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的小诗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1:11:16

立冬的小诗篇1

  关于立冬节气的古诗词1

  立冬

  【唐】李白

  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

  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

  关于立冬节气的古诗词2

  咏廿四气诗·立冬十月节

  【唐】元稹

  霜降向人寒,轻冰淥水漫。

  蟾将纤影出,雁带几行残。

  田种收藏了,衣裘製造看。

  野鸡投水日,化蜃不将难。

  关于立冬节气的古诗词3

  立冬

  【宋】紫金霜

  落水荷塘满眼枯,西风渐作北风呼。

  黄杨倔强尤一色,白桦优柔以半疏。

  门尽冷霜能醒骨,窗临残照好读书。

  拟约三九吟梅雪,还借自家小火炉。

  关于立冬节气的古诗词4

  立冬闻雷

  【宋】苏辙

  阳淫不收敛,半岁苦常燠。

  禾黍饲蝗螟,粳稻委平陆。

  民饥强扶耒,秋晚麦当宿。

  闵然候一雨,霜落水泉缩。

  荟蔚山朝隮,滂沱雨翻渎。

  经旬势益暴,方冬岁愈蹙。

  半夜发春雷,中天转车毂。

  老夫睡不寐,稚子起惊哭。

  平明视中庭,松菊半摧秃。

  潜发枯草萌,乱起蛰虫伏。

  薪槱不出市,晨炊午未熟。

  首种不入土,春饷难满腹。

  书生信古语,洪范有遗牍。

  时无中垒君,此意谁当告。

  关于立冬节气的古诗词5

  壬戌立冬十朋十一日陪路文周朋携提祖同访后

  【宋】王洋

  养生无欠亦无馀,种竹圈篱草结庐。

  鉴地觅甘分乳脉,锄田得实饱新蔬。

  壁间数本空王像。架上都无养性书。

  我自病来能晚食,从今缓步当安舆。

  倦缘闲景散闲情,人未归庵户不扃。

  试拨柴烟寻宿火,旋添泉水洗茶瓶。

  黄花采采盈衣袖,橡实离离傍生萍。

  何日一邱藏曲折,与君同伴劚青冥。

  关于立冬节气的古诗词6

  十月十四日立冬菊花方盛

  【宋】朱翌

  黄菊一何好,持觞惟尔从。

  名应称晚秀,色岂为人容。

  正似花重九,休论月孟冬。

  霜威占清晓,直欲犯其锋。

  关于立冬节气的古诗词7

  明代刘基《立冬日作》

  忽见桃花出小红,因惊十月起温风。

  岁功不得归颛顼,冬令何堪付祝融。

  未有星辰能好雨,转添云气漫成虹。

  虾蟆蛱蝶偏如意,旦夕蜚鸣白露丛。

     关于立冬节气的古诗词8  《烟雨馆立冬前一日》

  宋代:葛绍体

  已过重阳种菊花,留连秋色带霜华。

  休言明日朔风起,肠断天涯人怀家。

  关于立冬节气的古诗词9

  《立冬道中》

  宋代:高登

  黄茅时节瘴烟深,人在山凹第几重。

  梁竦负才徒感慨,嵇康赋性本疏慵。

  此生自断天休问,吾道频年世不容。

  会脱帻巾还自隐,鹿门妻子惯相从。

  关于立冬节气的古诗词10

  《立冬日赠张直夫》

  宋代:吕本中

  参差寒叶树,林鸟独依栖。

  发变心同素,年迟日向西。

立冬的小诗篇2

信不信,由你

春天,不知什么时候

住进了冬季

那一片十片 百片

大朵大朵的雪花

不就是春天的李花

纷纷扬扬地落了一地

那一颗十颗百颗

洁白洁白的冰雹

不就是春天的小梨

叭叭啦啦地落了一地

那一根十根百根

晶亮晶亮的冰柱

不就是春天的竹笋

冒冒尖尖地在屋檐下倒立

那一块十块百块

飘飘荡荡的冰块

不就是春天的船儿

悠悠晃晃地飘在河里

玻璃窗里

镶着一幅幅画

那里盛开着

迎春山茶茉莉……

呵冬天孕育着春天

春天生长着

在冬妈妈的怀抱里

冬天的创意

冬天

也是一个孩子

她聪明 伶俐

很顽皮 很有创意

她拔着鹅毛

纷纷扬扬地落了一地

制成羽绒被褥

让麦苗睡得暖暖和和的

她把小河变成鱼缸

安上晶晶亮亮的玻璃

小鱼们多快活

在里面自由自在游弋

她把窗户变成画框

让春天的花朵

在小小的花园盛开

有山茶杜鹃茉莉

她爬上天上果园里的梨树

摇下一个个小梨

把梨种在地下

她还教孩子们

把一个个梦

堆成一个大雪人

让雪人笑着藏着秘密

冬孩子的创意

标新立异有趣

那一个个洁白的童话

如诗 如画 如谜

飞翔的冬天

冬天

为我们播上翅膀

歌唱着

我们飞翔 飞翔

追着雪花

嬉戏着狡黠

变成一只只白蝴蝶

采着憧憬 采着希望

追赶春天

我们飞翔 飞翔

拄着雪杖

雪橇滑出快乐

变成一只只小白鸽

衔着梦幻 衔着向往

追赶春天

我们飞翔 飞翔

踏着冰鞋

旋出唱片

变成一只只小飞燕

驮着好奇 驮着猜想

追赶春天

我们飞翔 飞翔

冬天

为我们插上翅膀

冲着冬季向往春天

我们飞翔 飞翔

冬天要出嫁

冬天

已经长大

她要当新娘了

明天要出嫁

雪山是她的倩影

着一身洁白的衣褂

玉树琼枝

是她的头饰

白鹭仙鹤

是她的发夹

腊梅的花黄

也贴在鬓发

那冰封的银色小溪

是一副副项链

晶晶亮亮地在她脖子上挂……

驾着北风之车

迎亲的队伍来了

于是 冬天

坐上了花轿

披着洁白的婚纱

正向着春天小伙子家

出发……

冬的创作

用北风之力

雕塑出银色的世界

一幅幅洁白的童话

玉树 琼枝

在雪山上生长 挺拔

白鹭 银鹤

在雪山上鸣叫 起舞

冰朵雪花

在玻璃窗上怒放 进发

孩子 追着雪朵

被塑成

快快乐乐的事故

孩子 堆着雪人

被塑成

晶晶莹莹的童话

用北风之刀

雕刻着洁白的立意

创作着洁白的图画

立冬的小诗篇3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诗歌教学教学赏析

“读诗使人灵秀”。读古诗不仅能使人灵秀,更重要的是诗词的诗力、诗理、诗趣能改变人的性格,陶冶人的情操。学习古诗词尚有如此的魅力和好处,欣赏英语诗歌同样犹如在花的世界中徜徉的意境和奇效。

我有幸听了一节英语研讨课,教学内容是8aUnit5的Reading,这部分是一首英语诗歌Seasonsoftheyear,听这节课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我将自己的所得整理成文,和各位共享。

一、以画引入,情景交融

英语研讨课选择教英语诗歌的,我第一次见到。可是这一次却让我大开眼界、大饱眼福。执教者渊博的知识、赏诗技巧的点拨,俨然是一位语文老师在上古诗词课,其情其景,令人历历在目,经久难忘。

执教者先用问题“Howmanyseasonsarethereinayear?”开门见山地进入正题:Seasonsoftheyear,再用多媒体展示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四幅图片。这四幅图片把学生立刻带进了春暖花开的春天、如火如荼的夏季、金灿灿的收获的秋天、冰天雪地的冬天。以whichseasondoyoulikebest?why?为活动主线,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几幅画,在欣赏画面的同时,训练学生的口语能力和运用英语的能力,以及看图说话能力。

在学生熟练地谈论图片、流利地表达自己所喜爱的季节后,执教者“笔锋一转”,用英语导入新课:刚才我们进行了看图说话,如果将这四幅图片的内容连起来,则一定是一首优美的散文诗。那么现在我们来欣赏一首小诗Seasonsoftheyear,通过读和欣赏这首诗歌,让我们一起走进诗的意境,体会诗歌的美。学生的学习热情被点燃,迫不及待地投入到下一环节,走进美妙的诗的世界里。

二、读诗赏诗,体会意境美

读诗、赏诗是这节课的中心环节,如何引导学生读、赏这首诗,执教者独具匠心、卓越的教学艺术令在座各位惊叹不已。

1.读诗的环节有序进行。先是执教老师声情并茂、抑扬顿挫、和谐押韵地诵读,把一首看似简单的英文诗歌,读得那么投入、那么动听,像无数美丽的音符,跳跃在教室里、荡漾在听课者的心湖中。紧接着,让学生反复读;播放录音,让学生模仿读,直到学生读到押韵、读出诗的感觉、诗的韵律美。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赏诗,更见其教学功底之深厚。先是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每一段诗的大意—懂诗。再问:whatisthemaincharacterofapoem?(诗歌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得出:押韵。进而引导学生找出韵脚有哪几个?谁和谁押韵,押什么韵,等等。通过讨论这些问题,ReadingB的答案自然浮出水面。

2.最精彩的是教师把问题对诗的分析,令在座者暗暗叫绝。首先引导学生看诗歌的第一句winterdaysarefullofsnow,再引导学生观察最后一句thesnowseasonswillbegin,anditwillbeanewyearonceagain,促使学生了解这首诗歌由冬天开篇、由冬天结束,首尾呼应、浑然一体。然后,跳跃式分析诗句,因为是为了服务于学生的质疑。有学生问道:autumnleavesturnbrown,为什么用turnbrown,而不是常说的turnyellow?对于学生的质疑,多由学生解决。学生分析讨论后发现,如果用了turnyellow就不押韵了。

一位学生问道:在Beesandbutterfliesplayamongflowers,thenhidefromtheaprilshowers.这句诗歌中,hidefrom怎么理解,又为什么说是四月的雨,四月的雨为什么用shower,shower是大暴雨,四月哪儿来的大暴雨?是不是用错了?我很欣赏学生的细心,但这个问题问得有点尖刻。执教老师竖起了大拇指,显然是对学生的最佳褒奖。哪料,执教老师没有直接给学生答案,而是把问题抛给了小组合作讨论,执教老师在小组间转了一圈,适时指指点点,之后,学生讨论的结果着实令我们吃惊,真是“强将手下无弱兵”。

三、揭示诗理,诗更美

在教学英语诗歌时,一般教师只是读一读、理解理解押韵、读懂诗歌的大意、做做课后练习,一节课也就画上了句号。而这位老师教学这首诗歌时,真的是非同一般,对诗理的揭示给了我们许多启示。

执教老师启发学生:thepoemstartswithwinterandendswithwinter.Doyouknowwhy?等学生给出了自己的不同想法后,教师总结: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所以,这首一年四季的诗歌,从冬的洗礼开始,迎来阳光明媚、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春天;有人将一个人的一生比作一年四季,冬天是一年四季的结尾,也象征着人生的结束,因此,这首诗以冬作结,寓意深刻。我们八年级的学生正值青春年少,我们正值spring,正如thedaysofspringarewindyandbright所言,春天有温暖的阳光,也有“春面不含杨柳风”的微风的抚摸,其实,这儿的windy何尝不是人生中可能应经历的风雨,不经风雨,何以见彩虹,没有今天的风雨相伴,怎么会有明天的brightfuture?这段话,既是对诗理的揭示,又是三维目标的实现,将这节课推向了高潮。

无论什么类型的课,只要教师用心,改变单纯灌输知识的教学方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人本教育”,课堂就都会精彩无限。

参考文献:

立冬的小诗篇4

孙冬的诗有她的精神高度,一方面,她也注重语言的创造,但她没有在语言上投其所好,沉迷于小聪明的词语游戏;另一方面,她走的是一条平和淡然的路线,不刻意去冒险,而是让诗歌自己趋向于某种历史感。当然,这也是诗人所自然追求的美学,而非为了深沉去被迫承担伪装之责。因此,孙冬诗歌的精神高度是由诗的整体气质决定的,它不是单纯依靠主题、语言与结构的某一个维度,这种整体性美学在于诗歌所营造的独特氛围,它非神秘,但又有足够的气场来支撑其诗学旨趣。在孙冬的诗里,我们很可能会在第一时间读到某种哲思意味,这是必然的,“身份是一条不公平的公路/几团光混合着雨水散落/看上去随意,却不得不认领/我知道人们喜欢被光庇护,/不被庇护的困厄,可以用来脱胎换骨。”但哲思不是诗人最初的目的,也不是她写诗最终的目标,它们是在诗意生成的过程中自然释放的人生意绪,带有深深的命运感。就像她说:“黑暗是一个房间,我是一个房间/房间是一个流动的平原……”(《流动的平原》)我相信,这样的言说也源于某种生活经验,它可能是诗人间接接受的顿悟,但她将其转化成了更为丰富的形象,这种演绎来自想象力的突围,也对接了诗人内心世界的生动。

诗歌的生动和诗人内在的生动必须一致吗?似乎也没有谁规定它们一定要在某一水平面上获得同等的高度,可诗歌的复杂性的确能反映出诗人在写作上的美学伦理。比如诗意和语言之间的关系,到底谁更依赖谁?如果说诗歌的延伸意义完全依赖于语言组合后所留下的韵味,那么在我们阅读结束的时候,哲思是否会随着语言的终止而消失?在《我的村落和猪》这首诗中,我们读到了诗人隐藏的某种现实诉求,甚至带着隐隐的介入性,但她好像发现了这一点,很快收住了这条放出去的“时代风筝之线”,重新回到了经验与想象交织的内部。“知识分子猪有时候是幽默的/更多的时候,她们双手夹住鼻子,挤掉多余的油脂粒比如/蝴蝶之冢/因年久失修,虚无掉落下来。//那些晦涩而具体的器具,像幽灵/如此占有我们,又狠心抛弃我们/心始终是透明的灰,世界始终是猪圈/恰好,绿灯里的小手放行/那些会飞的猪匆匆地飞过/去哪儿呀,去哪儿啊……”智慧的书写,最后结束在了一场童话中,这首诗很快让我想到了王小波,他们和其笔下那头特立独行的猪一起,共同构成了一面关于智慧与幽默的现代镜像。只是,它们被孙冬移植到了诗里,外在的想象我们是看不到了,一切都内化在了反讽中,也准备随着“会飞的猪”远去。我们是否就此读完了作品,而理解了诗的含义?语言在脑海中逐渐远去,可思考仍然在继续,其实,孙冬的诗已经对我们惯常的阅读构成了挑战:它不会让我们轻易从那些简洁的句子里像消费快餐一样,只满足一次性阅读,而是提供了语言之外的风景与内涵,它们还不是纯粹观念上的,而是更为具体的书写现实。

孙冬诗歌的书写现实,没有神秘感,也没有魔幻性,但她在字词间的确像施展了某种魔法。正如完全的平铺直叙,肯定无法构成诗的起伏,它总是需要在一个特定的场域中让我们看到变化,感受到创造的快意。孙冬的创新是渐进式的,不是一开始就要抓住读者的眼球,她这种慢热的写作,更能让人领悟到诗的悠远意味。我们可能在进入阅读之初不会完全被打动,但在阅读停止之处,一种冲击或许就解放了我们的感官。当然,这种感觉并不是在所有诗歌的结尾才最后完成,其实在诗节中间,它同样能激活某种乌托邦之思。“夜深之处,光和影,一脚深一脚浅地跑/周围的植物充满暗合的可能”(《在夜里讲笑话》),这得需要多么锐利,才会敏感地捕捉到“夜里讲笑话”背后的恐怖。诗人感同身受地道出了潜在的秘密,我们随着她完成了阅读的过程,却又五味杂陈。那究竟是诗带来的,还是诗背后的那种气息所带来的?或许都有,但诗人就此消失了,“我怔怔的看着/他们吃吃地笑。”一切都定格在了画面中,诗歌的影子也由此变得越来越长,但诗的幻象并没有破灭,它只不过以另一种形式,重新参与了对异质性诗意的建构。

立冬的小诗篇5

我想,唐诗里如果没有关于雪的诗。会是什么样子呢?如果没有,唐诗的百花园里就会少了一种花,它是雪花。雪花虽非植物的花,却有各种植物的的花所不具备的白艳、凄丽、冷峻和深刻本性的壮阔和深邃。唐诗里如果没有飘着雪花,就会少了一份美丽。

我这样想的时候,是在1964年的一个冬日。那天,我在甘肃河西走廊黑河边上一座破败的旧宅的断墙上坐着,读一本纸页发黄的《全唐诗》。下了几天的雪停了。南边的祁连山。北边的合黎山,中间的平原,都被白雪覆盖,倒淌的黑河在白雪中全无了踪影。明长城像一匹白色马,不知要奔向东还是奔向西。大太阳照着,天地一片大光明。我像读1000年前的唐诗一样,读1964年冬天的雪。读诗如同读雪,诗和雪同读。这时读唐诗,怎能不读唐诗中关于雪的诗呢?我这一次又被随手翻到的关于雪的三首诗感动了。

一是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我此时正在唐代武判官归京的路上的一段。但我这个后来者是见不到这位戌边之人了。却见过诗中的风景。虽是虚拟的春风,但片片真实的雪花中。每片都映现着中国历史中最繁荣强大时期大唐的雄伟气象。和唐代人民报效祖国、守疆扩土的精神理想。雪和人一样悲壮苍凉。我看见唐人东归的行列从历史深处走到我面前。这行列中的文人也和战士一样。精神强壮,人格尊严。不像现今一些知识分子那样懦弱无骨。“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我也是从东方过来的,正不知何时才能踏雪归去。

一首是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燕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前路”风景,正是我此身所在之地。唐代诗人强烈的乐观人生在黄云白日北风吹燕的雪中。安慰着我孤寂的天下无人能识的诗情,接受不久就来临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炼火,也能在很久的日后,启发我写一首以《别董大》为参照系的描述。一个被通缉的边疆流亡者的诗。

一首是东方虬的《春雪》:“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不知园里树,若个是真梅?”这是江南风景了;也是唐人胸襟,不仅恢宏,而且细腻,只能在思想自由的盛世存在。我只能冥想,何时再到江南雪中,辨识梅树上哪朵是真梅,哪朵是雪花?

那时我想到,由于有了唐诗,唐代的雪花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雪花。“燕山雪花大如席”;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有骨头的雪花;“雨雪纷纷连大漠”。恐怕雪花有六瓣,也和唐诗有关。唐诗关于雪的诗。是六瓣雪花的一瓣。唐诗和唐朝的雪花,还没有什么空气和精神污染。

那时以后,44个冬天的大西北的雪花在我眼前飘过,我还是像读诗一样读雪。读了44个冬天的大西北的雪。由于空气的污染和环境的损伤,我眼前的雪花越来越变形了,有些稀薄了,有些衰弱了。有些失色了。

前数年,我接到地处北国的黑龙江诗人沈学印的若干诗集。我想。一个常年生活在多雪地带的诗人的诗集中。必定会有关于雪的诗。如果真的没有,那该是很奇怪的。

果然,我在沈学印的诗集中,找到了关于雪的若干首诗。其中的10首,给了我雪的美丽。雪的灵动。雪的翱翔,雪的感悟。

沈学印诗中的雪。有着历史的纯净,似乎是由唐代的天空而生成,飘过了1000来年,又毫无损伤地落到诗人的身上。读沈学印的关于雪的诗,最好和唐诗中关于雪的诗联接起来读,这样则会由冷净之美变成炽烈之情,别有一番由历史到当下的大意味,大意境。

《吻雪》,飘洒着天然妙成的童趣。诗人用一颗完全的童心来迎接拥抱雪。在雪中,诗人自己变成了一个孩子。并且把雪也变成了一个孩子。两片雪花,两个孩子;其实是两片纯真。两片诗意,在进行最亲密的接触。“最后一场雪落在脸上/很快地溶化了/她舞着光洁的小手/轻轻拍打我/在我的额头间呓语。”――这是雪对诗人的抚慰。“迎着落雪的方向/我掬起了一片/捧在手里淌成了透明的梦/吮吸流向心头的涓涓细水/我把孩子般的笑脸贴在了/雪的肌肤上。”――这是诗人对雪的真实回应。“春天来了/我也该寻找来路回家”。双方在爱的交流中有了共同的方向,向着春天进发。沈学印的诗笔。在这里挖掘出了自然和生命深处的原始性灵,给雪以人性,让人返回童贞。雪和人都做出了孩子的古朴动作,象征了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互为依赖。彼此融洽,共生共存。

《飘雪》,以其强大的比喻力量,使无声的雪片,有了声音,有了轰响,有了穿透的力量。雪仍然是一个可爱的孩童,“舞着洁白的小手/拍打纷纷的电键/唱出声声信息/发来片片报件”。而人却成为了一个成熟的受惠者:“我捧起了一片两片/给山里寄去一个初绿欲来的春天。”雪落有声――拍打键盘;片片雪花――电码行行。这种新颖而贴切的比喻,在中国诗歌中是首次出现的,而其姿态,却是妩媚悠然,摇曳生姿的。

《雪的馈赠》。像崇敬大自然无限力量的虔诚信徒一样,表达了对雪的感恩。也是对“瑞雪兆丰年”的中华农谚做出的最美丽的解读。诗句像祷语。“开花的棉田”。“小鸟的翅膀”。是具有宗教象征的符号。“一个缠绵剔透的季节”堆砌起来以后,“一枚枚白色的蝴蝶结挂在来时的路口,”这又是现实世界的人间语言了。天上人间,幽邈灵动。

《暖冬》。由雪的两幅画面构成。一幅是市井的风俗画:“今冬的雪下的大而且勤/路都被镀上一层脑白金”。鸟儿觅食和檐滴春韵都是常见的,但把雪不寻常地比喻成“脑白金”,却是雪的美学价值陡增。一幅是建筑工地的繁忙景象:“今年的建筑工地格外地攀升/雪都下了好几个时辰”,这也是常见的,但“脚手架上的人却嫌阳光离得太近/要不打着花伞的你怎么给冬天发来了短信”。又猛然使画面飞离沉重的尘世,幻作成光明绚丽的仙境。诗人对暖冬之雪,情景互生。先写一会。宕开一层,又有新见,极现生活繁华乐观的一面。

《融雪》,是给正在融化消亡的雪所作的一首挽歌。对必然不永之物的留恋,本是诗人性情。“季节的尽头已悄然改变了颜色/苍白的天国淡化哀伤的离愁”。诗人把雪放在春天的祭坛上。凄美的诗语如舒缓低回的哀乐。旋律渐变后是明丽的祝辞:“天穹下渐暖的晓日微拂初醒的绿柳。”死亡诞育生命,安魂的余音袅袅。离情虽也缱绻,但格词是健朗的。

《走出冬至》。这一天的雪景很不寻常。雪花不再轻盈,颜色有些灰暗。因为这一天是24节气中的冬至,是黑夜最长白天最短的一天,冬天走到了极点,此后便是最寒冷的“三九”。虽然诗人有些误解,并不是“冬至,冬天真的轻盈而至”,但诗中冬至的沉重阴冷的氛围却也弥漫而至:季节“把我扔在长夜飘雪的路口”。而更有“漫天的雪絮扬花在我的心口”,诗人已是像季节的弃儿一样在大雪中迷茫若失。雪花隐蔽了漫天欢喜的一面,露出了压抑悲凉的另一面。但诗人最后给这最长暗夜的“夜梦”开出了一副有效的解药:在“忧郁的天空被春雨打湿”的时刻,有“另一片洁白如絮的梨花/翘首地迎候”。这副解药就是真实的梨花。放在诗境的两端,互相映照。由暗而明。足见诗人自我慰籍的乐观天性,亦是诗人遣情人物的功力。

《寒意》。勾勒了商品社会混乱无序的雪景。雪变得沉重,不再洁白,成了“干涩的脚步走过十字路口”后,被行色匆匆追求物欲的行人所踏过的商业步行街的脏雪。“雪地里有人拖着长长的影子/在冬天的额头叫卖红薯地瓜”;“雪后的人们都变得一片咳嗽”;广告牌挡住人们“困倦眼帘”的视线,嗓眼沙哑发干,已不是往昔雪后天地通亮,空气清新,人们心情舒畅的景象。这首诗或许是现代史诗第一首揭露商品玷污白雪。实质是商品玷污社会的诗作。冬天额头上的叫卖声和雪后的一片咳嗽,是失去和谐的自然和社会的标识性声音,说出寒意并非来自白雪。诗人的慧眼,不只是看到白雪之美,更看到了白雪下面简直就是白雪上面的社会之丑。且寄语警人,令人过目不忘。

《初雪,冬夜的心情》,把一样晶莹纯洁的白雪和爱情关联在一起了,一个人在“第一场雪下的纷纷扬扬中”思念流浪在外的恋人。“愿我虔诚的诗行/化作一枚吉祥如意的雪花/幸福地飘落在你的身旁。”白雪纷纷。天地连绵。远近交接;以雪传情,是可以到达恋人心中的。诗人所选传情之物极为妥当。是写成好诗的大意境,但失之诗语拖沓。意象不甚鲜明。

《雪中。柳枝笑了》,一棵雪中柳树的逼真素描。柳树被大雪“压弯了柳枝/垂向这边,那边/一半含玉/一半露干/然而,它笑了。热泪含着珍珠在闪,在闪。”因为“是太阳出来了/射出满天的红光和金线,银线!”这是一首很讨人喜欢的小诗。隐蔽的意象转折中,让人分明看到在遥远的小兴安岭上,一棵柳树在太阳的照耀下,由于身上的白雪融化而轻松起来,好像笑了,流出了喜泪。春天逼近中。太阳下融雪的一棵柳树,形象已被人记住,且神韵天然。

《春音伴着春雪来了》,以春音为春雪的背景音乐,使雪有了声音。春音配合着春雪的多样性,是多音部的;冰雪融化的声音。植物抽芽萌动的声音。归雁长空鸣叫的声音,在“雪影、雪晴、雪霁、雪光”的时序和“雪谷、雪野、雪原、雪涛”的空域中,一起欢乐鸣响。于是“枝干透着淡青/枝头绽放花苞,”春天唱响春音在春雪中前进。此诗精于用字(但亦有个别字不甚稳妥)。突出声音刻划,音响情趣韵度飘扬,使人在雪的声响中赏雪,别有情趣。

沈学印以诗写雪,是在年年岁岁有雪的日子,对雪观之思之感之,人在雪中,心中有雪,心与景会,而欣欣然写出的。他从第一场雪写到最后一场雪,从冬至写到融雪。从城市的雪写到农村的雪,从冬雪写到春雪。几乎在每首诗中。都从雪中看到春天。表达生命循环回复之情,他的雪不只是和冬天。而大多是和春天相伴的。他写雪中的人物、雪中的爱情、雪中的脚手架、雪中的广告牌和叫卖者、雪中倔强的树,等等,他写尽了北国的雪。把他这10首关于雪的诗排列起来,就是一幅银白色的绘画长卷。这极像现代派立体综合主义的画作。把遍布天地间的雪花进行美学分割。再把最美者或最具象征者缝接组合成诗。而诗人写雪,实际写的是有雪引发的人的感情。和在白雪中黑白分明更彰显了社会。在诗歌的雪中。诗人像一个孩子拍着双手迎向雪花,一派欢喜,对生活充满希望;又像一个哲人。在雪中思考着白雪掩盖不住的社会丑陋;也是一个在雪中净化了的恋人。雪花是他永飘不坠的情思;又是一个雪地里的鼓乐手。在雪中奏响了激情的迎春曲。

多雪的俄罗斯的诗人是善于写雪的。如普希金、阿赫玛托娃,晚近的叶甫图申科等等。当我再读着沈学印关于雪的诗的时候。不能不想到他们,想到了他们创造的雪的美丽形象――这些异国情韵的雪的形象。同时,我也想到了鲁迅散文诗中雪的美丽形象。他的南国的雪,北国的雪――这是祖国的雪的形象,是我们最强大的古代祖国唐帝国唐代诗人的雪的形象的现代版。当代诗人沈学印也创造了自己的当下的雪的美丽形象,有着异国和祖国的雪的天姿气韵。雪是易逝的,雪的美也是短暂的。但正如弗洛伊德在《论非永恒性》一文中所断言:“美的短暂性会提高美的价值,非永恒性的价值是时间的珍品。”一代一代的诗人的写雪的诗。就是时间的珍品。雪在诗中获得了自己的永恒性。

沈学印另外一些写雪的诗,如《雪悟》、《冬天》、《冬季》、《冰雪》等等。却都像是勉为其难,激情不足之作。在艺术表现上,显得语言粗疏,以概念词语代替直性真情,缺少天然浑成的情趣。再如《雪山》,其实像是一首歌词,作为诗看,则是浅显直露了。

我读沈学印关于雪中的诗,并发生上面的感想。是2008年1月在兰州的雪中。我重到生活数10年的兰州,原因之一是想再看一看雪。雪是看到了。由于兰州空气严重污染。看到的是小雪。而此时。大半个中国。中国的南方,下了历史上罕见的大暴雪。2月5日。我俯瞰着南中国无边无际的白雪,向深圳运动。这场大暴雪给整个中国带来了大尴尬。我构想了一首诗《2008年1月中国大雪之一》,“大雪压断了高速公路/大雪压断了高压电线/大雪压断了人的神经/蓝口罩封住了人的嘴/黑口罩封住了人的嘴//大雪趴在人的假眼皮里面/大雪趴在人的假睫毛里面//人们害怕看见唐诗里的雪/人们害怕看见宋词里的雪//全中国没有堆起一个雪人”。中国人民是最有忍耐精神的民族。擅长吃苦,肯适应,也能奋斗,终于打退了雪灾。我又构思了一首诗《2008年1月中国大雪之二》:“衡山雪花大如天//大雪下得全社会一片白/自得人眼睛雪亮雪亮/看清了生活并不想雪那样轻柔//北方有雪现在南方也有了雪/东西南北中全国一片白/消灭了悬殊消灭了差别//中国的雪雪白雪白/中国的血血红血红/雪由严寒来雪向温热去//太阳出来了/雪回到春天过春天/人回到春节过春节//中国流出了黄河长江两条喜泪”。

由我的这两首关于雪的诗,我又一次想到了沈学印那首关于雪的诗《寒意》,他给我的“寒意”是很深刻的,我在彻骨的寒意中想到那个有名的诗句:“雪后人们都变得一片咳嗽”。这个诗句和俄罗斯文学那个有名的句子――在冬雪中“严寒而通红的鼻子”,同样具有表征温暖全无的痛苦的经典意义。沈学印的这首《寒意》,我特别要指出。具有普世性和普时性,具有极其锐利的穿透力,穿透白雪,穿透白雪下面的土地,最终穿透白雪下面土地上面的社会。《寒意》既便作为描述2008年1月中国雪灾的诗,也是很适时适事的。《寒意》像谶语,又像预言。为什么“雪后人们变得一片咳嗽”?想一想就明白了。

生活在下雪地方的人是有福的。生活在不下雪的地方、但肯读关于雪的诗的人也是有福的。中国的雪在今后无尽的冬天还将继续落下,中国的诗人们还将继续写关于雪的诗。沈学印也将会继续写雪的诗。我也会的。

中国今后的雪是什么样子?

立冬的小诗篇6

这个冬天过的很快,刚刚感觉到冷,可再过几天就要立春了。小时候最讨厌过的就是冬天,因为觉得冬天是一年当中最冷的时候,天气冷就不能穿漂亮的衣服,穿着厚厚的臃肿的衣服,活动起来都不是很方便。

长大之后,我慢慢的喜欢上了冬天。春夏秋冬的交替,是正常的自然现象。树不会常绿,花不会常开。冬天时,树叶落下,花朵凋零,为的是来年春天的美丽绽放。这就像人的一生一样,每个人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总会经历起起伏伏。经历低谷时,不要灰心丧气,短暂的蛰伏是为了让你获得更大的成功。我在的城市的冬天,并不算很冷,整个冬天就在数九歌当中快要过完了。冬天快要过完的时候,春节就要到了,春节来临的时候,就要立春,那就意味着春天也要到了。所以诗人雪莱才有一句诗,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我们在冬天中,等待着春天的到来,殊不知,冬天也是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享受的。因为冬天带给了我们不一样的安静,不一样的平和,不一样的体验。我想我已经慢慢的爱上了冬天,送走了今年的冬天,我会盼望着下一个冬天!

立冬的小诗篇7

双调·水仙子·寻梅(冬前冬后几村庄)

乔吉

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树头树底孤山上。

冷风来何处香?

忽相逢缟袂绡裳。

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

【注释】

两履霜:一双鞋沾满了白霜。

孤山:位于杭州西湖之中,北宋著名诗人林逋曾隐居于此,植梅养鹤,“孤山梅”因此而名传遐迩。

缟袂绡裳:缟袂(gao3mei4),素绢的衣袖。绡裳,薄绸的下衣。这里将梅花拟人化,将其比作缟衣素裙的美女,圣洁而飘逸。

酒醒寒惊梦:寒气融着梅香袭来,酒也醒了,梦也醒了。

淡月昏黄:月色朦胧(空气中浮动着梅花的幽香)。这是对宋代诗人林逋《山园小梅》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所创造的意境的化用。

【赏析】

小令头三句所形象地描绘的百折不挠地寻觅梅花的过程,也就更多地喻示了作者对于梅花玉洁冰清、傲世独立的精神魂魄的倾心向往和执着追求。“冷风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两句,则给人一个踏破铁鞋以后终获至宝的惊喜,曲作的结构也立即从平实朴拙跃入错落跌宕的佳境之中。然而作者的情绪向着反方向急转直下:冷风彻骨,骤然梦醒,凄婉的笛声在料峭的春寒中幽幽传来,如泣如诉,令人断肠;而朦胧的月色,正把梅花消融吞没于一派昏黄之中。这种低调的旋律和浓重的感伤色彩,是否是作者对崇高理想和美好事物的生态环境的艰难乃至时时有可能横遭摧残的一种暗示和象征,从而流露出来的一种忧伤迷惘的意绪?

在仅仅四五十字的短章中,情感回环起伏,情节一波三折,说明作者艺术技巧的圆熟。

【题解】

立冬的小诗篇8

论文关键词:舒伯特;《冬之旅》;创作特征

在欧洲,19世纪初的社会现实非常复杂。当时,轰轰烈烈的法国大革命已经成为过去,以拿破仑为代表的法国大资产阶级建立政权后不久,便将保卫新政权的革命战争转变为对外侵略的战争,结果惨遭失败;奥地利人民先受法国革命的精神鼓舞,而后又在反抗拿破仑侵略的战争中付出沉重的代价,最终换来的却不是民主自由,而是更深的痛苦和黑暗。历史的倒退,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压迫,一系列的文化专制主义和愚民政策的推行,导致个人与社会、国家、自然的对立及个人理智与感情、思想与行动、道德与贪婪、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相互排斥。然而,在此恶劣的境遇中,一些有识之士更加深了思考和探索,在文学艺术领域兴起了一种新的潮流、新的风格,即所谓的“浪漫主义”。浪漫主义不仅是一个创作方法和作品风格的问题,更是一个内容复杂的世界观和艺术观的问题。在浪漫主义文学艺术中,反映了当时欧洲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思想情感和对社会生活的态度,他们的作品引起了大众的强烈共鸣。音乐与诗歌是姊妹艺术,这时的歌曲创作内容,大多选取以失望、痛苦、幻想、憧憬的个人心理状态折射出黑暗社会现实的诗歌。艺术家本人往往是与他的艺术作品融在一起的,舒伯特的思想感情与社会思潮是密切联系的。在创作上,与同时代其他浪漫主义作曲家一样,经常选择一些思想内涵深刻、真实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进行创作,以此来抒发内心的苦痛与无奈。在其艺术歌曲中,音乐形象大多是沉湎于苦闷、期望之中的流浪者和追求爱情而不得的失恋者,体现出一种充满理想而又自我克制的浪漫主义情调。可以说,这不仅是当时社会背景下普通人的感受,也是受浪漫主义的影响及占统治地位的、新型的、朴素而略带感伤的抒情风格诗歌的重要影响,同时也是作曲家复杂心理的写照。

1797年,舒伯特出生于维也纳一个地位卑微的教师家庭,他淳厚善良,待人诚挚热情,但性格略带忧郁。对女友深深爱恋,但藏而不露,终生未娶。他貌不惊人,外表平易,但动作灵活,说话简要,在朋友中间推心置腹,风趣健谈,且有适度的幽默感,但有时激怒也会举措失常。这位看来活泼生动、风流雅致的艺术家,对任何形式的虚伪极其憎恶,对无知的愚鲁与庸俗的作风感到难耐。他对美誉并不看重,对怠慢也不予理会,对同辈的成就热情赞许,从无妒羡之心。他孜孜不倦地操劳以求达到个人的创作理想,那很强的个性具有某种不可抗拒的感召力,使他成为那批性格相异、艺术敏感的朋友中的一位中心人物,他们说在他身上“有理想主义者与现实主义者混合着的气质”。舒伯特并不是一个天性忧郁的人,在他许多早期创作的作品中,或衷心赞美自然和春天,如《高山顶上》、《听,听,云雀》;或热情歌颂艺术和爱情,如《致音乐》、《爱的使者》、《小夜曲》;或虔诚祈祷上帝和天国,如《受苦人》、《圣母颂》,用这些美好的形象来构筑他的理想,以期得到现实所不能给予的幸福和安慰。但是,令人窒息的社会空气,长期遭受的物质穷困和精神折磨,加上曾给他无限温暖的友谊小组“舒伯特党”因种种社会原因而逐渐瓦解,这一切都给舒伯特带来极大的痛苦,使他渐渐陷入了忧伤和失望之中。1827年,作者在阅读威廉·缪勒的诗集《冬之旅》时,找到了符合自己心境的寄托,这是他选择《冬之旅》进行创作的重要原因。《冬之旅》是舒伯特的呕心巨著,整部作品尽显感伤、忧郁、凄凉气氛,是一套令人为之痛楚而颤栗的歌曲。总体看,舒柏特的艺术歌曲带有深刻的个人印记,类似坦率倾诉内心的抒情独自,这种悲剧性的抒情自白,实际上从某方面来说就是抒写他的自我心境,映衬了作者一生的悲惨遭遇和当时社会生活的阴暗。

一、作品歌词选择贴切,歌曲整体构思巧妙,结构布局合理

《冬之旅》取自德国著名的抒情诗人威廉·缪勒的作品,这部作品思想深刻,意蕴深邃,有强烈的抒情性、叙述性和戏剧性。在遭受一系列坎坷中,可以说从未有任何一部作品以如此巨大的力量吸引舒伯特。此时舒伯特正处于撕心裂肺的病痛中,《冬之旅》中叙述的旅行者的苦难历程和悲惨人生结局,完全符合作曲家此时的心境。当舒伯特首次读到这部作品的前12首诗作时,他就已深受感动,并且开始谱曲,叙述这个濒临绝望、失望心碎、狂暴麻木的磨坊工人在冰天雪地里饮尽寒夜北风的滋味。

作品中24首歌曲,既相互联系成一整体,又各自独立。其排序完全按照作曲家的意图设定,既不破坏原诗作的内涵,同时也非常符合套曲艺术创作的需要。24首歌曲顺序依次为:1、晚安,2、风信旗,3、冻泪,4、凝结,5、菩提树,6、泪流,7、在河面上,8、回顾,9、鬼火,l0、休息,11、,12、孤独,13、油车,14、白发,15、乌鸦,16、最后的希望,17、在村庄里,18、风暴的早晨,19、幻影,20、路标,2l、旅店,22、勇气,23、虚幻的太阳,24、老艺人。其中《菩提树》、《》等歌曲是歌唱家们经常在音乐会上作为独唱曲演唱的曲目。

在《冬之旅》24首歌曲中,有l6首作品都是以小调为主调,只有8首歌曲选择大调为主调,这使整部套曲蒙上了一层暗淡、忧伤的色彩,从而在整体上巧妙、妥帖地刻画作品所表现的孤独漂泊者的感伤,反映出处在梅特涅统治下的人们的忧虑和恍惚不安。需要说明的是,即使在选择大调为主调的作品中,作曲家也经常通过和声大调的运用以及向关系小调或者同主音小调的转换等手法来暗淡大调“明朗”的色彩,强化作品暗淡忧伤的情绪。比如第l6首《最后的希望》的主调是be大调,但作品从一开始的钢琴前奏,就选择了降vi级的和声大调,配以动荡、多变的节奏,形象地刻画出“主人公”面对“无数鲜明的黄叶在枝头摇荡,哭我那幻灭的希望”的形象。第5首《菩提树》,此曲为带再现的三部结构,a段用明朗的大调旋律,娓娓道来,演绎着歌词中所蕴含的宁静、安祥的气氛。b段的歌词是作曲家从幻想回到残酷现实的真实写照,作曲家舍弃传统的调性转调手法,直接转到同名小调上去。这种大小调的交替使用,本身体现了音响层次上的不稳定感,同时小调自身独具的暗淡色调,又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作品的抑郁感。悲伤的旋律,抑郁的调性,将一种无助、无望、无奈的心理描写展现得淋漓尽致。“舒伯特创作的声乐套曲《冬之旅》取材深刻,结构紧密,融合了作曲家天才的灵感和成熟的技巧。”

二、音乐形象塑造准确,人物心理描写细腻,艺术效果戏剧性强烈

作为浪漫主义音乐的一个特征,音乐形象塑造和人物心理描写在舒伯特的艺术歌曲里同样有着鲜明的体现。他的心理描写常常带上幻想的色彩,“深思、多情而善感”是舒伯特特有的心理气质。舒伯特利用调性、音色、和声上的色彩变化,多方面地刻画一个音乐形象,使歌曲创作达到强烈的戏剧效果。“舒伯特的音乐如潺潺出谷的小溪,浪漫而哀伤,温厚且淳朴,色彩绚丽、感情浓厚。这一点在他的艺术歌曲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在艺术歌曲中,舒伯特注重诗歌和音乐的结合,歌曲的旋律由诗的意境决定,而旋律又发展诗情”。第1首《晚安》,钢琴以忧愁、带有沉重叹息的下行音调和稳定的行进节奏开始,立刻就预示出整个套曲的基本色调,描绘出刚启程的旅人的阴郁心情。歌曲旋律开始是d小调,色彩较黯淡,a段间奏后出现三度调性对比:a段再现时用了同主音大小调的转调手法,由d小调转到d大调,音乐的色彩立刻就明亮了,形象地描绘了流浪者复杂的心理。第2首《风信旗》,以异常急促的节奏,较长的乐句来表现极力倾吐出长久积压在心中的苦痛,在每个长句子问出现的延长休止符.又仿佛表现出主人公那因激动而透不出气息来的大喘息。第5首《菩提树》,是套曲中流传最广的一首歌,安逸、温和的旋律,用同主音大小调的明暗色彩,对比出主人公美好的过去和凄凉的现在。舒伯特的原作是一首变化分节歌,四节歌词分别唱着不完全相同的曲调:第一节歌用明快亲切的曲调叙述主人公对菩提树的深厚感情和菩提树给予他的安慰,音乐出现在大调上;第二节歌的前半部分叙述凄苦的流浪生活,由大调变为暗淡的小调,后半部分又叙述菩提树给予主人公的安慰,音乐恢复为大调;第三节歌的钢琴伴奏描写冷风瑟瑟,主人公在凛冽的寒风中前行;第四节的音乐和第一节相同,描写远离故乡的主人公听到菩提树对他亲切的呼唤。第11首《》,作曲家用了三个不同的音乐形象描绘出不同的画面:第一段是活泼而欢快的曲调,前奏中钢琴模仿鸟鸣,到梦中则转入平稳的伴奏。第二段,和弦突然显现,并在c—d—g—a上连接转换,配合冷酷的朗诵词,急促、断续和富有戏剧性的旋律表现了流浪者巨大的幸福和最美的理想被冷酷无情地毁灭。第l5首《乌鸦》则采用了一种近似哭泣的凄惨音调。第21首《旅店》则用了软弱无力、暗淡无光的旋律来表现主人公向墓园走来又离去的欲生不罢、欲死不能的无奈。第22首《勇气》的速度相当快,但调性随着每个乐句在变化(g—g—g—g……),歌曲旋律停止在g大调上,而钢琴的结尾却以g小调结束,这种处理手法对“勇气”带有明显的讽刺意味,表现出极度的无奈和阴郁情绪。

三、创造性地发展钢琴伴奏的功能,使诗歌、旋律和伴奏声部统一和谐,相互衬托

舒伯特富于创造性的钢琴伴奏织体的写法,不仅在文学诗词与音乐之间起到了一种外景的描绘作用,而且在人物内心的心理刻画上,构成了一个多层次的相互衬托,从而提升了歌曲的艺术价值。舒伯特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不仅从气氛上创造了超越诗词的力量,也细化了诗词所要表达的情感。“在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中,钢琴声部被赋予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它不仅是声乐旋律部分的和声或节奏烘托,更重要的是它具有塑造音乐形象、表达音乐情感的功能。”

在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中,诗歌、旋律和伴奏声部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诗歌为音乐提供了形象,音乐又充分展示了诗的意境。正是舒伯特丰富的艺术创造,终于将艺术歌曲这一体裁提高到与歌剧、交响乐、室内乐同样的艺术高度。诚如权威的音乐学家保罗·亨利·朗(paulhenrylang,1901—1991)所言:“舒伯特认识到了事物的新秩序,认识到了诗人和音乐家之间的新的关系,因此从纯粹音乐的意义上看,除舒曼和布拉姆斯偶有例外,他是比任何其它歌曲作曲家更为富于创造性的。如果他采纳浪漫主义的意见,承认诗人的绝对权威,只是给歌词配上音乐而已,他就不会创造出现代的歌曲。实际上,他不是这样做的,他有意识地要把和声及器乐伴奏等纯音乐因素提高到与诗和旋律同等重要的地位;他要给歌曲的周围造成一个重大的音乐机体的力量,这力量足以在诗与音乐之间建立均衡关系。他以一个真正的、天才的、无穷无尽的手法维持、保证了这种均衡。”

1.织体形态特点分析

整体分析《冬之旅》这部声乐套曲,和声织体(即主调织体)为最主要的织体形态,但有些歌曲也采用复调织体的写法(这里分析的织体不仅指钢伴部分的声部关系,也包括钢伴与人声声部关系),主要表现为对比式复调和模仿式复调两种。在第4首《凝结》中,前奏是左手旋律与右手三连音分解和弦的结合,就钢琴声部自身而言,它属于主调织体的类型。但当人声进入时,钢琴声部的左手部分就与人声构成对比式复调的声部进行。

在第8首《回顾》中,主调织体的钢琴声部与人声部分巧妙构成相距一拍的八度模仿式复调进行。

2.音型的特殊功能作用

《冬之旅》钢琴声部的音型极富特色,为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塑造和作品人物心理刻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第2首《风信旗》的引子,在织体上是简洁的“齐奏”,但它以抑扬格的流动的节奏、和弦分解式与助音式相结合的音型,既描写了“微风吹着我爱人家的风信旗,它不断旋转在屋顶上”的“外在风景”,又刻画了主人公对“旧情人”“善变的心灵像风信旗变幻无常”的“怨恨”心情。

第18首《风暴的早晨》,一开始引子就以十六分音符与八分音符的交替、连音与跳音的交替、强有力的力度、高音区与低音区的对比,形象地描绘出“风暴撕毁了天空苍白的衣裳”的情形。

第24首《老艺人》,左手空洞的主属五度持续音,右手在歌声的间歇中不断奏出单调的八音琴旋律,伴奏声部单一、重复的曲调要求保持速度的稳定性,既模仿了民间乐器那单调的和声,又给音乐增添了空虚、寂寞的气氛,鲜明地刻画出一位在凛冽的寒风中颤栗着行乞的贫苦老人的形象。

3.调性布局特点

通过调性的转换来进行艺术形象的塑造与作品人物心理刻画,是舒伯特艺术歌曲创作中经常运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在《冬之旅》中有8首作品运用了同主音大、小调的转调布局,它们分别为:1、《晚安》(d—d—d)5、《菩提树》(e—e—e)7、《河面上》(e—e—e)8、《回顾》(g—g—g)11、《》(a—a)20、《路标》(g—g—g)21、《旅店》(f—f—f)22、《勇气》(g—g—g),有效地配合了音乐形象、情绪的转换变化。以下为其中两例:

第5首《菩提树》,开始是在e大调上进行,情绪较为明朗,描写流浪者看到门前一棵菩提树,回想起过去美好的生活。随后音乐转向同主音小调e小调,情绪变得低沉、暗淡,暗示流浪者又回到了痛苦的现实生活之中。最后歌曲回到e大调,描写流浪汉虽然前途渺茫,但仍然热切盼望能得到宁静的归宿。

立冬的小诗篇9

关键词:杜甫成都诗夔州诗气候描写

一、引言

在伟大诗人杜甫一生创作的1458首诗中,按地域分类有长安诗、秦州诗、同谷诗、梓州诗、阆州诗、成都诗、云安诗、夔州诗、湖湘诗等,其中成都诗和夔州诗的总数为707首,占他诗作总数量近一半。学界对杜甫的成都诗和夔州诗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风格、艺术形式、地域特色、深远影响等方面,但是对两个地域的有关气候描写的诗歌进行比较研究的还比较少。本文即从两地气候描写这个角度对杜甫成都诗和夔州诗的差异进行比较,以求对杜诗的这一侧面有更加细致深入的了解。

总体来说,成都诗写“春”出色,夔州诗写“秋”最佳。究其原因,杜甫在成都实际生活了三年零九个月,正如《去蜀》一诗中所说:“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这让他有足够多的机会和时间来感受成都温润的春天。此外,还因为他在成都生活时心境比较平和安然。在他漂泊西南十一年的岁月里,成都时期可以说是他唯一一段衣食无忧、有朋友家人相伴的安定温馨的岁月。心态淡然和乐,自然诗兴也比较浓厚,于是他把对成都独特的气候环境的真切感触融入诗歌细腻的描写里。但是夔州时期的杜甫,已经五十五岁,身体状况逐渐变坏,被肺病、风痹、眼暗、疟疾、消渴等疾病缠身,身体十分虚弱,所以他面对静默流逝的光阴和秋日光景,面对国破家亡乱世动荡的时局,心情异常地沉重悲凉,加上他“孤舟一系故园心”的深沉的忆旧怀乡之情和“江湖满地一渔翁”的拂之不去的孤独落寞,他眼里的秋景就更能撩动他的思绪,给予他写诗的灵感,激起他的诗兴。所以成都诗中写春是一大特点,而夔州诗中写秋是一大特色。

二、成都诗中的气候描写

关于成都的气候,杜诗是这样描绘的:一是春季多雨湿润。这是杜甫成都诗气候描写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且不说“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二首》其一),“衰年催酿黍,细雨更移橙”(《遣意二首》其一),单是那一首《春夜喜雨》,便道尽了成都春雨的绝美。诗曰:“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诗不知被多少人解读了多少遍,然而脍炙人口、沁人心脾的好诗总是让人常读常新:这是描写春雨夜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开篇就用“好”字赞美雨,这是很值得玩味的。我们说好人好事,而用“好”字形容雨,足见诗人对雨的喜爱,并且赋予了雨以人的思想和感情,似乎雨知道春天是万物萌生的时节,它就适时地来了。颔联进一步解释为什么是“好雨”,因为它“润物细无声”,这一联的“潜”字和“细”字用得极妙,形象地表现了春雨悄然而至的柔情和细腻,真可谓神来之笔。接下来一联的描写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和刺激:“野径”上云“黑”,“江船”上火“明”,并且用“俱”和“独”形成对比,反差强烈;尾联的“红”字瞬间把鲜明的画面感描写出来,而“湿”和“重”字却立刻提高了画面的可感性,尤其是“重”字,体现了老杜极高的炼字功力,真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任何一字均不可替换。正如《杜臆》中说:“‘重’字妙,他人不能下。”[1]浦起龙说:“写雨切夜易,切春难。”[2]有学人研究说,这首《春夜喜雨》,不仅切夜、切春,而且写出了典型春雨也就是“好雨”的高尚品格。题为“喜雨”,诗中却无一“喜”字,但“喜”意都从罅缝里迸透。[3]寥寥四十字,就准确、细致、形象地描绘出了成都地区春雨的特征,也表现出了诗人对成都春雨的独特感悟和喜爱之情。成都诗中不仅写春雨写得甚美,写春日其他光景也写得甚好。在《绝句漫兴九首》和《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中,前九绝是写桃花、春莺、春燕、柳絮、荷叶、凫雏、柔桑、细麦,在春光中各自滋长变化,以诫人生不应虚度、辜负春光。有诗句云:“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和“人生几何春已夏,不放香醪如蜜甜”,这应是九绝的主旨;后七绝写作者爱花惜花由江滨起一路寻去,到黄四娘家止:“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俗话说:“醉酒见真情。”春风沉醉诗兴颠狂,这两组绝句,在梦幻般的春景和艺术折光中泄露了诗人灵魂深处的真情,也让我们看到了唐朝成都美不胜收的春色。此外,《遣意二首》愉快地描写了草堂春日里的春花、春水,春夜里的宿鹭、弦月:“一径野花落,孤村春水生”“野船明细火,宿鹭起圆沙”“云掩初弦月,香传小树花”。《绝句二首》其一也是杜诗中描写春色的名篇:“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唐代成都的春日温暖,并没有如今的“倒春寒”现象,有诗为证:“坦腹江亭暖,长吟野望时。”(《江亭》)杜甫竟然在春日坦腹江亭,晒阳取暖,足见春天的温暖和生活的惬意。

二是成都的夏季多雨,已有梅雨天气:“南京犀浦道,四月熟黄梅。湛湛长江去,冥冥细雨来。”(《梅雨》)因着夏季多雨和气温升高,岷山雪水融化,随之而来的便是江河泛滥的现象。杜甫的《江涨》形象地描述了成都夏季的这一特色景象:“江涨柴门外,儿童报急流。下床高数尺,倚杖没中洲。细动迎风燕,轻摇逐浪鸥。渔人萦小楫,容易拔船头。”

立冬的小诗篇10

我赶忙转过脸去,一边将两手背到身后,一脸专注地看着“老师”。

“老师”很严肃地瞥了我一眼,又清了清嗓子,高声朗读起来。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冬冬,该你读了。”

我站起身来,学着女儿的样子,使劲清了清嗓子,放声读了起来:“远上寒山石径斜(Xiá),白云……”

“停!”还没等我读完下句,“老师”上前喊住了我。“冬冬同学,书上明明写的是Xié,你怎么偏偏要读成Xiá呢?”

“老师”忽闪着一双大眼睛,仰起脸来,茫然地看着我。

我俯下身来,伸手将“老师”抱到了座位上,告诉她说:“女儿,刚才你给爸爸讲的这一课,很好啊!当然,因为是第一次讲《山行》,有的地方还不是很明白,是吧?”

女儿默默点了点头,眼里依然充满疑惑。

我拿起《唐诗三百首》,开始给女儿讲解起来:“杜牧写的这首诗,仔细品味时,眼前会出现这样一幅风景画:秋天,远处的高山上山路崎岖,不断涌动着的白云之间,可以隐约地看到人家。美景惹得人们干脆把车子停下来欣赏,仔细一看,眼前被秋霜打过的枫叶,竟然比春天盛开的鲜花还要鲜艳啊!”

我停顿了一下,轻声唤道:“女儿,现在就跟爸爸一起闭上眼睛,想想这样的图画出现在自己眼前,该是多么的迷人啊!”

小家伙眯起了双眼,口中喃喃地默读着诗句,很是陶醉的样子。突然,女儿猛地睁开双眼,将小脸蛋凑到我的面前,压低声音问道:“不对!老爸,绕了一个弯子,到现在你还没跟我说清楚那个字为什么要读Xiá呢?”

我哈哈大笑起来,身为家长,当面对孩子强烈的求知欲时,有必要及时予以解答,即便遇到了自己并不熟知的问题,也该尽快讨教个准确的答案,尽可能精准地反馈给孩子。只有这样,孩子的视野才会益发地开阔,心境才会益发地透明,所学得的知识才会益发地充实!

思考了片刻,我随即给女儿解释说道:“杜牧是唐朝的诗人,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古人。读古人的诗,当然要尊重诗中的韵味。你以前读过的古诗,还有这首《山行》,其实都是讲求押韵的。什么是押韵呢?就是把相同韵母的字摆在同一位置上。你看,押韵的位置总是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我再次把《山行》摆到了女儿面前。“《山行》这首诗的韵脚是i,第一句,第二句,还有第四句,都是韵句,这样我们在朗读的时候,就应该讲求归音押韵了,特别是第二句的斜,要读成Xiá才算合适。”