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曾经错过的作文十篇曾经错过的作文十篇

曾经错过的作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1:10:45

曾经错过的作文篇1

曾经的曾经,我们牵手一起玩,度过最快乐的童年时光。如今的如今,我们成了陌生人,再也回不到以前了,这只因为我的虚荣害了我俩。

——题记

她,是我儿时的玩伴,也是我的邻居。虽然两家之间只有一墙之隔,但是我分明感受得到:这不仅是一墙之隔,而是很远很远的距离,远的看不到彼此。

这一切的一切只因我的虚荣心。

那是一个好晴天,又恰是星期天,她就来到我的家里,与我一起讨论问题,我们在欢笑声中度过了几个钟头,她正准备回家吃饭时,突然大叫一声:“我想起来了!“还有一件事咱们还没商量呢!”于是她把话锋一转,可怜巴巴的看着我,我都不忍心看呢!于是,我低下头去,说道:“到底什么事啊,至于这么装吗?”她嘻嘻的笑着说:“也没什么啦,刘老师说前几天市里要搞全市的作文竞赛,我实在不知该咋写,你就好人做到底,帮帮我吧!”说着,她摇着我的手,又可怜巴巴的看着我。我赶紧避开她那眼神,说道:“Soeasy!不过,请您不要再用那眼神看我了,超不习惯的!”她一听完,两眼闪着金光。于是,我听着她说着有关作文竞赛的要求,突然,我的脑海里蹦出一个大胆的想法来,于是,把这个想法写在纸上,她连连称赞道:好,实在太好了!说着,对着我的小脸蛋狠狠的亲了一口,无奈之下,我只好赶紧跑到卫生间洗了洗脸,以免细菌长期“居住”在我这粉嫩小脸蛋上,唉,杯具啊……

曾经错过的作文篇2

第二实验小学六(7)班陆??

我曾经错过的一次机会、一次表扬、一堂课……每一个人都曾经错过,错过后都会后悔,但都将成为过去,过去了就不可能再回来了……

记得那是我上三年级的时候。上课时,老师说,今天选班干部,请想参加竞选的同学站起来。老师的话说完后,教室里一片静默,鸦雀无声,陆陆续续、零零落落地站了几个人,他们有的表情沉稳,好像胜券在握;有的脸色发红,看上去有些紧张;有的拿不定主意,坐了又站,站了又坐,过了一会,又顽强地站了起来;有的低着头,好象在思考着该怎么面对这次的竞选;有的……

而我的内心很纠结,就像两个小人在吵架,一个用命令的口吻说,陆??,你必须站起来,否则别人就会小瞧你,而且你完全有能力去当班干部,你在学习和管理班级方面都很好,你为什么不站呢?难道你想失去这次机会吗?难道你不想为班级做贡献吗?难道……快点,勇敢点,站起来!

另一个小人反驳道,站什么站,不站,当上班干部,很烦,做这做那的,每天做个不停,还影响学习。

“不行,必须站!”

“不站!”

“站!”

正当我处于两难的时候,老师把目光投向了我,但我没敢正面去迎接,而是回避了,最后我还是没能站起来,错过了这个机会。

看见同学们一个个上台演讲,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心想:为什么就不能站起来,难道我连站起来的勇气都没有吗?难道我昔日的辉煌就这样消失了吗?这么好的一次锻炼自己的机会就这样擦肩而过了吗?我问心有愧。

课后,参加演讲的同学几乎都带上了一条杠或两条杠,而我却光秃秃的一片。

曾经错过的作文篇3

一、因为说错了一句话,失去了一个最要好的朋友,因为我说了一个最让她忌讳的话:那是一个炎热的夏天,我们一群人都在想方设法的解暑,我眼珠一转:“我们去游泳吧!”顿时她的脸色变了,我不明白,朋友对我挤眉弄眼,她想告诉我不要再说了,但是我没有理解朋友的意思,只是继续想她央求:“去吗,你怎么了,你不理我了吗?这么热,放松放松有什么关系吗,你不要这样啊……”突然,她推开我,跑了出去……我疑惑不解的看着她:好好的发什么脾气啊!“算了,不要理她,我们自己去玩”,我有对剩下的人说,没想到我转头是,她们一个个都怒目圆睁的看着我:“你又不是不知道她的事,你怎么还……”“哦,天哪,我怎么把这给忘了?”……

二、后来,她渐渐的对我疏远了,我们的关系也不如昔日,遇到事,她也不主动向我打招呼,慢慢的,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独,因为那一句话,所有同学都远离我,不肯和我说真心话……但是,我也知道错了,几次遇到她,我都想向她道歉,可我……不知为什么,每次遇到她,我总是说一些不相关的话,就是说不出对不起“是我太爱面子了吗,还是……”我一次又一次的反省自己……还有一次,我和她几乎是零距离相处,后面站着同学,同学把我推了一下,正好推到她身上,她转头了,她的眼神,那么黯淡无光,“对……”我刚想说对不起,突然走来了一个高大的男生,把我和她分开了,待那个男生走时,她也不见了……我又错过了一次机会……

三、直到现在,我都没有说出那三个字,那是多么,简单的三个字,又是多么复杂的三个字,但是我说了三年,也没有说出来……也许,就因为那句话,我失去了一个多了要好的朋友,我是多么后悔啊:天啊,我还可以挽回我们从前那般亲密无间呢?

人生总是不能常常不能如你所愿,很多东西都是等失去了之后,才知道珍惜真如友谊----尾记。

曾经错过的作文篇4

那个吹风的秋天,在教室里等待铃声的我,有些隐隐不安。当手表指向4;20的时候,我拽上书包笔直冲了出去。希望你还在……

南飞的大雁变换着队列在天空中飞翔,我的心更加急切了。呼吸变得不稳,感觉身边的事物在迅速的倒退,顾不上和我打招呼的是谁,只想快点到家。上帝啊,我也用尽了我全身的力气,希望你还在……

“沙沙”脚踩落叶的声音,伴随我“呼呼哧哧”的急喘声像是一首低沉的道别曲。眼角有些微微的湿润。你果然还是走了,陪我享受阳光的小家伙,我还是错过了吗?

那被你“肥重的身躯”压弯的树杈,我再也看不到你的身影。你一定等了我很久,等的你急躁的跳脚了吧。轻轻的走过去,捡起那躺在枫叶上柔软的羽毛。这是你留给我最后的东西了吗?

不,还有我们的回忆。

我们在海棠花开的日子里相遇,在树下翻阅书籍的我发现了偷吃我花生的你。你用你幽邃,婉转的嗓音打动了我,手捧香茗,聆听你的低语。在温馨的春天成为了知己。

你低哑的嗓音像是诉说着什么,闭上眼是昏暗的天,秃了的山地,混沌的河流。我们是朋友,我听到了你的心声,低低的哭泣。

曾经错过的作文篇5

那一串风铃,边边角角都勾着银线,每一根银色的铁棒上,都镶着各种颜色的宝石,红的红,蓝的蓝。很是精致。只是经过岁月的洗涤,它已不新了。它们之间的每一次碰触,都散发着悦耳的声音,诉说着快乐,给我听觉的享受。

“铃铃铃...”它再一次响起,拉开了我关于风铃的回忆。

这一串风铃,呵。

记得小学的时候,每到假期,我们十几个人都会去补习班。老师不讲课,只是辅导我们做作业。补习班老师,也就是我们的班主任。而补习班,就是老师那宽阔的院子里。

是在10分钟的休息时间里。我看着老师门前挂着的那一串风铃,我被它美丽的外表吸引,我问:”老师,这是在哪里买的?真漂亮。”“是我孙子抽奖抽出来的,值了。”事隔很久,一晃一年了。到了小学毕业的时候。

到了我们要分离的时候了,我心里既兴奋又沉重,因为我舍不得。班主任为我们每人准备了一个精美的小礼物,我却没有什么送给她的。回到家后,我立马拆开了这件包装得一点也不漂亮的盒子。一堆散乱的面线上,放着一个风铃,是那个风铃,它静静地躺在那里,旁边的纸条上写着一句话:送给你的,加油!

我愣住了,那些补习班的往事像风吹动书页那样,在我脑海中不住浮现。我记得,我们偷摘桃子,偷来老师却说又没有熟,偷来干嘛?还不如让别人家在熟了之后或买或尝。我记得我们给老师采麻椒洗脚,手上的麻味三天未消。我记得夏天大雨过后,青蛙满院子跳,我们拿棍子驱赶青蛙。更记得,冒着雨去那些”冒险岛”的日子。这些往事中有些清爽的幸福,就像柠檬草的味道。

终于,眼泪与风相遇了,这是一次美丽的邂逅。

或许这是一件老师很喜欢的东西,她割爱让给了我;又或许这是老师不在意的东西,那也至少证明了老师在意我,她记得事隔数年的我的一句话。

所以,我感动了,后悔了,一发不可收拾。如果回到离别那一天,我将做哪些没来得及做的事,说没来得及说的话。我舍不得了。

曾经错过的作文篇6

长大后,转眼已初三,没有多少的快乐时光,回忆过去也并没有留下太多的美好时光。现在,临近中考,天天在教室里拼命,读书声在教室里回荡。

早上六点整,“叮当……”,讨厌的闹钟不时的发出催人起床的杂声,让那个正酣睡的我讨厌万分,至于程度,就不言而知了。可上天恰恰给我了我一身的懒病,心中默许,再睡五分钟,睡五分钟我保证起来。结果更是出乎意料,短短的无缝中我居然做了一个梦。梦中,我回到了在童年无法实现的梦想,头戴花环,正在树林间穿梭。梦中小小的我,被快乐的幸福缠绕。如果你有幸见到本人之睡相,一定是带笑而眠。“还不起来,快迟到啦”!妈妈在房门口喊道,死一个天外之音,吓了我一身冷汗,美梦也被搅断,心中好不痛快。揉着眼睛看了看表,完了,应经六点五十了,再不起来就迟到了。刷牙,洗脸,梳头,赶到教室的时候班主任已经到了。幸好,早读铃还没有响。

坐在座位上,回想着刚才梦中的种种美好。

一天下来,兴奋之余的我躺在床上,但愿还能回到那个梦中,继续做着我童年没有实现的梦想。

曾经错过的作文篇7

那时,房前屋后往往挤满了听众,有年轻人,也有老人;有新来的听众,他们是第一次来此领略肖邦的天才所揭示的无限美好的世界;也有常来的老听众,对于他们,每次都是莫大的精神享受,每次都能引起甜蜜的回忆:回顾自己一生中的幸福时光,回顾这伟大的音乐激起的每一次无限深刻的内心感受。也有人想起,曾几何时,连肖邦的音乐也成了违禁品!只能偷偷摸摸地在一些小房间、小客厅里秘密演奏,只有寥寥无几的人才能进入那些房间。……

笔者认为,这里对“曾几何时”的使用有误。在这句话中,作者用“曾几何时”想表达的意思是“曾经”或“曾经的某个时候”。而“曾几何时”的意思并非如此。

成语词典中“曾几何时”的解释为:时间过去没多久。如果把这个意思带入文中,上文中那句话的意思就变成:也有人想起,没过多久,连肖邦的音乐也成了违禁品。这句话并不存在明显的语病,但意思已经发生了变化。原文本意是,曾经一段时间,肖邦的音乐竟然也成了违禁品。而错误使用“曾几何时”后意思就变成:过了很短的一段时间,肖邦的音乐也成了违禁品。那么读者不禁要问:究竟以哪个时间点为起始,然后过了多久呢?这些在这句话之前并没有交代。如果一定要说文段中的“那时”是时间比较的起点,那么又有哪些句子对“时间过去没多久”有明确指向?答案是“没有”。所以,基本可以推断,上文对这个成语的使用是不确切的。

生活中误用“曾几何时”的现象频频出现,如:

1.曾几何时,人类向大自然挑战,已把竞技比勇的场地转到了高山峡谷、急流险滩……多少年过去了……(1994年5月2日《文汇报》)

2.曾几何时,小羊因山羊绒而贵,身价倍增……这两年沙尘暴渐多,人们又开始以另样眼光看山羊。(2000年10月10日《光明日报》)

3.曾几何时,当阿旦、福尔曼、佛雷泽、约翰松、杜兰这五名美国昔日的拳坛霸王纵横江湖之时,他们的乖乖小女梳着小辫撒娇。如今,老拳王纷纷淡出江湖……(2000年8月11日《参考消息》)

这些句中的“曾几何时”都被错误地理解为“曾经”“当初”或“当时”。那么,“曾几何时”的正确用法又该怎样呢?再来看下面几个句子:

1.室燃曰:“善哉善哉!吾计决矣。”曾几何时,密授秦桧以江南称藩纳岁币之说,而息兵养民矣。(《谢叠山集》卷一,商务印书馆1937年出版)

2.自收割以来,生吞活剥,曾几何时,屈指计之才六十日耳!(王有光《吴下谚联》)

不难发现,要正确使用“曾几何时”,在成语的理解上要把握两点:一是指“过去”,二是表示“时间短”。使用时要注意:在成语的前边,一般要交待、说明有关的时间和问题,不能凭空、突然地在没有“没过多久”之意的地方用“曾几何时”,也不可将“曾几何时”单独放在句首或直接表达曾经的时间。

其实,会对“曾几何时”产生误解的原因是人们错误地理解了该成语中“曾”的意思,认为“曾”表曾经。甚至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成语大词典上也如此解释“曾几何时”的“曾”:“曾:曾经。”将这个单字解释带入成语中根本无法得出“没过多久”的意思。

除了一些成语词典将“曾”解释为“曾经”这个意思外,让我们再看看其他地方对“曾几何时”中“曾”的理解:

“曾几何时”中的“曾”是文言副词,有“乃”的意思。(《“曾几何时”误用令人忧》《语文报(教师版)》高中总第170期)

这种解释也是含混不清的。因为“乃”作为文言副词有多种解释,如:才;是,为;竟;于是,就;等等。在这里“乃”究竟等于哪一种解释,没有交待清楚。该文的作者得出这个结论可能是参看了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里对“曾”的解释:“曾字古训乃。”训,指用较通俗的话去解释某个字义,如人言为信。又有《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中的“曾”有九个义项,其中①乃,《诗经・卫风・河广》:“谁谓河广,曾不容刀。”根据《诗经》的注释,这里的“曾”解释为“竟然”。可见“曾”偏重“竟然”,表出乎意料。而把这个解释带入“曾几何时”中似有不妥。

想要理解“曾几何时”中“曾”的意思可借鉴苏轼《后赤壁赋》中的一句: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这里的“曾日月之几何”就是“曾几何时”的意思――没过多少时间。时间比较的起点是前《赤壁赋》,两次游览赤壁的时间相隔三个月。就是这三个月,山水变化十分大。这里的“曾”解释为什么呢?廖仲安对这句的翻译是:时间相距才不多久(《古文观止》,中华书局2009年版)。可见“曾”在这里表示时间很短,起强调作用,解释为“才”比较合适。类似的例子还有韩愈的《东都遇春》:

曾经错过的作文篇8

心理学家斯玛特曾对51名风险投资家的决策过程进行了仔细研究。风险投资家挑选优秀的创业者的方法有很多种。按斯玛特的分类,大多数风险投资家属于“艺术评论家”和“海绵”。前者只要看一眼就能知道眼前的创业者够不够格,就像艺术评论家品鉴一幅油画;后者会随机挑选一些方面收集信息,然后再根据自己的感觉决策。他们都是不进行系统分析的直觉型决策者。

但是还有一类投资家是“机长”。机长在飞机的每一个操作阶段,都必须按照清单逐一完成各项检查,不管他的职业生涯是多么资深。机长型的投资者则用清单系统地完成评估工作,即使直觉告诉他们某个候选人非常出色,他们还是会严格执行各项检查程序。

斯玛特对各类风险投资家的业绩进行了跟踪调查,你猜谁更胜一筹?

至少还有两位伟大的投资家在决策过程中是使用清单的,那就是巴菲特和他的合伙人芒格。彼得.贝弗林曾通过模仿芒格思考问题的方式,列出了包含492个问题的芒格投资清单。曾经花65万美元拍下与巴菲进午餐机会的帕巴里告诉葛文德,巴菲特脑子里有一张清单,他用这张清单对潜在投资机会进行评估。而看似不起眼的清单,正是葛文德的《清单革命——如何持续、正确、安全地把事做好》的主题。

作者葛文德是一名外科医生,他告诉我们,在美国,每年有15万人没能走下手术台,交通事故的死亡人数也只有这个数字的三分之一。而许多研究都显示,至少有一半的致死病例和严重并发症都是可以避免的。

为什么现代医疗有如此细致的专业分工,如此系统的培训,一些关键的步骤还是会被忽略,一些错误还是没能避免?葛文德引用他人的研究指出,人类的错误可以分为两大类型:第一类错误是“无知之错”,我们犯错是因为没有掌握相关知识;第二类错误是无能之错,我们犯错是因为没有正确使用这些知识。我们面临的错误,恰恰更多的是“无能之错”。在现代医疗以及其他实践领域,我们所掌握知识的数量和复杂性与日俱增,已经超出了个人正确、安全和稳定发挥其功效的能力范围。知识的确拯救了我们,但也让我们不堪重负。

曾经错过的作文篇9

一次,著名作家苏叔阳和汪曾祺在大连开会。苏叔阳在大会发言中,中间用了“骈四俪六”的成语,但他错将“骈”读成了“并”,还将“掣肘”的“掣”错读为了“制”,虽然有许多人听出了错误,但碍于面子,谁也没有给苏叔阳指出来。

吃晚饭时,苏叔阳和汪曾祺在一个饭桌上,趁大家专心吃饭不注意时,汪曾祺悄悄塞给苏叔阳一个条子,低声对他说:“吃完饭再看。”

苏叔阳不知条子上写的什么,急不可耐地偷偷溜进洗手间,展开条子一看,脸便蓦地红了。原来,字条上汪曾祺用秀丽的字写着:“骈”不读“并”,读“片”;在空了一行后,又写着:“掣”不读“制”,读“彻”。当时,苏叔阳只觉得一股热血涌上心头,泪水顿时就溢满了眼眶,感激之情无以言表。他努力控制住情绪,擦干眼泪回到饭桌,小声对汪曾祺说:“汪老,谢谢!谢谢您!”而汪曾祺却用瘦长的手指嗔怪地戳戳苏叔阳的脸,慈祥的目光里露出了顽童般的笑意。

上世纪80年代的一天,作家陈国凯去湖南开会,开饭时,他看见一个老头已坐在饭桌前,面前并放着一杯酒。当时,陈国凯只听说过大名鼎鼎的汪曾祺,并未见过其人。当他刚坐到那老头旁边时,就有人给他介绍了汪曾祺。还不等陈国凯说话,就听汪曾祺大笑道:“哈哈,你就是陈国凯啊,想不到你竟是这个鬼样子!”陈国凯一下子就被这个可爱的老头逗乐了,也大笑着问汪曾祺:“你想我应该是什么样子?”汪曾祺依然笑道:“我原来以为你长得很高大,想不到你却骨瘦如柴。”

两人从此成了无话不讲的忘年至交。

对此,铁凝也感同身受。那次,全国作协开会,有人指着一个正走过来的女孩子对汪曾祺说:“那就是中国文坛上风头正劲的铁凝。”汪曾祺站起来“呵呵”地笑着走到铁凝跟前,盯着她看了一会,然后慢悠悠地说:“铁凝,你的脑门上怎么一点头发也没有呀!”

铁凝一愣,随即便被他的幽默逗得前仰后合,也将两人陌生的距离感一下子拉近了。铁凝后来深情地回忆道:“那一刻,仿佛我是他久已认识的一个孩子。”

1986年,高晓声和汪曾祺去香港访问时同住一室,两人常喝酒聊天至深夜。

1992年,汪曾祺去南京,高晓声去看望他。一见面,汪曾祺就从头到脚将高晓声看了个遍,忽然像找到老朋友似的指着他脚上的皮鞋说:“你这双皮鞋还没有穿破啊?”

经汪曾祺这一说,高晓声便想起来了为什么。原来,1986年高晓声去香港时穿的就是这双鞋,难怪被记性特好的汪曾祺一眼就认了出来。

汪曾祺经常以这种亲切友爱的方式与人见面打招呼,而且这种表达方式让每个朋友都感觉温暖如春。

曾经错过的作文篇10

唐代诗人韩愈曾经写过一首题为《东都遇春》的长诗。诗中说:“尔来曾几时,白发忽满镜。”其中,“曾几时”后来就固定为一个词语“曾几何时”,这个成语在后来的诗文中多有运用,比如以下两句:

“补官扬州,公得谢归。曾几何时,讣者来门。”(王安石《祭盛侍郎文》)

“回首分携,光风冉冉菲菲。曾几何时,故山疑梦还非。”(赵彦端《新荷叶》)

如今,“曾几何时”是一个使用率非常高的词语,但是也容易用错。如下面两句话就误用了“曾几何时”。

1.曾几何时,女性可以是交换马匹和玉米的财产。

2.美国方面希望通过播放萨达姆被捕的电视画面促使伊拉克抵抗武装放下武器,曾几何时,美国在伊拉克战争期间曾指责伊拉克方面播放被俘美军士兵的电视画面违反了《日内瓦公约》。

类似的差错在各种报刊上时有所见。从词面上讲,“曾”是“曾经”的意思,“几何”意为“多少”。翻阅各种辞书可知,“曾几何时”都解释为“时间过去没多久”,而《现代汉语词典》则直接举出例句:“曾几何时,这里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明日”黄花非“昨日”

在报纸、杂志和网络上,总会发现“昨日黄花”一词。比如:“同仁堂的百年盛誉会否成为昨日黄花?”又如一文章标题:“美网球迷爱红颜昨日黄花遭冷落”。还有:“多彩台历走俏挂历已是昨日黄花”。不由得纳闷,明明是“明日黄花”,怎么变成“昨日黄花”了?

所谓“明日黄花”,出自北宋苏轼《九日次韵王巩》诗:“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意思是说,重阳节过后,金黄的便将枯谢凋败,到那时候也没有什么可以玩赏的了。除此之外,坡在《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中又用了一次:“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同样一句话,苏大学士用了两次,可见他对这句话比较满意。后来,人们就把“明日黄花”比喻为过时的事物。宋代胡继宗《书言故事・花木类》就称:“过时之物,曰:明日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