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干将莫邪的故事十篇干将莫邪的故事十篇

干将莫邪的故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1:00:50

干将莫邪的故事篇1

2020年3月22日,网络电影《干将莫邪》正版视频平台上映。该片由汪东城主演,把一个中国传统典故内容演绎成一个新版的仙剑故事。因为男主角的知名度,该片倒是获得了不少影迷的期待。《干将莫邪》是在中国传统“干将莫邪”记载的基础上进行重新演绎的,早已不是古典故事当中的内容。其实,如果这部电影若是重新改换一个名字,也未尝不可。“干将莫邪”四个字,多少有些打着古典故事旗号的名义了。作为电影版本出现的内容,只剩下名字和中国传统故事相同了。

(来源:文章屋网http://www.wzu.com)

干将莫邪的故事篇2

7月21日,放暑假的时候。我又和暑假生活第一页的勤勤咪(画了一只动物猫)见面了。这只猫很聪明,因为它给我带来了很多知识:有猜谜语,有唐诗,有小故事,有生活小常识,等等。这件事我最难忘了,要想让我忘记,没那么容易。勤勤咪已经是我的好朋友了,我现在还想它呢!我希望下一个寒假、暑假还能见到它!

手工的快乐

我最喜欢做手工了。因为做手工可以让你的手做什么活都那么灵巧。今天我又做了两个小东西,一个是“土电话”,还有一个是“手工琴”。“土电话”很好玩,它是个小电话,它可以在家里玩,也可以在外面玩。“手工琴”可以当做小“电子”琴,如果你想让它发出声音,只要往后一拉它就响了。

剑的故事

今天,我妈妈给我买了一把剑。我妈妈还把一对夫妻的故事告诉了我。就是有两个人分别叫干将、莫邪,他们是一对夫妻。他们铸造了一把剑,叫“干将莫邪剑”,是绝世无双的一把好剑。这个故事告诉了我有关造剑的知识。而且故事里的剑和我妈妈给我买的那把剑差不多,我的那把剑就叫“绝世好剑”。

干将莫邪的故事篇3

在故事背景方面,《盗墓笔记》拥有着非常神奇的一点:你永

>>《盗墓笔记》逻辑什么的,已经扔得远远的了Coser的“盗墓笔记”曹操的盗墓笔记话剧“盗墓笔记”:网络时代的戏剧范儿《盗墓笔记》一个精神病患者的脑洞从《盗墓笔记》看网络文学的大众接受方式什么的平等?再问“什么的平等”?穿越什么的,最庸俗了除了小哥,话剧《盗墓笔记》还有什么值得你尖叫?城市是用来做什么的学数学是做什么的再问“什么的平等”?(下)Cpo是干什么的?房子是用来做什么的赵薇:风浪什么的,都是浮云沙发是干什么的记者是干什么的沙发是干什么的?城门是干什么的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中国>医学>《盗墓笔记》逻辑什么的,已经扔得远远的了《盗墓笔记》逻辑什么的,已经扔得远远的了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document.write("作者:本刊编辑部")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神秘莫测的故事背景处处都有次元壁……

在故事背景方面,《盗墓笔记》拥有着非常神奇的一点:你永远猜不透它究竟发生在什么年代。一方面是井柏然穿着一身藏袍走来走去,鹿晗打扮成民国少爷学生风,而吴氏家族的诸位叔伯穿着深蓝色老工装仿佛回到了60年代……就在你根据色调、服饰勉强判断这发生在几十年前时,现代汽车出现了,某电商品牌出现了,高楼大厦出现了,超先进的电脑高科技又出现了……大家都隔着厚厚的时代次元壁,意图努力和谐到一块,在此只能说:观众朋友们不要在意这些细节。回到故事上,三叔知道鹿晗饰演的吴邪发现了蛇母陵的钥匙后,说下墓就下墓,高高兴兴地打开棺材做的工具箱找设备,还兴致勃勃地招兵买马……既然如此,那干嘛还在前面要搞一段“盗墓的吴家每月死一个人而且还爱请苏州评弹送葬”这种带有悲伤气息的诡异片段?小吴邪在一个散发出邪魅气息的庙里遇到一个萨满装扮的人只为了在盗墓时出现心魔而铺垫?导演你不要老想着搞些唬人又没用的大事情,对片子根本没有推进作用哦。画风走向随意转折蛇母你冷静一点

在《盗墓笔记》中,画风的走向是随心所欲的,说转折就转折,根本不给你一点缓冲的机会。像实验室一样的冷冻箱、后现代黑科技版的蛇母主棺,都如同网页游戏般的特效,好好地化个印度艳妆的蛇母时时刻刻都在扭来扭曲,说卸妆变丧尸就立刻变丧尸,但转眼间又化上了妆……一激动就伸出好多个蛇头的蛇母与张起灵纠缠打斗许久,就在你死我活之际,吴邪打开视频同裘德考老大爷通话,神奇地以一句“你可以救一个真正的好人”打动了大反派,让他交出破局关键……这么容易感动的反派也是不多见了。其实片中并非没有好看的环节,下墓之后首先遇到的迎宾殿便是亮点,充满了逼真的木俑,其中的机关设计精妙,打斗起来也很好看,第一次出现了一种“这群人真的在盗墓”的即视感,加上吴邪设计的一段躲避砍刀的舞蹈作为情绪调剂,看得出团队花了非常多的心思,但后面都变成这样是因为什么?逻辑挖了坑才上线其实不用这么勉强……

干将莫邪的故事篇4

莫干山坐落在湖州市德清县西部,原属武康县,为天目山的分支,挺拔峻峭,秀丽多姿。中心区位于北纬30°36’,东经119°52’,占地4400余亩。若以荫山为中心,则中华山屏障于西北,炮台山拱卫于东南,武陵山(屋脊头)支撑于东北,而以海拔724米的塔山为最高峰。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浙江莫干山导游词,方便大家阅读与鉴赏!

浙江莫干山导游词1大家好,欢迎大家到德清来旅游!德清旅游有句形象口号,叫做“玩水下渚湖,游山上碧坞”。下渚湖是德清旅游的王牌,就是闻名遐迩的“江南第一湿地”,上碧坞就是我们现在要去游览的景区,叫“碧坞龙潭”,它位于德清县的莫干山镇。大家知道莫干山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有的朋友可能还游览过莫干山,可是你们知道莫干山最美的景色在哪里吗?就是碧坞龙潭。因为碧坞龙潭开发的时间还不长,所以许多人还不知道,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它,可称为“养在深闺未人识”。以后可以告诉你的朋友,下次再来德清旅游,游莫干不游碧坞,等于白来了。

朋友们,从湖州市区到碧坞龙潭大约1小时行程,刚才经过的这个镇叫埭溪镇,是在吴兴区与德清县的交界处。

下面我们将会看到一个规模非常大的水利工程,“老虎潭水库”叫。

这是一座以防洪为主,集供水、旅游、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等综合功能的大型水库,水库面积5.3平方公里,总库容量近1亿立方米,年供水量6796万立方米。计划到07年底工程竣工,08年开始向湖州市区供水。届时一个风光秀丽的人工湖就将出现在这里,这个地方必将成为湖州旅游一个新的热点,碧坞龙潭就在老虎潭水库的旁边,所以这条路今后一定是湖州最美丽的旅游风景线。

我们已经到了碧坞村,看到这些大大小小的招牌了吗?这些都是“农家乐”,碧坞村虽然不大,但是“农家乐”已经有20多家。过去这里的农民靠山吃山,主要经济来源就是山上的毛竹,现在农民也搞旅游了,观念也变了,我们都是最受欢迎的客人。到这里吃住条件一应俱全,等会用餐时就让大家品尝一下碧坞农家菜的特色风味。

浙江莫干山导游词2看,这就是景区大门,山峡之间一座高高的城楼,好象隋唐演义中的瓦岗寨,一夫档关,万夫莫开。游览碧坞龙潭就从这里开始——。

碧坞是个古老的山村,走在这段古村小路上,这里还在人间,前面就是另一个世界了,这叫渐入仙境。大家抬头看山壁上的题词,“莫干幽谷,碧坞龙潭”,这八个字是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题写。赵孟頫是湖州人,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书法名家之一,他夫人管道升是德清人,是古代最著名的才女之一,他们夫妇俩经常到碧坞来游览。从现在开始,我们进入了景区的峡谷区,这里悬崖峭壁,怪石丛生,请大家在游览时一定注意脚下安全。

看到瀑布吗?迎接大家的第一条瀑布叫“福水瀑”,福水降临好兆头啊!这座桥廊原来是个祭台,叫“应雨台”,又称祈雨台,传说碧坞龙潭藏着一条小白龙,所以山中水流永远不断。古时候每逢干旱季节,山下的百姓就在这里焚香叩拜,齐声呼唤小白龙,只要听到空谷回声,天雨便会应声而降,十分灵验,故称“应雨台”。看这山崖上的四个大字“灵应祷雨”,这是清代著名书法家赵谦之的真迹,取其中二字便是应雨台的名称。左边又是一条瀑布,叫“清凉瀑”。莫干山被誉为“清凉世界,避暑胜地”,其实莫干山最清凉的地方还是在碧坞,盛夏天站在清凉瀑周围,比空调还凉。

请看上面这块山岩,感觉象什么?对,就象老鹰嘴,当地老百姓称之为“雷公岩”。

我们登上去近看,这里石壁上刻着一幅画像,是《封神榜》里的雷振子。雷振子原来是姜子牙手下的一员大将,后来封神,他封的就是雷神。雷振子的形象长着一付鹰嘴,所以把这山岩叫做“雷公岩”。其实真正的缘由还有一个神话传说:因为碧坞山谷美如仙境,所以八洞神仙经常在这里聚会游乐,其中汉钟离和韩湘子最喜欢下棋,俩人只要一到这里就下棋,一下棋就几天几夜没完。雷神和八仙是好朋友,又是个棋迷,是最忠实的观众。有一回,雷神观棋观得误了时间,到了施雷时刻连打雷工具也没有准备,这下可糟了!原来这下雨打雷工作的纪律特别严格,必须按天条不折不扣地执行,什么时候下雨什么时候打雷,下几点雨打几声雷,都得按规定办,差一点就是犯了天条。

浙江莫干山导游词3《隋唐演义》中有一个情节,说的是东海龙1王为了跟一个算命先生打睹,到了下雨时刻有意少下几点,结果犯了死罪,被唐皇李世民的承相魏徵在梦中斩下龙头。所以雷神能不急吗?情急之下,猛蹬一脚,把这里的山崖踢塌了半壁,轰隆山崩不也象雷声嘛,只好滥竽充数了。看,对面的山壁上还留着他的脚印呢!谁知这下子却把莫干山的山神爷给得罪了,山神爷就赶到玉皇大帝那儿告状。

玉帝一听特别生气,你雷神犯天条不说,还要弄虚作假,得罪加一等。这时候八仙可急了,雷神是好朋友,更因为是观棋误事,自己也有责任,能见死不救吗?所以连忙到玉帝面前去求情,又赶紧做山神爷的工作,“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立马在这里重造了一座山崖,才救了雷振子。这山崖就称之“雷公岩”,以示教训。从那以后,雷公对碧坞深感愧疚,每逢打雷总有意避开这里,所以碧坞村从来没有发生过雷击伤害。旁有北宋书法家米芾题刻“神明相佑”,正应此说。

谁能猜到八仙下棋的地方在哪?肯定就在附近。对,前面这座楼阁叫“聚仙阁”旁,边这个亭子叫“八仙亭”,都是八仙聚会的地方。看这激流奔腾的溪沟中,横卧着多少奇形怪状的石头,当中最突出的这块巨石就是汉钟离和韩湘子经常下棋用的,百姓称之“棋盘石”,又称“仙枰石”。原来这石面非常平整,上面都刻着棋纹,后来因为雷公踢塌山崖,山崩下来毁了棋盘一只角,成了现在这个样子,但部分棋纹尚依稀可辨。旁有苏东坡题刻“云龙仙石”,还有雍正皇帝的题词“山中无年”,连皇帝老子也知道碧坞。

浙江莫干山导游词4“山中无年”四个字什么含义?这是个比喻,古语有云,“天上一刻,人间十年”,八仙在这里下一盘棋,人世间不知道过了多少年。这个比喻是用时间概念来表达对碧坞美景的极其赞叹,喻义真是太巧妙、太深刻了!各位团友,请留意“八仙亭”上方的这片峭壁,是否感觉与周围山崖的形貌明显不同?这里犬牙交错、棱楞凹凸,仿佛刀劈斧砍似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这上面记铭刻着一桩发生在2400多年前的复仇故事。

听说过莫干山名称的来历吧。春秋末期,群雄称霸,吴王阖闾想要争当盟主,得知在吴越边境也就是今天的德清县境内,有一对夫妇叫干将、莫邪,是铸剑的高手,限令他们在三个月之内炼出绝世宝剑,许诺事成之后给予重赏。干将夫妇就在这山中采集铜精,开炉铸剑,经过呕心沥血,炼出一对雌雄双剑。夫妇俩担心吴王不讲信用,把雄剑留下,干将只带一把雌剑去献给吴王。吴王一试这宝剑,削金如泥、吹毛断发、血不见痕,果然天下绝品。

心想既然是绝品就不能再有第二把,就背信弃义把干将杀了。消息传来莫邪悲痛欲绝,为了保护还在襁褓中的儿子,只好隐名埋姓避难于碧坞山谷。16年后,莫干长大成人,莫邪详告家史,并将雄剑交给儿子。莫干发誓为父报仇,从此每天怀着满腔仇恨,在这山崖前试练宝剑,剑风飞舞,坚石俱裂,山崖上留下一道道剑痕。后来在父亲生前好友之光老人的帮助下,莫干终于刺杀了吴王,报了杀父之仇。二千多年,世事沧桑,但是这个悲壮的故事一直流传到今天,后人把当年干将莫邪夫妇铸剑的山叫做莫干山,他们磨剑的地方称作剑池,我们面前这座剑痕累累的山壁就称作“试剑崖”。

浙江莫干山导游词5朋友们,现在我们就到“聚仙阁”里当一回神仙吧!楼阁的石壁上有摩崖诗刻,民国时南浔镇有一位富商叫周庆云,特别迷恋莫干山的风光,常常在这里隐居做修桥铺路的好事,这就是他的作品。我给大家读一下

“上有飞瀑,下有农田,潭深莫测,有龙潜焉,灵应祷雨,自昔相传。残刻于贞元纪年,并此四字,亦化云烟”。

现在我们行走在峡谷栈道上,四面悬崖峭壁,脚下溪流奔腾,是否有一种腾云驾雾穿越山谷的感觉?都成仙了!看,这里有一幅石壁雕画,共有九条龙,称之“九龙壁”。这幅雕画虽然是新的,但是山壁下有一个神话故事却非常古老。其实这座山壁原本叫“救龙壁”,下面曾经压着一条小白龙,后来被救了出来,所以叫“救龙壁”。碧坞龙潭总是离不开龙,这峡谷九曲八折也象条龙,峡谷的水总是川流不息,即使是干旱季节也是如此,这正是碧坞的神奇。每到盛夏少雨时候,山下的邻村车拉桶装,纷纷上碧坞来取水。但是碧坞也曾经断2过水,是什么原因呢?。

请看!这就是莫干山的一绝“碧坞龙潭”两道峭壁犹如刀劈斧削,峭壁下一潭方形。

水池,恰似鬼斧神工,两道峭壁缝隙间夹一条五丈多高的瀑布直泻池中,瀑声轰呜,空谷回荡,远处看去犹如一条白龙从池中腾空飞起,真是名副其实的龙潭啊!大家当心脚下!这龙潭原来深不可测,凉气袭人,人不可近,当地农民曾经试过,用毛竹一支接一支往下插,插了十几支还不到底。

十几年前一场山洪爆发,被泥石流堵了大半,虽然遗憾却少了一分危险。

干将莫邪的故事篇5

关键词:单于位;考。

匈奴单于位的继承制度在呼韩邪单于(指老呼韩邪单于,下同)之后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后汉书》卷八十九《南匈奴列传》(以下简称《南匈奴列传》)载:

“自呼韩邪单于后,诸子以次立”。

正是由于范晔的记载,后世许多论著也认为,“从呼韩邪时代到公元2世纪中叶,兄弟继承是实际上的准则”[1]。事实上,仅以“诸子以次立”是很难涵盖自呼韩邪单于之后所发生的变化。此时期匈奴王位继承制虽一改此前以子承父为主的继承制为传子与传弟相结合的继承制,但也因不同的阶段而呈现明显的不同,如单于比之前匈奴实行的是单纯的兄终弟及,之后,则实行了传弟与传子相互结合后派生出来的一种传弟与传子交叉继位的混合继承制。呼韩邪单于之后匈奴王位继承制之所以发生明显变化,固然有偶然因素夹裹其中,但归根结底还是根深蒂固的宗法制度和政治因素发挥着主要作用。尤其是与呼韩邪单于即位之前匈奴统治集团内部充满的重重矛盾有着千丝万缕的牵挂。可以说,日后单于比对于匈奴王位继承制的变革正是针对这些矛盾提出的,也是在这一大背景下演绎的。然长久以来人们对于发生在匈奴单于继承中的这一系列重大变化并未引起足够的关注,或点到即止,未曾细说,更无论专门著述。本文为了更清晰地探讨此时期单于位继承上的嬗递变化,愿挟鄙陋之学,就此问题试作考辨,谬误之处,敬请指正。

一呼韩邪单于至呼都而尸道皋若?单于时期

由呼韩邪单于至呼都而尸道皋若?单于,共9位单于当政。其间除乌达?侯单于、蒲奴单于不是呼韩邪之子,且当政不足两年外,余皆为呼韩邪之子。在这些儿子中,除呼都而尸道皋若?单于为呼韩邪第五阏氏子外,其余又均为呼衍王二女——颛渠阏氏与大阏氏之子。缘何如此,据《汉书》卷九十四《匈奴传》(以下简称《匈奴传》)载,呼韩邪单于曾娶呼衍王二女为妻,姐为颛渠阏氏,妹为大阏氏。颛渠阏氏贵,其子且莫车又备受呼韩邪单于的宠爱。按照匈奴“子以母贵”的习俗,呼韩邪单于曾欲立且莫车为太子,只因且莫车年纪尚小,又不是长子,长子乃大阏氏之子雕陶莫皋。于是,出于“一家共子”的缘故,呼韩邪单于最终传位于雕陶莫皋,但同时规定“传国与弟”。这里,呼韩邪单于并不是刻意要实行“传国与弟”,只因立且莫车为太子的条件尚不成熟,不得不退而求其次,以“传国与弟”的方式,曲线达到彼岸。由此可见,呼韩邪单于的“传国与弟”,其最初的着眼点和最终结果是落实在传子上。正因如此,他的“传国与弟”的初衷也只限于呼衍王二女——颛渠阏氏与大阏氏的儿子之间,并不涉及呼韩邪单于与其它阏氏所生十余子之事。对于这一点,《匈奴传》、《南匈奴列传》等史籍虽未明言,但其间亦有蛛丝可寻。据《匈奴传》、《南匈奴列传》载,呼韩邪单于与呼衍王二女共生有六子,咸与乐是最小的两个。咸因被王莽立为单于而被其兄乌珠留若?单于(名囊知牙斯,颛渠阏氏次子,呼衍王二女之第四子)“更为於粟置支侯”。於粟置支侯,“匈奴贱官也”。既已被贬,自然失去继承资格。乐虽被立为左贤王,但乐早死。在这种情况下,乌珠留若?单于并没有将单于位传之于呼韩邪单于与其它阏氏所生之子,而是“以子苏屠胡为左贤王,以弟屠耆阏氏子卢浑为右贤王”。这表明,在乌珠留若?单于眼里,“传国与弟”理当就此结束,而不应继续下去。但是,乌珠留若?单于死后形势发生了突变,其弟咸在“匈奴用事大臣右骨都侯须卜当,即王昭君女伊墨居次云之婿”一手策划下,“越舆而立为乌累若?单于”,使得原定的“传子”又一次转为“传弟”。须卜当之所以这样做,固然有王昭君女伊墨居次云之婿亲汉的缘故,但须卜当这样做的同时,也为伊墨居次云之弟伊屠知牙师的继位铺平了道路。因为咸传位于舆,舆之后即可由伊屠知牙师“以次当为左贤王”。舆是呼韩邪单于与第五阏氏所生之子,咸既然可以传位于舆,则呼韩邪单于“传国与弟”的原则也同样可以悄然推及到呼衍王二女之子以外的单于子身上。

正是基于“传国与弟”的祖训被一而再地刻守,匈奴单于位竟在呼韩邪单于的6个儿子中嬗递了七十七年(前31年—公元46年)。若不是单于舆“欲传其子”而杀弟左贤王伊屠知牙师的话,这“传国与弟”还真不知在呼韩邪单于近二十个儿子中要传多少世,多少年。

呼韩邪单于的“传国与弟”把“兄终弟及”的继承方式运用到了极致,以至于原本仅仅作为“父死子继”补充形式的“兄终弟及”,在此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变成了匈奴单于位的主要继承方式而被继承者尊为成规,奉为圭臬①。客观地说,他的这一做法对于结束匈奴统治集团内部五单于争位虽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但“传国与弟”并没有真正触及到隐藏在单于位继承中更为深刻的政治原因,那就是当呼韩邪单于向我们展现其权力的同时,也将使用这一权力时所表现出的随心所欲暴露无遗,而这种随心所欲如果不有所规范和节制,最终仍将导致单于继承者之间为争夺单于位而大开杀戒。单于比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汲取教训,几经演绎,最终创造出一种十分独特的传子与传弟交叉继位的混合继承制。

二单于比至单于休利时期

此时期单于位的继承主要是传子与传弟交叉继位的混合继承制。这种混合继承制度肇始于单于比。《南匈奴列传》载:

“初,单于弟右谷蠡王伊屠知牙师以次当为左贤王。左贤王即是单于储副。单于欲传其子,遂杀知牙师。知牙师者,王昭君之子也。……比见知牙师被诛,出怨言曰:‘以兄弟言之,右谷蠡王次当立;以子言之,我前单于长子,我当立’。”

此处的日逐王比是乌珠留若?的长子,但是否是《匈奴传》中提到的乌珠留若?长子苏屠胡,不得而知。不过肯定不是前单于咸的儿子。依日逐王比的说法,单于舆要么传位于弟,要么传位于前单于长子,而单于舆本人的长子却无权继位。所以,当单于舆我行我素传位于自己的儿子后,日逐王比便在八部大人的支持下,自立为呼韩邪单于(小呼韩邪单于)。

继位后的单于比同样也面临着如何处理传弟与传子的难题,因为前单于不止一人,前单于长子同样也不是一个。针对这一点,单于比按照他当年提出的王位继承原则,创建了一种传弟与传子交叉继位的混合继承制。按照这一制度,单于比传位于弟莫,莫又传位于弟汗。汗当是三兄弟中最小的一位。因此,汗临终前并没有将单于位传之于同父异母的其他兄弟,而是传之于前单于比的儿子?。?又传位于前单于莫的儿子苏。苏“数月复薨”,遂以?之弟长立,这在匈奴继承制度中是允许的。长又传位于前单于汗的儿子宣。宣传位于长之弟屯屠何。屯屠何又传位于宣弟安国。安国又将单于位传回到前单于?之子——单于比之孙师子的身上。师子的继承人又是前单于长之子檀[2]。这种循环式的继承法则,从表面上看似乎具有传位于弟的特征,但所传之弟又大都是前单于之子,而且继承顺序也基本按照前单于继位的顺序排列。因此,这种特殊的继承制度是巧妙地将传弟与传子交叉结合在一起,传弟之中有传子,传子之中又见传弟。它恰恰符合与体现了当年日逐王比提出的“以兄弟言,依次当立;以子言之,前单于长子当立”的原则。这一制度在南匈奴实行了九十八年。

檀之后的单于兜楼储至呼厨泉时期,正值东汉王室皇纲渐颓,诸将跋扈,国统频绝之际,匈奴单于位的继承也因此未入正序,或子承父业,如於扶罗之于羌渠,或传子与传弟相结合,如“於扶罗,弟呼厨泉

①有关匈奴单于继承制度的详细情况,请参见王可宾《从匈奴单于的继承看父死子继与兄终弟及》(《社会科学战线》1985年第3期);武沐《秦、西汉时期匈奴单于位继承制度考辨》(《民族研究》2003年第3期)。

立,以於扶罗子豹为左贤王”[3],或承继关系不详,故不作探讨。

三继承制转变的分析

如果说,呼韩邪单于的“传国与弟”仅仅是偶然之举,那么,单于比的传弟与传子相结合的继承制已全然是一种自觉的行为。然而是什么原因促使单于比这样做呢?如上所述,单于比继位时,“传国与弟”已成为单于位继承制度中不可动摇的基本法则,但兄弟间的手足之情毕竟受自然规律所限,总要回归到传子的顺序上来,因此,单于比也同样面临着如何处理好传子与传弟的难题。单于比的传弟与传子相结合的继承制从表面上看似乎仅仅是在传弟与传子的顺序上作了一些技术性的调整,将这两个法则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但果真这样认为便大错特错。匈奴单于位的继承之所以演变为如此形式,固然有许多偶然因素发挥了作用和影响,但毕竟不是主要的,主要原因还需进一步从更为深刻的历史内幕中去寻求。换句话说,促使单于比实行传弟与传子混合继承的真正原因正是此前单于位继承中缺少一个成熟和规范的继承制度,以至于在单于位继承中能够左右其进程的消极因素太多。其具体表现为:

1、匈奴在单于位继承上虽然有成年长子继承制,但常常被随意改变。如头曼单于由于“后有所爱阏氏,生少子”,故“欲废冒顿而立少子”,即所谓“子以母贵”。其结果直接导致了冒顿弑父自立为单于。呼韩邪单于继位前,兄终弟及仅仅是作为父死子继的补充制度存在于匈奴单于位的继承中,但两者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单于凭借自己的权力可随意改变。呼韩邪单于就是为了使爱子且莫车继承单于位,不惜改变匈奴业已实行多年的成年长子继承制,从而使匈奴单于位的继承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向着“传国与弟”的方向发展。此外,单于舆为了将单于位传之于自己的儿子,而不是弟知牙师,“遂杀知牙师”,从而导致匈奴重新分裂为南北两部。

同样,且?侯单于死后,狐鹿姑兄弟被阴差阳错地同时立为单于,于是便出现了狐鹿姑单于死后传位于狐鹿姑弟(名不详)单于的局面。《匈奴传》留下了这件事的记录:

“日逐王先贤掸,其父左贤王当为单于,让狐鹿姑单于,狐鹿姑单于许立之。国人以故颇言日逐王当为单于。”

从这段史料推断,狐鹿姑单于在位时,狐鹿姑弟单于曾许诺狐鹿姑单于子先贤掸继己之位。但狐鹿姑弟单于继位后,即以先贤掸为日逐王,而以子为左贤王。“日逐王者,贱于左贤王”。这件事不仅激化了匈奴诸王间的矛盾,并最终导致了先贤掸“率其众数万骑归汉”。由此可见,由于单于位继承制度的不规范,因而在单于位继承中,单于凭借个人意志而随意变更继承顺序往往成为引发统治集团内部内讧的主要原因。

在阶级社会里,最高统治者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这是必然的,但这种权力必须凭借一系列的政治制度来维系。政治制度越规范,最高统治者的权威就越能够得到认可,相反,如果这一系列政治制度常常受到包括最高统治者自己在内的多方面的消极影响而难以规范,则这种权力的权威性将受到极大的消弱。上述事实便是极好的证明。

2、母阏氏干政。母阏氏干政同样是引发匈奴单于位继承混乱的主要因素之一。这种混乱是从狐鹿姑单于的生母——母阏氏开始的。按匈奴习俗,老单于或匈奴诸王死后,其生前的妻妾将由继任者收继,但继任者的生母,即母阏氏不得收继。母阏氏在匈奴享有极高的地位,如金日?就非常敬重母阏氏。匈奴的母阏氏一般不参与朝政,尤其在且?侯单于之前,母阏氏参与朝政的事例未曾发现。但是,自且?侯单于之后,母阏氏参与朝政的事例开始出现,而且从幕后指挥直接站到了前台。据《匈奴传》提供的实录云:

“单于有异母弟为左大都尉,贤,国人向之,母阏氏恐单于不立子而立左大都尉也,乃私使杀之”。

母阏氏使人暗中将左大都尉杀害,是出于害怕“单于不立子而立左大都尉”。这说明且?侯弟单于在确立继承者人选上可以有多种选择:他既可以立母阏氏之子为太子,也可以立左大都尉为继承者,甚至还可以立其弟右谷蠡王为继承者。然而,继承者人选的多种选择,无疑为单于位的继承增添了许多不确定的因素,从而招致觊觎者纷沓而至,母阏氏便是其中之一。虽然说,母阏氏的干政与继承制度的规范与否并无直接的因果关系,但不规范的继承制度往往为母阏氏干政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在本案中,正是由于单于继承者有着多种人选,而不是规范的单一人选,才使得母阏氏为赢得单于立其子而不惜暗害左大都尉,并最终导致“左大都尉同母兄怨,遂不肯复会单于庭”。

继此事件后,便是颛渠阏氏的干政。颛渠阏氏曾与卫律合谋,成功利用了左大都尉与母阏氏之间、贵人与母阏氏之间的矛盾,“匿单于死,诈挢单于令,与贵人饮盟,更立子左谷蠡王为壶衍?单于”,并由此牢牢控制了壶衍?单于。但此事的后果便是“左贤王、右谷蠡王以不得立怨望,率其众欲南归汉,并“去居其所,未尝肯会龙城”。此后,尽管虚闾权渠单于曾“以右大将女为大阏氏,而黜前单于所幸颛渠阏氏”[4],但虚闾权渠单于死后,颛渠阏氏很快便与其弟大且渠都隆奇合谋,立右贤王屠耆堂为握衍??单于,从而又一次确立了母阏氏的地位。前后两位母阏氏的所作所为,可以说直接激化了匈奴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破坏了原本就不严格和稳固的单于位继承制,并最终促成了匈奴五单于的分立。

3、叔侄、兄弟间的争权。由于匈奴单于位继承法则中有未成年的单于子不得继位的规定,因此,当单于的继承人年幼不能继位时,单于位大多由单于兄弟继任。但是,兄终弟及后将单于位传于谁却一个难以确定的问题,因其难以确定,因而又是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在《匈奴传》中,兄终弟及后或传位于前单于之子,或传位于当朝单于之子;或事前曾有约定,或未曾约定,其间似乎并没有规范的制度[5]。因此,围绕叔侄、兄弟间的继承权而导致的叔侄、兄弟争权的事例便屡有发生。如狐鹿姑弟单于与先贤掸的争权;先贤掸与握衍??单于之间的争权;五单于之间的争权以及单于舆与日逐王比之间的争权等等。类似于这样的情况在乌孙也曾出现。《汉书》卷九十六《西域传》载,昆莫太子早死,昆莫乃以长孙岑陬为太子。中子大禄闻之,怒,“收其昆弟,将众叛”。此后,“岑陬胡妇子泥靡尚小,岑陬且死,以国与季父大?子翁归靡,曰:‘泥靡大,以国归之’。”

三复斯言,上述混乱现象的产生,固然有来自各方面的原因,然一语道的,匈奴单于位继承制度在许多情况下并无严格的规定和成熟的制度,应当是直接导致匈奴统治集团内部混乱的主要原因,而单于比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创建了传弟与传子交叉继位的继承制度。

四、对转变后单于继承制的评价

对于匈奴这样一个刚刚步入奴隶社会的政权而言,其政权的基础无外乎来自三个方面:其一是单于权力的神圣性或宗教性,即单于权有渊源于宗教祭祀权的一面;其二是单于权力的军事权威性,即单于权有赖于军事指挥权的一面;其三是单于权力的血缘性,即单于权有脱胎于族权的一面。宗教性与血缘性往往决定着匈奴的宗法制度;军事权威性则体现在匈奴政权的兴衰上。而一个稳定的单于位继承制,对于规范和强化匈奴宗法制度,巩固和发展匈奴政权都起着不可替代和至关重要的作用。

匈奴的历史表明,单于位继承制实施的好坏往往与匈奴政权的兴衰是相辅相成的。当匈奴强盛时,其单于位的继承基本是有序的;当单于位继承表现得混乱无序时,匈奴内部也因此处于五裂的状态,并最终走向衰败。匈奴的衰败,如果抛开汉王朝军事打击这一因素,仅就匈奴内部因素而言,可以说,因单于位继承缺乏一个规范和成熟的制度而造成的兄弟之间、叔侄之间的争权以及母阏氏干政等,应当是此时期匈奴迅速衰败的关键因素。

在呼韩邪单于的“传国与弟”期间,兄弟之间、叔侄之间的争权以及母阏氏干政等事件虽鲜有发生,且维持了近八十年的稳定,但这一制度回避了单于位继承制度中缺乏规范约束等问题,因此,这种“传国与弟”最终还要面对如何“传国与子”的考验。

单于比实行的传子与传弟相结合的继承制度,正是针对此前单于位继承中的种种弊端而进行的精心设计和实施。从实践的结果看,这一努力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在南匈奴单于比至休利单于的三代十三位单于中,除单于安国与其侄师子曾发生过争权外,再没有发生过类似于兄弟、叔侄之间的争权以及母阏氏干政等事件[6]。而既使是单于安国与其侄师子发生的争权也与此前的叔侄争权有着明显不同。《南匈奴列传》载:

“单于安国,永元五年立。安国初为左贤王而无称誉。左谷蠡王师子素勇黠多智,前单于宣及屯屠何皆爱其气决,故数遣将兵出塞,掩击北庭,还受赏赐,天子亦加殊异。是以国中尽敬师子,而不附安国。安国由是疾师子,欲杀之。”

安国此举,不仅引发了与师子间的公开争斗,而且也导致了汉王朝的直接干预。其结果,“安国舅骨都侯喜为等虑并被诛,乃格杀安国。”从整个事件看,尽管“安国初为左贤王而无称誉”,前单于宣及现单于屯屠何皆爱师子,但他们似乎迫于某种“约定”,不敢随意破坏传统,依然立前单于宣弟安国为单于。而安国与其侄师子之争,其主要缘由在于安国疾师子不断坐大,如鲠在喉,使自己的统治受到极大威胁,进而主动采取行动,欲铲除心头之患。因此,这次争夺的焦点,已从过去单纯的王位继承之争,转移到王位的巩固上来。同时,通过这一事件,更进一步显现出此时期南匈奴单于位的继承已经有了相当的章法可循,而这一点恰恰是直接影响南匈奴社会稳定与统一不可缺少的关键因素。

单于比实施的传弟与传子相结合的单于位继承制,对于巩固和强化匈奴宗法制度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与中原王位继承不同的是,由于匈奴存在着未成年单于子不得继位的习俗,因此,匈奴单于位的继承制不仅要解决父死子继的问题,而且还要解决兄终弟及的问题。匈奴单于位继承制最初是以不十分规范的成年长子继承为主干。这个继承制度虽然可以解决大部分父死子继的问题,但对于兄弟、叔侄间的一系列继承问题却不能很好地解决。单于比实施的传子与传弟相结合的继承制,较之成年长子继承制而言,不仅在传子上有了更为规范的继承顺序,而且在传弟方面也作出了相应的规定。传子与传弟相结合使得单于位继承顺序更为制度化,单于继承者的范围更为明确,身份更加固定。诸如“子以母贵”等随意性较强的继承习俗在传子与传弟相结合的单于位继承制度中基本得到遏制,有的甚至销声匿迹。这对于以单于位继承为核心的匈奴宗法制度而言,可以说是大大前进了一步。

匈奴宗法制度的进步,还可从商周时期王位继承制演变的进程中得到印证。因为商周时期的王位继承制正是从不规范的长子继承制演变成为商朝中期传子与传弟相结合的继承制,进而又从传子与传弟相结合的继承制演变成为西周时期的嫡长子继承制度。据《史记》卷三《殷本纪》载,商的祖先为契,自契至汤凡十四代,均为父死子继。与后世的匈奴一样,此时期商朝王位的继承同样充斥着兄弟、叔侄间的争位,以及外戚干政等现象。故自商汤以后至盘庚,王位继承制遂改为传子与传弟交叉接替的混合继承制。如:商汤崩,太子太丁未立而卒,於是乃立太丁之弟外丙。外丙崩,立外丙之弟中壬。帝中壬崩,伊尹乃立太丁之子太甲。又如:帝祖辛传位于弟沃甲,沃甲又传祖辛之子祖丁,祖丁又传位于沃甲之子南庚,南庚又传位于祖丁之子阳甲。从太甲到阳甲,这期间虽然传弟与传子的详情史载阙如,但从两头均实行了传子与传弟相结合的继承制来看,其继承关系也应是传子与传弟交叉接替的混合继承制。由此可见,西周之所以能够建立起一整套完备的宗法制度,这与商朝中期以来的传子与传弟相结合的王位继承制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在由无嫡庶之分的王位继承制向传子传嫡的宗法继承制的转变过程中发挥了十分关键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这一时期也是无嫡庶之分的王位继承制向传子传嫡的宗法继承制转变过程中十分重要和不可缺少的过渡阶段。与之相比,单于比时期的传子与传弟相结合的王位继承制正是处于这样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它发展方向同样是建立嫡长子继承制。在匈奴由头曼单于以来的无嫡庶之分的成年长子继承制向前赵刘渊以来的成年嫡长子继承制转变过程中,它承担了不可缺少的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从这一意义讲,尽管匈奴在前赵刘渊时已开始衰败,但就单于位继承制度而言,成年嫡长子继承制的基本确立,标志着匈奴以单于位继承为核心的宗法制度已进入相当成熟和完善的阶段。只是这种成熟和完善对于拯救日益衰败的匈奴已于事无补,但对于后世北方游牧民族的政权建设却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

单于比对于匈奴单于位继承制的改革,虽不失为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单于位继承制度,且已实行了近百年,但由于先天的缺陷构成了许多难以逾越的障碍,因此,现实中的这一制度在可操作性上要大打折扣。

首先,这种单于位的继承制度与匈奴民间传统的继承习俗相悖。匈奴民间传统的继承习俗主要包括财产继承和身份继承。按照身份继承制,单于位或传于子,或传于弟。而单于比的王位继承制虽然也体现出传子、传弟的内容,但毕竟是传位于前单于的儿子,即族弟手中,并没有直接传到单于长子或兄弟手里。这显然与匈奴传统的继承制度有明显的区别,它使得单于位的继承游离于一般继承法则之外。因此,这种继承法则在实施的过程中很难得到传统继承习俗的支持,有时甚至会遭到不必要的阻碍。

其次,单于比所实施的传子与传弟相结合的王位继承制度,其中间的衔接相当复杂,实行起来难度非常之大。按照这种王位继承制,每个单于在传位于弟的同时,又必须满足传位于前单于子的要求,这中间虽可以调整和衔接,但大原则必定如此。这一制度的实行相对于匈奴长期实行的成年长子继承制而言,中间环节大为增加。因此,这一制度的平稳实施,对于政治的稳定要求相当高,同时,还必须辅助以行之有效的监督。如果缺少这些保证,传子与传弟相结合的王位继承制度就很难长期实行。在南匈奴,单于比的传子与传弟相结合的王位继承制度之所以能如此长时间地实施,这一方面要归功于单于比,但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它又与东汉王朝的全面介入和监督是分不开的。据《南匈奴列传》载,早在比初为单于时,东汉政府就“令中郎将置安集掾[史]将驰刑五十人,持兵弩随单于所处,参辞讼,察动静”。其后,又“令西河长史岁将骑二千,驰刑五百人,助中郎将卫护单于,冬屯夏罢。自后以为常。”对于单于的更替,东汉政府更是积极介入,但非常谨慎。《南匈奴列传》载:

“单于比立九年薨,中郎将段彬将兵赴?t,祭以酒米,分兵护卫之。比弟左贤王莫立,帝遣使者赍玺书镇慰,拜授玺绶,……其后单于薨,?t祭慰赐,以此为常。”

在单于安国的事件中,东汉官员虽大多倾向于师子,并上言建议朝廷注意对安国的防备。然而,汉朝依然维护安国的权威,只是令杜崇等“就安国会其左右大臣,责其部众横暴为变害者,共平罪诛。”此后,当和帝知道朱徽、杜崇在安国事件中有失胡和,又禁其上书,以致反畔后,“皆徵下狱死”。由此可见,汉王朝对于南匈奴单于的监督以及对于本朝官吏在匈奴所作所为的监督是非常到位的。而正是这些有效的措施,从整体上使得匈奴由于游牧民族的特点而原本缺少的王位继承中的监督因汉王朝的介入而得到加强,这也就是为什么单于比的传子与传弟相结合的王位继承在东汉王朝鼎盛时得以长期实施,而在东汉王朝衰败时却不能继续实施下去的重要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崔瑞德鲁惟一编剑桥中国秦汉史[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北京第424页。

[2]后汉书卷百十九南匈奴列传[m]中华书局标点本。

[3]后汉书卷百十九南匈奴列传[m]中华书局标点本。

[4]后汉书卷百十九南匈奴列传[m]中华书局标点本。

干将莫邪的故事篇6

人生在世,皆有七情六欲。然而,欲望具有两重性,有良莠之分、正邪之别。积极合理的欲望,是进取之基、动力之源;而负面非分的欲望,是健康之害、人生之祸。人们常说,世上最难填满的两样东西是大海和欲望。大海填不满,是说它的包容与博大;而欲望填不满,折射的却是人的极度贪婪。因此,需要给欲望安上“闸门”,才能起到分流和抑制的作用。

欲望是非理性的,它像野草一样,不除就会疯长;欲望又是无止境的,正所谓得陇望蜀,欲壑难填。欲望犹如暗藏于内心的一股暗流,如果不加以抑制,就会蔓延肆虐,使人产生永不满足的烦恼和苦闷。现实生活中,面对各种欲望,有的人神安气定,不为所动,有的人却心旌摇荡,不能自持,个中原因是控没控制住欲望。古人云:“养心莫善于寡欲”、“欲寡精神爽”。人生在世,没有必要的物质条件不行,但太多的财富也是累赘。所谓广厦千间,只卧一床;有粟万担,一日三餐。如果被欲望牵着鼻子走,成为欲望的奴隶,整天想着不该想的事,心事重重,惴惴不安,必然身心疲惫,活得很累。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曾列出一个幸福方程式:幸福=效用/欲望,说的是一个人幸福与否,效用是分子,欲望是分母,欲望越小,幸福指数越高。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欲望过强、贪念过重的人,心理压力很大,身体的抵抗力比普通人差,容易得16种疾病,一般都会“折寿”。看来,不为外物所累,轻松自在生活,是多么美好惬意的一件事情!学会摆脱欲望的枷锁,排除一切私欲杂念,才能放飞心灵的自由,真正拥有人生的幸福。

《中庸》里说:“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大意是说:一个人独处,在无人看见的地方要警惕谨慎,在无人听到的时候要格外戒惧,因为不正当的欲望容易在隐晦之处表现出来,不好的意念在细微之时容易显露出来。过多过度的欲望,势必干扰前行的步伐。古往今来,贪欲不知毁掉了多少人的功名事业,不知使多少人身败名裂。哲人早就说过:“人生需要一把剪刀,及时剪去多余的枝杈,方可剪出美丽的人生。”欲望于人如同枝杈于树,杂乱、过多的欲望会冲出思想的篱笆,破坏心灵的宁静,成为成长的羁绊。特别是当今社会,良莠混杂,美丑并存,需要用道德理智这把剪刀,剪去失志之念、失德之欲、失格之为,剪去一切多余的不该有的东西,才能使人克制贪念,懂得取舍,保持事业上的进取心和专注心,更好地致力于自己所努力的方向和目标,从而心无旁骛地工作,最终成就自我追求。有道是:“欲先于无度,邪始于无禁。”欲而有度才是真境界。对欲望“度”的把握,是人生成败的关键。一个有理智的人必须在有度和有禁中生活,倘若不会限制自己,将自己置于“度”外,到头来,不仅一事无成,还会受到惩罚。要善于让欲望成为志存高远、牵引前行的引擎,成为推动事业发展进步的动力,同时,还要拥有对过度欲望及时“踩刹车”的清醒和自觉。这样,你收获的将是一种内心的坦然和奋斗的乐趣,人生才能更加绚丽出彩。

古人讲:“贪如火,不遏则自焚;欲如水,不遏则自溺。”欲望可以成为开启幸福之门的钥匙,也可能成为毁灭灵魂的火焰。一个人如果被欲望支配,财迷心窍,物欲横流,便会滋生出邪思妄念,十有八九要走上邪路。活生生的反面事例告诫我们,贪欲是腐败高发的根源,党员干部一旦陷入庸俗浅薄、过度放望的泥潭之中,就会被贪欲所侵蚀,被物欲所左右,被权欲所控制,被所玷污,自然就会引出祸端,酿出苦果。因此,党员干部心里要有“主心骨”,脑中要有“警戒线”,当欲望逐渐膨胀的时候,需要保持应有的理智和警觉,在任何情况下都淡泊名利、清心寡欲,不被欲望所困、所累、所苦、所害,自觉做到不义之财不拿,不当之利不得,不法之事不为。只有管住自己的欲望,才能在各种利益诱惑面前,心不为其所动,志不为其所丧,始终保持坚定的追求和良好的操守,进而超越自我,达到圣洁,走向崇高。

“一念之欲不制,而祸流于滔天。”给欲望安上“闸门”,为行为画上边界,既是管理和驾驭欲望的过程,也是提升和完善自我的过程,这应该成为我们人生智慧的理性选择。

干将莫邪的故事篇7

张博翔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摘要:本文通过解读《三王墓》中所蕴含的的侠义精神,分析其对中国当代武侠小说所产生的影响。为日后的此类问题的研究提

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三王墓;侠义性;侠义精神;影响

提到侠,很多人可能会想到武侠小说。何谓“武侠”?用梁

羽生的话来说,就是“侠,是灵魂,武,是躯壳。侠是目的,武

气是达成侠的手段。”

[1]从他的话中,我们可以发现,武侠重在

“侠”字。因为它是灵魂,是目的。侠的目的我们自不必说。那

么侠的灵魂是什么呢?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侠义亦然。

在卷帙浩繁的著述中,侠的定义各有不同;在各种小说中,侠的

形象也千差万别。要了解一个事物的真正面貌,最好的办法就是

追根溯源,探求它在形成之初的样子。笔者通过检索发现,很多

论文,尤其是研究《搜神记》的论文中,往往把《三王墓》看作

是中国武侠小说较早的典型之一,并认为其包含了中国武侠小说

的基本元素。但是并没有专门的文章对其进行论证。笔者才力有

限,只能从《三王墓》中所体现的“侠义性”入手,分析其对武

侠小说的一般模式的影响。

《三王墓》出自晋代干宝的小说集《搜神记》卷十一。此篇

故事在《列士传》、《吴越春秋》、《越绝书》、《博物志》、

《列异传》等书中均有记载,文字各异。大部分都是以干将莫邪

的传说为背景,写的是其子为父报仇的故事。笔者认为《三王墓》

的侠义性有两个方面。

一、舍生忘死,言而有信

“今游侠,其行虽不执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

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

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2]在一般意义的研究上,都认为

《三王墓》中最具侠义精神的是为赤比设计复仇计划的“客”,

因为他最具有舍生忘死的精神。当偶遇赤比,明白其身世后,明

知壮士一去,则不复返,仍毫不犹豫地说“闻王购子头千金。将

子头与剑来,为子报之。”这一句话代表了很多“侠”的豪迈气

概,如荆轲,聂政等。但是真正让他成为侠之大者的还是他言必

行,行必果的气度。当遇到楚王后他说“此儿头不烂,愿王自往

临视之,是必烂也。”随后他“以剑拟王,王头随堕汤中,客亦

自拟己头,头复坠汤中”。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自己的诺言。正

因为如此,“客”的形象才历来被后世称为“侠”之典范,甚至

有学者说“他的出现,如从天降……如掠过夜空的流星,燃烧自

己的生命,光耀穹苍,留给人们无尽的遐想。”

[3]

说到“舍生忘死,言而有信”,《三王墓》的其他角色,如

干将,赤比,也都具有这样的精神,从这个角度讲,他们也具有

侠义精神。干将的舍生在于,明知道“吾为王作剑,三年乃成。

王怒,往必杀我”的情况下,为了不连累妻子和儿子,毅然“即

将雌剑往见楚王”。虽然拯救的对象是自己的家人,但是其侠义

性仍不应当被否认。大多数的学者往往因为“客”的存在,而忽

略了干将的“舍生”,笔者认为这是不足取的。其实,后世的作

品也对干将的侠义此有所借鉴,如金庸的《倚天屠龙记》中武当

五侠侠张翠山为了使谢逊免受牵连,在众人的审判中自刎而死,

其气度不能不被称之为“张大侠”。《三王墓》中另一个舍生忘

死,言而有信的是干将的儿子赤比:为报父仇,“即自刎,两手

捧头及剑奉之”,是其忘死;答应莫邪,提剑“日夜思欲报楚王”,

是其有信。由此看来,“舍生忘死,言而有信”贯穿了小说的全

篇,是《三王墓》所体现的侠义精神的核心。

二、伸张正义,诛灭强权

《三王墓》从总体布局上看是一个复仇故事,与一般的复仇

故事相比,其复仇具有“正义性”。干将因“为楚王作剑,三年

乃成。王怒,欲杀之”。就干将死的原因看仅仅是因为铸剑的时

间过长而已。从一般人的角度看这很正常,铸剑,尤其是要铸一

把好剑,必定需要一定的时日。特别是对干将对这个铸剑要求很

高的大师而言,铸剑三年,更是司空见惯。但是,要求铸剑的是

楚王,有一定的强权思想,为了顾全自己的王威才欲将干将杀死。

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也是很常见,如陈胜吴广的“失期当斩”等。

从这个角度讲干将的死是强权政治压迫的结果,是非正义的所

在。“客”和赤比所代表的正义与楚王所代表的邪恶之间的正邪

对峙就具有了伸张正义的性质。再加上其本身与楚王相比,力量

要小的多,因此其复仇就具有了一般侠义小说中的诛灭强权的性

质。毕竟,恶势力之所以能够制造非正义,正是其过于强大的结

果。后来武侠小说的复仇模式也借鉴于此,如在金庸的《射雕英

雄传》中郭靖的复仇,虽带有民族性质,但直接原因却是作为强

权的恶势力完颜洪烈为了自己的私心,把处于弱势力的郭啸天置

于死地,其行为违背了正义。郭靖杀死完颜洪烈一方面伸张了正

义,另一方面以弱胜强,诛灭了强权,成就了其侠名。其实,“这

种仇杀一孤雏余生一练成绝艺一复仇一坏人授首在《三王墓》中

就已经粗具雏形。”

[4]其中体现的侠义精神无外乎“伸张正义,

诛灭强权”八字而已。

综上,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三王墓》无论从布局上,

还是在人物的塑造上,都体现了“舍生忘死,言而有信;伸张正

义,诛灭强权”的侠义性,这种侠义性既体现了当时侠义小说的

基本精神,也对后世的武侠小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其复

仇模式,更是成为当代流行小说的普遍存在。但是,由于笔者笔

力有限,可能未将《三王墓》蕴含的全部侠义精神及其对后世武

侠小说的影响挖掘殆尽。而且,未能用西方的文学理论加以探讨。

因此对《三王墓》侠义性的研究还需进一步深入,笔者所期许的

是希望此文可以日后的研究工作提供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佟硕之.金庸梁羽生合论[m].香港:香港伟青书店,1980.

[2]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一一文学作品中的侠[J].文艺评

论,1990:28.

[3]邓裕华.《搜神记》侠义故事论[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2008(2).

[4]侯洁云.《搜神记》复仇主题研究[J].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

文,2010.

注:本文所选引用的小说文本出自《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

观》,上海古籍出版社,王根林、黄益元、曹光甫校点,1999年

12月。

作者简介:

干将莫邪的故事篇8

世或有谓神仙可以学得,不死可以力致者;或云上寿百二十,古今所同,过此以往,莫非妖妄者。此皆两失其情。请试粗论之。夫神仙虽不目见,然记籍所载,前史所传,较而论之,其有必矣。似特受异气,禀之自然,非积学所能致也。至于导养得理,以尽性命,上获千馀岁,下可数百年,可有之耳。而世皆不精,故莫能得之。何以言之?夫服药求汗,或有弗获;而愧情一集,涣然流离。终朝未餐,则嚣然思食;而曾子衔哀,七日不饥。夜分而坐,则低迷思寝;内怀殷忧,则达旦不瞑。劲刷理鬓,醇醴发颜,仅乃得之;壮士之怒,赫然殊观,植发冲冠。由此言之,精神之于形骸,犹国之有君也。神躁于中,而形丧于外,犹君昏于上,国乱于下也。夫为稼于汤之世,偏有一溉之功者,虽终归焦烂,必一溉者后枯。然则一溉之益,固不可诬也。而世常谓一怒不足以侵性,一哀不足以伤身,轻而肆之,是犹不识一溉之益,而望嘉谷于旱苗者也。是以君子知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悟生理之易失,知一过之害生,故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爱憎不栖于情,忧喜不留于意,泊然无感,而体气和平。又呼吸吐纳,服食养身,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也。夫田种者,一亩十斛,谓之良田,此天下之通称也,不知区种可百馀斛。田种一也,至于树养不同,则功收相悬。谓商无十倍之利,农无百斛之望,此守常而不变者也。且豆令人重,榆令人瞑,合欢蠲忿,萱草忘忧,愚智所共知也。薰辛害目,豚鱼不养,常世所识也。虱处头而黑,麝食柏而香,颈处险而瘿,齿居晋而黄。推此而言,凡所食之气,蒸性染身,莫不相应。岂唯蒸之使重,而无使轻;害之使暗,而无使明;薰之使黄,而无使坚;芬之使香,而无使延哉!故神农曰上药养命,中药养性者,诚知性命之理,因辅养以通也。而世人不察,惟五谷是见,声色是耽,目惑玄黄,耳务淫哇,滋味煎其腑脏,醪醴鬻其肠胃,香芳腐其骨髓,喜怒悖其正气,思虑消其精神,哀乐殃其平粹。夫以蕞尔之躯,攻之者非一涂,易竭之身,而外内受敌。身非木石,其能久乎?其自用甚者,饮食不节以生百病,好色不倦以致乏绝,风寒所灾,百毒所伤,中道夭于众难,世皆知笑悼,谓之不善持生也。至于措身失理,亡之于微,积微成损,积损成衰,从衰得白,从白得老,从老得终,闷若无端。中智以下,谓之自然。纵少觉悟,咸叹恨于所遇之初,而不知慎众险于未兆。是犹桓侯抱将死之疾,而怒扁鹊之先见。以觉痛之日,为受病之始也。害成于微,而救之于著,故有无功之治。驰骋常人之域,故有一切之寿。仰观俯察,莫不皆然。以多自证,以同,谓天地之理,尽此而已矣。纵闻养生之事,则断以所见,谓之不然;其次狐疑虽少,庶几莫知所由;其次自力服药,半年一年,劳而未验,志以厌衰,中路复废。或益之以畎浍,而泄之以尾闾,欲坐望显报者;或抑情忍欲,割弃荣愿,而嗜好常在耳目之前,所希在数十年之后,又恐两失,内怀犹豫,心战于内,物诱于外,交赊相倾,如此覆败者。夫至物微妙,可以理知,难以目识,譬犹豫章,生七年然后可觉耳。今以躁竞之心,涉希静之涂,意速而事迟,望近而应远,故莫能相终。夫悠悠者既以未效不求,而求者以不专丧业,偏恃者以不兼无功,追术者以小道自溺。凡若此类,故欲之者万无一能成也。善养生者,则不然矣。清虚静泰,少私寡欲。知名位之伤德,故忽而不营,非欲而强禁也;识厚味之害性,故弃而弗顾,非贪而后抑也。外物以累心不存,神气以醇白独著。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又守之以一,养之以和,和理日济,同乎大顺。然后蒸以灵芝,润以醴泉,以朝阳,绥以五弦,无为自得,体妙心玄。忘欢而后乐足,遗生而后身存。若此以往,庶可与羡门比寿、王乔争年。何为其无有哉!

【按】此为养生名著,其中所称“神仙”,即指古代之养生家,不涉虚诞。缕述世人所以伤生害性之表现,应引以为戒。可作养生者之座右铭。作者嵇康(223-262),字叔夜,谯郡(安徽宿县西南)人。竹林七贤之一。博览群书,精通音乐,尤好老庄之学,深究养生之道。主张形神相亲而首重在神,具有深远影响。人品高尚,不愿为官。后因钟会以私憾进谗,遂被陷害。其《养生论》出,友人向秀作《难养生论》以难之,嵇氏复撰《答难养生论》,向氏旋即折服。嵇氏被害后,向氏作《思旧赋》以寄托哀思。

抱朴子养生论

抱朴子曰:一人之身,一国之象也。胸腹之设,犹宫室也;支体之位,犹郊境也;骨节之分,犹百官也;腠理之间,犹四衢也。神犹君也,血犹臣也,气犹民也,故至人能治其身,亦如明主能治其国。夫爱其民,所以安其国;爱其气,所以全其身。民弊国亡,气衰身谢。是以至人上士,乃施药于未病之前,不追修于既败之后。故知生难保而易散,气难清而易浊。若能审机权,可以制嗜欲,保全性命。且夫善养生者,先除六害,然后可以延驻于百年。何者是耶?一曰薄名利,二曰禁声色,三曰廉货财,四曰损滋味,五曰除佞妄,六曰去沮嫉。六者不除,修养之道徒设尔。盖缘未见其益,虽心希妙道,口念真经,咀嚼英华,呼吸景象,不能补其短促。诚缘舍其本而忘其末,深可诫哉!所以保和全真者,乃少思、少念、少笑、少言、少喜、少怒、少乐、少愁、少好、少恶、少事、少机。夫多思则神散,多念则心劳,多笑则脏腑上翻,多言则气海虚脱,多喜则膀胱纳客风,多怒则腠理奔浮血,多乐则心神邪荡,多愁则头鬓憔枯,多好则志气倾溢,多恶则精爽奔腾,多事则筋脉干急,多机则智虑沉迷。斯乃伐人之生甚于斤斧,损人之命猛于豺狼。无久坐,无久行,无久视,无久听。不饥勿强食,不渴勿强饮。不饥强食则脾劳,不渴强饮则胃胀。体欲常劳,食欲常少。劳勿过极,少勿至饥。冬朝勿空心,夏夜勿饱食。早起不在鸡鸣前,晚起不在日出后。心内澄则真神守其位,气内定则邪物去其气。行欺诈则神悲,行争竞则神沮。轻侮于人当减算,杀害于物必伤年。行一善则魂神乐,构一恶则魄神欢(魄神乐死,魂神好生)。常以宽泰自居,恬淡自守,则身形安静,灾害不干。生录必书其名,死籍必削其咎。养生之理,尽于此矣。至于炼还丹以补脑,化金液以留神,斯乃上真之妙道。盖非食谷啖血者,越分而修之,万人之中,得者殊少,深可诫焉。老君曰:存吾此道,上士全修延寿命,中士半修无灾病,下士时修免夭横,愚者失道摈其性。其斯之谓欤?

【按】此书收在《道藏》洞神部方法类,清代学者严可均认为此书前半部分取自《抱朴子・地真篇》,后半部分与《极言篇》相辅相承(《铁桥漫稿・代继莲龛为抱朴子叙》),有一定道理。然书中所叙养生原则与方法,多为后世养生家所遵循,故其价值不容忽视。葛洪(284-364),字稚川,号抱朴子。东晋句容(今属江苏)人。为著名道教学者及医学家。少好神仙修炼之术,精通内外丹术及方药。后曾出仕,以功封关内侯,闻交趾出丹砂,求为勾漏令。携子侄至广州,于罗浮山炼丹尸解。平生著述达六十馀种,今尚存者有十五六种。其代表作为《抱朴子内外篇》、《神仙传》、《肘后备急方》、《太清玉碑子》、《大丹问答》、《神仙金经》、《抱朴子别旨》等。

孙真人摄养论

正月肾气受病,肺脏气微。宜减咸酸增辛味,助肾补肺,安养胃气。勿冒冰冻,勿极温暖,早起夜卧,以缓形神。勿食生葱,损人津血。勿食生蓼,必为症痼,面起游风。勿食蛰藏之物,减折人寿。勿食虎豹狸肉,令人神魂不安。此月四日,宣拔白发;七日,宜静念思真,斋戒增福;八日,宜沐浴,其日忌远行。

二月肾气微,肝当正王。宜减酸增辛,助肾补肝。宜静膈去痰水,小泄皮肤,微汗以散去冬蕴伏之气。勿食黄花菜、陈醋、菹,发痼疾。勿食大小蒜,令人气壅,关膈不通。勿食葵及鸡子,滞人血气,精。勿食兔及狐貉肉,令人神魂不安。此月八日,宜拔白发;九日,忌食一切鱼,仙家大畏;十四日,不宜远行。仲春气正,宜节酒保全真性。

三月肾气已息,心气渐临,木气正王。宜减甘增辛,补精益气。慎避西风,散体缓形,便性安泰。勿专杀伐,以顺天道。勿食黄花菜、陈醋、菹,发症痼,起瘟疫。勿食生葵,令人气胀,化为水疾。勿食诸脾,脾神当王。勿食鸡子,令人终身昏乱。此月三日,忌食五脏及百草心,食之天地遗殃;六日,宜沐浴;十二日,宜拔白发;二十七日,忌远行,宜斋戒,念静思真。

四月肝脏已病,心脏渐壮。宜增酸减苦,补肾助肝,调胃气。勿暴露星宿下,避西北二方风。勿食大蒜,伤神魂,损胆气。勿食生薤,令人多涕唾,发痰水。勿食鸡雉肉,令人生痈疽,逆元气。勿食鳝鱼,害人。此月四日,宜沐浴,拔白发;七日,宜安心静虑斋戒,必有福庆,其日忌远行。

五月肝脏气休,心正王。宜减酸增苦,益肝补肾。固密精气,卧起俱早,慎发泄。勿露体星宿下,慎避北风。勿处湿地,以招邪气。勿食薤韭,以为症痼,伤神损气。勿食马肉及獐鹿肉,令人神气不安。此月五日,宜斋戒清静,此日忌见一切生血,勿食一切菜;十六日,切忌嗜欲,犯之夭寿伤神,其日忌远行;二十七日,宜沐浴,拔白发。六月肝气微,脾脏独王。宜减苦增咸,节约肥浓,补肝助肾,益筋骨。慎东风,犯之令人手足瘫痪。勿用冷水浸手足。勿食葵,必成水癖。勿食茱萸,令人气壅。此月六日,宜斋戒沐浴吉,其日又宜起土兴工;二十四日,宜拔白发,其日忌远行;二十七日,宜沐浴,念静思真,施阴骘事吉。

七月肝、心少气,肺脏独王。宜安宁情性,增咸减辛,助气补筋,以养脾胃。无冒极热,勿恣凉冷,无发大汗。勿食茱萸,令人气壅。勿食猪肉,损人神气。此月勿思恶事,仙家大忌。五日,宜沐浴;七日,宜绝虑斋戒;九日,谢前愆,求祈新庆;二十八日,宜拔白发;二十九日,忌远行。

八月心脏气微,肺金用事。宜减苦增辛,助筋补血,以养心肝。无犯邪风,令人骨肉生疮,以为疠痢。勿食小蒜,伤人神气,魂魄不安。勿食猪肚,冬成嗽疾,经年不差。勿食鸡雉肉,损人神气。此月四日,勿市鞋履附足之物,仙家大忌;十八日,宜斋戒思念吉事,天人兴福之时;二十一日,宜拔白发,忌远行,去而不返,又宜沐浴吉。

九月阳气已衰,阴气大盛,暴风数起,切忌贼邪之风。宜减苦增咸,补肝益肾,助脾资胃。勿冒风霜,无恣醉饱。勿食莼菜,有虫不见。勿食姜蒜,损人神气。勿食经霜生菜及瓜,令人心痛。勿食葵,化为水病。勿食犬肉,减算夭寿。此月九日,宜斋戒;十六日,宜沐浴,拔白发;二十七日,忌远行,呼为罗网之日。

十月心、肺气弱,肾气强盛。宜减辛苦,以养肾脏。无伤筋骨,勿泄皮肤。勿妄针灸,以其血涩津液不行。勿食生椒,损人血脉。勿食生薤,以增痰水。勿食熊猪肉、莼菜,衰人颜色。此月一日,宜沐浴;四日、五日勿责罚,仙家大忌;是月十日,忌远行;十三日,宜拔白发;十五日,宜斋戒静念思真,必获福庆;二十日,切忌远行。

干将莫邪的故事篇9

月出皎兮,劳心悄兮;有意变化,君莫笑兮——狐仙狐王,出现在名著《西游记》中。而九尾狐,最早是出现在《山海经》。“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山海经·南山经》),“青丘国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山海经·海外东经》。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是一个亦正亦邪的形象(按照正规说法,狐,狸是两种动物,只是人们叫习惯了,统称狐狸,而只有狐有仙气,狸似乎只是是俗物)。《山海经》中的九尾狐,乃是一个能“食人”的妖兽。到后来的汉代石刻画像及砖画中,常有九尾狐与白兔、蟾蜍、三足乌之属列于西王母座旁,以示祯祥,九尾狐则象徵子孙繁息(见《白虎通德论·封禅篇》)。“食人”之传渐隐,“为瑞”之说渐渐出现。

东汉的《说文解字》中,解狐为“祆兽也,鬼所乘之”。可见,狐有灵气(妖气),在数千年前,已是公认。再到后来的唐宋时期,狐已经被人设庙参拜,而且十分流行。唐朝张鷟《朝野佥载》说﹕“唐初以来,百姓多事狐神,…当时有谚曰﹕无狐魅,不成村。”而到了明清,狐的形象就更加丰富了。九尾狐中最著名的妲己形象,就是在那时出现的(《封神演义》),而《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中,狐仙、狐妖的故事更是举不胜举。“妖媚”、“邪气”、“仙灵”、“神秘”、“狡猾”,可以说是中国人想到“狐”后最明显的感觉。

=======================================================================

贵主还宫,洞庭凝碧;柳生不在,谁会此意?——龙女

这有一则有关龙女与王山樵的动人爱情传说,清朝同治年间,山东省有个落第的书生,由于看破了红尘,独自一个人离家远游,后搭救了龙女,随着岁月的流逝,两个人的感情越来越深,谁也离不开谁了。到后来,天从人愿,终于成了一对恩爱夫妻。两颗心贴在一起,小日子过的和和美美。想不到,这对患难夫妻没有得到善终。

=======================================================================

老鱼跳浪,瘦蛟婆娑;巡行不已,尽职尽责——夜叉

每位夜叉族人的生命平均约有五百年,扣除年幼与年老的岁月。其中大概有三百年是战力发挥到极致的辉煌时代,但是为了维持战力不坠、同时也为了防范王者怠惰或发生其它意外,所以继任仪式每百年举行一次;不管当时在位的王者是否受到族人爱戴,都不能免除每百年便可能被除去资格的危险!

=======================================================================

君貌狰狞,君心公正;青林黑塞,唯君所命——判官

判官位于酆都天子殿中,负责审判来到冥府的幽魂。最著名的四大判官为:赏善司、罚恶司、查察司、崔判官。前三位均为职位名,不可考。但最后一位崔判官,却是十分的出名。在《西游记》及各地的传说中,均有出现。相传崔判官名珏,乃隋唐间人。唐贞观七年(633)入仕,为潞州长子县令。据说能“昼理阳间事,夜断阴府冤,发摘人鬼,胜似神明。”民间有许多崔珏断案的传说,其中以“明断恶虎伤人案”的故事流传最广。故事说:长子县西南与沁水交界处有一大山,名叫雕黄岭,旧时常有猛兽出没。一日,某樵夫上山砍柴被猛虎吃掉,其寡母痛不欲生,上堂喊冤,崔珏即刻发牌,差衙役孟宪持符牒上山拘虎。宪在山神庙前将符牒诵读后供在神案,随即有一虎从庙后窜出,衔符至宪前,任其用铁链绑缚。恶虎被拘至县衙,珏立刻升堂讯。堂上,珏历数恶虎伤人之罪,恶虎连连点头。最后判决:“啖食人命,罪当不赦。”虎便触阶而死。崔珏死后,百姓在多处立庙祭祀。

=======================================================================

曾于法华领大车,剪尾跑蹄皈我佛,南无阿弥陀——牛头

牛头马面也是冥府著名的勾魂使者。鬼城酆都,及各地城隍庙中,均有牛头马面的形象。牛头来源于佛家。牛头又叫阿傍,其形为牛头人身,手持钢叉,力能排山。据《铁城泥犁经》说:阿傍为人时,因不孝父母,死后在阴间为牛头人身,担任巡逻和搜捕逃跑罪人的衙役。有资料说佛教最初只有牛头,传入中国时,由于民间最讲对称、成双,才又配上了马面。但也有资料说马面也称马面罗刹,同样来自佛家。但本人在查阅资料中,并未发现印度神话中有马面作为冥府差役的说法。密宗中到是有“马面明王”的形象,但那是密宗佛教中的一位大神,相传是观音菩萨的化身,和冥府差役相距甚远。

=======================================================================

来历不明,土长土生;傍着牛哥,冥界逞雄——马面

牛头马面也是冥府著名的勾魂使者。鬼城酆都,及各地城隍庙中,均有牛头马面的形象。牛头来源于佛家。牛头又叫阿傍,其形为牛头人身,手持钢叉,力能排山。据《铁城泥犁经》说:阿傍为人时,因不孝父母,死后在阴间为牛头人身,担任巡逻和搜捕逃跑罪人的衙役。有资料说佛教最初只有牛头,传入中国时,由于民间最讲对称、成双,才又配上了马面。但也有资料说马面也称马面罗刹,同样来自佛家。但本人在查阅资料中,并未发现印度神话中有马面作为冥府差役的说法。密宗中到是有“马面明王”的形象,但那是密宗佛教中的一位大神,相传是观音菩萨的化身,和冥府差役相距甚远。

=======================================================================

都江堰下,千古英风。二郎在此,波澜不惊——二郎

传说盘古开天地,天上十个太阳共存,赤日炎炎,没有白天黑夜之分。虽然后羿接连射掉九个,可一个太阳的能量仍然太强,以致寸草不生,四海皆荒田,饥馁满地,民不聊生。杨二郎毛遂自荐,主动向玉帝讨旨肩挑二山。为蔽强光昼夜追赶,行至柳洲旗山以南时因倒鞋土误了时间。为赶上太阳二郎一时性急忙中出乱,一个闪失扁担眼挑穿,两山落地,扁担脱肩,从此形成二郎山。

=======================================================================

箭攒心,心尤未死;毅魄归来,两狼泣下——七郎

杨家将事迹深入人心,民间戏曲常引为教忠寓孝的题材。例如双龙会描写辽王设计邀约宋帝相商国事,杨继业恐其中有诈,遂命長子假扮宋帝赴约,八子护驾同行,结果大郎、二郎、三郎牺牲,四郎和八郎为辽公主所擒而招为驸马,五郎出家为僧,杨继业与六郎七郎突出重围,暂驻雁门关,因无粮无援,乃派七郎至大营求救,潘仁美欲报私仇,趁机灌醉七郎,绑于芭蕉上,乱箭射死。杨继业命六郎寻弟,自己逃至苏武庙,見庙前立有李陵碑,忠奸並立,感触良深,遂撞碑而死。从此杨门只剩一家孤寡十三人,由佘太君领阵御敌,传为一时美谈。

=======================================================================

干戚之舞,猛志常在。胸腹代首,天刑何有于我哉——刑天

《山海经·海外西经》:“刑天至此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干,盾牌(风神盾);戚,大斧。刑天为炎帝近臣,自炎帝败于阪泉,刑天一直伴随左右,居于南方。但刑天不甘心失败,他一人手执利斧和盾牌,直杀上中央天帝的宫门之前。黄帝亲自披褂出战,双方杀得天昏地暗。刑天终于不敌,被黄帝斩下了头颅。黄帝把它的头颅埋在常羊山里。没了头颅的刑天却突然再次站起,把胸前的两个乳头当作一双眼睛,把肚脐当作嘴巴,左手握盾,右手持斧,向着天空猛劈狠砍,战斗不止。东晋诗人陶除陶渊读到此,深受感动,做诗感叹:“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晨讵可待!”刑天,象征着一种精神:永不妥协!

=======================================================================

云路万里,百邪不侵;西域来此,建旗羽林——辟邪

辟邪起源于原始宗教中的特怖符号,是禁忌的对象,与图腾相对。不同部落形成的背景不同,图腾和禁忌的对象也是不同的。

商周时期,饕餮纹饰在青铜礼器上广泛应用,是一类常见的辟邪。传说饕餮是一类猛兽,贪婪狠毒,食人未半而死。商代和西周以此为禁忌,将其图案铸在青铜礼器表面,祭祀时,下面以炭火焚烧、上面以热水蒸煮,使其倍受折磨和煎熬,以示惩戒。

东汉时,人们又常以龟为辟邪,已见有龟形炉灶、龟形水壶等文物现世。传说龟为龙之九子之一,龙生了九个儿子,但没有一个成龙,尤其令人难堪的是,其中一个竟是乌龟,是“龟儿子”。为了表示对“龟儿子”、“王八犊子”的惩治,汉人使其陷于大苦,或做成器物受烘煮,或令其驮碑负重,以示镇压。雷台汉墓中,有八只石龟分别置于两具棺椁的四角,即是“镇压”的意思,表达了雷台汉墓主人对不肖子孙的忿忿之情,其情形无异于破口大骂。

干将莫邪的故事篇10

关键词:伽西莫多;克洛德;宗教神权;禁欲意识

雨果在其《克伦威尔序言》中提出了“美丑对照原则”,他的《巴黎圣母院》就是运用这一原则的典范作品。在众多形象中,最能体现“美丑对照原则”的两个人物是敲钟人伽西莫多和副主教克洛德。面对着这样痛苦的遭遇,两人走向了不同的方向:敲钟人伽西莫多,实现了人性的升华;副主教克洛德却走入了深渊,人性沉沦。本文概说两个主人公人性的走向,深层次探讨人性不同走向的原因。

一、人性的升华与沉沦――两位典型男性形象

雨果在小说中善于运用“美丑对照”原则,即“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巴黎圣母院》是这一原则的典型代表。在这部作品中出现了很多的男性形象。其中,伽西莫多和克洛德是才是两位中心人物。这两位典型的男性形象也充分体现了“美丑对照”原则。美的是伽西莫多,他虽然丑陋,但却有一颗美丽的心灵,散发出人性的光辉;丑的是克洛德,他从开始的英俊、潇洒、宽厚、勤奋变成了一个伪善、邪恶的鬼魔,暴露了人性的丑恶。

(一)敲钟人伽西莫多――从丑到美,人性升华

伽西莫多先天的畸形,长相十分丑陋,活像个怪物。一出生,就被母亲抛弃了。后来人们在教堂左边的砌在地面石板上那张大床发现了他。一出生就被抛弃,不过幸运的是他被圣母院的主教克洛德收养,并被抚养成人。每天在教堂的穹窿的阴影中爬来爬去。看他那人面兽躯,就仿佛是天然的爬行动物。

伽西莫多懂得感恩,对于收养他的克洛德,他总是百依百顺。后来可怜的伽西莫多被钟声震聋了。这使他和外面的世界更加的遥远。后来伽西莫爱上了爱斯美拉达姑娘。“他的心是封闭的,爱上姑娘是源于感恩。自从在广场的耻辱柱上,领受爱斯美拉达的施水之恩,伽西莫多的生命之门便向她訇然开启,渴望姑娘进入她的世界。”这时候的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伽西莫多不是那个封闭只知道敲钟的怪物。作为一个自然人,他也有了微妙的心理活动。后来,爱斯美拉达被判为死刑。姑娘被送上绞刑架,在即将失去生命的那一刻,伽西莫多不顾自身的残疾,英勇地将姑娘救下来,带到圣母院保护起来。可是他太丑了,姑娘看见他便惊恐不安。伽西莫多也因此绝望、伤心。但是他却依然为了心爱的姑娘无私付出,他一点也不怨恨姑娘。让我们看到伽西莫多美丽和纯真的心灵!

故事的后来,当伽西莫多知道心爱的姑娘死去时,他搂着姑娘的尸骨,也死去了。一个一直都不被人们当成人的伽西莫多,一个人间的怪物,没有人同情他,没有人尊敬他。可是他却像我们展示了美丽的心灵,实现了从丑到美的蜕变,谱写了人性升华的赞歌。“在爱情的追求中,伽西莫多散发出灵性与善性之光,它们遮蔽了他丑陋的躯壳,芍药这一种纯净的灵魂之美”他丑,但是他没有放弃存在的价值,他失去爱情,他心通却没有恨,没有报复,只是默默地付出。宁愿用自己的生命去换得永生的爱情。伽西莫多在爱情的付出中,一步步走向了崇高。他的丑顿时变成光环,将他的心灵照的更美。从丑到美,人性升华。

(二)副主教克洛德――从美到丑,人性沉沦

克洛德出生在一个贵族的家庭。当他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父母为他做主,决定为神职现身。他是一个严谨、庄严、勤奋的孩子。而且文质彬彬,从不会大声嚷嚷。他喜爱知识。“求职是他人生中唯一的目标。二十多岁时,他便当上了副主教。为人宽厚、善良、富有激情。后来他的父母在一场瘟疫中失去了生命,剩下了他和弟弟约翰。他非常的负责人,精心地照顾弟弟,亲情浓厚。他在抚养弟弟的过程中体会到了满足和快乐。他极富有同情心,当别人都在伽西莫多身边挖苦着,他却收养了他,并把伽西莫多抚养长大,让他当了圣母院的敲钟人。“他生活在圣母院的高墙内,他好学虔诚无休止地沉浸在知识的探索中,无暇顾及身外的世界。”虽然这样,他却没有觉得痛苦反而感到了无比的满足和快乐。他让自己做的一切都符合上帝的心意,宗教的教条。他决定一辈子都不结婚,树立起强烈的禁欲意识

“可是一切都在变化。克洛德在慢慢成熟。压抑人的欲望是他的职责,但在神的压抑之下,他身上依旧存在未泯灭的人性。”他爱上了一个姑娘。但他不能靠近女人,他要努力把所有的爱情的欲望锁起来。因为他不能做上帝的敌人,他不能亵渎了这神圣的职业。可是,克洛德他也是个人,人间的情感他都有。他抵挡不了“童年生理和血液”的觉醒。他感到很恐惧。他一面要禁欲,一面又开始萌芽、滋长、蔓延。他开始加强禁欲的意识,一旦他觉得自己松懈了,让占了上风,他就感觉痛苦不堪,就觉得罪恶重重。然而,谁都违背不了生命的规律。“他作为神甫变得越来越严峻,作为人变得越来越忧郁。”他真的太爱这个姑娘了。后来当他发现爱斯美拉达姑娘没有死时,他彻底疯狂了。他趁夜去姑娘的藏身之地姑娘,跪地上求着姑娘爱他。他封锁的灵魂、压抑的欲望终于透不过气,爆发出来。然而姑娘还是不爱他。他自己得不到,也不会让别人得到。于是克洛德再次把爱斯美拉达送上绞刑架。这一回姑娘被残忍的杀害了。克洛德变成了杀人的恶魔。从一个严峻、洒脱、宽厚的人变成了伪善、狠毒的魔鬼。一步步走进了深渊,人性沉沦。

二、论人性升华与沉沦的原因

同样都是生活在圣母院的高墙中,与社会隔离,爱上了同一个姑娘,都没有得到姑娘的爱,却展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性走向:伽西莫多走向了崇高,克洛德却走进深渊。其实,更让我们关注的是克洛德命运悲剧的原因,这背后的原因正是作者隐藏起来的深意。

(一)艺术家塑造的必然结局

雨果曾说:“人是生来善良的、纯洁、公正和诚实的,如果他的心变得冰冷,那是有人熄灭了他的火焰……”我想这股熄灭火焰的力量正是克洛德走向悲剧的原因。伽西莫多和克洛德同样生长在巴黎圣母院的高墙中,然而不同的是作者任用克洛德为教会的主教,伽西莫多只是一个耳朵聋了的敲钟人。一个深受神权的控制,另外一个没有这种枷锁,这就不难看出,作者这样的安排,正是告诉我们被神权捆绑的人性,会一步步走向畸形,而最终被毁灭。因为雨果想通过这样的作品去唤醒人们的心灵,让我们人类去认识“生命”,认识“人性”,认识“人”。这是对人性自由的呼唤。作者一定要给两个人相同的环境,不同的经历过程,和大相径庭的结局。伽西莫多就是克洛德的一面镜子,在他的面前,作者要让我们看明白克洛德人性悲剧的原因。沉沦被安排在了升华的旁边。因此伽西莫多人性走向升华及克洛德主教人性走向灭亡是艺术家给他们的必然的结局。只有这样完全不同的结局,才会让艺术家相信他的这部作品可以使人们警醒,不要让人类自己再一次的陷入人性被泯灭的困境之中。

(二)作品内容赋予人物不同走向

在作品中伽西莫多从小就是个孤儿,没有收到什么文化。后来他虽然来到了教会,却只是一个敲钟人,而且耳朵别震聋了,他更加远离了宗教世界的困扰。因此他没有宗教神权的束缚,敢爱敢恨,他的心灵除了得不到爱情的正常的痛苦之外,并没有压抑。他的心灵是释放着的。所以,一直到最后,他甘愿为姑娘付出生命。然而克洛德从小就开始追求知识,早早便当了教士。宗教的律法在他的思想中是根深蒂固的,主教是不能够结婚的,作为小孩子这样的禁欲不算是束缚,可是成年以后的他,当面对这心爱的姑娘时,这种禁欲就是对他基本人性的禁锢。禁欲的意识越强烈,他的心就越压抑,孕育在心中的邪恶就会最终爆发。故事中一个是不普通的长得丑的敲钟人,一个是不普通的被神职束缚的人,这样的安排赋予人物不同的生命走向。

(三)接受者心理视域下的必然结局

大部分作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候,几乎都有这样的心理期望:好人要有好的结局,坏人要有坏的结局。我们潜意识里也会感觉到两个相差很大的两个人一定有着反差的结局:长相丑陋、身材畸形残疾的伽西莫多可以拥有更悲壮的结局,后来变得邪恶的克洛德要有悲惨的结局。的确,我们顺着心理期盼得到了这样的结局。然而,如果只是得到一个期待已久的简单的结局,就低估了这个作品的深层价值。接受者希望的到反思。对于这部作品,读者对克洛德,一定还有惋惜、同情、无奈之情。接受者对克洛德的结局的矛盾性,恰恰就是我们要深思的问题。接受者一定要有这种矛盾,才可以说理解了这部作品。为什么偏要有这种矛盾呢?因为两个主人公生长的环境相同,而且一开始克洛德收养了孤儿伽西莫多,他很善良,而且很博学,很绅士。然而,这个伽西莫多是他的一个参照物,反映了原本一个好人是怎样走进深渊的。作为接受者,克洛德的悲剧更让我们反思。因此,从接受者的角度看,两人相差甚远的结局更能震惊我们的心灵深处,更能够是我们明白人性自由的发展才是一切完美的开始。

(四)宗教文化束缚之影响

《巴黎圣母院》讲述了1482年发生在巴黎圣母院的故事。两个男人面对这自己喜爱的姑娘,不同的心理而引导出不同的结局一个是丑陋但却敢爱敢恨的加西莫多,一个是担任主教这一神职的克洛德。在作品中的宗教禁欲意识深深地影响着克洛德,当人性遇到神权,人物既想保持人性的自然发展,又要尊重神权,于是在神权的禁锢中人性便会通过旁门左道的方法来得以伸张发展,一步一步是这个人走向邪恶。在作品之外,中世纪时期的宗教没有改革,因此当时的社会是教权至上。如果一个男人把自己奉献给了上帝,做了神职,他便一辈子都不被允许结婚。一旦有违背律法的作为,就是对上帝的不敬畏,身心灵都会受到审判。那时候的宗教对人的自由有着不可抗拒的压迫力量。可以说当时西方的人们都存在着克洛德主教的困境。这部作品只是当时背景下人们心灵的缩影。若果人们不去反抗,不去警醒,每个人的心灵都会被禁锢而上演一场克洛德的悲剧。

伽西莫多的丑陋,虽然受到了那么多人的排挤,但他内心的纯净是无人能及的,在那样的时代里,他的心灵能够自然的发展而得到升华,注定告诉我们人性可以是善良的。当人性不被压抑,不被禁锢的时候,每个人都可由拥有升华的灵魂;然而克洛德生来英俊潇洒、心地善良、绅士博学,却一步步地走向邪恶。这并不是他个人的错,而是一个被设计、被愚弄、被压抑的角色反映出来的封建宗教神权统治下的整个时代的悲剧。(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雨果.《巴黎圣母院》,陈敬容,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2]雨果.《克伦威尔》序言,[a].外国文学教学参考资料(第3册)[C].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0.

[3]陈应祥,傅希春:外国文学(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钟春燕.《人性的上升与沉沦――<巴黎圣母院>卡西莫多与克洛德之比较》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地17卷,第四期.

[5]夏尔・波德莱尔.腐尸[a].恶之花[C].桂林:漓江出版社,1992.

[6]傅先著,鲍文蔚译雨果夫人见证录[m]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8.

[7]张凌江.《神性与人性的悲剧性遇合―克洛德形象再透析》[J]郑州大学学报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