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骊宫高处入青云十篇骊宫高处入青云十篇

骊宫高处入青云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1:09:17

骊宫高处入青云篇1

【关键词】骊山汤;华清宫;皇家园林;历史源流

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6-255-02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白居易《长恨歌》

一首爱恨绵绵无绝期的《长恨歌》,娓娓道来唐玄宗与杨玉环的爱情悲剧。而故事发生的背景,也就是诗中所提的“华清池”“骊宫”“长生殿”,正是文章想要追根溯源的华清宫。千百年来,华清宫伴随着关于它的诗词和传说流传于世,几经衰落和重建,仍然给予人无限的遐想。

华清宫在今西安城以东35公里的临潼县,南倚骊山之北坡,北向渭河。骊山是秦岭山脉的一支,东西绵亘二十余公里。两岭三峰平地拔起,山形秀丽,植被极好。远看如黑色的骏马,故曰骊山。两岭即东绣岭和西绣岭,中间隔着一条山谷。西绣岭北麓之冲积扇有天然温泉,也就是华清宫之所在。骊山知名度极高,源于这里埋藏了秦朝太多的秘密和宝藏。而探究华清宫的源流,也要从秦代说起。

一、秦“骊山汤”

据《辞源》,“华清池,初名骊山汤,秦始皇于此砌石起宇,汉武帝又加修饰,后为历代帝王巡幸沐浴之所,唐时在华清宫内,故名华清池”。据此可知,华清宫的源头指向了秦代。

公元前221年秦皇灭六国、一统天下,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大帝国。由是在秦代,开始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皇家园林”。此时的园林建设是按天上星座的布列来安排地上皇家宫苑的布局,庞大的宫苑集群突出了咸阳宫的总管全局的主导地位,其他宫苑犹如众星拱北极般作为后者的衬托。这样的规划思想既体现了皇权的集中和至高至尊,又通过地上宫苑与天体的沟通,显示了天人合一的哲理。

当时的关中地区,自然条件非常优越,不仅风景优美,也是当时的粮食丰产区,膏腴良田多半集中于此。骊山也正位于这片地区。秦朝在此修建了骊山宫。这里不仅林木茂盛、风景优美,山麓还有温泉多处。相传秦始皇游骊山惹怒了神女,被唾一脸,面即发疮,始皇求恕,神女用温泉水给他洗疗,故又名神女汤。自此秦始皇砌石筑“骊山汤”。骊山汤正是华清池之前身。

二、西汉“骊山离宫”

到了西汉,汉武帝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开创了西汉王朝最鼎盛繁荣的时期,亦是中国封建王朝第一个发展高峰。泱泱大国的气派、儒道互补的意识形态影响着文化艺术的发展。汉代艺术“极有气魄地展示了一个五彩缤纷、琳琅满目的世界。这个世界是有意或无意地作为人的本质的对象化,作为人的有机或非有机的躯体而表现着的。它是人对客观世界的征服,这才是汉代艺术的真正主题。”表现在园林艺术上,西汉时期皇家造园活动达到空前兴盛的局面。在这一时期,骊山汤扩建为骊山离宫。汉武帝时又大加修造,使其成为长安城东最重要的离宫别馆。

三、隋唐胜景

隋文帝时期社会安定繁荣,园林宫苑有所发展。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在骊山离宫“又修屋宇,列树松千余株”。然而到了隋炀帝,宫苑营建到了穷奢极侈的地步,民怨载道,终至隋朝灭亡。

公元618年,豪强李渊统一全国,建立唐王朝。李唐帝国在政治、财政、军事上都非常强盛,开创了在中国历史上空前繁荣兴盛的局面。在文艺上,“无所畏惧无所顾忌地引进和吸取,无所束缚无所留恋地改革和创新,打破框框,突破传统……一种丰满的、具有青春活力的热情和想象,渗透在盛唐文艺中”。在营建上,这一时期传统的木构建筑,无论在技术或艺术方面均已趋于成熟。观赏植物栽培的园艺技术也有了很大进步。这些艺术上的追求和技术上的发展,为造园活动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必需的支持,在盛唐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达到了全盛的局面,皇家造园活动也被推向了高峰。华清宫在这一时期,迎来历史上最绚烂的辉煌。

唐初时的骊山温泉,历经了秦、汉、北周和隋几个朝代,汤池房舍逐渐增多,林木花卉遍布山谷,这为华清宫的出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唐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诏左屯卫大将军姜行本、匠左少匠阎立德主持营建宫殿,赐名汤泉宫,作为皇家沐浴疗疾的场所。咸亨二年(公元671年)改名温泉宫,天宝六年(公元747年)正式定名为华清宫,取“温泉毖涌而自浪,华清荡邪而难老”之意。宫内的汤池也称为华清池,一直沿用至今。今人释道:“华清”一词自魏晋以来就是指和山泉水、井华水有关的水,是清晨的水的精华,由天地阴阳二气变化而来,甘冽清澈,可用以治病、养生。

无论是汤泉还是华清,华清宫都是以温泉为特色的。温泉沐浴虽然早已有之,但真正盛行起来却是在隋唐时期。隋唐帝王酷爱温泉浴,而骊山华清池地处京畿,地理位置便利,温泉质量又高,自然成了帝王们的钟爱去处。不仅如此,华清宫的温泉还具有极佳的疗疾功效。李世民所患多年的风湿病,正是在沐浴华清池的过程中治愈的,他曾郑重地为温泉立铭作颂,足见他对此温泉疗疾功效的认识深刻和喜爱。

四、盛世华清宫

华清宫的地位,在唐玄宗时期达到鼎盛。从开元二年(公元714年)到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的四十一年间,玄宗曾先后出游华清宫三十六次,甚至还有一年去两次的情况。微行间出无计其数,只是不被外人知晓罢了。玄宗每次公开出游华清宫,百官羽卫偕行,等于把长安的政府机关全部搬到了骊山。因此,长安城与华清宫之间,以及华清宫的周围曾出现过“商贾繁会,里间阖咽”的局面,形成了一个以华清宫为中心的新的城市。离宫的规划布局基本上以首都长安城作为蓝本。可以说,华清宫乃是长安城的缩影,足见其地位之重。

华清宫充分利用了有利地形,使其成为一座结构严谨、雄伟壮丽的宠大宫殿建筑群。主要殿舍以温泉为中心,都布设在山前洪积扇上,构成华清宫的核心。然后向山上和山下展开,利用地形特点,布设不同类型和用途的楼阁亭榭。从山上到山下,“汤井殊名,殿阁异制,园林洞壑之美,殆非人境”。这座富丽堂皇的离宫,不仅见证了唐朝盛世,与中国著名的帝王结下了不解之缘,还留下一段段凄美传说。

唐玄宗数次游幸华清宫,都要带着著名的美人杨贵妃同往。玄宗初治世时,励精图治,使唐王朝拥有了最为强盛的国力,迎来开元盛世。这时候的玄宗站在权力的最高点俯视天下,却只专宠一人,那就是杨贵妃。从天宝四年(712)开始至天宝十四年(755),几乎每年的冬十月,唐玄宗都要偕杨贵妃及王公大臣来华清池居住过冬。于是在华清宫,发生着这个帝国最受瞩目的爱情故事。

在宫廷区南半部的温泉汤池区,除少数殿宇之外,据文献资料记载汤池达18处之多。其中莲花汤是皇帝的御用汤池,设备在八池中最为豪华。这里也是唐玄宗与唐贵妃共浴之池。长恨歌云: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海棠汤即杨贵妃的专用浴池,亦名贵妃汤。贵妃汤用料石砌成,形似盛开的海棠花。汤侧有红白石盆四,刻作莲花之状。另有一御用的汤池长汤,是供妃缤洗澡的地方。长汤深广,汤中有银镂谷船和白香木船,供皇帝戏游。

苑林区亦即东绣岭和西绣岭北坡之山岳风景地,以建筑物结合于山麓、山腰、山顶的不同地貌而规划为各具特色的许多景区和景点。西绣岭上建有朝元阁,朝元阁南面的长生殿是皇帝到朝元阁进香前斋戒沐浴的斋殿。《长恨歌》有云: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讲述的就是唐玄宗与杨贵妃于某年乞巧节曾在此山盟海誓的传说。

此外,苑林区在天然植被的基础上,还进行了大量人工绿化种植。不同的植物配置更突出了各景区和景点的风景特色,不仅如此,还生产各种蔬果供应宫廷。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有诗云: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前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五、衰落与凋零

在“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里,腐败在帝国内部侵蚀,动摇着盛世的根基。天宝年间,节度使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唐玄宗被迫出走四川。出走途中途经马嵬驿(今陕西省兴平县西),军队哗变,逼玄宗诛杨国忠,赐杨贵妃自尽,贵妃死于马前,时年38岁。安史之乱结束后,唐玄宗将皇权交给太子,以太上皇身份回到长安。此时再回华清宫,已是野草遍生,场景无比凄凉。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此后华清宫一蹶不振,再也没有重现过从前的辉煌。安史之乱之后政局动荡,唐朝皇帝已无心出游。宪宗、穆宗和敬宗等虽都先后出游过华清宫。但时间短暂,场面十分冷落。更有大臣“伏紫衰殿下叩头谏”。并以周幽王游骊山而亡国、玄宗幸华清而禄山乱作为证据,说骊山华清宫万万去不得。可见华清宫地位的下降也源于人们对它的忌惮。忌惮的原因,是当时人们将王朝衰落归结于帝王的纵情享乐。

唐亡后,华清宫更加走向衰败,五代后晋天福年间,华清宫被改为灵泉观,赐于道士居住。此后,华清宫的意义由其现实存在转化为历史影响。元代中统二年(公元1216年)对华清宫进行了整修,尚有三清等八座大殿,以及朝元、冲明二阁和九龙、芙蓉等汤池。清代初年,也曾重修过华清池,康熙皇帝西巡时就驻于此。今天的华清池大约就是清初重修后保留下来的格局。

六、结论

追溯华清宫的历史源流可以看到,园林作为一门综合的艺术和技术,它的发展与其所在时代的科技文艺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而皇家园林,因为被打上皇家的烙印,其盛衰更是与皇室命运紧紧相连。

观察华清宫在一个朝代里发展的顺序,首先是一个朝代的建立,然后是这个朝代孕育出特有的时代氛围,在这样的时代氛围里诞生出了符合时代要求的文化,同时科技也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向前发展;文艺和科技交融,为兼具着审美和功能要求的园林艺术提供了发展的基础,推动了园林艺术的发展。在这样的朝代更迭与变换中生存下来的园林,也在用自己的历史讲述那些如烟往事。

华清宫是幸运的,尽管盛衰只在一瞬间,但它也曾经拥有属于自己的辉煌历史。尽管如今规模已大不如前,但作为历史的见证乃至创造者,它所具有的历史文化意义将伴随着那些美丽的诗歌和传说流芳千古。如今的华清宫,正在新时代的旅游开发中焕发别样的生机和色彩。或许,属于华清宫的时代又到了,它正以崭新的文化含义和新时代的面貌来迎接新的主人和客人,在骊山这块闪耀着历史光辉的宝地,向人们讲述中华文明的荣耀与坎坷历程。

参考文献:

[1]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第三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00-205.

[2]陈丽君.试释“华清池”中的“华清”[J].古汉语研究,2010,88(3):49-50.

[3]章沧授.骊山温泉美天下――张衡《温泉赋》赏析[J].古典文学知识,2004(3):13-16.

[4]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130.

骊宫高处入青云篇2

关键词:生态旅游;旅游总体规划

1旅游区概况

1.1自然概况

临潼骊山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之一,曾在1982年被国务院正式确定为全国第一批重点风景名胜景区之一。骊山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以东25km的临潼区境内,西起西安市霸桥区界,东至浠河,北自渭河,南至蓝田县,东西绵亘25km,南北宽约13.7km,海拔1302m,占地面积约316km2,是秦岭山脉其中的一条支脉。骊山与西安市同属湿带大陆性半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冬夏较长,春秋气温升降急聚,夏季炎热,秋季多连阴雨,降水多集中在7、8、9这3个月,四季植物带分布明显,以温泉著称,是全国闻名的沐浴游览胜地。骊山林木苍郁,山上松柏长青,壮丽翠秀,远看似一匹青苍的骊驹因而得名。古代周、秦、汉、隋、唐等王朝均有在骊山建离宫的习惯,皇室利用山麓温泉沐浴。如今骊山脚下的华清池就是在原唐华清宫遗址的基础上所修建,1959年已逐步扩建成为宫殿式园林。在骊山东面有闻名世界的秦始皇陵,秦始皇陵深约47m,占地约25万m2,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宏伟帝王陵,众多的历史遗迹使得骊山不管是在中国历史上还是在文化旅游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2旅游开发的优势及规划意义

1.2.1优势。(1)旅游资源知名度高:骊山夹在渭河和潏水之间,山上松柏常青,山下田园成片,风光宜人。早在南北朝北魏《温泉碑》中赞美骊山自然风景说:“彩霞争翠,绿树成行,香风旦起,夕霞晚张”。每当夕阳西下时,云霞满天,山色绮丽,后人把这一自然景色誉为“骊山晚照”。(2)历史源远流长:从女娲炼石补天的传说,到西周周幽王上演“烽火戏诸侯,褒姒一笑失天下”的历史闹剧;从发掘骊山脚下曾威震天下的秦始皇陵墓,到唐玄宗、杨贵妃在此演绎的凄美爱情故事……(3)政治上具有重要地位:从八国联军侵华时逃难而来的慈禧太后,到1936年“西安事变”曾落难藏于骊山,骊山因此在政治上占有了一席之地。

1.2.2规划意义。骊山自1982年被国务院正式确定为全国第一批重点风景名胜区以来,先后数次进行局部景点的规划,比较已做规划,大多都集中在注重规划的原则、布局、分区及其它专项规划方面,对园区的整体规划不够完备,在实际中也缺少整体性的规划指导。骊山作为我国在历史和地理上的重要景区,见证着从周到现的各个历史时期的变化纷争,文物胜迹居多,但在骊山的几次规划中,只是完善了各景点自身的景观特色,各个景点相对独立,零散,这个是景区中最大的误区。此次规划的意义在于最大限度体现出骊山景区的文化旅游价值。

2规划原则

(1)坚持保护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2)坚持在保持生态自然的基础上,减少人工刻意开发的原则。规划设计时以生态历史文化为主线,将骊山文化融入其中,以历史引导为主,结合各个景点的特色,共同展现骊山生态旅游景观。(3)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突出特色的原则。(4)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期推进,滚动发展的原则。以山水、历史旅游资源为基础,统一规划。(5)坚持旅游区与服务区分开建设,旅游业与相关产业协同联动发展的原则。

3功能分区与项目策划

骊山不仅自然景观秀丽,而且拥有众多驰名中外的文物景点胜迹,如:周烽火台、老母殿、老君殿、晚照亭、兵谏亭、石瓮谷、举火楼、遇仙桥、秤锤石、鸡上架、三元洞、鹞子翻身等古迹,按照各个景点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理位置,把景区分为原有的自下而上的观游路线和以历史时期为主要观光路线,后者按照景点特色的不同,来组织各个景点的衔接。

3.1功能分区

3.1.1游客服务中心区,位置范围。骊山国家森林公园景区大门以南区域。资源依托:山地缓坡、乡村民俗特征明显。主要功能:展示现代农业园艺、民俗风情、景区整体文化特色,以体现回归自然及参与农村生活为主题。

3.1.2索道观光区,位置范围。主要包括碑林、三元洞、金沙洞、晚照亭、老母殿、烽火台等景点。资源依托:该区景点的垂直分布,景点范围比较广等。主要功能:充分利用地理优势、景点特色等丰富资源,可极目远眺,在茫茫八百里秦川上观赏。

3.1.3骊山游憩区,位置范围。烽火台,老母殿,以及周边缓坡区。资源依托:地势平坦、山景、丰富的动植物。主要功能:开展以观景、休闲、娱乐为主题的旅游活动。

3.2项目策划

3.2.1游客服务中心区主要项目设置。(1)旅游区大门:一是旅游区主入口大门,设计为木质牌枋式大门,体现森林、山水的生态旅游区特色。二是目前景区大门,采用代表旅游区特色的风格,可用龙图腾的图案装饰。(2)生态园区:让游客在园区内长期居住或在休假,在园内参加农业管理与劳动,按时令种植自己喜爱的蔬菜、花卉或从事饲养活动。(3)入口广场:在汽车停靠站西南建设,为当地居民及游客休闲之用,同时可进行表演、集会等其它大型活动。广场中间设雕塑,采用石质,表达出深厚的历史进程。游客在亲身体验骊山风俗与文化,如建筑风格、婚嫁、节庆和饮食等人文特色等。该区还设有游客服务中心、生态停车场、美食广场等。

骊宫高处入青云篇3

一直那么喜欢杨柳依依的柔美,一直在唐诗宋词里寻找依依杨柳婀娜的身影,一直为折柳送别的古风深深吸引。所以,每次出游,都会特别留意那些不同地方不同环境下的柳。此次去临潼,路过灞桥,车窗外一行行垂柳,在微微晨风中摇曳着。猛然想起一曲凄婉的《灞桥柳》——“灞桥柳,灞桥柳,拂不去烟尘,系不住愁。我人在阳春,心在那深秋。”“灞桥柳,灞桥柳,遮得住泪眼,牵不住手。我人在梦中,心在那别后。”是呀,灞桥折柳,只为那即将远行的友人或是情人、亲人。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灞陵伤别,折柳相赠,愿那细细柔柔的柳丝儿能表白心迹。吴文英的《风入松》更是说“楼前暗绿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让人伤感不已。我不知道也不想去考究何时何地开始了折柳送别,但是我知道青青杨柳风确实给文人墨客填补了心灵空白。

一路行来,柳色青青,柳丝轻抚,柳风绵绵。在骊山华清池景区,日头很高了,暑热难免。我靠着一棵一人合抱有点难的古老而沧桑的垂柳,在浓荫下,眯上双眼,作暂时休息。一阵清风吹来,几丝柔条拂过面颊,惬意极了。看着不远处在温泉沐浴的丰盈的玉环塑像,突然想象到大唐那一段李杨绝恋,是不是也与杨柳依依的柔媚有关?想那英武的唐王,有足够的智慧安邦治国,有足够的威望让文臣武将驯服。但是面对洗去铅华在氤氲温泉水雾中冉冉出浴的丽质佳人,他那雄心万丈也会立即化为柔肠百转。不知道那一曲“霓裳羽衣曲”是否得缘于骊山脚下的风中柳丝,柔媚婉转?绝代佳人的款款起舞,是否也是在分花拂柳中获得灵感?“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莺歌燕舞中,江山渐残,烽烟四起。可怜巧笑情兮,美目盼兮的玉环,因了自身的美色成就了人生的华章,也因了美色换得了人生的毁灭。红颜祸水呀,哪里是玉环的错?美丽是一种毒吗?冤魂在马嵬坡游荡千年,而今依然叫人垂泪。唐王保住了他那尊贵的身躯,可他“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杨柳依依,红颜远去。情爱犹在,悔恨难却!“人在阳春,心在深秋”的愁苦之中,长恨啊,留不住美丽红颜!长恨啊,唯有年年未央柳依旧飘拂!

在柳丝柔长的情意中,我们来到洛阳伊水畔,端庄典雅的龙门石桥,横卧在潺潺流淌的伊水上。人说“长安柳并洛阳花,君若看遍早还家。”以为在关中看柳,才能体味汉唐风韵。也认为洛阳应该是个花的世界,特别是倾国倾城的牡丹。我两次到洛阳,两次都无缘以观国色天香的富贵花。也许是遗憾,但是心里没有那种特别失意之感。两次的洛阳行,依然是那一树树摇曳婀娜的杨柳,让疲惫的脚步停留,让旅途的寂寞得以化解。静静流淌的伊水,看过太多的兴衰荣辱,看过太多的人情冷暖,上千年的烟云变幻,只记住了“花自飘零水自流”的淡然。宋之问在龙门一走,不禁起笔道来:“洛阳花柳此时浓,山水楼台映几重。群公拂雾朝翔凤,天子乘春幸凿龙。”也许,历史不是断代的神话,大唐两个美丽的女人都有各自的故事将后人迷惑。武则天能独揽天下,赢得群贤,创下盛世,是这个女人卓越的才智。所以,她可以拥有国色天香的专利,可以冠带牡丹,君临天下。但是还有那么多的风流才子们,犹如绵长顽强的洛阳柳,在洛水之畔,伊水之滨,长歌当哭,挥毫泼墨,留下千古文章。其实,无论有多么显贵,无论有多么富有,百年之后,一样是森森白骨一具。不如看烟雾翠柳,清云繁花,留下一词一章,留下人生芳华。

洛阳柳,染上了历代墨香,浸润了千百年的神韵。秦汉诗话,唐宋风采,更有那佛禅的顿悟。所以,依依,袅袅,青青,柔柔,满载荣枯,满载千古难舍情缘,飘荡,飘荡,飘荡到灵魂深处,摇曳生花!

骊宫高处入青云篇4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日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花开夜一作:花开日)

西宫南苑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南苑一作:南内)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

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阑通:栏)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

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骊宫高处入青云篇5

关键词:长安;宋词;唐宋诗;地方;空间;书写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731(2012)02-0146-05

长安,西北形胜,历史都会,自古就是中国政治、文化、地理之重镇,周秦汉唐等多个王朝在此建都,隋唐时期曾有“东罗马,西长安”之说。长安在古典诗词中被反复描绘。不同时代的文人雅士在不同的文学体式中,对长安的书写不尽相同,各有其鲜明的个性特征、时代风云及文体色彩。所谓“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心雕龙·时序》),在不同时期、不同文体、不同作者的长安书写中,积淀着丰富的意涵。本文探讨宋词中的长安意象,并与唐宋诗中的长安意象进行比较,以展示长安意象在宋词书写中的独特况味。

一、宋词中长安书写的意味

长安自古帝王都。十三朝古都的长安,见证了权力的更替和王朝的盛衰,辉煌与衰败并举,繁华与萧条递生。晚唐五代,战乱频仍,长安屡遭兵燹,迅速衰颓。据史料记载,唐末长安遭受战争破坏最严重的有四次…。五代时期,长安又经焚劫,疮痍满目。赵宋王朝建都于汴京后,长安非复汉唐故都,形貌气势和政治地位非昔时可比,但仍然是西北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城市,仍一直受到宋廷的重视,经济和文化得到恢复发展。汉唐盛世的遗风,加上宋展迅速的城市经济的促进,长安依然是一个繁华富丽的大城市,屡屡出现在词人的笔下。

宋词中的长安,首先是作为地理名词出现。一些著名词人,有过在长安的生活经历,词中记录着他们在长安的行迹。市井词人柳永曾在永兴军路华州府任职,永兴军路的治所在长安,柳永尝有长安之游。其《望远行·长空降瑞》一词描摹长安城的瑞雪图景和词人的幽雅情趣,但全篇除“满长安,高却旗亭酒价”一句点名长安外,其余笔墨重在摹绘雪景,“僧舍”“歌楼”“鸳瓦”之类的处所,亦只为点出瑞雪之所覆及。长安在这里,仅仅是词人的一个活动场所而已。苏轼《沁园春·孤馆灯青》词有旬日“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乃是追述嘉祐元年与苏辙一起随父赴京赶考曾于长安小驻的情景。那时,苏轼兄弟二人初出眉州,前往京城求取功名,自忖腹有诗书,胸怀利器,踌躇满志,意气奋发,故词中以才华横溢的西晋陆机、陆云兄弟自许。南宋陆游乾道八年(1172)在南郑前线时,作有《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词。据《剑南诗稿》卷五十四《重九无菊有感》自注:“高兴亭在南郑子城西北,正对南山。”南山即终南山。作者秋高时分登台遥望,由终南山脉上空的明月,联想到长安城的灞桥烟柳、曲江池馆。柳永笔下的长安是实写,苏轼笔下的长安是追忆,陆游笔下的长安是遥想。这三首词作中,由不同时代、不同文人描写的长安,其相同之处在于,都只是作为地理名词出现,或是词人活跃其间的舞台,或是词人兴发感动的依托。

长安作为地理名词,在宋词中不仅仅只是表明场所,更由于长安曾经为汉唐故都的历史地位而更多寄寓着词人对于时代更替、历史兴亡的感慨。如周邦彦《西河》词云:“长安道,潇洒西风时起。尘埃车马晚游行,霸陵烟水。乱鸦栖鸟夕阳中,参差霜树相倚。到此际。愁如苇。冷落关河千里。追思唐汉昔繁华,断碑残记。未央宫阙已成灰,终南依旧浓翠。对此景、无限愁思。绕天涯、秋蟾如水。转使客情如醉。想当时、万古雄名,尽是作往来人、凄凉事。”词人清秋时节羁旅长安,触目所及,惹起的是汉唐昔时繁华都尽,如今满目凄凉愁苦的苍凉意绪。所谓霸陵烟水、未央宫阙、终南浓翠,触发的都是词人的无限愁思。这里的长安是作为地理名词的实写,也是有意味的文化符号。

靖康之难,宋室移跸临安。绍兴和议后,宋金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为界,以北为金统治区,以南为南宋统治区。长安沦陷于异族的铁蹄之下。此时词人咏怀长安,既有对汉唐长安王者气度的追怀,更多的则是面对残山剩水的无尽悲慨。康与之的两首长安怀古词比较有代表性。其词曰:

菩萨蛮令》(长安怀古)

秦时宫殿成阳里。千门万户连云起。复道亘西东。不禁三月风。汉唐乘王气。万岁千秋计。毕竟是荒丘。荆榛满地愁。

《诉衷情令》(长安怀古)

阿房废址汉荒丘。狐兔又群游。豪华尽成春梦,留下古今愁。君莫上,古原头。泪难收。夕阳西下,塞雁南飞,渭水东流。

前一首重在追忆秦汉唐时期的长安盛世气象,最后两句落笔到眼前的荒败凄清。后一首重在抒写眼下的荒凉景象和忧苦情怀,只“豪华尽成春梦”一句追及往昔。两首词联系起来读,合构成南宋词中长安意象的共同旨趣,即在对往昔长安辉煌岁月的追忆中,抒写眼下长安的破败衰飒以及由此引发的山河易色之感慨。更由于当时的时代背景,词中的长安很容易被读者等同为当时的汴京,在怀古中生发对现实的感慨。

以上是宋词中作为地理名词出现的长安意象情形。我们看到,由于赵宋王朝时期长安已经不再是国都,宋词对它的书写明显减少。但是由于长安承载着的政治文化记忆,宋人常常在这个意象上寄托一种类型化的情绪,即历史的更替盛衰之感。叶嘉莹在研究温庭筠词时,引入西方阐释学、语言学中的“语码”(code)理论,认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类似“香草”“美人”这样的语言符号,已经成了一种语码,当它在语序轴上出现时,无论作者本人是否意识到,是否有意而为之,联想轴都会使语言符号成为语码,都会在读者心中激起丰富的联想和记忆,甚至收到“作者未必然,读者未必不然”的表达效果。借用这个理论来看,宋词里的“长安”也是一种语码,也有记忆唤醒和丰富想象的功能。长安是一种文化符号,担负着文化记忆的功能;又是一种历史积淀,承载着历史记忆的使命;更是一种丰富多义的语码,能够唤起读者对它所赖以生存的文化传统赋予它的丰富含义的多维联想。十三朝故都的历史,使长安承载着太多的政治文化记忆,且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愈加丰厚。汉人追忆长安,以周秦的兴盛覆亡为经验教训;唐人追忆长安,以周秦汉的兴盛覆亡为借鉴;宋人追忆长安,又叠加上了唐王朝兴盛覆亡的前车之鉴。从秦汉到两宋,长安追忆形成了一条记忆的河流,一个历史的传统。记忆的积淀越来越复杂,记忆的内容越来越丰厚,连记忆的人也变成了记忆的一部分,诚如杜牧所言:“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阿房宫赋》)

宋词中的长安,除以上所论之作为地理名词的使用外,更多的是被借代使用。北宋时期的词人以长安代指汴京,南宋时期的词人,或以长安代指汴京,或以之代指临安。如“星桥火树,长安一夜,开红莲万蕊。”(张先《鹊桥仙·星桥火树》)词写上元节的灯火辉煌,词里的长安指代的是北宋都城汴京。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中“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一句中的“长安”亦指汴京。而郭应祥《万年欢》(瑞庆节)云:“佳气葱葱,望长安日下,鸾鹤翔舞。天祐皇家,当年挺生真主。”则以长安指代南宋都城临安。宋高宗移跸杭州,以杭州为行在,改其名日临安,意谓临时安居之所,日后当能恢复中原、重返汴京。然“临安”亦颇有语谶意味,暗示着南宋政权的不能长久。这一点,与“长安”恰形成鲜明的语义对照。从“长安”到“临安”,气数是何等的不同!而南宋人以长安代临安,或许不仅仅是文学书写的传统使然,也有祈愿长久的美好愿望包含在内吧。

宋词中的长安的第三种意义是词人对长安典故的运用。苏轼《菩萨蛮》(润州和元素)词云:“玉笙不受朱唇暖。离声凄咽胸填满。遗恨几千秋。恩留人不留。

他年京国酒。堕泪攀枯柳。莫唱短因缘。长安远似天。”据学者考证,此词作于苏轼赴密州任途中。这里的长安既非实指长安,也不指代汴京,而是用了和长安有关的典故。《晋书》卷六“明帝纪”:“明皇帝讳绍,字道畿,元皇帝长子也。幼而聪哲,为元帝所宠异。年数岁,尝坐置膝前,属长安使来,因问帝日:‘汝谓日与长安孰远?’对日:‘长安近。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也。’元帝异之。明日,宴群僚,又问之,对曰:‘日近。’元帝失色日:‘何乃异间者之言乎?’对日:‘举目则见日,不见长安。’由是益奇之。”《晋书》所载,是为了表明明皇帝少时之聪慧善辩,后世则由这个典故生发出另外的意味,即以长安指代朝廷所在,而以“长安远似天”形容仕宦之途的艰难和遥不可及。

宋词里还有—个与此典故相关的“长安道”一词,

较多使用。由于长安及它所指代的汴京和临安作为国都的特殊地位,长安道也就不仅仅是指地理上的道路,而是带有仕途的意味。如:“红尘自古长安道”(晏几道《秋蕊香·歌彻郎君秋草》),是指长安道上演绎的人间悲欢离合。“轻衫短帽,重人长安道。屈指十年中,一回来、一回渐老。”(晁端礼《蓦山溪·轻衫短帽》)晁端礼十年之中频频入汴京,为的是一解轻衫短帽,谋取功名,颇有杜甫十年长安困守的辛酸况味。“断桥孤驿,冷云黄叶,相见长安道。”(贺铸《御街行·别东山》)在贺铸的词里,离别东山,本来就有几分不情愿在内,又兼情人之别,更增加了辛酸的滋味。所以,相见长安道固然是为了彼此的前程和功名,却被作者涂抹上肃杀悲戚的风调。长安道就是红尘道,就是功名道,自然和汲汲求取的劳苦奔波以及亲人之间的生离死别联系在一起。

二、宋词中有关长安书写的常见意象

宋词中的长安书写,还体现为词人对有关长安意象的摭取,以下列举数例。

骊山:提及骊山,词人往往多引入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典故,突出兴亡感慨。如李冠的《六州歌头·骊山》和谢枋得的《风流子·骊山词》。这两首咏写骊山的词,各有特色。李冠之作,櫽括白居易《长恨歌》,几乎是词体的《长恨歌》。谢枋得之作,引入李隆基和杨玉环故事及杜牧《过华清宫》诗意境,并化用贾岛《忆江上吴处士》诗句,凸现秋风渭水、落叶长安的凄凉。值得注意的是,李冠是北宋初人,谢枋得乃南宋末人,两人时隔二百余年,但他们骊山词的题材选取却极为相似,恰恰证明宋人在骊山意象上寄托的情感的相似性,突出了骊山意象的象征意味。

灞桥、灞陵、灞柳、灞桥雪:这几个意象的使用,首先和送别有关。唐时出长安东行,灞桥是必经之地。人们往往在灞桥折柳送别,寄寓对远行者的不舍之情,灞桥折柳因此成为古人送别的经典意象,在唐诗里频频出现。李白《灞陵行送别》诗云:“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罗隐《柳》亦云:“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宋词中则有柳永的《少年游》(其二):“参差烟树灞陵桥。风物尽前朝。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

夕阳闲淡秋光老,离思满蘅皋。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兰桡。”这首词完全敷衍灞柳送别的经典意象而成。不过,由于词和诗的文学体性的不同,柳永的长短句和齐言形式的唐诗相比,显得更加缠绵婉曲,尤其是“阳关”三句的曲终人远之思,余韵悠长,令人回味不尽。其次,每年阳春时节,灞河附近柳絮飞扬,好似冬日雪花飘舞,“灞柳风雪”因此成为长安八景之一。灞桥风雪和唐代文人的形象关联密切。《北梦琐言》卷七记载,有人问晚唐宰相郑綮今日是否有诗作,郑綮答日:“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子背上。”此话实际自有来历。在唐代,官员出行有华盖香车、高头大马,文人未仕前常常骑蹇驴,故灞桥风雪中的驴子背上,往往端坐着落魄的诗人。孟浩然、李贺、贾岛诸人,都有驴背吟诗的故事流传。秦观《忆秦娥》(灞桥雪)词云:“灞桥雪。茫茫万径人踪灭。人踪灭。此时方见,乾坤空阔。

骑驴老子真奇绝。肩山吟耸清寒冽。清寒冽。只缘不禁,梅花撩拨。”词咏写灞桥风雪中驴子背上的诗人形象,并无深奥的意韵,但因为灞桥风雪、驴背吟诗的典故的运用,读来却颇令人会心。

曲江、曲江馆、曲江花:曲江,是唐代长安最大的名胜风景区,“开元中疏凿为胜境……花卉环周,烟水明媚。都人游赏,盛于中和上巳之节。”(康骈《剧谈录》)唐代还于科举试后在曲江宴饮新科进士,为一时之盛景。曲江的兴废,和唐王朝的盛衰密切相关。欧阳修《临江仙》词云:“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岐路,空负曲江花。”秦观《忆秦娥》(曲江花)词云:“曲江花。宜春十里锦云遮。锦云遮。水边院落,山下人家。”两词写汴京生活,均运用唐代曲江宴饮的典故写宋代进士宴集。曲江花见证着文人举子的荣辱兴悲。

未央宫阙、阿房废址、汉荒丘、古原、渭水:这些长安意象,均寄托兴亡感慨,具有语码意味。前文例举的康与之的两首词很有代表性。

终南山:杜牧《长安秋望》云:“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终南山是秦岭山脉的主峰,矗立在长安城东南,像长安的一道天然屏障,也是长安城中王公贵族、士人隐者理想

的休憩之地。终南山与长安城联系密切,故在词人笔下,终南山是长安的象征之一。周邦彦词日:“未央宫阙已成灰,终南依旧浓翠。”(《西河·长安道》)

三、唐诗、宋词长安书写的不同影像

人文地理学中有一对范畴:“空间”和“地方”。“基本上,‘空间’一词诉诸普遍均一的、科学的或抽象的概念考察,是‘运动能力’的结果;‘地方’是人类‘居停’的所在,涉及暂停、休憩,以及身涉其中。前者依赖实体景观的呈现,通常关乎于科学、经济和理性;后者则往往涉及‘事件’,它是‘时间与空间的、个人与政治的,充盈着人类历史与记忆的层次区位’,因此经常召唤着价值的凝聚,认同及归属。”按照这个观点,唐诗中的长安,主要是地方书写,书写者停息其中,参与其中,“地方”呈现着值、认同和归属。而宋词中的长安,主要是空间书写,是概念,意味着距离、冷静和理性。

唐诗里的长安书写,首先表现为对长安地理形胜、繁华富丽的描摹和欣赏,内容涉及长安风貌、四时景物、宫阙殿阁、山川名胜、郊野风光等。关于这一方面,论著已夥,本文不赘述。我们仅从唐太宗“秦川雄帝京,函谷壮皇居”(《帝京篇》其一)渲染的唐帝国的赫赫声威、从王维“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描述的万国朝拜的大唐帝国气象、从崔沔“花催相国醉,鸟和乐人弹”(《奉和圣制同二相已下群臣乐游园宴》)津津乐道的群臣游宴的情形,就可略知一二。

唐诗里的长安书写,还体现出长安作为唐代文士精神家园的文化意义。唐代长安的帝都地位,使它成为文人士子实现理想抱负,求取功名前程的必然场所。对唐代文人来说,长安意味着科场驰名,意味着仕宦前途,意味着理想实现,长安道,就是仕途之道,就是理想之道。唐代文人普遍有一种长安情结,所以才有杜甫的十年困守,才有李白诗中对长安的反复咏叹。文人仕途上的失意,政治上的感慨,常常在长安诗篇中体现出来:“何处路最难,最难在长安。”(岑参《送张秘书充刘相公通汴河判官便赴江外觐省》)“莫道长安近于日,升天却易到城难。”(王建《寄广文张博士》)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云:“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诗人之愁,乃是由于权奸当道,圣颜难睹,壮志难酬。文人落第后的伤怀也屡屡呈露:“年年下第东归去,羞见长安旧主人。”(豆庐复《落第归乡留别长安主人》)总之,长安作为唐代文人最重要的活动场所,展现着丰富生动的唐代社会生活面貌和复杂多样的唐人世态百相。唐代文人的人生价值常常要借助于长安这个政治舞台来实现。长安与唐代文人、与唐诗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

宋词里的长安书写,从数量看,比唐诗中少得多;从内容看,也比唐诗单薄。以汉唐代本朝,乃宋人一贯笔法,故宋词中的长安主要作为地理代名词出现,代汴京、代临安,关于作者人生价值、理想抱负的内容很少,长安之于文人的政治文化意义和精神家园意义几乎消失殆尽。原因在于:其一,不再作为国都的长安,在宋人眼里已经不具备这方面的功能和意义,宋人对长安自然不可能有这种期许。其二,宋代文人的功名之心和理想抒写,主要在宋诗里体现,宋词中则较少。

宋诗里的长安书写亦不多见,且主要是作为汴京和临安的代称,对长安自身的书写甚少。一方面,这凸显了长安具有浓厚政治色彩的符号意义,另一方面,也显示了宋诗对于长安的疏离。宋诗里偶尔的长安影像,亦如宋词中的长安,是一种有距离的空间书写。毕竟,长安是周秦汉唐的长安,在宋代,它与汴京和临安不可同日而语。长安之于唐代文人的政治文化意义和精神家园意义,到了宋代文人那里,被转移到对汴京和临安的书写中。两宋文人在诗词中,通过对汴京和临安的书写,寄寓他们这方面的欲望和诉求。

由“地方书写”到“空间书写”,宋词长安书写的范围变窄,不如唐诗广阔;文化意蕴转浅,不如唐诗厚重。长安,这个具有浓厚政治意味的文化符号,是宋词里一个“寡趣的稀客”。这首先受制于宋词的文化价值和文学地位。宋词酒席宴前的娱乐文学的性质,决定了它的内容比较单薄。虽然有苏轼、辛弃疾等人以诗为词、以文为词的扩大革新,但是终宋一代,风流旖旎的欢情恋情仍然是词的主调,理想与人生、政治与社会仍然是宋词里的配角。其次,是因为宋诗与宋词的“分工”使然。“诗言志”的儒家传统诗教,使宋人的理想抱负和人生价

骊宫高处入青云篇6

一、旅游者的好奇心理

在旅游过程中,旅游者见到一些新异的刺激物,如街上有人敲锣打鼓送老工人退休;农村小伙子娶新娘,壮汉抬着轿子,一队锁呐乐队在前面开路,十分热闹;还有农民吊在竹杆上车水灌溉;妇女摇着纺线车;从蛇肚内取出蛇胆和酒喝,等等现象,都能使游客产生好奇心理。

一次,港台旅游团在广西桂林旅游,中午山区小饭店供应乌黑的墨米饭,吃惯了白米饭的游客,见此米饭既好奇又胆怯,不知此为何物?热情的导游说:大家吃吧,这叫墨米,是广西河池地区东兰县的特产,为什么呈黑色呢?据民间传说:有一年天大旱,东兰附近的红水河也断流了,方圆数百里田地龟裂,禾苗枯死,有一位老汉的地里侥幸剩下一蔸禾苗活着。为救活这蔸禾苗,老汉爬了九重山,走过十六个村庄,还是不见水的踪影,没办法,只好忍痛割断自己的手指,用鲜血浇灌禾苗。说来也奇怪,禾苗得了血的滋润,居然长得很茁壮,结出一串颗粒饱满的稻穗,老汉因流血过多而死去。乡亲们把这唯一的稻穗保存下来,翌年春天用它播种,得到的稻米颜色竟然是墨黑色,用墨米煮成的饭,香气扑鼻。常吃墨米,可治疗慢性肝炎,胃炎,贫血,故有“药米”之称。通过导游介绍了墨米的神话故事,顿时使游客情绪活跃起来,团内几位港台老太太纷纷要求购买带回去,让家人共享口福。

二、旅游者的求新求知心理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饮食文化更是丰富多采,许多外国游客品尝中国菜,见了色、香、味、形俱佳的菜肴,赞不绝口,胃口大开。在餐桌上看到这些菜,就象是见到了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不忍心把它吃掉,有的用照相机拍照留念,有的请主人介绍它的名称、来历、制作方法、特色等,他们听得出奇、神采奕奕。的确,中国菜融实用性、知识性、艺术性于一体,不仅味美营养丰富,而且菜名颇具诗意。首先令人耳目一新的是一道“金钱遍地”,这菜名豪华气派,实则是金黄的冬菇摆在翠绿的青菜上;粤菜“龙凤呈祥”,多么喜庆吉祥的名字,原来是鸡、蛇一块烧煮而成;用母鸡炖甲鱼,真是逗趣谐谑,美其名曰“霸王别姬”,令人大饱口眼之福。服务员小姐又捧来一盆清香四溢的酿豆腐,已有饱意的客人一箸未动,服务员小姐笑迷迷地说:这道菜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最爱吃的御膳宫食。一听说皇帝吃的御膳,几位外国朋友顿时雀跃,筷勺齐上,一盆酿豆腐一扫而光。说实话,这道菜用料平常,就是用豆腐裹夹玛瑙肉糜精工烹调而成。其特点是过油而不腻,汤浓而不沾,外脆内嫩,甜中透鲜,汁若琥珀,形似金元,营养丰富,延年益寿。初次品尝这道菜,饱享口福,获取知识,实是受益非浅。

参观芜湖铁画,是一大艺术享受,工人们以锤代笔,以铁当墨,巧制出一幅幅精美的铁画来,来厂参观的日本友人也赞不绝口:“真了不起,中国的文化太伟大了”。工人师傅手中的锤简直比画家的笔还要来得自如。

铁画原名铁花,为明末汤鹏所创制。它酷似国画、水墨画,然而,却是采铁作画,以锤代笔锻制而成。它使炉锤之巧同画理相通,将绘画与工艺相结合,构成黑白分明、虚实相对、苍劲凝重、豪放潇洒、有强烈立体感的独特艺术风格,是我国传统工艺美术的一枝奇葩。改革开放以来,铁画一直销往国外,深受国际友人青睐。日本朋友亲眼目睹之后,认为这是世界上仅有的产地,对异国文化求新求知心理,在旅游活动中得到充分的满足。许多游客观后感慨地说:此次中国旅游真是不虚此行。

三、旅游者的怀旧心理

探古访幽乃是旅游者怀旧心理的反应。游过的山水名胜,有机会重游,会感到十分亲切,遐想万千。西安是中国古都,丝绸之路起点。想当年,盛极一时。公元1375年,明朝皇帝朱元璋的次子秦王朱shuǎng@①在原城墙基础上修建了规模宏大的明城墙。游人见到象巨龙一样的城墙,静卧在八百里秦川之上,数百年前的古城风貌,商贾云集,市场繁荣,古时的盛况,一一浮现在游人心中。朝代兴衰,历史沧桑,留给后人无限遐想。位于古城西安郊区的秦岭支脉骊山,西周时期,周幽王曾与褒姒在此建骊宫行乐,并点燃烽火,戏弄四方诸侯,后被犬戎杀于骊山脚下。人们游此,不禁想起秦始皇暴虐,唐玄宗昏庸,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华清池寻欢作乐,皇帝国威在骊山大修华清宫。唐杜牧《过华清宫绝句》:“长安四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使人遥想当年骊山变成达官贵人的享乐之地。谁料结果发生了安史之乱,杨贵妃被缢死于马嵬坡。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悲剧,正是唐玄宗晚年在政治上腐败的必然结果。人们驱车来到骊山脚下,仰望长空,抚今追昔,想当年华清池水洗凝脂,一派灯红酒绿度时光,广大的老百姓怨声载道,悲愤交加。诗人杜甫写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长期以来成为人们控诉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名句。

总之,不同类型的旅游者有着不同的心理特点。

近几年来,外国旅游者来华旅游的人数与日俱增,尤其是日本人和美国人更多,就客观情况分析,他们均是经济发达的国家,个人收入较高,加上与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在五十、六十年代由于实行闭关自守政策,与世隔绝长达三十年之久。76年以后,中国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政策,92年又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国外的吸引力非常巨大,故而纷纷组团来华参观访问,亲眼看看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市场繁荣、社会安定、政治开放的良好局面。有的人一踏上中国的土地感到中国是个神秘的国家,什么都要看,什么都新奇,一度中国热在世界上持续好久。另外,这类人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花钱多少不在乎,只要吃、住、行、游、购、娱满意,便事事称心,件件如意,乐于来中国旅游。日本是中国近邻,素有一衣带水之睦邻友好关系。日本旅游者来华旅游交通方便,费用低廉,况且中日文化和习俗又有许多相似之处,这些均成为日本旅游者来华旅游的强大驱动力。我们旅游业者若以一流服务质量一流设备去服务于每一个外宾,就能在当今旅游市场竞争强烈的形势下,赢得胜利。

华侨和台、港、澳旅游者,这些人都是炎黄子孙,他们中多数人是来观光、做生意、探亲访友、看病的。有的老华侨在异国他乡生活了几代人,思念祖国。当他们一踏上祖国的土地时,不少人抓起黄土亲吻,不少人热泪盈眶,当他们见到了亲朋好友畅叙阔别之情时,连做梦也未曾想到能有今天。这是祖国开放政策带来的结果,否则一辈子也回不了故乡。他们看到祖国经济建设快速前进,城乡一派新气象,心中十分快慰。台湾是祖国的领土,由于政见不同,两岸隔绝四十多年,台湾同胞来大陆,处处小心翼翼,生怕人家讲他是从台湾来的。对待这种特殊心理,只要我们不持偏见,以诚相待,定能使之感到投身祖国怀抱的温暖。

时至90年代,国内旅游者如大潮一般汹涌澎湃,席卷中华大地,归纳起来有六种人:一是农民,二是个体户和离休干部,三是老教师,四是学生,五是工程技术人员,六是退休干部职工以及青年工人,每年约有三亿人次。这些人收入并不很高,他们以能到达风景名胜游览点游玩参观为满足,看看祖国大好河山,完成宿愿,条件差些生活苦些都不在乎。所以我们旅游工作者需要掌握这些人的心理特点,好好地为他们服务。在当今旅游热潮推动下,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固然重要,但也迫切需要提高旅游者自身素质,这是刻不容缓的最大任务。

骊宫高处入青云篇7

一、旅游者的好奇心理

在旅游过程中,旅游者见到一些新异的刺激物,如街上有人敲锣打鼓送老工人退休;农村小伙子娶新娘,壮汉抬着轿子,一队锁呐乐队在前面开路,十分热闹;还有农民吊在竹杆上车水灌溉;妇女摇着纺线车;从蛇肚内取出蛇胆和酒喝,等等现象,都能使游客产生好奇心理。

一次,港台旅游团在广西桂林旅游,中午山区小饭店供应乌黑的墨米饭,吃惯了白米饭的游客,见此米饭既好奇又胆怯,不知此为何物?热情的导游说:大家吃吧,这叫墨米,是广西河池地区东兰县的特产,为什么呈黑色呢?据民间传说:有一年天大旱,东兰附近的红水河也断流了,方圆数百里田地龟裂,禾苗枯死,有一位老汉的地里侥幸剩下一蔸禾苗活着。为救活这蔸禾苗,老汉爬了九重山,走过十六个村庄,还是不见水的踪影,没办法,只好忍痛割断自己的手指,用鲜血浇灌禾苗。说来也奇怪,禾苗得了血的滋润,居然长得很茁壮,结出一串颗粒饱满的稻穗,老汉因流血过多而死去。乡亲们把这唯一的稻穗保存下来,翌年春天用它播种,得到的稻米颜色竟然是墨黑色,用墨米煮成的饭,香气扑鼻。常吃墨米,可治疗慢性肝炎,胃炎,贫血,故有“药米”之称。通过导游介绍了墨米的神话故事,顿时使游客情绪活跃起来,团内几位港台老太太纷纷要求购买带回去,让家人共享口福。

二、旅游者的求新求知心理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饮食文化更是丰富多采,许多外国游客品尝中国菜,见了色、香、味、形俱佳的菜肴,赞不绝口,胃口大开。在餐桌上看到这些菜,就象是见到了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不忍心把它吃掉,有的用照相机拍照留念,有的请主人介绍它的名称、来历、制作方法、特色等,他们听得出奇、神采奕奕。的确,中国菜融实用性、知识性、艺术性于一体,不仅味美营养丰富,而且菜名颇具诗意。首先令人耳目一新的是一道“金钱遍地”,这菜名豪华气派,实则是金黄的冬菇摆在翠绿的青菜上;粤菜“龙凤呈祥”,多么喜庆吉祥的名字,原来是鸡、蛇一块烧煮而成;用母鸡炖甲鱼,真是逗趣谐谑,美其名曰“霸王别姬”,令人大饱口眼之福。服务员小姐又捧来一盆清香四溢的酿豆腐,已有饱意的客人一箸未动,服务员小姐笑迷迷地说:这道菜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最爱吃的御膳宫食。一听说皇帝吃的御膳,几位外国朋友顿时雀跃,筷勺齐上,一盆酿豆腐一扫而光。说实话,这道菜用料平常,就是用豆腐裹夹玛瑙肉糜精工烹调而成。其特点是过油而不腻,汤浓而不沾,外脆内嫩,甜中透鲜,汁若琥珀,形似金元,营养丰富,延年益寿。初次品尝这道菜,饱享口福,获取知识,实是受益非浅。

参观芜湖铁画,是一大艺术享受,工人们以锤,以铁当墨,巧制出一幅幅精美的铁画来,来厂参观的日本友人也赞不绝口:“真了不起,中国的文化太伟大了”。工人师傅手中的锤简直比画家的笔还要来得自如。

铁画原名铁花,为明末汤鹏所创制。它酷似国画、水墨画,然而,却是采铁作画,以锤锻制而成。它使炉锤之巧同画理相通,将绘画与工艺相结合,构成黑白分明、虚实相对、苍劲凝重、豪放潇洒、有强烈立体感的独特艺术风格,是我国传统工艺美术的一枝奇葩。改革开放以来,铁画一直销往国外,深受国际友人青睐。日本朋友亲眼目睹之后,认为这是世界上仅有的产地,对异国文化求新求知心理,在旅游活动中得到充分的满足。许多游客观后感慨地说:此次中国旅游真是不虚此行。

三、旅游者的怀旧心理

探古访幽乃是旅游者怀旧心理的反应。游过的山水名胜,有机会重游,会感到十分亲切,遐想万千。西安是中国古都,丝绸之路起点。想当年,盛极一时。公元1375年,明朝皇帝朱元璋的次子秦王朱shuǎng@①在原城墙基础上修建了规模宏大的明城墙。游人见到象巨龙一样的城墙,静卧在八百里秦川之上,数百年前的古城风貌,商贾云集,市场繁荣,古时的盛况,一一浮现在游人心中。朝代兴衰,历史沧桑,留给后人无限遐想。位于古城西安郊区的秦岭支脉骊山,西周时期,周幽王曾与褒姒在此建骊宫行乐,并点燃烽火,戏弄四方诸侯,后被犬戎杀于骊山脚下。人们游此,不禁想起秦始皇暴虐,唐玄宗昏庸,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华清池寻欢作乐,皇帝国威在骊山大修华清宫。唐杜牧《过华清宫绝句》:“长安四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使人遥想当年骊山变成达官贵人的享乐之地。谁料结果发生了安史之乱,杨贵妃被缢死于马嵬坡。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悲剧,正是唐玄宗晚年在政治上腐败的必然结果。人们驱车来到骊山脚下,仰望长空,抚今追昔,想当年华清池水洗凝脂,一派灯红酒绿度时光,广大的老百姓怨声载道,悲愤交加。诗人杜甫写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长期以来成为人们控诉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名句。

总之,不同类型的旅游者有着不同的心理特点。

近几年来,外国旅游者来华旅游的人数与日俱增,尤其是日本人和美国人更多,就客观情况分析,他们均是经济发达的国家,个人收入较高,加上与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在五十、六十年代由于实行闭关自守政策,与世隔绝长达三十年之久。76年以后,中国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政策,92年又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国外的吸引力非常巨大,故而纷纷组团来华参观访问,亲眼看看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市场繁荣、社会安定、政治开放的良好局面。有的人一踏上中国的土地感到中国是个神秘的国家,什么都要看,什么都新奇,一度中国热在世界上持续好久。另外,这类人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花钱多少不在乎,只要吃、住、行、游、购、娱满意,便事事称心,件件如意,乐于来中国旅游。日本是中国近邻,素有一衣带水之睦邻友好关系。日本旅游者来华旅游交通方便,费用低廉,况且中日文化和习俗又有许多相似之处,这些均成为日本旅游者来华旅游的强大驱动力。我们旅游业者若以一流服务质量一流设备去服务于每一个外宾,就能在当今旅游市场竞争强烈的形势下,赢得胜利。

骊宫高处入青云篇8

一个名叫“野”的工匠

在一个昏暗的作坊里,一个叫野的人正在制作一个陶俑。他的家住秦国的首都成阳,他是当地小有名气的陶工。秦始皇修郦山陵,他便被征召到了工地上,他的任务是负责制作兵马俑。

由于是有经验的陶工,野的手下还管理着十几个普通的工匠。野手下的工匠先用泥在模具中做出俑头的样子,然后再贴上脖颈、耳朵、发髻、帽冠。等有了俑头的大概样子后,就该轮到野的工作了,俑的五官以及面部的肌肉经过野的精心雕刻和修饰,开始表现出人物独有的神情,发式、胡须等细节也要进一步修饰,最后完成的俑头,就好像有了生命一样。俑头和用同样方法制成的躯干黏台在一起,一尊真人大小的泥俑便出现在眼前。

按照规定,制作俑的人必须在俑身上刻上自己的名字。如果陶俑的质量有问题,按照秦国的法律,他将受到处罚,甚至被杀头。于是这个叫野的工匠为了避免杀头之祸,竭尽全力地制作每一个俑。

完成后,他在俑身上刻下了三个字“咸阳野”。而此时此刻的野还不知道,一旦到了骊山,实际上就成为了秦始皇的奴隶,几乎没有生还的可能。经过烧制,秦俑制作好了,等待它的将是地下千年的守候。

一支站立两千年的军队

1974年3月25日,位于陕西省骊山脚下临潼县的西杨村村口,几个村民正在打井。镢头下挖出了几个残破陶制人头及众多断腿残臂的乱陶片。

临潼县的文管员对已经出土的陶俑残片进行拼对和修复,复原了两件基本完整的武士俑。这两件俑和真人一样高大,如此大的陶俑在中国境内是首次发现。

发现陶俑的西杨村向西不远,坐落着举世闻名的陵墓――秦始皇陵。随着陶俑的出土,一座沉睡千年的地宫进入了人们的视线。经过一年的发掘,一座巨大的兵马俑坑被揭开,饱受20多个世纪黑暗挤压之苦的数千余件兵马俑和数十辆战车面世了。

尽管兵马俑历经2000多年沧桑岁月,变得残缺不全,但庞大的整体阵容,仍不失浩浩荡荡的威势,一股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气势扑面而来。坑中最前端横排三列共计204件武士俑,他们中除三个头戴长冠的将军俑外,其余均是身着战袍、手执弓箭的军卒。这是一支攻击型的部队,其战法必定是在战斗开始的瞬间万箭齐发,迫使敌军临行乱阵。而后续的38路大军乘机源源冲击,形成白刃格斗、斩将擒敌的阵局。在大军中问的特定位置上,战车上站有手握青铜宝剑的将军予以指挥,从而形成一个方阵的主体布局。

这个俑坑被命名为一号坑,它代表了一个典型的方阵格局。阵中的车马和武士俑背西面东,向世人显示了整个俑群具备了锋、翼、卫、本几个在方阵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冥界帝国相当于78个故宫

目前,在秦始皇陵园内已经发现了兵马俑坑、石甲坑、文官俑坑、铜车马坑、百戏俑坑、珍兽马厩坑、水禽坑、殉葬坑等多处陪葬坑,大大小小有600多处,然而,这些陪葬坑只不过是秦始皇陵的冰山一角,考古学家经过测量发现,整个秦始皇陵园的范围大约有56平方公里,相当于近78个故宫的面积,总面积达到2万平方米。

其实,秦始皇的地下帝国,在他成为秦国皇帝的第二年,也就是他十四岁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动工了。他委派丞相李斯主管这项工程,参与修建秦始皇陵墓的人数最多时达72万人,他们中有很多人,一生都是在秦陵度过的。

72万劳工,修建如此浩大的工程,面临如此严酷的生活环境,承受如此高强度的劳动量,必然会有大批人员死亡。他们死后埋在了哪里?制作陶俑的野和其他工匠的命运又是如何呢?

秦始皇的陵墓一共建造了38年,制作陶俑也有十多年,也许,这位叫野的工匠十多年都是在兵马俑作坊里度过的。还有数量庞大的工匠在从事着和野相似的工作,到目前为止,考古学家一共发现了六十八名陶工的名字。就是这些像“野”一样的普通人,在一种生命时刻受到威胁的环境中,制造出了今天这些栩栩如生的陶俑,从兵马俑身上精细的刻痕上,我们至今还能感受到当年他们一丝不苟的神情。

1979年冬天,在秦陵西南角1600米处的赵背户村西发现一片墓地。一个墓坑中埋葬的人数有的是1人,有的是二三个人叠压,更有甚者,一个坑中埋了14个人。在赵背户村西的另一处钻探出了159座墓葬。这些墓里没有什么陪葬品,只有他们生前使用的陶盆、陶罐及简单的生产工具等物品,还有些覆盖在死者尸骨上的残瓦片,其中有18件上面刻有文字。这些刻文有:“东武居赀上造庆忌”、东武东闲居赀不更鸟、“扬民居赀武德公士契必”、“平阴居赀北游公士膝”、“邹上造姜”等等。

这些瓦字记载着死者的一些个人信息,有现名、罪名、人名等,从这些文字可以知道修陵人来自山东、河南、江苏等地。这里多次提到居赀,所谓居赀就是说因为犯法而被罚赀,赀就是钱财。本人无力缴纳钱财就用劳役代替。考古学家断定,这里正是埋葬修陵人员的地方,这些刻的字的瓦片就是埋葬者为死者制作的简单的墓碑。

这些只是工匠的一部分,考古学家认为,还有大批的工匠死在了秦始皇的地宫中。

由于秦陵并没有发掘,秦始皇帝的冥界宫殿只能从历史记载中去寻找。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史学家――汉朝的司马迁曾在在他的《史记》中,对秦始皇陵的地宫形状作过描述

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根据司马迁的记载,考古学家王学理研究推断,秦始皇陵地宫,应该是一个巨型的长方形竖穴墓坑。地宫的底部面积达1.92万平方米,相当于48个国际标准篮球场的面积。墓坑墙壁上是数重台阶的楼、阁、亭、榭,显得上下错落,变化有致。地宫上部,以宫墙方城环绕,阙、楼连属,俯瞰宇内,气象博大,蔚为壮观。

这就是对秦始皇陵地宫整体的辉煌构想。

骊宫高处入青云篇9

[关键词]陈三立;鄱阳湖;诗

[中图分类号]i22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848(2013)01-0096-08

[作者简介]胡迎建(1953—),男,江西星子县人,江西省社会科学院赣鄱文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主要从事古近代文学及江西文献研究。(江西南昌330077)

title:onChenSanli'spoemsofpoyangLake

author:HuYingjian

abstract:ChenSanliisarepresentativeoftongguangStyleinmoderntimes.DuetoChen'sspecialexperienceandhisvillageservice,hewritesmorethan80poemsofpoyangLakeinhisjourneytoandfromthelake,whichrevealthebeautyoflakesandmountains,thedangerofthestormywavesandthefeatureofthelake.manypoemsconveyhisgriefforhisbrokenfamilyandcountry,sorrowforthedeathofhisfriends.withhissuperbartisticexpression,Chenwritesouthistoricalsitesaroundthelake,richhumanityculture,andsceneriesandcustomsofthetownsandportsontheway.

Keywords:ChenSanli;thepoyangLake;poem

鄱阳湖以其丰硕的体态、明媚的波光、滔天的风浪,与之相依的山、岛,多少诗人过往,为之惊讶、震撼而赋诗。此湖处于南北东西水路交通的枢纽,多处为江湖锁钥,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其丰富的史迹与人文内涵,在诗中也有着深沉的印痕。近代大诗家陈三立,与鄱阳湖结下了大半生的因缘,使他写就了八十首鄱阳湖诗,占其全部诗作的百分之三,为鄱阳湖文学宝库增添了多彩的瑰宝。

陈三立(1853—1937),字伯严,号散原,义宁(今修水县)人。光绪十五年(1889)进士,授吏部主事,未就职。后助其父陈宝箴在长沙推行新法。慈禧,父子同被革职,居南昌西山,后移居金陵。其父逝,葬于西山,从此他每年清明与冬至,自金陵溯江西上,渡鄱阳湖至南昌,前往西山扫墓。后来为江西士绅推举为南浔铁路协理、总理、名誉总理,又为铁路修筑事(其诗中谓为“乡役”),屡经鄱阳湖至南昌。其诗云:“岁时往还复经此”(《由江入彭蠡次黄鲁直宫亭湖韵》);“半生孤棹去来处”(《阻风鸡笼山次答小鲁见寄韵》);“一年六度过樵舍”(《过樵舍》)。可见他往返鄱阳湖之频繁。

陈三立现存最早的鄱阳湖诗,作于1892年夏前往游湖口石钟山时。其时四十岁。所作《游湖口石钟山歌》中云:“石钟别我十八年,重寻胜迹惊还喜。”逆推则为陈三立二十二岁时也曾游此,但未留下作品。又《湖口阻暴风六七日,因却还九江,取陆赴南昌》组诗其一云:

日日埃风天地昏,孤篷塞默坐烦冤。

长竿未探蛟龙窟,目断千帆敷浅原。

阻风停泊湖口,风卷尘埃,坐困孤篷之内,怎不烦闷?未能到大湖中一探蛟龙窟,唯眺望敷浅原而已。敷浅原指庐山。《禹贡》云:“岷山之阳,至于衡山,过九江,至于敷浅原。”次首前二句写其行踪:“风云挥手日衔杯,百里春波去却回。”日日衔杯饮酒,无法经鄱阳湖到南昌,只有返回九江,由陆路前往南昌。

1929年,陈三立在七十六岁高龄时居庐山牯岭,则只有远望鄱阳湖而已。在小天池处俯瞰:“开窗纳湖江,孤屿眼中见”(《过访梁璧元翁小天池精舍作》);在五老峰远眺:“波蹙湖江浮日气,石攒刀箭斫天风”(《登五老峰绝顶》)。远处鄱湖波蹙,日气浮漾;近处岩石如刀箭斫开天风。一远一近,层次分明。重游旧地栖贤谷,在含鄱岭纵眺:“巨浸界长流,洲渚献凹凸”(《七月十三日携隆恪……至栖贤寺过玉渊憩三峡桥,遂寻琴志楼废宅三首》)。“巨浸”言远处鄱阳湖。这是鄱阳湖在他诗中最后的露面。然于此亦见其鄱阳湖的情结之深。

下面略按其诗作内容论述:

一、写出鄱阳湖湖光山色的瑰丽以及风浪之险,以及船行之感受

鄱阳湖平静时波光万顷,起风时则波浪滔天。陈三立这一类诗,首先是极力表现了风平浪静时湖光山色的美丽,并援引一系列的神话故事,展示了鄱阳湖的神奇。同时也可见其身心在大自然怀抱中的放松,诗风超逸旷放。如作于1905年的《渡湖晴望庐山》诗云:

夜来风恶怒涛旋,晓起晴湖落鬓边。

贪近鱼身浮镜面,任移鸥翅拍吟肩。

披霄彩翠灵山气,中酒光阴归客船。

莫更作痴乞如愿,大姑迎我髻鬟姸。

风止天晴,行舟于鄱阳湖之上,贪看鱼身浮出如镜般湖面,任白鸥拍我吟肩。远望庐山这座灵山,满是彩翠。饮酒入船舱,如髻鬟姸美的大姑山在迎接着我的到来。写得亲近如此。大姑山又名鞋山,在湖口石钟山南,独峙鄱湖中。

又《渡湖望庐山口号》云:

谁掷青天卧作湖?晴云袅袅镜中呼。

斥仙浪向匡君语,身是持杯项曼都。

不知是谁,将青天掷下化为湖。湖水清澄,有如明镜,晴云倒映水中,欲呼之而至。后二句更写他望庐山而神飞其间。斥仙:古代传说中的水仙。郦道元《水经注·涑水》:“有项宁都学道升仙,忽复还此,河乐号曰斥仙。”项宁都又作项曼都:《抱朴子·内篇》记项曼都入山学仙,十年乃还,自云曾见天帝,因谒拜失仪,见斥来还。陈三立以斥仙自比,与匡君对话。匡君即庐山山神。传说周朝匡俗隐庐山,人去庐存。又《于吴城下三十里曰朱溪,乘汽船渡湖》诗云:

尻轮灭景万灵呼,雁鹜山川挂眼无。

肯向神君乞如愿,浮杯只乞缩江湖。

朱溪一作褚溪,在鄱阳湖西,今蚌湖湾内。“尻轮灭景”,极言汽船速度之快,连影子也见不到,雁鹜、山川顷刻不见。尻,屁股。景同影。将汽船比作尻轮。语出《庄子·大宗师》:“浸假而化予之尻以为轮,以神为马,予因以乘之,岂更驾哉。”谓以尻为车舆而神游。诗人更盼向神君乞如愿以偿,能将江湖缩小如浮杯。“缩江湖”用费长房故事,传说他从壶公入山学仙,一日之间,人见其在千里之外者数处,因称其有缩地术。事见《后汉书·方术列传八十二》。

此类诗也写出了鄱阳湖风浪之险、行船之艰难。如:“骇飚务驱人,气与鱼龙上。举酒呼神君,如愿渠无恙”(《渡湖至吴城》)。狂飚大作,仿佛鱼龙腾起。故希望呼来神君,保佑平安无恙。“鱼龙”泛指鳞介水族。同在吴城所作如:“空飚刷层波,响梦趋轻舟。为客无根蒂,自恣冥冥游。撼床万铁骑,恐血长黄虬”(《湖尽维舟吴城望湖亭下》)。自恣己意,作冥冥之游,犹如无根之蒂飘荡于湖中。泊船于港,船被风浪撼摇,如万千铁骑冲撞而来。又:“烈风促夜舟,重湖托杯渡。骊龙睡正酣,已破公超雾”(《晨霁过吴城江上遣兴》)。骊龙《尸子》卷下:“玉渊之中,骊龙蟠焉,颔下有珠。”葛洪《抱朴子·祛惑》:“凡探明珠,不于合浦之渊,不得骊龙之夜光也。”“公超雾”:《后汉书·张楷传》,张楷字公超,通《严氏春秋》、《古文尚书》,隐居弘农山中。其性好道术,能作五里雾。诗人过鄱阳湖,遇烈风而船行甚迅,有如杯浮而至吴城。

又如1904年所作《清明前二日阻风南康府城下》诗云:

鼓轮梦寐间,微觉风水怒。稍久益簸掀,恶浪聒无数。朦胧复睡去,两戒落何处。促与雷霆斗,奋挟蛟鼍仆。晨起怪安便,窥窗得港树。船人缩手语,滔天那可渡?隐隐南康城,旁有巍塔据。庐阜蹲穹霄,蔽亏满烟雾。冥想聚仙真,但辨投雁鹜。其下极泱漭,喧豗肆吞吐。浮生委行旅,对此泪独注。我为上冢儿,节候切奔赴。而又遮遏之,九原更百虑。提挈所哀苦,终向灵君诉。丛芮响犹劲,孤尊暮。辗转拊枕叹,魂绕西山路。

船如簸箕被掀起翻转,凶猛的浪头在不断地聒噪。船在风浪中,犹如与雷霆相斗,浪如蛟龙鼍鼋扑来。将风浪初起至大作的情景描绘得逼真如现。泊船于南康城(今星子县城)前的湖港紫阳堤内,然次日仍是“滔天那可渡”。因窥城岸与庐山风光,城东有高塔。西望庐山,如蹲在天空下,冥想其处有仙人相聚。风浪喧豗,阻其扫墓行程,“上冢儿”即言为父母扫墓的儿子。他焦急如焚,哀哀欲诉,乞天转晴而风止,早日到达父母墓地所在的西山。

又如航行于鄱阳湖时所作《泊虾子塘》诗云:

冥冥湖上舟,芥置一杯水。焉知止泊处,但有风掠耳。星辰悬灯烛,洲屿列鼎簋。鸥鹭避不前,鼍龙伏不起。客心贮然疑,窃比南溟徙。鼓音出港汊,聚艇缘迤逦。既觉豚入苙,反笑鸾栖枳。江湖贵相忘,谁乞如愿婢。倒醖懒作盏,聊用矜爪嘴。

“芥置一杯水”、“窃比南溟徙”、“江湖贵相忘”。连用《庄子·逍遥游》语甚多:“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以此表现水势之壮阔有如南溟,舟如一芥之微,相忘于江湖。“鼓音出港汊,聚艇缘迤逦。”描写避风港汊之情景,击鼓出入,舟船相聚,沿岸迤逦。

然而陈三立的诗也写出波浪之壮美,能助人鼓涌郁勃之气。如《晓发吴城渡湖》次首云:

起望银涛万弩攒,贯虹精气不能寒。

骑鼋恍接唏嘘语,始信人间行路难。

航行在浩瀚的鄱阳湖上,白浪如箭弩急驶,仿佛骑在鼋背上神游,而近聆鼋的唏嘘之语。又如《夜渡宫亭湖》诗云:

满枕轰轰汩汩声,飞舟一夜指吴城。

栾公袖卷波涛去,看取珠宫明月生。

启程时机声轰鸣。渡湖至吴城,诗人内心欢喜可知。故以为栾公袖卷波涛而去,明月高照,湖面辉映,仿佛珠宫也。栾公即栾布,吴楚七国之乱时,以军功封俞侯。

二、以如椽之笔,写出鄱阳湖的特有形势

鄱阳湖南阔北窄,固然曾有诗人写到过这一特征,但陈三立更能以形象的譬喻与拟人手法描摹其形势,历来罕有比肩者。如《泊湖口》一诗云:

宫亭迷首尾,但有瓠壶腹。

引吭循舌下,哆口又微束。

大江横啮之,倾注无不足。

馀涎纳若拒,澄浊界匹幅。

夜舟插崿罅,万象相照烛。

戍鼓挝参差,旄帜影岩屋。

苍紫下扑入,摩荡千里目。

云间缺月上,坐看石钟矗。

阻绝不得往,想象僧传粥。

蛟鼍几出窥,涛澜闻击触。

起句言宫亭湖即鄱阳湖至湖口一带水域,口窄肚大,如瓠壶腹。至湖口一带适如咽喉般窄小,而石钟山如口中舌头。张口而又略被紧束。将鄱阳湖当作动物来描绘,别开生面。长江横啮湖口,江水之馀澜如涎,若纳而又拒收之。极写江湖吞吐之状。湖水清澄而长江混浊,形成清与浊的界线奇观,即“澄浊界匹幅”之谓。至“夜舟插崿罅”,转写石钟山之峻而多洞窟。写戍鼓之响,旄帜之影,“苍紫”之山色扑入鄱阳湖中,涛澜之拍岸,无不生动如画。诗人的写实本领在其锐利的观察力再加上丰富的想像力。又七绝《夜渡宫亭湖》次首诗云:

宫亭湖尽蛇首尾,五老峰留蛟角牙。

应笑古来无此客,昏昏搜句煮春茶。

鄱湖尽处,犹如蛇至其首。再看五老峰,犹如剩下一点蛟角牙。《宫亭湖伤夏舒堪》诗则写到造成鄱阳湖风浪之险的地势原因。起首云:

宫亭险在山,叠嶂与风抵。

拗怒轩大波,风旋波愈诡。

漂没岁相望,憧憧杂人鬼。

逢汽船通,劣胜篙橹耳……

宫亭湖风浪之险恶,乃是因为湖边叠嶂(当指庐山)与大风相遇,拗怒而掀起轩然大波,风旋转而波浪愈加奇诡难防,所以每年均有沉船事故发生。又如《晴晓渡宫亭湖》诗云:

钩络群峦绿已齐,飞光酿暖一湖迷。

柁楼淅米饥乌下,庙树攒旗叫雁西。

俨对澜漪呵镜面,可营垦牧到沙脐。

送迎五老输旁笑,食籍宁携百瓮齑?

此诗独出心裁,将群峦之绵延比作钩络,而飞光之“酿暖”而“一湖迷”人,亦自有韵致。颔联中的柁楼,谓船上操舵之室。亦指后舱室。因高起如楼,故称。淅米即淘米。《仪礼·士丧礼》:“祝淅米于堂,南面用盆。”饥饿的乌鸦,见船上淘米而飞下欲啄。腹联流水对,上句言面对微澜,湖面如镜,下句言不知是否可以在湖畔沙山腰部垦殖放牧。其时,陈三立友人江苏南通人张謇邀他在东海滨围海垦荒,他未听从,却有在鄱阳湖边垦荒之想。

三、写鄱阳湖之风浪,寓其家国之恨、友逝之悲

1900年,陈三立第一次乘船自江宁经长江过鄱阳湖来西山扫墓。作《由江入彭蠡次黄鲁直宫亭湖韵》诗云:

吾生有涯知无涯,自分愚浊长终尔。

昊天震愆逢百罹,岁时往还复经此。

十年记语庐山僧,登高眺远留茅亭。

今日扁舟入湖口,可怜湖水浓于酒。

四迷洲渚浸渺冥,群鸥丛雁纷相迎。

举钓长竿诺已宿,大波为山风为屋。

去去榆枋逐卑飞,白头逃世此中归。

胸置灵君铲城府,鼍驾龙吟遍处处。

青霄引我万斛舟,我百不如焉足羞!

独有千秋万岁恨,斟酌蓬蒿殉一邱。

第三句“昊天震愆逢百罹”,这是作者自言因戊戌后遭父丧之变故,此时恰逢八国联军攻入京城之国难。“震愆”即震惊遭罪,语出自《楚辞·哀郢》:“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忆及十年前在武昌时来游庐山,当时有买地卜居庐山之念。故云“十年记语”。“可怜湖水浓于酒。”在愁苦人看来,鄱湖之水比酒还要浓也。“四迷洲渚浸渺冥。”极目远眺而迷惘,汀洲岸渚,如浸润于渺茫之水中。“群鸥丛雁纷相迎”,言其水鸟之众多而有情迎我也。“举钓长竿诺已宿”,言其终于夙愿得偿,能到鄱阳湖钓长鳌也。盖曾有诗云:“长竿未探蛟龙窟”(《湖口阻暴风六七日,因却还九江,取陆赴南昌》)。“大波为山风为屋”,言鄱阳湖风浪之高也。“去去榆枋逐卑飞”两句,言当年游石钟山而未能至此,而今老大白头,始能一过鄱阳湖。榆枋:榆树枋树。庄子《逍遥游》:“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喻狭小的天地。末言难以消弭千秋万岁恨,不知何时归卧乡国,老死蓬蒿之下,有飘泊之恨。写来极为沉著。同样是借风浪写家国之恸,《舟夜感赋》虽简省却更为惊警:

吼浪风犹满,移檠意有初。

将携十年泪,狼藉半船书。

众醉为何世,天亡欲到余。

飘魂乱呼雁,江色夜吹嘘。

呼吼的风浪声与其哀愤的心境相呼应。颔联言其携泪之悲,此时距光绪十七年来游石钟山恰近十年,其间历多少变故。此时不知为何世,“众醉”语见《楚辞·渔父》:“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感慨家国之亡,殃及自身。沉著语也。他自觉如飘零之魂,呼雁为侣而雁未至。

又如《夜舟泊吴城》诗的后四句:“灯火喧渔港,沧桑换独醒。犹怀中兴略,听角望湖亭。”写景与抒怀对仗,一写吴城港口之灯火,一写己之忧患。末联言己犹怀国家中兴之想,故听画角之声而振奋。又有《阻风鸡笼山次答小鲁见寄韵》诗云:

咫尺城闉隔醉吟,风飞沙暗万乌沉。

半生孤棹去来处,一夜荒江辗转心。

残世声名堪老丑,寤歌徒侣可追寻。

颓阳不管鱼虾市,卧听春天澎湃音。

鸡笼山在吴城附近。风阻船于此山下而不能前进,其时风沙弥天。他向友人诉说己怀与处境。半生来往水程中,辗转荒江。末世声名何用,故自贬为老丑。尚可追寻寤歌徒侣,此则指诗题中的友人黄嗣东,字小鲁,汉阳人,署陕安兵备道。末联写眼前所见,颓阳即坠山之日,不管鱼虾市场,不为之光照,却说得太阳有意识也。独我卧睡于此,听荒江之涛声也。

老友李有棻,号芗垣,萍乡人。初为江宁护理总督,后被罢官闲居在家。江西铁道公司成立时,被推举为总理。1906年夏,他与家人乘船往九江视察铁道工程,船行至宫亭湖域火焰山附近,被另一船撞沉而身亡。陈三立过鄱阳湖,当看到李有棻沉船处,痛定思痛,感怆万分。其《晨起望循江诸山,旋抵九江易舟渡湖泊姑塘》诗中云:“就跳犯湖舟,摇兀玄雾里。五峰吐石气,鸥情澹千里。余怀哽旧历,沉累恍移指。蛟鱼或骑出,冷向涛澜语。”自注云:“谓故友李芗垣、夏舒堪溺没处。”船在风波中摇晃,他的心弦也不由得抽搐起来,为旧迹而哽咽。此诗可与《宫亭湖伤夏舒堪》诗参看,后者云:

往者从湘纍,莫赎萍乡李。

至今鸦乱啼,冤魂欲出语。

骇听一孤儿,载柩姑塘尾。

春交腊将终,身又殉渺瀰。

七日获流尸,哀母目犹视。

舒堪秉孝悌,器干亦称美。

比岁歼我良,滔天指祸水。

金椎彼可遵,尺寸牵棘枳。

苦乏缩地方,疚恨陷其死。

综观利害途,多口义何取。

仰天饥鹰翔,有陨并作诔。

“往者”两句回忆当年曾随从李有棻,万死也难赎回李的生命。“湘纍”言投湘水而死的屈原。《汉书·扬雄传》:“钦吊楚之湘纍。”注引李奇曰:“屈原赴湘死,故曰湘纍也。”此言李有棻蹈屈原沉江之举。夏舒堪来寻李有棻尸入棺,载运至姑塘,不幸又遇溺身亡。夏舒堪秉性孝悌,器材称美。歼我良人,祸水滔天,为棘枳所牵累。引为疚恨的是,无缩地之方以救,陷其于死地。

1913年7月,在石钟山宣告讨袁起义,袁军李纯部攻占湖口,起义失败。袁军遂在江南大肆烧杀掳掠,殃及平民。其时陈三立迁居上海,因战乱未能到西山扫墓,二年后始返南京,恢复每年二次的西山扫墓。其《渡湖抵湖口》诗中云:

烽燧气不散,丛雁绕哀鸣。

负嵎亦奚为?但博啼妇婴。

喋血百里间,井闾烧榛荆。

我过揽形便,笑成竖子名。

亘古积一閧,快殉蛮触争。

蛟鲸伏相啮,雪浪淘豪英。

五老蹲寥廓,阅世有馀情。

“烽燧”两句言发生在湖口的一场战事,见作者悲天悯人之情怀。“喋血”句咏袁世凯派兵镇压湖口起义事。“笑成竖子名”,语出自《晋书·阮籍传》:“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此讥袁世凯窃据国柄。湖山形胜不可恃,徒然博得妇婴哀啼、乡井烧为榛荆而已。自“我过揽形便”之后,发抒议论,以宇宙时空观来看,成败不过如蛮触之争。蛟鲸啮人,雪浪淘尽千古英豪。只有庐山五老峰在默默观照古往今来。樊增祥对此诗评价极高,他说:“高议从静辞出,是老僧杀人手段。”①

又如同一题材的《三月廿七日别南昌晚泊吴城望湖亭下》诗,相比而咏时事较为隐晦:

十月城中饮,低徊父老言。

买船逢雨断,苏病视江奔。

岸草销兵气,山云是梦痕。

前朝依桨燕,向我尚飞翻。

首联言南昌见父老相与饮宴,别后忆念不已,自有亲切之感。颔联至吴城镇港口,买船渡湖,适逢雨停。病初愈后,“视江奔”言观看赣江汇入鄱阳湖。腹联言兵气渐销,兵气言民国初年在此的战事氛围。以“山云”喻“梦痕”,寓世事沧桑之感慨。末联“前朝”指清朝,两句化用刘禹锡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意。

“独立苍茫自咏诗”,此类鄱阳诗寓其时事、家国之慨,融汇其辛酸的血泪,有很强的现实感,撼人魂魄。

四、咏鄱阳湖畔史迹和人文

鄱阳湖处南北水路交通的黄金通道,历史上,不少名人生活在湖畔,或过往于此湖,更有不少水上大战在此展开。丰富的史迹与人文,络绎奔凑陈三立笔下。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生活在庐山南麓,鄱阳湖滨。陈三立《渡湖望庐山口号》一诗表达了他对陶渊明的敬崇:

指点渊明家上京,墟烟犹带白鸥横。

颦眉别有醉眠处,万古孤篷浪打声。

诗人指点渊明故居与遗迹,有不胜依依向往之意。此诗句句有出处。陶渊明《饮酒》诗:“畴昔家上京。”清曹龙树《陶潜故居辨》云:“南康郡(治星子县城)西五里玉京山,又名上京,有陶渊明故居。宅东背山皋,望郡城在迩。西面田畴,一川屈曲,春夏可进小船。”墟烟”化自陶诗“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归园田居》)。“白鸥横”化自陶渊明《游斜川诗序》:“水鸥乘和以翻飞。”“颦眉”用慧远邀陶渊明入白莲社,渊明至则“攒眉而去”典故。渊明故里有醉石,在庐山南麓,相传陶渊明醉卧其上,石上有枕痕,故名之。“孤篷浪打”化自《归去来辞》中的“舟摇摇以轻飏”意。

樵舍在南昌北面,赣江由此北流不远处即鄱阳湖。陈三立《过樵舍为明宁藩娄妃殉节处》诗云:“樵舍风光聊可攀,沉沉津鼓吏临关。至今涸鲋容泥滓,只有轻鸥自往还。终古英灵笑乡井,片时安稳看江山。胸中作恶万端过,为借春云照鬓颜。”娄妃为宁王朱宸濠妃。宸濠觊觎皇帝宝座,不听娄妃劝,正德十四年在南昌举兵谋反,仅三个月就被王守仁领兵击败。娄妃在宸濠事败后,自沉于樵舍赣江中。此诗首联起句点题,“可攀”见诗人之感慨。将娄妃誉之为“英灵”,笑乡井小人见识陋浅。末联念及宸濠之乱而胸中作恶欲呕吐,寄慨深沉。

清咸丰间,太平军一度占领石钟山,封锁鄱阳湖出口,困湘军于湖内。湘军统帅曾国藩在南康城前湖上几欲投水自尽,被部下劝止。后来彭玉麟率水师攻下石钟山,扭转形势。太平军败后,曾国藩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封一等毅勇侯,被誉为同治中兴的最有名勋臣。陈三立《湖尽维舟吴城望湖亭下》诗中云:“习战听鼓角,闲评毅勇侯。历世贱一匡,未改疮雁投。”听鼓角之声,闲话当年曾国藩率湘军与太平军在鄱阳湖之战。虽能一胜而匡扶大清帝国,却仍未改疮雁遍野的现状。诗中不无憾意。

又如《渡湖至吴城》一诗云:“饤眼望湖亭,烘以残阳柳。中兴数人物,都在啼鸦口。”小小的望湖亭堆列在眼前,在残照着的柳树烘托下,饶有画意。后两句揉入议论,联想当年与太平军作战的曾国藩、鲍超、彭玉麟等,都成为中兴清朝的赫赫大人物,然而如今不过是供乌鸦在口中啼鸣,历史居然如此嘲弄人。在这样一个小镜头中,却展示几十年、尺幅千里的时空,透露出大清王朝衰飒气象。

吴城其地有望湖亭,始建于东晋,历代屡废屡修。陈三立《过望湖亭》诗云:

去船丁丁斫寥廓,回船丹青笼杰阁。

会有鸾鹤下仙灵,冥引湖江纳橐钥。

四十年间父老尽,浊酒依稀听鼓角。

日斜孤客不敢登,恐见万乌眼中落。

“橐钥”出自《道德经》第五章,橐,古代冶炼时用以鼓风吹火的装置,犹今之风箱。钥同籥,吹火的竹筒。指风箱里的风管。喻造化,大自然。诗人离开此地时,望湖亭尚在重建,斫木之声丁丁,响于寥廓。重来此地,此亭雕绘油漆一新。料应有鸾鹤飞翔,仙灵至此。“四十年间”句言平定太平军战事以来,当年建功立业者如曾国藩、彭玉麟一辈父老凋零殆尽,依稀鼓角之声,故怯于登亭远眺,只恐更为伤感。

湘军名将彭玉麟、杨岳斌,骁勇善战。陈三立《游湖口石钟山歌》诗中云:“衡阳壮士乘舸来,亲麾万人夺其垒。中兴风景故依然,百战英雄长已矣。我更苍茫弄鬓丝,东南锁钥属伊谁?”“衡阳壮士”言彭玉麟,湖南衡阳人,率水师攻克石达开部据守的石钟山要塞。写其英勇有勃勃之气。末更发问,此一锁钥之地而今由谁来主宰?

同一题材的有《湖口阻暴风六七日,因却还九江,取陆赴南昌》诗云:

柁尾楼台暂眼明,乱涛飞堕石钟声。

戈船如织吹笳出,传是彭杨百战兵。

诗人置身于船尾柁楼,眼为之明,恍惚石钟噌吰之声堕落于乱涛中。看到戈船如织,吹笳声鸣,又恍惚如彭、杨之军舰在此巡逻。

五、咏鄱阳湖沿途商镇港口风情

此类诗是鄱阳湖沿途商镇港口风情以及交通兴衰的见证。

姑塘在庐山东南,鄱阳湖西北,为一湖港,请雍正间在此设立九江钞关姑塘分关。鸦片战争后九江辟为通商口岸,此地成为海关。陈三立《孤塘夜泊和酬公湛见赠》写到姑塘海关:“白发扁舟一相忆,关津卧听鼓填填”。又《姑塘雨夜》诗云:

灯火浮湖屿,风波接市廛。

愁兼一夜雨,梦落九江船。

鼓角闲津吏,歌吟答水仙。

欲呼寒月上,石影压孤眠。

市廛即言姑塘镇中店铺。颔联以地名“九江”与“一夜”借对。腹联上句“鼓角闲津吏”,写鼓角悠缓之声,关津吏卒闲散之态。下句化愁为歌吟,水仙即前所云斥仙。末联欲呼月高升,惜石影如有重量,居然能压我孤眠难动,亦想像出奇。

吴城在鄱阳湖西南端,赣江由此汇入湖,为江西名镇、重要港口,帆樯如林。陈三立《吴城二绝》第一首诗云:

湖尽帆樯已作堆,照波新燕去还回。

踏歌声里东风暖,柳色都扶百尺台。

起句极言湖之尽头,帆船之多。“踏歌声里”犹见其地歌舞之盛。次首云:

头纲为办开茶市,腹地犹能放米船。

我有成亏在胸臆,欲移牛背看山川。

“头纲”指惊蛰前或清明前制成的首批贡茶,泛指优质春茶。春日各路茶商纷纷在吴城镇开办店肆而成市场。“放米船”:贩运粮食的商船,畅行到江西腹地。此诗适为吴城镇商业繁盛、茶叶、大米集散地的写照。后两句议论,言胸中无论成与亏,欲骑于牛背而尽览此山川之间。“成亏”:《庄子·齐物论》:“有成与亏,故昭氏之鼓琴也:无成与亏,故昭氏之不鼓琴也。”诗有汗漫之趣、郁勃之气。又《泊王家渡》诗云:

五日舟移三十里,放歌纵酒笑谁同?

江头恶浪犹能舞,篷背寒云自作丛。

恕我窥探鸡犬岸,关人寤寐马牛风。

喧喧千舸开网令,何处苔矶立钓翁。

阻风多日,忽能移舟前进,故有杜甫“白日放歌须纵酒”之。诗人关心民生之疾苦,故请此地“恕我窥探鸡犬岸”。此风情本似与我不相干。第七句言开网令下、千船捕鱼的喧哗情景。此句作者自注:“每岁冬始大集渔舟,设网捕鱼,曰开网。县官征其税,著为令。”我们由此可知,冬天以网捕鱼,是渔业丰收之时,也是县署下令征税之时。

又如《吴城作》诗后四句云:“一隅都市沿衰耗,百战戈船送老成。曾写望湖亭上语,只今哀雁暮纵横。”一隅都市谓江西四大名镇之一的吴城镇,繁盛数百年的商品集散地,但在清末,因粤汉铁路、南浔铁路先后兴起而渐趋“衰耗”。末联“曾写望湖亭上语”,即《夜舟泊吴城》中的“犹怀中兴略,听角望湖亭”句,而今惟见哀雁在亭上空纵横飞翔。又“鸦啼残市寂,鱼跃万山流”(《三月廿七日别南昌晚泊吴城望湖亭下》)。“残市寂”,亦言吴城萧飒破落气象也。

六、陈三立鄱阳湖诗的艺术特征

陈三立鄱阳湖诗的艺术风格也附带一说,可谓旷逸与沉著兼而有之。当时另一大诗人樊增祥对陈三立民国初年的鄱阳湖诗有评语,认为这些诗以学黄山谷、晁补之诗为主,上溯李白、杜甫。如评《三月廿七日别南昌晚泊吴城望湖亭下》一诗云:“语类黄、晁,神似太白。”①并作《伯严归自江西出诗十五首属为勘定书后四十韵》诗,中云:

何来九成丹?毋乃仙人授。

世以耳为目,诧君学涪叟。

涪叟学少陵,数典宁忘祖。

学杜亻危得黄,学黄安得杜?

君诗焉不学,宁止一家囿。……②

樊氏认为陈三立不仅是学黄庭坚,更学杜甫诗,不囿于一家,故成就其为大家。诗中还论其诗风,言满纸“坚瘦”,言“气魄转沉厚”,言“句挟风雨鸣,笔与雷霆斗”。认为陈诗还有旷逸之风调,云:“鞭心入坦夷,快若船放溜”;“归鹤游消摇,瘦骢闲步骤。”有如船之放溜,鹤之漫游、马之信步。

陈三立鄱阳湖诗有不少名作,选入数种近代诗选本中。其艺术手法值得拈出简说。

(一)写景点染如画。如《发吴城取江路指南昌凡百八十里》:

持余眇眇身,来御风如虎。

脱湖蛟吻舟,灯独围寒雨。

鸣索杀馀势,晨色遵江渚。

浅波黄未澄,平芜绿初补。

鸦出接篷翻,鱼卧看网举。

岗岭列葱蒨,炊屋错三五。

行歌骑牛儿,春气湿村坞。

桂石一片魂,又落城头鼓。

以微末之身,抵抗如虎之风。脱离了重湖蛟吻之舟的危险,风势渐小。清晨乘船遵赣江而行,但见江波色黄而未澄清,岸上平川开始补缀绿芜。乌鹊翻飞于船篷,鱼卧游于水,看人举网捕捞。远处的岗岭葱蒨,其下散落着三三五五的升起炊烟的村屋。骑牛的儿童唱着牧歌,春气如湿村坞。一派盎然气象。行程写来历历清楚。

(二)比喻、排比手法运用出奇而新。如《十一月夜发南昌月江舟行》诗云:

露气如微虫,波势如卧牛。

明月如茧素,裹我江上舟。

四句连用三个明喻。以微虫触人之感觉比喻露气,以卧牛皮肉之皱比喻波浪之起伏,月光照在椭圆形船上,犹如洁白茧丝包裹蚕一般,比喻新颖而生动。又《渡湖毕江行遣兴》云:

破睡晴江乌鹊哗,酒明十里短丛花。

轻舟恰似凌波袜,只向东风舞处斜。

第三句写轻舟扬帆,却似凌波之袜斜行而前。比喻新奇,后来其诗还用此喻:“乱馀事事非,空想凌波袜”(《莫愁湖》)。又前所举《泊虾子塘》诗中:“星辰悬灯烛,洲屿列鼎簋。”以灯烛喻星辰,以鼎簋喻洲屿。然后连用排比句:“鸥鹭避不前,鼍龙伏不起”。颇有气势。

骊宫高处入青云篇10

【作者】白居易【朝代】唐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苑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

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

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2、《长恨歌》一方面是一个重大的历史题材和政治题材,另一方面又是一个来自民间的具有悠久传统的人性题材、心理题材。白居易在创作中服从于民族的文化心理和诗人的个性思想,即传统模式与作者主观能动作用同时并存,这固然是与诗人的生活经历和人生观是分不开的。白居易一生跨中晚唐,他的思想以贬官江州司马为界,经历了由积极入世到消极出世两个阶段,实践了他所信奉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儒家人生模式。

3、白居易所谓“独善”的基本内涵是乐天知命、知足保和,并由此而与释、老相通,以随缘任运、委顺自然为应世态度。在他的整个思想体系中,“独善”与“兼济”并行不悖,“施之乃伊吕事业,蓄之则庄老道德”(《君子不器赋》),它们是一个完整人生观的两个侧面。还在遭贬以前,他努力为云龙、为风鹏,并与元稹大力倡导新乐府运动。也正是因为他年轻时候的胸怀大志,颇有挽唐室于既衰,拯生民于水火的政治气概,才使得他有足够的气魄处理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题材,并以“不惑”来总结唐明皇后半生的政治得失,写就了《长恨歌》。

4、这样,在他心目中对唐明皇的一分为二,必然要在塑造形象中反映出来。正是因为一往情深的唐明皇同重色轻国的唐明皇是对立统一体,所以,白居易把这个故事写成一个好皇帝的悲剧。好皇帝有所惑,终于造成了自己和百姓的悲哀。我们从作品中看到的唐明皇性格的塑造已排斥了理想化,乃是另一种理想化的结果。排斥的是封建统治阶级为皇帝们头上加足光圈使其上升为半神的理想化。

5、而这排斥本身,就包含了城市居民的另一种理想在内,他们从现实生活中皇帝权威下降的土壤出发,把封建统治阶级的头子想象为和他们自己一样的普通人,一个有爱欲、有苦恼、有错误、有缺点的人情味十足的痴情皇帝,简直同一般爱情故事中的主人公并无差别!他们从另一角度把皇帝理想化了,理想化的皇帝应该和百姓一样是有血有肉的人,不是神!而白居易从民本思想出发,有条件、并有所扬弃地接受了城市居民的这种对唐明皇的理想化,这样完成了对唐明皇形象的塑造。诗人被贬江州以后,“独善”与“兼济”的地位才发生了转化,他的精神生活与仕宦生涯逐渐转轨,终于以“独善”消释了“兼济”,在精神自救的过程中,白居易逐渐从关注社会政治转向关注个体生命,对于自由人格的钟爱逐渐超越了对道德人格的执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