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十篇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十篇

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1:02:50

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篇1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释】

1、赋得:凡是指定、限定的诗题例在题目上加“赋得”二字

2、离离:形容野草茂盛,长长下垂的叶子随风摇摆的样子

3、枯:枯萎

4、荣:繁荣茂盛

【译文】

草原上的野草长得很旺,每年都会经历枯萎和繁荣的过程。野火也无法将它烧尽,春风一吹,它又生长了出来。野草的香味远远传来,阳光下,翠绿的野草通向那荒凉的城镇。又送走了亲密的好朋友,这繁茂的草儿也充满着离别之情。

【鉴赏】

首句即破题面“古原草”三字。多么茂盛(“离离”)的原上草,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说是从“春草生兮萋萋”脱化而不着迹,为后文开出很好的思路。就“古原草”而言,何尝不可开作“秋来深径里”(僧古怀《原是秋草》),那通篇也就将是另一种气象了。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荣秋枯,岁岁循环不已。“一岁一枯荣”意思似不过如此。然而写作“枯──荣”,与作“荣──枯”就大不一样。如作后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发出三、四的好句来。两个“一”字复叠,形成咏叹,又先状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枯荣”二字的发展,由概念一变而为形象的画面。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是斩不尽锄不绝的,只要残存一点根须,来年会更青更长,很快蔓延原野。作者抓住这一特点,不说“斩不尽锄不绝”,而写作“野火烧不尽”,便造就一种壮烈的意境。野火燎原,烈焰可畏,瞬息间,大片枯草被烧得精光。而强调毁灭的力量,毁灭的痛苦,是为着强调再生的力量,再生的欢乐。烈火是能把野草连茎带叶统统“烧尽”的,然而作者偏说它“烧不尽”,大有意味。因为烈火再猛,也无奈那深藏地底的根须,一旦春风化雨,野草的生命便会复苏,以迅猛的长势,重新铺盖大地,回答火的凌虐。看那“离离原上草”,不是绿色的胜利的旗帜么!“春风吹又生”,语言朴实有力,“又生”二字下语三分而含意十分。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说此两句“不若刘长卿‘春入烧痕青’语简而意尽”,实未见得。

此二句不但写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写出一种从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一句写枯,一句写荣,“烧不尽”与“吹又生”是何等唱叹有味,对仗亦工致天然,故卓绝千古。而刘句命意虽似,而韵味不足,远不如白句为人乐道。

如果说这两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写“草”,那么五、六句则继续写“古原草”而将重点落到“古原”,以引出“送别”题意,故是一转。上一联用流水对,妙在自然;而此联为的对,妙在精工,颇觉变化有致。“远芳”、“睛翠”都写草,而比“原上草”意象更具体、生动。芳曰“远”,古原上清香弥漫可嗅;翠曰“晴”,则绿草沐浴着阳光,秀色如见。“侵”、“接”二字继“又生”,更写出一种蔓延扩展之势,再一次突出那生存竞争之强者野草的形象。“古道”、“荒城”则扣题面“古原”极切。虽然道古城荒,青草的滋生却使古原恢复了青春。比较“乱蛬鸣古堑,残日照荒台”僧古怀《原上秋草》的秋原,就显得生气勃勃。

作者并非为写“古原”而写古原,同时又安排一个送别的典型环境: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别在这样的背景上发生,该是多么令人惆怅,同时又是多么富于诗意呵。“王孙”二字借自楚辞成句,泛指行者。“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说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怀思行游未归的人。而这里却变其意而用之,写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增送别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叶都饱含别情,那真是:“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这是多么意味深长的结尾啊!诗到此点明“送别”,结清题意,关合全篇,“古原”、“草”、“送别”打成一片,意境极浑成。

全诗措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虽是命题作诗,却能融入深切的生活感受,故字字含真情,语语有余味,不但得体,而且别具一格,故能在“赋得体”中称为绝唱。

《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成名作。此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它可以看成是一曲野草颂,进而是生命的颂歌。诗的前四句侧重表现野草生命的历时之美,后四句侧重表现其共时之美。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对仗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是“赋得体”中的绝唱。人教版小学课本中的古诗《草》选取的是该诗前四小句。

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篇2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释

1.离离:繁盛的样子。2.原:原野。3.荣:繁盛。4.远芳侵古道:伸向远方的一片野草,侵占了古老的道路。远芳:牵连一片的草。5.晴翠接荒城:在晴天,一片绿色连接着荒城。6.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两句借用《楚辞》“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典故。王孙:贵族。这里指的是自己的朋友。萋萋:草盛的样子。

赏析

这是一首应考习作,相传白居易十六岁时作。按科举考试规定,凡指定的试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相类似。《赋得古原草送别》即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诗的首句“离离原上草”,紧紧扣住题目“古原草”三字,并用叠字“离离”描写春草的茂盛。第二句“一岁一枯荣”,进而写出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已的规律。第三、四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写“枯”,一句写“荣”,是“枯荣”二字意思的发挥。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第五、六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用“侵”和“接”刻画春草蔓延,绿野广阔的景象,“古道”“荒城”又点出友人即将经历的处所。最后两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点明送别的本意。用绵绵不尽的萋萋春草比喻充塞胸臆、弥漫原野的惜别之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韵味无穷。

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篇3

重阳节是夹杂多种民俗为一体而形成的汉族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重阳节主题诗歌语录资料,提供参考,欢迎阅读。

诗歌一

1、万化相寻绎,人生岂不劳?从古皆有没,念之中心焦。——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

2、登临无限意,何处望京华。——文森《九日》

3、重阳过后,西风渐紧,庭树叶纷纷。——晏殊《少年游·重阳过后》

4、赓歌圣人作,海内同休明。——李泌《奉和圣制重阳赐会聊示所怀》

5、归雁横秋,倦客思家。——张可久《折桂令·九日》

6、不负东篱约,携尊过草堂。——妙信《九日酬诸子》

7、秋明白鹭双飞处。——吴文英《蝶恋花·九日和吴见山韵》

8、吟怀未许老重阳,霜雪无端入鬓长。——序灯《九日吴山宴集值雨次韵》

9、肠断裂,搔首一长嗟。——汪元量《望江南·幽州九日》

10、近重阳、偏多风雨,绝怜此日暄明。——姚云文《紫萸香慢·近重阳》

11、平原草枯矣,重阳后、黄叶树骚骚。——纳兰性德《风流子·秋郊即事》

12、岑生多新诗,性亦嗜醇酎。——杜甫《九日寄岑参》

13、紫萸一枝传赐,梦谁到、汉家陵。——姚云文《紫萸香慢·近重阳》

14、朔方三度重阳节,河曲干旌岁岁忙。——齐之鸾《九日登清水营城》

15、武公不但歌淇澳,贤女犹能唁卫侯。——姜塘《摘星楼九日登临》

16、绝塞平川开堑垒,排空斥堠扬旗旌。——王琼《九日登长城关楼》

17、握手经年别,惊心九日霜。——妙信《九日酬诸子》

18、翠微高处,故人帽底,一年最好,偏是重阳。——吴文英《惜黄花慢·菊》

19、露浥初英,早遗恨、参差九日。——吴文英《满江红·刘朔斋赋菊和韵》

20、砧杆动微寒,暗欺罗袖。——潘希白《大有·九日》

诗歌二

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

4、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采桑子·重阳》

5、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王勃《蜀中九日》

6、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7、四时佳节惟重九,况接君家鸿雁行。——赵蕃《寄周愚卿昆仲》

8、茱萸菊蕊年年事,十日还将九日看。——黄庭坚《鹧鸪天·万事令人心骨寒》

9、旦夕是重阳,菊有黄花蕊。只怕又登高,未饮心先醉。——辛弃疾《生查子·和夏中玉》

10、燕台九日罢登临,节物萧条入楚吟。——杨慎《丁丑九日》

11、九日若无诗与酒,人生如此定凡人。——方回《重阳后绝句五首·九日若无诗与酒》

12、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白居易《重阳席上赋白菊》

13、老去悲秋人转瘦,更异乡重九。——赵长卿《醉花阴·老去悲秋人转瘦》

14、又是过重阳,台榭登临处,茱萸香坠。——李煜《谢新恩·冉冉秋光留不住》

15、浪说闲居爱重九,黄花应笑白头翁。——黄庭坚《戏答王子予送凌风菊二首·病来孤负鸬鹚杓》

16、无钱持蟹对黄花,又孤负、重阳地。——方岳《一落索·瘦得黄花能小》

17、留得典刑传菊圃,别篘新酒待重阳。——范成大《王正之提刑见和茉莉小诗甚工·南花宜夏不禁凉》

18、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黄巢《不第后赋菊》

19、明年九日知何处,世难还家未有期。——韦应物《九日》

20、岁岁登高,算难得、今年美景。——吴潜《满江红·岁岁登高》

古诗三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十日即事(唐)李白

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唐)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蜀中九日(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九日作(唐)王缙

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

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

九日(唐)杨衡

黄花紫菊傍篱落,摘菊泛酒爱芳新。

不堪今日望乡意,强插茱萸随众人。

重阳席上赋白菊(唐)白居易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九日龙山歌(唐)李白

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

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

九日送别(唐)王之涣

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重阳席上赋白菊(唐)杜甫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九日示大圆洪智(宋)陈与

自得休心法,悠然不赋诗。

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篇4

五言绝句(一):

1《春夜喜雨》唐朝·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2。《春晓》唐朝·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3。《所见》清朝·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4。《静夜思》唐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5。《登鹳雀楼》唐朝·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6。《相思》唐朝·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7。《画》唐朝·王维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8。《咏鹅》唐朝·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9。《悯农二首》唐朝·李绅

悯农其一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悯农其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0。《赋得古原草送别》唐朝·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11。《江雪》唐朝·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2。《鸟鸣涧》唐朝·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13。《竹里馆》唐朝·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4。《独坐敬亭山》唐朝·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5。《寻隐者不遇》唐朝·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16。《鹿柴》唐朝·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7。《渡汉江》唐朝·李频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18。《江上渔者》宋朝·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19。《夏日绝句》宋朝·李清照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20。《问刘十九》唐朝·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21。《池上》唐朝·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22。《宿建德江》唐朝·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23。《渡汉江》唐朝·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24。《秋浦歌·白发三千丈》唐朝·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25。《春怨》唐朝·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26。《夜宿山寺》唐朝·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27。《乐游原》唐朝·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28。《送别》唐朝·王维

送别?一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送别?二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29。《山中》唐朝·王维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30。《八阵图》唐朝·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31。《怨情》唐朝·李白

怨情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怨情新人如花虽可宠,故人似玉由来重。花性飘扬不自持,玉心皎洁终不移。故人昔新今尚故,还见新人有故时。请看陈后。。。

32。《于易水送人》唐朝·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33。《息夫人》唐朝·王维

莫以今时宠,难忘旧日恩。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

34。《舟夜书所见》清朝·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35。《终南望余雪》唐朝·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36。《玉阶怨》唐朝·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37。《天涯》唐朝·李商隐

春日在天涯,天涯日又斜。莺啼如有泪,为湿最高花。

38。《拜新月》唐朝·李端

开帘见新月,便即下阶拜。细语人不闻,北风吹裙带。

39。《漆园》唐朝·王维

古人非傲吏,自阙经世务。偶寄一微官,婆娑数株树。

40。《勤政楼西老柳》唐朝·白居易

半朽临风树,多情立马人。开元一枝柳,长庆二年春。

41。《无题·烟水寻常事》近现代·鲁迅

烟水寻常事,荒村一钓徒。深宵沉醉起,无处觅菰蒲。

42。《替豆萁伸冤》近现代·鲁迅

煮豆燃豆萁,萁在釜下泣。我烬你熟了,正好办教席。

43。《曲池荷》唐朝·卢照邻

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

44。《出郊》明朝·杨慎

高田如楼梯,平田如棋局。白鹭忽飞来,点破秧针绿。

45。《京师得家书》明朝·袁凯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46。《怨词二首》唐朝·崔国辅

妾有罗衣裳,秦王在时作。为舞春风多,秋来不堪着。楼头桃李疏,池上芙蓉落。织锦犹未成,跫声入罗幕。

47。《左掖梨花》唐朝·邱为

冷艳全欺雪,余香乍入衣。春风且莫定,吹向玉阶飞。

48。《在燕京作》宋朝·赵?

寄语林和靖,梅花几度开。黄金台下客,应是不归来。

49。《十二月十五夜》清朝·袁枚

沉沉更鼓急,渐渐人声绝。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

50。《剑客》唐朝·贾岛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51。《就义诗》明朝·杨继盛

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生平未报国,留作忠魂补。

52。《绝句》元朝·王庭筠

竹影和诗瘦,梅花入梦香。可怜今夜月,不肯下西厢。

53。《春山月夜》唐朝·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54。《辛夷坞》唐朝·王维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55。《书灵筵手巾》五代·李煜

浮生共憔悴,壮岁失婵娟。汗手遗香渍,痕眉染黛烟。

56。《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南北朝·陶宏景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57。《沙上鹭》唐朝·张文姬

沙头一水禽,鼓翼扬清音。只待高风便,非无云汉心。

58。《柳絮》唐朝·雍裕之

无风才到地,有风还满空。缘渠偏似雪,莫近鬓毛生。

59。《寻胡隐君》明朝·高启

渡水复渡水,看花还看花。春风江上路,不觉到君家。

60。《吊灵均》唐朝·王鲁复

万古汨罗深,骚人道不沉。明明唐日月,应见楚臣心。

61。《画鸭》元朝·揭傒斯

春草细还生,春雏养渐成。茸茸毛色起,应解自呼名。

62。《秋雁》元朝·揭傒斯

寒向江南暖,饥向江南饱。莫道江南恶,须道江南好。

1、《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3、《终南望余雪》

唐·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4、《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5、《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6、《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7、《咏鹅》

唐·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8、《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9、《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0、《江上渔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11、《八阵图》

唐·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12、《绝句》

唐·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3、《鹿柴》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4、《山中》

唐·王维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15、《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6、《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17、《送别》

唐·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18、《相思》

唐·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19、《杂诗》

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20、《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21、《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2、《问刘十九》

唐·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23、《池上》

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24、《草》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25、《登乐游原》

唐·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26、《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27、《锄禾》

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8、《悯农》

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29、《人日思归》

隋·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30、《秋浦歌》

唐·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31、《秋浦歌》

唐·李白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32、《怨情》

唐·李白

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33、《玉阶怨》

唐·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

34、《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35、《夜宿山寺》

唐·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36、《绝句》

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37、《前出塞》

唐·杜甫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五言绝句(二):

1。终南望馀雪

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2。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3。

送别

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4。相思

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5。《鹿柴》

作者: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6。

杂诗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7。送崔九

裴迪

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

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8。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9。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0。

怨情

李白

美人卷珠帘,深坐蹙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11。

八阵图

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12。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3。

送灵澈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14。弹琴

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15。

送上人

刘长卿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

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

16。

秋夜寄邱员外

韦应物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17。

听筝

李端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18。

新嫁娘

王建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19。玉台体

权德舆

昨夜裙带解,今朝〔虫喜〕子飞。

铅华不可弃,莫是藁砧归。

20。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1。行宫

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22。

问刘十九

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23。

何满子

张祜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24。登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25。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26。渡汉江

李频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立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27。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28。即事

百宝装腰带

真珠络臂鞲

笑时花近眼

舞罢锦缠头

29。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30。玉阶怨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31。对雪献从兄虞城宰

昨夜梁园里。

弟寒兄不知。

庭前看玉树。

肠断忆连枝。

32。口号(一作口号留别金陵诸公)

食出野田美。

酒临远水倾。

东流若未尽。

应见别离情。

33。别东林寺僧

东林送客处。

月出白猿啼。

笑别庐山远。

何烦过虎溪。

杜甫的

34。绝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35。八阵图

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36。哥舒歌

西鄙人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

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李白的

37。因崔五侍御寄高彭州一绝

百年已过半

秋至转饥寒

为问彭州牧

何时救急难

38绝句

江边踏青罢

回首见旌旗

风起春城暮

高楼鼓角悲

39。王录事许修草堂资不到聊小诘

为嗔王录事

不寄草堂资

昨属愁春雨

能忘欲漏时

40。武侯庙

遗庙丹青古

空山草木长

犹闻辞后主

不复卧南阳

41。规雁

东来万里客

乱定几年归

肠断江城雁

高高正北飞

42。江南春绝句(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43。问刘十九

白居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44渡汉江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立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45。长干行之一

崔颢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五言绝句(三):

1。《画》唐朝·王维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2。《春晓》唐朝·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3。《所见》清朝·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4。《静夜思》唐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5。《登鹳雀楼》唐朝·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6。《相思》唐朝·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7。《春夜喜雨》唐朝·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8。《咏鹅》唐朝·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9。《悯农二首》唐朝·李绅

悯农其一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悯农其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0。《赋得古原草送别》唐朝·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11。《江雪》唐朝·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2。《鸟鸣涧》唐朝·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13。《竹里馆》唐朝·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4。《独坐敬亭山》唐朝·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5。《寻隐者不遇》唐朝·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16。《鹿柴》唐朝·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7。《渡汉江》唐朝·李频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18。《江上渔者》宋朝·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19。《夏日绝句》宋朝·李清照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20。《问刘十九》唐朝·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21。《池上》唐朝·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22。《宿建德江》唐朝·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23。《渡汉江》唐朝·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24。《秋浦歌·白发三千丈》唐朝·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25。《春怨》唐朝·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26。《夜宿山寺》唐朝·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27。《乐游原》唐朝·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28。《送别》唐朝·王维

送别?一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送别?二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29。《山中》唐朝·王维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30。《八阵图》唐朝·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31。《怨情》唐朝·李白

怨情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怨情新人如花虽可宠,故人似玉由来重。花性飘扬不自持,玉心皎洁终不移。故人昔新今尚故,还见新人有故时。请看陈后。。。

32。《于易水送人》唐朝·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33。《息夫人》唐朝·王维

莫以今时宠,难忘旧日恩。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

34。《舟夜书所见》清朝·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35。《终南望余雪》唐朝·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36。《玉阶怨》唐朝·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37。《天涯》唐朝·李商隐

春日在天涯,天涯日又斜。莺啼如有泪,为湿最高花。

38。《拜新月》唐朝·李端

开帘见新月,便即下阶拜。细语人不闻,北风吹裙带。

39。《漆园》唐朝·王维

古人非傲吏,自阙经世务。偶寄一微官,婆娑数株树。

40。《勤政楼西老柳》唐朝·白居易

半朽临风树,多情立马人。开元一枝柳,长庆二年春。

41。《无题·烟水寻常事》近现代·鲁迅

烟水寻常事,荒村一钓徒。深宵沉醉起,无处觅菰蒲。

42。《替豆萁伸冤》近现代·鲁迅

煮豆燃豆萁,萁在釜下泣。我烬你熟了,正好办教席。

43。《曲池荷》唐朝·卢照邻

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

44。《出郊》明朝·杨慎

高田如楼梯,平田如棋局。白鹭忽飞来,点破秧针绿。

45。《京师得家书》明朝·袁凯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46。《秋雁》元朝·揭傒斯

寒向江南暖,饥向江南饱。莫道江南恶,须道江南好。

47。《左掖梨花》唐朝·邱为

冷艳全欺雪,余香乍入衣。春风且莫定,吹向玉阶飞。

48。《在燕京作》宋朝·赵?

寄语林和靖,梅花几度开。黄金台下客,应是不归来。

49。《十二月十五夜》清朝·袁枚

沉沉更鼓急,渐渐人声绝。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

50。《剑客》唐朝·贾岛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51。《就义诗》明朝·杨继盛

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生平未报国,留作忠魂补。

52。《绝句》元朝·王庭筠

竹影和诗瘦,梅花入梦香。可怜今夜月,不肯下西厢。

53。《春山月夜》唐朝·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54。《辛夷坞》唐朝·王维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55。《书灵筵手巾》五代·李煜

浮生共憔悴,壮岁失婵娟。汗手遗香渍,痕眉染黛烟。

56。《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南北朝·陶宏景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57。《沙上鹭》唐朝·张文姬

沙头一水禽,鼓翼扬清音。只待高风便,非无云汉心。

58。《柳絮》唐朝·雍裕之

无风才到地,有风还满空。缘渠偏似雪,莫近鬓毛生。

59。《寻胡隐君》明朝·高启

渡水复渡水,看花还看花。春风江上路,不觉到君家。

60。《吊灵均》唐朝·王鲁复

万古汨罗深,骚人道不沉。明明唐日月,应见楚臣心。

61。《画鸭》元朝·揭傒斯

春草细还生,春雏养渐成。茸茸毛色起,应解自呼名。

62。《怨词二首》唐朝·崔国辅

妾有罗衣裳,秦王在时作。为舞春风多,秋来不堪着。楼头桃李疏,池上芙蓉落。织锦犹未成,跫声入罗幕。

· ·

· ·

· ·

· ·

· ·

· ·

· ·

· ·

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篇5

关键词:古诗词;鉴赏

古代诗歌和文学作品相比是文字最精炼、内涵最丰富的艺术形式之一,好的古诗能陶冶人的情操,丰富人的精神修养。正确了解诗词的含义、内容、情感,把握诗词的意境就要求我们能鉴赏诗歌。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我对诗歌鉴赏的一些看法:

一、抓住意象,把握意境,分清类型

鉴赏古诗词,首先,应当明确作者是通过什么意象来表达自己内心感受的。意象,即被赋予了特定意义的事物,鸿雁――思乡,信使;杜鹃――薄命佳人,忧国志士,哀惋,至诚;鹧鸪――思乡,凄情;东篱――山尘脱俗之境;――高洁品质;杨柳――依依离别;岁寒三友(松、竹、梅)――傲骨桃花――美人;鸟――自由。通过这些意象知道作者是如何将思想感情和生活途径相融合的,其次分析诗歌形象应注意景和情、物与情;景和人,物与人之间的关系。.根据诗词内容将其大致分为三类:

(一)咏物言志诗

这类诗歌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借景物来表达自己高远的志向,一种是表达自己高洁的品质。如如陆游的词――《卜算子・咏梅》,其中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也是借梅花表达自己的高洁的品格。还有,如袁枚的《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诗人也是借苔不为环境所限依然青春焕发、乐观向上的精神和苔不为自己弱小而自暴自弃、敢于争先的品格,寄托了自己自适其乐、不甘示弱,高雅俊洁的人格精神的。

(二)送别诗

送别诗或是叮咛对方、劝慰对方,或表达一种依依不舍之情,或表达别后的思念等等。如《赋得古原草送别》作于公元787年(唐德宗贞元三年),《赋得古原草送别》即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作者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名篇之一。这是一首送别诗,寓离情于写景。诗作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画。此诗虽为惜别之作,却写得飘逸灵动,情深而不滞,意永而不悲,辞美而不浮,韵远而不虚。全诗没一个“离别”,但又句句写着离别;没有直接抒情,但却处处透着深情。“言有尽而意无穷”、“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三)怀古诗

这类诗主要是凭吊古代的人和事。对人,表达缅怀之情;对事,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如著名的《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此诗以清新秀丽的笔调,给我们描绘了一副江南春景图:树茂花美、娇莺长啼、水村山城、酒旗斜矗、庙宇楼台、烟雨绮梦,这都是典型的江南春色。而在莺啼之前冠以“千里”更写出春色无边的气势。名人杨慎认为“千里”不合情理,妄改为“十里”,实在是不懂艺术真实的荒唐之论,而在寺前冠以“四百八十”,字样,更突出了江南寺庙之多。这种描写还有一种暗示作用,南朝的寺庙虽然留下来了,但是南朝政权不是早已化为乌有了么,它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呢?也许正是他太崇奉佛,建了寺庙太多了的缘故吧。细玩结尾一句,从“多少”二字还是能体会到诗人的感慨的,意思是当年建造寺院者是何等显赫,而今又在何处?诗人面对江南的春光,自然联想到了战争诗和思乡诗。一般来说,战争诗中除了有一些表现英勇作战、保家卫国这样壮阔主题的少数诗词外,大多表现对战争的厌恶,或是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前者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后者如陈陶的《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二、赏析语言,分清抒情

我们知道,不同的作家,使用的语言是不一样的。由“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清新壮丽,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空灵和“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含蓄等等。正是这些体现了作家卓尔不群的风格,如李白的飘逸豪放,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通俗平易,杜牧的清新峻拔,李商隐的精工绮丽……读唐诗就要分清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社会政治不同导致的诗风的巨变同时还要注意田园诗和边塞诗的差别;读宋词就要弄清柳永和苏轼在词的发展中的地位,知道辛弃疾是一位文武全才、空有一腔报国热情

却不能驰聘疆场、因而词作中充满着悲愤之气的爱国之士;要知道李清照的词分为前后两期……还要知道婉约派和豪放派的区别。赏析语言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

1.注意“诗眼”(“炼字”)如:“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梅影疏淡,幽香缕缕,梅花神态活现。“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用字新鲜,突出了诗人内心的痛苦。

2.注意“炼句”由于诗歌篇幅、韵脚的约束或修辞的需要,诗人往往会对诗句进行特殊的处理,所以我们必须掌握一些古诗词的语法知识,才能读懂诗歌,进而鉴赏诗歌。

a.词类活用如:李商隐《无题》:“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悦,使……欢快;空,使……空明。

B.互文见义如: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烟月笼罩着寒水,烟月笼罩着沙。杜甫《客至》“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花径不曾缘客扫而今始为君扫,蓬门不曾缘客开而今始为君开。

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篇6

描述自然风光的句精选(一):

1、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2、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3、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4、纳清风台榭开怀,傍流水亭轩赏心。

5、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6、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7、草低金城雾,木下玉门风。

8、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9、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

10、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11、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12、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13、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14、槐柳成阴雨洗尘,樱桃乳酪并尝新。

15、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16、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17、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18、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9、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20、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21、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2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3、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24、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25、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26、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27、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28、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9、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30、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31、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

32、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描述自然风光的诗句精选(二):

关于雪的诗句

1.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

2.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塞下曲》)

3.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4.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5.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6.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7.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8.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9.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10.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关于云的诗句

1.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2.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

3.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岛《寻隐者不遇》)

4.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杜甫《春夜喜雨》)

5.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6.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6.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早发白帝城》)

8.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杜牧《山行》)

9.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10.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关于风的诗句

1.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2.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王维《观猎》)

3.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卢纶《塞下曲》)

4.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自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5.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6.随风潜入夜,滑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

7.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8.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9.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10.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

关于江的诗句

1.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夏日绝句》

2.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3.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杜甫《春夜喜雨》)

4.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忆江南》

5.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

6.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日还。(李白《早发白帝城》)

7.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8.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9.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10.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关于柳的诗句

1.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韩愈《寒食》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3.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

4.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5.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6.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7.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刘禹锡《竹枝词》)

8.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陆游《钗头凤》)

9.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

10.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降》

关于花的诗句

1.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

2.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李白《月下独酌》)

3.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5.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

6.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7.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8,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9.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张志和《渔歌子》)

10.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关于雨的诗句

1.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螟》)

3.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4.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王维《山中》)

5.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

6.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人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7.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8.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9.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10.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描述自然风光的诗句精选(三):

关于草的诗句

1.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

2.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5.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卢纶《塞下曲》)

6.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

7.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陶渊明《归园田居》

8.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韦应物《滁州西涧》)

9.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10.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关于河的诗句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诗经关雎》)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4.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5.旦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木兰辞》)

6.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夏完淳《别云间》)

7.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8.蒌篙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苏轼《题惠崇〈春扛晚景〉》)

9.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10.三万里河东人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关于树的诗句

1.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曹操《观沧海》)

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3.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

4.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

5.忽如一夜春风来,干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6.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灏《黄鹤楼》)

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8.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杨万里《小池》

9.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10.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

描述自然风光的诗句精选(四):

《燕歌行》作者为魏晋南北朝文学家曹丕。其古诗全文如下: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

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翻译】

秋风萧瑟,天气清冷,草木凋落,白露凝霜。燕群辞归,大雁南飞。思念出外远游的良人啊,我肝肠寸断。思虑冲冲,怀念故乡。君为何故,淹留他方。贱妾孤零零的空守闺房,忧愁的时候思念君子啊,我不能忘怀。不知不觉中珠泪下落,打湿了我的衣裳。拿过古琴,拨弄琴弦却发出丝丝哀怨。短歌轻吟,似续还断。那皎洁的月光啊照着我的空床,星河沉沉向西流,忧心不寐夜漫长。牵牛织女啊远远的互相观望,你们究竟有什么罪过,被天河阻挡。

《别董大》作者是唐代文学家高适。其全文古诗如下: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翻译】

满天黄云,太阳被笼罩得昏昏沉沉,北风吹来,大雁在纷飞的雪花中向南飞去。不必担忧您前去的路途没有知己,(凭着你的琴声、你的音乐修养)普天之下谁会不敬重你呢。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张志和。其古诗全文如下: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翻译】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的翱翔,江上黄绿色的鱼儿欢快地游着,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那样的鲜艳。江岸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坐在船上,他被美丽的江南春景迷住了,久久不愿回家。

《游园不值》作者是宋代文学家叶绍翁。其古诗全文如下: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翻译】

也许是园主担心我的木屐踩坏他那爱惜的青苔,轻轻地敲柴门,久久没有人来开。可是这满园的春色毕竟是关不住的,你看,那儿有一枝粉红色的杏花伸出墙头来。

描述自然风光的诗句精选(五):

《别董大》作者是唐代文学家高适。其全文古诗如下: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翻译】

满天黄云,太阳被笼罩得昏昏沉沉,北风吹来,大雁在纷飞的雪花中向南飞去。不必担忧您前去的路途没有知己,(凭着你的琴声、你的音乐修养)普天之下谁会不敬重你呢。

《望庐山瀑布》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李白。其全文古诗如下: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翻译】

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三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江畔独步寻花》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杜甫。其全文古诗如下: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翻译】

黄四娘家周围的小路上开满了缤纷的鲜花,千朵万朵鲜花把枝条都压得低垂了。蝴蝶在花丛中恋恋不舍地盘旋飞舞,自由自在的小黄莺叫声和谐动听,美妙无比。

《古朗月行》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李白。其全文古诗如下: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和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翻译】

小时候我不认识月亮,将它呼作白玉盘。又怀疑是瑶台仙人的明境,飞到了天上。在晚上观看月亮,能够先看到有仙人的两足开始慢慢地出现,之后一棵团团的大桂树也出现了。传说月中有白兔捣仙药,请问它是捣给谁吃的又传说月中有一个大蟾蜍,是它蚀得月亮渐渐地残缺了。以前有位后羿,是他将九个太阳射落了,只留下了一个,才使得天人都得以清平安宁。阴精的沉沦蛊惑,遂使月亮失去了光彩,便再也不值得观看了。对此我觉得忧心十分,凄怆之情,真是摧人心肝啊。

《江南春》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杜牧。其全文古诗如下: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翻译】

江南大地鸟啼声声绿草红花相映,水边村寨山麓城郭处处酒旗飘动。南朝遗留下的四百八十多座古寺,无数的楼台全笼罩在风烟云雨中。

描述自然风光的诗句精选(六):

《咏柳》作者是唐代文学家贺知章。其全文古诗如下: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翻译】

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先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鹿柴》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维。其古诗全文如下: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翻译】

空寂的山中不见一个人,只听到一阵人语声。太阳的一抹余晖返人深林,又照到林中的青苔上。

《题西林壁》作者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其古诗全文如下: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一样。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翻译】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一样的样貌。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早发白帝城》是唐代文学家李白所著。其全文古诗如下: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翻译】

清晨我告别高入云霄的白帝城;江陵远在千里船行只一日时间。两岸猿声还在耳边不停地啼叫;不知不觉轻舟已穿过万重青山。

《送元二使安西》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维。其古诗全文如下: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翻译】

清晨的微雨湿润了渭城地面的灰尘,盖有青瓦的旅舍映衬柳树的枝叶显得格外新鲜。我真诚地劝你再干一杯,西出阳关后就再也没有原先知心的朋友。

《绝句·迟日江山丽》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杜甫。其全文古诗如下: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翻译】

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燕子衔着湿泥忙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描述自然风光的诗句精选(七):

诗中雪

1.草枯鹰眼急,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

2.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塞下曲》)

3.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4.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5.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6.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7.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8.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9.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10.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诗中草

1.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

2.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5.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卢纶:《塞下曲》)

6.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

7.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陶渊明:(归园田居))

8.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韦应物:(滁州西涧》)

9.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10.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

诗中柳

1.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韩雄《寒食》)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3.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

4.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5.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6.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7.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刘禹锡:(竹枝词》)

8.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陆游:《钗头凤》)

9.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

10.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诗中树

1.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曹操:《观沧海》)

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3.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

4.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

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6.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

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8.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杨万里:《小池》)

9.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10.‘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

诗中鸟

1.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2.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4.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盂浩然:《春晓》)

5.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杜甫:(望岳》)

6.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

7.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8.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

9.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

10.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描述自然风光的诗句精选(八):

诗中风

1.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2.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王维:《观猎》)

3.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卢纶:《塞下曲》)

4.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5.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6.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

7.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8.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9.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10.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

诗中花

1.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

2.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李白:《月下独酌》)

3.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5.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

6.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7.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8.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9.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张志和:《渔歌子》)

10.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诗中雨

1.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瞑))

3.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4.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王维:《山中》)

5.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

6.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7.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8.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9.渭城朝雨泡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10.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描述自然风光的诗句精选(九):

诗中日

1.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汉乐府陌上桑》)

2.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3.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杜甫:《绝句》)

4.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6.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7.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8.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

9.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0.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

诗中月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2.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

4.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卢纶:《塞下曲》)

5.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6.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古朗月行》)

7.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8.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9.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0.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描述自然风光的诗句精选(十):

诗中山

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5.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

6.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7.相看两不厌,仅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

8.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

9.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10.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诗中水

1.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

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3.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骆宾王:《咏鹅》)

4.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门山》))

5.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6.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7.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刘禹锡:《竹枝词》)

8.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9.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杨万里:《小池》)

10.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

· ·

· ·

· ·

· ·

· ·

· ·

· ·

· ·

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篇7

关键词:李白抒情小赋意象

学人论者谈及赋作,往往以汉赋为大成,谈到唐赋则不以为然,明人李梦阳甚至说出“唐无赋”①这样激烈绝对的话来。其实,唐代是诗歌、散文、传奇等诸多文学体裁集体繁荣的时代,赋作也是如此。有唐一代,借鉴诗歌的创作技巧和优势充实赋体,革除了“长于叙事,而或昧于情”②的弊病,形成了篇幅短小、形式精炼、长于抒情的唐赋特征。李白的抒情小赋无疑是这一特征的代表作品。本文即以李白的抒情小赋为对象,并结合李白的若干诗作,论述了李白赋中用以惜春悲秋的意象。

一、“离旧格而去之”与汲六朝文风之长:李赋略论

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十二《语资》曰:“白前后三拟文选,不如意,悉焚之。唯留恨、别赋。”③可见李白还是写了不少赋的,但大都亡佚了,现在出版的《李太白全集》所收古赋八篇是我们能看到的李赋全貌。这八篇中,《明堂赋》、《大猎赋》、《大鹏赋》为汉大赋体制,《恨赋》为拟文选之作,可谓“继承”之作,其余《惜余春赋》、《愁阳春赋》、《悲清秋赋》、《剑阁赋》均为抒情小赋,可谓“创新”之作。李白虽然追随陈子昂,大力提倡文学之复古,但与陈子昂直接上承汉魏文学有所不同的是,他批评六朝余弊的同时也积极汲取六朝文风之长。如《拟恨赋》反映出他从中锻炼六朝文学里声律、用典的技巧,《明堂赋》、《大猎赋》中着意追求声律之美的苦心也有迹可寻。李白赋中辞藻之艳丽基本上是承袭六朝的骈俪余风,而气势之宏阔则借助于汉赋的体制、气格,是以复古为革新的表现。④

李白的大赋汲六朝文风之长,而抒情小赋则“离旧格而去之”,⑤使赋体骈文原有的板滞转为灵动,读起来更加自然、流畅、清新,尽管未能脱尽骈丽之习,但能以散御骈亦蔚为可观了。

二、怅望残春万般意:李赋所抒之情――以《悲清秋赋》、《惜余春赋》为例

据詹a《李白诗文系年》,《悲清秋赋》与《惜余春赋》分别作于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是李白晚年的作品,此时其诗赋创作已然炉火纯青,此二赋恰可反映李白的心境。

乾元二年对于李白晚年的人生而言,是颇不平静的。这年三月(农历),李白在流放途中到达白帝时遇赦,故有《早发白帝城》以记欣喜之情。初夏时到达江夏,以为天地重新,复有用世之意,《江夏送倩公归汉东序》云:“今圣朝已舍季布,当征贾生,开颜洗目,一见白日。”可见有东山再起之念。但命运无常,李白多次求荐未果,倏忽自夏至秋,顾思前事,既多愤懑,展望来日,又感渺茫,因为《悲清秋赋》。秋高气爽,清澄明澈,故曰“清秋”,亦见于同时诗《答裴侍御先行至石头驿,以书见招,期月满泛洞庭》:“今来何所似,破镜悬清秋。”⑥该赋借清秋萧瑟之景,抒发了怀才不遇、无法实现抱负的苦闷心情,既有“归去来兮,人间不可以托些,吾将采药于蓬丘”的消极避世,又有“思钓鳌于沧洲”的向上的人生追求,正是此时冰火两重天的人生境遇的反映。全文虽仅一百五十来字,但无不扣“悲”的主题,于“雕脂镂冰”的冷奇之言中蕴含着一份岁月的深沉。

上元元年,李白六十岁,经历了人生大起大落的诗仙真正迈入了垂暮之年。此间诗作《鹦鹉洲》有句曰:“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⑦《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有句:“我似浮云吴越。”⑧身份情怀实系晚年了。这时的李白似看破了人生,决意学道游仙,以度余年。《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说:“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⑨《庐山东林寺夜怀》写东林、虎溪,却夹杂着许多佛家用语,类天香、天乐、宴坐、大千、旷劫等极为费解,诗中一片出世之情。作者或以为余年不多,故作赋曰“惜余春”。赋作抒发了诗人和朋友分别时的忧伤惜别之情,表达了对美好春天的向往以及对朋友的留恋,同时也反映出对建功立业理想的强烈追求。这份矛盾的情愫贯穿在李白的抒情小赋中,成为一种浑然天成的文思内在张力。《剑阁赋》是李白早年的作品,⑩题下原有一副题“送友人王炎入蜀”,亦是送别之作。《愁阳春赋》未能确切系年,从文辞推测,似为李白早年之作。这篇小赋以乐景写哀,读之使人柔肠寸断,浮想联翩。

三、秋风秋雨愁煞人――李赋中的惜春悲秋意象

1.风

风,无影无形,却又可知可感,甲骨文的“风”从“雨”{11},一类气卷草叶之象,古人或以为风雨相伴相随,感风而知雨之将至也,从创字原初便含着一份萧瑟悲戚之感。在诗人的笔下,风更是随心情而飘摇,屈原有“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12}之诗,李世民有“萧条起关塞,摇r下蓬瀛”{13}之句。在李赋中,“风”凡四见:“松风萧飒”(《剑阁赋》);“东风归来,见碧草而知春”(《愁阳春赋》);“荷花落兮江色秋,风兮夜悠悠”(《悲清秋赋》);“何余心之缥缈兮,与春风而飘扬”(《惜余春赋》)。风在这里有两个用处,其一,以风之飘扬喻人心之不定,烘托萧飒的愁情;其二,以乐景写哀,所谓“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14}东风拂面方知春之已至,但春光易逝,惹人生愁。在李白的诗中,以上作用的“风”意象也屡见不鲜,如“长铗归来乎,秋风思归客”;{15}“水国秋风夜,殊非远别时”;{16}“梁王已去明月在,黄鹂愁醉啼春风”;{17}“东风吹愁来,白发坐相侵”;{18}“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19}“春风复无情,吹我梦魂断”。{20}

风原是自然之物,但诗人以灵动之笔,将其绘作诘诎之文。与《悲清秋赋》同时的一首诗《江上吟》中说:“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21}注家释“有待”引《庄子・逍遥游》称:“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22}以李白的飘逸天才,或许只有以风比之方称诗仙之名。

2.云

与风相比,云亦是飘忽阡眠之物,但多了份雾气蒸腾之象,给人以隐约朦胧之感。在这些抒情小赋中,“云”是出现最多的一个意象,凡七见。主要作用是用来比喻愁思,文中那“飘u而相鲜”的云气,正是作者愁肠百结的心境。为什么“云”意象出现次数如此频繁?这与李白的“诗仙”品质,即受道教思想的影响有关。与《惜余春赋》作于同一年的《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有:“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在李白的意识里,岩径宛转而上,山色空,云气缭绕之中,必有仙居洞府。云与道教的联系自道教诞生始便是确实存在的,道教文化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符”,又被称作天书云篆。而就李白而言,“仙”、“云”亦是其诗作中经常联袂出现的意象。比如《游泰山六首》{23}“仙人游碧峰,处处笙歌发”,“明晨坐相失,但见五云飞”;又如《答杜秀才五松见赠》{24}“此中岂是久留处,便欲烧丹从列仙”,“袖拂白云开素琴,弹为三峡流泉音”;又如《醉后答丁十八以诗讥余捶碎黄鹤楼》{25}“黄鹤高楼已捶碎,黄鹤仙人无所依”,“作诗调我惊逸兴,白云绕笔窗前飞”,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甚至在李白笔下,裙裾飘舞的歌姬也恍若仙人一般,“出舞两美人,飘摇若云仙”,{26}与清寂仙居有联系的“云”意象在李白文情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3.天

天意象在李赋中以三种形态出现,一是现实之青天;一是“天涯”;一是俗语所谓之“老天爷”。现实中的天出现在作品中,是为了写景,如“前有剑阁横断,倚青天而中开”(《剑阁赋》),“水流寒以归海,云横秋而蔽天”(《悲清秋赋》)是为表现剑门关之高峻与秋云之浓阔。“天光青而妍和,海气绿而芳新”(《愁阳春赋》)则是极言春日景物之明澈。“天涯”不同于简单的“天”,是一个固定意象,在李白笔下,通常用在送别之时,比如赋作中的“欲赠天涯之佳人”(《愁阳春赋》),“送夫君于天涯”(《惜余春赋》)。在诗作中就更多了,而且多带有浓重的愁思:“远海动风色,吹愁落天涯”,{27}“若到天涯思故人,浣纱石上窥明月”,{28}“昔别若梦中,天涯忽相逢”,{29}“此别又千里,秦吴渺天涯”,{30}“昔别若梦中,天涯忽相逢”,{31}“天涯失乡路,江外老华发”,{32}“海内故人泣,天涯吊鹤来”,{33}“覆水不可收,行云难重寻。天涯有度鸟,莫绝瑶华音”。{34}

“老天爷”是对天的一种拟人化称呼,其实,在汉族传统神话中,天就是一个至高无上的神,是绝对真理的象征,“天凌驾于人,指导于人”。{35}李白在自己的作品中,通过对“神天”的叩问抒发了时光荏苒不待人的苦恼与烦闷:老天啊,你为什么要让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东方,而让我知道春天已经到来了呢?{36}“天”这一古老而独特的意象,在古人的笔下“成为他们宣泄一己心胸的酒杯”,{37}李白求仙但终究不是仙,无法改变时光逝去,人渐衰老的趋势,这成了李白“愁”、“悲”、“恨”(李白曾作《拟恨赋》)的根源。

4.水

在李赋中,水意象的文本意义主要有三种,一是本义;二是比喻义,以水比喻时间生命;三是化用典故,寄托哀思。《惜余春赋》中的“水荡漾兮碧色,兰葳蕤兮红芳”即是本义。水的比喻义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十分常见,“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38}古人感叹时光的流逝像水一样,日夜奔腾不息,于是东流之水便成了远去的生命。“视沧波之东注,悲白日之西匿”(《剑阁赋》),“水流寒以归海”(《悲清秋赋》),“叹长河之流速,送驰波于东海”(《惜余春赋》)都是表达这样的意思。其余的“水”则化用了典故,比如《愁阳春赋》的“陇水秦声”,郭仲产《秦川记》曰:“陇山东西百八十里,登山岭东望,秦川四五百里,极目砣弧i蕉人行役升此而顾瞻者,莫不悲思。故歌曰:‘陇头流水,分离四下。念我行役,飘然旷野。登高望远,涕零双坠。’”用此典故是为了烘托下文的“痛彻骨而伤心”。又如《惜余春赋》的“披卫情于淇水”,“淇水”典出《诗・卫风》:“淇水在右,泉源在左,巧笑之,佩玉之傩。”说的是一位男子在淇水边徘徊,思念他所钟爱的姑娘,此时这位姑娘已远嫁他乡。作者用此典,以思友的男子自喻,表达了与友人依依惜别的情愫。

总之,李白抒情小赋中的意象,与李白的诗仙品质相应,多为虚无缥缈之物,正合于李白的心境。这些意象,或用本义,或用典,或用比喻义,实是借鉴了诗歌的创作方法,在赋作的发展史上具有积极的意义。

注释:

①李梦阳.方山精舍记.李空同集(卷四八).

②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赋.陈良运主编.中国历代赋学曲学论著选.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234页.

③段成式.酉阳杂俎.历记小说小品选刊・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72-173页.

④许东海.论李白赋对六朝文风的因革.第三届国际辞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6年12月,第305-334页.

⑤王琦注引《古赋辨体》语,见《李太白全集》,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3页.

⑥全唐诗(卷一七八).

⑦全唐诗(卷一八).

⑧全唐诗(卷一六七).

⑨全唐诗(卷一七三).

⑩据詹a《李白诗文系年》,作于天宝二年(公元743年).

{11}参见刘兴隆著.新编甲骨文字典.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3年版,第234页.

{12}屈原.九歌・湘夫人.

{13}李世民.咏风.全唐诗(卷一).

{14}[宋]林升.题临安邸.

{15}于五松山赠南陵常赞府.全唐诗(卷一七一).

{16}送陆判官往琵琶峡.全唐诗(卷一七七).

{17}携妓登梁王栖霞山孟氏桃园中.全唐诗(卷一七九).

{18}独酌.全唐诗(卷一八二).

{19}劳劳亭.全唐诗(卷一八四).

{20}寄远・其五.全唐诗(卷一八四).

{21}全唐诗卷(一六六).

{22}赵乃增编著.好风如水:唐诗赏析.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66页.

{23}全唐诗卷(一七九).

{24}{25}全唐诗卷(一七八).

{26}秋猎孟诸夜归,置酒单父东楼观妓.全唐诗(卷一七九).

{27}早秋赠裴十七仲堪.全唐诗(卷一六八).

{28}送祝八之江东,赋得浣纱石.全唐诗(卷一七六).

{29}{31}洞庭醉后送绛州吕使君果流澧州.全唐诗(卷一七七).

{30}宣城送刘副使入秦.全唐诗(卷一七七).

{32}江南春怀.全唐诗(卷一八三).

{33}自溧水道哭王炎三首.全唐诗(卷一八四).

{34}代别情人.全唐诗(卷一八四).

{35}龚世学.中国古典神话中“天”的原型意义解读.理论导刊,2008年第3期,第114页.

{36}“天之何为令北斗而知春兮,回指于东方”,《惜余春赋》.

{37}同{12},第115页.

{38}论语・子罕.

参考文献:

[1][唐]李白著.[清]王琦辑注.李太白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7.

[2]詹a编.李白诗文系年[m].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

[3]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

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篇8

关键词:中唐文学;南贬诗人;屈原情结

abstract:thosepoetsrelegatedtosouthernchinainthemidtangdynastyallshowedaquyuancomplexintheirpoems.forexample,undertheinfluenceofquyuan'spoems,suchaslisaoandjiuge,liuyuxiandliuzongyuanexpressedprimarilyaspiritofcomplaintandfurywhilethemorerationalyuanzhenandbaijuyibothacceptedquyuan'scharacterofloyaltyanduprightnessbutrefusedtofollowhiswillofconsistence.incontrast,hanyuandlishenexpressedtheircomplaintaboutinnocentmistreatmentbycomparingtheirexperiencetoquyuan'smiserabletreatment.thequyuancomplexofthepoetsrelegatedintheearlyandprosperoustangdynastywastheverysourceofthatoftherelegatedpoetsinthemidtangdynasty.ingeneral,theformerwasrationalwhilethelatterwassentimentalbutmoretragicthantheformer.

keywords:literatureinthemidtangdynasty;poetsrelegatedtosouthernchina;thequyuancomplex

贬谪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常见现象,至少从屈原起,贬谪又和文学发生了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成了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号称盛世的大唐王朝,承平日久,疆域辽阔,其驾驭臣下,恩威并施,对于犯法忤旨的官员,往往给以贬谪。所贬之地,以岭南、湖南最为残酷。岭南、湖南地区,远在天涯,习俗迥异,加以瘴疠蛮荒,故北方士人视为畏途。唐代是士人南贬数量甚大的时代,明王世贞在《艺苑卮言》卷8中,曾举出历代流贬的士人多达80余人,其中唐代就有47人,占南贬士人之大多数。而中唐元和前后,又是诗人贬谪较为集中的时代,著名者就有韩愈、柳宗元、刘禹锡、元稹、白居易、李绅、吕温等。他们多数是具有经世治国抱负的耿介之士,而因昏暗混浊的时代因素,或权力角逐的宦海风波,被疏离于权力中心,以至于逐出朝廷,贬谪蛮荒。政治生命的终结,人生经历的巨大落差,极大地撼动其破碎的心灵,在对政治前途的幻灭中,他们把精力与心智转向了文学创作,以其文学的生命重塑,求得心理的平衡,补偿政治的失意。这种与屈原相似的经历,使他们对屈原产生了特殊的情结。由于每位诗人贬谪经历的不同,其屈原情结,也表现出各自的个性差异。本文选取刘禹锡与柳宗元,元稹与白居易,韩愈与李绅6位大约三种类型的贬谪诗人,作为考察对象。

刘、柳的贬谪,是由参加王叔文集团达到最高峰而转眼之间跌入命运的谷底而一蹶不振的过程。在贬谪生活中,他们又坚持自己行动的正义性,具有崇高的人格,他们复杂的贬谪生活和贬谪心态,表现在文学作品中,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贬谪是他们政治命运的终结,同时也是文学命运的发展,贬谪的过程使他们成就为大作家,他们无疑是中唐元和时期贬谪文学的代表。在贬谪过程中,特殊的遭遇使他们与屈原发生了共鸣,特别是受屈原《离骚》、《九歌》等作品的影响,怨愤精神突出。

先看下面资料,《旧唐书·柳宗元传》:

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永州司马。既罹窜逐,涉履蛮荒,崎岖堙厄,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为骚文十数篇,览之者为之凄恻。[1]卷160

《新唐书·柳宗元传》:

俄而叔文败,贬邵州刺史,不半道,贬永州司马。既窜斥,地又荒疠,因自放山泽间,其堙厄感郁,一寓诸文,仿《离骚》数十篇,读者咸悲恻。[2]卷168

刘禹锡《竹枝词九首序》:

昔屈原居沅湘间,其民迎神,词多鄙陋,乃为作《九歌》,到于今荆、楚鼓舞之。故余亦作《竹枝词》九篇。[3]卷27

《旧唐书·刘禹锡传》:

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情性。蛮俗好巫,每淫祠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1]卷160

《新唐书·刘禹锡传》:

宪宗立,叔文等败,禹锡贬连州刺史,未至,斥朗州司马。州接夜郎诸夷,风俗陋甚,家喜巫鬼,每祠,歌《竹枝》,鼓吹裴回,其声伧伫。禹锡谓屈原居沅湘间作《九歌》,使楚人以迎送神,乃倚其声,作《竹枝辞》十余篇。于是武陵夷俚悉歌之。[2]卷168

任半塘说:“屈原在沅湘,留意民间歌舞,采其声容,广其情志,作《九歌》,影响后世文学者颇著,唐刘禹锡在建平,追踪屈原,亦留意民间歌舞,采其声容,广其情志,作《竹枝词》九篇,远近传唱。”[4]4-5可以见出屈原的创作对刘禹锡的影响。

屈原一生坚持理想,坚持正义,九死未悔,为了表现自己高洁的情怀,他在流放潇湘之时,写作《离骚》,以抒发怨愤,为南方文学奠定了良好的开端。刘禹锡被贬朗州司马,选择居所以招屈亭为邻,其《酬朗州崔员外与任十四兄侍御同过鄙人旧居见怀之什,时守吴郡》云:“昔日居邻招屈亭,枫林桔树鹧鸪鸣。”[3]319以屈原为代表的楚骚文化,融汇在刘禹锡的创作中,他在《武陵书怀五十韵并引》中说:“永贞元年,余始以尚书外郎出补连山守,道贬为是郡司马。至则以方志所载而质诸其人民。顾山川风物皆骚人所赋,乃具所闻见而成是诗,因自述其出处之所以然。”[3]277朗州自屈原自沉后,形成竞渡的风俗以纪念这位爱国志士,刘禹锡在朗州写了《竞渡曲》,自注称:“竞渡始于武陵,至今举楫而相和之,其音咸呼云:‘何在?’斯招屈之义,事见《图经》。”诗云:“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曲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东注。”[3]341

刘禹锡的很多作品学习屈原。他的《问大钧赋》即模仿《天问》,最后说:“楚臣《天问》不酬,今臣过幸,一献三售。”[3]3他的《何卜赋》则又模仿《卜居》,用问卜的方式抒写内心的愤懑。至于诗文中用《楚辞》典故之处,则更多,如《早春对雪奉寄澧州元郎中》:“宁知楚客思公子,北望长吟醴有兰。”[3]303即用《九歌·湘夫人》典:“沅有兮醴有兰,思公子兮不敢言。”他自己也在《别夔州官吏》中说:“唯有《九歌》词数首,里中留与赛蛮神。”[3]571这是他学习屈原的真实写照。

刘禹锡在朗州,因为特殊的遭遇和处境,他灵心善感,听到南音而心潮起伏。他作了《采菱行》,末尾四句说:“屈平祠下沅江水,月照寒波白烟起。一曲南音此地闻,长安北望三千里。”[3]342

柳宗元与刘禹锡一样,他被贬永州不久,就写下了声情并茂的《吊屈原文》,吊屈原实则是吊自己。“后先生盖千祀兮,余再逐而浮湘。求先生之汨罗兮,揽蘅若以荐芳。愿荒忽之顾怀兮,冀陈辞而有晃。”其赞美屈原说:“先生之不从世兮,惟道是就。”“穷与达固不渝兮,夫唯服道以守义。”[5]516-517实际上也是自己坚持正义,九死未悔的自白。他又有《惩咎赋》等,也是摹拟屈骚之作。名为“惩咎”,实是述志。对永贞革新中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辩护,对受迫害表示深深的感慨和不平。他说:“处卑污以闵世兮,固前志之为尤”,“旁罗列以交贯兮,求大中之所宜”。尽管有救世济时的抱负,但“谗妒构而不戒兮,犹断断于所执。哀吾党之不淑兮,遭任遇之卒迫。势危疑而多诈兮,逢天地之否隔”[5]54。致使自己被罪废削,贬谪南荒,孤囚无依,神态荒耗。赋的最后写道:“死蛮夷固吾所兮,虽显宠其焉加?配大中以为偶兮,谅天命之谓何!”[5]56仍要坚持理想,固守“大中”之道,尽管遭受挫折,仍不屈不挠。清人林纾《柳文研究法》云:“屈原之为《骚》及《九章》,盖伤南夷之不吾知,于是朝廷为不知人,于己为无罪,理直气壮,傅以奇笔壮采,遂为天地间不可漫灭之至文。重言之,不见其沓;昌言之,莫病其狂。后来学者,文既不逮,遇复不同,虽仿楚声,读之不可动人。惟贾长沙身世,庶几近之,故悲亢之声,引之弥长,亦正为忠气所激耳。柳州诸赋,摹楚声,亲骚体,为唐文巨擘。”[6]64-65

刘、柳贬谪南方,受南方文学精神的薰陶,特别是受屈原骚怨精神的影响,一方面使其作品具有更为深沉的思想内涵,另一方面对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的命运更增添了悲剧性色彩。刘、柳的文学对于南方文学更有很大的影响。南方的文学,尤其是湖南一带的楚地,春秋战国时期,虽孕育了伟大的诗人屈原,文学上放出了异彩,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大一统天下的出现,政权的中心长期坐落在北方,南方地区,则成为蛮荒地带,更是流人的处所。贾谊到了长沙,已深感“地卑湿”,而“寿不得长”。岭南一带更是如此。柳宗元在柳州时,柳州风俗落后,人民愚昧,与中原不同。韩愈在《柳州罗池庙碑》中,说柳宗元“不夷鄙其民,动以礼法。……于是民业有经,公无负租,流逋四归,乐生兴事”。以至于当时民谣有“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柳色依然在,千株绿拂天。”[7]10在柳宗元治柳之前,柳州一带几乎没有文学,此后柳州以至岭南文学的发展,是柳宗元开其风气。刘、柳的文学受南方文学精神的熏陶,他们自己的文学又对南方的文学影响极大,这是相辅相成的。

白居易的贬谪,宋陈振孙《白文公年谱》元和十年(815)云:“六月,盗杀宰相武元衡,公首上疏请急捕贼,以雪国耻,宰相以非谏职言事,恶之,会有恶公者,言其母看花堕井死,而作《赏花》及《新井》诗,贬江州刺史,中书舍人王涯,言其所犯不可复理郡,又改司马。”[8]19白居易贬江州司马,乃王涯落井下石之故。王涯早年与柳宗元为友,后来踪迹渐疏,盖宗元鄙其人品之低下,故疏之。大和九年(835),王涯罹甘露之祸,死于非命,居易《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感事而作》诗,有“当君白首同归日,是我青山独往时”[9]2330之语。

白居易有很深的屈原情结,但与刘禹锡、柳宗元的执著精神却截然不同。他在《咏怀》诗中说:“自从委顺任浮沉,渐学年多功用深。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长笑灵均不知命,江篱丛畔苦悲吟。”[9]1024又在《效陶潜体诗十六首》之十三中说:“楚王疑忠臣,江南放屈平。晋朝轻高士,林下弃刘伶。一人常独醉,一人常独醒。醒者多苦志,醉者多欢情。欢情信独善,苦志竟何成?兀傲瓮间卧,憔悴泽畔行。彼忧而此乐,道理甚分明。愿君且饮酒,勿思身后名。”[9]306-307其《咏家酝十韵》又云:“独醒从古笑灵均,长醉如今学攵伯纶。”[9]1389白居易对于屈原的身世是同情的,对其精神也是赞扬的,但他并非像刘、柳那样,带着满腔的激情,对屈原的身世表现出极大的赞叹,对其作品极力地效法,故而将自己的遭遇与创作融为一体,表现出巨大的忧愤情怀。白居易则非常理智,既对屈原忠直的精神与苦志的追求表示认可,但并不学习屈原执著的意志。“在白居易看来,屈原不能委顺从命,忘怀得失,其结果只能是流落江畔,悲吟自怨,终究于事无补。与其如此忧怨苦闷,损性伤身,倒不如沉溺酒乡,泯灭悲喜,得乐且乐,这样反倒更自由、更洒脱。于是,他为自己选择了一条与屈原大异其趣的‘独善’之路。”[10]

白居易“独善”的思想,使其在归趣上与屈原完全不同。他对屈原的经历与精神,更多的是慨叹,而很少效法。为了加强慨叹的力度,他还将屈原与贾谊相提并论。其《读史》五首之一云:“楚怀放灵均,国政亦荒淫。彷徨未忍决,绕泽行悲吟。汉文疑贾生,谪置湘之阴。是时刑方措,此去难为心。士生一代间,维不有浮沉。良时真可惜,乱世何足钦。乃知汨罗恨,未抵长沙深。”[9]102又在《偶然》二首其一中说:“楚怀邪乱灵均直,放弃合宜何恻恻。汉文明圣贾生贤,谪向长沙堪叹息。”[9]1041从时代环境来看,中唐是治世而非乱世,与贾谊所处的环境极为相似,身处治世而被逐,其情怀就更加悲苦。白居易对屈原的态度,代表了唐代一般世人的心理状态,这也是“安史之乱”后出现的失意诗人心理状态的延伸与发展。中唐前期诗人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诗云:“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后,怜君何事到天涯。”[11]337表现悲苦自伤之情,入木三分。清乔亿《大历诗略》评曰:“极沉挚以澹缓出之,结乃深悲而反咎之也。读此诗须得其言外自伤意,苟非迁客,何以低回如此?”[12]489白居易诗与刘长卿诗一样,也表现出浓厚的自伤之感。

白居易是善于自作解脱的诗人,故而常将屈原与陶渊明比较,前面所引的咏陶诗中提及屈原,就是明显的例证。这一方面,尚永亮先生曾作过专门的研究,认为白居易“要摆脱屈原的影响,超越屈原模式,就必须找到一个足以引导自己走向解脱的范型,这个范型,白居易一眼选中了陶渊明”。“不过,白居易对陶渊明的全身心的拥抱并不在此时,而是在他生命遭受骤然沉沦的贬谪之后”[10]。实际上,我们观察白居易一生,他追求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境界,因而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会全身心地拥抱陶渊明,只是将陶渊明的避世作为自己保持心理平衡的一剂良药而已。他虽然有很多诗篇涉及陶渊明,但只是汲取陶渊明精神的一部分。陶渊明具有浓厚的出世思想,且到了后期,占据了他精神世界的全部,体现了老庄超越尘世、追求隐逸的最高境界。白居易则一生纠缠于世俗的宦途与浮嚣的名利场中,从没有过彻底坚定的出世思想,也缺乏屈原式的执著的入世精神,因而只能在屈原、贾谊、陶渊明之间摇摆不定。这也是中国历代文人的典型状态。缪钺先生在《诗词散论》中说:“诗以情为主,故诗人皆深于哀乐,然同为深于哀乐,而又有两种殊异之方式,一为入而能出,一为往而不返,入而能出者超旷,往而不返者缠绵,庄子与屈原恰好为此两种诗人之代表。……盖庄子之用情,如蜻蜒点水,旋点旋飞;屈原之用情,则如春蚕作丝,愈缚愈紧。自汉魏以降之诗人,率不出此两种典型,或偏近于庄,或偏近于屈,或兼具庄、屈两种成分。”[13]24-25白居易则为“兼具庄、屈两种成分”之诗人。

元稹的贬谪经历与白居易相似,他在元和五年(810)为劾贪官河南尹房式事,受到内外权臣的嫉恨,被贬为江陵府士曹参军。在江陵时曾作《楚歌十首》,其十云:“八荒同日月,万古共山川。生死既由命,兴衰还付天。栖栖王粲赋,愤愤屈平篇。各自埋幽恨,江流终宛然。”[14]卷4诗中既没有怨恨,也没有赞叹,只是站在旁观者的视角,对楚国的历史及屈原的愤慨与幽恨作理智的评判。故清人黄叔灿《唐诗笺注》卷3云:“此首言山川日月终古不改,人之穷达总由天命,如王粲之赋《登楼》,屈平之作《离骚》,空自结恨,江流宛然而幽恨总难伸也。”又元稹《表夏十首》其十云:“灵均死波后,是节常浴兰。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逝者良自苦,今人反为欢。哀哉徇名士,没命求所难。”[14]76元稹在江陵府士曹参军任,逢端午节,有感于当时纪念屈原的习俗而作此诗。“逝者良自苦,今人反为欢”,评判的意味也非常浓厚。与白居易一样,元稹也崇尚陶渊明,其《归田》诗云:“陶君三十七,挂绶出都门。我亦今年去,商山淅岸村。冬修方丈室,春种桔槔园。千万人间事,从兹不复言。”[14]163元和十年(815),元稹出为通州司马,这首诗作于贬谪途中。仕途的失意使他萌生了对于田园生活的向往,但这种向往只是精神生活的一种补偿,而不是精神世界的追求。元稹在被贬谪的过程中也兼有屈原与陶渊明的情结,表面上与白居易相似,然而他既没有白居易那样的追求,更没有达到白居易的精神境界。

韩愈的贬谪共有二次,一是由监察御史贬官阳山令,原因是论宫市事。后改江陵府法曹参军。二是由刑部侍郎贬潮州刺史,原因是批评宪宗迎佛骨的错误。不久量移袁州,很快又回朝任职。韩愈被贬时期的作品,仍然表现出较为浓厚的屈原情结。

韩愈《湘中》诗云:“猿愁鱼踊水翻波,自古流传是汨罗。藻满盘无处奠,空闻渔父扣舷歌。”[15]184贞元末年,韩愈官监察御史。宫市之弊,谏官论之,德宗不听。韩愈则上章数千言极论之,触怒德宗,被贬为连州阳山令。贞元二十年(804)赴任途中到达湘中而作此诗。诗中暗用《楚辞·渔父》的典故:“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莞尔而笑,鼓木世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16]179-181韩愈以屈子自比,以说明贤者遭黜,而又以渔父咏歌,表明隐者得全,抒写自己的愤激之情。屈原已逝,江水自流,祭奠无处,故诗人怅然若失,更闻渔者自歌,徒添惆怅之怀。无端被贬之牢骚,透露于字里行间。韩愈《祭河南张员外文》叙其阳山之贬,与《湘中诗》情调一致:“南上湘水,屈氏所沉。二妃行迷,泪踪染林。山哀浦思,鸟兽叫音。余唱君和,百篇在吟。”[17]313他在贬谪中怀念屈原之诗还有:《陪杜侍御游湘西两寺独宿有题一首因献杨常侍》诗云:“静思屈原沉,远忆贾谊贬。椒兰争妒忌,疑灌共谗谄。”[15]288《晚泊江口》:“郡城朝解缆,江岸暮依村。二女竹上泪,孤臣水底魂。双双归蛰燕,一一叫群猿。回首那闻语,空看别袖翻。”[15]330

第二次贬谪是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量移袁州。其量移途中,虽未免罪,亦值庆幸,故作《量移袁州张韶州端公以诗相贺因酬之》诗:“明时远逐事何如,遇赦移官罪未除。北望讵令随塞雁,南迁才免葬江鱼。”[15]1173第四句用屈原《渔父篇》典故:“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16]179-180元和十五年(820)九月,韩愈拜国子祭酒。十月未离袁州时,又作了《祭湘君夫人文》云:“前岁之春,愈以罪犯黜守潮州。惧以谴死,且虞海山之波雾瘴毒为灾以殒其命,舟次祠下,是用有祷于神。神享其衷,赐以吉卜,曰:‘如汝志。’蒙神之福,启帝之心;去潮即袁,今又获位于朝,复其章绶。退思往昔,实发梦寐,凡三年,于今乃合。夙夜怵惕,敢忘神之大庇!”[17]324则韩愈无论在贬谪过程中,还是量移或内召的时候,都会想到屈原与屈原作品中描写的神灵。

李绅的贬谪,主要是长庆四年(824)由户部侍郎贬为端州司马。有关南贬时涉及屈原的诗作,只有《涉沅潇》一首,而仅这一首诗就将其贬谪时的屈原情结表现得淋漓尽致:“屈原死处潇湘阴,沧浪淼淼云沉沉。蛟龙长怒虎长啸,山木波浪深。烟横日落惊鸿起,山映余霞杳千里。鸿叫离离入暮天,霞消漠漠深云水。水灵江暗扬波涛,鼋鼍动荡风骚骚。行人愁望待明月,星汉沉浮鬼号。屈原尔为怀王没,水府通天化灵物。何不驱雷击电除奸邪,可怜空作沉泉骨。举杯沥酒招尔魂,月影氵晃漾开乾坤。波白水黑山隐见,汨罗之上遥昏昏。风帆候晓看五两,戍鼓远山响。潮满江津猿鸟啼,荆夫楚语飞蛮桨。潇湘岛浦无人居,风惊水暗惟鲛鱼。行来击棹独长叹,问尔精魄何所如。”[18]5462-5463这首诗是回忆自己南贬时经过沅潇之作,前面12句既伤悼屈原,亦以自悼,通过苍茫阴晦的背景烘托,表现了逐臣的悲愤与感伤。自“屈原尔为怀王没”句以下,则对屈原招魂与哀悼,并寄希望于神灵驱除奸邪,实则上也是作者对现实失望后无可奈何的心理状态的流露。结语仍感前途渺茫,不知所之。与韩愈诗相同的是,诗所表现的都是自己无辜被害的怨愤,侧重于个人情怀的抒发。卢燕平对于李绅诗歌的基调曾作过总体的概括:“分析李绅诗歌表现的主要心态,也可见他是一个善于表现一己情怀的主观型诗人。”[19]这个判断大致是不错的。由此可见,李绅与韩愈的屈原情结,既不同于刘禹锡、柳宗元与屈原贯通的骚怨精神,也不同于元稹、白居易的理性审视。

中唐南贬诗人的屈原情结,与初盛唐贬谪的诗人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南贬的诗人中,初盛唐主要有宋之问、沈亻全期、杜审言、张说、张九龄等,更为重要的是,伟大诗人李白在“安史之乱”后流放夜郎,在其原有屈原情结的基础上,加上了愤激与不平的内涵。沈宋二人本为宫廷诗人,南贬之后,不幸的命运与南方的风物使得他们的诗风有了改变,在诗中注入了真情,回旋着忧伤,也对屈原的贬谪生涯产生了一定的感受。宋之问《送杜审言》诗云:“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20]398

张说在武后时被张昌宗、张易之构陷而贬于岭南,又迁岳州,有送别诗云:“‘谁念三千里,江泽一老翁。’则知虞卿非穷愁不能著书以自宽,贾谊非流窜不能作赋以自安。”[21]卷294虽未见张说直接咏叹屈原的诗作,但他贬谪后的作品多危苦悲切之词,则与屈原、贾谊的遭遇与情怀是相通的。

张九龄本身为南方人,又被贬于始安,“托讽禽鸟,寄词草树,郁然与骚人同风”[3]263。他是把屈原的精神作为自己理想人格来追求的。如其《感遇》诗:“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18]571这首诗是张九龄的代表作品,“主旨是承屈原《离骚》中‘不吾知其亦已矣,苟余情其信芳’一句的意思而来。它强调的是诗人品德的自我修养,抒发了诗人对理想人格的执著追求之情”[22]121。其化用楚辞意象之诗还有《杂诗五首》之三:“酷在兰将蕙,甘与葵与藿。”[18]570

但是中唐贬谪诗人,对于具有同样贬谪命运的盛唐名相张九龄是颇有微词的。因为唐人之贬谪南荒,与张九龄有很大关系,他曾向皇帝提出了“放逐之臣不宜居善地”的建议,受到玄宗皇帝的采纳,从此,交通困难,气候恶劣,山川阻隔,有去难归的岭南、湖南地区,就成为罪臣的去所。《旧唐书·刘禹锡传》说:“禹锡积岁在湘醴间,郁悒不怡,因读《张九龄文集》,乃叙其意曰:‘世称曲江为相,建言放臣不宜于善地,多徙五溪不毛之乡。今读其文章,自内职牧始安,有瘴疠之叹;自退相守荆州,有拘求之思。托讽禽鸟,寄辞草树,郁然与骚人同风。嗟夫!身出于遐陬,一失意而不能堪,矧华人士族,而必致丑地,然后快意哉!”[1]4211对张九龄的所为,颇为不满。

李白对于屈原,因为具有共同的浪漫情怀,故其一生都处于对屈原的赞叹与向往中。他的作品中涉及屈原者有接近20篇之多。首先是对屈原的遭遇深表同情。他的《拟恨赋》云:“昔者屈原既放,迁于湘流。心死旧楚,魂飞长楸。……永埋骨于渌水,怨怀王之不收。”[23]15《古风》其五十一云:“比干谏而死,屈原窜湘源。……彭咸久沦没,此意与谁论。”[23]148《行路难》其三云:“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子胥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23]191《赠汉阳辅录事》云:“应念投沙客,空余吊屈悲。”[23]582其次是对屈原作品加以仿效。他有《代寄情楚辞体》,就是仿效《楚辞》所作的诗,有“恨独宿兮伤离居”,“横流涕而长嗟,折芳洲之瑶花”[23]1182等句。第三是对屈原景仰与赞赏。《古风》其一云:“正声何微茫,哀怨起骚人。”[23]87《江上吟》云:“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23]374第四是将屈原引为自己的望中知友,甚至以屈原自比寄托哀怨的情怀。《夏日诸从弟登汝州龙兴阁序》云:“呜呼!屈、宋长逝,无堪与言。”[23]1290《单父东楼,秋夜送族弟沈之秦》云:“遥望长安日,不见长安人。长安宫阙九天上,此地曾经为近臣。一朝复一朝,发白心不改。屈平憔悴滞江潭,亭伯流离放辽海。”[23]787《同友人舟行》云:“楚臣伤江枫,谢客拾海月。怀沙去潇湘,挂席泛冥渤。”[23]929《流夜郎至西塞驿寄裴隐》:“空将泽畔吟,寄尔江南管。”[23]685-686《赠别郑判官》:“三年吟泽畔,憔悴几时回。”[23]733

由上面的论述可见,中唐贬谪诗人的屈原情结,与他们的前辈诗人有共同之处,但因时代环境及个体的差异,又体现出各自的特点。初盛唐贬谪诗人对于屈原,重在表现其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尽管也以自己的遭遇与屈原相比拟,但作品中所抒写的哀苦之词并不是占主导地位的。而中唐贬谪诗人的屈原情结则是其悲苦与愤懑情怀的表现,他们在政治失意之时,通过对屈原遭遇的慨叹来求得自己心理的平衡,并以对屈原文学成就的学习与追求,以求得对政治失败的补偿。他们的屈原情结,尽管有理性与情感之别,但总体上悲剧气氛要比初盛唐时期浓厚得多。

[参考文献]

[1]刘.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刘禹锡.刘禹锡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0.

[4]任半塘.唐声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5]柳宗元.柳宗元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6]林纾.韩柳文研究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14.

[7]刘斧.青琐高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8]白居易.白香山诗集[m].清四部备要本.

[9]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10]尚永亮.论白居易对屈原陶潜的取舍态度及其意识倾向[j].中州学刊,1993(2):.

[11]储仲君.刘长卿诗编年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6.

[12]陈伯海.唐诗汇评[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

[13]缪钺.诗词散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14]元稹.元稹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2.

[15]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16]洪兴祖.楚辞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7]马其昶.韩昌黎文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8]曹寅.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

[19]卢燕平.李绅新论[j].文学遗产,2004(4):.

[20]陶敏.宋之问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1.

[21]董诰.全唐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篇9

关键词:《赋得古原草送别》吐字力度情感表现

一、《赋得古原草送别》的词

《赋得古原草送别》是由著名曲作家谷建芬写的一首新学堂歌,其曲调和谐且自然大方。从词的角度看无疑是凝练、诗意的。唐代诗人白居易借“枯荣”二字来表现“古原草”生命力的顽强并引出“送别”之意,不难看出这种“离别”大有意味。

二、《赋得古原草送别》的曲调

(一)旋律美

《赋得古原草送别》旋律非常优美,音乐缓缓响起,进入第5小节,圆润、温暖、细腻的横笛音色使音乐增添了几分诗意,“离离原上草,……春风吹又生。”点出了全曲的主题思想,旋律主要围绕小字一组g平稳进行,起伏不大,以叙事性为主,节奏比较规整,首调#5音的出现更加突出了地域文化特色。

乐曲高潮部分(22―30小节),3―的六度大跳将音乐推向高潮。南唐李煜《清平乐》中曾说:“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仿佛旋律中的每一个音都饱含着离别之情。此处虽然是情感的升华,但作曲家依然延用了叙事段落起承转合的结构形式,第29小节旋律移高八度的进行,把人们看见萋萋芳草而送别的愁情油然生的感觉充分释放出来。第31―39小节为歌曲抒情性段落,以虚词“啦”贯穿此部分,旋律出现了前奏中的主题音乐思想,并且运用XXX(前八后十六)的节奏型,这种长加短的节奏格式使得该曲风格绵长、惬意,特别是绵长的二分音符带着一种伤感的气息。正是这种二分音符的长节奏与前八后十六节奏的完美结合,恰如其分的表达出诗词的韵律,似是一种绝唱,也抒发了诗人深切的离别之情。

(二)曲式和声美

全曲共39小节,为非再现单三部曲式结构,其中前奏12小节,主部27小节,分为a、B、C三个段落,每个段落均由方整形乐句组成,调式为c和声小调。其曲式结构如图所示:

aBC

前奏a+bc+a′d+d′

4+54+54+5

1-1213-1617-2122-2526-3031-3435-39

从和声角度看,由于全曲以小调调性贯穿始终,因此左手伴奏的和弦编配上主要以小和弦为主。第20小节音乐使用了c和声小调级大和弦,使人们从听觉上有种特别的新意。第16和25小节虽然旋律和歌词都一样,但在和声功能上却有很大的区别,第16小节为级小和弦,以叙事性为主。第25小节为―Ⅲ大和弦进行,以抒情性为主,主要体现了小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顽强生命力。像这种大和弦的运用的地方还有第32小节和38、39小节处。需要强调的是,第38、39小节8拍的长音,作曲家并没有用小调主和弦草草结束,而是用了小和弦到大和弦的过渡,再次将整首诗的寓意升华,到此点明“送别”,结清题意,关合全篇,将“古原”、“草”、“送别”打成一片,给人一种“意境极浑成”的完满收束。

三、《赋得古原草送别》的演唱

与西洋艺术歌曲相比,中国艺术歌曲吐字行腔、力度速度、情感等方面的把握往往要复杂些,特别是对古诗词的演唱就有自己的一套规律。西周《乐记・师乙篇》中记载:“故歌者,上如抗,下如坠,曲如折,止如木,倨中矩,句中,累累乎端如贯珠。”公孙尼子《乐记》记载:“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可见古人之意在于表达歌唱的最高境界即是情感的表达,因此只有词、曲、声三者完美结合才是完美的歌唱。《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新学堂歌虽然借助了现代作曲技法,但在演唱风格上极明显地体现了上述法则,具体表现如下:

(一)吐字咬字美

《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儿童歌曲虽是八句诗词的重复演唱,但两个乐段处理上却各不相同。第一乐段具有很强的叙事性,旋律上比较平稳舒缓,演唱时要身体自然放松、气息流畅,因此咬字也要轻柔些。可能有些歌者会认为“轻柔”就是没有弹性,其实不然,正所谓“张中有驰,张弛有度”,只要力度适中,依然可以将词作者含蓄的思念之情表达出来。第二乐段的演唱就要根据歌曲的歌词、节奏及强弱要求,字与字之间“咬”得紧些,并且吐字清晰、准确。随着乐句的力度变化,歌者内心的情绪也发生着变化,并把全曲推向高潮。

(二)情感表现美

声音是歌曲的载体,情感是歌曲的灵魂。学唱一首歌曲不难,但如何将词曲作者寄予在歌曲中的情感完美地表达出来却值得深入研究。简单来说,声乐中的情感表达除了歌唱外,还包括表情、姿态、动作等方面。《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歌曲中,前奏结束后,人声部分正式进入,这一乐段的感情呈现方式我们可以把它叫做缓舒式,虽是非平行乐段,自身稍有起伏,但总体上看是平稳的抒感。当音乐进行到本乐段的最后一小节(第21小节)时,调性并无变化,旋律结束在小调的主音上,但伴奏却使用了3-6-7音阶上行,筑起了一个感情波澜,将音乐推向了高潮,即情绪的转折点。第二乐段随着高音的出现,音量逐渐增大、力度增强,即感情的激放式。到了a′句后,节奏型基本保持不变,曲作者做了渐弱处理,从感情处理方面来看,虽是满怀离别之情,但已转变为了内省式的抒情。第三乐段结构仍然与前两个乐段保持不变,此部分只用了一个虚词“啦”演唱,这是一种对感情深层的体验和内省,带有回味性。

参考文献:

[1]余笃刚.声乐艺术美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篇10

一天,坡与苏小妹在花园饮酒赏月,苏小妹看到桌上有一碟切开的咸鸡蛋,便以此出了一个上联:

剖开舟两叶,内有黄金白玉:

对联以实物为内容,将其颜色和形状表现得十分形象、贴切。办东坡想了半天也没有合适的物品来对。直到饭后吃水果的时候,办东坡剥开一个石榴,突然对出下联:

打破坛一个,中藏玛瑙珍珠。

坡对出下联后,又出了一个上联考苏小妹:

水仙子持碧玉簪,风前吹出声声慢;

这个上联表面上看是用拟人手法描写景象,但实则巧妙地嵌入了“水仙子”、“碧玉簪”、“声声慢”三个词牌名,十分难对。苏小妹一8寸被难住,正苦苦思索时,侍女挪着碎步来给她送衣服。于是,苏小妹触景生情,脱口对出下联:

虞美人穿红绣鞋,月下引来步步娇。

下联也是描写实景,同时嵌入了“虞美人”、“红绣鞋”、“步步娇”三个词牌名,对仗工整而巧妙。

何谓“五脏六腑”

成语“五脏六腑”,本义是人体内脏的统称,也用来比喻事物的内部情况。那你知道“五脏”、“六腑”是怎么划分的,它们具体指什么吗?

传统的中医学认为,人的身体足以五脏为核心构成的一个极为复杂的统一体,它以五脏为主,配合六腑,以经络联系躯体组织器官,形成五大系统,统率人的全身官能。其中,“脏”是指实心有机构的脏器,分心、肝、脾、肺、肾五脏;“腑”是指空心的脏器,主要有小肠、胆、胃、大肠、膀胱等分别和“五脏”相对应的“五腑”,另外将人体的胸腔和腹腔分为上焦、中焦、下焦,称为“三焦”,是第六个腑。“五脏”的主要作用是贮藏精气,“六腑”的主要作用是消化食物,吸取其精华,排除其糟粕。

为什么用“桃李”来指代学生?

教师常常被赞誉为“桃李满天下”,指培养的后辈或所教的学生很多,遍布各处。那你知道为什么用“桃李”来指代学生吗?

“桃李”原本就是指桃和李。桃花和李花盛开的时候纷繁艳丽,因此常用桃李来形容貌美,也比喻人青春年少。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华如桃李”的诗句。《韩诗外传》中有:“夫春树桃李者,夏得阴其下,秋得其实。”就是说,春天栽下桃树李树,夏天其树阴可以纳凉,秋天可以收获果实。后遂以“桃李”比喻栽培的后辈和所教的门生。据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唐纪・则天后久视元年》记载:狄仁杰推荐了姚元崇等数十人,这些人后来皆为名臣,时人对狄仁杰说:“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后世便用“桃李满天下”来比喻所培育的人才极多。遍布各地。

古代文学中的草

在我国大部分古典诗词中,草不只是自然景象的组成部分,也不仅是一种单纯的物象,而是有着丰富的情感内蕴的。比较常见的意象有以下几种。

一、由于绝大多数的草都不能常绿,极易枯萎,所以常被诗人用来感叹时光易逝、人生苦短。这一意象最早见于屈原的《离骚》:“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此后被历代诗人广泛运用,如汉武帝的《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二、草的枯萎蕴育着来春的复苏,但人生却没有这种失而复得的机会,所以草又常被作为历史沧桑变幻的见证。这在唐代咏史怀古的诗作中尤为突出。如李白的《金陵凤凰台置酒》中“六帝没幽草,深宫冥绿苔”二句,与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杜甫的《蜀相》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鸸空好音”与刘长卿的《长沙过贾谊宅》中“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同样都是借革来凭吊古人,有一种物是人非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