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山西村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1:04:19

游山西村篇1

这时一位鹤发童颜的老先生走了过来,上上下下大量着我,说:“看你文质彬彬的样子,一定是个读书人。请问尊姓大名。”

我连忙上前施礼,说:“在下姓陆,单名一个游字。”

“陆先生是怎么找到这里来的?”

“因为我贪恋途中美丽景色而迷路了,还请先生指点一下迷津。”

“既然来到这里,就是我们的贵客,我们哪有谢客之意,请到寒舍休息一宿,明天再走也不迟。”

游山西村篇2

我走过了一条条山间小路,绕过了一道道小溪水;山越来越高,坡越来越陡,小毛驴也累了。

这时,前面出现了一条小河,小毛驴便不肯走了,我也累坏了,只好坐下来歇息一会儿,让小毛驴喝点儿水再走。

我看着前面的一重重山,心中产生了疑问:怎么走了这么久,还看不到山西村呀?是迷路了,还是走过了?哎!如果我带一张地图来就好了。干脆我先绕过这个山角,要是还是山的话,我就回去算了!

哇!我眼前一亮。前面柳阴深深,绿绿的枝叶盖住了小路;鲜花明艳,许多蜜蜂在这儿采蜜。此时,我刚才的不愉快被抛到了九霄云外。

我怀着兴奋地心情向前走去,只见前面站着一个人。果然,他就是我的朋友,这儿就是山西村!

朋友把我请到了家中,还没到家,我就先闻到了一阵香味。原来这是他们自己酿造的酒。朋友不好意思的说道:“我们酿造的酒不比你们喝的好酒,别见怪。”“不会不会,你准备了这么多的鸡鸭鱼肉,我谢你还来不及呢!”

当时,我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游山西村: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游山西村篇3

游山西村[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游山西村篇4

走了好久好久,前面又是一座山,陆游无奈,只得向前进。

又是走了好久好久,前面是一条河,唉!又要找桥。

还是走了好久好久,陆游不经意的往前看了看,天!又是山!算了,管他继续吧……

又是山,又是水,让陆游烦透了,他大叫:“天啊!走到什么时候才走完?”陆游不管三七二十一,抛下他的电瓶车,坐在一旁休息咯……

陆游左看看,右瞧瞧,发现那边的柳树旁好像有一个洞。陆游好奇,走过去看看,突然,眼前一片漆黑,过了一会儿,走到尽头,出现了光明。

这里又是一个小村庄,这里的村民一见到陆游,就热情地说:“来来来!尊敬的客人,欢迎来我们这儿,去我家吧!”“不,去我家。”“还是我家好,什么都有。”陆游惊呆了,没想到当地人如此热情,便和村民走到家中,准备用餐。

嗬!这儿的菜还挺不错的!肥猪、烤羊、美酒,香喷喷的,陆游的鼻子都要跑到菜那儿了。一位村民拿来了“女儿红”,大把大把的喝了起来,喝的脸红红的。陆游也不甘示弱,喝啊喝啊,喝完了一瓶!

吃饱喝足,陆游起身,准备告辞。众人纷纷与他告别。

游山西村篇5

关键词:古典诗词;小学语文;课堂增色

教学陆游的《游山西村》等古典诗词时,倘若我们能够引导、指导学生对其进行诵读、吟咏、品鉴或二度创作,学生就可以从中获得最真切的情美、景美、形象美等审美体验,就可以拉近与古代诗人心灵之间的距离,就可以顺利地走进古典诗词文本,在远古远逝的诗人美丽灵魂中接受美好品格、美好情操的陶冶,在远古远逝的诗人描绘的美丽风光、塑造的美好形象、抒写的美好情感、营造的优美意境中获得诸多愉悦的审美体验,从而为我们构建精彩的小学古典诗词阅读教学课堂创造良好条件。

一、美视美听,吟诵华章

鉴于我国最古老、最原始的古典诗词是合乐歌咏的具有鲜明的节奏和韵律的音乐作品之缘故,也鉴于新课改理念下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生“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等缘故,教学陆游的《游山西村》等古典诗词时,我们应该创设与之相匹配的情景进行课前导入,引导学生在仔细聆听、高声诵读、细读深品中逐步掌握诵读、品鉴陆游的《游山西村》等古典诗词的节奏美、音韵美等基本方法,从而达到有效提高学生鉴赏古典诗词诸多美学特质的能力与水平。

比如,教学陆游的《游山西村》时,上课伊始,我就运用多媒体电教设备将从网络下载的古诗配乐朗诵的陆游《游山西村》音画视频播放给学生欣赏。当学生在视听过程中通过仔细聆听、品味这首古典诗词的节奏、感悟这首古典诗词的音韵、旋律等美学特质后,再引导学生明白:中国的古典诗词均具有鲜明的节奏与严格的韵律。比如,陆游的《游山西村》是一首七言诗,每句话七个字共四个朗读节奏:“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首古典诗词的韵脚为第二和第四句中的最后一个字――“豚”和“村”。其中,古典诗词第一句句末一字可以入韵也可以不入韵,比如,《游山西村》首句的最后一个字“浑”是入韵的,与“豚”“村”一样押的是“un”韵。为了强化学生对《游山西村》节奏美、音韵美的感知与体味,我再次播放了陆游的《游山西村》配乐朗诵音画视频供学生观摩学习。结果在《游山西村》配乐朗诵音画视频中名家激情导读的感染下,教室里响起了全班学生抑扬顿挫诵读《游山西村》的朗朗书声。不用说,在这种氛围的感染下,我也情不自禁地加入到了诵读的行列中了。

二、品鉴意境,再度创作

古典诗词中的意境指作者的主观感受与外界景物融合而成的、用文字符号描绘出来的生动画面。比如,陆游的《游山西村》,通过运用凝练精美的文笔,紧扣文题“游”字铺展,不仅勾勒出一幅色彩明丽的江南农村风光图画,还通过一个“疑”字,把徐行山村时因周围山峦重迭、流水萦绕而迷路的感受刻画得活灵活现。教学时,只要我们运用多媒体电教设施播放我们课前精心制作的与《游山西村》内容相匹配的、表现农村迷人田园风光的ppt幻灯片,学生就可以在这充满恬淡、闲适、美丽的田园风光视听盛宴中品鉴到作者在诗歌中描绘的田园风情,还可以在此鉴赏过程中体味蕴含于其中的浓浓诗意美。

比如,教学陆游的《游山西村》时,我将诗中所营造的山西村美妙的山村自然风光画面制成精美的ppt并配上班得瑞的轻音乐《寂静山林》为背景音乐。当学生听读完配音朗诵《游山西村》后,我就运用多媒体电教设备将ppt播放给学生鉴赏,并引导学生边视听边吟咏课这首诗。之后,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用富有文采的语言或者富有激情的画笔重现陆游《游山西村》中描绘的画面,并将其再创作作品在学习小组内交流。对于文笔或绘画特别优秀者,我给予表扬与鼓励。

三、纵横勾连,拓展视野

纵横勾连就是在古典诗词教学中依据课堂阅读文本的题材、文题、内容、作者、风格、意境等选择与之相关联的古典诗词进行比较阅读,以期在比较阅读中一方面加深学生对课堂阅读文本的理解,另一方面扩大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范畴,提高学生鉴赏古典诗词的水平与能力。陆游的《游山西村》是一首富含哲理的山水田园诗,教学时,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将之与陆游的爱国主义名篇《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进行比较阅读,说说其主题的不同;也可以引导学生将其与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名篇《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进行比较阅读,谈谈两首诗营造的田园山水意境有何异同,诗中所刻画的农家主人公对待客人的态度有何异同,诗歌的艺术构思有何异同。还可以引导学生将其与朱熹的《观书有感(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进行比较阅读,谈谈二者各阐述了怎样的哲理,这些哲理对我们小学生的学习、生活、情感等的健康发展有哪些启发作用等。事实证明,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上述比较鉴赏,学生会有效加深对陆游《游山西村》的形式、内容、主题、意境、哲理等的理解与感悟。

游山西村篇6

关键词:古村落;分类保护与开发;山西省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15)-01-0087-02

古村落作为一种鲜活的历史见证,具有稀缺性、脆弱性等特点,而且是一种不可再生性的文化资源,不当的保护措施和开发行为都有可能造成古村落发展的僵化,甚至伤害[1]。悠久的历史与辽阔的地域形成了不同气质的古村落[2],每个古村落都是一个聚落,表现出独特的聚居生活方式、空间特征和社会结构特征以及自己独有的历史与文化,因此古村落应该进行分类保护与开发[3]。本文基于此视角,以山西省被列为名录的102处古村落为研究对象,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山西省古村落分类保护与开发的一些对策。

一、山西省古村落分类保护与开发的依据

(一)古村落赋存环境不同

区位条件不同,如店头村周边目前已形成晋祠、天龙山石窟、蒙山大佛景区,区位优势明显,环境良好,容易形成区域旅游协作格局[4];杏花村则适合名品产业开发模式;交通情况不同,如皇城村交通非常便利,从晋城、阳城出发都有直达公交,20分钟一趟,并且路边有为自驾准备的指示牌;而大古村的进入则很困难。古村落的形成历史环境不同,有的是由于晋商,而有的是由于军事防御(表1)。

表1古村落形成的历史环境

(二)古村落表现价值不同

一些古村落的表现价值主要是名人所带来的历史价值,如河边村的阎锡山,皇城村的陈廷敬,西文兴村的柳宗元,大阳泉村的张穆,梁村的毛鸿瀚,梁坡底村的窦建德、王朝相;而一些是优美而特殊的装饰艺术带来的文化价值如丁村、良户村的木雕;阎景村的砖雕、木雕。

(三)古村落赋存现状不同

山西省有些古村落保护现状良好、有的保护现状一般、而有少量的处于濒危状态(表2)。

表2山西省古村落保存现状

二、山西省古村落保护与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保护资金匮乏

虽然国发31号文件提出“加大财政金融扶持”,但是山西古村落众多,保护需要大量资金,特别是文物保护、房屋修缮、基础设施建设等,因此,资金相对缺乏,致使许多文物古迹未得到合理保护,逐渐遭到废弃、被拆除或改为它用。

(二)保护的政策法规体系不完善

一是内容不全面,上至国家,下至山西都未出台专门针对古村落保护的科学规划和规范制度,造成实际工作难以有据可循;二是针对性不强,虽然出台了许多保护条例,但是大部分是纯理论,且大同小异;三是缺乏实施保障。

(三)数量庞大,难以全盘保护

山西省古村落数量众多,据初步估计,拥有的古村落不少于3500个,其中保护相对完整的有500个[5]。由于资金、人才等的有限,不能全盘保护,大量古村落遭到破坏,如天井关村的建筑严重被破坏。

(四)山西省古村落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是开发模式单一,产品同质化。山西对于古村落的开发大部分只停留在旅游观光,缺乏决策者站在更高角度,指导景点的资源分配,造成景点特征趋同、恶性竞争激烈、游客量少[6]。如游客参观了皇城村,就不会选择同一模式的其它古村落。

二是各自开发,缺乏协作。山西古村落分布比较集中,如皇城村和郭峪村比邻而居。这是一种优势,但因为利益纠纷,古村落各自规划、开发,缺乏协作,甚至相互争夺资源和客源,形成恶性竞争的局面。

三是基础设施落后,环境欠佳。山西大多古村落游客稀少,旅游收入低。此外由于传统生活习惯以及经营管理的初级化,基础设施、村落环境不容乐观[7]。如碛口古镇作为一个知名景区,都不具备旅游的六要素。

四是忽视社区居民利益。古村落原居民及生活习性是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旅游开发中,开发商、政府、社区三者的利益往往不能兼顾,造成居民的利益得不到保障。虽然政府提出由于房子不能随意变动,给予足够的资金补贴,但实际居民获得的不足以改善生活,而且休闲舒适的原生态生活也会受到外来文化的干扰,居民对古村落开发的态度由初期满腔热情的期待到抵触,甚至出现锁门不接待的现象。

三、山西省古村落分类保护与开发对策

(一)山西省古村落分类保护对策

整村保护。主要适用于整个古村落的空间形态遗存较为完整,遗存价值主要反映在聚落层面上的古村落(表3),是以面为单位进行展开的保护方法。

表3适合整村保护模式的古村落

首先,根据资源的价值、类型,进行分级分类保护。核心保护区,要严格限制翻新与改建,保持“原汁原味”;建设控制区可以适当改造,但要严格限定建筑高度、风格。再次,在保护中,政府应给予行政监管[8]。如建立有效的监控制度,及时听取居民以及游客等社会各阶级的保护意见;制订乡规民约,提高保护和热爱建筑、文化的意识;建立古村落保护基金会,提取一定比例的门票收入用于保护。

单体保护。集散为整的保护形式。就是整合古村落元素,把散落在各个村落中有价值、具有地域特征的单体或构件搬迁过来,规划场地重新集中起来,整合成一种特殊的文化资源。当然,此方式宜精不宜多,主要保护最具代表性的古建筑或受到强大冲击的传统生活方式及民俗特色,并且注意与周围环境的协调。

院落式保护方式。需确定遗存重点院落的价值与重要性,界定其范围,并且根据实际遗存状况与价值进行分级分类保护,进而提出具体保护措施。适用于仅存个别重点文物建筑且其他历史遗存基本缺失的古村落(表4)。

表4适用于院落式保护方式的古村落

街区性保护方式。指内部划定比较有历史价值的重点地段与街区,再界定其范围,确定其历史价值,并拟定相关的措施与对象,在一定程度上尽可能的保护较为有价值的历史遗存。主要是针对古村落整体聚落不是特别完整,但内部遗存完整性较高的历史街区或重点的历史地段(表5)。

表5适合街区性保护方式的古村落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该采取相应的对策。第一,盘查与保护特色民俗文化。通过走访调查,搜集并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详尽资料,如形成原因、历史价值等。采用影像与文本同时记录,妥善分类保管。第二,重塑将要失去或已经失去的乡村文化。如:通过图片展示、文字记录等形式再次呈现,或通过表演的形式唤起人们对古老文化的思考和追寻[9]。第三,传承民间工艺。如店头村的传统庙会、传统技艺、民间传说等特色旅游资源的传承可以依托网站传播,也可以依据当地特色历史文化等,著书立作;还可通过政府鼓励民间工艺匠人积极传授,使民间技艺后继有人。

(二)山西省古村落分类开发对策

旅游开发。以旅游业为主导是目前古村落开发的常规模式,采用此模式的古村落主要良户村、河边村、丁村、梁村、师家沟村、王家峪村、皇城村、西文兴村、夏门村、窦庄村、后沟村、上庄村、张壁村、郭峪村、王化沟村、闫景村、小河村、官沟村等。

古村落的旅游开发,要多渠道筹集资金,如吸引企业参与、民间组织投资等;要重视居民的参与,让居民真正参与到决策、管理、利益分配等各个环节中[10],如居民自己制定管理制度以及利益分配原则,政府与企业可以适当给予建议;要重视营销,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采取精准的营销方式,如皇城村采取名人效应的方式。

生态农耕文化开发。基于生态理念,以古村落为背景,古村落景观为吸引物,并对环境负责的旅游和观光行为[11],是实施可持续旅游的有效手段和途径,与常规旅游开发模式在发展理念上有根本区别,适合于以下古村落(表6)。

表6生态农耕文化开发模式的古村落

古村落文化创意产业园。适用于具有一定文化价值的特色产业古村落,可以将当地的名品产业作为特色,重点参与到开发中,主要适用于如杏花村、光村等古村落。根据自己的历史文化形成独特的产业主题,如杏花村为汾酒产业文化园,而光村是澄泥砚产业园;形成“生产产业+展示产业+消费产业”三加模式,带来一定的消费人群,保证园区的活力,并且可以获得一定的盈利,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周边应该有预留土地,保证有足够空间扩大产业园的规模,满足游客的需要,适应市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牛丹丹.古村落景观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以朱家峪村为例[D].陕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1-62.

[2]康健.古村落保护与发展模式研究――以段村为例[D].山西:太原理工大学,2008:1-78.

[3]朱灶芳.婺源游山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D].北京:北方工业大学,2011:1-87.

[4]庄东军.太原店头古村落旅游开发探析[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科学学报,2013-4(2):62-64.

[5]许海琴等.基于Swot分析的山西古村落旅游开发初探[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09-3(1):106-109.

[6]钟家雨,柳思维.基于协同理论的湖南省旅游小城镇发展对策[J].经济地理,2012-32(7):159-164.

[7]邵秀英.关于山西古村落及其旅游开发保护问题的探讨[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7-9(3):46-49.

[8]荣盼盼.太原市店头古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模式探析[D].山西:太原理工大学,2011:1-146.

[9]高雅玲.福建土楼古村落景观保护研究――以洪坑土楼民俗文化村为例[D].福建:福建农林大学,2012:1-88.

[10]保继刚,孙九霞.雨崩村社区旅游:社区参与方式及其增权意义[J].旅游论坛,2008-1(1):58-65.

[11]邓梅娥等.古村落开发模式――基于生态旅游开发模式的探讨[J].农业与技术,2008,28(4):100-103.

收稿日期:2015-1-14

作者简介:杨利,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旅游资源开发与湿地生态环境保护。

游山西村篇7

有关乡村旅游的概念和内涵,国内外专家学者尚无定论。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有乡村旅游目的地说、乡村风光和乡村活动内容说等。乡村旅游的概念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地说,乡村旅游包含所有在城市市区以外、乡村地域范围以内、以其有旅游价值的各种自然和人文因素为对象开展的旅游活动。狭义地讲,乡村旅游指在乡村地区、以特有的乡村人居环境、农业生产及其环境为基础进行的旅游活动。本文采用广义的乡村旅游概念,对乡村旅游的内涵从整体上进行把握和分析。在现阶段发展乡村旅游是破解“三农”问题的点睛之笔,对农村及周边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推动农业转型,扩大就业机会,减轻社会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加速农村基础设施的改造的进程,改善农民的生存环境,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提高农民素质,促进观念更新,缩小城乡差距。

二、环大明山旅游带发展乡村旅游的Swot分析

环大明山旅游带的范围是指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大明山为中心的环大明山辐射区域,包括武鸣、马山、上林、宾阳等4个南宁市辖县及位于环带上的部分市域范围。环大明山旅游带的建设是以大明山景区为旅游吸引物,通过环大明山周边四县,以及南宁市区部分处于环大明山旅游带上高品质的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和相互补充,构成一个具有山、水、林、泉、洞、文化、民俗资源相辅相成的品位旅游带。

(一)优势

1资源优势。环大明山旅游带地处亚热带,生物类型多样,一年四季绿树成荫,再加上广西所特有的喀斯特地貌,使得地质、水文景观十分丰富。其中著名景点有上林的三里洋渡、马山的金伦洞、武鸣的明秀园、宾阳的民居群等。乡村生态环境保存良好,传统文化积淀深厚,民俗风情独具特色,土特产品种类繁多,乡民乡风敦厚纯朴。优良的文化和生态旅游资源使环大明山旅游带发展乡村旅游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2区位优势。环大明山旅游带属于南宁大旅游圈,最远的地区距南宁只有28公里。南宁作为首府城市,近几年随着中国一东盟博览会召开,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泛北部湾经济圈的建立,旅游客源呈上升趋势。2005年,南宁市全年接待人境旅游者83317人次,国内旅游人数1623.47万人次,南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为环大明山旅游带的开发提供了充足的客源。

3政府的支持以及相关的优惠政策。在党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的号召下,使得“以旅促农”成为带动农村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乡村旅游成为我国发展旅游的一个重要的类型,国家旅游局把2006年定为乡村旅游年,2007年旅游主题又定为“中国和谐城乡游”,可见国家对乡村旅游推动新农村建设作用的肯定。

环大明山旅游带处于少数民族地区,享受民族政策,加上旅游带又是广西南宁市重点建设的区域,政府给予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南宁市委、市政府近年来多次召开旅游业发展工作会议,先后出台了《中共南宁市委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南宁市旅游业发展的决定》《南宁市加快旅游业发展实施方案》和《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南宁市旅游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规定》等一系列关于加快南宁市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为南宁市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政策保证,同时对加快旅游业的发展也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二)劣势

1形象劣势。旅游地形象决定了其市场吸引力的大小,这种形象是人们在头脑中形成的、综合的印象,具有稳定性、可识别性、依托性、文化性、可感知性等特征,是影响旅游者对旅游地选择的关键因素。环大明山旅游带资源丰富,具备发展观光游览、休闲度假、民俗民风旅游的有利环境优势。但经过多年的开发,没有充分了解客源市场的需求,环大明山地区各个村落的乡村旅游产品没有得到有效整合,没有一个统一鲜明的主题形象,对外宣传的形象定位处于缺失状态。

2产品结构不合理。目前,环大明山旅游带的旅游产品主要是观光旅游产品,休闲度假、文化体验、乡村会所、运动休闲等旅游产品缺乏,产品单一,导致旅游活动内容少,游客逗留时间短,参与程度低,综合消费少,产品结构不合理,不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共同发展,经济效益不大。

3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不完善。环大明山旅游带的开发处于起步阶段,各项基础设施还不完善。受交通条件制约,虽然旅游带距南宁较近,但乘车时间仍然比较长,需要两个小时以上,造成环大明山地区的可进人性比较差,各种公共的宣传标语和设施也缺失。

作为广西和南宁重点建设的项目,目前环大明山地区的配套服务设施还没有形成规模,餐饮、住宿、购物等仍不能满足旅游消费者的需求,制约了环大明山地区旅游产业链的整体性发展。

(三)机遇

1政策机会。从全国范围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为乡村旅游带动农村经济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在广西区内,南宁市政府预计投资44亿元来打造大明山旅游带的旅游品牌,对环大明山地区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各地方政府对此都给予了足够的重视。

2节事机会。从2004年南宁成为中国一东盟博览会的永久举办城市,至今已经有四个年头,各地商家企业聚集南宁,给南宁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其他节庆活动,如横县每年的茉莉花交易会、武鸣的壮族三月三歌圩节、宾阳的炮龙节和上林的油葵花文化旅游节等也都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客源。

3旅游者价值观念的更新。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更多的城市居民更愿意选择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农家乐”休闲度假形式的出现,可以使人们更多的参与和体验乡村生活。因此,环大明山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对于南宁市区的城市居民具有比较大的吸引力。

(四)威胁

1竞争威胁。在市场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广西各地都在发展乡村旅游,加上地理条件和生态气候的相似性,乡村旅游在环大明山周边地区迅速发展,档次不一。经营者为了各自的利益互相争夺客源,竞争激烈,客源也就大部分被分流。

2产品生命周期较短。人们在求新求异心理的驱动下,对乡村旅游产品的形式和内容需求日益增加,加上乡村旅游的好多项目更新换代的加快,所以如果不能及时根据市场需求,按照游客的需求生产更本论文

多的新型的旅游产品,那么该地的乡村旅游产品可能就会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出局。

三、环大明山旅游带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环明山旅游带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的现状

环大明山旅游带在政府的支持下,目前已经开发了乡村大世界、下渌村、下水源村、花花大世界、三里洋渡、不孤村等旅游景区。

由表1可看出,乡村旅游虽然推进了环大明山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但开发时间短、基础设施薄弱、各种投资形式并存、开发模式雷同等问题严重制约着乡村旅游在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二)环大明山旅游带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类型

1国内有关乡村旅游类型分类的阐述。我国专家学者目前对乡村旅游应包含的内容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比较统一的意见,认为乡村旅游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内容:一是以独具特色的乡村民俗民族文化为灵魂,以此提高乡村旅游的品位和丰富性;二是以农民为经营主体,充分体现“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民俗特色;三是乡村旅游的目标市场应主要定位于城市居民,满足都市人享受田园风光、回归淳朴民俗的愿望。根据这种定义,乡村旅游应包括以下几种类型:乡村自然观光型、乡村民俗旅游和民族风情旅游、休闲度假旅游、乡村遗产旅游等。

2环大明山乡村旅游的类型。环大明山旅游带的旅游资源丰富,旅游带内的民俗旅游资源也相当有特色,多种类型的旅游资源相互补充。按照国内乡村旅游资源分类的阐述,环大明山旅游带的乡村旅游资源主要包括观光型、民俗型、休闲度假型。在目前的开发建设中,因为大部分景区的建设仍处于开发的初期,所以整个产品的体系依然以观光型旅游产品为主,休闲和民俗型为辅。

(1)观光型。环大明山旅游带主要以山、水、洞等自然旅游资源为吸引物,观光型乡村旅游产品在整个游憩带上的各个村落都有所涉及,其中以上林三里洋渡和武鸣县的花花大世界以及龙山保护区的下水源村最具特色。三里洋渡以特色农业种植带动两岸11个村屯、长约15公里的生态农业观光带的发展,主要种植葡萄、桃树等水果。下水源村因其地处龙山自然保护区,风景优美,森林茂密,云雾缭绕,景色怡人,给人以“世外桃源”的感受。花花大世界园区内有花卉、动植物养殖以及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溶洞等。

(2)民俗型。环大明山旅游带的民间节庆主要有“三月三”歌圩节、炮龙节、河灯节等。目前已开发的民俗型乡村旅游产品以农家乐的形式居多。下渌村已建有戏台、体育设施,种植有龙眼、荔枝等水果。开发农家乐,让游客自己摘果、品果,使游客以一种体验的方式来旅游,从中放松身心,感受到一种劳动的乐趣。

(3)休闲度假型。目前我国整体的旅游产品仍然处于从观光旅游产品向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的过渡时期,广西作为我国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除了桂林的乡村旅游开发相对比较完善之外,其他地区仍然处于尚未开发的阶段。环大明山地区由于各县经济条件的制约,只有靠近南宁市的一些地区开发有度假型旅游产品,乡村大世界就是其中一个,它主要以会议培训、农业教育示范及推广等多种功能来倡导健康休闲理念的特色生态旅游,服务设施相对比较齐全。

四、环大明山乡村旅游发展对策

(一)把体验性融入乡村旅游,提高产品竞争力。乡村旅游资源内涵的挖掘是乡村旅游产品更新换代的保障,只有把本地区的特色挖掘出来才能使得环大明山乡村旅游产品有自己的品牌。游客需求的增长,要求参与性在乡村旅游产品中得到更多的体现。这种体验过程,既有利于弘扬乡村地域文化,又有助于创新乡村的地域文化。作为营销者来说,创造不同的场景来供游客参与,可以直接影响到游客对该地旅游的兴趣,进而影响客源的数量。广西其他地区包括环大明山地区的农业种植广泛,但目前仅仅局限于游客摘果、品果,应在这种基础上延伸游客的参与性,可开辟一片空地供游客种植,从中体验劳动的乐趣,在农家旅馆中可让客人自己动手烹制菜肴等。如何把这种体验性融入整个旅游过程,各个区域可因地制宜。

(二)对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进行挖掘。目前,全国各地都在开展乡村旅游,类型也都大同小异,重复现象比较普遍。乡村性、乡村文化是乡村旅游的核心,也是避免乡村旅游同质性的关键。环大明山文化旅游产品主要有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的形式有:“三月三”歌圩、炮龙节等民俗文化,昆仑关、徐霞客足迹等历史文化,宾阳酸粉、马山黑山羊等饮食文化,以及以龙母文化为代表的宗教文化。旅游资源文化的内涵的深层次的挖掘,是环大明山旅游带乡村旅游发展的重中之重。

(三)对现有旅游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树立旅游品牌形象。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品牌体现在乡村旅游的微观层面就是其区别于城市的乡村意象,而这种乡村意想要想要抓住游客的心理,必须对已有的乡村旅游产品进行有效的整合,产品整合既包括地区内同种类型旅游产品的整合,又包含乡村旅游产品和其他类型旅游产品的整合。其一,同种类型旅游产品的整合。例如在环大明山旅游带的乡村旅游产品虽都有观光的类型,但各县深挖其内涵后,还是有所特色,乡村大世界有独具特色的生态园,下渌村突出其壮族风情,下水源村体现户外探险,花花大世界以主题园的形式向游客展示,三里洋渡竹筏漂流、休闲旅游、田园观光,不孤村的农场旅游,应把这些不同的乡村旅游产品结合起来,避免重复,提升本地区的乡村旅游产品的竞争力。其二,应与其他地区的旅游资源类型、旅游产品进行整合。比如发挥南宁会展旅游的带动作用,把商务游客通过政府等媒介引入到环大明山地区;或者与周边城市的旅游区进行区域联盟,借助知名度较高的景区来带动环大明山乡村旅游的发展。

(四)加强基于价值链的旅游业各个部分的关联力度。基于价值链的旅游业核心流程系统包括: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旅游产品设计与创新、旅游市场激活与营销、旅游者接待与服务、旅游企业经营与管理、旅游信息收集与反馈等六大模块。在广西乡村旅游的开发与推广中。也应该注重这些方面的关联。作为刚刚起步的一个旅游带,协调发展是必要的。环大明山旅游带应在目前开发的基础上,加强营销的宣传力度和旅游产品的创新,进而构造比较完善的旅游产业链。

(五)引进专业人才,提高旅游从业者的素质。旅游业属于服务业,它的行业性质限定了从业者需要面对面地服务旅游者,所以旅游从业者素质的提高直接关系到旅游者的满意度,影响整个景区的整体形象。环大明山旅游带已开发的旅游区,接待人员有相当一部分是由当地的村民组织而成的,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培训。当地应该重视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对从业人员进行全方位的教育和培训,从而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旅游管理和从业人员队伍。各级有关部门应制定人才培训规划,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从业者。

游山西村篇8

2007年6月26日,记者一行随车一路弯弯上到闻名的白鹿塬,待找到西张坡村时,已近中午。在一家二层小楼式的深山坳农家乐里,我们竟意外发现还有客人就餐。热情开朗的女主人不无自豪地说:“虽然这里的樱桃节已过一个多月,但夏天尤其到了周末还是有许多西安人来这里玩,不是为了摘樱桃,而是到这里爬山看风景,就是因为近几年这里举办了樱桃节,我们村出了名,让我们这深山小店也有了生意。”

举目西望,眼前清亮,依偎在山脚下的灞河奔流向东北,山坡坡上满都是樱桃园,绿树丛中忽隐忽现的山里人家,住着别墅式的房,令人羡慕不已。

樱桃红了西张坡村人富了

据西张坡村村主任寇民庄介绍,全村目前有140户400多人口。以前因为村子坐落在山坡沟畔,大部分地也都是在山坡坡上,塬上平地只有200多亩,有的人家还没有平地,所以粮食收成低,村民收入太少,人很穷。近些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指导下,村民根据地势环境条件,在坡坡上栽种了2000多亩樱桃园,每家每户都有樱桃树,而且大都是红灯、大紫、黄玉、沙米托、那翁、雷尼尔、春霞等优质品种。尤其从2004年开始,灞桥区旅游局年年在我们村举行樱桃节开幕式,通过他们的宣传,来这里购买樱桃的商客和游客一年比一年多,村民的收入自然越来越好了。

过去西张坡村人住的是土瓦房,人均年收入不足300元,生活十分艰难。如今家家户户不但盖起了楼房,而且有了相当数目的存款。2006年仅樱桃收入人均在8000多元以上,今年由于二三月份气温突降,影响了花期,收成下降,但人均收入也在5000多元。樱桃树多的人家最高年收入在八九万元,樱桃树少的24户村民办农家乐餐饮,收入比樱桃还高。

原先西张坡村没有水泥路,不通汽车。近两年,灞桥区政府不断筹措资金,先后投入400多万元修建了樱花南路、樱花北路和通往各村的水泥路,长达30多公里。

道路通了,樱桃节举办了,村民的钱包鼓了。正像记者在村边遇见的张老汉所说:“过去樱桃少价钱还低,现在东西多了,价钱反倒高了,我们当然更高兴了,不出家门就把钱挣了。”

樱桃节办了农民致富快了

说起灞桥区举办樱桃节,还有段曲折的故事。灞桥区旅游局局长王艳春向记者介绍:

灞桥区政府于1998年成立旅游开发管理办公室,人员到位后,立即对全区旅游资源进行了调研,通过总结后认为利用农业资源优势开展乡村旅游前景广阔,想法得到主管局和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恰逢西安市旅游局计划举办“金秋采摘节”,此活动与灞桥区的想法不谋而合。经过向西安市旅游局的争取,于2003年9月承办了“西安市第一届金秋采摘节”。在一个月的采摘节期间,农民初步尝到了甜头,乡村旅游在灞桥区迈出了第一步。灞桥区也正是因为成功举办了“西安市第一届金秋采摘节”,2004年6月成立了旅游局。

随着白鹿塬樱桃挂果面积的不断增大,2004年时北坡已发展到1.8万余亩,即使优质品种的樱桃价格也由最早的几十元一斤,跌至平均5~6元一斤。果农收入减少的危机就在眼前,但他们却全然不知,认为比种麦子挣钱就行了。为此,区委、区政府决定举办“灞桥樱桃旅游节”,将农业产品适时转化为旅游产品。

区旅游局立即拿出了办樱桃节的实施方案。可“万事开头难”,樱桃基地中的许多村都是山路,崎岖不平,很难会车;即使有路,也是杂草野刺丛生,不通公交车;常年与外界交往很少的农民思想相当保守,对樱桃卖出好价只能是一筹莫展。

面对重重困难,区委、区政府召集各相关职能部门和街道办开协调会,全区上下齐动手。一场攻坚战开始了,短短二十多天时间,开山修路,几公里的羊肠山路被拓宽,不但能走汽车而且还能会车,沿途村容村貌整治一新,各种果树介绍牌、道路指示牌一一到位……

然而,另一种强大阻力,是来自村民思想保守的抵制。有人说:“樱桃熟的时候,白天雇人忙着摘樱桃,晚上要到西安市永乐路批发市场卖,整天整夜都不能睡觉,哪有时间招呼游客?”

在村民不理解、也不愿了解、不屑一顾的情况下,发展农家乐接待户、策划旅游内容、调动农民从事旅游积极性的任务,落到了区旅游局仅仅9个人的头上。

他们没有灰心,吃闭门羹不怕,冷言冷语不嫌,与西张坡村领导商议后,立即调整工作思路,变“大众引导”为“个别促进”。在西张坡村选出8户基础条件较好,意识较为先进的农户予以重点支持和培养。然而农户又是很现实的,一遇上花钱的事就不想干了,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他们设法落实资金为农户增置了饭桌、椅子、矮马扎、遮阳伞及采摘篮等物品,并派干部到户,吃住在农家和农民一道打扫卫生,修整庭院。其间,主管区长三次到农户家中座谈,为农户现场解决实际困难,给农户鼓劲儿。在13天内,这8家被选出的农户墙壁已粉刷一新、接待家具准备齐全、院落农具摆放整齐、健康证也都办理完毕。

可临到樱桃采摘节开幕的前三天,又有两户说不干农家乐了。最终,坚持到底的6家接待户成了万亩樱桃基地中“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们6家的樱桃被游客全部采摘了,平均每户每天都有80人就餐,户均增收1.5万~2万元。这着实让没有参加农家乐接待的村民眼红了好一阵。

第一届樱桃旅游节,给西张坡村人的触动很大,他们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在往后举办的第二、三、四届中,每年都有农户要求加入到农家乐旅游项目当中。同时也带动了周围的王坡村、东张坡村、陈家坡村、任家坡村等十几个村积极参与。

在今年4月到5月举办的第四届樱桃节中,区旅游局为了给广大“农家乐”经营户树立榜样,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又评出16户为“2007年度诚信农家乐”,颁发“2007年度诚信农家乐”牌,并在《西安晚报》予以公布,以示鼓励。

如今,西张坡村有自己的樱桃协会和农家乐管理办公室,各家各户将《游客须知》《农家乐文明接待制度》《农家乐安全制度》《农家乐菜谱》,打印过塑张贴在醒目处。他们致富的信心更足了,诚信经营的热情更高了。

从2004年开始,灞桥区连续举办了四届樱桃节,西张坡村越来越富了。开展乡村旅游是灞桥区“以旅促农”的一种成功尝试。

70多岁的西张坡村老支书说:“我做梦也没想到,我们村能来这么多人,世世代代的泥腿子,如今在田间地头都当上了老板。”农户秋娃说:“这是政府为我们农民谋划的一条致富好路子!”

采访后记:

游山西村篇9

关键词: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要素;宇文山庄

中图分类号:F590.7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1-0283-03

一、宇文山庄简介

1.自然地理概况。宇文山庄坐落于太原市尖草坪区柏板乡宇文村(临近向阳店),庄园占地400多亩,平均每日游客接待2000~3000人,同时容纳200位住宿,是太原市最大的农家乐休闲度假山庄,太原市首批乡村旅游示范景区,全国三星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示范创建园区,尖草坪区城市青少年农耕文化教育实践基地。

宇文山庄是由传统的农家小院、土窑洞、农家饭菜、农家博览园、家畜养殖园、各种蔬菜水果采摘园、鱼塘以及城市青少年农村教育基地、团队会议、同学聚会、CS野战、湖南卫视快乐水上冲关、玉米迷宫水战、地道战体验、高空攀岩、拓展训练等为一体的综合型庄园。

2.资源及市场分析。从生态条件看,宇文山庄地形开阔,地貌独特,自然生态条件优越;从自然环境来说,空气清新,植被覆盖率高,水资源丰富;从气候条件看,这里气候温和,尤其是在夏季,凉爽宜人,是休闲体验农家乐趣的良好场所。

宇文山庄以其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吸引了来自省内外广大的游客。为了更好地了解宇文山庄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笔者以问卷调查、谈话等多种形式对宇文山庄进行了走访调查,共发调查问卷300份,其中有效问卷279份,笔者对问卷进行整理统计,发现年龄在30~39岁的带孩子的年轻夫妇占41%,比例最高,年轻人以及学生也占很大比重,游客与家人和亲戚一起出游的比重较高。统计(见图1):在对游客此次游玩满意度调查时,37%的人认为一般,27%的人表示满意,不满意的游客比例高达23%,可见宇文山庄在向可持续性乡村生态旅游方向发展中还存在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游客满意度调查统计(见下页图2):

二、当前宇文山庄发展存在的问题

1.旅游产品、旅游设施等硬环境不佳。宇文山庄作为集娱乐、休闲、度假等为主的乡村旅游景区,笔者走访了解到,山庄内娱乐设施较为简单,安全系数并不能保证,难以满足不同年龄阶段游客对娱乐项目的需求。除此之外,其旅游项目也大多仅是观光农家产品、采摘、游玩、吃农家饭等,导致大多数旅游者一提起宇文山庄,就简单地以为是“吃农家饭,观农家景,住农家房”等,山庄内产品项目缺乏特色,产品雷同化明显,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也明显减少。

2.旅游服务质量、生态意识等软环境不佳。由于缺乏专业人员的管理以及培训,导致山庄内服务人员大多为当地的村民,乡村环境、服务水平、服务质量等往往不够重视,很难达到游客对所提供服务的满意,山庄内旅游环境、住宿环境以及饮食环境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尤其在午饭期间,由于游客人数多,但服务人员效率低,导致山庄内秩序混乱,缺乏有序高效的管理。最为关注的是,山庄内工作人员对生态、环保、可持续性等意识还有待加强,资源得不到充分循环利用,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现象较为严重。

三、太原市宇文山庄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要素构建

(一)食

为发挥好“食”在乡村生态旅游过程中起到的关键作用,景区相关部门应积极做好以下三点:

1.体现乡村生态旅游食品的乡村性以及乡村生态旅游的生态性。乡村性是指本地所特有的或别具一格的具有农家特色的当地食品,是游客平时在生活中难以或者很少能够接触到、品尝到的食品。这些食品包括当地生态旅游经营者自己种植的经济作物或者在不违反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的情况下取自自然的野味,比如野山菌、野果等,也可在农家人的指导下,用自己舂出的米,用自己网到的鱼,用自己宰杀的鸡等以及自己采摘到的蔬菜水果等,烹饪出一桌色香味俱全的农家饭菜,也可在景区内安排自助烧烤的摊位,增加食品的多样性,满足不同游客对食品的需求。生态性是说乡村生态旅游的“食”必须是无污染的纯绿色食品,并且这些食品完全产自生态旅游经营者本地。这样做的目的是减少本地的旅游漏损,减少食品方面的旅游漏损从某方面来说就是实现乡村生态旅游“食”方面的循环经济。在这里所谓的旅游漏损就是当地乡村生态旅游经营者为了满足游客而购置的必要商品。减少了食品方面的购置费用,加强了乡村生态旅游对惠农利农的力度,能够为当地旅游经营者创收。

2.注重特色产品的开发。夏普利(Sharpley,2003)指出,可持续发展与环境问题是未来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核心,而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本地化。特色便是本地化的一个表现,也是旅游产品的灵魂。乡村生态旅游产品的独特性在于“农”味、“土”味、“野”趣和生态性。在我省乡村生态旅游产品开发和设计中,尤其要在乡村民俗、民族风情和乡土文化上做文章,使其在内容和形式上充分体现与城市生活不同的文化特色,体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民族色彩和文化内涵;使其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和艺术格调,成为展现当地社会生活与乡村文化的一个窗口;并使之融于优美和谐、平衡发展的生态环境中,从而最大程度地激发旅游者的需求动机,达到发展生产力,保持生态平衡,促进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目的。

3.加强饮食文化的开发利用。饮食产业与旅游的结合一方面可以打造富有吸引力的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另一方面通过旅游活动的开展,可以促进饮食产业自身的发展,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山西省的饮食风俗,有着浓郁的黄土高原气息和传统的生活特色,是山西饮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更能体现山西人在饮食方面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山西特色的面食文化在全国广受欢迎,如刀削面、擦蝌蚪、剃尖、莜麦面、猫耳朵、考姥姥等;还有山西远近皆知的香醋文化,我们应该以此为契机,大力宣传山西省的饮食文化,促进山西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

(二)住

为更好地完善山庄内部住宿设施,景区相关管理部门要加大资金以及技术投入,认真做好以下两点:

1.因地制宜,开发特色乡村民居小屋。在夏季乡村生态旅游住宿点可建造一些低成本有特色的茅草小屋,以吸引游客,体验最原生态的住宿乐趣,茅草小屋的建造可就地取材由当地民居进行改造,使其清凉、干净、有特色。为增加住宿设施的多样性,山庄也可为留宿的游客建造专门的野营区,以及帐篷区,增加游客的体验度。旅游景区正规住宿点给客人提供的住所,应按一星、二星标准,概括而言,要达到卫生、方便、安全三大住宿标准。

2.完善住宿设施,增加住宿配置。乡村住宿点应进一步完善基础住宿设施,提高游客对旅游的满意度,做到睡的舒适。为此,住宿点可以为游客配置空调、日用电器、火炉等,特殊住宿点还可以提供葡萄酒、天然果汁、巧克力等来招揽游客,同时,可以增加洗浴设施,由于农村基本不存在高层建筑,所以要安装太阳能热水器,利用光能对住宿进行能量补充,虽然开始时投入成本较高,但长期来看有利于乡村生态旅游的循环可持续发展。乡村住宿业的市场多元化了,旅游旺季有所延长,服务价格也上涨了。

(三)行

1.保证游客出行的方便性和快捷性。由于对乡村生态旅游景区的特殊安排,其景点地理位置大都较为偏僻,这就为游客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不便,直接影响了游客对景区的旅游次数。鉴于此,为保证游客出行的方便性,通往景区的各个重要干线公路通达性要保证,以方便自驾游游客出行;对于非自驾游乘客的这一群体,景区可以在网络或者门票上等以多种形式向广大游客告知通往景区的公交线路,为游客节省旅游途中不必要的时间。对于极为偏远的乡村生态旅游景区,虽具有良好的旅游资源,但是因为交通条件的限制,而使游客望而却步。针对这种情况,旅游经营者可以自行安排由市区通往景区的专车,解决有旅游意愿但出行又不方便的难题,增加游客的体验度和满意度。

2.完善景区内交通设施,做到游客绿色、安全出行。在山庄内,要保证做到道路的通畅化和可持续性化,首先,尽量减少化石燃料动力车,在经营景区内部可开展清洁特色畜力交通。畜力交通是以绿色能源为基础的可持续交通方式,并且对景区没有任何环境上的污染。如果将畜力交通开发为一种特色乡村生态旅游产品,这种城市人尤其是年轻人从来没有体会的旅游产品一定会大受欢迎。在做好畜力交通的普及时,也可加大对电瓶车、乙醇车等绿色无污染出行方式的应用,做到游客绿色、安全出行。

(四)游

乡村生态旅游所依托的旅游资源主要是乡村村落景观以及乡村文化,但也包含自然生态系统景观。乡村生态旅游依托自然生态系统、人文村落景观相结合的资源特色,兼具乡村性、生态性和美观性特色;乡村村落景观本身就是一种旅游资源,所以在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时尽量杜绝人为建造的庸俗景观,而要以自然形成的或是历史积淀下来的先天资源为主要旅游资源,同时,今后对山庄附近建设也要严格控制,应尽可能保护现有的自然风貌。

在游客享受山庄所带来的乐趣时,也有需要完善的地方,比如,带小孩的家长主要关注场地的安全性和趣味性,所以要保证游玩过程以及娱乐场所的安全措施;中年人希望景区中多一些荫凉,以及休息、交流的场地,因此,可以选择适当的地段设计简单的木屋,专营天然食品、饮料,适当设计少量的小木凳,以供游人休息观赏;也有一部分年轻人希望多一些划船、嬉水、滑冰、观看表演的活动或场所,对此,山庄可以开展以无动力船为主的观赏性水上活动,尽量避免环境污染。

(五)购

旅游商品是旅游的重要构成部分,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大力种植适合作为旅游商品的农作物,这种作物应具备生态特性,符合游客“求绿色、求新奇、求体验”的特色。普通农民传统农业模式劳动密集度高,缺乏经济效益,大力发展农业旅游产品可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乡村旅游健康发展。

旅游景区可加大游客旅游消费的拓展性。拓展性就是指在原有的“农”字产业消费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其产业消费的空间,形成既源于传统又展于传统的消费创新。传统的消费则是“吃、穿、用”等最日常的消费需求,经过创新,我们可以开发出供“玩、赏、乐”的产品。如传统的葫芦生产使用价值主要是“用”,经过加工将其做成葫芦表面绘画、雕刻等,甚至可以加工成集绘画、雕刻于一身的立体工艺品。这样,民间的那些水彩画、山水画、农民画、人物画、年画、吉祥物等以及书法等都可以成为这些工艺品的主题,既有观赏价值,又有收藏价值。还有农村丰富的秸秆资源也可以开发利用,我们可以将其精细地加工成丰富多彩的秸秆画、工艺草垫、沙发坐垫及其他的一些手工艺品,既实用又环保。

(六)娱

乡村旅游娱乐项目主要以欣赏田园风光、放松身心为主,也可参与一定的农事活动。山庄作为一个自然生态园林而存在于城市中,与城市公园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为了满足家长带小孩来山庄游玩的需求,可以通过植物认知等科普知识,以及运动、爬山等等让孩子去接近自然,热爱自然。宁静淳朴的自然生活,葱郁苍翠的山林环境,更能激发孩子与自然亲近的天性;也可以跟随农民学播种和收获,跟果农学整枝摘果,跟织娘学纺纱织布,跟村姑学刺绣剪纸,跟艺人学编竹制陶……这些参与性活动不难易学,可让游客获得新的感受和休闲乐趣,增长知识和技术水平。为进一步增加游客的娱乐兴趣,让居住在山庄的游客身临其境的体验乡村生态旅游的乐趣,山庄也可在景区安排篝火晚会,活跃广大游客在景区的游玩氛围。

山庄在组织游客参加农事劳动体验活动的同时,也可以大力发展农事劳动娱乐项目,加大对观光农园的开发,增加游客对农事劳动的体验度。住宿点可开展的休闲娱乐活动包括乡村周边散步观光、骑自行车或乘吉普车观光、喂养家畜等体验项目。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区附近可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茶园、花圃等,让游客入内摘果、拔菜、赏花、采茶,除此之外,还可以品尝山西当地美食,骑马、垂钓、绘画等,享受田园乐趣。景区除了发展农事劳动娱乐项目,也可借助乡村生态旅游景区所特有的山水等自然因素,开发其他多种类型的游玩项目,满足儿童、青少年、成年等各年龄段不同游客的娱乐需求,增加游客在景区游玩时的体验度和满意度。

四、政策建议

1.政府管理层面。加大对乡村生态旅游景区的资金支持,包括融资方面和设立专项旅游资金等;政府及旅游部门应加强规范化管理,提高服务水平;制定相关法规制度,完善环保法律体系等。

2.景区管理层面。统一规划开发,加强宣传力度;加强基础与配套设施建设;不断强化乡村资源的环保和生态发展意识。

参考文献:

[1]吕军.中外乡村旅游研究的比较[J].暨南学报,2005,(6):67-69.

[2]刘德谊.关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几点辨析[J].旅游学刊,2006,(21).

[3]黄艳萍.从博弈论角度论中国乡树旅游的开发与保护[J].农业经济与科技,2008,(8).

收稿日期:2013-08-17

游山西村篇10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江西乡村旅游历程模式

江西省乡村旅游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末,经历了近20年的发展历程。各地开发经营者经过艰难探索,摸索出了一些发展乡村旅游的模式,本文旨在对江西省乡村旅游的发展历程和发展模式作一小结并对其发展趋势作出预测。

一、江西省乡村旅游发展历程回顾

1.自发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20世纪90年代中期)

改革开放以后,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市居民生活消费不再仅仅满足于衣食住行,而转向高层次的旅游活动,回归大自然,向往田园的愿望日益强烈。20世纪80年代后期,受深圳荔枝节、成都郊区农家乐和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郊区观光采摘园等的启发,南昌、赣州、九江等城市周边地区开始出现农家乐、采摘园、观光农庄、钓鱼场等形式的乡村旅游项目。尤其是农家乐这种富有乡土气息的旅游方式正好满足了城里人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心理需求,吸引了众多游客,也增加了村民的经济收入。看到了经营农家乐的甜头,广大村民纷纷加入经营者的行列。但总的来说,这一阶段的乡村旅游仅是一种自发的、独立的、分散的、以单个的农民家庭为接待单位的旅游接待活动。

2.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2005年)

20世纪90年代中期,乡村旅游这一新的旅游形式逐渐蔓延到江西省各个中小城市、一些县城的周边地区和一些旅游景区周围。乡村旅游类型逐渐由单一的农家乐、采摘园、观光农庄、钓鱼场等向多样化和综合化的方向发展。投资、经营主体也向多元化发展,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个人以及外商都积极参与投资乡村旅游项目。乡村旅游服务项目日益丰富,服务设施日益完善,服务水平逐渐提高,对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也越来越明显,乡村旅游在一些山青水秀、生态优良、古村落和古建筑遗存丰富的地方得到迅速发展,如婺源就先后开发了江湾、鸳鸯湖、李坑、晓起、大鄣山峡谷、彩虹桥、文公山等十多个乡村旅游景区。为充分发挥乡村旅游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重要作用,相关职能部门对乡村旅游采取了“先发展后规范”的指导方针,对其开发和经营介入较少。

3.规范发展阶段(2005年――)

2005年以来,江西省乡村旅游融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蓬勃发展。一些乡村旅游点开始实行规范管理,管理者开始注重提升层次,塑造形象,打造品牌,乡村旅游开始走上正规化的道路。乡村旅游日益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2006年,江西省旅游行业围绕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部署和“2006・江西――中国最美乡村游”主题,注重发挥旅游产业促进和谐社会特别是新农村建设的功能作用,积极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省旅游局会同省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及时出台了《关于积极发展乡村旅游,着力打造绿色家园,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指导全省发展乡村旅游工作。同时,省旅游局还制定了《创建江西旅游强县工作管理暂行办法》及检查标准和《江西省农家旅馆星级划分与评定》标准,评出星级农家旅馆116家,启动了创建旅游强县试点、农家旅馆星级评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创建工作,并于2007年12月命名南昌安义古村群等53家乡村旅游点为“江西省乡村旅游示范点”。2005年至2007年连续三年举办的婺源中国乡村文化旅游节,使江西乡村旅游发展水平跨上一个新的台阶。全省各地乡村旅游蓬勃发展,涌现出婺源江湾镇、李坑村、宜春温汤镇等一大批乡村旅游先进典型,形成了多种多样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二、江西省乡村旅游主要发展模式

从江西各地乡村旅游的开发实践来看,江西省乡村旅游的主要发展模式有以下六种。

1.乡村度假休闲型(农家乐型)

以农户家居和农、林、牧、渔及园艺等农村资源为载体的“农家乐”,是现阶段江西省乡村旅游的基本形式。农家乐模式是指地处城镇周边的乡村,利用其便利的交通条件,以乡村生态景观、乡村文化和农民的生产生活为基础,以家庭为具体接待单位,开展旅游活动的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具有投资少、风险小、经营活、见效快的特点。其典型代表有庐山区赛阳镇金桥村朱家垄花卉苗木旅游点、湘东区麻山镇幸福村、泰和县楠木岭邱老根休闲山庄、万载县康乐人家农庄等。

2.依托景区发展型

依托景区发展型是指把附近旅游景区的部分服务功能分离出来,吸引周边农民参与旅游接待和服务并向游客提供旅游商品及农副产品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通常出现在一些重点景区附近,有较大的游客量,周围农民具备较强的旅游意识和服务意识。其典型代表为宜春市明月山风景区温汤镇等。温汤镇以政府为主导,依托明月山风景区的良好客源条件和自身的资源优势,抓好规划设计,提高城镇品位,优化村镇环境,保护生态环境,调动群众积极性,旅游业不断发展,温汤镇也由过去的一个山区小镇一跃成为全国重点镇、示范镇,全省经济发展百强镇。

3.旅游城镇建设型

旅游城镇建设型是指在旅游资源丰富的乡镇,把旅游开发与城镇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建设旅游小城镇,带动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这些乡镇一方面具备较好的基础设施和旅游接待设施,另一方面具有比较独特的旅游资源,对外地游客有较大的吸引力。这种发展模式的典型有江西省婺源县江湾镇等。在旅游发展中,江湾镇通过多种方式筹集资金完善基础设施,保护好古村落和当地人文与生态环境,改变过去农村脏、乱、差的现象,编制《江湾旅游规划策划及村镇总体规划》,构建集镇区道路框架,实施供水排污、广播电视、电信电力等配套工程,对非徽派建筑进行改造,绿化、亮化、美化镇容镇貌,既达到了小城镇建设的目的,又实现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4.原生态文化村寨型

原生态文化村寨型是指保护和利用当地原生态的居住环境、建筑、歌舞等,因势利导开发旅游,促进乡村发展的模式。独特的村寨文化是进行这种模式旅游开发的基础,其典型代表有婺源县李坑村、吉安陂古村、乐安流坑村和安义古村落群等。李坑村利用保存最多最完好的古建筑、山区罕见的“小桥流水人家”的绝妙景观和丰富的民俗文化、历史文化发展旅游,年接待游客达60万人次,全村因旅游人均增收2500元,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公益事业迅速发展,精神文明显著提高,古村落文化资源保护得以促进。

5.民族风情依托型

民族风情依托型是指少数民族农村地区,以独特的民族风情为基础,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和旅游接待设施,引导少数民族农民参与旅游开发,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这种发展模式以一定规模的少数民族人口和独特的民族风情为基础。其典型代表有资溪县新月畲族民俗文化村、贵溪市樟坪畲族风情旅游区等。近年来,樟坪畲族乡围绕旅游兴乡战略,巧打“民族”牌,挖掘自身的少数民族特色,增加了交恋(锁歌)采茶、马灯舞等少数民族民俗表演,烹制少数民族菜肴,开发乌饭等传统食品和棉线编袋、麻线草鞋、扁篮、踏板鞋等传统手工艺品,唱响畲族山歌,建造畲族文化图腾广场、山哈宾馆、修竹山庄、民俗文化村等人文景观,实现了畲乡经济新的跨越。

6.农业观光开发型

农业观光开发型是指利用农业生产过程的知识性、趣味性、可参与性,开发规划出观光、休闲、度假等旅游产品,满足游客需求,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这种发展模式必须具备的条件:一是临近城镇、客源市场潜力大;二是交通便利,可进入性较好;三是农业生产知识性、娱乐性、参与性强。其典型代表有高安市现代化农业示范园、婺源县金山生态茶业观光园、婺源县生态渔业观光园等。金山生态茶业观光园是一个集有机茶生产和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生态茶业观光园。游客可以游览翠绿的茶园,静心品茶,还可自摘、自做茶叶,观看制茶表演和茶道表演,开展垂钓及其他休闲娱乐活动。生态渔业观光园原为部级荷包红鲤良种场,现已发展成为集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服务、生产经营、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经济实体。

三、江西省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展望

如前所述,江西省探索出了发展乡村旅游的六种主要模式,但从各种模式下的主要旅游产品来看,观光型旅游产品仍然占据着乡村旅游产品的主流。随着人们旅游需求的不断变化,单纯的观光型旅游产品将难以适应需要,江西省乡村旅游将朝下述模式发展。

1.农旅结合的复合型开发模式

农旅结合的复合性开发模式是降低投资风险的有效途径。乡村旅游资源的主要吸引对象为附近城市居民,只要具备一定的地缘优势和资源基础,交通便利、客源条件较好的城镇周边地区都能开展,因此一般的乡村旅游地难以形成垄断性竞争优势。乡村旅游也不是暴利项目,不能奢望高门票收入。加之农村经济基础薄弱,难以对抗投资的高风险性。因此,为乡村旅游探索降低投资风险的有效途径非常必要。亦农亦旅、农旅结合的复合性开发就是一种可行性很强的发展模式。以农求稳,以旅求富,一次投资双重收获,能降低投资风险,调动更多农民搞乡村旅游的积极性。

2.参与式度假农庄开发模式

随着人们旅游经历的增多和旅游经验的积累,旅游者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人们不再满足于只是匆匆的游览景点,而是更加注重放松身心。人们在周末和节假日走出家门,到城市效区或乡村地区度假,呼吸新鲜空气,放松心情。消费观念的变化,将使人们度假旅游的需求不断升温。乡村度假农庄可不断的招徕回头客,吸引人们重复消费,游客基础性花费相对较多,多用于娱乐、康体、购物,而用于游览的费用相对较少,这有利于实现乡村旅游的经济带动效应。在度假农庄,将不再刻意进行人工景观的设计,而是真实展示乡村景观的本来面貌。度假农庄在功能上也较目前的度假村更强调参与性与体验性。城镇游客可以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简单农活如耕作、浇灌、采摘、种菜等,也可以参加日常性的家务劳动如推磨、烹任等,在度假农庄里享受质朴悠然的田园生活。

3.综合化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综合化是江西省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目前,江西省乡村旅游开发正从观光旅游和休闲农业为主,向集观光、考察、学习、康体、休闲、度假、娱乐等为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以满足现代旅游者日益多样化的旅游需求。乡村旅游各种开发模式之间的界线变得越来越模糊,例如,度假农庄除了接待一般的旅游者外,还可能提供会议和其他商务服务,而传统的农业观光开发型乡村旅游景点则在原有的观光基础上,推出科学考察等项目,一些以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主要卖点的乡村旅游点也将把目光投向文化内涵的挖掘上,向游客展示当地传统文化,并提供学习、康体、休闲等服务。

总之,复合型、参与式和综合化是江西省乡村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只要把握住旅游者心理的变化特点和市场竞争的变化趋势,乡村旅游开发经营者就一定能探索出合理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开发出受适销对路的乡村旅游产品。

参考文献:

[1]张广瑞:2007年旅游绿皮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2]夏林根:乡村旅游概论[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7

[3]杨达源:乡村旅游开发理论与实践[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4]李天元:中国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3

[5]邹统钎:北京市郊区旅游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