在择业中抱着等的依赖思想,依赖家人、依赖老师、学校,等着工作送上门。除了通过学校负责就业的部门以及亲友、老师、校友等获得就业信息外,大学生还应该运用新媒体广播、电视等获得就业信息,还可以从各就业网站、省市的人才交流中心获得,在生产实习或社会实践时表现推荐自己的好机会,还可以自己走出去毛遂自荐自主择业。学生的择业观念也应该放开一些,不要束缚于所学专业,片面强调专业对口或者一味往热门职业里钻,要充分认识自己,根据个人的实际结合就业市场情况,合理选择。比如土木专业的女生就业情况就不容乐观,这就不能抱着宁缺毋滥的心态,宁肯回家呆着也不找一个能发挥个人能力的工作,可以考虑先就业再择业,不要追求一次成功就业,追求一辈子的“铁饭碗”。国际经济主流的影响,加上国家政策影响,这势必对大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改变自己的择业观、放宽眼界,采取多种就业方式以适应并不宽松的市场现状。

大学生就业现状篇3

【关键词】高校;数学专业;大学生

在理工科专业与基础学科专业市场需求方面,有百分之五十六左右的专家和学者认为基础学科的学生就业难度大于技能类专业学生,而数学专业当中的大多数专业都属于基础学科性专业,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影响了整个数学专业学生的就业,从目前来看,在大多数高校当中所开设的数学专业中,单纯的数学与数学应用专业在就业市场当中的难度最大,学生一次性就业比例大约维持在百分之四十五左右,所以面对数学专业就业困难的问题,大多数高校的数学专业都开设与跨学科的综合性应用技能人才培养的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数学专业的知识面,另外一方面也增加了数学专业的就业机会,据不完全统计,在过去的三年时间中,面对就业市场的不景气和学生就业观念与市场需求标准之间的差异性,在数学专业当中,我们仅仅以基础学科专业与应用学科专业来区分,二者在就业比例上大约存在百分之二十的差距,这说明在市场需求方面,对于基础学科专业的学生进入市场之后,由于从事的工作种类相对比较狭窄,且大多数工作内容属于非创造性盈利工种,所以受到市场的青睐度较低,而数学学科当中应用型学科的人才在市场需求中比较多,一方面在于专业的就业面相对比较宽泛,学生与企业之间的相互选择机会比较多,另外一方面在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需求,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数量日益庞大,所以学生在市场中相对比较容易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面对就业市场的差异性,我们调查发现,学生与教师的心理差异性也日益凸显,和应用型专业学生相比,基础学科的学生在进入学校开始,就能够从高年级学生那里了解到毕业学生的就业情况,并从学生的就业情况获得学习积极性,调查发现,数学专业学生在学习动力影响因素方面,因为受到高年级学生的就业负面压力,对于本专业的学生就业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在一年级学生当中,有接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因为专业就业性问题而有过退学、从事第二专业学习、偏向提前进入社会等想法,而进入二年级之后,在基础学科学生当中,有接近一半的学生想辅修第二专业,为自己今后的就业增加机会,有接近百分之四十的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提前进入社会实践和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进入三年级之后,有接近三分之一的学生打算考研究生,为今后谋求更好的出路做好准备工作,调查发现,三年级学生当中,单一的在学校接受课程学习的几乎没有人,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在学习之余从事一些对自己今后就业有所帮助的工作。三年级学生当中,就业压力剧增,学生为了在毕业之后能够有一份稳定的收入维持日常开销,在找不到工作的学生当中,只有三分之一不到的学生选择了自主创业,其余学生回家待业或者短期打工,暂时性寻求就业避难港,很多学生坦言,在就业过程中因为受到很多以前从未有过的遭遇,使得他们在就业过程中往往需要承受较大的心理负担,当他们在就业过程中遇到一些挫折时,往往就很容易产生放弃的念想。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在于它在横向和纵向上都牵涉到大大小小很多方面,对社会、对学校、对学生、对家长都承担着重大的责任。如果说“职业理想”和“职业责任”这些词毕业生多多少少会觉得有点遥远、陌生,但职业态度、职业技能却是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正是信念和责任在背后决定了一个人的职业态度,一旦真正深入到职业领域,我们就会发现,他们时时刻刻在方方面面起着重要作用。毕业生在进行职业决策的时候,往往看重待遇、社会地位等外在价值,很少顾及自己的内心,不了解价值观作为一种内心尺度,不仅起着自我定向、自我设计、自我选择的作用,支配人认识职业、认识职业对自己的意义,而且还支配人对待职业的信念、态度、行为。由于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去向多元化,学生还受到其他职业的诱惑,有的同学到教育系统是在就业重压之下的无奈之举,能找到什么就干什么,教师职业不是自己最爱,也不是自己所长,这样的职业心态会直接影响自己的工作态度和自身潜能的发挥,也影响自己的职业满意度和生活幸福感。

面对数学专业学生就业的问题,笔者认为,在课程设置和培养理念方面我们应该更好的适应市场的需求标准,让更多的学生在从事技能型工作和基础型工作方面能够做到轻松转换,这就需要我们的相关管理人员和教学经验丰富人员能够全方位的、多层面的调查和了解现有的培养体系与市场之间存在的深入的差异性,找到问题所在的核心,努力通过教学改革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培养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朝元,杨德忠,张琼,王彭德.大理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就业现状分析及研究[J].大理学院学报.2010(4)

[2]李雅黇,梁毅,陆洲,陈振超.会计学专业女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J].南方论刊.2009(12)

大学生就业现状篇4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规划就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3(b)-0114-02

随着高校扩招,我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大学毕业生人数增多,而近年来全球大环境下的经济形势变化,使大学生就业形势愈发严峻,人才供需矛盾更为突出。因此,为增强大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大学生就业率,高校需要认真做好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大学生职业规划不仅存于理论方面,更多的是需要在对大学生职业性格、职业能力进行科学合理评价的基础上,结合大学生个体差异、性格特征等方面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规划教育,增强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

1.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含义

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对个人的职业生涯进行的规划,指对一个人的性格、兴趣、技能和价值观等各方面因素进行分析,结合社会各种职业需求,确定自身的职业分动目标,并为实现该目标而制定的各种安排、规划。职业规划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它对整个社会、家庭和大学生都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应当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1.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年来,在社会上也应运而生了一些专门从事职业生涯规划的服务机构,但是由于创立时间不长,理论与实际结合不足,缺乏经验等各种原因,在实践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不适应的现象。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在我国从事这类服务的机构和专业人员比较少,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因此,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和服务,主要是依托高校内部的机构和部门展开的。

同时,为了更好地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我国高校大多设立了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但其主要功能都是为大学应届毕业生进行就业临时指导,较难做到“量体裁衣、系统规划”,有些学校缺乏专门的指导老师,通过学校行政人员进行简单粗放式管理。从内容上来看,一些就业指导中心实际上的主要工作就是解答毕业就业合同的相关问题和就业政策咨询,很少会开设针对性较强的就业指导课程,对学生的就业起到就业管理与服务工作为主,较少指导作用。尽管近年来许多高校逐渐重视学生的就业指导,但很多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各高校必须加强职业生涯规划观念,并成为大学生教育的必备内容,而不是仅仅针对毕业班学生进行管理与服务而已。

大学阶段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准备阶段,也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初始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制定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并为未来从事某种职业打下基础,也就是说,大学生应当在大学期间就制定职业生涯的发展规划。但由于各种原因,如大学生对自身情况认识不足,实际工作中高校就业指导出现了一些定位偏颇,没有发挥好自身引导作用的情况,没有做好职业规划准备,使得许多大学生没有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在面临毕业时,迫于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压力,而随大流、听家长或被迫选择了不喜欢或不擅长的工作,这是近年来出现的部分大学生在毕业较短时间内就进行了二次择业现象的原因之一。进一步来看,大学生没有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对职业抱着走一步看一步的心理,这样不仅造成大学生就业目标不明确,也影响了大学生的长远发展,因此,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仅是学生自己的事情,也是高校素质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

2大学生就业指导的认知定位

大学生择业是社会普通关注的问题,就业指导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工作,需要根据大学生自身的性格、兴趣、能力、价值观以及外部社会环境等各方面因素综合判断。

2.1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目的

大学生就业指导应当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高校在指导过程中,要结合社会实际情况,在了解不同阶段学生的特征、性格、爱好等方面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制定行之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并在规划基础上,增强今后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能,因此,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目的是根据各种主客观因素,结合个体差异、爱好、能力等因素,指导学生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并帮助和服务学生逐步实现。

2.2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本质

大学生刚从中学期间进入大学校园,对社会充满好奇,自我意识还不成熟,对今后职业方向还不明确,但大学时期是进入社会的预备阶段,从全国范围来看大部分大学生毕业后都会直接进入社会工作,然而,由于大学生职业意识观念不强,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因此,高校必须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其就业指导的本质在于培养大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荣誉感,帮助大学生做好职前准备工作,使其在进入社会参加工作前,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因此,为了更好地做好大学生职业规划,必须结合社会职业需求实际和学生自身特征,进行有针对性地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判定自己的职业就业方向。

2.3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原则

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原则主要有系统性原则和整体性原则。大学生就业规划指导是一个系统性规划,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不仅是要指导学生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还要帮助学生树立职业意识和职业观念;同时,大学生就业指导也是一个整体性规划,不是针对应届毕业生毕业时的临时指导,而是要将大学生就业指导列入大学教育体系规划中,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展不同的就业指导。比如,针对大一新生,可结合新生入学教育的契机或大学生涯规划等课程,先了解大学生的性格特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培养他们的职业意识,帮助学生进行试探性的职业规划;针对二年级学生,可以重视拓宽专业学习领域,试探性确认职业目标;针对三年级学生,可以结合学生自身专业和性格、能力等因素,通过就业能力、求职技巧提升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就业优势及就业的社会适应性;针对四年级学生,可以通过就业政策讲解、就业技巧训练、实习调查等方式加强学生择业指导等。

3提高高校就业指导水平的策略

就业指导是帮助大学生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增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举措,也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

3.1开展终身教育,培养学生职业意识

职业规划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作,其本质在于培养大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观念,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素养。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时,需要结合社会主客观因素,职业需求,在了解学生个体差异、性格、能力等各方面基础上,帮助学生指导其制定行之有效的职业发展规划,并在此基础上提升大学生职业能力。大学生职业规划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高校要开展各种形式的就业指导工作,利用大学课堂、专题讲座、调查实习等方式开展个性化指导。近年来,我国经济形势变化,就业压力愈发增大,因而高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职业意识,帮助学生摒弃不良的职业观念显得尤为重要。

3.2加强职业测评,提高职业规划的科学化水平

大学生是职业规划的主体也是职业发展的实践者,然而由于每个人的性格、兴趣、能力等有所不同,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指导也不能一概而论,需要结合每个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这就要求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者要充分掌握各种职业评估方式和测评工具,借助其准确把握大学生的各种特征,针对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增强高校职业指导的科学化水平。

3.3开展就业信息库建设,提高职业规划的社会化程度

近几十年的教育发展,我国高校已初步形成以政策指导、就业咨询服务为主要形式,校园招聘、个别就业指导为主要方式的职业就业指导模式,但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就业指导模式已不再适应高校教育的发展。部分大学生已对传统就业指导模式和教学方式的满意度有所下滑。目前高校在就业指导机构和指导人才方面的专业度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可以进一步将大学生就业指导纳入高校素质教育体系中来,而非零星地对部分学生进行指导,形成更加系统科学的指导模式,针对性就业指导不够。因此,高校应结合社会职业供需实际,结合高校自身情况,在了解学生特征、职业意愿和能力等基础上,辅以科学的测评技术和测评方式,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进行科学合理地指导和规划,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特点和能力,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提升大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高校需开展就业信息库建设,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学生制定行之有效的就业信息库,努力提高高校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同时,在信息库内容结构上,还需包含对就业市场进行正确的预判,畅通就业信息渠道,与就业市场和各类企业建立相互衔接的就业服务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大学生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增强大学生职业意识,提高大学生就业技能,为大学生择业提供更广阔的选择空间。

参考文献

[1]胡雪飞.我国高等教育中的职业生涯设计[J].社科纵横,2012(4):120.

[2]罗双平.积极行动: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的途径[J].中国青年研究,2013(8):43.

[3]苟萍,丁伟.高等院校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设计初探[J].中国流通经济,2010(增):23.

大学生就业现状篇5

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思想的提出始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起国内外学术界对供应链管理已形成成熟的理论定义,在包括制造业、教育产业等组织的管理与实践中得到大力推广和应用。我国教育界学者也将相关概念引入教育领域,逐步形成了职业教育及高等教育供应链及其管理的理念,马永红、刘恋[1]提出将供应链理念应用于高等教育的日常管理过程中,并对其形成的多链结构和特殊性进行了阐述和研究;纪旭、刘一宁[2]对如何构建教育供应链提出了较为详实的步骤;郭跃、陶晶[3]创新性地提出了高等职业院校人才的“无缝对接”培养模式;吴会江[4]分析了以高校为核心的人才供应链结构图,提出高校人才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的概念。高等教育的供需关系和生产制造企业相似,因此高等教育供应链是天然存在的。与一般企业供应链的相关节点和流程相比,高等教育供应链在宏观形式上与之也有相似之处,但具体包含的内容各有不同(见图4)。

2高等教育供应链管理视角下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类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2.1药学类高等教育供应链前端和终端的运行机制不同

与高等教育供应链相似,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类专业教育供应链也主要是由招生、培养、就业3大节点构成,这3大节点在当前体制下有截然不同的运行机制。招生节点是以南京中医药大学为主体,从国家政策、经济发展趋势、医药行业发展以及医药用人单位的整体需求出发,提前向教育主管部门申报招生人数,即确定采购指标及数量。培养节点主要是由学校统领,药学院结合药学类专业特点,拟定培养方案,承担各专业的主要教学培养任务。培养方案在新生入校前提前制定,是决定产品生产质量的环节。就业节点作为高等教育供应链终端,是将培养的药学类大学生推荐给用人单位,以满足人才需求,即将产品销售给客户,此环节主要是以医药行业发展以及医药用人单位需求为导向,药学类专业大学生和就业市场需求进行双向选择。对比以上3个节点的运行机制可以看出:供应链前端的招生环节以指令性的计划经济形式为主导,而终端的双向选择模式则明显以灵活的市场经济为主导。当前端出现偏差时,后果却由终端的大学毕业生和就业市场共同承担。显而易见,前后两端不同的运行机制使其无法协调,也难以兼顾,从而使得供应链管理的难度明显加大。

2.2药学类专业高等教育供应链主要是“推动式供应链”

推动式供应链指的是供应链的运行方式主要是由产品供给方推动进行,而不是需求方拉动的。在卖方市场条件下,产品供不应求时生产制造企业自然选择以产品为中心进行管理运营。而当产品供大于求时,由于推动式供应链无法把握市场需求而导致产销脱节,进而导致库存增加,部分产品滞销。在高等教育供应链中,药学类大学生的招生规模和专业设置(即产量和产品结构)是由江苏省教育厅和南京中医药大学在学生进入生产环节前提前预估的,由于学生培养教育周期过长(4年),招生规模和专业设置调整频率客观存在滞后于医药市场行业的发展趋势与变化速度的情况。最终,医药行业用人单位被动接受顺应供应链教育培养的药学类专业大学生。尽管毕业生源数量众多,但和医药行业用人单位的需求不能完全契合,出现供求矛盾。这种单纯前端指向后端的推动式的供应链会给用人单位带来些许无奈,招聘的人员不能完全符合单位需要“拿来就用”,还需增加额外人力、财力进行再培训(二次加工),无疑会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部分单位甚至抱着宁缺毋滥的心态对待供应量较大的毕业生源,从而造成因“人才与岗位的不匹配”而出现“人才的相对过剩”。

2.3传统中医药高等教育供应链各节点之间缺乏合作协调机制

高等教育供应链主要包括教育主管部门及高等院校、大学生和用人单位等主体。作为供应链的“核心企业”,高等院校在对供应链的整体优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且作用巨大。然而分析现状,目前还没有完全建立以高等中医药院校为核心、促进高等中医药教育供应链各节点完美合作的协调机制。在招生节点上,学校虽然也会参考近几年药学类专业就业率做毕业生就业分析,但是缺少对未来医药行业的发展及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需求的预判,未能沿着供应链向上游较为精确地推断出合理的招生规模和专业培养模式,以尽量减少人才库存,缩小人才需求结构性偏差。例如,2003年、2004年恰逢高校扩招迅猛增长期,曾经出现每年药学类招生超过1000人的情况,而当这些大学生面临毕业时本就压力巨大,又恰逢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医药行业也受到巨大影响和冲击,药学类大学生就业工作面临双重压力。在培养节点上,各专业培养方案必须在学生入学前制定完成,学生入学后即实施,客观地存在相对滞后于市场需求的情况,医药人才“生产”周期明显长于其他普通产品,一届学生培养质量的好坏往往以最终的就业率定高低。产品质量信息反馈不够及时迅速,沟通渠道较少,不够畅通连贯。另外,学生家庭及个人往往因为缺乏与高校、用人单位之间的信息沟通,从而在选择接受何种教育、获得何种教育经历方面盲目片面,无法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特长以契合市场需求,适应培养模式。例如,药学专业对学生理科基础要求较高,尤其是化学相关学科,而有些理科生擅长物理,化学成绩一般,在专业学习上就会由于对专业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甚至对学好本专业失去信心,最终导致学业成绩一般甚至较差,在就业环节被市场淘汰。目前,高校逐步开展针对高中生进行的招生咨询、针对入学后的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针对临毕业的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及面试技巧培训等,但如果不加强供应链各主体之间灵活机动的统筹协作,仅立足于学生这一节点很难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

3结论

大学生就业现状篇6

关键词:就业人数;就业现状;就业趋势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

近些年来我国的高等院校扩大招生,高校毕业生大量涌入社会,造成了严峻的就业形式和巨大的就业压力。据统计2016年的就业人数大幅提升竞争压力巨大,高校毕业生高于770万加上出国回来的往届毕业生,就业人数预计达到1000万。

(一)大学生人量与岗位数不平衡。近年来高校扩招造成了毕业人数的不断增加,2016年的就业人数达到700万加上出国回来的毕业生大学生就业形式非常严峻,已有的岗位出现严重不足,尤其是企业事业单位加上新生岗位也不能满足上涨的毕业生数量,随着大学生数量与就业岗位的不平衡现象2016年的毕业生将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

(二)就业区域不协调。大多数毕业的学生都去经济发达地区工作,这就造成了发达地区就业人数大幅增加,而相对于大中型城市,小型城市及县城大学生毕业人数比例占大学生人数的20.2%,到乡镇农村的就业比例分别为7.7%和0.9%,26.6%的毕业生对于应聘地点没有具体的要求。选择大中城市的毕业生比率为76.6%,这就造成毕业生就业区域不平衡。

(三)专业与人才之间不匹配。我国目前各个行业发展不平衡,近年来计算机、电子类等行业需要大量的毕业生,而毕业生数不能满足岗位数需求,造成了毕业生岗位需求大于毕业生人数,文科、农林专业的毕业生人数超过了就业岗位数量,造成了毕业生行业与人才之间不平衡。

(四)学历对于就业形式造成了重大的影响。用人单位对于毕业生学历非常看重,高学历毕业生达成了与用人单位的合作模式,用人单位在招聘有时候会提出学历要求,而低学历学生就业范围非常局限,一般情况下低学历学生找工作的模式也形成了另一种系统。学历与工作形成应对形式学历对于找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五)我国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的就业压力。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大对就业产生较大影响,随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同的行业发展趋势对于大学生就业产生了重要影响,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还要继续加强学生就业。

(六)参加招聘会成为就业的主要渠道。据调查,在大学生求职过程当中参加招聘会的学生大约有50%,通过e-mail邮件有15%简历邮寄有14%直接面试的有10%大型双选会招聘的有29%学校老师推荐的有26%,家庭联系的有24%新闻媒体应聘的有9%朋友介绍的有6%中介机构介绍工作的有2%,通过以上的数据显示,大部分学生就业选择招聘会形式这种招聘虽然很直接但是单一,这种求职方式也是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一个原因。

二、就业现状的原因

目前大学生的就业现状有专家做过专门研究,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校就业教育不足。导致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原因不仅是由大学扩招所导致和高等学校的教育有很大关系,20世纪以来在高等学校教育发展下形成了高等学校教育的方式,在学校思路下围绕着经济发展改革,对高等学校教育进行全面的发展明确了新方向,大力促进了高等学校的改革发展,但是高校的改革还没有与经济发展相适应造成了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

(二)毕业生就业受户籍限制。近年来国家出台很多就业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就业,鼓励各类企业去学校招聘,跨地区聘用的高校毕业生取消城市落户限制,同时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就业,这些就业政策对于大学生就业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地方保护主义严重户籍管理问题仍然存在,尤其是档案不能在城市之间流动,由于缺乏户籍档案管理制度,毕业生的档案问题成为学生毕业办理手续的困难问题,这就造成了一些机构以盈利为目招收高校毕业生存放档案户口,这种现象容易出现档案存放的不安全。

(三)就业制度与大学生就业心态相互矛盾。高校毕业生走向就业市场面对就业与人才的双向选择,学生就业的主动性得到了大大的提高,但部分学生不能很快找到工作,有些学生不能适应新的工作出现了就业心理问题,这些问题都与就业制度学生就业心理有很大关系。

三、毕业生就业趋势

(一)就业方向逐渐多元化。虽然一些机关事业单位大中型国企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选择,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高校毕业生开始转变就业观念,从以前的高级管理人员学校教师机关等单位等就业意向开始逐渐转变为企业单位非国有企业外企等单位的职位。这种就业方向的改变不仅增加了就业而且也满足了社会对于高校人才的需要,另一方面自主创业很大的缓解就业压力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形成了一种新的就业方式,大大提高了高校的就业率。

(二)多元化的就业领域。一方面随着就业观念的转变大学生就业也出现了多领域的变化,专业的多元化能够促使大学生在报考专业时根据社会需求填报,随着专业种类的增加也扩大了行业就业面,另一方面是工作领域的多元化,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就业形势,例如外语类专业依然得到很大的应用,外语类专业的学生随着现有的就业形势就业方向也逐渐增多,金融管理方面的人才这几年有了较好的去向,经济类管理类专业就业行业范围也逐渐增多,计算机电子类专业的学生随着行业的发展,这类专业的毕业生需求也非常高学生容易就业。中文专业的学生的就业岗位如编辑、记者、秘书、管理,历史,社会。哲学等专业的学生可以报考公务员或其他行业。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就业政策的改革,大学生就业由以前的东部地区逐渐转移到西部地区,农村就业得到了改善西部大学生就业的比率增加,随着国家对西部就业的支持以及人才引进的政策,大学生毕业后到西部地区工作人数逐渐增多。

(三)民营企业成为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渠道。学生毕业后寻找的工作中大部分企业提供的岗位已经不能满足毕业人数,民营企业的增长较快成为主要接收毕业生的企业,随着学生的发展需求和民营企业的岗位不断增加,促使毕业生去民营企业就业。大学生就业的不断流动性和再就业已经成为了大学生就业的另一种形式,有些学生在毕业的时候存在着先就业后择业的心理,有些单位更希望能招一些有工作经验的人才所以有些学生不能进入选择的单位就会再次就业,这样就造成了过快的人才流动,有些单位经常处于招聘状态许多人处于择业状态,影响了大学生就业,不利于就业的平衡性和稳定性,大学生从学校毕业,更注重在以后工作中自我的实现,所以公司的发展行业的发展也成为了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

四、结语

总之就业问题已成为当前社会的一个焦点问题,毕业生大量涌入社会,造成了严峻的就业形式和巨大的就业压力。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不是很快就能完成的工作,需要全社会和大学毕业生的共同努力,面对就业的一项重要的举措就是依靠市场机制和社会活动规律,依托一些企业事业单位建立就业基地为应届毕业生和已经毕业没有就业的学生提供见习机会,改变招生和专业设置的结构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同时大学毕业生要改变就业观念,积极调整心态充分了解社会需求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此外,要加强市场调节促使劳动者自主择业,同时政府不断创新完善现有的机制,找到解决就业问题的有效方法。

(作者单位:西安科技大学学工部就业指导中心)

参考文献:

[1]贾德友.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15,(6)

[2]赵北平,王年军.高校就业指导模式的创新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3(3)

[3]王苑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及就业能力与就业绩效的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

[4]孙继伟,窦鹃鹃.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调查报告[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0(4).

[5]李国强.论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建构[J].科技创业月刊,2011(7).

[6]闫明.大学生自主就业影响因素及促进体系探析[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3(7)

[7]姜爱贤,孟亮,刘桂英.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2012(6)

大学生就业现状篇7

【关键词】就业能力;就业现状;培养对策

自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数量与日俱增,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出现“普遍化”和“大众化”的现象。曾经被称为是“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们面临着就业压力大、毕业即失业的现象。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致使大学、大学生开始注重其就业能力。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

为了解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将其分成适应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学习思维能力、交际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执行能力六个维度,并对益阳市的三大主要高等院校进行了调查分析,通过数据分析得出了相应的结果。

(一)学生基本能力缺乏,企业人才需求难以满足。经过调查得出,大学生的交际能力,学习思维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方面都存在明显不足。用人单位认为,现有大学生难以快速将所学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构思虽好,但动手能力及独立思考能力远远不足,主动力较弱,持续学习能力存在惰性等。

(二)大学生的能力、素质与企业需求不一。一方面,用人单位与学校之间缺乏长期、有效的沟通。使得高校在培养学生素质及能力方面注重学习成绩,而与企业需求相差甚远;另一方面,大学生对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不了解,其能力发展与岗位需求存在较大差异,这就使得大学生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三)自我认识不足且缺乏正确的就业观。大学生依据自己在大学中担任过干部或组织过活动,并过于自信的认为自己的想法、领导力能够胜任企业的工作,经常出现大学生们自我感觉良好但用人单位给予低评的现象。“眼高手低”、“急功近利”的学生比比皆是,职业素养低、职业价值观偏差等问题严重。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一)学校原因。首先,专业设置与课程开设不合理。近年来,不少学校大量招收热门专业学生,而忽视但社会需要却冷门的专业,最终造成部分人才供求过剩,使得毕业生就业难的结构性问题突出,且其课程内容脱离社会实际;其次,培养模式单一,教学方法僵化,实践环节薄弱,“重理论,请实践”,致学生逐渐缺乏对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第三,高校就业指导滞后,就业指导体制不完善,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管理幅度相对较小,工作人员业务能力欠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形式单调,质量不高。

(二)学生原因。经历了高考,进入大学生活后,由于缺乏明确的目标,大部分学生失去了奋斗的方向,对自己的职业发展、职业定位不明确,而伴随着生活的安逸,惰性也逐渐增加,没有了求知若渴的学习精神,没有了持之以恒的毅力,学习动力日趋下降,专业知识基础不牢,持续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一系列基本能力严重不足。

(三)社会原因。为应对全球化竞争,企业开始实行各种改革措施,强化人力资源管理战略,除注重员工的专业技能外,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多样化能力。这也给学生的就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具备了较好的综合素质与多样化能力,才可能获得职业的成功。

三、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

(一)学生方面。第一,改变学习观念,提高主动学习能力。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能力的全面发展才是就业的法宝。大学生在校期间努力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熟练掌握专业技能的运用,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上课时不应该只充当着“教授”的角色,只听不动,而应该积极努力的思考,开发创新思维,遇到问题学会独立思考,而不是等着老师的答案。第二,改变就业心态与观念。就业之初,大学生应该调整好心态,杜绝“眼高手低”的现象。作为一个初入社会的学习者,应该抱有一种学习,请教的姿态,把第一次作为一次学习锻炼的机会,注重专业知识与能力的提高和敬业精神的培养,更务实些,机遇大于待遇。

(二)学校方面。第一,合理安排课程。虽说多学多用的初衷是本着为学生的未来着想,但在学生们的眼中,不少课程在以后工作用不到,于是缺课挂科。为了可以让学生们更好更快的进入工作状态,学校应该多与用人单位进行沟通,详细了解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哪些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根据市场和社会的需求,合理设置、调整课程。第二,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为落实就业能力的培养工作,提高培养效率和质量,可建立就业能力培养工作小组,统一管理各项培养就业能力的活动,并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实现全程化管理,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第三,丰富实践活动。一方面增开一些应用性、技术性强的课程和实习环节,有针对性地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大实训力度,加强校企合作;另一方面组织形式多样、层次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扩充实践内容,增强实践能力培养的实效性。

(三)企业方面。企业应该就能力择人才,尽量体现公平,不过多的追求学历,给更多有能力者一个广阔的求职空间;设置新人培训部门,让大学毕业生们更好更快的融入工作之中;设置岗位轮换制,让大学毕业生们能在实践中发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使其能力发挥到最高点。

总之,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企业、高校及学生自身的配合,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不仅可以解决企业需求与学生能力的不平衡性,更能有助于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

参考文献

[1]王莉.基于USem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模型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14).

[2]周静.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分析与对策[J].黑龙江教育,2010(3).

[3]刘唐宇.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现状、原因与对策――基于福州市部分高校大学毕业生的调查[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

大学生就业现状篇8

1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对许多贫困家庭而言,不仅要面临高昂的学费、生活费,就是求职过程中的花费也是一笔不菲的开支,这主要包括报名与培训的费用、制作精美简历的费用、个人形象包装的费用、交通通信费等,这些俨然已成为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另一个经济负担。与其他学生相比,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更高,他们渴望能获得一个理想的工作,以改变自己家庭贫困的局面。他们迫切希望能够早日就业,获得较高的经济报酬,以偿还助学贷款、回报家庭,但就业难的现实,使就业成本不断增长。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往往因较大的求职花费等经济因素,错失了很多的就业机会。因而,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在求职就业的过程中,由于其贫困的特征,特别因为家庭经济困难、就业能力不足、社会资源匮乏、心理因素、社会偏见等多种原因,与一般毕业生相比,他们往往面临着更大的就业和生存压力,相对更难就业。

2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群体特点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有着其自身的群体特点。困扰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经济因素,大多数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无法摆脱经济窘困给学习、心理、价值观等思想状况带来的影响。

2.1贫困大学生的学习状况

家庭经济困难导致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缺乏锻炼自己的机会,影响各种技能的培养,就业能力的不足,使他们面临就业难的困境,进而陷入新的贫困循环。有研究表明,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学业易受贫困家境的影响,学习成绩和综合能力普遍不高。造成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学习状况不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不善于充分地利用学习资源。家庭经济困难,或来自贫困地区的学生,由于经济条件的种种制约,很少有机会参加各种培训班,也通常没有足够的经费去获取学习资料,还需要面临交付巨额学费、生活费的压力。第二,家庭的贫困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产生了影响。由于出身贫寒,一方面,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迫切希望能够在学业上出人头地,获取丰厚的奖学金,因而把心思全部放在了学习上;另一方面,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也要利用课余时间做兼职、勤工俭学,自己赚取学费、生活费,以补贴家用,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大多数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感到难以摆脱经济贫困对学习和生活所带来的压力。第三,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受经济条件的制约,缺乏实践锻炼,因而不利于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的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由于家境贫寒,在与周围同学的接触中,更易产生自卑情绪,并且往往会刻意回避会让他们感到自卑的社交场合,从而变得越来越自我封闭。缺少与外界的沟通,使得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语言表达、组织管理、与人交际的能力得不到充分的锻炼,影响其综合素质的提升。大学的实践活动和课外活动是学生锻炼自身能力的一个很好的平台,然而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经费。在大学校园里,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往往因为做兼职、勤工俭学等时间因素,不得不放弃诸如学生会、读书会等社团活动;而譬如话剧社、摄影协会、网球社、登山协会等社团活动,则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由于自身经济能力有限,往往缺乏特长的培养。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未能充分参与高校校园的各种实践活动,这易导致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不足。

2.2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状况

经济上的贫困往往会增加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负担,使他们更易产生敏感、自卑、孤僻、焦虑等心理问题。长期共同的学习生活,周围同学的消费水平对比会使经济困难学生产生自卑心理,从而使他们下意识地回避会使他们产生自卑情绪的社交场合,变得越来越自我封闭,不愿意和他人竞争比较。对来自经济落后地区的学生家庭而言,承担高等教育所需的费用和应对城市消费水平产生的高昂生活费是一笔要耗尽家庭积蓄的开支,甚至因此背上沉重的债务。在校贫困大学生对于自己加重了家庭经济负担的现实感到负罪,这种负罪感会在他们遭遇考试失利、竞选失败、面试遇挫等高校常见挫折的时候,让他们在心理上承受比普通学生更多的压力。长期在这样的负罪感下学习生活,心理压力可想而知,因此伴随着他们的就是因为各种生活琐事和挫折带来的沉闷、压抑和焦虑等不良情绪。在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时,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更加凸显。

2.3贫困大学生的价值观等思想状况

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影响了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学习和心理状况,进而也影响到了他们能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经济上的困窘,往往让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深受灰色的处世观、拜金主义的金钱观、贫富的荣辱观等消极观念的影响。如若面对生活贫困的态度是消极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悲观情绪导致其不求上进,习惯于被动地接受命运的安排,不去主动争取更好的生活状态。这样的同学在面临就业的时候过于依赖他人而丧失独立,既不敢挑战高薪的工作,也不自信自己能胜任未知的工作,不去参加招聘会和企业面试,而是寄希望于通过他人的帮助,来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有的学生因为经济原因屡遭挫折,在社会现实面前内心滋生不良情绪,不是合理归因遇挫的缘由,而是归咎于父母无能、社会不公,甚至进而产生报复社会的心理。且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大多自信心不足,不能确立合理的就业目标和就业期望,不能主动积极地去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因此,贫困大学生应首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3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分析

造成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主要体现为以下三点。

3.1源于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自身因素

首先,贫困大学生来自经济困难的家庭,入学后的经济压力,迫使他们把更多的时间花在解决学费、生活费上。有些人通过赢得奖学金缓解经济压力,但过分在意奖学金使他们在时间和精力的分配上产生了偏差,完全热衷于学习,很少或不参加其他校园文化活动,群体社交活动的缺失,使他们的组织管理、语言表达、实践创新等各方面能力都受到影响。另一部分人通过贷款和勤助解决学费生活费,相应的大量时间都花在了高校普遍的勤助岗位———劳务型工作上,对自身综合能力发展有限不说,甚至有些学生本末倒置因此荒废了学业。这些都会在无形中削减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其次,来自经济困难的家庭,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因此对钱看得很重,往往缺乏投资和包装意识。在大部分高校学生热衷于考各种证书为将来就业拓宽道路的时候,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却往往因为高昂的培训、报名考试费,或者课余培训时间和打工时间相冲突而放弃了给自己增加就业筹码的机会。在求职过程中,大量的环节需要经济投入:简历制作、服装置办、通信费用、交通住宿等。这些就业成本对于还未踏上社会获得稳定收入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来说,都是极大的负担。为了节省费用,他们不得不选择成本低廉的求职方式,从而限制了他们择业的范围。最后,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大多自信心不足,由于自卑心理,变得越来越自我封闭,不擅与人交际,总觉得自己不管怎么努力都不会有好的结果,个人的努力在大环境下显得微不足道。贫困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大多害怕竞争,既不敢挑战高薪的工作,也不自信自己能胜任未知的工作,不去参加招聘会和企业面试,在遇到困难时心理承受能力差,易产生悲观情绪,不能主动积极地去争取理想的工作岗位,错失了很多就业机会。还有一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是靠助学贷款完成的学业,他们急需在毕业后找到高薪的工作,以及时清还贷款和利息,这在无形中又增加了他们的就业压力。而且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在支付高昂的学费后,就业期望值普遍较高,迫切希望找到满意的工作以补贴家用,不愿再回到艰苦的地区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城市里劳动力剩余,使就业变得更加艰难。

3.2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所拥有的社会资源匮乏

与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相比,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缺乏雄厚的经济基础,其贫困的家庭也缺少各种社会关系,很难对其就业提供帮助;又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大多比较封闭,缺少人脉关系,只能靠自己努力。此外,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大多缺少获取求职信息的途径,对工作岗位的分析也不够全面,这些都会延长就业周期,错失一些就业机遇。不少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由于家庭经济的重负,迫切希望找到有较好经济收入的工作,以改变家境贫困的局面,较高的就业期望,使得他们刚一毕业就把目标锁定在薪酬较高的企事业单位。然而这种做法人为地缩小了就业范围,并且这类工作的要求普遍较高,每年能够提供的岗位也十分有限,就业竞争更加激烈,对于处于弱势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而言,顺利就业的几率更低。

3.3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普遍缺乏合理的职业规划

由于我国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目前尚处在起步阶段,缺少系统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从事职业生涯教育的师资匮乏,就业指导多是短期行为,缺乏长期培训,导致贫困大学生普遍缺乏合理的职业规划。据相关调查显示,目前我国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多盲目乐观,对现实就业的指导意义不大。由于缺乏就业指导,不少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不了解相关的就业政策,不懂得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在校期间很少考虑未来的就业方向,缺乏合理的职业规划,导致在毕业后准备不充分,仓促就业。综上所述,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因为家庭经济背景的原因,导致文化、心理、获取信息以及社会适应性方面与社会的脱节,造成综合素质的不足而引起就业竞争力短缺,这会进一步导致未来经济方面的再次贫困。而我们目前能做的就是尽量在高校里弥补这些差距,最起码在知识、技能等教育可影响的方面让这些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在踏入社会就业时能和其他同学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本文通过研究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和群体特点,着力破解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从而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实现充分就业。

作者:蒋家宁单位:长春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高磊.当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的思考及对策[J].教书育人,2006(2).

[2]戴勇.基于就业公平的转型期高校贫困学生就业扶助政策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1.

[3]潘军明.影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成才的因素及对策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8.

[4]湖南理工学院《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与实践》课题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0(14).

[5]刘一荻.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与对策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6]刘荣军.当今贫困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原因及应对措施[J].当代教育论坛,2008(7).

大学生就业现状篇9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现状就业困难原因

一、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

(一)大学生毕业人数基数不断增长

当前,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基数大,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非常大,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年来,伴随着中国对教育的重视与发展。大学教育的普及,高校大规模扩招使大学生毕业数量一直处于一个递增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的增加,大学毕业生群体的就业问题将会变得更加的突出。大学生就业现状最大特点就是:就业基数大,就业人数增长迅速。目前,就业市场的供需能力不足,就业岗位的竞争大,大学生群体的几何式增长与就业岗位数量之间的关系失衡,更多的大学生无法走上就业,大学生的就业率下降,大学生就业形势很不理想。大学生就业人数的增长使我国就业形势更加的严峻。

(二)就业区域集中

大学生就业区域结构分布不合理,就业区域的分布存在着一系列不平衡现象,根据近年来的调查,对于东部地区来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更愿意在东部发达地区发展就业,高校毕业生选择沿海发达城市的人数占大多数。而更多的高校校址大多位于东南部发达城市,大学毕业生都有一定的就业“就近”心理,相对的增加了东部地区的就业压力,发达城市无法对大学生分配合理的配置,就业竞争较大。而对于西部地区、落后地区和广大农村地区而言,人口少、经济不发达、区域偏远等一系列因素导致高校毕业生更少的去选择就业,高校毕业生择业意愿不强烈,且西部高校数量远远不及东部地区,其大学生毕业人数和就业压力都相对偏小,对于这些地区来说,大学生等高素质人才短缺,大学生就业岗位较多,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很少出现。我国大学生就业分布失衡严重,大学生人才分布的不均匀,这对于东西部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是不利的。

(三)就业领域单一化

当下,我国金融类经济、服务类经济发展迅速,经济结构的快速发展,使大学生在选择专业方向时,会更多的倾向于会计,贸易,计算机等就业岗位供需较大的行业,工科类尤其是我国经济发展急需的模具设计与制造、机电一体化技术、心理学、汽车整形技术等专业毕业生人数较少。热门专业人才过剩,也就导致了大学生在行业内的竞争压力加大。另一方面,部分高校对于专业的设置较为单一,也是大学生就业领域扩展窄的因素。部分高校在专业课程方面给与大学生的选择较少,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学生就业的发展方向。

二、影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社会环境因素

政府方面,政府的基本职能之一就是就业稳定,政府政策的实行对大学生的就业起着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政府在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也做出了很大的努力,颁布了一系列有力的大学生就业扶持政策,鼓励大学生自由创业,自主择业,对大学生自由创业的扶持,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就业、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而对于市场方面,就业市场的不健全、不完善的问题突出。就业市场信息滞后,人才市场无法高效合理的解决问题,大学生就业信息与市场就业信息转换消化率低。而网络人才市场平台的出现缓解了人才市场的滞后,它建立起大学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便捷的桥梁,对于及时获取就业信息和及时就业政策非常有利。但由于网络市场的虚拟性,网络就业市场信息也存在虚假不真实等一系列缺陷。

(二)高校因素

现如今,一方面,在大学教育的普及下,高校开始不断的扩招,大学毕业生的数量激增,大大的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高校对大学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没有从市场供需的角度思考,只是一味立足于自身的师资条件,导致部分专业数量呈现一种饱和甚至过多的状态,大量的大学生找不到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高校专业与市场就业岗位脱节,这与高校对市场行业的敏感性以及对市场行业调查不密切息息相关。所以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技能不强,缺乏创业精神,在工作经验的缺乏的劣势下,只有陷入“一毕业就失业”的尴尬局面。高等院校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力度不够也是一部分原因,当下,很多高校都没有设置就业指导中心,或者是,有也是效用小,形同虚设。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都是理论型知识,缺乏实践性,高校对于促进大学生就业以及创新的力度不够,对于大学生走上社会没有实用的效果,导致大学生走上社会无法很好的运用到自己所学的知识,大学生初次就业失业率高。

(三)用人单位的社会需求

目前社会单位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科学的选人用人标准,用人单位在管理系统的不完善,无法准确的给出自己选人用人的定位和标准,这样会使受聘人员水平与岗位所需要的能力不匹配,有些单位只是一味的要求高学历,而没有从自身的实际需求出发,而且,在企业发展快速时期,盲目救火的选人方式,缺乏规划人力资源。大部分企业在招聘时期过分看重工作经验,不少用人单位急于转型,希望能通过有经验的能人给自己的公司带来改变,而一般的大学生最大的劣势就是缺乏社会经验,用人单位忽视了大学生的可塑造性和潜力,大学生在理论知识的水平高,更容易在实践工作中胜任。

在高等教育日益大众化、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具有竞争力的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形成不再简单地依靠理论知识本身,而是必须基于社会需求,在动态匹配条件下来实现。因此,匹配机制(构成要素:高校、用人单位、社会)的构建已经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之间矛盾的关键途径

参考文献:

[1]杨洁.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

大学生就业现状篇10

关键词:女大学生;就业观现状;分析;对策

大学生就业是一个具有系统性、复杂性、综合性的大课题,既牵涉到全球化的国际背景,既受到社会文化观念的制约,又同青年自身素质及价值理念紧密相关。其中,女大学生由于心理、生理上与男性的差距,以及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性别歧视现象,使得她们在就业上与男性比较而言,更加难以适应。针对这种现状,我们对几个专业的大三、大四女生展开就业调查。本次问卷共发出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5份,回收率为97.5%。

一、就业观的现状原因分析

1.缺乏职业生涯规划

在回收的195份问卷中,有95%的女生接受过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学习,有89%的女生接触过相关的就业知识的讲座或者培训。但是绝大部分的女生把这些当作是在学校所受的一种教育,而不是将自己的个性倾向、兴趣爱好和专业素养与自己的过去、将来进行有机的结合,从而合理地评估自己,为自己建设设计将来。在这个方面做过理性思考并且脚踏实地施行的仅占被调查人数的35%。更有3.6%的女生从未考虑过职业规划与设计。

2.缺乏正确的价值取向

调查结果表明,有47.7%的女生选择去医院工作,有21%的女生乐意去政府机关工作,仅有15.9%的女生愿意到企业就职,问卷设计中问是否愿意去基层例如担任村官一职时,竟然没有一个人表示愿意。这种选择高薪、高地位的工作的倾向与现实当中就业形势严峻的现象存在很大的差距。在调查当中,有的女生认为人生的理想在于个人价值的实现,而个人价值的实现取决于经济收入,这与当今社会以收入的高低来衡量个人价值的高低有相似之处。

3.缺乏阳光积极的心态

有65%的女生认为企业在聘员工时,更加愿意选用男生,也就是她们认为绝大部分的企业在用人上存在性别歧视,尤其是在当前这萧条的经济状态下,女生们无法对自己产生正确的认知观念,大部分有自卑、担心、悲观的情绪。有60%的女生赞同女孩子找工作以稳为主,在问到女生对待事业和家庭的关系时,有58%的女生认为女孩子应当以家庭为重,这无疑是受到中国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封建思想的束缚。通过各个班级男女生的对比可以发现,事实上,很多女生的综合素养高于男生。

二、应对策略

1.加强就业指导

女大学生就业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苦卓绝的系统性工程,不能仅凭短短的几个月的时间就能取得成效,建议从女生入校的第一个学期开始至毕业,逐步的、循序渐进的进行就业教育及指导。例如在入学教育时可以揉和形势分析、经济趋势等在学生的大学规划中为将来的就业做好心理上的准备:第一个学年度即开《就业指导》课程,帮助女大学生初步树立职业生涯的观念,并且能够与自己的大学生涯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将来的顺利就业制订正确的规划。大二和大三阶段应该采取多种形式的职业讲座、邀请往届毕业生回校作报告等进行就业咨询和服务,特别是邀请往届毕业生当中的成功人士进行现身说教,其效果明显高于学校的老师、工作人员的单纯说教,往往对女大学生的触动很大。在毕业前期还可以动员毕业生对自己的大学生涯进行自我总结,测试自己对就业的准备程度。

女生在学习、就业过程当中相对于男生而言,更加容易产生自卑、无奈的心里,学校应该采取必要的措施,搭建就业指导和咨询的平台,建立广泛的就业联系网,鼓励女生在校期间尝试各种兼职,利用寒暑假的时间派遣专职人员有序地组织女生到公司、企业或者其它单位部门任职,促进她们课外加强专业知识和非专业知识的训练,帮助她们成为专业技能和特长型相结合的高素质人才。

2.加强政府合作

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形势之下,职业证书是劳动者就业的入场券,并且是劳动者职业能力的有力证明,女生同时拥有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无疑比其他仅仅获得文凭的劳动者更有竞争力。对于当今的大学生来讲,就业往往不是一劳永逸的,取得多个职业资格证书,不但能增加就业机会,还能使女生具备转变岗位或跳槽的能力,更多的单位往往更加青睐复合型的人才。作为学校,首先要在女生当中大力普及职业技能鉴定的知识和观念,利用各种宣传方式,帮助女生明了职业证书对就业的重要性,其次要与政府、行业、企业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广大女生获取职业证书提供服务平台;再次加强校企合作模式,促进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3.加强两课教育

职业价值观实际上是人生观的一个组成部分,包括职业地位观、职业苦乐观、职业待遇观三个方面,它与个体的世界观、道德意识以及心理认知水平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反映的自卑、功利、个人利己等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她们将来的职业发展。因此,要以“两课”为突破口,把职业价值观的教育纳入德育内容体系,加强理想和信念教育,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正确处理好国家、社会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形式上改变一成不变的说教模式,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各样的德育,注重德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4.加强心理引导

和男生相比,女生常常会产生一些心理特征,这些心理特征表现在就业过程中,如果处理不好,会对女生的求职造成消极的影响。其中比较常见的心理障碍一是“娇气”、“骄傲”的心理,这会导致女生拈轻怕重,缺乏艰苦奋斗、持之以恒的精神:二是自卑与依赖的心理,这会导致女生缺乏竞争的勇气和获胜的信心:三是从众和攀比的心理,这会导致女生人云亦云,缺乏主见,难以确立正确的职业观。通过心理咨询或者心理指导,通过职业倾向量表的调查分析,使得女生在现实的环境中客观冷静地分析、评价自我,分清楚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坦然面对现实,接受自我,克服各种心理障碍和焦虑情绪。在进行心理辅导和咨询的同时,引入反馈机制,建立典型案例的跟踪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何斌;大学生就业观调查报告[J];今日中国;2012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